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政府工作報告強調加快「數字化」
「加快數字化發展,打造數字經濟新優勢,協同推進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轉型,加快數字社會建設步伐,提高數字政府建設水平,營造良好數字生態」……備受關注的政府工作報告出爐,「數字」成為高頻詞,折射出全面數字化的時代大勢。
今年兩會,代表委員們也不約而同地交出了許多有關「數字化」的議案提案,給數字化劃出了各行業、各領域的重點。比如360集團創始人、董事長周鴻禕的提案關注智慧城市安全、智能汽車安全,傳化集團董事長徐冠巨提出了關於打造數字化供應鏈的議案,海爾集團總裁周雲傑建言建設中國特色工業互聯網體系……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委員代表的建議,反映出了他們對數字化的兩大認知——「全面擁抱」與「安全共識」。
全面擁抱數字化:從城市、工業到醫療、養老
數字化轉型是時代大勢,身處千行百業的委員代表們,都在積極擁抱這一趨勢。
全國人大代表、傳化集團董事長徐冠巨建議,利用十四五期間建設高標准市場體系的契機,大力推進生產製造端數字化改革,打造一批服務產業端的工業互聯網平台,加快建立數字化供應鏈體系,引導傳統物流網路基礎設施的數字化升級改造、促進互聯互通,提升市場基礎設施的現代化水平。
通信行業是數字化的「先鋒軍」。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移動通信集團有限公司董事,浙江移動黨委書記、董事長、總經理鄭傑則建議加快5G智慧醫療體系建設、加快數字孿生城市建設。
數字化是提高工業生產效率的重要抓手。全國人大代表、海爾集團總裁周雲傑在《關於建設中國特色工業互聯網體系,促進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建議》中指出,要推動平台、網路、安全等基礎共性標準的建設:一是推動中國已有工業互聯網標准上升為國際標准;二是推進中國與其他國家的標準的兼容和互認;三是對中國的工業互聯網平台實施「統一介面標准」的強制性認證。
周雲傑的另一份提案也和數字化相關,即《關於讓老年群體享受到數字化智慧化便利的建議》。他建議要讓老年群體享受到數字化智慧化便利,以老年人體驗的便利化為創新方向,提升老年人的幸福感、安全感、獲得感。」
安全共識已成:網路安全是數字化戰略的底座
在與「數字化」相關的提案議案中,「安全」儼然已成為關鍵詞。
全國政協委員、360集團創始人、董事長周鴻禕,今年帶來的三份提案中,其中有兩份與數字化直接相關,即加快構建智慧城市安全基座「城市級網路安全基礎設施」、加強智能汽車網路安全。
「我今年指出的網路安全問題,是中國整個數字化發展之下面臨的新威脅,回答的是數字時代的『必答題』」,周鴻禕說:「數字時代有三個鮮明特徵,一切皆可編程,萬物均要互聯,大數據驅動業務,一句話總結就是,軟體在重新定義這個世界。在未來,老百姓的衣食住行、吃喝玩樂,政府的管理,社會的治理,城市的運轉,各種工礦企業以及基礎設施的運行都架構在網路和軟體之上,那麼這個基礎就比較脆弱,因為是軟體就會有不可避免的漏洞,有漏洞就有可能被人利用,進行網路攻擊,而攻擊的後果非常嚴重。」
無獨有偶,全國人大代表、上海社會科學院副院長張兆安也把「安全」寫進了自己的議案,建議「數據跨境流動需要安全評估」。全球數字經濟的發展,帶來數據越發頻繁的跨境流動,但同時,數據跨境的流動也觸發了對個人隱私、國家安全和經濟前途風險的擔憂。他主張以全球數據安全倡議為基礎,把其中好建議和辦法適時轉變為相關立法。
此外,全國人大代表、浙江移動董事長鄭傑呼籲盡快制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數據安全法》,明確數據安全法律責任,完善監管體系,保障國家安全、公民個人隱私權益和社會安全穩定。
值得注意的是,在3月4日,全國政協十三屆四次會議首場委員通道上,來自網路安全行業的全國政協委員周鴻禕與講糧食安全、航天技術的委員率先接受記者提問。當談及數字時代挑戰時,周鴻禕說,「我們現在不僅從上到下形成了數字化發展的共識,也形成了安全的共識。這個共識就是「網路安全是數字化戰略的底座,有了網路安全的保障,我們的數字化戰略才能發展得更好,走得更快,走得更遠」。
⑵ 從經濟生活角度分析我國企業應該如何在新形勢下做大做強
朋友你好!一點拙見,
(
一
)
生產領域
①解放發展生產力,提高綜合經濟實力;
②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優化資源配置;
③國家宏觀調控的三種手段
(
加強市場監管,完善市場環境,健全相關的法律法規和政策
)
;
④經濟手段
(
財政
/
貨幣
/
消費
/
對外政策
)
;
⑤改革和完善制度
(
基本經濟制度、分配製度和原則、社會保障制度
)
;
⑥深化企業改革,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高經濟效益;
⑦鞏固農業的基礎地位,
走新型工業化道路,
積極發展第三產業,
推進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
⑧時政舉措
(
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擴大內需保持經濟平穩較快增長、貫徹落
實科學發展觀,走可持續發展道路
)
。
(
二
)
分配領域
①不斷解放發展生產力,促進經濟發展,增加居民收入;
②堅持完善收入分配製度
(
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把按勞分配與按生產要
素分配相結合
)
;
③堅持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處理好效率與公平的關系,
再分配更加註重公平的原則,
逐步
縮小收入差距,實現共同富裕;
④用財政、
稅收等經濟手段加強宏觀調控,取締非法收入、調節過高收入,
擴大中等收入者
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
⑤健全完善社會保障制度,
加快教育、
醫療等社會事業發展,
維護社會公平,
構建和諧社會;
⑥在發展生產,
增加國民收入的基礎上,
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
提高勞動
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創造條件讓更多群眾擁有財產性收入。
(三)交換和消費領域
①整頓和規范市場秩序,加強市場監管,依法打擊各類經濟違法犯罪;
②建立健全社會信用體系,
形成以道德為支撐、
(產權為基礎)
法律為保障的社會信用制度;
③大力發展經濟,優化家庭消費結構,提高人民消費水平;
