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滴滴全家桶被下架的事件,給行業帶來了哪些啟示
隨著滴滴全家桶被下架事件的不斷發酵,它給互聯網行業帶來了哪些影響和警示呢?
被下架後,滴滴無法注冊新用戶,其他競爭對手利用這個時機可以大肆攬客,搶占各路市場。雪上加霜的是,滴滴剛赴美上市就股價大跌,美國Labaton Sucharow律師事務所正式對滴滴發起集體訴訟。
如此看來,滴滴家族被一鍋端的背後,折射出一個道理:當你選擇在市場中做大做強的同時,你要明白是什麼讓你活到現在。
要知道,在互聯網時代即便你成為行業龍頭,即便你占據大半個市場份額,切不可忘記,整個市場的 游戲 規則制定者是誰,你赴美上市也好,加強壟斷也罷,你都還是在我們的管轄范圍內,仍然躲避不了自作自受的惡果。
對於強調小步快跑,快速迭代的互聯網企業而言,在過去10年裡,其實面對直接來自監管層的壓力是很小的。
記得2016年時,我們就召開了網路安全和信息化的相關會議,強調對於數據和網路安全的重要性。在此之後,我們也能明顯感覺到對於互聯網相關企業的監管是在提速的。
畢竟各個巨頭們所採取的數據量之大,描繪的用戶畫像之精確,早就已經讓各個網上沖浪的選手沒了隱私。
從滴滴事件出發,這其實是個非常好的契機,一方面可以加速監管層對於相關法律法規的完善,補上相關漏洞;另一方面也是倒逼各個互聯網公司重新審視自己在數據安全、商業模式和資本結構上是否存在相關問題。
與此同時,未來針對互聯網行業的創業應該會變得更為冷靜。這裡面的邏輯是:7月10日出台的新規要求掌握超100萬用戶個人信息的運營者赴境外上市時必須申報網路安全審查,使得過去大肆押注中國互聯網企業的美元基金的既定退出通道受影響,進而美元基金往境內互聯網企業的投資降低,錢不夠了自然創業的人也會減少。
總之,互聯網行業的增量市場已經結束了,准備開始在存量市場,還是要及時調整未來的融資計劃,玩點新花樣吧。
近幾年,中國互聯網發展迅猛,大有「野蠻生長」的態勢,百花齊放是好事,做大做強也是好事,但是這一切的基礎就是你要明白:資本無國界,企業是有國界的!
B. 從滴滴這事看北大金融學教授的水平
1
新聞大家都看到了,「滴滴出行」 剛剛在紐交所上市,就受到了來自網路安全審查辦公室的審查。
審查的目的是「防範國家數據安全風險,維護國家安全,保障公共利益」。
另一方面,看看這個審查目的和力度,其實也沒啥好說的。
不過看了幾篇分析文章,覺得也挺沒意思的,逮了個機會使勁踩,落井下石也是沒誰了。
這些人吧,看似分析的頭頭是道,有鼻子有眼的,可滴滴都成立這么多年,都已經在美國上市了,早幹嘛去了?
而且早在2015年,新華社就聯合滴滴公開發布過一個基於大數據的研究分析,標題可以說是正大光明:《通過大數據監測國家各部委出行規律,公安部最忙中紀委最低調》。
6年了,這份可以說沒有太多技術含量的數據分析,竟然成了很多人口中的「罪證」。
現在滴滴被調查了,這才引起他們的注意,才知道還有這么危險的、還傻的可以的「滴滴」。
這些人啊,是吹什麼風就唱什麼歌,才不在乎什麼邏輯不邏輯的。
當然這里只是吐槽一下那些媒體分析師們,最終結果以官方調查結論為准。
畢竟, 資本家不能被慣著,時不時就該敲打敲打。
2
北京大學金融學副教授香帥,在其公號也發了一篇文章《滴滴被「網路安全審查」透露了什麼信號?》
比其他作者稍微好點,主要分析政策走向,沒有太多落井下石的內容,但其中一個生活細節卻暴露出作者對經濟學基本常識的無知。
作者原文是這樣寫的:
殺熟不殺熟的問題暫且不說,就單單說下作者特地試了一下的快車漲價問題。
6公里,一般情況下快車大約是29元;而早上9-10點左右漲價到40+,甚至更多。
這是作者的基本觀察,作者認為這個價格上漲沖擊到她了,雖然她的年收入和消費水平對這個漲幅應該是完全無感(香帥和她老公的年收入應該在幾百萬到千萬級別)。
沖擊是直觀感受,但作為既懂經濟學又懂金融的學者,連漲價的原因都不去思考一下嗎?
