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流失和遺失有什麼區別
流失,泛指有用的東西流散失去。遺失,基本意思是丟失;丟棄。
流失:①指有用的物質如油脂、礦石、土壤自己散失或被水風力帶走。也指河水等白白地流掉:水土~|堵塞住管道的漏洞,一點一滴的油脂也不讓~|建造水庫積汛期的河水,以免~。②泛指有用的東西流散失去:肥效~ㄧ搶救~的文物。③比喻人員離開本地或本單位:人才~。
㈡ 【急!!】幫忙找兩篇古文的翻譯!!!越快越好,謝謝!!
《智伯貪得而亡》
智伯索地於魏宣子,魏宣子弗予,任章曰:"何故不予?"宣子曰:"無故請地,故弗予。」任章曰:「無故索地,鄰過必恐,彼重欲無厭,天下必懼,君予之地,智伯必驕而輕敵,鄰邦必懼而相親,以相親之兵待輕敵之國,則智伯之命不長矣.周書曰:「將欲敗之,必姑予之。」君不如予之以驕智伯。且君何釋以天下圖智氏,而獨以吾國為智氏質乎?」君曰:「善。」乃與之萬戶之邑,智伯大悅。因索地於趙,弗與,因圍晉陽,韓、魏反之外,趙氏應之內,智氏自亡。
【譯文】
知伯向魏桓子索要土地,魏桓子不給。任章問他道:「為什麼不給他呢?」桓子說:「無緣無故來索要土地,所以不給。」任章說:「沒有緣由就索取土地,鄰國一定害怕;胃口太大又不知滿足,諸侯一定都害怕。假使你把土地給了他,知伯必定越發驕橫。一驕橫就會輕敵,鄰國害怕就自然會相互團結。用相互團結的軍隊來防禦對付輕敵的國家。知伯肯定活不長了!《周書》上說:'想要打敗他,一定先要幫他一把;想要奪取他,一定先要給他一點。'所以您不如把土地給他,以便使知伯越來越驕橫。您怎麼能放棄和天下諸侯共同圖謀知伯的機會,卻偏偏讓我國成為知伯的攻擊對象呢?」魏桓子:「好吧。」於是就把一個有萬戶人家的城邑給了知伯。知伯很高興,於是就又向趙國索取蔡、皋狼等地,趙國不答應,知伯就圍攻晉陽。這時韓魏從國外反擊,趙氏從國內接應,知伯於是是很快就滅亡了。後來韓趙之間又發生爭執。韓國去向魏國借兵說:「希望能借給我軍隊來攻打趙國。」魏文侯說:「我和趙國是兄弟之邦,不敢遵命。」不久,趙國又向魏國借兵去攻打韓國,魏文侯說:「我和韓國是兄弟之邦,不敢遵命。」兩國都沒借到兵,就生氣地返回本國。過後才知道魏文侯在中間替他們講和,因此,都來朝拜魏國。
【評析】
謀士的高明就在於能夠反常思維,而且看問題看得長遠。一般人面對知伯的無理要求第一反應就是拒絕,但是謀略家們就具有不同於常人的心態和思維,用表面的、暫時的曲意逢迎換來最終的勝利和報仇雪恨。這種迂迴曲折的思維方式,是謀略的一大特色。我們在生活工作中也會遇到眾多狂妄自大的人,對待這類人大可不必直接頂撞,我們完全可以在忍耐等待中尋求眾人的支持,因為狂妄自大,必然招致眾怨,引起眾怒。多行不義必自斃,看你橫行到幾時。
《割雞焉用牛刀》
子之武城,聞弦歌之聲,夫子菀爾而笑,曰:「割雞焉用牛刀?」子游對曰:「昔者偃也聞諸夫子曰:『君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戲之耳。」
孔子到武城去,聽到彈琴唱歌的聲音,便微笑著說,「殺雞哪裡用得著宰牛刀呢?」子游回答道,「以前我聽老師說過,『君自學了禮樂就會愛人,小人學了禮樂就容易聽使喚。』」孔子說,「學生們,言偃的話是對的。我剛才講的話不過是開玩笑罷了。」
下面的文章可能幫助你理解第二篇,這文章出自《論語》
小地方也需要大教育
