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跨國公司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的重大作用
作用:跨國公司已經成為全球范圍內生產的組織者,成為國際間的商品,技術和資本流動的主要參與者。20世紀90年代以來,作為經濟全球化主要載體的跨國公司數目劇增,這些跨國公司是集生產,貿易,投資,金融,技術開發和轉移以及其他服務於一體的經濟實體,推行經濟全球化經營戰略進行跨越國家和地區界限的生產要素組合,推動了國際企業的合作與兼並,已成為經濟全球化進程加快的主要動力。
一;經濟全球化(EconomicGlobalization)是指世界經濟活動超越國界,通過對外貿易、資本流動、技術轉移、提供服務、相互依存、相互聯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圍的有機經濟整體的過程。
二;經濟全球化是商品、技術、信息、服務、貨幣、人員、資金、管理經驗等生產要素跨國跨地區的流動,也就是世界經濟日益成為緊密聯系的一個整體。經濟全球化是當代世界經濟的重要特徵之一、也是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趨勢。
"經濟全球化"這個詞最早是由T·萊維於1985年提出的、至今沒有一個公認的定義。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認為:"經濟全球化是指跨國商品與服務貿易及資本流動規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術的廣泛迅速傳播使世界各國經濟的相互依賴性增強"。
三;而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認為,"經濟全球化可以被看作一種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經濟、市場、技術與通訊形式都越來越具有全球特徵,民族性和地方性在減少"。為此,可從三方面理解經濟全球化:一是世界各國經濟聯系的加強和相互依賴程度日益提高;二是各國國內經濟規則不斷趨於一致;三是國際經濟協調機制強化,即各種多邊或區域組織對世界經濟的協調和約束作用越來越強。總的來講,經濟全球化是指以市場經濟為基礎,以先進科技和生產力為手段,以發達國家為主導,以最大利潤和經濟效益為目標,通過分工、貿易、投資、跨國公司和要素流動等,實現各國市場分工與協作,相互融合的過程。
四;經濟全球化,有利於資源和生產要素在全球的合理配置,有利於資本和產品在全球性流動,有利於科技在全球性的擴張,有利於促進不發達地區經濟的發展,是人類發展進步的表現,是世界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但它對每個國家來說,都是一柄雙刃劍,既是機遇,也是挑戰。特別是對經濟實力薄弱和科學技術比較落後的發展中國家,面對全球性的激烈競爭,所遇到的風險、挑戰將更加嚴峻。經濟全球化中急需解決的問題是建立公平合理的新的經濟秩序,以保證競爭的公平性和有效性。經濟全球化是指貿易、投資、金融、生產等活動的全球化,即生產要素在全球范圍內的最佳配置。從根源上說是生產力和國際分工的高度發展,要求進一步跨越民族和國家疆界的產物。進入21世紀以來,經濟全球化與跨國公司的深入發展,既給世界貿易帶來了重大的推動力,同時也給各國經貿帶來了諸多不確定因素,使其出現許多新的特點和新的矛盾。
⑵ 怎樣認識經濟全球化趨勢下跨國公司的作用
目前,新的經濟只是在部分工業化經濟高度發達的國家初露端倪,在全球范圍還屬於萌芽狀態。不過這種經濟的發展肯定對於世界政治和經濟將產生越來越大的影響。日本經濟審議會1999年向日本政府提出對未來十年日本新經濟計劃的建議時說:「當前,世界文明正在發生變化,這一變化不是一般的『進步』與「高度化」,而是要創造新的歷史發展階段的變化。……一直支撐戰後增長的現代工業社會的規范已跟不上人類文明的巨大潮流。……在今後存在多種智慧的社會中,必須通過不斷創造出新的智慧來搞活經濟與文化。為此,就必須能夠更加容易地吸收世界的信息和知識,還要有更加容易向世界傳遞信息的環境。同時,還必須擁有能夠培養富於個性和創造性的組織和人才的計劃和社會氣氛」。
如果把上面所說的世界經濟的變化加以概括,似乎可以說,未來經濟有兩大趨勢:一個是經濟知識化,表現為知識和信息成為經濟發展最活躍、最重要的因素;另一個是經濟全球化,表現為商品、勞務、資本、技術和人才在全球流動的加速。這兩大趨勢相互聯系、互相影響。也可以說,新的經濟將是以知識與技術創新為基礎,以全球為市場的時代。它將促使各國的增長模式、產業構成、經濟體制、社會結構、教育制度、文化取向等產生深刻的變化,也將對各國的對內、對外政策提出新課題。
