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誰有廣西所有的縣城經濟排名啊,我要全部的從富裕到貧困的
廣西經濟發展十佳縣: 天峨縣、興安縣、臨桂縣、藤縣、靖西縣、鹿寨縣、武鳴縣、天等縣、大新縣、陽朔縣 廣西經濟發展進步縣: 南丹縣、德保縣、象州縣、浦北縣、全州縣、大化瑤族自治區縣、貴港市港北區、蒼梧縣、橫縣、玉林市玉州區、玉林市福綿管理區、恭城瑤族自治縣、荔浦縣、寧明縣、陸川縣、賓陽縣、忻城縣、興業縣、上思縣、西林縣、合浦縣、龍勝各族自治縣、馬山縣、欽州市欽南區、金秀瑤族自治縣、田林縣、東蘭縣、博白縣、樂業縣、容縣、扶綏縣、靈山縣、羅城仫佬族自治縣、德保縣、賀州市八步區、平樂縣、龍州縣、灌陽縣、資源縣、平南縣、防城港市防城區、貴港市覃塘區
② 廣西最窮的地方是哪裡
20-11-13 15:321樓
廣西,是個山清水秀的地方;同時,廣西也是一個比較貧窮的地方。要說廣西哪裡最窮?有人認為天等、那坡、西林很窮;實際上,下面這10個縣才是廣西最落後,最窮的。
一、樂業縣
樂業,是百色市下轄縣;這個有世界天坑之都的地方,經濟很落後,2017年人均GDP只有16203元。
二、隆林縣
隆林,也是百色市下轄縣;這個縣地處桂、滇、黔三省交界處,這里除了高山,還是高山,因此經濟也很落後,人均GDP只有15110元。
三、大化縣
大化,是河池市下轄縣;大化是個瑤族自治縣,但瑤族佔比不是很多,約20%左右。大化經濟也很落後,人均GDP為15016元,比隆林縣還低。
四、上林縣
上林,是南寧市下轄縣;一般來說,省會城市周圍的縣市,經濟都比較好。但上林縣例外,人均GDP只有15727元。
五、羅城縣
羅城,是河池市下轄縣;羅城地處雲貴高原九萬大山區域,經濟也是發展緩慢,人均GDP不到15000元。
六、鳳山縣
鳳山,也是河池市下轄縣,河池市下轄縣,基本上都是貧窮落後的縣;有最美縣城之稱的鳳山縣也一樣,人均GDP為13532元。
七、馬山縣
馬山,是南寧市下轄縣;誰也沒想到,南寧還有馬山這么窮的地方。馬山人均GDP只有13487元,被列為國家扶貧重點縣。
八、東蘭縣
東蘭,是河池市下轄縣;看到是河池的,也就知道東蘭縣肯定也是經濟落後的地方,沒錯,東蘭縣人均GDP只有12765元,排名廣西倒數第3名。
九、蒼梧縣
蒼梧,是梧州市下轄縣;剛開始看到蒼梧的人均GDP的時候,還以為少了一個0,最後確認是12618元。蒼梧不應該這么窮,畢竟號稱是「中國西部百強縣」。
十、都安縣
都安,是河池下轄縣;要說廣西最窮的縣,都安絕對上榜,因為都安縣人均GDP只有9067元。與防城港的港口區相比,一個最富,一個最窮。
③ 廣西梧州有幾個縣,分別是什麼縣,那個縣最發達,那個縣最貧窮
你好,梧州有藤縣、蒼梧縣、蒙山縣、岑溪市。現在梧州是代管岑溪市,岑溪市是縣級市,目前是梧州最好的一個,蒙山縣目前經濟還有待提高,是貧困縣。
④ 蒼梧縣的經濟概述
2008年
2008年全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58.73億元,同比增長14.1%;財政收入3.41億元,同比增長24.2%;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35.24億元,同比增長23.4%;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增加值21.6億元,同比增長13.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5.71億元,同比增長23.88%;實際利用境外資金2350萬美元, 同比增長51.5%;引進市外境內資金19.96億元, 同比增長38%;外貿出口總額3626萬美元,完成年任務的100.55%;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384元,同比增長16.3%;農民人均純收入3573元,同比增長16.53%。2008年,該縣通過加快工業項目建設,加大工業技改力度,積極扶持優勢產業和支柱產業的發展,認真做好新投產企業的生產經營服務和指導工作,不斷加大產業結構調整力度,優化資源配置,全縣工業出現了強勁的增長勢頭。全年實現工業總產值86.8億元,同比增長12.2%,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61.52億元,同比增長20.7%;實現工業增加值29.23億元,同比增長13.6%。「九五」期間國內生產總值年平均增長11.1%,財政收入年平均增長17.2%。2010年縣內生產總值達到98.23億元,財政收入12.35億元。