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狀態 > 稅源經濟總量是多少

稅源經濟總量是多少

發布時間:2023-02-01 20:54:26

A. 經濟稅源的稅源分類

經濟稅源的分類,是按一定標准對經濟稅源進行劃分歸類,其目的是對不同稅源進行科學合理的調研與預測,達到有效管理。
1.按稅源的自然狀態,可分為自然稅源和再生稅源
自然稅源是指自然存在的稅源。如對資源征稅資源本身就是一種客觀存在,只要開發資源,就必須依法納稅。再生稅源是指經過勞動創造後產生的稅源。如對產品或商品征稅。稅源的大部分是再生稅源。
2.按稅源的變化程度,可分為靜態稅源和動態稅源
靜態稅源是指在一定時期內變化不大,可穩定地為稅收分配提供收入的稅源。靜態稅源是保證稅收收入完成的基礎條件。動態稅源是指在一定時期內變化較大,不能穩定地為稅收分配提供收入的稅源。對於動態稅源,應加強對其管理,使之朝著有利於擴大稅源的方向發展。
3.按稅源可構成稅收收入量占稅收總收入中的比重,可分為一般稅源和重點稅源
一般稅源是指可供稅收分配的收入較少,在全部稅收收入中所佔比例不大的稅源。一般稅源戶指的是一些年度創造稅收收入的總量較小的中小型企業和個體工商業戶。重點稅源是指可供稅收分配的收入規模較大,在全部稅收收入中所佔比例較大的稅源。重點稅源戶指的是一些年度創稅規模較大的大型企業單位。
4.按稅源的存在形態,可分為有形稅源和無形稅源
有形稅源是指能看得見的稅源。如產品銷售收入、利潤額、房產等。無形稅源是指看不見的稅源。如行為、專利、特許權、商譽等。

B. 2021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超過多少萬億元

國內生產總值110萬億元,經濟總量佔世界經濟比重達18.5%,人均GDP突破1萬美元……2012至2021年這十年間,中國綜合國力顯著增強。9月13日起,國家統計局開始發布多篇「黨的十八大以來經濟社會發展成就系列報告」,講述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累累碩果。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最多18字)



新華社資料圖




經濟總量不斷邁上新台階




2013至2021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6.6%,高於同期世界經濟2.6%的增速,也高於發展中經濟體3.7%的平均增長水平。國內生產總值2021年突破110萬億元,達114.4萬億元,按不變價計算為2012年的1.8倍。




經濟總量邁上新台階的同時,我國經濟佔全球份額穩步提升,國際影響力與日俱增。按年平均匯率折算,2021年我國經濟總量佔世界經濟的比重達18.5%,比2012年提高7.2個百分點,穩居世界第二位。2013至2021年,我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平均貢獻率超過30%,居世界第一。




人均GDP水平實現新突破。2021年,我國人均GDP達80976元,扣除價格因素,比2012年增長69.7%,年均增長6.1%。




同時,財政實力進一步增強。2021年,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突破20萬億元大關,達到20.3萬億元,按同口徑計算,2013至2021年年均增長5.8%。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外匯儲備穩定在3萬億美元以上,2021年末達32502億美元,穩居世界第一。




基礎產業基礎設施不斷夯實




農業、交通、信息通信、能源……十年間,一系列基礎產業和基礎設施不斷夯實,促進經濟平穩健康發展,為保障和改善民生創造有利條件。




農業方面,2021年,我國糧食產量13657億斤,比2012年增產11.5%,連續7年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2015至2021年,穀物總產量保持在6億噸以上,穩居世界首位;肉類、水果、花生、籽棉、茶葉等農產品產量均保持世界第一。農業科技創新和機械化步伐加快。2021年,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超過60%,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超過70%。




交通領域同樣成果豐碩,建成了全球最大的高速鐵路網、高速公路網。2012至2021年末,鐵路營業里程由9.8萬公里增加至15.1萬公里;其中高速鐵路營業里程由不到1萬公里增加到4萬公里。公路里程由424萬公里增加到528萬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里程由9.6萬公里增加到16.9萬公里。2021年末,城市軌道交通運營線路總里程8736公里,擁有運營線路的城市達51個。




十年來,「寬頻中國」「網路強國」戰略加快實施,2021年,我國移動互聯網接入流量2216億GB,是2012年的252倍。2021年,互聯網上網人數達10.32億人,比2012年增長83%;互聯網普及率升至73%,提高30.9個百分點;累計建成並開通5G基站142.5萬個,已建成全球最大5G網,5G基站總量佔全球比重達60%以上,居全球首位。




此外,能源生產能力穩步提升。初步核算,2021年,我國一次能源生產總量43.3億噸標准煤,比2012年增長23.2%,年均增長2.3%。2021年末,全國發電裝機容量237692萬千瓦,比2012年末增長1.1倍;水電、風電、太陽能發電裝機和核電在建規模穩居世界第一,成為全球非化石能源的引領者。




研發人員總量穩居世界首位




創新成為近十年來我國經濟發展方式加快轉變、走向高質量發展之路的關鍵詞。2021年,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支出27956億元,為2012年的2.7倍,年均增長11.7%;研發經費支出與國內生產總值之比為2.44%,比2012年提高0.53個百分點,已接近OECD(經合組織)國家疫情前2.47%的平均水平。科教興國、人才強國戰略扎實推進,研發人員總量穩居世界首位。2021年,按摺合全時工作量計算的全國研發人員總量為562萬人年,比2012年增長73.1%,連續9年居世界第一。




投入增長的同時,創新產出也不斷擴大。量子信息、鐵基超導、幹細胞、合成生物學等基礎前沿領域涌現出一系列重大原創成果,載人航天、探月工程、深海工程、超級計算、大飛機製造等戰略高技術領域取得重大突破。2021年,國內外專利申請授權量460.1萬件,比2012年增長2.7倍。




(原標題:國內生產總值突破110萬億元 經濟總量穩居世界第二 十年來中國綜合國力顯著增強)




來源:北京日報 | 記者 趙語涵

C. 地方稅源建設工作匯報

一、地稅收入結構的變化與特點

(一)地稅收入總量持續增長,但增幅明顯回落。2007年全縣地稅收入首次突破8000萬元,比上年增長30.76%。雖然今年上半年仍保持高速增長勢頭,但下半年地稅收入增幅明顯回落,有的月份甚至出現負增長。截止9月底止,全縣入庫地稅收入8786萬元,比上年同期僅增長25.3%,比2007年少增長5.46個百分點,也落後全市平均增速4.3個百分點,列全市十個縣(市、區)倒數第三位。

