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不同時期的資本主義國家經濟危機
自1825年英國第一次爆發經濟危機以後,在整個19世紀,大約每隔10年周期地爆發一次經濟危機;進入20世紀以後,經濟危機縮短到大約每隔7~8年爆發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一些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經濟危機的周期時間已縮短到大約每隔5年左右爆發一次
自從1929-33年那場被稱之為「大蕭條」的危機以來,西方資本主義世界再也沒有發生過如許大規模的危機。西方經濟學家們認為他們通過凱恩斯主義給經濟裝上了一套「穩定器」;但危機的幽靈依然在世界上游盪,它在非西方的半資本主義世界,如墨西哥、阿根廷、東南亞諸國,頻頻作祟。阿根廷經濟學家勞爾?普雷維什認為,二戰以後資本主義在全球發展出「中心-依附」的格局,從而把中心地帶的危機通過貿易與貨幣關系轉移到外圍的依附地區。證之以近十年來發生於墨西哥、阿根廷、東南亞諸國的金融危機,似乎就是這樣的。是西方世界通過「中心-依附」格局把危機輸出給這些國家和地區了嗎?是或不是,且不管它,無法迴避的事實是,「反危機」已然成為全人類的一個主題了。中國融入經濟全球化浪潮,固然是面對更多的發展機遇,但從另一個角度看,就是走入可能的危機之中。 「反危機」也成為中國經濟與金融的一個重大主題。我們回顧一番這一百年來驚心動魄的那場危機和處置危機的「羅斯福新政」,對於中國經濟金融的「反危機」制策,末始沒有借鑒的意義。
二、「大蕭條」和對「大蕭條」的治理
1929年10月24日,發生了歷史上最著名的股災,史稱「黑色星期四」。此前,美國到處是一片歌舞昇平、經濟繁榮的景象,股市經歷10年之久的大牛市後,居民們熱衷於談論和參與股票交易活動。在夏季持續的三個月中,美國鋼鐵公司的股票從165點上升到258點,美國通用汽車公司的股票更是由268點狂飆至391點。在一片樂觀的投資氛圍中,「人人都應該富裕,」通用汽車公司總裁如是說,「我們每個人都是股東。」財政部長信誓旦旦地向人們保證:「這一繁榮的景象還將繼續下去。」胡佛總統更是豪言:「我們正在取得對貧困戰爭決定性勝利的前夜,貧民窟即將從美國消失。」 9月5日股市出現波動,一位毫不起眼的投資顧問巴布森曾大唱悲調;但直到10月22日最負盛名的經濟學家、耶魯大學經濟學教授費希爾仍舊在《紐約時報》頭條表示:「我認為股票價格還很低。」 遺憾的是,兩天後股市一夜間從巔峰墜入谷底,連股票行情自動顯示器的刷新頻率都差點跟不上股價數字下落的速度!至10月29日,道-瓊斯指數一瀉千里,跌幅達22%,創下了有史以來單日跌幅最大百分比;華爾街上令人心悸的股價持續下跌的勢頭直到11月才最終止住。到1932年,道-瓊斯指數較1929年的歷史最高點下降了89%。股市崩盤的危機直接導致5500多家銀行倒閉,美國金融體系瀕臨瓦解,千百萬美國人多年辛勤的積蓄付諸東流。
隨之美國進入了持續四年的經濟衰退的泥沼:生產嚴重過剩,物價持續下跌,商鋪關門,86000多家企業破產,失業人數由過去150萬猛升到 1700多萬,佔全部勞動人口的四分之一以上;農產品價值降到最低點,生產者將牛奶倒入大海,把糧食、棉花當眾焚毀的現象屢見不鮮。GNP由危機爆發時的1044億美元急降至1933 年的742億美元,國家整體經濟水平倒退至1913年,社會經濟一片蕭條(後來便產生了Great Depression 「大蕭條」這個專有名詞)。人們對未來充滿疑慮,甚至有人驚呼「資本主義已經走到盡頭了」。連前總統柯立芝在1933年初去世的前四天仍在哀嘆:「舉目四望,看不到任何希望。」一向處世樂觀的富蘭克林?羅斯福(Franklin D. Roosevelt)目睹馬里蘭銀行頃刻倒閉,不禁驚呼:「不知這座用紙板搭的房子會不會倒塌?」。
