『壹』 經濟周期的成因
外因論認為,周期源於經濟體系之外的因素——太陽黑子、戰爭、革命、選舉、金礦或新資源的發現、科學突破或技術創新等等。
1、太陽黑子理論
太陽黑子理論把經濟的周期性波動歸因於太陽黑子的周期性變化。因為據說太陽黑子的周期性變化會影響氣候的周期變化,而這又會影響農業收成,而農業收成的豐歉又會影響整個經濟。太陽黑子的出現是有規律的,大約每十年左右出現一次,因而經濟周期大約也是每十年一次。該理論由英國經濟學家傑文斯(W.S. Jevons)於1875年提出的。
2、創新理論
創新(Innovation theory)是奧地利經濟學家J·熊波特提出用以解釋經濟波動與發展的一個概念。所謂創新是指一種新的生產函數,或者說是生產要素的一種「新組合」。生產要素新組合的出現會刺激經濟的發展與繁榮。當新組合出現時,老的生產要素組合仍然在市場上存在。新老組合的共存必然給新組合的創新者提供獲利條件。而一旦用新組合的技術擴散,被大多數企業獲得,最後的階段——停滯階段也就臨近了。在停滯階段,因為沒有新的技術創新出現,因而很難刺激大規模投資,從而難以擺脫蕭條。這種情況直到新的創新出現才被打破,才會有新的繁榮的出現。
總之,該理論把周期性的原因歸之為科學技術的創新,而科學技術的創新不可能始終如一地持續不斷的出現,從而必然有經濟的周期性波動。
3、政治性理論
外因經濟周期的一個主要例證就是政治性周期。政治性周期理論把經濟周期性循環的原因歸之為政府的周期性的決策(主要是為了循環解決通貨膨脹和失業問題)。政治性周期的產生有三個基本條件:
①凱恩斯國民收入決定理論為政策制定者提供了刺激經濟的工具。
②選民喜歡高經濟增長、低失業以及低通貨膨脹的時期。
③政治家喜歡連選連任。 內因論認為, 周期源於經濟體系內部——收入、成本、投資在市場機製作用下的必然現象。
1、純貨幣理論
該理論主要由英國經濟學家霍特里(R.Hawtrey)在1913-1933年的一系列著作中提出的。純貨幣理論認為貨幣供應量和貨幣流通度直接決定了名義國民收入的波動,而且經濟波動完全是由於銀行體系交替地擴張和緊縮信用所造成的,尤其以短期利率起著重要的作用。
2、投資過度理論
投資過度理論把經濟的周期性循環歸因於投資過度。由於投資過多,與消費品生產相對比,資本品生產發展過快。資本品生產的過度發展促使經濟進入繁榮階段,但資本品過度生產從而導致的過剩又會促進經濟進入蕭條階段。
3、消費不足理論
消費不足理論的出現較為久遠。早期有西斯蒙第和馬爾薩斯,近代則以霍布森為代表。該理論把經濟的衰退歸因於消費品的需求趕不上社會對消費品生產的增長。這種不足又根據源於國民收入分配不公所造成的過度儲蓄。該理論一個很大的缺陷是,它只解釋了經濟周期危機產生的原因,而未說明其他三個階段。因而在周期理論中,它並不佔有重要位置。
4、心理理論
心理理論和投資過度理論是緊密相聯的。該理論認為經濟的循環周期取決於投資,而投資大小主要取決於業主對未來的預期。而預期卻是一種心理現象,而心理現象又具有不確定性的特點。因此,經濟波動的最終原因取決於人們對未來的預期。當預期樂觀時,增加投資,經濟步入復甦與繁榮,當預期悲觀時,減少投資,經濟則陷入衰退與蕭條。隨著人們情緒的變化,經濟也就周期性地發生波動。 經濟周期的生成是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眾多成因之間存在錯綜復雜的的交互影響;在不同的社會條件下,眾因素之間會產生不同的組合與作用,故周期的具體進程多有不同;經濟周期的具體進程對成因亦有重要影響。
根據對經濟周期生成所起的主次作用,經濟周期成因可分為基本因素與影響因素。
1.基本因素
