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急求幾個經濟學概念!在線等待!
1. 什麼是行為經濟學?基本觀點有哪些?
行為經濟學又稱為「心理學的經濟學」或「心理學和經濟學」,就是在心理學的基礎上研究經濟行為和經濟現象的經濟學分支學科,其核心觀點如下:對經濟行為的研究必須建立在現實的心理特徵基礎上,而不能建立在抽象的行為假設基礎上;從心理特徵看,當事人是有限理性的,依靠心智賬戶、啟發式代表性程序進行決策,關心相對損益,並常常有框架效應等;當事人在決策時偏好不是外生給定的,而是內生於當事人的決策過程中,不僅可能出現偏好逆轉,而且會出現時間不一致等;當事人的這些決策模式和行為特徵通過經濟變數反映出來,結果市場有效性不再成立,各種經濟政策需要重新考慮。從這些基本觀點看,行為經濟學似乎是對新古典經濟學的反叛。
---------------------------------
2. 試簡要說明行為經濟學的硬核和保護體?
行為經濟學強調當事人認知能力的局限和偏好的內生性,強調決策作為一個學習過程的動態變化,這種對人的基本假定構成了其與新古典經濟學不同的硬核。盡管行為經濟學堅持主觀價值論,堅持理性假定,但通過對理性經濟人本身的挑戰,並通過利用心理學構造自己的行為基礎,導致行為經濟學逐漸成為一個獨立的派別出現在當代經濟學的叢林。我們可以把行為經濟學和新古典經濟學的硬核進行對比,
類別硬核保護帶研究方法
新古典經濟學理性經濟人假定;偏好和稟賦分布外生;主觀價值論;交易關系為中心等均衡;邊際效用或產量遞減;要素和產品自由流動;要素和產品同質;價格接受者等方法論個體主義;邊際分析方法;靜態和比較靜態分析為主;線性規劃和動態規劃
行為經濟學有限理性當事人假定;可能追求利他行為和非理性行為;偏好和稟賦內生;學習過程;主觀價值論等非均衡;非線性效用函數;要素和產品異質;隨機性;路徑依賴;現實市場和組織;有限套利等方法論個體主義;演化分析;非線性規劃;實驗和微觀計量為主
從表一可以看出,通過假定有限理性和偏好、稟賦內生化,即使在主觀價值論下,行為經濟學仍然表現出和新古典經濟學非常不同的理論硬核:首先,行為經濟學徹底改變了新古典經濟學中靜止的理想化的理性經濟人假定,代之以演化的有限理性的現實當事人假定,通過假定的改變,行為經濟學家眼中的當事人不再僅僅自利,人們會考慮利他,也可能沖動,採取非理性行為等;在行為經濟學中,偏好的內生和演化帶來了異常行為及其相伴隨的學習過程,按照阿克洛夫的說法,這會導致近似理性,或學習中的理性。在這些基本假定的指導下,行為經濟學從選擇及相應的決策行為出發分析問題,這種分析能夠單一針對某種具體行動,比如消費,也可同時分析某幾個行動,比如消費和生產。而新古典經濟學只能從交易出發來分析問題。其次,硬核的差異也會反映到保護帶上,行為經濟學不再需要假定要素產品同質,也不再需要假定市場充分流動或充分套利,有限理性的當事人本就不同,面臨復雜環境不可能實現完美套利,也就不可能獲得一種線性效用函數關系。在行為經濟學家看來,決策過程中可能出現路徑依賴,可能出現隨機選擇,而不像新古典經濟學那樣假定均衡存在。
按照拉卡托斯等人的科學哲學觀,硬核和保護帶構成了科學研究相互區別的綱領。行為經濟學的硬核和保護帶都和新古典經濟學不同,就產生了一種特定的研究綱領,並且這種研究綱領會反映到研究方法上。為了研究貫徹上述研究綱領,行為經濟學家需要尋找恰當的方法及方法論來理解現實的當事人的行為的心理基礎。心理學在20世紀中葉的發展給經濟行為的研究帶來了契機。一些心理學家和經濟學家開始在實驗室中測試實驗對象的動機、環境特徵和行為之間的相互關系,以此來揭示當事人決策的規律。這些學者對新古典經濟學把心理學和當事人決策行為人為割裂非常不滿,於是從重復檢驗新古典經濟學理性經濟人所需的各項假定入手,逐步反駁其理論硬核。這種早期的實驗研究給經濟學帶來了很大的沖擊,但行為經濟學自身也很脆弱,因為實驗數據能否在統計上顯著反映總體的特徵是存在爭議的,並且實驗數據也很容易被實驗者操縱。藉助於麥克法登等人對微觀計量經濟學技術的發展,以及各種計算機模擬和計算技術的出現,行為經濟學家開始藉助新的工具來研究行為問題,比如採用市場數據研究金融市場上當事人的行為;採用場分析(fielddata)研究特定類別當事人的經濟行為等。
-------------------------------------------
3. 什麼是決策?決策類型有哪些?
