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狀態 > 如何用微觀經濟學解釋李寧事件

如何用微觀經濟學解釋李寧事件

發布時間:2023-02-14 00:03:21

㈠ 用微觀經濟學原理分析生活中的現象

從需求來看,隨著人口的增長、隨著居民收入的增長,對房子的需求量日益增長,需求曲線右移。從供給來看,隨著北京的發展,房地產成本的提高等原因,供給曲線左移,導致房價上漲。 在現實生活中可以看到,房價的上漲,非但沒有降低需求量和供給量,反而上升。其原因之一是人民在市場上形成了未來房價持續上漲的心理預期,這樣不少本來要未來幾年甚至是十年才有住房需要的人,也搶著早些買,因為預期現在買比未來便宜。所以毫無疑問,這幾年中國房產的購買量遠遠超過正常的、真實的住房需求。 其二,投資者趨利,隨著房價的上升,越來越多的投資者們加入的房地產行業,使得房子在北京遍地開花,房價只漲不跌的心理預期也導致形形色色的投資者們對房子的炒作。 正是這些原因導致了需求和供給曲線相交於右上角,即價格上升,需求量、供給量上升。

㈡ 微觀經濟學現代觀點都有哪些

下面列舉幾個觀點:
1、資源的稀缺性與合理配置
對於消費者和廠商等微觀個體來說,其所擁有的經濟資源的稀缺性要求對資源進行合理的配置,從而產生微觀經濟學的基本問題。 資源配置有兩種方式,微觀經濟學研究市場是如何配置資源,並且認為在一般情況下市場的競爭程度決定資源的配置效率。

2、經濟理論或模型的實質
微觀經濟學是實證經濟學,它的絕大多數理論和模型都是對微觀活動的客觀描述,或者是對現實經濟觀察所做的解釋。由現實抽離出理論,然後再用理論對現實做出解釋與分析,這就是經濟理論的實質。不同的理論實際上就是對經濟現象所做的不同的抽離和解釋。

3、經濟分析的兩大原則
(1)最大化原則(Optimality)
又稱理性選擇原則(principleofrationalselection),這一原則假定每個經濟主體都是「經濟人」,並尋求個人利益最大化。最大化原則決定著經濟學的預測能力(Powerofprediction)。一般說來,經濟學不能解釋非最大化行為。比如:利他主義、非利潤最大化的投資和生產行為,在經濟學看來都不符合理性選擇原則。

(2)均衡原則(equilibrium)
經濟活動中的各種因素相互作用會達到某種狀態,在這種狀態下沒有任何壓力和動機促使經濟主體做出進一步調整或改變,這時各種經濟變數達到一種穩定狀態,經濟學稱這種狀態為均衡。均衡是經濟分析和預測的基礎,如果一個經濟系統不存在均衡,我們就無法對它進行分析,更無法做出准確的預測。以均衡分析為基礎,我們可以進行比較靜態分析、對偶分析、包絡分析和動態分析等。根據各經濟變數之間互動的方式不同,可以將均衡分為兩類:
①一般均衡(GE):以完全競爭為基礎,考察所有市場同時達到均衡的條件。它是以局部均衡為基礎的消費者、廠商、某一個市場的單獨決策為基礎。
②博弈論(Game):以寡頭競爭為基礎,是一種相互決策。具有眾多均衡概念。比如優勢策略均衡納什均衡、精煉納什均衡、貝葉斯均衡等。