至少在她的文章里沒有體現出她應有的思考來,要麼是意識問題,沒有去深入思考漲價的底層邏輯。
要麼就是能力問題,想不通為什麼同樣距離的路,你滴滴卻要漲價。
好,我們不禁要問,同樣是 6 公里的路沒有變化,為什麼要在上午 9 點到 10 點選擇漲價?
其實原因再簡單不過,漲價可以增加供給。
像北京這樣的大城市,很多公司晚上都會加班,而白天上班時間一般都會推遲。並不一定都是朝九晚五,很有可能十點才是到崗打卡的時間。
如果這個時間點在北京有打車經歷的話,大概不難知道,這個時間段正是出行高峰,打車難是普遍現象,就是路邊招停,也很難打到車。
滴滴是平台,也沒有要求說注冊成了滴滴司機就什麼時間必須出車,司機有著充分的自由度決定什麼時間出車,以及什麼時間不出車。
簡單說就是,想開就開,不想開就不開,非常靈活。
那麼在出行的高峰時段,但凡開過車的人都知道,這個時段,即便是同樣的距離,通行時間變長、油耗增加、開車體驗下降,還容易路怒或者發生事故。
假如你是滴滴司機, 如果不漲價,同樣是一個小時,你載客更少、風險卻更高,你會選擇這個時間段出去跑車嗎?
很明顯, 如果不漲價,出車的司機一定更少,打車的需求也就越是難以得到滿足。
而滴滴在高峰時段選擇漲價,增加了司機們的收入預期,也就增加了司機們的出車動力,也就是增加了供給,能夠有更多的司機滿足出行需求。
也就是說, 漲價增加供給是好事,是百利而無一害的大好事。
這篇文章的作者,在這個短暫的漲價過程中,是受益的而不是受損的。
如果不允許漲價,她可能完全打不到車。
打到車了,卻又覺得漲價吃了虧,這不應該是一個北大金融學教授應有的思維素養。
這個認知水準,恐怕連我的讀者都不如,要知道這可是北大金融學教授。
滴滴高峰時段漲價,跟下雨天計程車漲價、外賣漲價一個道理,本質上沒有任何區別。
但這篇文章的兩位作者,看來完全沒有這類生活現象的觀察,也缺乏對這類問題的深入思考,以至於文章的推理判斷,完全不過是基於自己生活經驗的直觀感受,得出的結論就更離譜了。
原文這一段的結論是:
很明顯, 這並不是一個數量問題,而是一個邏輯問題。
前面邏輯已經很明確,漲價本身就是好事,是更好地滿足了消費者的需求,本身就不是什麼問題。
看不懂這點的香帥,才會把高峰漲價行為當成是「宰客」,才會把好事當成悲劇。
還反過來教育別人要入腦入心,這TM才是最大的悲劇。
「運滿滿」、「貨車幫」、「BOSS 直聘」,也都受到了審查,這事恐怕不會這么簡單過去,波及面恐怕不會就這幾家。
C. 滴滴資本問題出在哪裡
滴滴作為一家新興科技巨頭公司,自成立以來就有很多資本的力量,創始人程維的股份因各種投資而不斷被稀釋。
特別是,滴滴發展歷史上的多次非常重要的並購事件,滴滴並購快的,滴滴並購優步中國,資本的力量推動者滴滴在網約車市場上逐漸形成了壟斷的地位。
滴滴並購優步中國後,還進行了2輪巨額融資,分別融到了55億美元和40億美元,公司的估值也已經提升到了500億美元以上。
加上此前的融資,資本在這個網約車巨頭身上投入的資金少說也有200億美元左右。
資本的力量看中的業務的發展,2018年對滴滴來說還有一個重要的任務:上市!
