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狀態 > 技術推動經濟哪些發展

技術推動經濟哪些發展

發布時間:2023-02-06 19:41:40

1. 技術創新對經濟發展的影響

創新對經濟發展的意義
技術創新是目前國際經濟發展的一大趨勢,也是一個國家在國際經濟市場上競爭力的體現。經歷了改革開放後經濟的飛速發展,我國經濟增長率目前持續下跌,我國經濟進入衰退期,如何平穩度過衰退期,早日進入回升階段是必須解決的問題。技術創新作為我國目前經濟發展的主要源泉和動力,是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關鍵。

一、技術創新對我國經濟發展的意義
技術創新,廣義上指的是以創造新的技術或者以現有的技術能力為基礎的創新。而對於我國經濟發展來說,技術創新更多的指的是企業或公司對公司目前的生產水平和狀況進行調整,從而建立起效率更高更快的生產體系,得到更多利潤的過程。技術創新對於企業來說不僅僅體現在科研方面的創新,這其中更多的包含了:技術設計、管理市場等多方面的改革,比如:開辟海外市場、更新生產技術、更換管理方式等等。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科技發展,技術創新理論逐漸成為了經濟發展的動力和源泉,因為技術創新理論不是技術理論,而是一種全新的經濟理論,它不僅側重於技術的創造能力和層次的提升,更加註重於技術在市場和管理等日常經濟活動中的應用。目前技術創新的經濟發展的影響越來越突出,我國作為世界的一大經濟強國,更應該把技術創新作為國家經濟發展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著力於技術創新的研究,實現國家經濟發展的可持續穩定增長。
二、技術創新對經濟的影響
目前來看新技術對經濟發展的影響主要是通過機器提高效率來實現的。馬克思指出,新的機器在企業中的運用有利於提高勞動生產率,降低生產成本,增強企業的競爭力,進而提高企業的收益率,人們投資慾望增強,企業的發展前景便一片大好。新企業、新崗位的出現,創造了更多的投資方向,更好的就業機會,更優的工資待遇,促使經濟進入繁榮期。在西方國家技術是由資本家所掌握,這樣機器的出現將會排擠企業中的勞動者,降低勞動者在勞資關系中的話語權,那麼技術創新所帶來的收益將有資本家所佔有。而在我國,由於國家控制的作用,能夠更大程度保障勞動者的利益,將技術創新帶來的收益由勞資雙方共享。也就是說,企業在一定程度上會主動搜索獲取額外利潤的機會,在企業家的引導下不斷進行技術創新,但是只有適應市場選擇的技術才能給打破原有的均衡為企業帶來更多的利潤,促進經濟發展。但是這種繁榮並不會持續太久,在繁榮開始的時期,每一家企業都會選擇各自認為最優的方案,所以會有越來越多的後來者通過學習和模仿使產品的稀缺性被極大稀釋,削弱企業的競爭優勢。另一方面技術創新不僅是新產品的出現,還包括製造工藝的創新,工藝創新改善了產品生產的價值鏈,成功降低產品成本,進而使產品價格下降。這一點我們可以從手機價格變動上看出這一點。以上兩點共同降低了產品價格,價格的下跌終止了經濟繁榮,此時新技術對經濟發展的推動力作用就會延緩,經濟進入到衰退期。為適應新技術而形成的制度體系也將不再適應經濟發展的需要,這個時候不僅不能促進經濟發展,甚至會阻礙經濟的發展使得經濟發展進入衰退期。蕭條的本質是一種特殊的,可識別的吸收過程,一種合並新事物並使制度體制與技術創新相適應的過程,一種探索以達到新的靜止狀態的途徑,通過蕭條的調整經濟走向新的均衡,而在均衡狀態下任何企業都不能獲得超額利潤。而這個時候如果經濟體想持續經濟發展就要尋找新的技術創新,打破原有的制度體系,逐漸形成包含新技術,適應新發展的制度體系。技術創新雖然和經濟發展的周期相關,但是兩者並非同步,一般在經濟蕭條階段,為了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企業家會更主動地推動技術創新,這個時期技術創新成噴射狀出現。而在經濟繁榮時期,企業家的重心放在了相應的制度體系的形成上,所以更多的是技術革新活動。所以經濟發展是呈螺旋式循環上升的,不斷提升制度的等級,如果制度體系沒有得到相應的提升,則繁榮的沖擊作用毫無意義。
三、當前我國制約技術創新的問題
(一)企業發展方式難以改變雖然很多企業逐漸將科技創新的經費更多的投入到技術研究和開發階段,但目前企業科研技術水平不夠,沒有足夠的創新能力,無法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技術創新。這時在市場等因素的限制下,企業管理者在看到科研創新的效果不明顯或是沒有達到預期目標,逐漸便放棄在技術創新方面的投資。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經濟發展迅速,但這是以龐大的物資和勞動力的消耗作為代價的,在經濟發展的早期階段,實物和有形的資本積累作為經濟發展的是重要源泉,我國企業在短期內都實現了資本的積累。但隨著市場的逐漸飽和,人力資本和技術水平在經濟發展中所扮演的角色越來越重要,企業為了實現可持續發展,就必須將技術創新作為企業今後發展的源泉和動力,改變傳統的經營理念,致力於技術創新方面的研究,這樣才能對我國的經濟發展起到促進作用。