④倡導樹立正確的消費觀,提倡適度、科學、文明消費;
⑤完善法律法規,嚴格執法,加強市場監管,維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⑥加強宣傳教育,提高消費者的維權意識和法制觀念。
(四)對外經濟領域
適應經濟全球化新形勢,實行更加積極主動的開放新戰略,完善開放型經濟體系。
①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積極參與國際競爭與合作。
②加快轉變對外經濟發展方式,
推動開放朝著優化結構、
拓展深度、提高效益方向轉變,著
力培育開放型經濟新優勢;形成以技術、品牌、質量、服務為核心的出口競爭新優勢;促進
加工貿易轉型升級,發展服務貿易;提高利用外資綜合優勢和總統效益,推動引資、引技、
引智相結合。
③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加快走出去步伐,增強企業國際化經營能力,培育
一批世界水平的跨國公司
④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原則,維護國家經濟安全。
⑤推進外貿發展方式轉變,優化外貿結構,提高對外開放水平;
⑥熟悉和運用世貿規則,解決國際貿易爭端。
⑦運用關稅等經濟手段,加強對外貿易調節,促進國際收支平衡;
⑶ 2019年山東十三五經濟社會發展8大關鍵詞
【關鍵詞:創新】
強化創新第一動力作用
始終堅持把創新擺在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全面推進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讓創新在全社會蔚然成風。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深化知識產權創造、使用和保護,完善各類人才創新激勵機制,持續擴大人才政策開放度。鼓勵企業主導構建產業技術創新聯盟,促進科研成果資本化、產業化。加快創建山東半島自主創新示範區,支持青島海洋國家實驗室建設。積極推進農業現代化,鞏固提升農業發展優勢,努力實現藏糧於地、藏糧於技。堅持工業強基,加快食品、輕工、紡織、原材料等傳統優勢產業轉型升級,培育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軌道交通設備、海洋工程裝備、先進機械設備、生物醫葯、新材料、新能源等新興產業,推動其他各類知識密集型產業快速成長。落實中國製造2025山東省行動綱要,加快建設先進製造業基地。推動服務業擴大規模、拓展空間,形成以服務經濟為主導的現代產業新體系。鼓勵基於互聯網的各類創新,大力發展網路經濟。加強國防後備力量建設,鼓勵軍民產品、技術、人才、信息廣泛交流,推動軍民深度融合發展。
【關鍵詞:改革開放】
實現改革與開放相互促進
以改革助推開放,以開放倒逼改革。加快政府職能轉變,創造全國領先的營商環境。毫不動搖地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進一步加快國有企業改革,大力發展中小微企業,激發民營經濟活力。健全市場導向的投融資體制,完善國民收入分配格局,統籌國際國內兩個市場,促進經濟資源全球優化配置。合理劃分省和市、縣政府間事權和支出責任,規范財政轉移支付,完善財稅激勵約束機制,建立健全現代財稅制度。發展壯大地方金融機構和新興金融業態,加強多層次資本市場建設,強化地方金融監管和風險防範,提升金融普惠程度和服務實體經濟能力。加快事業單位分類改革,推動學校、醫院和科研院所去行政化。實施新一輪高水平對外開放,積極參與「一帶一路」、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和自貿區戰略,全面融入環渤海地區合作發展,形成開放型經濟新優勢。
【關鍵詞:基礎設施】
提升基礎設施現代化水平
基本實現市市通高鐵、縣縣通高速,爭取通車里程分別達到2100公里和7600公里。新建改建穿城公路、瓶頸路段2840公里,整治完成國省道6100公里和縣鄉路2.95萬公里。建成運營青島膠東國際機場、菏澤機場,爭取建成濟寧機場、聊城機場,開工建設棗庄機場。推進港航一體化,發展現代化港口群。建設海陽、榮成核電基地和海陸多處風電基地。加快外電入魯,接納省外來電能力達到2400萬千瓦。完善新一代互聯網等信息基礎設施,加快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系統建設。抓好雨洪資源利用,提高引黃能力,完成黃河下游防洪工程和南水北調配套工程。加強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加快城市基礎設施改造提升。推動海綿城市建設,建成地下綜合管廊800公里以上。抓住國家政策機遇,加快城鎮和工礦區老舊小區改造步伐,完成180萬戶棚戶區改造任務。完善城市微循環立體交通網路,積極推進青島、濟南等城市軌道交通建設。加快氣象現代化步伐。落實農村抗震設防標准,平房要普及鋼筋圈樑和構造柱,新建改建房屋最低按7度抗震設防。按照節能環保要求新建改建農村供暖設施。2018年底完成647萬農戶無害化衛生廁所改造。
【關鍵詞:區域發展】
優化區域發展格局
堅持東部提升、中部崛起、西部跨越,縱深推進「兩區一圈一帶」戰略。加快建設山東半島城市群,提高綜合競爭力。發揮好青島龍頭帶動作用,推動青島西海岸新區創新發展,把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建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高端產業、海洋經濟集聚區。海洋經濟占生產總值比重達到20%以上。堅持資源高效利用和生態環境改善,發展現代生態產業體系,建設黃河三角洲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範區。強化省會輻射引領,支持濟南建設區域性經濟、金融、物流和科技創新中心。推動濟萊協作區建設,支持德州打造京津冀協同發展示範區。加快沂蒙等革命老區發展,加強與中原經濟區交流合作,把西部經濟隆起帶建設成鄰邊經濟新高地。
【關鍵詞:城鄉一體化】
推進城鄉發展一體化
加快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步伐,有序推進外來務工人員市民化、城中村和城邊村原有居民市民化、其他農村地區就地轉移就業人口市民化。全面實現教育、醫療、社保、就業服務和住房保障等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常住人口全覆蓋。實施新一輪縣域經濟提升行動,支持縣城和重點鎮發展為新生中小城市。積極穩妥推進撤縣設區(市)、鄉鎮合並、鎮改街、村改居。鼓勵農村新型社區建設,支持符合條件的農村社區和工礦區納入城鎮體系管理。推動醫療、衛生、教育、文化等公共服務向農村延伸,加強鄉村教師、鄉村醫生隊伍建設。加快農村金融、郵政物流等公用事業發展。
