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雙循環」格局下,中 國政府可以採用哪些經濟政策工具
堅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擴大內需,促進消費,擴大對外經濟合作。
加大減貧的力度,擴大中等收入群體的規模。
要進一步增加對教育和衛生的公共支出,並完善社會保障與安全網。
要不斷提高投資效率,消除投資率下降對增長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
中國的發展已經上了一個新的台階。需求作為拉動經濟增長的動力將會變得越來越重要。雙循環戰略下的需求側管理將使供給側改革更加有效,對提高增長的質量和可持續性至關重要。
『貳』 雙循環經濟是什麼意思
雙循環經濟指的是一種主體是國內大循環、目標為相互促進的國內國際雙循環的經濟發展格局。在當前的實際情況為我國發展的外部環境不確定性愈加提升的背景下,將被動參與的國際經濟大循環轉化為主動構建推動的國內國際經濟雙循環,形成一種雙循環經濟的新發展格局,是促進我國經濟發展的發戰略。
1、 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的雙循環經濟是主動提高人民福祉的重要選擇:雙循環經濟的發展模式將更好地滿足國內需求,讓經濟發展的成果為全體人民共享,體現我國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和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
2、 構建雙循環經濟格局是應對發展著的外部環境變化的重要優勢: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將體現和把握我國獨立自主和對外開放的經濟發展模式,提高我國產業發展的國際競爭力;
3、構建雙循環經濟是促進我國高質量經濟發展的切實可行有效的路徑:雙循環經濟可以充分發揮我國市場規模優勢以及內部發展的需求,提高我國經濟的發展水平。
『叄』 什麼是國內國際雙循環
國內國際雙循環是指擴大內需,注重中國國內市場,提升自身創新能力,避免過於依賴中國以外市場,同時保持對外開放。以國內循環為主體,是對當前發展態勢的清醒認識,在發展的過程當中,要充分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優勢,相互促進、推動中國的高質量發展。
3、我國經濟已經在向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轉變。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提出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具有重大戰略和現實意義。
4、從長期大勢把握當前形勢,要求我們牢牢把握擴大內需這一戰略基點,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肆』 雙循環的最高形式
雙循環的最高形式:傳統行業產業不過剩,高端產品需求量高。
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是基於國內發展形勢、把握國際發展大勢作出的重大科學判斷和重要戰略選擇。
國內循環和國際循環是辯證統一關系,二者相互影響、相互交融、相互促進、相得益彰。構建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既涉及國內也涉及國際,既包括供給側也包括需求側,需要做好整體謀劃和統籌安排。
所謂雙循環是指「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不斷的融入世界市場,賺取了不少的外匯收入,但是相對而言內需的發展是不足的,我國不僅是「全球工廠」,也正在發展成為全球最大的市場。雙循環是符合我國經濟情況的。
