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以更實更細舉措穩經濟,如何才能真正的做到穩定經濟
怎樣才能穩定社會,穩定經濟,穩定人心,這是一個非常龐大的系統工程,三者互為依託,互相影響,互相促進,它們之間,存在著非常唯妙的辯證關系。
醫療市場化的利弊,食品的安全,住房的資本運作的弊端,污染嚴重的車流…。改變這些就是發展,就是進步。
Ⅱ 經濟在疫情中的呈現忽上忽下,你覺得該怎樣才能讓經濟穩定
我們會發現經濟在疫情當中經常會呈現忽上忽下的變化狀態,其實這一種變化狀態是一種不穩定的變化狀態,經濟發展還是要呈現一個平穩的狀態,才是一個健康的狀態。疫情期間,很多行業都呈現出了一個低沉的發展狀態,我認為要實現疫情當中的經濟穩定,需要我們社會當中所有主體的努力。
2020年是特殊的一年,因為新冠疫情的肆虐,導致我們中華大地蒙上了一層灰色星光。疫情,導致我們的經濟發展呈現一個忽上忽下的變化狀態形式,很多產業甚至面臨了一個倒閉的現狀,從我們身邊的經濟現狀,我們就可以發現經濟的狀況其實是相對於比較低沉的,很多人因為疫情因此失業,很多人因為疫情不得不轉業,所以說一行對經濟的影響還是挺大的。那麼我們應該怎麼樣讓我們的經濟在疫情的期間發展仍然穩定呢?
Ⅲ 政府應該如何調控失業率和通脹率以維持經濟平穩
經濟學中,有一條著名的菲利普斯曲線可以體現失業率與通貨膨脹率的關系。紐西蘭經濟學家威廉菲利普斯,根據英國1861—1913年間的失業率和貨幣工資變動率的資料研究出了一條表示通貨膨脹率與失業率之間關系的曲線,它表明這兩者之間的關系是此消彼長、互相交替的,即:通貨膨脹率高時,失業率低;通貨膨脹率低時,失業率高。
同時達到兩個目的,實行緊縮的貨幣政策和擴張的財政政策,使利率上升,產出不變,可以在不變的貨幣供給量下增加就業率,即用政府的財政支出實現就業的擴大。
總結:當然這只能作為短期的政策來維持當時的經濟平穩,從長期的經濟發展來看是不科學的。這也是政府有時會為了降低失業率而容忍高通脹率的原因。
Ⅳ 如何確保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穩步前進
1、全面深化經濟體制改革。深化改革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關鍵。
2、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科技創新是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必須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3、進行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要根據我國經濟發展的狀況,考慮世界科學技術加快發展和國際經濟結構加速重組的趨勢。
4、推動城鄉發展一體化。解決好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全黨工作重中之重,城鄉發展一體化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途徑。
5、全面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適應經濟全球化新形勢,必須實行更加積極主動的開放戰略,完善互利共贏、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開放型經濟體系。
6、我國是發展中的社會主義國家,在經濟上要趕上發達國家,就要保持必要的發展速度,但更要注重增長的質量,努力實現速度和結構、質量、效益相統一,走既有較高速度又有較好效益的經濟發展路子。實現經濟增長方式從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
7、積極擴大內需,是我國經濟發展長期的、基本的立足點。以國內需求為主促進經濟發展,是由我國的基本國情決定的。
8、我國正在實現工業化,又面臨信息化的浪潮,實現工業化仍然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艱巨的歷史性任務,信息化是我國加快實現工業化和現代化的必然選擇。
9、把可持續發展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把保護環境和發展經濟相結合,推動綠色發
展,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
10、發展經濟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全國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質量。
11、就業是民生之本。積極擴大就業,是改善人民生活的重要途徑,是我國當前和今後長時期重大而艱巨的任務。
Ⅳ 如何保持中國經濟的穩中求進
據報道,目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未來中國經濟發展應以不變應對「新變」:長期堅持穩中求進。
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前三季度經濟數據顯示,我國經濟運行總體平穩,前三季度國內生產總值593288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6.9%,增速與上半年持平,比上年同期加快0.2個百分點,其中三季度國內生產總值同比增長6.8%,經濟連續九個季度運行在6.7%-6.9%的區間,發展的韌性明顯增強。
希望中國經濟可以持續發展!
