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毛概大題 作為大學生你認為要如何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
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這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措施。隨著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轉化和經濟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制約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因素既有供給問題也有需求問題,既有結構問題也有總量問題,但供給側和結構性問題是矛盾的主要方面。供給結構失衡,不能適應需求結構的變化;供給質量不高,不能滿足人民美好生活和經濟轉型升級的需求;金融、人才等資源配置存在「脫實向虛」現象,影響了發展基礎的鞏固。必須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把提高供給體系質量作為主攻方向,顯著增強我國經濟質量優勢。一是推動產業優化升級,加快發展先進製造業、現代服務業,加強基礎設施網路建設,促進我國產業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二是加快形成新動能,鼓勵更多社會主體投身創新創業,在中高端消費、創新引領、綠色低碳、共享經濟、現代供應鏈、人力資本服務等領域培育更多新增長點。三是改造提升傳統動能,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慧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支持傳統產業優化升級。四是堅持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優化存量資源配置,擴大優質增量供給,實現供需動態平衡。
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
這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經過長期努力,我國科技發展成就顯著,一些重大科技成果進入世界先進行列。但是,我國科技創新能力與經濟實力還不相稱,與經濟建設主戰場和人民美好生活的需求還不適應。必須堅定不移貫徹創新發展理念,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努力實現到2035年躋身創新型國家前列的目標。一是加強國家創新體系建設,強化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和戰略科技力量,實現重大突破和顛覆性創新。二是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促進科技成果轉化。三是倡導創新文化,支持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強化知識產權保護。四是實行更加積極、更加開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培養和造就一大批具有國際水平的人才和高水平創新團隊。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這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基礎。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農業已連續十幾年獲得豐收,糧食產量連續4年超過1.2萬億斤,農民收入增速連續7年快於城鎮居民收入增速,農業的主要矛盾已由總量不足轉變為結構性失衡,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給側。必須始終把解決「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一是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二是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發展多種形式規模經營,實現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三是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拓寬農民就業創業和增收渠道。四是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五是加強農村基層基礎工作,健全鄉村治理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
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
這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內在要求。我國幅員遼闊,各地發展很不平衡。必須堅持協調發展理念,優化區域發展格局,推進新型城鎮化,逐步縮小差距。一是協調推動西部大開發、東北振興、中部崛起、東部率先發展。二是協調推動「一帶一路」相關地區開放開發、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保護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三是支持老少邊窮地區加快發展,支持資源型地區經濟轉型發展,加快邊疆發展,加快建設海洋強國。四是以城市群為主體構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城鎮格局,提高城市承載能力,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
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這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制度保障。推動經濟轉型升級,要害在創新,關鍵靠改革。必須以完善產權制度和要素市場化配置為重點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堅決破除制約發展活力和動力的體制機制障礙。一是堅持和完善我國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和分配製度,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完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深化國有企業改革,支持民營企業發展。二是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全面實施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制度,加快要素價格市場化改革,完善市場監管體制。三是創新和完善宏觀調控,發揮國家發展規劃戰略性導向作用,健全財政、貨幣、產業、區域、消費、投資等經濟政策協調機制,加快建立現代財政制度,深化金融體制改革。
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