這場持續至1933年的經濟危機發生後,羅斯福取代了焦頭爛額的胡佛,當選為美國第32屆總統。臨危受命的羅斯福總統陷入了沉思,他說「如果我失敗了,我就是美國的末代總統了。」盡管在今天看來,政府幹預經濟活動已經是很平常的宏觀經濟調控行為,而在當時卻是對傳統政治體系和學術理論界冒大不韙的事件。
一直以來,美國政府推行的是一種「小政府大社會」 的古典經濟自由主義,主張政府不應干預經濟活動,充當經濟組織相互間競爭的「守夜人」角色。被認為美國精神代表之一的享利?梭羅曾極端地表述:「人們都說『最好的政府是管事最少的政府』,但其實還應當更徹底一點地說:最好的政府是根本不管事的政府!」在美國歷屆總統中,明確宣布將這句話作為執政理念且有據可查的,最早的是第23屆總統共和黨人哈里森。這種經濟上「無為而治」的執政理念和政治上不作為的方式一直延續至胡佛時期。那時,資本主義宏觀經濟學還沒有形成,制定政策方面缺乏理論支持。
但是,嚴重的社會現實迫使美國進行歷史轉變,其時美國也需要為即經捲入戰爭提供及時的經濟准備。羅斯福總統懷著巨大的使命感和高度的責任感,在就職演說中對全美人民說:「我堅決相信,我們唯一引為恐懼的只是恐懼本身!」隨即大刀闊斧地投入到對這個龐大國家的政治與經濟改革之中。這段美國經濟改革史,被後世稱之為「羅斯福新政」。新政的主要內容可用「3R」進行概括,即復興(Recover)、救濟(Relief)、改革(Reform)。
羅斯福新政的第一個階段,政府整頓金融體系,充分恢復貨幣調節經濟的潤滑作用;同時,幫助就業,增加消費,刺激生產,實現均衡發展。
羅斯福總統認為,整個商業生產鏈幾乎完全依賴股市來維系正常的運轉,趨利投機的共性使得人們熱衷於炒股,在監管者缺乏有效管制和反應遲緩的情況下,自由市場機制無法自動均衡股市的供求關系,才出現投機者、券商和融資者相互勾結控制股價,造成股價虛高的假象。既然大蕭條是由瘋狂的股市崩盤引起的金融危機而觸發,新政就必須先從整頓金融體系入手,盡快恢復國民的信心。「非常時期當立非常之法」。他最初的措施是盡快讓行動迅速的聯邦政府取代美聯儲,擔負起金融監管職能,激活現金流,「讓錢轉起來」。接下來,從1933年3月9日至6月16日,羅斯福政府先後說服國會通過了70多項新政法案,其中制訂的15 項重要法律中,有關金融的立法佔 1/3。通過實施一系列旨在克服危機的經濟金融措施,維持銀行信用、實現美元貶值、維持農產品價格並規定協議價格以減少企業間的競爭等,致力於經濟復興,史稱「百日新政」。
一個方面,通過重建與改造金融體系保障國民經濟的全面復興。
1933年3月4日羅斯福宣誓就職時,全國幾乎沒有一家銀行還在營業,支票在華盛頓已無法兌現。他立即下令全國銀行歇業三天,這相當於「中止支付」,使國內銀行系統免於坍塌,公眾輿論評價這個行動猶如「黑沉沉的天空出現的一道閃電」。3月9日通過《銀行緊急救助法令》,採用個別審查頒發許可證制度,對有償付能力的銀行允許盡快復業。從 3月13日至15日,領到執照重新開業的銀行有14771 家。
同時期,羅斯福政府採取一個接一個的重大措施加強黃金儲備。3月10日,宣布停止黃金出口;4月5日,禁止私人儲存黃金與黃金證券, 美鈔停止兌換黃金;4月19日,宣布放棄金本位;6月5日,公私債務廢除以黃金償付等。
接著又通過《聯邦證券法》成立證交會,集准立法權、執法權和准司法權於一身,對全國的證券發行、證券交易所、證券商、投資公司等實施全面監督。其權威性在於該機構獨立於一般立法、司法、行政部門之外,總統一般也不能幹預其行使職權。