(二)企業對技術創新的不重視目前我國技術創新發展緩慢,不僅創新進度緩慢,而且質量也不高,從而導致國家經濟發展落入了投入高、產出低,消耗高、效率低的惡心循環當中。這很大程度上是由於目前我國的技術創新獎勵、激勵制度尚未完善,技術創新開發與市場經營嚴重脫節,從而導致了目前的現狀。我國技術創新目前面臨著極大的困境,雖然在國家的號召之下,企業和公司對技術創新方面的投資不斷增大,但在對企業所起到作用微乎其微。我國企業目前對科研的投資主要分為:基礎研究、產品的實驗開發、戰略性高技術研究這三個方面,有數據表明,我國大多數企業的科研投入強度極低,目前截至到2016年我國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支出為15677億元,其中基礎研究佔5.25%,應用研究佔10.27%,而發展研究佔84.47%,這說明基礎研究投入嚴重不足,對產業核心技術能力不足,缺少破壞性創新,無法打破現有的均衡。導致了目前我國的企業都很難掌握科技創新的核心技術,對外部技術的接受能力也很差,致使技術創新之路受阻。另一方面,從專利數量來看,2016年專利申請受理數為3464800項,其中發明專利申請受理數為1338503項,多數專利為外觀設計專利等不能形成技術創新的專利類型。
(三)我國經濟增長速度逐漸放緩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始終呈上升趨勢,從1980年的4587.6億元上升到2016年的743585.5億元,基本維持上升態勢,但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呈明顯波動,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率在2007年左右達到峰值,事實上那段時間正處於經濟危機期間,而從2007年以後國內生產總值基本呈下降趨勢,在2016年低至6.7%,基本和1980年相持平,說明我國經濟增長速度逐漸放緩。而且我國經濟發展多是由第二產業所帶動,利用我國大量廉價勞動力吸引外國投資者來我國開辦工廠,增加就業機會,提高工資待遇,以此來促進我國經濟增長。但是第二產業的發展存在著一系列問題。首先,我國第二產業依賴人口紅利,隨著人口紅利的衰敗,第二產業的貢獻率也在降低。其次,我國第二產業多是以低級製造業為主的,工業附加值低,而且多存在產能過剩的情況。最後,我國第二產業對出口依賴過強,我國第二產業特別是製造業近90%的產出用於出口,2007年經濟危機後外國的購買力有所下降,至2016年我國出口與2015年相比下降近8個百分點。2007年第二產業對國民生產總值的貢獻率為50.1%,而到了2016年貢獻率則下降到37.8%,與之相對應,第三產業的國民生產總值的貢獻率則有47.3%上升為57.5%。即說明第二產業對經濟發展的拉動作用逐漸降低。可見通過依靠我國大量的廉價勞動力吸引投資,促進第二產業的發展方式已逐漸勢弱,以信息技術為推動技術的第五輪經濟周期已進入到衰退期,與之相適應的制度體系即將到達界限,需要尋找新的技術創新來推動經濟的持續發展。
四、提高我國技術創新能力的方法
(一)完善創新體系創新體系是一個國家提升創新水平,制定有效的創新機制和促進企業和社會經濟發展的風向標。只有國家完善相應的創新體系,安排好相應制度,積極協調政府與企業之間問題與糾紛,制定相關政策來調解市場問題,不斷地完善和發展創新體系,才能更好地促進我國技術創新能力水平的提升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在不斷的實踐中,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技術創新之路。
(二)國家完善知識產權保護的法律制度技術創新不能離開國家對知識產權的保護,而對知識產權保護的法律制度更是對技術創新的鼓勵。目前我國科技創新能力處於一個較低的水平,所以一項技術創新經常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資源,而如果沒有知識產權法律的保護,這些資源的投入往往無法收回,更不用說利用技術創新來獲得收益了,如此循環,技術創新便很難取得成果。國家需要完善目前的知識產權的法律制度,這些法律制度是技術創新的基礎和保障,因為技術創新是一種無形的科學成果,只有通過生產出來的產品才能展現出來,其特殊性決定了對技術創新這類財產的歸屬判斷,需要藉助知識產權的法律,才可得以實現。只有國家完善了相應的法律,使得技術創新成果有所保障,企業和科研人員才能全身心的投入到科技創新中,促進企業和國家經濟的共同發展。
(三)企業注重創新能力,完善創新獎勵制度在我國經濟發展類型不斷轉變的同時,企業對技術創新的態度仍不明確,仍未將技術創新作為企業可持續發展的源泉,缺乏創新動力,對技術創新沒有重視。企業若要提高期技術創新能力,就必須將技術創新確立為企業的主體,根據現代企業的制度來進行一系列的產權制度的改革,確立企業的經營自主權,在技術創新當中獲得企業自我改造和發展的能力,在技術創新中不斷獲得收益,技術創新的成果也能作為公司可持續發展的動力。為了實現這些目的,企業必須加大對技術創新的投資力度,強化企業創新能力,制定一系列技術創新制度,並完善相應的技術創新獎勵制度。
總之,我國想要維持經濟發展,必須從技術創新入手,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充分利用技術創新和經濟發展的邏輯關系,以技術帶動經濟,幫助我國經濟平穩度過「新常態」。

