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狀態 > 買彩票與哪個經濟學理論相關

買彩票與哪個經濟學理論相關

發布時間:2023-02-13 08:54:07

1. 人性的弱點告訴你為什麼『久賭必輸』!

什麼『久賭必輸』?關於人性的弱點

要認清賭博的本質,首先得認清幾個概念。

經濟學里有三個風險決策概念:期望值,期望效用,展望理論。

期望值:在概率論和統計學中,一個離散性隨機變數的期望值(或數學期望、或均值,亦簡稱期望,物理學中稱為期待值)是試驗中每次可能結果的概率乘以其結果的總和。換句話說,期望值是隨機試驗在同樣的機會下重復多次的結果計算出的等同「期望」的平均值。(來自維基網路)

例如,擲一枚六面骰子,其點數的期望值是3.5,計算如下:

期望效用:在微觀經濟學、博弈論、決策論中,期望效用是一個效用理論,指在風險情況下,個人所作出的選擇是追求某一數量的期望值的最大化。該假說用於解釋賭博和保險中的期望值。(該概念為解決「聖彼得堡悖論」而生)

展望理論:1970年代,卡內曼和特沃斯基系統地研究展望理論。長久以來,主流經濟學都假設每個人作決定時都是「理性」的,然而現實情況並不如此;而展望理論加入了人們對賺蝕、發生機率高低等條件的不對稱心理效用,成功解釋了許多看來不理性的現象。

概率有時候顯得「反直覺」。

如上,一道」簡單」的選擇題。你按紅色按鈕?還是綠色?

這道題比想像中有趣,我試著回答一下:

1、根據期望值理論,綠色按鈕價值5千萬;

2、很多人仍然願意選拿到確認的100萬,因為他們無法忍受50%幾率的什麼都拿不到;

科普了以上概念,我們可以來算一下我們參與微信紅包與網路賭博的獲利期望。

由筆者了解的微信紅包群規則來計算

規則如下:

1.群主只發每天的第一個紅包,總價值100元,人數10個。

2.10個領取人中搶到最少的人發下一個紅包,仍然是總價值100元,人數10個。

3.群主也可以搶紅包,但是如果群主是搶到最少的,群主有特權不發紅包,由倒數第二的人繼續接紅包。

4.一天大約有1000個紅包。

如果沒有第3條,搶紅包的模型就是:搶到紅包的價值是10元,有10%的概率損失100元,搶一個紅包賺取的期望是獲利10元,損失10元。也就浪費時間而已,最後什麼也得不到,然而紅包群暴利的真正秘密恰恰在第3條。我們來看看加入第3條後搶一個紅包的期望:

首先群主每個紅包都搶,但是不參與損失,於是其他9人變成有1/9的概率損失100元,也就是搶一個紅包損失期望為11.11元,獲利期望仍然是10元,按照期望的理論來看不僅浪費了時間而且每搶一個紅包向群主繳納了1.11元的智商稅。

那麼群主獲利的期望是多少呢?是每個紅包10元,一天1000個紅包獲利期望為9900元(減去每天第一個100元)。

偶爾搶搶紅包你可能能賺到錢,但是像題主女朋友這樣連續不斷的搶,再好的運氣也拼不過概率,這也是每個參與搶紅包游戲的人都血本無歸的真正原因。

以上圖片來源於網路,請不要私信我!不提供任何咨詢!僅僅讓大家看到做一個微信紅包群的群主對賭徒們的壓榨有多麼嚴重!

還有就是網上麻將室,這裡面水也很深,筆者一個朋友靠這個幾乎2個月的時間賺到了5萬元。來源呢,當然和上面一樣。開一個房間是要消耗房卡的,購買房卡的錢被APP的開發商和群主分而食之了。以下是朋友經營網上麻將室的賬單一個月的收入,這種暴利著實驚人。暴利從哪裡來?當然是從題主女朋友這樣參與賭博的網友中來。

最後總結:

1、貧富差距的關鍵決策點上,「窮人」放棄了自己的概率權益;

2、所謂贏家的秘密就是,堅持按照優勢概率行事,哪怕屢屢受挫也不更改人生下注的原則;

