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狀態 > 如何提高主題經濟傳播

如何提高主題經濟傳播

發布時間:2023-02-05 16:28:08

Ⅰ 如何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

「在當代中國,堅持發展是硬道理的本質要求就是堅持科學發展。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是關系我國發展全局的戰略抉擇。」黨的十八大報告所闡述的這一重大戰略任務,是基於深刻分析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所處的國內外環境後提出的。加快形成新的經濟發展方式,對內需要不斷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構建現代產業發展新體系;對外需要著力培育開放型經濟發展新優勢,全面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其落實的關鍵在於堅定不移地走改革開放的強國之路,做到「改革不停頓、開放不止步」,通過深化改革和對外開放提升發展的質量與效益,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一、國內外經濟環境新變化要求中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經濟發展方式的選擇是與發展環境密不可分的。金融危機以來,國際經濟政治環境發生深刻變化,我國戰略機遇期的挑戰因素明顯增加,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客觀壓力加大。
國際方面,近期世界經濟逐步復甦,但進程緩慢,國際市場持續震盪。受歐債危機、美國財政懸崖問題等的拖累,全球經濟面臨不確定性,經濟缺乏新的增長點,短期內難以實現強勁反彈。在原有需求動力減弱的背景下,許多國家紛紛謀求通過經濟結構調整拉動增長,新一輪的科技創新和產業升級態勢顯現,新興行業和技術創新的國際競爭日趨激烈。
國內方面,隨著外部環境的變化與發展程度的加深,我國的傳統競爭優勢正在逐步減弱。在外需增速放緩的同時,國內的綜合成本卻持續上漲,勞動力價格不斷攀升,資源環境約束明顯增強,盈利空間急劇縮小。此外,創新能力不強,研發能力有限等問題也制約著中國產業發展的質量與效益,長期以來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粗放型增長方式已不可為繼。
「我們要堅定信心,打勝全面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和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這場硬仗,把我國經濟發展活力和競爭力提高到新的水平。」按照十八大報告的要求,經濟轉型的當務之急就是要努力實現由粗放型向集約型,由出口投資拉動型向內需導向型發展模式的轉變,實現勞動力、土地、資源等生產要素從低端製造業向高端製造業,從製造業向服務業,從低質低效行業向高質高效行業的轉移,從而實現經濟發展質量、效益與競爭力的全面提升。這也需要政府轉變管理經濟的模式,在發揮好宏觀管理和指導作用的同時,堅持市場的導向作用,尊重市場規律,開展以市場為基礎的生產要素與結構調整,積極調動市場主體積極性,更大程度地發揮市場在資源有效配置中的關鍵作用。
二、全面深化經濟體制改革是實現中國經濟增長模式轉型的先決條件
三十年多前的改革開放政策為中國經濟的騰飛排除了思維模式的障礙,逐步拆除了體制上的桎梏,讓社會生產力從傳統的計劃經濟中解放出來,煥發出勃勃生機。現在,我們無論是在經濟結構、增長方式,還是在區域差異等方面都得到了很大改善。但此前的改革潛力已逐漸釋放,需要新的動力。面對國內外經濟發展環境與條件的顯著變化,我們急需新一輪的改革,構建起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加快形成新的對內對外的經濟發展方式,為中國經濟社會的持續發展提供強大動力與制度保障。
(一)營造平等競爭環境,激發各類市場主體發展新活力。改革的目標之一就是要創造良好的體制政策環境,以適應和增強各類市場主體的發展活力。目前,市場還存在部分行業缺乏競爭,政府對經濟活動直接干預過多、過度監管與監管不到位並存等問題,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環境有待改善,企業的治理結構和合規經營還有待提高。我們應該通過有力的改革舉措,切實打破壟斷,增強競爭,尤其為民間資本和民營企業創造良好的市場條件和經營環境,通過優勝劣汰機制規范市場秩序,增強企業生存競爭能力,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優秀公司,充分調動各類市場主體的創新和發展活力,形成各種所有制經濟平等競爭、相互促進的良性市場格局。
(二)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建設服務於實體經濟發展的現代金融體系。十八大報告中提出,要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健全促進宏觀經濟穩定、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的現代金融體系。這要求我們在深化金融體制改革中,要牢牢把握金融為實體經濟服務這一本質,積極建設和運用好金融系統在資源配置中的重要作用,為經濟的整體發展提供支持與保障。「百業興則金融興,百業穩則金融穩。」這次金融危機充分說明了有些西方發達國家發生的虛擬經濟過度膨脹、脫離實體經濟的嚴重惡果。我們要以此為戒,堅持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原則,結合經濟發展中出現的問題和需求,積極推進金融體制改革,通過解決中小微企業融資體制問題、加快發展民營金融機構、深化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等有針對性的金融改革措施,有效疏導實體經濟發展瓶頸,促進經濟快速健康發展。
目前,我國的金融市場還處於相對初級階段,資金的利用效率還不是很高。在做好金融監管,有效控制風險的同時,也要積極鼓勵和推進有益的金融創新,維護金融業的活力與競爭力,提升其配置資源和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構建有效服務各類市場主體的多元化、多層次的現代金融市場體系。
(三)實施創新驅動,加快產業升級,實現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創新將是中國經濟保持活力和競爭力的關鍵所在。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明確提出,要創造良好的政策體制環境,鼓勵與保護市場的創新能力,通過深化改革完善技術創新體系、知識創新體系,健全相關法制環境,實現對知識產權的有力保護,把社會智慧和力量引導到創新發展上來。堅持走自主創新道路,抓緊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也是中國實現產業優化升級,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迫切需要。我們要通過快速提高創新能力,轉變中國經濟過度依賴要素數量投入的狀況,不斷提高資本投入的技術含量和勞動力的素質水平,加快向全球價值鏈分工的上游移動,保證中國在新一輪的國際產業競爭中處於優勢。
三、加快轉變對外經濟發展方式,全面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
黨的十八大報告強調,「必須實行更加積極主動的開放戰略,完善互利共贏、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開放型經濟體系。」這一提法體現了我國更加積極主動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更加重視開放的質量與效益,順應了適應經濟全球化的大趨勢,凸顯了內外統籌的科學發展思路。結合當今世界經濟形勢看,此次提出的「全面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與以往的「擴大對外開放」相比,強調了加快轉變對外經濟發展方式,推動開放朝著優化結構、拓展深度、提高效益方向轉變。
當前,我們需要努力轉變對外經濟粗放型發展的模式,引導企業出口從傳統的競爭成本向競爭技術與品牌的轉變,擴大高附加值產品和自主品牌的出口比例,鼓勵企業提升科研與創新能力,不斷提升「中國製造」的質量和水平,逐步實現「中國創造」的跨越式發展,努力提高對外開放的經濟效益,提升中國產業的國際分工地位,實現對外經濟的高效益、高質量發展。
在轉變對外經濟發展方式的過程中,我們也要堅持共同發展、互利共贏的原則,理解和尊重合作方的利益訴求,積極尋找利益共同點,推動與經貿夥伴的相互開放和務實合作,不斷拓寬外部空間,為我國的自身發展營造良好的國際環境。