內循環的重點在於擴大消費,從具體的內容來看,衣、食、住、行、娛,而在這幾大方向中衣食住已經基本完成內循環,傳統的一些鋼筋水泥等還處於過剩的狀態,一些高端高質的產品則存在需求不足的局面。
『伍』 如何做到循環經濟呢
發展循環經濟是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循環經濟是以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為原則,以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為核心,以資源節約、資源綜合利用、清潔生產為重點,通過調整結構、技術進步和加強管理等措施,大幅度減少資源消耗、降低廢物排放、提高資源生產率,促進資源利用由資源-產品-廢物排放、高效率為基本特徵,符合可持續發展理念的經濟增長模式。期間應著力抓好以下重點工作:大力推進節約降耗,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推進工業、交通運輸、建築、商用和民用節能。推進農業節水灌溉,加大高耗水行業節水技改造,支持海水、再生水、苦鹹水、礦井水利用,推廣先進的節水設備和器具。加強重點行業原材料消耗管理,推行產品生態設計和使用再利用材料,提高金屬材料利用率,推進木材節約代用,大力發展散裝水泥,嚴格工程建設中材料消耗核算,限制過度包裝。加強資源綜合利用,最大程度地利用生產和消費中產生的各種廢物。加強資源開采管理,提高礦產資源回採率和綜合回收率,加強煤層氣等共伴生礦的綜合開發利用,推進礦產資源深加工。推進鋼鐵、有色、煤炭、電力、化工、建材釀造等廢物產生量大、污染重的行業廢渣、廢水、廢氣綜合利用,大力普及農村沼氣,推廣秸稈綜合利用。第三,全面推行清潔生產,從生產和服務的源頭減少污染物的產生和排放。要重點抓好高耗能、重污染行業及重點流域、重大工程污染預防;支持企業實施清潔生產技術改造,逐步實現由末端治理向污染預防的轉變。
『陸』 淺談經濟內外雙循環
經濟內循環是指在本經濟區域內消費拉動是主要驅動力。受惠的是大多數人,只有大多數人都去購買產品,才能維持經濟循環運轉。
以出口為導向的經濟就叫外循環,一億件襯衫換一架波音飛機,這叫外循環。干累活的是大多數人,發財的是老闆和資本家,受惠的是外國人。
現階段最合理的方式是雙輪驅動。是分階段的。
經濟外循環相當於給人家打工,人家是老闆拿走了大部分剩餘價值。
經濟內循環相當於自己是老闆,自產自銷,自己生產的產品自己享用。
在經濟外循環當中,生產蘋果手機的人買不起蘋果手機,蓋房子的買不起房子,修路的人買不起 汽車 。因為剩餘價值被外國人和老闆拿走了。
在經濟內循環當中,自產自銷,自己也能買的起,用的起。
內循環經濟模式下對於某些行業來說,反而是一次發展契機。
一、房地產行業仍是支柱產業
在「房住不炒」成為共識的大背景下,房地產在轉型戰略布局下似乎成為棄子, 「國民經濟支柱產業」的定位不提了,但內循環經濟依靠的生力軍仍缺少不了房地產。房地產的產業鏈特別長,對各行各業包括大宗商品的拉動作用非常強,可以穩定經濟,蓄納貨幣。千萬不要相信某些專家所說,中國城鎮居民自有住房率已達96%,房子今後賣不出去的說法。城鎮居民自有住房率即便到達100%,只要放開限購,人們依然會熱衷買房。在這方面千萬不要低估中國人的慾望。」
城鎮化建設仍是國家的根本戰略之一,在後疫情經濟時代,為了應對國內外整體環境變化的挑戰,應更加大力地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中國擁有全球最完備的製造業產業鏈,以此為基礎進行產業分層,全面下沉市場,擴大內需,以都市圈為核心,建設更能聚集產業能力和勞動力就業的區域經濟,將有助打開消費升級下延伸的廣度與深度,有效抵禦「逆全球化」與「去中國化」的負面影響。
二、中國互聯網行業的第二春
新冠疫情極大地改變了人們的生活與工作方式,人們開始全面適應在線生存化,未來在線教育、在線購物、在線開會,甚至在線談戀愛、在線就醫都成為常態。人們的思維模式和價值觀都因此受到的影響。2020年上半年,中國網路零售規模持續增長,作用更加突出,已經成為我國消費市場的穩定器。數據顯示,1月份至6月份,全國網路零售額達5.15萬億元,同比增長7.3%,增速連續4個月提升。同時,全國網路購物用戶人數比上一年增長1億人,主要網路零售平台店鋪數同比增長3.8%。
