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促進一個城市經濟的高質量發展
如何促進一個城市高質量發展,除了GDP以外還有環境保護人文的文化在裡面,那。包括這個城市的包容性和創新性
㈡ 經濟發展怎麼促進城市化水平提升
一個城市經濟發展速度越快,經濟規模越大,則機會越多,自然會吸引更多的人口,人口增多,住房需求和公建需求也越大,自然就會帶動城市擴張。相反,如果一個城市如果沒有良好的經濟發展,人口就會流失,房價就會下跌。
從某種意義說,城市經濟的集聚發展、財富創造對富起來功不可沒。資料顯示,解放初期,我們國家農村總人口約占總人口的89%,10個中國人中只有一人生活在城市。之後很長一段時間農村人口都是中國人口的絕對主力,一直到1978年農村人口依然占總人口約82%。改革開放使我國經濟得到快速發展,也提供了大量非農就業機會,大量人口離開家鄉故土從農村遷移到城市,扭轉了農村人口增加趨勢。基於最新數據,我國現有600多座城市,400多座是大中城市,其它是小城市,2018年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59.58%。中國用30年左右時間走完西方100多年歷程,可以說創造了人類城市文明奇跡。
城市是人類文明的結晶,是當今世界人類活動最集中的地方,也是各類要素資源最集聚的平台,城市化是工業化、現代化的必由之路。中國城市成為經濟高增長載體,成為財富聚集區,成為先富起來的人與年輕人追夢淘金的樂園。但是,從總體上看,中國的城市化既強勁又脆弱,城市擴張很快,但質量低下,不僅過程充滿了風險,城市現狀也充滿著巨大不確定性。
多維度觀察我國城市化進程,是廣大農村農業為城市發展提供了大量原材料、勞動力、新移民、大市場;快速工業化中的鄉鎮企業、農民企業家為發展了中低端製造業;市場化進程盤活不可再生土地資源,地產經濟使城市財富效應飛速膨脹等。
㈢ 怎麼樣使一個城市的經濟才能發達
今天的論壇題目是大家非常關心的一個題目,中國加入世貿組織,而且不是在一般的情況下加入世貿組織,而是在全球化已經非常深入的情況下在全球市場競爭已經非常激烈的情況下,進一步的開放我們的經濟進一步走向世界,在講這些戰略問題之前我首先要指出一點,我們現在已經嘗到了加入世貿組織的甜頭,今年上半年在全球經濟繼續不景氣,甚至是又一次下滑的情況下,中國經濟保持持續增長,這個持續增長有三個主要原因,第一個主要原因是我們國內投資的增長,而國內投資增長主要是非政府投資的增長,第二方面就是外資的增長,外資的增長更直接得益於加入世貿組織,第三方面就是中國外貿出口的大幅度增長。正是這些因素拉動了中國的經濟,而這些因素都直接和我們進一步改革開放進一步融入國際市場相關,盡管有這樣一個良好的勢頭,我們仍然需要思考下一步怎麼進一步增長,怎麼進一步抓住加入世貿組織和全球化這樣一個新的機遇,最近大家討論比較熱鬧的一個問題就是中國成為世界工廠這樣一個前景,有些人提出這樣的看法,就是中國不能只當世界工廠,我們不能只干製造業,我們要做科技大國,還有一種說法,我們不能就做生產,生產賺的錢太少,我們要做品牌,要做流通,要做服務,要做服務大國,要做流通大國,我們不做生產大國,這些說法有沒有道理,都有一定道理。但是第一成為科技大國,並不否定我們也要成為製造業大國,中國現在就有六七億勞動力,今後二三十年會有七八億勞動力我們分出去一億人搞高科技就成了世界上最大的高科技力量,對不對,還有七八億人干什麼,將來三四十年,四五十年之內,基本上所有現在的農民,四五億人這個數字都要轉移出農業,因此我們可以既做高科技大國,同時還要繼續生產襪子,生產皮鞋,生產這些傳統的製造業的產品,第二,世界上所有的科技大國,都是從製造業大國起步的,我們如果連製造業都不會,都不能做好,都不能把全世界的製造業我們都能做的話,我想我們科技發展水平也是有局限的,第三,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點,現在的製造業是我們現實競爭力的一部分,使我們得以從現在掙錢,打入市場,開始積累基礎,抓不住這個基礎,不能現在就開始贏利,現在就開始佔領市場,我們就沒有明天,第四,製造業是科研的一個衍生部分,製造過程本身是一個技術應用的過程,因此現在我們搞製造業本身就是在學習技術,在這個意義上,我們中國不僅要搞製造業,如果中國成為世界工廠,將是中國走向未來的一個重要基礎,重要的一步,同樣關於服務業的問題,關於流通業附加值的問題關於制和銷售的問題,首先還是那個道理我們有六七億,七八億的勞動力,我們分出去一億人搞高科技,再分出兩億搞銷售,搞流通,搞服務,將來我們再把全世界的金融服務拉過來,還有四五億人也要搞生產,也要搞製造業,我們剛剛走入市場,剛剛開始搞品牌,品牌要很長時間積累,很大的投入,想想廣告就要多少錢,所以說,(品牌戰略)也是一個逐步發展的過程,而現在抓住生產力環節大力發展經濟,實現充分就業,在這個過程當中逐步形成品牌的基礎,形成市場銷售的基礎,市場營銷的經驗,我們才有下一步進一步發展。中國必須成為一個世界製造業的大國,才能夠最終解決我們的就業問題,工業化問題,貧困化問題,地區差距問題,收入差距問題等等一系列的問題。當然世界製造業能不能都到中國來,這是不可能的事情,你在發展,人家也在發展,發展中國家你勞動力便宜人家勞動力也便宜,大家都在競爭搞市場化,都在加入全球化,我們要做世界的工廠,這是一個值得奮斗的目標,是一個千萬不能忽視的重要進程。
