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論當代世界經濟形勢對我國的影響
一、當前世界經濟增長中需要關注的「三高」風險
(一)石油價格高對世界經濟增長構成損害
今年以來,國際市場原油價格節節上升,上半年石油價格已經從去年的平均每桶30美元上漲到40美元以上。6月初油價最高升至42美元,創出1983年以來的新高。油價高企受多種因素的影響。一是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反復調整生產。歐佩克決定自4月份起把日產原油的上限減少100萬桶。這給市場帶來了沖擊,引致石油價格猛漲。石油輸出國組織不得不於6月3日同意增加原油產量以滿足市場需求,並從8月開始每天多生產50萬桶,以對抗能源價格攀升,油價才稍稍回落至每桶38美元左右的水平。但全球能源研究中心預測下半年油價整體水平仍會居高不下。二是地緣政治風險所致。今年以來中東局勢依然不穩,伊拉克油儲佔全球第一,但其國內戰火不熄,市場擔憂其政權移交後,內部政局很難平穩,結束動盪遙遙無期。以色列的沙龍政府及執政的利庫德集團的強硬姿態使人們對巴勒斯坦形勢的前途日益擔心。在產油大國沙特,針對外國人和政府機構的恐怖事件接連發生,這也向世界表明了中東原油供給方面的潛在風險。估計因中東形勢不穩導致的原油風險溢價達5-10美元。三是隨著世界經濟的升溫,主要國家原油需求增加。國際能源組織預測,今年全球石油需求將創16年新高。從能源耗費角度來看,美國位居工業化國家之首,5-6月又是美國傳統用油高峰。在亞洲,由於極高的經濟增長率與經濟的高能耗特徵,對石油需求的增長率很高。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石油進口國,去年每天的原油需求量為550萬桶,超過日本。今年國際能源機構又上調了中國每天的石油需求增長。印度對石油的需求量也以年均10%的速度增長。亞洲佔了全球石油需求增長量的90%。
油價上升將損害全球經濟的增長。對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經濟都會造成傷害。國際貨幣基金(IMF)報告指出,油價在一年內若上漲15美元,將直接減少世界經濟增長1%。如果油價持續保持在每桶40美元左右的高位,美國的經濟增長將降低0.3個百分點。國際能源機構發表的報告指出,油價每上升10美元,全球經濟增長將減少0.5個百分點,亞洲整體經濟增長率下降0.8個百分點。歐元區12國所需的石油70%以上依賴進口,油價上升導致企業生產成本上升,利潤下降,同時還給歐元區帶來了通脹壓力,對於正處在經濟復甦時期的歐元區來說,油價上漲也不是福音。隨著油價的飛升,全球通脹壓力正在增加。天然氣和煤炭價格也隨之上漲。這些動向也會直接影響化工產品的價格。
(二)世界初級產品價格高削弱經濟復甦勢頭
隨著世界經濟進入快速復甦的軌道,原料和燃料等初級產品的市場需求大幅增加,價格明顯上揚。這使得製造業的生產成本提高,同時帶來通脹風險。根據世貿組織的統計,2003年,全球燃料的平均價格上漲了16%,非燃料初級產品價格上漲了7%,其中金屬價格上漲了12%。由於製造業在亞洲國家和地區經濟中佔有重要的地位,初級產品價格上漲已經推動了物價上漲。原材料價格上升和美元貶值使美國2004年頭三個月消費價格按年率計算上升了5.1%,大大高於2003年全年的1.9%。國際市場許多商品價格大幅攀升或轉升,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是由於受世界經濟、特別是美國經濟復甦加快影響,市場需求激增,加之一些產品庫存下降,供應呈緊,世界有色金屬價格多有飆升,一些商品如錫等價格甚至更升達其14年來的最高水平,有色金屬價格的總體水平也升達9年來的新高。韓國、日本、中國等一些亞洲國家對鋼材的需求猛增,特別是三國造船企業2004年的新船完工量都將創歷史新高,對厚鋼板的需求尤大,引起厚鋼板價格飛速上漲,目前已升達1998年以來的最高價位,鋼材的總體價格水平也已突破每噸500美元大關。
