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狀態 > 高連奎經濟學創新的起點在哪裡

高連奎經濟學創新的起點在哪裡

發布時間:2023-02-03 09:21:46

⑴ 如何答經濟學中的創新

創新是指以現有的思維模式提出有別於常規或常人思路的見解為導向,利用現有的知識和物質,在特定的環境中,本著理想化需要或為滿足社會需求,而改進或創造新的事物、方法、元素、路徑、環境,並能獲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為。


創新包括:


創新的過程:

1.信息搜集與整理

創新的第一階段就是進行信息的搜集與整理。管理者要從管理目標與需要出發。大量搜集與整理信息資料。分析組織內部存在的不協調。界定所要解決的問題與任務要求。同時明確客觀環境與主觀條件。在此基礎上。理清創新的大致方向。

2.創新方案的制定

創新是有風險的。為了將這種風險降到最低。企業必須根據本企業內外的實際情況。結合公司的整體發展戰略和業務特點。制定適合本企業的創新方案。

3.實施創新

有了創新方案。就要迅速付諸實施。而不論這一方案是否絕對完善和十全十美。如果想等到創新方案達到完美的時候再行動。那將是看到別人成功的時候。

4.不斷完善

前已述及。創新是有風險的。是可能失敗的。為了盡可能避免失敗。取得最終的成功。創新者在開始行動以後。要不斷研討。集思廣益。對原有方案進行補充.修改和完善。

5.再創新

這一輪的創新成功。則為下一輪的創新提供了動力。創新不能停止。必須要在一個新的起點上實施再創新。即使這一輪創新失敗。也要從失敗中總結經驗.吸取教訓。為持續創新提供借鑒。

⑵ 大學生必讀的經濟學書籍有哪些

讀書多,他的腦海就像一塊密密麻麻重重疊疊塗抹的黑板一樣,多看書,你積累的知識也就多,大學是一個非常好的學習機會,要多看看書。下面我就來為大家推薦的大學生必讀的經濟學書籍有哪些,歡迎參閱!

大學生必讀的經濟學書籍推薦

大學生必讀的經濟學書籍1、《反誤導》 高連奎 東方出版社

《反誤導》系作者對西方經濟思想史、發展經濟學、貨幣理論、福利社會理論等深入研究,以及對中國經濟宏觀調控、微觀經濟現象常年跟蹤觀察後,嘔心瀝血的一本“經濟學清本溯源”之作。

大學生必讀的經濟學書籍2、《預言家的博弈》 梅斯奎塔 浙江人民出版社

《預言家的博弈》告訴我們:如果仔細思考沖突中各方的動機,就可以預測這個沖突將如何得到解決。通過從歷史事件到明日頭條的一系列案例,梅斯奎塔闡述了用博弈論進行推理和預測的神奇力量。——羅傑·邁爾森,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芝加哥大學教授

大學生必讀的經濟學書籍3、《大數據分析》 伊森,哈里奧特 人民郵電出版社

《大數據分析》聚焦於“大數據分析”這一炙手可熱的領域,既有目前最熱門的大數據分析和預測分析,還有移動互聯網分析、非結構化數據分析等非常具有實用價值和前瞻性的內容,帶你一起客觀審慎地對待已有的大數據優勢,學會用數據說話,實現全企業層面的精確管理和精確營銷、銷售、服務。

大學生必讀的經濟學書籍4、《改革中形成增長新常態》

作者:劉世錦(主編)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獲獎點評:《在改革中形成增長新常態》為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首次對中國經濟中長期發展前景作出的預測。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的研究成果向來是國家政策 走向的晴雨表。本書的預測跨度為10年,具有前瞻性的同時也包含對未來一年的短期預測。閱讀本書,可以更好地把握未來經濟政策走向。

大學生必讀的經濟學書籍5、《論新常態》

作者:李揚 張曉晶

獲獎點評:“新常態”是一個具有歷史穿透力的戰略概念,它用一個:新“字,將上世紀80年代中後期以來的全球發展劃分出存在系統性差別的兩個不同時 期。我國經濟自2009年開始進入新常態,新常態給我國帶來了新的挑戰其中也孕育著革命性的轉變。毫無疑問,新常態蘊含著發展的新動力,然而如何挖掘並運 用好這些動力?如何對舊常態下習以為常的發展方式進行革命性的轉變?本書深入系統的分析會給你帶來我國未來發展的全新視角。

大學生必讀的經濟學書籍6、《中國與G20》

作者:金中夏 等 出版社:中國經濟出版社

獲獎點評:G20未來應如何發展?中國應如何深度參與G20?全球經濟治理與合作向何處去?該書以專家和學者的角度,近距離地展示出G20的歷史、 現狀與未來。詳細闡述了中國參與G20的情況,分析了各成員國之間的利益博弈和中國的議題策略,探討中國應如何建設性地參與G20框架,並提出優先中國國 際經濟金融布局的戰略選擇等一系列重大問題,是近年來研究和介紹G20的權威之作。

猜你喜歡:

1. 一生必看的經濟學書籍排行榜

2. 適合大學生看的勵志書籍推薦

3. 大學時期必看的書籍推薦

4. 推薦給大學生必讀的經典好書籍

5. 適合大學生看的書籍

6. 必看的經濟學書籍推薦

7. 十部必讀的經濟學經典書籍推薦

8. 必讀的經濟學經典書籍推薦

⑶ 從古典經濟學到新古典經濟學,關於價值理論,有哪些著名觀點

科學研究離不開假說,一種假說是所謂「解釋性假設」:即建立一個假說或理論,用來解釋經驗和歷史,即闡釋歷史。但經濟學假說是從大量經驗事實中抽象出來的「公理性」假說,經濟學從這個假說出發,對經驗和現實進行推理性研究。從根本上講,經濟學的任何假設和命題,都必然來源於經驗和事實,但經濟學研究不可能完全從經驗和事實的歸納開始,已有的理論成就,具體說就是符合經驗事實的假設,同樣是經濟理論研究的起點,這就是從具體到抽象,再從抽象到具體的過程。然而,本來作為經驗科學或實證科學的經濟學,一旦以假設作為研究起點,就有可能走進形而上學誤區,即經濟理論的驗證,不是依賴於理論對經驗事實的相符性,而是依賴於自身邏輯的嚴密性。所以,經濟理論的正確性,就取決於假設的正確與否。一種源於事實的科學假設,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都會對經濟學研究起主導作用,例如著名的「經濟人」假設,從古典經濟學到新古典經濟學,一直占據主導地位,然而,任何一種假說或一種假設失去其實證正確性以後,如果不對其進行修改,就會導致整個經濟理論大廈的傾斜。目前,新古典經濟學正面臨這種尷尬和挑戰。英國研究方法論的經濟學家布勞格,一方面認為新古典主義是把真實的正確前提或假說作為基礎的學科,另一方面批評新古典主義未能將實證原則貫徹始終。他指出:「現代經濟學的主要弱點在於不願使它所產生的一些理論包含一種可以明顯地被駁倒的結論,隨後又普遍地不願把這種結論同事實相對照"。美國經濟學家艾克納,批評新古典經濟學從一開始就養成「一種幾乎是不可更改的演繹推理的偏好」,過分強調完全公式化理論體系的發展,而缺乏足夠的行為假設和前提條件等的經驗基礎。美國經濟史學家諾思進一步從兩個方面對新古典經濟學提出批評:一方面,新古典經濟理論沒有時間概念,它所研究的是某一時點的資源配置;另一方面,沒有交易費用概念,沒有制度分析。究其根源,就在於缺乏歷史感。不論證實還是證偽,都是經濟學發展的形式,經濟學要不斷發展,就必須始終保持一個開放體系,這種開放也包括對經濟史的開放,就是要不斷接受經濟史經驗與事實的證實與證偽。在經濟學發展的常態階段,經濟史不斷為經濟理論提供實證材料,支持經濟理論的各個假設和命題,使經濟理論不斷完善和發展。然而,證實的方法,只能導致經濟科學在量上的積累,而不能導致質上的革命,不僅如此,當經濟學形成固定範式以後,還會出現排斥新理論、新方法的保守傾向。這個時期,經濟科學面臨的主要任務是創新和革命,經濟學創新任務的提出,是由於現實經濟生活中,出現了越來越多的現有理論所不能解釋的現象。然而,這種情況還不足以推翻現有經濟理論,所以經濟學可以求助於經濟史。經濟學方法的證偽主義出現,一方面是受了科學哲學中證偽主義的影響,但更重要的還是經濟學的解釋力和預測力受到現實經濟的挑戰,導致原有信條的危機。此外,經濟學的證偽之風,還來自經濟史學的進展。例如,新古典主義經濟增長模型,主要通過各種物質要素的變化來說明生產率的變化和經濟增長,而未考慮制度對經濟增長的影響,認為在技術要素不變的情況下,不可能實現經濟增長。但美國經濟史學家諾思,通過對16--18世紀國際貿易史的研究考察,證明在這個期間,航海技術並沒有發生變化,但世界貿易量卻大大增長了,其主要原因在於國際貿易體制更為合理,運輸航線更加安全,從而降低了海洋運輸成本,最終使得海洋運輸生產率大大提高。諾思的貢獻不僅在於證實了新制度經濟學的有關命題,而且是對古典增長理論的一次重大證偽。作為經濟史學,前提假設一方面來源於歷史學家和經濟史家的哲學見解,另一方面直接來源於經濟學理論。古典經濟學和新古典經濟學的基本假設就是「經濟人」假設。歷史哲學也認為,歷史學家是根據「人性中的可能」來判斷過去的歷史,歷史學中的普遍命題和假設都來源於歷史學家對人性所作的基本判斷,但不同的是,在經濟學中「經濟人」被認為是萬古不變的普遍人性,而歷史學中的人性假設,卻不是一個不變的常數,而是「以最顯著的方式隨著每一個時代而在變化著」的。這種觀點事實上要比經濟學中的「經濟人」假設客觀得多,產生這種區別的根本原因,就在於有無歷史感。古典經濟學和新古典經濟學將他們所考察的經濟世界,看作永恆不變的世界,因而人的本性及其行為也是不變的。但作為經濟史學,它考察的是一個變化著的經濟世界,人性假設也不可能永恆不變,如果經濟史也如同經濟學一樣,從不變的人性出發,就不可能區別不同的歷史時代。所以,從經濟學提供的前提假設出發研究經濟史,絕不是要從這種假設反推出一個符合經濟理論的經濟史,正如我們不能從「義利論」還原出一個「君子國」一樣。

⑷ 高連奎:第四代經濟增長理論

經濟增長理論最核心的目的是找出一個決定經濟增長的最根本重要因素,目前人類已經誕生了三代經濟增長理論,有眾多的經濟學家參與其中,但客觀說,決定經濟增長的那個根本重要性因素並沒有完全被找到,現有的經濟增長理論對現實的經濟增長也不具備太多的指導意義,也很少見到有政府根據經濟增長理論制定經濟政策。

