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狀態 > 如何開放經濟環境

如何開放經濟環境

發布時間:2023-02-01 01:54:17

⑴ 如何進一步提高我國開放型經濟水平

一、深刻認識我國開放型經濟內外環境的變化
當前,全球經濟結構深刻調整,圍繞制度、規則、市場、技術、資源的競爭日趨激烈,我國發展面臨的內外環境正在發生復雜變化,提升開放型經濟水平的重要性、緊迫性日益突出。

經濟全球化的驅動力正在發生重大變化。國際金融危機爆發5年來,世界經濟復甦進程一波三折,充滿不確定性。在世貿組織多哈回合談判裹足不前的背
景下,區域經濟一體化方興未艾,自貿區建設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潮流。截至今年7月,向世貿組織通報並生效的區域貿易協定共有249個。特別是美歐繞開世貿
組織,開展跨太平洋夥伴關系(TPP)、跨大西洋夥伴關系(TTIP)等「高水平」自貿區談判,對國際經貿環境影響深遠。國際產業分工面臨新變化,一些中
高端製造業向發達國家迴流,服務外包和服務投資成為國際經貿合作新熱點。這為我國提升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地位帶來機遇。

國際經貿規則競爭日趨激烈。面對世界經貿格局新變化,各國圍繞國際市場與資本的爭奪更加激烈,全球經濟治理體系面臨深刻變革。發達國家致力於制
定新的國際貿易投資規則,積極推進「競爭中立」、勞工標准、環境保護等「21世紀」新議題談判,以佔領未來國際競爭制高點。形勢逼人,不進則退。我國必須
著眼經濟利益遍布全球的現實,全面參與重大經貿合作談判,在新的貨物貿易、服務貿易和投資規則制定中搶佔先機。

我國傳統比較優勢面臨階段性變化。長期以來,廉價的資源和勞動力成本優勢是支撐我國出口貿易發展的重要優勢,現在情況發生了很大變化。在大規模
城鎮化過程中,剩餘勞動力持續從農村向城鎮轉移,開始出現總量過剩和局部短缺並存的勞動力供求新格局,勞動力要素成本上升長期化,資源環境約束強化,單純
依賴高投入、高消耗的粗放型增長方式難以為繼。我國的比較優勢亟須從「數量、價格優勢」向「質量、效益優勢」轉換,形成新的競爭優勢。

我國開放型經濟發展空間巨大。改革開放尤其是加入世貿組織以來,我國開放型經濟發展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2002年至2012年,我國出口總額
年均增速達到21.3%,在全球的位次由第六位升至第一位。2012年我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額38670億美元,居世界第二位。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深化和全
球價值鏈的拓展,我國開放型經濟仍然蘊含巨大發展潛力。從對外貿易看,2012年我國貨物出口佔全球比重達到11.2%,這個數字在全球貿易發展歷史上並
不算突出。據世貿組織秘書處的有關資料統計,英國1870年出口佔全球的18.9%,美國1921年達到22.4%,明顯高於我國水平。我國服務貿易進出
口總額居世界第三位,其中出口居全球第五位,仍有較大提升空間。從對外投資看,2012年我國對外直接投資額居世界第三位,但由於起步較晚,對外直接投資
存量僅相當於美國的10.2%,英國的29.4%,德國的34.4%。要把我國巨大的發展潛力轉化為現實成就,必須全面提升開放型經濟水平,著力增強開放
型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

二、准確把握全面提升開放型經濟水平的內涵

全面提升開放型經濟水平,根本在於不斷擴大對外開放,以開放促改革。適應經濟全球化新形勢,必須實行更加積極主動的開放戰略,沖破思想觀念的束縛,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攻克體制機制的痼疾,釋放深化改革的紅利,加快培育參與和引領國際經濟合作競爭新優勢。

實現改革創新與擴大開放良性互動。我國很多領域開放水平依然較低,很多關鍵領域的改革仍然需要通過開放獲得外部動力。我國製造業開放發展的成功
經驗表明,保護只能保護落後。全面提升開放型經濟水平,必將推動涉外法律體系、政府管理方式乃至人們思想觀念的重大變革,發揮改革牽引作用,破除有礙開放
型經濟發展的思想桎梏與現實阻力,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實現對外開放與對內開放良性互動。對內開放是對外開放的基礎和前提。在深化對外開放的同時,要把對內開放擺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決定》指出:
「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都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都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通過對內對外開放的互動,形成多種所有制經濟平等競
爭、相互促進的新格局,進一步增強我國經濟發展活力,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實現擴大國內市場准入與開拓國際市場良性互動。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著眼全球配置資源和要素,有效利用了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決定》指
出:「建設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是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基礎」;「實行統一的市場准入制度」。在繼續主動開放國內市場、提高利用外
資質量的同時,要秉承利益互換、對等開放的原則,消除我國對外投資合作的障礙,堅持擴大外需和提振內需並重,促進國際國內要素有序自由流動,不斷拓展我國
經濟發展空間。

實現深度參與全球化與防範經濟風險良性互動。隨著國際國內市場深度融合,內外環境復雜多變,我國引進來和走出去將面臨更多風險和挑戰。要堅持在
有效防範風險的前提下深化對外開放,在提高對外開放水平中增強風險防範能力。既要重視防範國內市場開放帶來的系統性風險和產業沖擊,也要重視拓展海外市場
過程中的人員與資產權益保護問題。

實現鞏固傳統優勢與培育新優勢良性互動。在鞏固勞動密集型產業發展優勢,通過技術改造、科技創新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同時,更要加快培育參與
和引領國際經濟合作競爭新優勢。這是提升我國產品和服務國際競爭力的核心要素,是保持開放型經濟發展不竭動力的堅實基礎,是促進由經貿大國向經貿強國轉型
升級的重要支撐。

