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知識就是財富,知識改變命運標志著什麼經濟
知識經濟。創新是知識經濟發展的動力,教育、文化和研究開發是知識經濟的先導產業,教育和研究開發是知識經濟時代最主要的部門,知識和高素質的人力資源是最為重要的資源。故知識就是財富,知識改變命運標志著知識經濟。
Ⅱ 知識型經濟指什麼,涉及哪些產業
知識型經濟(Knowledge
economy,
Knowledge-based
economy)源自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於1996年提出,並定義為擁有、分配、生產和著重使用知識的新經濟模式,雖有知識經濟,但農業、工業仍同樣重要。此外知識經濟亦稱為「新經濟」,廣義途用新技術,加上人才為動力,推動經濟。
Ⅲ 知識經濟是什麼
知識經濟是指以知識為基礎、以腦力勞動為主體的經濟,它也是一種新的經濟形態,又是一個新的世界時代。知識經濟的特點表現在:知識經濟是促進人與自然協調、持續發展的經濟,其指導思想是科學、合理、綜合、高效地利用現有資源。
知識經濟的釋義
只有運用對稱的、五度空間的、復雜系統論的方法的對稱經濟學才有可能真正揭示知識經濟的本質、結構、意義和功能,才能科學定位作為經濟形態的知識經濟。
知識經濟的影響
知識經濟的興起將對投資模式、產業結構和教育的職能與形式產生深刻的影響。在投資模式方面,信息、教育、通訊等知識密集型產業展現出的驟然增長的就業前景,將導致對無形資產的大規模投資。
在產業結構方面,一方面,電子貿易、網路經濟、在線經濟等新型產業將大規模興起;另一方面,農業等傳統產業將越來越知識化;再者,產業結構的變化和調整將以知識的學習積累和創新為前提,在變化的速度和跨度上將顯現出跳躍式發展的特徵,還使經濟活動都伴隨著學習,教育溶於經濟活動的所有環節;同時,知識更新的加快使終身學習成為必要。
Ⅳ 知識經濟什麼
知識經濟是指建立在知識和信息的生產、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經濟,它是與農業經濟、工業經濟相對應的一個概念,是一種新型的、富有生命力的經濟。
知識經濟的特徵是:①知識成為發展經濟的資本,這是知識經濟最重要的一個特徵。目前擁有資產600億美元,連續多年居世界富豪榜首的比爾·蓋茨就是最具說服力的例證。②知識密集型產品的比例大大提高,即產品的知識含量越來越高。一片指甲大小的晶元可以存放兩年的《人民日報》的信息量;一張光碟可以存儲一部網路全書的內容;幾張光碟可以替代一個傳統的圖書館。有人形象地稱它為「無重量」經濟。③網路化趨勢空前增強。知識經濟注重信息和知識的擴散和使用,網路化大大消除了知識應用所受到的時空限制,由此也產生了網路經濟。④終身教育是知識經濟時代的必然選擇。在知識化、網路化的知識經濟時代,腦力勞動將是絕大多數人的謀生手段,知識將成為人們最基本的消費品,知識的佔有量將是衡量富裕程度的基本標准,社會每一個成員自身的生存能力將最終取決於獲取和運用知識的能力。因此,學習成為人們的終身需要。
Ⅳ 什麼叫做"知識經濟
知識經濟(經濟學理論概念)
只有運用對稱的、五度空間的、復雜系統論的方法的對稱經濟學才有可能真正揭示知識經濟的本質、結構、意義和功能,才能科學定位作為經濟形態的知識經濟。
知識經濟是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與農業經濟、工業經濟相對應的一個概念,工業化、信息化和知識化是現代化發展的三個階段。教育和研究開發是知識經濟的主要部門,高素質的人力資源是重要的資源。
只有運
用對稱的、五度空間的、復雜系統論的方法的對稱經濟學才有可能真正揭示知識經濟的本質、結構、意義和功能,才能科學定位作為經濟形態的知識經濟。
概念起緣
知識經濟曾經不是一個嚴格的經濟學概念,知識經濟定義為建立在知識的生產、分配和使用(消費)之上的經濟。其中所述的知識,包括人類迄今為止所創造的一切知識,最重要的部分是科學技術、管理及行為科學知識。
影響
知識經濟的興起將對投資模式、產業結構和教育的職能與形式產生深刻的影響。在投資模式方面,信息、教育、通訊等知識密集型產業展現出的驟然增長的就業前景,將導致對無形資產的大規模投資。在產業結構方面,一方面,電子貿易、網路經濟、在線經濟等新型產業將大規模興起;另一方面,農業等傳統產業將越來越知識化;再者,產業結構的變化和調整將以知識的學習積累和創新為前提,在變化的速度和跨度上將顯現出跳躍式發展的特徵,還使經濟活動都伴隨著學習,教育溶於經濟活動的所有環節;同時,知識更新的加快使終身學習成為必要。
內涵發展
「知識經濟」(The Knowledge Economy)通俗地說就是「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The Knowledge-based Economy)。現行的工業經濟和農業經濟,雖然也離不開知識,但總的說來,經濟的增長取決於能源、原材料和勞動力,即以物質為基礎。
知識經濟是人類知識,特別是科學技術方面的知識的歷史產物。
知識經濟與信息經濟有著密切的聯系,也有一定的區別。知識經濟的關鍵是創新能力。只有信息共享,並與人的認知能力——智能相結合,才能高效率地產生新的知識。所以,知識經濟的概念,更突出人的大腦,人的智能。反過來,人的智能,只有在信息共享的條件下,才能有效地產生新的知識。所以,信息革命——數字化、網路化、信息化——為信息共享,高效率地產生新的知識,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這就是說,信息革命,信息化,與知識經濟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知識經濟的「知識」,是一個已經拓展的概念。它包括:
1)知道是什麼的知識(Know-what),是指關於事實方面的知識。
2)知道為什麼的知識(Know-why),是指原理和規律方面的知識。