我們現在的人均GDP是1000美元,美國是33000美元。我們如果也到33000美元大概要經過30年40年,甚至是50年,我們想在這一過程中,中國的老百姓賺錢後會買什麼東西,當然要買手機,要買電腦上網,根據現在的技術發展情況,根據墨爾定理,2000美元就能解決這兩方面的需求,加上現在的1000美元是3000美元,花出去,還有30000美元中國老百姓買什麼,買住房,買汽車,買家電,買服務,買旅遊,買城市化建設,買各種基礎設施,這些都是基礎產業都是傳統製造業。前幾年美國《紐約時報》登過一幅照片,一個中國人騎在自行車上打手機,評論說,中國飛躍發展,中國人還騎著自行車就打手機,中國人還是想把那自行車變成汽車吧,還想把那個土房變成樓房吧,我希望我們的企業家,經濟官員能夠看到傳統產業,傳統製造業在中國仍然大有可為而且是現在中國正有競爭力的產業對於美國來講可能是夕陽產業,因為他做不起了,成本太高了正是我們接過來實現工業化實現充分就業實現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的領域,中國的傳統產業不是沒有前途,而是大有前途,不必總覺得我再搞傳統產業就不那麼光榮,中國搞傳統產業在這個階段在今後幾十年的時間里非常光榮,而且大有賺頭,不必東張西望的總覺得別人在搞高新科技,那個怎麼光榮,能賺錢,中國的傳統產業問題,不在於傳統產業沒有發展前途,而在於傳統體制需要改革,今後發展傳統產業需要利用新技術,包括IT技術等等,來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現在有一個新的機遇,這個機遇就是全球化,就是大量外資進入中國新一輪的高漲機遇,全世界的跨國公司一方面把生產力轉到了發展中國家,為發展中國家的就業創造了新的條件同時,全世界的跨國公司都在實行全球采購,各種零部件都在全球范圍裡面尋找價格最便宜,質量最好的產品,這就為我們發展中國家的中小企業創造了新的機遇,中小企業有了某環節上的一個小的不一定是核心的技術創造,一個環節上的自有技術,勞動力成本降低總成本20%,30%,再有一個小的發明再降低成本20%,30%,質量也不錯,一下子就可以進入世界市場,全球化最具體的一個結果,就是在全球形成生產網路和采購網路,怎麼加入這個生產網路,采購網路,哪怕不是做整機,哪怕就是做配件,哪怕就是給人做貼牌,就是做加工,也可以為我們創造一大批就業,一大塊發展的潛力,所謂世界工廠的含義,所謂製造業基地的含義,就是這個含義,為全世界生產,現在外資到中國來,很大程度上不是為了中國市場,這點要想清楚,加入世貿組織,降低關稅,降低貿易壁壘,這件事情不直接導致外資進入,什麼道理,過去我們有關稅壁壘,他要把東西賣到中國來一定要跳過這個壁壘,到中國來生產,降低關稅費用等等,現在我們關稅下降了,關稅壁壘下降了,他在任何地方生產,都可以賣到中國來,現在為什麼這么多外資又進入中國呢,並不是單純看好了中國潛在市場,提供服務等等當然是一個因素,更重要的因素是中國的生產成本比較低,在這里生產為全世界服務。到南方,很多企業家生產襪子,企業家和地方官員說,我們的生產很低級,我說,你一點不低級,你生產襪子賺那個錢,可能比生產手機賺的錢還多呢,對不對,生產手機賺的錢,可能還賠本賺吆喝,哪個有競爭力,哪個高級,需要用市場的觀點重新思考,需要用競爭力的觀點重新思考,需要用全球化的觀點重新思考。
產品走出去,不一定是企業走出去,產品要積極走出去,企業走出去要謹慎,什麼道理呢,你想一想,全世界的公司都到中國來生產,你為什麼要到外面去生產,全世界的產品到中國來生產,最有競爭力,你為什麼要到外國去生產,有一些東西要到外面去生產,而且盡可能開始要到外面去生產,比如說一些資源性產品,中國是一個資源貧乏的國家,地大物並不博,如果到國外去辦農場,辦森林,伐木頭,採油田,這也許是對的,但是製造業,全世界都到中國來生產,你為什麼要到外面去生產,你要想想清楚,也許這個產品組裝起來非常大,運輸成本非常高,也許這時候你到國外生產可能是對的,但是一般產品,你要想想清楚,第二點,我們是要積極開拓國際市場,但是千萬不要忘記了,要積極開拓國內市場,國內市場是你有特殊優勢的,什麼優勢,就是發展中國家落後國家的一個相對優勢,叫做本土市場優勢,你對這個市場的人文歷史背景,消費者特殊習慣,特殊偏好,對這個市場的制度,人際關系等等比外國公司都有深刻地了解,有天生的知識,從這個意義上現在我們講