什麼是決策
「決策」一詞的英語表述為Decision-making,意思就是作出決定或選擇。時至今日,對決策概念的界定不下上百種,但仍未形成統一的看法,諸多界定歸納起來,基本有以下三種理解: 一是把決策看作是一個包括提出問題、確立目標、設計和選擇方案的過程。這是廣義的理解。二是把決策看作是從幾種備選的行動方案中作出最終抉擇,是決策者的拍板定案。這是狹義的理解。三是認為決策是對不確定條件下發生的偶發事件所做的處理決定。這類事件既無先例,又沒有可遵循的規律,做出選擇要冒一定的風險。也就是說,只有冒一定的風險的選擇才是決策。這是對決策概念最狹義的理解。以上對決策概念的解釋是從不同的角度作出的,要科學地理解決策概念,有必要考察決策專家西蒙在決策理論中對決策內涵的看法。
二)決策類型
由於企業活動非常復雜,因而,管理者的決策也多種多樣。不同的分類方法,具有不同的決策類型。
1.按決策的作用分類
(1)戰略決策。是指有關企業的發展方向的重大全局決策,由高層管理人員作出。
(2)管理決策。為保證企業總體戰略目標的實現而解決局部問題的重要決策,由中層管理人員作出。
(3)業務決策。是指基層管理人員為解決日常工作和作業任務中的問題所作的決策。
2.按決策的性質分類
(1)程序化決策。即有關常規的、反復發生的問題的決策。
(2)非程序化決策。是指偶然發生的或首次出現而又較為重要的非重要復性決策。
3.按決策的問題的條件分類
(1)確定性決策。是指可供選擇的方案中只有一種自然狀態時的決策。即決策的條件是確定的。
(2)風險型決策。是指可供選擇的方案中,存在兩種或兩種以上的自然狀態,但每種自然狀態所發生概率的大小是可以估計的。
(3)不確定型決策。指在可供選擇的方案中存在兩種或兩種以上的自然狀態,而且,這些自然狀態所發生的概率是無法估計的。
-------------------------------------
寫不下了,以下從簡
寫不下了,以下從簡
寫不下了,以下從簡
4 什麼是不確定型決策?簡要說明其決策的類型和原理?
http://info.ceo.hc360.com/2005/11/04082418631.shtml
--------------------------------
5. 什麼是風險型決策?簡要說明其決策准則的類型和原理?
http://cache..com/c?word=%B7%E7%CF%D5%3B%D0%CD%3B%BE%F6%B2%DF&url=http%3A//www%2Efjtu%2Ecom%2Ecn/fjnu/courseware/0431/course/%5Fsource/web/lesson/char11/j3%2Ehtm&b=0&a=19&user=
---------------------
6. 什麼是效用?試說明效用理論的類型和原理
效用(英文: Utility),在香港被譯為功用,是經濟學中最常用的概念之一。一般而言,效用是指對於消費者通過消費或者享受閑暇等使自己的需求、慾望等得到的滿足的一個度量。
效用理論
www.jjxj.com.cn/news_detail.jsp?keyno=5971
----------------------------------
7. 什麼是效用曲線?試簡要說明效用曲線的類型和原理?
無差異曲線,可能性曲線等等
http://www..com/s?wd=%D0%A7%D3%C3%C7%FA%CF%DF%C0%E0%D0%CD&cl=3
----------------------
8. 試簡要說明新古典經濟學選擇理論的弱點?
新古典經濟學的選擇理論有兩個致命弱點:一是它假定程序不變,即不同期望的偏好獨立於判斷和評價偏好的方法和程序;二是假定描述不變,即不同期望的偏好純粹是相應期望後果的概率分布的函數,不依賴對這些給定分布的描述。但是,卡尼曼和特維斯基等人經過廣泛的實驗研究發現,決策程序以及決策對象或環境的描述本身的確影響到當事人的偏好,偏好既不滿足完備性假定,也不滿足傳遞性假定,比如當事人決策時出現損失厭惡、框架效應、偏好逆轉、後悔厭惡、過度信心、從眾、攀比、炫耀、成癮等等。
『貳』 英國哪所大學讀經濟學碩士最好
關於英國哪所大學讀經濟學碩士最好的問題:
1.倫敦政治經濟學院
LSE是一所將教學與科研集中在社會、政治和經濟科學領域的頂尖學校。
經濟專業分為計量經濟學與數學經濟,經濟學,經濟學歷史,經濟學與管理,經濟學與哲學,經濟學、風險與社會。
2.倫敦大學學院
UCL是一所譽滿全球的世界頂尖名校。
該校有三個學院設有經濟相關專業,
經濟系下有經濟學和經濟政策兩個專業,
Bartlett建設和項目管理學院下設建築經濟學與管理專業。
斯拉夫和東歐研究學院下設比較商業經濟學和比較經濟學和政策兩個專業。
3.華威大學
是一所穩居英國前十、名列世界五十強的頂尖研究型大學,
位於英國英格蘭中部考文垂市和華威郡交界處。
經濟學院下有經濟學和經濟學和國際金融經濟專業,
商學院下設有金融經濟專業。
4.杜倫大學
杜倫大學的經濟和金融專業很難讀,因為他們信奉要求嚴格的課程和額外的實踐是通往高就業率的唯一法門。
而他們的教育方針也在排名中得到了體現。
90%的畢業前景很好地說明了,你只有加倍努力,才能看上去毫不費勁。
5.薩里大學
雖然有一個比較高的學生與員工的比例,但是薩里大學本科生對他們的學位非常滿意,課程和教學滿意度均超過90分。
『叄』 親密關系(五)|經濟學眼中的愛情
如果你現在正處於一段親密關系中,你會不會思考過這樣的問題。你為什麼依賴對方?是什麼原因讓你不離開你的伴侶呢?還是你在等待另一個更好的伴侶呢?當然我希望你擁有足夠的獎賞價值需不需要考慮這些問題。但接下來的文章就是重點講述這些問題,我們暫時不討論愛情,那是另一章的主題。這章我們用經濟學的觀點來看待人際關系的交往過程。
在前面的章節中我們已經知道,親密關系的發展是雙方都得到了一定的獎賞價值,以最小的代價換取最滿意的獎賞價值。兩個人必須都滿足自己的利益,這樣親密關系才能持續下去,反之,則不然。根據這種觀點,與他人交換理想的獎賞是社會生活所必需的,這一過程就是社會交換。
這樣講起來好像有點太功利,但我們現在是以經濟學的觀點來看待親密關系。我們確實會發現,對方如果提供了你所需要的體貼、關心、經濟保障,你也給予了對方支持、理解和尊重。這就是一種社會交換。
我們因為一個人的支持而對她心生好感,我們因為她的幫忙而喜歡對方,這些泛指在人際關系中的獎賞。能給人帶來愉悅和成就感。那麼必然的,因為這些我們也會付出一些代價。需要陪伴對方而失去自己的時間,相處之間的開銷,因為擔心關系的不確定而感到的擔憂。這些都是在親密關系中的後果都是代價。
人際關系帶來的獎賞和代價之和就是結果,即交往中的一方綜合得到的凈收益或凈損失。把所有的我獎賞和所有的代價相減就得到:
顯然,如果你和伴侶之間的快樂大於煩惱,那麼關系就是正數的,但人際關系的相處,大家都是追求最好的結果,而結果的正負並不能決定是否要留在伴侶身邊。這里有兩個重要的評價標准:第一個就是我們的期望;第二個就是假如沒有現在的伴侶,我們會認為自己過得怎樣?