3)知道怎麼做的知識(Know-how),是指操作的能力,包括技術、技能、技巧和訣竅,等等。
4)知道是誰的知識(Know-who),是指對社會關系的認識,以便可能接觸有關專家並有效地利用他們的知識,也就是關於管理的知識和能力。
理論發展
1982年奈斯比特在《大趨勢》中提出了「信息經濟」的概念,知識經濟是與農業經濟、工業經濟相對應的概念。在這里,知識是指人類社會所創造的一切知識,其中包括:科學技術、管理和行為科學的知識。在傳統的經濟增長理論中注重的是勞動力、資本、原材料和能源,認為知識和技術是影響生產的外部因素。知識可以提高投資回報率,而這又可反過來增進知識的積累,人們可以通過創造更有效的生產組織方法以及產生新的改進的產品和服務而實現上述目的。聯合國經濟合作與開發組織將知識經濟定義為建立在知識和信息的生產,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經濟。
標志特徵
資源利用智力化
從資源配置來劃分,人類社會經濟的發展可以分為勞力資源經濟、自然資源經濟、智力資源經濟。
知識經濟是以知識人力等智力資源為資源配置要素的經濟,節約並更合理地利用已開發的現有自然資源,通過 智力資源去開發富有的、尚待利用的自然資源。
資產投入無形化
知識經濟是以知識、信息等智力成果為基礎構成的無形資產投入為主的經濟,無形資產成為發展經濟的主要資本,企業資產中無形資產所佔的比例超過50% 。無形資產的核心是知識產權。
知識利用產業化
知識密集型的軟產品,即利用知識、信息、智力開發的知識產品所載有的知識財富,將大大超過傳統的技術創造的物質財富,成為創造社會物質財富的主要形式。
經濟發展可持續化
知識經濟重視經濟發展的環境效益和生態效益,因此採取的是可持續化的、從長遠觀點有利於人類的發展戰略。
世界經濟全球化
高新技術的發展,縮小了空間、時間的距離,為世界經濟全球化創造物質條件。
全球經濟的概念不僅指有形商品、資本的流通,更重要的是知識、信息的流通。
以知識產權轉讓、許可為主要形式的無形商品貿易大大發展。
企業發展虛擬化
知識經濟時代,企業發展主要是靠關鍵技術、品牌,通過許可 、轉讓方式 ,把生產委託給關聯企業或合作企業,充分利用已有的廠房、設備 職工來實現的。
人均收入差距擴大
這是指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發達地區與落後地區之間而言,是知識經濟帶來的負面效應之一。
時代意義
人們在強調知識經濟這一概念時,主要是區別於物質、資本在生產中起主導作用的物質經濟和資本經濟而言的。與依靠物資和資本等這樣一些生產要素投入的經濟增長相區別,現代經濟的增長則部分依賴於其中的知識含量的增長。但不能由此就認為知識經濟僅僅是區別於所謂的物質經濟或資本經濟。
其一,人類經濟時代的劃分有自然經濟、工業經濟,但沒有物質經濟或資本經濟的提法。
其二,一個經濟時代的劃分重要的不是生產什麼而是用什麼生產,這里包含一個重大的區別,即一定社會的主導生產工具及由此形成的產業,這顯然不是物質經濟或資本經濟所能反映的。而知識經濟不但從知識在生產中的核心作用表明自身的存在,更重要的是以信息產業為代表的主導經濟增長的知識性產業已經形成。對此美國經濟學家羅默提出,要求在計算經濟增長時,必須把知識列入生產要素函數中。因此OECD定義知識經濟即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正是揭示了知識對現代經濟增長的基礎性作用,並准確地反映了知識經濟的現實。所以,我們從經濟時代的角度來認識知識經濟,我們稱之為知識經濟的,就必須使這種稱謂有相應的經濟學理論基礎。這需要一個切入點,這個切入點顯然不是報刊上所反映出的一些旨在映證知識經濟的提法,而應是論證知識經濟何以可能的理論基礎,這才是問題的核心。
結論
知識經濟正在給中國的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注入更大的活力和帶來更好的際遇。大力發展知識經濟有利於優化經濟結構、合理利用資源、保護生態環境、促進協調發展、提高人口素質、消除貧困等,有利於在新的世紀里建設國家創新體系,通過營造良好的環境,推進知識創新、技術創新和體制創新,提高全社會創新意識和國家創新能力,從而實現中國跨世紀發展之路。
在知識基礎上形成的科技實力成了重要的競爭力。國家的富強、民族的興旺、企業的發達和個人的發展,無不依賴於對知識的掌握和創造性的開拓與應用,而知識的生產、學習、創新,則成為人類最重要的活動,知識已成了時代發展的主流,尤其是以高科技信息為主體的知識經濟體系,迅速擴展令世人矚目。
其他補充
知識經濟,亦稱智能經濟,是指建立在知識和信息的生產、分配和使用基礎上的經濟。它是和農業經濟、工業經濟相對應的一個概念。
是指區別於以往以傳統工業為產業支柱、以稀缺自然資源為主要依託的新型經濟。知識經濟理論形成於20世紀80年代初期。1983年,美國加州大學教授羅默提出了「新經濟增長理論」,認為知識是一個重要的生產要素,它可以提高投資的收益。「新經濟增長理論」的提出,標志著知識經濟在理論上的初步形成。但是,知識經濟作為一種經濟產業形態的確立是新事物,其主要標志是美國微軟公司總裁比爾·蓋茨為代表的軟體知識產業的興起。蓋茨的主要產品是軟盤及軟盤中包含的知識,正是這些知識的廣泛應用打開了計算機應用的大門,微軟公司的產值已超過美國三大汽車公司產值的總和。美國經濟增長的主要源泉就是5000家軟體公司,它們對世界經濟的貢獻不亞於名列前茅的500家世界大公司。
知識經濟的特點表現在:知識經濟是促進人與自然協調、持續發展的經濟,其指導思想是科學、合理、綜合、高效地利用現有資源,同時開發尚未利用的資源來取代已經耗盡的稀缺自然資源;知識經濟是以無形資產投入為主的經濟,知識、智力、無形資產的投入起決定作用;知識經濟是世界經濟一體化條件下的經濟,世界大市場是知識經濟持續增長的主要因素之一;知識經濟是以知識決策為導向的經濟,科學決策的宏觀調控作用在知識經濟中有日漸增強的趨勢。