全球化,講要走出去進一步開拓國際市場,更應該抓緊開拓國內市場,佔領國內市場,然後以次為基礎,更好地佔領國際市場,第三點,我們過去的發展經驗就是亞洲四小龍的外向型經濟,出口導向的經驗,中國八十年代,九十年代初,也都是這個經驗,過去外貿對GDP增長率的貢獻,能夠達到兩,三個百分點的程度,大家對出口帶動經濟力量都高度重視,我們要保持這個好勢頭,但是更要看到全球市場,現在具有通貨緊縮壓力,生產能力到處處於過剩這樣一種趨勢,全球化背景下,全世界各地的人,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都拚命擠向國際軌跡市場,都想把東西賣到國際市場上去,因此國際市場上的競爭越來越激烈,出口增長,特別是進出口的增長,在今後幾十年的時間里必然受到很大的局限。今後幾十年,真正能夠起步,真正能夠獲得高水平發展的國家是什麼國家,是能夠充分開發本國市場,充分開發本國內部需求的國家,這時候,就看誰把國內市場做好,一方面體制調整的好,同時收入分配,經濟增長水平,收入增長水平,消費市場開發等等,因此下一階段,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國從政府政策到企業發展戰略,都要高度重視國內市場的開發,全球化激烈的競爭中,體制改革問題就要更提上日程,從什麼角度來看這個問題,競爭越激烈,每一項成本的重要性就會越突出,競爭力是什麼概念,從經濟學的角度,不是那些高新科技,不是那些好的人才,不是大資本,就是用較低的成本生產出同樣的東西,或者用同樣的成本生產出比別人更好一點,更多一點的東西,包括服務就是一個成本概念,我們有成本有優勢的地方,比如勞動力成本,比如市場營銷成本,在國內市場上有本土優勢,比如說我們是落後國家,落後國家有所謂後發優勢,可以節省研發成本,很多事情用不著從頭做起,可以直接引進,直接學習,但是我們也有很多成本上的弱勢,資本成本比較高,技術設備成本比較高,這兩個成本高的地方,不是我們馬上能解決的,資本需要一步一步積累,技術需要發展,現在,另一個高成本的領域就是體製成本,包括政府成本,這是我們很多企業成本高,競爭力低的一個重要原因。全球競爭越激烈,這個成本要素體現就越明顯,首先當然是稅收高低的問題,不是說政府不收稅,收稅了之後有沒有提供更好的服務,有沒有提供足夠的與稅收相適應的公共物品。很多中小企業,就是因為某些高額稅費的收取就倒閉了。還不能直接用稅收這種形態來衡量(制度問題),還要看大量的時間成本,以大量的人財物形式,反映出來的交易成本,比如在某個沿海城市,有一個外貿企業,大概年毛利1000萬,常年要有70人專門跑政府各部門,跑批件,這70個人是什麼代價,在那個沿海城市,大概一個人一年至少5萬塊錢,還不說交易請客吃飯這些費用,打的錢,70人人頭費就是350萬,什麼叫制度成本,什麼叫政府成本,為什麼我們的審批,導致了企業的落後,繁瑣的審批環節為什麼導致競爭力弱,就是加大了企業的成本。還有一個機會成本概念,長時間繁瑣的審批喪失了多少市場機遇,前些日子,內陸地區的一個城市,一個不小的城市,開國際招商引資洽談會,一位外商號啕大哭,他說500萬美元投下去了,生產的審批兩年還沒有下來。市場沒了,他做IT的,IT泡沫崩了,如果做了一年可能就收回成本來了,什麼叫機會成本,就是500萬白扔了。不好的體制導致人們精力不足,約束不足,導致人浮於事,導致資源浪費,導致內哄,導致扯皮,導致不幹正事,導致該辦的事辦不了,成本費用過高,報銷的東西太多,這都是成本,這都是競爭力的重要因素,為什麼要改革體制,為什麼要改革企業,為什麼要改革政府,這是國際競爭力問題,最後的競爭是體制的競爭,是體制能不能創造出更好的效率,減少更多的浪費,所以,越是國際化競爭,我們改革越重要,越要做好我們自己家裡面的功課這是誰都替代不了的,我們確實還有很多體制問題值得加快,要加快改革,企業體制問題,國有企業要加快,國有企業改革已經改了很多,但是還有很多國企佔用大量資源,但生產效率比較低,這是體制,很多問題不從基本體制,不從產權關繫上入手解決不了,金融體制就是這個服務業,特別是金融服務業,將來受沖擊是最大的,因為什麼道理,因為他改革的最慢,開放最慢,而且不僅使這個行業問題最多,他還制約了整個經濟的發展,導致了資金流動的梗阻,從這個意義上,改革體制是中國企業發展的重要條件,這裡面我就講一個問題,就是在政府改革中不妨用國際競爭力的概念來衡量,在哪個環節上可以使企業降低一點成本在哪一個環節上是企業減少一點跑審批的時間,減少一點(企業)各種支出費用,圍繞這個東西來改革體制,中國製造業將來的發展不是現在的幾個大企業完成的事情,需要今後幾十年有一大批中小企業的發展,需要有一兩個大企業帶著一群中小企業。北方許多地區,經濟之所以落後,後勁不足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沒有大量中小民營企業的發展,那麼我們怎麼在體制上,想一想更好地為中小企業服務,怎麼更好的使中小企業降低成本,在起步階段讓他迅速發展,這個問題作好了,很多潛力就能夠充分發揮,這個問題做不好,我們就很難實現世界工廠這樣一個概念。最近老有人問我,我們是不是世界工廠,我們能不能成為世界工廠,我說,第一,我們現在還不是,第二,值得是,應該是,希望是,不是世界工廠也是一個製造業大國,第三,真正擔心的是投資環境能不能進一步改善,企業能不能持續增長,能不能把世界上越來越多的訂單拉過來,能不能把世界上越來越多的就業機會拉過來,這靠體制。
