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為什麼中國歷史上的經濟中心不斷南移呢
中國歷史上的經濟重心不斷南移,概括起來有三個原因:
第一,戰亂與壓迫。自古以來,經濟繁榮的前提條件是和平安定的社會環境。從永嘉之亂開始,五胡亂華造成大量漢人南遷,也嚴重破壞了北方的生產力,完成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經濟重心南移。到了安史之亂,北方的連年征戰,漢人不堪忍受少數民族的折磨,紛紛難逃。中國人口地理分區的中心首次由黃河流域移到了長江流域,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二次經濟重心南移。靖康之難後,北方淪陷區的人民不堪忍受金朝貴族的壓迫,大批王族、官員、市民湧向南方,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三次經濟重心南移。
Ⅱ 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的原因是什麼
具體來說,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的三個主要階段及其原因
第一個階段,是從遠古到西晉時期
此階段的特點是北方經濟的發展遠遠超過南方,經濟重心在北方,盡管其間經濟重心也有所變動,但始終是在黃河中下游一線東西移動。直到三國時期,孫吳地區的農業雖得到一定程度開發,但曹魏所在的黃河流域地區經濟的發展仍然是超過吳和蜀兩國的。
從遠古到西晉期間,中國經濟重心之所以在北方,主要是與北方的黃河流域自然條件較好,中華先民最早開發這一地區和主要王朝的都城都在北方等原因密切相關;三國時期,南方的吳國和西南的蜀國地區雖然開始開發,然其經濟基礎薄弱,這種開發僅屬局部開發成功,曹魏地區經濟的發展仍然是超過吳和蜀兩國的,這正是日後西晉統一全國的基礎。
第二階段,從西晉末年至隋唐五代時期
此階段的特點是經濟重心逐漸南移,經濟發展從南北基本趨於平衡到南方開始超過北方。西晉末年和十六國時期,南朝所在的南方得到進一步開發,南方社會經濟發展速度比北方快一些。但衡量一個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是否超過其它地區,不能僅看其發展速度。現實經驗證明,由於經濟發展的起點低,往往是經濟落後的國家和地區,在起步階段經濟發展速度會大大超過經濟發達的國家和地區。據此,我們不能說此時南方經濟發展水平和經濟實力超過北方,而只能說南方此時正處於經濟開發階段,南方經濟發展速度比較快。隋唐統一,南北經濟得到盛大發展,但唐朝「安史之亂」前,經濟重心還是一直在華北平原,北方經濟總的來說在整體上仍佔一定優勢。直到安史之亂後,經濟重心才開始南移,從五代起,南方經濟才開始逐漸超過北方。
從西晉末年至隋唐五代期間,魏晉南北朝時期南北經濟之所以開始趨於平衡的原因是:①江南地區雨量充沛,氣候較熱,土地肥沃,具有發展農業的優越條件;②從西晉後期,北方大量南遷人口,帶來了勞動力和先進的生產技術;③江南地區戰爭相對較少,社會比較比較安定;④南方少數民族和漢族的融合,加速經濟發展;⑤南北方勞動人民的辛勤勞動。
唐朝「安史之亂」後到五代時期,經濟重心之所以開始南移,其主要原因有:①自唐朝晚期以來,北方人民為了逃避戰亂,大量中原地區人口南遷,既帶來了先進的技術和生產經驗,也增加了南方的勞動力,為南方經濟的發展提供了條件;②南方戰爭相對較少,局勢相對穩定,為江南經濟發展創造了穩定的環境,有利於社會經濟的發展;③南方政權的統治者為發展實力,重視農業,大力興修水利,鼓勵生產,推動了經濟恢復和發展;④江南地區各族人民的共同勞動。
第三階段,從北宋到南宋時期
這是經濟重心繼續南移並最終完成的重要階段。北宋時期,南方經濟繼續持續發展,到北宋末年,經濟重心完成了南移的歷史進程;北宋滅亡,宋室南渡,南宋開始,標志著我國經濟重心轉移到東南地區,中國已穩定地形成了南方經濟領先於北方的經濟格局,南方最發達的江浙地區長期成為全國的經濟重心。此後,歷經元、明、清三代,經濟上南重於北的形勢始終沒有改變,南方經濟更加繁榮。經濟重心始終在南方。
從北宋到南宋時期,經濟重心之所以繼續南移並能夠最終完成的原因是:
