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合肥經濟圈的具體規劃
按照規劃,到2020年,合肥經濟圈總人口約為2635萬人,城鎮人口約為1680萬人;2030年,合肥經濟圈總人口約為2835萬人,城鎮人口約為2100萬人。同時,城鎮化水平在2020年達到66% ~69% ,2030年達到76%~79%。 1.合肥市(龍頭城市)安徽省省會,國家區域性交通樞紐,全國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現代製造業基地、科技創新及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和現代服務業基地,區域旅遊會展中心、商貿物流中心、金融信息中心。合肥經濟圈建設的發動機、全省加速崛起的增長極和創新極、參與泛長三角區域發展分工的先行區。
2.淮南市(中心城市)合肥經濟圈的北翼城市,以煤電化產業為主導的國家億噸煤基地、華東火電基地和安徽省重化工基地,合肥經濟圈帶動沿淮、輻射皖北的門戶,安徽省北部的重要中心城市。主要發展電力、裝備製造業、高新技術產業、旅遊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等。
3.六安市(中心城市)合肥經濟圈的西翼城市,合肥經濟圈生態環境良性發展的保證,合肥經濟圈加工製造配套基地、冶金工業轉移承接基地、農特產品生產供應基地、科技成果轉化試驗基地、人力資源輸出基地、休閑旅遊度假基地,合肥經濟圈西向發展門戶和陸路交通門戶,安徽省製造加工業基地之一。主要發展商貿商業綜合服務、汽車零部件加工、醫葯化工、旅遊服務業等。
4.桐城市(副中心城市)合肥經濟圈的南翼城市,合肥經濟圈產業配套承接基地、文化旅遊基地、農特產品加工供應基地、科技成果轉化實驗基地、產學研合作基地,合肥經濟圈聯動沿江、輻射皖西南的門戶,建設歷史文化名城、工貿綜合型的山水園林城市。主要發展包裝印刷、機械製造、建材化工以及文化旅遊業等。 未來十年,合肥經濟圈將形成「一區、五軸、三帶、多組團」的城鎮空間布局結構體系,遠景由點—軸模式向網路化模式發展。
具體是,由合肥、淮南、六安、桐城四大城市中心城區以及環巢湖地區等組成的城鎮密集區,成為聚合合肥經濟圈區域發展的「心臟」;而東西向合巢蕪發展軸、合寧發展軸、合六發展軸三條,南北向合桐安發展軸、合淮蚌發展軸兩條,構築該經濟圈區域發展的「骨架」即為「五軸」;而「三帶」則形成該經濟圈區域發展的「動力」,是指沿江發展帶、沿淮發展帶和環巢湖發展帶。「多組團」則成為支撐合肥經濟圈經濟發展的功能組團,大力推進三河—杭埠—同大—水湖—曹庵—楊公—謝集—八公山風景區—壽春……雙港—新渡等城鎮組團建設以及交通樞紐性組團和旅遊組團建設等,成為建設合肥經濟圈區域發展的「支點」。
⑵ 中國8大經濟圈是什麼
1.長江三角洲經濟圈
GDP:江蘇+浙江+安徽+上海=17.4萬億人民幣
2.環渤海經濟圈
GDP:北京+天津+河北+山東=14萬億人民幣
3·珠江三角洲經濟圈(粵港澳大灣區)
GDP:廣東+香港+澳門=10.5萬億人民幣
4.中部經濟圈
GDP:湖北+湖南+江西=8.2萬億人民幣
5.海西經濟圈
GDP:福建+台灣=6.6萬億人民幣
6.西南經濟圈
GDP:重慶+四川+雲南=6.5萬億人民幣
7.東北經濟圈
GDP:黑龍家+遼寧+吉林=5.22萬億人民幣
8.西北經濟圈
GDP:陝西+甘肅+寧夏=3萬億人民幣
事實上中國還有兩個經濟圈已經成型:
1.北部灣經濟圈
GDP:廣西+貴州=3萬億人民幣
2.中原經濟圈
GDP:山西+河南=5.3萬億人民幣