二是由於受氣候不良影響,2003/04年度世界大豆的產量將較上年度減少4.8%,美國大豆產量更將劇減12.3%,世界大豆及豆油價格隨之出現猛漲,目前甚至已分別漲達其歷史最高水平和20年來的最高價位。因菲律賓、印尼產量減少,2004年上半年全球椰油市場預計也將出現約30萬噸的供應缺口。
三是原料或上游產品價格的上漲,在一定程度上帶動和支持了半成品、成品或下游產品價格的提高。如原油價格上漲帶動一些石化產品如乙烯、石腦油、汽油和聚氯乙烯等價格上漲;天然橡膠價格上漲帶動輪胎價格上漲;廢鋼、焦炭和鐵砂等價格上漲,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劇了鋼材價格的上漲。
(三)調高利率增加世界經濟復甦的成本
美國聯邦儲備局自2001年連續13次降息,短期利率從6.5%下降到目前的1%。隨著美國經濟的復甦和強勁增長連續三個季度的GDP增長在4%左右,4月份通脹水平達到4.4%,1%的利率水平已不適於美國。美聯儲在6月30目的貨幣政策會議上提高利率0.25個百分點。預計一年內美國聯邦基金利率將由1%提升到3%,美國住房貸款利率會由5.5%上升到7.5%。加息不僅對美國的投資、股市、消費及美元匯價產生影響,對世界經濟和國際直接投資都會產生深遠的影響。
首先,利率提高將增加企業的籌資成本,房地產和股票市場受損。在美國的超低利率背景下,購買其他國家股票的美國機構投資者開始回歸美元,進而影響世界金融市場。由於預期美國加息,今年以來東京市場、日元匯率均急劇下跌。亞洲其他地區股市也在下跌(香港、台灣、韓國、新加坡的主要股票指數從年初以來都跌入低價范圍。香港恆指跌17%,台灣加權指數跌16%,韓國綜合指數下跌15%。)拉美股市和匯市也紛紛下挫。
其次,由於預測美國將提高利率,世界資金流向正在發生變化。日美利差的擴大也會加劇資金從日本轉向美國的勢頭。由於擔心利率上調,使籌措資金的成本增大,一部分資金開始撤回,新興市場上債券也開始軟化。2003年新興市場國家獲得1400億美元的外國投資,利率上調將發展中國家和地區引資成本提高,因此可能加重發展中國家的債務負擔。
第三,美國利率的上調從理論上分析應帶動美元匯價的上升。但是從過去十幾年的情況看,1988-1989年,美聯邦基金利率從7%升至10%,1999年2000年,利率由5%升至6.5%,美元匯價是上升的;而1994年-1995年利率從3%升至6%,美元匯價卻跌至歷史低位。因此,單一利率趨勢難以判斷美元走勢,主要是看貿易形勢和其他經濟指標。從目前的情況看,貿易逆差依然會拖累美元,若美國貿易逆差隨著美國經濟增長而擴大,而美國無法抵消赤字擴大,美元仍會存在貶值的壓力。過去幾個月美元的回升是基於對美國加息的預期。
第四,由於已經預見到美國將提高利率,且幅度不會很大,因此,提高利率對亞洲不會造成很大的威脅。不過,隨著通脹的抬頭,亞洲國家也有可能追隨美國加息。這也會影響其經濟和外資的流入。工業國利率上升和新興市場國家債務的迅速上升帶來的財政困難都將削弱全球經濟的發展。
二、當前世界經濟形勢對中國的影響
(一)世界經濟的好轉和國際貿易的回升為中國出口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外部環境今年以來,中國進出口貿易依然保持快速增長,頭5個月出口增長33.4%。其中,中國對美歐日三大市場的出口同比分別增長33.3%、38.4%和22.0%。
