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國經濟高速增長還能不能持續到2050年
今年上半年經濟運行數據一經發布,社會各界乃至國際上對中國經濟的判斷出現了不同意見,尤其是認為經濟已經「過熱」的聲音一時鵲起。當前經濟「已經過熱」和將來經濟「可能過熱」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明辨當前經濟是否過熱,對於下半年宏觀調控政策把握好「穩中適度從緊」的「度」是相當關鍵的。 筆者認為,經濟過熱的說法根據不足,總體上看,當前中國經濟盡管高速增長,但是沒有過熱 。事實上,上半年經濟數據恰恰說明了中國經濟高速增長是穩健的,並無令人扼腕驚異之處:GDP同比增長11.5%,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0.5個百分點;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25.9%,增速同比回落3.9個百分點;6月末M2餘額同比增長17.06%,人民幣各項貸款余額同比增長16.48%;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15.4%,增速同比加快2.1個百分點;上半年外貿進出口總額同比增長23.3%,增幅同比下降0.1個百分點,累計實現貿易順差同比增長83.1%;上半年外匯儲備余額同比增長41.6%;上半年CPI同比上漲3.2%,漲幅比上年同期上升1.9個百分點。上述就是常被引用的宏觀經濟運行的主要指標。改進之處是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回落了,長期增長疲弱的居民消費的增幅創新高了。無奈之處是貿易順差繼續擴大,6月份貿易順差269.1億美元,再創月度新高;居民消費價格漲幅擴大,6月份增幅躍升至4.4%。這些具體指標都是經濟高速增長下仍屬正常范圍的現象,不足以據此判定經濟已經過熱。客觀而論,我們大多數對經濟過熱的判斷是一種固有的經驗認識。總覺得經濟增長超過10%了,投資增長超過25%了,就有過熱之憂了。實際上,僅憑經濟增長率、投資增長率多了幾個百分點是不能說明經濟是否過熱的。當前我國流動性過剩嚴重,在消費增長還沒有完全跟上的情況下,必然通過投資和出口尋找流動性的釋放渠道。所以,投資的增長、外貿順差的擴大都有其內在的因素。我國是一個新興加轉軌的成長中的經濟體,勞動力無限供給又成本極其低廉,經濟快速增長是必然而又正常的。宏觀調控所要做的是因勢利導,避免經濟過熱而大起大落、不可持續。那麼,有什麼指標可以衡量經濟增長是否過熱呢?有的,這就是當出現明顯的通貨膨脹和生產能力全面緊張的時候,我們就可以說經濟增長已經過熱了,如不控制,較高的經濟增長將難以為繼,經濟波動將不可避免。我們先看當前通貨膨脹指標。衡量價格上漲指數的有生產資料價格指數(PPI)和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等等,由於生產資料價格的上漲,企業可以消化吸收部分,也有部分最終會轉入消費價格中,但不像CPI那樣直接對居民生活影響大,居民的消費水平很大程度上還是受CPI的影響。所以,一般把CPI 作為通貨膨脹目標,並根據CPI的變化來確定宏觀調控政策。2007年上半年PPI增幅是逐月回落的,而CPI同比上漲3.2%,漲幅比上年同期上升1.9個百分點,6月份CPI更是加快上漲,同比上漲4.4%,創2004年9月以來的新高。由此,有人認為經濟過熱了。其實,今年上半年居民消費價格的上漲主要有兩個因素,一是去年價格上漲的翹尾因素,達到了1.7個百分點,新的漲價因素只有1.5個百分點;另一個是食品價格上漲過快,對整個價格的貢獻達到2.5個百分點,佔78%。可見,上半年價格上漲最顯著的特徵是食品類價格上漲,而其他方面的價格是基本穩定的,是一種結構性價格上漲,不存在過去那種總需求膨脹引致通貨膨脹持續高位上漲的情況。對當前的食品價格上漲既要看到其合理的一面,又要防止產生漲價預期,使物價上漲失控。我們再看生產能力是否緊張。幾乎沒有疑問,總體上生產能力不但不緊張而且還相對過剩。總供給和總需求關系基本平衡,甚至多數產品處於供過於求的狀況,真正供不應求的產品比重很小。去年統計局對市面上800多種商品進行了調查,發現70%略有過剩,剩下的30%供求平衡。強勁的生產能力創造了供大於求的局面,抑制了價格的普遍上漲。有人用經濟結構的不平衡、部門增長有快慢來說明經濟過熱也是沒有說服力的。經濟結構和部門增長不可能整齊劃一,存在「短板」也是正常的。只有當支撐經濟增長的基礎部門的生產能力緊張普遍成為制約整個經濟增長「瓶頸」時,才能夠說經濟增長過熱了。從我國的實踐看這些基礎部門往往體現為「煤電油運」等部門,大家對此特別關注。當經濟運行綳得很緊、發生經濟過熱時,煤電油運就一定緊張,成為經濟增長的瓶頸,進而使增長不可持續,被迫進行調整。但是,我們看到本輪經濟較快增長自2006 年始,曾經反復困繞我們的煤電油運卻沒有構成障礙。可見,從是否出現明顯通貨膨脹和生產能力全面緊張這兩個指標看,當前中國經濟盡管高速增長,但沒有過熱。我們難以想像,可以把低通貨膨脹下的高速經濟增長判定為經濟過熱,也許低通貨膨脹下的經濟高速增長也存在這樣或那樣的問題,比如環境的保護問題,但這不是經濟過熱這類性質的問題。我們判定當前經濟沒有過熱,不是說當前經濟不存在問題,也不是說宏觀調控可以放鬆,而是說要正確地把握當前經濟形勢,珍惜和維護健康快速增長的良好局面。既要防止經濟高速增長向過熱轉化,也要避免因誤判形勢、調控過度而損害經濟增長,要真正樹立和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做到穩中適度從緊,避免大起大落,切實維護中國經濟可持續的快速增長。
Ⅱ 中國經濟發展趨勢如何是否還能持續30年的高速發展
