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經濟危機最主要的表現形式是什麼
通貨膨脹、商店倒閉、銀行破產、工人失業、生產銳減等。
1、通貨膨脹
通貨膨脹,一般定義為:在信用貨幣制度下,流通中的貨幣數量超過經濟實際需要而引起的貨幣貶值和物價水平全面而持續的上漲。當市場上貨幣流通量增加,人民的貨幣所得增加,現實購買力大於產出供給,導致物價上漲,造成通貨膨脹。
2、商店倒閉
生產下降和失業激增,商店就倒閉了。
3、銀行破產
如果有銀行破產了,儲戶的存款是否會血本無歸。銀行市場化,老百姓的錢靠誰來保障。簡介銀行破產,銀監會副主席閻慶民在北大經濟國富論壇上表示,銀監會正在醞釀加快推出銀行破產條例,一石激起千層浪。
4、工人失業
商品沒辦法銷售工人就會沒有工作,就變成是事業狀態。
5、生產銳減
商品滯銷,利潤減少,導致生產(主要是工業生產)急劇下降。
『貳』 論述經濟危機的原因,表現和實質
經濟危機產生的根本原因:
經濟危機產生的根源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基本矛盾,即生產的社會化與生產資料資本主義私人佔有之間的矛盾。
生產社會化,是指生產過程本身的社會化,即由分散的小生產者轉化為大規模社會生產的過程。
生產社會化包括三個相互聯系的方面:第一,生產資料使用的社會化,即生產資料從單個人分散使用變為大批人共同使用。第二,生產過程的社會化,即生產過程從一系列的個人行動變為一系列的社會行動。第三,產品的社會化,即生產出的產品通過交換供應整個社會。
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基本矛盾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單個企業生產的有組織性和整個社會生產無政府狀態之間的矛盾;
(2)資本主義生產無限擴大的趨勢與勞動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對縮小的矛盾。當這些矛盾尖銳激化時,必然造成普遍的買賣脫節,即生產的供給和需求之間脫節,致使大量商品賣不出去,社會再生產的實現條件遭到嚴重破壞,導致生產相對過剩和經濟危機的爆發。
經濟危機的表現是:大量商品賣不出去,大量生產資料被閑置,大批生產企業、商店、銀行破產,大批工人失業,生產迅速下降,信用關系破壞,整個社會生活陷入混亂。
經濟危機的實質,是生產相對過剩,即生產的商品相對於勞動人民的有效需求來說是過剩的。
『叄』 經濟危機表現
經濟危機的現象,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和戰後有所不同。但共同點是:商品滯銷,利潤減少,導致生產(主要是工業生產)急劇下降,失業大量增加,企業開工不足並大批倒閉,生產力和產品遭到嚴重的
【拓展資料】
破壞和損失,社會經濟陷入癱瘓、混亂和倒退狀態。
生產下降和失業激增,是戰前與戰後經濟危機的共同的主要標志。戰前與戰後不同之處,主要是在貨幣、金融危機方面。在戰前的危機中,一般是通貨緊縮,物價下跌,銀根吃緊,利率上升,銀行擠兌並大批倒閉;而在戰後的危機中,由於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採取膨脹政策以及其他原因,從1957~1958年的世界性經濟危機開始,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在危機期間都出現了通貨膨脹、物價上漲的反常現象。
主要表現是:商品大量過剩,銷售停滯;生產大幅度下降,企業開工不足甚至倒閉,失業工人劇增;企業資金周轉不靈,銀根緊缺,利率上升,信用制度受到嚴重破壞,銀行紛紛宣布破產等。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由於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採取了通貨膨脹政策及其他措施,致使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在經濟危機中出現了生產停滯與通貨膨脹同時並存的現象。
政府債務指標,不良指標很突出,持續時間長。地方政府債務普遍嚴重。政府債務(亦稱公債)是指政府在國內外發行的債券或向外國政府和銀行借款所形成的政府債務。具體是指政府憑借其信譽,政府作為債務人與債權人之間按照有償原則發生信用關系來籌集財政資金的一種信用方式,也是政府調度社會資金,彌補財政赤字,並藉以調控經濟運行的一種特殊分配方式。政府債務是整個社會債務的重要組成部分。
消費信貸增長速度過快,而且是整體指數的過度增長。消費信貸(consumer credit service)是金融創新的產物,是商業銀行陸續開辦的用於自然人(非法人或組織)個人消費目的(非經營目的)的貸款。個人消費信貸的開辦,是國有商業銀行適應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與完善、適應金融體制改革、適應金融國際化發展趨勢的一系列全方位變革的重要措施之一,它打破了傳統的個人與銀行單向融資的局限性,開創了個人與銀行相互融資的全新的債權債務關系。
資產負債表赤字增加,資產負債表(the Balance Sheet)亦稱財務狀況表,表示企業在一定日期(通常為各會計期末)的財務狀況(即資產、負債和業主權益的狀況)的主要會計報表,資產負債表利用會計平衡原則,將合乎會計原則的資產、負債、股東權益」交易科目分為「資產」和「負債及股東權益」兩大區塊,在經過分錄、轉帳、分類帳、試算、調整等等會計程序後,以特定日期的靜態企業情況為基準,濃縮成一張報表。其報表功用除了企業內部除錯、經營方向、防止弊端外,也可讓所有閱讀者於最短時間了解企業經營狀況。
『肆』 經濟危機的基本特徵和主要表現
一、經濟危機的基本特徵
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特徵是生產過剩。但是,資本主義經濟危機所表現出來的生產過剩,不是生產的絕對過剩,而是一種相對的過剩,即相對於勞動群眾有支付能力的需求而言表現為過剩的經濟危機。
因此,在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爆發時,一方面資本家的貨物堆積如山,賣不出去;另一方面,廣大勞動群眾卻處於失業或半失業狀態,因購買力下降而得不到必需的生活資料。資本主義生產相對過剩的經濟危機,最顯著地表現了資本主義制度的歷史局限性。
二、經濟危機的表現
經濟危機的表現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和戰後有所不同。但無論是戰前或戰後,其共同點是:商品滯銷,利潤減少,導致生產(主要是工業生產)急劇下降,失業大量增加,企業開工不足並大批倒閉,生產力和產品遭到嚴重的破壞和損失,社會經濟陷入癱瘓、混亂和倒退狀態。生產下降和失業激增,是戰前與戰後經濟危機的共同的主要標志。
戰前與戰後不同之處,主要是在貨幣、金融危機方面。在戰前的危機中,一般是通貨緊縮,物價下跌,銀根吃緊,利率上升,銀行擠兌並大批倒閉;而在戰後的危機中,由於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採取膨脹政策以及其他原因,從1957~1958年的世界性經濟危機開始,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在危機期間都出現了通貨膨脹、物價上漲的反常現象。
主要表現是:商品大量過剩,銷售停滯;生產大幅度下降,企業開工不足甚至倒閉,失業工人劇增;企業資金周轉不靈,銀根緊缺,利率上升,信用制度受到嚴重破壞,銀行紛紛宣布破產等。
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由於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採取了通貨膨脹政策及其他措施,致使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在經濟危機中出現了生產停滯與通貨膨脹同時並存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