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如何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
「在當代中國,堅持發展是硬道理的本質要求就是堅持科學發展。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是關系我國發展全局的戰略抉擇。」黨的十八大報告所闡述的這一重大戰略任務,是基於深刻分析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所處的國內外環境後提出的。加快形成新的經濟發展方式,對內需要不斷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構建現代產業發展新體系;對外需要著力培育開放型經濟發展新優勢,全面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其落實的關鍵在於堅定不移地走改革開放的強國之路,做到「改革不停頓、開放不止步」,通過深化改革和對外開放提升發展的質量與效益,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一、國內外經濟環境新變化要求中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經濟發展方式的選擇是與發展環境密不可分的。金融危機以來,國際經濟政治環境發生深刻變化,我國戰略機遇期的挑戰因素明顯增加,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客觀壓力加大。
國際方面,近期世界經濟逐步復甦,但進程緩慢,國際市場持續震盪。受歐債危機、美國財政懸崖問題等的拖累,全球經濟面臨不確定性,經濟缺乏新的增長點,短期內難以實現強勁反彈。在原有需求動力減弱的背景下,許多國家紛紛謀求通過經濟結構調整拉動增長,新一輪的科技創新和產業升級態勢顯現,新興行業和技術創新的國際競爭日趨激烈。
國內方面,隨著外部環境的變化與發展程度的加深,我國的傳統競爭優勢正在逐步減弱。在外需增速放緩的同時,國內的綜合成本卻持續上漲,勞動力價格不斷攀升,資源環境約束明顯增強,盈利空間急劇縮小。此外,創新能力不強,研發能力有限等問題也制約著中國產業發展的質量與效益,長期以來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粗放型增長方式已不可為繼。
「我們要堅定信心,打勝全面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和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這場硬仗,把我國經濟發展活力和競爭力提高到新的水平。」按照十八大報告的要求,經濟轉型的當務之急就是要努力實現由粗放型向集約型,由出口投資拉動型向內需導向型發展模式的轉變,實現勞動力、土地、資源等生產要素從低端製造業向高端製造業,從製造業向服務業,從低質低效行業向高質高效行業的轉移,從而實現經濟發展質量、效益與競爭力的全面提升。這也需要政府轉變管理經濟的模式,在發揮好宏觀管理和指導作用的同時,堅持市場的導向作用,尊重市場規律,開展以市場為基礎的生產要素與結構調整,積極調動市場主體積極性,更大程度地發揮市場在資源有效配置中的關鍵作用。
二、全面深化經濟體制改革是實現中國經濟增長模式轉型的先決條件
三十年多前的改革開放政策為中國經濟的騰飛排除了思維模式的障礙,逐步拆除了體制上的桎梏,讓社會生產力從傳統的計劃經濟中解放出來,煥發出勃勃生機。現在,我們無論是在經濟結構、增長方式,還是在區域差異等方面都得到了很大改善。但此前的改革潛力已逐漸釋放,需要新的動力。面對國內外經濟發展環境與條件的顯著變化,我們急需新一輪的改革,構建起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加快形成新的對內對外的經濟發展方式,為中國經濟社會的持續發展提供強大動力與制度保障。
(一)營造平等競爭環境,激發各類市場主體發展新活力。改革的目標之一就是要創造良好的體制政策環境,以適應和增強各類市場主體的發展活力。目前,市場還存在部分行業缺乏競爭,政府對經濟活動直接干預過多、過度監管與監管不到位並存等問題,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環境有待改善,企業的治理結構和合規經營還有待提高。我們應該通過有力的改革舉措,切實打破壟斷,增強競爭,尤其為民間資本和民營企業創造良好的市場條件和經營環境,通過優勝劣汰機制規范市場秩序,增強企業生存競爭能力,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優秀公司,充分調動各類市場主體的創新和發展活力,形成各種所有制經濟平等競爭、相互促進的良性市場格局。