Ⅱ 新聞媒體從業記者怎麼寫出經濟新聞的親民味道

怎樣把經濟新聞報道寫得有看頭,讓讀者更喜愛?這一直是廣大新聞工作者著力探討的問題,其中大有文章可做。只要我們用心去探索,就會有突破。要做到這一點,我認為,最關鍵的是要寫出經濟新聞的親民味。具體地說,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
報道視角要追求平民化
長期以來,在一些人的頭腦中,形成了這樣一種觀念:提高經濟新聞的指導性,就要從領導的角度和工作的角度寫新聞。這種想法有一定的道理,但是我們不能忽視那些從百姓日常生活的角度提問題、為讀者喜聞樂見的經濟新聞的潛移默化的作用。從一定意義上說,後者的宣傳效果比前者更好。
1980年4月25日,《市場報》刊發的《經濟學家趕集》,是一篇記者以「平民視角看事物」的成功之作。該報道借著名經濟學家薛暮橋以百姓身份趕集的生活細節,反映了「文革」結束後我國開始重視發展個體經濟的大主題。由於報道生活氣息濃郁,文字自然清新,深受讀者好評。
1990年12月8日,《經濟日報》刊發的《從煮餃子說到規模經濟》一文,從人人熟知的煮餃子入手,把規模經濟的大道理娓娓道來,既充滿生活氣息,讓讀者產生了親近感,又觸動了他們的興奮點,引導讀者一步一步地讀下去。
可見,記者的「報道視角平民化」對經濟報道的采寫是十分重要的。它可以改善記者的采訪方式和寫作思路,使經濟報道更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得到群眾的認可。當然,這樣的平民視角絕不是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它是在「吃透兩頭」的基礎上形成的,故在其字里行間一樣蘊藏著自然、真實的理性色彩。
現在,老百姓關心市場經濟條件下自己的今天和明天,媒體必須為讀者提供他們所需要的有用的東西。這是增加經濟新聞報道可讀性的有效途徑。
新聞語言要追求通俗化
經濟新聞報道要有生活氣息,能吸引讀者閱讀,必須解決好語言問題。作為大眾傳播工具,報紙的新聞應該是寫給大眾看的,應該從受眾的認識水平出發,運用群眾熟悉的語言做報道。在經濟新聞報道中,要盡量少用或避免使用只有少數人或部分人才能看得懂的字眼或話語,如古字、生僻字、專業技術用語等,更不能用自己硬造的詞句。
經濟新聞涉及的專業術語較多,如果不注意這一點,外行人看經濟新聞容易鬧得一頭霧水,看不懂。因此,記者在寫經濟新聞時,一定要對經濟名詞、術語做好「翻譯」工作,即用通俗的語言講出通俗的道理。例如,氣象預報中的短期、中期、長期等專業術語,讀者雖然能夠理解,但並不具體。法新社的一篇報道卻用一天、兩天、一星期這種人們生活中常用的時間概念,通俗地表達了短期、中期、長期的氣象專業術語的含義。法新社是這樣報道的:世界上大多數氣象站能做出一天、兩天乃至一星期的氣象預報,中國的一個縣氣象站卻能做出更長時間的氣象預報。法新社記者的高明之處在於,這種通俗的表達方式具體、形象、讀起來順口,有助於讀者更好地理解。
群眾語言生動活潑、通俗明快、輕松有趣,具有較強的吸引力,能夠讓讀者在枯燥的經濟信息中感到耳目一新,易於「抓住」讀者的眼睛。1980年6月15日,《孝感日報》刊登的通訊《會計伢嫌我的油壺小》,通篇是農民王二婆的口述內容:
六月開了門,鄉里喜盈門。我們超賣了菜籽油,平均每人還分9斤2兩油。分油那天,我興沖沖提著壺趕去。只聽會計伢蔡後建在那裡左右開弓,嫌李二嬸壺小了,怪張大媽不抱個大壇子來,還說我的油壺是拿來「做得玩」的。我心想,你這伢是「洋人的房子——光是門」,就說:「你這伢,我去年拿這個壺來,是哪個笑話我『心大壺也大』的?」會計伢忙賠笑說:「二婆,您老人家把老花眼鏡戴上看看!去年吃的是『大鍋飯』,收的那點油還不夠『鍋』吃;今年『分社吃飯』,幹活勁大了,收的油多了,壺就小了唄!」我這才想轉來:是哩!今年分組作業、聯產計酬的辦法就是好,以後再不吃「大鍋飯」的苦頭了。
此文僅有280個字,生動的鄉土語言卻運用得十分順暢,可讀性極強,也獲得了全國好新聞獎。
經濟新聞要通俗,還要認真學習群眾語言。群眾語言源於豐富的社會實踐,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富有表現力。如1982年11月18日新華社播發的由穆青、周原采寫的《搶財神》一文,就沒有從某地怎樣大力開展農業科技推廣工作寫起,因而避免了一些專業化的名詞及數據的出現。「從搶被子發展到搶『財神婆』——搶他老婆。農民說,有了『財神婆』,就不愁『財神爺』不回來。」這些語言里找不到一絲人工雕鑿的痕跡,而且個性鮮明、朴實准確。農村人讀了倍感親切;城裡人讀了,就好像嗅到了泥土味,鄉村的生活氣息撲面而來。
寫作手法要追求故事化
經濟新聞報道在我國新聞傳播活動中佔有重要的地位,在地方黨報中的比例很高。而經濟領域的廣闊性、專業性和復雜性,與讀者所需要的通俗、易懂、實用之間的矛盾,又使經濟報道具有很大的難度。這使傳播效果大打折扣,以致使讀者流失。讓故事情節穿插其中,是軟化經濟新聞報道的一種有益嘗試。
9月24日晚,雞西市一位叫白欣陽的女孩到底沒能剋制住舞蹈的沖動,加入到中心大街邊一個跳街舞的方陣。這個大約30人的歡樂團隊踐踏起的黑色粉塵,很快就讓白欣陽腳上那雙精緻的白色羊皮靴變得面目全非,與此同時,高分貝的音樂湮沒了這個街舞方陣跺擊地面時應該產生的咚咚回響。白欣陽的母親說,那其實是在一面大鼓上跳舞。」
初讀這段文字,我們一定會認為這是哪一篇小說的內容,但這是一篇經濟新聞報道——《經濟觀察報》「關註失衡」特別報道之一《東北礦區沉陷》的開篇。與傳統的經濟新聞以數據等作為文章導語不同,這篇文章讓故事成為新聞的開端,採用個性化和情節化的故事手法來講述新聞內容,對當地女孩跳舞的文學化的描述只是一個引子,而對女孩母親的引語「在一面大鼓上跳舞」,形象而直接地把讀者的注意力引向文章的主題——東北礦區沉陷這一經濟發展進程中的失衡問題。
經濟新聞講故事,應該始終尋找主角——人的存在,賦予新聞以生命活力,增強對受眾的說服力和影響力。從某個個體的視角出發,以小見大、貼近讀者,從而自然而然地引出對重大新聞的報道。
1993年2月7日,《經濟日報》刊發的《「小機」斗「大機」——記發生在大連市的「三師出走」風波》,就是繪聲繪色講故事的好報道。它講述了大連機床廠總經濟師、總設計師、總會計師三人同時出走,投奔鄉鎮企業,另起爐灶辦起了一家以組合機床為主產品的企業——渤海機床廠的故事。通過講故事,加強了讀者對生存本身的認識,同時對競爭、機制等方面進行深入的分析,給人思索與啟迪。
講故事的新聞寫作手法,有助於將枯燥抽象的經濟新聞事件具象化,便於受眾理解。但是經濟新聞首先要實用,要能夠滿足受眾的信息需求。一些記者在應用這種手法的過程中忽略了這一點,過分追求文章結構的波瀾起伏,而使信息的深度和廣度不夠。因此,如何避免這種弊端,實現新聞的輕松閱讀與實用全面的平衡,是每個從事經濟新聞報道的記者應該注意的問題。

