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成渝經濟圈的具體概況
成渝經濟區涵蓋了重慶市31個區縣和四川省15個市,總面積20.61萬平方公里,人口9840.7萬,GDP總量約1.58萬億元。
四川15個市分別為成都、南充、德陽、綿陽、眉山、資陽、遂寧、樂山、雅安、自貢、瀘州、內江、宜賓、達州和廣安。
重慶31個區縣除了包括萬州、涪陵、渝中、江津、大渡口、江北、沙坪壩、九龍坡、南岸、北碚等23個區縣在內的1小時經濟圈外,還包含了渝東北的萬州、梁平、豐都、開縣、墊江、忠縣、雲陽和渝東南的石柱等8個區縣。
按照規劃,未來的成渝經濟區將成為西部大開發的增長極和經濟高地,國家重要的先進裝備製造業、現代服務業、高新技術產業和農產品基地,全國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國家內陸開放示範區和國家生態安全保障區。
在具體發展中,成渝經濟區的空間布局將依託中心城市和長江黃金水道、主要陸路交通干線,形成以重慶、成都為核心,沿江、沿線為發展帶的「雙核五帶」空間布局。
Ⅱ 成渝經濟圈的介紹
成渝經濟圈是西部人口最為稠密、產業最為集中、城鎮密度最高的區域。以成渝高速公路為軸線,其北翼、中軸和南翼,分布著成都、遂寧、南充、合川、簡陽、資陽、內江、永川、自貢、宜賓、瀘州、江津、重慶等城市,構成了成渝經濟圈形成和發展的城市群及交通網路載體。
Ⅲ 西部大開發有哪三大重點經濟區
成渝經濟區:帶動和支撐西部大開發的重要戰略高地成渝經濟區是長江流域重要的戰略板塊,在我國實施的沿海、沿江的「T」字型國土開發戰略中,與長江中下游特別是最發達的長江三角洲遙相呼應。成渝經濟區是我國西部的東部,在我國東中西互動的區域發展戰略中發揮著承接傳遞的作用。從發展現狀看,成渝經濟區與珠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京津冀等沿海發達地區相比,的確存在較大差距。但是在整個西部地區,成渝經濟區又是發展基礎最好、發展水平最高的區域。成渝經濟區的能源工業、機械裝備尤其是重型機械裝備製造業、國防工業在全國佔有重要地位;電子信息產業發展迅速,特色農副產品加工業也具有相對優勢;旅遊業發展勢頭很好;三峽庫區形成後,保護和治理長江上游生態環境的重要性也日益突出。成渝經濟區的發展方向是帶動和支撐西部大開發的重要戰略高地。成渝經濟區是我國重要的裝備製造業基地之一,德陽、成都和樂山的大型發電設備、重型機械、大型工程機械、交通運輸設備;重慶、綦江和江津等地的金屬製品業、通用設備製造業、專用設備製造業、電氣機械及器材製造業、儀器儀表及文化辦公機械製造業、武器彈葯製造業、電子及通訊設備製造業等產品的生產規模和技術處於全國領先水平。成渝經濟區的高新技術產業主要分布在綿陽科技城、成都高新區和經濟技術開發區、重慶高新區和經濟技術開發區。為了發展成為帶動和支撐西部大開發的重要戰略高地,成渝經濟區要抓住建設國家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的機遇,重點發展能源及化學工業、裝備製造業、高新技術產業、特色農業及加工業、旅遊業,著力培育新的支柱產業,努力改變工業支撐比較單一的局面。引導加工業與農業、製造業與生產性服務業、能源工業與礦產資源加工業的緊密聯結,形成相互支撐、相互促進的跨領域鏈條式發展模式,構築帶動和支撐西部大開發的重要戰略高地。隨著綿陽-德陽-成都高新技術產業帶的進一步發展,將帶動長江上游及我國西南地區的產業升級;隨著裝備製造業基地的形成,將推動長江上游及西部工業化的進程;隨著城市功能的進一步增強,將推動長江上游及西部城鎮化進程;三峽水利樞紐竣工後,長江黃金水道的作用將大大增強,成渝經濟區的西部物流樞紐功能也將大大強化。關中-天水經濟區:我國重要的高新技術產業帶和先進製造業基地關中-天水城市圈是我國西部智力資源最密集、工業基礎較好、基礎設施完備和城市化程度較高的地區之一。