(二)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建設服務於實體經濟發展的現代金融體系。十八大報告中提出,要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健全促進宏觀經濟穩定、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的現代金融體系。這要求我們在深化金融體制改革中,要牢牢把握金融為實體經濟服務這一本質,積極建設和運用好金融系統在資源配置中的重要作用,為經濟的整體發展提供支持與保障。「百業興則金融興,百業穩則金融穩。」這次金融危機充分說明了有些西方發達國家發生的虛擬經濟過度膨脹、脫離實體經濟的嚴重惡果。我們要以此為戒,堅持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原則,結合經濟發展中出現的問題和需求,積極推進金融體制改革,通過解決中小微企業融資體制問題、加快發展民營金融機構、深化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等有針對性的金融改革措施,有效疏導實體經濟發展瓶頸,促進經濟快速健康發展。
目前,我國的金融市場還處於相對初級階段,資金的利用效率還不是很高。在做好金融監管,有效控制風險的同時,也要積極鼓勵和推進有益的金融創新,維護金融業的活力與競爭力,提升其配置資源和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構建有效服務各類市場主體的多元化、多層次的現代金融市場體系。
(三)實施創新驅動,加快產業升級,實現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創新將是中國經濟保持活力和競爭力的關鍵所在。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明確提出,要創造良好的政策體制環境,鼓勵與保護市場的創新能力,通過深化改革完善技術創新體系、知識創新體系,健全相關法制環境,實現對知識產權的有力保護,把社會智慧和力量引導到創新發展上來。堅持走自主創新道路,抓緊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也是中國實現產業優化升級,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迫切需要。我們要通過快速提高創新能力,轉變中國經濟過度依賴要素數量投入的狀況,不斷提高資本投入的技術含量和勞動力的素質水平,加快向全球價值鏈分工的上游移動,保證中國在新一輪的國際產業競爭中處於優勢。
三、加快轉變對外經濟發展方式,全面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
黨的十八大報告強調,「必須實行更加積極主動的開放戰略,完善互利共贏、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開放型經濟體系。」這一提法體現了我國更加積極主動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更加重視開放的質量與效益,順應了適應經濟全球化的大趨勢,凸顯了內外統籌的科學發展思路。結合當今世界經濟形勢看,此次提出的「全面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與以往的「擴大對外開放」相比,強調了加快轉變對外經濟發展方式,推動開放朝著優化結構、拓展深度、提高效益方向轉變。
當前,我們需要努力轉變對外經濟粗放型發展的模式,引導企業出口從傳統的競爭成本向競爭技術與品牌的轉變,擴大高附加值產品和自主品牌的出口比例,鼓勵企業提升科研與創新能力,不斷提升「中國製造」的質量和水平,逐步實現「中國創造」的跨越式發展,努力提高對外開放的經濟效益,提升中國產業的國際分工地位,實現對外經濟的高效益、高質量發展。
在轉變對外經濟發展方式的過程中,我們也要堅持共同發展、互利共贏的原則,理解和尊重合作方的利益訴求,積極尋找利益共同點,推動與經貿夥伴的相互開放和務實合作,不斷拓寬外部空間,為我國的自身發展營造良好的國際環境。
『貳』 提高經濟效益的措施有哪些
提高經濟效益的措施有:
(一)抓重點,分清主次,處理好財務收支審計與經濟效益審計的關系。真實性、完整性是經濟效益審計的前提、基礎,把真實性搞清楚了進而檢查其合法性,評價其效益性。
(二)提高審計
人員
素質,優化審計隊伍結構。經濟效益審計是一種全面的審計,需要運用先進的系統分析方法,需要運用多學科的專業知識,對我們來說是個新的挑戰。目前,我們審計隊伍大部分是財務人員,人員結構單一,這也從根本上限制了這一審計業務的應用推廣。所以,必須充實、優化審計隊伍,同時審計人員也要加強業務學習,更新知識,拓寬知識面,增強綜合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盡快建立完備的經濟評價指標體系。經濟評價指標是標准、是尺度,由於企業的特殊性,行業的一些評價指標不可能完全適合本企業,目前一些企業缺乏積累,沒有一套完備的適合本企業實際情況的經濟評價指標體系。科學的評價企業的經營狀況有一定難度,所以盡快建立適合本企業的經濟評價指標體系十分重要。
『叄』 提高經濟效益的主要途徑是什麼
1、提高產量和勞務量、增加品種
同樣一個企業和一台機器設備,如果產量和勞務量提高,經濟效益就可以成比例地提高。企業開工率不足,設備利用率不高,產量和勞務量少,經濟效益就相應的降低。