2012年全縣地區生產總值達到155億元,同比增長19.8%;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達到146.8億元,同比增長42.2%;財政收入達到8.94億元,同比增長40.67%;全部工業增加值達到76.39億元,同比增長25.9%;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8031元,同比增長12.6%;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5714元,同比增長25.3%。生產總值、財政收入、工業增加值、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等五項主要經濟指標增幅均居梧州市各縣(市)首位。經濟綜合實力明顯增強,社會事業全面進步,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社會保持和諧穩定。
2012年
2012年,蒼梧縣共組織財政收入11.8億多元,同比增長32.01%,連續五年保持兩位數以上的增長。為夯實財政收入的基礎,該縣加大對各園區建設力度,及時審核和撥付資金。同時,該縣制定一系列招商引資服務和激勵機制,吸引外商投資,積極承接東部地區產業轉移,對列入重點納稅企業和商貿企業實行跟蹤服務,重點扶持,及時解決其生產經營中遇到的問題,並積極爭取上級財政企業包括貸款貼息,技術改造、節能減排、淘汰落後產能工作等專項資金,支持企業擴大生產經營以及中小企業發展,上級財政部門共下達財政企業專項資金1200萬元。
2013年
2013年,全縣完成地區生產總值178.68億元,同比增長16.8%,增速排全市第1位;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70.06億元,同比增長28.3%;財政收入14.32億元,同比增長21.3%,增速排全市第3位;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09.83億元,同比增長25.60%,增速排全市第2位;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149元,同比增長9.6%;農民人均現金收入7582元,同比增長13.7%。 1956年,一些農業合作社辦有山莊。1958年受「大躍進」運動的影響,人民公社靠平調大隊、生產隊的勞動力、財物辦起了農場、林場、果場。1962年國民經濟調整,糾正農村「一平二調」的錯誤,這些企業基本解體。1970年以後,中央、自治區、縣各級對社隊企業逐漸重視,社隊企業又得以重新恢復發展。
林場
1970年後,社隊辦林場重新恢復發展,1972年,有梨埠、倒水、長發、旺甫公社辦林場7個,面積6900畝;隊辦林場73個,面積4621畝。1975年開展「農業學大寨」運動,縣革命委員會提出「公社、大隊辦林場,生產隊辦山莊,全縣實現杉木基地100萬畝」的口號,大搞開山造田造林,社隊林場發展很快。至1977年,全縣有社辦林場8個,專職管理人員246人,面積16.94萬畝,其中杉木面積7萬畝;大隊辦林場176個,管理人員1827人,面積18.4萬畝;生產隊辦山莊1777個,面積13.12萬畝。林場以林木為主,兼種水稻、水果等作物。由於發展過於迅速,林場的管理、技術跟不上,種下的幼林成活率低。1979年後,縣林業局在技術方面加以指導,提高撫育質量,但因林場面積大,人員少,仍有部分無法撫育。
1982年,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社隊林場尚未搞承包,效益較差,一些人員回家務農。因此,很多社隊林場無人管理。至1986年,全縣鄉辦林場7個,人員89人,面積42450畝;村辦林場31個,人員219人,面積64510畝;隊辦山莊全部解體。1988年以後,木材價格上升,一些林場恢復經營。至1990年,全縣鄉(鎮)村林場54個(其中鄉鎮辦5個),人員427人,面積120150畝,年產各種木材約5000立方米,松脂約500噸,總收入279.68萬元,利潤52.38萬元,稅金37.44萬元。
農場
1975年,60年代初停辦的社隊農場逐步恢復發展。社辦農場有旺甫公社農場,水稻種植面積20畝,年產稻穀1.6萬公斤,還種植有其他作物和養豬、雞、兔等。隊辦農場發展很快,1978年有隊辦農場150個,農作物種植面積574畝,年產糧10.25萬公斤,總收人20萬元。農場以種稻為主,品種單一,效益不佳,有的因虧損而停辦。也有的改種其他作物,如1984年旺甫鄉辦農場改以培育果苗為主,改名苗圃場。