1、隨著美國經濟的進一步復甦,國內投資需求進一步拉動,企業對生產資料采購將大幅增加,從而給中國相關產品出口帶來機遇。今年1-5月,我國對美國出口432.3億美元,同比增長33.3%。其中,工業製成品增長了36.2%,機械和運輸設備的出口增幅最大為47.9%。2004年1-5月中國對美國貿易順差240.9億美元,同比增長30%。
盡管美國經濟尚好,但如何保障充分就業仍是一個重要的問題,目前製造業的失業人口達270萬。為大選政治服務,爭取製造業的支持顯然成為美國民主黨和共和兩黨最緊迫的需要。彩電、傢具、紡織和服裝等均屬製造業行業,而中美雙邊貿易不平衡問題仍然突出,美國藉此對中國的反傾銷訴訟案件隨之不斷發生,預計下半年圍繞政治問題產生的貿易摩擦仍將延續。
2、1-5月中日雙邊貿易呈現快速增長的勢頭。日本向中國出口分別比上年同期增長了33.8%、14.8%、22.8%和18.8%。日本的國內需求重新煥發了活力,對進口需求也會逐步增大。而中國目前是日本第一大進口國,必然會從中受益。2004年1-5月日本從中國進口分別增長了9.6%、5.2%、25.5%和12.9%。日本從中國進口的最主要三種產品為:機械設備、紡織品和食品。其中占進口比重最大的機械設備(佔比幾乎為40%)增幅都在20%左右,3月份更是達到了41.9%。
3、一季度,中國對歐盟出口200.4億美元,同比增長41.7%;歐盟成為中國第二大出口貿易夥伴,其中中國對德國、英國、法國、義大利和荷蘭5國出口佔中國對歐盟總出口的76.5%,同比分別增長38.9%,42.4%,67.4%,23.9%和40.5%。中國對歐出口面臨的不利因素是,歐盟委員會2001年12月10日、2003年5月8日和12月23日三次對中國出口產品實施「普惠制」畢業,取消了16類中國對歐出口產品的普惠制待遇。而與此同時歐盟仍然給與其他國家的相關出口商品以普惠制待遇,中國有關對歐盟出口商品在與來自這些國家商品的競爭中將處於不利地位。
4、今年5月1日歐盟實現的東擴,為中國企業提供了更為廣闊、統一和穩定的市場。如今,只要我產品進入歐盟任何一個成員國,就可以進人其他成員國市場,而中國企業在10個新入盟國的生意相對較多,東擴為我企業進入歐盟老成員國市場提供了機遇;且由於歐盟運作規則將實現統一,我企業對歐盟貿易在手續上也將趨於簡化,從而為我國產品進入歐盟市場更提供了方便的條件。同時,由於東擴前10個新入盟國的工業製成品關稅普遍高於歐盟的平均水平(3.6%),歐盟東擴後要適用歐盟統一稅率,將使中國出口產品包括鍾表、玩具、游戲、體育用品和人造珠寶等可從對新入盟國家的貿易中獲得相對較低的歐盟關稅稅率,減少我產品成本。此外,歐盟東擴後,隨著新入盟成員國經濟增長和居民收入的逐步提高,其勞動成本將有較快增長,也有利於我產品價格競爭力的保持和增強。當然,歐盟新增的10個成員國對老歐盟成員國的出口商品結構與中國對歐盟出口商品結構存在一定的相似性,不排除擠占我部分產品在歐盟(主要是德、法等歐元區國家)市場的份額的可能性。
(二)國際商品市場發展給我國企業出口帶來了新商機
世界商品貿易的回升和增長,價格大幅上行,給我國企業出口發展帶來了難得的機遇。
1、世界信息技術產業市場前景向好。2003年世界半導體的銷售額全年增幅達18.3%,2004年則更將出現加速發展的勢頭,增幅可望大大高於上年,達到29%,銷售額預計將可基本恢復到2000年網路泡沫高峰期的水平。隨著市場的恢復和加速增長,半導體的價格也有明顯上升。作為IT業兩大增長引擎的電腦和手機市場,情況也大體如此。我國以工廠產品為主的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當有廣闊的發展前景。
