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狀態 > 農村經濟組織實施什麼改革

農村經濟組織實施什麼改革

發布時間:2023-02-08 18:31:57

A. 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內容

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內容包括:
1、切實加強農村集體資產管理,包括開展集體資產清產核資,落實集體資產所有權,加強農村集體資產財務管理;
2、穩步推進農村集體經營性資產產權制度改革,包括推進經營性資產股份合作制改革,確認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身份,完善農民集體資產股份權能;
3、健全完善農村集體經濟運行體制機制,包括強化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功能作用,保障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合法權利,探索發展集體經濟的有效形式。
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是針對農村集體資產產權歸屬不清晰、權責不明確、保護不嚴格等問題日益突出,侵蝕了農村集體所有制的基礎,影響了農村社會的穩定,改革農村集體產權制度勢在必行。
有關農民股份合作和農村集體資產股份權能改革試點方案,標志著中國布局農村集體資產產權試點工作即將全面展開。試點的目標在於探索賦予農民更多財產權利,明晰產權歸屬,完善各項權能,激活農村各類生產要素潛能,建立符合市場經濟要求的農村集體經濟運營新機制。這是農村改革一項重要頂層設計,是農村集體經濟改革重大制度創新。
試點方案提出了改革試點的目標原則:要通過改革賦予農民更多財產權利,明晰產權、完善權能,積極探索集體所有制的有效實現形式,不斷壯大集體經濟實力,不斷增加農民的財產性收入;在堅持家庭承包責任制的基礎上,在保護農民合法權益、尊重農民意願的前提下,發展多種形式的股份合作,探索建立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農村集體產權制度。陳曉華強調,在改革試點中,要堅持正確的改革方向,既要發揮集體的優越性,又要調動農民的積極性,激活農村各類生產要素潛能,探索發展壯大股份合作經濟的途徑;要堅持推進體制機制創新,守住防止集體資產被侵蝕和農民利益受損害的底線,建立符合市場經濟要求的農村集體經濟運營新機制;要堅持尊重農民群眾意願,確保農民群眾成為改革的參與者和受益者;要堅持重點突出和風險可控,確保試點工作順利實施。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村土地承包法》
第十四條 發包方享有下列權利:
(一)發包本集體所有的或者國家所有依法由本集體使用的農村土地;
(二)監督承包方依照承包合同約定的用途合理利用和保護土地;
(三)制止承包方損害承包地和農業資源的行為;
(四)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其他權利。

B. 我國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我國農村經濟體制改革是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包產到戶、到組。包干到戶、到組。聯產到勞。調整產業結構,發展多種經營,創辦鄉鎮企業。
改革購銷體制,允許進入市場、自由買賣,廢除人民公社制度,建立鄉、鎮政府、村民委員會。

C. 我國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主要內容是

1、1978-1984年主要是普及聯產承包責任制。

改革的起點是從否定一大二公的公社體制開始,把低效率的集體公有、統一經營、統一生產、統購統銷體制,改革為以家庭為單位的聯產承包責任制,即以家庭為市場經營主體,實行上交國家的、留足集體的、剩下都是自己的體制,從根本上解決了農業生產中的激勵與監督問題。

此外國家還改革了農村價格體制,提高了18種農產品收購價格。農村基本制度的改革,既調動了家庭分散經營的積極性,又體現了集體統一經營的優越性,因此極大地促進了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

據統計(以不變價格計算),1978-1984年農業總產出增長率和年均增長率分別為42.2%和75%,是歷史上農業增長最快的時期。計量分析表明,這一時期的農業總產出增長中,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貢獻最大,貢獻率為46。8%,價格體制改革次之。

同期農民收入水平有了很大提高,農民人均純收入從1137元增長到3976元,名義增長率高達17.5%,扣除物價上漲因素後的實際增長率為15。1%。這一時期,由於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推廣,農業勞動力逐步從土地的束縛中解放出來,形成了日益龐大的待業群體。

為了吸納農村剩餘勞動力,社隊企業得到迅速發展。國家對社隊企業在經營范圍、經營方式、供銷、貸款、稅收等方面做出了一系列重要決策,為社隊企業發展提供了基本政策依據和制度保證。

2、1985-1990年主要是改革農產品流通體制和農村非農產業體制。在農產品流通體制改革方面,加快了政府調控向市場交易的轉換力度。1991年與1986年相比,農副產品收購價格中,國家定價由17種減少到9種,銷售價格中國家定價由14種減少到7種。

