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當今中國如何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1要全面深化經濟體制改革。深化改革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關鍵。經濟體制
改革的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必須更加尊重市場規律,更好發揮政府作用。
要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
推行公有制多種實現形式,
推動國有資本更多投向關系
國家安全和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
不斷增強國有經濟活力、
控制力、
影響力。
毫不動搖鼓勵、
支持、
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
保證各種所有制經濟依法平等使用生產要素、
公平參與市場競爭、
同等受到法律保護。
健全現代市場體系,
加快改革財稅體制,
深化金融
體制改革,完善金融監管,推進金融創新,維護金融穩定。
(
2
)要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科技創新是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
必須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要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
以全球視野謀劃和推
動創新,提高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更加註重協同創新。
(
3
)進行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要根據我國經濟發展的狀況,考慮世界科學技術加快
發展和國際經濟結構加速重組的趨勢。
以市場為導向,
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傳統
產業,
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形成以高新技術產業為先導、
基礎產業和製造業為支撐、服
務業全面發展的產業格局。
優先發展信息產業,
積極發展對經濟增長有突破性重大帶動作用
的高新技術產業,培育和扶持新的經濟增長點,是調整和優化結構的重要方面和必然選擇。
(
4
)要推動城鄉發展一體化。解決好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全黨工作重中之重,城鄉發
展一體化是解決
「
三農
」
問題的根本途徑。
要加大統籌城鄉發展力度,促進城鄉共同繁榮。加
大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力度,
讓廣大農民平等參與現代化進程、
共同分享現代化成果。
加快發
展現代農業,
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
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
深入推進
新農村建設和扶貧開發,
全面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
著力促進農民增收,
保持農民收入持
續較快增長。堅持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構建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社會化相結合
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
改革征地制度,
提高農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
加快完善城
鄉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
促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和公共資源均衡配置,
形成以工促農、
以城
帶鄉、工農互惠、城鄉一體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
(
5
)要全面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適應經濟全球化新形勢,必須實行更加積極主動的
開放戰略,
完善互利共贏、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開放型經濟體系。要加快轉變對外經濟發
展方式,推動開放朝著優化結構、拓展深度、提高效益方向轉變。創新開放模式,堅持出口
和進口並重,提高利用外資綜合優勢和總體效益,加快走出去步伐,統籌雙邊、多邊、區域
次區域開放合作,提高抵禦國際經濟風險能力。
(
6
)我國是發展中的社會主義國家,在經濟上要趕上發達國家,就要保持必要的發展
速度,但更要注重增長的質量,努力實現速度和結構、質量、效益相統一,走既有較高速度
又有較好效益的經濟發展路子。實現經濟增長方式從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
