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運用經濟學的思維學習與生活
1、經濟學認為資源是稀缺的。因此,在學習和生活中要充分利用資源,特別是要充分利用時間資源。
2、經濟學強調資源合理配置。在學習和生活中也要合理配置資源。
3、經濟學考慮機會成本,在學習中也有考慮機會成本。
4、經濟學以幸福最大化作為目標,在生活中,應追求幸福;在學習中,要把學習當做快樂,樂在其中。
5、經濟學認為如何決策都具有風險,所以在學習和生活中要識別、防範和控制風險。
Ⅱ 經濟學如何應用在到生活中
其實,經濟學就在我們身邊。
首先簡單說一下我一開始對經濟學的看法,或許你也有同感。
對我而言,經濟學等同於政治和哲學,深奧難懂,貌似跟自己也沒什麼關系,也沒什麼幫助,既不能幫我們掙錢,也不能幫我們撩妹。我在經濟學方面,絕對是門外漢,經濟學的門在山頂,而我在山腳,因為我連經濟學是什麼都不知道。
而改變我對經濟學看法的起因是:得到專欄《薛兆豐的北大經濟學課》上線20天,6萬多付費訂閱量,這引起了我極大的好奇心。讀過幾篇後,讓我對之前的想法進行了全面否定。
那麼,經濟學到底是講什麼的呢?跟我們這種普通大眾又有什麼關系呢? 我簡單轉述幾個經濟學方面的概念。
經濟組織 :有人就會有需求,有兩個以上的人就會有不同的需求,有不同的需求就會產生交易,有交易就會產生貨幣,有貨幣就會產生劣幣驅逐良幣,產品通貨膨脹和通貨緊縮。就會有中間商;有情緒、輿論等,這就行成了一個完整的經濟組織。
歧視 :你需要別人也需要,資源有限,產生稀缺,那麼就一定要做選擇,選擇給誰不給誰,一旦有了選擇就要有選擇標准,這個標准就是區別對待,區別對待就是歧視。
所以,歧視是一定存在的,這也沒什麼好討論的,要討論的應該是由誰來歧視和有誰來承擔歧視帶來的後果。例如,拿就學而言,錄取學生的標准由學校來定,那麼就是由學校負責歧視和承擔後果。
成本 :關於成本,講三個概念。
1、整體成本
我們考慮成本時不能只考慮金錢,還有時間成本、精力成本等,要考慮整體成本,選整體成本最低的選項。
現實生活中,我們更習慣在意金錢成本。例如,我們會為了省幾塊菜錢,不在樓下的菜店買菜,而是來回坐半個多小時公交去遠處菜市場買。其實菜錢加上時間成本等整體成本早已遠高於樓下買菜的成本了,只是很少有人能算明白這個帳。
所以,經濟學告訴我們,在我們生活中,要多學會考慮整體成本,不能只考慮消費金額的多少。
2、成本的定義
對於成本的真正定義其實是:一個資源,它有若乾的選項,被選中的那個選項,它的成本是那些所有落選的選項當中,價值最高的那個。
例如:一個門店,它可以用於開超市、當飯店,也可以用來開珠寶店,但做了一個就不能做另外兩個。三者的價值高低順序是,超市<飯店<珠寶。如果選擇了開飯店,那麼開飯店的的成本其實就是開珠寶店的成本,而非開飯店的成本。
所以,在今後依據成本做選擇的時候,就要轉變思維了,選價值最高的那個選項。
3、沉默成本不是成本
沉默成本是指那些已經付出且不可收回的支出,而沉默成本已經不算是成本了。道理我們都懂,但難在行事果斷。
就好比,我們買電影票看電影,開場10分鍾我們就知道這是一部爛片,這時電影票已經買了,可是多數人都還是會繼續看完才離場。
再比如,兩個人戀愛,當過了盲目期,回歸理性之後發現彼此並不合適,但很多人還是會繼續拖拖拉拉不分手。
所以,在以後的生活中,當我們遇到類似的情況時,要果斷一些,避免消耗更多。
需求決定成本和價格 :其實,產品或服務的售價高,並不是因為成本高而導致的,而是由於需求強弱導致的。
例如:你問CBD一家餐廳的老闆為什麼他家飯菜那麼貴,他會告訴你因為房租貴。其實,錯了。之所以飯菜貴,是因為很多人願意留在CBD,人多了,吃飯需求就大了,那麼就會有很多人爭搶這個門店,自然房租就貴了,而租到門店的老闆也就自然會抬高了飯菜的售價。
