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如何促進農村經濟發展
發展現代農業,必須按照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要求,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推進農業科技進步和創新,加強農業物質技術裝備,健全農業產業體系,提高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勞動生產率,增強農業抗風險能力、國際競爭能力、可持續發展能力。要明確目標、制定規劃、加大投入,集中力量辦好關系全局、影響長遠的大事。
相關內容解釋
(1)把發展糧食生產放在現代農業建設的首位,確保國家糧食安全;
(2)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科技創新為手段、質量效益為目標,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推進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
(3)大力推進農業科技自主創新,加強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
(4)加強以農田水利為重點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大規模實施土地整治,增加高產穩產農田比重,推廣節水灌溉,加快推進農業機械化;
(5)加快構建以公共服務機構為依託、合作經濟組織為基礎、龍頭企業為骨幹、其他社會力量為補充,公益性服務和經營性服務相結合、專項服務和綜合服務相協調的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
(6)按照建設生態文明的要求,發展節約型農業、循環農業、生態農業,加強生態環境保護,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
(7)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提高統籌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能力,拓展農業對外開放廣度和深度。
『貳』 中國經濟轉型,有些人發現錢越來越難賺了,未來農村的出路在哪裡
中國經濟轉型,有些人發現錢越來越難賺了,個人感覺未來農村的出路在於依託於互聯網的農村電商、農村特色旅遊以及獨特的產業發展。
中國經濟轉型,有些人發現錢越來越難賺了,你覺得未來農村的出路在哪裡? 歡迎留言討論。
『叄』 如何發展鄉村農業經濟
一)解決人的問題。發展和壯大農村集體經濟,村級班子建設至關至要。一是大膽打破傳統,配強配好村級班子,選好帶頭人,尤其是要優選配好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可以把有思想、懂經營、有技術、有經營管理能力、樂於奉獻的高素質「能人」選配到村級領導崗位上來。二是全面從嚴加強黨的建設,強化黨對發展集體經濟的領導,採取多種方式加強對村幹部的培養與教育。三是注重人才的培養引進,給出優惠政策動員吸引農村大學畢業生、外出務工優秀人才、轉業軍人回鄉發展,帶頭創辦集體企業;充分發揮本地能人、鄉賢的作用,通過他們的影響力引進人才回鄉創業、引導資本下鄉,獲取信息、技術等方面的支持。
(二)強化政策扶持。一是構建正向激勵扶持政策。把財政扶持與考核機制相結合,採取「以獎代補」舉措,解決村級集體公共基礎建設投入、精準扶貧和鄉村振興等領域的負債。加大對村級集體經濟財政轉移支付力度,有效解決村級公共事業支出日益增加和各項公共基礎設施建設支出增多的矛盾。二是強化精準扶持政策。測算村級集體的剛性支出,以此作為財政扶持的依據,保證幫扶力度達到一定的閾值,從而有效幫助村級集體經濟實現初期的資金資本積累。三是擴大公共財政的農村覆蓋面。明確村級集體經濟組織的事權和財權,根據公共事務和基礎設施建設的需要,逐步將村級集體經濟組織的經費支出納入財政預算,切實減輕村級集體經濟組織的公共財政支出壓力,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
『肆』 我國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主要內容是
1、1978-1984年主要是普及聯產承包責任制。
改革的起點是從否定一大二公的公社體制開始,把低效率的集體公有、統一經營、統一生產、統購統銷體制,改革為以家庭為單位的聯產承包責任制,即以家庭為市場經營主體,實行上交國家的、留足集體的、剩下都是自己的體制,從根本上解決了農業生產中的激勵與監督問題。
此外國家還改革了農村價格體制,提高了18種農產品收購價格。農村基本制度的改革,既調動了家庭分散經營的積極性,又體現了集體統一經營的優越性,因此極大地促進了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