農產品生產價格形成中,計劃定價由1978年的94.4%下降到1990年的25.2%。農產品流通體制改革帶來了農村經濟的較快發展,據統計,1985-1990年期間,農業產出的年均增長率為47%。

這一時期的另一個巨大成就主要體現在鄉鎮企業的興起與發展上,1984年中央4號文件將社隊企業正式改稱為鄉鎮企業,鄉鎮企業就業人數由5208萬人增加到9546萬人,總產值由170989億元增長到649566億元。

3、1991-1995年農村改革基本停滯,鄉鎮企業處於治理整頓狀態。這一階段,除了1994年國家再一次提高了部分農產品收購價格以外,農村沒有比較有影響的改革措施出台。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帶來的制度效應釋放殆盡,農業發展停滯。這一時期國家對經濟進行了全國性的治理整頓,鄉鎮企業發展勢頭明顯受到抑制,被迫大批次關停並轉。

4、1996-2003年我國開展了農村稅費體制改革,鄉鎮企業發展再掀新高潮。農村稅費改革主要是規范稅費管理,實行稅費統一。截至2003年底,稅費改革的試點省份已擴大到20個,涉及農業人口約6.2億人。這一時期,鄉鎮企業進入全面發展的第二個高潮。

1992年鄧小平南巡講話後,國務院下發了一系列文件,確認發展鄉鎮企業是繁榮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促進農業現代化和國民經濟發展的必由之路。這為鄉鎮企業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外部環境。

5、2003年至今主要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

從2003年開始,政府一方面大幅度增加了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的投入和補貼;另一方面,2006年中央政府宣布完全取消農業稅,更為徹底地解除了農民的負擔。

同時,經過市場的優勝劣汰,一些素質偏低的鄉鎮企業破產,多數鄉鎮企業的質量大大提高,與城市正規企業並駕齊驅,繼續發揮著吸納農村剩餘勞動力的功能。統計資料顯示,到了2006年鄉鎮企業吸納的勞動力為14680萬人。

總之,發端於農村的經濟體制改革,為國民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奠定了基礎,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起到了開拓性作用。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基本經驗在於,以保障農民的物質利益和民主權利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市場化改革取向,採取漸進式改革策略,並充分尊重農民的首創精神。

改革的成績在於成功邁出了五大步,這五大步都沿著市場體制改革的大方向有所推進和創新,但都尚未完成,各大步之間還沒有統一起來,所以,在農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新階段上,還要繼續把改革推進下去。

未來我國農村改革的重點在於,按照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精神,適應農村規模經營的趨勢,消除包干到戶的分散弊病,創新適度統一經營的生產關系;

對包括農村土地制度、糧食流通體制等在內的諸多方面進行全面的綜合改革;對整個農村經濟體制和農村基層政權體制進行配套改革;實現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從根本上改革城鄉分割的二元結構體制。

(3)農村經濟組織實施什麼改革擴展閱讀

總結經濟體制改革的經驗,歸納出導致「中國奇跡」的關鍵要素,對於更好地推進經濟體制改革,推動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1、堅持改革開放的基本國策。黨的十七大指出,改革開放使「我國成功實現了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到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從封閉半封閉到全方位開放的偉大歷史轉折」。

這一轉折使得人們原有的、落後的排斥的計劃經濟觀念得以轉變,使得市場作為資源配置主體的地位得以確立,使得經濟發展的體制和制度得以創新和發展,為市場經濟提供了發展的空間和良好的環境。

首先,改革開放是經濟體制改革的強大動力。在建立和完善市場經濟體制過程中遇到的矛盾和問題,有的是由發展不充分帶來的,主要是通過加快經濟發展、不斷提高國家的經濟實力來逐步加以解決;有的是由體制機制不完善帶來的,主要是通過深化改革,消除各制約性體制性因素解決。

無論是解決發展還是體制問題都是依靠深化改革來提供強大動力的。其次,對外開放為我國經濟體制的建立提供了外在推動力。一方面高度發達的國際市場經濟關系和激烈的國際市場競爭成為國內改革經濟體制、強化競爭機制的外在推動力,推動了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

另一方面開放型經濟同國際市場接軌後,為各類市場的培育和完善提供國際標准,還為國內加快建立相應的各類市場提供外部推力。此外,對外開放開拓了國際市場,為引進外資、學習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經驗提供了平台,為進一步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奠定基礎。

2、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基本方針。改革30 年來,我國一直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基本方針,這為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奠定了基礎。首先,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為經濟體制改革的實施提供了思想認識基礎。