在兩人的相處中,如果你們的爭吵次數已經大於在一起的快樂時光,我們會怎麼做呢?我們是不是很少去觀察在一段感情中,自己付出的與得到的是不是失去平衡了?
相互依賴理論假定每個人都有與眾不同的比較水平(簡寫為CL),即我們自己認為在與他人交往中應該得到的結果值。CL是根據過去的經驗為基礎的。如果你曾經有過一個很好的親密關系的伴侶,那麼你的結果值就會高,你還會期望遇到更高的滿意關系。相反,如果你曾經有一段低CL的結果值,你對新的親密關系的期望會低一些。
如果你現在的親密關系高於你的結果值,你會感到非常滿意。相反,如果低於你的期望,雖然在其他人看來已經是很好的伴侶,但你仍然會不滿意。關系中的滿意度並不僅僅取決於交往結果絕對意義上的好壞;相反,滿意度來自交往結果和比較水平之差:
這就是人們所說的期待,每個人對自己的親密關系都會有一個期待,或許因為以往的想像會有不切實際的期待,也或許因為與前男友的相處,都是決定你期望值的高低。期望過高會失望,期望過低反而會滿意。現任男友比前任男友帶給自己的感覺更好會很滿意這段關系,相反則不滿意。現在想來,那句「降低你的期望值」、「期望越大,失望越大」是很適合運用到親密關系中。自己也會因為期望過高而不滿意一段感情,在下一段感情中或許又會以上一段感情為標准來感受自己的滿意度。
滿意度並不是唯一的,甚至也不是決定親密關系是否繼續的主要原因。還有第二種標准,即替代的比較水平(CLalt),來確定我們在其他的親密關系中是否會更好。CLalt指如果我們拋棄目前的親密關系,而選擇更好的伴侶或情境,所得到的交往結果。CLalt就是我們可以容忍目前伴侶的最差結果。我們可能會因為遇到比現在更好的伴侶而離開現在也滿意的伴侶。因為人總是追求可能的最好結果。如果我們對這段感情不滿意,但在沒有出現更好的伴侶之前,我們也是不會離開現階段的關系的。這就是很多家庭的夫妻,雖然他們的關系已經破裂,但他們不會選擇離婚。
CLalt決定了我們對親密關系的依賴度。不管你滿意與否,如果你認為現有的關系是你最滿意的結果,你不會去關注其他的伴侶。如果你不滿意現有的關系,哪怕遇到了好一點點的伴侶,你也可能會選擇離開。
但是Clalt的高度真的會讓我們選擇離開嗎?如果要計算的話,還有一些因素會影響你是否要離開現有的親密關系:對伴侶的投入和離開時所要付出的代價,以及自己的自尊,都說生活久了,彼此間的感情就像融為一體,如果要分開,就像否定了從前的自己。這些都是會考慮的因素。所以CLalt是一個復雜的評判過程,包括離開的代價—如投入的損失—和他人產生的誘惑,這樣就得到:
總而言之,社會交換的三個重要因素是人們關系的結果,比較水平(CL)和替代的比較水平(CLalt)。
一段感情,會因為你的期望值而變化,因為在你心裡的滿意程度而變化,也會因為你要離開的代價而變化。按經濟來說,親密關系中,能把人依賴在一起的是各種的利益關系。在親密關系中,女生的期望過高,所以對這段感情不滿意,但是她又遇不到比這段關系更好的伴侶,她還是會選擇在一起。即使遇到了,也會評估自己離開的代價是大於那些誘惑還是小於那些誘惑。記得有次奇葩說的辯題是:「如果結婚後,你遇到了真愛怎麼辦?」我想這個問題,真的不止你是否對這段真愛的情感有多深,而是取決於上訴三個因素互相評價的結果。
這里將人際關系分為四種不同的類型。
A
A1:當前結果>CLalt>CL 這段關系幸福而穩定
A2:當前結果>CL>CLalt 這段關系幸福而穩定
B:CL>當前結果>CLalt 這段關系不幸福但穩定
C:CLalt>當前結果>CL 這段關系幸福但不穩定
D
D1:CLalt>CL>當前結果 這段關系不幸福也不穩定
D2:CL>CLalt>當前結果 這段關系不幸福也不穩定
如果CL和CLalt都好於或者差於個體的當前結果,這兩者孰高孰低都沒關系,重要的是CL與CLalt與當前關系結果的相對位置。
現在明白了,有時你選擇了一份職業,雖然工資低,離家遠,對自己的成長也沒有幫助。但你還是不會選擇辭職。因為你找不到更好的選擇了。這就是現實困境。就像戀愛也是如此,有時候你不得不選擇一個你都不是很滿意的戀人,因為你遇不到一個更好的伴侶。雖然這讓人很難接受,不過這卻是事實。
如果你擁有完美的親密關系,你的另一半忠誠、細心、聰明、富有、上進,你的每一天都很滿意幸福。可如果有一天你的另一半因為其他事而耽誤了對你的照顧呢,你會感覺怎麼樣?人的期望值會隨著時間的變化而變化,你享受到的滿意程度越高,你的期望值就會越高,那麼你當前的結果就會越來越低。CL是會隨著你過去的經驗而波動起伏的。
文化的變化也會增加我們的CLalt,隨著經濟的發展,女性地位的提升,一些女性會更願意離開不穩定的關系。她們有更對的選擇來決定是否要離開那段不穩定的感情。