八大經濟區: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日前發表報告指出,中國所沿襲的東、中、西區域劃分方法已經不合時宜。為此,報告提出"十一五"期間內地劃分為東部、中部、西部、東北四大板塊,並可將四個板塊劃分為八大綜合經濟區的具體構想。
其中,毗鄰港澳台的南部沿海綜合經濟區,應建設成三個基地和一個中心。這份由國務院智囊機構發布的《地區協調發展的戰略和政策》報告,對"十一五"期間內地區域劃分提出了一些具體設想。報告還指出,由福建、廣東、海南等三省組成的南部沿海綜合經濟區緊鄰港、澳、台,海外社會資源豐富,對外開放程度高。
⑶ 中國有幾個經濟圈,其范圍包括哪些城市另外山東的經濟是實力怎麼樣,大家知道的山東有名的城市有哪些
中國主要有三大經濟圈:環渤海灣經濟圈、長江三角洲經濟圈和珠江三角洲經濟圈。
環渤海經濟圈包括北京,天津,唐山,秦皇島,承德,滄州,廊坊,沈陽,大連,鞍山,本溪,營口,盤錦,丹東,濟南,青島,煙台,淄博,威海,濰坊,日照,東營,濱州23個城市。
長三角經濟圈是以上海為中心,南京、杭州為副中心,包括江蘇的蘇州、無錫、徐州、揚州、泰州、南通、鎮江、常州、鹽城、淮安、連雲港、宿遷,浙江的寧波、溫州、嘉興、湖州、紹興、舟山、台州、金華、衢州、麗水,安徽的合肥、馬鞍山,蕪湖、滁州、淮南共30個城市。
珠三角經濟圈,包括廣州、深圳、清遠、佛山、茂名、東莞、汕頭、中山、揭陽、珠海、汕尾、江門、肇慶、陽江、惠州共15個城市。
其他在發展經濟圈有:
大西南經濟圈在崛起
在我國西部欠發達地區,「大西南經濟圈」這一區域經濟日益引起國內外的廣泛關注。
合肥經濟圈:
在安徽參與泛長三角合作和中部崛起的黃金機遇中,合肥、淮南、六安、巢湖、桐城五市中心城區及環巢湖地區,將構成「一小時生活圈」,城市「串門」只需20分鍾。。
西三角經濟圈:
以中國西部三個特大中心城市成都、重慶、西安為支撐點,將形成聯接大西部南北版塊的經濟合作區域,將成為中國西部經濟重心和中國西部經濟高地。
另外:山東的經濟實力是全國前三名的,比較有名的城市有:1、濟南2、 青島3、 煙台4、 濰坊5、 淄博 6、濟寧7、 臨沂8、 東營9、 泰安10、威海11、德州12、濱州13、聊城14、棗庄15、菏澤16、日照17、萊蕪。
⑷ 安徽重點發展五大城市有哪些
安徽重點發展五大城市有:蕪湖市、安慶市、蚌埠市、滁州市。
1、蕪湖市:
是安徽省經濟總量排名僅次於省會合肥的沿江開放城市,也是皖南地區經濟、文化、科技、醫療中心,蕪湖的交通地位一直是處於該區域的中心地位,歷史上也是重要的交通要地,除民用航空外,高鐵、高速、港口等一應俱全,特別是蕪湖港,其水運在省內的地位太高。
4、滁州市:
位於長江下游北岸,2016年GDP為1422億。滁州是江淮地區的重要的樞紐城市。滁州市的GDP今年為9%。滁州市的工業增長最快的是有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增速高達41.4%。
⑸ 中國最大的經濟圈是中國經濟圈的主要城市是
一般認為中國的城市群、經濟圈正在發展和形成過程之中,由於之前的地方保護主義、行政區劃導致的條塊分割等因素,缺少真正意義的區域經濟合作和統一城市規劃。到2005年,據認為珠江三角洲城市之間通過磨合,形成比較完善的城市群,或者被稱為「珠江三角洲經濟圈」,長江三角洲經濟圈基本形成,環渤海地區(京津唐)城市群正在漸漸形成。
一、京津唐都市經濟圈:聚集競爭力最高
都市經濟圈的形成,就本質而言,是市場化和城市化的結果。以此標准來看,京津唐大都市經濟圈與長三角、珠三角大都市經濟圈不同,後者的形成與發展得益於工商業的發展、先行對外開放所導致的外資進入及自主型城市化,而京津唐大都市經濟圈的形成與發展,則得益於現有體制下全國資源向都城的集中,中關村、奧運村的出現均以首都特有的政治文化為背景。 洛陽半小時經濟圈