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要求必須對束縛生產力發展的落後的生產關系進行改革,不斷解放和發展生產力,這就要求必須對落後的經濟體制進行改革,使其適應生產力的發展。

在改革過程中,在認識方面,我們先後經歷了「 計劃為主、市場為輔」、「有計劃商品經濟」以及「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等認識層面上的提升。其次,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為經濟體制改革的實施提供了環境基礎。

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要求政府為經濟改革和發展提供全方位的服務,要求政府不斷探索經濟改革和發展的新路子、新模式,這些都為經濟體制改革提供了良好的環境。

改革30 年來,我國在農業改革、國有企業改革、市場體系建設等方面探索出了很多新的經驗和方法,同時政府對經濟改革的支持和服務也越來越到位,為經濟體制進一步的改革和完善奠定了基礎。

3、堅持多元化改革的思路。我國的經濟體制改革並不是單一領域的改革, 而是多個領域的多個方面的改革。在改革前兩個階段實際上有兩條主線:一是通過所有制方面的改革,調整了所有制結構。

在總的結構上,從過去的單一公有制經濟結構逐漸改變成為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經濟成分並存的所有制結構。二是通過體制改革和運行機制的轉變,為實行社會主義市場運行機制准備了體制基礎。

對計劃體制、投資體制、財政體制、流通體制、價格體制、分配體制和社會保障制度都進行了以引進市場機制為主要內容的改革。

在深化改革階段(改革的後兩個階段)主要是圍繞所有制結構完善、國有企業改革深化、行政管理的完善、市場體系的完善以及財政、稅收、金融、外匯、計劃和投融資體制改革的深化等問題展開。可見,在改革的各個階段都是從多個方面進行改革,而不是單一的一個方面的改革。

4、堅持漸進式的改革模式。漸進式改革是指在根本經濟制度不發生較大變化的情況下,對經濟發展過程中限制或阻礙經濟發展的經濟體制進行逐漸地改革,漸進性則主要表現在從增量改革逐漸向存量改革過渡、從局部改革逐漸到整體性推進和先易後難的變遷進程。

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漸進性主要表現在:一是從改革時序安排的漸進性。從農村改革開始,然後擴展到城市;先著力發展比較適應市場經濟的非公有制經濟,而後重點推進國有經濟的改革;先發展商品市場,然後著重發展生產要素市場;

價格改革先調後放,調放結合,並逐步同國際市場價格相聯系;生產、流通、價格等都出現計劃內外雙軌制,然後向市場單軌制過渡;經濟特區、沿海城市改革開放先行一步,逐步向內地推開,實現全方位開放等等。二是在改革推進的方法上漸進性。

先是摸著石頭過河,走一步看一步,然後隨著經驗的積累,逐步實行相互協調、相互配套的整體推進;另外,先易後難,先改革那些比較容易改的領域,最後搞攻堅戰——推進國有企業改革。三是改革步驟的漸進性。

中國的改革是分步進行的,集中於制度革新,例如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對產權進行改革,通過保留剩餘的方式激勵農民;中國的改革過程中更多地採取了試驗的形式,允許部分地區或部門率先改革,成功之後再向全國或全行業擴展,例如經濟特區的建立;

初始條件對於改革方式的選擇來說也是非常重要的,中國採取了由易到難的改革順序,避免出現大的沖擊,保持了社會的穩定。

概括來講,中國漸進式改革的特點是最小化政策貫徹執行的成本,而不是最大限度地提高經濟效率,最小化市場經濟改革的政治阻力,逐步適應不斷變化的經濟環境,採取由易到難的改革順序以試點方式逐步推動改革。

5、堅持體制和制度創新的改革主線。改革開放30 年,通過體制創新和制度創新逐步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掃清了發展障礙。

首先,在改革初期,通過體制建設,打破了計劃經濟體制一統天下的格局,為市場經濟體制建立開辟了空間:一是在整個經濟運行機制和管理體制內部引進市場機制,初步建立市場經濟運行的基本體制基礎;二是以擴大地方自主權為內容的投資體制和財政體制改革建立了市場經濟運行的宏觀體制基礎。

其次,1992 年以後,我國的經濟體制改革開始了由市場化取向改革向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型的轉變,在改革內容上也開始逐步由體制改革轉向制度創新。主要包括通過制度創新推動以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為核心的微觀基礎的轉型以及以配套改革為內容的宏觀制度的創新等。

其中,總體配套改革方面的制度創新涵蓋財政、稅收、外匯、金融、投資、外貿以及流通體制等各個方面。

第三, 進入21 世紀,我國經濟體制改革進入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階段,這一時期主要是在原來的制度創新的基礎上,繼續完善各項制度,進一步推進所有制結構的完善、行政管理體制的完善、市場體系的完善等。