截至目前,中國生產的煤炭、鋼鐵、棉花、水泥、紡織品、電子產品的產量位居世界各國首位。近年,我國的銀行業、保險業等服務業有了長足的發展,網路經濟、知識經濟、文化產業、大眾傳媒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展。中國是世界上的美國、歐共體之外的三大經濟體之一。中國改革開放十多年來,社會財富急劇增長,我國的外匯儲備高達3.2萬億。中國到2020年,就將會成為世界上第一大經濟體。
與此同時,普通居民佔有個人財富也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在社會政治制度、文化生活方面,民主法制制度進一步完善,政治生活局面進一步開明,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多彩。人們的精神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人們更加信心百倍,意氣風發。
隨著中國市場經濟的發展和經濟結構的調整,各行業在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和發展潛力也在發生變化。某些行業社會需求加大促進了這些行業的蓬勃發展,並成為未來社會發展的主導產業。
展望未來,中國還將會保持較高速率的經濟增長。
細分來看,21世紀中國最有發展前景的行業:
根據社會學家和經濟學家的預測,隨著中國市場經濟的發展和經濟結構的調整,各行業在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和發展潛力也在發生變化。某些行業社會需求加大促進了這些行業的蓬勃發展,並成為未來社會發展的主導產業。據有關專家的預測,21世紀巨大發展潛力的行業主要有:
1、網路信息咨詢與服務業。當今的時代是一個信息時代,信息網路技術的發展使人們對網路信息的依賴也越來越大,網路信息服務也成為社會上的一個重要的行業。這個行業包含了網上購物、商業信息服務、廣告媒體服務、技術信息咨詢與服務等等。
2、房地產開發業。隨著住房政策改革和住房的商品化,房地產開發業成為一個繁榮興旺的行業,購房也成為每個家庭的一件頭等大事,房地產開發業也因此面臨無限的商機,並因此帶動了與之相關的房地產開發、咨詢、銷售業務、物業管理、租借、二手房轉讓行業的迅速發展。房地產開發具有巨大的市場,也具有較高的利潤匯報,因此,成為眾多房地產投資者的青睞。
3、社會保險業。隨著國家經濟的進步和社會保障體系的不斷完善,人們的安全防護意識也不斷提高,保險意識越來越強。對於一般的家庭來說,都意識到了花少量投入,保證家庭財務和成員的生命財產安全。因此,保險業也日益受到人們的重視。
4、家用汽車製造業。國家經濟的飛速發展和人們物質生活的不斷提高,家庭對汽車的需求量也呈不斷上升趨勢,個人對家用汽車的需求將在今後相當長的時間內持續上升,給家用汽車製造業帶來前所未有的機會,商家也將從中獲得豐厚的利潤。同時,家用汽車市場的發展還將帶動汽車配件、維修以及相關的技術產品生產業等行業的發展。
5、郵政與電訊業。在當今的快節奏高效率的時代,人們對信息傳遞快接性、同步性的要求越來越高,對相關通訊產品(如電話、手機、傳真機)以及通訊服務的需求也越來越高,目前中國的電話與行動電話人均擁有率遠低於世界平均水平,中國通訊市場的開發潛力巨大,這將給通訊業帶來新的機遇和豐厚利潤。
6、老年醫療保健品業。專家預測到2000年,我國老齡人口將達到1.3億左右,中國也隨之步入人口老齡化的社會。老年人比例的增加帶來很多醫療、保健、社區服務等方面的需求的增加。因此,從事老年人保養品、葯品、生活必需品、社區服務等將具有很大的發展前景,並形成一個獨特的產業。
7、婦女兒童用品業。隨著人們對生活質量要求的提高,尤其是女性朋友和兒童對服裝、化妝品、洗滌用品以及她(他)們生活中的一些必需品的需求也越來越大。在這些用品上的投入也比較高,並帶動相關的產業的迅速發展,在未來的社會發展中,這一行業的仍然有巨大的發展潛力。
8、旅遊休閑及相關產業。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節假日數量的增多,外出旅遊休閑成為人們生活中的一件很平常的事情。人們旅遊休閑的機會也越來越多,這不僅帶動了旅遊業的發展,同時也代用了服務業、運動產品、體育場館、旅行社、旅遊產品等行業的繁榮發展,形成了一個促進經濟發展的強大產業。
9、建築與裝潢業。國內城市的居民住房的商品化,帶動了裝修業的發展,室內裝飾產品和裝修工程承包業成為一個獲利豐厚的行業。據有關部門的統計資料表明,當前城市居民裝修住房的投入大約在2-5萬元左右不等,並促進了裝飾材料業的發展。
10、餐飲、娛樂與服務業。社會生活節奏的加快使人們對快餐業的需求增加。雖然國外的西式快餐業在中國迅速發展,但是,西餐式的快餐業更多地是針對兒童市場。對於中國人來說,更習慣於中國式的快餐,因此中式快餐業在未來社會發展中將佔有重要的地位。
但目前,我國在歐洲債務危機陰影的影響下,面臨通縮的壓力,經濟增速放緩,以至下滑。市場價格有了連續5個月下降,年內有過一次下調准備金率,降低存貸款利率。
中國是除了美國、歐共體之外的世界三大經濟體。長期來看,中國經濟還將會保持較高速率的經濟發展增速,未來十幾年,還會保持8%上下的增長率。到了2020年中國國力就將會超過美國和歐共體,成為世界上經濟總量的第一大經濟體。
只有中國國力得到增長,普通居民才會有更多的可支配收入,才會有更高的生活水平。
未來幾年改革重點任務:推動多種經濟共同發展深化收入分配製度改革
中國經濟面臨的種種困難如一團麻般復雜,但換個角度看,卻如同一根線般簡單,那就是體制、機制的制約。
以更大決心和勇氣繼續全面推進經濟體制、政治體制等各項改革,破解發展難題。今年的改革重點任務包括:推動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深化收入分配製度改革等。
分配製度改革的破題之舉,在於打破行業壟斷、打破部門壟斷、打破企業單位和事業單位雙軌制、對於高收入群體要課以高比率的收入調節稅,一次分配追求公平為主,二次分配補充為輔。
分配製度改革,其意義在於,不僅解決目前分配領域的不公平,縮小貧富差距,為中國經濟的發展增強動力,更會激活中國經濟長期發展的潛力和活力。