二、加強地方稅源建設的思考

(一)加快經濟發展,夯實稅源基礎。

稅收來源於經濟,離開了經濟的發展,稅收就成為無源之水。作為一個以資源加工為主的山區小縣,必須逐步建立新老稅源交替、大小稅源並舉、支柱稅源多元化的多層次稅源結構體系,是確保地方稅收與經濟持續協調發展的基礎。因此,全縣各部門都要樹立「圍繞經濟抓稅收,圍繞稅收促經濟」的大稅收理念,強化效益財源意識,把發展經濟、培植稅源、優化經濟結構作為一項重要工作。

(二)突出發展工業,做大稅收總量。

近年來,縣委、縣政府始終堅持「工業立區」的發展戰略,取得了較好成效,縣工業企業持良性發展勢頭,今年1-8月全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增加值46076萬元,同比增長55.69%,工業產品產銷率達97.9%,工業用電量同比也增長了10.7%。但是,製造業對縣的稅收貢獻並未佔主導地位,仍有巨大的發展空間。為此,應引導工業企業向工業園區集聚,充分利用沿海發達地區工業企業向內地轉移的有利時機,進一步加大招商引資力度,真正把縣工業園區建成的「板塊財源」;重點扶持和幫助龍頭型企業、民營型企業,促其做大、做強、做優,提高其綜合競爭能力和抵抗市場風險能力;要利用是全國的`「竹鄉」優勢,支持傳統產業發展壯大,實施科技創新,增加高新技術產業附加值比重。

(三)調整產業結構,拓展稅源渠道。

近年來,第三產業稅收收入的比重雖有所上升,但總體發展水平不高,與相鄰的上高縣、高安市的差距在逐年拉大。當前,縣要著重做好以下幾項工作:一是要利用新行政中心建設的有利時機,進一步完善市政工程、設施的建設,構建新的行政、商務、消費中心等核心圈。同時,將現有的建材市場、商貿廣場進一步做大做強,成為全縣工業產品的集散地。二是抓住武吉高速在境內設有兩個入口的機遇,以新建設的縣城汽運城為平台,加快發展以公路運輸為主的物流產業。三是以國家級原始生態自然保護區——「官山」為龍頭,深度開發洞山宗教文化生態旅遊、黃檗山宗教文化旅遊、天寶古村落景旅遊及陶淵明故里等旅遊資源;同時,配套建設集住宿、會議、旅遊、娛樂等功能齊全、高檔次的星級賓館,發展壯大縣旅遊產業,使其成為地方稅收新的增長點。

(四)優化房地產業,保持穩定增長。

近幾年來,房地產業已成為經濟的一大亮點和地方稅收增收的主要來源。總體來看,房地產業運行態勢良好,盡管國家宏觀調控對房地產業採取「適度從緊」的政策,對房地產的發展有一定的影響,但其仍處於一個發展的上升階段。隨著城鄉居民收入水平的逐步提高,將為房地產業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當前,應當堅持「城市經營」理念,優化房地產業市場要素培育,努力實現長期經營、健康協調、溫而不火。在土地供應上,加強政府對土地一級市場調控,集約利用土地資源;在項目開發上,做到有序、適度、遞次;在企業發展上,注重滾動培育龍頭企業。優化商品房供應結構,擴大住房有效供給,引導住房理性消費,積極培育住房有效需求,繼續保持和維護房地產市場的良好發展勢頭,促進稅收收入持續穩定增長。

(五)加強稅源監管,提高稅收效益。

加強稅源管理不僅有利於增加財政收入,也有利於為地方經濟發展提供一個公平的市場競爭環境。一要提高稅收征管的質量和效率,依法征稅,應收盡收,確保稅收收入隨經濟發展而穩定增長,實現稅源向稅收的轉化。二要不斷完善稅收征管體制和內部管理機制,及時有效落實各項稅收政策,充分發揮稅收調節經濟和調節分配的作用,大力扶持支柱產業和重點稅源企業,把促進地方經濟發展與經濟稅源建設有機結合起來。三要公平稅負、營造公平競爭環境,依法加強稅收征管。在加強重點稅種徵收、重點稅源監控、重大工程項目及重點行業征管的同時,加大社會綜合治稅力度,完善零散稅源管理,做到「抓大不放小」。嚴厲打擊各種涉稅違法行為,防止國家稅收的流失,做到應收盡收。

(六)落實優惠政策,培植後續稅源。

稅源增長點的建設不僅在於營建,更在於扶持。近年來,國家相繼出台了一系列稅收優惠政策,這些優惠政策的貫徹落實,短期看是減少了稅收,但長期看則是培植了稅源,增加了後續財力。因此,要轉變觀念,著眼長遠,堅持「嚴格依法征稅應收盡收,著力培植稅源應免盡免」的稅收科學發展觀,用足用活各項稅收優惠政策,一方面扶持企業增強發展後勁,另一方面也可涵養稅源。

(七)創新納稅服務,優化稅收環境。

納稅服務是稅收征管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貫穿於稅收征管的全過程。地稅部門要以優化納稅環境和提高稅法遵從度為目標,不斷改進納稅服務工作,通過強化日常的納稅服務實現管理與服務的有機結合;要牢固樹立公正執法和公平稅負就是對納稅人最好的服務理念,創造良好的公平競爭環境;要規范辦稅程序,簡化審批手續,提高工作效率,最大限度地方便納稅人辦稅,節約納稅人成本,建立和諧的經濟與稅收發展環境。

