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1929年金融危機持續了多少年預計這場危機將持續多久
29年的經濟危機實際上花了很多時間才有所好轉。
正事因為不容易回復,所以有的國家採用戰爭解決。
真正的好轉其實也是在戰爭結束之後。
美國也是借著戰爭發了大財,才解決了經濟危機。
這次的金融危機,估計沒有個,5、6年下不來。
當然,如果美國發動個戰爭,某某國家再次發戰爭財,世界局勢也會有所變化的。
個人認為短期內如果沒有什麼科技領域的重大進展,或者新能源,新星球,新戰爭的發現。這次危機會很久。
而其實所謂的危機,也只是針對資本主義形勢下的自由市場特有的危機而已。
如果這次回的比較快那麼就詭異了。
這種東西用時間預計,我忍為是有難度的,因為任何人都沒有經歷過類似今天這樣的全球性的經濟危機。
不過可以肯定的是1年肯定太短了。
如果說這次危機很嚴重的話,29年的危機是到25年才結束的,這次還真不好說。
其實再仔細看看今年形勢怎麼樣才好說
B. 怎樣認識經濟因素對世界政治的影響日益
一、大國博弈,一刻都沒停止過的經濟戰爭當今世界,經濟戰爭已取代軍事戰爭,成為一個國家奪取財富和利益的主要手段!特別是在經濟全球化趨勢的不斷影響下,不斷擴大的經濟市場為經濟戰爭提供了更為便利的條件和環境。也可以說,「地球村時代」的來臨,不僅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更是改變了國與國之間博弈的方式。倘若說核武器能夠摧毀一、兩座城市,那麼隱蔽經濟戰的威力則足以令一個國家的整個工業乃至金融體系陷入癱瘓狀態,摧毀整個國家的綜合國力。蘇聯戰敗造成的社會災難惡果,頻繁爆發的金融風暴橫掃世界各地,東南亞企業家債務纏身廉價變賣工廠,戈爾巴喬夫損失了全部私人財產,顯示了其隱蔽經濟戰爭的巨大威力。當前,隱蔽經濟戰爭較軍事攻擊,更具威脅性,不僅威脅到國家安危和經濟命脈,還直接威脅到普通人的切身利益,包括就業、工資、存款、股票等等經濟戰爭隨時隨地都在進行,掠奪與反掠奪,制衡與反制衡,顛覆與反顛覆,這一切都在悄無聲息但卻驚心動魄地上演。而且,每當大規模的經濟危機來臨的時候,這種經濟戰爭進行得更為猛烈和殘酷。每一次經濟危機都是弱肉強食的戰場,危機過後,強者更強,弱者更弱,無論對哪個國家都是如此。戰爭已始,卻不見硝煙彌漫。
二、掠奪與反掠奪,透視經濟戰爭的內幕創造財富和分配財富是人類面臨的永恆命題。人類要生存和發展,就必須不斷地創造財富。創造出財富後,就不得不面臨如何分配等問題。人類的財富通常是通過社會分工和公平交換來實現流轉和分配。在這一過程中,產生了市場和市場價格。市場價格的漲跌,決定了人們所擁有財富的增值和貶值。而影響市場價格的因素非常復雜,市場價格常常被人為地操縱,這樣,經濟戰爭必然發生,財富必然成為掠奪與反掠奪的對象。以前,經濟戰爭通過實物貿易來進行。而今,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以及虛擬經濟的高速發展,經濟戰爭以更隱蔽的方式進行著:貿易戰、貨幣戰、匯率戰、貿易保護主義.人們的財富在不知不覺中被洗劫一空。