如果你動動腦子,你就會把這個概念與我們的生活聯繫到一起。比如 職場中,如果你有能力成為公司團隊所需求的人,那你的價值和薪資必然會提高。
以上,作為經濟學小白就簡單的講述一點點經濟學的幾個概念。
經濟學可以指導我們看清更多真相。可以將經濟學思維應用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讓我們活的更明白。
寫這篇文章時,我正在疾馳前行的火車上,所以在文末向大家提個小建議:
買火車票,建議不要為了省那點錢而買體驗差、時間長的車票,整體成本太高了。最好買高鐵和動車票,這樣能幫你省很多時間,有一個很好的乘車體驗,還會減少很多不必要的麻煩。哦,對了,還可以遇到很多高質量的帥哥美女。不要謝我,我不是雷鋒,請叫我紅領巾……
Ⅲ 生活中的經濟學
1、經濟學:啤酒效應」原理
「啤酒效應」是流通領域中一種常見的經濟現象,並非啤酒行業獨有。它是指由於供應鏈中各節點企業之間信息的不對稱以及為了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造成了需求信息在供應鏈內部的傳遞過程中失真的經濟現象。
在一條供應鏈上,由於信息傳遞的失控,零售商對需求樂觀,於是追加訂貨;零售商的提高需求又大大刺激了生產商,生產商的行為又更大地刺激了原料供給商。
也就是說信號在逆向傳遞的過程中被不斷放大了,消費者的需求可能只需要10瓶,但零售商的訂單使得生產商對需求盲目樂觀,造成了好象需要100瓶的印象,而生產商向上游供給商的大量訂貨又給原料商造成好象需要1000瓶的印象。反之,當需求縮減的時候也是一樣。
現在的房地產市場,就經常能看到「啤酒效應」的影子。由於房地產市場信息的失真,使開發商對房地產市場的預期充滿信心,瘋狂拍地,致使地價一路飆升,房價也隨之大幅上漲。在消費者「買漲不買跌」心理的影響下,房地產銷售面積連年提升。
投資者見房地產市場一片紅火,又會加大投資,給房地產市場注入新的資金,使房地產開發商對未來的房地產發展更加充滿信心,於是再度瘋狂競拍土地,就這樣在「啤酒效應」中形成惡性循環,將房地產行業的泡沫越吹越大。
房價與房子的真實價值嚴重背離,最終泡沫如果破滅,必然會引起房價下跌,房地產市場的投資者及開發商都將在這場「啤酒效應」引發的循環中嘗到惡果。
「啤酒效應」原理告訴我們,企業在進入市場時不能太過於盲目,要先做好市場需求量的調查,以免因為盲目樂觀而造成資源浪費和不必要的損失。
2、「蛛網理論」原理
「蛛網理論」又叫「豐收悖論」,是市場經濟中一種比較奇怪的現象,是指某些商品的價格與產量變動相互影響,引起規律性的循環變動的理論。
1930年由美國的舒爾茨、荷蘭的J.丁伯根和義大利的里奇各自獨立提出。由於價格和產量的連續變動用圖形表示猶如蛛網,1934年英國的卡爾多將這種理論命名為蛛網理論。
和古典經濟學理論相反,蛛網理論證明了在一定的假設下,市場均衡被打破後,經濟系統不一定能夠自動恢復均衡的經濟現象。
該假設是,第一,完全競爭,每個生產者都認為當前的市場價格會繼續下去,自己改變生產計劃不會影響市場;第二,價格由供給量決定,供給量由上期的市場價格決定;第三,生產的商品不是耐用商品。這些假設表明,蛛網理論主要用於分析農產品。因此,對於蛛網理論帶來的豐產不豐收現象。
我們也可以這么理解:在完全競爭且價格由供給量決定的農產品市場,當某年某種農產品價格上漲給農民帶來很大利潤時,第二年就會有大量的農民選擇種植這種作物,於是一時間,市場上該種農產品供大於求,價格急劇下跌。
農民辛苦一年雖然在產量上獲得了大豐收,但是並沒有使收入增加。這也是為什麼近年來許多農民離開土地走向城市打工的主要原因。
總之,農民沒有準確預測市場的能力,種植農作物很容易受歷史經驗及他人影響而盲目跟風,最終白白辛苦卻得不到預期的收入。