2. 簡述互聯網技術從哪些方面推動中國的發展

1.使消費成為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消費是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之一,而消費者是最先被互聯網帶動起來的。巨大的用戶需求使得互聯網經濟快速發展和繁榮,以企業為中心的產消格局轉變為以消費者為中心的全新格局的觀念已經在市場上得以驗證。在「逆向」互聯網化的每一個環節中,企業從研究消費者的消費動機開始,從營銷、零售到批發和分銷,再到生產製造,一直追溯到上游的原材料和生產裝備,消費者主導權在不斷增強。「互聯網+」讓企業真正開始關注消費者體驗質量,從而實現消費推動經濟的有利格局。
2.助力新型產業形成:互聯網的快速發展已是有目共睹。將互聯網技術和工業4.0相結合,提升了傳統金融體系效率,改善了金融生態,使得金融能夠更好服務實體經濟。從而將整個過程簡化而不是雜化。而「互聯網+」的過程也恰恰是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過程。將科工網的想法投入到產品、服務、營銷和運營的每一個過程中,使創意變得民主化,這是「萬眾創新」的必經之路。
3.實現產業深度融合:「互聯網+」的前提是互聯網作為一種基礎設施的廣泛建設。科工網是移動化、智能化、社交化、雲計算、數據化等為核心的信息技術。從新興產業興起、新基礎設施廣泛安裝到各行各業應用蓬勃發展和收獲的歷程。
4.生產模式全面改制:在「互聯網+」推動下,科工網為大數據提供了有力的工具和平台,通過雲計算的普及,大數據的成本大大降低,使得中小企業也可以採用這種模式。雲計算通過大數據的業務需求為自身落地找到了千千萬萬個實際的應用價值;大數據利用雲計算的強大計算力,可以更加迅速處理自身的豐富信息,更方便提供服務。
5.帶動區域產業發展:區域產業經濟發展不平衡的矛盾非常突出。這與信息資源開發和利用不足有直接關系,目前大部分信息化系統僅僅對組織業務流程起到了網路化工作流的作用,而沒有達到信息輔助決策的高度。一體化的智能管理和區域產業聯合發展還未形成。隨著業務與信息化平台結合越來越緊密,互聯網與行業融合應用潛力很大,各個環節之間,企業與企業之間,以及區域經濟之間會有更多的應用結合。科工網有助於實現線上與線下結合的區域產業帶的出現和互動,與區域經濟體結合不僅促進了就業發展,也促進了傳統產業帶的升級和轉型。
6.培養全面復合人才:提高中國製造融合人才的全面能力,需要從建立跨界知識學習環境、全面加強職業再教育深度和廣度、重構融合管理團隊等三方面去調整和規劃。而「互聯網+」為我們提供的一個重磅經濟驅動力就是復合人才的培養和形成。科工網在不斷打破知識領域邊界、實現創新的同時,傳統產業管理人才與互聯網信息人才如何搭起創新班子,核心在於管理團隊的創新與融合。