此前有媒體報道滴滴擬2018年下半年在香港上市,上市後估值有望達到700億美元到800億美元之間(約4800億人民幣到5500億人民幣)。
按照以往的長期歷史經驗,上市前的科技巨頭都會大力拓展業務,創造一個良好的增量,讓股民看到業務的成長性,以期望在資本市場上賣個好價錢。
這次滴滴順風車事件多多少少有相關業務為了快速發展,而忽視了安全因素的問題,特別是在全面整改中,還會出現比上一次還嚴重的問題(司機遭投訴未及時處置)。
和資本的力量相伴而生的還有壟斷問題。
這次事件出現後,資本圈也在關注,原銀河證券首席經濟學家,中閱資本總經濟孫建波就特別分析到壟斷的問題。
孫建波的微信內容提出了:「壟斷正在殺人」,「再不反壟斷,中國社會將崩塌」的觀點。
盡管「壟斷殺人」的觀點「過激」了一些,但從經濟學的分析來看,滴滴順風車致命事件再次出現背後很重要的一點是壟斷。
若是還有優步中國,若是沒有目前滴滴的事實壟斷,投資者就不會在網約上車幾乎「別無選擇」,滴滴一家占據了90%以上的市場份額。
滴滴此前所承諾的優質客服,鄭州女孩被害事件後所承諾的全面整改,就不會像現在這樣基本「落空」!
很多人目前只能「用腳投票」,選擇不用或「卸載」滴滴,還沒有一個真正的競爭對手,能夠給出行用戶,特別是女性更安全的網約車平台供這些人選擇。
安全問題是最核心的問題,網約車是社會屬性很強的行業,滴滴此前的「傲慢」,甚至這次回應中的「順風車不得不暫時下線」,背後都有壟斷的力量。
資本本無罪,但需要用對了地方!
D. 滴滴事件帶來的深遠影響
滴滴事件這次鬧得很大,大家都知道了,我們來談談事件的細節。
首先滴滴在美股上市,沒有敲鍾,沒有剪綵,總之就是一切非常的低調,低調到了異常的程度,這其實說明它心理清楚從國家層面來講,這個是很嚴重的,大家是否還記得前不久國家有個規定,中國的所有的大數據儲存重心必須在國內,比如特斯拉在中國的數據(這些數據通過運算有很多用處)必須設立在中國境內,這個沒得商量。大家知不知道這是非常重大的一個安全隱患啊,比如我們舉例吧,某白領經常打車,大數據通過採集就可以大概推斷出其住址,辦公地址,經常出入的場所,這是針對個人,我們現在經常聽說的大數據殺熟來針對這個白領,那就是她現在要打車,每周平均打車20次(次數很多),用的手機是蘋果12(經濟能力較好)就可以直接加價。
7月4日,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發布消息稱,根據舉報,經檢測核實,「滴滴出行」App存在嚴重違法違規收集使用個人信息問題。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網路安全法》相關規定,通知應用商店下架「滴滴出行」App,要求滴滴出行 科技 有限公司嚴格按照法律要求,參照國家有關標准,認真整改存在的問題,切實保障廣大用戶個人信息安全。
新聞越短,事情越大,所以這次滴滴怎麼收場?絕不是簡單的整改,這是國家安全問題,大家經常聽到美國領導說網路安全,國際安全,從而排斥華為的5G技術,這是無稽之談,但是滴滴這個事情就是實打實的大數據收集,運算後可以推斷出很多東西,股市今天也有相關網路安全的個股漲停,只是還沒怎麼成氣候,後續可以看看這個版塊會不會發酵吧。#股市分析# #A股#
E. 用經濟學基礎解釋滴滴打車需求量的變化
需求與價格的關系:價格越低,需求越大。
給予顧客更多的優惠,需求量就會更大。
影響需求量的因素:
第一,商品自身的價格。商品的需求量隨著商品自身價格的變化而變化。由於要滿足同一種需求可以有多種商品供選擇,在其他商品價格不變的前提下如果某種商品的價格下降了,消費者就會購買更多的這種商品以代替其他商品,因而這種商品的需求量將增加。反之, 這種商品的需求量將減少。在現代西方經濟學中,商品價格的變化對需求量的這種影響稱作替代效應(substitution effect)。