這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必要條件。必須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貫徹開放發展理念,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一是以「一帶一路」建設為重點,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並重,形成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開放格局。二是拓展對外貿易,培育外貿新業態新模式,優化進出口結構。三是全面實行准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大幅度放寬市場准入,擴大服務業對外開放,優化區域開放布局。四是創新對外投資方式,促進國際產能合作,形成面向全球的貿易、投資、生產、服務網路。
『貳』 如何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論文
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黨中央從黨和國家事業全局出發,著眼於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順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新要求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2018年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進行第三次集體學習。
1.要大力發展實體經濟,築牢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堅實基礎。實體經濟是財富創造的根本源泉,是國家強大的支柱,十分重要。
2.要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強化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加強國家創新體系建設。運用創新的力量引領國家持續高效發展,驅動作用。
3.要積極推動城鄉區域協調發展,鄉村的振興很重要,國家才能夠協調發展,一同進步,縮小貧富差距。
4.要著力發展開放型經濟,提高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國際競爭力,要「走出去」才能更加看到自己的不足,繼續發展和建設一帶一路,推動周邊經濟發展。
5.要深化經濟體制改革,要加快和完善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設和發展,努力破除原來舊體制的弊端。
『叄』 新時代如何推進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
1、把握市場規律,優化長期發展戰略
未來加快完善現代化經濟體制,必須創新和完善宏觀調控,發揮國家發展規劃的戰略導向作用;國家發展規劃的設計與實施,也必須科學把握市場規律,順應經濟發展大勢。
2、鼓勵適度競爭,完善全國統一的市場體系
地方政府主導下各地大規模產業集群的崛起,已經成為推動經濟發展的強勁動力。打造現代化經濟體制必須全面實施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制度,清理和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
努力完善全國統一的市場體系,藉助現代網路和信息技術,以市場力量聚合各個地域和領域資源。其中,構建「親」「清」的新型政商關系,應是重要著力點。
3、統籌國內國外,打造國際競爭優勢
我國對外開放的過程是一個典型的政府與市場「交融互動、互補共榮」的過程。「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國內國外兩種資源」的未來發展,仍然需要政府與市場的「交融互補」。
政府基礎研究與企業創新開發相結合的「國家創新體系」是提升我國國際競爭力的著力點,必須面向新的國際競爭格局進行協調升級。同時,爭取國際話語權、規制跨國資本行為以及維護市場公平競爭,也同樣需要政府與民間的雙重智慧和力量。
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整體戰略
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主線,加強創新能力建設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現代化產業體系是農業基礎地位不斷得到鞏固、現代農業在第一產業占據主導地位的產業體系。現代化產業體系也是產業布局合理的產業體系。
十九大報告明確強調以「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化解產業空間布局上的不平衡問題,要求現代化產業體系要以協同發展的方式實現「區域協調」。此外,空間布局上的優化也是城鄉協調發展的重要內容,只有使創新引領和城鄉發展統一於區域協調發展戰略之中,三者交互融合,才能構成打造現代化產業體系的整體戰略。
以上內容參考人民網-如何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
『肆』 簡要論述如何推進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
1、要著眼於堅持問題導向。
要敢於觸及矛盾、長於解決問題。當前我國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是,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一些突出問題尚未解決,發展質量和效益還不高,創新能力不夠強,實體經濟水平有待提高,生態環境保護任重道遠,民生領域還有不少短板。
增強問題意識,就是要以解決問題為工作導向,化解矛盾、破解難題,抓緊解決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中的重大問題。
2、要著眼於推動創新發展。
發展動力決定發展速度、效能、可持續性。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首先要解決好動力問題。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
堅持創新發展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根本之策,要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讓創新貫穿黨和國家一切工作,讓創新在全社會蔚然成風。
3、要著眼於防範化解重大經濟風險。
要切實增強憂患意識和底線思維,堅決打好防範化解重大經濟風險特別是金融風險這場攻堅戰。
要加強經濟風險特別是金融風險的隱患排查,堅持標本兼治,注重以完善體制機制來防範化解風險。堅決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動仗,保持經濟平穩健康發展。
『伍』 (急)新時代如何推進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
1、要著眼於堅持問題導向。
要敢於觸及矛盾、長於解決問題。當前我國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是,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一些突出問題尚未解決,發展質量和效益還不高,創新能力不夠強,實體經濟水平有待提高,生態環境保護任重道遠,民生領域還有不少短板。
增強問題意識,就是要以解決問題為工作導向,化解矛盾、破解難題,抓緊解決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中的重大問題。
2、要著眼於推動創新發展。
發展動力決定發展速度、效能、可持續性。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首先要解決好動力問題。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