這一地區傳統的重化礦冶工業與水資源短缺和環境保護的矛盾日漸突出。即使南水北調工程完成後,原有的傳統工業項目也應向京津線的南北兩翼擴散,同時應大力發展高速公路和輕軌鐵路,將郊區和衛星城與京津唐保(保定)連成現代交通網路。 吳良鏞教授等對京津唐大都市經濟圈未來戰略地位的重新認識,很有啟發意義。他們主要強調京津唐大都市經濟圈的開放性,其在參與世界政治經濟、文化生活、國際交往等活動中的組織管理協調功能將更加突出。按照這一思路,北京將成為洲際的政治、文化及國際交往中心。
二、長三角都市經濟圈:區位競爭力最高
長三角大都市經濟圈以上海為核心,其城市化水平整體較高,城市體系完備。改革開放以來,長江三角洲的鄉鎮企業異軍突起,小城鎮建設加快,建制鎮和縣級市(小城市)的數量急劇增加。近幾年,這一地區開始由重點發展小城鎮轉向重點發展大中城市,空間布局上再次由分散走向集中,各類開發區建設,成為原有城市外延擴張的主要標志。 長江三角洲都市經濟圈已處在向工業化中後期發展的階段,根據經濟發展的規律,今後五年,城市化進程將明顯加快。未來10年內,長江三角洲將有可能成為我國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和亞太地區經濟發達地區之一,成為具有較強國際競爭能力的外向型經濟示範區。通過高新技術對傳統支柱產業的改造,一個世界性的新型製造業基地有望在此崛起。 合肥經濟圈簽約儀式
長江三角洲都市經濟圈內存在的最大問題是各自為政。市場分割和地方保護阻礙了經濟資源的自由流動和跨地區的經濟合作。長江三角洲分屬二省一市的15個城市,行政隸屬關系非常復雜,地區之間的協調難度很大,由國家有關部門牽頭成立的長三角經濟區和上海經濟區也先後無果而終。條塊分割,惡性競爭,甚至以鄰為壑的不良風氣導致一些區域性交通基礎設施和環境治理工程,因各地政府之間缺乏協調而進展緩慢。更為嚴重的是,還干擾和制約了區內企業之間的市場運作,形成了所謂條條經濟和塊塊經濟。由於該地區內部自然稟賦比較相似,因而本區的產業結構趨同問題亦比較嚴重。南京地區方圓30公里范圍內有四家石化企業,僅揚子和金陵在重復建設方面就花費了上百億元,已建成的項目大都開工不足。另外,原先過於分散的鄉村工業和小城鎮使工業污水和生活污水的排放量有所增加,水鄉出現「水質性缺水」的現象必須引起關注。 三、珠三角都市經濟圈:制度競爭力最高
廣東省1994年曾確立了珠江三角洲經濟區,當然,我們這里所說的珠三角都市經濟區還應把香港、澳門計算在內。無疑,這里是中國市場化及國際化程度最高的大都市經濟圈。 珠江三角洲地區城市化的發展,首先得益於接近香港。香港是其主要的投資來源,約佔75%。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廣東步入改革開放之「先河」,設特區市,撤縣設市,均走在全國前列,一批新城市隨之拔地而起。東莞就是典型例子。1997年香港回歸,「一國兩制」的制度投入,從深層次上推進了珠三角的城市化進程。伴隨著世界經濟結構大調整和產業的大轉移,新世紀初,珠江三角洲成為了世界IT產業的生產基地。 重慶半小時經濟圈
今後,「大廣州」將繼續向番禺、黃埔方向伸展。深圳與香港之間,應當積極考慮「放開一線(同香港接壤的一邊,主要管人),管好二線(同內陸接壤的一邊,主要管物)」,港深經濟一體化,成立中國與東盟之間的「港深自由貿易區」。珠三角都市經濟圈的可持續發展也存在一系列問題。由於受到南嶺阻隔,經濟腹地狹小,對周邊區域輻射帶動能力還不夠強;加入世貿後,隨著內地尤其長三角的市場化進程加快,市場因素將代替地緣和血緣因素,一些外商甚至會異地搬遷;珠三角80年代後的大發展,很大程度上是靠了國家的優惠政策,目前珠三角的人才儲備仍是弱項。