完善和落實促進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各項政策措施,打破壟斷,放寬准入,鼓勵民間資本進入鐵路、市政、金融、能源、電信等領域。
國家發展改革委日前已召集45個部門,研究制定工作計劃、倒排時間表,確保在今年上半年出台鼓勵和引導民間投資健康發展相關實施細則。
普通民眾熱切期盼新的分配政策出台,因為關繫到普通居民物質生活和幸福指數,也關繫到社會公平、社會和諧進步。
國有經濟和民營經濟都要毫不動搖加快發展,關鍵是要平等使用生產要素、公平競爭,這樣才會促進中國經濟效率提高和活力增強。
收入分配改革牽動人心,關系長遠。抓緊制定收入分配體制改革總體方案。收入分配改革關繫到消費擴大和社會公平,「調高、提低、擴中」的思路早已明確。同時,這項改革牽一發而動全身,要在權衡各方利益、協調各方關系情況下,果斷決策,盡快推出。
盡管如此,新的、合理的分配製度在我國得以實行,還有待時日。
Ⅲ 中國的經濟還能持續高速增長多久
人口的老齡化和青壯年勞動力的供給速度持續下降,在未來20年必將從勞動力和儲蓄能力兩個方面制約中國經濟的未來增長空間。這不僅需要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視,而且需要從戰略上加強研究,以應對來自人口快速老齡化的挑戰。
毫無疑問,1978年以來中國經濟在提高人均收入水平和縮小與發達國家的差距方面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無論根據GDP的增長速度,還是就提高貿易在世界經濟中份額的能力來衡量,中國經濟都是當前世界上最顯眼、最具活力的經濟。中國的GDP在2003年已經超過了11萬億元人民幣。
但是,作為目前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考慮到人口規模,中國的人均國民收入的增長在過去25年約為每年6%-7%,低於GDP總量的增長差不多2個百分點。按現有美元匯率計算,人均GDP的水平從1978年不足100美元提高到了超過1000美元的水平。
根據中國國家統計局的保守估計,中國的GDP將在2005年超過法國,2006年超過英國,2012年超過德國。而在人均GDP方面,中國與發達經濟之間還是存在著相當大的差距。例如,與美國相比,即使按照購買力平價方法估計,中國的人均GDP還只有美國的16%左右。假設美國從現在起人均GDP每年保持2%的增長率,而中國為6%,那麼要在2040年以後中國的人均GDP水平才可能達到美國的一半。因此,盡管我們可以在比較短的時間里在GDP總量上趕上美國和日本,但在迅速提高我們的人均GDP水平方面我們還要走更長遠的道路,可謂「任重道遠」。
這「更長的路」意味著我們的增長空間還相當的大,持續的時間也應該會更長。最近出版的英國《金融時報》上刊登的「為什麼中國可以再保持20年的高速增長?」一文認為,東亞經濟趕超最發達經濟的一個經驗是,這些趕超型經濟在他們的人均收入超過了美國人均收入的50%之前是很容易保持高速增長的。如果這個經驗觀察是正確的話,那麼這意味著,中國經濟至少還可以再高速增長35年,因為實現中國的人均收入達到美國的一半至少要在2040年前後(按購買力平價估計)。接下來的問題自然是,中國是否能夠在未來25年甚至更長時間繼續保持經濟的高速增長呢?或者說,為了進一步縮小人均收入與最發達國家的差距,中國經濟增長能夠保持足夠長的時間嗎?
對於經濟學家來講,經濟增長歸根到底是一個人口現象。這不僅僅是因為所謂的「經濟增長」意為國民產出的增長快於人口的增長,從而表現為人均國民收入的增長。更深刻的原因還在於,第一,增長需要資本的快速積累。而資本的積累來源於國民的儲蓄傾向。一個人口結構中勞動力集中於年輕化階段的經濟比一個人口處於老齡化的經濟有更高的儲蓄能力。第二,增長依賴勞動力的持續投入的增長。而勞動力的增長是人口增長特別是青壯年人口增長的結果。最後,增長的持續最終還取決於人口接受教育水平的提高和人口素質的增長。
眾所周知,中國的勞動力儲備主要在農村地區。據世界銀行估計,1991年中國有超過7億的勞動力人口,而且還在以每年2%的速度增長。25年來,我們累計大約有1.6億的青壯年勞動力從農村或者種植業中轉移了出來,在城市和非農產業部門就業。雖然農業人口佔了中國總人口的70%以上(根據普查,最近降到了62%),但是農業對中國經濟增長的貢獻已經顯著下降。在每年的國民收入中,農業提供的國民收入從改革初期的將近40%,降到了今天不足15%。這說明,25年來中國的經濟增長主要依靠了勞動力的超常增長以及以勞動力為主要投入的鄉村工業化的發展戰略。
由於擁有持續增長的青壯年勞動力供給,中國的國民儲蓄能力也顯著改善了。所謂國民的儲蓄或者積累是指每年的國民收入中扣除國民消費(包括居民和政府的消費)之後的剩餘大小。這是可以再投資於經濟發展的剩餘收入。今天,中國維持了世界上相當高的國民儲蓄率,這顯然與我們的勞動力集中地處於比較年輕的階段有關。但是我們必須清醒地知道,20年前,新加坡和韓國也曾經達到過這樣的儲蓄水平,而今天都已經大大下降到25%左右。在東亞,當前只有泰國的儲蓄率與中國內地大體相當。
那麼,中國按照現在的這個增長模式能再保持未來25年以上的高速增長嗎?要回答這個問題,簡單地說,我們需要知道,第一,我們在未來能否繼續維持這么高的國民儲蓄率。而這與人口結構的變動趨勢和勞動力的增長前景有很大的關系。第二,即使我們維持高儲蓄率,經濟能否繼續保持增長速度不下降(這是快速縮小與發達經濟的收入水平的差距的關鍵),則還要取決於我們是否最終能夠成功地實現經濟增長由投入要素為主要推動力向增長主要由創新和技術進步為主要推動力的轉變。