現代宏觀經濟學是由英國經濟學家凱恩斯創立的,因此第一代經濟增長理論也是基於凱恩斯主義的。在凱恩斯主義經濟學中,經濟增長主要靠投資,但投資主要靠什麼,第一代經濟增長理論給出了答案,認為儲蓄率是決定經濟增長的關鍵因素,認為經濟增長率決定於儲蓄率。第一代經濟增長理論的提出者是英國牛津大學哈羅德教授,此人同時也是凱恩斯傳記的作者。哈羅德提出的第一代經濟增長模型,在經濟學中被稱為哈羅德-多瑪模型,因為美國經濟學家多瑪在他的論文中也提出了類似模型。

第一代經濟增長理論將決定經濟增長的根本因素歸結為儲蓄,這就引出了第二個問題,儲蓄是不是越多越好,儲蓄率到底是多少最為合適,關於這個問題,美國經濟學家菲爾普斯給出了答案,他認為資本積累存在一個最優水平,如果一個 社會 儲蓄率過高的話,那麼便會導致「經濟動態失效」現象,降低了人們的長期福祉。他通過模型計算出了出了決定經濟增長黃金儲蓄率水平,菲爾普斯也因此獲得了2006年度的諾貝爾經濟學獎,自此第一代經濟增長理論的研究告一段落。

其實第一代經濟增長理論與現實並不完全相符,更多是解釋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增長,而發達國家的增長並不靠儲蓄和投資,而是靠技術。而且一個國家的經濟增長如果主要靠資本積累,則會出現隨著資本積累的收益遞減,最終增長也會停滯,因此將技術因素引入經濟增長理論非常重要,這就是第二代經濟增長理論的主要內容。第二代經濟增長理論認為「技術進步」才是經濟增長的最終動力。第二代經濟增長理論的提出者是美國經濟學家索洛,索洛最大的貢獻是提出了技術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的計算方法,他將由技術進步引發的經濟增長稱為「全要素生產率」增長,包括知識、教育、技術培訓、規模經濟、組織管理等方面的改善,「全」的意思是經濟增長中不能分別歸因於有形生產要素的增長的那部分,因而全要素生產率增長率用來衡量除去所有有形生產要素以外的純技術進步的生產率的增長 。索洛本人也因此獲得了1987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

當第二代經濟增長理論將「技術進步」確定為決定經濟增長的根本重要性因素後,一個新的疑問就隨之而來,經濟發展所需要的技術進步從何而來,這一疑問也造就了第三代經濟增長理論。第三代經濟增長理論解決的就是經濟體系內部是如何產生技術進步的問題。最早解決這一問題的是美國經濟學家阿羅,他提出了「干中學」模型。阿羅認為,人們是通過在實踐中學習而獲得知識的,技術進步是知識的產物、學習的結果,也就是說技術是人才在「干中學」中獲得的。阿羅也在1972年獲得了諾貝爾經濟學獎,同時他也是最年輕的諾貝爾經濟學獲得者,當時才51歲。

既然阿羅提出技術進步源於「干中學」中的知識積累,那麼知識積累為何對經濟增長的作用是怎麼樣的呢,這個問題則是由保羅·羅默解答的,他認為知識有別於其他的生產要素,知識具有溢出效應,知識對經濟增長的作用是邊際遞增的,他以知識的邊際遞增為基礎構建了第三代經濟增長理論,經濟學中也稱之為「內生增長模型」。另外盧卡斯還從人力資本的角度解釋了技術進步的原因,認為人力資本變化率代表技術進步率,人力資本通過推動技術進步,使資本的收益率提高,從而使經濟增長速度加快。保羅·羅默因為對經濟增長理論的貢獻在2018年獲得了諾貝爾經濟學獎。,盧卡斯也是1995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自此人類對經濟增長的 探索 就到此基本停止。

當人類對經濟增長的 探索 止於第三代經濟增長理論的時候,我們不禁要問,人類就真正解決經濟增長問題了嗎?技術、知識和人才就是人類經濟增長的終極秘密嗎!當今 社會 日本是一個技術大國,每年創造著幾乎全球最多的專利,但日本為何長達二十年經濟停滯,如果說人才與知識是決定經濟增長的根本重要因素的話, 那美國擁有全世界最優秀的大學,創造著最多的知識,聚集著全球最多人才,那美國近年為何又被中國迎頭趕上,甚至實現了局部超越呢。人類現有的經濟增長理論與其說是揭示了經濟增長的本質,不如說是用極其復雜的模型解釋了一些最顯而易見的常識而已。

而在我看來人們對經濟增長的根本重要性要素的 探索 遠遠沒有結束。我們可以順著第三代經濟增長理論的成果繼續追問,人才和知識就一定可以產生技術嗎,這裡面也欠缺一個最重要的要素——資金。如果沒有資金去支持這些人才去研發,他們也就沒有「干中學」的機會,技術也就不會產生,人才在運用自己的知識創造技術時都是需要資金投入的,因此我提出了第四代經濟增長理論。

在第四代經濟增長理論中,我認為一個國家的經濟增長取決於這個國家在創新領域聚集的資金規模,特別是股權投資行業聚集的資本規模才是決定經濟增長的關鍵因素,這比人才和知識更重要。一個國家用於創新的資金越多,這個國家的創新能力就越強,技術進步就越快,經濟增長也就越快。如果我們從這個角度來檢驗中國美國日本的話,就可以非常容易發現這三個國家興衰的真正原因了。以VC投資為例,2019年日本的VC總規模是30億美元,美國的VC總規模在900億美元,而中國一個政府產業基金就上千億,中國國內做VC/PE的基金遠遠超過美國,也就是中國用於支持創新的資金遠遠高於美國和日本,這也是近年 科技 能夠崛起的原因所在。當然我的第四代經濟增長理論也絕不是止步於此。

我們還應該繼續追問,一個國家如何才能在創新領域聚集最多的資金呢,為何在中國,支持創新的資金突然多了呢,這才涉及我的第四代經濟增長理論最核心的問題。根據我的研究,我認為一個國家較高的貨幣利率才是決定一個國家資金向創新領域聚集的核心因素。這也是我的第四代經濟增長理論的核心內容之一。其實任何一個國家都是擁有大量資金的,美國擁有的資金顯然也比中國更多。但資金的多少並不重要,資金的流向才重要,那是什麼決定資金的流向呢,那就是貨幣利率,我在我的著作中稱之為「利率指揮棒」。資金在利率指揮棒的指揮之下流動。高利率有利於 社會 資金湧向金融投資,低利率則有利於 社會 資金湧向信貸消費,一個國家只有在比較高的貨幣利率情況下,民眾才願意將資金用於投資理財,因為只有高利率環境才可以為投資資金提供高額回報。有了高額回報做誘餌,金融機構才能比較容易募集到資金,而整個金融行業的利率水平又是由央行的利率決定的。對於一個國家來說,支持創新的主要是股權投資機構,他們的資金也主要來源於其他金融機構,也受到金融利率的影響。高利率環境可以金融機構更好的募集資金,股權投資機構有了資金才可以更好的去支持創新。

近年來中國的貨幣利率幾乎是全球最高的,所以中國的金融是最活躍的,中國的股權投資機構募集的資金總額也是全球最高的,再加上高達幾萬億的中國政府產業基金的支持,中國出現全球最火熱的創新就不足為奇了。

其實 歷史 都是驚人的相似,中國和美國創投行業的崛起都在高利率的環境下實現的。在美國,創投也是一個非常年輕的行業,美國創投行業的崛起,源於里根時代的高利率,中國的高利率環境源於李克強總理時代的高利率,但這兩個時代都不是有意為之,都是防通脹的結果,美國當年實行高利率,是因為滯漲,中國實行高利率也是因為美國實行量化寬松後的資金外溢引發了中國的通脹。相反美國和日本的創新衰落也是驚人的相似,都是受到「量化寬松」貨幣政策的影響。日本是世界上最早實行量化寬松貨幣政策的國家,日本從互聯網時代就開始落後於世界,日本縱有世界上最多的專利,但這些專利沒有創投資金的支持,無法實現產業化,同樣一個專利在中國的售價遠遠高於日本。美國是從移動互聯網時代開始實行量化寬松貨幣政策的,美國在移動互聯網時代也是全面落後的,這不是美國的人才不再具有創新精神,而是美國不再有那麼的創投資金去支持他們。相反中國的頭部創投機構很多用的是美元、歐元的資金。

其實這還不算完,我們還需要繼續追問,一個國家能否實行高利率,又是由什麼決定的呢?根據我的研究,一個國家的利率水平是由政府債務決定的,一個國家能夠實行多高的利率,主要卻決於政府擁有多少的債務,政府的債務越高,其利率必然越低,政府債務越低,則可以實行的利率越高,我將之稱為「政府債務是金融利率的天花板」。當一個國家的政府債務大到一定程度後就會對央行利率進行了「鎖定」,當然這種鎖定是一種「低利率鎖定」,當前日本和美國都面臨著這種由政府債務引發的央行低利率鎖定狀況。在這種狀況下,央行稍微加息,政府債務都會有崩盤的風險,為此央行都毫無辦法,現在日本實行了二十多年的零利率,就是因為日本政府債務最高,美國也基本上這樣,其他國家也在步美日的後塵。

那我們還要繼續追問一個國家的債務是由什麼決定的,其實是由一個國家的政治生態決定的,一個國家政治生態越不穩定,其債務就越高。無論是十年前發生歐債危機的國家還是常年債台高築的日本都是政治生態極其不穩定的國家,政治生態不穩定就會導致政客過於追求短期利益,國家過度負債也就成為了必然。當然除了政治生態的因素之外,關於政府負債的原因還有很多,因為現在政府高負債幾乎成為了世界各國的共同問題,幾年前我就提出了「新財稅經濟學」的理論體系,主要就是探討政府負債的原因、後果以及解決方法,我在本文中的部分思想也源於當年「新財稅經濟學」中的研究。