僅關中地區就有4個國家級開發區和2個省級開發區,集中了3個國家級星火技術密集區和13個省級星火技術密集區,在區域經濟發展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帶動作用。關中-天水城市圈發展方向是我國重要的高新技術產業帶和先進製造業基地。1.我國重要的高新技術產業帶圍繞集約化農業技術、電子信息技術、新材料技術、光機電一體化和先進製造技術、生物醫葯技術等重點領域,建立一批相關的重點實驗室和工程技術中心,開發一批技術含量高、附加值高和市場容量大的戰略產品,力爭建成中國西部的「矽谷」。強化西安作為一級中心城市的核心地位,把西安建設成為西部大開發的技術創新基地和全國重要的技術創新中心;把西安高新區建設成為我國西部高技術產業發展的平台,形成西部的信息、金融、科技和人才中心和最大的科研成果研發和產業化基地。都市圈的寶雞、咸陽,要與西安統籌規劃、合理分工。進一步強化寶雞、咸陽在光機電一體化和先進製造業中的地位,把咸陽和寶雞建設成為製造業創新的基地,提高產業競爭力。突出楊凌在先進農業生產技術方面的研發和應用功能,把楊凌建設成為全國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基地,不斷強化新興農業生產技術在西部地區的推廣應用。2.我國先進製造業基地關中-天水城市圈以隴海鐵路天水-潼關段和天(水)寶(雞)潼(關)高速公路為軸線的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帶和星火產業帶,以及以高新技術和先進實用技術為特色的產業體系已基本形成,擁有電子信息、裝備製造、有色冶金、醫葯、紡織、旅遊、果業以及畜牧等優勢產業,成為陝西省乃至西北經濟發展的火車頭和發動機。關中-天水先進製造業基地建設,要以國家級和省級開發區為重點,進一步搞好園區基礎設施和外圍配套工程建設,強化服務功能,優化投資環境,發展成為國家重要的先進製造業基地。環北部灣(廣西)經濟區:西部大開發的重要支撐點環北部灣(廣西)經濟區包括南寧、北海、欽州、防城港4市,本經濟區沿海沿邊,區位優越,是中國與東盟的結合部,泛珠三角經濟區與東盟經濟區、東亞與東南亞的連接點,也是西南地區加強與東盟和世界市場聯系的重要門戶,開發潛力巨大。加快環北部灣(廣西)經濟區的開發建設,有利於把我國與東盟國家的互利合作推向新水平,有利於深入實施國家西部大開發戰略,有利於推動我國擴大開放、加快發展。環北部灣(廣西)經濟區大規模開發建設的條件基本具備。以南寧為核心的環北部灣地區是一個有機整體,其發展方向是西部大開發的重要支撐點,建成西南地區的主要出海口和出口加工基地,以及臨海重化工業基地。1.西部大開發的重要支撐點在產業發展方向上,沿海地段的北海、欽州、防城港要發揮區位優勢,依託南亞熱帶農林資源和海洋資源,發展港口經濟、海洋產業、現代農業和以生物工程為重點的高新技術產業,以及信息咨詢服務、商貿物流等服務業,構築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新型產業結構體系。其中北海市是我國西部惟一的沿海開放城市,全國重要的濱海旅遊城市,重點發展國際商貿、濱海旅遊、高新技術和海洋產業四大產業;欽州的發展方向是以重化工業為主的臨海港口工業;防城港則是完善港口設施和服務功能,大力發展港口運輸、中轉貿易、邊境貿易等產業。南寧市一方面應充分發揮承前啟後的作用,發揮其人居環境優越的優勢,調整產業結構,重點發展無污染的都市型工業和現代服務業,並逐步將經濟建設向沿海地區轉移;另一方面要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以電子信息技術的推廣應用為重點,積極以先進製造技術、新材料技術、現代裝備及工藝等新技術,全面推進食品、機械、製糖等傳統產業的技術改造;重點扶持具有地方特色和自主知識產權的生物工程及制葯業的發展。