就第一個問題來說,我們必須正視中國當前人口增長的特徵和模式。中國的人口自然增長率在上世紀70年代以後就出現下降趨勢,現在的出生率水平與東亞的新興工業化經濟大體相當。其他國家或地區的人口自然增長率的下降是收入水平提高的結果,而我們則與長期執行計劃生育政策有相當的關系。因為一般來說,人口增長率與收入水平呈反向變動關系。按照目前的模式,有人估計,中國的青壯年勞動力將在2015年後達到零增長。這個趨勢與關於中國人口老齡化趨勢的估計是一致的。中國現在被認為是世界人口老齡化速度最快的國家之一。根據民政部的說法,我們現在60歲以上的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超過了10%,到2030年,中國超過60歲以上的人口將達到4億人,占總人口的27%,成為比美國更年老的國家。到那個時候,退休人數將接近在職人數的一半。這意味著,人口的老齡化和青壯年勞動力的供給速度持續下降,在未來20年必將從勞動力和儲蓄能力兩個方面制約中國經濟的未來增長空間。這不僅需要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視,而且需要從戰略上加強研究,以應對來自人口快速老齡化的挑戰。
Ⅳ 中國經濟能維持多久的快速發展
中國按照現在的增長軌道能保持未來30年的高速增長嗎?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需要知道,第一,我們在未來30年能否繼續維持這么高的國民儲蓄率。而能否繼續維持這么高的國民儲蓄率與人口結構的變動趨勢和勞動力的增長前景有很大的關系。第二,即使我們維持著高儲蓄率,經濟能否繼續保持增長速度不下降,則還要取決於我們的生產率是否最終能夠成為實現經濟增長的主要源泉。
一段時間以來,隨著國際上不斷升溫的對人民幣匯率問題的高度關注,中國經濟增長的現狀與增長的前景再度成為近來國際主流財經與政治媒體的討論焦點。在中國國內,倍受媒體追逐和公眾關注的話題層出不窮。從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到出口稅的建議;從驚人的貿易增長到頻繁的貿易摩擦糾紛,從大中型國有企業的股權改造到國有商業銀行的重組,從證券市場改革到保險資金入市,從解決農民收入增長的問題到私營經濟的發展等等。今年以來,一系列重大舉措和改革方略接二連三的出台,標志著中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設進入了一個真正「攻堅」階段,這個階段的完成對於完善我們的市場經濟體制具有重大意義。在這個新的階段和背景下,中國的經濟將會發生什麼樣的變化,我們能否實現高速和更有效率的增長,以及這樣的增長還能持續多久,必將成為我們必須思考和關注的問題。
對25年來中國經濟增長的估計與評價
正因為我們的起點比日本和東亞新興工業化經濟低,盡管我們可以在比較短的時間里在GDP總量上趕上美國和日本,但在迅速提高人均GDP水平方面我們則還要走更長遠的道路,可謂「任重道遠」。這「更長的路」雖然並不必然保證中國經濟將繼續保持長期的高速增長,但卻意味著我們的增長空間還相當的大,持續的時間應該會更長。
要對1978年以來中國經濟在提高人均收入水平和實現社會進步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做出客觀的評價,最好的方式是親臨中國而不是透過媒體記者的眼睛。在過去的四分之一世紀里到訪過中國的海外人士,不管抱有什麼政治見解,無不對中國經濟的增長和社會的變化感到驚詫。無論根據GDP的增長速度還是依賴貿易份額的提高能力來衡量,中國都是迄今為止世界上最顯眼、最具活力的經濟。在1978-2003年期間,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實現了年均9%以上的增長速度。這個記錄在世界經濟中是罕見的。經過25年增長,中國的GDP已經升到了2003年超過11萬億元人民幣的水平,按照美元換算,成為世界第六大經濟體。作為世界上的大國,隨著中國開始迅速在經濟和金融等方面融入全球化進程,中國在國際經濟和政治舞台上的地位也就越來越重要。
考慮到人口規模,中國人均國民收入的增長在過去25年約為每年6-7%,低於GDP總量的增長差不多2個百分點。按現有匯率計算,人均GDP水平從1978年不足100美元提高到超過1000美元的水平。不過,這個數字還是依照了當前人民幣對美元的匯價水平(1�8.27)。但是,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在1978年以後一直是處於下降模式中,人民幣從1.7到8.27兌換1美元。因此,人民幣的貶值勢必低估了中國當前的人均國民收入水平。
一種可以避免匯價影響的估計方法(即「購買力平價」方法)經常被用來重新估算中國的GDP和人均GDP。這個方法的基本原理是,一個美元的購買力在美國和在中國是相同的。按照「購買力平價」,世界銀行曾估計,中國2000年的GDP超過了5萬億美元,幾乎是美國的一半,居世界第二位。如果按此來計算,那麼中國當前人均國民收入實際約為美國人均國民收入的1/6或者16%,而不是按當前匯率計算的3%。但即使如此,16%還只相當於日本上世紀40年代末、韓國70年代初人均GDP佔美國人均GDP的份額。
這就是說,在經濟總量上趕上美國、日本和其他少數發達經濟的時間要比在人均國民收入上快得多。按照匯率法,根據中國國家統計局的保守估計,中國的GDP將在2005年超過法國,2006年超過英國,2012年超過德國。而如果依照「購買力平價」來重新估計,那麼中國在經濟總量上趕上最發達經濟的時間還會大大縮短。例如,曾擔任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的勞倫斯·薩莫斯博士(現任哈佛大學校長)在1993年就預測說,如果中美兩國各自維持過去14年的增長趨勢或者說保持兩國增長速度的「差」不變的話,那麼到2015年中國將超過美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
而在人均GDP方面,即使按照購買力平價方法,中國與發達經濟之間也還是存在著相當大的差距。一個簡單的推測是,假設美國從現在起每年保持人均GDP2%的增長率,而中國保持人均GDP6%的增長率,那麼要在2040年以後中國的人均GDP水平才可能達到美國的一半。而根據世界銀行經濟學家的最近研究,從經濟起飛到實現人均GDP達到美國的一半水平(按購買力平價計算),韓國和中國台灣花了差不多35年的時間,而日本則僅僅用去了17年