三、經濟全球化的大趨勢及其兩重性經濟全球化的發端似可溯源到二次世界大戰後期布雷頓森林體制的創建。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關貿總協定三大機構的建立與發展,給全球金融、貿易與投資活動以極大的推動。美元與黃金掛鉤使美元成為國際流通與儲備的手段,首先便利了美國企業向全球的拓展。不過,冷戰時期兩個世界市場的劃分又使經濟全球化受到一定限制。冷戰結束後,經濟全球化得到進一步發展。主要有兩股力量推動:一股力量是信息技術革命和高新技術成長的大大促進了商品、勞務、資本、人才、技術的全球交流。另一股力量是廣大發展中國家、社會主義和轉軌國家加入市場經濟行列,給世界大市場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然而,也要看到由於存在不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秩序,特別是超級大國在經濟全球化中推行損人利己的貿易與金融政策,1997年爆發的東亞金融危機迅速演變為全球金融動盪和南北兩極分化,充分顯示了經濟全球化的兩重性。
經濟全球化的主要表現為:第一,由跨國公司帶頭推行的生產國際化走向生產要素配置的全球化。
戰後美國在資本主義世界居於統治地位。美國的大企業抓住歐、亞的戰後重建機遇開展了海外擴張。汽車、石油、化工等行業的大公司帶頭進行跨國生產以戰領世界市場。歐、日的經濟得到恢復後,他們的大公司也紛紛進行海外投資。跨國公司成為生產國際化的主導力量。當時的生產國際化主要的發達國家之間進行,因為那裡政局較穩定、市場引對廣闊、基礎設施較完善、投資軟環境較健全。七十年代,生產國際化擴展到發展中世界。到了九十年代,跨國公司又把生產國際化發展為生產要素配置的全球化。這一特點表現在三方面:一個方面是跨國公司展開大規模的企業重組與兼並,著眼於全球市場、資源、技術、人才的利用,重點是控制高新技術產業和高附加值服務業的海外市場。以1997年美國波音公司兼並麥道壟斷美航空工業開始,跨國公司重組與合並的狂潮席捲了電子、電信、航空、金融等行業。1997年美國企業兼並的協議金額是1991年的7倍。1998年德國賓士與美國克萊斯勒公司合並成世界最大的汽車集團;1999年日本的銀行三巨頭——第一勸業銀行、富士銀行的日本興業銀行組建全球規模最大的金融集團。這些表明跨國公司在全球的重組正方興未艾。第二個方面是跨國公司的海外投資由發達國家逐步向發展中國家轉移。這一方面是因為發達達國家的市場相對飽和,另一方面是因為發展中國家投資環境的日益改善,為發達國家的跨國公司提供獲得豐厚利潤的機會。第三個方面是發展中國家的一批大企業開始走出國門,進行海外生產與銷售。在世紀末美國《財富》雜志公布的全球500家大企業中,一些發展中國家的公司初露頭角,反映了發展中國家正在為成為生產全球化新星。
⑶ 舉出一個例子說明跨國公司的特徵以及如何實現它的全球化戰略
例如,美國杜邦公司和聯合化學公司,聯邦德國巴登笨胺蘇打公司和赫希斯染料公司,英國柯爾茲化學公司,日本朝日化學公司和住友化學公司等化學工業公司。除了經營化學工業產品以外,還兼營制葯、食品、化妝品、首飾工藝品、紡織、冶金、電子、化肥、農葯、運輸和旅館業等各種行業。實現全球化戰略:
(1)增強壟斷企業總的經濟潛力,防止「過剩」資本形式,確保跨國公司安全發展,有利於全球戰略目標的實現。
企業的經營目的在於獲取利潤,而利潤率的高低多寡取決於企業如何籌劃和組織生產、銷售與分配這三道前後相衍的運動環節,多種經營可以使跨國公司加強生產環節,進行低價值的投入,高價值的產出,從而降低生產成本提高勞動生產率,達到利潤最大化。
(2)資金合理流動與分配,提高各種生產要素和副產品的利潤率。
資金的投入必須帶來良好的投資效益,這是投資的必然性選擇,生產要素組合的合理、經濟與否直接決定著企業成本與勞動生產率的高低,國際間的生產要素組合也要優於一國自身。跨國公司就是國際性生產要素優化組合的一種靈活而又高效的載體。
(3)分散風險,穩定企業的經濟效益。
世界經濟發展迅速,行業、種類日趨繁多,受各種因素的影響,各行業在年度之間狀況波動很大,占據多個行業的跨國公司的經營,就不會因一項經營的波動而影響整個公司的收益。
(4)可以充分利用生產餘力,延長產品生命周期,增加利潤。
(3)經濟全球化對跨國公司提出了哪些要求擴展閱讀
跨國公司的作用:
1、跨國界的投資導致資源配置的全球化,使世界生產在最合理的區位布局下進行。資本的流動引導了技術的流動、管理的流動和市場的重新劃分。