人總是無法滿足的,你得到了好的,你會想要更好的。CL升高,就像戀愛初期,每個人都在全情投入,但過了蜜月期,你就會覺得對方不如之前那麼好了。CLalt的升高,就像一些想要離婚的女性,也許她們因為害怕離開這段關系會找不到工作,失去的代價是無法承擔的,但因為社會與文化的發展,另女性有了更多的工作機會也給了離異女性更多的自由。她們就會願意離開那段不穩定的關系。
相互依賴理論把浪漫的親密關系功利化了,好像其它的因素都不重要。當然一段感情不可能只是這兩種因素的,一段感情能否成功,也取決於你適應外部不可控壓力的能力。但從另一方面來講,把獎賞與代價按照商業模式的計算,確實對親密關系的發展有重大意義。那些相濡以沫的伴侶比那些彼此提供獎賞少的伴侶更可能長廂廝守。
一段親密關系中當然避免不了爭吵和惱怒。在戀愛期間,大家不愉快的心情可能會少一些。但在一段長期的親密關系或者結婚後,你總會發現自己生氣的次數在升高。因為彼此的熟悉了解,你們會對伴侶的要求更加嚴厲,也許同樣的事件,在陌生人面前你可能會表現的彬彬有禮,在 伴侶面前就會表現地令人討厭。
親密和依賴似乎是縱容了伴侶間的無禮行為,而不是體貼周到的表現。隨著時間的推移,伴侶間的相互傷害會給婚姻帶來危害,離婚的時候,大家細數都是都是在婚姻中的不滿。即使那隻是幾件小事,但也會印象深刻而掩蓋好的事件。「壞的力量比好的更有力量。」比如我們會更在意失去的而不是得到的。比如今天伴侶分別誇獎你一次和批評你一次,你覺得你會更容易感受到哪個情緒多一點呢,一般來說都是批評。
實際上,要保持滿意的親密關系,我們或許需要保持至少5:1的獎賞-代價比率。這是根據一位科學家的研究數據表明。如果想要一段滿意單位親密關系,需要更多的獎賞而不是減少代價。如果你做了一件事惹對方不高興,你可能就要做五件開心的事,對方才能原諒你之前令他不開心的事。有句話說得很對,滿意的夫妻關系的發展中,「做愛的次數要大於吵架的次數」,而不幸的婚姻都不是這樣做的。
那為什麼這么淺顯易懂的道理大家卻不知道呢?其中一種可能就是兩人對獎賞和理解的含義有分歧,最簡單的一句話就是「你給我的不是我想要的」,或者對方方在做一些深情的舉動時,疏遠型和恐懼型的丈夫和妻子根本就感受不到對方的深情。他們或許在相互依賴中會感到不舒服,原因之一是他們沒有意識到親密感是令人愉悅的。
我們在親密關系中會表現出兩種動機:一種是接近:我們想要獲得正面的結果,期待渴望的結果。另一種是迴避:我們會試圖避免負面的關系結果。
雖然兩種動機的存在,但並不代表它們是正反的兩面,而是各自獨立的在起作用。
一段親密關系中,愉悅和痛苦是並存的。接近動機的人會關注伴侶之間所採取的親密的舉動,為自己做的一些滿意的事,比如為了讓對方高興,陪她看一場自己不喜歡的事。他會更願意去做。而迴避動機的人可能會關注對方與自己的一些沖突,試著去避免,也感受不到更多的親密。有時接近雖然甜蜜但也會不穩定,有時迴避是安穩但不幸福。只有兩種共同起作用,才能收獲一段滿意的親密關系。
人類動機的自我延伸模型的核心思想,該理論認為,能擴展我們的興趣、技能和經驗的伴侶關系就能吸引我們。
一段長久的親密關系中,我們會討厭一成不變的生活。大家都變得越來越熟悉,沒有一絲的新奇感。只有兩個人都保持成長的狀態,一起去嘗試更多的提高親密關系的發展,一段感情才不會淪為平庸和單調。
記得很早之前,在電視上看到一位結婚10年婚姻很幸福的男性,問他保持婚姻幸福的秘訣是什麼,他的回答是:「婚姻沒有什麼秘訣,我們每個人都會變,去年的你和今年的你是不一樣的,我們永遠能發現對方身上不一樣的地方。這樣我們就不會厭倦和討厭對方。」現在想來,他們是共同成長的,就是一本書,它不斷地吸引著你去發現對方身上的優點,也不斷地促使著你去嘗試更多的方法來提升自己的魅力。
在戀愛期間,我們都會遇到這樣的情景:剛開始兩人很甜蜜,恨不能無時無刻地粘在一起。但到了中期階段,大家都會遇到一個平靜期,大家變得不像起初那麼甜蜜了,感覺關系沒有一點兒進展。這會讓人擔憂,但不應該感到奇怪。
根據關系紊亂模型,隨著新伴侶開始習慣於他們日益增加的相互依賴,我們應該預期到會有一個混亂和調整的時期。
因為隨著親密關系的深入,他們打破了自己生活的常規。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習慣,可能周末一方想要留在家裡,另一方卻想出去和朋友一起。這樣會打破彼此的計劃與安排。這種時候,如果是中等親密關系,伴侶會慢慢學著調整和適應彼此的新角色,可能會出現一個調整和重新評價的動盪期。兩人的生活習慣和價值觀,都在摩擦碰撞,怎樣找到新的相處模式,都是混亂無章的,兩個人都需要付出努力來改變自己去找到舒適的模式相處。如果隨著親密關系進一步的增加,則隨著疑慮減少、朋友調整和伴侶間新的相處模式,關系就會安定下來。兩個人都得到了對方的認可,滿意度會重新開始但卻緩慢地增長。
通過研究觀察那些夫妻的親密關系,在結婚前兩年之後,過渡期會上升到一個高峰期,每對夫妻都會感覺到滿意度下降,有些夫妻下降的更快。這方面男性和女性是一樣的,但結果更糟糕的事,在過渡期的這段時間,滿意度也下降了。