三、全面提升開放型經濟水平的思路與舉措

全面提升開放型經濟水平,關鍵是要把推動發展的立足點轉到提高質量和效益上來,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發展方式,激發各類市場主體發展新活力,形成創新驅動發展新動力,不斷增強長期發展後勁。

擴大內陸沿邊開放,完善全方位對外開放新格局。協同推進東中西部對外開放,逐步形成分工協作、互動發展的開放型經濟新格局。《決定》指出:「抓
住全球產業重新布局機遇,推動內陸貿易、投資、技術創新協調發展」;「加快沿邊開放步伐,允許沿邊重點口岸、邊境城市、經濟合作區在人員往來、加工物流、
旅遊等方面實行特殊方式和政策」。這為深化內陸、沿邊開放明確了政策著力點。東部地區要充分發揮引領作用,率先實現轉型升級,打造全球先進製造業基地,提
升服務業國際化水平。內陸地區要依託本地優勢,提高吸納國際、國內產業轉移的能力,加快發展特色外向型產業。沿邊地區要綜合考慮經濟發展、邊疆穩定、民族
團結、周邊和諧的需要,合理布局基礎設施項目。著力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海上絲綢之路,促進政策溝通、道路聯通、貿易暢通、貨幣流通和民心相通,以點帶
面、從線到片,形成向東向西全面開放的國際經濟合作帶。

放寬投資准入,提高利用外資綜合效益。利用外資要與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促進國內市場競爭相結合,更加註重引進先進技術、管理經驗
和高素質人才,充分發揮利用外資的技術溢出和綜合帶動效應。《決定》指出:「統一內外資法律法規,保持外資政策穩定、透明、可預期。」這是我國外商投資管
理體制改革的重大舉措。按照《決定》要求,以建設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為契機,探索准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模式,加快外資管理模式創新,推動政府職能
轉變,「為全面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探索新途徑、積累新經驗」。建立利用外資科學評價體系,引導利用外資從注重規模向提高質量與綜合效益轉變。借鑒主要經濟
體的成功經驗,健全國家經濟安全保障機制。

加快走出去步伐,增強全球價值鏈整合與國際化經營能力。《決定》指出:「擴大企業及個人對外投資,確立企業及個人對外投資主體地位。」這將進一
步壯大我國走出去的微觀主體,釋放對外投資合作潛力。積極、有序、安全開展對外投資合作,引導有實力的企業和個人到海外整合和延伸產業鏈,提高我國在全球
范圍內配置要素資源的能力,推進從吸收外資大國轉變為資本輸出大國。加強規劃引導,支持各種所有制企業按照國際通行規則開展國際化經營,吸納先進生產要
素,建立海外營銷網路,培育國際知名品牌。完善走出去服務支持體系,強化海外資產和人員安全保障。

統籌多雙邊和區域次區域合作,加快自由貿易區建設。《決定》指出:「堅持世界貿易體制規則,堅持雙邊、多邊、區域次區域開放合作,擴大同各國各
地區利益匯合點,以周邊為基礎加快實施自由貿易區戰略。」這為完善新時期對外經貿關系布局明確了重點。在雙邊層面,創新與發達國家的合作模式,加強政策協
調,增進開放互信;與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實現優勢互補、錯位競爭,維護共同利益。在多邊層面,維護多邊貿易體制主渠道地位,反對任何形式的保護主
義,減少和消除貿易投資壁壘;積極參與國際經貿規則制定,推動國際經濟秩序更趨公平合理。在區域層面,以周邊為基礎加快實施自貿區戰略,主動參與新議題談
判,形成面向全球的高標准自貿區網路。在次區域層面,深化大湄公河、泛北部灣、大圖們江等地區合作,形成於我有利的地緣經濟和政治新格局。

⑵ 如何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

我們要加快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深刻把握國內改革發展新要求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邁向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必經之路。

現實意義
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不僅是我國經濟持續增長的基本經驗,也是我國現代化建設不斷取得新成就的重要法寶。加快發展更高層次開放型經濟具有深刻的現實意義。

其一,這是適應全球經濟格局變化的迫切需要。國際金融危機後,世界經濟進入深度調整期,分化調整特徵更趨明顯。發達國家為擺脫危機紛紛實施量化寬松政策,結構性改革缺乏實質性舉措,經濟復甦曲折緩慢。發展中國家繼續崛起,佔全球經濟份額上升,但結構調整步伐放緩,追趕勢頭有所減弱。中國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仍是全球經濟重要引擎,但面臨全球格局變化的新挑戰,要在國際競爭中贏得主動,必須在保持傳統競爭優勢基礎上,加快發展更高層次開放型經濟,增強體制機制競爭優勢。

其二,這是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的客觀要求。經過40年改革開放,我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全球第一貨物貿易大國,成為全球重要的跨國投資目的地和主要對外投資大國,通過貿易、投資、金融等渠道,國內國際經濟的互動效應明顯增強,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相互依存不斷加深。未來我國與世界經濟的關系將更加緊密,與國際經濟的互動關系將進一步增強,參與全球經濟治理的要求更加緊迫,必須加快發展更高層次開放型經濟,增強對外開放優勢。

其三,這是推動我國經濟結構轉型升級的必然選擇。近年來,我國要素成本持續攀升,資源環境約束加大,傳統比較優勢明顯弱化。與此同時,我國人力資本、科技創新、基礎設施、產業集聚等方面的能力持續增強,資本技術密集型的比較優勢正在形成和強化,培育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新優勢的基礎更加堅實。隨著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我國優化經濟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任務更為迫切,既需要通過加快發展更高層次開放型經濟,擴大對外開放引進先進要素,提升產業核心競爭力,也需要通過加快發展更高層次開放型經濟,改變我國在國際分工中以組裝製造為主的局面,全方位參與全球價值鏈,提高我國產業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地位。

