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發生的變化
中國改革開放30年,取得了偉大的成就。不僅建立全面的物質生產體系,保持經濟持續高速增長,人民生活水平和社會發展水平大幅度提高,全面融入世界經濟體系,國際地位不斷上升。
(1)建立全面物質生產體系
中國改革開放30年,保證了和平穩定就,建立起全面的物質生產體系,經濟建設取得顯著成。中國已經由初級工業經濟轉變為高級工業經濟,包括鋼鐵、家用電器在內的許多工業產品生產居世界第一位。與此同時,中國經濟規模和經濟總量不斷擴大。1978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只有3645億元,2007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猛增到246619億元,30年間增加了67倍。2007年中國每天創造的GDP為675億元,1978年的GDP現在只用6天時間就可以完成。
(2)國際地位持續不斷提高
中國改革開放30年,中國的國際地位不斷提高。快速經濟增長使中國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不斷上升。2005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182321億元人民幣,按2005年人民幣對美元平均匯率1:8.1917計算,中國GDP總量約摺合為22248億美元,佔世界經濟總量5.6%,排在世界第四位(見圖1)。[2]如按人民幣對美元購買力平價(PPP)轉換系數1.8 水平計算,2005年中國經濟總量GDP現價182321億元人民幣摺合為101289億美元,僅次於美國,排在全球第2位。[3]隨著中國經濟快速增長和人民幣快速升值,中國以美元衡量的經濟總量還將快速增加。
(3)全面融入世界經濟體系
以加入WTO為標志,中國經濟已經完成市場化和國際化進程,融入世界經濟體系和經濟全球化浪潮之中。數據表明,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聯系更加緊密,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經濟增長具有明顯的相關性、同步性。1978-2007年中國經濟
與世界經濟增長的同步系數是3.4,即世界經濟增長1個百分點,中國經濟增長3.4百分點(見圖2),中國經濟影響世界,世界經濟影響中國。
(4)社會經濟取得全面進步
改革開放30年,中國社會經濟發展取得全面進步。北京工商大學經濟學院世界經濟研究中心(WERCCN)和首都流通研究基地中國經濟指數中心(BCEIC)主任季鑄教授主持編制的《全球100個國家國際貿易投資風險指數》(ITIRI2007),從政治風險、經濟風險、政策風險、支付風險四個方面系統分析了全球100個國家國際貿易投資風險狀況,中國綜合風險指數0.8341,從第38位上升到第36位。排在埃及之前,秘魯之後。政治風險指數0.8513,排在第42位。經濟風險指數0.8064,排在第51位。政策風險指數0.7902,排在第76位。支付風險指數0.8937,排在第23位。目前,中國外匯儲備充實,經濟總體安全。然而,宏觀經濟管理水平較低,有待進一步提高。
(5)經濟增長變得更加穩健
中國的改革開放釋放出巨大的生產力,政府主導、大力投資和不斷強化的工業經濟使中國經濟增長一直高於世界經濟增長水平。1978-2007年世界經濟平均增長率為3.4%,中國同期經濟平均增長率為9.8%,中國經濟增長速度是同期世界經濟增長速度的2.8倍,是同期美國經濟增長速度的3.2倍。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中國經濟增長越來越穩健。1978-1995年期間,中國經濟發展還不夠完善、不夠成熟,經濟增長波動性和周期性都比較顯著。此後,中國經濟增長的波動性和周期性明顯減弱,表明中國經濟體系日趨完善,宏觀經濟調控日漸成熟。