據統計(以不變價格計算),1978-1984年農業總產出增長率和年均增長率分別為42.2%和75%,是歷史上農業增長最快的時期。計量分析表明,這一時期的農業總產出增長中,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貢獻最大,貢獻率為46。8%,價格體制改革次之。
同期農民收入水平有了很大提高,農民人均純收入從1137元增長到3976元,名義增長率高達17.5%,扣除物價上漲因素後的實際增長率為15。1%。這一時期,由於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推廣,農業勞動力逐步從土地的束縛中解放出來,形成了日益龐大的待業群體。
為了吸納農村剩餘勞動力,社隊企業得到迅速發展。國家對社隊企業在經營范圍、經營方式、供銷、貸款、稅收等方面做出了一系列重要決策,為社隊企業發展提供了基本政策依據和制度保證。
2、1985-1990年主要是改革農產品流通體制和農村非農產業體制。在農產品流通體制改革方面,加快了政府調控向市場交易的轉換力度。1991年與1986年相比,農副產品收購價格中,國家定價由17種減少到9種,銷售價格中國家定價由14種減少到7種。
農產品生產價格形成中,計劃定價由1978年的94.4%下降到1990年的25.2%。農產品流通體制改革帶來了農村經濟的較快發展,據統計,1985-1990年期間,農業產出的年均增長率為47%。
這一時期的另一個巨大成就主要體現在鄉鎮企業的興起與發展上,1984年中央4號文件將社隊企業正式改稱為鄉鎮企業,鄉鎮企業就業人數由5208萬人增加到9546萬人,總產值由170989億元增長到649566億元。
3、1991-1995年農村改革基本停滯,鄉鎮企業處於治理整頓狀態。這一階段,除了1994年國家再一次提高了部分農產品收購價格以外,農村沒有比較有影響的改革措施出台。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帶來的制度效應釋放殆盡,農業發展停滯。這一時期國家對經濟進行了全國性的治理整頓,鄉鎮企業發展勢頭明顯受到抑制,被迫大批次關停並轉。
4、1996-2003年我國開展了農村稅費體制改革,鄉鎮企業發展再掀新高潮。農村稅費改革主要是規范稅費管理,實行稅費統一。截至2003年底,稅費改革的試點省份已擴大到20個,涉及農業人口約6.2億人。這一時期,鄉鎮企業進入全面發展的第二個高潮。
1992年鄧小平南巡講話後,國務院下發了一系列文件,確認發展鄉鎮企業是繁榮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促進農業現代化和國民經濟發展的必由之路。這為鄉鎮企業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外部環境。
5、2003年至今主要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
從2003年開始,政府一方面大幅度增加了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的投入和補貼;另一方面,2006年中央政府宣布完全取消農業稅,更為徹底地解除了農民的負擔。
同時,經過市場的優勝劣汰,一些素質偏低的鄉鎮企業破產,多數鄉鎮企業的質量大大提高,與城市正規企業並駕齊驅,繼續發揮著吸納農村剩餘勞動力的功能。統計資料顯示,到了2006年鄉鎮企業吸納的勞動力為14680萬人。
總之,發端於農村的經濟體制改革,為國民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奠定了基礎,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起到了開拓性作用。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基本經驗在於,以保障農民的物質利益和民主權利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市場化改革取向,採取漸進式改革策略,並充分尊重農民的首創精神。
改革的成績在於成功邁出了五大步,這五大步都沿著市場體制改革的大方向有所推進和創新,但都尚未完成,各大步之間還沒有統一起來,所以,在農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新階段上,還要繼續把改革推進下去。
未來我國農村改革的重點在於,按照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精神,適應農村規模經營的趨勢,消除包干到戶的分散弊病,創新適度統一經營的生產關系;
對包括農村土地制度、糧食流通體制等在內的諸多方面進行全面的綜合改革;對整個農村經濟體制和農村基層政權體制進行配套改革;實現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從根本上改革城鄉分割的二元結構體制。
(4)農村經濟怎麼轉型擴展閱讀