三、經濟戰爭,大國博弈的「核武器」21世紀,經濟戰爭已經成為國家博弈的最重要方式,其實質就是全球范圍內財富的掠奪與反掠奪。這種掠奪的過程,雖然看不見硝煙,也沒有血流成河,但是比常規軍事戰爭更加可怕。當今世界的局勢,因為有核武器的威懾,想爆發像「一戰」與「二戰」這樣的世界戰爭的概率相對較小,因為大國都投鼠忌器,一旦發生世界性的大戰,可能毀滅整個地球,這對於人類來說是個無法承受的災難。但是,經濟戰爭已經替代了常規的軍事戰爭,成為了大國之間博弈的重要手段,成為大國制勝的另一種「核武器」。在經歷了東南亞金融風暴之後,沒有人會比亞洲人對「金融戰」有更深刻的印象。不,豈止是印象,簡直是錐心刺骨:一場由國際游資擁有者們處心積慮發起的金融偷襲戰,竟把一個接一個不久前還被世人譽為「小龍」、「小虎」的國家掀翻在地,曾令整個西方艷羨不已的經濟繁榮,一夜間秋風落葉般地蕭條了。僅一個回合下來,便不止一個國家的經濟向後倒退了10年。經濟戰線的失守,更使社會政治秩序幾近崩潰。此起彼伏的騷亂造成的傷亡簡直不亞於一場局部戰爭,而對社會機體的傷害程度甚至比局部戰爭還要嚴重。這是那些非國家組織用非軍事手段向主權國家打響的第一場非武力戰爭。由此,金融戰作為雖不流血但同樣具有巨大破壞力的非軍事戰爭形態,正式登上了曾被軍人和武器、流血和死亡一統天下數千年的戰爭舞台。與歷史上貧窮弱小的國家無力反抗西方殖民侵略的情況完全不同的是,前蘇聯擁有著強大到讓美國寢食難安的軍事力量,在軍事實力仍然相當強大的狀態下,整個國家遭受到外部勢力如此瘋狂與徹底的洗劫,這在人類歷史上還是第一次。經濟戰爭所展現出的巨大破壞力,絲毫不亞於蘇聯整個衛國戰爭的損失程度,所不同的是,衛國戰爭的巨大代價換來的是世界超級大國的地位,而經濟戰爭的慘敗,導致了國家解體和經濟長期衰敗。戰爭對蘇聯的破壞僅僅持續了4年,而經濟崩潰所造成的社會經濟的災難已經接近16年。由此可見,經濟戰爭猛於虎,雖然它沒有硝煙,但已然成為改變世界的重要力量。一個國家要想成為真正的強者,就必須看透經濟戰爭內幕,善於運用經濟原理打贏經濟戰爭。
四、「骯臟的手」,經濟全球化經濟全球化為經濟戰爭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因此,一個國家必須認真對待全球化帶來的巨大風險,必須審時度勢,時時權衡自己的行為和政策,以避免全球化帶來的巨額財富損失。人類面臨著的永恆命題是:其一如何創造財富,其二如何分配財富。在解答這兩個命題的過程中,最經典的理論當屬經濟學之父亞當·斯密(AdamSmith)的「看不見的手」。1776年,亞當·斯密發表了經濟學奠基之作《國富論》,其核心的論述是一隻「看不見的手」。他認為,只要每一個人都是理性的,並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那麼不需要有人來管理,將會有一隻看不見的手來進行調控,經濟運行由此可自動達到最佳狀態。這只「看不見的手」就是市場經濟運行規律。一般情況下,這只「看不見的手」能維持市場的健康運行,推動經濟不斷發展,實現財富的正常流動。可是,在一定的條件下,這只「看不見的手」完全有可能變成一隻「骯臟的手」,成為攫取他人財富之手。特別是在經濟全球化的情況下,這只手就更容易變得更臟。許多人天真地以為,只要積極參與了全球化,就理應分享國際協作所帶來的巨大經濟收益。但這里想要告訴大家的是,錢幣有兩面,劍鋒為雙刃:一個國家必須認真對待全球化所帶來的巨大風險,必須審視度勢,時時權衡自己的行為和政策,否則全球化帶來的也可能是巨額財富損失。尤其當經濟全球化發展到一定程度,在從實物經濟向虛擬經濟過渡,並且虛擬經濟異常繁榮甚至居主導地位的時候,更是如此。現在,全球經濟的一體化和市場化不僅體現在實物產品市場上,更重要的是還體現在金融領域。隨著世界各國金融領域的逐漸開放,加快實行自由化、深化以及金融產品的不斷衍生,各國的貨幣市場、債券市場、外匯市場、股票市場、貨幣市場等已經形成了一個全球性的巨大交易網路。在這個網路作用下,全球金融產品的交易額遙遙領先於實物產品的交易額。在這個全球性網路中,金融產品的交易是全天候的。