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目前中國經濟引擎在哪裡
服務業產業的,服務業會和基礎設施、技術、製造業發出同樣重要的作用,現在人口流動越來越多,有很多的流動人口,還有這么多網民、設備,這些發展會幫助服務業進一步發展,還有其他的產業,比如說法律業、運輸、交通,財會,這些都會隨著經濟的發展不斷地發展。中國一定會走向服務產業,一定會發展服務經濟。
❷ 中國現在哪裡經濟最發達
長江三角州地區這是現在中國最發達的地區,如果說城市的話那就是上海~~
❸ 中國經濟概況有哪些
對外開放
開放格局中國為適應改革開放和發展經濟的需要,從1980年起,先後在廣東省的深圳、珠海、汕頭,福建省的廈門,海南省建立了5個經濟特區;1984年進一步開放了大連、秦皇島、天津、煙台、青島、連雲港、南通、上海、寧波、溫州、福州、廣州、湛江、北海14個沿海城市;1985年後,又陸續將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閩南三角地區、山東半島、遼東半島、河北、廣西辟為經濟開放區,從而形成了沿海經濟開放帶。1990年中國政府決定開發開放上海浦東新區,並進一步開放一批長江沿岸城市,形成了以浦東為龍頭的長江開放帶。1992年以來,又決定對外開放一批邊疆城市和進一步開放內陸所有的省會、自治區首府城市;還在一些大中城市建立了15個保稅區、32個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和53個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這樣,中國就形成了沿海、沿江、沿邊、內陸地區相結合的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對外開放格局。
經濟特區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隨著對外開放的不斷發展,中國相繼設立了5個經濟特區。
經濟特區是中國實行對外開放的重大舉措。1979年7月至1981年中共中央和國務院先後決定,在廣東省的深圳、珠海、汕頭和福建省的廈門4市劃出部分試辦出口特區。1980年8月26日,全國人大常委會作出了關於批准《廣東省經濟特區條例》的決議。決議指出:為發展對外經濟合作和技術交流,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在廣東省深圳、珠海、汕頭3市分別劃出一定區域,設置經濟特區。特區鼓勵國外公民、華僑、港澳同胞及其公司、企業,投資設廠或者與我方合資設廠,興辦企業和其他事業,並依法保護其資產、應得利潤和其他合法權益。此後,1981年10月,國務院批准廈門設置經濟特區。1988年4月13日,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作出了關於設立海南經濟特區的決議,劃定海南島為海南經濟特區。
中國經濟特區的特點概括起來主要是:
(1)特區經濟的發展,主要靠吸引和利用外資。特區經濟是以中外合資、合作經營企業和外商獨資企業為主,多種經濟成份並存的綜合體。
(2)特區內的經濟活動以市場調節為主,價格完全放開,特區產品主要供出口。
(3)特區對外商投資在稅收、貨物進出口、人員出入境等方面給予優惠待遇。
(4)經濟特區內實行適應市場經濟的管理體制,如企業實行董事會領導下的廠長、總經理負責制,職工一律實行合同制,工資實行浮動制,企業有權根據有關法律規定自行招聘、解僱職工等。根據國務院特區辦公室的材料,1990年,深圳、珠海、汕頭、廈門4個經濟特區的工農業總產值達282.5億元,約為建區前1979年的26倍;加上起步晚的海南經濟特區,5個特區共有「三資」企業4000多家,簽訂外商投資項目約9000項,實際利用外資53億多美元,佔全國實際利用外資的近30%。與此同時,特區外商投資企業的產值已佔特區總產值的60%以上。5個特區作為中國新興的出口基地,1990年出口總額達46億多美元,占當年全國出口額的近10%。
據海關統計,1991年深圳、珠海、汕頭、廈門、海南5個經濟特區的進出口貿易額達196.7億美元,佔全國進出口貿易總額的14.5%,比上年增長25.6%。在5個經濟特區中,深圳居首位,進出口貿易額為114.7億美元,占特區進出口總額的58.3%。其次是廈門、珠海、汕頭、海南。
隨著吸收外資的增加,三資企業的進出口貿易額在5個經濟特區中佔有舉足輕重的位置。1991年,三資企業進出口貿易額為93.3億美元,占特區進出口貿易總額的47.4%,比上年增長34.8%,出口額50.4美元,增長35.7%。在三資企業中,中外合資企業為主體,進出口貿易額達54.3億美元,占特區進出口貿易額的27.6%。