另外,因為消費者的收入在一定的時期內是既定的,當某種商品價格上升的時候,消費者將感覺到實際收入下降而減少購買這種商品,因而這種商品的需求量將減少。反之,這種商品的需求量將增加。在現代西方經濟學中,商品價格的變化對需求量的這種影響稱作收入效應(income effect)。消費的替代效應和收入效應的存在,使一種商品的需求量與自身的價格呈反方向變化。
第二,消費者的偏好。需求量是消費者希望購買的商品數量,它必然受到消費者偏好的制約。如果消費者對商品X的偏好強於對商品Y的偏好,他對商品X的需求量就會大於對商品Y的需求量。生產者進行廣告宣傳的目的不僅在於告訴人們有什麼商品,而且還在於通過改變人們的偏好而增加對某種商品的需求量。
第三,消費者的收入。需求量是有效的需求,因而它還取決於消費者的收入。當消費者的收入逐漸提高時,他將改變所購商品的結構。這樣,一些商品的需求量會增加得快些,一些商品的需求量會增加得慢些,而一些商品的需求量將會減少。
第四, 消費者的人數。如果消費者人數的增加意味著就業的增加、產量的增加和收入的增加,那麼商品的需求量也將增加。但是如果消費者人數的增加沒有伴隨著實際購買力的增加,即這種增加的需求不是有效的需求,那麼商品的需求量也不一定增加。
第五,收入分配。在現實的經濟社會中,由於收入水平的差別,人們購買商品的結構也是不同的。這樣,在總收入不變的前提下進行收入再分配時,譬如減少高收入階層的收入和增加低收入階層的收入,各收入階層就會改變他們對各種商品的購買量,從而引起商品需求量的變化。
第六,其他商品的價格。某種商品的需求量不僅取決於自身的價格,而且還取決於其他商品的價格。這種影響可以分兩種情形分析:一是其他商品是替代品(substitute goods);二是其他商品是互補品(complementary goods)。
F. 滴滴打車和快的打車之爭的經濟學分析
快的打車結合了支付寶,有紅包,這是個很好的措施
G. 滴滴被罰金額高達80.26億元,被罰這么多是何原因
2022年7月21日,滴滴因存在16項違法事實,被處以80.26億元罰款並全網通報,引發公眾關注。
2020年秋至2021年夏互聯網企業出現的一系列動作,似乎打破了一個時代的默契。本文指出,“滴滴事件”並非單純的國家-資本關系偶發事件,它反映出新技術革命時代,資本要素與國家能力之間的深刻緊張。“滴滴事件”以數據安全問題為表徵,但其背後體現的,是數據安全與資本壟斷邏輯的並生與雜糅。一方面,“滴滴事件”及其數據安全危機確實觸碰到國家安全的底線邏輯;另一方面,這一問題的產生則衍生自資本壟斷的基本機理。
滴滴偷偷在在美國上市,
這些信息,如果都放在美國,你想想會發生什麼後果 ?人民的利益高於一切,不要為了一己私利,棄國人於不顧。
總結:滴滴作為新時代發展的產物,迎合了新時代人們的一系列需求,比如提前訂車、搭便車,這恰恰是傳統計程車做不到的。一開始備受人們的歡迎,平台創建之初的本意本來是好的,既能利用社會閑置資源,又能為人們出行提供便利,但這個工具本身是沒有問題的。此次滴滴受到重罰,希望也能給其他企業一個警告,不要為一時利益,再干那些損人不利己的事了。
國家、人民的利益高於一切。
H. 「滴滴」事件背後的大國數據博弈
文章首發-公眾號: 鑽石研報 。
一、「滴滴」事件的背後是大國數據的博弈
1、滴滴赴美低調上市,旋即被網信辦啟動網路安全調查。 6月30日,滴滴低調完成赴紐交所IPO動作,募資不低於44億美元。7月2日,網信辦發布消息,為防範國家數據安全風險,維護國家安全,保障公共利益,依據《國家安全法》、《網路安全法》、《網路安全審查辦法》等,對滴滴實施網路安全審查,審查期間停止新用戶注冊。7月4日,網信辦再次發布消息,要求滴滴App下架。這樣的監管對象、監管措施和推動力度在行業內並不多見。
2、「滴滴事件」敲響了個人信息安全保護的警鍾,未來相關監管力度也將持續提升。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個人信息安全問題愈發嚴重。2021年6月,工信部就通報過291款侵害用戶權益App,並進一步加大對App彈窗信息關不掉或者未顯著提供關閉功能標識,開屏信息、彈窗信息利用文字、圖片、視頻等方式欺騙誤導用戶跳轉至其他頁面等突出問題的整治力度。「滴滴事件」敲響了個人信息安全保護的警鍾,我們認為未來相關監管力度也將持續提升。
