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狀態 > 市場經濟條件下中國城市政府職能如何轉變

市場經濟條件下中國城市政府職能如何轉變

發布時間:2022-02-26 04:34:14

A.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職能應如何定位

社會主義宏觀經濟調控,是由國家來進行的。宏觀經濟調控的方式主要有兩種:一是直接宏觀調控,即國家運用行政手段直接協調和控制微觀主體的經濟行為;二是間接宏觀經濟調控,即國家主要運用經濟手段,通過市場機制,影響和引導企業的經濟行為,以達到宏觀經濟調控的目標。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國家主要通過指令性計劃和行政手段,對企業直接調控,企業成了政府機構的附屬品。這種宏觀調控方式與市場經濟嚴重背離,必須進行改革和轉變:一是由直接管理為主轉變為以間接管理為主;二是由進行微觀管理轉變為主要進行宏觀管理;三是從搞項目審批、分錢分物轉變為主要利用經濟手段搞好規劃、協調、監督和服務。 從以上的概括,可以清楚地看出,要做到以上提出的轉變,必須首先轉變政府職能。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各級下人民代表大會是國有資產所有者,人民政府是社會行政管理者,各級人大和各級人民政府共同構成宏觀經濟調控者。具體說,政府的職能轉變主要有三個方面: 第一、實現政企分開。也就是政府和企業的職責分開。政府僅僅行使其行政職能,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營造一個公平競爭的發展環境。所有企業作為商品生產者和經營者有獨立的生產經營權。這是政府職能轉換的關鍵。 第二、分離政府的社會管理職能和國有資產所有者職能,由於各級人民代表大會直接代表全體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全民所有制企業和集體所有制企業的天然董事會,因此由人大在作為國有資產的管理機構,進行國有資產的基礎性管理工作,對國有資產的保值和增值狀況進行監督,制定和執行國有資產經營、管理的法律法規方面具有天然的合法地位,在適當的時候對全民進行公有制企業分紅,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階段邁向共同富裕的重要步驟,也是體現社會主義優越性的關鍵舉措。 第三、按照精簡、統一、效能的原則,對政府機構進行改革,以適應政企分開的政府國有資產權與宏觀經濟調控權向各級人大逐步轉移的需要。按照市場經濟的規律,政府作為管理者的身份,都無法直接或者間接參與市場競爭,將全民所有制企業和集體所有制企業資產逐步移交各級人大,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需要,是社會主義共同富裕目標的需要。由於人大在經濟上真正強大以後,人民在選舉過程中也會更加積極參與,更加謹慎投票,使得人大在政治上才能更加有力地監督政府行為,因此,強化人大地位的政治經濟改革也是強化社會主義民主的必由之路。

B. 試述市場經濟條件下我國政府的經濟職能.

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深入發展,尤其是我國加入WTO後,必須嚴格按照 WTO通行規則辦事,進一步開放國內市場,我國政府面臨很多新情況和新挑戰,如何適應新的形勢發展需要,及時改革和調整政府職能,從而在市場化進程中趨利避害,這是當前我國政府面臨的課題,也是我國各省市地方政府面臨的課題。因此,如何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加快地方政府職能轉變,實現政府管理創新,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過程中發揮好政府的作用,已成為各級政府的當務之急。
一、地方政府職能轉變面臨新問題和新挑戰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各級政府對經濟管理的職能經歷了從"全能政府"到"有限政府",從逐步放開政府對經濟的直接控制,到逐步實行政府的間接手段為主的宏觀調控,再到"加快形成行為規范、運轉協調、公正透明、廉潔高效的行政管理體制"這樣一個不斷探索和創新的過程。地方政府職能也正向著科學化、合理化的方向邁進。特別是我國實行改革開放以來,地方政府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和職能轉變取得了顯著成績,以間接手段為主的政府宏觀調控體系框架基本建立,市場體系建設取得了重大進展,政府管理經濟的方式和方法有了較大的轉變,決策民主化有了很大提高,促進經濟和社會協調發展的職能不斷加加強。但是,由於長期以來社會主義計劃經濟體制下所形成的思想觀念束縛和經濟社會發展階段的制約,地方政府職能定位明顯滯後,政府管理職能並未得到根本性的轉變。

從地方政府面臨的現實情況看,當前政府在經濟管理中普遍存在著許多弊端。歸結起來,比較突出地反映在:一是政府職能的設定與履行過程中,還存在著"越位"、"錯位"和"缺位" 的現象;二是存在著政府與市場、政府與企業、政府與社會的關系仍未能理順;三是經濟社會發展出現失衡,產業結構面臨重大調整。特別是"三位現象"的存在,一方面影響了市場機製作用的正常發揮,另一方面也弱化了政府職能作用的發揮。現在有不少事情,名義上由政府管著,實際上根本沒有管住;有的管住了守法的,卻沒有管住膽大的;有的該管的沒能管,不該管的卻花費了不少力氣,政府的整個經濟管理看上去架式不小,事實上又顯得軟弱無力。很明顯,政府尚未能通過合理的職能定位,使越位的回歸原位,錯位的糾正過來,缺位的加入進去,總之,政府未能有效地發揮應有的職能。