四、三大都市經濟圈:成為經濟發展龍頭
三大都市經濟圈各有其競爭力優勢。 京津唐都市經濟圈的政治文化角色作用仍然是其它經濟圈所不可替代的;長三角都市經濟圈的加工製造能力是其傳統的長項;而珠三角都市經濟圈的對外開放前沿地位仍是其制度創新的源泉。
太原大都市經濟圈都市經濟圈的成功與否,關鍵要看有沒有世界級的超級城市作為其內核,而這種超級城市除了能源、水源、機場等硬體條件以外,新型機制和創新能力也是至為重要的。三大都市經濟圈的金融業、信息業、交通業、製造業在全國都具有樞紐和核心地位,今後仍會繼續發揮其在整個國民經濟發展中的引擎作用。大型企業及跨國公司總部、地區總部、研發中心和營銷中心將向三大都市經濟圈的核心城市匯集,因此,加快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盡快發展高技術產業、出口導向產業和現代服務業,把國內競爭優勢提升為國際競爭優勢,是三大經濟圈內核心城市面臨的共同問題。
大都市連綿帶上的經濟發展往往最具活力。應根據連綿帶梯度發展的特點,建立國土規劃、區域規劃、城市規劃、交通規劃和村鎮規劃所構成的空間地域綜合規劃體系,強化區域規劃的橫向協調作用,變行政區經濟為都市圈經濟,使大都市連綿帶成為國內外兩個市場對接交融的過渡帶,帶動其它地區對外開放和參與國際市場競爭。 突出特大城市,尤其突出大都市的要素整合作用,也有可能是我國今後進行行政區劃調整的重要依據。可以預測,未來國內區域競爭將是都市經濟圈之間重量級的較量,中國最大的三個都市經濟圈將引領中國經濟發展的主方向,並成為輻射帶動相關國內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龍頭。
五、大西南經濟圈在崛起
在我國西部欠發達地區,「大西南經濟圈」這一區域經濟日益引起國內外的廣泛關注。因為這里擁有通江達海沿邊的區位優勢,擁有豐富的水電、礦產、旅遊等資源優勢,擁有一流的人才和科技優勢以及龐大的消費市場。目前這些潛在優勢正在轉化為經濟優勢,這一經濟圈已成為中國最重要的「西電東輸」基地、鋼鐵、汽車工業基地和旅遊重地,越來越多的世界500強等跨國企業在此落戶。
長三角經濟圈
1、時間最長的經濟協作為大西南經濟圈的形成奠定基礎
產自四川腹地的芬芳美酒,一晝夜之內就擺上了廣西各大城市的銷售櫃台;廣西沿海的生猛海鮮,一日之內就進入了昆明、貴陽的尋常百姓家庭。從西藏的雪域高原到廣西的紅土地,從西雙版納到天府之國,西南區域經濟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聯系如此緊密。 西南地區許多黨政領導認為,大西南經濟的迅速提升得益於西南各省市區多年持續不斷的緊密協作。始於1984年的西南六省區市七方經濟協調會議,是一個跨省區、開放型的橫向經濟協調組織,是我國持續時間最長的經濟協作組織之一。 四川省副省長李達昌表示,西南地區19年的區域經濟協作促使該地區發生了顯著變化。西南地區鐵路、公路、港口、航運、通信網路逐漸趨於完善。南昆鐵路、西南公路出海大通道的通車成為西南區域經濟發展的大動脈,加速了西南地區與世界經濟的接軌。青藏鐵路已全線開工,南昆鐵路、湘桂線黎南段經過配套改造運力大幅度提升。重慶港已成為長江上游物流樞紐。廣西沿海港口和內河港口年吞吐能力已分別達到2012萬噸和1883萬噸。一批機場改擴建、新建項目完成,預計到2005年西南地區運營機場將有40個左右。 太原經濟圈
雲南省省長徐榮凱和西藏自治區副主席次仁卓嘎說,持續19年的區域經濟協作,西南地區的多邊經濟合作成果豐碩,目前西南地區已經初步形成南貴昆、成渝、川滇藏等多個多邊合作基本框架。南貴昆計劃在交通建設、能源開發、生態保護等多方面加強協作,成都、重慶謀求在科技、房地產、汽車、摩托車及零配件等方面進行全面合作,川滇藏計劃在三省區交界處打造世界旅遊精品「中國香格里拉生態旅遊區」,各省區市之間相互投資顯著增加。