【關鍵詞:民生保障】
持續加強民生保障
堅持科學扶貧、注重實效,做到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提前實現省定標准貧困人口全部脫貧。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促進以高校畢業生為重點的各類群體就業創業。鼓勵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城鎮每年新增就業110萬人。推動基礎教育均衡提升,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探索建立現代大學制度,努力建設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加強健康山東建設,基本建成覆蓋城鄉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統籌推進大健康產業發展。鼓勵社會力量興辦教育、衛生、體育等事業。實施全民參保計劃,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社會保障制度。完善國有資本劃轉充實社保基金政策措施。不斷發展基層群眾自治和社區民主協商。加快推進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嚴厲打擊違法犯罪活動。強化安全發展理念,確保各領域安全形勢總體穩定。抓好人民防空建設,完善防災減災體系。提升人口質量,繼續降低出生人口性別比,促進人口均衡發展。加大對失獨家庭關愛扶助力度。保障婦女兒童合法權益,健全扶殘助殘服務體系,大力發展老齡事業和養老服務業。進一步做好民族工作,依法管理宗教事務。
【關鍵詞:美麗山東】
建設美麗文明新山東
維護好我省的壯美山河、富饒湖海和廣袤平原,多姿多彩地展現齊魯風光的獨特魅力。加大對自然人文遺跡、歷史文化名城、特色老街區老村落老建築,以及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力度。在尊重農村形態和農民生活習慣基礎上,有序開展村容村貌整治,加快美麗鄉村建設。把大氣污染治理放在突出位置,有效遏制重污染天氣頻發態勢。加強重點流域、近岸海域和湖泊生態環境保護,治理地下水超采。強化農業面源污染防治,發展生態循環農業,促進土壤質量明顯提升。實施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林木綠化率達到27%。開展地質環境恢復和塌陷地綜合治理,推進資源型城市轉型和獨立工礦區改造。增加對重點功能區生態轉移支付,健全地區間橫向生態補償機制。落實省以下環保機構監測監察執法垂直管理制度。
【關鍵詞:文化建設】
繁榮發展先進文化
努力建設文化強省,更好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實施齊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創新工程,推進社科理論研究創新、歷史文化展示和鄉村記憶工程,建設曲阜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示範區和齊文化傳承創新示範區。努力營造激勵齊魯文化精品創作的社會環境,支持富有山東特色的文學、戲曲、美術、影視、出版、傳媒事業加速發展。建設積極向上的網路文化。創新公共文化服務方式,實現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全覆蓋。加強各級檔案館建設,完成第二輪修志任務。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培育發展新型文化業態,鼓勵文化企業走出去,建設一批具有較強競爭力的文化產業集聚區、文化企業和文化品牌。推動文化旅遊融合發展,不斷擴大好客山東品牌影響。
解讀省"十二五"的煙台貢獻:地區生產總值居第二
昨天上午,山東省第十二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在山東會堂隆重開幕。省長郭樹清向大會作《政府工作報告》。報告指出,2011年至,全省人民辛勤勞動、開拓創新,奮力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實現「十二五」勝利收官。經濟文化強省建設站在了新的歷史起點上。「在引領全省經濟發展上發揮更大作用」,是省委、省政府從貫徹落 實習 近平******視察山東重要講話和重要批示精神的高度,對煙台提出的要求。與全省一樣,煙台「十二五」的發展也是精彩不斷、收獲很多。結合報告中關於山東「十二五」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完成情況的數據以及煙台「十二五」的成績單,山東「十二五」的勝利收官,「在引領全省經濟發展上發揮更大作用」的煙台貢獻不小,主要經濟指標增幅高於全國全省和首批14個沿海開放城市平均水平,綜合實力邁上新台階。
全省生產總值達6.3萬億元,煙台貢獻佔10%
報告中指出,2011年至,全省人民辛勤勞動、開拓創新,奮力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實現「十二五」勝利收官。全省生產總值達到6.3萬億元,年均增長9.4%。按當年平均匯率計算,人均生產總值從6千美元增加到1萬美元。市場物價基本穩定,對外收支總體良好。城鎮累計新增就業594萬人,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665萬人。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1倍以上,達到5529億元。
記者從有關方面獲悉,我市去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6446.08億元,總量位居全省第二,在全國大中城市中位次前移至第20位;同比增長8.4%。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的完成,標志著我市「十二五」規劃勝利收官,實現了規模總量和質量效益雙提升。五年來,全市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0%,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年均增長17.9%,「十二五」規劃目標的實現,使我市發展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為「十三五」時期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民生保障方面,5年新增就業85.3萬人,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17萬人,籌建保障房2.7萬套,開通了89000民生服務平台。