總結經濟體制改革的經驗,歸納出導致「中國奇跡」的關鍵要素,對於更好地推進經濟體制改革,推動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1、堅持改革開放的基本國策。黨的十七大指出,改革開放使「我國成功實現了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到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從封閉半封閉到全方位開放的偉大歷史轉折」。
這一轉折使得人們原有的、落後的排斥的計劃經濟觀念得以轉變,使得市場作為資源配置主體的地位得以確立,使得經濟發展的體制和制度得以創新和發展,為市場經濟提供了發展的空間和良好的環境。
首先,改革開放是經濟體制改革的強大動力。在建立和完善市場經濟體制過程中遇到的矛盾和問題,有的是由發展不充分帶來的,主要是通過加快經濟發展、不斷提高國家的經濟實力來逐步加以解決;有的是由體制機制不完善帶來的,主要是通過深化改革,消除各制約性體制性因素解決。
無論是解決發展還是體制問題都是依靠深化改革來提供強大動力的。其次,對外開放為我國經濟體制的建立提供了外在推動力。一方面高度發達的國際市場經濟關系和激烈的國際市場競爭成為國內改革經濟體制、強化競爭機制的外在推動力,推動了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
另一方面開放型經濟同國際市場接軌後,為各類市場的培育和完善提供國際標准,還為國內加快建立相應的各類市場提供外部推力。此外,對外開放開拓了國際市場,為引進外資、學習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經驗提供了平台,為進一步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奠定基礎。
2、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基本方針。改革30 年來,我國一直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基本方針,這為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奠定了基礎。首先,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為經濟體制改革的實施提供了思想認識基礎。
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要求必須對束縛生產力發展的落後的生產關系進行改革,不斷解放和發展生產力,這就要求必須對落後的經濟體制進行改革,使其適應生產力的發展。
在改革過程中,在認識方面,我們先後經歷了「 計劃為主、市場為輔」、「有計劃商品經濟」以及「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等認識層面上的提升。其次,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為經濟體制改革的實施提供了環境基礎。
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要求政府為經濟改革和發展提供全方位的服務,要求政府不斷探索經濟改革和發展的新路子、新模式,這些都為經濟體制改革提供了良好的環境。
改革30 年來,我國在農業改革、國有企業改革、市場體系建設等方面探索出了很多新的經驗和方法,同時政府對經濟改革的支持和服務也越來越到位,為經濟體制進一步的改革和完善奠定了基礎。
3、堅持多元化改革的思路。我國的經濟體制改革並不是單一領域的改革, 而是多個領域的多個方面的改革。在改革前兩個階段實際上有兩條主線:一是通過所有制方面的改革,調整了所有制結構。
在總的結構上,從過去的單一公有制經濟結構逐漸改變成為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經濟成分並存的所有制結構。二是通過體制改革和運行機制的轉變,為實行社會主義市場運行機制准備了體制基礎。
對計劃體制、投資體制、財政體制、流通體制、價格體制、分配體制和社會保障制度都進行了以引進市場機制為主要內容的改革。
在深化改革階段(改革的後兩個階段)主要是圍繞所有制結構完善、國有企業改革深化、行政管理的完善、市場體系的完善以及財政、稅收、金融、外匯、計劃和投融資體制改革的深化等問題展開。可見,在改革的各個階段都是從多個方面進行改革,而不是單一的一個方面的改革。
4、堅持漸進式的改革模式。漸進式改革是指在根本經濟制度不發生較大變化的情況下,對經濟發展過程中限制或阻礙經濟發展的經濟體制進行逐漸地改革,漸進性則主要表現在從增量改革逐漸向存量改革過渡、從局部改革逐漸到整體性推進和先易後難的變遷進程。
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漸進性主要表現在:一是從改革時序安排的漸進性。從農村改革開始,然後擴展到城市;先著力發展比較適應市場經濟的非公有制經濟,而後重點推進國有經濟的改革;先發展商品市場,然後著重發展生產要素市場;