失之東隅,收之桑榆。疫情期間增長最明顯的就是互聯網領域:網購、互聯網工具、 游戲 、在線應用等出現爆發式增長。新冠疫情掀起了一場新的財富革命和分配革命,產生新的朝陽產業和新的經濟增長方式。
剛需永遠是朝陽產業
疫情沖擊經濟,人們可以不買化妝品不買包,但是不論在什麼情況下不吃飯是不行的。我國是世界三大糧食進口國之一,我們地大物博同時也需要養活14億人口,大豆、小麥等農產品一定程度上依賴進口。
日前,由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國際農業發展基金、世界糧食計劃署等機構聯合發布的報告顯示,新冠肺炎疫情可能導致全球飢餓人數在2020年大幅增加。今年將新增1.3億飢餓人口,全世界將有6.9億人處於飢餓狀態。聯合國的研究報告發布預警,今年共有25個國家面臨嚴重飢餓風險,世界瀕臨至少580年來最嚴重的糧食危機。新冠肺炎疫情的蔓延對全球糧食供應鏈造成了巨大壓力。一些糧食出口國為求自保,紛紛出台限制甚至禁止糧食出口政策。越南率先宣布停止大米出口;稻米出口國印度也因為「封國」而陷入停滯;小麥出口國俄羅斯也隨後限制了出售。除疫情外,嚴重的蝗災也在威脅著非洲和南亞的一些國家。
對此,我們要謹記袁隆平院士的告誡:一粒糧食可以救一個國家,也可以絆倒一個國家。要想做到吃不愁,穿不愁,飯碗就要捧在我們自己手裡。在這一戰略底線思維下,中國農業將迎來更大的現代化產業發展機遇
本土化的高 科技 企業臨危受命
疫情肆虐下的世界反全球化逆流涌動,更讓我們感受到「卡脖子」的威脅與壓力,有威脅就會有警醒,有壓力就會有動力,中國的本土化高 科技 企業既是臨危受命,也是機會難得,政策與資源配置紅利將會與日俱增。以大數據運用、監控安防、位置定位、人臉識別、人工智慧等更適應中國國為代表的高 科技 在中國將有更廣闊的發展空間,圍繞北斗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和5G等新基建在中國將會迎來新一波發展紅利。
相比於傳統的「鐵公基」,「新基建」涵蓋了5G基站建設、新能源 汽車 充電樁、大數據中心、人工智慧、工業互聯網,特高壓,城際以及城軌交通,涉及了七大領域和相關產業鏈。「新基建」的加速啟動,必將大力刺激中國經濟,5G、人工智慧、物聯網等新興產業也將迎來重大發展機遇。2020年我國持續加快5G網路建設步伐,工信部預計全年將新建近5G基站超過50萬個。其中中國移動將實施5G引領計劃和雙百億計劃,2020年將發展7000萬5G用戶,銷售3億筆5G業務、1億部5G手機、5000萬台家庭泛智能終端和1500萬行業模組。中國聯通2020年上半年要與中國電信力爭完成47個地市、10萬基站的建設任務,三季度力爭完成全國25萬基站建設,較原定計劃提前一個季度完成全年建設目標。5G作為支撐經濟 社會 數字化、網路化、智能化轉型的關鍵新型基礎設施,不僅在助力疫情防控、復工復產等方面作用突出,同時,在穩投資、促消費、助升級、培植經濟發展新動能等方面潛力巨大,5G成為了「新基建」的「拳頭兵」。
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成為疫後中國經濟的新戰略方向。在大力發展內循環經濟的同時,我們應盡量避免經濟內卷化,一種經濟和文化發展到一定程度時無法突破自我受限的現象,就像捲心菜一樣,長到一定時候就把自己完全包裹起來,再無長大的可能。
陷入「內卷化」的經濟,只能低水平自我重復,無法實現高質量跨躍式增長。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天變,道亦變。後疫情時代,中國企業要以轉型求發展,適應趨勢,危中尋機。
『柒』 廖群:「雙循環」的三大要點
廖群博士為中信銀行(國際)首席經濟師、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理事
7月29日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中國經濟要「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如何理解這一「雙循環」的新發展格局?