是指對經濟周期的生成具有根本作用的原因或條件。
如「按資分配」;「貨幣職能進化」;「市場機制」;「私有制」;「人類自身特性」等。
它們對經濟周期生成的作用關系可簡示如下:
「人類自身特性→私有制→市場機制→按資分配、貨幣職能進化→經濟周期」
基礎因素簡釋:
(1)人類自身特性
人類自身所具有的總體特徵。
其主要表現似可概括為:永無停歇的探索(客觀世界與主觀世界);永不滿足的追求(物質享受與精神享受)。
(2)私有制
在人類自身特性驅使下,科技水平與生產能力不斷提高、社會財富不斷增長,「私有制」萌芽、生根……
(3)市場機制
在私有制的基石上,崇尚自由競爭與自由交換的「市場機制」,成為發展經濟的首選架構……
(4)按資分配
在私有制及市場機制的環境中,「按資分配」日漸占據重要地位……
(5)貨幣職能進化
在商品經濟發展的初級階段,貨幣作為「一般等價物」,其職能是流通手段、支付手段、價值尺度等(似可稱為「原始職能」);伴隨著經濟發展、財富累積與按資分配,貨幣職能出現了「進化」,具有了「投資手段」及「增殖功能」(似可稱為「現代職能」),如人們可以將貨幣進行直接投資(購買股票等)或間接投資(存入銀行等),以獲取其增殖。
「貨幣職能進化」與「按資分配」互為因果,眾多「消費者」紛紛成為「投資者」:
經濟得到迅速發展;貧富差距不斷擴大;社會消費力相對萎縮;產品日益過剩……
2.影響因素
是指對經濟周期生成具有影響作用的原因或條件。
如各類天災人禍(太陽黑子、戰爭動亂……)、科技重大進步、政策人為干預等等。
3.相互關系
基本因素對周期生成起不可或缺的根本作用;其他因素對周期生成起重要的影響作用。
「一隻蝴蝶在巴西扇動翅膀,有可能會在美國的德克薩斯引起一場龍卷風……」(洛倫茲,1979)。若將經濟周期喻為龍卷風,「蝴蝶效應」似亦可詮釋上述基本因素、其他因素的主要區別。「蝴蝶扇動翅膀」是生成龍卷風的其他因素,若無「大氣環流」、「大海洋流」等基本因素,縱有千萬只蝴蝶一起扇動翅膀,似僅能生成「風景」;反之,即若所有蝴蝶都不扇動翅膀,德克薩斯的龍卷風亦難銷聲匿跡……
基本因素、其他因素之間會產生錯綜復雜的交互影響,其中包含著我們精神因素(如理念、慾望等心理活動及思考、想像能力等)的巨大力量;精神因素「附體」於基本因素與其他因素,互為因果的產生綜合作用……
它們的關系似可簡示如下:
4.組合作用
經濟周期成因之間的交互影響生成組合作用。如:
1.人們的佔有能力(或佔有慾望)越來越趨向無窮大;
2.在無窮的佔有能力的驅導下,在按資分配等因素的作用下,越來越多的資產(包括勞動力)轉化為資本,生產力得到快速發展,但因自然資源(包括環境)的相對限制,生產力必然小於人們的佔有能力;
3.貧富鴻溝不斷加深:「窮人」受支付能力等制約、「富人」受生理能力等制約;人們的消費力(社會消費力)日益小於人們的生產力。
當「佔有能力>生產力>消費力」成為常態,經濟周期必然發生。
5.影響
經濟周期成因在不同的社會條件下,會有不同的表現形式並產生不同的組合與作用,故每次經濟周期的具體進程多有不同;(即不同行業或產品表現為不同的興衰存亡……)但經濟周期基本進程較為一致。(圖2實線所示部分)
經濟周期的具體進程對經濟周期成因亦有重要影響:經濟周期進程中的相關信息經過交匯融合,以多種方式進行反饋,直接影響人們的心理預期與具體行為,使經濟周期進程與經濟周期成因產生循環影響。(圖2虛線所示部分)
『貳』 經濟為什麼會出現周期性波動
發生金融危機的時候,人們深受其害又不知所措,總覺得這糟糕的局面需要有人對此負責,華爾街的銀行家和資本家一度成為過街老鼠。
這一切的根源,都來自同一個問題:經濟為什麼會出現周期性波動?危機為什麼會周期性發生?