D. 稅源管理的影響因素

一是經濟發展總量決定了稅源總量,進而決定了稅源管理的工作量。
二是不同的經濟增長模式決定了稅源構成的變化,進而影響稅源管理方式的改變。不同的經濟增長模式決定了產業結構的變化。產業結構的不斷升級為稅源的不斷增長提供可能,而停滯不前、難以升級的產業結構在制約地區經濟發展的同時也制約了稅源的擴大。稅源管理方式應根據產業結構的發展變化不斷地予以調整與完善。
三是不同行業決定了不同特點的稅源。由於行業經營特點存在差別,由其決定的稅源也呈現不同的特點,稅源管理方式方法選擇應充分考慮稅源自身的特點。不同行業的生產經營規律決定行業稅源呈現不同特點;企業會計核算真實與否,影響其稅源真實規模的大小;企業經營交易方式的多樣化給稅源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戰。 稅收征管是一個廣義的概念,是指除了稅收立法之外的整個稅收分配過程的全部工作,即稅務機關圍繞稅法的貫徹執行,組織稅款入庫以及開展與之相關的所有工作。而所有這些工作都是與基層稅源管理工作息息相關的,因此,稅收征管的過程實質上就是稅源管理的過程。建立高質量的稅源管理機制與建立完善高效的稅收征管機制是統一的,其基本標志主要有二:
一是稅收征管高效率。一般是指稅源管理活動中成本投入與產出的對比關系,徵收同等量的稅收而花費的成本較低。
二是稅源管理高效力。是指征稅人具有較高的稅收執法水平,納稅人具有較高的照章納稅水平,反映了現代社會較高的法治水平。 外部信息,是指來源於國稅系統之外的與稅源管理密切相關的納稅人涉稅信息。在具體的實踐工作中,涉稅信息主要來源於以下方面:
一是地稅部門。從具體業務看,國地稅合作的范圍較為廣泛,例如:在貨物運輸發票管理方面,兩家可以建立信息交換與網路共享機制,地稅部門可定期向國稅部門通報運輸公司登記與管理信息,並及時回復國稅部門發出的可疑發票協查函;對日常管理中發現的」不符」、」缺聯」和」重號」等發票,國稅部門應於當月進行進項稅額轉出,並將有關信息及時與地稅部門相互通報,嚴格審核檢查。在運輸發票開具方面,國稅部門可與地稅部門協定,開票單位在運輸發票或運費清單上必須註明承運車輛牌號,代開的貨物運輸發票必須註明完稅憑證號,以備國稅部門核查。
二是工商管理部門。在辦理營業執照和稅務登記證的事項中,稅務部門與工商部門的信息交流與溝通較為重要,還應在經營監管等方面擴大合作范圍,真正達到共同監管業戶經營的目的。
三是司法機關。嚴格稅務執法,離不開公安、法院等相關司法機構的配合,主要體現在聯合打擊涉稅違法犯罪行為等方面。
四是統計部門。統計部門負責國民經濟等相關指標信息的調查、測算與公布,這些信息對其他相關經濟職能部門包括稅務部門的決策發揮著重要的參考作用。
五是各金融機構。在當前信用體制尚不健全的情況下 金融機構的相關信息對稅務部門強化稅源監控發揮著重要作用。 一是地方黨政機關對稅收工作的行政干預。有些地方政府對稅務機關在組織收入、稅收行政執法等方面的干預較大,在一定程度E影響了稅務機關稅源管理的質量和水平。
二是納稅人素質高低。納稅人豐富的經濟稅收知識、較強的稅法遵從度有助於稅務機關提高稅源管理運行機制的效率,相反,則會降低稅源管理機制的運,行效率。
三是無形制約因素的影響。此處所謂的無形制約因素主要是指國民的道德意識與思想素質等。

E. 稅收詳細資料大全

稅收是指國家為了向社會提供公共產品、滿足社會共同需要、按照法律的規定,參與社會產品的分配、強制、無償取得財政收入的一種規范形式。稅收是一種非常重要的政策工具。

基本介紹

歷年稅收數據,本質,產生與發展,特徵,強制性,無償性,固定性,總結,典故,市場稅,田稅,車船稅,職能,組織財政,調節經濟,監督經濟,分類,按課稅對象,計算依據,與價格的關系,課稅對象,管理和使用,徵收形態,管轄對象,稅率形式,其他歸類方法,稅法,理論,社會契約論,凱恩斯主義,交換說,公共需要論,馬克思主義,制度,

歷年稅收數據

2015年稅收收入124892億元。 2016年稅收收入130354億元。 2017年稅收收入144360億元。 2018年稅收收入156401億元,比上年增加12031億元

本質

稅收是國家( *** )公共財政最主要的收入形式和來源。稅收的本質是國家為滿足社會公共需要,憑借公共權力,按照法律所規定的標准和程式,參與國民收入分配,強製取得財政收入所形成的一種特殊分配關系。它體現了一定社會制度下國家與納稅人在徵收、納稅的利益分配上的一種特定分配關系。馬克思指出:1.「賦稅是 *** 機關的經濟基礎,而不是其他任何東西。」2.「國家存在的經濟體現就是捐稅」。恩格斯指出:「為了維持這種公共權力,就需要公民繳納費用——捐稅。」19世紀美國法官霍爾姆斯說:「稅收是我們為文明社會付出的代價。」這些都說明了稅收對於國家經濟生活和社會文明的重要作用。 國家稅收 (1)

產生與發展

歷史上,在國家產生的同時,也就出現了保證國家實現其職能的財政。在我國古代的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夏朝,最早出現的財政徵收方式是「貢」,即臣屬將物品進獻給君王。當時,雖然臣屬必須履行這一義務,但由於貢的數量,時間尚不確定,所以,「貢」只是稅的雛形。而後出現的「賦」與「貢」不同。西周,徵收軍事物資稱「賦」;徵收土產物資稱「稅」。 鹽鐵論 春秋後期,賦與稅統一按田畝徵收。"賦"原指軍賦,即君主向臣屬徵集的軍役和軍用品。但事實上,國家徵集的收入不僅限於軍賦,還包括用於國家其他方面支出的產品。此外,國家對關口、集市、山地、水面等徵集的收入也稱"賦"。所以,「賦」已不僅指國家徵集的軍用品,而且具有了「稅」的涵義。清末,租稅成為多種捐稅的統稱。農民向地主交納實物曰租,向國家交納貨幣曰稅。 有歷史典籍可查的對土地產物的直接征稅,始於公元前594年(魯宣公十五年)魯國實行了「初稅畝」,按平均產量對土地征稅。後來,「賦」和「稅」就往往並用了,統稱賦稅。自戰國以來,中國封建社會的賦役制度主要有四種:戰國秦漢時期的租賦制(徵收土地稅和人頭稅)、魏晉至隋唐的租調制(徵收土地稅、人頭稅和勞役稅)、中唐至明中葉的兩稅法(徵收資產稅和土地稅)、明中葉至鴉片戰爭前的一條鞭法和地丁合一(徵收土地稅)。[2]

特徵

稅收與其他分配方式相比,具有強制性、無償性和固定性的特徵,習慣上稱為稅收的「三性」。

強制性

國家稅務局 稅收的強制性是指稅收是國家以社會管理者的身份,憑借政權力量,依據政治權力,通過頒布法律或政令來進行強制徵收。負有納稅義務的社會集團和社會成員,都必須遵守國家強制性的稅收法令,在國家稅法規定的限度內,納稅人必須依法納稅,否則就要受到法律的制裁,這是稅收具有法律地位的體現。強制性特徵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稅收分配關系的建立具有強制性,即稅收徵收完全是憑借國家擁有的政治權力;另一方面是稅收的徵收過程具有強制性,即如果出現了稅務違法行為,國家可以依法進行處罰。

無償性

稅收的無償性是指通過征稅,社會集團和社會成員的一部分收入轉歸國家所有,國家不向納稅人支付任何報酬或代價。稅收這種無償性是與國家憑借政治權力進行收入分配的本質相聯系的。無償性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指 *** 獲得稅收收入後無需向納稅人直接支付任何報酬;另一方面是指 *** 徵得的稅收收入不再直接返還給納稅人。稅收無償性是稅收的本質體現,它反映的是一種社會產品所有權、支配權的單方面轉移關系,而不是等價交換關系。稅收的無償性是區分稅收收入和其他財政收入形式的重要特徵。