是什麼原因造成了這樣的現象呢?這里有幾個原因:首先,我們每個人都知道怎樣才能顯得彬彬有禮,體貼入微,如果我們願意我們就能做到,但這需要花心思。一旦求愛成功或關系穩定,人們或許就不願去努力一直保持風度翩翩。
其次,相互依賴會放大摩擦和沖突。因為對伴侶的依賴,我們彼此帶給彼此的獨特與寶貴的獎賞,這樣也就表明,他們帶來的挫折感也更加傷害彼此,即使是無心的。就像比如是工作上的壓力,如果是其他人,那麼對你的影響就不會那麼大。
第三,親密意味著伴侶了解你的秘密、缺點和劣勢。如果發生沖突,這些都是傷害對方的武器。但是即使這些是無心的,可還是比其他人更能傷我們的心,傷害你最深的那個人或許往往就是那個你最在意的人。
第四,每個人都知道結婚後還是會存在很多矛盾的,但婚後還會有意料不到的麻煩。第一個意外就是,我們自以為知道的事情真相。在前面章節里提到的「致命吸引力」就是一個例子,在婚前可能你被他的一切所吸引,婚後才發現,他就是一個渣男,在很多方面都不負責任,在孩子教育方面也有嚴重缺失。另一個意外就是孩子,你會發現那些你根本不知道的討厭的事。為人父母是一個考驗夫妻伴侶親密關系的挑戰。孩子還沒有出生的時候,你可能會覺得做父母很有趣,自己的孩子很可愛,兩人會因為有了孩子而更親密。但現實卻不是的,養育孩子是無休止的工作,夫妻一起快樂相處的時間也減少了,沖突也越來越多。這是親密關系的滿意度也會急劇下降,女性尤為明顯。所以,如果結婚之前沒有預料到這些,那麼肯定會大吃一驚的。
雖然婚姻關系與我們想像中的親密無間、快樂無憂的生活相去甚遠,這之間的落差會覺得自己被受騙上當了,有時可能不這樣認為。但婚姻生活是需要我們用心經營的,仍需努力奮斗和無私奉獻。如果一味地對婚姻生活抱有不切實際的幻想,那麼最後一定會失望。
所以,由於缺少努力;相互依賴的放大鏡作用;對敏感信息通達的的武器;不受歡迎的意外;不現實的期望,人們不能維持親密關系開始時那樣的關系,在結婚頭幾年都會滿意度下降。這些都是親密關系的正常發展階段,不要以為你就不會遇到。有時對要遇到的親密關系的矛盾和現實,有個清晰的認識和了解,能更好地應對和避免減少這些將要發生的事情。
這一觀點也提醒我們在親密關系中,要付出加倍的努力和珍惜自己的伴侶,給對方更多的獎賞和責任心。
婚姻是需要經營的,在一段長時間的親密關系中,我們要接受這些變化,沒有人能永遠一直保持激情。在磨合期,需要兩個人的共同努力。
相互依賴理論好像聽起來在親密關系中,我們只享受自己能從中得到什麼,雖然聽著好像不那麼好,但卻很實用。其實在很多其它方面,我們也同樣希望伴侶能夠興旺發達。
在親密關系中,我們想要留住對方,如果雙方的依賴程度是一樣的,那麼你們的關系是有利的。如果你珍視這一段感情,你就要提供更高的價值使對方留下來繼續保持這段感情。即使作出一些努力和犧牲,最後還是有利於自己的。即使人性本貪,但在親密關系中,為了得到更多的獎賞,人們還是會有溫情和體貼周到。
交換的親密關系:得到的利益要及時償還。
交換關系的彼此都不喜歡彼此欠債,共同做出的努力要彼此貢獻,認為只有自己在所得是才會關注他人的我需求,拒絕別人也不會感到愧疚。這種關系一般存在於陌生人和熟人之間。
共有的親密關系:對彼此需要的相互應答。
共有關系的人不會計算為對方付出的代價,他們更關注伴侶的幸福。即使得不到回報,需要一些犧牲,他們也會關注伴侶的需求,讓伴侶感到幸福。結果是收獲更高質量的親密關系。人們喜歡這種共有的婚姻關系,有價值的戀愛關系通常是共有關系,這種關系和適用於友誼。
在共有的親密關系中,大家也是期待對方的獎賞,但方式不一樣,他付出的是期待更長久的回報,而不是及時回報。本質上和交換關系是一樣的,但做法不同,收獲也會不同。所以相互依賴理論揭開了一個道理:如果想要別人對你好,你必須先要對別人好。
越來越明白,在一段感情中,不要去計較自己為對方付出了多少,對方回報了多少,這樣就變成了雙方都是用共有關系的方式交往。真的對一個人好,就要不怕付出,只有你真的付出了,讓對方感到幸福,反而能收獲更多的幸福。
一段滿意的親密關系中,雙方彼此的公平理論是成比例的,也就是說,你的貢獻和與她的貢獻是相似的。
並不是說要相等的獎賞,而是如果他們的貢獻不同,就很難達到公平。根據公平理論,只有在伴侶貢獻較多,親密關系才是公平的。
如果一方過度獲益,或者收益不足,都會造成關系的不滿意。過度收益方的伴侶會覺得自己受之有愧,收益不足方也會覺得自己付出太多一直得不到相應的回報。
雖然有影響,但如果一段關系順利,雙方不會去在意這些,往往是一段關系不滿意的時候,大家會在那裡計較了。
如果收益不足,你可以改變自己的貢獻值或者恢復實際的公平。如果這樣失敗,就調整自己的認知,使自己相信現在的關系是平等的,如果這樣也失敗,只能放棄關系去別處尋找婚戀情。你是收益不足方,你當然可以去改變,那如果是過度收益方,你會改變嗎?