2.西南地區的主要出海口和出口加工基地以構築開放型經濟為目標,逐步建設「中國-東盟貿易區」的前沿基地。通過沿海港口及貿易通道建設,使廣西及貴州、雲南與周邊國家盡快形成便捷的物流、人流、資金流和信息流網路,創造貿易與投資便利化條件,逐步將環北部灣(廣西)經濟區建成「中國-東盟貿易區」的前沿基地,面向太平洋與印度洋和東南亞、南亞市場,成為全國對外開放格局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防城港作為我國主要的交通樞紐港之一,承擔著廣西、西南地區出海口的功能,要建設成以大宗物資轉運為主的樞紐港;欽州要利用港口腹地未開發的土地資源、岸線資源等條件,建設工業碼頭,重點發展臨港工業;北海重點建設成旅遊商貿港口。三大港口城市形成功能互補、協調發展和綜合優勢明顯的西南地區最大的現代化組合港口群,並與南寧在經濟、信息、物資、金融等方面進行交流和合作,擴大港口經濟腹地,形成西南對外聯系和交流的「橋頭堡」。3.未來的臨海重化工業基地環北部灣(廣西)經濟區把發展臨海重化工業作為重中之重,依託港口、資源、區位優勢,引進國內外大公司、大集團,高起點、大規模地加快沿海石化、林漿紙、能源、鋁加工、鋼鐵、船舶修造等重大工業項目建設,促進臨海重化工業發展。
Ⅳ 成渝經濟圈的助推作用對自貢綠地新里城有什麼影響
自貢位於「一帶一路」和 「長江經濟帶」重要聯結地,處於「成」「渝」兩小時經濟圈內的川南中心城市。項目所處的高新區板塊,隨著「一帶一路」的倡議深入實施,自貢高新目前正帶領著高新科技裝備、創新型產業走出去。
同時,也與一帶一路沿線加強合作,引進一批優質優勢資源。更依託「成渝經濟圈「的高速發展紅利,商業、跨境貿易等領域有著顯著的提升和增速,政策層面上更加開放與激勵,項目促進上更加自信和果敢。北部灣經貿大通道的規劃和建設等舉措,足可見自貢在「一帶一路」的大戰略下已經做足了准備,迎接這場時代變革。
自貢綠地跨境貿易港,地處自貢南湖黃金絕版地段,以內宜高速出入口,S305城市快速通道為輪廓,坐擁卧龍湖生態區,是目前高新區政府首要打造及著重孵化的跨貿產城項目。
Ⅳ 成渝經濟圈的基本信息
成渝兩市在經濟上具有很強的互補性。成都在科技、金融、商貿、文化教育方面優勢明顯,對成都平原地區的中小城市起著重要的輻射與帶動作用。重慶製造業基礎雄厚,工業水平較高,又是西南交通樞紐和貿易口岸,向東可與武漢城市群相接,向南經過西南出海通道與南(寧)貴(陽)昆(明)經濟區緊密相連,成為西南地區連接華中、華南地區的樞紐。
成渝地區作為一個相對完整的地理區域早已存在,但作為一個經濟區域卻至今尚待進一步成長,成渝這一對雙子星城始終難以融合為一體。在相當長的時期內,成渝兩市並未憑借地理相鄰、優勢互補、交通順暢的有利條件形成密切的分工合作關系,競爭遠大於合作,離散遠大於聚合。經濟上的分離使成渝兩市只能孤軍奮戰,彼此都喪失了很多發展機遇。
與長三角、珠三角經濟圈相比,成渝經濟圈的特徵和優勢不夠突出有其歷史、政治、經濟等多方面的原因。歷史淵源、人文差異、行政沖突往往成為人們議論的重點,然而另一個被人忽視的重要原因則在於其區域形成機制上的缺陷。經濟區域的形成機制源於兩方面:
一是政府組織協調。在跨行政區域的經濟區的形成過程中,政府組織、規劃、協調是必不可少的。因為行政區域的界線有可能導致行政要素和經濟要素的沖突,這種沖突只能通過政府之間的協調來化解。
二是區域經濟之間的自組織的充分發育,即通過經濟活動在大城市之間、大城市與中小城市及更為廣闊的經濟腹地之間的空間聚集與擴散,使中心城市與中小城鎮和經濟腹地之間不斷地進行物質與能量交換,實現結構調整、功能轉換和空間形態的變化,自我診斷、自我完善,以適應環境變化和經濟發展的需要,實現要素的空間優化配置。