2、跨國投資導致了市場經營方式的全球化,使投資流入國採用市場經濟的生產方式和經營方式。
3、跨國投資的強大經濟效益加速了不發達國家的經濟開放,以巨大的吸引力推動了這些國家的對外開放,進入世界經濟體系中。
4、跨國公司大大推動了國際貿易發展,並要求貿易以更為自由的方式進行。
5、跨國公司是經濟全球化中的微觀主體。
6、跨國公司集中反映了全球化經濟中的新的矛盾。
⑷ 經濟全球化對企業領導提出的要求具體有哪些內容
對於未來企業的運作.應著力打造企業的七個方面的能力。一、信息資訊能力:在當今的市場經濟條件下.信息成為企業能夠贏別人之關鍵。作為企業的管理者.應該重視打造企業的信息資訊能力.及時地應答與處理市場、顧客等有效信息.充分利用所掌握的信息開拓新的市場利潤增長點。二、戰略規劃能力:戰略規劃能力是目前很多企業所欠缺的。當前,企業的競爭是規模化的整體資源的競爭.從以前有形資源的競爭轉化為現在和將來無形資源的競爭.在競爭進入白熱化的今天.沒有戰略規劃的目標競爭已經逐漸淡出「江湖」。三、執行保證能力:執行力是任何企業都在努力倡導的。沒有執行力.任何目標和規劃都不過是一張空紙。企業的管理者應重視企業的執行保證能力.通過流程規范化的體系運作保證企業的執行力.通過不斷優化保證體系實現企業執行能力的持續改進。四、過程監控能力:企業計劃需要監控.企業執行需要監控.企業目標需要監控.企業人才也需要監控.沒有監控.意味著做與不做是同一個結果.有與沒有結果也是一個樣子.企業的內耗會無窮增加.企業的競爭力就無從說起.所以企業管理者必須打造企業的過程監控能力。五、技術創新能力:企業生存關鍵靠不斷優化的產品.不管這種產品是物質的還是精神的.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產品生存周期也在不斷縮短.所以現在的企業更多的是以速度沖擊規模.企業是否基業常青.關鍵看其技術革新力。六、人才管控能力:在現在企業競爭中.人力資源成為了企業中最具有活動的資源。企業已成為了人才競爭的主戰場.誰把握了人才.誰就把握了企業的未來。吸引最好的人.培養最好的人.留下最好的人成為現在企業的主旋律。七、服務品牌能力:現在的消費者開始由最初的物質擁有階段變成了現在和將來物質享用階段.所以企業必須正確把握和爭取該事件.在未來的社會里.隨著人們享受意識的加強.企業應該不斷打造企業服務品牌.以服務和品牌來贏得未來
⑸ 經濟全球化的要求是什麼
經濟全球化是指世界經濟活動超越國界,通過對外貿易、資本流動、技術轉移、提供服務、相互依存、相互聯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圍的有機經濟整體。經濟全球化是當代世界經濟的重要特徵之一,也是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趨勢。
經濟全球化是指貿易、投資、金融、生產等活動的全球化,即生產要素在全球范圍內的最佳配合置。從根源上說是生產力和國際分工的高度發展,要求進一步跨越民族和國家疆界的產物。
表現:
(1)生產國際化。
(3)投資金融國際化。
(4)技術開發與利用的國際化。
(5)世界經濟區域集團化。
⑹ 經濟全球化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
主要體現在貿易自由化、生產國際化、資本全球化、科技全球化。
1、貿易自由化
隨著全球貨物貿易、服務貿易,技術貿易的加速發展,經濟全球化促進了世界多邊貿易體制的形成,從而加快了國際貿易的增長速度,促進了全球貿易自由化的發展,也使得加入到WTO組織的成員以統一的國際准則來規范自己的行為。
2、生產國際化
生產力作為人類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極大地推動著世界市場的擴大。以互聯網為標志的科技革命,從時間和空間上縮小了各國之間的距離,促使世界貿易結構發生巨大變化,促使生產要素跨國流動,它不僅對生產超越國界提出了內在要求,也為全球化生產准備了條件。
3、資本全球化
世界性的金融機構網路,大量的金融業務跨國界進行,跨國貸款、跨國證券發行和跨國並購體系已經形成。世界各主要金融市場在時間上相互接續、價格上相互聯動,幾秒鍾內就能實現上千萬億美元的交易,尤其是外匯市場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具流動性和全天候的市場。
4、科技全球化
它是指各國科技資源在全球范圍內的優化配置,這是經濟全球化最新拓展和進展迅速的領域,表現為,先進技術和研發能力的大規模跨國界轉移,跨國界聯合研發廣泛存在。以信息技術產業為典型代表,各國的技術標准越來越趨向一致,跨國公司巨頭通過壟斷技術標準的使用。