大連是中國一個新興的明星城市,大連在城市經營和經營城市過程中在中國起了一個領先的作用。城市發展,今後幾十年是中國經濟發展的一個主要的組成部分,城市化是今後中國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這是最終解決所謂三農問題,地區差異問題,城鄉差距問題的根本出路,城市化的主要內容是什麼,就是公共物品的提供,城市本身是一個公共物品,公共物品分成兩大類,第一類是所謂硬體的公共物品,就是道路,上下水,環境公共設施,公用物品等等,為什麼中國農村的工業化,走到了一定程度,走不下去了呢,就是農村工業化的公共設施成本太高,你要全農村遍地開花搞工業,你想要有多少路鋪到那裡,多少上下水鋪到那裡,這個成本太高了,城市是一個集中利用,高效利用這些基礎設施的一種形式,而且有這樣的基礎設施提供,高度的人口密集之後,可以產生出各種服務業。更重要的公共物品是軟體系統,指法律,法規,政府的各項服務,對社會生活的各種秩序的必要的維護,對各階層相互關系的處理,城市人口是分成各個階層的,各個階層各得其所,有一個良好的生活空間和發展空間,為大家提供平等的競爭機會,包括教育,文化生活,我們過去往往重視硬體,硬體的東西比較容易提供,而軟體這個東西包括投資環境,市場發展環境,法律法規和政府服務等,對於城市的發展同等重要,甚至在一定意義上更加重要,軟環境決定什麼呢,決定人能不能在這里發展,各種人群能不能在這個地方發展,城市經濟能夠持續發展,中國城市都在一個做大的過程,我相信,大連如果僅僅這么大,不算成功,因為今後中國很多城市都會有高速的增長,吸引大量的投資,之後使越來越多的人能夠願意在那裡長期發展下去,很多城市之所以難以發展是因為它的軟體出了問題,沒有很好的改善投資環境,沒有很好的改善人的發展空間,特別是經濟發展的空間,結果大家都不願到這兒來投資,不願到這兒來就業,結果增長速度就會下降,這里有前車可鑒,東南沿海某些城市提出搞貴族城市,過早排斥人口的進入,過早的排斥加工製造業的發展,結果城市發展停滯,基礎設施建設停滯,因為沒有資源了,原來借的錢還不起,幾乎城市破產,還有另一個城市也是早早的就提出一種思想,不搞來料加工,搞高科技,結果經濟停滯,然後他們吸取教訓,過了一兩年之後就趕快調整,歡迎來料加工,歡迎加工製造業,經濟重新起飛,重新增長,城市也跟著增長,從原來這些城市人口的利益出發,城市經濟要增長,居民收入要增長,城市要變成一個大城市,為什麼要變成大城市,有人說,我們現在中小城市過得很舒服,中小城市有好處也有弱點,中小城市因為小,不容易形成規模,這樣服務業,特別是文化產業就不容易發展,很多人富裕了以後不是主要看物質條件,很大程度上要看精神文化生活的內容,中國目前城市的收入水平都還處於比較低的階段,你不進則退,你不逐漸做大,城市就要萎縮,這個指導思想要明確,就城市發展的問題,今後中國在相當長的時期內仍然會是一種二元經濟,而且這種特徵可能會越開越突出,而不是越來越淡化,什麼意思呢,就是可能有一部分人去搞了高科技,一部分人搞金融服務,品牌銷售服務,還有幾億農民,要逐步進城掙藍領工人的工資,這個現實對於經營城市有什麼意義呢,就是城市化的發展要充分考慮這種二元結構經濟的現狀,一方面一部分人的收入水平會增長到很高的程度,產生一部分中產階級,相對富裕的階級,但是相當大的一部分人,仍然是低收入水平群體,經濟的增長和城市擴大很大程度上要依靠這部分低收入群體的增長,城市化的發展怎麼包容這個低收入階層的發展,這是我們現在需要考慮的問題,這問題是什麼呢,針對的是現在城市規劃當中,人們著重考慮的是怎麼使城市高級化,現代化甚至貴族化的傾向,而較少去考慮低收入人口的需要和他們的生活空間,這導致的直接結果,就是中小企業成本太高,導致了在城市裡面,經營企業成本太高,僱用勞動力成本太高,甚至雇不到,因為低收入階層無法在一個貴族城市裡生活,最近一個新的例子,北京人吃不上早點,(因為原來)一方面有高級早點攤,什麼永和大王,另一方面街頭到處有那個攤車,燒著爐子賣早點的,結果說早點攤車有礙觀瞻,有礙環境,驅逐消滅,但是消滅了早點攤車又提供不了一個替代這個廉價早點的辦法,因此老百姓吃不上早點,我在六七年前,寫過文章討論理發攤現象,現在大城市裡,一方面是過去的理發店都變成了美容美發院,都高消費了,在公園在街角出現一大堆理發攤,五毛錢一塊錢理發,這是一個典型的二元現象,創造就業不一定就是很高收入的就業,一些所謂搞貴族城市的城市,之所以發展不起來,就是它沒有考慮到低收入人群的需要,因此中小企業就發展不起來,勞動力成本急速提高,經濟增長速度就下降,城市的擴展速度下降,因此,經營城市,是一個現代化的概念,但是要和中國的現實條件相結合,要和中國現在發展階段上經濟發展的特點,社會發展的特點相結合,全球化很容易導致二元結構,拉美國家也就陷在二元結構出不去,他市政府只管貴族,窮人就是貧民窟,中國迄今避免了城市貧民窟現象,那麼怎麼能夠使各個階層在將來各得其所,使城市化有一個健康的發展,這是從各個方面(都要考慮的問題),今天只講了某些方面,但是發展戰略的思考問題應該提上日程,這樣使整個經濟發展有一個更好的前景。