《論語》陽貨第十七篇第四章:子之武城,聞弦歌之聲。夫子莞爾而笑曰:「割雞焉用牛刀?」子游對曰:「昔者偃也聞諸夫子曰:'君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戲之耳。」
孔子的學生子游做了武城這個地方的行政長官。由於武城是魯國邊境的一座城市,經常需要打仗,所以武城人尚勇善戰。子游到任後,覺得武城人多武而少文,比較粗俗,於是展開了禮樂等文化活動的教育工作。經過了幾年的努力,自己感覺治理的不錯,就特意邀請孔子到武城去觀光。孔子帶來眾弟子一進入武城,就聽到談琴唱歌的聲音。孔子嘴巴一咧,眉毛微垂,笑著說:「子游啊,你真有意思,在這么一個偏僻的小城市大興禮樂,等於殺一隻雞卻用牛刀一樣,過於小題大做了吧。」
迎接老師和師兄弟的子游本來想聽些表揚的話,可沒想到老師竟然這樣評價他。他馬上委屈的辯解道:「老師,我記得以前聽您老人家說過:'管理者接受了教育就懂得寬容和仁慈,更能夠愛人;老百姓接受了教育就能明辨是非,懂得規矩和道理,就能夠更好的用他們做事。'」言下之意是:當年您這樣教導我們,作為管理者不但要自己勤於學習,還要建立一個學習型組織,讓整個團隊都要學習和接受教育。現在我成為了管理者,按照您的話在做,可是您卻又這么批評我,我心裡不服!孔子也馬上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對子游這種不忘師訓而又當仁不讓於師的態度很欣賞,於是對身旁的弟子們說:「小夥子們!子游說得非常正確,我剛才那句話不過是同他開玩笑罷了。」
在這里,我們看到了一個人性化的孔子。其實,孔子本來就很人性化,只不過被後世的弟子們和帝王們基於自己的目的強行抬到了神壇之上,讓孔子在被人們景仰的同時也遭受著誤讀和誤解。
孔子作為一個自學成才者,擁有遠大的抱負和理想,以及愛國主義情結。可惜生不逢時,所以他只能自己開辦了一家政學院,培養自己的學生成為政治家,並且自己也不斷充當各國君主的高級管理顧問。
子游這個弟子畢業了,就被魯國集團聘為魯國銷售部華南銷售總監。子游上任後,用老師教的方法,在武城這個小地方建立了一個學習型組織,想要扭轉銷售人員在大家心目中素質低下,只知道尚勇拼殺的印象。但沒想到卻被自己的老師誤解。老師的誤解理由有兩條:1、這是一個小地方,沒必要進行教育;2、這些武人,沒有教育的必要。
其實,兩千年後的現在,這個誤解依然存在。
如果把企業比喻成國家,銷售部其實就是軍隊,他們負責去開疆擴土,擴大市場份額。現在的很多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在使用銷售人員的時候,只做技能培訓,而不進行職業培訓,也就是教育。技能培訓類似於古代的軍事訓練,而職業培訓則更注重文化培養,比如教陣法,知禮儀。技能培訓培養出來的永遠是士兵,而職業培訓有可能培養出將軍乃至元帥。
一些大企業,早已認識到必須做到全員職業培訓才是企業永續發展的唯一保證,所以他們不惜巨資進行全員培訓的設計和投入,比如波音公司鼓勵所有雇員參加各種層次學習,每年投入至少數百萬美元來為雇員買單。近些年風靡一時的構建學習型社區就是職業化教育普及的范疇。
而國內的一些中小型企業,往往打著公司小,沒錢做職業培訓的幌子,卻希望自己的銷售部門不但要保持好的業績,還要忠誠於自己。可能嗎?要麼就是在銷售部門實行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大批的人員流失,大批的換血計劃,進行著走強留弱的游戲,陷入惡性循環當中,最後不得不關門了之。
學學子游的管理方法,或許比西方的一些留人技巧更有效!
