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原經濟區的概念
2010年1月26日,河南省發改委舉行新聞發布會宣布,在國務院剛剛印發的《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中,中原經濟區被納入國家層面的重點開發區域。首次被寫入國家文件,標志著中原經濟區建設已正式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作為承接國內產業轉移的重要區域,中原經濟區振興概念有望提升河南板塊的估值水平,且給區內企業帶來發展良機。
中原經濟區的主體是河南省,區位優勢明顯、自然資源豐富、糧食和人口數量龐大、歷史文化深遠,是中原經濟區鮮明的五大特點。勞動力豐富、交通樞紐等優勢因素使得河南成為產業承接的生力軍。同時國家對河南區域定位為全國重要的高新技術產業、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綜合交通樞紐和物流中心,區域性的科技創新中心,中部地區人口和經濟密集區,使之成為支撐全國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新的經濟增長板塊。同時,也將河南省部分地區列入農產品主產區和重點生態功能區。
② 中原經濟區的未來前景怎麼樣江蘇也是毗鄰河南的為什麼沒被提到蘇西北地區也是農業為主啊!
國家重要的糧食生產和現代農業基地
全國「三化」協調發展示範區
全國重要的經濟增長板塊
全國區域協調發展的戰略支點和重要的現代綜合交通樞紐
建設華夏歷史文明傳承創新區
中原經濟區內要與全國同步小康,潛力巨大。
江蘇已經有長江三角洲規劃和江蘇沿海兩個規劃,本來徐州向發改委提出加入,後因為種種原因沒批准,可能徐州經濟太強了,怕洛陽和邯鄲兩個副中心位子不保吧。
③ 大中原經濟區的發展介紹
曾經的中部塌陷,如今卻變成了河南塌陷。2005年中部概念最早提出之時,河南一度和湖北上演過中部崛起龍頭之爭,如今同一戰壕的兄弟卻紛紛在新一輪的區域經濟布局中搶得先機,河南明顯落後了。2009年9月,國務院原則通過了《促進中部地區崛起規劃》。在此前後,同為中部省份的湖北、湖南、安徽、江西、山西已經分別獲得了不同主題的國家級綜合配套試驗區或產業帶。
「圍著河南轉了一圈,就是沒河南。」河南科學院地理研究所所長馮德顯認為,新的不均衡,正在制約河南的發展。他最早參與了中原城市群的研究,由其和河南省發改委聯合編制的「中原城市群的概念設想」第一次將城市群的形式推向了河南省發展的戰略層面。在當時,提出城市群概念的只有幾個沿海地區。
中原城市群涵蓋了河南省18個地級市中的9個,形成了以省會鄭州為中心,洛陽為副中心,包括濟源、焦作、新鄉、開封、許昌、平頂山、漯河的經濟圈。根據當時編制的《中原城市群發展戰略構想》,中原城市群要逐步實現資源共享、產業互補、生態共建、各具特色和協調發展,構築中原城市群經濟隆起帶。
中原城市群的規劃,被寄予了厚望,據一位參與「首次中原城市群市長工作聯席會議」的人士回憶,「大家發言時都很激動,感覺到河南發展的機遇真的來了」。
但在隨後參與申報國家級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的競爭中,中原城市群卻鎩羽而歸。2007年12月,武漢城市圈和長株潭城市群獲批為「全國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簡稱『兩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
2008年,河南省以鄭汴一體化和中原城市群為載體,兩次申報國家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均未獲批。隨後,江西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安徽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分別上升為國家戰略。