理由如下:
大規模專業化生產 → 資本/資金驅動 → 商業銀行貸款 → 信貸市場規模 → 經濟盛衰
依據上面這個邏輯鏈條,我們一個一個來解釋。
工業革命以來,人們從以前農業時代的播種、管理、收獲開始向專業化生產過渡,小作坊生產逐漸被流水線大工廠替代, 簡單的靠以往的自有資金積累已經無法驅動這種大規模的生產 。另一方面,人群中總有這么一種人,他們天生不安分守己。總是能夠從尋常世界中,看到未被利用的商機。這些人有野心、闖勁、想法,但往往沒有錢。這一變化的發生,迫切需要新的一種與生產資料相匹配的融資模式。
於是 商業銀行 便順理成章扮演了這樣的一個角色。我們直覺性對商業銀行的認識會認為這是一個存錢的地方,其實商業銀行最主要的功能不在於存款,而是貸款。 通過這個吸儲和放貸的過程,商業銀行有了一個重要功能:創造貨幣。 什麼意思?我們來看一個具體的例子。
現代產業發展需要大規模資金驅動,商業銀行又可以憑空創造貨幣,二者一拍即合。企業家或者小企業主,從商業銀行得到貸款。撬動社會資源,實現自己的想法,等成功了,賺錢了,再還貸款。這個過程中,社會資源的使用權,從沒有想法但有錢的人手裡,到這些有想法但沒有錢的人手裡。
這樣,通過商業銀行的貸款,許多本來會被浪費的投資機會,就可以得到利用。有了這個強有力的制度之後,現代經濟,就彷彿汽車裝上了強有力的引擎,動力十足地開始增長。你看一下世界經濟的增長曲線,不難發現, 現代的金融信貸市場,是我們現代的工業社會經濟增長的基礎設施 。
而金融信貸市場又會發生怎麼樣的變化?
在經濟向好時,商業銀行間會產生激烈的競爭,向他們眼中的好借款人,努力發放貸款;而企業也有沖動去借貸和擴大再生產,因為大家的預期都很樂觀,覺得貸出去、投資出去的款項都能回收。所以,兩邊就互相加強,信貸規模不斷地擴大,投資消費擴張,經濟體會像吹氣球一樣地快速擴張起來了。企業賺錢,薪資就高,老百姓手裡有錢,消費的慾望也就上來了,買車、買房、買平時捨不得買的奢侈品。需求端開始擴張,刺激企業進一步地擴張。金融機構自然也很樂意配合,然後加大放貸的力度。消費、生產都呈現出一個擴張的態勢,呈現出一派經濟繁榮景象。
這樣繁榮的底層是信貸規模的迅速擴張,也就是杠桿率的上升。但實際上,借款人的還款能力,受到未來經濟條件的限制。一些借款人,不一定能夠還款。只要增長的動力放緩一點,或者說有一個外生沖擊,資產狀況就會數倍地惡化。而這種惡化又會傳染,然後影響整個市場的預期,轉為悲觀,在悲觀的預期下,企業不願意借貸,個體不願意消費,銀行也不願意放貸,資本市場也一蹶不振,以免血本無歸。伴隨著信貸規模的收縮,消費和生產又呈現出螺旋式的下降,蕭條和危機也就由此到來。
危機爆發、一地雞毛以後,經濟體陷入漫長的去杠桿階段,直到新一輪擴張、繁榮,再危機。
周而復始,循環不止。
至此,我們得到最最重要的一個結論:所謂 經濟周期,就是信貸周期 。信貸的擴張收縮和經濟的繁榮衰退,是相互作用,相互加強的。
這種基於信貸的現代經濟,讓它天然具有不穩定性,從而決定了經濟的周期性波動,危機的周期性發生。它是一個信貸生產、消費和預期共同作用下的結果,不以個人的意志為轉移的。
最後,還記得一開始的邏輯鏈條嗎?