Ⅲ 企業該如何有效利用各種新媒體提高營銷傳播的效果

一、從傳統媒體到新媒體 在互聯網出現之前,營銷傳播的主要方式是以電視、廣播和報紙為主,所以,以這三種媒體 為代表的傳播媒介被稱為傳統媒體。 傳統媒體相對於新媒體的缺憾是信息量的局限性和經營 模式的單一性。近些年,隨著互聯網和移動通訊的快速發展,使得信息傳播具有無限的可擴 展性和接受的便利性,各種新興的傳播媒體不斷涌現。 新媒體是相對於傳統媒體而言的, 新媒體主要是指在電腦及網路等新科技基礎之上出現和影 響的媒體形態,是相對於報紙、雜志、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而言的。新媒體的種類很多, 但目前以網路新媒體、移動新媒體、數字新媒體等為主。在具體分類上,新媒體可細分為門 戶網站、搜索引擎、虛擬社區、電子郵件/即時通訊、博客/播客、網路雜志/廣播/電視、手 機簡訊/彩信、手機報紙/電視/廣播、數字電視、移動電視等等。 近年來, 新媒體發展迅猛、 覆蓋率高、 增量龐大, 已經日漸顯示出其在傳播方面的巨大威力。 它以無限增多的傳播主題和海量的傳播內容瓜分著受眾的注意力。 它使傳播的門檻降低, 將 傳統媒體環境的單純性打破並使之逐漸復雜。 企業信息傳播的需求在不斷發生變化, 市場環 境、服務模式也日新月異,新媒體為營銷傳播中的呈現形式與互動交流,可以提供更立體、 多樣的思路。 在新媒體里, 企業的營銷傳播不是單純的廣告、 公關, 而是一個整體性的問題。 然而目前在中國, 還有很多企業不了解它, 沒有認識到它對於企業營銷傳播的影響和機遇所 在。 二、整合營銷傳播 整合營銷傳播(,簡稱 IMC) 。是指將與企業進行市場營 銷有關的一切傳播活動一元化的過程。整合營銷傳播,一方面把廣告、促銷、公關、直銷、 CI、包裝、新聞媒體等一切傳播活動都涵蓋於營銷活動的范圍之內。另一方面,則使企業能 夠將統一的傳播資訊傳達給顧客。 其中心思想是以通過企業與顧客的溝通滿足顧客需要的價 值為取向,確定企業統一的促銷策略,協調使用各種不同的傳播手段,發揮不同傳播工具的 優勢,從而使企業實現促銷宣傳的低成本化,以高強沖擊力形成促銷高潮。 21 世紀是市場經濟發展的高速騰飛階段,經濟模式將有翻天覆地的變化。在信息爆炸式高 速發展、互聯網路快速普及的新時代,仍舊抱著「酒香不怕巷子深」的觀念,將面臨被市場 所遺棄的危機。21 世紀的市場,將是更加理性化的市場,市場競爭的游戲規則將更加科學 合理,對不具備競爭優勢的企業將更加殘酷,消費者的消費行為將更加理智,企業需要不 斷豐富產品和服務, 並通過有效的傳播方式及時把最好的產品信息傳播給消費者, 才能贏取 市場主動權。 三、新媒體時代對整合營銷傳播帶來的挑戰 整合營銷傳播(IMC)在現代企業運行中已經成為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傳播在產品營銷方案 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成為與消費者溝通的重要橋梁。在傳統的大眾傳播階段,廣告是被企業 廣泛採用的、行之有效的營銷傳播手段,但隨著當前新媒體突飛猛進的傳播環境下,企業的 營銷傳播也面臨著全新的挑戰。 新媒體環境下傳播主體無限增多、 傳播內容的海量化導致消費者注意力高度分散。 在新媒體 環境中,傳播門檻降低,傳播主體無限增多。傳播主體數量的飛速增長帶來的直接後果是信 息絕對量的增加, 然而過量的信息極大地分散了受眾的注意力, 反而不利於受眾有效便捷地 接收有用信息。 新媒體的異軍突起使傳統媒體的強勢地位正在分化瓦解,企業營銷傳播不可避免地面臨轉 型。新媒體不同於以往的信息傳播方式,造就了受眾新的信息接觸行為與信息接觸習慣,即 人們在信息獲取與傳播過程中根據自身的需求與喜好不斷發生分化,從而造成「大眾媒體」 地位的衰落,和「小眾媒體」和「個性化媒體」地位的提升;同時,由於現階段人們對新媒 體的認識還不夠透徹,企業的整合營銷傳播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困境。 隨著消費者需求的復雜化, 消費者選擇主導性增強, 營銷傳播過程風險增大。 新媒體環境下, 消費者正積極主動地獲取信息。 