Ⅳ 中國的經濟增長速度還能維持幾年
中國還可以繼續維持未來8至10年的較高增速的經濟增長。
中國過去十年經濟總量整整增長了200%,中國經濟總量2011年超過了日本,位居全球第二。人均收入增長方面,2012年各地區城鄉人均收入增幅不盡相同,但都在10%以上,基本在12%至17%之間。中國正在和平崛起,未來的五至十年,中國經濟還會保持較高的增速,增速大約在7.8%至8.2%之間。
未來10年中國經濟還會保持較高的增速,中國的經濟總量將會翻一番多,國家實力更為強大,民眾的生活水平將會更為富足,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會更多。政治體制將會更為優化,政治透明度將會更高。文化產業將會得到更大的發展,有許多有特色的文化產業企業嶄露頭角,群眾的文化生活將會更為豐富多樣,大家對於群眾文化的參與性將會更強,群眾對於參與群眾文化活動的積極性將會更高。
但在2013年,為受到歐債危機沖擊後恢復期的第一年,宏觀調控政策、貨幣政策將更顯效,中國經濟發展、經濟運行格局,以及市場價格並不會大起大落,將會更為穩健,保持平穩增長。
過去的一年多時間,為中國經濟受到歐債危機沖擊,市場需求低迷,大宗貨物價格降低,工廠開工率不足,失業率上升,但中國經濟增長率依然達到了7.8%,同期印度為6.1%,美國僅為2.2%。2012年第二季度、第三季度各行業先後實現見底回升,截止一月底,製造業采購經理指數連續四個月保持在50.6% 以上,今後兩三年為中國經濟的恢復期,2013年經濟運行態勢將會好於去年,經濟增長率有望實現7.8%至8.1%的增長,但既不會大幅增長,也不會急劇下滑。
2012年已經過去,最後一個月經濟有兩大看點:一是受蔬菜價格上漲推動,CPI將繼續回升;二是投資見效,製造業經理指數為50.6%,與上個月持平,從第三季度、第四季度GDP增速已出現小幅回升。
不僅如此,宏觀經濟在年末出現眾多可喜變化,先是PMI等先行指標持續回升,再是工業企業利潤增速轉正,製造業指數連續四個月由負轉正,一系列數據成為印證中國經濟持續向好的最新證據。
2012年四季度GDP同比增長7.8%,較三季度回升0.4個百分點,對應全年增速約為7.7%。基礎設施建設和商品房銷售的持續提速,是拉動四季度相應工業生產和消費活動景氣度回升的主要驅動力。
2012年中國經濟增長率為7.8%,經濟總量超過50萬億美元,約佔全世界總量的13%,約為美國的39%,但美國近年僅保持較低水平的增長率,2012年僅為2.2%。
2013年為中國經濟恢復期的第一年,但還會穩定增長,增長率有望保持在7.8%至8.2%之間,穩增長成為2013年經濟發展的主基調,側重內需拉動。經濟增長並不會大起大落,既不會急劇增長,也不會大幅回落,屬於經歷歐債危機之後的恢復性增長。
但由於鋼鐵、紡織產能過剩,房地產市場及其我國調控政策存在的變數,以及美國正忙於應對財政懸崖危機,美國經濟面臨6000億美元額度的財政懸崖,又處於增加稅收、減少財政開支的雙重夾擊,美國經濟後期難免重振乏力,如果態勢急轉直下惡化,將會拖累全球經濟的復甦和我國經濟的發展進程,使我國經濟運行帶來一些不確定性因素,但我國經濟增長還會保持較高增速,並且,由於央行存貸款利率處在次低位水平,通脹壓力將會輕微加大。
對此,中國的企業界應以更為積極的心態應對2013年的經濟局勢,順勢而為,未雨綢繆,早作計劃,拓展市場,以爭取生產企業的更好收益。
擺脫農業大國的中國在向著工業大國邁進,加速追趕世界上的第一大國,中國正在和平崛起,國家實力在持續增強,正走在奔小康的康莊大道。從2010年起的10之內,我國的經濟總量將會要再翻一番,到期就會實現小康社會的建設目標,但現階段我國國民民眾社會收入水平高低懸殊,高低差距越來越大。我國經濟總量到2020年,大約中共創建100年,就有望和美國平起平坐,到2030年中國的經濟總量將會超過美國,成為第一大經濟體,再到2049年,在新中國創建100年的時候,就將會全面超過美國,但美國的綜合國力、國家實力、科技競爭力依然很強,不可小覷。
Ⅵ 中國經濟還能高速發展多少年
當今中國經濟的持續高速發展,引起人們的注意。依舊的國際經濟學觀點,不會持久,將會發生經濟危機。有的則說可再維持20年。我則說將永遠持續下去,直到共產主義實現。為什麼呢?有人說你不科學或胡說八道,但我是有根據的:經濟發展的基本要素是剌激消費和資源控制問題。把握好這兩個因素,經濟發展將持續進行,控制不了,經濟危機將時起時伏。
1、 刺激消費問題。有人類生存,就有人類消費,而且要求不斷提高和加深。但發展速度是有學問的,那就是刺激消費問題。首先使人民的腰包鼓起來,而且是全民的,才能有大市場,才有持續大發展。如加強交通運輸、農田水利、工業、科技建設等。
2、 資源控制問題。過去的經濟危機,無論局部性或世界性,都是因為資源控制的問題,不是資源不足就是資源過剩,不確定因素多多。那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造成的。
現在中國的情況具備成熟的經驗,完全掌握了這兩個經濟發展的條件。
a) 一個強大的中國共產黨的存在;
b) 全民致富的指導思想;
c) 打擊腐敗的功能;
d) 完善的經濟科研隊伍;;
e) 完善的經濟扛桿;
f) 完善的法律體制。
中國共產黨有嚴正的紀律,率領全黨乃至全國「令行禁止」,違則將受到查處。經濟發展成果全民共享。這就有效地刺激消費和物質資源的控制。這是任何國家達不到的。這也是專業經濟學家不理解的原因。
當然,中國經濟發展的控制能力尚未達到理想高度,不確定因素的估計和發現能力不高,今後將會得到加強。
分析經濟不能脫離政治因素,否則無法認識和解決經濟危機問題。
中國的經濟快速發展可以不斷持續下去,即使中國飽和了,還有世界空間。
Ⅶ 中國經濟還能高速增長多少年
崔宇最近,前中國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樊綱表示,大量的資本投入、勞動力成本相對較低、全球化,再加上中國進一步深化改革,「這些因素加在一起,我看不出今後10年、20年,甚至30年,這些(支撐中國經濟過去30年高速增長的)因素會消失」。