(
7
)積極擴大內需,是我國經濟發展長期的、基本的立足點。以國內需求為主促進經
濟發展,是由我國的基本國情決定的。我國是一個人口眾多的大國,又是一個發展中國家,
在加快經濟建設,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過程中,
各方面的需求潛力十分巨大。
面對國際市場
日趨激烈的競爭和世界經濟的復雜變化,
立足國內需求,
可以使我國經濟發展有較大的迴旋
餘地,
增強抵禦國際經濟風險的能力。
要堅持擴大國內需求的方針,
根據形勢需要實施相應
的宏觀經濟政策。調整投資和消費關系,逐步提高消費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重。
(
8
)我國正在實現工業化,又面臨信息化的浪潮,實現工業化仍然是我國現代化進程
中艱巨的歷史性任務,
信息化是我國加快實現工業化和現代化的必然選擇。
走新型工業化道
路,
要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
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
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
經濟效益好、
資源消耗低、
環境污染少、
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路子。
要正確處理高新技術產業和
傳統產業、資金技術密集型產業和勞動密集型產業、虛擬經濟和實體經濟的關系。
(
9
)把可持續發展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把保護環境和發展經濟相結合,推動綠色發
展,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
(
10
)
發展經濟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全國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質量。
要隨著經濟發展不斷增
加城鄉居民收入,拓寬消費領域,優化消費結構,
滿足人們多樣化的物質文化需求。把人民
群眾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
建立健全適應新形勢要求的衛生服務體系、
醫療保
健體系和防疫體系,
著力改善農村醫療衛生狀況,
提高城鄉居民的醫療保健水平,
提高城鄉
社會事業的發展水平。
繼續大力推進扶貧開發,
鞏固扶貧成果,
盡快使尚未脫貧的農村人口
解決溫飽問題,並逐步過上小康生活。
(
11
)就業是民生之本。積極擴大就業,是改善人民生活的重要途徑,是我國當前和今
後長時期重大而艱巨的任務。
國家實行促進就業的長期戰略和政策。
各級黨委和政府必須把
改善創業環境和增加就業崗位作為重要職責。
引導全社會轉變就業觀念,
拓展就業渠道,
廣
開就業門路。
加快培育和發展勞動力市場,
完善就業服務體系,
建立以勞動者自主就業為主
導、以市場調節就業為基礎、以政府促進就業為動力的就業機制。依法加強勞動用工管理,
保障勞動者的合法權益。高度重視安全生產,保護國家財產和人民生命的安全。
要關心和解決好國有企業下崗職工的生活和再就業問題。國有企業要積極挖掘內部潛
力,多渠道分流富餘人員。國家要在財政、稅收、金融、工商管理等方面制定優惠政策,支
持下崗職工積極創業。
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和職工培訓,
提高下崗職工的素質和技能。
引導下
崗職工轉變觀念,
努力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新形勢。
要確保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和離
退休人員的基本生活費和基本養老金。
(
12
)繼續實施好穩健的貨幣政策,促進國民經濟平穩較快發展。
(
13
)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促進國民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
(
14
)堅持搞好宏觀調控,經濟保持平穩較快發展。
Ⅱ 怎樣做才能實現經濟健康可持續發展
(1)要全面深化經濟體制改革。深化改革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關鍵。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必須更加尊重市場規律,更好發揮政府作用。要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推行公有制多種實現形式,推動國有資本更多投向關系國家安全和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不斷增強國有經濟活力、控制力、影響力。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保證各種所有制經濟依法平等使用生產要素、公平參與市場競爭、同等受到法律保護。健全現代市場體系,加快改革財稅體制,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完善金融監管,推進金融創新,維護金融穩定。