固定性

稅收的固定性是指稅收是按照國家法令規定的標准徵收的,即納稅人、課稅對象、稅目、稅率、計價辦法和期限等,都是稅收法令預先規定了的,有一個比較穩定的試用期間,是一種固定的連續收入。對於稅收預先規定的標准,征稅和納稅雙方都必須共同遵守,非經國家法令修訂或調整,征納雙方都不得違背或改變這個固定的比例或數額以及其他制度規定。

總結

稅收的三個基本特徵是統一的整體。其中,強制性是實現稅收無償徵收的強有力保證,無償性是稅收本質的體現,固定性是強制性和無償性的必然要求。

典故

市場稅

古代市場稱為「市」。市是商品經濟發展的產物,由來已久。商代末年,商人貿易就已出現,但當時手工業和商業都屬官辦,所以沒有市場稅收。到西周後期,由於商品經濟的發展,在官營工商業之外,出現了以家庭副業為主的私營手工業和商業,集市貿易日益增多,因此出現了我國歷史上最早的市場(交易)稅收。 井田制 周代市場在王宮北垣之下,東西平列為三區,分別為朝市、午市和晚市。市場稅收實行「五布」征稅制;一是分(糹次)布,即屋稅;二是總布,即牙稅;三是廛布,即地稅;四是質布,指對違反契約文書者所征之稅;五是罰布,即罰金。市場稅收由司市、僱人、泉府等官吏統一管理,定期上交國庫。

田稅

春秋時期魯國實行的「初稅畝」。據《春秋》記載,魯宣公十五年(公元前594年),列國中的魯國首先實行初稅畝,這是徵收田稅的最早記載。這種稅收以徵收實物為主。實行「初稅畝」反映了土地制度的變化,是一種歷史的進步。 關市之稅

車船稅

最早對私人擁有的車輛和舟船征稅是在漢代初年。武帝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漢朝就頒布了徵收車船稅的規定,當時叫「算商車」,「算」為征稅基本單位,一算為120錢,這時的徵收對象還只局限於載貨的商船和商車。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開始把非商業性的車船也列入征稅范圍。法令規定,非商業用車每輛征稅一算,商業用車征稅加倍;舟船五丈以上征稅一算,「三老」(掌管教化的鄉官)和「騎士」(由各郡訓練的騎兵)免徵車船稅。同時規定,對隱瞞不報或呈報不實的人給以處罰,對告發的人進行獎勵。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車船稅停止徵收。

職能

稅收分為國稅和地稅。地稅又分為:資源稅、個人所得稅、個人偶然所得稅、土地增值稅、城市維護建設稅、車船使用稅、房產稅、屠宰稅、城鎮土地使用稅、固定資產投資方向調節稅、企業所得稅、印花稅等。 稅收主要用於國防和軍隊建設、國家公務員工資發放、道路交通和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科學研究、醫療衛生防疫、文化教育、救災賑濟、環境保護等領域。 稅收的職能和作用是稅收職能本質的具體體現。一般來說,稅收具有以下幾種重要的基本職能:

組織財政

稅收是 *** 憑借國家強制力參與社會分配、集中一部分剩餘產品(不論貨幣形式或者是實物形式)的一種分配形式。組織國家財政收入是稅收原生的最基本職能。

調節經濟

*** 憑借國家強制力參與社會分配,必然會改變社會各集團及其成員在國民收入分配中佔有的份額,減少了他們可支配的收入,但是這種減少不是均等的,這種利益得失將影響納稅人的經濟活動能力和行為,進而對社會經濟結構產生影響。 *** 正好利用這種影響,有目的的對社會經濟活動進行引導,從而合理調整社會經濟結構。

監督經濟

國家在徵收取得收入過程中,必然要建立在日常深入細致的稅務管理基礎上,具體掌握稅源,了解情況,發現問題,監督納稅人依法納稅,並同違反稅收法令的行為進行斗爭,從而監督社會經濟活動方向,維護社會生活秩序。 稅收的作用就是稅收職能在一定經濟條件下,具體表現出來的效果。稅收的作用具體表現為能夠體現公平稅負,促進平等競爭;調節經濟總量,保持經濟穩定;體現產業政策,促進結構調整;合理調節分配,促進共同富裕;維護國家權益,促進對外開放等。

分類

稅收分類是從一定的目的和要求出發,按照一定的標准,對各不同稅種隸屬稅類所做的一種劃分。我國的稅種分類主要有:

按課稅對象

1、流轉稅。流轉稅是以商品生產流轉額和非生產流轉額為課稅對象徵收的一類稅。 流轉稅是我國稅制結構中的主體稅類,稅種。 2、所得稅。所得稅亦稱收益稅,是指以各種所得額為課稅對象的一類稅。 所得稅也是我國稅制結構中的主體稅類,包括企業所得稅、個人所得稅等稅種。內外資企業所得稅率統一為25%。(《企業所得稅法》2008年1月1日起施行。1991年4月9日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商投資企業和外國企業所得稅法》和1993年12月13日國務院發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暫行條例》同時廢止)。另外,國家給予了兩檔優惠稅率:一是符合條件的小型微利企業,減按20%的稅率徵收;二是國家需要重點扶持的高新技術企業,減按15%的稅率徵收。 3、財產稅。財產稅是指以納稅人所擁有或支配的財產為課稅對象的一類稅。 4、行為稅。行為稅是指以納稅人的某些特定行為為課稅對象的一類稅。 我國現行稅制中的城市維護建設稅、固定資產投資方向調節稅、印花稅、屠宰稅和筵席稅都屬於行為稅。 5、資源稅。資源稅是指對在我國境內從事資源開發的單位和個人徵收的一類稅。我國現行稅制中資源稅、土地增值稅、耕地佔用稅和城鎮土地使用稅都屬於資源稅。

計算依據

1、從量稅。從量稅是指以課稅對象的數量(重量、面積、件數)為依據,按固定稅額計征的一類稅。 從量稅實行定額稅率,具有計算簡便等優點。如我國現行的資源稅、車船使用稅和土地使用稅等。 2、從價稅。從價稅是指以課稅對象的價格為依據,按一定比例計征的一類稅。 從價稅實行比例稅率和累進稅率,稅收負擔比較合理。如我國現行的增值稅、營業稅、關稅和各種所得稅等稅種。

與價格的關系

1、價內稅。價內稅是指稅款在應稅商品價格內,作為商品價格一個組成部分的一類稅。如我國現行的消費稅、營業稅和關稅等稅種。 2、價外稅。價外稅是指稅款不在商品價格之內,不作為商品價格的一個組成部分的一類稅。如我國現行的增值稅(商品的價稅合一並不能否認增值稅的價外稅性質)。

