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經濟發展 含義
經濟發展的含義
2001年09月03日 中國宏觀經濟信息網
人人都希望發展,每個國家都在為發展而奮斗。但什麼是發展?存在著眾說紛紜的解釋。
從嚴格的經濟學意義上說,發展一直是意味著一個原來或多或少長期處於停滯狀態的國民經濟,具有能夠產生和支持每年5%~7%的國民生產總值增長率的能力。另外一種常用的發展指標是人均GNP的增長,這意味著發展是指快於人口增長率的產量增長。在廣義上,人均實際GNP(水平或增長率)被用來衡量一國人民的經濟福利水平。
一些理論也強調發展中國家與國民經濟結構變動的關系,也就是說,發展是指在生產和就業中,農業部門份額減少,工業(製造業)和服務業上升的現象和過程。工業化是這一結構變動過程的核心。當然,經濟學家們也並非都忽視了非經濟方面。一些「社會指標」,如識字率、教育、衛生保健條件等因素也為人們談論。但總的說來,在20世紀50—60年代,發展基本上被視為一種經濟現象,人均GNP的增長或GNP總量的增長會為國家帶來好處,這些好處會通過創造就業和其他經濟機會的形成使國民自然受惠。
雖然許多國家在20世紀50和60年代出現了增長,但大多數民眾的生活卻沒有發生顯著變化。70年代,對發展的不同解釋出現了。發展不僅僅是增長,在一個增長著的經濟中,貧困、不平等和失業的減少或根除也是發展的重要內容。西爾斯指出:對一個國家的發展所提出的問題是:貧困發生了什麼變化?失業發生了什麼變化?(收入)不平等又發生了什麼變化?如果這三方面都從原來的高水平下降了,這個國家無疑正經歷著發展時期。如果這天項中的一種或兩種,甚至全部三項都在惡化,即使這個國家人均收入翻了番,也不能說它在發展。這樣一種對發展含義的界定已較傳統的定義更為廣泛和深刻,然而它們仍然局限於純粹的經濟學范圍。不發達不僅僅是國家貧困問題,它也是一種精神狀態,是在疾病與死亡面前一種個人的和社會的軟弱無力感,是當一個人摸索著理解變動不定時的困惑和無知,是對控制事態進程起決定作用的人物的屈從,是面對飢餓和自然災害時的絕望。不發達狀態是一個整體,發展因此也必須理解為整體,它是一個多方面的變化過程,既包括經濟增長,不平等和貧困的減少或消除,也包括社會結構的變遷,大眾心態和國家制度的改變。繆爾達爾曾將發展定義為「全部社會體系的向上運動」,聯合國前秘書長吳丹在制訂第二個十年(1970—1980)國際發展戰略時,將發展概括為「經濟增長+社會變革」,正是反映了對發展作為一個多方面變化過程的認識。
托達羅(M.P.TM)在其《第三世界的經濟發展》一書中,將發展定義為「一個社會或社會體系向著更加美好和更為人道的生活的持續前進」。美好需要定義,人道也沒有統一的標准,但以下三個基本方面或核心觀念還是可以作為討論的基礎的。首先,人類有一些共同的基本需要,是維持生存所必需的。這些需要包括食物、住房、健康和保護。這些基本需要不能得到滿足的情況可以稱為「絕對不發達」。全部經濟活動的基本功能無非是向盡可能多的人提供滿足這些基本需要的手段。
其次,美好生活第二個公認的基本元素是自尊——一種覺得自己有價值、有尊嚴的感覺,一種覺得自己不僅僅是他人實現其目的的工具的感覺。所有的民族、所有的社會都在尋求某種基本形式的自尊。這種自尊的性質和形式可能因時因地有所不同,但一旦社會流行的觀念將物質福利當作美好生活的一個不可或缺的因素,物質上欠發達的人們要感到有尊嚴就變得困難了。發展因此是一個重要的、甚至必不可少的獲得尊嚴的途徑。
第三,發展的含義中還應包括自由的概念。這里的自由並不是政治或意識形態意義上的,而是一種更基本意義上的自由,是指擺脫異化的物質生活條件的束縛,擺脫自然界、愚昧、他人、苦難、風俗習慣和教條主義的奴役。劉易斯曾強調指出:「經濟增長的好處不在於財富增進幸福,而在於財富擴大了人類選擇的范圍。」財富能使人獲得他在貧困中所不具有的對自然環境的更大控制能力。財富也可以使人們獲得更多的閑暇,擁有更多的產品和勞務,或者使人否定這些物質需要的重耍性,過一種沉思冥想的生活。
概括起來說,發展是改進入民生活質量的過程,其基本目標是滿足基本需要、提高人類尊嚴、擴大選擇自由。(《發展經濟學》)
Ⅱ 經濟社會發展的含義
經濟」就是如何以最小的代價,取得最大的效果,就是如何在各種可能的選擇中,即在各種主觀與客觀、自然與人際條件的制約下,選取代價最小而收效最大的那種選擇.指的是整個社會的物質資料的生產和再生產.