3、買彩票是最為昂貴的關於概率選擇權的自暴自棄,所以被稱為收智商稅。

錢多的話就價值投資,錢少的話就賭一把。–這可能是投資領域最被廣泛實施的愚蠢。

小概率的事情很難實現,看起來反而容易;大概率的事情則顯得路途遙遠,其實到達目的地的可能性要大得多。

放棄自己的概率權,選擇舒適的小概率,其實是在用自己本來就微薄的資源,去補貼「成功者」。

絕大多數聰明人,還沒有這種智慧,以及偉大的行事方式。

被收彩票智商稅的蠢人,和懂得概率但不能堅定實施的聰明人,又都無法逃脫一個陷阱:慾望。

在強烈的慾望面前,聰明人認為自己的運氣會提升自己的概率。笨人認為勤能補拙。 道理大家都懂,但是為什麼很多人仍然這么熱衷賭博?我認為這是人性的弱點,說實話,在這里的絕大多數人,都是想的多做的少的人。包括我自己!現實是,你就是道理全懂,做不到,你照樣該是底層還是底層該是窮人還是窮人。更現實的是,這些人把自己有限的時間都用來追求那些悶頭做事生產的無限道理上。想到這里,只有無限的凄涼!

2. 從經濟學角度,購買彩票是屬於消費,還是屬於投資

當然是投資了,就算不用經濟學專業名詞來解釋也很好理解。
人們買彩票是為了投入2元錢想獲取更多的錢,而不是花2塊錢就為了買個紙片。

LS純屬胡扯,那意思是投資股票,賺錢了就是投資,不賺錢就是消費?
只有賺錢東西的才叫投資???
看的是你得行為,而不是看結果。你購買的那一刻起,你就是在投資,結果中沒中獎要算做投資回報的問題了。

3. 我的彩票買到什麼時候才能中獎,怎樣才能中一等獎

任何一天都是有可能中間的,想中一等獎只能靠運氣,除此之外,沒有其他辦法。

有調查發現,大部分人買彩票的原因是擁有「做白日夢的樂趣」。手握一張彩票,便可幻想擁有豪宅、名車及奢華生活。盡管理性告訴你,中獎幾率極低,甚至比在馬路上被車撞倒更低,但只是想像一下便能開心整日。

經濟學家表示,金錢帶來的滿足感只會越來越少,你賺取第一個100萬時欣喜若狂,但再賺第二個肯定會平靜得多;幻想則相反,愈是荒誕不經的幻想,譬如中巨獎彩票,愈令人痴迷。

布魯金斯學會經濟學研究總監蓋爾利用「可用性啟發」理論來解釋,指人們傾向高估買彩票這類低幾率事件的結果,相反會低估心臟病發這類高幾率事件。舉例來說,當醫生告訴你,死於手術的可能性是0.01%,雖然幾率極小,不少人卻將其放大,甚至因而放棄手術。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心理學家卡內曼的行為金融學及決策前景理論也有類似論述,指不少人做決策時是基於膽量、直覺經驗及熟悉的參考點,而非客觀分析。