(6)經濟全球化對跨國公司提出了哪些要求擴展閱讀
1、經濟全球化促進了商品和資本流動、科技和文明進步、各國人民交往、民生福祉提高,已經成為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是不可逆轉的時代潮流。
2、歷史地看,經濟全球化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要求和科技進步的必然結果。18世紀中葉,第一次工業革命推動人類生產方式從手工業邁向機器大工業,國際分工和國際貿易迅猛發展,加速了經濟全球化進程。
3、現實地看,經濟全球化為世界經濟增長和人類文明進步提供了強勁動力。伴隨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國際分工不斷深化,各國比較優勢得到充分發揮,國際經濟交流合作日益廣泛。
⑺ 簡述跨國公司進行全球化經營和全球化競爭的四種基本戰略選擇並對每種戰略做出
跨國公司進行全球化經營和全球化競爭的四種基本戰略選擇有國際戰略、多國本土化戰略、全球化戰略和跨國戰略這四種。
1、 國際戰略是指企業通過將有價值的產品和技能轉移到國外市場來創造價值的措施。大多數公司採用國際化戰略,將本國開發的差異化產品轉移到海外市場,以創造價值。在大多數國際企業中,總部對產品和營銷戰略都有嚴格的控制。
2、 多國本土化戰略,又稱跨國戰略,是提供更好地滿足不同國家不同市場需求的產品和服務。實施跨國本土化戰略的公司首先在本國市場開發產品,然後將產品提供給外國子公司銷售或修改。為了滿足東道國的市場需求,企業可以採取跨國本土化戰略。
3、 全球化戰略,又稱全球戰略,是指跨國公司從全球的角度實施綜合戰略,利用不同國家和地區的區域比較優勢,分散和分配價值鏈中的所有環節和功能,有機結合。和綜合運營,努力降低生產運營成本,以獲得長期穩定的全球競爭優勢,使全球效率最大化。全球戰略是讓跨國公司合理安排有限的資源,抓住全球機遇,進行全球選擇和部署,從全球願景決定全球戰略目標。
4、 跨國戰略是形成以經驗為基礎的成本和區位效益,轉移企業的特殊競爭力,並在全球競爭激烈的背景下關注當地市場的需求。不同於全球合作程度和地方適應性:地方獨立性和適應性高,全球合作程度高。每個子公司均有一個主要的責任職能。它可以有它自己的小功能。例如,中國主要負責生產,韓國主要負責銷售。然而,中國的生產也可以有自己的小銷售功能,但最終在中國的大部分銷售都依賴於在韓國的銷售總部。具有跨國戰略的子公司和母公司也可以相互幫助,分享技術成果。
拓展資料
1、 戰略是考慮大局,實現計劃的總體目標。戰術只是實現戰略的手段之一。為了實現戰略勝利,我們往往不得不犧牲一些利益來實現戰略勝利。
2、 戰略是一個長期的計劃,也是一個廣泛的目標。規劃、設定和實現戰略目標往往需要很長時間。我們必須從總體情況來規劃,這就是戰略。
⑻ 從事國際化經營對企業提出了哪些更高的要求
近年來,隨著經濟全球化的迅猛發展,市場競爭呈現出一些新特點,主要表現在:第一,局部市場上的競爭愈益全球化,在大多數地區和大多數行業,競爭市場一旦形成,很快會涌進來自全球的跨國企業,競爭的激烈程度大大提高;第二,產品的生命周期大為縮短,企業只有不斷推出新產品,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足;第三,為了在市場競爭中獲得優勢,企業必須提高自己的成長速度,因為發展慢的企業不僅會喪失成長空間,而且已有的市場份額也可能會在激烈的競爭中喪失。
轉變企業管理觀念
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市場競爭的新特點,對企業管理提出了新要求。進入21世紀,我國企業管理觀念正在發生四大轉變。一是從「管理就是控制」轉向「管理是指導和激勵,是為員工創造優質的工作環境」。傳統管理的主要任務是通過控制員工的行為來完成企業目標,而現代社會中信息和技術網路已通達生產和流通全過程,專業分工從金字塔型垂直管理逐步轉向矩陣型組織,管理的扁平化和信息透明度的提高,要求管理者更加註重人性化管理,也就是更加註重為員工提供必要的工作條件和環境,通過較為完善的物質與精神兩方面的激勵機制,激發員工的創造性。二是從「管理就是計劃與審批」轉向「管理是著力建立企業內部市場」。「內部市場」管理方式把企業分設成能夠各自對經營結果負責的管理單位,分散經營的各個單位又圍繞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企業目標結成一個整體,能夠迅速應對激烈競爭的外部市場環境,提高企業組織的柔性化程度。三是從「管理的重要目標是在競爭中擊敗對手」轉向「管理要形成組織戰略聯盟共同體,實現戰略共贏」。