㈢ 請各位大蝦和高手給我說幾個關於微觀經濟學的案例,我將不盛感激

吃三個麵包的感覺
美國總統羅斯福連任三屆後,曾有記者問他有何感想,總統一言不發,只是拿出一塊三明治麵包讓記者吃,這位記者不明白總統的用意,又不便問,只好吃了。接著總統哪出第二塊,記者還是勉強吃了。緊接著總統拿出第三塊,記者為了不撐破肚皮,趕緊婉言謝絕。這時羅斯福總統微微一笑:「現在你知道我連任三屆總統的滋味了吧,這個故事揭示了經濟學中的一個重要的原理:邊際效用遞減規律。
總效用是消費一定量某物品與勞務所帶來的滿足程度。邊際效用是某種物品的消費量增加一單位所增加的滿足程度。我們就從羅斯福總統讓記者吃麵包說起。假定,記者消費一個麵包的總效用是10效用單位,2個麵包是總效用為18個效用單位,如果記者再吃3個麵包總效用還為18個效用單位。記者消費一個麵包的邊際效用是10效用單位,2個麵包是邊際用為8個效用單位,如果記者再吃3個麵包邊際用為0個效用單位。這幾個數字說明記者隨著消費麵包數量的增加,邊際效用是遞減的。為什麼記者不再吃第三個麵包是因為再吃不會增加效用。還比如,水是非常寶貴的,沒有水,人們就會死亡,但是你連續喝超過了你能飲用的數量時,那麼多餘的水就沒有什麼用途了,再喝邊際價值幾乎為零,或是在零以下。現在我們的生活富裕了,我們都有體驗「天天吃著山珍海味也吃不出當年餃子的香味」。這就是邊際效用遞減規律。設想如果不是遞減而是遞增會是什麼結果,吃一萬個麵包也不飽。吸毒就接近效用遞增,毒吸的越多越上隱。吸毒的人覺得吸毒比其它消費相比認為毒品給他的享受超過了其它的各種享受。所以吸毒的人會賣掉家產,拋妻棄子,寧可食不充飢,衣不遮體,毒卻不可不吸。所以說,幸虧我們生活在效用遞減的世界裡,在購買消費達到一定數量後因效用遞減就會停止下來。
——邊際效用遞減規律給經營者的啟示
消費者購買物品是為了效用最大化,而且,物品的效用越大,消費者願意支付的價格越高。根據效用理論,企業在決定生產什麼時首先要考慮商品能給消費者帶來多大效用。
企業要使自己生產出的產品能賣出去,而且能賣高價,就要分析消費者的心理,能滿足消費者的偏好。一個企業要成功,不僅要了解當前的消費時尚,還要善於發現未來的消費時尚。這樣才能從消費時尚中了解到消費者的偏好及變動,並及時開發出能滿足這種偏好的產品。同時,消費時尚也受廣告的影響。一種成功的廣告會引導著一種新的消費時尚,左右消費者的偏好。所以說,企業行為從廣告開始。