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河南當地官員則認為,河南之所以未能申報成功,還是重點不突出,沒有找到打動中央政府的核心點。在他看來,除了河南自身的因素外,也和國家對河南的定位有關,國家一直從戰略角度強調糧食的安全問題,把河南省作為保障糧食安全的基地,對河南省在其他方面的發展,在深層次上考慮得不夠。
2010年3月,全國兩會結束後,河南省政府即組織了60多名專家集中攻關,開始了第三次將河南區域發展規劃升格為國家發展戰略的努力,大中原經濟區概念隨之浮出水面。 大中原經濟區是中原城市群的升級版,目前官方的說法是大中原經濟區涵蓋河南18地市,形成「一極兩圈三層」的城鎮體系架構。
「一極」即指鄭汴新區,也即核心層,將成為帶動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的核心增長極;「兩圈」即通過加快城市群軌道交通體系和高速鐵路建設,在河南省內形成以鄭州綜合交通樞紐為中心的「半小時交通圈」和「一小時交通圈」;「三層」即中原城市群核心層、緊密層、輻射層。
除鄭州和開封以外的7個中原城市群城市組成緊密層,輻射層包括南陽、鶴壁、濮陽、三門峽、安陽、商丘、信陽、周口、駐馬店等周邊9個省轄市。
據一位參與中原經濟區規劃編制的人士透露,這也許並不是最終的架構,也可能會將周邊省份的一些靠近河南的城市也涵蓋進來,形成一個擁有44個城市、1.7億人口的超級城市群。
馮德顯分析認為,上升為國家戰略有這么兩種做法,一是特別大,大到不得不考慮;第二,是特殊,特殊到不考慮在這個地方放試驗區,其他地方沒法放,而且這個問題還是國家必須解決的問題。「這兩條只要佔一條,就足夠了」。
在他看來,目前所批的綜合改革試驗區,要麼是經濟發達地區,承擔著帶動創新的重任;要麼是在經濟欠發達或矛盾比較集中的地區,希望通過試驗找到化解矛盾的機制。
「那麼,在經濟地位上居中的河南就有些吃虧了。」馮德顯認為,從目前的趨勢來看,中原經濟區是想走大的路子。
兩次參與中原經濟區戰略討論的河南省委黨校副校長焦國棟則認為,考慮到國家戰略和河南省情,中原經濟區的戰略定位應該是以保障農業和國家糧食安全為前提,立足城鄉統籌,實現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協調發展。在他看來,大力推進城鎮化進程應該是一個重要切入點。
上述不願透露姓名的河南省地方政府官員則認為,未來中原經濟區內實施的城鎮化和沿海的城鎮化還不一樣,像南方一些地區,土地資源都佔得差不多,談不上什麼農業的問題,只有河南才有這些問題。在城鎮化過程中,要有意識地去探索解決制約城鎮化的制度性障礙,比如說農民工在城市落戶問題,土地流轉問題。
「如果這些問題解決了,將對我們現代農業的發展,特別對河南這樣省份,具有重要意義。」該官員說。 跨省區組合,在河南省內並不缺乏先例。1985年9月,由河北邯鄲市和河南新鄉市倡議並成立的中原經濟區(以下稱老中原經濟區),包括了晉冀魯豫四省接壤區13市,並在邯鄲市設立了「中原經濟區聯絡處」,作為經濟區常設辦事機構。
在河南原有的中原城市群規劃中,未被列入的安陽、濮陽、鶴壁三市也是該區域經濟組織成員。和這三個城市類似,組織內的晉城市、邢台市、聊城市、菏澤市、臨清市也都在各自的省域內處於邊緣位置,難以被其經濟中心城市輻射和影響。
據老中原經濟區市長聯席會辦公室副主任孟德榮介紹,這一自發成立的區域經濟組織在計劃經濟時期就已開始發揮作用,「各成員之間物資交換,互通有無,發揮了很好的橋梁作用。」
每年一次的市長聯席會議,在成員單位之間輪流舉辦。據孟德榮介紹,目前區域內已先後組建了30多條行業網路,不僅包括了交通、旅遊、商業、金融、科技等行業,而且還延伸到司法、文化、公安等行政管理部門。
孟德榮所在的邯鄲市還是環渤海經濟區的成員。不過在他看來,環渤海經濟區的名頭雖然大,但對遠離區域中心的邯鄲來說,「合作機會比較少,沒有獲得太多實際效益。」而自發組織的老中原經濟區,「搞得比較活,比較有效。」
孟德榮認為,從他參加的兩個經濟區的合作來看,一味搞大並不一定有利於合作,「即便是獲得政策,也僅僅是概念效應。」在國家政策越來越趨向於普惠制的時代,靠政策帶來發展機遇已經大大減弱。在他看來,只有根據市場和內在經濟發展的需要組建經濟區,操作性才會比較強。