2、紡織品服裝後配額時代的到來,將對我國紡織品服裝貿易帶來新的廣闊空間。我國紡織品服裝出口長期來雖不斷有所增長,但國外相關配額限制仍不失為影響我出口擴大的一個主要因素。如據WTO統計,1995年至2002年7年間我國紡織品服裝的出口增加了62.9%,在世界紡織品服裝出口額中所佔的比重自12.2%增至17.5%,即增長了5.3個百分點,但由於受紡織品服裝配額限制,同期我紡織品服裝在美國進口中所佔的比重僅增長了0.9個百分點。WTO《紡織品服裝協議》有關紡織品服裝配額的規定將於2004年年底終止。為此,許多海外客商認為,對與中國企業做貿易的空間將會更大。據我今年春季廣州交易會紡織商會統計,本屆交易會到會的客商比往屆有明顯增加,許多還是首次到會,其中一個主要原因就是,明年配額取消後,一些國外采購商看好中國的紡織品服裝,希望到廣交會進行考察,建立新的供貨渠道。
3、在世界有色金屬市場需求回升,價格不斷上漲下,錫市場供應連年不足,鉛、鋅供應也呈短缺,2003年以來價格分別都有飆升,是我擴大出口的大好時機。世界有色金屬價格總的說來在經2002年的小幅回升後,2003年乃至目前價格出現大幅走高。在此背景下,世界錫的價格2003年也有大幅度上行。如2003年12月,錫的價格為每噸6057.62美元,較上年同期猛升43%,2004年以來,截至4月份,較上年12月又再升47.8%。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主要是由於錫的消費不斷增長,市場連年產不敷消,供應嚴重不足。如據統計,2001年世界錫的消費較上年增長0.3%,2002年為增3.8%,2003年增6.2%,2004年預計還將再增4.1%,而同期世界錫的生產平均年增約僅1.3%。在此情況下,錫市場生產不敷消費的數量2001年為500噸,2002年為2900噸。2003年陡增達24800噸,2004年預計更將增達30400噸。世界鉛、鋅市場也大體如此。繼2001年至2002年或2003年供應明顯過剩之後,2004年世界鉛、鋅市場據預計也將分別面臨12.5萬噸和10萬噸的較大供應短缺。
(三)中國對世界經濟的影響不斷加強
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按購買力平價最新公布的計算結果,中國的經濟總量已佔世界生產總值的12.6%,排在美國和歐盟之後。美國和歐盟分別佔世界生產總值的21.1%和19.9%。中國經濟的快速增長為世界經濟做出了貢獻。特別是發達國家從廉價勞動力生產的進口產品中受益,同時對高科技產品和服務有了更大需求。其他的發展中國家將看到對中國出口機會的增加,包括初級產品和製成品。
去年中國進口增長34%。今年1-5中國進口增長41%,明顯高於出口增長率(33.4%)。特別是從美歐日三大市場的進口增加明顯。
中國經濟實行宏觀調控,將不僅影響中國本身,還影響世界其他地區。亞行報告顯示,中國是全球鋼材、銻、鋅、白金、鋼和鐵礦最大的消費國;是鋁和銀第二大消費國,是鎳的第三大消費國,中國目前是全球第二大的石油消費國(僅次於美國),並佔2003年全球石油需要增長的35%。中國還生產全球50%的照相機,30%的空調機和電視機。中國已成為東南亞的主要貿易夥伴(去年從這一地區進口4130億美元)。中國從韓國、新加坡和泰國的進口增長了50%,從菲律賓的進口增長了一倍。今年1-5月,中國從東盟進口增加了41.7%。2003年日本出口增長的80%源於中國。亞行估計,今年全世界15%的增長將來自中國。中國宣布緊縮貸款的消息後,亞洲、歐洲和拉美的股市暴跌,農礦產品價格也大幅下跌。中國經濟的急劇調整將對世界經濟產生沖擊。雷曼預計,如果中國經濟硬著陸,其他亞洲新興經濟的GDP將下跌三個百分點。如果日本的GDO增長下跌半個百分點,足以破壞日本經濟脆弱的復甦,通縮也會惡化。