從挑戰方面看,當前地方政府面臨的挑戰,比較突出地反映在以下四個方面:一是經濟全球化在世界范圍內深入發展。伴隨著區域集團化和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國際貿易日趨廣泛活躍,發展規模不斷擴大;特別是國際資本大規模的快速流動,跨國公司的全球化投資經營,使世界各國的經貿開放程度普遍提高,經濟貿易聯系更加緊密,這就對政府的經濟管理職能提出了新的要求。政府管理經濟的體制、職能和管理的方法必須要與之相適應。二是科學技術日新月異與網路化、信息化的普及發展。當今時代,計算機技術、網路技術的迅猛發展,使人們的工作方式、學習方式和生活方式發生了巨大的變革,加上交通運輸業的普遍發展、生產效率的不斷提高,國與國之間的距離正在變小,傳統的生產模式、流通模式和消費模式都在發生深刻的變化,使政府傳統的管理與服務,在方式方法上受到了比較大的沖擊,網路化和信息化發展的社會現實對政府的管理與服務提出了新的和更高的要求。三是市場取向改革與市場化的全面、迅速發展。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深人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建立,在經濟社會生活中,市場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但是,一方面與比較成熟的市場經濟國家和地區相比,我國的市場體系還很不完善,需要政府在建立健全市場體系、規范市場秩序、推動市場體系的建設上積極主動地發揮作用;另一方面,市場的培育與發展,又要求政府改革傳統的管理模式,以適應市場化發展的需要。這些都是新形勢下政府面臨的新的挑戰。四是我國加入WTO面臨更大的對外開放。在全國范圍內,開放型經濟將得到進一步的發展。這就要求我國的各級政府,必須認真研究如何建立起與開放型經濟相適應的管理體制和法律體系;認真研究如何調整產業結構和國有經濟布局,及時轉變政府職能,使政府從微觀活動中有序退出;認真研究如何建立和維護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為內資和外資企業、為不同所有制的經濟主體提供平等競爭的市場條件,把行政性審批降到最低限度;認真研究如何為社會提供應有的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提高政府的行政運轉效率;認真研究如何在全球化趨勢下加強和改善政府的宏觀調控,規避經濟風險,維護自身的經濟安全和經濟發展

二、地方政府職能轉變成為當務之急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地方政府的職能可以概括為兩個主要方面:一方面是糾正市場失靈,另一方面超越市場、引導市場。在市場經濟體制比較成熟的條件下,政府一般無須干預,政府的職能有限,但這並不意味著政府就無事可做了。一般來講,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的作用還是相當重要的。一方面,政府的作用是糾正市場的固有缺陷。這是因為,社會實踐已經證明,市場有其自身無法克服的弱點和消極方面:一是市場難以控制總量失衡;二是市場難以完全做到產業結構的合理化;三是市場配置資源難以做到完全到位;四是市場難以控制微觀經濟主體的市場競爭,容易造成經濟秩序上的混亂;五是市場自發運行的結果必然帶來壟斷,使競爭不充分、不完善。為了彌補市場的這些缺陷,政府就需要擔負起糾正市場的經濟職能。政府通過對市場的糾正,最大限度地減少市場對經濟發展的消極作用。另一方面,政府的作用是超越市場、引導市場。政府幹預市場不僅僅是為了糾正市場缺陷,更重要的是超越市場和引導市場。超越市場就是要求政府能夠站在市場之上,控制市場的總體運行,防止其自發發展造成的危害;引導市場就是要求政府在培養市場和發展市場的同時,協調有關方面,推動市場順利健康發展。

在現實經濟生活中,市場缺陷的存在,是政府幹預社會經濟活動的理由,但政府幹預社會經濟活動應確定在什麼樣的規模和范圍之內,就難以准確地做出回答。一般認為,政府幹預市場應該適度。即政府特別是地方政府在資源配置過程中不要包攬一切,不要去做本來應當由市場去做,尤其是實踐已經證明市場能夠做好的事情。具體的說,一是政府幹預的范圍應是彌補市場的缺陷和不足,是對市場機制的"拾遺補缺"。在市場機制能夠發揮功能優化資源配置的領域,政府就不要插手或介入,而在市場機制不能有效配置資源的領域才需要政府幹預,實施有效的宏觀調控。二是政府幹預市場的目的應是促使市場機制恢復功能,而不是去代替市場。一般來講,政府幹預市場的方式和力度就不應該是固定不變的,而應隨著經濟形勢的變化而變化。在市場經濟不夠發達、市場調節力量還不夠強、或者市場發生失衡時,應適當加大政府幹預的力度;而當市場體系比較完善、市場調節力量增強或市場處於均衡狀態時,就應當緩和政府幹預的力度,以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調節功能。三是政府幹預市場的結果必須要比干預前的情況有所改善和好轉,否則,就不要干預。即政府在准備伸出"看得見的手"進行干預之前,必須准確地看清"看得見的手"的不完善的地方,以增加干預的有效性和准確性。

