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國三大經濟圈
長三角、珠三角、渤海經濟圈
❷ 中國三大經濟圈是那三個
中國三大經濟圈分別為環渤海經濟圈,長三角經濟圈,珠三角經濟圈。中國三大經濟圈是中國目前經濟實力最強大的三個區域,三區約佔全國GDP總額的38%。
環渤海經濟圈位於中國北部,以北京、天津和唐山為中心;大連,青島,煙台等城市輔助結合而成。環渤海經濟圈依託北京市政治中心的優勢,在中國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
長三角經濟圈位於中國東部,以上海,南京和杭州為中心;無錫,蘇州,寧波,溫州等城市輔助結合而成。長三角依靠上海市強大的經濟實力來吸引外資,同時利用長江出海口的優勢發展航運業,在中國的經濟圈裡具有重要地位。
珠三角經濟圈位於中國南部,以廣州和深圳為中心;珠海,中山,惠州,江門,佛山,東莞,肇慶等城市輔助結合而成。珠三角是中國惟一的世界灣區「粵港澳大灣區」的所在地,依託廣州和深圳的兩座一線城市來帶動周邊經濟。珠三角最大的優勢在於靠近香港澳門,靠近特區,大量吸引外資。
❸ 中國的幾大經濟圈目前哪個競爭力強
中國三大經濟圈就是長三角,珠三角和環渤海,三大都市圈各有規模,三大經濟圈定位也不相同。中國三大經濟圈就是長三角,珠三角和環渤海,三大都市圈各有規模,三大經濟圈定位也不相同。
珠三角面臨南中國海,為西江、北江、東江的匯合處,也即珠江的出口處,水陸交通發達、海外聯系便捷,是內地沿海南部通向世界的重要門戶地區。珠三角素有「珠三角」、「大珠三角」之分。近年來又提出了「泛珠三角」的概念,其包括廣東、福建、江西、湖南、廣西、海南、四川、貴州、雲南九個省區和香港、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簡稱「9+2」。這說明了珠三角的迅速崛起以及有著巨大的拓展空間,並且有望成為世界矚目的特大經濟區。珠三角發展特色主要表現在:實現了富饒地區的快速城市化;形成了「外向導入式」為主的發展模式;呈現出以農村城鎮化為主導的「爆發式」城市化;表現出多中心、高強度、聚集式的城市群發展形態;勾勒出內、中、外三個圈層的「圈層式」經濟與城市發展特點;在城市與鄉村的連接地區出現了一種「既非城市又非農村」的特殊空間結構形式。
長三角緊臨東海,為我國最大的內河長江的出口處,長江三角洲城市群是我國城市化程度最高、城鎮分布最密集、經濟發展水平最高的地區。長三角包括上海市、江蘇省八個城市和浙江省六個城市,共計十五個城市,以後又有浙江台州市加入了長三角城市經濟協調會,即所謂的「15+1」。它以上海為中心,南京、杭州為副中心,包括江蘇的揚州、泰州、南通、鎮江、常州、無錫、蘇州,浙江的嘉興、湖州、紹興、寧波、舟山,共15個城市及其所轄的74個縣市,以滬杭、滬寧高速公路以及多條鐵路為紐帶,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長江的黃金通道流經29個主要城市,把長三角引向內陸腹地,是世界與中國大陸連結的重要門戶地區。長三角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種資源、兩個市場,成為全國最具活力的地區之一。長三角的發展特色主要表現在:形成綜合性產業基地;城市化呈現結構性大發展;城市綜合實力全國領先,圈層特徵明顯;城市與城鎮工業化水平較高;城市大物流條件初步形成;城市教育科技實力雄厚,高層次人才密集;城鄉居民生活水平比較富裕,全國領先。
環渤海位於中國東部沿海的北部地區,通過京津唐城市帶引向中國北方腹地,區位特殊,工業密集、城市密布,是內地沿海北部通往世界的重要門戶地區。由京津領銜的環渤海灣經濟區產生於1986年,一般認為,狹義上是指遼東半島、山東半島、京津冀為主的環渤海濱海經濟帶,其目標是打造以北京、天津為雙核的世界級城市。從更大的范圍來說,已形成了「5+2」戰略合作格局的框架,即河北、山西、遼寧、山東以及內蒙古中東部五個省區,北京和天津兩個市。環渤海地區發展特色主要表現在:形成了中國重要的工業密集區和大型城市群;區域規劃發展的起步較晚,區域經濟發展相對於珠三角和長三角明顯落後;開始全力構建環渤海經濟圈區域經濟發展新平台,建立「多贏」的區域協調和合作新機制。