1982年,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後,農場與農民土地糾紛經常出現,農場土地被占,人員回家務農,農場逐年減少。1986年,有鄉村辦農場13個,從業人員61人,種植面積3170畝,主要種植水果、八角等經濟作物和養魚,年總收入6.11萬元。1990年,全縣只有鄉(鎮)村農場2個,人員39人,種植面積800畝,年產水果40噸,魚1.5噸,總收入6.45萬元,稅利0.61萬元。
果場
1958年獅寨公社辦「花果山」,1962年解體。1976年,長發、夏郢、沙頭、石橋、梨埠等公社辦起園藝場,種植水果和其他農作物。1980年,全縣有社隊辦果場23個,總面積2552畝,年產水果119.15噸,年總收入3.69萬元。1981年後,果場自負盈虧,效益好的不斷發展,擴大種植面積,效益差的承包給農戶,有的逐漸解體。至1986年,有鄉村辦果場6個,人員88人,總面積3265畝,年產水果248.501噸,年總收入12.52萬元。效益較好的旺甫鄉辦果場,建於1977年。1982年實行經營承包責任制後,管理人員精心護理果樹,引進品種,自培苗木,並間種薯、豆類經濟作物,提高經濟效益。1986年,該果場有人員42人,面積374畝,有蓄水池、抽水、噴灌設備,年產柑、橙、三華李等水果144噸,年總收入5.45萬元,利潤2.18萬元。夏郢鄉農戶辦的香蕉種植園,起畦種蕉,蕉株空地間種荔浦芋,畦中蓄水養魚,經濟效益較好。
1988年以後,水果銷勢較旺,價格不斷上升,果場又重新發展。1990年,全縣有鄉(鎮)村辦果場13個,人員98人,種植面積3450畝,年產水果252噸,年收入27.67萬元,稅利6.11萬元。
茶場
1973年,六堡公社調集勞力在荒山上開辟茶場,投資90多萬元,開辟茶場882畝。此後,獅寨等公社的社隊茶場相繼辦起。至1980年,全縣有社辦茶場4個,隊辦茶場17個,總面積3932畝,年產茶葉(干)3442噸(包括林、農、果場茶葉產量)。1981年以後,茶葉價格偏低(70元/50公斤),產量下降(50公斤/畝),成本高(投資占收入50%),茶場連年虧本,於是逐漸轉由農戶經營。六堡茶場雖然不斷改善經營管理,產量也有所上升,但由於價格低,成本高等因素的影響,效益仍然不佳,每年需要六堡茶廠或其他工廠補貼生存,1984年與茶廠合並。合並後效益有所好轉,1985年產茶葉94.25噸,產值39.6萬元,稅利6.1萬元,分別比1984年增長40%、26%。1986年後,茶葉銷路差,外貿收購量減少,生產又開始滑坡,至1990年,產茶葉28.9噸,產值15萬元。 據解放後梧州和蒼梧廣平、倒水等地出土的文物以及有關資料記載,戰國時期蒼梧已有青銅鑄造、燒陶等手工業。漢、南北朝、宋、元、明、清等朝代主要有青銅器、鐵器、釉陶、鑄錢、金銀玉器等手工業。梧州富民出土的一種西漢初期燒制的紡輪,說明當時這里的紡織工業比較先進。唐宋以後,人和、大坡、石橋、沙頭、旺甫、夏郢、新地等地群眾自行開采各種礦物,其中以金、銀、銅、鉛、鐵最多。
民國初期,縣內工業主要有繅絲、織布、染布、皮革、火柴、釀酒、鋸板、糧食加工等。民國14年(1925)後,印刷、縫紉、製鞋業迅速發展。民國21年,蒼梧手工業有纜繩、竹篙、棚廠、玻璃器、藤竹、木器、鐵器、首飾、皮箱、筆、禮聯、紙扎、香燭、冥鏹、冷衫(毛線衣)、毛巾、線襪、醬料、鹽豉等。民國25年4月,全縣民營工業有織造、制帽、麵粉、煙葉、製冰、建築、鋸木、印刷、機器、翻砂、船塢、火油、火柴等行業,省營工業有硫酸廠、桐油廠、制葯廠、電力廠、自來水廠等。縣城梧州有十幾間磚瓦窯,冠蓋(今大坡)、戎城(今龍圩)、安平(今人和)、賢德(今長發)、夏郢等地辦有磚瓦窯。
抗日戰爭爆發後,工廠的原料、產品的銷路受到影響,工業開始走下坡路。民國33年梧州淪陷,一些工廠或搬遷,或停業。至1949年解放前夕,縣城梧州工業主要有官僚資本辦的廣西火柴廠、電力廠、自來水廠、植物油料廠、骨粉廠,私營的興華電池廠、永光火柴廠、志誠鋸板廠、天然鋸板廠、裕生碾米廠、利成梘廠、利民印刷廠、西華毛巾廠、籬竹廠、志誠船塢及天和祥、夏生記、藝華、端記、五行、大興、徐六記、聯華8家機器修造廠店,私營工業規模較小,百人以上的工廠只有幾家,其餘多是百人以下的作坊式小廠。
解放後,蒼梧縣與梧州市分治,工廠大都在梧州市轄境內,蒼梧縣只有一些鐵器、竹木器、縫紉、食品、釀酒、皮革、修理、香燭等手工業和較大的聯安陶瓷廠,機械動力的裕生碾米廠、廣同興碾米廠。
⑤ 梧州市蒼梧縣經濟發展怎麼樣一般平均工資是多少有沒有發展前途啊
蒼梧縣是離梧州市區很近的一個小縣,聽說以後將會列入梧州的范圍成為一個區.因離梧州市區近,所以有很多人購物都會到梧州來.說到工資,就看哪個行業羅,但基本上都是幾百一千這樣子的多,說到前景,有點渺茫吧,但主要還是要看你從事哪個行業,如果對這個地方有興趣的話最好親自考察一下比較好,因為別人給的也只是一個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