在不斷調整進出口商品結構中,特區進出口貿易中工業製成品所佔比重逐年增加。1991年的出口商品中,工業製成品達85.7億美元,占特區進出口貿易總額的89.2%,比上年增加23.8%,初級產品10.4億美元,佔10.8%,比上年減少8%。
年,中國5個經濟特區進出口貿易繼續保持較大幅度增長。進出口貿易總額達243億美元,佔全國進出口貿易總額的14.7%。其中,出口額124億美元,增長24.2%,佔全國出口總額的14.6%,其增幅超過全國出口增幅6個百發點。進口額119億美元,增長16.6%。5個特區進出口貿易額全面增長,廈門特區為35.3億美元,占特區進出口貿易總額的14.5%,增長46.9%,在5個特區中增幅最大;其次是深圳、汕頭、珠海、海南。
經濟特區的三資企業進出口貿易額達116.5億美元,佔全國三資企業進出口貿易總額的26.6%,占特區進出口貿易總額的47.9%。其中,出口額52.7億美元,進口額63.8億美元。三資企業中,中外合作企業增長最快,進出口貿易額為15.5億美元,增長43.2%。
從特區進出口貿易方式來看,仍以加工貿易和一般貿易為主。加工貿易進出口額為135.4億美元,佔全國加工貿易總額的18.7%,占特區進出口貿易總額的55.7%。其中,進料加工98.7億美元,增長22.9%;來料加工36.6億美元,增長了1.1%;外商投資企業作為投資進口的設備、物品13.1億美元,增長了15.1%。一般貿易額91.9億美元,增長28.1%。特區出口商品中,機電產品出口居首位,輕紡產品次之。進口大宗商品有機電設備零部件、紡織原料、成品油、鋼材、塑料。
年,中國5個經濟特區進出口貿易總額在334億美元,比上年增長17.6%。其中,出口額169.6億美元,增長29.3%,佔全國總出口額的14%;進口額164.4億美元,增長7.6%,佔全國總進口額的14.2%。
經濟特區的三資企業進出口貿易額達169.7億美元,其中,出口額76.5億美元,進口額93.2億美元,其在全國三資企業的進出口比重繼續下降。
從特區進出口貿易方式來看,一般貿易出口額78.6億美元,比上年增長49.9%,其增幅高於全國平均水平;加工貿易進口額76.5億美元,增長20.9%。機電產品在特區進出口貿易中繼續保持增長勢頭,達63.7億美元。工業製品的進出口分別佔86.5%和88.1%保稅區建立保稅區是中國政府為擴大對外開放、吸收外資採取的又一重大措施。中國的保稅區是一個設有隔離設施的小區域,是一種類似國外自由港兼自由貿易區功能的特殊區域,是兼有出口加工和對外貿易綜合功能、實行特殊關稅政策和特殊管理手段的海關監管區。
自1990年以來,中國政府先後批准建立了15個保稅區,它們是:(一)上海外高橋保稅區,位於長江口南緣,面積5.5平方公里,是目前中國開放度最大的自由貿易區。(二)天津港保稅區,位於天津港陸域,面積5平方公里,是中國北方最大的保稅區。(三)大連保稅區,位於大連經濟技術開發區東部,面積1.25平方公里,是中國東北地區對外開放的重要窗口。(四)深圳沙頭角保稅區,位於深圳市沙頭角,面積0.2平方公里。(五)深圳福田保稅區,位於深圳中南部與香港連接的皇崗口岸處,面積1.35平方公里。(六)廣州保稅區,位於廣州市經濟技術開發區東北部,面積1.4平方公里。(七)張家港保稅區,位於長江下游張家港區東側,規劃面積4.1平方公里,起步區面積2平方公里,是中國目前唯一的內河港保稅區。(八)海口保稅區,位於海口市金盤加工區內,面積1.93平方公里。(九)青島保稅區,位於青島附近的膠州灣西岸,規劃面積2.5平方公里。(十)寧波保稅區,位於寧波市北侖港北部,面積2.3平方公里。(十一)福州保稅區,位於福州馬尾經濟技術開發區內,面積1.8平方公里。(十二)廈門象嶼保稅區,位於廈門經濟特區內,起步面積0.6平方公里。(十三)汕頭保稅區,位於汕頭經濟特區內,面積2.3平方公里。(十四)珠海保稅區,位於珠海洪灣工業區內,面積3平方公里。(十五)深圳鹽田港保稅區,位於深圳大鵬灣,面積0.85平方公里。
開放城市中國現代經濟開始發展並逐漸繁榮於東部的沿海地區。因為這一地區對外港口眾多、農產品資源雄厚,農業集約化程度和商品化程度較高,一批以農產品為原料的工業基地早在本世紀初葉即已成型,隨之基礎設施、交通建設、市場服務和金融服務等條件優於內陸省份。因此,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這一地區的城市在對外開放方面邁出了堅實的步伐。