㈣ 如何有效的發展小城市經濟
從實踐發展來看,近二十年來,我國小城鎮的發展在推進我國城市化進程方面確實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城市化與社會經濟結構的轉變。不管是人口的集聚,還是經濟活動的集聚,城市化的本質是通過追求聚集效應而改變社會經濟結構和人們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最終實現城市現代化,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具體說,首先,城市化有利於推動農業生產的發展。在城市化過程中,隨著大量的農業勞動力不斷進入城市,一方面,農村土地的使用日益集中,農業的生產規模不斷擴大,加上生產技術和勞動工具的發展,農業生產力將大為提高;另一方面,隨著城市的擴大、城市人口的增加以及城市人口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農副產品的需求也隨之增長,由此刺激著農業生產的進一步發展。其次,城市化必然帶動工業化的發展。人口向城市的聚集,一方面擴大了城市消費市場的規模,擴大了對工業製成品的需求,而這種市場的擴大,必然刺激日用工業品和耐用消費品的生產;另一方面,農業的發展和農業生產力的提高,不僅滿足了城市生活必需品的需要,而且為工業的發展提供了勞動力資源,因為眾多的城市人口擁有不同的生產技能,為不同企業招收管理人員和生產工人提供了多種選擇。第三,城市化促進了商業、金融、貿易等第三產業的興起。城市作為聚集的中心,在勞動技術、資金、交通運輸、通信設施、市場容量、人力資源以及居住條件等方面,比周圍地區擁有更多的優勢,這就使得生產活動不斷向城市聚集,從而產生聚集的規模效應和經濟效益。人口的聚集為第三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可能,而經濟活動聚集所帶來的規模生產活動產生了對供電、供水、公路、鐵路、通訊等基礎服務設施的需求,為第三產業的興起提供了必要條件。最後,城市化在帶動農業與工業發展、促使產品的種類與數量大大增加從而豐富城市居民物質生活的同時,通過促進第三產業的發展,極大地帶動了科學、文化、娛樂、教育等設施的建設,豐富了城市居民的精神生活,物質、精神兩方面的豐富也就意味著人民的總體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
發展小城鎮是走中國特色的城市化道路的必然選擇。第一,改革開放以來,盡管中國城市化進程滯後,但近年來小城鎮數量擴張明顯,在中小城市的建設方面積累了許多經驗和教訓,因勢利導發展小城鎮有一定的基礎;第二由於地緣關系緊密,農民進入中小城市比進入大城市付出的心理成本要低一些;第三,中小城市的發展可以把城鄉兩個市場較好,較快地連接起來,迅速地促進農村二,三產業的發展,由此大量吸納農村剩 余勞動力,緩解農村人多地少的矛盾,進而促進農業規模效益的提高和農民收入的增長,同時又可以緩解大城市人口膨脹的壓力;第四,農村城鎮化曾是世界各國城市化起步階段的共同選擇;第五,以農村小城鎮為主加快城市化適合中國的國情它可以使大量的農民迅速非農化,較快地進入低水平的城市化階段,而後再逐步提高城市化水平;第六,發展小城鎮符合我國建設資金短缺的國情,鄉鎮企業對小城鎮的人力,物力,財力的投入,使小城鎮的發展無需過多依賴國家的財政投入。
發展就是硬道理。現在剛剛進入二十一世紀,全國城市化浪潮快速涌動,珠海市從過去一個落後的邊陲小漁村變成如今環境優美,朝氣蓬勃,初步邁向現代化的花園式海濱城市,這是一個典型的實例。中小城市的建設與發展應盡快跟上前進的步伐,實施相應的城市建設與發展戰略,招商引資,調整經濟結構,發展生產。努力培育自我造血,自我完善與發展經濟增長極核,早日實現城鄉協調發展,社會共同進步的現代化宏偉目標。
㈤ 城市經濟增長的途徑
城市經濟增長是指城市經濟的動態演化過程,是城市經濟作為一個整體的規模擴張與水平和質量的提高。城市化的主要推動力就是城市經濟的增長,只有城市經濟發展到一定的水平,城市化才會開始,並且,伴隨著城市經濟的增長,城市化水平也會不斷升級。城市經濟增長對於城市化至關重要,目前,城市經濟增長主要有三種途徑。