與老中原經濟區類似,在河南省東部,由蘇魯豫皖接壤地區21城市組成的淮海經濟區,同樣屬於自發性區域聯合組織;位於河南省西部的「黃河金三角區域」則包括了河南省三門峽市,山西省運城市、臨汾市,以及陝西省渭南等市。
河南省社科院副院長喻新安認為,這些自發的經濟協作組織,證明了中原經濟區本身就是一個客觀存在的經濟區域,且本身相對獨立。但遠離珠三角、長三角、環渤海等經濟高地,受其輻射和影響較小。
河南豫商聯合會會長陳義初則認為,如何構建大經濟區概念,是對河南下一步發展的考驗。在他看來,與周邊跨省經濟區的互動,也會對中原城市群形成良好的相互促進。
④ 大中原經濟區的基本介紹
官方名稱為「中原經濟區」,中原經濟區是2010年提出的,以河南為主體,延及周邊,支撐中部,東承長三角,西連西北大關中,北依京津冀,南臨華南長江中游經濟帶,具有自身特點、獨特優勢、經濟相連、使命相近、客觀存在的經濟區域。區域范圍主要包括河南全部和河北南部、山西晉東南、山東魯西南、安徽皖西北、等中原周邊華北中東部地區。大中原經濟區是以河南18個城市為主題,還包括安徽淮北、宿州、阜陽、亳州,山東菏澤、聊城,河北邯鄲、邢台,山西的晉城、長治、運城等周邊省份約12個地級市。建設大中原經濟區以鄭州、洛陽、開封、邯鄲為大十字核心和龍頭,以鄭州、洛陽、開封三大古都為骨幹,以中原城市群為依託,沿三線(隴海線、京廣線、京九線)、兩河(黃河、淮河)和高速路網推進。依託中原經濟區把鄭州、鄭汴新區建設為全國中心城市,把商丘、安陽、南陽、信陽分別建設為輻射豫魯蘇皖、豫冀晉、豫鄂皖結合部的區域性中心城市及重要戰略支點。
⑤ 大中原經濟區的區域概況
中原經濟區是指以河南省為主體,包含河南、河北、山西、安徽、山東省部分地區的國家戰略綜合性經濟區。中原經濟區作為國家層面重點開發區域,位於全國「兩橫三縱」城市化戰略格局中新歐亞大陸橋-隴海通道和京廣、京九、京港澳通道縱軸的中國中央交會處,包括河南省以鄭州為中心的中原城市群部分地區。是沿海地區發展的重要支撐,是中華復興,中部崛起的重要基地。是繼「珠三角」、「長三角」、京津冀」三大經濟區之後,於2010年由豫鄂皖晉魯冀6省25市組成的經濟區域,該區域定位為全國重要的高新技術產業、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綜合交通樞紐和物流中心,區域性的科技創新中心,中部地區人口和經濟密集區,使之成為支撐全國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新的經濟增長板塊]。
中原經濟區是中原崛起、河南振興的載體與平台:在經濟發展方式上,中原經濟區是探索一條不以犧牲農業、生態和環境為代價的「三化」協調科學發展路子的載體和平台:從優化生產要素上,中原經濟區是明晰定位、整合優勢、凝聚合力的在體育平台:從塑造區域競爭力上],中原經濟區[是河南擴大對外開放的同時加強對外交流合作、實現互利共贏的載體與平台。
新提出的大中原經濟區起草於2010年,是在現任河南省委書記盧展工起草下,規劃設立的綜合性經濟區,計劃在2011年列入《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即正式成為國家戰略。經濟區包含河南省的鄭州市、洛陽市、開封市、商丘市、三門峽市、焦作市、濟源市、安陽市、濮陽市、鶴壁市、新鄉市、平頂山市、許昌市、漯河市、周口市、駐馬店市、南陽市、信陽市,安徽省的亳州市、阜陽市,山西省的晉城市、運城市、長治市,山東省的菏澤市,河北省的邯鄲市等。目前,該區域國土總面積約48萬平方公里,總人口已達1.2億人,110個縣(市、區)。中原經濟區組成城市表
中原經濟區區域
河南省:鄭州市、洛陽市、開封市、商丘市、三門峽市、焦作市、濟源市、安陽市、濮陽市、鶴壁市、新鄉市、平頂山市、許昌市、漯河市、周口市、駐馬店市、南陽市、信陽市。
安徽省:亳州市、阜陽市。
山西省:晉城市、運城市、長治市。
山東省:聊城市、菏澤市。
河北省:邢台市,邯鄲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