(2)要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科技創新是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必須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要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以全球視野謀劃和推動創新,提高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更加註重協同創新。
(3)進行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要根據我國經濟發展的狀況,考慮世界科學技術加快發展和國際經濟結構加速重組的趨勢。以市場為導向,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傳統產業,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形成以高新技術產業為先導、基礎產業和製造業為支撐、服務業全面發展的產業格局。優先發展信息產業,積極發展對經濟增長有突破性重大帶動作用的高新技術產業,培育和扶持新的經濟增長點,是調整和優化結構的重要方面和必然選擇。
(4)要推動城鄉發展一體化。解決好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全黨工作重中之重,城鄉發展一體化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途徑。要加大統籌城鄉發展力度,促進城鄉共同繁榮。加大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力度,讓廣大農民平等參與現代化進程、共同分享現代化成果。加快發展現代農業,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深入推進新農村建設和扶貧開發,全面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著力促進農民增收,保持農民收入持續較快增長。堅持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構建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社會化相結合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改革征地制度,提高農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加快完善城鄉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促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和公共資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工農互惠、城鄉一體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
(5)要全面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適應經濟全球化新形勢,必須實行更加積極主動的開放戰略,完善互利共贏、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開放型經濟體系。
Ⅲ 怎樣才能更好地實現經濟和社會的全面發展、協調、可持續發展
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必須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按照「五個統籌」的要求,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和人的全面發展相統一,實現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 第一.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 。必須始終把經濟建設放在中心位置,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要增強促進發展的緊迫感,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緊緊扭住經濟建設這個中心不放鬆,充分調動和切實保護廣大幹部群眾加快發展的積極性,堅定不移地推動經濟持續快速協調健康發展。第二.堅持「五個統籌」。要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大力推進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的全面發展,努力做到「五個統籌」,即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使各方面的發展相適應,各個發展環節相協調。 第三.增強把握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要求的辯證思維能力。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涉及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領域、各個方面、各個環節,必須從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局的高度,要准確認識經濟社會發展中出現的新矛盾和新問題,不斷增強辯證思維能力,正確把握和處理好各種關系: 一是要正確認識和處理當前發展和長遠發展的關系;二是要正確認識和處理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的關系;三是要正確認識和處理發展的平衡和不平衡的關系;四是要正確認識和處理政府和市場的關系。