雖然樊綱教授點明了影響經濟增長的幾個重要因素,但對於中國經濟到底還能高速增長多長時間並不太確定,10年、20年還是30年?這可是很大的差距。
或許是受到了道家「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影響,中國人特別喜歡使用三或者三的倍數(比如,「不管三七二十一」、「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而且,往往都是虛指不是實指。也許,中國的經濟學家也深諳此道,說30年只是虛指(沒准兒是10年、20年或者60年呢),具體多少年他們自己都不知道,因為誰也不知道,只有事後才能知道。經濟學家如此信口開河的時間預測並沒有多大價值,但影響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因素卻很值得關注,目前來看,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前景並不那麼樂觀。
20世紀末,在中國經濟連續高速增長了20年後,曾經出現了諸如「中國崩潰論」之類的質疑之聲,但隨後的10年,中國經濟依然繼續著增長奇跡,即使經歷了金融危機,依然木秀於林。但是,奇跡總有落幕的時候,兩百多年來,從歐洲奇跡、美國奇跡再到東亞奇跡,盡管經濟學家還沒有徹底參透經濟增長的秘密,但通過對過往奇跡的梳理也正在逐步接近真相,中國理應也逃不出他們的分析框架。
2004年,哈佛大學教授赫爾普曼出版了一個小冊子《經濟增長的秘密》,幾乎梳理和整合了關於經濟增長的所有理論。最初經濟學家認為資本積累(包括物質資本和人力資本)是經濟增長的決定因素;後來發現體現知識積累和創新的全要素生產率的作用更大,而且它在一定程度上還決定著資本積累的水平;接著經濟學家開始研究影響知識積累和創新的因素,包括研發水平和規模效應等;進而引申出了對國際貿易和制度因素的關注,因為這兩個因素不僅影響資本積累,也影響知識積累;同時收入不平等也是影響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
經濟增長的神秘之處在於,任何單一因素決定論都可能是片面的,而且個別因素對經濟增長同時有正反兩方面的作用,比如國際貿易和收入不平等既可能刺激經濟增長,也可能是經濟增長的障礙;研發水平和創新能力的提高,也不一定會帶來經濟持續增長,因為創新帶來了繁多的商品種類,這種多樣性可能會沖淡創新可能帶來的壟斷利潤和規模經濟。
盡管如此,在大多數經濟學家看來,制度因素是影響經濟增長的一個重要因素,因為它同時影響著資本積累和知識積累,同時也決定一國的貿易政策和收入分配政策取向。至於什麼是制度?簡單地說,制度是授權、引導和激勵行為的一系列規則。大多數中國人往往把中國的所有問題都歸結為制度問題,也並不是沒有道理,可見真理並非往往掌握在少數人手裡,而這個問題卻是經濟學家難以直面並解決的。
對照中國經濟來看,改革開放至今的30年增長,是奇跡也不是奇跡,因為似乎並沒有逃出經濟學家所總結出的分析框架,中國依靠漸進式的制度變遷,在計劃經濟中融入了市場經濟,通過價格改革和產權改革,解放了農村勞動力和城鎮的生產率。最近10年,改革出現了停滯,開放出現了大踏步的前進,也就是國際貿易因素再助推中國經濟增長,某種程度上,收入不平等也加快了物質資本積累的速度(因為富人的儲蓄傾向更高,從而保證了高投資率)。
但到了目前這個節點,我們發現,物質資本積累有些過度了,而學校教育和職業教育的落後導致人力資本積累不足,特別是人口紅利的即將終結,將放大人力資本積累不足的不利影響,而物質資本積累也將因為國際貿易的放緩而放緩;從知識積累來看,研發投入不足,山寨滿天飛,國際貿易也沒有如願實現「市場換技術」,對於很多行業來說,中國是外資隨時可以撤出的加工廠;收入不平等的愈發嚴重也將成為經濟增長的障礙,至少迫使政府開始從強調經濟發展轉向關注公平,從而減弱了政府生產性投資的力度。
面對這樣的不利因素,我們很難想像中國經濟學家的樂觀主義精神到底來自何處。在未來10年內,中國似乎仍然可以維持經濟高速增長,但也將面臨諸多不確定性。比如,通過區域平衡發展戰略和城市化進一步加大物質資本積累,但在政府財政投資減弱的情況下,銀行體系可能要面臨過度貸款後壞賬增加的風險;外需也還可以依賴,但中國的出口已經佔世界出口總份額的10%,達到了日本當年的最高點。
因此,如果中國經濟想繼續保持高速增長,制度變革幾乎是唯一的選擇,這就要求政府縮小權力半徑,給公眾以權利和自由,不能再讓權力的大棒任意揮舞,因為中國經濟的蛋糕在權力的切割下已經難以自發成長。
(本文作者崔宇是《華爾街日報》中文網專欄撰稿人。文中所述僅代表他的個人觀點。)
Ⅷ 中國的經濟高速增長,可以持續多久呢
在武漢大學開幕的第六屆中國經濟學年會上,來自海內外的五百多位經濟學專家、學者就此紛紛發表各自觀點並展開激烈討論。一年一度的中國經濟學年會已成為砥礪學術的平台,成為經濟學界把脈中國經濟改革和發展的交流盛會。
從一九七八年至二00五年,中國經濟以年均百分之九點七三的速度高速增長,比其他十個發展最快的經濟主體平均高出二到三個百分點。據初步預測,二00七年中國經濟增長率將保持在百分之八以上。而據世界銀行公布的數據,加入世貿組織以來,中國經濟增長對世界經濟增長的平均貢獻率達到了百分之十三。
武漢大學教授簡新華認為,中國能夠保持較快經濟增長的原因在於:中國的國內需求潛力巨大,其消費潛力和消費需求正處於上升階段。其次,中國正處於工業化、城鎮化加速發展時期,世界經濟的發展經驗證明,這必然是經濟高速發展時期。中國勞動力供給非常充足,雖然出現了老齡化趨勢,但是社會的總撫養系數較低。充足的資本儲備,也給中國經濟發展提供了條件。此外,市場經濟體制和宏觀調控的日趨完善,也給中國經濟發展提供了制度保證。
中國經濟學年會秘書長、北京大學副校長海聞教授則指出,當前中國經濟存在四大焦點問題:中央政府希望宏觀穩定,但地方政府卻有投資沖動;經濟增長動力上,怎樣從投資拉動經濟增長,轉變為消費為主要的動力;經濟發展與市場改革出現諸多矛盾,如教育、環境、衛生等問題出現市場失靈;中國經濟越發展,面對的國際矛盾也將增多。