4. 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為什麼窮人偏愛買彩票

那是富裕的「稻草」,就這點機會了。
是一種浮躁的心理。

5. 行為經濟學的前景理論

前景理論(Prospect Theory),是卡勒曼(Daniel Kahneman)和阿莫斯(Amos Tversky)在1979年提出的。所有關於行為經濟學的著作,都繞不開這個理論。
曾有一位著名的財經編輯問過卡尼曼,為什麼將他們的理論稱為「前景理論」,卡尼曼說:「我們只想起一個響亮的名字,讓大家記住它。」
也有學者將「前景理論」翻譯為「預期理論」或「展望理論」,在不同的風險預期條件下,人們的行為傾向是可以預測的。
卡勒曼是在原有傳統經濟學理論,期望效用函數理論(Expected Utility Theory),的基礎上完善,並闡釋其無法解釋的現象。
在《賭客信條》一書中,作者孫惟微將前景理論歸納為5句話:
1、「二鳥在林,不如一鳥在手」,在確定的收益和「賭一把」之間,多數人會選擇確定的好處。所謂「見好就收,落袋為安。稱之為「確定效應」。
2、在確定的損失和「賭一把」之間,做一個抉擇,多數人會選擇「賭一把」。稱之為「反射效應」。
3、白撿的100元所帶來的快樂,難以抵消丟失100元所帶來的痛苦。稱之為「損失規避」。
4、很多人都買過彩票,稱之為「迷戀小概率事件」。
5、多數人對得失的判斷往往根據參照點決定,舉例來說,在「其他人一年掙6萬元你年收入7萬元」和「其他人年收入為9萬元你一年收入8萬」的選擇題中,大部分人會選擇前者。稱之為「參照依賴」。 所謂確定效應(certainty effect),就是在確定的好處(收益)和「賭一把」之間,做一個抉擇,多數人會選擇確定的好處。用一個詞形容就是「見好就收」,用一句話打比方就是「二鳥在林,不如一鳥在手」,正所謂落袋為安。
讓我們來做這樣一個實驗。
A.你一定能賺30000元。
B.你有80%可能賺40000元,20%可能性什麼也得不到。
你會選擇哪一個呢?
實驗結果是,大部分人都選擇A。
傳統經濟學中的「理性人」這時會跳出來批判:選擇A是錯的,因為40000×80%=32000,期望值要大於30000。
這個實驗結果是對「原理1」的印證:大多數人處於收益狀態時,往往小心翼翼、厭惡風險、喜歡見好就收,害怕失去已有的利潤。卡尼曼和特韋斯基稱為「確定效應」(certainty effect),即處於收益狀態時,大部分人都是風險厭惡者。
「確定效應」表現在投資上就是投資者有強烈的獲利了結傾向,喜歡將正在賺錢的股票賣出。
投資時,多數人的表現是「賠則拖,贏必走」。在股市中,普遍有一種「賣出效應」,也就是投資者賣出獲利的股票的意向,要遠遠大於賣出虧損股票的意向。這與「對則持,錯即改」的投資核心理念背道而馳。 面對兩種損害,你是會選擇躲避呢,還是勇往直前?
當一個人在面對兩種都損失的抉擇時,會激起他的冒險精神。在確定的壞處(損失)和「賭一把」之間,做一個抉擇,多數人會選擇「賭一把」,這叫「反射效應」。用一句話概括就是「兩害相權取其輕」。
讓我們來做這樣一個實驗。
A.你一定會賠30000元。
B.你有80%可能賠40000元,20%可能不賠錢。
你會選擇哪一個呢?投票結果是,只有少數人情願「花錢消災」選擇A,大部分人願意和命運抗一抗,選擇B。
傳統經濟學中的「理性人」會跳出來說,兩害相權取其輕,所以選B是錯的,因為(-40000)×80%=-32000,風險要大於-30000元。
現實是,多數人處於虧損狀態時,會極不甘心,寧願承受更大的風險來賭一把。也就是說,處於損失預期時,大多數人變得甘冒風險。卡尼曼和特韋斯基稱為「反射效應」(reflectioneffect)。
「反射效應」是非理性的,表現在股市上就是喜歡將賠錢的股票繼續持有下去。統計數據證實,投資者持有虧損股票的時間遠長於持有獲利股票。投資者長期持有的股票多數是不願意「割肉」而留下的「套牢」股票。 如何理解「損失規避」?用一句話打比方,就是「白撿的100元所帶來的快樂,難以抵消丟失100元所帶來的痛苦」。
前景理論最重要也是最有用的發現之一是:當我們做有關收益和有關損失的決策時表現出的不對稱性。對此,就連傳統經濟學的堅定捍衛者 保羅·薩繆爾森,也不得不承認:「增加100元收入所帶來的效用,小於失去100元所帶來的效用。」
這其實是前景理論的第3個原理,即「損失規避」(loss aversion):大多數人對損失和獲得的敏感程度不對稱,面對損失的痛苦感要大大超過面對獲得的快樂感。
行為經濟學家通過一個賭局驗證了這一論斷。
假設有這樣一個賭博游戲,投一枚均勻的硬幣,正面為贏,反面為輸。如果贏了可以獲得50000元,輸了失去50000元。請問你是否願意賭一把?請做出你的選擇。
A.願意
B.不願意
從整體上來說,這個賭局輸贏的可能性相同,就是說這個游戲的結果期望值為零,是絕對公平的賭局。你會選擇參與這個賭局嗎?
但大量類似實驗的結果證明,多數人不願意玩這個游戲。為什麼人們會做出這樣的選擇呢?