(6)經濟發展水平不斷提高
中國改革開放不斷深入的同時,經濟發展水平大幅度提高。1978年中國人均GDP為381元,按照1980年1美元兌換1.53元人民幣匯率計算,約合149美元。2007年中國人均GDP上升到2640美元,比改革開放前增長了17倍。這其中有價格上漲的因素,也有人民幣匯率變化的因素。
(7)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改善
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1978年中國城鎮居民家庭的恩格爾系數為57.5%,農村居民家庭的恩格爾系數為67.7%。那時的中國相當貧困,人們吃糧、吃肉還要憑糧票、肉票。2006年中國城鎮居民家庭的恩格爾系數下降到35.8%,下降了37.7%。農村居民家庭的恩格爾系數為43%,下降了36.4%。
(8)教育發展取得長足進步
教育發展是衡量一個國家發展水平和發展潛力的重要指標。改革開放30年,中國教育發展取得長足進步。1978年中國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數只有16.5萬,占當時中國人口總量96259萬的0.0171%。2006年中國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數達到377.5萬,占當年中國人口總量131448萬的0.2871%,30年間增長了16.7倍。
(9)國民預期壽命明顯提高
預期壽命是衡量一個國家社會經濟發展的綜合指標,預期壽命提高不但意味著經濟發展水平提高,也意味著社會保障能力的提升。根據中國人口普查數據,1982年中國人口平均預期壽命是67.77歲,2000年中國人口平均預期壽命上升到71.40歲,增加了3.63歲。
(10)人民生活更加豐富多彩
中國人民在這30年裡的生活變得更加豐富多彩。電視機、洗衣機、冰箱、空調、汽車、電腦、網路、電話、手機、音樂、電影、旅遊、奧運,如此等等,中國人民的物質生活和文化生活已經進入一個與世界同步的時代。
㈡ 當今世界經濟的突出特點是什麼
當前世界經濟形勢分析
2004-08-25 13:43
當前世界經濟增長趨勢逐步加強,各地區經濟和行業的恢復都好於早先的預期,個人消費、投資和貿易都不同程度地實現了增長。同時,全球通貨膨脹的跡象開始顯現,中期內經濟結構不平衡和經濟增長不平衡的矛盾依然明顯,經濟發展中的矛盾和不確定因素繼續存在。世界經濟將在調整中進入新的增長周期。
一、世界經濟復甦的突出特點
世界經濟增長勢頭日趨明顯,經濟前景樂觀。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測2004年世界經濟增長4.6%(按購買力平價測算),比去年提高0.7個百分點,是2000年以來的最高增幅。世界銀行預測世界經濟增長3.7%(按市場匯率測算),比去年提高1.1個百分點。聯合國、經合組織等也都對今年世界經濟增長做出了比較樂觀的估計。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測發達經濟體2004年增長3.5%,比去年提高1.4個百分點,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長6%。