價格改革先調後放,調放結合,並逐步同國際市場價格相聯系;生產、流通、價格等都出現計劃內外雙軌制,然後向市場單軌制過渡;經濟特區、沿海城市改革開放先行一步,逐步向內地推開,實現全方位開放等等。二是在改革推進的方法上漸進性。
先是摸著石頭過河,走一步看一步,然後隨著經驗的積累,逐步實行相互協調、相互配套的整體推進;另外,先易後難,先改革那些比較容易改的領域,最後搞攻堅戰——推進國有企業改革。三是改革步驟的漸進性。
中國的改革是分步進行的,集中於制度革新,例如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對產權進行改革,通過保留剩餘的方式激勵農民;中國的改革過程中更多地採取了試驗的形式,允許部分地區或部門率先改革,成功之後再向全國或全行業擴展,例如經濟特區的建立;
初始條件對於改革方式的選擇來說也是非常重要的,中國採取了由易到難的改革順序,避免出現大的沖擊,保持了社會的穩定。
概括來講,中國漸進式改革的特點是最小化政策貫徹執行的成本,而不是最大限度地提高經濟效率,最小化市場經濟改革的政治阻力,逐步適應不斷變化的經濟環境,採取由易到難的改革順序以試點方式逐步推動改革。
5、堅持體制和制度創新的改革主線。改革開放30 年,通過體制創新和制度創新逐步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掃清了發展障礙。
首先,在改革初期,通過體制建設,打破了計劃經濟體制一統天下的格局,為市場經濟體制建立開辟了空間:一是在整個經濟運行機制和管理體制內部引進市場機制,初步建立市場經濟運行的基本體制基礎;二是以擴大地方自主權為內容的投資體制和財政體制改革建立了市場經濟運行的宏觀體制基礎。
其次,1992 年以後,我國的經濟體制改革開始了由市場化取向改革向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型的轉變,在改革內容上也開始逐步由體制改革轉向制度創新。主要包括通過制度創新推動以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為核心的微觀基礎的轉型以及以配套改革為內容的宏觀制度的創新等。
其中,總體配套改革方面的制度創新涵蓋財政、稅收、外匯、金融、投資、外貿以及流通體制等各個方面。
第三, 進入21 世紀,我國經濟體制改革進入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階段,這一時期主要是在原來的制度創新的基礎上,繼續完善各項制度,進一步推進所有制結構的完善、行政管理體制的完善、市場體系的完善等。
6、堅持把促進改革、發展與穩定相結合的原則。我國是一個擁有世界上最多人口的發展中國家,改革的目的是不斷增強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不斷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斷促進社會全面進步和人的全面發展。為此,在改革初始,我國就確定了改革是動力、發展是目的、穩定是前提的基本原則。
在改革過程中始終堅持把改革的力度、發展的速度和社會可承受的程度統一起來,把不斷改善人民生活作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關系的重要結合點,在社會穩定中推進改革發展,通過改革發展促進社會穩定。
30 年成功改革的實踐印證了堅持改革、發展與穩定相結合原則的重要性,離開了改革就不可能實現中國經濟的連續30 年的高速發展,離開發展社會的穩定就失去了載體,離開了穩定改革與發展就失去了基礎。因此,三者相輔相承,共同促進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實施。
『伍』 什麼是農業經濟轉型
農業經濟轉型:是促進農業生產標准化的重要舉措,是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是提高農業和農產品綜合生產能力的市場競爭力,有效提高農民收入的途徑;是農業生產、農業推廣、農業科技、休閑農業有機結合,促進農業經濟發展的相關工作,促進農業經濟的發展。
以「企業+科技+基地+農戶」的運作模式,引入龍頭企業促進農民生產,貫徹「生產相結合,學習與研究」,對高校科研成果的轉化,引進蔬菜、水產新品種、新技術的研究和開發,標准化生產示範,在實踐中不斷完善、更新養殖標准;繼續加強農業實用技術培訓,讓更多的農民掌握農產品生產技術標准高,質量高,農產品安全,優化農業產業結構,提高農業、科技致富的效率。同時,積極探索農業現代化進程,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優化農業產業結構,實現標准化、產業化生產經營;二是推進農業高新技術成果和實用農業技術推廣,農業科普教育輻射到田野和家庭;第三是延伸農業功能,發展休閑農業、農業和農產品深加工和旅遊服務業緊密合作。
『陸』 如果您作為一名村官,您將如何改善農村經濟