①自然因素:宋代氣候條件變化,使南方更適宜農業發展。同時,由於北方經濟開發較早,水土流失嚴重,人類活動對自然環境破壞較為嚴重,環境惡化,影響了農業生產。而南方經過三國時期以來的經濟開發,為經濟發展打下一定基礎,自然環境保持較好,從而為南方經濟的發展提供了有利的自然條件。
②政治因素:這表現為:一是兩宋統治疆域大部分地區在南方,其中南宋時政治中心還移到南方,這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南方經濟的繼續發展;二是自唐末以來,北方戰亂頻繁,而南方相對安定,為經濟的發展提供了較為穩定的社會環境;三是兩宋時期,中原人民反對北方少數民族貴族掠奪的斗爭阻止了北方少數民族貴族的南下,使南方免遭戰禍;四是統治者重視經濟的發展,採取一些有利於經濟發展的政策,促進了南方經濟發展。
③經濟因素:北方仍然戰亂較多,而南方社會秩序相對較安定,北方人民大量南遷,為南方經濟發展提供了大量勞動力,使南方自然資源繼續得以開發利用,社會經濟秩序發展,從而最終超過南方,全國經濟重心已移到了南方。
Ⅲ 概述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的歷程並簡析導致重心南移的原因
黃河流域是中華民族的主要發祥地,是中國開發最早的的地區,人口集中,經濟文化發達,成為最早經濟中心。但是自安史之亂後,北方因為藩鎮割據、契丹崛起和南侵而備受影響,生產遭到破壞,而南方又相對安定,北方人口開始大量向南遷移,並帶去先進的生產技術,自此,經濟重心開始向南轉移!
(一)發展歷程
1.東漢末年至三國時期,南方得到重點開發。
2.東晉和南朝時期,南方得到大規模開發,南朝末年開始趕上北方。
3.隋唐時期,南方經濟迅速發展,南北幾無差距。
4.五代十國時期,南方經濟進一步大發展。
5.南宋至元朝時期,南方經濟突出發展,完全超過了北方。
6.明清時期,南方經濟重心的地位得到鞏固和發展。
(二)經濟重心南移的重大發展時期
1.從西晉末年「八王之亂」至南朝末年為止的時期。此期,由於北方自東漢末年以來戰亂及少數民族內遷,北方經濟衰退。而江南相對穩定的環境,使北方人民為逃避戰火紛紛南遷,為南方農業生產增加了大批勞動力,特別是帶來了先進的生產工具和技術。他們同南方的漢族人民及山越等少數民族人民共同興修水利,開墾出大片良田。水稻栽培技術有所提高,小麥開始推廣,牛耕得到普及。長江中下游經濟迅速發展,福建、廣東和廣西也得到一定程度的開發。到南朝末年,南方經濟開始趕上北方。
2.從「安史之亂」到五代十國時期。這一時期北方再次經歷了長期戰亂,經濟遭到嚴重破壞,直到後周世宗時才得到恢復和發展,而南方相對穩定,各國統治者為了保存和增強自己的實力,都比較重視農業生產。同時,許多中原人民流遷江南,增加了當地的勞動力。所以,南方社會經濟又獲得較大的發展。
3.以北宋末年的「靖康之變」為轉折點的南宋時期。此期,人民的抗金斗爭阻止了金軍南進,北方勞動人民的紛紛南遷,使南方經濟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突飛猛進的發展。在農作技術最發達的江浙地區,水田增加,水稻種植面積擴大,產量大幅提高,「蘇湖熟,天下足」的諺語形象地反映了太湖流域地區生產在全國所佔的重要地位。此外,棉花的種植推廣、棉紡織技術的提高、造船技術的進步以及商品經濟的發展和海外貿易的繁榮,都是北方所不能企及的,這都說明南方經濟已經超過了北方,取得了不可動搖的經濟重心地位。至於元朝開通漕運和海運,中國資本主義萌芽也首先產生於江南地區,進一步說明了這種不可動搖的經濟重心地位。
(三)經濟重心南移的特徵
我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具有三個明顯特徵:
①北方人民大批南遷,帶去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經驗,體現了當時生產力的最高水平;
②南移趨勢往往在國家分裂或割據戰亂時最突出;
③政治中心的南移對經濟中心的南移有一定影響。
(四)經濟重心南移的原因
①北方戰亂較多,南方相對和平穩定;
②北方農民大批南移,帶去了先進的生產技術,並補充了江南的勞動力;
③江南統治者為發展實力,比較重視發展經濟;
④南北方勞動人民共同辛勤勞動,開發了江南;
⑤南方生產條件和自然環境比較優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