在實現產業集中和產業集中已達到一定程度時,擊敗競爭對手形成行業壟斷已不為市場所接受。同時,一些有遠見的大企業為了長期可持續發展,也通過培養中小競爭對手來培育、擴大產品市場。因此,越來越多的企業管理者把培育以發展為導向的協作經濟群體當成主要戰略目標之一,在競爭中合作,力求實現戰略共贏。四是從「管理就是企業生產過程中的關系協調」轉向「管理是強化與顧客關系的協調」。顧客需求就是市場,是企業經營的動力。企業把注意力集中於對顧客需求信息的隨時採集、監測,意味著企業永遠置身在市場前沿。這里「顧客」的涵義不僅包括產品和服務的購買者等外部顧客,也包括員工、原料供應商和相關產品生產商等內部顧客,他們之間的關系組成了「顧客關系系統」。
提高信用和知識管理水平
上述四個轉變,是企業為適應經濟全球化條件下激烈的市場競爭而提高管理水平的結果。對我國企業來說,進一步提高市場競爭力,還必須努力提高信用管理水平和知識管理水平。
現代經濟本質上是信用經濟。在發達國家,企業一般都設置信用管理或信用經理一職。這是因為,在買方市場條件下,賣方要提高市場競爭力主要靠三個手段:提高產品質量、降低產品價格和提供優惠的結算方式。在經濟全球化條件下,前二者的競爭空間越來越小,結算方式成為取得競爭優勢的關鍵因素。然而,能否成功運用信用銷售或賒銷來擴大市場份額,取決於企業本身控制客戶信用風險的能力,取決於是否建立起科學的信用管理制度和採用先進的信用風險控制技術。我國的國內信用銷售額約佔全部貿易額的50%,大大低於歐美國家超過80%的比例;而且,我國企業相互拖欠,逾期應收賬款發生額約占貿易額的5%以上,而歐美國家僅為0.25%—0.5%。因此,我國企業信用管理水平還應進一步提高。特別是加入世貿組織後,一些企業為了避免信用風險,紛紛採取現金交易方式,這樣做雖然規避了信用風險,但卻容易失去信譽可靠的大客戶。
21世紀,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一場新的管理革命———知識管理悄然而至。知識管理以市場為核心,通過搜集、處理、整合、利用各種與企業經營有關的知識資源,改變信息管理、技術開發、市場分析等被職能部門分割的狀況,從而把知識資源同信息、技術和營銷戰略等有機結合起來,把企業的知識變成企業的效益。知識經濟時代企業的競爭優勢來自對知識資源的有效開發和管理,它包括四方面內容:一是體現智力勞動的專利、商標、版權、信譽等知識資產的創造、使用、保存和轉讓;二是人力資源的投資、開發、管理、運用;三是企業文化的提煉、形成、推廣;四是知識資源的採集、創新、延續、使用。目前,一些跨國公司在高層管理中設立了「知識主管」一職,投入巨資建立完善的知識管理體系。雖然知識管理作為一種管理模式和管理理念尚未普遍地進入我國企業,但它的許多特徵已經顯現在我國的一些成功企業之中。
⑼ 請指點~經濟全球化的內容以及雙重作用
經濟全球化是指世界經濟活動超越國界,通過對外貿易、資本流動、技術轉移、提供服務、相互依存、相互聯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圍的有機經濟整體。經濟全球化是當代世界經濟的重要特徵之一,也是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趨勢。經濟全球化的過程早已開始,尤其是80年代以後,特別是進入90年代,世界經濟全球化的進程大大加快了。經濟全球化,有利於資源和生產要素在全球的合理配置,有利於資本和產品在全球性流動,有利於科技在全球性的擴張,有利於促進不發達地區經濟的發展,是人類發展進步的表現,是世界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但它對每個國家來說,都是一柄雙刃劍,既是機遇,也是挑戰。特別是對經濟實力薄弱和科學技術比較落後的發展中國家,面對全球性的激烈競爭,所遇到的風險、挑戰將更加嚴峻。目前經濟全球化中急需解決的問題是建立公平合理的新的經濟秩序,以保證競爭的公平性和有效性。
經濟全球化 是指貿易、投資、金融、生產等活動的全球化,即生存要素在全球范圍內的最佳配合置。從根源上說是生產力和國際分工的高度發展,要求進一步跨越民族和國家疆界的產物。
進入21世紀以來,經濟全球化與跨國公司的深入發展,既給世界貿易帶來了重大的推動力,同時也給各國經貿帶來了諸多不確定因素,使其出現許多新的特點和新的矛盾。為此,研究和了解這一問題有著一定的現實意義。
一、經濟全球化的提出與發展