這個現象同樣可以用損失規避效應解釋,雖然出現正反面的概率是相同的,但是人們對「失」比對「得」敏感。想到可能會輸掉50000元,這種不舒服的程度超過了想到有同樣可能贏來50000元的快樂。
由於人們對損失要比對相同數量的收益敏感得多,因此即使股票賬戶有漲有跌,人們也會更加頻繁地為每日的損失而痛苦,最終將股票拋掉。
一般人因為這種「損失規避」(loss aversion),會放棄本可以獲利的投資。 買彩票是賭自己會走運,買保險是賭自己會倒霉。這是兩種很少發生的事件,但人們卻十分熱衷。前景理論還揭示了一個奇特現象,即人類具有強調小概率事件的傾向。何謂小概率事件?就是幾乎不可能發生的事件。
比如天上掉餡餅,這就是個小概率事件。
掉的是餡餅固然好,但如果掉下來的不是餡餅而是陷阱呢?當然也屬於小概率事件。
面對小概率的贏利,多數人是風險喜好者。
面對小概率的損失,多數人是風險厭惡者。
事實上,很多人都買過彩票,雖然贏錢可能微乎其微,你的錢99.99%的可能支持福利事業和體育事業了,可還是有人心存僥幸搏小概率事件。
同時,很多人都買過保險,雖然倒霉的概率非常小,可還是想規避這個風險。人們的這種傾向,是保險公司經營下去的心理學基礎。
在小概率事件面前人類對風險的態度是矛盾的,一個人可以是風險喜好者,同時又是風險厭惡者。傳統經濟學無法解釋這個現象。
小概率事件的另一個名字叫運氣。僥幸,就是企求好運,邀天之倖。孔子很反感這種事,他說:「小人行險以僥幸。」莊子認為孔子是個「燈下黑」,他借盜跖之口評價孔子:「妄作孝弟,而僥幸於封侯富貴者也。」對小概率事件的迷戀,連聖人也不能免俗。
前景理論指出,在風險和收益面前,人的「心是偏的」。在涉及收益時,我們是風險的厭惡者,但涉及損失時,我們卻是風險喜好者。
但涉及小概率事件時,風險偏好又會發生離奇的轉變。所以,人們並不是風險厭惡者,他們在他們認為合適的情況下非常樂意賭一把。
歸根結底,人們真正憎恨的是損失,而不是風險。
這種損失厭惡而不是風險厭惡的情形,在股市中常常見到。比如,我們持有一隻股票,在高點沒有拋出,然後一路下跌,進入了徹徹底底的下降通道,這時的明智之舉應是拋出該股票,而交易費用與預期的損失相比,是微不足道的。
捫心自問,如果持有現金,還會不會買這只股票?你很可能不會再買吧,那為什麼不能賣掉它買別的更好的股票呢?也許,賣了它後損失就成了「事實」吧。 假設你面對這樣一個選擇:在商品和服務價格相同的情況下,你有兩種選擇:
A.其他同事一年掙6萬元的情況下,你的年收入7萬元。
B.其他同事年收入為9萬元的情況下,你一年有8萬元進賬。
卡尼曼的這調查結果出人意料:大部分人選擇了前者。
事實上,我們拚命賺錢的動力,多是來自同儕間的嫉妒和攀比。
我們對得與失的判斷,是來自比較。
嫉妒總是來自自我與別人的比較,培根曾言:皇帝通常不會被人嫉妒,除非對方也是皇帝。對此,美國作家門肯早有妙論:「只要比你小姨子的丈夫(連襟)一年多賺1000塊,你就算是有錢人了。」
傳統經濟學認為金錢的效用是絕對的,行為經濟學則告訴我們,金錢的效用是相對的。這就是財富與幸福之間的悖論。
到底什麼是「得」,什麼是「失」呢?
你收入20萬元,該高興還是失落呢?假如你的奮斗目標是10萬元,你也許會感到愉快;假如目標是100萬元,你會不會有點失落呢?
所謂的損失和獲得,一定是相對於參照點而言的。卡尼曼稱為「參照依賴」(Reference Dependence)。
老張最幸福的時候是他在20世紀80年代做「萬元戶」的時候,雖然自己的村鎮已經改造成了城市,拆遷補貼也讓自己成為了「百萬元戶」,但他感覺沒有當年興奮,因為鄰里都是「百萬元戶」了。
講這個故事的用意不難明白,我們就不再進行煩瑣的論證了 得與失都是比較出來的結果。
傳統經濟學的偏好理論(Preference theory)假設,人的選擇與參照點無關。行為經濟學則證實,人們的偏好會受到單獨評判、聯合評判、交替對比及語意效應等因素的影響。
參照依賴理論:多數人對得失的判斷往往根據參照點決定。
一般人對一個決策結果的評價,是通過計算該結果相對於某一參照點的變化而完成的。人們看的不是最終的結果,而是看最終結果與參照點之間的差額。
一樣東西可以說成是「得」,也可以說成是「失」,這取決於參照點的不同。非理性的得失感受會對我們的決策產生影響。 1,大多數人在面臨獲利的時候是風險規避的;
2,大多數人在面臨損失的時候是風險喜好的;
3,大多數人對得失的判斷往往根據參考點決定
簡言之,人在面臨獲利時,不願冒風險;而在面臨損失時,人人都成了冒險家。而損失和獲利是相對於參照點而言的,改變評價事物時的參照點,就會改變對風險的態度。 盡管前景理論與原有的經典模型期望效用函數理論相比,可以闡釋更多現象,但仍無法解釋隨機優勢(Stochastic dominance)等現象。之後,為改善前景理論,累積前景理論和等級依賴效用理論分別被提出,用以解決隨機優勢等現象。等級依賴效用理論也適用於解釋連續性和無限性的結果(例如,結果為任意實數)。