通過《格拉斯-斯蒂格爾法案》(又稱《1933年銀行法》)。成立聯邦存款保險公司,對5萬美元以下的銀行存款提供擔保,以避免公眾擠提的事件再次發生;同時該法案嚴格限制金融機構經營范圍,不得同時從事商業銀行和投資銀行業務。摩根銀行正是因這個法案不得不一拆為二。這一分業格局直到六十多年後的1999年美國國會通過《金融服務現代化法案》才壽終正寢。
1934年1月10日,宣布發行以國家有價證券為擔保的30億美元紙幣,促使美元貶值40.94%。通過美元貶值,強化了美國商品的對外競爭力。
以上措施,對於穩定局勢,疏導國民經濟運行的血液循環系統——金融體系,起到了重要作用。
羅斯福政府還竭力促使國會先後通過了《農業調整法》和《全國工業復興法》,盡快恢復國內生產。這兩部法律制定出商業主體遵守的「公平競爭」規則,訂出各企業生產的規模、價格、銷售范圍,從而限制了壟斷;給工人們訂出最低工資和最高工時的規定,減少和緩和了緊張的勞資矛盾等。在取得大企業的勉強支持後,羅斯福隨之又盡力爭取中小企業主的支持,他認為大企業接受工業復興法固然重要,「而產生豐碩成果的領域還在於小僱主們,他們的貢獻表現為,每個小企業都將為1至10人提供新的就業機會。這些小僱主實際上是國家骨幹中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而新政計劃的成敗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們。」同時,羅斯福政府加強了對外政治經濟活動,改變美國過去在國際上「孤立的」自由主義國家形象。
另一個方面,通過政府的救濟工作和提供就業機會來增加國民收入,刺激消費與生產的均衡;在凝聚與穩定人心的同時,也加強了國內基礎建設。
羅斯福執政初期,全國1700多萬龐大的失業大軍全靠州政府、市政府及私人慈善事業的幫助和施捨維持生計,生活物資高度緊缺,財產與暴力犯罪加劇。他認為,只有聯邦政府才能解決這一復雜高危的社會問題。
1933年5月,羅斯福政府通過《聯邦緊急救濟法》,成立聯邦緊急救濟署,專門規劃、籌集、經營與管理救濟物資,合理劃分聯邦政府和各州之間的使用比例,將各種救濟款物迅速撥往各州,制定優惠政策鼓勵地方政府用來直接賑濟貧民和失業者。
為了給失業者自力更生的機會和自尊心,第二年又將單純賑濟改為「以工代賑」,全國設有名目繁多的工賑機關,綜合起來大致分為兩大系統:公共工程署(政府先後撥款40多億美元,以建設長期工程為主)和民用工程署(投資近10億美元,以民用工程為主),給失業者提供從事社會工作的機會。到二戰前夕,總計雇傭人數達2300萬,佔全國勞動力人口總數的1/2以上。此舉不僅為技師、非熟練工人和建築工人創造了就業機會,還為成千上萬失業的工藝藝術家提供了形形色色的工作。聯邦政府支出的種種工程費用及數目較小的直接救濟費用達180億美元,也藉此修築了近1000座飛機場、12000多個運動場、800多座校舍與醫院。
在新政的第二個階段,羅斯福政府在經濟全面復興的基礎上進行了一系列涉及各個層面的改革,為建立福利社會和民主政體打下堅實的基礎。
1935年伊始,羅斯福政府在新政第一階段的基礎上,通過了《社會保險法案》、《全國勞工關系法案》與《公用事業法案》等專門法律;1938年6月14日又通過《公平勞動標准法》(又稱《工資工時法》),保護工人的權益。
為了解決社會保險制度的聯邦經費來源問題,羅斯福政府破天荒地實行了一種按收入和資產的多少來計征的累進稅率:對自然人5萬美元以上的純收入和4萬美元以上遺產計征比例為31%,500萬美元以上的遺產可計征比例為75%;過去公司稅一律是按13.75%計征,而按1935年稅法,公司收入在5萬美元以下的稅率降為12.5%,5萬美元以上者增至15%。