Ⅳ 如何才能實現國家的經濟建設的持續發展
實現經濟建設又好又快地發展,就必須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展社會生產力,堅定不移地貫徹落實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堅持以科學發展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
Ⅳ 如何實現可持續發展
法律分析:1、持續發展,重視協調的原則。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在推進經濟發展的過程中,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重視解決人口、資源和環境問題,堅持經濟、社會與生態環境的持續協調發展。
2、科教興國,不斷創新的原則。充分發揮科技作為第一生產力和教育的先導性、全局性和基礎性作用,加快科技創新步伐,大力發展各類教育,促進可持續發展戰略與科教興國戰略的緊密結合。
3、政府調控,市場調節的原則。充分發揮政府、企業、社會組織和公眾四方面的積極性,政府要加大投入,強化監管,發揮主導作用,提供良好的政策環境和公共服務,充分運用市場機制,調動企業、社會組織和公眾參與可持續發展。四是積極參與,廣泛合作的原則。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第九條 礦藏、水流、森林、山嶺、草原、荒地、灘塗等自然資源,都屬於國家所有,即全民所有;由法律規定屬於集體所有的森林和山嶺、草原、荒地、灘塗除外。國家保障自然資源的合理利用,保護珍貴的動物和植物。禁止任何組織或者個人用任何手段侵佔或者破壞自然資源。
Ⅵ 如何才能實現國家經濟建設的持續發展
(一) 可持續發展意識。
發展不僅限於增長,持續更不是停頓。持續有賴於發展,發展才能持續。可持續發展環境意識認為要採取新的途徑,在發展經濟的同時實現環境保護,達到經濟效益、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統一。環境意識的培養目標不能僅以人類為尺度,而是更深的以"人類---自然"系統的層次;不僅以人類的利益為目標,而是以人類與自然和諧發展為目標。因而在這里,不僅承認自然界對人類的外在價值,而且承認自然界自身的價值,即它對地球生命或生命維持系統具有的持續生存的價值。這是自然界的內在價值。人類的可持續性和地球生命系統的可持續性必須實現有相互聯系的三個持續性:生態可持續性、經濟可持續性、社會可持續性。人的活動不能超越生態系統的涵容能力,不能損害支持地球生命的自然系統。發展一旦破壞了人類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發展本身的意義也就不復存在了。
(二) 人均與國情意識。
中國是一個發展中的大國,人口眾多、經濟落後是基本國情。中國環境資源種類繁多,總量豐富,屬資源大國。但中國人均環境資源佔有量相當低,不但低於發達國家和某些發展中國家,甚至低於世界平均水平,屬資源"小"國。 在環境資源開發利用和經濟社會發展方向上,要牢固地樹立起人均與國情意識。要在全民中養成勤儉節約的良好習慣,把節約為榮、浪費為恥的道德風尚紮根於廣大中小學學生的心中。
(三) 全球意識。
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是一個自然、社會、經濟、文化等多因素構成的復合系統,全人類是一個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的整體。世界各國人民在開發利用其本國自然資源的同時,要負有不使其自身活動危害其他地區人類和環境的義務。因此,環境意識的培養不僅要關注小范圍的環境污染,如一定地區和國家的城市、河流、湖泊、近海、農田的大氣污染、水體污染、土壤和生物污染、雜訊污染等,還要關注大范圍的全球環境問題,如地球變暖、臭氧層破壞、酸雨、生物多樣性消失和危險廢物在全球范圍轉移等;不僅關注日常生活中"小我"和近期影響層次上的環境問題,而且要關注"大我"和遠期影響層次上的問題,關注全球性的經濟與社會發展、子孫後代和全人類的未來發展。
(四) 環境資源意識。
傳統社會生活不認為環境是資源,因為那時認為環境質量和自然資源是無限的、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是無價值的、可以無償使用;是無主的,誰采誰有,因而認為對環境質量和自然資源的使用是大自然的恩賜,沒有枯竭之慮。環境意識的產生,要求改變對環境資源的這種態度。它強調環境資源是有限的,必須加以保護和珍惜使用;它是有價值的,必須有償使用;它是有主的,屬於國家財產。為此就要求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在社會物質生產中通過資源的分層利用、循環利用使資源最大限度地轉化為產品,減少排放;在社會生活中摒棄過度消費和奢侈浪費,追求過簡朴的生活,過"綠色消費"的生活達到節約資源和環境保護的目的。