馬克思主義的精髓是唯物史觀,其要義則是存在決定意識,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中指出:「無論哪一種社會形態,在它所能容納的全部生產力發揮出來以前,是決不會滅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產關系,在它的物質存在條件在舊社會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決不會出現的。」知識經濟,克服了工業經濟的各種弊端。知識經濟靠每個人的智力創造財富,不需要剝削剩餘價值。知識經濟產品,不具有工業品的排他性,人不再成為物質財富的奴隸,而成為物質財富的主人。生態環境得以真正保護,循環經濟得以真正實現,資源匱缺問題得以根本解決。[1]
知識經濟時代區別於農業經濟時代與工業經濟時代,工業經濟以製造業為主要特徵,知識經濟更注重發展高附加值產業。
分類
1.從研究的范圍來看:宏觀經濟學、中觀經濟學、微觀經濟學。
2.從歷史發展來看:家庭經濟學、政治經濟學。
3.從政府參與經濟發展的方式看:市場經濟、計劃經濟。
4.從經濟的主體來看:政府經濟(又稱公共經濟或公共部門經濟)、非政府經濟(包括企業經濟等)。
5.從經濟的研究對象來看:金融經濟學、產業經濟學等等。
研究對象
由於經濟思想和學說受社會、歷史、階級等因素的影響,因而經濟學的研究對象也必然隨著歷史時代的更迭而發生變化。在西方經濟學史上,其研究對象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8種。
1財富說。
財富說是一種年代最早、歷史最長,持有人數最多的經濟學對象理論。^A古希臘羅馬學者的經濟思想.到新古典經濟學以前的多數經濟學家都有這種對象理論。古希臘羅馬的思想家色諾芬的著作『經濟論),通篇都是研究家庭財富及其增長問胚。重商主義者對研究財富的熱情,超過了他們的先輩。他們以財富為中心研究了財富的形式(金銀)、產生(流通領域)和增長途徑(開採金銀和對外貿易)等問題。
古典經濟學家們的研究對象也多為財富說。英國古典經濟學家威廉-配第在著作中,把如何增加國家稅收,如何增加國家財富作為研究對象,在他的(賦稅論)中提出了「土地為財富之母,而勞動則為財富之父」的著名論斷。古典經濟學的集大成者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就是研究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以及財富增長之道的。大衛-李嘉圖遵循斯密的財富對象理論,但特別重視財富的分配問題,他把財富的分配作為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
法國經濟學家薩伊在1803年出版的《政治經濟學概論)一書中也指出,政治經擠學是「闡明財富怎樣生產、分配與消費」的科學。據此,他把政治經濟學分成生產、分配和消費三大部分加以論述,創立了三分法。詹姆士·穆勒在他的<政治經濟學綱要)中,繼承和發揮了薩伊的三分法,提出了四分法對象論,即將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歸結為研究財富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的一般原理。
2、歷史或制度說。
十九世紀德國歷史學派作為古典經濟學的主要反對者,在經濟研究中始終將歷史放到極端重要的地位,並且堅持以民族國家為中心來建立經嶄學。十九世紀初亞當·穆勒認為,政治經濟學有兩重目的:既求個人利益的極大滿足,又使整個民族大家庭得以加強,並且後者是主要的。德國歷史學派的先驅李斯特提出了國家經濟學與世界主義經濟學相對立。他認為國家經濟學是代表經濟落後國家利益的經濟學,其研究對象是落後國家的富強之道。世界主義經濟學是代表經濟上先進國家的利益的經濟學,它的研究對象是世界經濟。歷史學派創始人羅雪爾指出,國民經濟學或政治經濟學是一門論述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諸規律的科學,經濟學應與法律、國家、宗教等學科密切相關,並以他們為基礎。希爾德布蘭德聲稱,經濟學應該產生一種文化史的經濟史,並與歷史的其他分支和統計學密切相關。新歷史學派代表施穆勒進一步區分了國民經濟學和國家經濟學,認為國民經濟學研究的對象是國民經濟,國家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是國家的組織結構及其經濟職能。美國制度學派把制度當作社會經濟發展變化的動力,並以注重製度研究為根本特徵。美國制度學者凡勃侖認為,經濟學應該研究制度的起源、演變對相應社會經濟關系的作用。康芒斯則直接把自己的著作取名為(制度經濟學),認為制度經濟學是一種關於集體行動(風俗、家庭、公司、國家等)在控制個人行動方面所起的作用的理論。
3、人的慾望及其滿足說。
西斯蒙第和羅雪爾都曾提到過經濟學研究的是「人」。但他們所講的人的概念比較含糊。
主觀經濟學派的先驅者馬斯夏在(經濟和諧)中明確指出,「政治經濟學的對象是人」,並解釋說,「慾望、努力、滿足,這就是經濟觀點中的人」。奧地利的門格爾則明確把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規定為人的慾望及其滿足。他把經濟學分為應用經濟學、歷史統計經濟學和理論經濟學,他在(國民經濟學原理>中指出,理論經濟學研究的是人類為滿足其慾望而展開其預籌活動的條件。龐巴維克和維塞爾依然都把人的慾望及其滿足作為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傑文斯也指出,經濟學為人快樂與痛苦的微積分學。
4、人與財富綜合說。
