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經濟稅源的稅源分類
經濟稅源的分類,是按一定標准對經濟稅源進行劃分歸類,其目的是對不同稅源進行科學合理的調研與預測,達到有效管理。
1.按稅源的自然狀態,可分為自然稅源和再生稅源
自然稅源是指自然存在的稅源。如對資源征稅資源本身就是一種客觀存在,只要開發資源,就必須依法納稅。再生稅源是指經過勞動創造後產生的稅源。如對產品或商品征稅。稅源的大部分是再生稅源。
2.按稅源的變化程度,可分為靜態稅源和動態稅源
靜態稅源是指在一定時期內變化不大,可穩定地為稅收分配提供收入的稅源。靜態稅源是保證稅收收入完成的基礎條件。動態稅源是指在一定時期內變化較大,不能穩定地為稅收分配提供收入的稅源。對於動態稅源,應加強對其管理,使之朝著有利於擴大稅源的方向發展。
3.按稅源可構成稅收收入量占稅收總收入中的比重,可分為一般稅源和重點稅源
一般稅源是指可供稅收分配的收入較少,在全部稅收收入中所佔比例不大的稅源。一般稅源戶指的是一些年度創造稅收收入的總量較小的中小型企業和個體工商業戶。重點稅源是指可供稅收分配的收入規模較大,在全部稅收收入中所佔比例較大的稅源。重點稅源戶指的是一些年度創稅規模較大的大型企業單位。
4.按稅源的存在形態,可分為有形稅源和無形稅源
有形稅源是指能看得見的稅源。如產品銷售收入、利潤額、房產等。無形稅源是指看不見的稅源。如行為、專利、特許權、商譽等。
B. 2021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超過多少萬億元
國內生產總值110萬億元,經濟總量佔世界經濟比重達18.5%,人均GDP突破1萬美元……2012至2021年這十年間,中國綜合國力顯著增強。9月13日起,國家統計局開始發布多篇「黨的十八大以來經濟社會發展成就系列報告」,講述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累累碩果。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最多18字)
經濟總量不斷邁上新台階
2013至2021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6.6%,高於同期世界經濟2.6%的增速,也高於發展中經濟體3.7%的平均增長水平。國內生產總值2021年突破110萬億元,達114.4萬億元,按不變價計算為2012年的1.8倍。
經濟總量邁上新台階的同時,我國經濟佔全球份額穩步提升,國際影響力與日俱增。按年平均匯率折算,2021年我國經濟總量佔世界經濟的比重達18.5%,比2012年提高7.2個百分點,穩居世界第二位。2013至2021年,我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平均貢獻率超過30%,居世界第一。
人均GDP水平實現新突破。2021年,我國人均GDP達80976元,扣除價格因素,比2012年增長69.7%,年均增長6.1%。
同時,財政實力進一步增強。2021年,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突破20萬億元大關,達到20.3萬億元,按同口徑計算,2013至2021年年均增長5.8%。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外匯儲備穩定在3萬億美元以上,2021年末達32502億美元,穩居世界第一。
基礎產業基礎設施不斷夯實
農業、交通、信息通信、能源……十年間,一系列基礎產業和基礎設施不斷夯實,促進經濟平穩健康發展,為保障和改善民生創造有利條件。