(五) 環境科技與經濟意識。
人類要依靠科技進步、節約能源、減少廢物排放和文明消費,建立經濟、社會、資源與環境協調、持續、發展的新模式。要強調科學技術發展的"生態化",強調整體性思維,把人類、社會和自然看作是一個有機整體加以認識和對待。不斷完善科學技術成果的應用,使整個科學技術沿著符合生態保護的方向發展。通過採用綠色技術進行清潔生產,通過提高資源利用率減少廢棄物排放,達到提高經濟效率和保護環境的雙重目的。這樣的經濟同傳統浪費型經濟有區別,是一種節約型經濟。
(六) 環境法制意識。
要使學生懂得每個公民、法人和組織都享有利用環境的權利,同時也必須履行保護環境的義務;嚴重污染和破壞環境的行為是違法的,應承擔法律責任;公民對污染破壞環境的違法行為有檢舉、控告的權利,遭受損失的有權要求賠償損失。
(七) 人口意識。
人既是生產者,也是消費者。因而,環境意識在人口政策上要求計劃生育的同時,把人口增長與教育結合起來,通過發展教育事業來提高人口素質。既控制人口的數量,又提高人口的質量。這是解決人口問題的根本途徑。
(八) 環境公德意識。
環境道德作為人類可持續生活的道德,是一種新的世界道德。它認為不僅要對人類講道德,而且要對生命和自然界講道德。它把道德對象的范圍從人與人的社會關系擴展到人類與自然的生態關系,從對自然界的價值和自然界權利的確認,制訂和實施新的道德原則。這種道德原則不僅以人類的利益為目標,而且以人類與自然和諧發展為目標。地球自然有其內在價值。地球不是人類的財產,而是一個有機共同體,是生命的單元。地球不屬於我們人類,相反,我們人類屬於地球。我們人類和其他生物都在一個家園中。所以說,環境道德問題既涉及前人、當代人、後人,也涉及其他生物和自然界。這是人類環境價值觀的深刻變化。
(九) 環保參與意識。
環境教育是"學中做"的教育,非常需要通過學生的親身經歷來發展其對環境的意識、理解力和各種技能。環境保護工作是一項全民的事業,涉及每一個人的切身利益,也需要每一個人的積極參與。學生自覺參與,是搞好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條件。中小學學生在環境意識提高的基礎上,必然產生保護、改善和建設環境的使命感和責任心。因此,需要提高學生參與環境保護工作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要求他們在日常生活中,時時處處自覺地參與環境保護的各種活動
Ⅶ 現階段要實現國家經濟建設的延續發展你們認為我們應當如何做
30多年來改革開放的深入穩步推進,極大調動和激發了經濟社會發展的動力和活力。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不斷完善,為多種所有制經濟的發展創造了有利的體制空間,特別是近年來出台的鼓勵民間投資的多項政策措施,促進了民營經濟的發展。民營經濟佔比60%以上。 在國內外市場經濟環境的磨煉下,我國企業的競爭力不斷提高,抗風險能力不斷增強,「走出去」的規模和質量不斷提升。區域經濟協調發展上升到新水平,東部地區創新發展能力進一步增強,中西部地區和東北老工業基地發展潛力有序釋放。經濟社會發展活力的增強,為我國在不利的國際環境中實現較高水平和較好質量的發展創造了條件。 我國有巨大的國內市場,擴大內需潛力很大。近年來,我國高度重視經濟社會協調發展,高度重視保障和改善民生,居民收入保持較快增長,特別是農民收入增速和水平都有明顯提高。同時,覆蓋城鄉的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取得重要進展,為擴大國內消費需求奠定了基礎。我國高度重視基礎設施建設,為未來的經濟社會發展夯實了基礎。面對國際金融危機和歐洲主權債務危機的沖擊,進一步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更加註重推動基礎設施建設體制改革,採取了穩增長、調結構、促內需的政策策略,提高投資效益,實現可持續發展,這同時起到了保證經濟穩定增長的作用。 積累了豐富的宏觀調控經驗,宏觀調控水平不斷提高。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宏觀調控取得了重要而顯著的成績。在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的同時,科學運用宏觀調控手段,糾正市場失靈,應對外部沖擊,比較有效地防止了經濟出現大的起落和價格的劇烈波動。在不斷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的過程中,我們在對調控方向、力度和時機的把握上,在對調控手段的選擇、調控工具的使用上,都積累了豐富經驗。 我國發展仍然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國際政治環境總體上有利於我國的經濟建設。雖然世界經濟復甦緩慢曲折,貿易和投資保護主義明顯抬頭,但和平、發展、合作依然是當今時代的潮流,世界經濟政治格局中仍然存在有利於我國和平發展的積極因素。認真做好自己的事情,抓住戰略機遇期,積極參與國際合作,是當前發揮我國優勢的重要的方面內容。 還要發揮國家產業政策、財政政策的引領作用 首先,積極財政政策的功能,要從反經濟周期轉向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1100億建設國債項目重點向三農傾斜,向社會發展傾斜,向西部大開發和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等傾斜,向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傾斜,向擴大就業、完善社會保障和改善困難群眾生活傾斜。 