根據調查研究表明,過度收益會造成某些不適,雖然很滿意但關系不一定就好。另外一些數據卻不符合公平理論,因為沒有人不喜歡得到過度收益。或許是之前收益不足,現在過度收益。這方面不太有確定的數據比較。但有一點是確定的,在關系滿意的時候,大家不會在意公平理論,而不滿意的時候會在意公平理論。
在很多人的認知里,一個人要是愛一個人就要付出自己的全部,很多女生會享受男生對自己的關愛,反之,男生也如此。如果他們喜歡這樣的關系就不會說誰愛誰多一點了。其實說到底,還是要相互付出,不能差距太大。這樣才能擁有一段滿意的親密關系。
因為親密關系的相處會孕育出忠誠,想要持續親密關系的意圖。忠誠的伴侶會相互分享、支持、誠實、信任對方,這些都是與正面品質相聯系的。他們會計劃未來的生活,但也有一種忠誠是和負面品質相關的,痛苦的伴侶也會忠誠對方,並不是不想擺脫原狀,而是他們覺得就改那樣做。
我們會因為什麼而忠誠一段感情呢?這里研究者們制定了一個表格。
滿意水平、替代伴侶的質量和投入數量三個方面來決定忠誠程度而使人願意留在一段親密關系中。
忠誠還不止一個單一的概念,也有三個類型。第一個是個人忠誠,即人們受到伴侶的吸引,親密關系令人滿意,而希望關系繼續時表現時的忠誠。第二種強迫忠誠,即離開關系的代價過高,人們覺得不得不繼續現有關系時表現出的忠誠。第三種**道德忠誠,即來自伴侶或親密關系的道德責任感。他們認為為了責任和道德,是不允許自己違背誓言的。
在一段忠誠的親密關系中,個人忠誠是最強烈的。但另外兩種也會受影響。有些夫妻雖然不再相愛,但因為責任還是不會離開這段關系。
在親密關系中,忠誠的人會為了長久的幸福更願意付出努力。忠誠的人會促進順應性行為,他們會克制自己不以憤怒來應對對方的憤怒,他能容忍伴侶的迫害性行為,不是軟弱而是自我約束,避免更多的爭吵。忠誠的人還會表現出更多的犧牲願意,為了關系的融洽,做出適當的妥協,做自己不喜歡做的事,也會克制自己去做自己喜歡的事。忠誠的人還會認識到優越感,他覺得自己的親密關系比其他都要好,自己在親密關系中享受更多的獎賞。
在相互依賴的關系中,我們相互這樣做,會促進關系的愉悅。雖然我們內心根本上是貪婪的,但對待好友和愛人常常是無私的、體貼的河關愛的。
也許以經濟學的理論來分析一段親密關系會讓人覺得太理性。但這些研究確實對我們的親密關系是很有幫助的。我們細細去觀察生活中的親密關系,善於發現這些,我想我們可以明白在一段感情中自己是怎樣的和應該怎樣做。
『肆』 高級計量經濟學 15:多值選擇模型(基礎)
此文內容為《高級計量經濟學及STATA應用》的筆記,陳強老師著,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我只將個人會用到的知識作了筆記,並對教材較難理解的部分做了進一步闡述。為了更易於理解,我還對教材上的一些部分( 包括證明和正文 )做了修改。
目錄
為了將二值模型拓展到多值的情況,我們首先要理解二值選擇模型的經濟意義。
在上一篇文章的 Probit 和 Logit 模型中似乎看不到擾動項的存在。為此,我們先考察二值選擇模型的微觀基礎。對於二值選擇模型,通常可以用一個 潛變數 (latent varibale)來概括該行為的凈收益。如果凈收益大於 0 則選擇做;否則選擇不做。假設凈收益為:
其中,凈收益 為潛變數,不可觀測。上面的式子也稱為 指數函數 ( index function ),個體的選擇規則為:
於是:
假設 或服從邏輯分布,那麼:
其中, 為 的累積分布函數,上面的第二個等號用到了密度函數關於原點對稱的性質。這個形式與 高級計量14 中的二值選擇模型的形式相同,均為:
所以看似不存在的擾動項其實是被包含在分布函數里頭了。
另外一種 關鍵的 微觀基礎為 隨機效用最大化 模型( Random utility Maximization, RUM)。假設選擇 則可以帶來效用 ;選擇 則可以帶來效用 。如果滿足 ,那麼就選 ,記 ;如果 那麼就選擇 記為 。由於存在很多決定效用的未知因素以及未來的不確定性,效用方程中包含一個擾動項,故名 隨機效用 。假設 , 那麼:
定義 以及 ,於是又會得到我們前面的表達式: ,說明 潛變數 和 隨機效應最大化模型 雖然嘗試從不同的經濟意義理解二值選擇模型,但最終其表達式是一樣的。
在隨機效用最大化模型中:
隨機效用最大化模型的優點是比較容易推廣到多值選擇模型,我們下面馬上講解它的應用。
個體面臨的選擇有時候是多值的,而不僅僅是二值的。比如,交通工具的選擇、職業的選擇,等等。假設個體的候選方案為 ,其中 。如果 ,那麼多值選擇模型退化為二值選擇。
使用隨機效用法,假設個體 選擇方案 所帶來的效用為:
其中,解釋變數 只隨個體 而變,不隨方案 而變。比如,個體的性別、年齡、收入等特徵。這種解釋變數被稱為 只隨個體而變 ( case-specific )或 不隨方案而變 ( alternative-invariant )。系數 帶下標,表明 對隨機效用 的作用取決於方案 ,在概率表達式中,表現為對 的 條件概率 。
顯然,當且僅當方案 帶來的效用高於所有的其他方案,個體 才會選擇方案 。所以個體 選擇 的概率可以寫為:
假設 為 且服從 型極值分布,則可證明:
顯然,各方案的概率之和為1。上面的方程是對二值選擇 Logit 模型的自然推廣。需要注意的是,我們無法同時識別所有的系數 , 這是因為如果將系數 變為 ,完全不會影響模型的擬合。 為此,通常讓某個方案(比如方案1)的系數為 ,即讓它成為 參照方案 ( base category ),於是,個體 選擇方案 的概率為:
其中, 所對應的方案為參照方案。此模型稱為 多項 Logit ( Multinomial Logit ),可以用 MLE 進行估計,個體 的似然函數為:
其中, 為示性函數( indicator function ),即如果括弧中的表達式成立,則取值為1;反之取值為0。將所有個體的對數似然函數加總,即得到整個樣本的對數似然函數,將其最大化就可以得到參數估計值 。