長三角的優勢是商業貿易氛圍良好,商業環境好,國際化程度高,有強大的品牌消費市場,民營經濟強大,同時一頭兩翼(中心--上海,南京、杭州為副中心)結構最合理,國內經濟學家更是提出了溫州模式和蘇南模式兩大概念;珠三角的優勢是思想觀念開放,和在香港台灣的投資商溝通相對比較容易,地域上比較方便,建立了和市場經濟相匹配的制度和文化條件,以深圳一些上市公司為代表的珠三角企業成為了中國最優秀的最有投資價值的藍籌公司;環渤海的優勢是自然資源豐富,離國家的政策和決策中心最近,有著強大的重工業基礎,房租便宜。據經濟學家分析三大經濟圈中長三角的增長速率最低,環渤海最高,但是如果按購買力平價來計算,2006年長三角已經超過了以東京為首的關東地區,是整個東北亞地區(日本韓國,包括港澳和新加坡)這個區域最大的經濟區,到2020年長三角的經濟規模會是關東經濟圈的兩倍同年珠三角會超過關東區。長三角雖然富裕,但包容性最欠缺,在江蘇有著蘇南蘇北之爭,浙江有浙東浙西之斗,而龍頭上海更是以排外「聞名」,而且蘇浙滬的語言溝通上有一定困難。相對而言深圳的包容性就高的多,因為深圳很多都是移民,但語言也是一大障礙,環渤海應該是包容性最大而且語言交流最容易的。現在環渤海已經成了新的創業溫床,隨著山東的GDP超越江蘇已經有人提出環渤海正以驚人的成長速度直逼長珠三角。當中國製造開始向中國創造轉型時中國已經不再是國外大型跨過公司的首選地了,中國的廉價勞動力地位也漸漸被印度所替代,因此跨國公司投資熱也會漸漸降溫。而這時國內企業的發展就成了關鍵,不管是工業,製造業,服務業還是IT等新興產業,比的就是把握機會的能力了,究竟誰強誰弱還無法也不能下結論,因為三大經濟圈各有特色,環渤海的重工業,長三角的製造和服務業,珠三角的新興產業,但只要能找好自己的定位,發揮自己的優勢,把握好時機,都會有所作為!
❹ 中國8大經濟圈是什麼
1.長江三角洲經濟圈
GDP:江蘇+浙江+安徽+上海=17.4萬億人民幣
2.環渤海經濟圈
GDP:北京+天津+河北+山東=14萬億人民幣
3·珠江三角洲經濟圈(粵港澳大灣區)
GDP:廣東+香港+澳門=10.5萬億人民幣
4.中部經濟圈
GDP:湖北+湖南+江西=8.2萬億人民幣
5.海西經濟圈
GDP:福建+台灣=6.6萬億人民幣
6.西南經濟圈
GDP:重慶+四川+雲南=6.5萬億人民幣
7.東北經濟圈
GDP:黑龍家+遼寧+吉林=5.22萬億人民幣
8.西北經濟圈
GDP:陝西+甘肅+寧夏=3萬億人民幣
事實上中國還有兩個經濟圈已經成型:
1.北部灣經濟圈
GDP:廣西+貴州=3萬億人民幣
2.中原經濟圈
GDP:山西+河南=5.3萬億人民幣
八大經濟區: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日前發表報告指出,中國所沿襲的東、中、西區域劃分方法已經不合時宜。為此,報告提出"十一五"期間內地劃分為東部、中部、西部、東北四大板塊,並可將四個板塊劃分為八大綜合經濟區的具體構想。
其中,毗鄰港澳台的南部沿海綜合經濟區,應建設成三個基地和一個中心。這份由國務院智囊機構發布的《地區協調發展的戰略和政策》報告,對"十一五"期間內地區域劃分提出了一些具體設想。報告還指出,由福建、廣東、海南等三省組成的南部沿海綜合經濟區緊鄰港、澳、台,海外社會資源豐富,對外開放程度高。
❺ 中國五大經濟圈吸金力,哪個實力最強
珠三角經濟圈是中國五大經濟圈中實力最強的。香港、廣州和深圳是珠三角的三個核心城市。香港是世界第三和中國第一個商業、貿易和經濟大都市(紐約、倫敦、香港、迪拜,新加坡、東京)
中國的五大經濟圈是珠三角、長三角(上海、南京、杭州)、渤海灣(山東半島、京津唐、遼寧中南部)、鑽石經濟圈和中心三角。
珠江三角:以香港、廣州、澳門、深圳、珠海、東莞為中心的經濟區
長三角:以上海、南京、杭州、寧波、蘇州、無錫、南通為中心的經濟區
環渤海:以北京、天津、青島、煙台、沈陽、大連為中心的經濟區
鑽石經濟圈:以長安、成都、重慶、昆明(陝西、四川、雲南)為中心的鑽石經濟圈。
❻ 中國的七大經濟區的 經濟狀況及市場!