對外開放煙台走在前列
郭樹清在報告中指出,過去五年,全省對外開放取得重要進展。主動對接「一帶一路」戰略,加強了與歐洲、美國、日本、韓國、東南亞和澳大利亞經濟界的合作,與世界500強及行業領軍企業的經貿聯系進一步密切。新增友城38對、友好合作關系城市40對,來魯工作的外國專家達13萬人次。正式啟動中韓自貿區地方經濟合作示範區建設。魯港、魯台交流合作成果豐碩。,全省外貿進出口2417.5億美元,比2010年增長27.8%;實際利用外資163億美元,增長77.8%;對外實際投資57.8億美元,增長205.6%。五年累計實際利用外資691億美元。中小企業到境外對標交流,鄉村旅遊帶頭人赴海外學習培訓,都取得了持續明顯的成效。全國工商聯知名民企洽談會簽約項目落地率超過80%,到位資金7842.5億元。
十二五期間,我市對外開放縱深推進,累計使用外資80.3億美元、超預期目標33.8%,新引進世界500強項目18個,中韓(煙台)產業園被確定為兩國合作共建園區,新引進內資項目511個,是的2.3倍;創新驅動縱深推進,高新技術產業佔比達到41.2%,提前1年完成「十二五」目標,省級重點實驗室和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分別達到17家和32家、均居全省首位,煙台被評為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市、國家知識產權示範城市
⑷ 如何打造中國經濟的升級版
中國經濟升級的新動力來自內需、創新和改革。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首先要立足於擴大內需。而擴大內需,最大的潛力在城鎮化。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張立群指出,當前,我國外需發動機馬力大減,內需發動機由於住、行消費升級遭遇瓶頸而放緩。要解決經濟發展的長久動力,要靠新型城鎮化釋放內需潛力。國家發展改革委研究員易鵬認為,經濟升級的關鍵在於推動經濟轉型,這就需要把改革的紅利、內需的潛力、創新的活力疊加起來,形成新動力。因此,要進一步強化創新驅動戰略,進一步推動改革開放。
改善民生是升級版中國經濟的「人本屬性」。改善民生,讓人民呼吸潔凈的空氣、飲用安全的水、食用放心食品,編織起涵蓋教育、就業、醫療、養老、住房等的保障全民基本民生的安全網,對經濟轉型升級提出了具體要求。推動改善民生和社會公平,是升級版中國經濟的「人本屬性」。
建設自由貿易試驗區有望激發更多改革紅利。建立自由貿易區試驗區,進一步擴大開放,被認為最具現實意義。有利於跨國公司內部的全球調撥,吸引更多金融機構在滬注冊開業。建設自由貿易實驗區,是以「開放紅利」激發「改革紅利」的絕佳契機。如能順利推進,有望為全國性的改革破局。
⑸ 我國政府在經濟新常態下應如何打造環保升級版
「新常態」的第一個關鍵詞為「中高速」。「中高速」就是會以不同於兩位數高速增長狀態的新階段來取代原來的舊階段。「新常態」的「新」字,首先表現運行形態上的這樣一種變化和階段性的轉變。「新」字後面跟的是「常」字,所以還得進一步考慮中高速在「新」之後,怎麼樣趨穩,怎麼樣成為一個相對穩定的狀態,即成為常態。政府關於年度GDP的具體量值的設定,應該是一個預期值。「7.5%左右」的表述,代表的是一個區間,這個區間還要進一步在探底過程中間明確它的可接受下限。實質的問題是在這個演變過程中間,我們的經濟增長質量是不是得到提高,人民群眾是不是得到實惠——因為經濟的發展一定要落到「以人為本」的本原追求上。
第二個關鍵詞為「結構調整優化」。實際生活中間密切關繫到經濟增長質量、關繫到人民群眾實惠和幸福感的,一定是資源配置中的結構優化。把經濟增長質量的追求體現在結構調整、結構優化上,我們對「新常態」的認識在第二個關鍵詞之下就深入得多了。從這樣的一個角度上可以驗證:如果我們看到經濟增長質量提高,結構優化中能夠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也就是在真正落實「加快發展方式轉變」這個我們說了多年的要求。在經濟探底過程中,GDP增長速度不是最重要的,更重要的是這個過程中間增長質量是不是真的提高,綜合績效是不是進入了上升軌道。
第三個關鍵詞是「創新驅動」。這些年來,「走創新型國家道路」已成為我國的一個基本國策。從宏觀的角度看,制度創新至關重要。中國現在正在經歷的是經濟社會制度安排必須要完成的轉軌,以繼續「大踏步地跟上時代」。「新常態」之下,必須抓住制度創新這個「關鍵一招」。制度安排、機制建設所帶來的創新驅動,應該合成制度創新、管理創新、科技創新互動的發展潮流,來支撐我們的「新常態」。按照合意的這樣一種前瞻和預想,要爭取給出對沖我們面臨的下行壓力後一定的凈升值,即對沖下行壓力以後,凈的上升值能夠對接到比如說7%左右、盡可能長的增長平台上,這樣的增長狀態有質量,由其帶來的升級版的種種正效應,就可以給人民更多的幸福感。而且,增速在世界范圍內比較大規模經濟體裡面,仍然是名列前茅的高增長。中高速的增長對於中國這樣發展中經濟體的領頭雁、新興市場經濟體中的代表來說,如果在未來8年、10年、15年甚至更長時間段裡面,能夠維持實現7%左右的中高速增長,同時成功打造升級版,那麼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就一定能夠按照我們的意願把現代化之路越走越寬。
中國經濟仍然有巨大的韌性、潛力和迴旋餘地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了2015年經濟工作的主要任務:第一,繼續穩增長。第二,培育新的增長點。第三,加快轉變我國農業的發展方式。第四,優化經濟發展空間格局。如「一帶一路」戰略,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等。第五,加強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在目前這個階段,保障和改善民生有很多很實際的問題,如大家所關心的保障房建設、棚戶區改造等等。另外要根據實際情況把公租房廉租房概念並軌,因為它們在實際生活中已經很難形成清晰界線了;又如順應老百姓的需求,推出「共有產權房」,比公租房的「檔次」高一點,購買者多出一點錢,有部分產權的特徵,而入住者收入還會繼續提高,若干年以後在他自願的情況下,可以再出一筆錢,把這個部分產權房變成完全產權。這種事情,要充分優化設計。此外,我國新醫改還在攻堅,怎麼樣在這個世界性難題方面交出高水平的答卷,還要共同努力。