Ⅵ 我國如何實現經濟長期平穩較快發展的合理化建議
一、穩定較快地發展國民經濟,有賴於處理好經濟工作當中的各項關系,真抓實干。 要保持國民經濟穩定較快地增長,就要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堅定不移地落實中央的宏觀調控政策,努力保持國民經濟平穩較快發展。 還要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和加強宏觀調控的政策措施,領導工作思路清晰,幹部群眾精神振奮,團結一心,真抓實干。各地各部門要進一步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中央對經濟形勢的正確判斷上來,統一到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要求上來,統一到中央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的政策措施上來,全面、正確、積極地貫徹落實中央的決策部署,堅持不懈地做好各項工作。 要防止盲目投資和低水平重復建設,支持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和市場准入條件的項目建設,及時為有市場、有效益、有利於增加就業的企業提供正常流動資金貸款,努力緩解煤電油運供求緊張狀況。要把工作著力點放在加快結構調整、深化體制改革和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上。加強經濟社會發展的薄弱環節,努力擴大消費需求,注重改善人民生活特別是保障困難群眾的基本生活。推進城市建設要積極穩妥,注意節約用地,控制拆遷規模。更加重視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堅持用市場機制和經濟、法律手段解決經濟生活中的問題,促進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協調健康發展。 要認真學習貫徹國務院關於投資體制改革的決定,按照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在國家宏觀調控下,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確立企業在投資活動中的主體地位,規范政府投資行為,保護投資者的合法權益,營造有利於各類投資主體公平、有序競爭的市場環境,建立新型投資體制,促進生產要素的合理流動和有效配置,優化投資結構,產業合理布局,提高投資效益。 生產企業要搞好工藝技術升級、產品開發升級、市場營銷升級,提高產出效益,大力研發核心技術,提升自主品牌的市場價值,推動經濟協調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 與此同時,還要適時制定、運用好國家的各項投資政策、貨幣政策、財政政策、稅收政策、價格政策、工資政策,保證國民經濟的協調有序地平穩發展。 二、調整經濟結構是保持國民經濟持續發展的保證。 經濟結構調整是指國家運用經濟的、法律的和必要的行政的手段,改變現有的經濟結構狀況,使之合理化、完善化,進一步適應生產力發展的過程。 經濟結構指國民經濟的組成和構造,包括產業結構(如一、二、三次產業的構成,農業、輕工業、重工業、服務業的構成等)、分配結構(如積累與消費的比例及其內部的結構等)、交換結構(如價格結構、進出口結構等)、消費結構、技術結構、勞動力結構等等。 經濟結構有多重含義: (1)從一定社會生產關系的總和來考察,則主要通過不同的生產資料所有制經濟成分的比重和構成來表現。 (2)從國民經濟各部門和社會再生產的各個方面的組成和構造考察,則包括產業結構(如一、二、三次產業的構成,農業、輕工業、重工業的構成等)、分配結構(如積累與消費的比例及其內部的結構等)、交換結構(如價格結構、進出口結構等)、消費結構、技術結構、勞動力結構等。 (3)從所包含的范圍來考察,則可分為國民經濟總體結構、部門結構、地區結構、產業結構,以及企業結構等。 (4)從不同角度進行專門研究的需要來考察,又可分為經濟組織結構、產品結構、產業結構、人員結構、就業結構、投資結構、能源結構、材料結構,等等。 結構調整應著力解決的核心問題: 首先,要立足擴大消費調整結構。在處理好擴大內需與穩定外需、增加投資與擴大消費等關系的前提下,著力擴大居民消費需求,努力實現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經濟增長。