一、農業發展是城市經濟增長的前提條件和基礎。
農業生產率的提高和農業剩餘的產生是城市經濟增長的基礎。農業的發展狀況直接影響著、左右著城市經濟全局的發展。農業是城市經濟中最基本的物質生產部門。農業是工業等其他物質生產部門與一切非物質生產部門存在與發展的必要條件。農業能為城市經濟其他部門提供勞動力。隨著農業的發展,農村中的剩餘勞動力日益增多,農業生產率的提高可以為城市經濟增長提供動力,農業生產率的提高意味著有農業剩餘,這里的農業剩餘不單單指農產品的剩餘,還指農業勞動力的剩餘。農業產品的剩餘可以為城市經濟增長提供所必需的原料,農業是工業特別是輕工業原料的主要來源。重工業中的橡膠工業、化學工業(如硝酸甘油的生產)等所用的原料來自農業;輕工業中的食品工業、紡織工業、皮革工業、煙酒業等所用的原料也來自農業。城市人口的生產與生活都離不開農產品的提供。農業勞動剩餘為工業化提供必要的勞動力,務農人員由於農業生產率的提高進入城市,在城市中從事各種各樣的生產活動,為城市的經濟發展創造價值。同時,農村和農民也是城市第二三產業的市場,工業品的消耗與生產都離不開農村。城市經濟的增長絕對離不開農村,以農村的蕭條與衰敗去換取城市經濟增長的發展方式是不可取的,城市的經濟增長應該同時也伴隨著農業的現代化。
二、工業是城市經濟增長的主動力與發動機。
工業是指採掘自然物質資源和對工業品原料及農產品原料進行加工的社會生產部門。城市經濟的增長離不開工業的進步與發展,工業為城市經濟的增長提供工業品,在城市中,工業生產工業品,工業品在市場中交換流通,創造了財富與價值,社會財富的不斷積累就會促進城市經濟的增長。大同市是典型的工業城市,大同市是中國一五計劃的重點建設城市,大同市有著種類繁多的工業企業,大同煤礦集團、大同電力機車廠、大同齒輪廠、山西橡膠廠等眾多工業企業,大同市的工業企業為大同市的經濟發展創造了巨大的利潤,在2016山西省GDP的排名中,大同市排名第七。工業的快速發展不僅創造了豐厚的利潤,同時也釋放了大量的就業崗位,減少了失業人口,增強了城市的消費能力。工業是城市經濟增長的主動力與發動機,但是,工業的急劇增長隨之而來的是對於環境的破壞,以資源與環境來換取城市經濟的增長,這樣的增長是病態的增長,這樣的增長遲早會付出代價,所以,要放棄粗放式的工業發展,要走集約型工業的發展道路,在城市增長的同時也有碧水藍天。
三、第三產業的發展是城市經濟增長的後續動力。
第三產業又稱第三次產業,是指除第一、二產業以外的其他行業,是不生產物質產品的行業,即服務業。第三產業主要包括流通、生產生活服務等部門。流通部門包括交通運輸業、郵電通訊業、商業飲食業、物資供銷與倉儲業;為生產和生活服務的部門包括金融業、保險業、旅遊業和信息咨詢業等;為提高科學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質服務的部門有教育、文化、廣播、電視、科學研究、衛生、體育和社會福利事業;還有國家機關、政黨機關、社會團體等,但是,它們不計入第三產業產值和國民生產總值。據統計局最新數據顯示,2016年國內生產總值744127億元,比上年增長6.7%。在三次產業中,第一產業增加值63671億元,增長3.3%;第二產業增加值296236億元,增長6.1%;第三產業增加值384221億元,增長7.8%。第一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為8.6%,第二產業增加值比重為39.8%,第三產業增加值比重為51.6%,比上年提高1.4個百分點。2012年來,我國第一產業增加值佔GDP比例持續減少,第三產業增加值佔GDP比例持續增加,第三產業逐漸成為經濟發展的主動力。隨著城市經濟的不斷增長,第二產業帶來的紅利總會消失,第二產業的發展速度也會趨緩,這時,城市經濟需要增長,而第二產業的發展無法滿足城市經濟的增長,二者的矛盾就會凸顯出來。此時,需要第三產業作為城市經濟發展的後續動力,來彌補第二產業的缺位,使城市經濟繼續發展,不至於停滯甚至下滑。第三產業除了生活服務業會創造源源不斷的社會財富,隨著居民收入的增加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會使城市迅速發展起新興產業,如社會保險、法律訴訟、文化、體育、衛生等,新興產業成為第三產業的主力軍,創造新的社會財富,促進城市經濟的發展。
城市經濟的增長是城市化的主要動力,而城市經濟的增長,離不開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第一產業為城市經濟發展提供原料與勞動力,第二產業是城市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第二產業生產的工業製成品在市場中分配、交換、消費,創造社會財富,助力城市經濟增長,第三產業是城市經濟發展的後續動力,使城市經濟持續健康向上發展。總之,城市經濟的增長離不開三次產業,只有三次產業相互配合、互相供給,城市經濟才會保持良好的發展態勢。