❷ 當前全球性的經濟危機對我國有何影響應如何應對
經濟危機直接影響我國對外出口 而我國沿海經濟帶主要依靠的也就是對外出口 在出口量下降的情況下 一些沿海的中小企業只能關門大吉 到沿海打工的大量地方勞動力失業 這就是所謂的農民工反鄉潮 對於這種情況政府的應對措施就是拿出大量資金進行大規模的基礎設施建設和國家工程以刺激內需 這和二戰之前的美國和德國在應對上世紀30年代的全球性經濟危機時所做的事情是一樣的 這種措施的結果就是在沿海地區失業回到家鄉的勞動力重新在家鄉找到了工作 以至在經濟危機逐漸過去 對外出口逐步恢復 沿海經濟帶重新需要勞動力輸入的時候 外地勞動力不願在重新進入 造成招工難
❸ 今年經濟保持恢復性增長,對你會有什麼影響嗎
經濟的恢復能夠讓我的收入出現明顯的增加以及工作發展機會變得更多。
經濟的低迷確實會影響到很多人的生活以及收入情況,因為經濟的低迷就會造成企業的發展出現嚴重的衰退,這也會導致工人的工作量出現明顯的減小,這就會讓員工的收入出現明顯的降低,從而也會導致一系列的連鎖反應出現。而經濟的恢復絕對能夠讓企業的運轉變得更加的流暢,同樣這也會讓員工的收入恢復到以往的正常水平。
一、經濟恢復能夠給普通人提供更多的選擇。由於經濟低迷的時候,導致很多企業出現了大量裁員或者是破產的情況,這也會使得原本有意跳槽的員工並不會選擇離開原來的公司發展。而經濟一旦恢復到正常水平就會涌現出很多可以讓自己發展的更好的工作機會以及條件,因此這也會讓普通人有了更多的發展機會,這其實對於普通人的進步以及提升生活質量都會帶來很大的幫助。
當然我們也看到經濟的恢復還是需要一定周期和時間的,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夠讓經濟恢復變得更加的健康,所以在這一階段,大家還是盡量不要選擇跳槽去其他公司工作。因為在這一段時期經濟的恢復情況還存在著不穩定的因素,如果在這一段時間我們出現失業的情況的話,將會很難再找到合適的工作。
❹ 經濟新常態對我們的日常生活有什麼積極影響
如下:
從結構層面看,新常態下,經濟結構發生全面、深刻的變化,不斷優化升級。
從動力層面看,新常態下,中國經濟將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
新常態有利於就業充分、收入均衡、社保完善、增長平穩、物價穩定、質量提升
新常態也將有利於經濟發展:增長將更平穩。物價將更穩定。質量將更提升。
新常態下,隨著資源環境約束強化、中國經濟轉向創新驅動,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將成為企業和社會追求的更高目標。
❺ 經濟崩潰對老百姓有什麼影響
1、大量工廠停產或倒閉,特別是出口型企業遇到生存危機,不得不把產品轉為內銷,同時還要大量削減員工。於是大量白領、藍領失業,一時找不到收入來源,如果有積蓄的還可以支撐,如果沒有積蓄,那隻能拚命找工作,或者向親朋友好友處借錢度日。
2、全球經濟衰退,會導致各國政府拚命實行量化寬松政策,希望以此擺脫目前的危機,這樣必然會導致各國的物價上漲,老百姓的日子越來越難過。在一些國家裡面還會出現一個人打三份工,也養不活家小。
3、全球經濟衰退,會導致銀行害怕不良率上升,於是就收緊銀根,寧願貸款給國有企業、地方政府融資平台等,也不願意貸款給中小企業,實體經濟受到影響,減少招人和擴大規模的願望。特別是餐飲行業,受到經濟衰退的影響更大。