6. 微觀經濟學,高鴻業,為什麼在無風險條件下,彩票的確定的財富量要用期望表示直接用不買彩票時原有的財

如果彩票的期望值高於持有的確定的貨幣時,他就一定會買彩票,等於的,就可買可不買,小於的就肯定不買。相反,如果不購買彩票的話,那他就是認為彩票的期望值小於或等於貨幣的效用。實際上這種假定忽略了其他各種影響因素。其他因素不可小覷。

7. 行為經濟學經典理論:前景理論

在解釋前景理論之前,需要先理解「期望效用」這個詞,它是指衡量一個不確定的事情,會給我們帶來多大的滿足感。收益越高,滿足感越高,相應的風險越低,滿足感也越高。

很多金融學理論,比如馬科維茨的投資組合理論,也就是常說的分散投資理論,就是在這樣一個大框架下進行的。

但是這樣一個理論框架,忽略了人的情緒對決策的影響。

假設你年薪25萬,前後兩天你參加了高中同學聚會和大學同學聚會,大學同學的年薪大概是30萬,高中同學的年薪是20萬,那麼參加完這兩場聚會後,你對自己的薪水水平是怎樣一個感受?

不出意外,參加完大學同學聚會,結果是讓你懷疑人生。參加高中同學聚會,多少會讓你產生人生贏家的感覺。

所以,你發現在兩個場景中,你的年薪是一樣的,根據「期望效用」你的滿足感不應該有任何區別。但實際上,我們每個人都有嫉妒、攀比的天性,所以絕大多數思考都會有一個 參照點

上午你買的彩票,一下子中了2000元,喜滋滋地領了。結果下午你不小心掉了2000元,你對自己這一天的財運感受如何?