㈥ 如何提升城市競爭力
如何提升城市競爭力
如何提升城市競爭力,城市競爭力是一個城市生存發展的主要因素,沒有了城市競爭力這個城市是很難在眾多城市立足的是落後的,哪如何提升城市競爭力,下面是我整理的相關內容,一起來看看吧。
城市競爭力既是一個地區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綜合實力的具體體現,也是該地區發展活力的重要標志;城市競爭力評價既是對一個地區當前發展水平的總體評判,更是對該地區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能力和潛力的全面衡量。
提升城市競爭力,必須以一個地區的自然稟賦、文化傳統、產業基礎等要素供給為依託,以與周邊地區競合發展的形勢為背景,以科學發展、和諧發展的要求為指向,綜合考量各類因素,合理確定提升路徑,自覺尋求差別化競爭的特色發展之路,大力發展現代高效農業、三新農業和現代服務業,促進經濟結構優化;大力打造「生態、人文、宜居」城市特色,彰顯城市個性魅力;大力提升城市生活品位,推進改革發展成果普惠於民,只有這樣,才能搶占發展制高點,贏得發展新優勢,開創發展新局面。
為應對全球激烈競爭,世界先進城市正在進行以下努力:
一、制定發展戰略,實施規劃引導;
二、改善營商環境,扶持中小企業;
三、推動產業升級,實現城市轉型;
四、全民終身教育,招納世界賢才;
五、重視環境保護,追求永續發展;
六、塑造城市品牌,開展城市營銷;
七、實施企業化管理,建設服務型政府;
八、塑造城市個性,培育多元文化。
政府要正確處理以下10個重要而復雜的關系:
1、擴大地方自主權,並使財權與事權相對稱;
2、政府積極為企業發展創造環境,同時積極吸引市場參與政府的公共事務;
3、積極利用世界,堅持地方特色;實施全民終身教育;
4、讓居民成為產業升級的動力,並分享升級的成果;
5、促進全民創新與創業,實現外來移民與當地居民的共贏;
6、統籌兼顧,引導經濟與社會平衡發展;
7、在城市和區域的關繫上:促進一體化,以競爭激發雄心,用合作分享外部經濟;
8、實施歸核化發展戰略,發展幾個而不是一個或多個產業及功能;
9、保護與傳承歷史文化,推進可持續發展。
10、堅持商務環境與生活環境共建設,建設創業的樂土和生活的家園。
如何提升城市競爭力?
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倪鵬飛博士與美國巴克內爾大學彼得卡爾克拉索教授牽頭,多國學者攜手研究完成的《全球城市競爭力報告(2007~2008)》(以下簡稱報告) 於2008年7月在第五屆城市競爭力國際論壇上發布。
該報告使用人均GDP、地均GDP、經濟增長率、就業率、GDP規模、勞動生產率、跨國公司分布數、專利申請數、價格優勢等九項指標,對全球500個城市的競爭力進行測度。
通過研究發現全球綜合競爭力前10名的城市依次為:紐約、倫敦、東京、巴黎、華盛頓、洛杉磯、斯德哥爾摩、新加坡、舊金山、芝加哥。中國的香港、上海、深圳、北京分別排在26、41、64、66位。北美、歐洲的綜合中心和科技中心競爭力最強,亞洲尤其是中國的一些城市競爭力增長最快,經濟增長前20名的城市主要為中國城市。
全球城市:發展充滿不確定性
《報告》研究發現:世界經濟核心區一些頂級城市越來越強,與其他城市差距越來越大;世界核心區一些發達城市發展放緩甚至衰落;世界經濟核心區的相對邊緣地區一些城市迅速崛起實現趕超;世界經濟邊緣地區一些落後城市進一步衰退;邊緣地區一些落後城市迅速崛起實現趕超。
這表明:在全球競爭的背景下,全球城市間的關系變得越來越不確定,每一個城市區域,未來一切皆有可能;每一個城市區域只要也只有順應規律,積極進取,才能避免退步,不斷成功。
對全球500個城市的詳細比較研究還發現:全球城市競爭的「市場結構」呈現「寡頭壟斷」格局,經濟規模最大10個城市佔500個城市GDP總量的27%;全球城市收入水平空間分布崎嶇不平,歐美高、非洲低,沿海高、內陸低。
據了解,全球經濟決策的中心正在發生新的變革。跨國公司分布指數前十名依次為:紐約、倫敦、香港、巴黎、東京、新加坡、北京、上海、莫斯科、悉尼。發達國家城市高度壟斷,新興工業化國家的個別城市異軍突起。國際認可的專利申請數前十名分別是東京、大阪、巴黎、倫敦、紐約、首爾、斯圖加特、聖迭戈、聖何塞、斯德哥爾摩。中國的深圳、上海、北京的專利申請數排名也較為靠前,分列第33、47、56位。
與此同時,報告使用103項指標對全球150個城市的競爭力的企業本體、產業結構、人力資源、硬體商務環境、軟體商務環境、生活環境和全球聯系等七個方面的構成要素進行比較發現:企業本體競爭力西雅圖排名第一,東京、紐約、倫敦位列產業結構競爭力前三甲,北京在人力資源競爭力方面排名16,而在硬體環境競爭力和軟體環境競爭力方面,除了中國香港以外,沒有看到其他中國大陸城市的名字,上海也僅在全球聯系競爭力排名中位列14。