前述這些法律反映了廣大民眾的強烈願望,受到國內絕大多數人的歡迎和贊許,也賦予了工會和企業主討價還價的權力。
羅斯福新政的實施取得了巨大成功。從 1935 年開始,美國幾乎所有的經濟指標都穩步回升;1936年底,美國工業總產量超過危機前的年平均數,農業生產也有較大恢復。到1939年,GNP增至2049億美元,失業人口減至800萬,恢復了國民對資本主義國家制度的信心。
這是一場資本主義的體制改良運動。羅斯福在整治危機的過程中,摒棄了古典自由主義的傳統原則,在宏觀層面上運用國家政權干預經濟,促使在微觀層面上較大地調整產權關系、生產方式和生產管理體制。
新政內容促進了凱恩斯主義的成熟,新政實踐推動了凱恩斯關於政府幹預經濟思想的理論化和系統化。可以說,羅斯福新政實際上是凱恩斯收入與就業理論在世界史上頭一次大規模的創造性的成功預演。
當然,羅斯福新政的某些措施也有不足之處,每每成為政敵們發難的理由,「新政」實施過程中利益受損的階層也曾予以抵制和誹謗,甚至作為新政初期重要內容的《工業復興法》及另外兩項法案,也在時隔兩年後被最高法院裁定為違憲。其他方面,比如對銀行業的利率限制,不能完全制止銀行間的惡性競爭,也無法避免利率外的非價格競爭手段等等。這也說明羅斯福總統當時對充分就業、貨幣政策、赤字預算和動態財政預算平衡的理解是比較表面的,尚不完全明白「只有實實在在地花錢,才能戰勝大蕭條」這一真諦。
凱恩斯主義認為,由於生產和就業是由有效需求決定,只要產品能被售出,則生產和就業就可以增加,當社會整體需求總量因國民收入下降不增反減,就可能發生危機,主張應通過國家直接干預經濟,調節生產,增加投資,刺激消費,保證充分就業等政策措施。而在這個理論之前,羅斯福新政事實上就是這個思路。不過因為沒有理論支撐,底氣不足,羅斯福做起來束手束腳。比如赤字財政問題,羅斯福只敢謹慎地突破古典經濟學的「財政預算年度平衡」的信條,尚不敢明確地說:赤字財政理所當然是一種經常性政策。
新政後,隨著競爭者的減少和社會總產量的降低,大壟斷集團在不斷壯大後,對資源配置的控制權擴大了,政府調節功能日益下降,特別是20世紀60年代和70年代初期,「管制失靈」、「滯脹」、通貨膨脹、越南戰爭、石油危機以及伴隨而來的股市持續低迷,再度令美國人對經濟前景感到迷茫。一位作家寫道:「如果說貪婪與恐懼是華爾街上僅有的兩種心理的話,那麼,我想現在是為貪婪說句好話的時候了。」
羅斯福新政是人類在20世紀第一個,也是最大的一個反危機案例,而且也應該說它是成功的。我們承認新政緩和了「大蕭條」對美國經濟的嚴重破壞,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恢復;在維護資產階級利益的同時,也注意改善中下層民眾的經濟和社會地位;還打擊了美國的極端主義組織,穩定了資本主義民主政體,使危機中的美國避免出現激烈的社會動盪。其開創的「福利國家」至今仍不失為壟斷資本調節勞資矛盾、鞏固資本統治的重要手段。新政的很多政策與法律也為構築現代美國政治經濟體系夯實了堅實的制度框架基礎。新政為美國投入二戰及戰後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騰飛奠定了物質基礎,為資本主義生產力的發展創造了更大的空間。戰後,美國先後爆發了八次經濟危機,盡管從規模與破壞性上看都沒有達到當年「大蕭條」的程度,但歷屆美國政府運用凱恩斯主義經濟理論,效仿羅斯福新政,採取了不同重點和形式的國家干預經濟的政策;其他西方資本主義國家,也紛紛採取類似「新政」的措施,來避免或渡過經濟危機並發展經濟。