⑶ 五大發展理念中關於開放要怎麼做

主動開放,把開放作為發展的內在要求,更加積極主動地擴大對外開放。對外開放不是權宜之計,而是國家繁榮發展的必由之路。「中國越發展,就越開放」。堅持主動開放,就要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把既符合我國利益又能促進共同發展作為處理與各國經貿關系的基本准則;以開放促改革,健全有利於合作共贏並同國際貿易投資規則相適應的體制機制;積極參與全球治理,提高我國在全球經濟治理中的制度性話語權;努力實現對外開放與維護經濟安全的有機統一,在擴大開放中動態地謀求更高層次的總體安全。近年來,我國著力推動二十國集團加強合作,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籌建亞投行等,邁出主動開放的穩健步伐。在世界經濟復甦緩慢、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的今天,我國堅定不移地擴大對外開放,做全球自由貿易的推動者,彰顯了負責任大國的胸懷和擔當。
雙向開放,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並重。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並重,是開放型經濟發展到較高階段的重要特徵,也是更好統籌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兩類規則的有效途徑。在引進來方面,適應我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要求,著力提高引資的質量,注重吸收國際投資搭載的技術創新能力、先進管理經驗以及高素質人才。在走出去方面,適應我國對外開放從貿易大國邁向貿易強國、投資大國以及市場、能源資源、投資「三頭」對外深度融合的新局面,支持我國企業擴大對外投資,推動裝備、技術、標准、服務走出去,提升在全球價值鏈中的位置。推進雙向開放,要求促進國內國際要素有序流動、資源高效配置、市場深度融合。
公平開放,構建公平競爭的內外資發展環境。「中國市場環境是公平的。所有在中國內地注冊企業,都是中國經濟重要組成部分。」公平開放要求改變過去依靠土地、稅收等優惠政策招商引資的做法,通過加強法治建設,為外資企業提供公平、透明、可預期的市場環境,實現各類企業依法平等使用生產要素、公平參與市場競爭、同等受到法律保護。推進公平開放,表明中國利用外資的政策不會變,對外商投資企業合法權益的保護不會變,為各國企業在華投資興業提供更好服務的方向不會變,必將進一步增強外資企業長期在華發展的信心。
全面開放,全面布局開放舉措、開放內容、開放空間,打造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開放的全面開放新格局。追求全面是提高開放水平的必然。「中國將繼續全面對外開放,推進同世界各國的互利合作」。全面開放體現在開放舉措上,就是堅持自主開放與對等開放,加強走出去戰略謀劃,統籌多雙邊和區域開放合作,加快實施自由貿易區戰略,推進「一帶一路」建設,推動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開放;體現在開放內容上,就是進一步放開一般製造業,有序擴大服務業對外開放,擴大金融業雙向開放,促進基礎設施互聯互通;體現在開放空間上,就是改變我國對外開放東快西慢、沿海強內陸弱的區域格局,逐步形成沿海內陸沿邊分工協作、互動發展的全方位開放新格局。推進全面開放,要求協同推進戰略互信、經貿合作、人文交流。
共贏開放,加強國際交流合作,推動經濟全球化朝著普惠共贏的方向發展。當前,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加速整合,各國發展聯動、機遇共享、命運與共的利益交融關系日益凸顯。共贏開放反對保護主義,主張構建開放型世界經濟,維護和加強多邊貿易體制,為世界各國發展提供充足空間;主張區域自由貿易安排對多邊貿易體制形成有益補充,而不是造成新的障礙或藩籬,推動經濟全球化朝著普惠共贏的方向發展;以開放發展為各國創造更廣闊的市場和發展空間,促進形成各國增長相互促進、相得益彰的合作共贏新格局。推進共贏開放,要求發展全方位、多層次國際合作,擴大同各國各地區的利益匯合,實現互利共贏。

⑷ 如何發展中國經濟

在推動更高層次高質量發展中,必須政府、企業、社會共同努力。首先中央要統籌全局,加強頂層設計,並進一步理順央地關系,調動地方政府的積極性。其次,要發揮好企業的作用。企業是生產經營和研發活動的主體,要努力營造良好的營商環境,鼓勵企業加大在創新方面的投資。三是要更好地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全面覆蓋,努力為廣大群眾營造敢消費、願消費的環境,提高消費能力,為高質量發展拓展更廣闊的市場空間。

1、我國的現代化建設將面臨的世界經濟環境主要是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
2、經濟全球化對世界經濟的發展有著積極的意義,它促進了世界各國和地區之間經濟融合,資源在全球范圍內優化配置,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升級等,促進了國際貿易的發展,勞動生產率水平的提高和生產的發展,從整體上促進了世界經濟的增長;
3、經濟全球化還帶來一系列其他的後果,它在帶給民族國家全球化機遇的同時,又消蝕著民族國家的主權,尤其是發展中國家的經濟主權;
4、通過提高自主創新能力與加強質量、品牌和標准建設,爭創國際競爭新優勢;
5、加快服務業特別是現代服務業發展。

⑸ 如何進一步提高我國開放型經濟水平

一、深刻認識我國開放型經濟內外環境的變化
當前,全球經濟結構深刻調整,圍繞制度、規則、市場、技術、資源的競爭日趨激烈,我國發展面臨的內外環境正在發生復雜變化,提升開放型經濟水平的重要性、緊迫性日益突出。

經濟全球化的驅動力正在發生重大變化。國際金融危機爆發5年來,世界經濟復甦進程一波三折,充滿不確定性。在世貿組織多哈回合談判裹足不前的背
景下,區域經濟一體化方興未艾,自貿區建設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潮流。截至今年7月,向世貿組織通報並生效的區域貿易協定共有249個。特別是美歐繞開世貿
組織,開展跨太平洋夥伴關系(TPP)、跨大西洋夥伴關系(TTIP)等「高水平」自貿區談判,對國際經貿環境影響深遠。國際產業分工面臨新變化,一些中
高端製造業向發達國家迴流,服務外包和服務投資成為國際經貿合作新熱點。這為我國提升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地位帶來機遇。