4、全球經濟出現衰退,這要看周期長不長,剛剛開始,各國央行量化寬松,會推高房價和股價,但這畢竟是虛幻的泡沫,最終房價是要由當地居民收入來決定,房地產泡沫破裂就難以避免了:一方面,全球經濟衰退,使很多中小企業主日子不好過,他們只能賣掉名下房產來度日。
5、全球經濟危機,大家不是失業,就是降薪,稍好一些是保住自己的工資收入,對於購房熱情會驟降,同時,很多人失業後如果在短期內找不到工作,就會出現斷供潮,銀行拿了這么多房子,只能通過法院拍賣,大量房子無法變現,握在銀行手中。
❻ 近十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6.6%,將為我國經濟發展帶來哪些影響
近十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6.6%,將為我國經濟發展帶影響:
❼ 聽說現在世界經濟危機,對我們個人有什麼影響
現在世界的輿論是,由於中國主要以出口拉動經濟增長,西方經濟放緩,需求減少,中國經濟也將受到嚴重打擊。我的看法是,西方資本主義經濟危機,不但不會對中國經濟整體造成損失,而且會產生積極的影響。我們知道,中國對西方發達國家經濟出口,主要是輕工業品的出口。主要是勞動密集型產品。重工業品的出口,主要還是第三世界國家,對歐美的出口還很少。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發生經濟危機,是會對中國輕工業品的出口造成損失。但中國不像西方,工人就是無產階級。中國的工人,主要是農民,是有產者。有活干出去幹活,無活干回家種地。現在的農村,由於中央政策的傾斜,生活也在改善。農產品價格上漲,正好可以多種地,平抑物價。西方的經濟危機,對中國的主要影響,主要還是金融業。吸取經驗教訓,限制信貸規模,平穩發展。對中國經濟的過熱,剛好起到降溫、軟著陸的作用。由於美國的通貨膨脹、美元的貶值,預計石油黃金等資源類產品,還會上漲。石油黃金等資源類以美元計價的產品漲價,本身就是美元貶值,或者說是針對中國的發展,或者說是中國的需求引起的,與美國的需求減少幾乎是無關的。回調之後必定還會再上漲。
❽ 世界經濟形勢對我國的發展有什麼影響
世界經濟形勢對我國發展的影響:
一、金融危機加快世界經濟格局變遷,有助於我國話語權的提升
金融危機爆發前,美英德法意日加組成的七國集團(G7),由於囊括了西方主要發達國家,在協調經濟政策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不僅對發達國家,也對整個世界經濟產生了重要影響。國際金融危機作為分水嶺,二十國集團(G20)首腦峰會為標志,G20逐步取代G7,開始在協調全球應對金融危機方面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也就是說,以前,G7成員國的財政部長、中央銀行行長們坐在一起就可以對全球經濟「發號施令」,如今不行了,越來越多的以中國為代表的新興和發展中國家已經緊密地融入到全球國際分工鏈條當中。傳統發達國家的經濟地位在相對減弱,新的力量對全球經濟的影響越來越突出,沒有這些新興力量的參與和支持,很多全球經濟問題根本就解決不了。
在這種形勢下,我國的地位、影響力和話語權不斷提升,比如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等重要機構的一些高級職務由中國人來擔任;中國在世行的投票權從2.77%提高到4.42%,成為僅次於美國和日本的第三大股東。我國在全球經濟治理中的地位和發言權已有較大躍遷,基本實現了從被動到主動、從外圍到核心、從配合討論到參與決策的角色轉變。當然,這一過程是比較曲折艱難的,需要經過不懈努力,才能繼續不斷提高我國的國際地位和影響力。