英國著名經濟學家馬歇爾在經濟學是財富科學的說法遭到異議,研究人的定義難以自圓其說的情況下,綜合了各種關於經濟學研究對象。在《經濟學原理)一書中指出,經濟學一方面是一種研究財富的科學,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方面,是研究人的學科的一部分。
5、人類選擇行為說。
1932年,羅賓斯總結許多經濟學家關於經濟學概念的共同實質,在<論經濟科學的性質與意義>中,提出了一個經典性的經濟學定義:「經濟學是 門研究目的與具有可供選擇的用途的稀少手段之間關系的人類行為科學」。這就說明了,經濟學的產生就在於人類無盡的慾望與物品稀少性的矛盾。希克斯的<價值與資本>中,也更為明確地顯示出政治經濟學是研究人類行為選擇的科學。美國當代著名經濟學家保羅·薩繆爾森在其《經濟學>中也寫道,經濟學是研究人和社會如何作出最終抉擇的科學。
6、宏觀經濟行為說。
宏觀經濟行為說以英國著名經濟學家凱恩斯為代表。凱恩斯革命以前的經濟學多是分析微觀經濟行為.如研究單個消費品、個別市場或個別企業、個別行業的經濟行為,多屬微觀經濟學的內容。而凱恩斯在經濟學的研究對象上,從微觀經濟行為分析轉向宏觀經濟行為分析凱恩斯強調的是國民收入、總就業、總需求、總供給等總量研究,著重強調的「是整個經濟體系,如何使該體系中之全部資源達到最適度就業」。1936年凱恩斯(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的出版標志著宏觀經濟學的產生。
7、微觀經濟行為與宏觀研究合流說。
為彌補凱恩斯經濟學只著重宏觀經濟分析,忽視微觀經濟分析的缺陷,當代一些經濟學家,把凱恩斯宏觀經濟理論與新古典微觀經濟理論結合起來。他們以稀缺法則為起點.把經濟學分為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兩部。微觀經濟學以資源配置為研究對象,因為資源是稀缺的.要對稀缺的資源配置;宏觀經濟學以資源利用為研究對象,因為在資源配置中會有資源的不合理利用,出現資源閑置或浪費問題,對稀缺資源的合理利用,就需要國家干預。而資源配置和利用又可以有不同的解決模式和方式,這就涉及到經濟體制問題。當代不少經濟學者主張建立混合經濟體制。在這種體制中既有市場機制發揮作用的自由市場經濟,又有國家對經濟生活進行干預和宏觀控制的經濟。綜上所述,經濟學的定義應該是研究在一定經濟體制下,稀缺資源配置和利用的科學 該定義涉及四個問題:一是稀缺資源,這是經濟學產生的基礎和研究的出發點;二是資源配置,屬於微觀經濟學的研究對象;三是資源利用,屬於宏觀經濟學的研究對象;四是經濟體制,因為無論是微觀經濟學還是宏觀經濟學都涉及到經濟體制問題。
8、廣義對象說。
廣義對象論有兩種觀點:(1)橫向分析法。該觀點認為經濟學是一門研究經濟理論、經濟問題、經濟政策的科學。它把經濟學的研究對象規定為經濟理論、經濟問題、經濟政策三個方面。(2)縱橫分析法。該觀點認為,經濟學的研究對象包括六個方面,即淵源、流派、理論、方法、問題、政策。
Ⅵ 什麼是知識經濟
?知識經濟是什麼意思?知識經濟既是一種新的經濟形態,又是一個新的世界時代。一、當知識經濟形態出現和發展的時候,它將會使整個經濟乃至整個社會具有新的特徵,把世界帶入一個新的時代。二、說知識經濟是一個時代,是就全球的世界范圍而言。當16世紀英國等少數歐洲國家開始產業革命的時候,世界其他地方還停留在封建農業經濟時代,但這些國家工業革命的成功,就標志著世界進入了工業經濟時代。今天,也將是這樣一個局面,少數先進國家的知識經濟形態率先成為其經濟主導,那麼,也就標志著世界進入了知識經濟時代。三、知識經濟對農業經濟和工業經濟是一種否定,又是一種提升。否定它們的主導地位和時代特徵地位。提升它們的內在素質和水平,農業經濟和工業經濟靠知識經濟增添了新的騰飛的翅膀。預計,人類將在21世紀的下半葉全面進入知識經濟時代。知識經濟,通俗地說就是「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從內涵來看,知識經濟是經濟增長直接依賴於知識和信息的生產、傳播和使用,它以高技術產業為第一產業支柱,以智力資源為首要依託,是可持續發展的經濟。按照世界經合組織的說法,知識經濟就是以現代科學技術為核心的,建立在知識和信息的生產、存儲、使用和消費之上的經濟。 從歷史發展來講,它是區別於以前的以傳統工業為產業支柱、以稀缺自然資源為主要依託經濟的新型經濟,它是相對於靠土地和種養殖業的農業經濟和大量消耗能源和原材料的工業經濟而產生的新的經濟概念和經濟形態。它的最大新質在於,它的繁榮不是直接取決於資源、資本、硬體技術的數量、規模和增量,而是直接以拉於知識,技術特別是高技術,以及有效信息的積累和利用。 知識經濟名稱的提出,目前看到的最早的資料可以追溯到80年代。它是一種繼農業經濟和工業經濟以後的新的社會經濟形態,就是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經合組織(OCED)報告中認為知識經濟有以下幾個主要特徵:①科學與技術的研究開發日益成為知識經濟的重要基礎;② 信息和通信技術在知識經濟的發展過程中處於中心地位;③ 服務業在知識經濟中扮演了主要角色;④ 人力的素質和技能成為知識經濟實現的先決條件。(2)吳季松指出知識經濟的八大特徵:① 經濟發展可持續化;② 世界經濟一體化;③ 經濟決策知識化;④ 資產投入無形化;⑤ 新的價值取向;⑥ 新的市場觀念;⑦ 新的社會組織形式;⑧ 創新是知識經濟的靈魂。知識經濟最突出的現象是信息技術廣泛應用,知識經濟發展的根本是人才,創新是知識經濟的靈魂。知識經濟的巨大功能包括:⑴知識經濟內動力——人是知識、經濟活動的核心和目的,人是知識經濟化的中價,同時,人又是知識、經濟實體,是知識經濟化的直接創造者。因此,人在知識經濟化的過程中,發揮著中心作用,是知識、經濟一體化的焦點。人的「智慧」是知識經濟化發展的無窮動力,人的智慧不僅迅猛地創造著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而且迅速地創造著人的自身。⑵知識經濟外動力——①教育力:培養知識產業信息人才的能力。②思想力:創造與創新的綜合力量。