國際經貿規則競爭日趨激烈。面對世界經貿格局新變化,各國圍繞國際市場與資本的爭奪更加激烈,全球經濟治理體系面臨深刻變革。發達國家致力於制
定新的國際貿易投資規則,積極推進「競爭中立」、勞工標准、環境保護等「21世紀」新議題談判,以佔領未來國際競爭制高點。形勢逼人,不進則退。我國必須
著眼經濟利益遍布全球的現實,全面參與重大經貿合作談判,在新的貨物貿易、服務貿易和投資規則制定中搶佔先機。

我國傳統比較優勢面臨階段性變化。長期以來,廉價的資源和勞動力成本優勢是支撐我國出口貿易發展的重要優勢,現在情況發生了很大變化。在大規模
城鎮化過程中,剩餘勞動力持續從農村向城鎮轉移,開始出現總量過剩和局部短缺並存的勞動力供求新格局,勞動力要素成本上升長期化,資源環境約束強化,單純
依賴高投入、高消耗的粗放型增長方式難以為繼。我國的比較優勢亟須從「數量、價格優勢」向「質量、效益優勢」轉換,形成新的競爭優勢。

我國開放型經濟發展空間巨大。改革開放尤其是加入世貿組織以來,我國開放型經濟發展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2002年至2012年,我國出口總額
年均增速達到21.3%,在全球的位次由第六位升至第一位。2012年我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額38670億美元,居世界第二位。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深化和全
球價值鏈的拓展,我國開放型經濟仍然蘊含巨大發展潛力。從對外貿易看,2012年我國貨物出口佔全球比重達到11.2%,這個數字在全球貿易發展歷史上並
不算突出。據世貿組織秘書處的有關資料統計,英國1870年出口佔全球的18.9%,美國1921年達到22.4%,明顯高於我國水平。我國服務貿易進出
口總額居世界第三位,其中出口居全球第五位,仍有較大提升空間。從對外投資看,2012年我國對外直接投資額居世界第三位,但由於起步較晚,對外直接投資
存量僅相當於美國的10.2%,英國的29.4%,德國的34.4%。要把我國巨大的發展潛力轉化為現實成就,必須全面提升開放型經濟水平,著力增強開放
型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

二、准確把握全面提升開放型經濟水平的內涵

全面提升開放型經濟水平,根本在於不斷擴大對外開放,以開放促改革。適應經濟全球化新形勢,必須實行更加積極主動的開放戰略,沖破思想觀念的束縛,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攻克體制機制的痼疾,釋放深化改革的紅利,加快培育參與和引領國際經濟合作競爭新優勢。

實現改革創新與擴大開放良性互動。我國很多領域開放水平依然較低,很多關鍵領域的改革仍然需要通過開放獲得外部動力。我國製造業開放發展的成功
經驗表明,保護只能保護落後。全面提升開放型經濟水平,必將推動涉外法律體系、政府管理方式乃至人們思想觀念的重大變革,發揮改革牽引作用,破除有礙開放
型經濟發展的思想桎梏與現實阻力,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實現對外開放與對內開放良性互動。對內開放是對外開放的基礎和前提。在深化對外開放的同時,要把對內開放擺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決定》指出:
「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都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都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通過對內對外開放的互動,形成多種所有制經濟平等競
爭、相互促進的新格局,進一步增強我國經濟發展活力,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實現擴大國內市場准入與開拓國際市場良性互動。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著眼全球配置資源和要素,有效利用了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決定》指
出:「建設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是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基礎」;「實行統一的市場准入制度」。在繼續主動開放國內市場、提高利用外
資質量的同時,要秉承利益互換、對等開放的原則,消除我國對外投資合作的障礙,堅持擴大外需和提振內需並重,促進國際國內要素有序自由流動,不斷拓展我國
經濟發展空間。

實現深度參與全球化與防範經濟風險良性互動。隨著國際國內市場深度融合,內外環境復雜多變,我國引進來和走出去將面臨更多風險和挑戰。要堅持在
有效防範風險的前提下深化對外開放,在提高對外開放水平中增強風險防範能力。既要重視防範國內市場開放帶來的系統性風險和產業沖擊,也要重視拓展海外市場
過程中的人員與資產權益保護問題。

實現鞏固傳統優勢與培育新優勢良性互動。在鞏固勞動密集型產業發展優勢,通過技術改造、科技創新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同時,更要加快培育參與
和引領國際經濟合作競爭新優勢。這是提升我國產品和服務國際競爭力的核心要素,是保持開放型經濟發展不竭動力的堅實基礎,是促進由經貿大國向經貿強國轉型
升級的重要支撐。

三、全面提升開放型經濟水平的思路與舉措

全面提升開放型經濟水平,關鍵是要把推動發展的立足點轉到提高質量和效益上來,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發展方式,激發各類市場主體發展新活力,形成創新驅動發展新動力,不斷增強長期發展後勁。

擴大內陸沿邊開放,完善全方位對外開放新格局。協同推進東中西部對外開放,逐步形成分工協作、互動發展的開放型經濟新格局。《決定》指出:「抓
住全球產業重新布局機遇,推動內陸貿易、投資、技術創新協調發展」;「加快沿邊開放步伐,允許沿邊重點口岸、邊境城市、經濟合作區在人員往來、加工物流、
旅遊等方面實行特殊方式和政策」。這為深化內陸、沿邊開放明確了政策著力點。東部地區要充分發揮引領作用,率先實現轉型升級,打造全球先進製造業基地,提
升服務業國際化水平。內陸地區要依託本地優勢,提高吸納國際、國內產業轉移的能力,加快發展特色外向型產業。沿邊地區要綜合考慮經濟發展、邊疆穩定、民族
團結、周邊和諧的需要,合理布局基礎設施項目。著力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海上絲綢之路,促進政策溝通、道路聯通、貿易暢通、貨幣流通和民心相通,以點帶
面、從線到片,形成向東向西全面開放的國際經濟合作帶。