課稅對象

1、正稅。指與其他稅種沒有連帶關系,有特定的課稅對象,並按照規定稅率獨立徵收的稅。徵收附加稅或地方附加,要以正稅為依據。我國現行各個稅種,如增值稅、營業稅、農業稅等都是正稅。 2、附加稅。是指隨某種稅收按一定比例加征的稅。例如外商投資企業和外國企業所得稅規定,企業在按照規定的企業所得稅率繳納企業所得稅的同時,應當另按應納稅所得額的3%繳納地方所得稅。該項繳納的地方所得稅,就是附加稅。

管理和使用

1、中央稅。中央稅是指由中央 *** 徵收和管理使用或由地方 *** 徵收後全部劃解中央 *** 所有並支配使用的一類稅。如我國現行的關稅和消費稅等。這類稅一般收入較大,徵收范圍廣泛。 2、地方稅。地方稅是指由地方 *** 徵收和管理使用的一類稅。如我國現行的個人所得稅、屠宰稅和筵席稅等(嚴格來講,我國的地方稅只有屠宰稅和筵席稅)。這類稅一般收入穩定,並與地方經濟利益關系密切。 3、中央與地方共享稅。中央與地方共享稅是指稅收的管理權和使用權屬中央 *** 和地方 *** 共同擁有的一類稅。如我國現行的增值稅和資源稅等。這類稅直接涉及到中央與地方的共同利益。 這種分類方法是實行分稅制財政體制的基礎。

徵收形態

1、實物稅。實物稅是指納稅人以各種實物充當稅款繳納的一類稅。如農業稅。 2、貨幣稅。貨幣稅是指納稅人以貨幣形式繳納的一類稅。在現代社會里,幾乎所有的稅種都是貨幣稅。

管轄對象

1、國內稅收。是對本國經濟單位和公民個人徵收的各稅。 2、涉外稅收。是具有。

稅率形式

1、比例稅。即對同一課稅對象,不論數額多少,均按同一比例征稅的稅種。 2、累進稅。是隨著課稅對象數額的增加而逐級提高稅率的稅種。包括全額累進稅率、超額累進稅率、超率累進稅率。 3、定額稅。是對每一單位的課稅對象按固定稅額征稅的稅種。

其他歸類方法

一、按課稅目的為標准分類 1、財政稅。凡側重於以取得財政收入為目的而課征的稅,為財政稅。 2、調控稅。凡側重於以實現經濟和社會政策、加強巨觀調控為目的而課征的稅,為調控稅。這種分類體現了稅收的主要職能。 二、按稅收的側重點或著眼點為標准分類 1、對人稅。凡主要著眼於人身因素而課征的稅為對人稅。早期的對人稅一般按人口或按戶徵收,如人頭稅、人丁稅、戶捐等。在現代國家,由於人已成為稅收主體而非客體,因而人頭稅等多被廢除。 2、對物稅。凡著眼於物的因素而課征的稅為對物稅,如對商品、財產的征稅。這是西方國家對稅收的最早分類。 三、按稅收負擔能否轉嫁為標准分類 1、直接稅。直接稅是指納稅人本身承擔稅負,不發生稅負轉嫁關系的一類稅。如所得稅和財產稅等。 2、間接稅。間接稅是指納稅人本身不是負稅人,可將稅負轉嫁與他人的一類稅。如流轉稅和資源稅等。 四、其他 1、以徵收的延續時間為標准: 可以分為經常稅和臨時稅。 2、根據稅收是否具有特定用途為標准: 可分為一般稅和目的稅。 3、根據稅制的總體設計類型 :可分為單一稅和復合稅。 4、根據應納稅額的確定方法: 可分為定率稅和配賦稅。 5、根據征稅是否構成獨立稅種: 可分為正稅和附加稅。

稅法

稅法即稅收法律制度,是調整稅收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是國家法律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以憲法為依據,調整國家與社會成員在征納稅上的權利與義務關系,維護社會經濟秩序和稅收秩序,保障國家利益和納稅人合法權益的一種法律規范,是國家稅務機關及一切納稅單位和個人依法征稅的行為規則。 按各稅法的立法目的、征稅對象、權益劃分、適用范圍、職能作用的不同,可作不同的分類。一般採用按照稅法的功能作用的不同,將稅法分為稅收實體法和稅收程式法兩大類。 稅收法律關系體現為國家征稅與納稅人的利益分配關系。在總體上稅收法律關系與其他法律關系一樣也是由主體、客體和內容三方面構成。 稅法構成要素是稅收課征制度構成的基本因素,具體體現在國家制定的各種基本法中。主要包括納稅人、課稅對象、稅目、稅率、減稅免稅、納稅環節、納稅期限、違章處理等。其中納稅人、課稅對象、稅率三項是一種稅收課征制度或一種稅收基本構成的基本因素。 稅法具有 多樣性 規范性 統一性 技術性 經濟性 的特徵。 《中華人民共和國稅收徵收管理法》規定,納稅人必須在規定的申報期限內到稅務機關辦理納稅申報。稅務機關憑借國家政權賦予的權力,以國家政權的名義,向納稅人徵收稅款。如果納稅人偷稅、欠稅、騙稅、抗稅,稅務機關就要追繳稅款、滯納金,依法處以罰款,觸犯刑法的還要由司法機關予以刑事處罰。 偷稅,是納稅人有意違反稅法規定,用欺騙、隱瞞等方式(如偽造、變造、隱匿、擅自銷毀賬簿和記賬憑證,進行虛假的納稅申報等),不繳或少繳應納稅款的行為。 欠稅,是納稅人超過稅務機關核定的納稅期限,沒有按時納稅而拖欠稅款的行為。 騙稅,是納稅人或人員以假報出口或其他欺騙手段騙取國家出口退稅款的行為。在我國,出口退稅是對納稅人出口的貨物退還或免徵在國內各生產和流通環節已納或應納的增值稅、消費稅。出口退稅是國際慣例。 抗稅,是納稅人以暴力、威脅方法拒不繳納稅款的行為。聚眾鬧事,威脅、圍攻稅務機關和毆打稅務幹部,拒不繳納稅款的,就屬於抗稅。