③文化力:社會發展文化教育的綜合力量。④科技力:科技創造、發明的綜合力量。⑤信息力:是信息產出與流通的綜合力量。⑥知識力:是社會生產、流通知識的綜合力量。知識經濟時代企業管理發展的新特點(1)經營管理信息化。信息化管理一般指在企業中利用現代化的信息設備,實現企業經營管理信息的生產,存儲,處理,傳輸,共享以及決策的規模化的過程。(2)組織結構扁平化。在知識經濟時代,隨著國際互聯網和企業內部網在企業中的廣泛應用,使企業的組織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扁平化的組織結構,取代了過去的科層式的金字塔式的結構。(3)全球戰略。伴隨世界經濟全球化進程的推進,隨著互聯網(internet)的廣泛應用,隨著國家之間貿易壁壘的逐漸減少,產品生產的供,產,銷在地理位置上的差異基本消失,資金流動與產品流通在世界范圍內變得更加容易和方便,合理經濟信息技術與瞬時溝通,使得世界經濟融為一體。不管每一個企業是否意識到,實際上已經直接或間接參與了國際競爭,企業再也不能單純依靠地區性行為來維持其利潤增長了。因此,在知識經濟時代,企業面臨的市場是一個國際化,全球化的大市場。企業必須立足於全球經營,研究在全球范圍內如何生存和更好地發展的全球化競爭戰略。企業界限模糊化。(4)重視知識管理。在知識經濟社會中,知識由於其具有更高的生產率和創造性,能夠大大增加產品和服務的價值而越來越成為比企業擁有的各種物質資源更為重要的戰略經營資源,相應地,對知識的開發和管理亦逐漸上升為企業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5)強調市場趨動。在知識經濟時代,顧客的需求日趨個性化和多樣化,為此,企業必須自覺地以市場為導向,時刻將顧客的需要放在第一位,與顧客合作,深入顧客的經營過程和生活過程,加大應用研究和技術開發力度,在適銷對路的基礎上,向顧客提供包括服務和信息在內的產品。(6)注重企業創新。知識經濟時代企業間的競爭是企業創新能力的競爭,而創新競爭歸根到底又是企業在知識的生產,佔有和有效利用方面的競爭,要提高競爭力,企業就必須提高獲取知識和有效應用知識的能力。(7)立足全球經營與合作競爭。世界經濟一體化趨勢的加強以及技術突飛猛進的發展帶來了全球范圍內激烈的市場競爭,也導致了企業與其價值鏈上的顧客和供應商以至於與競爭對手的合作的不斷擴大,形成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戰略合作夥伴或戰略聯盟已成為20世紀90年代企業管理的一股強勁的潮流,合作競爭正日漸成為企業經營戰略的新的核心。(8)加強以人為本的管理。在知識經濟時代,企業在管理中把對人的關注,人的個性和釋放,人的積極性的調動推到了空前的中心地位,"以人為本"的管理得到了空前的強化。(9)跨文化管理。由於實行"無國籍經營"戰略的跨國公司把觸角伸到了全球各地,子公司和分支機構遍布各國,形成全球經營。但是隨著這一戰略的展開,跨國公司將面臨越來越多的陌生文化環境,它的管理人員和雇員來自越來越多的不同文化背景,這也就意味著更多的文化摩擦。這就使管理文化的交流,融合,取長補短更有可能,更有必要,跨文化管理將是一種必然趨勢本章重難點提示:掌握知識經濟的含義;知識經濟條件下企業管理發展新特點如,經營信息化;組織結構扁平化,全球戰略,跨文化管理等。重點如:組織結構的扁平化,人本管理等是重點,可以結合案例進行分析。知識經濟的出現,標志著人類社會正步入以知識資源為依託的新經濟時代,在這個新時代,知識將成為最重要的經濟因素,由此引發的經濟革命將重塑全球經濟的新格局,並將引起政治、社會的全面變革。
Ⅶ 什麼是知識經濟
知識經濟是建立在知識和信息生產、分配、使用基礎上的經濟.其核心是知識生產,本質是創造性的腦力勞動.從經濟本源角度考察,知識經濟具有腦力勞動者是勞動主體、創造性腦力勞動是核心動力、智力資源是主要資源三個本質特徵.
腦力勞動者是知識經濟的勞動主體
在長期的農業和手工業的勞動實踐中,由於知識的積累、認識水平和改造能力的提高,人們的智力得到了較好的發揮,並將其物化在生產工具中,在物質生產中發揮了巨大作用.蒸汽機和紡織機的發明雖是偶然的,但是這些發明及其廣泛應用則是必然的.正是由於機械製造和生產的發展,製造工具的研究和設計人員首先從手工藝工人和機械製造工人中分離出來.隨著機械的廣泛使用,生產規模的擴張,工人的大量集聚,管理者便從生產人員中分離出來,專門從事管理工作.由於商品的產生和市場擴大,金融人員和商業人員也從企管人員中分離出來,專門從事金融和商品交換工作.科研人員、設計人員、管理人員、商業人員和金融人員的出現,是工業經濟發展的表現,也是知識經濟萌芽的標志.
從事控制型勞動的工人從物質生產中分離出來充實科學技術隊伍或從事其它工作是知識經濟產生的標志.機械的普遍使用減輕了繁重的體力勞動,解放了部分體力勞動者,但是絕大部分的技術工人仍固定在工廠的車間,特別是生產流水線上,從事控制型的體力勞動.由於計算機、機器人的產生,並直接嵌入物質生產過程,從而把原操作控制生產運行的技術工人解放出來,轉移到科技行業或其他行業,提高了社會勞動生產率,增加了社會財富.隨著軟體業的發展,這種轉移速度越來越快.同時,由於信息技術的發展,經濟管理人員也開始向科技行業轉移.這樣,就出現了無人生產車間、無人工廠和無人駕駛飛行器等等.無人工廠的出現,並不意味著物質生產不需要人類勞動,也不意味著生產力要素中勞動力要素消失,而是勞動者的勞動時間、勞動方式和勞動對象發生了根本的變化.這些腦力勞動者在直接的物質生產過程之外,集中在技術、信息生產的環節之中將操作程序和控制機器等勞動物化在電腦和軟體中,使之在後續的物質生產過程中發揮作用.解放出來的人員,經過培訓將大部分轉向腦力勞動的崗位.工人除了被迫轉移外,還有主動轉移的機制.體力勞動者和腦力勞動者的對立,不僅體現在勞動力性質上,還將體現在他們向社會提供有效的勞動量和從社會取得相應報酬的差額上(這個差額可能相當大).這種機制也促使從直接物質生產過程中解放出來的大批體力勞動者自覺地轉變成腦力勞動者.