其次,隨著積極財政政策功能轉型,貨幣政策作用相應上升、重要性加強,財政政策將不再擔綱宏觀調控主力。在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主導地位轉換的背景下,為保證新一輪經濟平穩增長,央行應根據經濟形勢變化採取預調和微調辦法,合理調控貨幣供應量增幅,保持信貸總量穩定增長,通過貨幣政策窗口指導,控制投資過快行業的信貸規模,及時傳達貨幣信貸政策意圖,引導社會投資預期;必要時,小幅上調貸款利率,抑制投資過快增長。 第三,積極發揮產業政策和投資政策的作用,努力抑制投資過快增長,增加有效供給。一是要實行最嚴格的土地保護制度,強化對土地使用的審批和監督。二是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增加糧油播種面積。利用國際市場,調節國內糧油供求。三是大力加強交通、能源等基礎產業和基礎設施建設,能源交通項目建設應適度超前。四是加快投資體制改革步伐,投資權直接下放給企業,加強市場機制引導投資的作用;國家通過經濟的、法律的手段,輔之以必要的行政措施,調控企業投資方向,加快企業技術升級、產業升級,加速淘汰工藝落後、能耗高的產能,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 還要平穩推進和深化企業改革、稅制改革、醫療改革、教育改革、機關用人制度改革、薪酬制度改革,以改革紅利為經濟建設提供發展動力。 要推動我國經濟建設持續健康地發展,實現十二五規劃的預期目標我們就要做到: 一、穩定較快地發展國民經濟,有賴於處理好經濟工作當中的各項關系,藉助合理、合適的宏觀經濟調控政策,凝心聚力,真抓實干。 中國的民族振興與和平崛起,是中國幾代人的夢想,全體中國人的願望。未來的十年,是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有利的機遇,我國處在工業化程度的中後期,未來的八至十年我國經濟發展還會保持較高的增速。要保持國民經濟穩定較快地增長,就要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堅定不移地落實中央的宏觀調控政策,穩增長、調結構、促消費,努力保持國民經濟平穩較快地發展。 還要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和加強宏觀調控的政策措施,領導工作思路清晰,幹部群眾精神振奮,團結一心,真抓實干。各地各部門要進一步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中央對經濟形勢的正確判斷上來,統一到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要求上來,統一到中央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的政策措施上來,全面、正確、積極地貫徹落實中央的決策部署,堅持不懈地做好各項工作。 要防止盲目投資和低水平重復建設,抑制鋼鐵、水泥的產能過剩,改變粗放式的生產方式,支持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和市場准入條件的項目建設,及時為有市場、有效益、有利於增加就業的企業提供正常流動資金貸款,努力緩解煤電油氣運輸供求的緊張狀況。 要把工作著力點放在加快結構調整、深化體制改革和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上。加強經濟社會發展的薄弱環節,努力擴大消費需求,注重改善人民生活特別是保障困難群眾的基本生活。推進城市建設要積極穩妥,注意節約用地,控制拆遷規模。更加重視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堅持用市場機制和經濟、法律手段解決經濟生活中的問題,促進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協調健康發展。 按照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在國家宏觀調控下,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確立企業在投資活動中的主體地位,規范政府投資行為,保護投資者的合法權益,營造有利於各類投資主體公平、有序競爭的市場環境,建立新型投資體制,促進生產要素的合理流動和有效配置,優化投資結構,產業合理布局,提高投資效益。 生產企業要搞好工藝技術升級、產品開發升級、市場營銷升級,提高產出效益,大力研發核心技術,提升自主品牌的市場價值,推動經濟協調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 與此同時,還要適時制定、運用好國家的各項投資政策、貨幣政策、財政政策、稅收政策、價格政策、工資政策,保證國民經濟的協調有序地平穩發展。 二、調整經濟結構是保持國民經濟持續發展的保證。 經濟結構調整是指國家運用經濟的、法律的和必要的行政的手段,改變現有的經濟結構狀況,使之合理化、完善化,優化產業結構,進一步適應生產力的發展。 經濟結構指國民經濟的組成和構造,包括產業結構(如一、二、三次產業的構成,農業、輕工業、重工業、服務業的構成等)、分配結構(如積累與消費的比例及其內部的結構等)、交換結構(如價格結構、進出口結構等)、消費結構、技術結構、勞動力結構等等。 