其實於政治生態密切相關的是「經濟政策偏好」,在第四代經濟增長理論中,還提出了「經濟政策偏好」的概念與理論。一個國家的政治生態決定了一個國家的經濟政策偏好,一個國家的經濟政策偏好又直接決定了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前景。即使在相同的政治制度下,西方多黨制國家也會因為黨派多少的不同而呈現出不同的政治生態。中國與美國就是擁有完全不同的政治生態的國家,這兩個國家也有著截然不同的經濟政策偏好,比如中國更傾向於防通脹,控制政府債務,控制經濟泡沫式增長,美國則喜歡低利率,低稅收,幾乎從不控制經濟泡沫,中國喜歡將投資作為經濟發展的動力,美國則喜歡將消費作為經濟發展的動力,中國喜歡政府幹預,美國則傾向於放任。當然這兩種由政治生態導致截然不同的經濟政策偏好,經過長期的發展,其經濟也會出現截然不同的局面。關於中國近年來經濟的成功,中國一些經濟學家也試圖給出解釋,比如傾向於自由派的學者認為是市場化的成功,新制度學派的張五常則認為是「縣域競爭」的成功,清華大學的李稻葵教授則認為是「政府激勵」的成功,為此還專門成立了一個「政府與市場經濟學」的學派。而我則認為從「經濟政策偏好」的角度解釋中國經濟的成功更為合理,中國的經濟經濟偏好,決定了中國可以實現穩定連續的發展,這種穩定連續的發展是一種復利式增長,即使很慢,長期積累起來也會形成經濟增長奇跡。而美國這樣的發達國家的經濟增長率其實一點也不低,經常可以達到3%以上,再加上他們基數很大,所以他們每年的經濟增量很大,如果他們可以穩定增長,只會與發展中國家的差距越拉越大,但美國等發達國家的經濟增長不可連續,至今從來沒有擺脫過「朱格拉經濟周期」,很難實現復利累積式的增長,再加上「量化寬松」貨幣政策的最後一擊,其衰落之勢,自然難以避免了。而中國目前政府債務還不算太高,還具備實行高利率貨幣政策的空間,這也符合中國政府的經濟政策偏好,所以中國經濟未來的創新與增長還是可期的。

行文至此,細心的讀者,還會發現一個疑問,我所主張的經濟增長理論是主張高利率的,這與傳統貨幣理論正好相反。傳統貨幣理論不是一直主張低利率可以促進經濟增長嗎,從傳統瑞典學派的累積過程理論,到弗里德曼的直升機撒錢,都是主張低利率的,難道傳統理論都錯了嗎?在我看來傳統理論確實有巨大缺陷,只是在以前的經濟環境中表現的不明顯而已,因為在以前的經濟生態中還是以銀行為主的金融體系,創投行業並不存在,融資工具也不夠豐富。

而且在傳統的貨幣理論模型中,只有貨幣發行機構和實體企業兩個主體,而忽視了金融機構的存在。而金融機構才是決定資金供給的關鍵因素,沒有金融機構的參與,央行發行的貨幣根本就不可能進入實體經濟,而金融機構的積極性與活躍程度是依賴於金融利率的,金融利率越高,金融機構的活躍性活躍性越高,他們也更願意為實體經濟服務。因此任何貨幣政策要想成功就必須與金融機構實現激勵相容,否則必然是失敗的。量化寬松最大的缺陷就是不能與金融機構實現激勵相容,反而因為低利率摧毀了金融機構。傳統貨幣理論是一種需求側思維,我的新貨幣理論是供給側思維。

其實,關於傳統貨幣主義的缺陷,一些專業的金融學家都有所發現,比如美國凱恩斯學派的金融學大師明斯基就曾經批判弗里德曼忽略了信貸市場,最近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授帕特里克·博爾頓在一場演講中將貨幣學派的這一缺陷稱為「貨幣主義的貧困」,可見人類下一次經濟學革命將以批判貨幣學派為出發點幾乎成為共識,就像當年貨幣學派靠批判凱恩斯主義而崛起一樣,至少目前人類有三大學派是這樣做的,這三大學派分別是 L.蘭德爾·雷 的現代貨幣理論學派、帕特里克·博爾頓貨幣股權理論,以及我的貨幣利率決定創新增長的理論。在這三大學派中,我對貨幣主義的缺陷的揭示,可能更加深入,我曾經對貨幣主義提出了「四大批判」,首先弗里德曼研究美國貨幣史,但不研究利率這一重要的貨幣現象,其次,弗里德曼只研究貨幣,不研究金融機構,第三、弗里德曼在批判凱恩斯經濟學時,提出通脹是因為投資過度造成的,後來卻從沒有從投資的角度總結認識通脹,而是又將其歸結為貨幣政策,第四、弗里德曼研究貨幣發行問題,卻不研究貨幣流通速度問題。我在揭示貨幣主義缺陷的基礎上建立了一套以利率為核心的貨幣金融理論體系,其結論與貨幣學派堅守的貨幣數量說是完全相反的。貨幣數量說只能解釋通脹,而貨幣利率決定論則可以解釋經濟增長。同時我還在我的貨幣理論中重構了對通脹以及貨幣匯率的解釋,並提出了新的通貨膨脹的方法。也就是當代西方經濟學家還對貨幣主義的貧困處於「發現」階段時,而我在幾年前就已經建立了一套解決了貨幣主義的貧困的理論體系,這套體系也是第四代經濟增長理論的一部分。

總之,第四代經濟增長理論不僅僅是一個關乎經濟增長的單一理論,而是一個涵蓋貨幣利率、政府債務、財稅改革,金融投資,實體創新與經濟增長的理論體系,在這套理論體系中,可以通過環環相扣的邏輯打通這幾個原本相互獨立的研究領域,將其合為一體。當然本文限於篇幅所限,只能是簡約的講述第四代經濟增長的核心邏輯,更加詳細的內容則在我的《誕生在中國的經濟學》著作中有詳細表述。

與前三代經濟增長理論不同,我的第四代經濟增長理論,並不是由一個數理模型或一個統計實證構成的,而是以「邏輯鏈」的形式存在的,在這條邏輯鏈上會存在不同的節點,只有把每個節點都打通了,才可以真正理解我全部理論的邏輯內涵。其實回顧經濟學史就會發現,任何偉大的思想都是以「邏輯鏈」的形式存在的,比如亞當斯密、馬克思、凱恩斯、科斯、哈耶克他們的思想也都是「邏輯鏈」,如果後人非要把他們的思想畫蛇添足的去簡化成一個數理模型或是一個公式,反而會讓他們的思想失去了原來的成色。在我看來經濟學的本質更偏向於哲學,而非算術。如果我們要真正理解這些大師的思想,最應該做的就是梳理出他們思想中的關鍵理論節點,並整合成一條完整的邏輯鏈,這樣才會真正抓住他們思想的真諦。經濟學的規范也是應該不斷創新的,邏輯鏈的研究方式也應該成為與數理研究、實證研究並列的一種經濟學研究方法,而且這種研究方式更適合構建思想體系。

⑸ 誰有《經濟學原理》讀後感

馬歇爾《經濟學原理》 讀馬歇爾《經濟學原理》有感 近日,在老師的推薦下,我閱讀了由阿爾弗雷德·馬歇爾所著的《經濟學原理》一書。 這本經濟學經典之作令我感悟頗深, 不僅豐富了我的專業課知識, 而且讓我對經濟學這門學 科有了更深入全面的了解。 阿爾弗雷德·馬歇爾近代英國最著名的經濟學家,新古典學派的創始人,劍橋大學經濟 學教授,19 世紀末和 20 世紀初英國經濟學界最重要的人物。其所著《經濟學原理》在西方 經濟學界被公認為劃時代的著作,也是繼《國富論》之後最偉大的經濟學著作,它闡述的經 濟學說被看作是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的繼承和發展。馬歇爾經濟學說的核心是均衡價格論, 而《經濟學原理》正是對均衡價格論的論證和引申。他認為,市場價格決定於供、需雙方的 力量均衡,猶如剪刀的兩翼,是同時起作用的。 由於初次閱讀經濟著作和自身專業知識水平有限, 我對書中的觀點理解的並不透徹。 但 還是能大概的了解《經濟學原理》的主要內容。 它以均衡價格為核心,分為消費論、 生產論、 交換論和分配論四大部分,包括緒論在內又可分為七篇,讀完每一篇我都會有所感悟。 序言。在我閱讀的這一版序言中,他闡述了本書的研究對象、范圍和方法,論述了邊際 分析的重要性和局部均衡理論的正確性。 導言篇。在該篇中,馬歇爾進一步論述經濟學的研究對象即「經濟學既是一門研究財富 的學問,也是一門研究人的學問。」強調心理因素對經濟生活的作用。 基本概念篇。這篇主要對財富、生產、消費、勞動等後面各篇所涉及的一些經濟學基本 概念進行了探討。 論需求及其滿足篇。 本篇馬歇爾主要闡述了其的消費理論, 在本篇第一章他就論述了本 書的主脈絡,即消費—生產—交換—分配。他的消費理論以研究慾望作為出發點,指出需求 是慾望的滿足,而這種滿足時可以用效用來衡量的。他還闡述了效用遞減率、邊際效用、市 場需求率、 需求彈性和消費者剩餘等微觀經濟學的重要概念和定律, 構建了微觀經濟學消費 論的基礎。 生產要素篇。馬歇爾在這篇里闡述了他的生產理論。他把生產要素分為土地、勞動、資 本和組織四類,並詳細論述了它們的供給變動規律。在對土地這一生產要素的論述中,他提 出了報酬遞減傾向規律。 通過對當時教育體制的分析, 他認為 「國家將教育當做是一種投資, 使大多數人擁有比通常能利用的大得多的機會,也會很有利。……能提高英國的生產力。」 他主要通過心理因素來分析財富,認為「儲蓄的動機是家庭情感」利息是延緩滿足的報酬。 同時也分析了利率與財富增長的關系。 在對工業組織的分析中, 馬歇爾提出了外部經濟和內 部經濟的概念,認為有效的組織能提高效率。在本篇的結尾,他還討論了報酬遞增傾向與報 酬遞減傾向的相互關系。 需求、供給與價值的一般關系篇。在本篇中馬歇爾闡述了其的交換理論,也即價值論— 均衡價格論。本篇是這本書的核心部分,也是馬歇爾理論的精髓。他把傳統經濟學的供給決 定論和邊際學派的需求決定論進行了有機結合,認為市場價格決定於供需雙方的力量均衡。 決定需求一方的力量是某一商品的邊際效用, 決定供給一方的力量是生產某一商品的邊際生 產費用。供求均衡形成均衡產量和均衡價格,並且這種均衡是穩定的。他進而引進了時間因 素,區分了暫時、短期、長期三種情況,認為時間長短不同,需求和供給方面對決定均衡價 格的影響是不同的。最後還研究了壟斷理論。 國民收入篇。這篇主要論述的是分配理論。馬歇爾以其在第四篇中論述的土地、勞動、 資本、組織(企業家才能)這四類生產要素為基礎,運用均衡價格理論來依次研究各個生產 要素,把分配問題轉為生產要素的各自的均衡價格問題。他將工資看作是勞動的均衡價格, 利息是利用資本的均衡價格, 利潤是企業家組織能力的均衡價格, 地租是利用土地的均衡價 格。在本篇的最後,他還探討了進步對價值總的影響及和生活標準的關系。 由此可見,作為現代西方經濟學的奠基之作的學術名著, 《經濟學原理》雖然博大精深, 但卻有非常完整的理論架構,分析層次分明。在序言中,馬歇爾就認為「本書仍然是一本經 濟學的入門書; 雖然不是在所有方面, 但也在某些方面類似於研究類似於研究經濟學的基礎 著作。 」 讀完這本書,我除了被它的清晰結構感染之外,還被它的內容所吸,從中受益匪淺。 《經濟學原理》無愧於現代西方經濟學的奠基之作,雖然出版於 100 多年前,但書中的 均衡價格理論以及關於需求和供給兩方面的分析, 至今仍然是現代西方經濟學中微觀經濟分 析的理論基礎和主要內容。 該書對後來的經濟學家影響也很大, 之後流行在英美等國的現代 貨幣主義、供給學派和理性預期學派等的基本觀點,都是師承馬歇爾的經濟理論的,即便是 發動了一場經濟學革命的凱恩斯理論,也仍然接受了它的不少東西。 《經濟學原理》的一大重要特點就是折衷主義。在這本書里,馬歇爾用折衷主義的方法 把供求論、生產費用論、邊際效用論和邊際生產力論等完美的融合在一起。在研究對象上, 他主張經濟學同社會學合流, 經濟學研究對象不僅是人與自然的關系, 也有人與人之間的關 系,這顯然是一次折衷。在方法論中,他既採用推導模型的抽象法,又採納歷史主張的描敘 法,他認為各種方法應適當配合,而不應互相排斥,因此也是折衷的方法。該書的核心「均 衡價格理論」 其實也是傳統經濟學如生產費用論強調供給因素和邊際學派的效用價值論側重 需求的一種折衷。 馬歇爾在《經濟學原理》一書中所運用的分析方法也是對各經濟學派的綜合。 第一, 以心裡分析為基礎。 馬歇爾和主觀學派一樣, 認為經濟學主要研究人類行為的動 機。他認為人的心理動機會有力的影響人的選擇行為,從而支配人的經濟活動。 第二, 強調「邊際增量」分析。這是受到數理經濟學派的啟發而產生的。馬歇爾認 為,「精神和物質世界中,我們對自然的觀察,與總數量的關系沒有與增加量的關系那樣 大」。因此,在《在經濟學原理》一書中,他廣泛運用了邊際增量的分析方法。 第三, 強調「局部均衡」分析。 馬歇爾把物理學中作用和反作用的均衡觀念來說明經濟 力量的均衡。馬歇爾強調的均衡不是一般的均衡而是局部均衡。在局部均衡之下,馬歇爾研 究的是單個生產者或消費者,而不考慮各廠商、消費者之間的相互聯系和影響。 第四,強調「靜態」分析。馬歇爾在《經濟學原理》中,總是將自己研究的現象置於經 濟關系和相關因素不變的環境中。認為靜態下,生產和消費、分配、交換的條件一般多是不 變的。 通過閱讀,我們也不難發現:受階級和時代的限制,其理論具有局限性。 馬歇爾作為資產階級經濟學家,始終沒能擺脫其的歷史局限性。首先在經濟學研究對象 上,他沒能將人與人之間的社會生產關系引入經濟學的研究對象。因為他認為,揭露資本家 對工人的剝削不利於維護資產階級的統治。其次,其的核心「均衡價格理論」雖然使用價值 這個概念,但他所說的價值實際上是價格,從而掩飾了資本家剝削工人的實質。第三,在分 配論中的工資里,他認為工資是勞動這個生產要素的均衡價格,掩蓋了工資的本質。在利潤 中,他極力宣揚資本家在生產中的作用,掩蓋了利潤是工人所創造的剩餘價值的本質。他把 地租看成是受土地的需求影響而由其的邊際生產率決定的和利息是資本的需求和供給相均 衡的價格也都掩蓋了剩餘價值的真正來源。 這不禁使我想到了中國。最近 20 年來,中國經歷了劇烈的社會和經濟變革,而且可以預 期這種變革將繼續沿著更加開放、更加有序的市場經濟道路前進。然而,這種變革需要適當 的經濟理論來提供某種指導, 中國發展需要經濟理論的創新。 在創新過程中無疑要借鑒西方 經濟學,而馬歇爾的《經濟學原理》就是不錯的選擇。