消費者連續消費一種產品的邊際效用是遞減的。如果企業連續只生產一種產品,它帶給消費者的邊際效用就在遞減,消費者願意支付的價格就低了。因此,企業的產品要不斷創造出多樣化的產品,即使是同類產品,只要不相同,就不會引起邊際效用遞減。例如,同類服裝做成不同式樣,就成為不同產品,就不會引起邊際效用遞減。如果是完全相同,則會引起邊際效用遞減,消費者不會多購買。 邊際效用遞減原理告訴我們,企業要進行創新,生產不同的產品滿足消費者需求,減少和阻礙邊際效用遞減。
——寶石和水的矛盾
在經濟學家有一個關於寶石和水的矛盾。水要比寶石有用的多,但也便宜的多。如何解釋這一矛盾的現象呢?水對人來說,其總效用要比寶石大的多,(人沒有水不能生存,沒有寶石可以生存)但是水的邊際價值卻比寶石小的多。這是因為人們能夠以很少的代價得到水,因此我們可以多用一些水去澆花,把水用到別處並不會使人渴死。由於寶石稀缺,因此只有在極少數最有價值的場合中使用。價格等於邊際價值,因此,為得到寶石就要比水花費更多的錢。
——買的東西值不值
消費者剩餘是指消費者從商品的消費中得到的滿足程度超過他實際付出的價格部分。假設在拍賣會上,有一張嶄新的貓王首張專輯進行拍賣,你和三個貓王迷(張三、李四、王五)出現在拍賣會上。你們每一個人都想擁有這張專輯,但每個人為此付出的價格都有限。表示你們四個人的支付意願。你願意用1000元,張三願意用750元,李四願意用700元,王五願意用500元。 賣者為了賣出這張專輯,從100元開始叫價。由於你們四個買者願意支付的價格要多的多,價格很快上升。當賣者報出800元時,你得到了這張專輯。要注意的是,這張專輯將歸對該專輯評價最高的買者。你用800元買到這張專輯,得到什麼收益呢?你本來願意為這張專輯出1000元,但實際只付出800元。你得到了200元的消費者剩餘。而其餘的三個人在參與拍賣中沒有得到消費者剩餘,因為他們沒有得到專輯,也沒有花一分錢。因此我們也可以簡單的把消費者剩餘定義為:我們每一個人都是消費者,在買東西時對所購買的物品有一種主觀評價,由此我們可以得出:消費者剩餘=消費者願意付出的價格—消費者實際付出的價格。
還比如你在商場里看中了一件上衣,100元的價格,你在購買時肯定要向賣衣服的人砍價,問80元賣不賣,賣衣服的理解消費者的這種心理,往往會同意讓些利,促使消費者盡快決斷,否則消費者就會到其它櫃台看看的念頭。討價還價可能在90元成交。在這個過程中消費者追求的是效用最大化嗎?顯然不是,這實際是消費者對這件衣服的主觀評價而已,就是為所購買的物品支付的最高價格。如果市場價格高於你願意支付的價格,你就會放棄購買,覺得不值,這時你的消費者剩餘是負數,你就不會購買了;相反如果市場價格低於你願意支付的價格,你就會購買,覺得很值,這時就有了消費者剩餘。消費者剩餘是主觀的,並不是消費者實際貨幣收入的增加,僅僅是一種心理上滿足的感覺。買了消費者剩餘為負的感覺也不是金錢的實際損失,無非就是心理上挨宰的感覺而已。就是我們對所購買的東西說值不值的含義。
然而,在現實生活中消費者並不總是能夠得到消費者剩餘的。在競爭不充分的情形下,廠商可以對某些消費者提價,使這種利益歸廠商所有。更有甚者,有些商家所賣商品並不明碼標價,消費者去購買商品時就漫天要價,然後再與消費者討價還價。消費者要想在討價還價中獲得消費者剩餘,在平時就必須注意游覽和觀察各種商品的價格和供求情況,在購買重要商品時至少要貨比三家並與其賣主討價還價,最終恰到好處地拍板成交,獲得消費者剩餘。
——消費者行為與需求定理
某種物品的需求量取決於價格,並與價格反方向變動。這是我們以前講過的需求定理,那時,我們並沒有解釋決定需求定理的原因。學過消費者行為理論,我們就可以用這一理論來解釋需求定理。 消費者購買各種物品是為了實現效用最大化,或者也可以說是為了消費者剩餘最大。當某種物品價格既定時,消費者從這種物品中所得到的效用越大,即消費者對這種物品評價越高,消費者剩餘越大。當消費者對某種物品的評價既定時,消費者支付的價格越低,消費者剩餘越大。因此,消費者願意支付的價格取決於他以這種價格所獲得的物品能帶來的效用大小。這也就是說,消費者所願意付出的貨幣表示了他用貨幣所購買的物品的效用。例如,某消費者願意以2元購買一本書或一斤蘋果,這就是說明一本書或一斤蘋果給消費者所帶來的效用是相同的。
在研究消費者行為時,有一個很重要的假設,就是貨幣的邊際效用是不變的。只有貨幣的邊際效用是不變的,才能用貨幣的邊際效用去衡量其他物品的效用。同時,由於消費者的貨幣收入總是有限的,同樣的貨幣可以購買不同的物品,所以,這個假設在一般情況下也是合理的。
消費者為購買一定量某物品所願意付出的貨幣價格取決於他從這一定量物品中所獲得的效用,效用大,願付出的價格高;效用小,願付出的價格低。隨著消費者購買的某物品數量的增加,該物品給消費者所帶來的邊際效用是遞減的,而貨幣的邊際效用是不變的。這樣,隨著物品的增加,消費者所願付出的價格也在下降。因此,需求量與價格必然成反方向變動。
——把每1分錢都用在刀刃上
消費者均衡就是消費子者購買商品的邊際效用與貨幣的邊際效用相等。這就是說消費者的每一元錢的邊際效用和用一元錢買到的商品邊際效用相等。假定一元錢的邊際效用是5個效用單位,一件上衣的邊際效用是50個效用單位,消費者願意用10錢購買這件上衣,因為這時的一元錢的邊際效用與用在一件上衣的一元錢邊際效用相等。此時消費者實現了消費者均衡,也可以說實現了消費(滿足)的最大化。低於或大於10元錢,都沒有實現消費者均衡。我們可以簡單地說在你收入既定商品價格既定的情況下,花錢最少得到的滿足程度最大就實現了消費者均衡。