年1月,交通部駐港機構招商局率先根據中央的精神,於同香港一水之隔的廣東深圳市蛇口公社,劃出一塊土地創辦工業區。同年3月,廣東省向中央提出了積極發揮廣東的優越條件,擴大對外經濟合作活動,改革經濟管理體制,加快經濟發展的建議。同年7月,中央批准了廣東、福建兩省在對外經濟活動中,實行特殊、靈活措施,還決定在廣東省的深圳、珠海兩市試辦經濟特區。1980年5月,中央在總結深圳、珠海兩市試辦經濟特區的基礎上,明確建立汕頭、廈門2個經濟特區。
從此,中國沿海地區的開放格局進入了新的階段。1984年5月,中共中央和國務院決定開放大連、秦皇島、天津、煙台、青島、連雲港、南通、上海、寧波、溫州、福州、廣州、湛江、北海14個城市。爾後,又於1985年開放長江、珠江兩個三角洲和閩南三角地帶為經濟開放區。在此期間內,國務院還先後批准一些沿海開放城市建立經濟技術開發區,如:將上海市的閔行、虹橋新區劃為經濟技術開發區,批准在營口、溫州、威海等市設立經濟技術開發區,批准了江蘇的崑山經濟技術開發區。其目的是為了發揮這些城市的優勢,藉助經濟特區的成功經驗,用較短的時間,在小范圍內率先創造吸收外商投資的環境條件,提高這些城市經濟發展的整體水平和對外開放的功能,加速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進程。
年3月,國務院批准營口市享受沿海開放城市的某些許可權和政策。1987年9月,國務院批准威海市享受沿海開放城市的待遇。從此,自東北門戶的大連到廣東西部的湛江,由16座開放城市組成的扇形構築了中國沿海黃金地帶的開放陣勢,對中國發展外向型經濟,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發展步伐,無疑具有重要的意義。
西部大開發在中國,東西部地區發展差距的歷史存在和過分擴大,是一個長期困擾中國經濟和社會健康發展的全局性問題。支持西部地區開發建設,實現東西部地區協調發展,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經濟工作的一條重要方針,也是中國現代化建設中的一項重要的戰略任務。
為了加快西部的經濟發展步伐,促進中國全區域經濟的蓬勃發展,2000年1月,國務院組成了以朱鎔基總理任組長、溫家寶副總理任副組長、國務院和中直19個相關部委主要負責人參加的西部地區開發領導小組。
新中國成立50年,特別是改革開放20年來,中國綜合國力顯著增強,人民生活接近小康水平,國家有能力加大對中西部地區的支持力度。特別是當前正在實施擴大內需的積極財政政策,可以用更多的財力直接支持西部開發。現在中國已基本解決全國人民的吃飯問題,糧食出現了階段性的供過於求,這是在生態脆弱地區,有計劃、分步驟退耕還林(草),改善生態環境的大好時機。隨著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進程的加快,對外開放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中西部地區也將像東部沿海地區一樣更加開放。加快中西部地區發展的條件已經基本具備,時機已經成熟。
實施西部大開發是一項規模宏大的系統工程,也是一項艱巨的歷史任務。當前和今後一段時期,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切實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積極調整產業結構、發展科技和教育,加快人才培養、加大改革開放力度等方面工作將是西部開發過程中繼續解決的重要問題。
經濟常識「經濟」一詞來歷「經濟」一詞最初在《周易》一書中出現。「經」解釋為「徑」,即指阡陌(縱橫的田地)。「濟」字從水旁,解釋為「渡」,即指渡水。「經濟」兩字的連用,最早見於隋代王通的《中說》(又名《文中子》)「禮樂」篇里的「經濟之道」,原意是指經邦濟世或經國濟民,即治理國家的意思。古時有副對聯:「文章西漢雙司馬,經濟南陽一卧龍」。是誇獎司馬遷的文章寫得好,贊賞諸葛亮具有治理天下的卓越才能。以此可見古人所講的「經濟」一詞,意在治國平天下。這與我們現在所理解的財政經濟完全是兩回事。那麼,古時人們對衣食住行、國家財國政等方面的內容,是用什麼詞來表達呢?最初是用「食貨」來表示。《漢書?食貨志》對食貨作了解釋:「食」指農業生產;「貨」指農家副業布帛的生產以及貨幣。此外,還出現了理財、富民、貨殖等詞。
世紀下半葉開始,一些日本學者在譯英語Economy時,借用了古漢語「經濟」一詞,從而使它的含義發生根本變化,變成了專指社會物質生產活動的用詞。