報告指出,企業本體:企業管理最重要;產業體系:產業集群最關鍵;人力資源:教育水平最基礎;硬體環境:科技創新最根本;軟體環境:戰略導向最顯著;生活環境:環境質量最優先;全球聯系:企業聯系最直接。
中國未來城市發展研究
2007年是中國城市迅猛發展、城市化快速推進的關鍵之年。中國城市的發展與競爭呈現出新特徵、新趨勢、新經驗、新機遇、新問題和新挑戰。
《2008年中國城市競爭力藍皮書: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分計量研究、案例研究、主題研究以及中國30年城市發展回顧等四部分展示其研究發現。
此報告對兩岸四地的200個地級以上城市的綜合競爭力進行定量研究和分析並發現:綜合競爭力前十名的城市為:香港、深圳、上海、北京、台北、廣州、高雄、蘇州、杭州、天津。
從總體來看,規模大、人口多、行政級別高的城市競爭力優勢明顯;經濟圈的中心城市綜合競爭力強;中小城市增長競爭力領先。從地域分組來看,進入前50名城市的個數從多到少依次為:東南、中部、環渤海、東北、西南及西北。從階段分組來看,在增長指標上,工業化中期的城市表現突出,這些城市正處於轉型階段,發展速度較快。
另據統計,公共部門競爭力前10名的城市:北京、香港、上海、深圳、威海、澳門、青島、南通、寧波、杭州;生活環境競爭力前10名的城市:香港、深圳、北京、上海、廣州、東莞、澳門、廈門、杭州、哈爾濱;商務環境競爭力前十名的城市:香港、上海、深圳、東莞、天津、澳門、珠海、威海、寧波、廣州;創新環境競爭力前列的'城市:上海、香港、北京、澳門、深圳、佛山、青島、杭州、廈門;社會環境競爭力前列的城市:香港、沈陽、上海、珠海、威海、中山、澳門、廈門、大連。
報告對近年來一些城市提升競爭力的做法進行經驗提煉,遴選出10個年度最佳案例城市:東莞:鎮區製造帶動,城鄉一體發展;上海:比肩國際城市,擔當區域龍頭;柳州:堅守工業本位,革新確保轉型;青島:博採眾山之石,開拓績效管理;揚州:宜居與宜業共贏,生態同人文永續;呼和浩特:立足比較優勢,帶動整體發展;義烏:弘揚重商精神,培育多元文化;日照:市場運作提高效率,貨幣直補保證公平;合肥:堅持市場導向,引領科技創新;駐馬店:聚焦「三項建設」,統籌「平安崛起」。
經綜合研究,該報告預測了中國未來城市發展將呈現加速化、集約式、 梯度化、 層級化、個性化、 網路化、 全球化、 非均衡、跨越式發展的趨勢。
城市成功之道
《報告》根據創新性、可持續性、可借鑒性的原則選取全球10個最成功的城市進行案例研究,它們是:倫敦、首爾、新加坡、多倫多、維也納、赫爾辛基、鳳凰城、迪拜、深圳以及揚州。
揚州市常務副市長張京霞表示,城市競爭力既是一個地區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綜合實力的具體體現,也是該地區發展活力的重要標志;城市競爭力評價既是對一個地區當前發展水平的總體評判,更是對該地區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能力和潛力的全面衡量。
提升城市競爭力,必須以一個地區的自然稟賦、文化傳統、產業基礎等要素供給為依託,以與周邊地區競合發展的形勢為背景,以科學發展、和諧發展的要求為指向,綜合考量各類因素,合理確定提升路徑,自覺尋求差別化競爭的特色發展之路,大力發展現代高效農業、三新農業和現代服務業,促進經濟結構優化;大力打造「生態、人文、宜居」城市特色,彰顯城市個性魅力;大力提升城市生活品位,推進改革發展成果普惠於民,只有這樣,才能搶占發展制高點,贏得發展新優勢,開創發展新局面。
《報告》發現:為應對全球激烈競爭,世界先進城市正在進行以下努力:制定發展戰略,實施規劃引導;、改善營商環境,扶持中小企業;推動產業升級,實現城市轉型;全民終身教育,招納世界賢才;重視環境保護,追求永續發展;塑造城市品牌,開展城市營銷;實施企業化管理,建設服務型政府;塑造城市個性,培育多元文化。
《報告》還呼籲:各國政府要正確處理以下10個重要而復雜的關系:擴大地方自主權,並使財權與事權相對稱;政府積極為企業發展創造環境,同時積極吸引市場參與政府的公共事務;積極利用世界,堅持地方特色;實施全民終身教育;讓居民成為產業升級的動力,並分享升級的成果;促進全民創新與創業,實現外來移民與當地居民的共贏;統籌兼顧,引導經濟與社會平衡發展;在城市和區域的關繫上:促進一體化,以競爭激發雄心,用合作分享外部經濟;實施歸核化發展戰略,發展幾個而不是一個或多個產業及功能;保護與傳承歷史文化,推進可持續發展。堅持商務環境與生活環境共建設,建設創業的樂土和生活的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