消費者的媒介選擇行為和購買行為在某種程度上不再是為了 產品的功能屬性,而是為了體驗,為了產品和服務背後的文化價值。在這個意義上,企業的 整合營銷傳播由於消費者需求的復雜性就會受到許多不可控因素的影響。 四、新媒體時代為整合營銷傳播帶來的機遇 由於新的媒體環境正在逐漸形成, 新媒體自身也正處於迅速發展的過程中, 所以新媒體時代 的營銷傳播模式尚不成熟。 但是即便如此, 新媒體還是為整合營銷傳播的發展帶來了前所未 有的機遇。 新媒體使品牌傳播和品牌建構更加精準有效。 新媒體的 「精準」 , 使得它可以大膽地宣布 「按 效果」收取廣告費用,這在傳統媒體的品牌傳播中幾乎不可為。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選擇新 媒體,也是因為傳統媒體的廣告效果實在難以評估。傳統媒體在線上、線下結合進行品牌傳 播上,遠遠落後於新媒體。新媒體在幫助企業構建品牌的同時,越來越多地參與企業的決策 和經營。在未來的新媒體品牌構建整合策略中,我們將越來越多地看到這一情形的發生。 新媒體使得與消費者溝通的互動性增強,有利於取得更有效的傳播效果。在這個崇尚體驗、 參與和個性化的時代,毫無疑問,新媒體營銷迎合了現代營銷觀念的宗旨,與消費者的溝通 更加便捷,更容易構建關系營銷,使得精確營銷和資料庫營銷成為可能,消費者的個性化需 求容易得到滿足,從而獲得更好的營銷傳播效果。新媒體使整合營銷傳播的手段多樣化。新 媒體的營銷傳播中, 口碑營銷成為營銷傳播結構中不可缺少的一環。 資料庫營銷、 公眾傳播、 精準營銷、形象營銷和口碑營銷等不是相互孤立的,企業只有對上述營銷手段進行整合,才 能實現營銷傳播效果的最大化。所以,在新媒體的平台上,整合營銷傳播更加復雜化,其實 現手段也更加多樣化。 五、新媒體的整合營銷傳播策略 新媒體不是傳統媒體的延伸,新媒體營銷傳播也不是傳統營銷傳播平移到新媒體這一平台。 由於現階段新的媒體環境尚未成熟,所以,新媒體時代的營銷傳播也處在萌芽階段。 隨著創意經濟和體驗式經濟正逐漸成為潮流和趨勢, 傳統的營銷傳播模式已經開始轉型。 企 業必須正視這種轉型,並加以調整。 首先, 要正確把握新媒體的特性和規律, 充分挖掘新媒體帶來的機遇, 有效規避風險和挑戰。 新媒體正在擁有越來越多的受眾, 這就意味著它的影響力越來越大, 要想充分利用新媒體完 善和發展整合營銷傳播,要做的就是深入細致地研究新媒體,掌握其發展規律和特點。新媒 體傳播是一種高度復雜的傳播形式,是一個全新融合的平台,自我傳播、人際傳播、組織傳 播、 大眾傳播等都能夠在這個平台上找到自己的空間。 在沒有掌握其規律和特點的前提下貿 然出擊, 只會造成雜亂無章和效果甚微。 因此, 在利用新媒體前要認清新媒體的一系列特點, 如受眾范圍廣、直觀性強、交互性強、高效性、高技術性等。 其次,在體驗式經濟、創意經濟蓬勃發展的背景下,要及時利用新媒體不斷拓展新的營銷傳 播方式和手段。新媒體的發展使病毒營銷、社區營銷、資料庫營銷、反向溝通、互動體驗、 口碑傳播、精準營銷、焦點滲透、事件營銷等各種新的廣告形式和營銷方法不斷出現。新營 銷傳播手段的要旨就是企業如何充分利用新媒體的特點, 加強與潛在消費者之間的互動和溝 通,從而更好地了解他們,更好地服務於他們,更好地與他們建立關系,並在此基礎上滿足 消費者的體驗和文化需求。 最後, 要促進新媒體與傳統媒體的有效整合和互補, 為整合營銷傳播價值最大化的實現拓寬 渠道。 新媒體具有傳統媒體無可比擬的傳播優勢, 但這並不代表傳統媒體就要退出歷史舞台。 相反,新媒體可以通過與傳統媒體的融合,做到優勢互補,整合現有傳播資源,拓展現有傳 播渠道,從而促成整合營銷傳播價值的最大化。此外,在正確掌握新媒體和傳統媒體各自特 性的基礎上,有效地將二者整合互補,有助於制定合理的媒介組合策略,這對企業的整合營 銷傳播的發展具有深遠的意義。 在市場競爭異常激烈的情況下,如何擺脫「紅海」中的血腥廝殺而暢游「藍海」是大多數企 業的期望。有效利用新媒體,將創新元素融入整合營銷傳播之中,為產品差異化和低成本搭 建起溝通的橋梁,對於企業戰略轉型和整合營銷傳播的完善和發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新媒體已經在不知不覺中「隨風潛入夜」 ,同時也在整合營銷傳播中「潤物細無聲」