放寬投資准入,提高利用外資綜合效益。利用外資要與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促進國內市場競爭相結合,更加註重引進先進技術、管理經驗
和高素質人才,充分發揮利用外資的技術溢出和綜合帶動效應。《決定》指出:「統一內外資法律法規,保持外資政策穩定、透明、可預期。」這是我國外商投資管
理體制改革的重大舉措。按照《決定》要求,以建設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為契機,探索准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模式,加快外資管理模式創新,推動政府職能
轉變,「為全面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探索新途徑、積累新經驗」。建立利用外資科學評價體系,引導利用外資從注重規模向提高質量與綜合效益轉變。借鑒主要經濟
體的成功經驗,健全國家經濟安全保障機制。

加快走出去步伐,增強全球價值鏈整合與國際化經營能力。《決定》指出:「擴大企業及個人對外投資,確立企業及個人對外投資主體地位。」這將進一
步壯大我國走出去的微觀主體,釋放對外投資合作潛力。積極、有序、安全開展對外投資合作,引導有實力的企業和個人到海外整合和延伸產業鏈,提高我國在全球
范圍內配置要素資源的能力,推進從吸收外資大國轉變為資本輸出大國。加強規劃引導,支持各種所有制企業按照國際通行規則開展國際化經營,吸納先進生產要
素,建立海外營銷網路,培育國際知名品牌。完善走出去服務支持體系,強化海外資產和人員安全保障。

統籌多雙邊和區域次區域合作,加快自由貿易區建設。《決定》指出:「堅持世界貿易體制規則,堅持雙邊、多邊、區域次區域開放合作,擴大同各國各
地區利益匯合點,以周邊為基礎加快實施自由貿易區戰略。」這為完善新時期對外經貿關系布局明確了重點。在雙邊層面,創新與發達國家的合作模式,加強政策協
調,增進開放互信;與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實現優勢互補、錯位競爭,維護共同利益。在多邊層面,維護多邊貿易體制主渠道地位,反對任何形式的保護主
義,減少和消除貿易投資壁壘;積極參與國際經貿規則制定,推動國際經濟秩序更趨公平合理。在區域層面,以周邊為基礎加快實施自貿區戰略,主動參與新議題談
判,形成面向全球的高標准自貿區網路。在次區域層面,深化大湄公河、泛北部灣、大圖們江等地區合作,形成於我有利的地緣經濟和政治新格局。

⑹ 如何構建開放型經濟體制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

要准確把握經濟全球化新趨勢和我國對外開放新要求。改革開放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動力。不斷擴大對外開放、提高對外開放水平,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是我國發展不斷取得新成就的重要法寶。開放帶來進步,封閉導致落後,這已為世界和我國發展實踐所證明。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乘勢而上,加快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更高水平的開放格局正在形成。
邊貿易體制和區域貿易安排一直是驅動經濟全球化向前發展的兩個輪子。現在,全球貿易體系正經歷自1994年烏拉圭回合談判以來最大的一輪重構。我國是經濟全球化的積極參與者和堅定支持者,也是重要建設者和主要受益者。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妥善應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面臨的困難和挑戰,更加需要擴大對外開放。「機者如神,難遇易失。」我們必須審時度勢,努力在經濟全球化中搶佔先機、贏得主動。
加快實施自由貿易區戰略,是適應經濟全球化新趨勢的客觀要求,是全面深化改革、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的必然選擇,也是我國積極運籌對外關系、實現對外戰略目標的重要手段。我們要加快實施自由貿易區戰略,發揮自由貿易區對貿易投資的促進作用,更好幫助我國企業開拓國際市場,為我國經濟發展注入新動力、增添新活力、拓展新空間。加快實施自由貿易區戰略,是我國積極參與國際經貿規則制定、爭取全球經濟治理制度性權力的重要平台,我們不能當旁觀者、跟隨者,而是要做參與者、引領者,善於通過自由貿易區建設增強我國國際競爭力,在國際規則制定中發出更多中國聲音、注入更多中國元素,維護和拓展我國發展利益。
加快實施自由貿易區戰略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要加強頂層設計、謀劃大棋局,既要謀子更要謀勢,逐步構築起立足周邊、輻射「一帶一路」、面向全球的自由貿易區網路,積極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商建自由貿易區,使我國與沿線國家合作更加緊密、往來更加便利、利益更加融合。要努力擴大數量、更要講質量,大膽探索、與時俱進,積極擴大服務業開放,加快新議題談判。要堅持底線思維、注重防風險,做好風險評估,努力排除風險因素,加強先行先試、科學求證,加快建立健全綜合監管體系,提高監管能力,築牢安全網。要繼續練好內功、辦好自己事,加快市場化改革,營造法治化營商環境,加快經濟結構調整,推動產業優化升級,支持企業做大做強,提高國際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
要建立公平開放透明的市場規則,提高我國服務業國際競爭力。要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完善對外投資體制和政策,激發企業對外投資潛力,勇於並善於在全球范圍內配置資源、開拓市場。要加快從貿易大國走向貿易強國,鞏固外貿傳統優勢,培育競爭新優勢,拓展外貿發展空間,積極擴大進口。要樹立戰略思維和全球視野,站在國內國際兩個大局相互聯系的高度,審視我國和世界的發展,把我國對外開放事業不斷推向前進。