參考資料:http://finance.sina.com.cn/leadership/mglgs/20070119/15213264105.shtml
兩小兒辯日
孔子東游,見/兩小兒/辯斗,問其故。
一兒曰:「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一兒以/日初出遠,而/日中時/近也。
一兒曰:「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兒曰:「日初出/滄滄涼涼,及其日中/如探湯,此不為/近者熱/而/遠者涼乎?」
孔子不能決也。兩小兒笑曰:「孰/為汝/多知乎?」
本文是一篇寓言故事。文章敘述了古時候,兩個小孩憑著自己的直覺,一個認為太陽在早晨離人近,一個認為太陽在中午離人近,為此,各持一端,爭執不下,就連孔子這樣博學的人也不能作出判斷。這個故事說明為了認識自然、探求客觀真理,要敢於獨立思考、大膽質疑;也說明宇宙無限,知識無窮,再博學的人也會有所不知,學習是無止境的。
故事可分三部分理解。先寫孔子路遇兩小兒辯斗,點明了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起因。兩小兒對於太陽在不同時間距離地球遠近這一問題擺出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接著寫兩小兒憑借人們日常生活中可以體會的直覺(視覺、觸覺)闡明所持觀點,以反駁對方觀點。最後寫孔子面對兩小兒的爭辯,無法裁決而引起兩小兒的「笑」。全文僅一百來字,卻能給人以多方面的啟示。通過對話描寫來表現人物、展開故事情節是其語言表達上的特點,從中表現了兩小兒的天真可愛及孔子謙虛謹慎、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選編本文的主要意圖,是使學生初步感悟古文的語言特點,同時認識到知識無窮,學無止境。
字、詞古今含義不同是學習本文的難點。如,「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中「去」為「距離」之意,與現代常用義不同。另外,「孰」「汝」等在現代漢語中很少出現,諸如此類的字詞要讓學生理解。
下面的譯文僅供參考。
孔子到東方去游學,途中看見兩個小孩在爭論。孔子詢問他倆爭論的原因。
一個小孩說:「我認為太陽剛出來時距離人近,而正午時距離人遠。」另一個小孩卻認為太陽剛出來時離人遠,而正午時離人近。
前一個小孩說:「太陽剛出來時大得像車上的篷蓋,等到正午時就像個盤盂,這不是遠處的小而近處的大嗎?」
另一個小孩說:「太陽剛出來時清清涼涼,等到正午時就熱得像把手伸進熱水裡一樣,這不是近的時候熱而遠的時候涼嗎?」
孔子聽了,不能判斷誰是誰非。兩個小孩笑著說:「誰說你知道的事情多呢?」
學弈
弈秋(2),通國(3)之(4)善弈者也。使(6)弈秋誨(7)二人弈,其(8)一人專心致志,惟弈秋之為聽(9);一人雖(10)聽之(11),一心以為有鴻鵠(12)將至,思援(13)弓繳(14)而射之。雖與之(15)俱(16)學,弗若(17)之矣。為(18)是其(20)智弗若與(20)?曰(22):非(23)然(24)也。
弈秋是全國最會下棋的人。讓弈秋教兩個人下棋,其中一個人專心致志,只聽弈秋的教導;而另一個人雖然在聽著,可是他心裡總以為有天鵝要飛過來,想拿弓箭去射它。這樣,雖然他同前一個人一起學習,卻學得不如前一個。能說這是他的聰明才智不如前一個人嗎?我說:不是這樣的。