堅持創新發展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根本之策,要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讓創新貫穿黨和國家一切工作,讓創新在全社會蔚然成風。
3、要著眼於防範化解重大經濟風險。
要切實增強憂患意識和底線思維,堅決打好防範化解重大經濟風險特別是金融風險這場攻堅戰。
要加強經濟風險特別是金融風險的隱患排查,堅持標本兼治,注重以完善體制機制來防範化解風險。堅決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動仗,保持經濟平穩健康發展。
4、要著眼於保障和改善民生。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根本目的。如果發展不能滿足人民的期待,不能讓群眾得到實際利益,這樣的發展就失去意義,也不可能持續。
要始終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在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基礎上,保證全體人民在共建共享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不斷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
(5)如何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擴展閱讀:
新時代推進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的必要性: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我國經濟發展也進入了新時代,基本特徵就是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
只有建成現代化經濟體系,才能實現我國經濟的高質量發展,才能更好順應現代化發展潮流和贏得國際競爭主動,也才能為其他領域現代化提供有力支撐。
現代化經濟體系是現代化國家的基石。沒有現代化經濟體系就沒有現代化國家,這是人類社會發展運動的一般規律。近代以來,英美等發達國家成功實現了從傳統國家向現代化國家的轉型,其中的關鍵就在於建立起現代化經濟體系。
依託第一次產業革命,英國在19世紀率先建立了現代化經濟體系,這包括以棉紡、煤炭、鋼鐵和造船業等先進工業為支柱的現代化工業體系,以自由競爭為特徵的市場經濟體制。
依託第二次產業革命,美國在20世紀建立了新的現代化經濟體系,電力、石油、化工和汽車等新興產業成為其現代化工業體系的支柱。
而反觀二戰後一大批未能成功向現代化國家轉型的亞非拉國家,其轉型失敗的一個重要原因,就在於未能成功地建立起現代化經濟體系。
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近代中國的衰落與屈辱,直接原因在於經濟的落後。新中國成立後,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開啟了實現經濟現代化的偉大探索。
黨的八大明確提出了工業化的總目標,並經過20多年的發展初步奠定了工業化基礎,建立了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
改革開放後,我們黨提出了「三步走」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戰略部署,經過40年的發展取得了舉世公認的經濟現代化建設成就,經濟總量居世界第二,製造業產出連續多年保持世界第一。
黨的十九大確立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戰略安排,提出了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目標,這是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的里程碑,是中華民族實現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的物質基礎,是中華民族奮力實現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必由之路。
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新時代我國經濟跨越關口的迫切要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反映在經濟領域就是高速增長階段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的轉化。
增長速度要從高速轉向中高速,發展方式要從規模速度型轉向質量效率型,經濟結構調整要從增量擴能為主轉向調整存量、做優增量並舉,發展動力要從主要依靠資源和低成本勞動力等要素投入轉向創新驅動。
實現這樣廣泛而深刻的變化,必須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有力推動經濟發展的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和動力變革,這是社會主義經濟發展規律的客觀要求。
『陸』 如何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
1、要著眼於堅持問題導向。
要敢於觸及矛盾、長於解決問題。當前我國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是,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一些突出問題尚未解決,發展質量和效益還不高,創新能力不夠強,實體經濟水平有待提高,生態環境保護任重道遠,民生領域還有不少短板。
2、要著眼於推動創新發展。
發展動力決定發展速度、效能、可持續性。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首先要解決好動力問題。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
3、要著眼於防範化解重大經濟風險。
要切實增強憂患意識和底線思維,堅決打好防範化解重大經濟風險特別是金融風險這場攻堅戰。
4、要著眼於保障和改善民生。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根本目的。如果發展不能滿足人民的期待,不能讓群眾得到實際利益,這樣的發展就失去意義,也不可能持續。
(6)如何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擴展閱讀:
現代化經濟體系構成:
1、政府宏觀調控為主導。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為基礎,大健康產業為核心,通過產業融合實現產業升級經濟可持續高速發展的智慧經濟理論體系與智慧經濟形態。
2、以大健康產業這一新興產業形態作為核心的現代化經濟體系。不單是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經濟發展模式轉軌,而且是經濟學範式轉換。
3、更高質量的經濟增長方式。以科技驅動代替要素驅動,形成以創新為引領發展第一動力的創新型國家,發展循環經濟,實現經濟增長與排放污染「脫鉤」,建成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綠色經濟模式。王輝耀表示,
『柒』 如何建設現代經濟新體系
關鍵點一: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
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