為此,就要加快調整國民收入分配結構,增強居民特別是低收入群眾的消費能力。要保持政策連續性,進一步做好 家電、汽車摩托車下鄉工作,繼續實施家電和汽車以舊換新政策,增加農機具購置補貼,增加普通商品住房供給,支持居民自住和改善性購房需求,加大農村危房改造支持力度。要適應群眾生活多樣性、個性化的需要,引導消費結構升級。 其次,加快推進致力於結構調整的自主創新。推進自主創新,就是找到了調整經濟結構的支點。如何貫徹以科技支撐作為一攬子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大幅度增加科技投入,推動技術改造,加快實施重大科技專項,大力培育新興戰略性產業,都是關繫到經濟結構調整是否成功的重要環節。 其三,盡快實現全國范圍的產業結構升級和「產業漂移」。經過統籌規劃,使發達地區與欠發達地區聯手發展。發達地區可為欠發達地區提供技術支持和項目拓展;欠發達地區可為發達地區提供廣闊市場和發展支撐。通過產業結構升級和「產業漂移」,借機淘汰部分低附加值、高能耗高污染、粗放型企業,同時加強企業對科技的投入,推動產業轉型升級,這樣既能夠順利實現經濟結構調整,又能夠推動不發達地區的發展。 我國現存經濟結構、產業結構明顯失衡的問題體現在: 第一、產業結構的失衡。產業結構的重工業化,導致了資源、能源的高消耗,溫室氣體的高排放,對環境造成了高污染。 第二、內需和外需的比例失調。在中國現在的經濟結構下,外需高速增長、內需萎縮;而在內需中,又主要是依靠投資,造成了消費萎縮。就一個大的經濟體制來講,如果經濟發展模式不具有可持續性,在一定條件下,就會誘發很多問題,比如說外部條件變化,一旦外部消費沒法提供,經濟就發展就會很困難。 支撐這種生產模式的生產要素有四個方面:資本、土地(自然資源)、勞動、管理和技術創新。高資本投入,低廉的勞動力價格、資源價格,技術創新不足,都會影響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現在已經不是我們要不要轉型的問題,而是必須要轉型的問題了,現在我們已經是被動式的了。在金融危機之後,出口部門的壓力越來越大,貿易保護主義盛行,貿易摩擦時有發生。歐美市場吸納中國製造產品的能力下降了,出口很難恢復到金融危機以前的水平,所以經濟必須轉向內需,這是被動式的。 第三,投資消費比重失調嚴重影響經濟的內生動力。投資和消費的問題,計劃經濟時代就注意到了。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的時候,這個問題就已經提出來了,當時採取了很多措施試圖解決,但不徹底。最近幾年這一情況有所惡化。經濟的重化工業化必然是投資高漲,消費受到擠壓。從儲蓄率來看,在政府、企業、居民當中,政府和企業的儲蓄率增長得遠比居民的儲蓄率要快,政府和企業的儲蓄呈上升的態勢,居民的儲蓄呈下降的態勢,這是高投資的來源,高儲蓄才有高投資,高出口。 第四,國民收入分配結構扭曲,各階層收入差距擴大,社會消費傾向降低。居民收入增長相對緩慢直接造成消費需求不足。 經濟結構的失衡,制約了國民經濟的平穩較快的發展,因此來說,對於這些結構失衡就必須扭轉。 經濟轉型的阻力主要有三個方面: 第一點、我國經濟發展所處的特殊階段。我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而且是一個轉型中的國家,現在這個發展階段發達國家也經歷過。發達國家的經驗表明,一個國家很難逾越重化工業階段。在這個發展階段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經濟重工業化,「三高一資」產業處於主導地位,這個發展階段所具備的特性我們難以避免。但是,中國的特點是,與相同發展水平的國家相比,我們的城市化和市場化程度發展不足,服務業嚴重滯後,重化工業比重畸高。 第二點、體制上存在的問題。其實這個很早就存在,在內需中,投資的比重過高,消費的比重過低,而且消費比重處於一個持續下降的地位,屬於典型的投資拉動型經濟增長模式。在內外需的關繫上,我國是出口導向型的經濟模式,過度地依賴外需,這對於一個大國經濟而言,顯然是不可持續的。金融危機之後,我國很難再現危機之前出口高速增長的情景,這就迫使我們必須要加強國內制度建設、信用體系建設,引導出口部門的產品轉向內需。 第三點、政策上的問題。我國一直以來鼓勵出口,鼓勵加工製造業。盡管這在一定程度上解決過剩勞動力的就業,提高了從業者的收入,但也有很多負面效應。我們國家對出口部門的鼓勵實際上是建立在比較低的資源價格、勞動力價格上,出現了為了出口而出口的現象,客觀上就造成了政府鼓勵經濟結構畸形化的結果。 