絕大多數人都不會覺得自己這一天財運很好,而是有一種天上掉下個餡餅,結果被狗叼走的那種感覺。

人類天生就有損失厭惡的傾向,損失帶來的痛苦遠遠比同等金額的收入帶來的愉悅要大。投資也不例外,在熊市和牛市裡,有倉位和沒倉位的時候,你對不同收益的滿足感完全不一樣,而你的傾向會最終反映到交易行為中,進而影響價格。有研究發現,這種損失厭惡需要兩倍的價格才能夠克服和補償。

有兩個場景,每個場景有兩個選擇。第一個場景是拋硬幣的時候,扔到國字就贏1000塊錢,或者是直接白給你500塊錢,你會選擇哪一個?另一個場景,如果扔硬幣,扔到國字就輸1000塊錢,否則不輸錢,或者是讓你直接白送別人500塊錢,你會選擇哪一個?

對於第一個場景,大多數人會選擇白拿500塊錢。而第二個場景,多數人會選擇賭一把。

人們在面對確定損失和確定收入的時候,心態會發生變化。面對確定的損失,賭性就上來了,反正就要虧錢,不如賭一把。而面對確定收入的收入的時候,就想著趕緊落袋為安。這就叫做 風險態度的非對稱性

花20塊錢買張彩票,你有萬分之一的機會贏得100萬。另外一個選擇就是花20塊錢,有50%的概率贏200塊錢,你會參加哪個游戲?

絕大多數人都會覺得第二游戲不怎麼值得,倒是覺得第一個小概率贏100萬的游戲可以試試。

其實你稍微計算下就能知道,兩個游戲的期望收益都是100塊錢。可是人類會因為那個大額的數字,比如說100萬而忽略它極小的概率,如萬分之一。博彩業的興起,也是基於這么一種被稱為「概率權重」的幻覺。

這些都是我們普通人特別正常的心裡反應,但恰恰是這些特別正常的反應,在經典的經濟學教科書中都屬於「異常行為」。

參照點、損失厭惡、風險態度的非對稱性、概率權重,這四個因素就構成了著名的前景理論(propect theory)。

行為金融學是一門新興的學科,它是在原有金融學的框架下引入心理學的研究成果,試圖從人的心理偏誤、行為偏差,也就是非理性的角度來理解金融現象,尤其是理解那些理性框架下無法解釋的現象。

前景理論就是行為金融學下的一個基礎理論,它從最基本的效用函數入手,把人的行為特質加入了函數,做了一個全局性的傑西。

七十年代,前景理論出來之前,人們其實也意識到了行為偏誤對投資的影響。但都停留在描述層面,而描述的最大問題就是, 它是一個點狀的理解,缺乏一個簡單的框架,把所有的知識點放到同樣一個維度下來進行分析和思考

從這個意義上講,前景理論是行為金融學,以及行為經濟學的奠基型理論,也是一個符合現代學科研究範式的理論,即, 用一個簡單抽象的理論來解釋很多現象

簡單也就是復雜。

閱讀全文

與買彩票與哪個經濟學理論相關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射手女愛情需要什麼 瀏覽:469
黑龍江林下經濟項目有哪些 瀏覽:290
西班牙哪個城市美女最多 瀏覽:999
長春民間故事燒烤公園怎麼樣 瀏覽:519
男蛇和女猴婚姻什麼樣 瀏覽:342
妲己說的是什麼故事 瀏覽:649
為什麼男女都健康 瀏覽:941
事業單位政審都檢查哪些 瀏覽:79
經濟類外文期刊有哪些 瀏覽:885
川渝經濟特區是哪個區 瀏覽:409
請問一下美女四號樓什麼時候開 瀏覽:996
如何製作一杯健康的飲料 瀏覽:746
健康養老如何掙富人的錢 瀏覽:534
健康碼在哪裡取得 瀏覽:734
我的世界寶可夢模組幸福蛋在哪裡 瀏覽:265
監獄美女在哪裡呀 瀏覽:77
百合婚姻怎麼樣 瀏覽:676
老梁故事匯樊於期為什麼叛秦 瀏覽:768
婚姻不順會導致哪些疾病 瀏覽:821
事業單位辭退臨時工怎麼賠償 瀏覽: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