農業方面,2021年,我國糧食產量13657億斤,比2012年增產11.5%,連續7年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2015至2021年,穀物總產量保持在6億噸以上,穩居世界首位;肉類、水果、花生、籽棉、茶葉等農產品產量均保持世界第一。農業科技創新和機械化步伐加快。2021年,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超過60%,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超過70%。
交通領域同樣成果豐碩,建成了全球最大的高速鐵路網、高速公路網。2012至2021年末,鐵路營業里程由9.8萬公里增加至15.1萬公里;其中高速鐵路營業里程由不到1萬公里增加到4萬公里。公路里程由424萬公里增加到528萬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里程由9.6萬公里增加到16.9萬公里。2021年末,城市軌道交通運營線路總里程8736公里,擁有運營線路的城市達51個。
十年來,「寬頻中國」「網路強國」戰略加快實施,2021年,我國移動互聯網接入流量2216億GB,是2012年的252倍。2021年,互聯網上網人數達10.32億人,比2012年增長83%;互聯網普及率升至73%,提高30.9個百分點;累計建成並開通5G基站142.5萬個,已建成全球最大5G網,5G基站總量佔全球比重達60%以上,居全球首位。
此外,能源生產能力穩步提升。初步核算,2021年,我國一次能源生產總量43.3億噸標准煤,比2012年增長23.2%,年均增長2.3%。2021年末,全國發電裝機容量237692萬千瓦,比2012年末增長1.1倍;水電、風電、太陽能發電裝機和核電在建規模穩居世界第一,成為全球非化石能源的引領者。
研發人員總量穩居世界首位
創新成為近十年來我國經濟發展方式加快轉變、走向高質量發展之路的關鍵詞。2021年,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支出27956億元,為2012年的2.7倍,年均增長11.7%;研發經費支出與國內生產總值之比為2.44%,比2012年提高0.53個百分點,已接近OECD(經合組織)國家疫情前2.47%的平均水平。科教興國、人才強國戰略扎實推進,研發人員總量穩居世界首位。2021年,按摺合全時工作量計算的全國研發人員總量為562萬人年,比2012年增長73.1%,連續9年居世界第一。
投入增長的同時,創新產出也不斷擴大。量子信息、鐵基超導、幹細胞、合成生物學等基礎前沿領域涌現出一系列重大原創成果,載人航天、探月工程、深海工程、超級計算、大飛機製造等戰略高技術領域取得重大突破。2021年,國內外專利申請授權量460.1萬件,比2012年增長2.7倍。
(原標題:國內生產總值突破110萬億元 經濟總量穩居世界第二 十年來中國綜合國力顯著增強)
來源:北京日報 | 記者 趙語涵
C. 地方稅源建設工作匯報
一、地稅收入結構的變化與特點
(一)地稅收入總量持續增長,但增幅明顯回落。2007年全縣地稅收入首次突破8000萬元,比上年增長30.76%。雖然今年上半年仍保持高速增長勢頭,但下半年地稅收入增幅明顯回落,有的月份甚至出現負增長。截止9月底止,全縣入庫地稅收入8786萬元,比上年同期僅增長25.3%,比2007年少增長5.46個百分點,也落後全市平均增速4.3個百分點,列全市十個縣(市、區)倒數第三位。
二、加強地方稅源建設的思考
(一)加快經濟發展,夯實稅源基礎。
稅收來源於經濟,離開了經濟的發展,稅收就成為無源之水。作為一個以資源加工為主的山區小縣,必須逐步建立新老稅源交替、大小稅源並舉、支柱稅源多元化的多層次稅源結構體系,是確保地方稅收與經濟持續協調發展的基礎。因此,全縣各部門都要樹立「圍繞經濟抓稅收,圍繞稅收促經濟」的大稅收理念,強化效益財源意識,把發展經濟、培植稅源、優化經濟結構作為一項重要工作。
(二)突出發展工業,做大稅收總量。