㈢ 《王國富民》的古文翻譯
PS:你沒貼原文。。「王國富民」一說,共有三個出處:
一、《荀子•王制》第九篇:
「成侯、嗣公聚斂計數之君也,未及取民也。子產取民者也,未及為政也。管仲為政者也,未及修禮也。故修禮者王,為政者強,取民者安,聚斂者亡。故王者富民,霸者富士,僅存之國富大夫,亡國富筐篋,實府庫。筐篋已富,府庫已實,而百姓貧:夫是之謂上溢而下漏。入不可以守,出不可以戰,則傾覆滅亡可立而待也。故我聚之以亡,敵得之以強。聚斂者,召寇、肥敵、亡國、危身之道也,故明君不蹈也。」
【譯文】衛成侯、衛嗣公,是搜刮民財、精於計算的國君,沒能達到取得民心的境地;子產,是取得民心的人,卻沒能達到處理好政事的境地;管仲,是善於從理政事的人,但沒能達到遵循禮義的境地。遵循禮義的能成就帝王大業,善於處理政事的能強大,取得民心的能安定,搜刮民財的會滅亡。稱王天下的君主使民眾富足,稱霸諸侯的君主使戰士富足,勉強能存在的國家使大夫富足,亡國的君主只是富了自己的箱子、塞滿了自己的倉庫。自己的箱子已裝足了,倉庫已塞滿了,而老百姓則貧困了,這叫做上面漫出來而下面漏得精光。這樣的國家,內不能防守,外不能征戰,那麼它的垮台滅亡可以立刻等到了。所以我搜刮民財以致滅亡,敵人得到這些財物因而富強。搜刮民財,實是招致侵略者、肥了敵人、滅亡本國、危害自身的道路,所以賢明的君主是不走這條路的。
二、尉繚子•戰威第四:
「王國富民,伯國富士,謹存之國富大夫,亡國富食府,所謂上滿下漏,患無所救。」
【翻譯】王道的國家讓平民充實富裕起來,霸道的國家讓士子充實富裕起來;而僅僅能存在的國家,則是讓大夫官僚富起來;走向亡國道路的國家,則是讓(國王)自己的倉庫充實起來,這就稱為當官的富起來而平民窮了。在這里,上是指王宮貴族,官僚大夫;下是指平民百姓。溢是指溢出,富得流油的意思;漏是指流失,漏財,被剝奪,所以很貧窮。總之這段話是在講平民百姓的重要性的。
三、《說苑•政理》
文王問於呂望曰:「為天下若何?」對曰:「王國富民,霸國富士;僅存之國,富大夫;亡道之國,富倉府;是謂上溢而下漏。」文王曰:「善!」對曰:「宿善不祥。是日也,發其倉府,以賑鰥、寡、孤、獨。」
【翻譯】周文王問姜子牙如何治理天下,姜子牙說:「要稱王的國家使老百姓富裕,要稱霸的國家使士富裕(周朝的士是貴族的最下層,包括文士、武士、辨士和謀士,也可說是今天的中產階層知識分子),勉強維持生存的國家使高官貴族富裕,即將滅亡的國家只要使國庫富足」周文王聽後,回答說「太好了!」,姜太公接著說:「善事隔宿而不立行是不吉利的。」當日,周文王馬上讓人打開糧倉賑濟窮人,於是百姓歡欣鼓舞,西周日益強盛。
王國富民,霸國富士——讀尉繚子
尉繚子在「戰威第四」里提到∶王國富民,霸國富士,僅存之國富大夫,亡國富倉府。所謂上滿下漏,患無所救。
歷史也許從先秦己翻過幾千年,但至今,從社會構架上,還是有許多相同之處的,民眾、知識分子、官僚,大多數人和小數人,這基本上還是這樣的。王國者,仁政也。讓廣大民眾都過上好日子,不為生存而擔憂,這從來是一種理想的社會追求。當然,這也是相對的,一個社會現實上還是有差別的,在剩下的三個選擇中(現代還應在霸國富士後加一個∶富資本家),亡國之策,當不可取。而僅存之國,殘延苟且之國,其實也是要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的,官僚的富在社會上占的比重在增加時,這個社會也是很危險的。