⑺ 如何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

  1. 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在更大范圍、更廣領域、更高層次上參與國際經濟技術合作和競爭,更好地促進國內發展與改革,防範國際經濟風險;

  2. 實施更加積極主動的開放型經濟發展戰略,形成互利共贏,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開放型經濟體系。

  3. 轉變對外經濟發展方式。

  4. 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

  5. 實行對外開放,發展對外經濟關系的原則(也是立足點、根本基點、基本原則):獨立自主,自力更生。

⑻ 怎樣提高中國開放經濟的水平,提高中國產品的核心競爭力

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全面提高對外開放水平,增強參與國際合作和競爭的能力,實施「走出去」戰略。根據投資發展周期(IDP)理論,我國目前處於投資發展周期的第二階段,應從戰略研究的角度,對我國積極實施「走出去」戰略的必要性進行分析,大力發展對外直接投資,積極實施「走出去」戰略。

20多年來,我國的對外開放主要是「引進來」戰略。通過以「引進來」為主的對外開放,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逐漸接軌,有效的利用了大量的國際資金和技術,彌補了工業化過程中的資金與技術的巨大缺口,加快了工業化的進程。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議》中第八條提出:要繼續深化涉外經濟體制改革,全面提高對外開放水平,增強參與國際合作和競爭的能力,實施「走出去」戰略,完善對外投資服務體系,賦予企業更大的境外經營管理自主權,健全對境外投資企業的監管機制,促進我國跨國公司的發展。實施「走出去」戰略,是黨中央在深刻分析國際國內政治經濟形勢的基礎上做出的、關系我國發展全局的重大決策,是我國今後改革開放新的目標與舉措。

一、我國實施「走出去」戰略的必要性

「走出去」戰略是與「引進來」戰略(引進國外的資金、技術、管理、商品和服務等)相對應而言的。廣義的「走出去」戰略包括貨物與服務出口、勞務輸出、國際融資、國際旅遊以及對外投資等企業跨國經營的各個方面。狹義的「走出去」戰略是指企業以對外直接投資方式進入國際市場,參與國際競爭與合作,從而達到提高國際競爭力,促進本國經濟快速、持續、協調發展的目標。「走出去」戰略可以大體分為兩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商品輸出層次,是指貨物、服務、技術、管理等商品和要素的輸出,主要涉及到貨物貿易、服務貿易、技術貿易以及工程承包等;第二個層次是資本輸出層次,是指對外直接投資,主要涉及的是到海外投資建廠和投資設店。如果一家企業的「走出去」戰略發展到了第二層次,特別是海外投資到了一定規模(在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國家擁有企業)後,那麼這家企業也就成為跨國公司。改革開放以來推進「引進來」戰略是成功的,它為我們今天實施「走出去」戰略創造了條件,「走出去」戰略是「引進來」戰略的必然發展。

1.「走出去」戰略是轉變外貿增長方式的重要途徑。我國作為國際貿易大國,在世界經濟格局中占據重要地位。2005年我國進出口貿易總額達到了14221.2億美元,其中出口為7620億美元,進口為6601.2億美元,我國的貿易規模已佔世界第三位,佔世界貿易的比重達到6.5%。然而,我國對外貿易的持續發展也面臨著以下難題。其一,出口進一步擴張難度增大。美、日、德等貿易大國的經驗也告訴我們,出口貿易經過一段時間的快速增長以後,增速將會放慢。其二,國內產業保護餘地縮小。隨著我國加入WTO的承諾的兌現,國內市場必須進一步開放,貿易壁壘將逐步消除,保護措施難以繼續。其三,貿易摩擦日益加劇。中國由一個貿易小國一躍成為舉世矚目的貿易大國,沖擊了原有的全球貿易格局,觸動了其他一些國家的貿易利益,也導致了越來越多的貿易摩擦。自我國「入世」至2006年6月底,共有32個國家或地區針對我國發起「兩反兩保」措施調查288起,涉案金額71億美元。其四,我國貿易條件不斷惡化。根據海關提供的資料,我國大宗出口商品中,出口總額增長幅度不及進口總額增長幅度的產品有很大一部分。自1993年建立貿易指數統計以來,我國的出口量指數一直高於出口價格指數,而進口量指數卻低於進口價格指數,總的貿易條件趨於惡化。

2.「走出去」戰略能夠避免原產地限制。據統計,我國已連續11年成為全球發生貿易摩擦最多的國家,貿易摩擦的解決需要通過不斷的磋商和協調,如果磋商和協調不能解決,也可按照WTO的有關規定進入爭端解決程序。另外,「走出去」戰略也是擺脫困難的重要選項之一。在經濟全球化大背景下,中國企業參與國際競爭的方式也應多樣化。一些受到配額限制的產品,如果中國企業在境外生產,就可以改變原產地而繞開配額限制。企業走出去,擴大出口商品的海外市場,既能夠保證產品的品種和質量,也能夠改變產品的原產地,規避貿易壁壘。如海爾、TCL、長虹、康佳等有實力的彩電企業紛紛選擇走出去的策略,通過海外生產基地向歐美出口,繞開對出口原產地的限制,減緩美國傾銷裁定的負面影響。

3.「走出去」戰略能夠實現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合理統籌。從世界范圍來看,發達國家強者恆強的奧秘之一,就是因為它們很早就實行了「走出去」戰略,以跨國公司的跨國投資和貿易活動為主導,最大限度地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和兩種資源,在全球范圍內配置資源來獲取最大利益。與發達國家和新興工業化國家相比,我國實施「走出去」戰略起步已經很晚,已經喪失了一些重要的發展機遇。進入21世紀,幾乎一切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的大規模貿易活動和投資活動,都以跨國公司為主體或載體進行。目前,我國無論是在第二產業還是在第三產業,其技術進步與發達國家都有很大差距。另外,國際上戰略性礦產資源的競爭更是形勢逼人,各大跨國礦業公司基本上控制了全球已探明的礦產資源,我國礦業公司的選擇餘地日趨減小。