近年來,縣委、縣政府始終堅持「工業立區」的發展戰略,取得了較好成效,縣工業企業持良性發展勢頭,今年1-8月全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增加值46076萬元,同比增長55.69%,工業產品產銷率達97.9%,工業用電量同比也增長了10.7%。但是,製造業對縣的稅收貢獻並未佔主導地位,仍有巨大的發展空間。為此,應引導工業企業向工業園區集聚,充分利用沿海發達地區工業企業向內地轉移的有利時機,進一步加大招商引資力度,真正把縣工業園區建成的「板塊財源」;重點扶持和幫助龍頭型企業、民營型企業,促其做大、做強、做優,提高其綜合競爭能力和抵抗市場風險能力;要利用是全國的`「竹鄉」優勢,支持傳統產業發展壯大,實施科技創新,增加高新技術產業附加值比重。
(三)調整產業結構,拓展稅源渠道。
近年來,第三產業稅收收入的比重雖有所上升,但總體發展水平不高,與相鄰的上高縣、高安市的差距在逐年拉大。當前,縣要著重做好以下幾項工作:一是要利用新行政中心建設的有利時機,進一步完善市政工程、設施的建設,構建新的行政、商務、消費中心等核心圈。同時,將現有的建材市場、商貿廣場進一步做大做強,成為全縣工業產品的集散地。二是抓住武吉高速在境內設有兩個入口的機遇,以新建設的縣城汽運城為平台,加快發展以公路運輸為主的物流產業。三是以國家級原始生態自然保護區——「官山」為龍頭,深度開發洞山宗教文化生態旅遊、黃檗山宗教文化旅遊、天寶古村落景旅遊及陶淵明故里等旅遊資源;同時,配套建設集住宿、會議、旅遊、娛樂等功能齊全、高檔次的星級賓館,發展壯大縣旅遊產業,使其成為地方稅收新的增長點。
(四)優化房地產業,保持穩定增長。
近幾年來,房地產業已成為經濟的一大亮點和地方稅收增收的主要來源。總體來看,房地產業運行態勢良好,盡管國家宏觀調控對房地產業採取「適度從緊」的政策,對房地產的發展有一定的影響,但其仍處於一個發展的上升階段。隨著城鄉居民收入水平的逐步提高,將為房地產業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當前,應當堅持「城市經營」理念,優化房地產業市場要素培育,努力實現長期經營、健康協調、溫而不火。在土地供應上,加強政府對土地一級市場調控,集約利用土地資源;在項目開發上,做到有序、適度、遞次;在企業發展上,注重滾動培育龍頭企業。優化商品房供應結構,擴大住房有效供給,引導住房理性消費,積極培育住房有效需求,繼續保持和維護房地產市場的良好發展勢頭,促進稅收收入持續穩定增長。
(五)加強稅源監管,提高稅收效益。
加強稅源管理不僅有利於增加財政收入,也有利於為地方經濟發展提供一個公平的市場競爭環境。一要提高稅收征管的質量和效率,依法征稅,應收盡收,確保稅收收入隨經濟發展而穩定增長,實現稅源向稅收的轉化。二要不斷完善稅收征管體制和內部管理機制,及時有效落實各項稅收政策,充分發揮稅收調節經濟和調節分配的作用,大力扶持支柱產業和重點稅源企業,把促進地方經濟發展與經濟稅源建設有機結合起來。三要公平稅負、營造公平競爭環境,依法加強稅收征管。在加強重點稅種徵收、重點稅源監控、重大工程項目及重點行業征管的同時,加大社會綜合治稅力度,完善零散稅源管理,做到「抓大不放小」。嚴厲打擊各種涉稅違法行為,防止國家稅收的流失,做到應收盡收。
(六)落實優惠政策,培植後續稅源。
稅源增長點的建設不僅在於營建,更在於扶持。近年來,國家相繼出台了一系列稅收優惠政策,這些優惠政策的貫徹落實,短期看是減少了稅收,但長期看則是培植了稅源,增加了後續財力。因此,要轉變觀念,著眼長遠,堅持「嚴格依法征稅應收盡收,著力培植稅源應免盡免」的稅收科學發展觀,用足用活各項稅收優惠政策,一方面扶持企業增強發展後勁,另一方面也可涵養稅源。
(七)創新納稅服務,優化稅收環境。
納稅服務是稅收征管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貫穿於稅收征管的全過程。地稅部門要以優化納稅環境和提高稅法遵從度為目標,不斷改進納稅服務工作,通過強化日常的納稅服務實現管理與服務的有機結合;要牢固樹立公正執法和公平稅負就是對納稅人最好的服務理念,創造良好的公平競爭環境;要規范辦稅程序,簡化審批手續,提高工作效率,最大限度地方便納稅人辦稅,節約納稅人成本,建立和諧的經濟與稅收發展環境。
D. 稅源管理的影響因素
一是經濟發展總量決定了稅源總量,進而決定了稅源管理的工作量。