創造性腦力勞動是知識經濟發展的核心動力
知識經濟產生之後,腦力勞動者與體力勞動者矛盾對立的雙方繼續此消彼長,其矛盾必然被創造性腦力勞動者和復制性腦力勞動者的矛盾所代替.由於信息技術革命,創造性腦力勞動者與復制性腦力勞動者的矛盾,就開始內化為復雜的創造性腦力勞動與簡單的創造性腦力勞動的對立.因此,創造性勞動便成為知識經濟唯一價值來源.從歷史發展的角度看,創造性腦力勞動也是知識經濟時代唯一生產手段和價值來源.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
(1)創造性勞動是腦力勞動者的必由之路.隨著計算機、軟體和網路等科學技術的發展,科技人員重復性的腦力勞動負擔減輕,重復腦力勞動的工作崗位就會逐步消失.同時,許多機器將進行自動化操作;許多管理工作也將趨於信息化管理,現場管理控制的人數極少.被解放出來的重復性腦力勞動者和管理者,必須轉入創造性勞動工作崗位,否則就要失業.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創造性腦力勞動的復雜力度將不斷提高,層次也將逐漸增多.
(2)創造性腦力勞動是人們謀生的主要手段.勞動作為謀生手段是迄今社會的通行規則.在農業社會靠體力勞動謀生.在工業經濟時代,部分人靠體力勞動謀生,部分人靠腦力勞動謀生.在知識經濟時代,要靠創造性腦力勞動謀生.創造勞動越強(越新、越復雜、勞動量越大),社會承認的價值就越大,社會給予的報酬也就越多,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就越高.反之,創造性越弱,社會承認的價值越少,相應報酬就越少,生活質量就不高.
(3)創造性勞動是勞動者的根本任務.根據馬斯諾的需要層次論,人們對生活質量的追求和新需要的渴望,總是不斷攀升和翻新的,永遠不會停留在原有的水平上.為滿足人們的新需求,就必須進行創造性勞動,開發新技術,創造新產品,提高產品質量,滿足人們的新需要.人類需求的滿足程度,總是受到人類對自然和社會認識程度制約的.人的認識能力雖是無限的,但人的認識水平由於受到實踐的限制卻總是有限的,且自然和社會處在不斷發展變化的過程中,因此需要認識的領域越來越多,人類創造性腦力勞動的任務就越來越重.知識經濟時代的經濟結構是多元的、復雜的,與之相適應的技術結構也必然是多元的、復雜的.而創造性的腦力勞動投入就將越來越多.信息技術革命方興未艾,信息技術在通信領域中的廣泛應用只是萬里長征走了第一步.除了信息技術之外,還有生物技術、海洋技術、空間技術、納米技術等等.技術革命和技術創新,任重道遠.
(4)創造性勞動是開辟市場的動力.隨著信息技術在通信領域的廣泛應用,傳統技術生產的傳統產品市場,由於技術陳舊,市場開拓困難,使大批傳統產品生產者被淘汰出局.創造性腦力勞動創造的新技術、生產的新商品,由於能滿足人們的個性化,多樣化消費的需要,在一段時間內可以獨占市場,市場回報特別豐厚.由於利益的驅動,技術市場競爭也日趨激烈.但其競爭的性質和方法與傳統市場競爭和新商品市場的競爭完全不同.新技術市場的競爭是開拓新市場的競爭,創新力的競爭,而不是市場容量、價格的競爭;競爭主體互相排斥,而不互相廝殺;競爭的目的是把蛋糕越拼越大,而不是在一塊蛋糕中越切越大.因此,新技術市場是主體多元化、技術高智化、高投入、高回報的市場,是知識經濟時代的主體市場.新技術生產需要資金投入,更需要創造性腦力勞動投入.這種資金投入可能有風險,但只是個別現象.如果說傳統商品市場是夕陽市場,新商品市場是中天市場的話,那麼新技術市場就是朝陽市場.這三種市場雖然同時並存,也會不斷升級,但新技術市場永遠是朝氣蓬勃的市場.在由工業經濟向知識社會過渡時期,也就是所謂新經濟時期,誰認識了這個市場,占據這個市場的份額越多,誰就佔領了經濟發展的制高點.美國正是由於先進入了這個市場,占據了這個市場較大的空間才取得了經濟十年高速發展的驕人成就.
智力資源是知識經濟的主要資源
沒有資源就沒有經濟.資源的性質決定經濟的性質,資源的數量決定經濟發展的規模.世界上只有兩種資源,一是自然資源,二是智力資源.其中最主要的是智力資源.不管是哪種經濟都需要這兩種資源,只是有主次之分罷了.在工業社會自然資源占居主導地位.在知識經濟時代智力資源是最主要的資源.誰佔有這種資源越多,誰的經濟規模就越大,發展速度就越快.創造性腦力勞動者與復制性腦力勞動者矛盾對立的雙方,此消彼長,使復雜的創造性腦力勞動與簡單的創造性腦力勞動的矛盾成為主要矛盾,因而智力資源必然成為知識經濟的主要資源.雖然知識也是知識經濟的資源,但它作為智力勞動的成果,不可能成為知識經濟的主要資源,只能作為重要資源.知識有壽命,智力無窮期.知識容易被大量復制而喪失價值,智力從屬於勞動者,蘊藏著巨大的市場價值.知識的數量總是有限的,而智力則是無限的.智力資源既有巨大的蘊藏量,而且也有巨大的需求量.一方面,科學研究、技術發明、產品開發,生產控制和企業管理,需要大量高素質的技術人才,消耗大量的智力.另一方面,在自然資源的節約與替代、再生資源的回收與利用、新資源的發現與開發方面都需要強大的智力支持.因而智力資源開發就成了知識經濟發展的巨大推動力量.
資源作為經濟的根本來源,從來就是各國爭奪的焦點.農業社會主要是爭奪土地、佔領地盤.工業經濟時代初期,人們主要是爭奪自然資源,劃分勢力范圍,搶占殖民地.在工業經濟向知識經濟過渡的歷史階段,人們主要是搶奪創新人才.隨著知識經濟的發展,對創新人才的爭奪越來越激烈,爭奪手段越來越隱蔽.