第一,要發展農村經濟。推進新農村建設,必須把發展這個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放在首位。提高農村生產力水平,繁榮農村經濟,是新農村建設的首要內容,也是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基礎。一方面,要推進現代農業建設,用現代發展理念指導農業,用現代物質條件裝備農業,用現代科學技術改造農業,用現代經營形式發展農業,轉變農業增長方式,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要著重抓好五個方面:一是改善農業生產條件,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二是推動農業科技進步,增強農產品在國內外市場上的競爭力;三是繼續調整農業結構;四是發展集約化農業;五是穩步發展糧食生產,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另一方面,要加快農村經濟全面發展,大力擴展農村非農產業,推進鄉鎮企業結構調整、技術改造和體制創新,加強縣城和重點建制鎮建設,提高經濟集聚效應,不斷壯大縣域經濟。
第二,要提高農民收入水平。實現農民持續較快增收,是推進新農村建設的核心任務。要採取綜合配套措施,廣辟農民增收渠道。一要保持糧食和農產品價格基本穩定,控制生產資料價格過快上漲,努力使種糧農民能夠獲得相應收益。二要充分挖掘農業內部增收潛力,發展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農業;還要努力開拓農產品市場,建立現代流通體系。三要在穩定和完善農村現有農業補貼政策的基礎上,逐步健全完善符合國情的農業支持保護制度。四要加快發展農村第二、第三產業,支持、鼓勵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增加農村勞動力就近轉移就業機會。同時,要加強農村勞動力的技能培訓,增強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的能力。五要支持和引導農村富餘勞動力外出務工經商,依法保障進城農民工的合法權益,改進面向農民工的各項服務。六要加大扶貧開發力度,提高貧困地區的人口素質,改善生產生活條件,開辟增收途徑。
第三,要建設農村基礎設施。一是應注重搞好鄉村建設規劃,統籌城鄉土地管理,節約和集約使用土地,切實做到減少佔用土地,高效利用土地。二是改善農村公共設施狀況,解決農村飲水安全問題,加快鄉村道路建設,繼續完善農村電網。三是結合農村改廚、改廁、改圈,大力推廣普及並積極發展適合農村特點的清潔能源,搞好農村環境保護,改變村容村貌,健全公共設施,改善人居環境,提高農民生活質量。需要指出的是,村莊建設是新農村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但不能把新農村建設簡單地理解為村莊建設。村莊建設必須建立在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上,重點是整治村莊環境、完善配套設施、節約使用資源、改善公共服務、方便生產生活。
第四,要推進農村社會事業。一是大力加強農村教育事業,全面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積極發展職業教育,不斷提高教育水平。二是加快農村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建設,基本普及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三是繼續實施農村計劃生育獎勵制度和「少生快富」工程。四是加強農村文化設施建設,積極推進廣播電視「村村通」和農村電影放映工程。五是沿海地區和大中城市郊區等有條件的地方,應逐步建立農村社會保障制度。
第五,要樹立農村文明新風。在抓好物質文明建設的同時,要切實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和政治文明建設。農村精神文明建設,主要是滿足農民多樣化的文化需求,豐富農村文化生活,形成鄰里和睦團結、干群關系融洽的良好風尚,使農村社會更加和諧。農村政治文明建設,重點是發展農村基層民主,加強農村黨組織和基層組織建設,健全村黨組織領導的充滿活力的村民自治制度。
『柒』 中國經濟農村要怎麼實現高質量發展
2月25中國從高速增長到高質量發展,還要過哪些關?轉型中的挑戰需要應對,以高速增長為導向的地方政府激勵機制面臨轉型,發展中的風險要小心防範,6億人口的鄉村發展也亟待加力……這是一道並不容易的綜述題。
「現在中國農村常住人口還有接近6億、到2035年還有4億多人,這些人的收入改善、鄉村發展了,中國的發展質量才能真正提高。如果是越來越發達的城市、越來越衰敗的鄉村,那發展的高質量就無從談起。」韓俊說。
『捌』 鄉村振興要怎麼做,怎麼才能取得成效
做好鄉村振興的「五大點」
1、鄉村振興,產業興旺是立足點
產業發展是激發鄉村活力的基礎所在。鄉村振興,不僅要農業興,更要百業旺。五穀豐登、六畜興旺、三產深度融合,是鄉村振興的重要標志。