相對實物產品而言,金融產品的數量是非常少的,然而它聚集了幾十倍於實物產品交易量的資金,而且金融產品的交易極其迅速,成本極其低廉。金融市場中「看不見的手」更有可能成為「骯臟的手」。1992年,國際金融大鱷喬治·索羅斯對英鎊發起攻擊,結果,英國損失慘重,而他本人卻收獲了10億多美元。1997年,他沖擊東南亞金融市場之後,那些國家人民積累的財富被洗劫一空,經濟一夜之間回到了起飛前。還有美國,利用美元的霸主地位,貶值貨幣,轉嫁危機,奪取他國利益。20世紀70~80年代拉美債務危機,就這樣,「華盛頓共識」被創造出來了。即通過自由化、市場化、私有化的手段對拉美國家的經濟進行結構性調整,迫使這些國家不斷開放產品和資本市場,放鬆政府管制,大力推進私有化進程。在私有化進程中,債權轉股權的方法被廣泛用來解決債務危機,從而保證了發達國家的債權利。軍事攻擊最多摧毀建築設施消滅人體,以大國的疆域之廣,常規戰爭對經濟命脈的摧毀不是毀滅性的。而金融戰爭的隱蔽性和無戰例借鑒無實戰演練的殘酷性,對國家防務是一個巨大挑戰。一旦整個國家的經濟秩序遭到金融戰打擊,會迅即造成國內局勢動盪,由「外患」引發「內亂」。內亂和外患交織在一起,後果將不堪設想。經濟戰自古就是敵對國家利用經濟手段「和平」地削弱甚至搞垮他國經濟實力的一種不流血的戰爭方式。經濟戰的「和平」手段並不排斥其成為流血的軍事戰爭的補充手段,並已經上升至戰略層面。
C. 經濟對戰爭的制約作用還體現在戰爭的規模強度持續時間及戰略目標作戰方針作戰
社會的發展以及社會的真正狀態等都是有經濟條件做前提的,經濟對於其他社會的發展是屬於基礎作用,如果沒有經濟基礎就談不上戰爭,更談不上戰爭規模以及持續長時間的持續。
D. 經濟危機一般多長時間一次啊
一般的時間大概是十年左右來一次經濟危機,比如1998年席捲東亞的金融危機,還有2008年由美國的次貸危機引發的全球經濟危機。 經濟危機(Economic Crisis)指的是一個或多個國民經濟或整個世界經濟在一段比較長的時間內不斷收縮(負的經濟增長率)。 經濟危機是資本主義經濟發展過程中周期爆發的生產相對過剩的危機,也是經濟周期中的決定性階段。自1825年英國第一次爆發普遍的經濟危機以來,資本主義經濟從未擺脫過經濟危機的沖擊。經濟危機是資本主義體制的必然結果。由於資本主義的特性,其爆發也是存在一定的規律。 由於西方的資本主義制度是屬於生產資料私有制,而生產力的不斷發展,導致生產資料私有制和社會化大生產的矛盾長期存在,引起周期性的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但是自從新航路開辟之後世界市場的不斷形成,因此每次經濟危機往往會影響全球。
經濟危機是金本位時代的產物,而現在是叫金融危機,當然就事論事。金本位時代有多少黃金就印多少錢,但黃金的稀有屬性使得它的產量不可能隨著生產力的提高而同比例提高,也就是說,經濟危機表面上看起來是消費不足,其實是錢不夠,錢不夠,錢不夠。貨幣的本質是借條(就是債務),我把黃金存在銀行里,然後兌換等值的貨幣,但是存著是要有利息的,沒利息誰願意給你?當黃金的增量遠遠不能貨幣的需求時,債務循環不能持續可不就爆發危機了嗎,爆發了危機,資不抵債就只能清算,然後繼續一個新的開始。所以金本位時代,每隔大約10年,就要周期性爆發經濟危機,所謂消費不足,其實也就是沒錢而已嘛。現代社會,貨幣不和黃金直接掛鉤了,作為政府來講,要是哪一天錢不夠,沒關系,發行債券給銀行,讓他們印鈔票就是了,所以不會貨幣供應不足的問題,但是相對的超發貨幣會產生新的一系列問題。
E. 「一戰」,「二戰」持續的時間,分別有多久
第一次世界大戰從1914年7月至1918年11月,持續4年5個月;第二次世界大戰從1939年9月至1945年8月,持續5年9月.