理論

社會契約論

在稅收漫長的發展歷史過程的早期,「納稅」似乎是人與生俱來的義務,而「征稅」似乎也是國家順理成章的權利(權力);但是,這一觀念的合理性在14、 15世紀文藝復興運動興起後開始受到挑戰。這一挑戰最初來源於對 國家的起源問題的探討。荷蘭偉大的法學家和思想家格勞秀斯(Hugo Grotius)把國家定義為「一群自由人為享受權利和他們的共同利益而結合起來的完全的聯合」 ,提出了國家起源於契約的觀念。英國思想家霍布斯(Thomas Hobbes)認為,國家起源於「一大群人相互訂立信約」,「按約建立」的「政治國家」的一切行為,包括征稅,都來自於人民的授權;人民納稅,乃是因為要使國家得以有力量在需要時能夠「御敵制勝」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辯護人、思想家洛克(John Locke)在試圖以自然法學說說明國家的起源和本質問題時,提到:「誠然, *** 沒有巨大的經費就不能維持,凡享受保護的人都應該從他的產業中支出他的一份來維持 *** 。」18世紀,法國啟蒙思想家孟德斯鳩(Montesquieu)在其代表作《論法的精神》中專章(第十三章——筆者注)論述了「賦稅、國庫收入的多寡與自由的關系」。他認為,「國家的收入是每個公民所付出的自己財產的一部分,以確保他所余財產的安全或快樂地享用這些財產」。 而作為社會契約觀念集大成者的盧梭(Rousseau)則將國家起源於契約的理論作了最為系統的表述。對他而言,社會契約所要解決的根本問題就是「要尋找出一種結合的形式,使它能以全部共同的力量來維護和保障每個結合者的人身和財富」,「每個結合者及其自身的一切權利全部都轉讓給整個的集體」。 因此,在古典自然法學家們看來,國家起源於處於自然狀態的人們向社會狀態過渡時所締結的契約;人們向國家納稅——讓渡其自然的財產權利的一部分——是為了能夠更好地享有他的其他的自然權利以及在其自然權利一旦受到侵犯時可以尋求國家的公力救濟;國家征稅,也正是為了能夠有效地、最大限度地滿足上述人們對國家的要求。無論如何,納稅和征稅二者在時間上的邏輯關系應當是人民先同意納稅並進行授權,然後國家才能征稅;國家征稅的意志以人民同意納稅的意志為前提,「因為如果任何人憑著自己的權勢,主張有權向人民征課賦稅而無需取得人民的那種同意,他就侵犯了有關財產權的基本規定,破壞了 *** 的目的」。 所以,人民之所以納稅,無非是為了使國家得以具備提供「公共服務」(public services)或「公共需要」(public necessity) 的能力;國家之所以征稅,也正是為了滿足其創造者——作為締約主體的人民對公共服務的需要。

凱恩斯主義

19世紀末以來至20世紀中葉,隨著資本主義從自由走向壟斷,西方資本主義國家也逐步從經濟自由主義轉向國家干預經濟的凱恩斯主義;與此同時,作為國家巨觀調控的經濟手段之一的稅收和法律手段之一的稅法,其經濟調節等職能被重新認識並逐漸加以充分運用。今天,在現代市場經濟日益向國際化和全球趨同化方向發展的趨勢下,世界各國在繼續加強競爭立法,排除市場障礙,維持市場有效競爭,並合理有度地直接參與投資經營活動的同時,越來越注重運用包括稅收在內的經濟杠桿對整個國民經濟進行巨觀調控,以保證社會經濟協調、穩定和發展,也就滿足了人民對經濟持續發展、社會保持穩定的需要。 凱恩斯

交換說

交換說認為國家征稅和公民納稅是一種權利和義務的相互交換;稅收是國家保護公民利益時所應獲得的代價。「交換」(exchange)是經濟分析法學派運用經濟學的理論和方法來分析法律現象時所使用的基本經濟學術語之一。該學派認為,兩個社會行為主體之間的相互行為,可以分為三種類型:第一種是對主體雙方都有利的行為;第二種是對主體雙方都不利的行為;第三種是對一方有利而對另一方不利的行為。經濟分析法學家們把第一種行為稱為交換,而把後兩種都稱為沖突。從這個意義上說,稅收也可以被認為是交換的一部分;這種交換是自願進行的,通過交換,不僅社會資源得到充分、有效地利用,而且交換雙方都認為其利益會因為交換而得到滿足,從而在對方的價值判斷中得到較高的評價。而且在這種交換活動中,從數量關繫上看,相互交換的權利總量和義務總量總是等值或等額的;所以不存在一方享有的權利(或承擔的義務)要多於另一方的情況,也就不產生將一方界定為「權利主體」而將另一方界定為「義務主體」的問題。

公共需要論

經濟分析法學派的代表人物波斯納(R.A.Posner)認為,「稅收……主要是用於為公共服務(public services)支付費用的。一種有效的財政稅(revenue tax) 應該是那種要求公共服務的使用人支付其使用的機會成本(opportunity costs)的稅收。但這就會將公共服務僅僅看作是私人物品(private goods),而它們之所以成其為公共服務,恰恰是因根據其銷售的不可能性和不適當性來判斷的。在某些如國防這樣的公共服務中,」免費搭車者「(free -rider)問題妨礙市場機制提供(公共)服務的最佳量:拒絕購買我們的核威懾力量中其成本份額的個人會如同那些為之支付費用的人們一樣受到保護」。所以,由於公共服務的消費所具有的非競爭性和非排他性的特徵,決定其無法像私人物品一樣由「私人部門」生產並通過市場機制來調節其供求關系,而只能由集體的代表——國家和 *** 來承擔公共服務的費用支出者或公共需要的滿足者的責任,國家和 *** 也就只能通過建立稅收制度來籌措滿足公共需要的生產資金,尋求財政支持。

馬克思主義

馬克思主義認為,國家起源於階級斗爭,是階級矛盾不可調和的產物,是階級統治、階級專政的工具。「實際上,國家無非是一個階級鎮壓另一個階級的機器。」[19] 與此相聯系,馬克思主義國家稅收學說認為,稅收既是一個與人類社會形態相關的歷史范疇,又是一個與社會再生產相聯系的經濟范疇;稅收的本質實質上就是指稅收作為經濟范疇並與國家本質相關聯的內在屬性及其與社會再生產的內在聯系;稅法的本質則是通過法律體現的統治階級參與社會產品分配的國家意志。由此,國家分配論和國家意志論成為我國稅收和稅法本質學說的支配觀點。根據這一理論,稅收作為分配范疇與國家密不可分,「為了維持這種公共權力(即國家——引者注),就需要公民繳納費用——捐稅」 ;稅收是國家憑借政治權力對社會產品進行再分配的形式;稅法是國家制定的以保證其強制、固定、無償地取得稅收收入的法規范的總稱。 馬克思