Ⅳ 如何來提高企業經濟效益

企業根據自身情況,適當選用以下方法來提升企業的經濟效益:
一、積極採用現代管理方法,向管理要效益。管理是企業永恆的主題,是企業良好運行的重要保障;管理是否順暢和有效將直接決定了企業的工作流程,進而影響企業的經濟效益。比如:進行財務管理時,需注重全面預算管理、科學安排資金周轉和財務審計等等;進行人力資源管理時,需注重合理人才的培養、激勵和儲備等等;進行銷售管理時,需注重產品與市場的有效結合點、銷售方法的有效性和市場信息的掌控等等;進行裝備能源管理時,需注重對設備的點檢和維護管理、經濟型狀態預知維修管理、改進和大修管理等等;進行生產工藝和流程管理時,需注重工藝的改進、流程的優化、節能降耗方法的應用等等;進行安全管理時,需注重員工的安全意識培養、工作過程中危險因素的辨識與控制等等。
二、建立企業完全成本管理體系,向完全成本要效益。比如:建立三全成本管理體系,即全員、全系統、全方位推行成本管理;進而加強對員工成本意識的培養和行為規范;查找和分析影響產品完全成本構成的因素;全系統地推行成本責任制;應用完全成本管理系統中的有效方法尋求成本改善空間和進一步降低完成成本。
三、根據自身企業特點,適度擴大企業經營規模,向規模化要效益。目前,向規模化要效益的企業比比皆是,但對於自身企業能否擴大企業經營規模,要考慮眾多因素,比如:考慮自身企業所處行業的特點與前景、考慮自身企業的實際經營業績、考慮企業的利潤空間等等,做好充分的調研、研究、分析和評估等,方可決定是否向適度的規模化要效益。
四、優化產業結構,開發合適的產品和服務,向產業結構要效益。比如:發展良性的循環經濟;進行產品的深加工;開發合適的產品和服務等等。
五、依靠科技,採用先進技術,向科技要效益。比如:通過自主開發獲得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贏得核心競爭力;利用先進的科學技術,實現工作方式方法的現代化,贏得市場先機和增加產品的附價值。
六、注重營銷策略和手段的創新,把握市場脈搏,向市場要效益。
比如:通過有效的方法,及時了解市場上產品價格的波動,合理營銷,使得企業自身產品賣高價。
七、擁有高素質的企業經營者,向企業帶頭人要效益。因為企業帶頭人的素質往往影響甚至決定企業發展的方向,並對企業管理有重大影響,進而對企業的經濟效益構成潛在的甚至直接的巨大影響。
八、提高產品質量,樹立良好的信譽和形象,向產品質量要效益。比如:藉助質量管理體系的標准化和有效性,來提升產品的質量;通過掌控原材料的質量、精細化生產、對產品質量嚴格把關等來提升產品的質量。
九、對於部分企業的產品單一而且發展前景不樂觀的,適度考慮深化改革,發展多種經營,向經營策略要效益。結合自身企業實際狀況,適度開展改革和運營轉型,在發展多種經營之前需要充分調研和研究,切不可盲目或不切實際地進行,需要注重近期和長期有效結合,更要貼合實際。
十、向修舊利廢、小改小革、節能降耗要效益。
十一、構建優秀的企業文化,培養高素質的員工隊伍,向員工要效益。員工素質直接決定工作水平,員工又是直接作用於產品的操作者和執行者,所以員工對產品的質量和產量等各方面有著重大影響。通過構建優秀的企業文化,通過企業文化的傳播、影響和深入,不斷提升企業員工素質,進而使得員工從思想意識、工作水平、合理化建議提交和創新的開展等各方面發揮有效和積極作用,實現效益新的增長點。
總之,企業結合自身特點,有選擇性地考慮和應用提高企業經濟效益的途徑,為獲得更大利潤做出積極努力。

Ⅳ 如何提高公共關系傳播效果

一、 選擇和應用傳播溝通媒介的原則
(一) 聯系目標原則(二)適應對象原則(三)區別內容原則(四)合乎經濟原則
二、關系活動的行為特徵
國外的學者根據不同的行為特徵,將各種公共關系活動劃分為四種模式:新聞代理模式、公共信息模式、雙向不平衡模式、雙向平衡模式
三.確定與選擇公共關系活動的方式
(一)根據公共關系工作的業務特點分為五種類型:(1)宣傳型公關(2)交際型公關(3)服務型公關(4)社會活動型公關(5)征詢型公關
(二)針對不同的組織環境和組織公共關系的具體狀態,可以採取不同的公共關系行為方式:(1)建設型公關(2)維系型公關(3)防禦型公關(4)進攻型公關(5)矯正型公關
檢測評估公共關系效果的方法包括:
一、 公關形象效果檢測
二.公共關系年度工作報告
三、公共關系社會效益評價
四.新聞輿論分析報告
五、公共關系廣告效果的測量