社會是指處於特定區域和時期、享有共同文化並以物質生產活動為基礎,按照一定的行為規范相互聯系而結成的有機總體.構成社會的基本要素是自然環境、人口和文化.
社會經濟發展,是指除經濟外,還包括文教衛生、社會福利、社會保障等方面的發展.
經濟社會發展,所指范圍比較小 .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目標是:到21世紀中葉,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較富裕,基本實現現代化
Ⅲ 如何理解經濟發展的含義
一般來說,經濟發展包括三層含義:1.經濟量的增長,即一個國家或地區產品和勞務的增加,它構成了經濟發展的物質基礎; 2.經濟結構的改進和優化,即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技術結構、產業結構、收入分配結構、消費結構以及人口結構等經濟結構的變化; 3.經濟質量的改善和提高,即一個國家和地區經濟效益的提高、經濟穩定程度、衛生健康狀況的改善、自然環境和生態平衡以及政治、文化和人的現代化進程.
Ⅳ 什麼是國民經濟發展
國民經濟增長速度狹隘的理解是GDP增長速度,廣義上講:國民 國民經濟經濟的發展是以人的全面發展和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為基礎的,也就是綠色GDP的基本含義。 CPI即消費者物價指數,國民經濟增長速度不一定會體現在與CPI成正比例關系的,CPI主要受市場的影響和國家經濟政策的影響,區域性也會帶來CPI的變動。因此國民經濟增長速度不是形成CPI速度增加的唯一因素。國民經濟增長速度的提高會提高人民群眾的普通生活水平,但是不能夠消除貧富之間的差距,反而會使這種差距更加拉大,簡單的道理就是你增加1000元收入,人家是你的100倍就是使萬元,雖然比例是定數,但是差距數值是在劇增的。簡單的比方,國民經濟增長速度帶動了房地產事業的發展,其結果就是決大多數的人買不起房子了。人民群眾生活水平決定性因素不是看國民經濟增長速度,而是看人們的所得與購買力,能夠在經濟增加的情況下,人們的購買力也跟著加強才體現了這個國家是真正的全民發展。 CPI即消費者物價指數(ConsumerPriceIndex),是反映與居民生活有關的產品及勞務價格統計出來的物價變動指標,通常作為觀察通貨膨脹水平的重要指標。如果消費者物價指數升幅過大,表明通脹已經成為經濟不穩定因素,央行會有緊縮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的風險,從而造成經濟前景不明朗。因此,該指數過高的升幅往往不被市場歡迎。例如,在過去12個月,消費者物價指數上升2.3%,那表示,生活成本比12個月前平均上升2.3%。當生活成本提高,你的金錢價值便隨之下降。也就是說,一年前收到的一張100元紙幣,今日只可以買到價值97.70元的貨品及服務。一般說來當CPI>3%的增幅時我們稱為INFLATION,就是通貨膨脹;而當CPI>5%的增幅時,把他稱為SERIOUS INFLATION,就是嚴重的通貨膨脹。 CPI物價指數指標十分重要,而且具有啟示性,必須慎重把握,因為有時公布了該指標上升,貨幣匯率向好,有時則相反。因為消費物價指數水平表明消費者的購買能力,也反映經濟的景氣狀況,如果該指數下跌,反映經濟衰退,必然對貨幣匯率走勢不利。但如果消費物價指數上升,匯率是否一定有利好呢?不一定,須看消費物價指數"升幅"如何。倘若該指數升幅溫和,則表示經濟穩定向上,當然對該國貨幣有利,但如果該指數升幅過大卻有不良影響,因為物價指數與購買能力成反比,物價越貴,貨幣的購買能力越低,必然對該國貨幣不利。如果考慮對利率的影響,則該指標對外匯匯率的影響作用更加復雜。當一國的消費物價指數上升時,表明該國的通貨膨脹率上升,亦即是貨幣的購買力減弱,按照購買力平價理論,該國的貨幣應走弱。相反,當一國的消費物價指數下降時,表明該國的通貨膨脹率下降,亦即是貨幣的購買力上升,按照購買力平價理論,該國的貨幣應走強。但是由於各個國家均以控制通貨膨脹為首要任務,通貨膨脹上升同時亦帶來利率上升的機會,因此,反而利好該貨幣。假如通貨膨脹率受到控制而下跌,利率亦同時趨於回落,反而會利淡該地區的貨幣了。降低通貨膨脹率的政策會導致「龍舌蘭酒效應」,這是拉美國家常見的現象。
Ⅳ 如何辯證看待我國經濟發展
1、用全面的眼光准確把握我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