我國農業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必須落實高質量發展的要求,堅持質量興農、綠色興農,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實施質量興農戰略,推動農業由增產導向轉向提質導向,加快實現由農業大國向農業強國的歷史性跨越。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建立健全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體系,統籌兼顧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扶持小農戶,促進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優化農業資源配置,著力促進農業節本增效,提高農業創新力、競爭力和全要素生產率。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是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必須深入實施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隨著鄉村交通網路不斷完善,互聯網和信息技術逐漸普及,物流配送體系進入農村,要充分發揮鄉村資源的豐富性、文化的獨特性、綠水青山的生態性等優勢,挖掘鄉村多種功能和價值,大力發展休閑農業、鄉村旅遊和農村電商等農村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鼓勵在鄉村地區興辦環境友好型企業,實現鄉村經濟多元化發展,使之成為鄉村振興的重要支撐力量。
2、鄉村振興,生態宜居是關鍵點
良好生態環境是農村的最大優勢和寶貴財富。一方面要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落實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嚴守生態保護紅線,永續利用好鄉村的資源寶庫和生態價值,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發展新格局。
另一方面加強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強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復,實現農業化學投入品減量化、生產清潔化、廢棄物資源化、產業模式生態化。健全耕地草原森林河流湖泊休養生息制度,健全以綠色生態為導向的農業政策支持體系,建立市場化、多元化的生態補償機制。因地制宜發展生態產業、綠色產業、循環經濟,推動鄉村自然資本加快增值,增加農業生態產品供給,提高農業生態服務能力,讓老百姓種下的「常青樹」真正變成「搖錢樹」,讓更多的老百姓吃上「生態飯」。要以農村垃圾、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為主攻方向,堅持不懈推進農村「廁所革命」,穩步有序推進農村人居環境突出問題治理,努力補齊影響農民群眾生活品質的短板,推進美麗宜居鄉村建設。
3、鄉村振興,鄉風文明是切入點
鄉村文明是中華民族文明史的深厚根源。繁榮興盛農村文化,不僅可以豐富農民群眾的文化生活,為鄉村振興提供精神支撐和智力支持,而且對於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築好中華民族精神家園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鄉村振興,必須堅持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堅持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腦袋」,提升農民精神風貌,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不斷提高鄉村社會文明程度。要弘揚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堅持教育引導、實踐養成、制度保障三管齊下,採取符合農村特點的有效方式,深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夢宣傳教育,從時代和歷史高度認識鄉村文明的價值,傳承發展提升農村優秀傳統文化。加強農村公共文化建設,培育挖掘鄉村文化本土人才,鼓勵引導社會各界人士投身鄉村文化建設。開展移風易俗行動,遏制大操大辦、厚葬薄養、人情攀比等陳規陋習,加強無神論宣傳教育,抵制封建迷信活動。
4、鄉村振興,治理有效是支撐點
當前,農村正處於社會轉型關鍵期,人口老齡化、村莊空心化、家庭離散化態勢加劇,農村基層黨組織軟弱渙散現象比較嚴重,小官巨貪、村霸控制等現象還在相當程度上存在。