《經濟學原理》讀後感 曼昆十大經濟學原理 Mankiw's Ten principle of economics --------關於人們如何作出決策-------- 1.原理一:People face tradeoffs 2.原理二:The cost of something is what you give up to get it 3.原理三:Rational people think at the margin 4.原理四:People respond to incentives --------關於人們如何相互交易-------- 5.原理五:Trade can make everyone better off 6.原理六:Markets are usually a good way to organize economic activity 7.原理七:Governments can sometimes improve market outcomes --------關於整體經濟如何運行-------- 8.原理八:A country's standard of living depends on its ability to proce goods and services 9.原理九:Prices rise when the goverment prints too much money 10.原理十:society face a short-run tradeoff between inflation and unemployment --------結論-------- 關於個人作出決策的基本結論是: 人們面臨不同目標之間的交替關系(原理一), 任何一種行動的成本可以用所放棄 的機會 來衡量(原理二),理性人通過比較邊際成本與邊際收益作出決策(原理三),以及 人們根 據他們所面臨的激勵改變自己的行為(原理四)。 關於人們之間相互交易的基本結論是:貿易可以是互利的(原理五),市場通常是 協調人 們之間貿易的一種好方法(原理六),如果存在某種市場失靈,或者如果市場結果 不平 等,那麼政府有可能改善市場結果(原理七)。 關於整體經濟的基本結論是:生產率是生活水平的最終的源泉(原理八),貨幣增 長是通 貨膨脹的最終的根源(原理九),而且,社會面臨著通貨膨脹與失業之間的短期交 替關系 (原理十)。 《經濟學原理》讀後感 經濟學原理》劉 倩 ( 2 0 0 6 0 2 0 2 3 4 1 ) 國 民 經 濟 學 2 0 0 6 級 《經濟學原理》讀後感 ——經濟學本源問題的回答劉倩 國民經濟學 2006020234 最近,一直都在忙兼職班主任的事情,書,確實讀少了不少,但是在與小師弟小師妹的 交往中,我又對「經濟學」這個詞彙有了新的認識。 今年華師經管院的招生是大類招生,我帶的班級是經濟學類 1 班。經濟學類,別說對於 他們,就是對於我這個理論上已經讀了 6 年大學的人來說,都覺得十分不解。於是,他們帶 著很多疑問,很多困惑,很多迷茫邁入了大學校門,開始了大學的生活……作為兼班師姐, 自然會面對很多來自他們的問題,比如說經濟學究竟是什麼,要學哪些科目,學經濟學以後 有什麼用。後面兩個問題都還挺好回答的,但第一個問題,一個本源的問題真的把我給問倒 了。於是,新生進入軍訓後,趁著一些空閑,我端起了馬歇爾的《經濟學原理》 ,希望能在 這本經濟學的里程碑和經濟學入門教程中找到答案。 馬歇爾是英國近代最著名的經濟學家, 新古典學派和劍橋學派的創 始人,劍橋大學經濟學教授,是 19 世紀末和 20 世紀初經濟學界最重要 的人物。他生於英格蘭,1865 年畢業於劍橋大學。畢業後她在劍橋任 教九年,然後又到了牛津大學,1885 年,他又回到了母校執教,直到 1905 年退休。這樣一個偉大的經濟學家,他進入大學後開始學習數學、 哲學和政治經濟學,而且他最有興趣的哲學,但他最後還是選定經濟學 為專業。做出這個決定的重要原因是馬歇爾曾走訪英國的貧民區,無法 忘卻他所見到的貧窮和飢餓。 有人說,每一本經濟學巨著,之所以流行或具有里程碑意義,其主要原因在於其符合其 特殊的社會背景和經濟狀態,符合各自歷史條件的要求。亞當?斯密在他的經濟學巨著《國 富論》中提出了著名的被稱為「看不見的手」的原理,強調資本主義自由經濟;馬歇爾繼承 了斯密的「看不見的理論」 ,反對國家政府幹預經濟,他在 1890 年發表的《經濟學原理》中 闡述了供求論、節欲論、生產費用論,特別是邊際效用論,形成了「折衷的理論體系」 。他 在這本書里建立了靜態經濟學, 所闡述的經濟學說被看作是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的繼續和發 展。他的這一著作被看作是與斯密《國富論》 、李嘉圖《賦稅原理》齊名的劃時代著作,成 為當時最有影響的專著,成為了現代經濟學的基礎,多年來一直被奉為英國經濟學的聖經。 這本經濟學著作,在馬歇爾在生之年就出版了 8 次之多。 馬歇爾理論的一個重要特徵就是有相當嚴密的體系, 這本書本身就是一個體系, 一個研 究經濟學的基本框架。這本書分成了 6 篇。第一篇序論。把經濟學定義為研究財富及人類需 求關系的一門應用科學,認為其目的在於解救貧困和增進福利。第二篇,說明財富、價值、 土地、所得、工資、地租、利息、利潤、准租、生產、消費、勞動等若干基本概念。第三篇, 需求及其滿足,論述消費理論。第四篇,生產要素,論述生產理論,在這一部分,講述了土 地、勞動、資本和組織之間的關系。第五篇,需求、供給與價值的一般關系。第六篇,國民 所得的分配,論述分配理論。 馬歇爾是局部均衡分析, 即微觀經濟學的創始者, 他研究單個市場的行為而不考慮市場 與市場之間的影響。 他運用上升的供給曲線和下降的需求曲線分析收入、 成本的變化對價格 的影響。從而得出了均衡價格理論,這也是馬歇爾經濟學說的核心。他認為,市場價格決定 於供需雙方的力量均衡,二者同時起作用的。而《經濟學原理》這本著作正是對均衡價格論 的論證和引申。劉 倩 ( 2 0 0 6 0 2 0 2 3 4 2 ) 國 民 經 濟 學 2 0 0 6 級 《經濟學原理》讀後感 馬歇爾的另一個重要貢獻是建立了彈性的概念和計算彈性的公式。 他分析了需求的價格 彈性和供給的價格彈性, 發現在短時期內需求的上升會帶動價格產量的小幅度增加, 但更多 的會導致價格的上升。在長時期內,產量較容易擴張或收縮,企業可以進入或退出,這使得 長期的供給曲線顯得比較平坦。因此,馬歇爾得出結論,在短期里,需求是影響價格的決定 性因素;而在長期里,供給或生產成本是影響價格的決定因素。 在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我一直在尋找著那個本源問題。書中是這么講的: 「經濟學是研 究人的行為學問, 其中一個方面就是要研究影響人類行為的動機, 即人為什麼會進行這樣那 樣的選擇和活動」 ,馬歇爾得到的結論是人們從事各種經濟活動的最堅定的動機還是獲得工 資和貨幣。但是,生活中,有很多因素是不能拿工資及貨幣來衡量的,比如說情感因素,經 濟學並不能直接衡量,但是經濟學卻可以用來衡量情感所帶愛的苦樂得失。因此,我們可以 說經濟學主要研究各種人類活動的動力或阻力。 這是經濟學的起點。 也是關於經濟學本源問 題的回答。 《經濟學原理》讀後感 這本書的英文名是:Principles of Economics,作者:N. Gregory Mankiw。依我看 來,這是一本每個人都應當讀一讀的好書,若你對經濟學知之甚少,則尤其如此。我看的這 個版本是它的第三版中文版,由梁小民翻譯,分上下兩冊。現在最新的英文版已經是第五版 了。我現在只讀完了它的上冊,即前十七章。我打算先暫停一段時間,看看其他的書,然後 再繼續學習它的下冊。 我這個人是比較缺乏經濟頭腦的:不會賺錢、不會投資、也不會花錢。從小,周圍 就沒有真正懂經濟學的人,所以沒有受到過這方面的熏陶。因而對我來說,就不是單純看看 投資一類的書就可以學會賺錢的了, 需要從頭開始, 首先培養自己最基礎的思考問題的方法。 讀完這本書,果然收獲不小。很多以前不是太明白的一些現象,現在都有了一些新 的理解:大到國家的經濟,比如,中美之間的貿易對誰有利,對誰有弊;英國當年為啥要搞 圈地運動;小到個人經濟,比如我的工資是如何被制定的等等。以後我會慢慢把這些想法都 整理記錄下來。 這本經濟學原理的開篇就提出了經濟學的十大原理,其後的章節都是圍繞著這十大 原理對各種社會經濟現象進行的分析論述。 在這里, 我就以重新復習一遍這十個原理的方式 來作為自己的讀後感吧。 這十大原理中的頭兩條不單適用於經濟學領域, 而是對我們所做的 任何決定都適用,所以我在這里對這兩條做了評論。其它條目領會得還不夠深,要過些時候 單獨寫評論。 1. People face tradeoffs. 人們面臨權衡取捨。 這一條作為十大原理之首,是因為每個人即便從未學過經濟也會對它有最深刻的體 會。 經濟學中所有的問題歸根結底都是由這個權衡取捨引出來的; 而經濟學研究的意義也正 是在於幫助人們在權衡取捨中選擇最優的方案。 劉 倩 ( 2 0 0 6 0 2 0 2 3 4 3 ) 國 民 經 濟 學 2 0 0 6 級 《經濟學原理》讀後感 我想大家應該都有過和我同樣的體會:慾望很多,能得到滿足的卻很少。 魚和熊掌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這是一個最熟為人知的權衡取捨。而我自己也 是每天面對各種權衡取捨: 早飯吃包子還是油條; 多花點時間工作還是多花點時間鍛煉身體; 平時多學計算機還多學習經濟;是買房還是投資;是愁眉苦臉地計劃將來的每一步路,還是 乾脆啥也不想又傻又開心的過日子。 2. The cost of something is what you give up to get it. 某種東西的成本是為了得到 他所放棄的東西。 假設我現在開始考慮是應該出去做搬運工還是去上大學,去當搬運工可以每月有 1000 元的收入,而上大學沒有收入還要交學費。這樣看來,還是當搬運工比較合算,但這 是在沒有計算成本之前。 做搬運工是有成本的, 它的成本就是因為沒有去上大學而失去的一 切,其中之一就是畢業後的工資收入。假設你這輩子工作 30 年然後退休,則做搬運工的成 本是大學畢業後一輩子的收入,至少 3 百萬元;而做搬運工的收益頂多隻有它的 1/3,收益 減掉成本其實是虧損了 2 百萬元的。所以,對於普通人來說,如果有機會上大學就千萬別 去做小工。 上大學也是有成本的,它的成本不單是學費,還包括因為上學而失去的工作機會。 對於不同的人來說, 出去工作能賺到的錢數大不不同, 因而人與人之間上大學的成本也有著 天壤之別。比如說我,假如不上大學,也許就只能當搬運工,這個成本是非常低的,那當然 是上大學比較合算。但比爾蓋茨沒有上完大學,就去開了一家軟體公司並且佔領 PC 機操作 系統市場,收益相當於大約 1000 億美元。這個成本實在是太大了,對於他來說顯然讀完大 學是不合算的了。 基於同樣的原因, 沒有選擇上大學的還有 Apple 的總裁, Oracle 的總裁, 眾多的體育明星等等。 在金錢方面,人與人之間是非常不平等的,貧富之間差距巨大。但有些東西人與人 之間基本平等,比如生命,每個人都只有一次;比如時間,大多數現代人都擁有 60~80 年。 在時間與金錢之間做權衡取捨又是一個最常見的問題。時間這東西在不同的情形 下,所對應的金錢是大不相同的。對於窮人來說,時間並不值錢,對於富人則正好相反;對 於同一個人,時間剩得越少,越劇的它值錢。一個人在年輕的時候,做實習生,一個月有 500 塊錢就可以樂得屁顛屁顛的; 而當他即將去見上帝的時候, 哪怕花 5 萬塊錢延長一天的 生命,也覺得值得。 我要去城裡的另一邊,可以打的,也可與坐公交。也就是說,除了舒適之外,更要 在 50 塊錢和多花費在路上的一個小時的時間之間權衡取捨。 對於我來說, 塊錢還不是一 50 個可以想都不去想的數字,不過我經常這樣說服自己:算了,就花 50 塊錢吧。到我快死的 時候,這 50 塊錢也許連 1 分鍾都買不來;而現在能買來 1 個小時,已經很合算了。 劉 倩 ( 2 0 0 6 0 2 0 2 3 4 4 ) 國 民 經 濟 學 2 0 0 6 級 《經濟學原理》讀後感 有些權衡取捨非常容易做決定,因為成本比較低。比如是取魚還是取熊掌。我決不 會在飯桌上為這個問題多費腦筋,無論選什麼,成本都不高。有些決定就難做了,比如當生 和義不可得兼,取生還是取義?無論取什麼,其成本都大的不可估量。 3. Rational people think at the margin. 理性人考慮邊際量。 4. People respond to incentives. 人們會對激勵做出反應。 5. Trade can make everyone better off. 貿易可以使每個人的狀況更好。 6. Markets are usually a good way to organize economic activity. 市場通常是組織 經濟活動的一種好方法。 7. Governments can sometimes improve market outcomes. 政府有時可以改善市 場結果。 8. A Country's standard of living depends on its ability to proce goods and services. 一國的生活水平取決於它生產物品與勞務的能力。 9. Prices rise when the government prints too much money. 當政府發行了過多貨 幣時,物價上升。 10. Society faces a short-run tradeoff between inflation and unemployment. 社會 面臨通貨膨脹與失業之間的短期權衡取捨 劉 倩 ( 2 0 0 6 0 2 0 2 3 4 5 ) 國 民 經 濟 學 2 0 0 6 級