在一個達不到理想化程度的社會,官僚的生存還是要保障的,級別待遇也是必須的,同時,防止他們手中的權力去撈取財富,這也是每一個朝代和社會形式所必須注意規范的,天下之亂,往往生於此。霸者,強也。富士,也就是提高知識分子、科學家的生活待遇,這是社會發展,國家強大的關鍵。從歷史上看,開國之君,必是重士之君。當然,這裡面也有個辨證法,就是何為士,應該說,這在開國和治國時的標准往往不同,有時甚至反差好大,從唯物到唯心,士也必然從解決實際問題的思想家、實踐者淪為體制維護者、唯心的官僚。劉備稱王前後,這人才的標准就悄然發生變化了,可見這事之難。富士,也只是一個方面,怎樣給士留一個思想的空間,實踐的空間,這似更為重要。另外一個,就是對待商,對待今天的資本家的問題。這其實也可作廣義的士看待的,但要加一點,就是規范剝削,守法誠信。
做到理想化的王國是不現實的,在某種程度上,也是一種新的不公平的開始。但是,這個理想又是必須堅持的,實踐的,偏之,失之,這個社會就會滑向僅存之國,亡國。
現實的最佳,還是王國和霸國的並存吧。就是在社會發展的一個總量中科學設定一個民富的最低標准,這不能定的太低,要讓民眾有尊嚴地無憂於生存。在此基礎上,是富士,但千萬不要將富士與入仕簡單等同起來。商、資本家,他本身就是經濟的強者,作為社會,既要承認他的作用,他的價值,又要節制資本,規范剝削。在這裡面,一個好關鍵的,就是用法制保障民眾和他們間在法律面前的平等。這個做不到,這個資本便會膨脹,侵入政治,侵入文化,社會便會變形,造成價值觀的混亂。還有一個要注意的便是大夫,今天叫各級領導吧,他們的富,若超出規定的度,便一是用權力直接獲取,二是與商、與資本家結合,這樣,必定要通過損害民眾的普遍利益來獲得。若大量損害了民眾的普遍利益,國之將傾,必成僅存。
應當承認,一些發達國家吸取了社會主義因素,這個社會結構比較完善。治國之道,根本上還是分配之道。道明則德生。而這個道,也基於人類社會最基本的德吧。
㈣ 公司人員流失如何用詩句表達
讓世界充滿愛
愛,無處不在.我在一份報紙上,看到了這樣的一件事.
有一個小男孩,在一次回家的路上,他背著書包,興高采烈的穿過馬路時,一輛約重五噸的卡車飛馳
而來,當司機發現時,已經來不及了,卡車從小男孩的腳和手臂壓去,「啊……」一聲慘叫後,司機剎住
了車,他急匆匆的跑向小男孩的身旁,當時他早已昏過去,身體血淋淋的,慘不忍睹……
㈤ 什麼是人才流失和流動
㈥ 再中流失 文言文翻譯
【再中流矢】的意思是【又一次被流箭射中】。
出自《宋史·列傳第三十八》。
【原文】
傅潛,冀州衡水人。少事州將張廷翰。太宗在藩邸,召置左右。即位,隸殿前左班,三遷東西班指揮使。征太原,一日,再中流矢。又從征范陽,先到涿州,與契丹戰,生擒五百餘人。翌日,上過其所,見積屍及所遺器仗,嘉嘆之。師旋,擢為內殿直都虞候。上對樞密言:「潛從行有勞,賞薄。」復加馬步都軍頭、領羅州刺史,改捧日右廂都指揮使、領富州團練使,遷日騎、天武左右廂都指揮使,領雲州防禦使。
真宗即位,領忠武軍節度,數月召還。咸平二年,復出為鎮、定、高陽關三路行營都部署。契丹大入,緣邊城堡悉飛書告急,潛麾下步騎凡八萬余,咸自置鐵撾、鐵棰,爭欲奮擊。潛畏懦無方略,閉門自守,將校請戰者,則醜言罵之。無何,契丹破狼山砦,悉銳攻威虜,略寧邊軍及祁、趙游騎出邢、洺,鎮、定路不通者逾月。朝廷屢間道遣使,督其出師,會諸路兵合擊,范廷召、桑贊、秦翰亦屢促之,皆不聽。廷召等怒,因詬潛曰:「公恇怯乃不如一嫗爾。」潛不能答。都鈐轄張昭允又屢勸潛,潛笑曰:「賊勢如此,吾與之角,適挫吾銳氣爾。」然不得已,分騎八千、步二千付廷召等,於高陽關逆擊之,仍許出兵為援。洎廷召等與契丹血戰而潛不至,康保裔遂戰死。