在我國,由於有著幾十年計劃經濟的傳統歷史,因而在向市場經濟體制轉變過程中,政府起作用的領域多一些。隨著我國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和市場經濟的發展,現階段我國各級政府的職能:一是要堅決從那些不該管的領域退出,強化那些本該屬於政府管理范圍的職能;特別是要強化政府對宏觀管理能力和培育和完善市場的能力。二是要全面考慮和統籌安排政府部門退出的這些領域,其相應的職能由誰來行使?假如某種職能是由某一行業協會來行使,那麼如何去規范行業協會的行為,使其朝著行為規范、公正、合理、的方向健康發展。三是要形成並確立政府職能轉變的長效機制。在社會經濟生活中,隨著市場化的不斷發展和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政府職能轉變無疑是一個動態的過程,不可能有任何固定的模式選擇,它應是隨著市場形勢發展的需要而變化,這就在客觀上要求我們必須建立健全一種長效的運作機制來適應這種轉變。同時還特別需要制定與其相適應的有關法律法規。四是要不斷提高政府部門工作人員的素質。隨著政府行政管理機構的精簡和政府的職能轉變,逐步形成行為規范、運轉協調、公正透明和廉潔高效的政府行政管理架構,並逐步通過電子政務等手段,實現政務公開,政情公開,依法辦事和依法行政,這勢必對政府部門行政工作人員的素質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

必須看到,隨著經濟全球化和我國加入世貿組織所承諾的兌現,我國的對外開放將進入一個全新的階段,與其他國家相比,我國中央政府及地方政府職能轉變的任務尤其艱巨,並已經成為當務之急。

(一)政府行政管理體制滯後於經濟體制改革的總體進程

改革開放以來,為適應市場經濟發展,我國中央政府和各級地方政府解放思想,更新觀念,不斷地對政府行政管理體制進行了改革,精簡機構和轉變職能,改革與發展都取得了重大成效。但是必須看到,我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行政管理體制和政府的職能仍然未能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政府行政管理體制的改革明顯滯後於經濟體制改革的總體進展,政府職能的轉變明顯滯後於政府機構改革的總體進程。

(二)市場取向改革的任務遠未完成

從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轉軌,但市場取向的改革任務遠未完成。雖然,目前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總體框架已經初步建立,但是必須看到,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國內市場必然快速開放,這就不可避免地對我國各地市場帶來短期的巨大沖擊,因而客觀上要求政府在市場開放過程中統籌規劃,建立完善市場體系和社會保障體系,同時順利完成市場開放帶來的結構性調整。

(三)政府職能定位不明確

政府職能問題即政府的職能定位問題是政府行政管理體制的核心問題。雖然,我國經過20 多年的改革開放,政府機構改革和行政職能已經取得了明顯的成績和進展。但是,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職能定位至今還未從根本上得到明確,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關系至今也未能真正理順,政府與企業、政府與市場、政府與社會的關系也還沒有很好理順,中央政府特別是地方政府的職能轉變遠遠未能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

(四)政府職能轉變未能適應市場化和經濟全球化發展的需要

從全球范圍看,我國是一個發展中的社會主義大國,特殊的國情要求我國的各級政府必須適應市場化和經濟全球化發展的需要,及時轉變政府的職能。政府的這種職能轉變,既要求兼顧不同地區、不同部門的發展要求,又要兼顧參與國際經濟分工與建設國內統一大市場的要求,既要發揮我國各地區經濟發展的比較優勢,又要力爭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最大限度的取得參與國際分工的權益。

三、地方政府職能轉變的重點

在現階段,牢固樹立和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不斷深化和完善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特別是深化政府的行政管理體制,合理定位地方政府職能,是全面正確履行政府職能的前提和需要,更是實現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根據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本理論和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在當前我國經濟轉軌的新時期,政府的作用與市場經濟發展比較完善的國家相比具有一定的區別。應當看到,我國地方政府職能轉變涉及的問題很多,也比較復雜,從培養和維護有效率的市場的角度來看,當前地方政府的職能,其應著力轉變的重點,主要應放在以下五個方面:

(一)從傳統管理思維向現代管理思維轉變

在過去傳統的社會主義計劃經濟時代,地方政府充當"全能政府",在這種全能化模式下,地方政府在對經濟和社會的超強管理而在某些方面表現出優越性,對保證集中社會資源辦大事,有效地維護社會的秩序和穩定,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通過行政體制的改革,實行簡政放權,推動政府職能轉變,但在發展市場經濟的今天,地方政府職能定位仍然未能明確,管了許多"不該管、管不好、管不了"的事,而許多應該管的事,又沒有力量去管。因此,政府職能的轉變,首先是轉變政府的管理思維,政府必須從"全能型"轉向"有限型",從政府主導型經濟向市場主導型經濟轉變,從管制思維向服務思維轉變,並從社會服務的控制者轉變成為社會服務的提供者,以適應我國發展市場經濟和我國加入WTO發展的客觀需要。