二是不同的經濟增長模式決定了稅源構成的變化,進而影響稅源管理方式的改變。不同的經濟增長模式決定了產業結構的變化。產業結構的不斷升級為稅源的不斷增長提供可能,而停滯不前、難以升級的產業結構在制約地區經濟發展的同時也制約了稅源的擴大。稅源管理方式應根據產業結構的發展變化不斷地予以調整與完善。
三是不同行業決定了不同特點的稅源。由於行業經營特點存在差別,由其決定的稅源也呈現不同的特點,稅源管理方式方法選擇應充分考慮稅源自身的特點。不同行業的生產經營規律決定行業稅源呈現不同特點;企業會計核算真實與否,影響其稅源真實規模的大小;企業經營交易方式的多樣化給稅源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戰。 稅收征管是一個廣義的概念,是指除了稅收立法之外的整個稅收分配過程的全部工作,即稅務機關圍繞稅法的貫徹執行,組織稅款入庫以及開展與之相關的所有工作。而所有這些工作都是與基層稅源管理工作息息相關的,因此,稅收征管的過程實質上就是稅源管理的過程。建立高質量的稅源管理機制與建立完善高效的稅收征管機制是統一的,其基本標志主要有二:
一是稅收征管高效率。一般是指稅源管理活動中成本投入與產出的對比關系,徵收同等量的稅收而花費的成本較低。
二是稅源管理高效力。是指征稅人具有較高的稅收執法水平,納稅人具有較高的照章納稅水平,反映了現代社會較高的法治水平。 外部信息,是指來源於國稅系統之外的與稅源管理密切相關的納稅人涉稅信息。在具體的實踐工作中,涉稅信息主要來源於以下方面:
一是地稅部門。從具體業務看,國地稅合作的范圍較為廣泛,例如:在貨物運輸發票管理方面,兩家可以建立信息交換與網路共享機制,地稅部門可定期向國稅部門通報運輸公司登記與管理信息,並及時回復國稅部門發出的可疑發票協查函;對日常管理中發現的」不符」、」缺聯」和」重號」等發票,國稅部門應於當月進行進項稅額轉出,並將有關信息及時與地稅部門相互通報,嚴格審核檢查。在運輸發票開具方面,國稅部門可與地稅部門協定,開票單位在運輸發票或運費清單上必須註明承運車輛牌號,代開的貨物運輸發票必須註明完稅憑證號,以備國稅部門核查。
二是工商管理部門。在辦理營業執照和稅務登記證的事項中,稅務部門與工商部門的信息交流與溝通較為重要,還應在經營監管等方面擴大合作范圍,真正達到共同監管業戶經營的目的。
三是司法機關。嚴格稅務執法,離不開公安、法院等相關司法機構的配合,主要體現在聯合打擊涉稅違法犯罪行為等方面。
四是統計部門。統計部門負責國民經濟等相關指標信息的調查、測算與公布,這些信息對其他相關經濟職能部門包括稅務部門的決策發揮著重要的參考作用。
五是各金融機構。在當前信用體制尚不健全的情況下 金融機構的相關信息對稅務部門強化稅源監控發揮著重要作用。 一是地方黨政機關對稅收工作的行政干預。有些地方政府對稅務機關在組織收入、稅收行政執法等方面的干預較大,在一定程度E影響了稅務機關稅源管理的質量和水平。
二是納稅人素質高低。納稅人豐富的經濟稅收知識、較強的稅法遵從度有助於稅務機關提高稅源管理運行機制的效率,相反,則會降低稅源管理機制的運,行效率。
三是無形制約因素的影響。此處所謂的無形制約因素主要是指國民的道德意識與思想素質等。
E. 稅收詳細資料大全
稅收是指國家為了向社會提供公共產品、滿足社會共同需要、按照法律的規定,參與社會產品的分配、強制、無償取得財政收入的一種規范形式。稅收是一種非常重要的政策工具。
F. 中國總經濟是多少
2022年,我國經濟總量突破120萬億元,達到121萬億元,這是繼2020年、2021年連續突破100萬億元、110萬億元之後,又躍上新的台階。按年均匯率計算,120萬億元摺合美元約18萬億美元,穩居世界第二位。從人均水平來看,2022年我國人均GDP達到了85698元,比上年實際增長3%。按年平均匯率折算,達到12741美元,連續兩年保持在1.2萬美元以上。
G. 重點稅源是什麼意思
重點稅源是企業在當地還是有一定的規模和影響力,納稅額相對比較大,國稅局才將其納入重點稅源,通俗的說法就是納稅大戶。
一、關鍵指標
一般重點稅源,在國稅和地稅都要求報的.