我們也注意到,在「新常態」的打造方面,中央在給出九大特徵的具體描述、八個「更加註重」以及五項任務的這些要求之後,還有宏觀政策方面的交代:2015年要保持宏觀政策連續性和穩定性,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積極的財政政策要有力度,貨幣政策要更加註重松緊適度。要促進「三駕馬車」更均衡地拉動增長。要精心謀劃用好我國經濟的巨大韌性、潛力和迴旋餘地,依靠促改革調結構,堅持不懈推動經濟發展提質增效升級,努力做到調速不減勢、量增質更優。
面對未來,中國經濟仍然有巨大的韌性、潛力和迴旋餘地,中國仍然是世界主要經濟體中市場潛力最大、增速最高的一員,特別是彈性即可塑性、迴旋餘地和「後發優勢」,絕非其他大國可攀比。在走向和適應「新常態」時,還要引領「新常態」,我們要有這種基本信心:中國的改革需要攻堅克難,會有一些困難,也不排除會有一些曲折。但是要充分意識到,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有十八屆三中全會到四中全會這種頂層規劃以後,我們應充分看到希望之所在——就是調動一切潛力和積極因素,按照現代國家治理的取向,對接「新常態」,打開新局面,打造升級版,把我們增長質量真正提高起來,為中國人民造福,也為與世界其他民族的共贏和平發展,做出我們應有的貢獻。
(作者為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財政學會副會長、華夏新供給經濟學研究院院長、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原所長,研究員)
⑹ 如何才能形成經濟全球化條件下參與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的新優勢
十七大報告強調要「形成經濟全球化條件下參與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新優勢」。筆者理解,優勢是一地相對於另一地而言的,對不同地區、不同產業和不同市場主體來說,關鍵要學會以更加廣闊的視野審視內外環境變化,客觀認識自己,冷靜分析原有優勢的消長關系,在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中把握主動。
抓機遇必須具有優勢。在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的新形勢下形成參與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新優勢,就是要不斷完善我國市場開放法律體系,實現政府管理行為的法制化,這是形成新優勢的體制條件。用世貿組織規則和國際標准管理輸出商品質量、國際技術轉讓的合同簽訂、對外投資的資本運作、海外企業的資產評估及信用評級等,這是形成新優勢的前提。提升我國傳統產業水平,加快傳統產業的改造和技術升級,發揮後發優勢,實現跨越式發展,這是形成新優勢的基礎。增強我國企業的核心競爭力,鼓勵我國企業堅持技術創新,參與國際標準的制定,這是形成國際競爭新優勢的關鍵。
著眼於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著眼於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培育和構築新階段我國參與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的新優勢,至少應聚焦在三個根本性的方面。
――人力資源優勢,這是發展開放型經濟的根本支撐。今後一個時期,我國勞動力等要素價格將不斷上升,單純依靠廉價資源的發展模式難以為繼,提升人力素質的重要性日益凸顯。其核心就是要通過加大教育培訓等方式,培育更高質量的人力資源,推動人力資源和其他生產要素更有效地結合,促進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把鼓勵創業、支持創業擺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促進以創業帶動就業,形成經濟發展和擴大就業的良性互動。
――自主創新優勢,這是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的根本動力。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創新能力日益成為國家競爭力的核心。目前,我們已具備了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重要基礎和良好條件。必須按照「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的科技發展指導方針,建設形成強大的原始科學創新能力,在科學技術突飛猛進和科技革命中把握先機並從容應對;形成強大的核心技術創新能力,在日趨激烈的國際經濟科技競爭中占據主動地位;形成強大的系統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在開放的環境中有效吸納利用國際創新資源;科學系統地認知我國的自然環境和基本國情,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和社會可持續發展;建設形成高效通暢的技術轉移機制,高效的科學知識傳播機制,使科技創新產生的經濟社會效益惠及全體人民;建設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法律、政策和制度,先進的創新文化、良好的創新創業社會氛圍,充滿生機活力的創新體系和國民教育體系,使創新人才輩出、創新成果涌現,形成強大的自主創新能力,支持我國經濟社會科學發展。
――體制開放優勢,這是開放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根本保障。對外開放的成功實踐,推動了思想觀念的解放和市場經濟體制的完善。新階段培育開放新優勢,就是要通過構建更加成熟的開放型經濟體系,加快對外經濟體制及相關政策的調整,促進國內市場的進一步規范和公平競爭,持續降低經濟運行的組織成本和制度成本,使開放在促發展、促改革、促創新等方面發揮更加積極的作用
⑺ 經濟發展新常態體現在哪幾個關鍵詞
經濟發展新常態,說的就是即將從人口紅利期的高速增長轉向以科技創新為目標的可持續增長。一個國家在經歷了經濟危機、經濟調整之後出現的一個過渡階段經濟運行態勢稱之為經濟新常態。舊常態說穿了就是粗放型、數量型、擴張的一種狀態,它靠低成本來驅動的。經濟新常態就是經濟結構的對稱態,在經濟結構對稱態基礎上的經濟可持續發展,包括經濟可持續穩定增長。經濟新常態不是不需要GDP,而是不需要GDP增長方式;不是不需要增長,而是把GDP增長放在發展模式中定位,使GDP增長成為再生型增長方式、生產力發展模式的組成部分。經濟新常態下明顯特徵是「增長動力實現轉換」、「經濟結構實現再平衡」。具體特徵體現在:
1、模仿型排浪式消費階段基本結束,個性化、多樣化消費漸成主流;
2、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和一些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新商業模式的投資機會大量涌現;
3、中國低成本比較優勢發生了轉化,高水平引進來、大規模走出去正在同步發生。
4、新興產業、服務業、小微企業作用更凸顯,生產小型化、智能化、專業化將成產業組織新特徵;
5、人口老齡化日趨發展,農業富餘人口減少,要素規模驅動力減弱,經濟增長將更多依靠人力資本質量和技術進步;
6、市場競爭逐步轉向質量型、差異化為主的競爭。
7、環境承載能力已達到或接近上限,必須推動形成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新方式;
8、經濟風險總體可控,但化解以高杠桿和泡沫化為主要特徵的各類風險將持續一段時間;
⑻ 如何推打造新的經濟增長極深入討論思考
以資源利用和生態環境改善為主線,全力打造新的經濟增長極。
四大產業聚勢崛起
作為高效生態經濟區建設的主戰場,東營在實施國家戰略中,充分發揮近海資源優勢,在沿海1200平方公里的范圍內規劃布局了四大主體產業區,分別是東營港臨港產業區、生態旅遊區、生態高效農業區、高端產業區,作為開發建設的集中突破區,構築了高效生態經濟區的主框架。
一年來,有來自國內外的203個招商項目落地東營,總投資達625.5億元,還有46個大項目正在洽談推進。比利時蘇威、美國通用電氣、海爾集團、廣汽集團等一批國內外大集團紛紛進駐東營,為黃河三角洲開發建設注入蓬勃活力。
《規劃》確定東營港是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區域中心港。東營市依託東營港,實行港區聯動,在臨港產業區重點發展石油化工、鹽化工和精細化工,引進中海油物流園、大唐東營發電等過億元項目18個,今後3年實施總投資320億元的30個大項目,初步打造起現代化產業基地。
高端產業區依託東營經濟開發區,重點發展電子信息、汽車及零部件、石油裝備、新能源、新材料等高端產業,建設黃河三角洲先進製造業和高新技術產業的主要承載區。東營經濟開發區已升級為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今年新簽約過億元項目27個,新開工過億元項目56個,新投產過億元項目13個,今年預計實現生產總值170億元,比上年增長22%;地方財政收入5億元,增長24%。
黃河口生態旅遊區依託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打造集觀光、休閑、度假於一體的生態旅遊勝地。旅遊區總體規劃已通過國家林業局批復,總投資1.3億元的遊客綜合服務中心、黃河口濕地公園建成投用,汽車野營地、休閑度假區等項目順利推進,正在積極爭創國家5A級旅遊景區。
生態高效農業區依託沿海百萬畝灘塗和市屬國有農場,建設國家級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農業示範區。目前,現代生態漁業示範區以黃河口大閘蟹養殖為主的10萬畝淡水示範區已全部建成,以海參養殖為主的20萬畝海水示範區已完成投資10億元,6萬畝養殖區已投入生產;高效生態農業示範區和現代畜牧業示範區籌建工作正在積極推進。
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高效生態經濟以生態和諧、高效增長、協調發展為特色,體現了轉方式、調結構的本質要求。東營牢牢把握高效生態的發展定位,以構建高效生態產業體系為目標,深入實施高端高質高效產業發展戰略,大力發展高效生態農業、環境友好型工業和現代服務業,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堅持「農業三次產業」聯動,東營加快發展高效生態農業,培植漁業、畜牧、林果、蔬菜、花卉、休閑觀光等主導產業,推行生態養殖、綠色種植,扶持發展農業龍頭企業,加強黃河口農產品品牌培育和宣傳促銷,農業的規模化、產業化、標准化水平明顯提高,有力地促進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目前,全市現代漁業養殖面積達174萬畝,建成標准化畜牧養殖小區1100個,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生產基地154萬畝;農業龍頭企業發展到489家,省級以上農產品品牌達到33個,共有277個農產品、263萬畝生產基地通過相關認證,黃河口大閘蟹入選中國十大名蟹。
近年來,東營重點突破石油裝備製造、汽車製造、電子信息、新能源等先進製造業和高新技術產業,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年均增長47%,占工業總產值的比重年均提高2.17個百分點,實施改造升級項目1660個,完成投資1080億元,主要行業80%以上的技術裝備達到國內先進水平。目前,全市原油一次加工能力達到2040萬噸,成為全國地煉能力最大的市;離子膜燒鹼產能100萬噸,居山東首位;輪胎產能6900萬條,其中子午胎產能5512萬條,居山東第二位;紡紗產能300萬錠,居山東第四位;造紙產能210萬噸,其中新聞紙產能170萬噸,居全國首位。
服務業的發展同樣風生水起。東營積極培育重點服務業城鎮、園區、企業、項目四大載體,突出發展現代物流、金融保險、服務外包等產業,服務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有了明顯提升。著力突破文化旅遊業,重點建設黃河口生態旅遊區、黃河水城旅遊區、孫子文化旅遊度假區三大主體景區,以文化旅遊業為載體,統籌經濟文化融合發展,探索出科學發展的新模式。
生態建設全面推進
堅持高效生態的基本定位,走生態文明建設道路,是黃河三角洲最鮮明的特色。東營始終堅持保護與建設並重,走可持續發展道路,全面推進生態建設。
從2007年開始,東營實施廣利河綜合治理工程,以此為龍頭,著力打造「九橫十縱」的水系布網結構,利用廣利河等19條河流、溝渠構架起內部城市主幹水系,貫通湖泊、濕地,並將水系引入居住區內部,美化環境。對於外圍環城水系,圍繞外環路,引黃河水壓鹼,改善綠化條件,形成路環、水環、綠環相結合的環城生態防護體系。通過引黃河水入城,多渠道解決水源問題;通過縱橫布局、循環貫通,建立水系循環系統;通過沿路造水、水路結合,建立和交通方式、用地功能相配合的水系開發利用體系;通過水系連橋,塑造獨特的水、橋文化景觀,彰顯「黃河水城」特色。
近3年來,東營已投入34億元,實施了廣利河綜合治理和文化公園、體育公園、科技公園、清風湖景區建設,初步形成了河湖相連、河海相通、城水相依、水綠共生的水城景觀。目前,黃河水城已成為東營熠熠生輝的城市名片。