經濟結構有多重含義: (1)從一定社會生產關系的總和來考察,則主要通過不同的生產資料所有制經濟成分的比重和構成來表現,並逐步增加第三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 (2)從國民經濟各部門和社會再生產的各個方面的組成和構造考察,則包括產業結構(如一、二、三次產業的構成,農業、輕工業、重工業的構成等)、分配結構(如積累與消費的比例及其內部的結構等)、交換結構(如價格結構、進出口結構等)、消費結構、技術結構、勞動力結構等。 (3)從所包含的范圍來考察,則可分為國民經濟總體結構、部門結構、地區結構、產業結構,以及企業結構等。 (4)從不同角度進行專門研究的需要來考察,又可分為經濟組織結構、產品結構、產業結構、人員結構、就業結構、投資結構、能源結構、材料結構,等等。 結構調整應著力解決的核心問題: 首先,要立足擴大消費調整結構。在處理好擴大內需與穩定外需、增加投資與擴大消費等關系的前提下,著力擴大居民消費需求,努力實現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經濟增長。為此,就要加快調整國民收入分配結構,增強居民特別是低收入群眾的消費能力。要保持政策連續性,進一步做好 家電、汽車摩托車下鄉工作,繼續實施家電和汽車以舊換新政策,增加農機具購置補貼,增加普通商品住房供給,支持居民自住和改善性購房需求,加大農村危房改造支持力度。要適應群眾生活多樣性、個性化的需要,引導消費結構升級。 其次,加快推進致力於結構調整的自主創新。推進自主創新,就是找到了調整經濟結構的支點。如何貫徹以科技支撐作為一攬子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大幅度增加科技投入,推動技術改造,加快實施重大科技專項,大力培育新興戰略性產業,著力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都是關繫到經濟結構調整是否成功的重要環節。 其三,盡快實現全國范圍的產業結構升級和「產業漂移」。經過統籌規劃,使發達地區與欠發達地區聯手發展。發達地區可為欠發達地區提供技術支持和項目拓展;欠發達地區可為發達地區提供廣闊市場和發展支撐。通過產業結構升級和「產業漂移」,借機淘汰部分低附加值、高能耗高污染、粗放型企業,同時加強企業對科技的投入,推動產業轉型升級,這樣既能夠順利實現經濟結構調整,又能夠推動不發達地區的發展。 還要發揮國家產業政策、財政政策的引領作用 首先,積極財政政策的功能,要從反經濟周期轉向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1100億建設國債項目重點向三農傾斜,向社會發展傾斜,向西部大開發和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等傾斜,向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傾斜,向擴大就業、完善社會保障和改善困難群眾生活傾斜。 其次,隨著積極財政政策功能轉型,貨幣政策作用相應上升、重要性加強,財政政策將不再擔綱宏觀調控主力。在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主導地位轉換的背景下,為保證新一輪經濟平穩增長,央行應根據經濟形勢變化採取預調和微調辦法,合理調控貨幣供應量增幅,保持信貸總量穩定增長,通過貨幣政策窗口指導,控制投資過快行業的信貸規模,及時傳達貨幣信貸政策意圖,引導社會投資預期;必要時,小幅上調貸款利率,抑制投資過快增長。 第三,積極發揮產業政策和投資政策的作用,努力抑制投資過快增長,增加有效供給。一是要實行最嚴格的土地保護制度,強化對土地使用的審批和監督。二是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增加糧油播種面積。利用國際市場,調節國內糧油供求。三是大力加強交通、能源等基礎產業和基礎設施建設,能源交通項目建設應適度超前。四是加快投資體制改革步伐,投資權直接下放給企業,加強市場機制引導投資的作用;國家通過經濟的、法律的手段,輔之以必要的行政措施,調控企業投資方向,加快企業技術升級、產業升級,加速淘汰工藝落後、能耗高的產能,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 還要平穩推進和深化企業改革、稅制改革、醫療改革、教育改革、機關用人制度改革、薪酬制度改革,以改革紅利為經濟建設提供發展動力。 作為我們個人,為國家的民族振興,如果是機關公務員、企業職工,多多關注中國經濟發展態勢,關注世界經濟局勢,思想不走極端,要愛崗敬業,兢兢業業,恪盡職守,提高業務能力和技術水平,遵章守法,提高辦事效率,努力工作,安全生產,生活方面盡力做到綠色消費,堅持文明、綠色出行;如果是農村社員,充分利用太陽能、沼氣等綠色清潔能源,在滿足自個家庭生活的同時,就要大力發展農村經濟,因地制宜,因時制宜,不焚燒農田秸稈,種好糧食作物、經濟作物,養殖好各種畜禽、水產品,為市場供應提供豐富的農產品、副食品。
希望採納
Ⅷ 如何實現世界經濟可持續發展
實現世界經濟可持續發展,是一個具有現實意義和長遠意義的重大課題,既關乎世界各國當前的發展進程,也關乎全人類的發展未來。世界各國有遠見的政治家和負責任的企業家,都應該為此而共同努力。
從目前全球經濟發展看,一些重要的特點和趨勢值得我們高度重視。主要是:科技進步日新月異,前所未有地提高了人們認識和把握宏觀世界和微觀世界的能力,為人類推動生產力發展和創造美好生活提供了強大支持;國際生產要素優化重組和產業轉移加快,各國經濟發展更加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為各國實現經濟合作共贏提供了有利條件。同時,由於歷史和現實等方面的原因,世界發展不平衡的問題日益突出,許多發展中國家背負著沉重的債務負擔,外部經濟環境仍在惡化,南北發展差距進一步拉大;新的貿易壁壘和保護主義不斷出現,多邊貿易體制的發展面臨困難;能源、資源消耗大幅度增長,生態破壞和環境惡化問題嚴重;包括地區沖突、恐怖主義在內的各種不確定、不穩定因素,威脅著世界和平與發展的進程。因此,可以說,人類的發展既面臨難得機遇,也面臨嚴峻挑戰。在這種情形下,我們的正確選擇只能是推進合作共贏,我們的共同目標只能是實現可持續發展。