另外,如果在 中假設 服從 維正態分布,則可以得到 多項 Probit ( Multinomial Probit )模型,但該模型的選擇概率設計高維積分,不好計算。
其實我們看看教材給的例子就看得懂了:
多項 Logit 模型僅考慮不隨方案而變的解釋變數(比如,膚色),但有些解釋變數可能既隨個體而變,也隨方案而變,比如,考慮以下的一個情景:
我們把這種解釋變數稱為 隨方案而變 ( alternative-specific ),既包括隨方案與個體而變的變數(選擇加入不同俱樂部交的會費不同),也包括隨方案而變但不隨個體而變的變數(選擇加入某個俱樂部後在這個俱樂部里每個人的會費相同)。於是,個體選擇方案 所帶來的效用是:
其中,解釋變數 的下標為 表明,解釋變數隨個體 而變,也隨方案 而變。系數 不帶下標表明 對隨機效用 的作用不依賴於方案 ,比如乘車時間依個體與方案的改變而改變,但乘車時間太長所帶來的負效用是一致的。
根據多項 Logit 類似的推導可以計算,個體 選擇方案 個概率為:
此模型稱為 條件 Logit ( Conditional Logit, CL ),也稱為 McFadden 選擇模型 ( McFadden's Choice Model),來自於 McFaden 在 1974 年的文章。
條件 Logit 模型的估計方法與多項 Logiot 類似,都通過 MLE 估計以得到系數的估計值 ,不過在 CL 中,參數 不依賴於參照方案,所以也不需要把 的某個部分標准化為 0。
字面上理解,混合 Logit 模型就是糅合了 12.2 和 12.3 兩種模型的特點而發展來的。很自然地,可以寫出個體 選擇方案 所能帶來的隨機效用:
其中,解釋變數 既隨個體 而變,也隨方案 而變;而解釋變數 僅隨個體 而變。經過類似的推導,可以計算出個體 選擇方案 的概率為:
此模型在文獻中稱為 混合 Logit 模型( Mixed Logit ),但 Stata 仍稱之為條件 Logit。為了識別模型,方程 中也需要選擇一個參照方案,並令 。
對於以上三種模型,當方案本身的特質並不重要,或缺乏相關特徵的數據時,常常使用多項 Logit 模型。如果需要考慮不同方案的特徵,則應使用 條件 Logit 模型 或 混合 Logit 模型 。另外,在這些多值選擇模型中,由於被解釋變數的分布必然為 多項分布 ( multinomial distribution ),故一般不必考慮穩健標准誤,使用普通標准誤即可:這一點類似於二值選擇模型。然而,如果數據時 聚類樣本 ,則仍需要使用穩健標准誤。
需要注意的是,在 多項 Logit 模型 和 混合 Logit 模型 中,對參數估計值 的解釋是以參照方案( base category )為轉移的(可以根據理論或方便來選擇參照方案)。以 多項 Logit 模型 為例,假設「方案1」或「方案 「其中一個必然發生,那麼在此條件下,「方案 」發生的概率為:
上式與二值選擇的 Logit 模型具有完全相同的形式。而 幾率比 或 相對風險 為:
從條件概率 可以看出,該條件概率並不依賴於其他任何方案——換言之, 如果將多值選擇模型的任何兩個方案單獨挑出來,都是二值 Logit 模型 。此假定稱為 無關方案的獨立性 ( Idependence of Irrelevant Alternatives, IIA)。根據類似的推導,條件 Logit 模型也服從 IIA 假定。然而,在實踐中,如果兩個不同的方案之間十分接近,那麼 IIA 假設不一定成立, 這是多項 Logit、條件 Logit 與混合 Logit 模型存在的通病 。
如果還是不理解,那麼我們可以嘗試去理解檢驗 IIA 的方法:豪斯曼檢驗,的基本想法:
也就是說,如果 IIA 成立,那麼去掉某個方案以後的系數估計 與全樣本估計值 沒有系統性差別,為此 Hausman & McFadden (1984) 提出了以下統計量:
其中, 等於 的維度。另外還有 Small & Hsiao (1985) 也提出了檢驗 IIA 的方法,不過這兩個方法的小樣本性質都不好,故結論只具有參考價值。
『伍』 classcl中文什麼意思
classical clas.si.cal[`klæsIkl;
ˋklæsikl]形容詞(more ~; most ~)1 [有時 C] (古希臘羅馬的) 古典文學的,古典的; 古典文化的; 人文的the ~ languages古典語(希臘文及拉丁文)a ~ ecation [scholar]古典教育 [學者]2 (無比較級、最高級)a.『文學.藝術』古典主義的; 古典風味的(指令人想起古希臘、拉丁文學藝術與文化典雅的風格)~ literature古典文學b. <音樂>古典的(類似十八至十九世紀的音樂,以著重均衡的形式為其特徵)~ music (與流行音樂) popular music (等相對) 古典音樂c. <學問> 古典派的,正統派的~ economics正統 [古典] 派經濟學(亞當.史密斯 (Adam Smith) 等的學說)3 傳統的4 典型的,模範的副詞clas.si.cal.ly[-k ; -k~li]
『陸』 英國經濟學專業為什麼這么牛
Economics經濟學作為英國留學的熱門專業之一,歷來飽受學生們的青睞。而英國在經濟學領域的地位是有目共睹的,很多經濟學領域的領軍人物都誕生在英國,所以越來越多的學生選擇去英國深造。
一、英國是現代經濟理論的發源地。
經濟學底蘊深厚。英國的著名經濟學家數不勝數,比如:被稱為「經濟學之父」的亞當·斯密,其《國富論》是近代經濟學的奠基之作。
阿爾弗雷德·馬歇爾,當代經濟學的創立者,現代微觀經濟學體系的奠基人,劍橋學派和新古典學派的創始人。他發表的《經濟學原理》,被看作是與斯密《國富論》、李嘉圖《賦稅原理》齊名的劃時代的著作。
約翰·梅納德·凱恩斯,對經濟學作出了極大的貢獻,一度被譽為資本主義的「救星」、「戰後繁榮之父」等美稱。他的發表的《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引起了經濟學的革命。