3. 技術的變革與擴散是如何推動經濟發展的

技術創新具有不確定性,技術演進遵循自然科學規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經濟增長,乃至人類社會最大的不確定性,則來自技術革新。

捕捉技術創新的規律極為困難,不過技術擴散的規律是可捕捉的。

美國著名的傳播理論家埃弗雷特·羅傑斯經過許多案例研究,在1962年出版了《創始的擴散》一書。羅傑斯總結出創新事物在一個社會系統中擴散的基本規律——創新擴散S曲線。

圖:英國、美國、日本與中國的技術擴散圖,來源:Hirooka,智本社

到了六七十年代,日美貿易摩擦加劇,日本、德國國內產業飽和,逐漸將勞動密集型產業及技術向韓國、中國台灣、中國香港、新加坡「亞洲四小龍」轉移。

到了八十年代之後,歐美國家、日本以及亞洲「四小龍」把勞動密集型以及高耗能產業,向菲律賓、泰國、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亞洲四小虎」以及中國轉移。

受益於全球化技術紅利,亞洲四小龍和四小虎八九十年代快速興起。不過,亞洲經濟的良好勢頭被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終結。

千禧年後,中國成為這一次產業大轉移及技術擴散的最大獲益者,成就了「中國製造」。

過去四十年,中國藉助全球化大潮在廣泛地吸收了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產業革命的技術。

歐美的紡織、鋼鐵、機電、家電、汽車、電子、計算機等通用性技術、流水線,以及金融、銀行、股票、治療、企業、基礎科學等一系列知識及制度,通過產業梯度轉移的方式引入中國。全球化技術紅利是中國經濟持續高增長的重要動力。

參考文獻

【1】創新的擴散,羅傑斯,電子工業出版社;

【2】創新的範式:康波、世界體系與大國興衰,邵宇,新財富;

4. 用經濟生活的知識說明科技創新如何推動經濟發展

科技創新,有利於利用新技術新工藝,生產適銷對路的優質產品,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有利於提高企業勞動生產率,提高競爭力,有利於整個經濟體生產力發展。
科技創新,有利於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經濟結構的調整、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企業勞動生產率、經濟效益的提高。
大力發展科技,提高勞動者素質,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堅持可持續發展道路。

5. 科技對經濟的影響

科技發展對世界經濟的影響

幾世紀以來,世界經濟中心從英國、法國向德國再向美國的轉移,將經濟發展史同科學技術史結合起來看,就可以發現科技的發展對經濟的發展起了推動性的作用。

科技革命創造了前所未有的強大生產力,提高了勞動效率,從而推動了各國經濟的發展。二戰後發達國家勞動效率的提高,很大一部分原因是通過科學技術實現的。產業結構的變化:第一產業比重大幅度下降;第二產業比重有所減少;第三產業比重大幅度上升。知識管理產業的涌現,就業結構的變化,這些都對經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科技的每一次革命都極大的改變了人類世界經濟的面貌,對世界經濟的產生、形成和發展起著重大的推動作用。特別是二戰後發生的第三次科技革命,使社會發展力突飛猛進,並對國際經濟關系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使世界的經濟結構等發生巨大的變化。