在重點稅源企業上報的眾多數據指標中,描述稅源形勢的四項關鍵指標是:企業主營業務收入(一定會計期間內企業的主要產品銷售收入或經營業務收入)、企業利潤總額、計征增值稅銷售額和計征營業稅經營收入。這四項數據指標是我國四大稅種——增值稅、消費稅、營業稅和企業所得稅徵收的直接參考經濟數據。其中企業主營業務收入是一項綜合稅源指標。企業利潤總額、計征增值稅銷售額和計征營業稅經營收入分別與企業所得稅、增值稅和營業稅的徵收存在直接聯系。由於這四大稅種的收入佔全國國內稅收收入的80%,所以這四項指標直接反映了我國稅收收入的形勢。
二、宏觀經濟
重點稅源與宏觀國民經濟形勢具有一致性發現宏觀經濟形勢與具體納稅人生產經營狀況之間的聯系一直是稅收分析人員關注的焦點。因為稅收征管的直接依據是具體納稅人收入狀況,而不是GDP總量。也就是說,稅收收入的事後分析可以用GDP、宏觀經濟形勢說話,但在組織收入的過程中一定要以納稅人的收入為依據。同時,社會學界和國際社會對我國近期國民經濟的發展速度不時發出疑慮,迫切需要另有渠道直接反映生產經營企業的具體狀況。
法律依據
《稅收征管法》第四條第二款
納稅人、扣繳義務人必須依照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繳納稅款、代扣代繳、代收代繳稅款。
《稅收征管法》第三十條第一款
扣繳義務人依照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履行代扣、代收稅款的義務。對法律、行政法規沒有規定負有代扣、代收稅款義務的單位和個人,稅務機關不得要求其履行代扣、代收稅款義務。
《稅收征管法》第三十條第二款
扣繳義務人依法履行代扣、代收稅款義務時,納稅人不得拒絕。納稅人拒絕的,扣繳義務人應當及時報告稅務機關處理。
H. 稅源、稅基、稅本有什麼區別
1、定義不同
稅源是指政府征稅的經濟來源。
稅本是產生稅源的基本要素。
稅基是指政府征稅的客觀基礎,它描述的是政府征稅的廣度。
2、所指不同
稅本是主要指人力、資本、土地。
稅源主要有所得、勞務、財產。
稅基是指政府可以據以征稅的對象可分為經濟稅基和非經濟稅基。
(8)稅源經濟總量是多少擴展閱讀:
一、稅源的分類:
1、稅源的變化程度
靜態稅源:指在一定時期內變化不大,可穩定地為稅收分配提供收入的稅源。靜態稅源是保證稅收收入完成的基礎條件。
動態稅源:指在一定時期內變化較大,不能穩定地為稅收分配提供收入的稅源。對於動態稅源,應加強對其管理,使之朝著有利於擴大稅源的方向發展。
2、稅源可構成稅收收入量占稅收總收入中的比重
一般稅源戶:指的是一些年度創造稅收收入的總量較小的中小型企業和個體工商業戶。
重點稅源戶:指的是一些年度創稅規模較大的大型企業單位。
3、稅源的存在形態:
有形稅源:指能看得見的稅源。如產品銷售收入、利潤額、房產等。
無形稅源:指看不見的稅源。如行為、專利、特許權、商譽等。
二、保護稅本是西方財政、經濟學者提出的一項稅收原則。
不過,保護稅本是就整個經濟而言的,國家在運用稅收杠桿過程中,有時也要限制某些經濟單位或經濟活動的發展。這是保護稅本的另一種形式。