制度

國家稅務總局為國務院主管稅收工作的直屬機構(正部級)。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過程中,稅收承擔著組織財政收入、調控經濟、調節社會分配的職能。1994年稅制改革,省級以下國、地稅系統分設。 國稅系統負責徵收管理的 稅種 1、增值稅;2、消費稅;3、鐵道、各銀行總行、保險總公司集中繳納的營業稅、企業所得稅、城市維護建設稅;4、中央企業所得稅;5地方銀行和外資銀行及非銀行金融企業企業所得稅;6、海洋石油企業企業所得稅、資源稅;7、印花稅(證券交易部分);8、境內外商投資企業和外國企業企業所得稅(已廢除);9、中央稅的滯補罰收入;10、車輛購置稅。 地稅系統負責徵收管理的稅種 1、營業稅、2、個人所得稅、3、土地增值稅;4、城市維護建設稅;5、車船使用稅;6、房產稅;7、菸葉稅;8、資源稅;9、城鎮土地使用稅;10、耕地佔用稅;11、企業所得稅(除國稅征管部分);12、印花稅(除國稅征管部分);13、筵席稅(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第516號,宣布筵席稅已經失效。);14、地方稅的滯補罰收入;15、教育費附加。

F. 中國總經濟是多少

2022年,我國經濟總量突破120萬億元,達到121萬億元,這是繼2020年、2021年連續突破100萬億元、110萬億元之後,又躍上新的台階。按年均匯率計算,120萬億元摺合美元約18萬億美元,穩居世界第二位。從人均水平來看,2022年我國人均GDP達到了85698元,比上年實際增長3%。按年平均匯率折算,達到12741美元,連續兩年保持在1.2萬美元以上。

G. 重點稅源是什麼意思

重點稅源是企業在當地還是有一定的規模和影響力,納稅額相對比較大,國稅局才將其納入重點稅源,通俗的說法就是納稅大戶。
一、關鍵指標
一般重點稅源,在國稅和地稅都要求報的.
在重點稅源企業上報的眾多數據指標中,描述稅源形勢的四項關鍵指標是:企業主營業務收入(一定會計期間內企業的主要產品銷售收入或經營業務收入)、企業利潤總額、計征增值稅銷售額和計征營業稅經營收入。這四項數據指標是我國四大稅種——增值稅、消費稅、營業稅和企業所得稅徵收的直接參考經濟數據。其中企業主營業務收入是一項綜合稅源指標。企業利潤總額、計征增值稅銷售額和計征營業稅經營收入分別與企業所得稅、增值稅和營業稅的徵收存在直接聯系。由於這四大稅種的收入佔全國國內稅收收入的80%,所以這四項指標直接反映了我國稅收收入的形勢。
二、宏觀經濟
重點稅源與宏觀國民經濟形勢具有一致性發現宏觀經濟形勢與具體納稅人生產經營狀況之間的聯系一直是稅收分析人員關注的焦點。因為稅收征管的直接依據是具體納稅人收入狀況,而不是GDP總量。也就是說,稅收收入的事後分析可以用GDP、宏觀經濟形勢說話,但在組織收入的過程中一定要以納稅人的收入為依據。同時,社會學界和國際社會對我國近期國民經濟的發展速度不時發出疑慮,迫切需要另有渠道直接反映生產經營企業的具體狀況。
法律依據
《稅收征管法》第四條第二款
納稅人、扣繳義務人必須依照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繳納稅款、代扣代繳、代收代繳稅款。
《稅收征管法》第三十條第一款
扣繳義務人依照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履行代扣、代收稅款的義務。對法律、行政法規沒有規定負有代扣、代收稅款義務的單位和個人,稅務機關不得要求其履行代扣、代收稅款義務。
《稅收征管法》第三十條第二款
扣繳義務人依法履行代扣、代收稅款義務時,納稅人不得拒絕。納稅人拒絕的,扣繳義務人應當及時報告稅務機關處理。

H. 稅源、稅基、稅本有什麼區別

1、定義不同

稅源是指政府征稅的經濟來源。

稅本是產生稅源的基本要素。

稅基是指政府征稅的客觀基礎,它描述的是政府征稅的廣度。

2、所指不同

稅本是主要指人力、資本、土地。

稅源主要有所得、勞務、財產。

稅基是指政府可以據以征稅的對象可分為經濟稅基和非經濟稅基。

(8)稅源經濟總量是多少擴展閱讀:

一、稅源的分類:

1、稅源的變化程度

靜態稅源:指在一定時期內變化不大,可穩定地為稅收分配提供收入的稅源。靜態稅源是保證稅收收入完成的基礎條件。

動態稅源:指在一定時期內變化較大,不能穩定地為稅收分配提供收入的稅源。對於動態稅源,應加強對其管理,使之朝著有利於擴大稅源的方向發展。

2、稅源可構成稅收收入量占稅收總收入中的比重

一般稅源戶:指的是一些年度創造稅收收入的總量較小的中小型企業和個體工商業戶。

重點稅源戶:指的是一些年度創稅規模較大的大型企業單位。

3、稅源的存在形態:

有形稅源:指能看得見的稅源。如產品銷售收入、利潤額、房產等。

無形稅源:指看不見的稅源。如行為、專利、特許權、商譽等。

二、保護稅本是西方財政、經濟學者提出的一項稅收原則。

不過,保護稅本是就整個經濟而言的,國家在運用稅收杠桿過程中,有時也要限制某些經濟單位或經濟活動的發展。這是保護稅本的另一種形式。

國家的稅收只能征自稅源,不能征自稅本。

I. 我國稅收的主要來源有哪些

我國稅收的主要來源是增值稅、消費稅、鐵道、各銀行總行、企業所得稅、城市維護建設稅、中央企業所得稅地方、銀行和外資銀行及非銀行金融企業企業所得稅、海洋石油企業企業所得稅、資源稅、印花稅(證券交易部分)、中央稅的滯補罰收入、車輛購置稅等組成的。

稅收是指國家為了向社會提供公共產品、滿足社會共同需要、按照法律的規定,參與社會產品的分配、強制、無償取得財政收入的一種規范形式。稅收是一種非常重要的政策工具。

(9)稅源經濟總量是多少擴展閱讀:

稅收的職能:

組織財政:

稅收是政府憑借國家強制力參與社會分配、集中一部分剩餘產品(不論貨幣形式或者是實物形式)的一種分配形式。組織國家財政收入是稅收原生的最基本職能。

調節經濟:

政府憑借國家強制力參與社會分配,必然會改變社會各集團及其成員在國民收入分配中佔有的份額,減少了他們可支配的收入,但是這種減少不是均等的,這種利益得失將影響納稅人的經濟活動能力和行為,進而對社會經濟結構產生影響。政府正好利用這種影響,有目的的對社會經濟活動進行引導,從而合理調整社會經濟結構。

監督經濟:

國家在徵收取得收入過程中,必然要建立在日常深入細致的稅務管理基礎上,具體掌握稅源,了解情況,發現問題,監督納稅人依法納稅,並同違反稅收法令的行為進行斗爭,從而監督社會經濟活動方向,維護社會生活秩序。