針對黃河入海口特殊的土壤條件,東營從2007年開始在全市城鄉實施林網、水網、路網於一體的「三網」綠化工程。規劃5年投入35億元,造林160萬畝,使全市林木擁有量達到302萬畝,林木覆蓋率達到25%以上。目前已投入23.8億元,完成綠化面積72.4萬畝,植樹7400萬株,初步構建起「三網」綠化工程主體框架,城鄉生態環境明顯改善,被命名為國家現代林業建設示範市。力爭再用3年左右時間,基本實現水系風景化、路域林蔭化、農田林網化,打造黃河綠洲。
黃河從東營入海,慷慨的母親河給東營饋贈了上百萬畝的濕地。東營積極推進濕地生態保護與修復。今年修復濕地19.5萬畝,補水面積達25.5萬畝,蓄水6000萬立方米,黃河口濕地生態明顯改善。
立體交通暢通無阻
實施國家規劃,建設高效生態經濟區,必須打造暢通無阻的對外通道,融合國內外的力量。近年來,東營市以「三路兩港一場」為龍頭的重大基礎設施建設,構築起了現代化立體交通格局。
作為黃河三角洲上最長的高速公路,榮烏高速公路是國家規劃建設的威海榮成至內蒙古烏海的重點公路,僅在東營境內就有96公里。工程已在北京奧運會開幕之前全部通車,打通了山東省北部沿海的高速大通道。黃大鐵路從河北黃驊經東營到大家窪,東營境內近62公里,德龍煙鐵路全長548公里,在東營境內與黃大鐵路並為一條鐵路。德龍煙鐵路西接京滬鐵路德州站,東至煙台與煙大輪渡相連,是全國鐵路網的重要干線、魯北地區城市間旅客運輸的主要通道。黃大鐵路和德龍煙鐵路建成後,將大大提高東營的綜合運輸能力。當前,德大鐵路征地拆遷工作和路基工程施工已經全面啟動,黃大鐵路、東營港疏港鐵路、東營經濟技術開發區鐵路支線、壽平鐵路廣饒至壽光段等正在積極推進。
東營有350公裏海岸線,卻長期沒有一條屬於自己的海上通道。為打通海上通道,東營舉全市之力擴建東營港。目前,投資15億元的東營港一期擴建工程全面完成,2個3萬噸級碼頭投入運營,今年開工建設2個5萬噸級液體化工泊位和2個5000噸級成品油泊位,展開25萬—30萬噸級深水油碼頭前期工作。擴建後的東營港已成為東營及魯中、魯北和其他沿黃內陸地區的重要出海通道。隨著內河航運的復甦,東營港的腹地大幅度向縱深擴展。東營按照商港旅遊港的定位,年內開工建設廣利港,打通這個離濟南城市圈最近的出海通道。
東營機場是黃三角地區唯一的民航機場,2001年11月首航成功後,陸續開通京、滬等航線。為適應黃三角開發建設需要,東營於2007年開始改造擴建機場,由4C級升為4D級,可起降波音757、767及同類以下飛機。目前,投資9.3億元的東營機場4D級改擴建工程基本完成,組建成立了東營勝利機場集團,正在積極增開航線航班,洽談建立大飛機試飛基地和飛機維修中心。
體制機制銳意創新
實施國家規劃,必須緊密結合東營實際銳意創新,賦予規劃血肉,讓規劃生動鮮活起來,盈滿東營大地。
在一年的實踐中,東營市首先推進行政管理創新。市委、市政府成立了推進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建設委員會,設立了實體辦公室,5個縣區、市屬開發區以及市直部門、單位都成立了領導小組和專職工作機構,配備了強有力的領導班子和幹部隊伍。創新園區體制機制,賦予東營經濟技術開發區、東營港經濟開發區市級管理許可權;實施市屬國有農場改革,成立了高效生態農業示範區、現代畜牧業示範區兩個管委會;理順生態旅遊區管理體制,成立了黃河口生態旅遊區管委會,為主體產業區發展提供了組織保障。
一年來,東營成為金融窪地,不少金融機構紛紛入駐,這與東營大力推進金融創新密不可分。黃河三角洲產業投資基金獲准籌建,黃河三角洲地方性銀行、創業投資集團公司等組建工作順利推進,還引進了恆豐、華夏、中信、民生、招商、交通、浦發東營分行等銀行。山東省銀監局已批復東營組建村鎮銀行三年規劃。東營新上市企業1家,6家企業進入上市程序,顯示出強大的融資能力。
土地是當今發展最寶貴的資源,東營著力推進土地管理創新,最大限度地變土地資源優勢為發展優勢。國土資源部大力支持東營開展未利用地開發管理改革試點,准備以省部協議的方式確定進行試點。市政府與省國土資源廳、省地礦局簽訂了三方協議,在土地、礦產資源管理使用等方面進行探索,共同推進東營國土資源管理改革創新試點工作。東營結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編,在市屬開發區劃定了建設用地備用區。認真落實計劃差別化管理,積極爭取「點供」項目,推進土地綜合整治,山東省政府已安排東營3個綜合整治項目。同時,東營全面開展土地確權試點工作,出台了《關於加快農村產權制度改革試點工作的意見》,理順生態旅遊區土地管理體制,已辦理黃河入海口90.76萬畝土地的使用權證。
民生為本福澤百姓
高效生態經濟區建設的成果最終要體現在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上。東營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重點,加快構建覆蓋城鄉、設施完善、適應高效生態經濟發展的公共服務體系。
扎實推進就業和社會保障工作。前三季度全市新增城鎮就業3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為1.8%;新增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4.8萬人。建立了以城鄉最低生活保障、城鄉醫療保險、城鄉養老保險、失業保險、農村五保老人集中供養,以及貧困學生救助、殘疾人救助、自然災害救助、老年人救助、住房特困戶救助為主要內容的「五保五救助」體系。今年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財政補助標准由每人80元提高到120元,企業退休人員養老金支付標准由1260元增加到1372元,城市低保標准提高至每人每月360元,農村低保標准提高至每人每年1620元,農村五保集中供養標准提高至每人每年3600元。
加強保障性住房建設。今年建設廉租住房710套、經濟適用住房400套,實施棚戶區改造502套、農村危房改造4000戶。基層公共服務能力明顯增強。優先發展教育事業,著力推進素質教育,實施中小學和幼兒園標准化建設、中小學校舍安全改造等重點項目,教育教學條件進一步改善。
深化醫葯衛生體制改革。在3個試點縣區建立國家基本葯物制度,啟動公立醫院改革試點,促進了醫葯衛生事業健康發展;加大公共衛生投入,對所有鄉鎮衛生院改擴建,建設447個農村社區衛生服務站和125個城市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提升基層衛生機構服務能力。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促進社會治安持續穩定。
日出東方,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瀉汪洋。發展春潮湧動黃河三角洲,溢滿東營。世界給東營一個期望,東營將還世界一個傳奇!