在過去二十多年中,中國經濟實現高速增長的最主要原因是投資拉動,其對中國經濟增長的貢獻達四分之三。農村勞動力轉移等因素,對中國經濟增長也有一些貢獻。而由結構改革引起的效益增長,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專家分析,未來同一時期,投資佔GDP比例提高的可能性卻不大。要實現比現在更高的投資增長,中國的儲蓄將需要達到特別高的水平。而中國人均收入列世界第一百二十八位,對於相對貧窮的大國來說,通過資本投資實現增長的速度必然下降。
此前有專家分析,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持續時間比較長,估計到二0二0年,還可以保持百分之七左右的高速增長率。對此,武漢大學郭熙保教授則表示,中國經濟高增長主要利用了資本、技術、人力、結構和制度五大後發優勢增長。但今後一段時期,這種後發優勢的潛力將下降。他預測,至少近五年內,中國經濟不可能出現年平均百分之九點七三的爆炸性增長。況且,未來中國還面臨著就業、社會保障、環境、能源等諸多棘手問題。
清華大學李稻葵教授則稱,盡管現在還存在著一些不利因素,但中國經濟的發展前景是光明的。
Ⅸ 中國的經濟還能保持高速穩定發展多少年
中國的經濟還能持續多少年高增長?大家計算一下,2.5萬億美圓的10%是多少?4萬億以後的10%又是多少呢?哪有一個國家會以10%的速度無停止的增長下去呢?美國的GDP總量是12萬億,倘若它也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長那麼一年的增長量就將等於是半個中國的GDP總和(1.2萬億),這可等於我們改革開放近十五年所積累的成就的全部啊!那可是絕對不可想像的!也是絕對不可能的!所以說,當經濟總量達到一個"度"的時候,就不會再高速前進了!所以我覺中國應該會在十年後(4萬億美圓)GDP增長將開始放緩!因為再保持高速增長環境是絕對承受不了的!(尤其在今天石油資源日益枯竭,人口數量上升,生產力不斷增長的情況下)也絕對不是短短幾十年就能達到的.可見,要讓中國經濟要想成為真正的世界第一還任重而道遠啊!
Ⅹ 中國經濟這樣高速增長,中國各方面資源夢維持多少年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獲得了高速增長,1978―2000年,年平均經濟增長率達到9.52%。這一增長率與日本和亞洲四小龍經濟高速增長時期的年平均增長率大致相同。日本和亞洲四小龍經濟的高速增長期都持續了20年左右,並且高速增長期內的年平均增長率也都比較接近,即都在9%左右。這些國家和地區在經歷了經濟高速增長期之後,都出現了減速的過程,這是一個普遍規律,西方發達的市場經濟國家也都經歷了類似的發展過程。由此可見,中國經濟在經歷一定時期的高速增長之後,也必然會出現減速的情況。事實上,最近10年的中國經濟增長已經表現出了這種趨勢。日本和亞洲四小龍在經濟高速增長之後出現了不同的情況。日本經濟表現為長期的低速增長,1973―2000年,年平均增長率只有2.81%,與高速增長時期的9.22%的年平均增長率形成極大的反差。這一時期情況最好的年度也只有6%左右的增長率,並且出現了兩個年度的負增長,①1990―2000年年平均增長率僅略高於1%。新加坡、韓國和中國台灣省則仍然保持了7%、5%和6%以上的較高年平均增長率。只是在亞洲金融危機之後才表現較低的增長率或出現負增長。香港經濟增長率位於上述兩種情況之間。筆者認為中國經濟能夠避免像日本經濟那樣,在經歷高速增長之後長期陷於低速增長區間,因為同樣經歷高速增長的亞洲四小龍都沒有陷入這樣嚴重的困境。』同時,與日本和亞洲四小龍不同,中國的城市與農村之間、東部與西部之間發展水平存在巨大差距;城市化水平低;中國與西方發達國家技術上的差距較大;2000年中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為856美元,僅相當於同年日本人均國內生產總值(36828美元)的2.3%,新加坡(23063美元)的3.7%,韓國(9728美元)的8.8%,中國香港(23323美元)的3.7%。這些方面既是中國面臨的重大問題,也是中國經濟進一步發展的空間。同時,中國具有潛在的廣闊市場。這些因素都說明中國經濟具有較大的經濟增長潛力。因此,筆者認為,除非發生極為特殊的歷史性事件,中國經濟在經歷一定時期的高速增長之後,會經歷一個逐步減速的過程,但不會陡然減速。而且,隨著經濟規模的擴大和技術水平的提高,同樣比例的經濟增長率所代表的經濟數量和質量是上升的,因此經濟增長率的逐步降低並不意味著經濟增量和生活質量上升幅度的逐步減少。根據以上判斷和近些年經濟增長率的變化情況,本文對未來中國經濟增長率做出如下假定:本世紀第一個十年,即2001―2010年,年均增長7.5%,以後每十年減少1個百分點,即2011―2020年,年均增長6.5%;2021―2030年,年均增長5.5%;2031―2040年,年均增長4.5%;2041―2050年,年均增長3.5%。2050年以後,年均增長3.0%。在對中國經濟總量進行預測時,我們將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做出兩種假定,一種假定是,未來一定時期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維持在1998、1999和2000年三年平均匯率的水平;另一種假定是,未來一定時期人民幣對美元的實際匯率將上升。(一)價格和匯率不變條件下的中國經濟總量及其國際經濟地位預測我們首先在價格和匯率不變的假定條件下對中國未來經濟總量進行預測。