我們前邊講到商品的連續消費邊際效用遞減,其實貨幣的邊際效用也是遞減的。在收入既定的情況下,你存貨幣越多,購買物品就越少,這時貨幣的邊際效用下降,而物品的邊際效用在增加,明智的消費者就應該把一部分貨幣用於購物,增加他的總效用;反過來,消費者則賣出商品,增加貨幣的持有,也能提高他的總效用。通俗地說,假定你有穩定的職業收入,你銀行存款有50萬,但你非常節儉,吃、穿、住都處於溫飽水平。實際上這50萬足以使你實現小康生活。要想實現消費者均衡,你應該用這50萬的一部分去購房、用一部分去買一些檔次高的服裝,銀行也要有一些積蓄;相反如果你沒有積蓄,購物慾望非常強,見到新的服裝款式,甚至借錢去買,買的服裝很多,而效用降低,如遇到一些家庭風險,沒有一點積蓄,使生活陷入困境。
經濟學家的消費者均衡的理論看似難懂,其實一個理性的消費者,他的消費行為已經遵循了消費者均衡的理論。比如你在現有的收入和儲蓄下是買房還是買車,你會作出合理的選擇。你走進超市,見到如此之多的琳琅滿目的物品,你會選擇你最需要的。你去買服裝肯定不會買回你已有的服裝。所以說經濟學是選擇的經濟學,而選擇就是在你資源(貨幣)有限的情況下,實現消費滿足的最大化,使每1分錢都用在刀刃上,這種就實現了消費者均衡。
——生活中最美好的東西都是免費的
人們經常說生活中最美好的東西都是免費的。其實是有經濟學道理的。因為在我們消費者收入即定的情況下,你購買一種商品必須放棄另外一種商品。當消費最後一個單位物品時邊際價值正好與該物品的價格相等。所以當你按照自己的意願購買到足夠的商品數量時,商品的邊際價值就正好等於該商品的價格。如果說生活中最美好的東西都是免費的話,那麼,也就意味著你無須放棄其他任何東西就可以盡情的享用(如美好的環境、清新的空氣等)。此時這些東西的邊際價值就等於零。別忘了邊際價值等於零時效用是最大的。
——最佳購買量的決定
消費者的無差異說明不同偏好下的各種選擇,而消費者的預算則說明在收入和價格為一定的條件下,他能消費多少數量的商品。把兩者結合在一起,可以確定消費者購買行為的最佳境界——消費者滿足程度的最大化,這就是經濟學家所說的消費者均衡。例如:你帶1000去溜商場,准備購買一件上衣和一件褲子,你看上了一套名牌服裝,這件服裝雖然你很喜歡但價格超出了1000元,也就是說給你帶來效用雖然大,但超出了你的支付能力買不起;你說你就帶了1000元,賣服裝的售貨員又給你推薦了另外一套價格為1000元的服裝,但你覺得不值,經過貨比三家,在充分選擇的基礎上你終於選到了喜歡的服裝,也恰好是1000元。女同志愛逛商場,無非就是要挑選自己最滿意的服裝,在對一種商品要決策「買不買」時,會把效用與價格進行比較。當你對自己購買的服裝最滿意的時候,也就是花錢最少,得到的效用最大。當然「蘿卜青菜,各有所愛」效用的大小完全是主觀的感覺。
——收入效應和替代效應
「好消息!現在可口可樂便宜了,我們收入的購買力增加了。實際上我們的收入相對增加了,我們比以前更富了。我們可以買更多的可口可樂和其它商品」(這是收入效應)。還比如這幾年我國物價整體水平(生活資料)在下降,據有關專家估算2002年比三年前生活資料價格平均下降0.3,也就是說,1999年滿足一個家庭消費支出假定是1000元,三年後只需要700元,我們的收入變相增加了300元。「現在可口可樂的價格下降了,我放棄雪碧可以得到更多的可口可樂。」(這是替代效應)你發現哪一種說法更有說服力?事實上,這兩種說法都有道理,可口可樂價格的下降使消費者狀況變好。可口可樂與雪碧都是正常商品,消費者把購買力的提高用於這兩種商品。但同時可口可樂消費比雪碧的消費變得更便宜了。這種替代效應使消費者選擇更多的可口可樂和更少的雪碧。