我國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具有強勁的內生動力、廣闊的轉型升級空間和規模巨大的國內市場。疫情改變不了我國經濟韌性強、潛力足、迴旋餘地大的基本特徵,改變不了我國經濟持續增長的良好支撐和基礎條件。發展的巨大潛力和強大動能充分釋放出來,努力實現今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任務。
2、用辯證的眼光深入挖掘我國經濟增長新動能。
工業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加速融合、城市智能化改造等都體現出經濟社會發展對數字技術更加廣泛多樣的需求。
疫情還對消費習慣改變、商業模式創新等產生深遠影響,無在線消費、居家辦公、遠程視頻會議和線上醫療健康、在線教育培訓等快速成長,「宅經濟」「雲生活」既順應民生需求趨勢,又釋放新興消費潛力,將帶動數字化、智能化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加速經濟發展新舊動能轉換。
(5)我國經濟發展是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正確認識我國經濟發展
一方面,短期經濟下行壓力加大。
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GDP年均增長9.5%,隨著經濟體量不斷增大,GDP增速放緩的態勢明顯。當前,國內經濟下行壓力加大,消費增速減慢,有效投資增長乏力。這其中既有周期性因素,但更多是結構性、體制性的,我們必須保持定力、增強耐力,勇於攻堅克難。
另一方面,經濟轉型蘊藏著巨大增長潛力。
經過40多年的改革發展,中國總體上進入工業化後期,經濟轉型升級呈現不少新特點。一是我國經濟轉型蘊藏著巨大的發展潛力和市場空間。
Ⅵ 經濟發展的含義。
經濟發展包括三層含義:
1、經濟量的增長,即一個國家或地區產品和勞務的增加,它構成了經濟發展的物質基礎;
2、經濟結構的改進和優化,即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技術結構、產業結構、收入分配結構、消費結構以及人口結構等經濟結構的變化;
3、經濟質量的改善和提高,即一個國家和地區經濟效益的提高、經濟穩定程度、衛生健康狀況的改善、自然環境和生態平衡以及政治、文化和人的現代化進程。
經濟發展不僅意味著國民經濟規模的擴大,更意味著經濟和社會生活素質的提高。所以,經濟發展涉及的內容超過了單純的經濟增長,比經濟增長更為廣泛。
就當代經濟而言,發展的含義相當豐富復雜。發展總是與發達、與工業化、與現代化、與增長之間交替使用。
(6)我國經濟發展是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經濟發展方式存在差距
1、差距過大與能耗過高
目前對中國傳統經濟增長方式批評最多的是兩個問題:第一,它產生了收入分配差距過大,第二,它導致對地球稀缺資源的消耗過大。
2、關於收入差距過大問題
首先,中國收入分配差距的拉大具有相對的歷史合理性。眾所周知,1978年實行的是計劃經濟體制下的收入分配製度。這種收入分配製度在實踐上中導致了「干多干少一個樣,干好乾壞一個樣」,導致了平均主義、吃大鍋飯等等違背按勞分配原則的後果。
其次,新的經濟增長方式會帶來收入差距過大。中國經濟結構的多樣性表現之一就是傳統與現代、新舊增長方式並存,不過傳統的、舊的增長方式依然占據著主導地位。可是現代的、新的經濟增長方式對收入分配差距造成的影響是十分顯著。
再次,自中國經濟轉型以來,政策導向上推行了一條有意擴大收入分配差距的路線。這條路線目的是想解決增長起點上的平均主義分配問題,並不想將收入分配差距擴大到過份的程度。
但是實際進程的掌控並不完全取決於政策制訂者的個人良好意願。實踐中,一方面是刺激收入分配差距拉開的政策不斷推出,另一方面是缺乏促使收入分配差距縮小的新政策出台。
3、關於能耗過大問題
數據已經清楚地表明,30年來的經濟增長帶來的是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的急速降低。
Ⅶ 什麼是經濟發展
「經濟發展」就是指整個資本主義社會不斷地實現這種組合。他說的創新、新組合或經濟發展並非指一般的技術進步和創造發明,而是有其特殊含義,主要包括以下五種情況:引進新產品;採用新的生產方法;開辟新商品市場;控制原材料供應的新來源以及實現企業的新組織。
Ⅷ 什麼是中國的經濟發展模式