辛亥革命後,在孫中山先生的建議下,逐漸統一沿用日本學者的譯法,從而使「經濟」一詞以新詞的面貌在中國流傳至今。
❹ 未來的中國經濟發展方向在哪裡
堅持改革開放。
實踐告訴我們,進行改革開放,順應了中國人民要發展、要創新、要美好生活的歷史要求。巨大的發展成就,是中國人民幾十年含辛茹苦、流血流汗干出來的。億萬人民憑著一股開拓創新的拼勁,一股自力更生的韌勁,推動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中國經濟發展前景必然更加光明,是因為我們在時代發展的潮流中發展。實踐告訴我們,中國進行改革開放,契合了世界各國人民要發展、要合作、要和平生活的時代潮流。中國堅持打開國門搞建設,不斷擴大對外開放,不僅發展了自己,也造福了世界。中國經濟發展成就是在開放條件下取得的,未來經濟高質量發展也必須在更加開放的條件下進行。中國開放的大門不會關閉,只會越開越大。
正如習近平主席所宣示的:「我們將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堅持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促創新,持續推進更高水平的對外開放」「中國將張開雙臂,為各國提供更多市場機遇、投資機遇、增長機遇,實現共同發展」。面向未來,中國推動更高水平開放的腳步不會停滯,將始終是全球共同開放的重要推動者,以實際行動推動經濟全球化造福世界各國人民。
(4)中國經濟在哪裡擴展閱讀
中國成立70年特別是改革開放40多年來,中國取得舉世矚目成就,中華大地發生了滄桑巨變。中國用幾十年時間走完了發達國家幾百年走過的發展歷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製造業第一大國、貨物貿易第一大國、外匯儲備第一大國。
中國經濟連續多年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超過30%,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主要穩定器和動力源。中國近14億人口的大市場,必將成為世界經濟的增長之源、活力之源。從非凡的發展歷程中,我們深刻體會到,世界好,中國才能好,中國好,世界才更好。中國通過改革開放實現自身發展,創造了偉大奇跡,同時又通過自身發展為世界進步貢獻力量。
❺ 中國經濟的問題到底在哪
經濟低迷的基本原因是過去十年內中國出現兩次經濟過熱,導致產能過剩疊加債務高企。近些年面臨危機挑戰以後,「中國沒有採取硬著陸式的危機式的調整,我們喜歡軟著陸。」在這一過程中,經濟調整時期比較長,而政府喜歡掩著蓋著,讓問題慢慢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逐步調整。
破一點別破太多,市場相對來講比較平穩,這種方法不會出現大規模的倒閉破產、大規模的經濟振盪,但是會相當長的一個時期比較疲軟,調整期比較長,比市場經濟國家沒有政府的那隻手調控著的時間可能比較長。
❻ 中國經濟發展的重心在哪裡
現階段,中國經濟的重心應該是,經濟內容轉型升級,資本戰略重大調整,由此帶來了,產業的取捨,供求關系的重塑,也含有利益集團的整理,收入分配的合理改革,民生領域的完善需求。
具體說,個人覺得,應在保留部分工業的基礎上,大力發展高科技戰略領域,農業依舊堅持以我為主;資本經略向海外拓展,形成人民幣支付的世界潮流;形成牢牢掌握經濟命脈,穩固資本收益,各方共同促進,各取所需,以共同發展為目的的世界經濟新形勢。
國內重點是經濟發展的公平,伴隨國家發展階段而來的產業新的布局的形成,必須適應這個形勢,形成緊迫感,釋放房價壓力,將錢投入到有價值的行業和民生領域,通過政策及操作,引導經濟朝著公正、競爭有序的道路上發展。
❼ 中國經濟命脈在哪裡
目前來說是珠江三角洲地區,而且這個總量還在擴大。
東三省過去的重工業很發達,現在的能源和原材料也很豐富,但是從價值來說,肯定比不上沿海地區。
至少從這幾年的GDP來看,廣東省排在第一位,而後面的是山東。。
如果從工業區來看,則是珠三角第一,其次是以上海為主的長江三角區。
在中國一直都是沿海地帶最發達,也一直是全國稅收最主要的來源地。
目前中國的GDP總量還是有60%是靠外需的。
❽ 中國經濟中心在哪裡
中國經濟中心城市「前20強」依次為:上海、深圳、廣州、北京、杭州、寧波、蘇州、無錫、廈門、天津、佛山、青島、長春、大連、中山、南京、惠州、濟南、溫州、珠海。
❾ 中國經濟的未來在哪裡
我國主導的歐亞非高鐵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