⑹ 中國在建的經濟圈有哪些
除了廣為人知的長江三角、珠江三角、環勃海經濟圈個,中國還有另外幾個在建經濟圈:
(1)大西南經濟圈
在我國西部欠發達地區,「大西南經濟圈」這一區域經濟日益引起國內外的廣泛關注。因為這里擁有通江達海沿邊的區位優勢,擁有豐富的水電、礦產、旅遊等資源優勢,擁有一流的人才和科技優勢以及龐大的消費市場。
(2)合肥經濟圈
合肥經濟圈,承接長三角產業轉移中心基地,在安徽參與泛長三角合作和中部崛起的黃金機遇中,合肥、淮南、六安、巢湖、桐城五市中心城區及環巢湖地區,將構成「一小時生活圈」,城市「串門」只需20分鍾。
(3)西三角經濟圈
隨著未來西安、成都相繼可能直轄,西三角經濟圈的內生力將更加強勁。
⑺ 安徽經濟帶怎麼劃分
安徽的經濟地理一直劃分為六大經濟區域,即淮北經濟區、皖中經濟區、皖東經濟區、沿江經濟帶、皖南經濟區、大別山區和沿淮經濟區。
安徽,由於多年來工業化、城鎮化、市場化的加快推進,經濟地理的內容較過去相比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工業強省、東向發展、融入長三角、「兩山一湖」、「861」行動計劃、皖江城市帶、省會經濟圈、沿淮城市群、城鄉統籌、資源型城市轉型、鐵路及高速路網建設、長江大橋建設、生態環境建設,等等,促進了安徽經濟地理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的適度調整,在科學發展觀引領下的重新定位。
關於安徽經濟地理,我尚未獲得更新的信息。總的來說,大的格局沒有發生多少變化,但確實也有一些新的特徵、新的趨勢,有必要深入研究和討論。突出的幾點,一是省直管縣和統籌地方發展;二是東向發展和融入長三角;三是跨江發展與拓展城市空間;四是皖江城市帶與省會經濟圈的融合;五是皖北振興。
安徽的經濟地理區域,分為皖中、皖東、皖北、皖南四大地區。只是包括的范圍,較過去比有了一些新的變化。同時,可以將四大地區再細化為九大經濟區。概括起來,就是「四大地區、九大經濟區」。
安徽的四大地區,具體是:皖中地區,主要由合肥經濟區和淮南經濟區組成,即大省會經濟圈。皖東地區,由馬鞍山、滁州、和縣、天長等地組成滁州經濟區,這是一個「小皖東」范圍,從經濟地理的角度看,就是專門劃一個區域,主動融入南京都市圈。皖北地區,主要由蚌埠經濟區、淮北經濟區、阜陽經濟區組成,屬於淮海經濟區范圍。皖南地區,主要由蕪湖經濟區、安慶經濟區、徽州經濟區組成,即大皖江經濟圈。 皖中的省會經濟圈,皖南的皖江經濟帶,主要是省內的經濟合作區域;皖東、皖北,從經濟的開放性來說,則融入南京都市圈和淮海經濟區。
安徽九大地方經濟區,皖中皖東一組:合肥、淮南、滁州;皖北一組:蚌埠、淮北、阜陽;皖南一組:蕪湖、安慶、徽州。 地方經濟區的劃分,有幾點情況,值得關註:(1)合肥市與淮南市的同城化合作,現在說的很熱;(2)省會經濟圈,囊括了合肥經濟區、淮南經濟區的核心區域;(3)淮南劃入從皖北地區劃入皖中地區,很有深意;(4)特意新畫一個皖東地區,直接融入南京都市圈;(5)馬鞍山從馬蕪銅地區分離,劃入皖東地區,一是跨江合作,二是融入南京;(6)蕪湖、安慶兩大經濟圈的范圍,跨江了,主要是給蕪湖市、銅陵市、安慶市的城市經濟發展拓展空間;(7)徽州經濟區擴大,池州劃入、旌德績溪劃入,主要是突出「兩山一湖」、突出徽文化;(8)皖北地區的蚌埠、淮北、阜陽三大地方經濟區,范圍進一步劃小,著重點還是融入「淮海經濟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