國家的稅收只能征自稅源,不能征自稅本。
I. 我國稅收的主要來源有哪些
我國稅收的主要來源是增值稅、消費稅、鐵道、各銀行總行、企業所得稅、城市維護建設稅、中央企業所得稅地方、銀行和外資銀行及非銀行金融企業企業所得稅、海洋石油企業企業所得稅、資源稅、印花稅(證券交易部分)、中央稅的滯補罰收入、車輛購置稅等組成的。
稅收是指國家為了向社會提供公共產品、滿足社會共同需要、按照法律的規定,參與社會產品的分配、強制、無償取得財政收入的一種規范形式。稅收是一種非常重要的政策工具。
(9)稅源經濟總量是多少擴展閱讀:
稅收的職能:
組織財政:
稅收是政府憑借國家強制力參與社會分配、集中一部分剩餘產品(不論貨幣形式或者是實物形式)的一種分配形式。組織國家財政收入是稅收原生的最基本職能。
調節經濟:
政府憑借國家強制力參與社會分配,必然會改變社會各集團及其成員在國民收入分配中佔有的份額,減少了他們可支配的收入,但是這種減少不是均等的,這種利益得失將影響納稅人的經濟活動能力和行為,進而對社會經濟結構產生影響。政府正好利用這種影響,有目的的對社會經濟活動進行引導,從而合理調整社會經濟結構。
監督經濟:
國家在徵收取得收入過程中,必然要建立在日常深入細致的稅務管理基礎上,具體掌握稅源,了解情況,發現問題,監督納稅人依法納稅,並同違反稅收法令的行為進行斗爭,從而監督社會經濟活動方向,維護社會生活秩序。
稅收的作用具體表現為能夠體現公平稅負,促進平等競爭;調節經濟總量,保持經濟穩定;體現產業政策,促進結構調整;合理調節分配,促進共同富裕;維護國家權益,促進對外開放等。
參考資料:網路--稅收
J. 稅收分析的意義是什麼 急,請高手解答,文盲爬開,別來害人!!
稅收分析應緊緊圍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一是稅收彈性分析。稅收彈性是稅收增幅與經濟增幅的對比。開展稅收彈性分析,可以反映稅收增長與經濟增長是否協調,並據此對收入形勢是否正常作出判斷;可以通過對稅收增長與經濟增長不協調原因的剖析,進一步查找影響稅源和稅收變化的因素,從中發現征管中存在的薄弱環節和漏洞。彈性分析是深化稅收分析必須緊緊抓住的一條主線,在稅收分析中具有普遍意義。在開展稅收與經濟對比分析中,不僅要從總量上進行經濟增長與稅收增長的彈性分析,而且要從分量上、從稅種、稅目、行業以至企業等稅收彈性看稅收與經濟增長的協調性。做好稅收彈性分析要注意剔除稅收收入中的特殊因素,以免其影響真實的彈性,掩蓋稅收征管中的問題。根據目前情況,要進一步加強增值稅與增加值、企業所得稅與企業利潤的彈性分析,積極進行消費稅、營業稅各稅目與相關經濟指標的彈性分析,加快開展各地方稅種與對應稅基的彈性分析。通過深入細致的彈性分析,深挖稅收與經濟不適應的根源,解決管理中存在的問題,促進稅收與經濟協調發展。