顯然,這一新發展格局是因應正在加速的中美脫鉤及其所帶來的全球政治、經濟的新形勢所提出來的。鑒於中美脫歐是美國出於其霸道本性的執意之所為,「樹欲靜而風不止」,我們雖不願意看到但也只能坦然面對。盡管目前還不能確定美國在這方面會走多遠,尤其不知美國總統大選後會怎麼樣,長遠而言,做好大規模脫鉤的准備是完全必要的。所以,迎接,或准確地說,打造這一新發展格局是今後我國經濟發展的必然方向。
如果以經濟學語言將上述新發展格局中的國內和國外分別表述為內需和外需,即內部需求和外部需求的話,新發展格局的要點或關鍵之處有三,一是內需要進一步做大,二是內需要加速循環,三是內需和外需循環要相互促進。
內需要進一步做大,一方面是相對於我國自身的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升的目標而言,另一方面是相對於外需而言。相對於自身目標而言,當前我國人均GDP剛過一萬美元,人均可支配收入剛過31,000元人民幣,但我們的目標是人均GDP和收入都在今後20-30年內達到發達國家的平均水平,這自然要求內需進一步做大,同時也意味著內需有進一步做大的廣闊空間。相對於外需而言,情況比較復雜。按照國民經濟核算帳戶,凈外需體現為貨物和服務凈出口,2019年我國這一凈出口為順差14,801億元人民幣,佔GDP的1.49%,在國際標準的2%以內,應該說是不高的,進而內需在GDP中佔比為98.51%,與很多其他國家相若。但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我國進、出口貿易量都很大且其中加工貿易仍佔25%左右,從而形成大進大出所造成的。如果將貨物和服務出口額與貨物和服務進口額分開來看的話,二者分別佔GDP的21%和19%左右,相對於內需是較高的,因而內需是相對偏小的。所以,內需本來就應該進一步做大。現在面臨中美脫鉤的新形勢,自然就必須進一步做大了。
如何進一步做大呢?在宏觀結構層面,內需包括消費與固定資產投資(很多人認為內需僅指消費,俗定而成並無大礙,但准確或專業地表述,應該也包括固定資產投資)。要進一步做大消費,應提高居民的消費傾向,即降低居民儲蓄率;應加快低收入人群向中等收入人群的轉變,為此應加速城鎮化,解決農民工的市民地位,提升就業率及提高失業、退休及殘障人士的福利水平等;應切實減小貧富差距。要進一步做大固定資產投資,應盡快啟動新基建,進行大規模的信息基礎建設,並從產業、地區及 科技 角度對傳統投資補短板。實際上,內需進一步做大還有賴於其加速循環。
內需要加速循環,是一個大課題。所謂循環,就是不依賴於外力而內生性地或自我實現式地運動。則,內需循環,就是內需不依賴於外需而內生性地或自我實現式地運動。運動有前有後,有上有下,人們追求的當然是往前和向上,即增長,則其結果就是內需的進一步做大。問題是,內需如何能加速循環呢?這需要新的思維和思路,值得深入探討與研究。
初步思考,內需加速循環應從三個方面著手,或在三個方向上展開。一是加速市場機制的優化,必將加速內需循環。首先是經濟體制對內進一步開放。內需加速循環有賴於經濟與金融資源更有效與迅速地得到配置,這就要求在國民經濟中進一步降低國有企業(包括金融和非金融)的比重,相應地增加更有活力的中小微民營企業的比重,賦予她們更強的市場地位,使她們進入更多的產業領域,包括壟斷行業領域。再是商品和生產要素的流通體制進一步改善,在勞動力/人才、資金/資本、土地、 科技 及商品/服務等各個領域打破地區、行業及層級壁壘,形成統一、競爭、有序、開放的市場流通體系。
二是加速產業結構的升級,勢必加速內需循環。當前我國經濟,乃至全球經濟正處於產業升級的關鍵時點,即信息革命或第四次工業革命的爆發時刻。我國在這一革命中已處於領先地位,今後將加快向信息或智慧型 社會 轉型。這一轉型催生智慧型消費和智慧型投資,而智慧性消費和智慧性投資又衍生出並改造一系列的新型產業及產品。衍生的包括新型電子材料、電子元部件、信息設備製造、信息基礎設施、智能機器、信息配套設施等一系列的信息產品,改造則為「互聯網+」、「物聯網」和「人工智慧+」 ,即以互聯網、物聯網和人工智慧的技術與平台改造各個產業及產品。如此的轉型必然是消費和投資,即內需的大循環。加速這一轉型,即加速產業結構向信息化、智能化方向的升級,必會加速這一大循環。