為了消除或減輕農產品市場出現的蛛網型波動的現象,一方面需要政府運用支持價格或限制價格之類的經濟政策對市場進行干預,另一方面利用市場本身的調節作用機制進行調節,如發展特色農業和運用期貨市場進行調節。
3、「帕金森定律」原理
「帕金森定律」就是官僚主義現象在經濟學中的稱呼,也可稱之為「官場病」、「組織麻痹病」或者「大企業病」,源於英國著名歷史學家諾斯古德·帕金森1958年出版的《帕金森定律》。
帕金森在書中闡述了機構人員膨脹的原因及後果:一個不稱職的官員,可能有三條出路,第一是申請退職,把位子讓給能乾的人;第二是讓一位能乾的人來協助自己工作;第三是任用兩個水平比自己更低的人當助手。
這第一條路是萬萬走不得的,因為那樣會喪失許多權利;第二條路也不能走,因為那個能乾的人會成為自己的對手;看來只有第三條路最適宜。於是,兩個平庸的助手分擔了他的工作,他自己則高高在上發號施令,他們不會對自己的權利構成威脅。
兩個助手既然無能,他們就上行下效,再為自己找兩個更加無能的助手。這樣一來,本應一個人做的工作量就會分攤給7個人。如此類推,就形成了一個機構臃腫,人浮於事,相互扯皮,效率低下的領導體系。
帕金森還發現,在一個組織中,機構和人員的增加並不完全來自現實工作的需要,而是有它自身的需要,有它自身的法則。管理活動本身會製造工作,增加人手會製造出功能重疊、互相扯皮的管理體系,從而使工作目標不明確、不緊湊、進而導致工作效率低下。
帕金森得出結論:在行政管理中,行政機構會像金字塔一樣不斷增多,行政人員會不斷膨脹,每個人都很忙,但組織效率越來越低下。因此,這條定律又被稱為「金字塔上升」現象。
在現實生活中,「帕金森定律」十分常見,無論是哪個國家,只要存在機構,存在不稱職的管理者,存在自我完善的需要,就一定會存在「帕金森定律」。
「帕金森定律」在世界范圍內的廣泛流傳,深刻揭示出了人們對於這種權力擴張引發的人浮於事、效率低下等「官場傳染病」的深惡痛絕。官僚主義從來不是一個國家一個時間段的產物,它像被熱火烤化了的牛皮糖一樣緊緊地粘上了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
「帕金森定律」給組織帶來的種種惡果不容小覷,要想從根本上解決「帕金森定律」的症結,就必須建立一套合理的用人制度。
招聘員工要公開和透明,以防別有用心的人為了保住自己的領導崗位而招聘庸才;同時要對已經入職的員工就勞動分配率和人事費用率兩項指標進行考核,時刻關注「帕金森定律」是否已經偷偷地在組織中起作用。
(3)如何把生活變成經濟學擴展閱讀:
政治經濟學根據所代表的階級的利益為了突出某個階級在經濟活動中的地位和作用自發從某個側面研究價值規律或經濟規律,科學經濟學自覺從整體上研究價值規律或經濟規律。
對稱經濟學就是科學經濟學。經濟學的核心是經濟規律;在對稱經濟學看來,資源的優化配置與優化再生只是經濟規律的展開和具體表現,經濟學的對象應該是資源優化配置與優化再生後面的經濟規律與經濟本質,而不是停留在資源的優化配置與優化再生層面
Ⅳ 生活中經濟學有哪些方法和技巧
1、衣食住行、購車習房、勞動就業、旅遊休閑等方面的消費問題;
2、有關儲蓄、股票、債券、彩票房產、黃金、保險等方面的投資方式和投資技巧。
3、華爾街的金融危機為什麼會影響中國百姓。
4、十年後賺的100元相當於今天的多少。
5、為什麼有錢的煤老闆阻止不了頻頻發生的礦難。
6、均衡價格的決定—為什麼豬肉價格時漲時跌。GDP—你和鄰居王太太誰家更有錢。通貨膨脹—飯已煮好又來客人怎麼辦。
7、壟斷—電腦為什麼都裝微軟系統。
8、並購—當東邊粥鋪買下西邊餃子館
9、機會成本—北大學生賣肉為何引爭議。
10、貨幣理論—誰賦予人民幣換購商品的權利。
11、拿到北京戶口為什麼會那麼難。
12、世界各地的聖誕禮物為什麼都是中國製造。
13、奧巴馬指責中國操縱匯率有什麼目的。