到目前為止,美國已有43任總統,但真正被美國人銘記在心的為數很少。富蘭克林?羅斯福是對美國有巨大功勛的總統,而其首功就是上述的新政,美國人認為他是亞伯拉罕?林肯以來最值得記憶的總統。
『貳』 從准發達國家到破產,經濟急速衰退的阿根廷,到底經歷了什麼
這是由於阿根廷歷史原因所造成的,我知道阿根廷在歐洲地區是一個准發達國家,然而阿根廷因為歷史原因欠下了其他國家很多債務問題,並且還多次違約造成了阿根廷如今的局面。經濟學家稱,阿根廷在宏觀層面上缺少金融自律。他們要進口那些必須以美元結算的商品,因此他們花了太多的錢,借來了美元這樣就形成了一個怪圈。
而馬克里在抑制通脹和促進經濟發展方面的無能,是這場危機的導火索。但是,這場危機的真正起因是10年前,美國前總統費爾南德斯利用了暴漲的物價,以及利用政府控制的大量網路和數據,使該國的經濟一蹶不振。
『叄』 請問有誰知道這位經濟學家是誰嗎
Jeffrey Sachs (傑弗里·薩克斯)
1954年生於Detroit,是美國經濟學家。1976年從德國學士畢業後去了美國,1980年開始博士工作在哈夫。2002年開始主要研究可持續性發展以及健康問題的經濟項目,特別在宏觀領域中。
於1954年生於密西根州的底特律。他在1976年於哈佛大學以優異成績獲得學士學位,又分別於1978年和1980年在哈佛大學取得碩士和博士學位。他1980年以助理教授身份加入哈佛大學教師行列,1982年升任為副教授,1983年成為正教授。(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現任國際發展中心(CID)主任,哈佛大學國際發展研究所(HIID)前主任,哈佛大學國際貿易 Galen L. Stone 教授,國家經濟研究局研究員。
自1999年9月至2000年3月,他曾在國際金融研究所顧問委員會任職,此委員會由美國議 會建立。目前,他還是世界衛生組織中宏觀經濟與健康委員會主席,任期從2000年至2001年。傑弗里·薩克斯 給拉丁美洲、東歐、前蘇聯、亞洲和非洲多個國 家的政府做經濟顧問。他還是《全球競爭力報告》顧問部的聯合主席,IMF、世界銀行、OECD及聯合國發展項目的顧問。紐約《時代》周刊曾經稱他"可能是 世界上最重要的經濟學",在1994年12月那一期的《時代》雜志,介紹了50位前途遠大的青年領袖,其中稱贊他為"世界上最知名的經濟學家"。1997 年,法國《Le Nouvel Observateur》把Sachs教授列入到全球最重要的50位領袖的行列中。他的各種專欄出現在世界50多個國家的 報紙上,他也經常在諸如紐約《時代》周刊,《倫敦金融時代》,以及《經濟學家》這樣的主要刊物上發表文章。
傑弗里·薩克斯曾經獲得過多種獎項和榮譽,包括美國文理學院、哈佛研究院協會成員,以及世界計量經濟學協會研究員。他是布魯金絲經濟學家小組、 中國經濟學家協會顧委部、以及其他許多組織的成員。他曾分別於1990年在瑞典的St. Gallen 大學、1997年在秘魯的Pacifico大學、 1998年在香港嶺南學院、2000年5月在保加利亞的Varna經濟學大學和紐約的Iona 大學獲得榮譽學位。
傑弗里·薩克斯教授在很多地方做過不少著名系列講座。他在倫敦經濟學院做過Lionel Robbins 紀念講座,牛津大學做過約翰. 希克斯講座,在Tel Aviv做過David Horowitz講座,在雅加達做過Panglaykim講座,在耶魯做過Okun講座等等。1991年9 月他被授予政治經濟學的Frank E. Seidman獎,2000年6月又在德國的基爾獲得了Bernhard Harms獎。