三是加速地區結構的升級,也為加速內需循環創造重要條件。我國經濟的地區結構也處在升級過程中,主要是城市群興起。人類經濟發展史告訴我們,「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人口必向大城市流動玉聚集,大城市擠滿了便向大城市周邊的中小衛星城市流動玉聚集,從而形成城市群;而隨著人口聚集於城市群,經濟的內需便集中在城市群。這意味著,城市群的形成過程,就是內需的重新配置過程,也就是內需在空間上的循環過程。我國正在興起十九大城市群,除了長三角、珠三角(現為粵港澳大灣區)、京津冀、長江中游和成渝外,海峽西岸、山東半島、中原、 遼中南、關中平原、 北部灣、哈長、黔中、呼包鄂榆、滇中、蘭州-西寧、山西中部、寧夏沿黃及天山北坡。前五者已具相當規模,但與世界級城市群比較發展程度上還有較大的差距,其餘的無論在規模上還是發展程度上都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加速這些城市群的崛起,是我國新型城鎮化的新方向,也是加速我國內需循環的強力催化劑。
至於內需與外需雙循環相互促進,首先意味著,雖然強調內需大循環,但並不意味著放棄外需循環,而且還希望內需循環能夠加速外需循環。這一點非常重要。很多人認為,現在提出內需大循環意味著要主動放棄或不得不放棄外需循環,這是過慮了。主動放棄是沒有理由的,從中央最近的多次表態來看的確並非如此。至於不得不放棄,是一個十分嚴肅的問題。筆者的看法是,若從經濟角度,這個問題不值得擔憂,因為外需的存在,即我國在全球產業鏈的主導地位是我國強勁的經濟基本面所決定的,是不會輕易改變的。當然,若美國純粹從遏制我國崛起的政治角度,強行與我國並拉攏一些國家與我國完全脫鉤,那我國的外需會減弱很多。但也不會消失,畢竟美國已不可能拉攏到其所有的所謂盟友,而我國的友好國家隊伍正在壯大。所以我們仍應力保現有外需並開拓新的外需市場。為此,應鞏固與美國及其幾個緊密盟友以外國家的關系,重點加強與東盟、俄羅斯及中亞、部分歐洲,以及其他「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經貿聯系。
外需與內需循環的確可以相互促進。在出口方面,以內需循環中催生的更加優質和高 科技 含量的新興產業產品,如5G、北斗、高鐵、互聯網、物聯網、人工智慧、智慧傢具及家電、無人機等開拓新市場;進口方面,內需循環做大的內需吸收更大規模與多樣化的國外產品,除了能源、糧食及其他原材料等商品外,也包括更多高檔的工業品和消費品,提高內需的質量,也加大外國對於我國市場的依賴程度。
與內、外需循環相關的一個迫切問題值得重視,即在一些外資撤出時如何保住外需的問題。要知道,外資撤出的供給變化與出口轉移的需求變化不一定是同步的。所以,國內企業應迅速收購欲撤出的外資企業,或迅速新建生產線以替代撤出的企業,以使外需並不隨外資撤出而轉移。這樣不僅抵消外資撤出對於外需的負面影響,而且增加國內企業的並購機遇,還將阻止外資的進一步撤出,可為一舉多得。這是我們面對即將來臨的外資加快撤出時應該精心設計的應對之舉。當前我國企業的資金、 科技 及管理水平都可以說能夠接管大部分的外資企業。我們應該力爭促成國內企業填補外資撤出的供給缺口以保證出口需求變化最小這樣一種局面。如果能夠做到這樣,豈不是壞事變好事嗎?內需與外需循環如何相互促進有很多文章可做,有待於今後深入進行。
『捌』 什麼是雙循環
雙循環(社會的新發展格局)一般指國內國際雙循環,是「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是指擴大內需,注重中國國內市場,提升自身創新能力,避免過於依賴中國以外市場,同時保持對外開放。以國內循環為主體,是對當前發展態勢的清醒認識,在發展的過程當中,要充分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優勢,以國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推動中國高質量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不斷的融入世界市場,賺取了不少的外匯收入,但是相對而言內需的發展是不足的,我國不僅是「全球工廠」,也正在發展成為全球最大的市場。雙循環是符合我國經濟情況的。內循環的重點在於擴大消費,從具體的內容來看,衣、食、住、行、娛,而在這幾大方向中衣食住已經基本完成內循環,傳統的一些鋼筋水泥等還處於過剩的狀態,一些高端高質的產品則存在需求不足的局面。
【拓展資料】
「雙循環」是在國內外形勢發生劇變的條件下提出來的,是對國內國際大循環新的不平衡格局的主動調整、主動謀劃的大戰略。當前全球疫情和世界經濟形勢仍然嚴峻復雜,如何讓國際循環和國內循環相互促進、聯動發展?