主要經濟體同步出現強勁復甦,世界經濟增長動力明顯加大。今年1季度,美國經濟增長3.9%,基本擺脫「失業型復甦」,進入可持續擴張階段;日本經濟1季度增長1.5%,摺合成年率增長6.1%,連續3個季度保持快速增長,基本走出經濟長期低迷局面;歐元區經濟1季度增長0.3%,是歐元區經濟自2001年第二季度以來增速最快的一個季度。距離2001年美日歐經濟同時陷入衰退已有3年時間,美日歐三大經濟體周期性復甦效應相互疊加,改變了前次世界復甦主要依靠美國經濟拉動的局面,這為其他國家和地區的經濟增長注添了極大的活力,為世界經濟步入新一輪增長期創造了條件。
中國、印度、俄羅斯等發展中大國經濟持續快速增長,已成為地區乃至世界經濟增長的新引擎。中國經濟上半年增長9.7%,成為亞洲和世界經濟的增長重要動力之一。俄羅斯國內生產總值一季度增長7.4%。發展中大國迅速興起是當今世界經濟中的一個突出亮點,也引發了新一輪國際經濟關系調整,有利於推進世界多極化的發展。
通貨緊縮威脅消失,潛在的通脹壓力加大。去年以來,國際市場石油等能源和資源重要商品價格高漲,美元貶值,全球性物價下滑勢頭發生逆轉。隨著世界經濟增長加快,通貨膨脹又成為各國保持警惕的問題。今年5月,美國消費價格上升3.1%,遠高於去年全年的1.9%;歐元區通脹率為2.5%,比4月份提高0.5個百分點;歐盟25國為2.4%,比4月份提高0.4個百分點。泰國、菲律賓今年3月消費價格同比分別上漲2.3%、3.8%,為2001年底以來的最高。各國經濟政策正在從刺激經濟增長轉向預防通貨膨脹。
二、世界貿易和投資出現回升趨勢
第一,世界貿易強勁復甦。主要是受到亞洲和美國經濟強勁復甦的推動,世界貿易規模進一步擴張,主要經濟體貿易迅速增長。WTO預測,2004年世界貿易量將增長7.5%,比去年增速提高3個百分點,高於10年來的平均速度。世界銀行和聯合國預計全球貿易量增長7-8%。美國和日本5月份進出口總額同比分別增長16.7%和7.6%;歐元區4月份進出口同比增長6.3%;1季度泰國、馬來西亞出口分別增長20.9%、16.9%。商品價格和匯率變動對世界貿易影響仍然較大,世界貿易額將增長更快。
全球貿易增長不平衡加劇。經濟全球化發展促進了國際資金、貨物、技術和服務的大流動。2003年世界商品出口總額為7.2萬億美元,加上服務貿易達9.3萬億美元,但主要是發達國家和部分發展中國家從中受益。發展中國家佔世界貿易比例為32%,其中低附加值工業產品比重較大,高技術產品出口僅佔世界總額的10%。
各種形式的經貿合作加快發展,區域和雙邊自貿安排明顯增多。由於WTO多邊談判受阻,亞洲、歐洲、美洲等地區正加緊推進經濟一體化進程。亞洲自貿區建設已經起步;歐盟5月份實現了歷史上最大的一輪擴大;美國與中美洲5個國家近期簽署了自貿協定;俄羅斯、烏克蘭、哈薩克、白俄羅斯4個國家即將建立獨聯體框架下的統一經濟區;墨西哥也宣布將與南方共同市場簽定自貿協定。除雙邊自貿談判外,東盟自由貿易區、美洲自由貿易區、歐盟-南共市自由貿易區等區域性經濟貿易合作談判進程加快。這既有利於促進自貿區內的貿易發展和經濟融合,也給區外各國帶來了新的壓力與挑戰。
第二,全球跨國直接投資可望恢復性增長。多數經濟學家對全球跨國直接投資前景表示樂觀。世界經濟復甦使得公司贏利狀況好轉,跨國購並漸趨活躍。聯合國貿發會議初步估計2003年全球跨國直接投資稍高於2002年,2004年將出現恢復性增長。今年上半年,跨國並購和投資活動反彈,歐美企業公布的並購意向涉及金額已達300多億美元。今年1季度,美國對外直接投資572億美元,吸收直接投資180億美元。歐元區對外投資和吸收外資繼續低迷。OECD的研究認為,中國和印度將成為全球跨國投資最熱點的地區,甚至超過了美國、英國等發達國家。