二、大宗產品價格走低有利於我國改革發展
近期,黃金等貴金屬價格出現大幅暴跌,石油等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也出現了穩中趨跌的態勢,這裡面固然有國際游資炒作、地緣政治風險以及美元指數變化等因素的作用,但從基本面來看,剛需不足應該是最主要的原因。全球經濟復甦乏力,尤其是新興經濟體增速普遍放緩,暫時告別了高增長期,面臨著嚴重的產能過剩,需要進行結構調整。全球經濟的低迷,必然造成大宗商品需求的下降,價格回落應該是遲早的事兒。由於我們是石油、鐵礦石等主要大宗商品的進口大國,東西便宜了,我們進口開支節省了,企業的能源原材料成本隨之降低了。
過去幾年,新興經濟體出現嚴重通脹,其中相當一部分是由於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引起的,當前價格下降也使過去飽受困擾的輸入性通脹壓力有所緩和。另外,長期以來,在粗放型的增長模式下,我國資源性產品的價格被壓低,雖然在理順資源性產品價格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改革沒有到位。當前,國際大宗商品價格降低,國內的通脹也相對溫和,為加緊推進這方面改革提供了較好的空間。我國應抓住千載難逢的機遇,切實推進資源價格形成機制的市場化改革,充分發揮市場手段在資源配置和淘汰落後產能等方面的積極作用。
三、外需收縮和摩擦增多等因素直接沖擊我國出口
世界經濟復甦動力明顯不足,國際機構一再下調經濟增長預期,包括寄予厚望的美國經濟,增速從1.9%下調到1.7%。一直以來,信用卡和與之伴隨的借貸消費模式風靡美國,而金融危機則給美國民眾的消費理念帶來巨大沖擊,3年內約有500萬個美國家庭關閉了信用卡賬戶,再加上失業率居高不下,美國人還不敢大筆消費。歐洲情況也好不到哪兒去,各國財政緊縮,如希臘,過去3年,經濟萎縮了1/5,民眾生活水平下降了1/3,一半的年輕人沒有工作。美歐是我國主要貿易夥伴,他們的日子難過了,買我們的東西就少。以前我們出口增長一般都是每年20%多,現在很難保持兩位數,去年是7.9%,今年我國外貿進出口總額力爭增長8%左右就不錯了。
全球貿易和經濟增長之間是相互關聯的,經濟增長快,貿易增長也快,經濟增長降下來,貿易增長也降下來。2012年全球貿易的增速只有2.5%,低於過去20年平均水平的一半。根據WTO預測,2013年全球貿易增長也只有3.3%。最關鍵的是,每當世界經濟處於擴張期,主要發達國家就會積極倡導自由貿易,而當世界經濟處於低迷不振的時候,主要發達國家就會祭出貿易保護的大旗。2012年貿易保護主義的勢頭就比較猛,我國共遭遇21個國家發起的77起貿易救濟調查,涉案金額277億美元,同比分別增長11.6%和369%。金融危機發生以來,全球市場需求減弱、競爭加劇,各國貿易政策愈加「以自我為中心」,各種貿易投資壁壘明顯增多。今年以來,我國遭遇的貿易保護更是由傳統製造品擴大到光伏等新能源領域,使得我國新能源行業遭遇前所未有的巨大沖擊。當前以及今後一個時期,我國面臨的貿易摩擦呈現常態化、復雜化趨勢,貿易摩擦將貫穿我國從貿易大國走向貿易強國的全過程,應對貿易摩擦將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
四、熱錢大進大出加大我國金融風險
熱錢,又稱游資或叫投機性短期資本,是為追求最高報酬以最低風險而在國際金融市場上迅速流動的短期投機性資金。熱錢為了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牟取暴利,它在國際市場上興風作浪,翻雲覆雨,快速進出市場,製造狂熱氣氛,然後在高價位時悄然出貨套利而走,掠奪巨額財富,甚至引發金融乃至經濟危機。