——雙贏的汽車保險
人們在不確定的條件下活動,這就產生了風險。風險是蒙受損失的可能性,某一種結果的出現的可能性可以用概率來表示。概率是一種結果發生的可能性。概率越大產生風險的可能性就越大。許多事情的發生風險的概率是可以根據歷史資料或有關信息來估算的。在概率論中,期望值和方差的測度與比較風險是極為重要的。期望值與不確定性事件有關,是在不確定性情況下,在全部影響因素作用下,所有可能結果的加權平均,權數就是每種結果的概率。方差又叫離差,就是實際值與期望值之間的差額。
在不確定性條件下會產生風險,消費者如何規避風險,減少損失可以通過保險來分擔風險。我們以汽車保險為例。車禍是汽車行駛中可能出現的損失,其概率是可以根據歷史資料估算的。具體到每一個汽車司機發生車禍的概率是很小的,但一旦發生車禍帶來的損失是巨大的,投保人為避免風險可以投保,把發生車禍帶來巨大損失的風險轉嫁給了保險公司。那麼保險公司是否吃虧?答案是否定的。因為保險公司對整個社會發生車禍的概率進行測算。如保險公司測算的結果是車禍的概率是0.1,比如你投保是10萬元,發生車禍時保險公司要支付你10萬元,也就是為10%的人支付10萬元保費,平均每人最低的保費為1萬元,這樣保險公司並沒有賠錢。投保人已少量的保費換得保險是有利的。保險公司集中每一個人保費,並支付給發生車禍的人。這就是起到了在不確定的情況下分攤風險的作用。保險結果是雙贏的結局。對是否上保險和消費者的風險的態度有關,有風險迴避者、風險愛好者和風險中立者。以汽車保險為例(不包括強制的),願意上保險的人,是想通過保險轉嫁風險屬於有風險迴避者;有的人總是心存僥幸,自認為自己不會出車禍,不上保險,屬於風險愛好者;而大多數人是風險中立者,按照規定上應給必須上的那部分保險。
——測試你對風險的態度
為了說明我們每個人對風險的態度,在這里我們做一個簡單的測試,從中看出你對風險的態度。假設你每月的工資收入是1000元,這個月你的老闆想對工資的發放做一大膽的改革,他提出了二種方案:一是原來的方案每月1000元;二是以扔硬幣的方式決定,國徽向上得2000元,國徽向下得零。你選擇第一種屬於風險迴避者;選擇第二種屬於風險愛好者;你對這兩種方案無所畏認為哪種都性,屬於風險中立者。
上述實驗我在不同的人群中做過測試,大多數人都反對第二種方案,選擇第一種方案,每月保證1000元的工資,占測試70%,也就是說多數人都屬於風險迴避者;20%人喜歡扔硬幣的方式。風險厭惡者屬於為什麼都屬於風險厭惡者?雖然在第二種方案中得2000元和得零是一樣的機會,但一旦得零帶給你帶來的打擊大於2000元帶來的好處,換句話說,你得到2000元好處,彌補不了得零的打擊,因此你願意用原來的最穩妥的方式。在我的測試中也有10%屬於風險中立者,他們認為兩種方式的機會是均等的,因此採取無所謂的態度。當我進一步分析持這種態度的人多半是收入比較高的人,因為一旦得零對他的實際生活影響不大;一部分人屬於風險愛好者,這部分人敢於冒險,心理承受力比較高。一些賭徒就屬於風險愛好者。一般的人在小賭博的時候屬於風險愛好者,例如花幾元錢買彩票。但是在數額大的時候,又屬於風險迴避者,要讓你拿出幾十萬去投資一個項目,很難很難。

以用我們前邊學過的邊際效用遞減規律加以說明。如果在你收入一定的情況下購物消費多給你帶來的邊際效用是遞減的,此時的貨幣的邊際效用大於你消費的邊際效用,明智的消費者應該減少購物而增加儲蓄;相反如果你儲蓄多消費少,貨幣的邊際效用小於消費的邊際效用,明智的消費者應放棄一部分儲蓄而增加消費。至於消費和儲蓄的比例是由消費者主觀感覺和利息率而定。