(二)從人治管理思想向法治管理思想轉變

經過26年的改革開放,我國的行政管理體制雖然發生了重大的變革,但是過去那種自上而下的行政控制型的特點還非常明顯。這種體制已經不能適應市場經濟發展和我國加入WTO後的發展要求。從某種意義上講,市場經濟是法治經濟,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的制度化和法律化是必然趨勢。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的行為都必須用明確的法律法規加以規范。在政府行為規范的眾多形式中,法律化是最高形式,也是最主要的形式。政府應當從行政控制型體制向依法行政型體制轉變,把主要精力放在完善立法,加快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法制建設上來,實施依法行政和依法辦事,著力推動政府工作的制度化、法制化。與此同時,政府應該實施公正嚴明的立法和執法,規范社會各種角色活動的行為,懲治一切違法違紀行為。因此,轉變政府職能必須徹底拋棄過去傳統的人治思想,加強法治意識,樹立法制觀念,真正從傳統的人治管理思想向現代法治管理思想轉變。

(三)從增長型理念向協調型理念轉變

由於"十年文革",我國的社會生產力遭到嚴重破壞,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展社會生產力,不斷調整產業結構,一些地方政府為追求業績,"以GDP為中心",注重經濟規模和效益,忽視了整個經濟社會的全面協調發展,導致社會事業發展相對滯後。貫徹和樹立科學發展觀,地方政府必須樹立協調理念,必須從增長型理念向協調型理念轉變,一方面要切實加強對國民經濟各部門、不同產業、不同區域經濟、積累和消費、分配關系、微觀經濟行為等的協調,促進社會和經濟協調平衡發展。另一方面,必須下大力氣解決現實生活中出現的收入分配不公、下崗失業、社會信用和社會秩序等問題。政府能否在經濟的持續增長中有效地發揮作用,關鍵看能否妥善解決失業問題、收入分配問題、社會信用和社會秩序等問題。如果這些問題解決得好,社會各個方面利益關系不斷得到有效地協調,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就能得以實現,經濟發展就有了可靠的社會環境;如果這些問題解決得不好,社會的和諧和經濟的增長就會有困難。因此,從增長型理念向協調型理念的轉變,是政府職能轉變的一項不可忽視的重要內容。

(四)從封閉型的行政體制向公開型的行政體制轉變

我國2003年發生的SARS危機告訴人們,在一個突發性公共事件當中,政府對公共事件的瞞報、謊報、誤報,比任何行為都更可怕,更比任何行為可能造成的損害都要大。從我國2003 年發生的SARS危機的教訓可以表明,由於疫情初期某些地方政府對疫情信息的不公開,以及有的政府部門中的某些官員的不負責任,造成了疫情的大面積擴散傳播,對人民的生命健康和社會安全造成了難以彌補的損害。因此,政府必須接受這個慘痛的教訓,徹底從傳統的封閉型行政體制向現代的公開型行政體制轉變,以人民的利益為首任,實行政務公開、制度公開、信息公開,以適應現代社會開放型發展的客觀需要。

(五)從傳統的行政審批型向現代的公共服務型轉變

當前,我國產業結構已經從以農業為主轉變為以製造業、服務業為主,經濟發展正面臨著向"後現代化"轉型的挑戰。正確處理好政府與企業、政府與市場、政府與社會的相互關系,將政府管不了、管不好或者不應當去管的事情,堅定不移地交給市場主體和市場的中介組織去做,政府應當從傳統的行政審批型向現代的公共服務型轉變。地方政府的主要職能職責,應當放在加大管理社會公共事務、提供有效的公共服務上;放在規范財產關系、信用關系和契約關繫上;放在為確保市場競爭的公平,維護市場秩序,維護社會生活的公平與效率上;放在建立和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和社會服務體系等方面上來。

C.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的職責,如何進一步轉化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應該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當中的決定性作用,同時為了彌補市場的不足,政府應該加強宏觀調控,不斷的轉變職能。

D. 理論聯系實際,論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職能轉變的主要任務。

在現階段,為加快市場經濟體制改革步伐,適應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融入世界經濟一體化進程的需要,轉變政府職能的主要任務有:
(1)規范政府行為,加快政企分開步伐
明確界定政府資源配置范圍,將不屬於提供公共物品的職責轉移出去,由企業或社會中介組織承擔,政府不幹預企業微觀經濟活動,主要為企業個人生產經營創造良好的環境,承擔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等職責,企業在國家法律法規規定的范圍內自主經營。
(2)建立現代公共事業組織,提高政府公共服務水平
以提供公共物品,滿足社會公共需要為標准,改革現行事業單位管理體制、社會團體管理體制,建立現代公共事業制度,解決政府財政資金供給戰線過長,公共服務效率不高,政府經濟職能越位的問題。
(3)合理界定各級政府職責,劃分財政支出范圍
根據公共物品原理,凡受益范圍是全體居民,這些公共物品的提供是中央政府的職責,其支出范圍是中央財政;凡受益范圍是某一區域內的居民,這類公共物品由地方政府提供,屬地方財政支出范圍;如受益是跨區域的居民,則由其上級政府負責提供,支出也歸其負擔。
(4)建立新型國有資產管理體制
建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別代表國家履行出資人職責,享有所有者權益,權利、義務和責任相統一,管資產和管人、管事相結合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
(5)完善宏觀經濟調控體系,提高政府宏觀調控能力
完善以經濟、法律手段為主,配合必要行政手段的政府宏觀經濟調控體系,提高政府調節、控制經濟運行,實現其宏觀政策目標的能力。
(6)大力推行電子政務,促進科技進步,提高政府經濟管理效率
在我國政府職能轉變中,大力推動技術進步,利用電子信息技術和互聯網路,發布政務信息,處理公共事務,密切政府與企業、個人聯系,減少行政審批環節,降低管理成本費用,大大提高政府經濟管理效率。