長三角、珠三角城市群的形成更多地源於其不斷增強的區域經濟自組織功能。而成渝地區在形成上述兩種機制方面仍十分孱弱。一方面,成渝地區從未被高層政府設定為一個特定的規劃區而實施一系列特殊政策、必要的行政調控與統一規劃,以促進成渝經濟圈的形成和發展;另一方面,成渝兩市的空間互補作用能力弱,區域自組織機制沒有形成。雖然重慶、成都的城市規模、綜合經濟實力居西部前列,對中小城鎮及區域的輻射影響最大,但成渝兩市之間畢竟相隔300多公里,兩市的影響力范圍也還遠未強大到在空間上相互重疊或呈連續分布。成渝鐵路的建成通車實現了人口與物資在兩個城市之間的可移動性,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空間運輸成本,但時間成本仍然很高,500公里的鐵路線要花10小時以上。成渝高速公路的建成雖然大大降低了兩地的空間距離(成渝高速公路全長340公里)和時間成本(只需3至4小時),但公路運輸在准時性、全天候、便捷性、安全性、舒適性以及費用方面仍有許多不足,使其難以成為城際快速交通的主要運載工具。由於空間可達性尚不足以保證在成渝兩個中心城市之間形成一定的通勤流,進而沿成渝交通軸線形成密集的物流、資金流和信息流,因而成渝兩市以物質、人員、服務以及信息交換為特徵的空間相互作用力十分薄弱。
還有,成渝交通軸沿線上城鎮數量雖多但規模較小、等級相近、綜合經濟實力較弱,在成渝兩市之間難以形成中介作用。空間距離較長、交通軸線的等級不高、軸線上點的規模偏小,導致成渝一線區域經濟活動的自組織能力弱。
隨著我國工業化、城市化進程的加速推進,大城市在區域經濟發展中的中心地位與輻射帶動功能日益突出,以大城市為中心的城市密集區成為我國經濟增長速度最快、最富經濟活力和增長潛能的區域。著名學者於光遠認為,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加劇,未來國際競爭的主體既不是國家也不是企業,而是具有多種功能的大城市群或大城市圈。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唐大城市群經濟的飛速發展,充分體現出中心城市在區域經濟增長中的核心作用,顯示出城市與城市、城市與區域一體化協同發展所帶來的巨大的集聚效應與規模效應,以及由此形成的經濟發展潛能。
國家發改委將川渝經濟區納入了國家「十一五」前期規劃,意味著成渝經濟圈首次進入了中央政府的視野,成渝兩市經濟的融合終於納入了政府的規劃,這為兩市的發展提供了一個歷史性機遇,必將進一步推動成渝兩市的合作與發展。
成渝兩市要想提升自身的經濟實力和競爭能力,求得更大發展,就必須在經濟和社會文化活動上相互融合、共生互補,形成要素市場、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城市化進程以及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的一體化發展。 (1)高層政府的規劃組織。作為一個經濟區域,成渝經濟圈的空間范圍必然跨越現有的行政區域范圍,因此,成渝經濟圈的構建顯然不能離開城市政府之間的協調組織,尤其是高層政府的介入。
(2)成渝兩市之間快速交通通道的形成。成渝兩市經濟上的相互融合、共生互補程度,直接取決於兩個城市之間的空間可達性,以及從而形成的物流、人流、資本流、信息流的流速和密集程度。
(3)在成渝兩市空間相互作用中承擔中介功能的川南城市群的發育形成。川南城市群在地理位置上位於成渝兩市的中間地帶。當川南城市群發育成型,自貢、宜賓、瀘州、內江四個城市呈現出分工與合作密切、相互融合、共生互補的一體化發展態勢,將具有足夠的經濟實力激活成渝城市發展軸線,影響和改變成渝一線產業的空間集聚與整合以及貨物、人口和信息的流動,節省運輸費用和時間成本,從而增強成渝兩市的空間相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