由工業經濟向知識經濟過渡是一個較長的歷史時期.在這個時期內,兩種經濟形態並存.對我國來說,是農業經濟形態、工業經濟形態、知識經濟形態並存.但農業經濟形態、工業經濟形態消減與知識經濟形態的增長的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是不可阻擋的.我們必須抓住這個重大的歷史機遇,在實現工業現代化的同時,盡快制定知識經濟超長發展戰略,把我國的經濟搞上去.中國人一點也不比外國人差,中華民族是勤勞智慧的民族,有深厚的文化底蘊,有重視教育的民族傳統,有佔世界人口1/5人口資源,特別是有強大的政治優勢和科教興國的戰略.這都是我國發展知識經濟的得天獨後的有利條件.同時發展知識經濟主要是靠人的智力和積極性,有的領域並不需要巨大的投資,而且還有內外資金可以利用.因此,在現有的基礎上超常發展知識經濟是可能的.面對這種形勢,我們切不可循規蹈矩,慎走慢行,而要實事求是,大步前進.
望採納
Ⅷ 什麼是知識經濟
知識經濟是建立在知識和信息生產、分配、使用基礎上的經濟。其核心是知識生產,本質是創造性的腦力勞動。從經濟本源角度考察,知識經濟具有腦力勞動者是勞動主體、創造性腦力勞動是核心動力、智力資源是主要資源三個本質特徵。x0dx0ax0dx0a腦力勞動者是知識經濟的勞動主體x0dx0a在長期的農業和手工業的勞動實踐中,由於知識的積累、認識水平和改造能力的提高,人們的智力得到了較好的發揮,並將其物化在生產工具中,在物質生產中發揮了巨大作用。蒸汽機和紡織機的發明雖是偶然的,但是這些發明及其廣泛應用則是必然的。正是由於機械製造和生產的發展,製造工具的研究和設計人員首先從手工藝工人和機械製造工人中分離出來。隨著機械的廣泛使用,生產規模的擴張,工人的大量集聚,管理者便從生產人員中分離出來,專門從事管理工作。由於商品的產生和市場擴大,金融人員和商業人員也從企管人員中分離出來,專門從事金融和商品交換工作。科研人員、設計人員、管理人員、商業人員和金融人員的出現,是工業經濟發展的表現,也是知識經濟萌芽的標志。x0dx0ax0dx0a從事控制型勞動的工人從物質生產中分離出來充實科學技術隊伍或從事其它工作是知識經濟產生的標志。機械的普遍使用減輕了繁重的體力勞動,解放了部分體力勞動者,但是絕大部分的技術工人仍固定在工廠的車間,特別是生產流水線上,從事控制型的體力勞動。由於計算機、機器人的產生,並直接嵌入物質生產過程,從而把原操作控制生產運行的技術工人解放出來,轉移到科技行業或其他行業,提高了社會勞動生產率,增加了社會財富。隨著軟體業的發展,這種轉移速度越來越快。同時,由於信息技術的發展,經濟管理人員也開始向科技行業轉移。這樣,就出現了無人生產車間、無人工廠和無人駕駛飛行器等等。無人工廠的出現,並不意味著物質生產不需要人類勞動,也不意味著生產力要素中勞動力要素消失,而是勞動者的勞動時間、勞動方式和勞動對象發生了根本的變化。這些腦力勞動者在直接的物質生產過程之外,集中在技術、信息生產的環節之中將操作程序和控制機器等勞動物化在電腦和軟體中,使之在後續的物質生產過程中發揮作用。解放出來的人員,經過培訓將大部分轉向腦力勞動的崗位。工人除了被迫轉移外,還有主動轉移的機制。體力勞動者和腦力勞動者的對立,不僅體現在勞動力性質上,還將體現在他們向社會提供有效的勞動量和從社會取得相應報酬的差額上(這個差額可能相當大)。這種機制也促使從直接物質生產過程中解放出來的大批體力勞動者自覺地轉變成腦力勞動者。x0dx0ax0dx0a創造性腦力勞動是知識經濟發展的核心動力x0dx0a知識經濟產生之後,腦力勞動者與體力勞動者矛盾對立的雙方繼續此消彼長,其矛盾必然被創造性腦力勞動者和復制性腦力勞動者的矛盾所代替。由於信息技術革命,創造性腦力勞動者與復制性腦力勞動者的矛盾,就開始內化為復雜的創造性腦力勞動與簡單的創造性腦力勞動的對立。因此,創造性勞動便成為知識經濟唯一價值來源。從歷史發展的角度看,創造性腦力勞動也是知識經濟時代唯一生產手段和價值來源。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x0dx0ax0dx0a(1)創造性勞動是腦力勞動者的必由之路。隨著計算機、軟體和網路等科學技術的發展,科技人員重復性的腦力勞動負擔減輕,重復腦力勞動的工作崗位就會逐步消失。同時,許多機器將進行自動化操作;許多管理工作也將趨於信息化管理,現場管理控制的人數極少。被解放出來的重復性腦力勞動者和管理者,必須轉入創造性勞動工作崗位,否則就要失業。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創造性腦力勞動的復雜力度將不斷提高,層次也將逐漸增多。x0dx0ax0dx0a(2)創造性腦力勞動是人們謀生的主要手段。勞動作為謀生手段是迄今社會的通行規則。在農業社會靠體力勞動謀生。在工業經濟時代,部分人靠體力勞動謀生,部分人靠腦力勞動謀生。在知識經濟時代,要靠創造性腦力勞動謀生。創造勞動越強(越新、越復雜、勞動量越大),社會承認的價值就越大,社會給予的報酬也就越多,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就越高。反之,創造性越弱,社會承認的價值越少,相應報酬就越少,生活質量就不高。x0dx0ax0dx0a(3)創造性勞動是勞動者的根本任務。根據馬斯諾的需要層次論,人們對生活質量的追求和新需要的渴望,總是不斷攀升和翻新的,永遠不會停留在原有的水平上。為滿足人們的新需求,就必須進行創造性勞動,開發新技術,創造新產品,提高產品質量,滿足人們的新需要。