(一)經濟全球化的含義經濟全球化出現於20世紀80年代中期,90年代得到認可,但目前沒有統一概念。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在1997年5月發表的一份報告中指出,「經濟全球化是指跨國商品與服務貿易及資本流動規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術的廣泛迅速傳播使世界各國經濟的相互依賴性增強」。而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認為,「經濟全球化可以被看作一種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經濟、市場、技術與通訊形式都越來越具有全球特徵,民族性和地方性在減少」。
為此,可從三方面理解經濟全球化:一是世界各國經濟聯系的加強和相互依賴程度日益提高;二是各國國內經濟規則不斷趨於一致;三是國際經濟協調機制強化,即各種多邊或區域組織對世界經濟的協調和約束作用越來越強。
總的來講,經濟全球化是指以市場經濟為基礎,以先進科技和生產力為手段,以發達國家為主導,以最大利潤和經濟效益為目標,通過分工、貿易、投資、跨國公司和要素流動等,實現各國市場分工與協作,相互融合的過程。
(二)經濟全球化的載體
1.貿易自由化。隨著全球貨物貿易、服務貿易,技術貿易的加速發展,經濟全球化促進了世界多邊貿易體制的形成,從而加快了國際貿易的增長速度,促進了全球貿易自由化的發展,也使得加入到WTO組織的成員以統一的國際准則來規范自己的行為。
2.生產國際化。生產力作為人類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極大地推動著世界市場的擴大。以互聯網為標志的科技革命,從時間和空間上縮小了各國之間的距離,促使世界貿易結構發生巨大變化,促使生產要素跨國流動,它不僅對生產超越國界提出了內在要求,也為全球化生產准備了條件,是推動經濟全球化的根本動力。
3.金融全球化,世界性的金融機構網路,大量的金融業務跨國界進行,跨國貸款、跨國證券發行和跨國並購體系已經形成。世界各主要金融市場在時間上相互接續、價格上相互聯動,幾秒鍾內就能實現上千萬億美元的交易,尤其是外匯市場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具流動性和全天候的市場。
4.科技全球化。它是指各國科技資源在全球范圍內的優化配置,這是經濟全球化最新拓展和進展迅速的領域,表現為,先進技術和研發能力的大規模跨國界轉移,跨國界聯合研發廣泛存在。以信息技術產業為典型代表,各國的技術標准越來越趨向一致,跨國公司巨頭通過壟斷技術標準的使用,控制了行業的發展,獲取了大量的超額利潤。
經濟全球化的四個主要載體都與跨國公司密切相關,或者說跨國公司就是經濟全球化及其載體的推動者與擔當者。
「經濟全球化」這個詞,據說最早是由特·萊維於1985年提出的,但至今沒有一個公認的定義。
有人從生產力運動的發展的角度分析,認為經濟全球化是一個歷史過程。一方面,在世界范圍內,各國、各地區的經濟相互交織、相互影響、相互融合成統一整體,即形成「全球統一市場」;另一方面,在世界范圍內建立了規范經濟行為的全球規則,並以此為基礎建立了經濟運行的全球機制。在這個過程中,市場經濟一統天下,生產要素在全球范圍內自由流動和優化配置。因此,經濟全球化是指生產要素跨越國界,在全球范圍內自由流動,各國、各地區相互融合成整體的歷史過程。
也有人從生產關系的角度分析,認為「經濟全球化」實際上是以美國為代表的發達國家和跨國公司利用科技進步,借自由化之名,行控制世界經濟之實,使發達國家越來越富,發展中國家越來越窮的歷史過程。
20世紀90年代以來,以信息技術革命為中心的高新技術迅猛發展,不僅沖破了國界,而且縮小了各國和各地的距離,使世界經濟越來越融為整體。但經濟全球化是一把「雙刃劍」。它推動了全球生產力大發展,加速了世界經濟增長,為少數發展中國家追趕發達國家提供了一個難得的歷史機遇。與此同時,也加劇了國際競爭,增多了國際投機,增加了國際風險,並對國家主權和發展中國家的民族工業造成了嚴重沖擊。更為嚴重的是,在經濟全球化中,由於實力不同,發達國家和跨國公司將得利最多,而發展中國家所得甚少。因此,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將進一步拉大,一些最不發達國家將被排除在經濟全球化之外,越來越被「邊緣化」,甚至成為發達國家和跨國公司的「新技術殖民地」。
目前,經濟全球化已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並對世界各國經濟、政治、軍事、社會、文化等所有方面,甚至包括思維方式等,都造成了巨大的沖擊。這是一場深刻的革命,任何國家也無法迴避,唯一的辦法是如何去適應它,積極參與經濟全球化,在歷史大潮中接受檢驗。