全國分為七大經濟區,分別為:環渤海經濟圈(北京、天津、河北、山東)、珠三角經濟區(廣東、海南、福建)、長三角經濟區(上海、江蘇、浙江)、中部6省綜合經濟區(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大西南綜合經濟區(重慶、廣西、四川、貴州、雲南、西藏)、大西北綜合經濟區(陝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內蒙古)、東北綜合經濟區(遼寧、吉林、黑龍江)。
1.環渤海經濟區。以北京、天津、沈陽、大連、濟南、青島、石家莊、唐山、太原、呼和浩特等城市為核心,座落於東北亞的中心,是國家政策引導發展的重點區域。
①區域優勢。一是明顯的區位優勢,該區地處全國政治、文化中心和沿海對外開放的中北段,又處東北亞中心,為該區帶來極強的經濟輻射潛力;二是明顯的人才優勢,這里科技、教育水平高,是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最理想的地區之一;三是交通優勢,擁有全國密度最高的交通網路和獨特的港群(大連、營口、唐山、天津、黃驊、煙台、威海、青島等港口),沈大、京津、濟青、京石、太舊、濟德等高速公路,也將使該區有希望最先在中國建成區域性高速公路網地區;四是礦產資源豐富,品種多樣,石油、鐵礦、煤炭、海洋資源在全國均占重要地位。
②專門化部門。該區具有強大的工業生產能力,石油、石油化工與海洋化工、鋼鐵、機械、電子、輕紡及棉花、水產品在全國占重要地位。今後除發揮現有工業潛力之外,宜充分利用智力資源,大力發展微電子、光學、計算機、生物工程新材料等知識技術密集型產業,同時在農業開發上集中力量建設河北、山東的糧棉果和海水捕撈與養殖基地,加快北京、天津的產業結構調整和第三產業的發展。
2.東北經濟區。包括黑龍江、吉林、遼寧和內蒙古東部盟市。
①區域特點。東北區地處東北亞開放地帶,石油化工、礦冶機電設備、交通運輸設備製造在全國居突出地位。這里資源豐富而且地域組合條件好,石油鐵礦、煤炭及糧食、甜菜、原木、畜產品均在全國占較大比重,水資源在我國北方也屬豐裕。擁有比較發達的現代綜合交通運輸網。
②專門化部門。東北區是以石油化工、鋼鐵、礦冶機電設備、汽車製造、森林工業為主導產業的全國最大的重工業基地和糧食、原木、甜菜、畜牧產品的重要基地。今後的方向除了加速現有工業企業的技術改造和體制改革外,充分利用地處東北亞經濟圈中部的有利地理位置,積極發展外向型經濟。
3.長江三角洲及沿江經濟區。包括長江三角洲14個市和沿江28個地市,面積約33×104平方千米,人口1.68億。
①區域特點。全國最大的經濟技術核心區,這里礦產資源不足,但農業發展水平和商業化程度較高,水資源比較豐富,地理位置和交通運輸條件優越,藉助長江和江河湖海相通的優勢,成為內聯中、西部的中國與亞太經濟區的結合部,以地方農副產品資源優勢建立起以輕紡工業為主、輕重工業均較發達的綜合經濟區。該區在科技文化水平、內外貿易的發達程度上都居全國領先地位。
②專門化部門。長江三角洲地區以製造業為主體,重化工業比較發達,汽車、鋼鐵、石化等產值佔全國同類行業的1/3~1/2;沿江地區以紡織、輕工業為主,重化工業比較發達。在城市化進程中,該區第三產業發展加快,是全國最大的對外開放基地。今後的方向宜積極開拓光導纖維、激光、生物工程、海洋工程等新技術,重點發展微電子、汽車、造船、發電設備、通訊設備、儀器儀表、乙烯及後續加工材料和深加工、輕紡產品等,並積極發展第三產業,使之成為重要的人才培養中心與金融、貿易、信息中心。
4.中部五省經濟區。包括河南、湖北、湖南、江西、安徽,面積87.12×104平方千米,人口3.13億。
①區域特點。地處中國中部地帶中段,是我國經濟發達地帶向西部的過渡帶和上海、連雲港、廣州三個對外開放「窗口」的連接地帶。水土光熱等自然條件優越,農業發達;有色金屬、水能、鐵、非金屬等資源比較豐富;經濟和科技力量比較雄厚;交通運輸條件便利。
②專門化部門。該區為我國重要的農業基地,水稻、棉花、淡水產品、油菜籽等主要農產品在全國佔有重要地位;冶金、機械、化工、紡織等部門已成體系,今後的重點是以大運量、高耗水工業為主體,建立由冶金、紡織、汽車、化工等組成的沿江工業地帶,擔負起我國經濟開發中「承東啟西」的橋梁和基地作用。
5.東南沿海經濟區。目前包括廣東、福建兩省和浙江南部沿海地區,今後可將港、澳、台劃入。目前該區面積29.93×104平方千米,人口9800萬。
①區域特點。該區位於東南沿海,與港、澳、台毗鄰,海外僑胞眾多,在開展對外經濟技術合作方面有著特殊的有利條件,是我國改革開放的前沿和經濟特區集中的地帶。地處熱帶、亞熱帶,水熱條件良好,是我國熱帶經濟作物產地;錳及有色金屬、水能資源比較豐富。經濟已有相當基礎,是中國收入水平最高的地區。
②專門化部門。地方資源為該區奠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