6. 技術進步對經濟發展的作用

有以下作用:
(一)居民收入增加,生活水平提高。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越來越多的國家優惠傾斜政策不斷的拓寬到農村城鄉中去,尤其是技術的投入,增加產量的同時提高了機械化程度,使得越來越多的人們得到了收益。
(二)縮小城鄉之間經濟差距。
技術創新不僅推動了一個行業的技術進步,還推動區域的技術進步,使得資源得到充分利用,提高資源利用率,提升各地區競爭力,最終促進了經濟增長,從而縮小城鄉之間的差距。
(三)促進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
經濟增長方式決定經濟的增長。經濟增長有兩種劃分方式:一是粗放式經濟增長,二是集約型經濟增長。粗放型投入的資源比較多但收益非常的有限,資源沒有得到充分的利用也沒有對資源進行優化配置;集約型經濟增長方式則靠的是創新技術來提高生產效率,從而降低了成本,也使得產品的質量得到很好的保證,推動經濟增長。
(四)推動產業結構調整。
技術進步最先對科技創新部門產生直接影響,從而使其成為主導產業。現在有很多的產業是在科技進步的推動下產生的,它們通過自身的發展壯大從而帶動了一系列相關產業如雨後春筍般冒出來,從而間接或直接的帶動了整個社會經濟的增長。技術的進步能夠讓生產要素的分配更加的合理,使得生產更加高效。
拓展資料:
技術進步在促進經濟增長中存在的問題分析
(一)經費投入不足。
缺乏科技創新的經費投入是我國技術進步沒能跟經濟增長保持一致的主要原因之一。雖然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重視「科技強國」,把科學技術的創新發展放在促進經濟增長的優先位置,但是經費的投入使用還沒有全部的運用到科技發展上來,遠遠沒有達到科技創新和技術進步的要求。
(二)利益激勵機制不夠完善。
公司企業利益激勵制度的制定應考慮到時間、環境、人員素質等因素,具有一定的針對性,求同存異,若一視同仁,會嚴重削弱員工的工作積極性。我國一些企業的激勵制度不但缺乏科學性和系統性,而且缺乏公平性和公開性,前者導致實施起來可操作性差,朝令夕改使得員工無所適從,後者使得員工參與到企業的民主管理成為一句空話,影響員工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三)缺乏自主創新能力。
我國技術創新研發機構的數量還是非常的缺乏,自主研發嚴重不足,我國技術進步在很大程度上依賴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引進先進技術和國際核心設備在我國經濟建設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四)社會資源的缺乏和資源配置率低。
由於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和技術條件的限制,使得我國社會資源的配置率低,資源沒有得到充分的利用,導致資源的大量浪費,降低了資源要素的生產率,從而增加成本,減少生產總量。