跨國投資在製造業恢復較快,特別是在食品和飲料、汽車、電子產品以及機械設備行業投資較多。在服務領域的跨國投資增加也很明顯,除了運輸、銀行保險以及商業服務外,一些大型跨國公司紛紛把價值鏈的各個環節外包,包括傳統的加工組裝環節,新增加了價值鏈中附加值更大的研究開發、設計環節,采購營銷環節等。服務業外包正在成為跨國投資的新熱點。
三、積極的經濟政策刺激了經濟復甦
自2001年以來,美國聯邦儲蓄委員會連續13次降息,從最高時的6.5%降到了1%,達45年來的最低水平,長期利率也下降到了40年來的最低水平。美聯儲認為他實行的是「過度刺激性的貨幣政策」。歐洲央行長時間維持2%的低利率,市場上保持了充足的貨幣資金,今年貨幣(M3)增速則維持在10%以上。英國中央銀行利率在2003年10月降低到歷史最低點3.5%。日本的「零利率」貨幣政策維持多年不變,並繼續向市場投放貨幣,實行「量化寬松」政策。在發達國家帶動下,世界利率水平普遍處於歷史上的低點。低利率創造了良好的融資環境,促進了個人消費和企業投資。
為刺激經濟,各國政府普遍實施擴張性財政政策,大規模減稅,增加財政預算,擴大公共投資。美國由財政盈餘轉為財政赤字,2003年度達到3750億美元,2004年有可能達到4750億美元。歐元區財政赤字也迅速增加,佔GDP的比例在2003年升至2.7%,德國和法國財政赤字都超過了GDP的4%,義大利的財政赤字也超過了官方的目標。歐元區主要國家財政赤字超過《穩定與增長公約》規定的標准,但為刺激經濟復甦,都被默許而未加以譴責。2003年日本財政赤字對GDP之比高達7.4%。
各國政府刺激經濟的政策措施發揮了作用。首先,阻止了經濟的衰退。政府政策提振了市場信心,創紀錄的政策力度遏制住了經濟繼續下滑,催生出經濟復甦周期的來臨。其次,為經濟復甦提供了初始動力。極低的利率鼓勵了信貸,刺激了當前的消費,投資也變得有利可為;政府的直接支出,帶動了消費和擴大了投資規模。在經濟衰退時期,市場靠自身動力不足以走上復甦循環,政策驅動起了主導作用。再者,各國政策還著眼於經濟結構的調整。世界經濟的衰退也有經濟結構方面的原因,針對經濟中的深層次矛盾有效採取政策措施,歐元區設法增加勞動力市場的靈活性,日本著力解決不良債權,印度提高經濟的開放程度等等。這為經濟走上復甦道路後,形成自主增長能力,為長遠發展創造了條件。
各國政策取向近乎統一的行動成效明顯,但是各國宏觀政策的調控空間已不大。當前世界經濟出現了復甦的勢頭,但一些固有的、阻礙經濟快速增長的問題尚未得到解決,新的問題又相繼出現,如就業依然不足,美國貿易和財政赤字問題,美國經濟出現降溫跡象等等。而主要國家進一步刺激經濟的政策手段已不多。美聯儲已經開始了新一輪提息周期,歐元區和日本央行短期內不會緊隨美國提息,但繼續降低利率可能性不大,部分經濟體和國家還可能上調利率。各國不斷惡化的財政赤字縮小了進一步實施擴張性財政政策的空間。政策推進力度減弱的預期,對仍需刺激的消費和投資來說,無疑增加了對前景的擔憂。
四、國際市場石油價格上漲困擾世界經濟增長
今年上半年國際石油價格節節攀升,5月份一度突破每桶40美元,創近13年來新高,8月份又超過了每桶45美元。一方面,全球能源需求將繼續旺盛,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7月份預計今年第三季對其原油的日需求量達到2693萬桶,第四季進一步增加到2817萬桶,全年平均2702萬桶,2005年達到2736萬桶。另一方面,委內瑞拉等國石油生產恢復緩慢,伊拉克石油出口受阻,加大了市場對石油供應的擔心。最近歐佩克宣布提高原油日產限額,但多數成員國的生產能力已達極限,對降低油價作用有限。預計油價將在一段時期內保持在較高水平,甚至高油價有可能成為未來的長期走勢。