只有採取「走出去」的戰略,我們才能充分利用國內國外兩個市場和兩種資源,彌補國內資源和市場的不足,保證國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才能促進我國在全球范圍內進行經濟結構優化和戰略性調整;才能促使我國企業在更大范圍、更廣領域和更高層次上參與國際經濟合作與競爭,在激烈的國際市場競爭中發展壯大;才能促使20多年來我國經濟發展積聚的巨大能量得以釋放,增強我國的綜合國力和參與全球競爭的能力。

4.「走出去」戰略能夠解決貿易順差不斷增加帶來的國際收支平衡問題。目前,我國不斷的上升的貿易順差導致外匯儲備猛增、國內資源流失浪費、人民幣匯率形成新的升值壓力、加大中國與相關貿易夥伴尤其是美歐貿易摩擦等隱患。鼓勵企業「走出去」,可以解決貿易順差不斷增加帶來的國際收支平衡問題。

目前在世界范圍內,對外直接投資已成為各國經濟增長的新動力,而我國作為一個對外直接投資基數很小的發展中國家,發展空間無疑更加廣闊。已成為貿易大國的中國,利用傳統的貿易政策與措施來刺激外貿增長的餘地已經相對狹小,那麼加速對外投資將成為拉動我國對外貿易持續增長的良方,是我國發展對外貿易的必然選擇。

二、我國擴大對外直接投資的可行性

傳統的國際投資理論主要以發達國家作為研究對象,認為跨國公司的競爭優勢主要來自發達國家企業對市場的壟斷、產品差異、先進的生產和管理技術、雄厚的資本實力等因素。根據這些傳統理論,有一種觀點認為,我國是處在轉軌經濟中的發展中國家。我國企業的整體規模小,掌握的自主核心知識產權少,產品技術含量較低,主導產業仍然屬於勞動密集型,我國企業尚不具備與國際大型跨國公司相競爭的實力。因此,目前不宜發展對外直接投資,而是應該立足國內。然而要保持我國經濟健康持續發展,我國應該進行對外直接投資。

英國著名跨國公司研究專家鄧寧於20世紀80年代提出了投資發展周期理論,並且用實證的方法研究了直接投資流量與人均GNP之間的關系。他認為,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均GNP水平提高,一國的凈對外直接投資具有周期性規律,周期分四個階段:第一階段是與前工業化相關的階段,幾乎不存在直接投資的流入及流出,較少吸收外資,沒有對外直接投資,凈投資額為零或接近零的負數。處於這個階段的國家,人均GNP低於400美元,屬最不發達國家。第二階段,由於基礎設施等一些區位特定優勢的發展,外國資本對這類國家的直接投資不斷增長,這使得流入的直接投資存量增長超過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但是對外直接投資額很小,凈對外直接投資額表現為絕對值不斷擴大的負數,人均GNP位於400美元~1500美元。處於這一階段的國家多為發展中國家。第三階段,國內企業所有權優勢不斷增長並更具特色,為尋求資源、市場及戰略性資產,這些國家的企業開始進行對外投資。由於吸收的外國直接投資在減少,或由於對外直接投資的增長速度快於吸收外資的增速,凈對外直接投資額表現為絕對值不斷減小的負數,這類國家的人均GNP位於2000美元~4750美元。隨著這些國家成為凈對外投資國,它們開始進入第四階段。第四階段,企業所有權優勢的重要性遠遠超過母國特定的優勢。對外直接投資比吸收的外國直接投資增長更快,凈對外直接投資額為正值,且呈增長趨勢,人均GNP在4750美元以上。1988年,鄧寧又提出第五個階段的理論。此階段的凈對外直接投資額絕對值呈現減少趨勢,繼而開始圍繞零水平上下波動,與此同時,該國外來直接投資和對外直接投資都在增加。與前四個階段相比,第五個階段受經濟發展階段的影響程度大大減弱,而更多的取決於發達國家之間的交叉投資。目前,只有美歐日等極少數發達國家處於第五階段。

如果將中國的投資發展過程比照上述投資發展周期理論,以投資總量的變化來劃分投資發展階段,大致是這樣的:1979年~1991年經歷了投資發展周期的第一階段,吸收外國直接投資和對外直接投資規模都很小,用我們的數據粗略計算得出,1979年~1991年我國對外直接投資平均年增長率為11.15%;1992年~2004年處於投資發展周期的第二階段,吸收外國直接投資規模較大,對外直接投資也有了一定規模,凈對外直接投資額表現為絕對值不斷擴大的負數。據計算,1992年~2004年間我國對外直接投資的年平均增長率約為46.38%,可見與第一階段相比有了明顯提高。我國目前的人均國民收入已經突破1000美元,按照鄧寧的投資發展模型,正處於第二階段,即吸收外資大於對外直接投資。顯而易見,從1979年到2004年,我國吸收外國直接投資的增長速度大大快於對外投資的速度。1995年我國對外直接投資與吸收外商投資的比例,不僅遠低於發達國家的水平,也低於東盟國家的平均水平。此後的年份,中國吸收外資一直高居世界前列,2004年更是一躍成為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吸收外資的國家,但同時我國對外投資增長緩慢,這與鄧寧的投資發展理論是相吻合的,這正是投資發展第二階段的典型特徵。

三、實施「走出去」戰略的政策思路

我國已經基本具備對外直接投資的條件,有些企業已具備了跨國經營的能力與資金實力,應該在經濟發展和投資發展二者互動之中發展對外直接投資。在引進外資的同時發展對外投資,可以在保證我國經濟持續發展的水平上解決對外貿易發展的瓶頸,促進我國由投資發展路徑的第二階段向第三階段的轉化。