3、從立法層面來看,國家對個人信息保護重視程度明顯提升。 於2021年1月1日正式實施的《民法典》總則編第111條,規定:「自然人的個人信息受法律保護。任何組織或者個人需要獲取他人個人信息的,應當依法取得並確保信息安全,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傳輸他人個人信息,不得非法買賣、提供或者公開他人個人信息。」2021年4月29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信息保護法(草案二次審議稿)》在經全國人大常委會會議審議後面向 社會 公布並徵求意見。二審稿第57條規定,「提供基礎性互聯網平台服務、用戶數量巨大、業務類型復雜的個人信息處理者」需要履行個人信息保護特別義務:成立主要由外部成員組成的獨立機構,對個人信息處理活動進行監督;對嚴重違反法律、行政法規處理個人信息的平台內的產品或者服務提供者,停止提供服務;定期發布個人信息保護 社會 責任報告,接受 社會 監督。該規定重點強化超大型互聯網平台信息保護義務。
4、歸根結底,滴滴事件還是網路安全問題,網路安全問題重要性超過傳統認知范疇。 盡管滴滴中國活躍用戶3.8億(據招股說明書),但此次受到監管審查,原因是網路安全,和較早對多個企業展開的反壟斷審查不盡相同。一方面,位置信息是更為敏感的數據,不僅涉及財產安全,往往還涉及人身安全、國家安全。和保護其實會滲透在更為廣闊的空間和場景,遠不止日常的線上辦公、生活領域。未來,網路安全還會緊密關聯到工業生產、虛擬現實、區塊鏈、物聯網、智慧城市等新領域。
二、數據戰略意義上升,警惕「以經濟之名行政治之實」。
1、數據作為核心生產要素,其戰略意義上升,保護/獲取數據資源尤為關鍵。 由於數據正在逐步成為核心生產要素,對生產生活活動,甚至人的思想產生的影響越來越大,因此從大國博弈的層面來看,首先如何保護本國的數據不輕易為他國所用,其次如何獲得他國數據為自身所用,就尤為關鍵。可以說,數據不只是一個商業問題,更具有戰略意義。從全球來看,不同經濟體目前採用的方式表面來看五花八門,但核心都是在互聯網數字 社會 「自上而下」構建法制體系來保護/獲取數據這一核心要素,看似市場行為,實則隱含國家安全和大國博弈的考量。
2、對內來看,美國可能正在借「反壟斷」之名,開始加強對數據的監管。 大多數人看美國反壟斷,只是從商業的角度去看,參考的是90年代的微軟反壟斷案,而忽略了互聯網平台實際上形成的雙重壟斷——表面是某一個商業領域的壟斷,背後實際上是對數據的壟斷。互聯網平台是大數據收集的載體,利用這些數據不僅危害行業本身的市場平等競爭,更重要的是可能造成隱私泄露、影響國家安全等非市場化的問題。因此,盡管拜登和特朗普在諸多觀點上大相徑庭,但是對於 科技 巨頭反壟斷的看法則較為一致。在特朗普執政的後期,美國眾議院司法委員會開始針對Google、Facebook、Amazon、Apple四家互聯網 科技 巨頭進行反壟斷調查,並於2020年7月29日舉行了反壟斷聽證會。而拜登執政之後延續,甚至試圖進一步加強了對互聯網平台的監管。
3、對外來看,美國或也正借「收緊對赴美上市企業監管」來獲取更多信息。 除了通過反壟斷調查,美國自2020年以來也加緊了對赴美尋求融資企業的審核和管控,需要警惕其將此作為獲取財務、營業數據等信息的渠道。2021年,《外國公司問責法案》正式生效。該法案對在美上市公司基本披露義務作了規定,要求向美國證監會(SEC)披露該公司審計報告、發行者本國(即該公司設立國)政府機構持有的該公司股份比例、公司所聘會計師事務所境外分支機構所在國政府機構是否對公司擁有控制權等信息。連續三年不能滿足美國公眾公司會計監督委員會(PCAOB)對會計師事務所檢查要求的外國發行人,將被迫從美國退市。而根據PCAOB的報告,截至2020年5月,全球225家因監管障礙而無法進行審計監察的美國上市公司,有213家來自中國內地及中國香港,其餘11家來自比利時。換言之,美國的《外國公司問責法案》,給中國企業(尤其是科創企業)境外融資增加了極大的摩擦成本,並且提升了中概股退市的風險。需要持續關注美國以自己的金融市場優勢,來獲取數據等關鍵要素的潛在風險。