三、為了保持國民經濟穩定較快發展,該如何控制好通貨膨脹及其預期。 先分析通貨膨脹的類型,有需求拉動型、成本推進型和國際輸入型,還有就是混合型,對於需求拉動型的通脹,宏觀緊縮政策是有效的,而對於成本推動型的通脹與國際輸入型的通脹,緊縮政策作用就不那麼明顯了。所以,政府要採取綜合性的治理措施,而不應僅僅依賴單純的宏觀緊縮政策。「一刀切」的緊縮政策在應對混合型的通脹預期,尤其是在應對成本推動型和國際輸入型通脹時,不僅不利於穩定物價水平,還有可能減緩宏觀經濟發展速度,即導致「滯脹」。 應對通貨膨脹,尤其要預防「滯脹」的發生,不能單獨採取宏觀緊縮政策,必須採取綜合性的治理措施:第一,有必要從貨幣政策的總量調控轉為總量調控與結構性調控並重。我國通過採取調整存款准備金率、調整利率政策以及調控信貸規模等貨幣政策的總量調控來應對通貨膨脹,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局限性也很大。貨幣政策的結構化,會更加適合我國現階段的國情。第二,從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轉向從緊的貨幣政策,要分階段推進,避免急轉彎。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採用「松緊搭配」的方式可能更加有效。 通貨膨脹預期是可以發生變化的,很有可能使通貨膨脹成為現實。在這種形勢下,穩定社會的通貨膨脹預期就顯得至關重要。政府近期的對策是採取結構性措施,增加市場上短缺商品的供給。供給的增加是穩定物價的迫切措施。當某些原材料和消費品國內產量短時期內無法增加更多供給時,可以動用外匯儲備進口一些國內短缺的商品。只要供給增加了,企業和居民個人的通貨膨脹預期就會趨於穩定。此外,政府採取打擊商品炒作行為的措施也可以起到一定的效果。抑制非正常的需求和有序地增加供給應當雙管齊下,而且有序地增加供給相對更加重要。 但在現實情形中,控制通貨膨脹並不難,難的是如何抑制物價上漲的同時,保持經濟平穩、較快增長;抑制投資過快增長的同時,刺激消費需求的增長。在這種情況下,主要作為總量調控的貨幣政策難以單獨發揮有效作用,必須有財政政策和產業政策的密切配合,調控政策「適」字當頭。 首先,積極財政政策的功能,要從反經濟周期轉向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1100億建設國債項目重點向三農傾斜,向社會發展傾斜,向西部大開發和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等傾斜,向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傾斜,向擴大就業、完善社會保障和改善困難群眾生活傾斜。 其次,隨著積極財政政策功能轉型,貨幣政策作用相應上升、重要性加強,財政政策將不再擔綱宏觀調控主力。在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主導地位轉換的背景下,為保證新一輪經濟平穩增長,央行應根據經濟形勢變化採取預調和微調辦法,合理調控貨幣供應量增幅,保持信貸總量穩定增長,通過貨幣政策窗口指導,控制投資過快行業的信貸規模,及時傳達貨幣信貸政策意圖,引導社會投資預期;必要時,小幅上調貸款利率,抑制投資過快增長。 第三,積極發揮產業政策和投資政策的作用,努力抑制投資過快增長,增加有效供給。一是要實行最嚴格的土地保護制度,強化對土地使用的審批和監督。二是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增加糧油播種面積。利用國際市場,調節國內糧油供求。三是大力加強交通、能源等基礎產業和基礎設施建設,能源交通項目建設應適度超前。四是加快投資體制改革步伐,投資權直接下放給企業,加強市場機制引導投資的作用;國家通過經濟的、法律的手段,輔之以必要的行政措施,調控企業投資方向。
Ⅶ 如何使中國經濟持續平穩發展
在未來二三十年時間里,中國經濟依然會持續平穩發展。
一、從國際上看,經濟全球化條件下的和平與發展,仍然是國際社會的主旋律,只要我們把握國際社會發展的主流,就能使中國經濟持續平穩發展。
二、國內的情況也是有利於中國發展的。
1、從人的角度來說,隨著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的改善,中國人所受的教育越來越好,體質也越來越好,可以預料,未來二三十年,我們注重高素質勞動力人才的培養,這將將持續推進經濟升級。