鄉村治理是國家治理的基石,推進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必須把夯實基層基礎作為固本之策,建立健全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現代鄉村社會治理體制,堅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確保鄉村社會充滿活力、和諧有序。要抓好鄉村治理組織體系這個「牛鼻子」,建立和完善以黨的基層組織為核心、村民自治和村務監督組織為基礎、集體經濟組織和農民合作組織為紐帶、各種社會服務組織為補充的農村組織體系,著力解決鄉村社會「散」的問題。加強農村基層基礎工作,推動鄉村治理重心下移,盡可能把資源、服務、管理下放到基層,逐步實現基層服務和管理精細化、精準化。強化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推進抓黨建促鄉村振興,突出政治功能,提升組織力,建立選派第一書記工作長效機制,把農村基層黨組織建成堅強戰斗堡壘。
鄉村治理還要注重現代治理理念、手段與傳統治理資源相結合,深化村民自治實踐,健全和創新村黨組織領導的充滿活力的村民自治機制;建設法治鄉村,深入開展掃黑除惡專項斗爭,加大基層小微權力腐敗懲處力度;提升鄉村德治水平,深入挖掘鄉村熟人社會蘊含的道德規范,強化道德教化作用,發揮好新鄉賢作用,著力建設自治為基、法治為本、德治為先的「三治融合」鄉村治理新機制,以自治「消化矛盾」,以法治「定分止爭」,以德治「春風化雨」。
5、鄉村振興,生活富裕是根本點
當前,農民持續增收形勢嚴峻,城鄉區域發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較大,農村基本公共服務標准不高、城鄉差距較大等問題仍很突出,農村基礎設施和民生領域欠賬較多,脫貧攻堅任務艱巨。
鄉村振興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為了讓億萬農民生活得更美好,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趕上來、不掉隊,在共建共享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要加快發展現代高效農業,推進農業綠色化、優質化、特色化、品牌化,延長農業產業鏈、提升價值鏈、完善利益鏈,擴大高附加值農產品出口,健全農產品產銷穩定銜接機制,增加農民家庭經營性收入。繼續推動農民工進城就業,大力支持農村創新創業,挖掘農業農村內部就業潛力,帶動更多的農民就近就地轉移就業,增加農民工資性收入。深入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推動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盤活農村資源資產,探索農村集體經濟新的實現形式和運行機制,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
按照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的要求,以實現農村基本公共服務從有到好的轉變為目標,推進新增教育、醫療衛生等社會事業經費優先向農村傾斜,推動社會保障制度城鄉統籌並軌,加快實現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在農村居民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方面持續取得新進展。擺脫貧困是鄉村振興的前提,要做好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與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有機銜接,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注重扶貧同扶志、扶智相結合,把提高脫貧質量放在首位,強化脫貧攻堅責任和監督,瞄準貧困人口精準幫扶,聚焦深度貧困地區集中發力,激發貧困人口內生動力,確保到2020年我國現行標准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
我們的現代化,不能夠城鄉分離、不能夠建立在城鄉分割的基礎上,要通過城市的發展、通過推進新型城鎮化帶動農村的發展。比如城市發展了,對農產品就有更大的需求,農產品的市場就更廣大了。新型城鎮化的推進,可以帶動農民就業,還可以讓越來越多的人到城裡落戶。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它的著力點就是要調動億萬農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農民是鄉村振興的主體,農民是鄉村振興的受益者,所以必須要把億萬農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調動起來。在黨的十九大報告里提出的五個方面,都要進一步明確任務,都要進行相應的制度創新,把每一項工作做實了,讓鄉村振興戰略能夠落地、能夠生根,能夠給億萬農民帶來好處、帶來利益、帶來福祉,能讓農村的面貌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鄉村振興的最終目標,就是要不斷提高村民在產業發展中的參與度和受益面,徹底解決農村產業和農民就業問題,確保當地群眾長期穩定增收、安居樂業。