E. 簡述市場經濟背景下我國政府職能的轉變

解答這個問題前,我們先來看看什麼是政府職能轉變。
政府職能轉變,是指國家行政機關在一定時期內對社會公共事務管理的職責、作用、功能的轉換與發展變化。包括管理職權、職責的改變(對哪些事務負有行政管理權責,管什麼,管多寬,管到什麼程度),管理角色(主角、配角等)的轉換,管理手段、方法及其模式的轉變等。

因此我們就能清楚的找到解決問題的切入點,我覺得以下幾點可以表述「市場經濟背景下我國政府職能的轉變」。
(轉變)
一、要加快建設廉潔勤政、務實高效的政府。
二、要不斷強化政府對市場監督職能。
三、要繼續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
四、要轉變政府固有的管理方式,實現微觀管理向宏觀調控的轉變。
五、要切實轉變政府一些鄙陋的工作方式,提高工作效率。
六、要加強人口、資源、環境等方面的管理職能(社會管理職能),做到系統的統籌。
七、要加強公共服務,建設服務型的政府,提升社會的和諧度。

這是我國在市場經濟背景下,現行的、最有效的,政策調整和職能轉型。
你可以傳檄照搬,也可以加上自己的觀點潤色成文。

F. 如何理解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政府職能

魏文章全面正確理解政府職能轉變的涵義,是政府機關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真正實現政府職能轉變、正確行使其職能的重要前提條件。關於政府職能轉變的涵義,學術界和社會上都有多種不同的提法。筆者就這個問題,略談拙見,以期同仁共鳴。當前學術界甚至國家機關,一提起政府職能轉變,就認為是由計劃經濟體制下的直接管理轉變為市場經濟條件下的間接管理。由以往的微觀管理轉向現在的宏觀調控。這是一種觀點。還有一種觀點認為,政府職能轉變是依照市場經濟的客觀要求,徹底改變政府對企業的管理,實現所謂企業無行政主管部門。第三種觀點,認為市場經濟就是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無需政府對社會經濟行使干預,政府只承擔社會安全、文化教育、醫療衛生等方面的管理職責。上述三種觀點,要麼片面縮小或否定政府在經濟和社會中的應有作用,要麼隨意改變或取消某種行政管理的方式。比如第一種觀點,在認識上未免有些膚淺,不夠深入全面。我們先從政府職能結構來看:政府的行政職能,是多層次全方位的。

G. 市場經濟下政府職能的轉變有哪些

主要是兩方面的轉變:
一是從以前什麼都做,什麼都做不好,轉變為少做一些,做好一些。
《1996年世界發展報告——從計劃到政府》中提出「從計劃向市場過渡要求大規模的革新政府。政府應從什麼都做,什麼都做不好,轉變為少做一些,做好一些」,提倡建立「有限政府」。有限政府並非無能政府,也不等於弱政府或低效政府,它強調政府的宏觀調控和社會的自我管理,尊重市場發展的客觀規律,對不該管、管不了的不再干預,對應該管的進一步加強。市場經濟具有自主性特徵,即市場主體有足夠的自主性和自由度,主體之間能自主、自由地交換其產品。政府的權力不宜過寬過大,否則就會限制市場主體的經濟活動,削弱市場主體的活力和積極性,進而阻礙市場經濟的發展。市場機制的核心是市場規則,它表現為一系列相互配套的法律、規則、制度的總和,而不是政府的指令性計劃以及政府大規模的直接投資。這實際上就限定了政府在經濟運行中的位置,縮小了政府對經濟進行干預的范圍。政府應集中從事那些市場和中介組織無法有效提供的服務,以及那些應該由政府治理的公共事務,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對於可由市場、社會、企業承擔的職能,政府應當扮演催化劑和促進者角色,是「掌舵」而不是「劃槳」。因此,我國政府應是有限政府,把政府的權力限定在提供公共產品、維護市場秩序和社會安全穩定、實施宏觀調控以彌補市場失靈等幾個少數領域之內。
二是從「總管型」政府向服務型政府的轉變。
在計劃經濟時期,政府對經濟社會實行直接管理、微觀管理,經濟社會沒有自主權。而市場經濟條件下,市場在資源配置方面發揮基礎性作用,企業成為市場活動的主體,政府角色和政府職能必然定位在為市場服務、為企業服務、為社會服務上。服務型政府是一種完全不同於傳統管制型政府的治理模式,它是在公民本位、社會本位理念指導下,在整個社會民主秩序的框架下,通過法定程序,按照公民意志組建起來的以公民服務為宗旨並承擔服務責任的政府。它把為社會、為公眾服務作為政府存在、運行和發展的基本宗旨。政府要由原來的直接管錢、管物、管人轉變到制定規則、維護秩序、提供公共服務上來,由直接管理走向間接管理、由微觀控制走向宏觀調控、由以行政手段為主走向以經濟、法律、行政手段的綜合運用。「服務型政府」的職能應主要體現為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即加強和完善社會管理和服務職能,培養市場體系,完善法律法規體制依法行政,監督市場依法運行;大力搞好基本社會服務和基礎設施建設,為市場、企業和社會提供一個公平公正的競爭環境、寬松規范的政策環境、方便快捷的服務環境、平等公正的法律環境和祥和的生活環境等等;進行信息引導,改善市場的信息結構,減少經濟活動的不確定性和校正市場協調失靈的信息,促進信息暢通,保障經濟社會健康有序運行和發展。