㈣ 微觀經濟學,誰能解釋

需求的價格彈性=需求量變化的百分比/價格變化的百分比

需求價格彈性系數小於1,則表示需求量變化的百分比小於價格變化的百分比,所以價格大幅度上升後需求量不會大幅度下降,所以總收入會上升。

需求價格彈性系數大於1,則表示需求量變化的百分比大於價格變化的百分比,所以價格小幅度上升需求量會大幅度下降,總收入會減少。

㈤ 《微觀經濟學》幾個重要關鍵詞的解釋

1.1稀缺性

經濟學是研究如何把有限的資源進行最合理化的分配的問題

稀缺性產生的原因是人們無窮盡的慾望和有限的資源之間產生的矛盾

稀缺性具有絕對性也有相對性,產生最根本的原因是人們無窮盡的慾望。

1.2生產可能性邊界

假設這個社會只生產兩種產品、電腦和汽車。

生產電腦多,汽車就減少,因為資源是恆定的。

所以他的曲線是一個凹向圓點的曲線。

因為資源不一定完全適合生產 汽車或者電腦,它有可能更適合生產手機。,如果資源能完全適應於生產產品x和產品y,或者說,資源具備完全替代性,那麼,機會成本便為某一常數。生產可能性曲線就為一條斜率為負的直線了。

1.3機會成本

機會成本就是你做一件事情所需要放棄做其他事情的所有成本。

例如別人送你一張90元的電影票,如果你去看了,你的機會成本是什麼?一是看電影所耗費的時間+把電影票賣出去的收入

1.4基本的經濟問題

在競爭充分的條件下,資源體現出來的價值就是他的市場價值。

解決我們生產什麼、如何生產、為誰生產等問題

㈥ 怎麼用經濟學解釋李寧的籃球鞋從488炒到了48888

無非兩個原因,一是通貨膨脹,二是經濟泡沫,而李寧的這次」炒鞋「所利用的便是經濟泡沫。
那什麼是經濟泡沫?經濟泡沫是一系列資產 (尤其是虛擬資本) 價格膨脹,即在一個連續過程中大幅度上漲,使其市場價格遠遠超過了它實際代表的價值,形成虛假繁榮和含有過多「泡沫」 的經濟總量。
比如說關經濟泡沫的故事,叫「鬱金香狂熱「,又叫」鬱金香效應「。
鬱金香是一種難以短時間大量繁殖的植物,因此造成了「鬱金香狂熱」中的缺貨狀態因而變得高價。鬱金香有兩種培養方法,一種是由種子開始培育,另外一種是由母球根復制出子球根。前一種方法經由雜交可能會產生新種的鬱金香,但是到開花要歷經3至7年的時間。
後一種方法從母球根來培養當年即可開花,一個母球根約可產生2至3個子球根,子球根要成長到母球根也要花一點時間,此外不發芽的種子和母球根數量也不少。
基於以上的理由,鬱金香的培育速度無法趕上突然擴大的需求量。
鬱金香的發祥地據說是天山山脈,鄂圖曼土耳其帝國擴張勢力之後,發現了鬱金香且對它著迷。之後土耳其人攻陷了君士坦丁堡(今伊斯坦布爾)後建造了庄嚴的宮殿,在當地開始栽培數種鬱金香並且進行品種改良,之後鬱金香在服飾和繪畫上面出現。16世紀的時候鬱金香經由商人在歐洲各地廣為流傳。
經由植物學家查爾斯·庫希烏斯的研究,讓人們對擁有龐大品種和系列的鬱金香開始有所了解。庫希烏斯在法蘭克福進行球根植物的詳細研究,1593年把多種鬱金香球根帶到萊頓大學繼續研究和栽培,這時候鬱金香開始傳入荷蘭。
1610年代,最初被鬱金香的美麗所吸引的是手頭寬裕的植物愛好者,因為鬱金香的球根一開始就是高價的商品。之後藉由這些園藝家和愛好者自己試著改良品種,產生了許多有名的品種,其中有名的高級品種例如「里弗金提督」(Admiral Liefken)、「海軍上將艾克」(Admiral Von der Eyk)、「總督」(Viceroy)、「大元帥」(Generalissimo)等,此外還有一個讓愛好者贊不絕口的品種,是因病變而產生的紫-白色條紋的「永遠的皇帝」(Semper Augustus)。雖然單色的品種價格較為便宜,但是也要1000荷蘭盾以上,隨著廣受大眾的喜愛價格更為提升。
在約1634年左右,鬱金香的大受歡迎引起了投機分子的目光,他們對於栽培鬱金香或是欣賞花的美麗並沒有興趣,只是為了哄抬價格取得利潤。此時鬱金香受歡迎的風氣從萊頓傳到阿姆斯特丹、哈勒姆等城市,需求量日漸擴大。這些投機分子有計劃地行動,有人因此一擲千金,當時甚至還有過一個高級品種的球根交換了一座宅邸的紀錄。
當時鬱金香的高價可以從購買的單位看出,高級的品種用秤重的方式,以一個叫做aas(1 aas=0.05克)的單位來計價。次級的品種則用個來計算,再次級的則用袋裝的方式來販售。
鬱金香交易在短時間內讓人一擲千金的傳言在工匠和農民之間廣為流傳,吸引他們進入了這個交易市場,他們原本沒有資金,所以僅從買得起的程度開始進行,這種情況使得非頂級的品種價格也開始抬升,漸漸出現了因轉賣而取得利益的民眾。市場的交易模式至此也開始改變,開始出現全年交易和引進了期貨交易制度。
這種交易的模式並非前往正式的證券交易所,而是前往酒店。交易也不需要使用現金或是現貨的球根,而是提出一份「明年四月支付」「那時候會交付球根」的票據,或是加上少許的預付款即可完成交易。這個預付款也並非限定只能使用現金,像是家畜或是傢具只要可以換錢的東西都可以抵用。因此這樣的票據轉過數手也出現了會連誰是債權人誰是債務人都不知道的情況。這種預付的制度也吸引了原本完全沒有資金的投機者參加,像是麵包師傅到農民都加入這個市場,因此需求量再次膨脹,就算是原本便宜的品種也飛漲。
而里李寧的這次「炒鞋」恰恰是利用了這個鬱金香狂熱,都是「名門之後」,是名貴的代表,也是精神的食糧;鬱金香生長緩慢供不應求,而李寧的「炒鞋」也恰恰成為供不應求限量發售。