⑽ 經濟全球化趨勢對於我國企業的構建和經營有什麼新的要求
經濟全球化是指世界各國在全球范圍內的經濟融合。經濟全球化作為客觀的歷史進程,是世界范圍內市場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結果,它是以經濟的市場化、貿易自由化、生產和投資跨國化為基礎的,
由市場力量所推動的,跨越民族國家和地區界限的全球經濟的發展態勢。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中小企業蓬勃發展,成為我國經濟發展中一支重要的生力軍。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全球經濟出現一體化的新趨勢,我國加入WTO後,出現了國內市場競爭國際化的新形勢。這既為我國中小企業提供了空前的發展機遇,又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嚴重挑戰。面對這一國際大舞台,我國中小企業須制定積極應對的發展戰略。
一、我國中小企業走向全球化的機遇
(一)中小企業在經濟全球化中能得到更大的發展空間,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形成統一的全球大市場,為一些經濟較發達的國家和發展中國家提供了一個良好的機遇。近幾年,我國中小企業有較快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關稅、非關稅壁壘」的調節和政府的宏觀調控能力,我國加入WTO後,給中小企業的發展提供了更加平等的路徑。
(二)良好的政策基礎。黨的十六大報告明確指出,實施「走出去」戰略,鼓勵能夠發揮我國比較優勢的對外投資。近年來,我國政府相繼出台了一系列鼓勵和支持中小企業外向型發展的政策,對中小企業的海外投資、出口退稅等給予優惠,所有這些都為中小企業的國際化經營創造了良好的政策環境。
(三)中國加入WTO為中小企業的國際化經營提供了契機。入世後,不僅中國市場向WTO成員國敞開,WTO各成員國也向中國開放市場,中小企業可趁機擴大出口,並向其他成員國進行投資和經營。
(四)信息化潮流為中小企業的國際化經營提供了便利。空前發展的信息技術有助於中小企業快速、全面地獲取並分析國際市場信息;信息技術所帶來的電子商務使企業的經營活動突破了地域、時間和企業規模的限制;運用網路技術還可以將分布在全球各地的分支機構、供應商、客戶和消費者緊密聯系起來。這些為中小企業進入國際市場,參與國際競爭掃除了障礙,使中小企業也能在國際市場上與大企業共同競爭。
二、我國中小企業走向全球化面臨的挑戰
(一)我國中小企業面臨的內部壓力
1.融資渠道不暢。融資渠道不暢是影響我國中小企業發展的重要因素。市場融資包括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兩條渠道,直接融資可分債券融資和股票融資。就債券融資而言我國政府規定,企業債券發行主體必須是國有大企業和股份制公司,且企業凈資產必須在3000萬元以上,有三年連續盈利紀錄,中小企業很難滿足上述要求。就股票融資而言,由於中小企業目前尚不具備在深滬兩股市上市的資格,國內又沒有開放針對可供中小股票、債券上市的「二板」小型市場,間接融資主要是從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借貸。由於中小企業貸款風險高、自身的資信度過低,沒有建立起和缺乏有效的信用擔保制度,且缺少有效的抵押品,致使金融機構「惜貸」。
2.管理水平低。管理水平低表現在有的企業內部制度不健全,管理混亂,浪費嚴重。許多中小企業實行的是封建「家長式」的管理模式,很少能真正運用先進的科學方法管理企業,並且缺乏創新精神;國家對企業的管理,無章可循和有章可循同時存在,而且缺乏扶持中小企業發展的優惠政策。
3.缺乏宏觀層次上的政策。近年出台的政策對大企業優惠多,而對中小企業考慮較少。「重大輕小」的思想嚴重存在,缺乏對中小企業進行統一管理領導機構。長期以來,我國一直沒有制定有關扶持中小企業發展的法律法規,使中小企業發展缺乏必要的法律保護;沒有制定一套完善、系統、持續的政策扶持體系,這些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中小企業的發展,特別是在「抓大放小」這一政策實施上有的還存在一放了之或一賣了之的錯誤思想和做法。