二是稅負分析。稅負是稅收規模與經濟規模的對比。開展稅負分析可以反映稅務機關徵收管理力度和成效,從中發現管理中存在的問題。開展稅負分析是提高稅收征管質量和效率的一個重要抓手和突破口。首先,要進行地區、稅種和行業的宏觀稅負分析,如地區稅收總量與地區經濟總量對比,工商業增值稅與工商業增加值對比,企業所得稅與企業利潤對比,行業稅收與行業經濟指標對比等,反映宏觀層面的稅負情況。其次,要利用微觀經濟和稅收數據開展針對企業層面的微觀稅負分析,如企業銷售收入與實現稅金對比、計稅所得額與應納所得稅對比;還要將宏觀稅負與微觀稅負分析相結合,進行稅負綜合分析。稅負分析中要注意進行五個比較,即實際稅負與法定稅負的比較,不同地區之間的宏觀稅負比較、同行業稅負比較、稅種稅負比較,以及企業稅負與所屬行業平均稅負的比較。通過這些比較來揭示實際稅負與法定稅負的差異,揭示地區、行業、企業以及稅種稅負之間的差異和動態變化,據此評判檢驗稅收征管的努力程度,按照「宏觀看問題、微觀找原因」的思路,將問題提交管理部門進行納稅評估,真正找出管理上的漏洞。
三是稅源分析。稅源是經濟發展成果在稅收上的體現,是稅收的起點,因而也是稅收征管、稅收分析的起點。開展稅源分析的目的,就是要了解真實稅源狀況,判斷現實徵收率,並據以查漏補缺,應收盡收。但長期以來,我們將稅收分析、加強征管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從申報、徵收到入庫這一過程上,忽視對真實的稅源狀況的分析監控和管理。可以說,不研究稅源,不分析稅源,不了解稅源,提高稅收征管的質量和效率就是一場空談。深化稅源分析,就是要將稅收分析環節前移,將應征數納入到稅收分析中來。不僅要分析納稅申報表上的應征數,更應該分析反映真實稅源的應征數。
為此,要充分利用現有數據,通過對企業生產經營活動成本、利潤和稅負率等指標的分析,對企業財務核算和納稅申報質量進行評判。要積極引進工商、銀行、統計以及行業主管部門等外部數據,實現各外部獨立數據與納稅人申報數據信息的比對分析,解決稅務機關與納稅人信息不對稱的問題,更為准確地判斷企業稅源狀況,提高稅收徵收率。還要通過對各宏觀經濟數據的分析,加強各稅種稅基的研究,推進增值稅、營業稅、企業所得稅等主要稅種的納稅能力估算,從宏觀層面對各地、各稅種稅源狀況和征管力度進行測算分析,努力減少稅收流失。
四是稅收關聯分析。稅收關聯分析主要是對有相關關系的各類稅收數據進行的對比分析,其目的是通過對比發現企業財務核算、納稅申報中的異常情況以及稅款徵收中的問題。如發票銷售額與申報表應稅銷售額、申報應征稅收與入庫稅款和欠稅、增值稅與所得稅、房產稅與契稅、宏觀經濟和企業財務與稅收稅源等數據之間存在著廣泛的關聯性。通過不同數據的相互分析驗證,可以發現稅收管理上的問題。關聯分析已經在實際工作中發揮出了較大的作用,如通過增值稅交叉稽核系統對進、銷項稅金的對比分析,國稅、地稅間就交通運輸業發票開具和抵扣情況的對比分析,以及對海關完稅憑證、農副產品發票、廢舊物資發票等進行的對比分析,直接帶動了稅收管理水平的提高。隨著信息化建設的繼續推進,各種數據信息量迅速增加,各級稅務機關必須抓住時機,充分利用綜合征管信息系統數據、稅收會統核算數據、重點稅源監控數據以及經濟部門和企業財務等數據,開展稅收關聯分析,及時、有效地發現稅款申報徵收中存在的問題,加強稅收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