中國從自己的發展實踐中深刻認識到:每個國家的發展都是一個持續的過程,今天的發展既是昨天發展的繼續,又是明天發展的基礎。要實現國家發展的長遠目標,在制定發展規劃、選擇發展戰略、確定發展道路和實施發展舉措時,必須既考慮眼前的發展要求,又考慮未來的發展需要,既著力改善民眾的現實生活,又重視發展的長遠利益。為了推進合作共贏、實現可持續發展,我們應該在以下幾個方面作出努力。
第一,支持和推動發展中國家更好地發展,努力保持全球經濟穩定增長。發展是解決發展中國家各種問題的根本之策,也是解決全球各種問題的基礎條件。要推進合作共贏、實現可持續發展,首先要積極推進發展中國家的發展,發達國家應該更多地關注和考慮廣大貧窮國家的需求,尤其要下氣力幫助發展中國家加快發展步伐,盡快縮小日益拉大的南北發展差距。這是實現合作共贏的必然要求,也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促進發展中成員的發展,應該成為亞太經合組織的一項重要任務。發達國家應切實減免發展中國家的債務,增加對他們的不附加條件的官方援助;應幫助發展中國家加強人才資源開發,增強科技發展能力,挖掘市場潛力,使發展中國家形成自我發展的能力。應採取更為積極的措施改革國際經濟、貿易、金融體制,消除形形色色的貿易保護主義,為廣大發展中國家的發展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應在平等的基礎上推進南北對話,同時廣泛開展南南合作,加強多種形式的經濟技術合作,減少經濟全球化可能給發展中國家帶來的風險,推動實現共同發展繁榮的目標。
第二,樹立和落實科學的發展觀,努力實現經濟社會全面進步和人的全面發展。經驗表明,一個國家堅持什麼樣的發展觀,對這個國家的發展會產生重大影響,不同的發展觀往往會導致不同的發展結果。在當今新的時代條件下,應該堅持以人為本,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要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從廣大民眾的根本利益出發謀發展、促發展,不斷滿足他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讓發展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全面推進經濟、政治、文化建設,實現經濟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要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要實現經濟發展和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堅持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保證世世代代永續發展。
第三,構建資源節約型的經濟發展模式,努力發展循環經濟。人類發展的歷史經驗表明,發展絕不能以浪費資源、破壞環境為代價。否則,將使人們付出沉重代價,最終也會危及發展本身。發展要堅持走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得到充分發揮的道路。要注重優化經濟結構,轉變增長方式,大力抓好資源的節約和綜合利用,提倡綠色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消費方式,實現自然生態系統和社會經濟系統的良性循環。要在資源開采、加工、運輸、消費等環節建立全過程和全面節約的管理制度,構建資源節約型國民經濟體系和資源節約型社會。良好的生態環境是實現社會生產力持續發展和提高人們生存質量的重要基礎。要尊重自然規律,根據自然的承載能力和承受能力規劃經濟社會發展,同時要積極開展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降低污染物排放,加強對廢棄物的再次利用,加快治理環境污染和促進生態修復,保護生物多樣性,堅決禁止各種掠奪自然、破壞自然的做法。
第四,加強國際經濟技術合作,努力創造公平合理的競爭環境。世界的持久和平和持續發展,必須建立在經濟增長的成果被公正、公平、合理地廣泛分享的基礎上。世界各國相互學習和借鑒發展的經驗,加強資金、先進技術、管理經驗和人才資源等領域的交流和合作,對推動各國各地區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要廣泛開展國際合作,進一步開放市場,放開技術出口限制,繼續推進貿易和投資自由化,消除各種貿易壁壘。要通過平等協商、求同存異,建設開放的以規則為基礎的多邊貿易體制。亞太經合組織應該繼續推進茂物目標的實現,按照世貿組織規則和亞太經合組織原則,積極開展雙邊和區域自由貿易安排,加快本地區經濟發展,增強共同抵禦經濟風險的能力。要加強各國企業界的交流,支持企業更加主動地開拓對方市場,積極探索高新技術領域的合作,擴大相互投資。要擴大國際經濟決策的基礎,使發展中國家充分參與國際經濟決策和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