4.缺乏公平競爭的經營環境。在市場環境方面,給中小企業發展造成障礙源於過去的計劃經濟以及在計劃經濟下形成的行業的大型企業造成的人為壟斷。對中小企業規定了多種限制政策,如行業進入壁壘政策,目前一些行業如醫葯、出版、印刷業等規定必須是國有企業,對上市指標、自營進出口權等也向國有企業或大中型企業傾斜。同時,市場交易缺乏規則,市場秩序混亂,加之一些部門執法不力,執法不公,執法不嚴,以及某些地方政府在執法中存在地方保護主義,有關部門對中小企業徵收名目繁多的各種稅費,使得中小企業負擔過重。
(二)我國中小企業面臨的外部壓力
1.競爭全球化的挑戰。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快,五洲四海的企業紛紛「搶灘」中國這個潛在的巨大市場,全球企業500
強中已有400多家挺進中國,幾百億美元外資投入中國市場,在中國直接或者間接從事生產經營活動。這既給中國經濟帶來了巨大的活力,也給技術和管理相對落後的中小企業造成巨大的壓力。
2.高新技術的挑戰。經濟全球化的發展過程實質上是技術創新的過程。國外大企業的求強靠創新,小企業的發展靠創新,發達國家推行經濟全球化,也是在產品營銷、技術輸出、資金投放、資產經營等方面創新,他們有優越的創新環境,完善的創新機制和充裕的經濟條件,而我國中小企業在這種發展趨勢中,面臨十分嚴峻的局面。
3.信息革命的挑戰。在新經濟時代,知識信息成為企業最重要的戰略資源,誰掌握了信息,誰就占據了先機。國外先進企業的管理與信息系統建立數十年來,已形成一個較為完善的企業管理信息系統。而從我國中小企業目前的經濟狀況、科技水準、企業實力來看,要盡快進入到信息高速化時代,時機還不成熟。
三、面對經濟全球化,中小企業應採取的對策
(一)中小企業的自身努力是實現國際化經營的關鍵
1.努力增強自身實力。(1)提升規模優勢。(2)注重培養和引進國際經營人才。(3)中小企業應逐漸加大科技投入,提高企業的科研開發能力,在本領域內不斷實現技術創新,發揮自己獨特的技術優勢。
2.加快信息化建設,努力發展電子商務。首先,企業必須建立強有力的商業信息系統網路,把握參與國際競爭的主動權。其次,大力發展電子商務,即在國際互聯網上採用數字化方式進行國際商務活動。最後,中小企業可以採用一種新的企業組織形態虛擬企業的形式,以最小的投入獲得最大的效益。
3.樹立國際市場營銷觀念。中小企業要成功地進入國際市場,必須實現營銷策略的創新,以國際市場營銷的新觀念取代傳統的生產和推銷觀念,充分把握國內外市場的需求特點,結合自身的優勢和特長,有針對性地開發產品,組織生產,籌劃促銷手段和確定分銷渠道,在滿足市場需求的同時獲取利潤。
4.實施名牌戰略。21世紀是名牌產品到名牌企業到名牌經濟的世紀,名牌經濟是市場經濟向更高層次發展的必然結果。中小企業要實現國際化經營,必須實施名牌戰略,在保護企業品牌的基礎上,增強名牌的意識和觀念,站在國際市場的高度培育和發展名牌,通過技術創新不斷提高名牌的科技含量,以保證自己的企業和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站穩腳跟。
5.建立技術創新體系。技術創新是中小企業高科技化、國際化的必由之路。要允許和鼓勵有創業能力和創新精神的人才資本和智力成果參與企業分配,獎勵有特殊貢獻的職工,特別是獎勵科技和經營管理人員,推動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政府要制定鼓勵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政策,通過財稅、金融政策來鼓勵其發展。
(二)健全的政策體系是中小企業實現國際化經營的基礎
1.完善並切實落實對中小企業的金融支持。針對中小企業資金短缺的現狀,建議國家單獨設立支持中小企業跨國經營的對外投資基金和出口貿易基金,以激勵中小企業積極參與國際競爭。在融資方面,應給予中小企業較寬松的融資政策,如放寬中小企業發行企業債券及上市的條件;允許它們進入國際資本市場,根據自身的能力和需要進行適當的資金融通等等。
2.簡化對外投資項目審批程序,加強對外投資的事後監管。建議專門設立國務院直屬的國家海外投資管理局,統一對外投資的審批權。同時,國家海外投資管理局應盡量簡化審批程序和手續,提高審批效率,徹底改變目前對外投資管理體制下「部門多、手續繁、效率低、周期長」的失效狀況,為中小企業國際化經營創造寬松、公平的環境。
3.健全中小企業國際化經營的配套服務體系。首先,加快制定和完善有關中小企業跨國經營的法律法規,明確中小企業在跨國經營過程中的地位及權利義務,以保護中小企業的利益。其次,動員外經貿部、進出口商會及駐外經商參處等對外工作機構,為中小企業收集國際市場信息,並協助它們開辦一些招商會、展銷會、洽談會等國際交流活動,以使中小企業能夠准確把握國際市場動向,順利開展跨國經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