『玖』 中國未來十年農村發展趨勢是什麼中國未來農村發展趨勢
趨勢如下:
1、土地集約化,土地所有者成股東。
2、農民大量進城居民化。
3、土地經營農場化。
4、土地整治傾向工廠化。
5、 種養逐漸高科技化。
6、 產品基本市場化。
7、高科技武裝起來的現代化和產業化農業。
8、高產和高收益相結合,採摘、觀光和旅遊相結合,綠色和健康相結合。
9、自給自足,經濟增長緩慢平穩。
10、出租土地開農家樂。變為有地的非農民,居住城區的非市民。
中國經濟未來十年發展方向如下:
1、擴大內需,刺激消,經濟轉型(生產型轉向服務型),提升產業結構鏈:現在降兩率就是刺激國內消費,讓消費成為引擎,同時扶持中小企業,讓有潛力的企業進一步發展(主要是科技企業)。
2、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這也是提升結構煉以科技產品帶動出口:珠展上,國家航天企業已收到幾十架飛機的訂單。
3、啟動中部崛起戰略,加大基礎設施建設以帶動市場循環:中國要想度過此次金融危機只能靠發展基礎設施和科技。
4、建設基礎設施就會向中西部城市和農村進軍。這樣可以帶動市場循環。日前,鐵道部已批准了2萬億的發展資金,交通部預計了5萬億的設施建設資金。
5、加大城鎮與農村社會福利的投資,擴大內需,刺激消費:加大農村與城鎮的福利投資可以刺激居民消費,同時可以解決長期發展的問題。
6、加大環保與能源型企業的投資:中國水務市場是全球最大的,同時能源市場也已經吸引了大量的外資。
歷史是個圓,總會有規律。後30年的中國與今天的中國一定有極大的差異性,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預言,會發生那些變化? 小張為大家解密。1空心村為中國鄉村帶來希望。
未來10年農村經濟會有什麼趨勢?: 民企繼續發展壯大!隨著農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一些服務行業也會快速發展起來!
未來十年農村發展趨勢 - : 公司化農村是未來農村發展趨勢 公司化農村模式是Hj管理模式的派生、升華與細化.公司化農村模式被國家權威部門評價為「中國農村未來發展的必然趨勢 和統籌城鄉發展,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的必由之路,是新農村建設最佳方法選擇,是解決中國「三農」問題的「金鑰匙」. 公司化農村模式經國家科技管理部門和專家學者確認為具有「先進性、新穎性、科學性、適用性、前瞻性、可行性、可操作性」的管理科技成果.
我國農村的發展趨勢? - : 我國農村的發展趨勢(未來二十年). 一、土地資源將會越來越少. 二、受城鎮化的影響,人口會逐步縮減. 三、科技應用越來越普及,機械化較為普及,自動化尚處鳳毛麟角. 四、農作物的主糧產量會越來越高(當然會有個限度,例如,水稻). 五、勞動的組織形式會發展巨大的變化. 六、農民的生活水平,將會得到緩慢地提高(進城的除外). 七、交通運輸和基礎設施將得到較大的改善. 八、教育會逐步趨於平等、醫療得以較大的改善(與城市尚有較大差距). 簡而答之,僅供參考.
未來十年中國農村有哪些方面的發展 - : 未來十年中國農業發展方向重點實施八大科技方面,這八大科技方麵包括: 1、加強農作物品種選育與產業化.中國將以專用、優質農作物品種選育與產業化為重點,促進 農業結構的戰略性調整,促進種植業產品標准化、布...
農業發展的趨勢怎麼樣?未來十年 - : 農業下降,人心叵惻
中國未來農業的發展前景如何呢?: 中國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國、第二經濟大國,農業現代化是中國發展的短板,因此未來中國農業需求大、潛力大.在解決好農村剩餘勞動力、人口城鎮化和土地規模經營問題後,中國未來農業的發展前景非常美好.
中國未來農村發展趨勢 - : 中國農村發展趨勢農村人口減少的趨勢1.現在農村裡,發達的都遷往城裡去了.2.現在考大學很容易,大學畢業後,絕大多數的大學生都去城裡找工作,留在城裡.3.未來20∽30年(如果計劃生育一直施行),哪像我父輩的人就開始離世,而我...
未來10年農業發展趨勢 - : 未來10年農業發展基本有五大趨勢:一、有機農業.二、重視農產品品牌形象.三、構建農業全產業鏈資源優勢.四、農業農村渠道布局從大而全到小而精.五、新興媒體的運用在農村更普遍成熟.
中國未來十年農村發展的方向是什麼?大學生回農村種地有沒有前途? - : 農業集約化,規模化.
中國未來十年農民發展趨勢 - : 那就叫一個勢不可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