大規模專業化生產 → 資本/資金驅動 → 商業銀行貸款 → 信貸市場規模 → 經濟盛衰
以上。
歡迎關註: 游資根據地
『叄』 經濟之所以會發生周期性波動,是因為()
經濟之所以會發生周期性波動,是因為外部經濟因素的變動。
獨立的市場主體是市場經濟的基石,而企業是最主要的市場主體。在市場經濟中,作為市場主體的企業生產什麼、生產多少以及如何生產,是由市場需求的規模和結構決定的。
企業要對市場供求、競爭和價格的變化作出靈活反應。因此,企業必須有獨立的產權,能夠自主地參與市場經濟活動,實行自主經營、自負盈虧、預算約束硬化。
外部性可能是正面的,也可能是負面的。經濟外部性是經濟主體(包括廠商或個人)的經濟活動對他人和社會造成的非市場化的影響。
分為正外部性和負外部性,正外部性是某個經濟行為個體的活動使他人或社會受益,而受益者無須花費代價,負外部性是某個經濟行為個體的活動使他人或社會受損,而造成外部不經濟的人卻沒有為此承擔成本。
外部性最早是由英國經濟學家馬歇爾在其經典著作《經濟學原理》一書中提出的,迄今已有近110多年的時間了。
『肆』 經濟周期性波動,通常由什麼引起的
經濟運行出現周期性波動的原因是很多的,主要有:
1,投資率的變動。一般而言,投資於經濟增長具有正相關關系。投資增長較快,會導致國民經濟的較快增長。投資增長緩慢,也會帶來經濟增長的下降。當然,投資於經濟增長的關系還要取決於投資的效率。
2,消費需求的波動。消費需求不足,會導致總需求小於總供給,進而導致產出下降,失業增加,從而使經濟增長率下降。
3,技術進步的狀況。一種新技術的出現,往往會打來一個新的產業,有時會帶來整個經濟結構的劇烈變化。當技術進步較快時,經濟增長的速度較高;當技術進步緩慢時,經濟增長就比較緩慢。
4,預期的變化。人們對經濟前景的預測和判斷往往會影響經濟主體的決策行為。
5,經濟體制的變動。
6,國際經濟因素的沖擊。
『伍』 為什麼經濟發展是不平穩的而是具有周期性
周期不可避免,也有稱經濟周期為債務周期的,主要就是債務在經濟運行中的影響。無論是個人(信用卡、房貸、車貸等),還是企業都在利用信用(各種投資項目),信用也就是債務,提前花了未來的錢。你的支出就是別人的收入,你借貸支出了,別人收入得以擴增。經濟越繁榮,背後債務越多。漸漸地,收入開始還不起債務,整個經濟體產生了巨大的債務泡沫。個人減少消費,企業減少投資,這一減少,別人收入又少了,經濟開始衰退。但國家不希望經濟衰退啊,又通過降息等手段刺激經濟,同時債務有的違約、有的重組,經濟又慢慢復甦。如此循環。
『陸』 為什麼市場經濟會存在周期
經濟周期又稱商業循環,是指總體經濟活動隨著經濟增長的總體趨勢而出現的有規律的擴張和收縮。經濟周期指的是總體經濟活動,而不是個別部門或個別經濟總量指標。
伴隨著經濟增長速度的持續下滑,投資活動萎縮,生產發展緩慢,甚至出現停滯或下降,產品滯銷,就業機會減少,失業率提高,企業利潤水平下降,虧損、破產企業的數量增多,居民收入和消費水平呈現不同程度的下降趨勢。
伴隨著經濟增長速度的持續提高,投資持續增長,產量不斷擴大,市場需求旺盛,就業機會增多,企業利潤、居民收入和消費水平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但也常常伴隨著通貨膨脹。
按周期波動的時間長短分為:
長周期(長波循環、康德拉耶夫周期),平均為50-60年;
中周期(大循環、朱格拉周期),平均約為8年;
短周期(小循環、基欽周期),約為3-5年。
按經濟總量絕對下降或相對下降的不同情況分為:
古典型周期:低谷時經濟增長為負增長,GDP絕對減少;
增長型周期:低谷時經濟增長為正增長,GDP相對減少。