1.實行GNP核算體系,實現從GDP到GNP的跨越。從1985年起,我國經國務院批准建立了國民經濟核算體系,正式採用GDP對國民經濟運行結果進行核算。改革開放25年來,我國企業「走出去」開展跨國經營不斷發展,但與我國吸收外資水平差距還很大。從1993年起,我國已連續11年居發展中國家吸收外商直接投資首位。與之對應的是,1993年以來我國各年的GDP都大於GNP,並且差額越來越大。以2001年為例,當年我國GDP為95933億元,GNP為94346億元,兩者差額為1587億元,也就是說,2001年,外商來華投資和來華打工新增加的價值之和比中國人在國外投資和勞務輸出新增的價值之和多1587億元。GDP與GNP差距擴大折射出我國在「引進來」和「走出去」兩方面發展的失衡,說明我們的企業還遠遠沒有抓住經濟全球化的機遇。

我們應該從單純重視GDP,轉向更加重視GNP,尋求「引進來」和「走出去」的協調發展,這是我們參與經濟全球化能力的重要體現。商務工作應發揮對國民經濟的帶動作用,在利用外資拉動經濟增長的同時,應大力實施「走出去」戰略,這是更高層次的對外開放。總之,要逐漸用GNP核算體系來觀察中國經濟國際化的水平。

2.「走出去」戰略應貫徹多元化策略。所謂多元化,就是「走出去」既要重視發達國家,也要重視發展中國家。從國外經驗和我國實踐看,之所以要貫徹多元化的策略,首先是遵循了經濟全球化的客觀規律,其次有利於減少對某些國家的過度依賴,分散投資風險。當前,我國境外投資的多元化程度還有待提高,從區域流向看,我國港澳地區比重較大,歐美發達國家特別是廣大發展中國家相對較少。貫徹多元化方針,應努力開拓歐美等發達國家市場,利用發達國家先進的技術水平,在發達國家投資設立高新技術研發中心或高新技術產品開發公司。亞洲、非洲、拉丁美洲一些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水平較低,市場廣闊、資源豐富、勞動力成本低,我國的產品和技術對這些國家和地區比較適用。因此,投資和開展經濟技術合作潛力很大,應加大開拓力度,增大到發展中國家去的比重。

3.應按照有利於我國產業升級,實現長遠發展的要求,確定「走出去」的方向。進行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推動產業升級,是增強我國國際競爭力的必由之路。因此,應保持清醒的頭腦,切實按照有利於產業升級、有利於實現長遠發展的要求,引導企業「走出去」的方向。對石油、金屬和非金屬礦產、木材等短缺資源,要更多地通過境外投資來解決。對我國生產能力過剩的加工業,要把技術、設備帶出去,在境外尋求合作與發展,在新一輪國際分工中分享比較利益。

4.應鼓勵有條件的各種所有制企業「走出去」。中國是否能夠早日進入投資發展周期的第三階段,國內企業的競爭實力是關鍵因素。所以,我國企業可以在「走出去」的過程中逐漸學習和借鑒外國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經驗,積累更多的所有權優勢和內部化優勢,提高我國企業的國際競爭力,才能使得我國的對外投資逐步增加直至超過吸收的外商投資,成為凈對外投資國家,在全球范圍內更好的整合配置優勢資源,進而提升整個國家的經濟實力和國際競爭力。應鼓勵各種類型的優勢企業走出國門,大膽在海外創業,在國際競爭中求得生存和發展。通過「走出去」戰略的實施,增強企業的國際競爭力,拓展我國的經濟發展空間。一些國有企業規模大,實力強,有資金、技術的優勢,應成為「走出去」參與國際競爭的主導力量。非公有制企業具有自我約束力強、市場敏感度高、經營和管理方式靈活的特點,應創造條件,鼓勵其積極開展境外投資活動。

5.政府應為「走出去」創造良好的政策環境。企業在「走出去」的過程中,遇到了一些問題,其中相當一部分是靠企業自身力量無法解決的,需要政府提供必要的支持。政府應在符合WTO規則的前提下,千方百計地為企業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加強對境外投資的宏觀調控和規劃指導,建立海外投資和企業的工作機制,完善管理體制,同時設置必要的設計必要的政策激勵,加大金融和財稅政策的支持力度,建立和完善金融、信用等服務體系,在用匯、出入境等方面改進管理,在人才培訓、信息咨詢等方面改善服務,為企業更好地「走出去」創造條件。

閱讀全文

與如何開放經濟環境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小故事大作文這本書哪裡有賣的 瀏覽:380
背叛愛情的人怎麼諷刺 瀏覽:476
鼓樓區教育局下屬事業單位有哪些 瀏覽:453
共享健康服務有哪些 瀏覽:698
長得丑別人叫你美女怎麼辦 瀏覽:387
華夏幸福產動力做什麼的 瀏覽:187
女人的美好婚姻怎麼過 瀏覽:576
石小坑的幸福生活15怎麼玩 瀏覽:297
進入事業單位具體崗位怎麼確定 瀏覽:946
愛情中的永恆是什麼 瀏覽:9
經濟初級專業技術資格證有哪些 瀏覽:819
非戶口所在地婚姻證明怎麼開 瀏覽:144
連雲港學生9月開學健康卡怎麼填 瀏覽:761
廣州經濟如何發達 瀏覽:118
錦州幸福指數怎麼樣 瀏覽:655
如何看自己的婚姻有幾次 瀏覽:381
檢查一下男性健康大概需要多少錢 瀏覽:447
蜜雪冰城美女為什麼多 瀏覽:96
事業單位學歷和學位怎麼填 瀏覽:451
完美女士是什麼樣 瀏覽:3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