F. 請問什麼是經濟戰爭 如果一個國家經濟癱瘓了會是什麼後果
經濟戰爭分為三種 第一 貨幣戰爭,以控制貨幣匯率,操控別國經濟,進而控制國家。
第二 糧食戰爭,以糧食為要挾,先給他國造成假象糧食很充裕不值錢,當他國糧食緊缺時,在以高價賣出,以獲取高額暴利,阻礙國家發展。
第三 石油戰爭,與上面類似。
一般以戰略資源為主,要挾他國,以牟取暴利。 如果一個國家的經濟癱瘓了的話 那麼這個國家也就離亡國沒有多遠了。經濟癱瘓我說大道理你可能不懂 我就這么說吧假如你現在有一百塊錢人民幣你可以買很多的東西 但是如果國家的經濟癱瘓了 那麼 你的錢就成了廢紙。
G. 外國專家:全球經濟正走向衰退,這種糟糕情況會持續多久
這個情況可能會持續一年左右,也可能會持續10年時間。
如果是以樂觀的角度來看待全球經濟發展問題的話,有些專家認為全球經濟的主要問題是供應鏈斷裂的問題。如果能夠有效恢復已經被破壞的供應鏈的話,普通商品的生產成本會進一步降低,大宗商品的價格也會有所下降,這會進一步緩解各個國家和地區的經濟問題。與此同時,有些人也會認為全球經濟問題屬於系統性的問題,所以這個問題可能會持續5年甚至10年時間。如果情況確實如此的話,很多國家和地區可能需要做好長期應對經濟問題的准備。
總的來說,沒有任何人可以精準預測全球經濟今後的走向問題,更沒有辦法預測全球經濟衰退的具體時間。對於我們普通人來講,我們需要提前做好各種應對措施,同時也需要適當增加自己的儲蓄,通過這種方式來應對今後可能發生的各種風險。
H. 歷史還的經濟蕭條期都持續了多久
今年12月,本輪經濟衰退迎來1周年。這使它成為美國自1982年以來持續時間最長的經濟衰退。如果再延續5個月,它將成為自上世紀30年代「大蕭條」以來美國經歷的時間最長衰退。
美國經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經歷的數次衰退平均持續時間為10個月。「這輪衰退顯然不能在幾個月內結束。」NBER商業周期測定委員會成員、哈佛大學教授傑弗里·弗蘭克爾說,「如果能在明年年中平息,我們就已相當幸運。」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081203/14052551015.shtml
20世紀30年代席捲世界的大蕭條是史無前例的經濟事件。在此之前沒有哪一次經濟蕭條能有如此規模,持續時間如此之長,在此之後也沒有出現過。它代表了工業經濟罕見的失敗。
美國的經濟活動從1929年中期到1933年初幾個月持續衰退。長達四年的衰退並不是平穩的,但經濟產出的下降卻是空前的並令人困惑。工業產出下降了37%,價格下降了33%,實際GNP下降了30%,而名義GNP則下降了一半以上。失業率上升到25%的最高峰,並在20世紀30年代其他的年份中一直保持在15%以上。美國的許多經濟資源被閑置了整整10年。只是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到來,就業才增加了並足以吸引龐大的勞動力大軍。
這一重大事件要麼是經濟內在重大不穩定的表現,要麼是對經濟的重大沖擊後的反應。傳統的學者傾向於強調前者,而近來的研究則集中於後者。一種較老的觀點將美國的大蕭條視做孤立事件。近些年學者則更多地堅持從國際視角看待大蕭條,他們認為即使不是從國際視野出發,那也需要從大西洋兩岸的背景出發去看待美國的大蕭條。
打亂世界經濟發展的外部沖擊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更廣泛地說,這個外部沖擊是丘吉爾稱之為「第二次三十年戰爭」的持續的沖突。這種沖擊既影響了世界經濟,又影響了政策制定的背景。盡管美國作為出類拔萃的工業經濟體從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崛起,但它仍然是世界經濟的一部分。這一點是顯而易見的,尤其是在美國和歐洲經濟政策決策的理論基礎中。