H. 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如何履行經濟建設職能

「人世」首先是政府「人世」,加入WTO最大的挑 戰,最積極的應對就是,政府必須按市場經濟的要 求,順利實現職能轉變,特別是經濟職能的轉變。
一、政府經濟職能不適應市場經濟要求的突出 表現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的不適應表現比較突 出,這是因為我們的政府體制是在計劃經濟條件下 形成的,其基本架構是適應於高度 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需要的,雖然 經過改革,情況有較大變化,但在很 多方面還不適應市場經濟的要求, 特別是不適應「人世」後進一步開放 和經濟市場化的要求。一是現行體 制結構仍不能完全適應經濟市場化 的要求,機構重疊,職能交叉,管理 層次過多,政出多門的現象仍然存 在,機構運行缺乏應有的效率。二 是政府職能沒有根本轉變,不少政 府部門還習慣於干預企業的經濟活 動,行政管制過多,審批制還在經濟 生活中起重要作用。在社會主義市 場經濟條件下,政府的宏觀管理是 必要的,但在現實經濟運作過程中, 存在的是政府對市場的過度替代, 一些應該由市場起作用的仍由政府 包辦,而一些應該由政府管理的卻 沒有真正管起來。三是政府行為不 規范,一方面表現為一些政府行政 方式仍然沒有擺脫靠「紅頭文件」、 靠內部運轉這樣的運作模式;另一 方面是行政壟斷色彩仍然存在,主 要是通過制定具有強制力的行政規 章、行業規章、地方性規章、決定等 來維護壟斷利益,使公平競爭難以 實現。顯然,這些都是不符合市場 規則要求的,很難適應經濟全球化 和發展市場經濟的需要。
二、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經濟 職能的定位
黨的十五屆五中全會和「十五」 計劃綱要強調指出,要按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 求,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轉變政府管理經濟的方 式。如何轉變 關鍵是政府的經濟管理職能要定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管理經濟的重要職能是監管市場運行,維護市場程序,為經濟發展創造良好的市場環境。在宏觀經濟發展中掌好舵,而不是去劃槳,鼓勵和調動企業在市場競爭中劃槳的積極性,掌好舵,不劃槳的政府才是明智的政府。
1.加強宏觀經濟的調控和管理。市場經濟中無 論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其經濟貿易發展的事 實證明,政府從未放棄過對經濟的宏觀調控和管理, 並且,當今世界也根本不存在沒有國家調控的「自 由」的市場經濟。中國作為有自己特殊國情的國家, 更需要有強有力的宏觀調控。這是因為:其一,中國 是社會主義國家,我們所追求的政治、經濟目標與市 場客觀上存在不一致性。在以西方 發達國家主導的經濟全球化的背景 下的市場經濟,中國政府加強對本 國經濟的管理,是維護國家經濟主 權,確保國家經濟安全,保護繁榮的 重要措施。其二,我國是世界上最大 的發展中國家,WTO對發展中國家 實施的包括可以對某些產業、部門 實施適當保護措施等優惠安排,需 要政府在引導、協調本國經濟發展 中發揮重要的作用。其三,我國社會 主義初級階段的國情,決定了我國 的經濟發展不可能走完全靠市場自 發作用於國民經濟發展方向和結構 的老路,特別是在我國外部環境被 發達國家資本壟斷,內部市場發育 和競爭尚不充分的情況下,如果單 純依靠市場機制來調節國民經濟, 必然受制於國際資本壟斷下的國際 分配格局,延緩國內經濟結構調整 進程。其四,還必須看到,在經濟全 球化進程中可能出現的經濟滲透、 貿易戰、關稅戰、附有條件的經濟援 助等,都會對國家的經濟安全帶來 沖擊。因此,必須通過政府引導國民 經濟的發展方向,選擇有效的經濟 發展戰略,才能達到充分利用世界 資源,減少經濟發展過程中的盲目 性,維護國家經濟安全的目的。當 然,市場經濟所要求的政府宏觀調 控決非是過去那種大包大攬、事無 巨細、無所不管的計劃控制,而是依 靠合乎市場規律的更高層次、更有 力的調控體系來實現。
2.制定市場規則,糾正市場失靈。市場經濟主 張公平貿易和競爭,要求市場交易和市場管理規則 必須一致、公平、透明、穩定。我國要實現這一目標, 除了依靠政府的強制力外,沒有任何組織任何辦法 可以替代。正如弗里德曼所言,「政府的必要性在於: 它是競爭規則的制定者,又是解釋和強制執行這些 已被決定的規則的裁判者。」在市場經濟框架下,社 會賈源的配置,將主要通過市場價格機制的導向作 用采實現。但由於壟斷現象的不可避免等多種外部 效應的存在,市場價格機制又可能出現不能正確反 應成本和收益,市場信號不準或失真,市場調節也可 能出現失靈的情況。在這種情況下,企業可能因市 場失靈產生的錯誤導向導致經營、投資失誤:市場供 給者或需求者也可能為了自己的利益而破壞契約關 系和市場規則,引起市場失靈。對這些市場失靈,必 須而且只有依靠政府幹預和管理才得到糾正。因 此,政府必須通過自己行政權威的發揮和經濟職能 的履行,制定各種法規和市場規則,規制一切市場主 體與市場行為,維護市場契約關系和市場秩序,努力 創造良好的競爭環境。
3.組織生產公共產品。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隨 著經濟的發展,企業和人民群眾會對公共產品,如, 道路、機場、水電等基礎設施及其它公共事業、公益 事業、保障體系提出更高的需求。但是,由於公共產 品投資成本大,建設時間長,收益回報周期長,有些 甚至沒有直接收益,普通企業及社會投資者一般不 願參與,依靠市場調節很難達到供給與箝求的平衡, 需要政府通過財政、金融、產業政府等政府行為和公 共政府手段支持或補貼公共項目建設,尤其是對以 全社會公共利益為目的的項目,政府應責無旁貸全 面參與或直接經營;對以盈利為目的的公共項目,政 府應在定價、市場准人等方面適當予以干預和監督, 保證其為社會提供更好的服務。