14、生活中的行為經濟學,每個人每天都在面臨選擇和決策,但這些選擇並非全都是「理性」的,恰恰相反,人們過去的經驗、滿足的假想、不精確的參照系等因素的影響,時常會做出有損最大利益的「非理性」選擇。
Ⅳ 怎樣才能學好經濟學,運用到生活當中
經濟學知識和社會生活的確是聯系緊密的。在實際生活中,你的衣食住行,其實都是自己不自覺地通過經濟學分析完成選擇的。
衣的方面,你用淘寶去夠衣服往往更便宜。只是因為淘寶沒有店租,不用納稅,成本低,所以買來的衣服會相對便宜。
吃的方面,如果僅僅為了吃飽,麵包和雞蛋之間,你選擇麵包比選擇雞蛋可以用更少的錢解決溫飽。
住的方面,你可以用經濟學上的供求關系,來判斷房價的走勢,以確定在房價低點時購房。
行的方面,你出差時可以選擇飛機、火車、輪船、汽車等各種交通工具。
你可以通過經濟性、安全性、舒適性、時效性等多方面的分析,從各替代品中選擇其中之一。
投資方面,通過股市分析,股票漲勢好時可以買進股票;
創業的話,可根據項目的成本效益分析做出抉擇等。
供參考。
Ⅵ 生活中如何學經濟
非原創,不過很經典
日常生活中的經濟學現象
一、以前我常常打車,就是1.2元/公里的時候。但是漲價後就很少打了。
上次南京出差,每次司機多收我一塊錢的「燃油漲價費」,我恍然大悟,這才是聰明的辦法。
為啥南京市政府能想到這么好的辦法,而北京市政府的官員想不到呢?
雙敗的結局,是我這樣的稍微懂一點經濟學的普通人都能想到的,
而且,還有很多能人在報刊網路上有指出,
為啥我們的政府官員想不到呢?
二、為什麼尺碼不同的服裝有一樣的售價?尺碼不同,原材料成本自然不同,為什麼沒有在價格上體現出來?解釋:
a.原材料成本相對設計、加工、流通等其他費用比起來,只佔較小的部分,不同尺碼造成的成本差異不大。
b.沒有正規的包裝袋,價格不同,不易於銷售、存儲時的管理。
c.涉嫌對大身材顧客的歧視。
三、背雙肩包時,我們都知道同時背兩邊要舒服,為什麼很多時候還是只背一邊。解釋:
兩邊輪流換著背,流換著休息。
四、最近發現一個奇怪的經濟學現象,
不知道該怎麼解釋。
我住在北京的回龍觀地區,
在回龍觀地區有三個城鐵站,龍澤,回龍觀和霍營,
我家離霍營站比較近,離回龍觀站比較遠。
由於回龍觀里很多小區離城鐵站還有一定的距離,
城鐵站門口總是有一些黑車營業。
有一次,我和曉波同學准備坐黑車回家,
曉波說,那我們在回龍觀下吧。
我說,那不是更遠嗎?
曉波說,但是回龍觀的黑車是5塊的,
霍營的黑車是10塊的,雖然霍營到我們家比較近。
我們就開始頗有興趣的討論起來了,
這是為什麼。
曉波的觀點是市場定價,
就是回龍觀發展的早,黑車多,競爭激烈,
所以便宜。
霍營競爭不激烈,所以就貴。
這似乎有點道理,但是也可能和開始的定價就有關系。
開始定價就低(這個可能是競爭造成的)
所以單方面的提價很困難,
同樣開始定價就高,單方面降價也有困難。
當然最有意思的是,如果從我們小區出來,
去比較近的霍營是10塊,
比較遠的回龍觀是5-7塊,
真TMD的是不知道是什麼原因。
那位能研究清楚這件事,
雖然可能沒有什麼意義,
但是應該是很有意思的事情。
還有一件有意思的事情,
我去買洗衣機,在我們家樓下的美廉美,
看到一款海爾的滾筒2480,
但是在蘇寧和國美是2780,
美廉美的銷量一定比蘇寧國美小很多,
為什麼會便宜呢。
後來,我分析,最近洗衣機漲價,
蘇寧國美賣的快,所以很快就知道了新的價格,
而美廉美賣的慢,反而還是用老價格,
所以它更便宜些。
五、生活中的經濟學現象之二室一廳一倉
在農業經濟時代,地主家總是有餘糧,所以地主有一個特徵就他們家有大大的倉庫。裡面好象啥都有,當然,最多的就是糧食。每次農民起義,開倉分糧,總是小時候小人書裡面的經典畫面。有多大的倉庫,裡面藏有多少糧食,某種程度上,還是財富的象徵。