戰爭以及隨之而來的變化對美國經濟產生了諸多影響。其中最重要的三個影響是:國際債權債務格局的變化;農業的擴張和崩潰;大規模進入美國的移民浪潮的結束。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英國是主要的資本輸出國。而美國長期作為英國資本的接受國,只是在最近才開始減少其國際債務。然而英國將其海外資產的大部分用於支持戰爭,並將其債務出售給美國,因此美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債權國。1914年,美國的凈外債至少是35億美元,而三年之後,美國變成了債權國,其凈債權超過了70億美元。雖然這裡面有些重復計算的成分,但顯而易見的是,美國的國際收支已經發生了戲劇性的變化。
戰後,在經過了五年多的經濟動盪之後,金本位得以重建。雖然和戰前不完全一樣,復興的金本位仍舊將通貨緊縮而不是貨幣貶值作為彌補外匯赤字的措施,而且金本位使得赤字國家承受的通貨緊縮壓力大於外匯盈餘國家面臨的通貨膨脹壓力。改變了的國際債務格局確實和舊的匯率體系不配套。因而,在很大程度上以戰前的匯率來重建金本位意味著將產生不平衡。英國和德國在20世紀30年代初發現它們陷入金融危機,並且沒有足夠的政策工具來應對這些危機。
美國農業在戰爭期間非常繁榮,其產品出口到急需食物和衣服的歐洲。其他沒有捲入戰爭沖突的國家也擴大農業生產能力,這進一步增加了世界的農產品供應量。當和平時期來臨,對這些農產品的軍事需求下降,同時歐洲農產品也重新向市場供應。其後果就是農產品價格下跌以及20世紀20年代持續的農業災難。農產品需求的下降隨著戰後通貨緊縮而更加嚴重,這使得農場主負債累累。
美國農場主的負擔隨著邊遠地區土地的過度開墾而加重,這些地區從長期看是不適合耕種的。結果是造成了土壤流失,而不是大量的產出。農場主的負債問題非常尖銳,因為對美國農產品的需求連續幾年都維持在很高的水平,很多農場主大量舉債以利用農產品的高價格獲取收益。而農產品價格的降低給那些既擴大耕作面積又大量舉債的農場主帶來很大困難。
並非所有的農場主都陷入了困境。技術變化,尤其是在穀物生產領域,在20世紀20年代進步很快。使用汽油的拖拉機開始改變對勞動力的需求。大規模農業生產開始改變平原的面貌。雖然小麥的價格不高,但許多麥農卻因規模經濟而獲得收益。但棉農,特別是租賃小農場的農民,卻陷入赤貧。低廉的棉花價格加上新技術取代了這些農民。來自南部的黑人農民發現他們正陷入這樣的境地,於是遷移到北方城市尋找工作機會。
http://book.sina.com.cn/new/nzt/vip/72285/45739.html
I. 美國與中國的經濟之戰
目前的中美經濟戰中,沒有輸和贏的說法。美國有美國的經濟發展方式,但中國也有中國的經濟發展渠道,兩者的發展情況是無法簡單比較的,而且是動態變化的。
中國總出口21%到美國,但美國總出口不到9%到中國,中國對美國出口依賴太嚴重了。
但是中國出口美國的那21%是生活基本商品(中國也估計大部分只能賣賣沒科技含量的商品),美國人就不敢隨便加關稅,不然美國老百姓不答應,隨之就會影響大選的選票;而對於中國進口的那9%,如果科技產品、奢侈品居多的話(比如像飛機、電腦等等),就算我們提高關稅,對普通人影響不大;對了最重要的是我們是一黨制,只能跟著黨走,不像美國一黨讓我不爽就換另一個。
雖然中美經濟戰爭的確正在進行,但是中美相互依存度過高,所以最終的結果必然是相互和諧。
畢竟經濟是價值的創造、轉化與實現;人類經濟活動就是創造、轉化、實現價值,滿足人類物質文化生活需要的活動。經濟就是生產或生活上的節約、節儉,前者包括節約資金、物質資料和勞動等,歸根結底是勞動時間的節約,即用盡可能少的勞動消耗生產出盡可能多的社會所需要的成果。後者指個人或家庭在生活消費上精打細算,用消耗較少的消費品來滿足最大的需要。
J. 世界上持續時間最長的一場戰爭,打了是有多久
世界上持續時間最長的一場戰爭,我認為是英、法之間在中世紀發生的百年戰爭,這場戰爭爆發於1337年,結束於1453年,前後長達一百多年。
戰爭斷斷續續地打了一百多年,雙方各有勝負。但是最終以法國的獨立而告終,英國喪失了在法國的大片土地。通過這次戰爭,法國以一個獨立的國家呈現在世人面前,為之後的全球擴張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