Ⅵ 如何依託強勢新媒體 加強自身傳播

一是建設新媒體集群。將新媒體建設納入傳播能力建設總體規劃,依託傳統優勢媒體推進報、台、中國融合,加大資本、技術、人才投入,注重品牌支撐和關鍵核心技術研發應用,打造一批具有廣泛影響力的重點新聞中國站、手機報等新媒體旗艦,加快形成黨委主導的新媒體骨幹集群。 二是開展正面強勢宣傳。緊緊圍繞黨和國家工作大局,結合重大會議、重大活動、重大工程等,加強選題策劃,組織開展主題明確、特色鮮明的正面宣傳,做大做強中國上正面輿論。 三是把握輿論引導藝術。堅持體現黨的主張與反映人民心聲相統一,著力做首發、做原創、做深度,注重運用中國言中國語開展個性化引導,注重系列展現和背景鋪墊,注重多媒體綜合集成、多要素鏈接聚合、多手段融合並用,注重中國民現場體驗、互動參與、全過程展現,在信息服務中解疑釋惑,在平等交流中增進共識。 運用新媒體優勢大力宣傳解讀好黨的執政理念和主張,堅持「二為」方向、「雙百」方針和「三貼近」要求,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引領,深入研究把握新媒體受眾群的消費特點,不斷提高中國絡文化產品和服務的供給能力,把新媒體特別是中國絡打造成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新家園,不斷提高黨傳播先進文化、引領社會前進的水平。既加大新媒體文化產品的組織創作力度,又注重發揮和引導中國民的創作積極性,持續推出體現主流價值、彰顯時代精神、適應中國民需求的中國絡文化精品,不斷滿足多層次、多樣化、個性化的精神需求。積極構建中國絡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創新文化信息服務模式,推進中國絡文化服務的均等化、大眾化,保障中國民共建共享文化發展成果。加快優秀傳統文化的數字化、中國絡化,增強中華文化的傳播力影響力。推進新媒體與經濟融合發展。順應「三中國融合」和「媒介融合」趨勢,推進互聯中國從信息傳播和娛樂消費為主向經濟服務領域延伸,加快以互聯中國為代表的信息產業發展,加快電子商務應用,加快物聯中國的研發運用,實現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使新媒體經濟深入到經濟社會發展的更深層次和更寬領域,提高經濟發展的科技含量。加快做大做強中國絡文化產業,大力發展數字內容產業和中國絡文化創意產業,積極搶佔IPTV、中國絡電視、手機電視、手機報等新興媒體的制高點。