油價上漲成為牽制世界經濟增長的不利因素。石油作為重要的能源,對經濟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石油和天然氣佔美國能源消費的60%以上,石油占日本能源消費的50%左右,佔印度的35%,佔中國的30%。油價上漲顯著增加各國的能源開支,生產成本提高;還將加大通貨膨脹的壓力,明顯抑制人們的消費,增加了世界經濟的不穩定性,特別是對依賴石油進口的發展中國家構成嚴重打擊。重要產油區局勢動盪,恐怖主義和海盜活動對能源生產和運輸的威脅,使得能源安全問題凸現,成為影響國際經濟形勢的重要因素。
㈢ 二十世紀歐美經濟大蕭條的特點
具體來說,這次經濟大衰退有五個特點:
第一,世界經濟陷入同步性衰退。即發達經濟體、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貧困國家同步進入衰退,無一例外。世界銀行預測,全球佔93%的經濟體陷入經濟大衰退。發達經濟體2020年經濟活動萎縮7%,新興經濟體將收縮2.5%。
第二,經濟大衰退的程度極深。中國一季度經濟增長-6.8%,程度可以說是很深的,是改革開放以來唯一的一次負增長。當然,中國經濟增長二季度已經由負轉正了,增長3.2%,但主要靠投資拉動。按照OECD預測,全球經濟今年將下滑6%-7.6%,甚至更多,世界銀行預測將下滑5.2%以上,IMF預測將下滑4.9%以上。OECD預測,日本經濟將萎縮6%,在最壞的情況下會萎縮7.3%;歐盟、歐元區將萎縮9.1%;美國將萎縮7.3%,最壞的情況下萎縮8.5%。IMF對世界經濟的預測僅過了兩個月,轉衰的程度更深了,4月份預測全球經濟增長是-3%,疫情控制不住會在-6%以上,而6月份預測,全球經濟最低-4.9%以上,這次疫情帶來的損失高達12萬億美元,比上一次2008年次貸危機給世界經濟帶來的損失要嚴重得多。
第三,經濟衰退時間持續長。一般來說,經濟增長速度低於3%持續兩個季度,就應該視為經濟衰退。今年以來,實際上從二季度開始,世界經濟就進入了衰退,今年經濟衰退肯定不只持續兩個季度,也不只持續四個季度。如果疫情控制不住,世界經濟衰退的時間會更長。按照基辛格從政治角度提出的說法,這場疫情會影響幾代人。
第四,這次經濟大衰退波及面寬。世界銀行預測,全球人均收入預計下降3.6%。這是按照全球人均的水平,還不算極端貧困的國家,如果算上就下降得更多了。190個國家人均收入下降,數百萬人會陷入極端貧困之中。不論是在2008年,還是在1929年、1930年,收入下降的面都沒有這么寬。全球性企業破產潮、失業潮會像潮水般涌來,很多人的生存、生活會非常困難。
第五,世界經濟恢復增長具有極大的不確定性。第一個變數當然就是當前的疫情繼續發展與惡化;第二個變數是美國的單邊主義、保護主義、民粹主義;第三個變數是美國大選、英國脫歐;第四個變數是世界上大國的競爭博弈,一些地方的局部戰爭;第五個變數是一些國家的天災人禍,包括蝗災、水災、旱災等。
經濟失速是靠某一個國家的單一力量難以解決的問題,即使中國控制住了疫情,但僅憑中國一國之力,也難以使全球恢復經濟增長,迅速恢復到原來的經濟發展狀態。
㈣ 世界經濟的發展方向是什麼
經濟全球化和地區一體化同步發展,這是大方向。
至於具體的……
我朝將保持高速增長,直到畸形的經濟結構徹底崩潰(目前來看這個崩潰的誘因是房產泡沫),然後就是像八零年代鬼子一樣的漫長衰退……
米帝增速逐漸緩慢,但不會出現負增長。但是,我們不能忽視米帝本身在科技革命浪潮中的領先地位……八零九零年代的計算機-網路技術為米帝帶來了多大好處我們都知道。
歐洲、鬼子的市場已經接近成熟,不會出現突然的變化。
廣大第三世界國家保持高速增長,越南、印尼乃至印度都有可能取代我朝目前在增長速度上的領頭羊地位。但是,這些國家的經濟結構問題會越來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