⑹ 經濟學之父是誰

經濟學之父——亞當·斯密。

亞當·斯密(1723年6月5日—1790年7月17日),出生在蘇格蘭法夫郡(County Fife)的寇克卡迪(Kirkcaldy),英國經濟學家,經濟學的主要創立者。

1723年他出生於蘇格蘭一個海關官員的家庭,14歲考入格拉斯哥大學,學習數學和哲學,並對經濟學產生興趣。17歲時轉入牛津大學。畢業後,1748年到愛丁堡大學講授修辭學與文學。

1751~1764年回格拉斯哥大學執教,期間他的倫理學講義經修訂在1759年以《道德情操論》為名出版,為他贏得了聲譽。1764年他辭了教授。擔任私人教師,並到歐洲旅行,結識了伏爾泰等名流,對他有很大影響。

(6)高連奎經濟學創新的起點在哪裡擴展閱讀:

在斯密看來,人類的行為是由六種自然的動機所推動的:自愛、同情、追求自由的慾望、正義感、勞動習慣和交換傾向。這些動機經過各種社會機制的細致平衡,會使一個人的利益不至於與其他人的出現強烈地對立,由此而產生的自利行動必然在個人的利益追求中考慮到其他人的利益。

由於深信人類動機的自然平衡和對自然秩序的信仰,斯密提出了他的論斷:每個人在追求自身利益時,都會「被一隻看不見的手引導著去達到並非出於其本意的目的」。他的經濟學理論正是以這種基本觀點為基礎而對經濟過程作出分析的。

在微觀經濟學方面,斯密的價值論把勞動看成是價值的惟一源泉,並且把每一種商品中所包含的勞動量視為是衡量交換價值的尺度,並以此為基礎.通過考察自然價格和市場價格的關系.分析了競爭約束個人自利行為的作用形式和價格機制配置社會資源的運動過程。

⑺ 中國經濟學十大門派

一、程恩富的海派經濟學

提出時間:1995年

海派經濟學的理論特徵是以馬克思經濟學為基點,綜合古今中外合理思想,包括綜合借鑒運用各種社科和自然科學的方法,在此基礎上綜合創新,構建既超越馬克思經濟學又超越西方經濟學的新範式。
二、林毅夫的新結構經濟學

提出時間:2011年

新結構經濟學建立在傳統的比較優勢理論之上,主張一個國家應該建立適合自己階段的產業政策,才可以最快的發展。
三、滕泰、賈康的新供給經濟學

提出時間:2015年

新供給經濟學將新供給分為四類,分別是新產品,新商業模式,新資源要素,新制度四大方面
四、高連奎的新財稅經濟學

提出時間:2016年

新財稅經濟學提出了「政府債務型經濟危機」的概念,認為人類現有的政府債務危機是財稅升級落後於產業升級的結果,提出了「財稅-產業」雙升級的經濟增長理論,提出了「七增七減」的財稅改革主張。
五、李俊生的「新市場財政學」

提出時間:2016年

傳統經濟學將財政學建立在市場失靈的基礎上,認為政府財政是市場失靈的補充,新市場財政學則樹立了市場「平台觀」和「參與型」政府的新觀念,將公共部門和非公共部門都視為市場平台的參與者,公私部門皆在其中活動,創造價值。
六、孫國峰的「新貨幣銀行理論」

提出時間:2001年

孫國峰的「新貨幣銀行理論」認為貸款才是貨幣起點。從實踐上看,客戶從銀行提取的現金遠大於他們存入的,這才能解釋為什麼社會中流通的現金越來越多,而不是越來越少。
七、郎咸平的「馬克思中觀經濟學」

提出時間:2018年

2018年,中國學者郎咸平提出「馬克思中觀經濟學」,郎咸平認為《資本論》靈魂蘊藏在第二卷中,馬克思經濟學中將社會各行業分為兩個部門,一個生產資料部門(類似重工業),一個生活資料部門(類似輕工業)。
八、李稻葵的「政府與市場經濟學」