㈦ 微觀經濟學

1、微觀經濟學(Microeconomics),有時也被稱為價格理論(Price Theory),主要研究個體消費者,企業,或者產業的經濟行為,及其生產和收入分配。
2、在網路文庫中有一個"生產要素價格決定的供給方面",可以回帶你的問題
3、(1)序數效用論者把無差異曲線和預算線放在一起進行分析。無差異曲線是用來表示消
費者偏好相同的兩種商品的全部組合的,其斜率的絕對值可以
用商品的邊際替代率MRS12 來表示。預算線表示在消費者收入
和商品價格給定的條件下,消費者全部收入所能購買的兩種商
品的全部組合,其斜率為-P1/P2<0。
(2)消費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點發生在一條給定的預算
線與無數條無差異曲線中的一條相切的切點上,於是,消費者
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條件為MRS12=P1/P2,或者MU1/P1=MU2/P2。
(3)在(2)的基礎上進行比較靜態分析,即令一種商品
的價格發生變化,這便可以得到該商品的價格-消費曲線。價格
-消費曲線是在其他條件不變的前提下,與某一種商品的不同價
格水平相聯系的消費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點的軌跡。如圖3-4
(a)所示。
(4)在(3)的基礎上,將一種商品的不同價格水平和相
應的最優消費量之間的一一對應的關系描繪在同一坐標平面
上,就可以得到需求曲線,如圖3-4(b)所示。顯然有需求曲
線一般斜率為負,表示商品的價格和需求量呈反方向變化;而
且,在需求曲線上與每一個價格水平相對應的需求量都是可以
在該價格水平給消費者帶來最大效用的最優消費數量。

閱讀全文

與如何用微觀經濟學解釋李寧事件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長春民間故事燒烤公園怎麼樣 瀏覽:518
男蛇和女猴婚姻什麼樣 瀏覽:341
妲己說的是什麼故事 瀏覽:648
為什麼男女都健康 瀏覽:940
事業單位政審都檢查哪些 瀏覽:78
經濟類外文期刊有哪些 瀏覽:884
川渝經濟特區是哪個區 瀏覽:408
請問一下美女四號樓什麼時候開 瀏覽:995
如何製作一杯健康的飲料 瀏覽:745
健康養老如何掙富人的錢 瀏覽:533
健康碼在哪裡取得 瀏覽:733
我的世界寶可夢模組幸福蛋在哪裡 瀏覽:264
監獄美女在哪裡呀 瀏覽:77
百合婚姻怎麼樣 瀏覽:676
老梁故事匯樊於期為什麼叛秦 瀏覽:768
婚姻不順會導致哪些疾病 瀏覽:821
事業單位辭退臨時工怎麼賠償 瀏覽:207
什麼是經濟化上市公司 瀏覽:313
想幸福的人為什麼看不了 瀏覽:332
金融計量經濟學什麼意思 瀏覽: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