2、從社會角度來看,在未來二三十年,只要我們社會建設越來越成熟,就會給給經濟發展奠定重要的社會基礎。在政治上,我們做到加強基層民主、公民參與的發展、法治的進步,中國經濟發展就依然有著穩定和富有活力的政治基礎。
3、加強事業單位改革,社會管理體制改革,人事制度改革,財政制度改革等一系列改革的持續深化,政府職能將繼續轉變,政府運作將越來越高效。隨著政府管理體制變革的深入,政企關系、政社關系、政府和市場關系也將日益改善,建立相互良性互動的關系,中國政治制度基本面就會保持穩定和活力,中國經濟持續平穩發展就一定會實現。
。
Ⅷ 在全球金融危機的情況下,我國應怎樣保持經濟平穩
(一)以 科學 發展觀為指導,進一步擴大內需,切實保障經濟平穩較快增長。當前要擴大有效需求,政府應及時調整需求結構。一方面,應對全球經濟衰退的形勢,我國的經濟發展必須由原來較多依賴出口向注重擴大內需轉變,由進一步啟動內需來帶動未來的經濟增長。另一方面,我國有效需求拉動經濟的貢獻率顯示,消費需求佔55%,遠遠低於發達國家消費需求拉動經濟增長的80%的貢獻率,而投資需求比例比發達國家高出20個左右百分點,投資需求又主要集中在固定資產方面的投資,針對這一現狀,當前擴大有效需求應重點加快民生工程、基礎設施、生態環境建設,特別是加快 農村 民生工程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農村、農業發展起來,必然帶動農民收入的增加和消費需求的增長,從而形成一個內生需求拉動經濟增長的良性經濟發展態勢。
(二)適時適度對外開放。一是適時適度開放說明我們堅持對外開放的政策不會改變。開放可能會帶來一些對經濟發展的不利影響,如2007年出現的輸入型通貨膨脹。但在日益全球化的今天,開放帶給我們更多的是機遇,更多的是我們通過國際事務的參與,獲得更多的話語權;通過自身的發展和影響,對世界金融穩定做出的貢獻。二是全球金融危機再一次向我們證明像中國這樣處於轉軌過程中的發展中國家必須根據國際及國內環境來確定對外開放的時機和進度。在資本項目的開放、匯率制度改革等問題上,我們一定要選擇合適的時機和進度。特別是在匯率改革過程中,一方面要繼續完善以市場供求為基礎、 參考 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進一步發揮市場供求在人民幣匯率形成中的基礎性作用,增強人民幣匯率彈性。另一方面還要兼顧匯率形成機制和金融開放政策服從於我國作為資本凈輸出國和債權國的利益需要,這本身就是開放時機的選擇過程。
(三)加強金融系統的監管建設和國際合作。我國金融監管在吸取他國教訓的基礎上,具體應做到:一是配合國際金融監管體系的改革,制定合理有效的金融監管標准、預警系統和風險防範體系,特別要加強對主要儲備貨幣國的監管,使金融監管與金融創新齊頭並進。未來應一方面鼓勵金融創新,一方面提高金融監管能力,二者缺一不可。特別是要考慮將穩定資產價格納入監控視野,除穩定一般物價之外,還應包含穩定資產價格。二是積極推進國際監管合作。要建立中央銀行之間的監管協調機制,提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國際組織的作用,增強其獨立性,對金融市場進行聯合、跨境、全面的監管;加強各國金融監管機構之間的合作,避免監管業務上存在重復和遺漏的狀況;加強金融監管機構和金融機構(包括外資金融機構)的合作,構建金融機構服從監管的激勵與約束機制。適時溝通金融機構與監管當局,使監管當局在設置金融監管指標時,不僅要考慮整個金融體系安全所要求的風險水平,而且還應尊重金融機構內部風險管理方式及其風險指標水平的選擇,做到監管水平盡量與金融機構的風險控制要求相一致,從根源上消除金融監管的空白地帶。
Ⅸ 經濟發展如何做到「穩」
穩就業,是穩增長的主要目的之一。國家發改委就業和收入分配司巡視員哈增友說,國際貿易摩擦等對我國經濟發展和就業穩定帶來不確定性。要加強對重點地區、重點行業、重點人群就業形勢的監測分析,完善政策儲備。
然而,「穩」不是無所作為、機械求穩,更不是簡單重復過去的老路,而是要在把握好度的前提下奮發有為,既保持經濟社會大局穩定,也要推進結構調整,穩中求進,以進促穩。
穩投資要重結構。李佐軍認為,投資不能投過剩產業,而是要補基礎設施、生態環境等短板,投向有利於可持續發展、補益民生的領域,通過有效投資引導經濟結構調整。
因時而動、因勢而謀。專家認為,當前關鍵是要加強宏觀政策統籌協調,形成政策合力,精準施策,為中國經濟運行保持穩中向好態勢形成良好預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