2、提高質量、優質優價
質量功能的優劣直接影響經濟效益。提高成品率、優質品率和新產品率,可以直接改善經濟效益。
3、提高資金利用效率
節約資金是提高企業和社會經濟效益的一個非常重要的途徑。
4、提高能源和原材料的利用效率
在工業產品中能源和原材料費用占很大的比重(50%~90%)。所以,節約使用物資,尤其是緊缺的原材料和能源,提高它們的利用效率,對提高經濟效益有很大的影響。
(3)如何提高經濟效益和國際地位擴展閱讀:
提高企業經濟效益的重要性
(1)提高經濟效益,有利於增強企業的市場競爭力。
(2)提高經濟效益,才能充分利用有限的資源創造更多的社會財富,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
(3)提高經濟效益,搞好國有大中型企業,才能增強綜合國力,鞏固公有制的主體地位,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
『肆』 如何提高微觀外貿經濟效益
提高外貿經濟效益的途徑 一、加強調控力度,維護好經營秩序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體制基本框架的逐步建立和有中國特色的自由貿易制度的初步形成,國家對外貿的調控已經實現了由過去以行政手段為主的直接控制型,向以匯率,利率、稅率等經濟手段為主的間接控制型的轉變。這種轉變一方面極大地激發了外貿企業自主經營的積極性,有利於廣大企業在激烈競爭的國際市場上放開手腳奮力搏擊。但是,從另一方面也應該看到,由於國家對外貿企業直接控制的力度小了,也帶來了經營秩序混亂的負面效應,具體表現在:我們的外貿企業在出口業務中對內搶購貨源,對外削價競銷:在進口業務中抬價爭購;在對外承包勞務中自相削價競標、爭項目。這些行為極大地損害了我國的貿易利益,減少了經濟效益,對此必須予以糾正。在今後的外貿工作中,國家應進一步加強宏觀調控的力度,加強對外貿管理的制度和法規建設,用政策、法規和經濟調節機制來協調和管理對外貿易,以維護國家的整體經濟利益。具體可採取如下措施:首先,應在政策上向經濟效益好,出口規模大,有發展潛力的行業、企業傾斜,在進出口信貸、出口退稅等方面給予優惠待遇。其次,應建立完善的進出口審批,最低出口限額等制度。第三,優先保證效益良好企業的進出口用額,區分良莠。第四,統一制定進出口最低(高)限價,杜絕自相競爭,國家受損的不良現象,將一切經濟行為切實轉到以提高經濟效益為中心的軌道上來。 二、調整投資比例,完善外貿結構 投資是經濟增長的主導因素,也是加速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物質保證。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投資規模增長很快,僅在「八五」期間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就凈增了2.6倍,年均增長37.5%,盡管投資增長很快,但投資結構和投資效果卻不盡如人意,主要表現在:1.農業等基礎產業投入過低,供給不足,造成農業等基礎產業的生產成本急劇上升,比較優勢迅速下降。2.投資規模小而分散,效益低下。3.技術改造投資比重較低,與企業面臨的技改任務不相適應。4.科技投入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低,且逐年下降,科技、生產兩張皮現象嚴重。投資結構欠佳,必然帶來外貿結構的不合理性。「八五」期間,我國進出口商品構成中,雖然工業製成品的比例有了顯著的提高,但在出口結構上仍然具有明顯的發展中國家的基本特徵:出口產品仍然以勞動密集型、資源密集型和低附加值產品為主,出口規模的擴大主要依賴於數量擴張,實際經濟效果並不大。為了切實提高經濟效益,「九五」期間必須調整好投資結構。 首先,應建立科學的投資決策體系和風險約束機制,堅持「誰投資、誰決策,誰受益、誰承擔風險」的原則,真正做到投資領域責、權、利的統一。 其次,實行不平衡發展戰略,突出重點,集中投資,提高經濟效益。國家應把資金集中起來,選擇重點集中投資,迅速形成達到經濟規模的生產能力。 第三,調整投資結構,增加科技投入,提高投資技術含量。我國出口商品由於單位物耗高,品種質量差,技術含量低,因此,在國際市場上競爭力較弱,經濟效益自然也不可能很高。若要扭轉這種不利局面,國家必須進一步調整投資結構,增加科技投入,大力發展高技術、高附加值產品的生產,並以此來帶動整個民族工業的發展。果如是,我們的經濟效益必定會有較大的改觀。 第四,進一步深化改革,使企業真正成為投資和產業技術進步的主體。 第五,協調國家整體利益與地方利益的關系,增進地區間協作。 三、調整企業組織結構,提高規模經濟效益 現代經濟發展的一個顯著特徵是:生產高度集中,企業組織集團化,講求規模經濟效益。多年來,我國經濟增長主要靠的是高投入、高消耗,造成這種狀況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我們的企業組織結構不合理,企業規模小、效益差,在國際上缺乏影響力和競爭力。若要改變這種不利狀況,國家必須進一步調整企業的組織結構,通過政策導向鼓勵一批效率較高的企業進行聯營,充分發揮資金、技術、資源的整體優勢,努力形成具有國際影響力和競爭力的超大型企業集團。