當前中國經濟周期處於頂部拐頭下行的位置,且未來1年持續下行,流動性周期處於底部拐頭上行的位置,且未來1年持續上行寬松。根據對中國市場經濟周期與流動性周期規律的梳理,我們判斷:經濟周期下行且流動性寬松,債券在大部分時間表現最好,商品或弱於前兩年,股票有階段性機會,其中金融板塊或有超額收益表現,成長板塊或能受益於流動性寬松也有階段性機會。
經濟周期對於商品資產有顯著的正向影響,當景氣度上行時,需求回暖,商品資產價格上行,而景氣度下行時,需求疲軟,商品資產價格走弱。相對背離的是12年8月到13年底,經濟周期出現短暫的景氣度回升,但商品資產並未走出趨勢性行情,這是因為長周期仍然處於下行趨勢。流動性周期對商品資產沒有顯著影響,流動性寬松時,商品資產也可能走弱,比如14~15年;反之,流動性收緊時,商品資產也可能走出趨勢性行情,比如07年、10年。總體而言,商品資產的表現受實體經濟景氣度變化更明顯。
周期行業景氣度尚處於高位,暫未看到景氣度拐頭信號。目前周期行業仍處於下行空間,短期可以考慮規避,擁擠風險釋放充分後可以關注。銀行股業績釋放,關注銀行的低估值高股息狀態,在市場波動加劇時配置價值上升。消費行業景氣度有一定修復,消費者服務和酒類行業景氣度較高,紡織服裝和輕工製造也處於高位。酒類行業近期景氣度有回升,歷史統計來看白酒行業高景氣時配置價值高於平時,值得關注。
『柒』 為什麼會有經濟周期
經濟周期理論,一般有康德拉季耶夫周期(50-60年)、庫茲涅茨周期(建築周期,15-25年)、朱格拉周期(9-10年)、基欽周期(庫存周期,3-4年)。
同時一些細分領域也有對應的周期,例如金融周期,信貸周期,技術周期,產品周期等等。所謂周期,就是循環往復,有漲有跌,不斷波動,而後回歸,再波動的狀態,就像正弦餘弦函數。周期之間相互嵌套,疊加,有時形成共振,有時波幅抵消。
『捌』 經濟為什麼呈現周期性
分類: 資源共享 >> 文檔/報告共享
問題描述:
我們老師說不管什麼社會制度下經濟呈現周期性的繁榮和蕭條
著是為什麼?
解析:
一、歷史上經濟周期理論
經濟周期為何會產生?長期以來西方經濟學家對此進行了大量的研究,提出了種種不同的解釋。在凱恩斯主義形成之前的一些主要經濟周期理論有:純貨幣周期理論、投資過度周期理論、創新周期理論、消費不足周期理論、心理周期理論和太陽黑子周期理論等等幾十種。這些經濟周期理論,從對回答經濟周期根源來說,可以分為外生經濟周期理論與內生經濟周期理論兩大類。
外生經濟周期理論認為,經濟周期的根源在於經濟之外的某些因素的變動。例如,創新理論認為是創新引起了經濟周期性波動。太陽黑子理論認為是太陽黑子的變化影響了農業生產與整個經濟而引起了經濟周期性波動。非貨幣投資過度理論認為是新領土開拓、技術發明或人口增加等所引起的投資過度導致了經濟的周期性波動。政治性周期理論則認為 *** 出於政治目的的(如選舉等),周期性地制止爬行的通貨膨脹或用通貨膨脹來消滅失業引起了經濟周期。此外,還有用戰爭、革命、移民、偶然事件等來解釋經濟周期的。這種理論並不否認經濟中內在因素(如投資等)的重要性,但它們強調引起這些因素變動的根本原因在經濟體系之外,而且,這些外生因素本身並不受經濟因素的影響。
內生經濟周期理論在經濟體系之內尋找經濟周期自發地運動的因素。 這種理論並不否認外生因素對經濟的沖擊作用,但它強調經濟中這種周期性的波動是經濟體系內的因素引起的。因此,每一次繁榮都為下一次蕭條創造了條件。這些經濟體系內的因素自發地運動就引起了周期性波動。例如,貨幣理論認為,經濟周期是由於銀行貨幣與信用交替地擴大與緊縮所引起的,而這種貨幣與信用的運動,又是一個經濟本身所形成的自發過程。貨幣投資過度理論認為,是過度的投資引起了繁榮與蕭條的交替,而投資過度的根源又在於貨幣與信用的擴張。心理理論認為,人的樂觀或悲觀的預期是周期性波動的原因,而引起這種心理預期變動的則是經濟因素。消費理論則把經濟周期,特別是生產過剩危機的發生,歸因於由於收入分配不平等而造成的消費不足,等等。