Ⅶ 如何使經濟類新聞報道更吸引人的注意

筆者針對經濟類新聞報道,對其如何提高其吸引力的辦法做出闡述及探討。關鍵詞:新聞報道; 經濟新聞; 吸引力 在社會經濟高速發展、信息化全面普及的當今社會中,各式各樣的新聞類型充斥在人們的日常生活當中,中國的新聞媒體行業也在不斷發展的社會經濟背景之下逐漸走上了產業化道路,能夠保證新聞媒體長期穩定地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的唯一途徑就是要抓住社會讀者眼球,提升新聞報道的吸引力。經濟類新聞報道在讀者的普遍印象當中是帶有枯燥、專業化、復雜等不易引起普通大眾興趣的負面標簽的新聞類型,遠遠不及娛樂、社會民生等類型的新聞題材那樣老百姓覺得生動有趣或貼近自身生活,所以提高經濟類新聞的大眾吸引力的重點是要將受眾意識融入到新聞的編排與文字當中去,筆者就圍繞這一主旨,對如何提升經濟類新聞吸引力提出幾方面意見。 1 在新聞標題中凸顯「受眾興趣點」 「標題」是新聞報道中的重要組成要素之一,是吸引讀者閱讀文章內容的首要渠道,如同人的相貌能有給予他人或好或壞的第一印象一樣,新聞標題是決定該新聞能否令受眾一見鍾情的關鍵因素。因此,在新聞工作者撰寫新聞的時候,一定要在新聞題目的創作與編排上花大心思,選擇受眾接受度高的詞彙作為新聞標題中的亮點,譬如選用當下社會上普遍流行的詞彙與用語,讓新聞標題生活化、生動化,如此才能將受眾的眼球吸引過來。標題的創作與編排需要注意運用以下幾點思路。 1.1 抓住時代脈搏,巧用流行語 流行語與俗語是穿插在廣大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的通用詞彙,其使用頻率高、受眾接受度廣、趣味性強。譬如當下流行的影視或者歌曲中傳出的流行詞彙,或者具有當地特色的方言俗語等被大頻率的使用在老百姓的生活中,將這些語言融入到經濟類新聞報道的標題當中,去代替一些晦澀難懂的專業性詞彙,更能夠提升老百姓的興趣度與生活貼近感,拉近經濟類新聞與普通大眾的距離,拓寬新聞的受眾面。 1.2 可以適當的「復古」 這里說的復古是指一種相對化的復古,即將古詞語進行適當的現代化延伸,在令普通受眾能夠讀懂其意思的同時,又讓文章標題散發出帶有古舊色彩的古典氣息,從而吸引受眾,調動大眾的閱讀與觀賞的慾望。 以上兩點思路是能夠令經濟類文章標題更為生動且富有吸引力的有效辦法,但是此種辦法也是一柄雙刃劍,在盡可能貼近老百姓文化接受心理的同時,新聞工作者也要注意把握好流行語或者俗語的運用程度,避免濫用或誤用不恰當的詞彙,不能忽略文字語言的規范化以及新聞標題的准確、精煉的特點,否則將會誤導讀者,造成閱讀障礙,適得其反。 2 豐富經濟新聞內容,拓寬視角 經濟類新聞報道的內容常常局限於嚴肅的題材、單一的形式、較強的專業性等框架之中,如此便大大限制了經濟類新聞報道的受眾群體范圍,難於引起更多普通大眾的興趣。而在當今經濟大潮席捲全球的大環境下,經濟類新聞如果不能擺脫以往嚴肅、單一且過於專業化的框架束縛,就難以在信息大爆炸的今天得以長期的生存和發展。因此,經濟類新聞報道的內容需要向更貼近普通大眾生活的方向有所改進。從內容上來講,能夠反映現代社會生活當中與廣大人民群眾日常生活及其切身利益有所關聯的經濟問題或者能夠服務於普通大眾生產生活的經濟現象更容易被普通受眾廣泛的接受,人們更樂意去聽、去看、去讀那些與他們的生活密切相關的經濟類消息,譬如醫療改革、物價、房價、旅遊和保險等關繫到廣大人民群眾生活社會經濟問題的新聞報道,顯而易見,包含此類內容的經濟類新聞報道能夠更貼近百姓生活,拉近經濟類新聞與普通老百姓之間的距離,必定吸引受眾的注意。