⑼ 研究經濟高質量發展新優勢的意義
1、經濟高質量發展是創新驅動型經濟的增長方式,是創新高效節能環保高附加值的增長方式,推動產業升級,推動經濟建設、文化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全面可持續發展的增長方式。
2、經濟高質量發展,實現經濟增長與發展。
⑽ 我國打造創新經濟相關舉措
新聞-->我國發展低碳經濟的總體戰略我國是發展中大國。經濟發展過分依賴化石能源資源的消耗,導致碳排放總量不斷增加、環境污染日益加重等問題,已經嚴重影響到經濟增長的質量效益和發展的可持續性。黨的十七大報告明確提出:「建設生態文明,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因此,我國發展低碳經濟除了應對氣候變化等外部壓力外,至少還有5個方面的內在要求。一是我國人均能源資源擁有量不高,探明量僅相當於世界人均水平的51%。這種先天不足再加上後天的粗放利用,客觀上要求我們發展低碳經濟。二是碳排放總量突出。按照聯合國通用的公式計算,碳排放總量實際上是4個因素的乘積:人口數量、人均GDP、單位GDP的能耗量(能源強度)、單位能耗產生的碳排放(碳強度)。我國人口眾多,經濟增長快速,能源消耗巨大,碳排放總量不可避免地逐年增大,其中還包含著出口產品的大量「內涵能源」。我們靠高碳路徑生產廉價產品出口,卻背上了碳排放總量大的「黑鍋」。在一些發達國家將氣候變化當作一個政治問題之後,我國發展低碳經濟意義尤為重大。三是「鎖定效應」的影響。在事物發展過程中,人們對初始路徑和規則的選擇具有依賴性,一旦作出選擇,就很難改弦易轍,以至在演進過程中進入一種類似於「鎖定」的狀態,這種現象簡稱「鎖定效應」。工業革命以來,各國經濟社會發展形成了對化石能源技術的嚴重依賴,其程度也隨各國的能源消費政策而異。發達國家在後工業化時期,一些重化工等高碳產業和技術不斷通過國際投資貿易渠道向發展中國家轉移。中國倘若繼續沿用傳統技術,發展高碳產業,未來需要承諾溫室氣體定量減排或限排義務時,就可能被這些高碳產業設施所「鎖定」。因此,我國在現代化建設的過程中,需要認清形勢,及早籌劃,把握好碳預算,避免高碳產業和消費的鎖定,努力使整個社會的生產消費系統擺脫對化石能源的過度依賴。四是生產的邊際成本不斷提高。碳減排客觀上存在著邊際成本與減排難度隨減排量增加而增加的趨勢。1980—1999年的19年間,我國能源強度年均降低了5.22%;而1980—2006年的26年間,能源強度年均降低率為3.9%。兩者之差,隱含著邊際成本日趨提高的事實。另外,單純節能減排也有一定的范圍所限。因此,必須從全球低碳經濟發展大趨勢著眼,通過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和調整產業結構,把寶貴的資金及早有序地投入到未來有競爭力的低碳經濟方面。五是碳排放空間不大。發達國家歷史上人均千餘噸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大大擠壓了發展中國家當今的排放空間。我們完全有理由根據「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要求發達國家履行公約規定的義務,率先減排。2006年,我國的人均用電量為2060度,低於世界平均水平,只有經合組織國家的1/4左右,不到美國的1/6。但一次性能源用量佔世界的16%以上,二氧化碳排放總量超過了世界的20%,同世界人均排放量相等。這表明,我國在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中,碳排放強度偏高,而能源用量還將繼續增長,碳排放空間不會很大,應該積極發展低碳經濟。我國發展低碳經濟的總體戰略對發達工業化國家而言,當發展階段到了能源消費相對成熟、高能耗工業逐漸移出時,碳排放強度才會逐漸下降,故其向低碳經濟轉型的起點是從後工業化社會開始,主要任務是減排溫室氣體、實現能源安全、建立新的競爭優勢與經濟增長點。而我國是一個發展中大國,能源需求正在急劇增長,發展低碳經濟的起點和任務與發達國家截然不同,我國不僅要節能減排,還要加快發展,必須在加快實現工業化、城市化和現代化的進程中走出一條發展低碳經濟的新路。在戰略取向方面,我國的低碳發展宜採取既基於國情又符合世界發展趨勢的漸進式路徑,制定清晰的階段目標和可行的優先行動計劃。一是把「低碳化」作為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目標之一,並把相關指標整合到各項規劃與政策中去,結合各地實際情況,探求不同地區的低碳發展模式,努力控制碳排放的增長率。二是在可持續發展前提下,把低碳發展作為建設「兩型」社會和創新型國家的重點內容,納入到新型工業化和城鎮化的具體實踐中。三是利用國際金融危機的契機,充分利用碳減排、能源安全和環境保護的先進技術,不斷提高我國低碳技術與產品的競爭力,減少潛在的「碳鎖定」影響,逐步向低碳轉型,實現跨越式發展。四是積極參與國際上關於低碳能源和低碳能源技術的交流與合作,引進國外先進理念、技術和資金,通過新的國際合作模式和體制創新,促進生產與消費模式的轉變。我國發展低碳經濟,在積極開展國際合作的同時,最終主要還是要靠自己。五是積極參與氣候變化的國際談判和低碳規則的制定,為我國爭取合理的發展空間。通過承諾符合國情與實際能力的自願減排行動,提升負責任大國的國際形象。同時,堅持要求發達國家率先大幅度減排,並建立「可計量、可報告、可核實」的技術轉讓與資金支持新機制。在戰略目標方面,據國內多家權威機構研究,到2020年,我國單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有可能實現顯著降低。如能在有效的國際技術轉讓和資金支持下,採取嚴格的節能減排技術(包括碳捕獲與封存)和相應的政策措施,中國的碳排放有可能在2030—2040年達到峰值之後進入穩定和下降期。在戰略重點方面,走低碳發展道路,必須結合國內優先戰略發展目標和各行業自身特點,把握好低碳重點領域,以盡可能低的經濟成本和碳排放量,獲取最大的整體效益,逐步實現整個國民經濟「低碳化」。重點包括6個方面。(1)工業生產、交通和建築領域。開展高能耗行業的能效達標管理,淘汰重點用能部門的落後產能和強化新建項目的能效監管,努力獲得低碳產品和低碳技術的國際競爭力。(2)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中,要以低能耗、高能效和低碳排放的方式完成大規模基礎設施建設。(3)優先部署以煤的氣化為龍頭的多聯產技術系統開發、示範和整體煤氣化聯合循環技術等先進發電技術的商業化,開發新能源汽車和新型節能建築,總結推廣最佳實踐技術,探索碳捕獲與封存技術的可行性,在煤炭清潔利用等相關領域達到國際領先水平。(4)加快進口和利用優質油氣資源,探索可再生能源在國家能源系統中的優化配置模式,建立健全多元化的能源供應體系,轉變能源結構,改善能源服務。(5)深入研究農田、草地、森林生態系統的固碳作用,通過生物和生態固碳減緩氣候變化。(6)加強適應氣候變化的策略研究和能力建設。我國發展低碳經濟的主要措施隨著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的不斷深入,全社會對於低碳發展的熱情不斷高漲,不少城市表達了要爭做低碳試點城市的強烈願望。低碳發展對我國不但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實現的。最重要的措施有5項:一是政府主導,摸清家底,立足實情,確立目標,制定規劃,有序發展,避免一哄而上。二是鼓勵「產學研結合」,加快開發低碳產品和低碳技術,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搶占制高點。三是加快研究制定相關法律法規,包括國家監測考核管理標准,財稅、價格等金融政策措施(如開征碳稅、試行碳交易等)。四是立即著手開展行業(工業、建築、交通)、企業、城市、社區的低碳發展試點。五是加強宣傳引導,使各級領導和公眾了解什麼是低碳經濟,為什麼要發展低碳經濟,怎樣發展低碳經濟,以推動全社會的生產、生活方式和消費觀念的大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