一、保障經濟安全謀劃增長新空間
首先,雙循環是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在外部環境高度不確定的情況下,利用我們產業基礎實力雄厚、產業鏈條完整,戰略迴旋空間大,超大市場規模的特點,暢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等經濟運行的各個環節推動實現內部自我循環,包括供需循環、產業循環、區域循環、城鄉循環與要素循環等。其次,要形成國際大循環新格局,擺脫過度依賴傳統國際大循環模式,形成更多的面向南方國家,面向「一帶一路」國家的國際大循環模式。一方面,中國作為世界市場加大對全球的開放,繼續和世界分享中國市場機遇;另一方面,中國作為世界工廠繼續為世界提供中國製造、中國創造,形成國內國際大循環相互促進的新格局。
二、內需供給兩端發力內循環
中國需要積極擴大內需,擴大有效投資,恢復市場信心,促進經濟供需內循環,但要轉變投資領域與投資方式,避免造成新一輪的過剩。推動城市基礎設施升級,即便像北京上海這種國內最發達的城市,也還是有很大的升級空間,積極擴大消費需求。從需求側要擴大有效需求,那麼從供給側需要做什麼來促進構建內循環為主體的格局?最重要的是要穩定優化產業鏈。中國擁有世界上最完整的產業體系,這在全球都是獨一無二的。
三、牢牢把握第四次產業革命機遇
在雙循環中,創新中心是重要的節點,直接關系著產業基礎再造,產業鏈提升。第四次產業革命帶來的是新基建、新投資、新就業、新消費的經濟發展機遇。第四次產業革命也會重新塑造產業鏈與價值鏈。各種類型的平台型企業通過數字賦能的方式,延伸到研發、製造、配送與銷售各個環節,已經成為產業鏈生態的組織者、價值鏈的重塑者,顛覆了傳統微笑曲線的價值鏈分工方式。
四、構建內外聯通的戰略大走廊
「一帶一路」將成為世界新的貿易軸心和產業協作、共同發展國際大平台,也成為我們推進國際大循環的最重要戰略平台。通過實施「一帶一路」建設等,繼續鼓勵中國企業走出去,布局國內國際兩個生產、兩個市場。逐步擺脫過度依賴中國作為生產製造中心,歐美作為金融研發中心、消費中心的傳統國際循環模式,轉向更均衡、更多面向發展中國家的全球化模式。同時,要構建「一帶一路」內外聯通的戰略大走廊,加大沿邊地區開放,打造內陸開放高地,推動中國形成東西雙向、海陸並進多層次多渠道的開放新格局,推動內外循環相互促進。
『玖』 什麼是雙循環經濟
雙循環經濟是指逐步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和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社會格局,也可以理解為重塑我國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的一種戰略抉擇。
另外,雙循環經濟發展格局是指:未來中國經濟依託我國超大市場規模優勢和內需潛力,以國內需求作為發展出發點和落腳點,促進生產、流通和消費各個環節在國內市場循環流通。同時,以國內經濟循環為基礎,運用國際分工和協作,便於國內國際經濟互相促進發展。
『拾』 經濟雙循環是什麼意思
立足於國內大循環、暢通國內國際雙循環。
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意味著著力打通國內生產、分配、流通、消費的各個環節,發揮中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以滿足國內需求作為經濟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而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強調以國內經濟循環為主,也絕非「自我封閉」。這樣做的目的是通過發揮內需潛力,使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更好地聯通,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實現更加強勁、可持續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