時鍾飛快的旋轉到二十一世紀初,正在城市化中國,大量的農村人口轉移到城市。按理說,城市裡的新新人口,可能會保留原來家裡有倉庫的習慣,房地產開發商,更應該針對消費者推出二室一廳一倉之類的產品。但是,你翻看晨報,日報,晚報中各種各樣的房產廣告,有一室一廳,二室一廳,二室二廳,……就是沒有二室一廳一倉的產品介紹。
這是因為城市經濟里有一個重要的特徵,那就是擁有大的市場,大的貨架。只要你有錢,生活必需品,是最容易滿足的,有些超市還24小時營業,什麼時候你都可以去「開倉購糧」。
自家的倉庫,早已經轉化為公共的貨架。只要你願意,只要你手裡有「通用貨物」,簡稱通貨,就可以到貨架上去換取你需要的物品。
所以,自家再也不需要倉庫了。二室一廳一倉,這樣的房產廣告,永遠也不會出現在商品充裕,經濟發達的現代社會。
只有很特殊的情況,人們才會去購買物品屯在家中,形成小倉庫情況。這個時候,不是經濟上出現問題,就是社會上有事情發生。比如,2003年非典的時候,因為心理的恐懼,很多人就把自家變成了一個小倉庫。另外,改革開放之後發生的幾次搶購風潮,也是典型的案例。
二室一廳一倉的虛構案例思維發散一下,我們不修建倉庫存儲糧食了,因為我們有了通貨。那我們是不是應該修建一個另外的倉庫存儲金錢呢?
還真有這樣的案例,上世紀80年代老有這樣的報道:某某某不放心,把自己的錢儲藏在菜地裡面,結果壞了,爛了……
這樣的故事,如果今天發生,也還會是新聞。因為,我們生產出來的商品,把它們送到市場上去交易,到貨架上去流通,然後換回我們自己需要的東西,這已經是現代經濟社會的基本規則。同樣的道理,我們通過交易得到的通貨,也就是錢,市場上也有了公共的倉庫,這些倉庫的名字叫金融機構,其中我們打交道最多的,就是銀行了。我們把錢存在銀行裡面,需要的時候,再取出來用就可以。不需要把你這輩子要花的錢都帶在身上,這和我們不用把這一年要吃的糧食都買回來存儲是一樣的道理。
市場這個大倉庫,讓商品充分流通,可以使得全社會物品配置的優化,並且效率更高。因為家裡的倉庫,變成了公共的大倉庫,管理大倉庫這個人,一定會想辦法讓倉庫的利用率達到最高,才符合他的最大利益。
同樣的,金融業這個特殊的倉庫,也會想辦法把我們給他們的貨幣效益最大化,利用率達到最高。這樣,達到全社會的貨幣配置的優化,效率更高。
現代家庭中,唯一有倉庫效應的是女人的衣櫥。其中有80%的衣服基本不會再穿,資源利用率很低。誰能想到一個辦法讓他們貨架化,一定可以發財。
六、生活中的經濟學現象之:劣幣驅動良幣
我收到很多硬幣找零,隨手放在褲兜里一般很容易丟,
就把它們放在家裡的一個籃子里,不知不覺積累了很多,各種送貨的來了,我就把它們當零錢找出去。
一毛的硬幣有兩種,
而我習慣性把一種質量看起來很差的,90年代鑄造的找出去,把看起來比較漂亮,沒有毛邊的留下。
有一天我突然發現籃子里基本上都是漂亮的硬幣,
想起經濟學上的名詞,劣幣驅動良幣。原來這種現象很自然就發生了。
劣幣驅動良幣本是說:古時候,因為工藝的差別很大,質量好的銀幣都被大家收藏了,質量差的貨幣反而在市場上流通了。
劣幣驅動良幣還有很多引申意義,在社會生活中我們也時常能夠發現這種現象,故意賣個關子,希望你自己去發現
Ⅶ 如何將生活中遇到的話題提煉成一個經濟學課題
房產中運用的經濟學txt全集小說附件已上傳到網路網盤,點擊免費下載:內容預覽:如今,最熱門的話題莫過於房地產了,越來越多的人在質疑,為什麼自己工作了大半輩子卻依然買不起房?為什麼房價總是那麼遙不可及?面對如此這般的種種問題如何用經濟學的眼光來看待呢?當你將經濟學知識與現實生活聯系起來,當你像經濟學家一樣想事的時候,理論就不再是灰色的。經濟學是致用之學,其含義不應該是經濟學家用它去按自己的世界觀改造世界,成為社會設計烏托邦式的藍圖,而應該是讓的人用經濟學思維方式解決現實中遇到的各種問題。隨著人們對住宅區室外環境的認識水平和需求的日益提高,住宅區的居住環境質量已成為居民購房與否的首要條件之一。