除了在新聞內容選取上要貼近百姓生活,在文字的撰寫上也要盡量避免過多的使用晦澀難懂的專業詞彙以及避免一味的羅列繁復的數據,新聞撰寫人員應該力求用精煉且通俗的語言為百姓展開一幅與其生活相關聯的經濟生活畫卷,讓經濟類新聞報道更富有人情味,如此才能夠緊緊的抓住媒體受眾的心理需求,從根本上提升經濟類新聞對於社會大眾的吸引力,拓寬其受眾范圍。 3 故事化新聞內容 只能完成傳遞消息這一功能的新聞報道的新聞工作者僅僅完成了一半的工作,而能夠在新聞報道中講述一個深入人心的好故事的新聞工作者才稱得上圓滿完成了這項工作。對於新聞工作者來說,一則新聞報道就是一件藝術品,不單要完成其功能性的部分,更要完善其藝術性的一面,由此才能賦予這篇報道以靈魂。在經濟類新聞報道中,新聞工作者更要如同藝術家一樣苦心鑽研寫作藝術,將原本枯燥無味的經濟類新聞轉化成一個有人物、有情節的故事,如此才能完全抓住受眾的興趣點,調動起受眾的對新聞內容閱讀與關注的慾望。這就要求新聞工作者在撰寫新聞內容的時候,最好以一個帶有故事性質的事件作為文章的切入點,在矛盾沖突中不斷推進整個故事情節的發展,從中引申出經濟方面的評論;抑或在在文章開頭設置懸念,然後逐步解析,從經濟角度分析整個故事的發展以及解決方法,如此牽引著讀者自始至終都懷著尋找答案的心理去讀完整個報道,這樣的經濟類新聞報道能夠在提供大量經濟信息的同時,以故事性的娛樂體驗去迎合讀者心理,達到吸引更多讀者的目的。 但是,在故事化新聞內容的同時,不要忘記以新聞的「真實性」這一重要因素為指導。不能隨意亂編故事,應該以具體案例為基礎,在敘述方式以及文筆等方面對其進行重新架構和潤色,最終將一個真實但又不失可讀性的故事呈現在讀者面前,並從中體現出需要傳達的經濟信息和需要普及的經濟學知識和原理。因此,新聞工作者在撰寫新聞內容的時候一定要將「真誠」二字作為信條,將真實的故事通過不同的方式更好的呈獻給讀者,在傳播經濟類新聞的時候要基於對讀者曉之以理,明之以事的目的,在傳播方式上選擇動之以情,做到令新聞報道內容與讀者的經歷和情感產生共鳴。 4 結論在經濟大潮席捲全球的今天,社會信息的傳播已經達到了爆炸化的階段,對於廣大媒體工作者來說,其工作媒介的經營形式也隨之有所變化,其主要的變化就是廣大新聞媒介的受眾對象由以往的政府機構逐漸轉變成為了廣大人民群眾,並且各類媒體出現了各個方向的分支,因此,不可避免的產生了行業內部激烈的競爭局面。因此,對於經濟類新聞報道來說,抓住受眾的眼球,提升新聞報道的吸引力,是使其在積累的媒體競爭中得以穩定且持續發展的必要條件,也是廣大經濟類新聞工作者需要深入探索的關鍵問題。

閱讀全文

與如何提高主題經濟傳播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如何通過深圳的健康碼找到親人 瀏覽:999
政府合同工與事業編有什麼區別 瀏覽:507
愛情不能信是怎麼回事 瀏覽:309
鄉鎮事業單位考核歸哪裡 瀏覽:556
養什麼寵物身體健康 瀏覽:180
幸福怎麼設計 瀏覽:953
為愛情什麼都幹得出來 瀏覽:111
對事業心強的女人怎麼問候早安 瀏覽:532
美女拍相片怎麼誇 瀏覽:699
婚姻里為什麼我遇事情總想逃 瀏覽:330
800米海拔適合種哪些經濟作物 瀏覽:663
分手後怎麼挽回你的愛情 瀏覽:797
美女怎麼使用胸罩 瀏覽:627
廣東琶洲經濟怎麼樣 瀏覽:321
理科女生適合學經濟學的什麼專業 瀏覽:532
怎麼樣才可以成為美女 瀏覽:84
幸福飲料是什麼 瀏覽:433
豐台區如何領取母子健康手冊 瀏覽:774
煙台有什麼美女 瀏覽:729
事業聯考考完多久出成績 瀏覽: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