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意識形態對引發革命的作用大,還是經濟形態和社會形態
根據馬列經典理論,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意識形態屬於上層建築范疇,也屬於社會意識范疇,都是有社會存在之中的經濟基礎決定的,所以,決定意識形態的是經濟形態
對於引發革命來說,需要具體分析,如果革命主要受本國因素影響,一般經濟形態起著主要作用,比如歐美的資產階級革命或無產階級革命。如果革命主要受外來因素影響,比如二戰後所發生的幾乎所有無產階級革命,都是蘇聯鼓動的產物,都是意識形態領域斗爭的結果,往往都脫離了本國的社會經濟發展實際。
⑵ 經濟手段在國家對外關系中的地位與作用是什麼
經濟手段:這是指政府在自覺依據和運用價值規律的基礎上藉助於經濟杠桿的調節作用,對國民經濟進行宏觀調控。經濟杠桿是對社會經濟活動進行宏觀調控的價值形式和價值工具,主要包括價格、稅收、信貸、工資等。也是國家運用經濟政策和計劃,通過對經濟的調整來影響和調節經濟活動的措施。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是國家在宏觀調控中最常用的經濟手段。國家還可以通過制定和實施經濟發展規劃,計劃等。對經濟活動參與者進行引導,以實現國民經濟的持續快速健康發展。
和平與發展仍然是時代主題,求和平、謀發展、促合作已經成為不可阻擋的時代潮流。世界多極化不可逆轉,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科技革命加速推進,全球和區域合作方興未艾,國與國相互依存日益緊密,國際力量對比朝著有利於維護世界和平方向發展,國際形勢總體穩定。
對外關系的重點,我們過去時是以政治關系為主。特別是在冷戰時期,我們往往是站在與兩個超級大國針鋒相對的立場上開展一系列的對外關系活動。中國重返聯合國後,對外關系是按照三個世界的劃分作為對外政策的依據,將意識形態領域的問題帶入國際交往中,以凡是兩個越級大國擁護的我們就要反對,凡是兩個越級大國反對的我們就要擁護這樣的基本思維定勢開展對外關系,這當然是當時特定的國際形勢和環境所決定的。而隨著中國對外開放的不斷深入,中國更多地融入世界大家庭,特別是中國加入WTO後,更加清楚地認識到,國際關系中最主要的關系是經濟關系,將意識形態的不同觀點帶入對外交往不利於對外關系的發展。
我國自從國內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後,自然對外關系的重心也隨之轉移,並在對外經濟交往中充分認識到加入WTO有利於促進我國的經濟發展,有利於平等互利,便於解決經濟爭端和矛盾。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經濟范圍的擴大,經濟實力的增強,自然也產生更多的經濟糾紛和矛盾。我國目前對外關系中經濟方面的問題佔了主要方面。特別是在人民幣的升值,貿易順差,知識產權、反傾銷方面的爭端一直不斷。我們在解決這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是還有更多工作要做。隨著經濟的發展,中國不少企業要到海外投資,不少個人出境旅遊和進行商貿活動,這都需要政府對此考慮保護利益。目前我國的對外關繫上還是以外交部為大本營。隨著經濟的進一步發展,應當考慮以外交部和商務部作為對外關系處理的兩大部門,各有側重點。今後的對外關系應當將重點轉移到經濟上來。駐外使節和使館人員可考慮以從事經濟的人員為主,將商務部的、海關作為派遣人員基地,讓更多懂國際經濟關系的人員從事對外工作。
當然說對外關系的重點是經濟關系並非要模糊世界的政治格局和立場,但政治格局和立場的基點是經濟利益。強權政治和霸權主義挑起的政治、軍事沖突,背後都是經濟利益。如美國以反恐的名義攻打伊拉克,其實是為了石油。當前中國應當進一步加強與俄羅斯的戰略合作夥伴關系,要發展世界的多極格局,使國際力量對比朝著有利於維護世界和平方向發展,我們應當加強與俄羅斯的戰略合作夥伴關系,這有兩國內在的經濟利益互補性要求,也是外部強權政治逼迫的形勢;穩定與東盟的經濟合作關系,穩定與東盟的關系有利於限制印度的影響力的進一步擴大;加強與韓朝聯系牽制日本;加強與歐盟關系爭取技術進步需要;同美國保持聯系,維護經濟政治利益;遠交非洲,長遠考慮中國利益。中國應當充分運用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地位發出自己的聲音。要充分運用經濟、外交和軍事的綜合力量來維護自己的經濟利益。
當然國際關系是紛繁復雜的,政治和意識形態領域的斗爭也是不可避免的。如西方國家對中國人權的批評,既有政治和意識形態方面的因素,也有我們自身存在的不足。不足的我們要改進,但實行雙重標准我們要堅決反對。我國過去曾將意識形態的思維帶入對外關系,顯然是對發展經濟不利的,今天我們已經轉變了這個觀念,因而進一步促進了國際間的經濟合作,發展了經濟。但今天在國際上西方仍有人以冷戰思維,以意識形態方面的標准開展對外交往,國際政治舞台今年接連上演了幾幕事涉中國、以「價值觀」為主旋律的「小夜曲」:8月,時任日本首相的安倍晉三,利用出訪印度等亞洲三國之機,提出日本要推行「價值觀外交」; 10月底,德國總理默克爾同樣借出訪印度之機,提出要改變德國以往「以中國為中心的亞洲政策」,推行「價值觀外交」。最突出的是德國總理默克爾,將個人經歷和情感帶入國際關系中,強化了意識形態方面的觀念,貼近美國,疏遠俄羅斯和中國。應當引起我們的重視和警惕。但冷戰思維最終還是經濟利益關系,因此我國對外關系以經濟關系為重點的原則不應動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