居住環境是人們生活的基本需要、基本生活資料,解決好廣大百姓的住房問題,是件國計民生的大事,它關繫到小康社會的全面建設,關繫到和諧社會的構建,還關繫到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人民群眾住房的發展也關繫到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的發展。;房價問題,不只是一種經濟問題,同時也是一種社會問題。……需要別的再問
Ⅷ 如何將經濟學知識運用到生活中
經濟是一個古老的話題,同時也是貫穿現代生活的一個熱門話題,而說到經濟學原理,很多人會覺得它晦澀、深奧、枯燥。但其實,經濟並不是僅僅存在於書本、媒體、經濟學家腦海里的一個抽象的概念,而是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
就像經濟學家們可以通過大街上女生裙子的長短,來分辨經濟景氣程度一樣,生活中的不少事情用經濟學的眼光來看,又是另外一番風景。
所以,只要我們仔細觀察日常生活中的現象並對此加以思考,就可以發現其實生活中的很多現象都是可以用經濟學來解釋的。
而《弗里德曼的生活經濟學》這本書,就提供了一個用經濟學的視角來觀察日常生活的切入點。就拿我們的日常生活來說,就有不少經濟學現象和問題。
比如,為什麼飯館的餐食、星巴克的咖啡會按大小不同的分量收取不同的價格,而商場里的同款服裝無論尺碼大小價格卻都一樣?為什麼大型超市和網購平台的商品能夠保持天天平價,而街邊小店所售商品卻常常價格不同?甚至為什麼會產生「孩子是自家的好,而老婆卻是別人家的好」的生活感受等等。
這些都是一些十分有意思和司空見慣的生活話題,同時也是可以用經濟學原理來解釋的生活現象。
其實,說來也很簡單,第一個例子涉及經濟中的成本理論,第二個例子涉及規模經濟理論,第三個例子則可以用邊際效用的原理來解釋。
由於人們大多是通過比較成本與收益來作出決策,所以,當成本或收益變動時,我們自身的生活行為也會改變,也就是說,人們會對激勵作出反應。
因此,怎麼通過成本與收益的激勵來影響買賣雙方的選擇,就是一個大有奧妙的生活決策問題。選擇對於消費者來說,就是要決策有限的資源用來買什麼、怎麼買?對生產者來說就要決定用既定的資源生產什麼、如何生產和為誰生產這三個問題。這些問題就被經濟學家稱為資源配置的問題。
更加深刻一點來說,相對於我們無限的慾望而言,滿足人們的慾望所需要的資源是有限的,資源的有限性被經濟學家稱為稀缺性。這也就是經濟學中所說的資源稀缺性原理。而資源的稀缺性,必然導致我們在社會生活中處於不斷的無限的選擇之中。…
供參考。
Ⅸ 如何認識生活經濟學
經濟學最初是研究幸福的經濟學,實際上,經濟學普遍採用效用函數作為研究工具,而效用即是假定慾望不變以後的幸福;因此,經濟學與人們的幸福、與人們的生活存在天然的聯系。經濟學的基石是需求與供給的關系、生產與消費的關系,收入、支出、消費就自然地與生活聯系起來。一般來說,現代經濟學中的生活經濟學與以下幾個方面相聯系:(1)家庭經濟學,主要關於家庭收入、支出、家務勞動、子女教育等相關;(2)戀愛與婚姻的經濟學;(3)身邊的經濟學。
Ⅹ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應該如何運用經濟學原理
經濟學研究出發點是物質的稀缺性,所以無論哪一門經濟學學科,追求的都是以最低的成本,達到最高的效率,即追求有形或者無形資源的最優配置,用經濟學眼光看世界,需要的就是以這樣的思維,改善這個世界已經存在或將要誕生的新的生產生活方式,這就是我們在生活中運用經濟學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