4.營造統一開放的市場環境,保護公平競爭。 市場經濟要求在統一的市場基礎上實施對外經貿政 策,倡導進人市場的企業一視同仁,公平交易,公平 競爭。要創造統一、開放、有序、公平的市場環境,政 府擔負著十分重要的責任。美國學者奧肯說過,「市 場的運行事實上,日常生活亦是—依賴於政治制度 的各種強制性權力。國家運用這些權力,建立並保 障市場上的權力,直接提供某些基礎的服務,並間接 地創造出信任、理解和有安全保障的環境,這對企業 日常生活是生命攸關的。」(阿瑟·奧肯:《平等與效 率—重大的選擇),華夏出版社,第29頁)政府要通 過加強市場的建設和制度管理,把對內開放和對外 開放結合起來,打破社會生產和經濟生活狹小、分割 和封閉的障礙,使市場主體獲得法律上和經濟負擔 上的平等地位,都能機會均等地在市場上取得生產 要素,並努力推動一切經濟活動都進入全國乃至全 世界的大市場中去,促使國內市場在統一的基礎上 與國際市場融為一體。
三、轉變政府經濟職能的途徑
盡管從理論上分析市場經濟對政府經濟職能轉 變提出了具有強制性的明確要求,但並不僅僅停留 在組織內部簡單的職能分解和權力收放上,更重要 的是要具體整合、調整政府的行政權力,依據社會發 展的需要,探討職能的轉移和輸出,收縮或增加,從 整體上建立能夠滿足當前和未來需要的職能體系。
1、強化政府宏觀經濟管理職能。
對於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要不要政府的干預和 宏觀調控,歷來存在兩種對立的觀點:第一種是以亞 當·斯密的自由放任論為基礎,後經米塞斯·哈耶 克加以發展,再由弗里德曼的貨幣主義加以充實的 市場自由主義論;第二種是凱恩斯主義的政府幹預 論。兩種觀點都是針對當時的經濟困境,並都在一定 歷史條件下發揮過積極的作用。對於我國的實際情 況,正如前面所分析的那樣,作為一個正處於市場化 進程初期的體制轉型國家,要經受住市場經濟和融 人國際經濟的考驗,離不開一個強有力的政府的幫 助。鄧小平曾指出:「社會主義同資本主義比較,它的 優越性就在於能做到全國一盤棋,集中力量,保證重 點。」(《鄧小平文選)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第16頁)因此,中國政府應該是強勢政府,必須具有 較強的宏觀管理能力。具體講要發揮好如下三種職 能:一是戰略引導職能,即政府圍繞國民經濟總量平 衡和國民經濟整體素質的提高,制定和實施以中長 期發展戰略為主的指導性計劃體系,引導國民經濟 的發展方向,依靠產業政策引導和調控產業發展方 向和調整產業目標,形成合理的產業結構,推動經濟 社會協調、健康發展。二是平衡協調職能,即一方面 通過適時調整宏觀財政和貨幣政策,保障社會總需 求和總供給的平衡,防止經濟大起大落,克服高通貨 膨脹和高失業率;另一方面,針對我國地域遼闊、人 口眾多、地區間發展不平衡的實際,採取諸如轉移支 付等政策,支持幫助落後地區經濟發展,逐步縮小區 域差距,依靠收入分配和稅收政策調節國民收入分 配,在保證效率的前提下兼顧公平。三是保護職能, 即通過合理政策引導,幫助企業規避市場風險,努力 實現本國利益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取得最大化;按 國際慣例加大對生產者、消費者的保護,對農業產業 給予扶持,保護知識產權,查處假冒偽劣,維護市場 秩序,保護公平競爭等。
2、弱化政府微觀經濟職能。
在計劃經濟條件下,政府既是管理者,又是經營 者、所有者,政府的多重角色,決定了政府是無所不 包、無所不幹的全能型政府。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的確立,改變了政府權力支配社會的格局,使市場成 為資源配置的主體,要求政府微觀管理從經濟生活 中退出。但由於受傳統思想的影響和局部利益的驅 動,目前這種退出並未完全到位。對此,若不加緊解 決,將可能成為提高經濟市場化程度的巨大阻礙,因 此,進一步弱化政府微觀經濟管理職能已是當務之 急。一方面弱化政府對資源的控制職能,從根本上 改變由政府統一計劃、配置人財物的權力模式,將這 種職能切實交還給市場。對於政府在微觀經濟中的 中的一些審批權、管理權、制約權也應取消,使政府經濟 權力從無限變為有限。另一方面,弱化政府對微觀 的經濟的干預職能。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只有在市 薴的失靈的領域,政府幹預才是合理的。轉變政府 直接參與微觀經濟活動的做法,還企業以自主經營 權,實現所有權與經營權的分離,使企業成為獨立的 市場主體,自主依據市場信息進行自我調整。
3、分化部分政府經濟職能。要以充分調動和 發揮中央、地方兩個積極性為指導思想,在維護中央 權威和尊重地方政府利益的前提下努力尋找兼顧中 央和地方利益的平衡點,進一步明確中央政府與地 方政府各自的職責許可權,推進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 關系規范化、法制化,使地方政府分權與中央政府集 權達到動態統一和平衡。
4、轉化政府經濟管理職能為社會管理職能。
國家和社會的分化是現代社會發展的顯著趨 勢,從社會學角度觀察,中國與發達國家最大的差異 是,中國政府與社會個體(個人、家庭、社會組織和企 業)之間缺少一個寬厚的中間層,或者說缺少一個社 會自我管理層。在一些發達國家,不但構築了這個中 間層,而且越來越完善。其個體如果在社會活動中遇到困難,首先想到的是找社會自我解決,而不是直接 找政府部門。這樣一種成熟完善的社會自治組織系 統是實現「小政府」的客觀社會基礎。中國目前的現 實狀況是,政府對社會事務什麼都管,社會個體的什 么事情都來找政府辦,政府成為唯一的治理者。但事 實上,由於現代社會的復雜性、多元性和動態性,無 論政府的主觀願望多麼好,都會受到自由治理能力 的限制,不可能把社會所有的事都管好。鄧小平同志 曾深刻指出:「我們的各級領導機關,都管了很多不 該管、管不好、管不了的事,這些事只要有一定的規 章,放在下面,放在企業、事業、社會單位,讓他們真正按民主集中制自行處理,本來可以很好辦,但是統 統拿到黨政領導機關、拿到中央部門來,就很難辦。