稅收的作用具體表現為能夠體現公平稅負,促進平等競爭;調節經濟總量,保持經濟穩定;體現產業政策,促進結構調整;合理調節分配,促進共同富裕;維護國家權益,促進對外開放等。

參考資料:網路--稅收

J. 稅收分析的意義是什麼 急,請高手解答,文盲爬開,別來害人!!

稅收分析應緊緊圍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一是稅收彈性分析。稅收彈性是稅收增幅與經濟增幅的對比。開展稅收彈性分析,可以反映稅收增長與經濟增長是否協調,並據此對收入形勢是否正常作出判斷;可以通過對稅收增長與經濟增長不協調原因的剖析,進一步查找影響稅源和稅收變化的因素,從中發現征管中存在的薄弱環節和漏洞。彈性分析是深化稅收分析必須緊緊抓住的一條主線,在稅收分析中具有普遍意義。在開展稅收與經濟對比分析中,不僅要從總量上進行經濟增長與稅收增長的彈性分析,而且要從分量上、從稅種、稅目、行業以至企業等稅收彈性看稅收與經濟增長的協調性。做好稅收彈性分析要注意剔除稅收收入中的特殊因素,以免其影響真實的彈性,掩蓋稅收征管中的問題。根據目前情況,要進一步加強增值稅與增加值、企業所得稅與企業利潤的彈性分析,積極進行消費稅、營業稅各稅目與相關經濟指標的彈性分析,加快開展各地方稅種與對應稅基的彈性分析。通過深入細致的彈性分析,深挖稅收與經濟不適應的根源,解決管理中存在的問題,促進稅收與經濟協調發展。
二是稅負分析。稅負是稅收規模與經濟規模的對比。開展稅負分析可以反映稅務機關徵收管理力度和成效,從中發現管理中存在的問題。開展稅負分析是提高稅收征管質量和效率的一個重要抓手和突破口。首先,要進行地區、稅種和行業的宏觀稅負分析,如地區稅收總量與地區經濟總量對比,工商業增值稅與工商業增加值對比,企業所得稅與企業利潤對比,行業稅收與行業經濟指標對比等,反映宏觀層面的稅負情況。其次,要利用微觀經濟和稅收數據開展針對企業層面的微觀稅負分析,如企業銷售收入與實現稅金對比、計稅所得額與應納所得稅對比;還要將宏觀稅負與微觀稅負分析相結合,進行稅負綜合分析。稅負分析中要注意進行五個比較,即實際稅負與法定稅負的比較,不同地區之間的宏觀稅負比較、同行業稅負比較、稅種稅負比較,以及企業稅負與所屬行業平均稅負的比較。通過這些比較來揭示實際稅負與法定稅負的差異,揭示地區、行業、企業以及稅種稅負之間的差異和動態變化,據此評判檢驗稅收征管的努力程度,按照「宏觀看問題、微觀找原因」的思路,將問題提交管理部門進行納稅評估,真正找出管理上的漏洞。
三是稅源分析。稅源是經濟發展成果在稅收上的體現,是稅收的起點,因而也是稅收征管、稅收分析的起點。開展稅源分析的目的,就是要了解真實稅源狀況,判斷現實徵收率,並據以查漏補缺,應收盡收。但長期以來,我們將稅收分析、加強征管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從申報、徵收到入庫這一過程上,忽視對真實的稅源狀況的分析監控和管理。可以說,不研究稅源,不分析稅源,不了解稅源,提高稅收征管的質量和效率就是一場空談。深化稅源分析,就是要將稅收分析環節前移,將應征數納入到稅收分析中來。不僅要分析納稅申報表上的應征數,更應該分析反映真實稅源的應征數。
為此,要充分利用現有數據,通過對企業生產經營活動成本、利潤和稅負率等指標的分析,對企業財務核算和納稅申報質量進行評判。要積極引進工商、銀行、統計以及行業主管部門等外部數據,實現各外部獨立數據與納稅人申報數據信息的比對分析,解決稅務機關與納稅人信息不對稱的問題,更為准確地判斷企業稅源狀況,提高稅收徵收率。還要通過對各宏觀經濟數據的分析,加強各稅種稅基的研究,推進增值稅、營業稅、企業所得稅等主要稅種的納稅能力估算,從宏觀層面對各地、各稅種稅源狀況和征管力度進行測算分析,努力減少稅收流失。
四是稅收關聯分析。稅收關聯分析主要是對有相關關系的各類稅收數據進行的對比分析,其目的是通過對比發現企業財務核算、納稅申報中的異常情況以及稅款徵收中的問題。如發票銷售額與申報表應稅銷售額、申報應征稅收與入庫稅款和欠稅、增值稅與所得稅、房產稅與契稅、宏觀經濟和企業財務與稅收稅源等數據之間存在著廣泛的關聯性。通過不同數據的相互分析驗證,可以發現稅收管理上的問題。關聯分析已經在實際工作中發揮出了較大的作用,如通過增值稅交叉稽核系統對進、銷項稅金的對比分析,國稅、地稅間就交通運輸業發票開具和抵扣情況的對比分析,以及對海關完稅憑證、農副產品發票、廢舊物資發票等進行的對比分析,直接帶動了稅收管理水平的提高。隨著信息化建設的繼續推進,各種數據信息量迅速增加,各級稅務機關必須抓住時機,充分利用綜合征管信息系統數據、稅收會統核算數據、重點稅源監控數據以及經濟部門和企業財務等數據,開展稅收關聯分析,及時、有效地發現稅款申報徵收中存在的問題,加強稅收管理。

閱讀全文

與稅源經濟總量是多少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背叛愛情的人怎麼諷刺 瀏覽:476
鼓樓區教育局下屬事業單位有哪些 瀏覽:453
共享健康服務有哪些 瀏覽:698
長得丑別人叫你美女怎麼辦 瀏覽:387
華夏幸福產動力做什麼的 瀏覽:187
女人的美好婚姻怎麼過 瀏覽:576
石小坑的幸福生活15怎麼玩 瀏覽:297
進入事業單位具體崗位怎麼確定 瀏覽:946
愛情中的永恆是什麼 瀏覽:9
經濟初級專業技術資格證有哪些 瀏覽:819
非戶口所在地婚姻證明怎麼開 瀏覽:144
連雲港學生9月開學健康卡怎麼填 瀏覽:761
廣州經濟如何發達 瀏覽:118
錦州幸福指數怎麼樣 瀏覽:655
如何看自己的婚姻有幾次 瀏覽:381
檢查一下男性健康大概需要多少錢 瀏覽:447
蜜雪冰城美女為什麼多 瀏覽:96
事業單位學歷和學位怎麼填 瀏覽:451
完美女士是什麼樣 瀏覽:376
崔鶯鶯和張生的愛情受到哪些阻力 瀏覽: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