羅納德·哈里·科斯,新制度經濟學的鼻祖,產權理論的創始人,代表作《企業的本質》
在這個擁有如此深厚的經濟學底蘊的國家,英國高排名的大學基本都開設了經濟學課程。
二、在英國學習經濟學有很多可選擇的發展方向
如財政學、金融學、產業經濟學、 國際貿易學、
勞動經濟學、統計學、數量經濟學、國防經濟等。學科培養的思維方式、分析能力和眼界能夠為學生今後的工作或繼續深造打下堅實基礎。
因此,除了直接進入相關領域工作之外,經濟學還會給學習該專業的學生提供很多其他的可轉移技能,比如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制定解決方案的能力等等。經濟學的學生可以通過學習專業知識,運用經濟學的理論更好地認識世界。因此,英國的經濟學一直是頗受留學生喜愛的專業。
英國
三、QS排名靠前
經濟學是一門研究人類行為及如何將有限或者稀缺資源進行合理配置的社會科學,分為政治經濟學與科學經濟學兩大類型。經濟學的核心是經濟規律。
英國最佳經濟學院校排名
2021QS世界大學排名
The 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Science (LSE)
University of Oxford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UCL)
University of Warwick
London Business School
Imperial College London
University of Manchester
University of Edinburgh
University of Bristol
『柒』 西方經濟學-關於我國如何借鑒消費理論擴大消費需求
消費理論是研究消費影響因素的理論。消費受許多因素的影響,其中最重要的影響因素是收入,一般把消費與收入之間的數量關系稱為消費函數,消費理論主要就是通過對消費函數的研究,分析消費與收入之間的變動關系。消費理論主要有四種收入理論:
1.凱恩斯的絕對收入理論。凱恩斯將消費函數表達為:C=f(Y),並將此式改寫為C=bY,表明如果其他條件不變,則消費C隨收入Y增加而增加,隨收入Y減少而減少。他強調實際消費支出是實際收入的穩定函數,這里所說的實際收入是指現期、絕對、實際的收入水平,即本期收入、收入的絕對水平和按貨幣購買力計算的收入。
2.杜森貝的相對收入理論。杜森貝提出消費並不取決於現期絕對收入水平,而是取決於相對收入水平,這里所指的相對收入水平有兩種:相對於其他人的收入水平,指消費行為互相影響的,本人消費要受他人收入水平影響,一般稱為「示範效應」或「攀比效應」。相對於本人的歷史最高水平,指收入降低後,消費不一定馬上降低,一般稱為「習慣效應」。
3.莫迪利安尼的生命周期理論。莫迪利安尼提出消費不取決於現期收入,而取決於一生的收入和財產收入,其消費函數公式為:C=a·WR+b·YL,式中WR為財產收入,YL為勞動收入,a、b分別為財產收入、勞動收入的邊際消費傾向。他根據這一原理分析出人一生勞動收入和消費關系:人在工作期間的每年收入YL,不能全部用於消費,總有一部分要用於儲蓄,從參加工作起到退休止,儲蓄一直增長,到工作期最後一年時總儲蓄達最大,從退休開始,儲蓄一直在減少,到生命結束時儲蓄為零。還分析出消費和財產的關系:財產越多和取得財產的年齡越大,消費水平越高。
4.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理論。弗里德曼認為居民消費不取決於現期收入的絕對水平,也不取決於現期收入和以前最高收入的關系,而是取決於居民的持久收入,即在相當長時間里可以得到的收入。他認為只有持久收入才能影響人們的消費,消費是持久收入的穩定函數,即:CL=bYL
,表明持久收入YL 增加,持久消費(長期確定的有規律的消費)CL 也增加,但消費隨收入增加的幅度取決於邊際消費傾向b,b值越大CL 增加越多,b值越小CL 增加越少。持久收入理論和生命周期理論相結合構成現代消費理論,這兩種收入理論不是互相排斥的,而是基本一致的,互相補充的。參見教材P235—P245
借鑒上述消費理論,在我國當前經濟形勢下,擴大消費需求可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一是堅持發展經濟,認真貫徹執行好發展經濟的各項政策。因為只有經濟發展,國民收入才會增加,人們的絕對收入也才能增加,消費水平才會提高,消費需求也才能擴大。只有堅持發展經濟,國民收入才會持續增長,人們的持久收入才能穩定,持久消費才會持久。
二是在國民經濟不斷發展、社會生產效率不斷提高的前提下,制定適宜的勞動報酬政策。當前所執行的「最低工資制度」,推行的「年薪制」等均有利於勞動者收入的增加,進而推動消費的擴大,產生積極的「示範效應」。
三是繼續推行有效的信貸措施。前幾年幾次降低利率,對減少儲蓄,增加消費,擴大需求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但效果不明顯。目前的各種個人消費貸款,相對增加了人們的本期收入,擴大了住房、汽車和耐用消費品的需求。但應注意引導人們在貸款消費時,做到量入為出和預期收入有保證,否則將來對個人和社會都會帶來諸多不利問題。
四是積極發展老年經濟。隨著社會進步、科技發展和生活水平提高,人們的平均壽命越來越長,我國已開始進入「老齡化」。針對這一現狀,借鑒生命周期理論,在不斷完善社會保障制度,保證和提高老年人收入的同時,積極發展老年經濟,促進老年人的消費,使之成為擴大消費需求有效手段。
五是擴大就業面。要千方百計創造就業機會,擴大就業面;特別要針對目前結構調整和企業改制所帶來的下崗失業人員多的現狀,制訂優惠政策,指導和幫肋其實現再就業,更要鼓勵和扶持其自謀職業,以保證更多的人有穩定持久的收入,促使社會消費水平的提高,擴大消費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