「中國模式」是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存的經濟模式為基礎,實行雙調控模式即國家調節為主導,市場調節為基礎的雙重調節模式。
按照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不斷努力探索出來的一種成功的發展模式,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它最主要的成功經驗就是堅持獨立自主、走符合本國國情的可持續發展道路。
(8)我國經濟發展是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基本特徵
中國經濟模式是在改革「斯大林模式」的過程中逐步形成的,「中國模式」也可以說是中國改革和發展的模式。從基本經濟制度上看,中國由過去追求「一大二公、三純四統」的單一公有制轉變為以公有制為主體的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形成了多種所有制並存交融的混合經濟。
由過去分配方式單一、平均主義傾向嚴重的分配製度轉變為多種分配方式並存、公平與效率並重、既有差別而差別又不能過大、既鼓勵部分人先富又強調最終要達到共同富裕的分配製度。
從經濟體制上看
中國已經根本改變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初步建立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這種體制不同於自由放任的市場經濟體制,在主要以市場機制配置資源的基礎上,更多地發揮市場、價格、競爭作用的同時,也特別注重合理地發揮政府宏觀調控和戰略指導的作用,沒有完全放棄必要的國家管理經濟的作用。
從經濟結構上看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結構根據國情和國際環境,在不斷的調整中趨向合理化。在輕工業快速發展、農業得到加強之後,重工業太重、輕工業太輕、農業落後的畸形產業結構已經改變,重點發展的是裝備製造業、高技術產業和服務業。
工業化與城市化不協調、城市化嚴重滯後的局面已經改觀,在城市化加速發展的同時,並沒有出現部分拉美國家和印度等國那樣的過度城市化;正在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中部崛起戰略,以縮小地區差距,實現地區平衡協調發展。
從經濟增長方式上看
中國的經濟增長方式長期以來都是以粗放型為主,主要依靠高投入、高消耗發展經濟,這種情況已經開始改變,新模式強調要依靠技術進步、加強管理,以低投入、高產出、高效益的集約型增長方式為主。
從經濟發展戰略上看
中國已經成功實現戰略轉換,由重工業優先發展的趕超戰略轉變成現代化戰略;由重速度、重數量、輕效益、輕質量的傾向轉變成以經濟效益為中心,注重效益、質量、合理實在的速度;由片面強調自力更生、閉關鎖國轉變成對外開放,掌握兩套本領,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可持續發展戰略。
Ⅸ 經濟發展的概念是什麼
經濟建設與環境保護相協調發展,保護和改善環境就是保護和發展生產力,但不能只保護環境,不發展經濟,加快經濟建設,絕不能以破壞環境為代價換取經濟的一時繁榮,在推進現代化建設的進程中,在保持國民經濟,持續較快增長的同時,必須把保護環境放在突出位置。
必須認識到保護環境和改善環境,也是保護和發展生產力,實踐證明,保護好環境就能增加投資吸引力和經濟競爭力。
釋義:
隨著生產社會化、知識功能化與社會經濟化,經濟結構已經復雜化,經濟增長與經濟發展、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在內涵和外延兩方面逐步趨同,GDP增長已經不能真實反映經濟增長,即使經濟增長也離不開經濟發展,當今時代經濟增長只有抽象的意義;用GDP來計算經濟增長、衡量經濟發展已經落後於時代的要求。
經濟發展是價值的發展不是金錢的增長,是效益的發展不是效率的增長,是全面的發展不是片面的增長,是辨證的發展不是線性的增長。「經濟發展」概念把發展經濟學和增長經濟學區別開來,把經濟增長與經濟發展、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統一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