提出時間:2018年

李稻葵認為,政府與市場經濟學認為經濟發展的前提是要把政府的激勵和行為搞對,理清政府在市場經濟中的角色,政府應該成為市場經濟發展的一個推動者,一個利益相關者,而不是阻擋者,政府與市場經濟學重點研究政府在市場中的激勵、行為和作用在內的相關課題。
九、金碚的「域觀經濟學」

提出時間:2019年

金碚認為傳統經濟學太注重經濟學的簡化與抽象,忽略了經濟的現實差異,導致經濟學理論與現實差距太大而無法指導實踐,域觀經濟學反其道而行之,專門研究經濟差異,包括產權制度、文化因素、意識形態、地理位置、發展階段等導致的現實經濟差異,因為真實世界中人的行為既有相同性,也有差異性,有的相似性明顯,有的相異性極大。
十、孫選中提出「法商」理論

提出時間:2010年

法商思維指的是經濟價值觀主導的追求效率的思維方式同法治價值觀主導的追求公平的思維方式的有機結合,以實現主體權益均衡發展的決策思維,法商管理的概念是由柴小青和孫選中於 2010 年提出的,並給出法商管理的定義:法商管 理是綜合管理學、法學相關知識對企業經營活動進行計劃、組織、管理和控制的理論和方法。

⑻ 區域經濟學論文有哪些好點的創新點

區域經濟學論文創新點,我覺得要跳出教材的框框,放眼更多的經濟奇跡案例、區域發展案例、城市崛起案例。如果在中國范圍內探討區域經濟學,有幾個點或許可以稍加著墨。
在一定的國際背景下,特定區域(可以是中國、也可以是中國的某一特定小區域)的經濟發展方式有何別具一格的因素。
此部分,可查找特定區域經濟崛起初期所擁有的獨特政治優勢;統計分析重大項目、重大投資的不同於其他區域發展經驗的特殊來源。
①以中國為例:改革開放初期的重大項目是與中國這一區域的獨特政治經濟地位有關系的。彼時中美兩國蜜月,合作對抗蘇聯霸權,這種唯一的來源於政治上的獨特地位,決定了中國可以與美國等西方國家有良好的、獨特的關系進行重大合作、重大投資。
②以國內特定省區或特定城市為例:則包含了國家對此區域的政治、經濟各方面的傾斜照顧政策,這主要是政治層面的因素;其次是分析特定省區或特定區域的初始重要投資來源,此處主要可以比較分析不同省區不同區域的海外僑胞群體數量、投資意願以及投資實力、
(此處還可涉及探討各個特區發展成功與否的經驗、以及對不同特區的發展規模、發展後勁進行小類分析,探討不同特區在相似政治背景下的經濟發展差別根源於何處)。
以上是對區域崛起、區域經濟成功經驗的初始因素方面的分析,這是針對經濟案例起點的分析。
③區域經濟起步之後的經濟持續性崛起、連續高增長的因素方面。此處可分析對比中國與拉美的持續性增長的區別,這涉及了不同區域政治上的制度設計和經濟決策的制定。還可結合第二項,分析對比國內不同區域的持續性增長帶來不同經濟成果的根源(這是針對經濟案例過程的分析)。
④經過以上三個步驟,嘗試總結看法,結合教材理論,凝練論文的結論部分。

⑤以上步驟,只是一時間的心思,十分不縝密,效果如何,要看對你是否有所啟發。
當然了,還有許多案例是可以挑選出來進行總結的。比如廣東的清遠、河源;內蒙的鄂爾多斯;還有更多的二線三線城市的經濟發展起點、模式、因素等等可做案例分析。

⑼ 西方經濟學的發展史

西方經濟學20世紀百年發展歷程回眸

一、國家與市場:一條永恆的主線

可以說,早在經濟學作為一門獨立學科誕生之初,就已經出現主張國家干預與主張自由放任兩大思潮之間的分歧與論戰。 20世紀西方經濟學發展的主線依然還是緊緊圍繞著這個既古老但又永新的主線而展開的,所不同的僅僅在於,雙方各自的學派更繁雜了,爭論的范圍與內容更泛化了,兩種思潮此消彼長,興衰交替的周期或被政府御用的周期更縮短了。

1、戰前關於國家與市場的論爭及凱恩斯主義的誕生

在19世紀末,占支配地位的仍然是 「看不見的手」的自由放任理念,認為,在競爭環境中,通過市場的力量,個人的最大化行為會轉化為一種最優化的社會狀態;這個傳統後來構成經濟學家偏愛「自由放任」的一種比喻,並最終演變成在19世紀占據統治地位的 「生產自動創造需求」 的薩伊定律。

當歷史剛剛踏入20世紀門檻的時候,經濟學家們逐漸看到,在現實世界中,市場機制並非萬無一失,經濟的周期性波動伴隨著失業等不良經濟現象時有發生。以凡勃倫、康芒斯等為代表的舊制度學派主張國家調節和仲裁勞資矛盾、反對自由放任政策;馬歇爾的門徒庇古創立了福利經濟學,雖然總體上講他仍然排斥政府幹涉經濟生活,但對自由放任的理想主義也進行了激烈的批評,認為國家應出面校正生產外部性以防止出現邊際私人凈產值與邊際社會凈產值相背離的現象發生。以繆爾達爾、林達爾、倫德堡、俄林和林德貝克等為主要代表人物的瑞典學派在1929-33年大危機中逐漸成熟起來,他們秉承該學派的理論先驅威克塞爾國家干預經濟的理論傳統,以瑞典社會民主黨執政半個世紀的實踐經驗為其佐證與支持,運用宏觀動態的分析方法,形成了比較系統地「混合經濟理論」,在20世紀西方經濟學中獨樹一幟,魅力無窮。

如果說上述對古典經濟學自由市場學說提出質疑、抨擊的眾多西方經濟學家只是對其進行的「局部革命」的話,那麼,凱恩斯1936年發表的《通論》則是對其進行的一次全面的反動和徹底的批判。凱恩斯主義認為,通過利率把儲蓄轉化為投資和藉助於工資的變化來調節勞動供求的自發市場機制,並不能自動地創造出充分就業所需要的那種有效需求水平;在競爭性私人體制中,「三大心理規律」使有效需求往往低於社會的總供給水平,從而導致就業水平總是處於非充分就業的均衡狀態。因此,要實現充分就業,就必須拋棄自由放任的傳統政策,政府必須運用積極地財政與貨幣政策,以確保足夠水平的有效需求。凱恩斯最根本的理論創新就在於為國家干預經濟的合理性提供了一整套經濟學的證明,這是凱恩斯主義出現以前任何經濟學都根本做不到的。

凱恩斯的經濟理論和政策建議後來通過其信徒們的努力廣泛地被西方國家政府作為其經濟政策的行動指南,總需求水平這一概念的重要性被廣泛接受。如果說在此之前象美國「新政」這類反危機的政策只是一種臨時應急的措施,還談不上明確地以一種經濟學說作為其理論基礎的話,那麼,從此以後,以維持充分就業水平為目標的宏觀管理就開始成為西方國家的常規政策。凱恩斯主義影響了20世紀西方經濟學的走勢,使西方正統經濟學說的理論核心以此作為一個嶄新的轉折點,「凱恩斯時代」由此正式開始,凱恩斯本人成為「戰後繁榮之父」;與此同時,古典經濟學自由市場體制論退出了正統經濟學的統治地位。

2、戰後以來凱恩斯主義與貨幣主義和供給學派等的論爭

20世紀60-70年代是西方經濟學最繁榮的時期,「在野」的自由主義思潮在新保守主義的旗幟下休養生息,重整旗鼓,在70年代凱恩主義陷入危機時東山再起;貨幣主義、供給學派、新制度經濟學、公共選擇理論等,學派林立,令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它們或曇花一現,各領風騷,或孤芳自賞,獨樹一幟;它們或是自詡為「嫡傳」的凱恩斯主義者,或公開聲明是凱恩斯主義的叛逆者。概而要之,芝加哥學派所主張的是全面維護亞當·斯密「看不見的手」的歷史傳統和全面恢復「自由放任」的理論綱領,倡導的是對新古典的回歸和凱恩斯經濟干預主義的抗衡,堅持的是哈耶克為代表的經濟新自由主義的理論經濟學體系和市場自由競爭的根本原則。20世紀下半葉,諸多自由主義學派來勢兇猛,「是市場還是國家」的爭論再次白熱化,使20世紀最後幾十年的西方經濟學進入了「戰國時代」,曾幾何時登上美國「正統」經濟學的寶座和成為英國的「御用」經濟學,「撒切爾主義」和「里根經濟學」應運而生,並曾經喧賓奪主,如日中天,佔有一席之地,影響了一代經濟學者,對「主流」 的自我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在20世紀西方經濟學說史上留下了濃濃的一筆,使得西方經濟學在20世紀是如此地璀璨奪目,流光溢彩,以致於在我們回眸其百年發展史的時候,不得不對足以構成凱恩斯主流經濟學勁敵甚至動搖其「正統」地位的現代貨幣主義和供給學派等予以專門論述。

現代貨幣主義即貨幣學派的創始人和領袖是1976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芝加哥大學教授米·弗里德曼,他被譽為是戰後至今世界上最具影響力的經濟學家,甚至被經濟學界譽為泰斗。弗里德曼從「個人主義」的微觀經濟結構入手,在「永久收入」的理論基礎之上恢復了貨幣在宏觀經濟結構中的關鍵地位,以此提出了與凱恩斯干預主義相抗衡的自由主義論點,認為,在國家不進行任何干預的情況下,市場經濟的行情動盪遠遠低於干預時的程度;國家的真正作用不在於短期內影響市場,而首先應保證貨幣總量能定期和有規律地增加。這是因為,第一,凱恩斯的有效需求管理和財政政策是無效的。在凱恩斯那裡,由於人們的慾望已經得到滿足,所以,用於消費方面的支出呈遞減趨勢,而儲蓄則呈遞增趨勢,這樣,政府應通過增加公共支出來抵消個人消費的減少以保證經濟持續增長。弗里德曼駁斥了凱恩斯的邊際消費遞減規律,認為人們的慾望原有的得到滿足之後,新的隨即產生,是永無止境的,擴張性政策會導致通貨膨脹,而實行「單一規則」的貨幣政策以有效地控制貨幣供給數量則應是貨幣政策的惟一最佳選擇,即根據國民收入的平均增長率制定一個長期不變的貨幣增長率。弗氏認為,1929-33年大危機中約有1萬家美國銀行倒閉破產,造成美國國內貨幣供給量下降了1/3。如果美聯儲能在這次大危機中發揮作用,那麼那場大危機原本是可以避免的,最多也不過是一次小規模的經濟衰退。第二,關於「自然失業率」。凱恩斯主義認為,高就業水平是有效利用社會資源的保證,即要想有效利用社會資源,就必須有高水平的就業。弗里德曼認為這是一種模糊甚至錯誤的想法,認為,高就業水平恰恰可以被認為是沒有最好地利用社會資源的一個標志:為了社會生產而犧牲了對閑暇的享受,而前者的價值要遠遠小於後者的價值,這樣,通貨膨脹政策就會使人民產生錯覺,「強迫」人民認為他們的實際工資高於這些工資的實際價值。第三,關於失業與通貨膨脹。既然自然失業率是一個常數,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發生變化,那麼,自然失業率就是一種經濟條件,這樣,貨幣就是具有「中立」的性質,人們就很難通過改變通脹率來改變自然失業率即改變經濟條件。在短期內也許失業率和通脹率之間存在某種比例關系,但長期內,這種關系會消失,即就業水平與通脹率之間是沒有關系的。如果要把失業率減少到「自然率」以下,那麼通脹率就會非常之高,代價也會非常之大。弗氏指出,在1960-70年代,美國政府因為要達到全民就業的目標,結果使國內通脹率從1960年的1%上升到1979年的13% 。