7. 科技如何推動世界經濟發展

第一,高科技發展促進了世界各國經濟的快速增長。世界性和全球性是戰後科技革命發展的一個重要特徵,特別是以微電子技術和信息技術為主導的一系列新興技術,幾乎在西方主要發達國家包括俄羅斯等幾十個國家同時興起,並很快席捲發展中國家,成為世界范圍內的科技革命。高科技的產業化和商業化,極大地改進了人類的生產工具,擴大了再生產的條件,實現了生產力的優化組合,特別是勞動者的智力化、勞動工具的自動化、勞動對象的人工化、勞動場所的網路化以及勞動知識的信息化,極大地提高了社會勞動生產率。以20世紀90年代美國的信息技術產業為例。美國大企業日益成為信息技術的研發主體,大企業對計算機、應用軟體和通訊設備等商業固定資本的投資逐年增加,1990年為3550億美元,2000年達9189億美元,10年間增長超過一倍半。信息技術商業資本投資的增加,促進了以計算機、行動電話、光纖和網路為代表的信息技術的發展,使信息加工、數據存儲、信息交換以及應用軟體取得突破性進展,從而極大地提高了美國的勞動生產率。拿非農商業部門來說,1993—2000年每小時勞動產出年均增速為2.3%,而1973—1993年則為1.4%;實際產出也持續增加,1993—2000年美國的實際GDP以年均4.0%的速度增長,比此前20年年均增速提高了46%。此外,西歐、日本等國信息產業的發展,都在不同程度上促進了新興產業與傳統產業的融合和對傳統產業的改造,並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各國經濟的增長,優化了社會經濟結構,提高了各國在國際競爭中的實力。因此,世界各國都把高科技產業的發展作為社會經濟結構調整和改革的重點,期望通過高科技產業的快速發展來推動社會經濟的全面發展。第二,高科技發展拓展了世界市場的層次和范圍。高科技發展對世界市場的影響是多方面的。一是拓展了世界市場的層次。高新技術一般都是跨學科、跨領域的新興邊緣學科,必然帶動新產品市場和新要素市場的出現,其發展和繁榮無疑會拓展世界市場的層次,豐富市場交換的內容。高新技術的出現和使用也促進了傳統產業的改造,特別是當高新技術用以改進傳統產業的生產工具、生產材料和生產技術時,傳統產業產品的內部構成和性能都將改變,其科技含量大幅度提高。改造的結果必然會促進傳統產業專業化的深化和傳統產品差異化的細分,進而豐富傳統產品市場的交換層次與結構。二是擴大了世界市場的范圍。以信息技術、空間技術為代表的高新技術的發展,不僅改變了世界市場的交易方式,縮短了交易時間,提高了交易效率,而且使世界市場由傳統的有形市場向無形市場轉變,特別是信息技術和網路技術的飛速發展,極大地改變了世界市場交換的領域,促進了全球電子商務的快速發展。據福瑞斯特(Forrester)統計,2002—2004年,全球電子商務分別為22935億、38788億和62011億美元,2005年初步估算為92406億美元,2006年可望達到128373億美元,發展速度十分驚人。全球電子商務的發展,使傳統的世界商品交易場所發生了重大改變,國際交換從有形市場向虛擬的無形市場轉移,導致世界市場的網路化、虛擬化和電子化,市場范圍不斷擴展。三是帶動了世界消費市場的擴大。隨著高科技產業的發展及其對社會經濟貢獻作用的增強,各國勞動生產率日益提高,工資水平不斷上升,帶動了世界消費市場需求的增強和消費市場自身的擴大。第三,高科技發展優化了世界經濟結構。主要體現在:一是軟化了世界各國的產業結構。高科技產業都是技術密集型和知識密集型的產業,技術和知識在產業發展過程中的作用不斷增強,有時甚至成為確定產業結構變遷方向的決定性力量。產業結構的軟化,從狹義上講,主要是指在各產業的發展中,有形的硬性生產要素在產業結構演變中的作用不斷下降,而知識、技術、服務和信息等無形的軟性生產要素的作用則日益提高,具體表現為產業結構的知識化、高技術化、服務化和信息化。也就是說,勞動與自然資源在產業結構調整中的主導作用日益為知識和技術所取代,從而更加依賴於知識、技術、服務和信息等軟性生產要素。從廣義上講,主要是指以知識和信息產業為代表的第三產業在各國經濟結構中的地位日益提高,目前,第三產業已成為發達國家的主導產業,在國民經濟結構中占絕對優勢。

閱讀全文

與技術推動經濟哪些發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身體健康如何瘦小腿 瀏覽:598
非事業編崗位什麼意思 瀏覽:911
劍三貼吧賣號鬼故事是什麼意思 瀏覽:953
麗江手鼓美女夏夏現在怎麼樣了 瀏覽:967
黑龍江事業工勤能開多少錢 瀏覽:485
他說愛情已遲暮真相大白多少章 瀏覽:281
個體經濟怎麼被引導走向社會主義 瀏覽:116
管理類和經濟類邏輯哪個難 瀏覽:789
追求愛情都有哪些招 瀏覽:780
諸葛恪替父解圍的故事叫什麼 瀏覽:561
經濟森林是什麼意思 瀏覽:255
為什麼有的人愛情死於婚姻 瀏覽:645
哪個品牌的廣告是講故事 瀏覽:953
嗯寓言故事有哪些 瀏覽:659
建設市場經濟是什麼時候提出 瀏覽:586
抽汽式汽輪機哪個工況經濟 瀏覽:295
如何申請婚姻自離 瀏覽:142
上海婚姻家庭咨詢去哪裡 瀏覽:948
178代表什麼愛情暗示 瀏覽:169
我要怎麼跟你講我的故事文案 瀏覽: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