清華大學教授白重恩表示:
從「高速」到「高質量」、從「增長」轉向「發展」,與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相符合。
增長是經濟總量的增長,而發展的內涵更加豐富,其要義是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實現更平衡更充分的發展。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張立群認為:
制定戰略,先看清出發點在哪裡。從發展出發,以質取勝,有利於引導政策重心轉向追求質量和效益。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經濟部第四研究室主任、研究員許召元表示:
我國要在一批產業特別是高技術產業上佔領技術制高點,在新一輪產業革命進程中爭取彎道超車,縮小同領先國家的差距,培育全球主導權。
現代化經濟體系應轉向科技含量高、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的產業結構和生產方式,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成為產業發展的根本途徑。
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張傑認為:
必須依賴於「以完善產權制度和優化要素市場配置為重點」的一系列經濟機制體制改革,依靠激發全社會最廣泛的創新創業動力,來激勵經濟新舊動能的轉換。
關鍵點二:提高供給體系質量成為主攻方向
一面是部分行業產能過剩、大而不強;一面是性價比高的產品需求得不到滿足,部分消費流向國外,在人民群眾需求從「有沒有」轉向「好不好」的過程中,供給面無法適應需求面升級的矛盾愈發凸顯。
十九大代表、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寧吉喆表示:
鋼鐵產能過剩,但每年還要進口一千多萬噸特種鋼材,必須通過加強技術改造、企業兼並重組、提高產品質量,把中國鋼鐵工業由大做強。
工業和信息化部黨組書記、部長苗圩代表表示:
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去產能要做「減法」,發展新興產業、改造升級傳統產業做「加法」,加大技術創新投入做「乘法」,使供給和需求更好匹配。
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張傑認為:
「質量第一」是全面建設中國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核心任務。必須加快發展先進製造業,體現中國由「製造大國」向「製造強國」的轉變。
關鍵點三: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
創新能力不強、實體經濟水平有待提高、金融脫實向虛、人才結構失衡……成為制約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突出問題。
報告指出,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必須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
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張勇代表指出:
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在市場需求疲弱、實體經濟盈利能力下降背景下,出現社會資本「脫實向虛」、企業「棄實投虛」現象,不少實體企業感到融資難、融資貴,制約了結構調整、產業升級和創新發展。要引導資本及各類要素向振興實體經濟聚力、發力,築牢國家發展根基。
國家行政學院教授許正中表示:
技術、資金、勞動力,是支撐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最關鍵的要素。通過優化制度環境,實現實體經濟與三大要素協同發展,將推動實體經濟沿著高質量軌道成長。
中國貿促會研究院國際貿易研究部主任、研究員趙萍認為:
一個國家要強大,就必須注重實體經濟。實體經濟的發展直接關繫到國民經濟的發展與國際競爭力的提高。
中國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在當前世界各國紛紛吸引投資迴流的背景下,實體經濟面臨著更為激烈的市場競爭。
不論經濟發展到什麼時候,實體經濟都是我國經濟發展、在國際經濟競爭中贏得主動的根基。這是當前強調發展實體經濟和提升發展質量的背景所在。
關鍵點四:創新成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
惟創新者進、惟創新者強、惟創新者勝。「我們面向國家和產業需要重新布局,推動產學研結合,不僅形成價值幾百億的產業,更讓自身成為全球無機化學研究的引領者。」中國科學院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學術委員會主任、中國科學院院士洪茂椿代表說,國家要強大,科技必須強大,要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加強國家創新體系建設。
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張傑表示:
現代化經濟體系必須體現在推進「創新型國家」建設方面,體現在中央部署的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全面落實上。
關鍵點五:鄉村振興戰略造就「三農」新面貌
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
十九大代表、上海市奉賢區委書記庄木弟表示:
農村不能成為荒蕪的農村、留守的農村、記憶中的故園。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就是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
保持土地承包關系穩定並長久不變,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後再延長三十年,讓農民吃了「定心丸」。「鄉村振興戰略讓大家方向更明,我們要加油干,2020年蘭考有信心與全國人民一道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蘭考縣委書記蔡松濤代表說。
關鍵點六:區域協調發展呈現新局面
報告提出,建立更加有效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
十九大代表、上海市金融辦主任鄭楊表示:
這是在較長時間跨度中對中國經濟發展空間進行布局。區域協調發展的新局面,將不斷釋放中國經濟的潛力和活力,成為經濟持續發展的新的發動機。
十九大代表、福建荔豐鞋業開發有限公司車間主任翁鈺珍說:「加快農村轉移人口市民化,讓這個群體共享經濟社會發展的成果。」
關鍵點七:改革要啃硬骨頭 開放形成新格局
經濟體制改革必須以完善產權制度和要素市場化配置為重點,實現產權有效激勵、要素自由流動、價格反應靈活、競爭公平有序、企業優勝劣汰。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
經過近40年改革開放,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不斷完善。改革行至中流,已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剩下的多是難啃的硬骨頭。
清華大學教授白重恩表示:
沒有產權的有效保護,企業家就缺乏充分激勵提供更好滿足人民生活需求的產品和服務;沒有要素自然流動,降低了要素配置效率,也會影響人民以合理價格獲得更高質量的產品和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