凱恩斯主義者與貨幣主義者之間爆發的這場曠日持久的「血腥之爭」(the bloody debate)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一直到70年代結束。他們相互指責攻擊,甚至竭盡嘲諷辱罵之能事。例如,在60年代末的一次研討會上,麻省理工學院的羅伯特·索羅在評論弗氏的一篇論文時嘲諷道:「米爾頓和我之間的另一個區別在於,任何事情都使米爾頓想起貨幣供應;那好,任何事情也使我想起了性,但我可不把它寫進我的論文中去」 。再如,凱恩斯在給羅斯福總統的一封信中是這樣嘲笑貨幣的作用的:「有的人似乎在暗示······通過增加貨幣供應量能增加產出提高收入。但這就象買一根粗腰帶來試圖變胖一樣。在當今美國,你的腰帶對於你的肚子來說確實太長了」 。

現代貨幣主義在整個80年代幾乎被英國撒切爾政府全盤接受,成為撒切爾主義的理論基礎。撒切爾主義認為,以往的「教訓是,政府不應試圖『人為地』保持充分就業,而應允許市場力量來決定『自然』的就業水平。而且,對付通貨膨脹的貨幣主義方法意味著以失業必然上升為條件而對經濟進行擠壓(通貨緊縮)。這樣,至少在短期內,失業基本上變成了『解決問題』,而不是『製造問題』的方法之一。」撒切爾的通貨緊縮政策導致失業率一路攀升:50-60年代,失業率只有1-2%左右,而撒切爾1979年上台時為4.5%,1981年猛增至9.1%,1985年高達13%。貨幣主義與撒切爾主義使英國告別充分就業,社會福利政策開始大規模收縮與私有化。

弗里德曼的貨幣主義與其說反對干預主義不如說他只希望政府只對貨幣供給進行干預,但本質上講,對貨幣供應量的干預也是最大的干預。

在大西洋彼岸的美國,凱恩斯主義受到了來自供給學派的嚴峻挑戰。供給學派的顯著特徵如同它們名字一樣,特別強調「供給」。60年代末產生於美國、以拉弗爾、費爾德斯坦和蒙德爾為代表的供給學派全盤否定凱恩斯「需求決定供給」的需求管理這個核心命題,認為它是導致產生「滯脹」的根本原因,因為,增長與刺激需求將導致貨幣供給數量的增長,由此必然導致通貨膨脹;認為鼓勵刺激需求無疑等於抑制儲蓄,從而導致了投資率和勞動率的下降,進而降低了積累在促進經濟增長中的作用。供給學派主張全面恢復新古典經濟學的自由主義精神,尤其是恢復薩伊定律,反對凱恩斯「需求管理」的國家干預主義,針鋒相對地提出了「供給管理」,強調財政政策的作用應該影響供給而不是影響需求,以促進私人儲蓄和投資;為此,南加州大學阿瑟·拉弗教授在一次雞尾酒會的餐巾紙上畫的一條旨在降低稅率的曲線即所謂「拉弗曲線」便成了白宮的「葯方」。這個「降稅」的葯方是基於3個理論假設:第一,認為稅收量不一定與邊際稅率呈同方向變化,在達到某一點時則會朝相反方向變化;第二,降低邊際稅率將鼓勵人們用勞動代替休閑;第三,高稅收還將造成低投資率,使投資減少,資本存量降低,因此,降低邊際稅率將鼓勵投資和生產。

供給學派在學術上建樹不多,在理論上缺乏體系的完整性,所以,它僅是解決「滯脹」的一種對策而已;雖然一貫自詡反對凱恩斯的干預主義,標榜自己為自由放任主義,但是,就「干預」的本質來講,強調「供給管理」反對「需求管理」、國家干預供給與干預需求豈不是「半斤八兩」?供給學派之所以一度得勢,是因為在資本主義經濟進入「滯脹」怪圈和凱恩斯主義失靈的大背景下被裡根政府所採納:因一時所需而一舉成名。

二、主流經濟學的三次革命

20世紀主流經濟學的三次革命性理論突破為20世紀現代經濟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輔平了道路,從而形成了今天任何一個西方經濟學院學生或經濟學教授既人人皆知又無法跨越的基本理論框架。

1、「張伯倫革命」

亞當·斯密以後的一百多年裡是自由資本主義發展的鼎盛時期,那時壟斷還是個別現象。正如1982年諾貝爾獎得主斯蒂格勒所言,「亞當·斯密作為建立傳統的偉大人物,在壟斷領域也沒有給我們留下空白,他創造或者說提出了三個權威性的傳統」 。這三個傳統分別是:對正規的壟斷理論置之不理、將他那個時代的壟斷現象看作是國家賦予的專營特權、對壟斷和勾結行為無需採取什麼行動。當資本主義進入壟斷階段之後,經濟學理論已無法對其進行解釋,現實世界中的普遍壟斷現象開始引起經濟學家的關注。從19世紀初的西斯蒙第、穆勒、麥克庫洛赫,到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的馬歇爾、古諾、埃奇沃思、西奇威克,尤其是庇古和斯拉法,他們早已對壟斷理論和市場的不完全性作了大量的研究。但問題在於,他們始終沿襲著「斯密傳統」,即將自由競爭作為普遍現象而把壟斷作為例外來構造他們的理論框架,甚至奈特和史密斯1929年出版的《經濟學》中仍然還認為「在今天,把競爭當作普遍現象和把壟斷當作例外是比較合理的」 。

一直到20世紀30年代中期美國哈佛大學的張伯倫和英國劍橋的羅賓遜夫人分別出版了《壟斷競爭理論》和《不完全競爭經濟學》才正式宣告「斯密傳統」的徹底結束。始於張、羅二人的「張伯倫革命」的主要貢獻在於:他們擯棄了長期以來以馬歇爾為代表的新古典經濟學關於把「完全競爭」作為普遍的而把壟斷看作個別例外情況的傳統假定,認為完全競爭與完全壟斷是兩種極端情況,提出了一套在經濟學教科書中沿用至今的用以說明處在兩種極端之間的「壟斷競爭」的市場模式,並在其成因比較、均衡條件、福利效應等方面運用邊際分析的方法完成了微觀經濟的革命,將市場結構分成了更加符合資本主義進入壟斷階段實際情況的4種類型,即完全競爭市場、壟斷競爭市場、寡頭壟斷市場和完全壟斷市場。「張伯倫革命」的經濟學意義就在於,20世紀中期宏觀經濟學之所以能夠得到長足的發展,其天然邏輯的發展起點就是對壟斷的分析,從這個起點出發,恰恰使得西方經濟學比較正確地描述和表達了百年經濟歷史的本質和現狀。

2、「凱恩斯革命」

如果說1929-33年大危機是對當時微觀經濟學的反動的話,那麼,凱恩斯主義就是對新古典經濟學的一次革命,而《貨幣通論》則使得西方經濟學在分析方法上實現了微觀分析與宏觀分析的分野,凱恩斯本人就成為現代宏觀經濟學甚至20世紀西方經濟學的開山鼻祖,從而在整個20世紀西方經濟學的演進與發展中成為一個永恆的主角。

如同凱恩斯1936年出版的《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著作名稱那樣,凱恩斯主義的推演邏輯是從充分就業開始的:一、以往假設的充分就業均衡是建立在薩伊定律基礎之上,其前提是錯誤的,因為總供給與總需求函數的分析結果顯示,通常情況下的均衡是小於充分就業的均衡;二、之所以存在非自願失業和小於充分就業的均衡,其根源在於有效需求不足;因為總供給在短期內不會有大的變化,所以就業量就取決於總需求;三、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在於「三個基本心理因素,即心理上的消費傾向,心理上的靈活偏好,以及心理上的對資本未來收益之預期」。四、政府不加干預就等於聽任有效需求不足繼續存在,聽任失業與危機繼續存在;政府須採取財政政策刺激經濟而非貨幣政策,增加投資,彌補私人市場之有效需求不足,「這是唯一切實辦法,可以避免現行經濟形態之全部毀滅」 。五、進而,他提出了一國政府應當實現的六大經濟目標:充分就業、價格穩定、長期經濟增長、國際收支平衡、收入均等化和資源最優配置。

凱恩斯之所以從宏觀的視角對大量的宏觀概念進行歸納與整合之後,使經濟學的發展開始跳出價格分析的限制,從而翻開了20世紀西方經濟學的嶄新一頁,是因為在資本主義發展到壟斷階段迫切需要一種全新的角度和全新的理論對腐朽的自由資本主義的缺陷給予解釋和彌補。

凱恩斯主義的誕生是20世紀西方經濟學得以向前大大推進的一個重要標志;說到底,凱恩斯革命是一場方法的革命;凱恩斯之後,無數凱恩斯的追隨者們對凱恩斯體系本身存在的種種「空隙」和「硬傷」給予修正、彌補、完善,使之在碰撞中交融,在裂變中整合。凱恩斯主義內部發生的沖突、裂變、整合是凱恩斯主義得以發展、充實的重要前提和體現。例如20世紀50年代後期爆發了持續幾十年的「兩個劍橋之爭」——這場影響很大的學術爭論的歷史意義和學術價值對20世紀主流經濟學的發展與貢獻是深遠的、巨大的。