企業在達到了一定經濟規模後,就有能力進行大投資,搞大技改,實現產業技術的快速、滾動進步和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同時,每個外向型企業也必須進一步深化改革,挖掘自身潛力,向管理要效益,以質量求生存,憑規模尋發展,籍外力去開拓,充分利用國內、國際兩種資源、兩個市場,不斷增強自身抵禦風險的能力。 四、建立健全提高經濟運行質量的保障機制 外貿企業若要提高經濟效益,從根本上講,需要國家在經濟體制上進一步深化改革,最終形成有利於節約資源、降低消耗,增加效益的企業經濟機制,形成有利於自主創新的技術進步機制,形成有利於市場公開競爭和資源優化配置的經濟運行機制。為此,國家應在經濟體制改革上,進一步加大力度,改變目前的利益分配機制不公,就業機制不明,企業淘汰機制不順的不利局面。在利益分配機制上應強調高效率下的高效益,改變過去那種靠使用廉價資源等方式來謀取利益的做法,建立一套與市場經濟接軌的突出質量、效率的企業考核指標體系,避免短期利益行業。在就業機制上,要大力發展社會保障體系。據估計,我國各類企業的富餘人員高達20%~30%,企業背上這樣沉重的人員包袱,又怎能談得上降低成本,提高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能力呢?國家應在完善的社會保障體制下,優先將外資企業的富餘人員裁減下來,讓企業輕裝上陣,奮力搏擊。應認識到這樣的辯證關系:某個外貿企業發展了,必定會帶動國內相關企業的發展,整個外貿事業發展了,必然能促進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反過來,國民經濟發展了,綜合國力增強了,又會為對外貿易創造出良好的內部環境,促進外貿事業進一步發展壯大。一旦步入這樣良性循環的軌道,提高外貿的經濟效益自然是順理成章的了。在企業淘汰機制上,國家應痛下決心,堅決把那些消耗大、成本高、效益差的企業拉下馬,真正按照市場經濟規律辦事,優生劣汰。 五、深化微觀管理,加強基礎工作 對外貿易經濟效益的提高,固然與國家宏觀經濟政策密不可分,但做好企業的微觀管理,加強基礎工作也是不可忽視的重要環節。 首先,要努力提高全體外貿人員的業務素質。由於國際政治、經濟形勢風雲多變,因此,國際貿易遠比國內貿易要復雜得多,這對各類外貿人員也必然提出更高、更全面的要求。沒有一支技術、業務過硬的外貿人員隊伍,我們的外貿經濟效益也就不可能有較大的提高。人是一切工作之本,我們應牢牢地抓住這個環節,真正做到在對外貿易談判、簽訂合同、履行合同過程中處於主動的地位,為國家獲得更多的貿易利益。 其次,要充分重視情報信息的收集、整理和使用工作,做到心中有數,有的放矢。 「商場如戰場」,「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在當今信息時代,誰不重視情報工作,誰就必定會在激烈的商戰中敗北,歷史的經驗教訓值得我們認真吸取。 第三、加強產品包裝工作。多年來,我國外貿企業在提高產品質量方面投入較多,但在產品包裝上卻重視不夠,對提高產品包裝的作用認識不足。從國際市場的實際情況來看,包裝較之產品內在質量的作用有過之而無不及。因為產品包裝,尤其是銷售包裝本身就具有美化商品、宣傳商品、促進銷售的功能,也正因如此,銷售包裝在國際市場上享有「無聲售貨員」的美譽。從多年來對外貿易的實踐來看,我國的某些產品並非內在質量不好,而恰恰是由於包裝不良造成銷路不佳,如果我們在包裝工作上稍微多傾注一點精力和財力,我國出口產品的檔次就會上一個台階,經濟效益也必然會有較大幅度的提高。 第四、構築新型暢通的銷售通道。縱觀國外著名企業,無不重視產品銷售網路的建立,他們從產品開發、試制階段開始,就廣泛進行市場調查和培育,一旦批量生產很快就能佔領市場。相比之下,我們在這方面工作比較薄弱,筆者認為我們應該從以下三方面著手解決這個問題:一是廣泛與國外企業聯合,進行合作生產、合作經營,以此來打入並佔領國外市場。二是廣泛採取諸如包銷、定銷、經銷、代理、寄售、展賣、招標、投標、拍賣、租賃、對銷、補償、加工裝配等多種貿易方式,逐步培育、完善我國的銷售網路。三是廣泛實行我國的名牌戰略,全面提高我國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知名度,這對我國產品全面進入國際市場展開競爭,無疑會有大裨益的。
『伍』 提高經濟效益有哪些途徑
提高企業經濟效益的途徑
(1)依靠科技進步,採用先進技術,用現代科學技術武裝企業,提高企業職工的科學文化水平和勞動技能,使企業的經濟增長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
(2)採用現代管理方法,提高企業經營管理水平,提高勞動生產率,以最少的消耗,生產出最多的適應市場需求的產品。
依靠科技進步,採用現代管理方法提高企業經濟效益是價值規律的客觀要求。
提高企業經濟效益的重要性
(1)提高經濟效益,有利於增強企業的市場競爭力。
(2)提高經濟效益,才能充分利用有限的資源創造更多的社會財富,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
(3)提高經濟效益,搞好國有大中型企業,才能增強綜合國力,鞏固公有制的主體地位,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