二、現代經濟周期理論概況
現代經濟周期理論是宏觀經濟學的一個組成部分,它是用國民收入決定理論來解釋經濟周期。
凱恩斯主義宏觀經濟學以國民收入決定理論為中心,所以就把經濟周期理論作為國民收入決定理論的動態化。凱恩斯主義學派的經濟周期理論有這樣幾個特徵。
第一,國民收入的水平取決於總需求,因而引起國民收入波動的主要原因仍在於總需求。以總需求分析為中心是凱恩斯主義經濟周期理論的特徵之一。
第二,在總需求中,消費占的比例相當大,但根據現代經濟學家的理論與經驗研究,消費在長期中是相當穩定的。消費中的短期變動,尤其是耐用品的消費變動,對經濟周期也有影響,但並不是主要原因。 *** 支出是一種可以人為控制的因素,凈出口所佔的比例很小。這樣,經濟周期的原因就在於投資的變動。所以說,凱恩斯主義經濟周期理論是以投資分析為中心的,都是要分析投資變動的原因及其對經濟周期的影響。
凱恩斯主義的經濟周期理論都是由凱恩斯關於國民收入決定的分析出發的,但分析的方法與角度不同,結論也不同。例如,英國經濟學家N·卡爾多從凱恩斯的儲蓄-投資關系出發,分析了事前投資、事後投資、事先儲蓄和事後儲蓄之間的差異如何引起經濟周期。美國經濟學家P·薩繆爾遜的乘數-加速原理相互作用理論則分析了投資與產量之間的相互關系如何引起周期性波動,等等。
除了凱恩斯主義之外,貨幣主義與理性預期學派也提出了自己的經濟周期理論。貨幣主義者強調了貨幣因素的作用。從貨幣量變動對經濟的影響,解釋了經濟周期。理性預期學派則強調了預期失誤是經濟周期的原因。此外,激進政治經濟學派、新自由主義者等都提出過經濟周期理論。
這些經濟周期理論之間盡管千差萬別,但有兩點是相同的。第一,強調了內生因素,即經濟因素引起經濟周期的關鍵作用。即使是外生因素給經濟帶來沖擊,這些外生因素也要通過內生因素才能起作用。從這種意義上說,現代經濟周期理論是內生經濟周期理論。第二,強調了在市場經濟中經濟周期存在的必然性。
第三節 乘數—加速原理
在現代經濟周期理論中,乘數—加速原理相互作用的經濟周期理論是最重要的一種經濟周期理論,這里作一介紹。
一、加速原理
加速原理(acceleration principle)是凱恩斯的繼承者們對凱恩斯投資理論的重要補充和發展。他們認為,投資是影響經濟周期波動的主要因素,但凱恩斯只考慮到投資對於收入和就業所產生的影響,而沒有進一步考慮到當收入和就業增加以後,反過來對投資又會產生什麼影響。後凱恩斯主義主流經濟學派的重要代表人物漢森認為,投資增長通過乘數的作用會引起總收入或總供給的增加,而總收入或總供給增加以後,將引起消費的增加,消費品數量的增加又會引起投資的再增加。這種由於收入變動而引起的投資就是 「引致投資」。漢森指出,不僅如此,而且這種投資增長的速度要比總收入或總供給增長的速度快,收入或消費需求的增加必然引起投資若干倍的增加,而收入或消費需求的減少必然引起投資若干倍的減少,這就是所謂「加速原理」的含義。
可見,在國民經濟中,投資與國民收入是相互影響的。乘數原理說明了投資變動對國民收入變動的影響,而加速原理要說明的是國民收入變動對投資變動的影響。所以說,加速原理是論證投資取決於國民收入(或產量)變動率的理論。
現代西方經濟學家就是用這種乘數和加速數的交織作用來解釋經濟周期現象的。當然,這只是對經濟周期進行的多種解釋中的一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