1986至1990年間,傑弗里·薩克斯任玻利維亞總統顧問,任期內他協助設計並執行了穩定計劃,該計劃使玻利維亞的通貨膨脹率從每年的 40000%降至現在每年的10%。1988年,傑弗里·薩克斯也曾是玻利維亞債券回購項目的締造者之一,那是80年代首例債務削減項目,而且此項目成功的將玻利維亞商業銀行的債務削減了一半。玻利維亞的債券回購成了解決發展中國家債務危機的重要里程碑。自1988年至1990年,傑弗里·薩克斯還為阿根廷、巴西、厄瓜多爾、和委內瑞拉各國的政府在金融改革的許多方面作咨詢。
1989年,傑弗里·薩克斯為波蘭團結運動的經濟改革作咨詢,並應團結運動領袖的要求,為波蘭激進經濟改革准備了草案。1989年8月以後,他為波蘭第一任後共產黨政府作咨詢,協助他們在1990年至1991年中在波蘭引入激進經濟改革。1990年1月,傑弗里·薩克斯獲得了波蘭共和國優等司令十字勛章,這是由波蘭共和國總統頒發的一項崇高的波蘭國家級榮譽。從1991年秋天到1994年1月,Sachs率領著一支由經濟學顧問組成的隊伍,前往俄羅斯就宏觀經濟穩定、私有化、市場自由化、和國際金融關系等問題協助俄總統Boris Yeltsin進行解決。他在莫斯科組成了一支非政府的研究單位,經濟分析研究院。1991年,傑弗里·薩克斯協助斯洛維尼亞政府引入新的國家貨幣,1992年協助愛沙尼亞政府引入新的國家貨幣。在這兩個案例中,成功的貨幣改革使兩國結束了高通脹,並重新建立了貨幣穩定。1991年至1993年之間,他還協助了蒙古政府進行宏觀經濟改革和私有化。
1990年傑弗里·薩克斯作為經濟學家團隊一員應邀在羅馬教皇百年通諭之前參加與公正與和平委員會的協商活動。活動中他得到了羅馬教皇約翰保羅二世的接見。1999年,Sachs以2000年天主教大赦節運動經濟顧問的身份得以和教皇又一次見妗?998年1月,傑弗里·薩克斯成為日本自由民主黨43年來歷史上第一位被邀請在該黨全國大會上作政策演講的外國人。
傑弗里·薩克斯的研究領域
傑弗里·薩克斯的研究興趣包括衛生與發展關系、經濟地理、全球化、東歐和前蘇聯國家市場經濟轉軌、國際金融市場、國際宏觀經濟政策協調、初級市場、經濟發展和增長、全球競爭力、發展中及發達國家宏觀經濟政策。
1987年和1988年,傑弗里·薩克斯在NBER指導了一項關於國際債務危機的大型研究項目,這項計劃已經由傑弗里·薩克斯編輯出版成了4卷的系列叢書,《發展中國家債務和經濟績效》,芝加哥大學出版,1989。
從1990-1992年他在芬蘭赫爾辛基為聯合國大學、世界發展經濟學研究所(WIDER)指導了一個有關獨聯體和東歐經濟改革的項目。做為世界衛生組織宏觀經濟學與衛生健康委員會的主席,他現在正在指導一個有關全球公共健康和經濟發展的主要研究項目。
傑弗里·薩克斯的主要作品
傑弗里·薩克斯已經出版了100多本學術著作,並且自己署名撰寫或編寫了很多書籍。他和Michael Bruno合著的《世界滯漲經濟學》於1985年出版,他和Warwick Mckibbin合寫的《全球聯接:世界經濟中的宏觀經濟相互依存與合作》以及與Carlos Paredes聯合撰寫的《秘魯的復甦之路》都已由布魯金絲研究所在1991年出版了。這幾本書屬於他的NBER系列叢書。
傑弗里·薩克斯和Felipe Larrain 合著的教科書《全球視角的宏觀經濟學》,1993年出了第一版,此後又被譯成德語、西班牙語、俄語、中文、日語和葡萄牙語。他對波蘭改革的論述書籍《波蘭一 躍變為市場經濟》1993年秋季由MIT出版社出版。