3、「預期革命」

70年代發展起來以美國羅·盧卡斯、托·薩金特、羅·巴羅、尼·華萊士等學者為代表的新古典宏觀經濟學因使用「理性預期」這一重要經濟學概念並以此建立起其理論體系而被普遍稱之為「理性預期學派」 。所謂「預期」是指對同當前決策有關的經濟變數進行的預測,如為決定產量而是否進行投資時企業對其產品的未來價格進行的預測,勞資關於工資水平的談判中工會對未來物價水平走向作出的預測,等等。他們認為,雖然凱恩斯也曾反復講到預期,但他的預期只是適應性預期,具有隨機性,沒有理性的解釋,即屬「後向預期」,這是因為凱恩斯主義是一個充滿矛盾的體系,其假設前提是錯誤的:第一,凱恩斯主義中的當事人不以追求最大化為目標;第二,同一經濟人在不同函數和方程中具有不同的行為。新古典宏觀經濟學提出的假定條件正好與上述兩個假定相反;第三,「理性預期」假定市場是連續出清的,即通過工資和價格的不斷調整,供給總是等於需求,處於均衡狀態。從這三個假定出發,盧卡斯的演繹邏輯是,貨幣對產量等其他經濟變數具有重要影響;貨幣供給的沖擊導致貨幣存量的隨機變動,由此引起經濟波動;由於貨幣供給的沖擊引起經濟波動是通過總需求曲線完成的,所以,貨幣供給的沖擊將導致需求的沖擊;這樣,需求的干擾將導致經濟波動;既然從貨幣政策的角度來看政府賴以干預經濟的宏觀經濟政策無效,那麼,「政策無效性」可以被一般化,即「政府失靈論」。

「理性預期」 被稱為20世紀西方經濟學的「預期革命」,對20世紀經濟學發生了重大影響,「理性預期」作為一種宏觀分析工具在西方經濟學中已被廣泛採用,甚至被它的論敵使用,並且在股票、債券、外匯市場的運行分析中也得到了廣泛應用。雖然總體上講「理性預期」已進入西方主流經濟學工具箱之中,但也有許多經濟學家指出用任何「預期失誤」或信息不完善性來解釋經濟周期都是缺乏說服力的,認為「理性預期」有許多局限性和本身不可克服的缺陷。例如,80年代開始斯蒂格利茨等新凱恩斯主義經濟學家對合理預期提出了批判,對政府幹預的思想重新作了表述:市場出清還是非市場出清,政府失靈還是市場失靈,政策無效還是政策有效,這是新古典宏觀經濟學和新凱恩斯主義經濟學的理論觀點和政策主張分歧的關鍵所在。在這個問題上,新古典學派的理想主義超越了現實感,新凱恩斯學派則較少沉湎於理想主義而較多地面對資本主義現實。再例如,人們在談論股票市場時比論及宏觀經濟時更為贊同理性預期理論,這是因為,和大多數其他市場相比,股票市場具有較強的流動性——人們買近賣出都很容易,並幾乎不存在交易費用;而其他提供商品或服務的有形市場較為復雜,並具有剛性:辭人、僱人、轉產、關閉工廠都存在成本,因為合同強化了勞動的名義價格、資本和機器設備的確定性,卻降低了流動性和靈活性。

此外,「理性預期學派」作為新自由主義思潮的一個重要流派,其「政府失靈論」的邏輯演繹結果與公共選擇等學派一起共同向凱恩斯主義提出了嚴重挑戰。1956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巴托教授首次創造並使用了「市場失靈」這一概念,並將市場壟斷視為「市場失靈」現象之一,「市場失靈」一詞隨即便風靡半個世紀;到七十年代「滯脹」時期,以布坎南為首的公共選擇學派針鋒相對地提出了「政府失靈」;在20世紀的最後十幾年裡,人們可以發現,「市場失靈」與「政府失靈」的概念充斥於經濟學文獻,它們針鋒相對,難分勝負,沒有贏家,形成了獨特的二十世紀末沒有經濟學「主流」的理論「真空」狀態。

三、新凱恩斯主義的第四次「整合」

20世紀七、八十年代後期面對「滯漲」所表現的束手無策和「撒切爾主義」與「里根經濟學」的先後誕生標志著經濟學的凱恩斯時代的終結;隨後,貨幣主義和供給學派相繼丟掉了經濟學的「正統」寶座,使西方經濟學的「主流」理論在20世紀的最後十幾年裡一時形成了「真空」狀態。正如一位美國經濟學家所描述的,這個「真空」狀態實際上就是「戰國」的「動亂世界」:「由於凱恩斯的緣故,於是我們都是凱恩斯主義者;由於弗里德曼的緣故,於是我們現在都是貨幣主義者;而由於動亂世界的緣故,於是我們現在又都成了折衷主義者了」 。就在這人人都是折衷主義者的時候,美國教授斯蒂格利茨1993年出版的經濟學教科書被認為引發了新凱恩斯主義的第四次「綜合」浪潮。

在此之前,西方經濟學界曾出現過3本廣為流行並被認為具有里程碑意義的經濟學教科書。第一本是150年前即1848年穆勒出版的《政治經濟學原理》,該書一反傳統,在基本上維持亞當·斯密「看不見的手」的原理的同時,還對自由放任的資本主義制度大膽地提出了「改善」的政策主張。第二本具有里程碑意義的經濟學教科書是約50年後馬歇爾1890年出版的《經濟學原理》。作為劍橋學派的創始人,馬歇爾兼收並蓄,折衷調和,吸收了各派庸俗理論,從生產成本說供給決定,邊際效用價值說決定需求,進而建立了均衡價值論,其「折衷的理論體系」在理論上和方法上對20世紀上半葉資產階級經濟學的各個流派均產生了廣泛的影響;其《經濟學原理》在其有生之年出了8版,跨度30年。進入20世紀以來,在斯蒂格利茨之前,以馬歇爾為代表的新古典經濟學曾經歷了三次重大修改:第一次是修正傳統的壟斷例外論的「張伯倫」革命,第二次是為資產階級國家干預經濟奠定理論基礎的「凱恩斯革命」,第三次是20世紀中葉的薩繆爾森。薩氏試圖將馬歇爾新古典經濟學與凱恩斯主義即將微觀分析與宏觀分析折衷揉合在一起,創立了新古典綜合派的理論體系,成為後凱恩斯主流經濟學,在戰後的40年裡始終居於正統地位。於是,作為新古典綜合派或稱後凱恩斯主義的標志,薩氏撰寫的教科書《經濟學》就成為代替馬歇爾《經濟學原理》的第二個里程碑。半個世紀以來,該書廣為流行,空前暢銷,被譯為數十個國家的文字,已出了第15版。

20世紀80年代以來,由於新古典綜合派既不能解釋「滯脹」的存在,又提不出應時政策,其正統地位開始動搖,來自包括貨幣主義等新自由主義種種流派的抨擊、責難和進攻大有在整體或部分上取而代之之勢。論戰之中,1993年被譽為「經濟學革命領袖」的斯蒂格利茨出版了被認為是第四個里程碑的教科書《經濟學》,從而,在20世紀的最後幾年裡,該書迅速在世界300多所學院和大學被採用和廣泛認可,其中文譯本在1997年出版後的3年裡就銷售了12萬冊,被我國出版界和學界視為一大奇跡。對於斯蒂格利茨的貢獻,不管有人將之稱為是「對新古典綜合派的反動」也好,還是冠之以對後凱恩斯主義的革命也罷,或將之稱為第四個里程碑,亦或譽之為新凱恩斯主義的「第四次綜合」,至少,在西方經濟學的「百年表演舞台」上,能夠成為歷史主角而走向前台向20世紀報以熱烈掌聲的經濟學觀眾「謝幕」的,是斯氏;至少,在20世紀末主張國家干預經濟生活、批評自由市場缺陷的新古典綜合派「正統」地位受到多重夾擊、似乎已經過時的窘境下,是斯氏,是他的《經濟學》獨樹一幟,成為眾人矚目的一道亮麗風景線;至少,不無誇張地說,是斯氏,是他為20世紀末的西方經濟學的發展作出了如下的努力與開拓:

正如斯氏的自白,「經濟學界已經逐漸認識到宏觀經濟行為必須與其背後的微觀經濟學原理聯系在一起;只有一套經濟學原理,而不是兩套。但是,在現有的教科書中,這種觀點根本就沒有得到體現」 。斯氏在承認薩繆爾森成功地將二者融合起來的前提下,試圖超過薩氏的努力,將宏觀經濟學的表述置於扎實的微觀經濟學之上,例如,充分就業模型,存在失業模型和綜合模型三個模型,便是在外部約束條件改變下,從微觀經濟學的基本模型直接推導得出並進而展開而成的,從而實現了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的逐步衍生和有機聯接。此為其一。

斯氏一改後凱恩斯主義固守新古典的「完美」,將許多諸如信息問題、激勵問題、道德問題、逆向選擇問題等等許多不在新古典經濟學視野之內的近二、三十年來經濟學的新成果和新發展納入其研究領域,使之更加具有實際應用價值;尤其是對新古典綜合派走下坡路之後崛起的新自由主義各學派加以整合和綜合之後,使之不但大大推進和包容了凱恩斯經濟學和新古典綜合的理論體系,同時,還烙有深刻的理性預期學派甚至新制度經濟學等20世紀後半葉發展起來的幾乎各種學派的明顯痕跡。此為其二。

其三,可能由於斯氏的最大貢獻是對財政的研究,或許因為他是研究公共部門經濟學的頂尖經濟學家,他始終十分注重政府幹預經濟的積極作用。他認為,市場的「常態」是信息的不完善性和市場的不完全性,公共產品、外部性、壟斷等「市場失靈」 現象界定了政府活動的范圍;市場失靈現象的根源在於沒有人對市場負責,沒有人干預市場;與其他社會組織相比,政府的普遍性、合法性、強制性等特點決定了政府應該出面干預的理由;至於如何干預,斯氏針對「科斯定理」提出了「非分散化基本定理」,並將「科斯定理」稱之為「科斯謬見」,認為,在解決外部性和產權明晰等難題時,「科斯定理」及其「自願解決」或稱「協商解決」將克服不了「搭便車」問題,高昂的交易費用將導致無效率;恰恰相反,要依靠政府的依法調控,否則就不能實現市場有效配置資源的作用。

閱讀全文

與高連奎經濟學創新的起點在哪裡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市事業單位和省直事業單位哪個好 瀏覽:8
小故事大作文這本書哪裡有賣的 瀏覽:380
背叛愛情的人怎麼諷刺 瀏覽:476
鼓樓區教育局下屬事業單位有哪些 瀏覽:453
共享健康服務有哪些 瀏覽:698
長得丑別人叫你美女怎麼辦 瀏覽:387
華夏幸福產動力做什麼的 瀏覽:187
女人的美好婚姻怎麼過 瀏覽:576
石小坑的幸福生活15怎麼玩 瀏覽:297
進入事業單位具體崗位怎麼確定 瀏覽:946
愛情中的永恆是什麼 瀏覽:9
經濟初級專業技術資格證有哪些 瀏覽:819
非戶口所在地婚姻證明怎麼開 瀏覽:144
連雲港學生9月開學健康卡怎麼填 瀏覽:761
廣州經濟如何發達 瀏覽:118
錦州幸福指數怎麼樣 瀏覽:655
如何看自己的婚姻有幾次 瀏覽:381
檢查一下男性健康大概需要多少錢 瀏覽:447
蜜雪冰城美女為什麼多 瀏覽:96
事業單位學歷和學位怎麼填 瀏覽:4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