及車駕將親征,又命石保吉、上官正自大名領前軍赴鎮、定與潛會。潛卒逗遛不發,致敵騎犯德、棣,渡河湊淄、齊,劫人民,焚廬舍。上駐大名而邊捷未至,且諸將屢請益兵,潛不之與。有戰勝者,潛又抑而不聞。上由是大怒,乃遣高瓊單騎即軍中代之,令潛詣行在。至,則下御史府,命錢若水同劾按,一夕獄具。百官議法當斬,從駕群臣多上封請誅之。上貸其死,下詔削奪潛在身官爵,並其家屬長流房州。潛子內殿崇班從范亦削籍隨父流所,仍籍沒其貲產。五年,會赦,徙汝州。景德初,起為本州團練副使,改左千牛衛上將軍,分司西京。大中祥符四年,車駕西巡至洛,因令從駕還京,遷左監門大將軍,還其宅。久之,判左金吾街仗。天禧元年,卒。
【譯文】
傅潛,冀州衡水人。年輕時事奉州將張廷翰。太宗在王府時,將其召到身邊予以安置。太宗即位,傅潛隸屬於殿前左班,三次升遷為東西班指揮使。出征太原時,一天之內,兩次被流箭所中。又隨從征討范陽,先行到達涿州,與契丹交戰,生擒其五百餘人。第二天,皇帝路過此地,見到遍地都是堆積的屍體和遺棄的器仗,不禁為之贊嘆。回師之後,擢升為內殿直都虞候。皇帝對樞密說:「傅潛隨行出征多有功勞,獎賞不夠。」又加封馬步都軍頭、兼羅州刺史,改任捧日右廂都指揮使、兼富州團練使,遷任曰騎、天武左右廂都指揮使,兼雲州防禦使。
真宗即位後,傅潛兼忠武軍節度使,數月後被召回。咸平二年,又出任鎮、定、高陽關三路行營都部署。契丹大舉入侵,邊境城堡全部疾速傳送告急文書,傅潛部下共有八萬步兵騎兵,全都自置鐵檛、鐵棰,爭相想要奮力出擊。傅潛膽怯軟弱胸無韜略,閉門自守,將士們有請戰的,則被他惡語相加。不久,契丹攻陷狼山寨,傾其全部精銳攻打威虜,進犯寧邊軍及祁、趙,擔任巡邏突擊的騎兵出兵邢、洺,鎮、定路不能通行超過一個月之久。朝廷多次從小路派遣使臣,督促他出兵,會同各路兵合擊,范廷召、桑贊、秦翰也多次催促他,傅潛一概不聽。范廷召等人發怒,就羞辱他說:「您怯懦得還不如一個老太婆呢。」傅潛無言以答。都鈐轄張昭允又屢次勸說傅潛,傅潛笑著說:「賊兵勢力如此強大,我與之較量,只不過是挫我的銳氣而已。」然而不得已,分派騎兵八千、步兵兩千交給范廷召等人,在高陽關迎擊契丹,並許諾出兵支援。及范廷召等人與契丹浴血奮戰而傅潛卻沒有來到,康保裔於是戰死。
等到皇帝將要親征,又命令石保吉、上官正從大名率領前軍奔赴鎮、定與傅潛會合。傅潛始終故意拖延按兵不動,致使敵人騎兵進犯德、棣,渡過黃河直奔淄、齊,劫掠百姓,焚燒房屋。皇帝停駐大名而邊境的捷報不到,且諸將多次請求增兵,傅潛就是不予發兵;有作戰得勝者,傅潛又壓制他們不予上奏。皇帝由此而大怒,就派高瓊單騎到軍中取代他,命令傅潛前往皇帝所在地。到達後,則將其交付御史府,命令錢若水統一審查核實罪狀,一個晚上判罪定案。百官斟酌法度當判斬首,隨駕群臣多呈進緘封好的奏章請求誅殺他,皇帝赦免其死罪,下詔書削奪傅潛所有的官職爵位,連同其家屬長期流放到房州。其子內殿崇班傅從范,也被削去官籍隨父流放房州,並沒收所有資產。咸平五年,恰好遇赦,遷徙汝州。景德初年,起用為本州團練副使,改任左千牛衛上將軍,分司西京。大中祥符四年,皇帝西巡到洛,於是令其隨駕回京,升為左監門大將軍,歸還其宅第。長久以後,兼左金吾街仗。天禧元年,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