按2000年價格和1998、1999、2000年人民幣對美元的三年平均匯率計算,2010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達到22260億美元,是2000年2.1倍;2020年達到41783億美元,是2000年的3.9倍;2030年達到71372億美元,是2000年的6.6倍;2040年達到110839億美元,是2000年的10.3倍;2050年達到156349億美元,是2000年的14.5倍;2060年達到210120億美元,是2000年的近20倍;2100年達到685420億美元,是2000年的63.5倍。將表5與表3的預測結果進行比較可知,按2000年價格和1998、1999、2000年本國貨幣對美元的三年平均匯率計算,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在2005年將達到15505億美元,超過法國(14554億美元);在2006年將達到16668億美元,超過英國(16391億美元);在2012年將達到25248億美元,超過德國(25150億美元);在2056年將達到186689億美元,超過日本(186429億美元)。2050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為156349億美元,美國國內生產總值為433253億美元。那時,中美兩國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由2000年的10.9%上升到36.1%,相對差額由89.1%下降到63.9%,但絕對差額由2000年的88028億美元上升為276904億美元。如果假定2051―2100年中國和美國的經濟增長率均為3%,則中美兩國國內生產總值的相對差額不變,但絕對差額進一步增大。(二)實際匯率變化條件下的中國經濟總量及其國際經濟地位預測前面的研究是將有關各國的價格固定在2000年,本幣對美元的匯率固定在1998、1999和2000年三年平均匯率的基礎上。我們知道,每一個國家的價格都往往隨著時間的變化而變化;本幣對美元的匯率也不是固定不變的,尤其是50年左右這樣長的歷史時期,沒有一個國家的本幣對美元的匯率會保持不變。所以,如果採用當期價格和當期匯率(名義匯率)來預測有關各國的未來經濟總量及其國際經濟地位,與前面在固定價格和固定匯率條件下得出的結果往往不同。影響價格和匯率的因素很多,所以,採用當期價格和當期匯率來預測有關各國的未來經濟總量很困難。但是,如果我們主要不是關心這些國家未來經濟總量本身,而是考慮它們所處的相對位置,我們就可以把問題簡化,因為導致按當期價格和當期匯率計算的各國未來經濟總量的相對位置與在固定價格和固定匯率條件下計算出來的各國未來經濟總量的相對位置之間產生差別的只是實際匯率(即當期匯率扣除相對價格變化因素)的變化,而不是當期價格和當期匯率本身,如果我們能夠預測未來實際匯率的變化,通過前面在固定價格和固定匯率條件下計算出來的各國未來經濟總量,我們就可以預測出實際匯率變化條件下的有關各國未來經濟總量及其所處的相對位置。可以算出,1960-2000年,日元、新元、韓元、港幣和台幣對美元的實際匯率都是上升的,分別上升了213%、13%、30%、109%和47%,平均上升了82%。1960―1996年,日元、新元、韓元、港幣和台幣對美元的實際匯率也都是上升的,分別上升了240%、51%、87%、140%和77%,五個國家和地區平均上升119%。1960―1996年上述五個國家和地區的實際匯率之所以普遍高於1960―2000年,是因為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之後,這些國家和地區的貨幣實際上都發生了貶值情況。筆者認為,考慮長期實際匯率的變化,應當剔除這一特殊事件的影響。所以上述五個國家和地區1960―1996年實際匯率的變化情況更具有參考價值。日本和亞洲四小龍同處於亞洲,我國目前正在經歷著這些國家和地區曾經經歷過的經濟增長過程。根據這些國家和地區上個世紀後半葉實際匯率的變化情況,我們有理由相信,未來50年左右,人民幣對美元的實際匯率將是上升的,並且上升的比率不會低於50%。根據上面的分析和目前人民幣對美元匯率的走勢,我們做出以下兩種假定,第一種假定是,2001―2010年人民幣對美元的實際匯率維持在1998、1999和2000年三年平均匯率水平,2011―2050年提高100%,並且每年增長幅度相同;第二種假定是,2001―2010年人民幣對美元的實際匯率與第一種假定相同,2011―2050年上升200%,並且每年增長幅度也相同。第二種假定的實際匯率增長幅度接近於日本20世紀後40年的水平。第一種假定的結果是,人民幣對美元的實際匯率每10年提高18.92%;第二種假定的結果是,人民幣對美元的實際匯率每10年提高31.61%。上述兩種假定相當於仍然將2001―2010年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固定在1998、1999和2000年三年平均匯率水平,由於涉及的時間較短,我們仍將德國馬克、英鎊和法郎對美元的匯率固定在1998、1999和2000年三年平均匯率水平。在這些假定下,中國經濟將在2005年超過法國、2006年超過英國、2012年超過德國的結論不會發生變化。我們只需將中國經濟與美國經濟和日本經濟進行比較即可。在將中國經濟與日本經濟進行比較時,為簡單起見,我們假定日元對美元的匯率不發生變化。在第一種假定條件下,中國經濟將於2030年達到100935億美元,超過日本經濟(98105億美元),在21世紀中國經濟趕不上美國經濟;在第二種假定條件下,中國經濟將於2026年達到89405億美元,超過日本經濟(88879億美元),將於2048年達到414459億美元,超過美國經濟(408382億美元)。第二種假定是一種過於樂觀的假定,上個世紀後50年,只有日本、瑞士等極少數國家的本國貨幣對美元的實際匯率上升了200%。相對來說,第一種假定實現的可能性比較大些。所以,在本世紀中葉之前,中國經濟趕上並超過日本經濟,成為世界第二經濟大國是可能的,但趕上並超過美國經濟,成為世界第一經濟大國幾乎是不可能的,到本世紀末趕上並超過美國經濟,成為世界第一經濟大國的可能性也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