現在美、歐、日等發達經濟體都在想方設法救助經濟,推出量化寬松甚至超級量化寬松貨幣政策,釋放出的貨幣在全球大規模流動。今年以來,我國外匯儲備一改2012年相對平穩的態勢,出現急劇攀升,其背後有大量國際熱錢流動的因素,特別是造成短期內人民幣快速升值,給我國出口行業等帶來巨大壓力。2013年1至5月,我國有4000億元左右來自於境外熱錢流入。熱錢大規模流入使得我國外匯占款被動投放壓力大增,前五個月我國外匯占款投放高達1.58萬億元,是上年全年的3.2倍。熱錢主要為追逐利差、匯差,人民幣1年期存款利率達到3.5%,大大高於近乎零利率的美元,或購買銀行的理財產品。今年以來人民幣兌美元升值近2%,特別是前5個月實際有效匯率升值幅度高達5.6%。
熱錢「有進就有出」,近來對美國提前退出量化寬松貨幣政策的預期逐漸增強,熱錢開始從中國等新興經濟體撤退。這意味著投放到市場上的人民幣規模相應減少,6月底所謂的「錢荒」,與此也有很大關系。熱錢的快進快出,不僅造成較大金融風險,而且對我國貨幣政策調控造成了很大壓力。熱錢來時有沖擊,走時也有風險。
五、全球貿易格局變化帶來嚴峻挑戰
在WTO的日程表中,多哈回合談判始終是一項重要工作。但原定3年的談判期限一拖再拖,如今已進入第12個年頭,而且由於各方不願妥協退讓,多哈回合幾乎成為「雞肋」,談判前景不被看好。
與多邊談判陷入僵局相比,區域經濟合作蓬勃發展,雙邊談判大有取代多邊之勢。奧巴馬政府已經在全面推動TPP(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協定)談判,近期又啟動了TTIP(跨大西洋貿易與投資夥伴協定)談判。無論TPP,還是TTIP,其目的是重塑新的貿易規則,重掌國際貿易領導權,談判排除的都是中國等新興經濟體,其咄咄逼人之勢溢於言表。TPP協定對我國經貿的影響已經非常明顯,如果歐美之間達成協議,將成為史上最大的自由貿易協定:美歐關稅降至零、覆蓋世界貿易量的1/3、全球GDP的1/2。很大程度上,TTIP將改變世界貿易規則、行業標准,挑戰新興國家,尤其是金磚國家間的准貿易聯盟。那麼,包括中國在內的新興國家將被徹底邊緣化。這樣對我們來說,在制定新的投資、貿易等規則的時候,我們無法參與,歐美貿易和投資標準的提高,促使中國等新興經濟體國家不得不進一步進行新一輪改革。
六、創新競爭力有被拉大的風險
金融危機後,為了重振本土工業,美歐等發達國家將「再工業化」作為重塑競爭優勢的重要戰略,推出了大力發展新興產業、鼓勵科技創新、支持中小企業發展等政策和措施。然而,面對全球以製造業數字化、智能化為核心的新一輪工業革命浪潮,我國創新能力不足,與歐美發達國家在高端技術領域的差距面臨再次被拉大的風險。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積極吸引外商直接投資,外資帶來了大量中低端技術,促進了我國技術進步。由於當前我們製造業的一些傳統比較優勢在喪失,比如,隨著人口結構的變化,勞動力成本呈顯著上升趨勢;隨著房價的飆升和城市建設的大規模推進,土地成本大幅提高;近年來人民幣累計升值超過30%以上,我國出口價格優勢不再;霧霾天氣等使得老百姓對環保的要求日益提高,製造業環保成本大幅增加等等,一些跨國企業開始從我國迴流到本土,或轉戰東南亞等地尋找更加低廉的勞動力市場,外資流入我國速度開始放緩,技術引進步伐也相應放慢。當然,現在我們已經掌握了中低端技術,需要更多的高端技術,而高端技術歐美國家從來都是嚴格封鎖的,我們引進不了,這就迫切需要我們堅定不移地走自主創新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