參考內容:
《中銀證券-計算機行業點評:上市與下架,滴滴事件是不是網路安全問題?》
《開源證券-計算機行業點評報告:「滴滴事件」敲響個信安全警鍾,把握網安投資機會》
《興業證券-大國數據博弈系列開篇:「滴滴」事件背後的大國數據博弈》
I. 用經濟學原理解釋「滴滴打車對正規計程車的打擊比對黑車的打擊更大」。
黑車和整個計程車並不是競爭關系。黑車是因為正規計程車(與其他公共交通)服務供給不足而產生的,實際上與其他公共交通是互補的關系。(當然,黑車的安全問題才是政府打擊的主要原因,而不是因為黑車對計程車市場構成了威脅。)
但滴滴是試圖在已經成型的市場上強行劃出一塊蛋糕給自己,這個就是市場上短兵相接的競爭了。
雖然我個人認為,現在在中國絕大多數地區,公共交通匱乏的程度已經使得滴滴也對計程車造成不了太大的打擊了。
J. 滴滴順風車事件回顧 利與弊:這項業務到底該不該存在
對於滴滴來說,可謂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就在前段時間,空姐事件剛剛被人們遺忘之時。就在8月24日時,滴滴又出現了樂清事件,一時間滴滴推上了風口浪尖。而這些事件的發生都是源於我們熟悉的滴滴順風車。
在發生樂清事件之後,許多的網友在指責滴滴的不作為。甚至有些網友呼籲停用滴滴。在短時間內發生這種惡性事件,對於滴滴來說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於此同時,滴滴在道歉的同時,也免除了滴滴順風車相關負責人的職務。並於8月27日凌晨下線了順風車業務。
從最近這段時間發生的兩起案件來看,受害者也都是20多歲的女性。而遇上的滴滴順風車司機也是社會的閑散人員,在朋友之間和親戚之間的印象急差。通過這一方面看,在滴滴平台上對司機的審核存在很大的漏洞。讓這些社會上這些道德敗壞、人品缺失的人員流入到了滴滴平台當中,給乘客流下了極大的安全隱患。
不過話又說回來。滴滴下線了順風車之後,問題就真的能解決嗎?滴滴順風車到底真的該下線嗎?在所有事件沒有發生之前,滴滴順風車的出現,的確方便了人們的出行。由於順風車價格便宜,而且非常的方便。受到了許多用戶的喜愛。尤其是在我們出遠門錯過當天的班車之後,我們可以藉助滴滴順風車平台呼到和我們通行的司機朋友。這比我們到長途汽車站買票坐車方便多了。
當然,除了用戶朋友的方便。滴滴順風車也給司機和平台帶來了較高的收益。據悉,順風車成為了滴滴最賺錢的業務之一,平台從中可抽取30%的利潤,而滴滴順風車司機也會空載而歸了。
但是,這只是停留在沒有發生這些惡性事件之前。自從空姐事件和樂清事件發生之後。這一切都變了。滴滴作為一家網約車平台終究還是抵不過輿論和監管部門的壓力,將這項業務下架了。這對於平台來說是一個重大的損失,而相應的滴滴司機的收益也降低了許多。許多的滴滴司機朋友由於送乘客出遠門,最後只能空載而歸。回來的路費只能自己掏。不只是這樣,滴滴快車、滴滴計程車等一切與滴滴有關的網約車服務,許多的用戶對它充滿了畏懼。在大多數用戶眼裡滴滴的安全性有很大問題。這也導致了現在滴滴司機和平台的收益減少。
那麼,滴滴順風車這項業務到底該不該存在呢?其實這是許多人在爭論的問題。這次滴滴採用一刀切的方法,下架了順風車。我覺得的確不妥。因為這樣以來,對平台、用戶、滴滴車主來說是一個極大的損失。但是,如果繼續的上線,誰都無法預料會發生什麼事?
總之,對於滴滴來說,順風車業務誕生之後,乘客的安全性和平台司機的審核沒有做到位,才造成了這么慘烈的事件發生。我們也希望滴滴和廣大的用戶從中汲取教訓。只有平台不斷的升級和用戶朋友們自我保護意識的加強,才會避免這些事情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