人類需求的滿足程度,總是受到人類對自然和社會認識程度制約的。人的認識能力雖是無限的,但人的認識水平由於受到實踐的限制卻總是有限的,且自然和社會處在不斷發展變化的過程中,因此需要認識的領域越來越多,人類創造性腦力勞動的任務就越來越重。知識經濟時代的經濟結構是多元的、復雜的,與之相適應的技術結構也必然是多元的、復雜的。而創造性的腦力勞動投入就將越來越多。信息技術革命方興未艾,信息技術在通信領域中的廣泛應用只是萬里長征走了第一步。除了信息技術之外,還有生物技術、海洋技術、空間技術、納米技術等等。技術革命和技術創新,任重道遠。x0dx0ax0dx0a(4)創造性勞動是開辟市場的動力。隨著信息技術在通信領域的廣泛應用,傳統技術生產的傳統產品市場,由於技術陳舊,市場開拓困難,使大批傳統產品生產者被淘汰出局。創造性腦力勞動創造的新技術、生產的新商品,由於能滿足人們的個性化,多樣化消費的需要,在一段時間內可以獨占市場,市場回報特別豐厚。由於利益的驅動,技術市場競爭也日趨激烈。但其競爭的性質和方法與傳統市場競爭和新商品市場的競爭完全不同。新技術市場的競爭是開拓新市場的競爭,創新力的競爭,而不是市場容量、價格的競爭;競爭主體互相排斥,而不互相廝殺;競爭的目的是把蛋糕越拼越大,而不是在一塊蛋糕中越切越大。因此,新技術市場是主體多元化、技術高智化、高投入、高回報的市場,是知識經濟時代的主體市場。新技術生產需要資金投入,更需要創造性腦力勞動投入。這種資金投入可能有風險,但只是個別現象。如果說傳統商品市場是夕陽市場,新商品市場是中天市場的話,那麼新技術市場就是朝陽市場。這三種市場雖然同時並存,也會不斷升級,但新技術市場永遠是朝氣蓬勃的市場。在由工業經濟向知識社會過渡時期,也就是所謂新經濟時期,誰認識了這個市場,占據這個市場的份額越多,誰就佔領了經濟發展的制高點。美國正是由於先進入了這個市場,占據了這個市場較大的空間才取得了經濟十年高速發展的驕人成就。x0dx0ax0dx0a智力資源是知識經濟的主要資源x0dx0a沒有資源就沒有經濟。資源的性質決定經濟的性質,資源的數量決定經濟發展的規模。世界上只有兩種資源,一是自然資源,二是智力資源。其中最主要的是智力資源。不管是哪種經濟都需要這兩種資源,只是有主次之分罷了。在工業社會自然資源占居主導地位。在知識經濟時代智力資源是最主要的資源。誰佔有這種資源越多,誰的經濟規模就越大,發展速度就越快。創造性腦力勞動者與復制性腦力勞動者矛盾對立的雙方,此消彼長,使復雜的創造性腦力勞動與簡單的創造性腦力勞動的矛盾成為主要矛盾,因而智力資源必然成為知識經濟的主要資源。雖然知識也是知識經濟的資源,但它作為智力勞動的成果,不可能成為知識經濟的主要資源,只能作為重要資源。知識有壽命,智力無窮期。知識容易被大量復制而喪失價值,智力從屬於勞動者,蘊藏著巨大的市場價值。知識的數量總是有限的,而智力則是無限的。智力資源既有巨大的蘊藏量,而且也有巨大的需求量。一方面,科學研究、技術發明、產品開發,生產控制和企業管理,需要大量高素質的技術人才,消耗大量的智力。另一方面,在自然資源的節約與替代、再生資源的回收與利用、新資源的發現與開發方面都需要強大的智力支持。因而智力資源開發就成了知識經濟發展的巨大推動力量。x0dx0ax0dx0a資源作為經濟的根本來源,從來就是各國爭奪的焦點。農業社會主要是爭奪土地、佔領地盤。工業經濟時代初期,人們主要是爭奪自然資源,劃分勢力范圍,搶占殖民地。在工業經濟向知識經濟過渡的歷史階段,人們主要是搶奪創新人才。隨著知識經濟的發展,對創新人才的爭奪越來越激烈,爭奪手段越來越隱蔽。x0dx0ax0dx0a由工業經濟向知識經濟過渡是一個較長的歷史時期。在這個時期內,兩種經濟形態並存。對我國來說,是農業經濟形態、工業經濟形態、知識經濟形態並存。但農業經濟形態、工業經濟形態消減與知識經濟形態的增長的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是不可阻擋的。我們必須抓住這個重大的歷史機遇,在實現工業現代化的同時,盡快制定知識經濟超長發展戰略,把我國的經濟搞上去。中國人一點也不比外國人差,中華民族是勤勞智慧的民族,有深厚的文化底蘊,有重視教育的民族傳統,有佔世界人口1/5人口資源,特別是有強大的政治優勢和科教興國的戰略。這都是我國發展知識經濟的得天獨後的有利條件。同時發展知識經濟主要是靠人的智力和積極性,有的領域並不需要巨大的投資,而且還有內外資金可以利用。因此,在現有的基礎上超常發展知識經濟是可能的。面對這種形勢,我們切不可循規蹈矩,慎走慢行,而要實事求是,大步前進。
Ⅸ 什麼是知識經濟、網路經濟、數字經濟區別是什麼
知識經濟:
知識經濟,通俗地說就是「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從內涵來看,知識經濟是經濟增長直接依賴於
知識和信息的生產、傳播和使用,它以高技術產業為第一產業支柱,以智力資源為首要依託,是可
持續發展的經濟。
網路經濟:
創造學術詞彙是西方人的專長,也是網路在快速發展中的一個特徵,分化必定帶來內容的豐富和詞彙的增多。
數字經濟:
是指大部分基於數字技術,包括數字通信網路,計算機,軟體和其他相關信息技術的經濟。
美國的商務部在1999年出版的數字經濟報告中,明確地將數字經濟定義為「信息技術與電子商務的
結合」。信息技術是觸發電子商務的重要關鍵,並將繼續在電子商務的發展過程中,扮演基礎建設
的重要角色。而電子商務之所以能有今天的蓬勃發展,則直接根源於互聯網的發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