1994年,他和Olivier Blanchard, Kenneth Froot 合作編寫的 《東歐轉軌》(上、下冊)由芝加哥大學國家經濟研究局出版。1995年,傑弗里·薩克斯和BBC聯合出版了《俄國與市場經濟》(俄文)。傑弗里·薩克斯和 Katharina Pistor合編的John M. Olin關鍵問題叢書 《俄國的法治與經濟改革》由西方視點出版社在1997年出版。傑弗里·薩克斯和他在HIID 和CID的同事已經協助發起了不少重要的全球研究項目。
自1996年以來,他每年都率領著一支經濟學家的隊伍籌備《全球競爭力報告》,1998年,他還領導寫了《亞洲競爭力報告》,1998年和2000年和世界經濟論壇一同寫了《非洲競爭力報告》。1997年5月,他和 David Bloom一起把一項大型研究項目整理成書出版《正在崛起的亞洲:亞洲發展銀行面臨的機會和挑戰》。1997年2月,傑弗里·薩克斯和他在 HIID和CID的同事一起准備了一個提案,名為"非洲增長的新夥伴",這項提案促成了美國對非洲援助外交政策的形成。
2005的《貧困的終結》 近250年來,世界人口和人均收入都以前所未有的高速度增長,但直到今天,仍有六分之一的世界人口被困於貧困陷阱之中,每年有800萬人因極端貧困而死。
薩克斯教授曾直接參與聯合國千年計劃等重大社會改革項目,對當前世界的貧困問題有深入的了解。他以自己的親身體驗為線索,指點玻利維亞、波蘭、俄羅斯、中國、印度等國家,向我們逐一剖析了導致貧窮的不同成因。不像學院派經濟學家只顧沉浸於數字與圖表,在薩克斯看來,地理因素、財政陷阱、政府失靈、文化障礙、地緣政治和人口問題才是真正的病根所在。
望聞問切之後,薩克斯更對症下葯,指出結束貧困的關鍵在於讓窮人走上發展的階梯,這需要基礎設施、公共建設、人力資本等方面的投資,需要各發達國家及國際機構的支持與援助,令世界走上更為開明的全球化道路。
貧窮並非與生而來,私人市場力量與公共政策的相互補充,加上更為和諧的全球治理體系,人類完全有能力在2025年消滅極端貧困,將技術進步所帶來的經濟繁榮惠及地球上的每一個人。
《貧困的終結》一書影響了美國人約翰在2007年10月創建了Freerice這樣一個非盈利的網站,讓人們在學習英語單詞時向全球貧困地區捐贈大米。
『肆』 國外著名經濟學家都有哪些
羅伯特 蒙代爾、N.格里高利·曼昆、保羅·克魯格曼、芬恩·基德蘭德、弗農·史密斯等。
1、羅伯特 蒙代爾
蒙代爾(Robert A. Mundell),1932年10月出生於加拿大安大略省 ,199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最優貨幣區理論"的奠基人,被譽為"歐元之父"。
2、N.格里高利·曼昆
N·格里高利·曼昆(N. Gregory Mankiw")1958年2月3日出生,美國著名經濟學家。29歲成為哈佛大學歷史上最年輕的終身教授之一,2003年走入政壇,著有《經濟學原理》。
3、保羅·克魯格曼
保羅·克魯格曼(Paul R. Krugman),猶太人,畢業於耶魯大學經濟學專業,美國經濟學家。保羅·克魯格曼是自由經濟學派的新生代,理論研究領域是貿易模式和區域經濟活動。目前是普林斯頓大學經濟系教授 。
4、芬恩·基德蘭德
芬恩·基德蘭德(Finn E. Kydland,1943年12月1日出生於挪威斯塔萬格附近)是一位挪威著名經濟學家。2018年9月,訪問北京大學,並獲聘為北京大學經濟學院榮譽教授。
5、弗農·史密斯
弗農·洛馬克斯·史密斯(Vernon Lomax Smith,1927年1月1日-,加利福尼亞查普曼大學法學院和商學院教授、喬治·梅森大學多學科研究中心經濟學研究學者、莫卡托斯中心成員、國立中山大學名譽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