I. 你是如何認識和理解市場經濟下的政府職能的

在當前形勢下,中國經濟要想又好又快發展,要求中國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體制轉變,同時要求政府職能從過去的管理型政府向服務型政府轉變。
市場經濟條件下,經濟與社會都高速發展,政府職能的轉變直接影響經濟發展的質量。要堅持科學發展觀,轉變政府職能,構建服務型政府,有計劃的逐步減少政府對市場的干預,對市場和經濟的調節從過去政府一手抓到現在適當放權,讓市場充分發揮其經濟調節作用。依據科學發展觀和以人為本的核心,建設服務型政府,科學合理地制定有利於市場經濟條件下經濟發展的政策法規,創新和完善政府對市場的監管制度,依法執法,既不能對市場抓太緊,又不能對市場撒手不管。改進當前的政府辦事程序中的不足,完善政府內部相關的體制機制,減少政府對市場經濟出現的問題反應的滯後性。
加強行政監督機制,防止市場經濟體制下,資源和權力的開放帶來的權力尋租。

閱讀全文

與市場經濟條件下中國城市政府職能如何轉變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婚姻不好的人是怎麼過日子的 瀏覽:141
中國的四大愛情傳說有哪些 瀏覽:96
事業單位口罩入什麼費用 瀏覽:930
旅遊安全經濟哪裡好 瀏覽:296
六年級應該讀什麼故事 瀏覽:457
什麼是愛情什麼是男女朋友 瀏覽:76
2018新婚姻法什麼時候生效 瀏覽:510
中國傳統節日故事繪本哪個版本好 瀏覽:599
你經營愛情的能力是多少 瀏覽:175
如何守衛婚姻 瀏覽:454
我的晚年幸福在哪裡完整版 瀏覽:628
信箋故事電影講的什麼 瀏覽:124
分享健康觀念什麼意思 瀏覽:681
男盆友愛看美女怎麼辦 瀏覽:618
五本故事書的讀後感怎麼寫 瀏覽:710
幸福畫面是什麼歌 瀏覽:849
美女的肉是什麼味 瀏覽:546
歷城幸福柳怎麼樣 瀏覽:544
歐美女人嘴巴為什麼那麼大 瀏覽:667
美女不小心踩到了什麼東西 瀏覽: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