6、堅持把促進改革、發展與穩定相結合的原則。我國是一個擁有世界上最多人口的發展中國家,改革的目的是不斷增強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不斷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斷促進社會全面進步和人的全面發展。為此,在改革初始,我國就確定了改革是動力、發展是目的、穩定是前提的基本原則。

在改革過程中始終堅持把改革的力度、發展的速度和社會可承受的程度統一起來,把不斷改善人民生活作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關系的重要結合點,在社會穩定中推進改革發展,通過改革發展促進社會穩定。

30 年成功改革的實踐印證了堅持改革、發展與穩定相結合原則的重要性,離開了改革就不可能實現中國經濟的連續30 年的高速發展,離開發展社會的穩定就失去了載體,離開了穩定改革與發展就失去了基礎。因此,三者相輔相承,共同促進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實施。

D. 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實行什麼為基礎

我國憲法第八條規定:「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實行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

改革開放30多年來,農村生產力的發展和城鎮化水平的提高,使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具備了現實可能性。

1、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的組織基礎依然存在。在土地集體所有制基礎上,一些農村在行政村(原生產大隊)或自然村(原生產隊)的社區范圍內,成立了村級集體經濟組織。

2、工業化發展為發展農村集體經濟提供了物質基礎。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工業化所取得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工業化的不斷發展,不僅為我國農業現代化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物質准備,而且為我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奠定了物質基礎。

3、農村改革和發展培養和造就了一批現代農民。農村改革30多年來,盡管在城鎮化的進程中,農村人才大量流向大中城市,但農村改革和發展的實踐,造就了一批立足農村、發展農村的現代農民。

4、廣大農民具有發展集體經濟的強烈願望。在當前我國農村經濟體制下,全體村民作為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農村社區集體經濟組織的發展與村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存在水漲船高的對應關系。

(4)農村經濟組織實施什麼改革擴展閱讀


主要障礙

1、社會輿論仍然對集體經濟存在偏見。近年來,在我國學術界,一直存在著一股否定集體經濟的風氣。一些學者大肆渲染劉庄、南街、華西這些集體經濟典型村的特殊性,無視這種特殊性背後的歷史必然性和普遍性

2、一些地方對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還缺乏相應的政策支持。在集體經濟是保守的、落後的這一不利輿論影響下,一些地方缺乏集體經濟發展的寬松政策環境,造成集體經濟貸款難、稅收負擔重等問題,一些改革政策措施很難落到實處,黨的方針政策被流於形式。

3、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需要加強。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壯大離不開自身本領過強、作風過硬的帶頭人和強有力的農村基層黨組織。

4、集體主義觀念有所弱化。由於幾千年來小農經濟的深刻影響,加之小農思想改造的長期性、艱巨性等原因,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條件下,廣大農民仍然不可避免地保存某些舊社會的思想和習慣。

5、人才缺乏的狀況沒有得到根本改善。人才引進和培養成為農村集體經濟組織面臨的一大難題。目前,絕大多數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既缺乏懂得現代經濟管理的人才,又缺乏農村經濟發展急需的科技人才

閱讀全文

與農村經濟組織實施什麼改革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身體健康如何瘦小腿 瀏覽:598
非事業編崗位什麼意思 瀏覽:911
劍三貼吧賣號鬼故事是什麼意思 瀏覽:953
麗江手鼓美女夏夏現在怎麼樣了 瀏覽:967
黑龍江事業工勤能開多少錢 瀏覽:485
他說愛情已遲暮真相大白多少章 瀏覽:281
個體經濟怎麼被引導走向社會主義 瀏覽:116
管理類和經濟類邏輯哪個難 瀏覽:789
追求愛情都有哪些招 瀏覽:780
諸葛恪替父解圍的故事叫什麼 瀏覽:561
經濟森林是什麼意思 瀏覽:255
為什麼有的人愛情死於婚姻 瀏覽:645
哪個品牌的廣告是講故事 瀏覽:953
嗯寓言故事有哪些 瀏覽:659
建設市場經濟是什麼時候提出 瀏覽:586
抽汽式汽輪機哪個工況經濟 瀏覽:295
如何申請婚姻自離 瀏覽:142
上海婚姻家庭咨詢去哪裡 瀏覽:948
178代表什麼愛情暗示 瀏覽:169
我要怎麼跟你講我的故事文案 瀏覽: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