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狀態 > 上海經濟轉型有什麼

上海經濟轉型有什麼

發布時間:2023-01-22 15:37:55

❶ 上海都有什麼經濟支柱啊,為什麼GDP這么高

經濟支柱:

1、金融:金融業占據2014年全市GDP的13.9%,僅次於工業、批發零售業。從2014年上海市第三產業稅收百強來看 ,42家金融企業入圍,占第三產業納稅百強企業稅收合計數的50%。

2、商貿:2017,自由貿易港建設首先會帶動國際中轉貿易、離岸貿易的發展,大大提升上海港國際轉口貿易份額,優化貿易結構,促進貿易轉型升級。

3、汽車:上海汽車工業的騰飛則得益於改革開放的春風,上海大眾轎車合資項目的成功,領汽車製造業一舉成為推動上海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之一。

4、成套設備:成套設備是指為生產某些產品或完成一定任務及功能所必需的整套設備。如電站成套設備、煉鋼成套設備、棉布生產成套設備、劇場舞台成套設備等。、

5、房地產:2017年1-10月上海市房地產開發投資額為305415百萬元,同比增長3.7%;2016年1-12月上海市房地產開發投資額為370903百萬元,同比增長6.9%。

GDP高的原因:實體經濟領域,在上海仍保持較好的增長勢頭。上海工業生產處於良好狀態。工業領域,新動能正在加快集聚,新能源汽車、生物、新一代信息技術產值均實現兩位數增長,其中新能源汽車增速高達29.6%,成為新興產業中增長勢頭最迅猛的行業。

(1)上海經濟轉型有什麼擴展閱讀:

市統計局介紹,從吸引外資的產業結構看,第二產業合同外資和實到外資大幅增長,是上海利用外資實現「雙升」的主要原因,上半年,本市第二產業簽訂外資合同金額同比增長4.1倍;第二產業實到外資金額增長1.2倍。而第三產業實到外資結構繼續優化,租賃和商務服務業、金融服務業、科技服務業實到外資均實現較快增長。

2018年以來,外資總部也在加快向上海集聚,上半年新增跨國公司地區總部17家,累計達到624家,新設外資研發中心8家,累計達到434家。

對外貿易方面,據統計,上半年,全市貨物進出口總額16160.77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3.8%。其中,進口9788.96億元,增長5.1%;出口6371.81億元,增長1.8%。外貿增速相比一季度有所放緩,但整體仍保持穩定。

對於下階段對外經濟的走勢,市統計局分析指出,雖然國際貿易關系緊張等因素可能對跨國投資產生沖擊,但隨著上海「擴大開放100條」的實施,外資營商環境不斷改善,預計下半年實到外資、合同外資將有望繼續實現增長。而對於中美貿易摩擦對進出口貿易的後續影響,上海將密切跟蹤、加強研判、積極應對。

上海市統計局指出,今年以來上海總體經濟平穩運行的同時,也要看到國際環境中不穩定不確定因素較多,經濟持續向好基礎仍需進一步鞏固。

❷ 上海對我國經濟發展有什麼重要意義

從今年以來,上海經濟增長速度下滑較大,比全國平均水平和各省市下滑幅度都要大。
1.上海經濟下滑的原因
一是上海受全球金融危機影響比較大。二是上海自身發展階段的影響。
2.上海經濟下滑較大,但恢復速度呈逐季回升態勢
上海經濟一季度增長3.1%,二季度恢復到7.9%,三季度攀升至9.8%,全年預計達到8.2%。這一方面說明經濟總體抗衰退能力較強,表現為三產平穩發展;另一方面顯示市政府刺激政策取得效果,尤其是政府投資明顯拉動全市經濟增長。
3.上海經濟發展的結構性變化
首先,產業結構發生明顯變化,突出表現在三產佔GDP的比重出現了顯著上升。原因之一是今年工業經濟持續低增長。原因之二是今年第三產業持續平穩高速發展,上海空間發展結構發生明顯變化,突出反映在中心城區和郊區發展的差異上。第三是固定資產投資結構發生明顯變化,突出反映在國有投資增幅大幅提升上。
4.上海經濟發展中的一些問題
一是企業運營效益依然相對偏低。二是工業投資增長依然低迷。三是外商投資增幅持續走低。四是隨著宏觀政策調整,股市房市可能出現加劇波動。五是在通脹預期增強下,居民消費增長可能出現減速。六是世界經濟全面復甦仍相對緩慢,出口恢復可能慢於預期。
5.明年上海經濟發展的展望和預測
情景一:基準情景。增長率將在9%左右。經濟增長回升趨勢將延續。情景二:樂觀情景。增長率將在11%左右。經濟重新回到兩位數增長。情景三:悲觀情景。增長率將在7%左右。經濟調整將延緩至2011年。在上述三種模擬情景中,出現第一種情景的可能性較大,即經濟增幅合理上升,達到9%左右。明年經濟形勢相對樂觀,發展前景良好。但也不應過度樂觀,應努力抓住當前環境變化中出現的新機遇,推動上海經濟實現平穩有序發展。
6.確保明年上海經濟抓住機遇、加快轉型發展的對策建議
(1)積極開發、利用世博會效應,帶動上海經濟轉型發展
世博會將是明年上海工作的重中之重,必須全力以赴。充分發揮世博會促進消費、促進服務業發展、促進生態環境改善、帶動會展、旅遊、商業餐飲、文化娛樂等服務產業發展的綜合效應,進一步改善軟環境,把世博會促進經濟、社會、文化發展的效應發揮到極致,把世博會帶動經濟、社會、文化發展的功能機制化、長效化,把世博會觸發的結構調整效應擴散化、持久化。
(2)通過改革不斷推動
當前,應抓緊梳理阻礙經濟轉型的政策和體制瓶頸,將改革作為結構調整、經濟增長的新動力,進一步推動上海經濟的轉型發展,力爭在「四個中心」建設和服務經濟發展方面有新的突破。首先,要大力推動政府職能的轉變。其次,要進一步加大教育醫療等領域的改革。第三,要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
(3)推動高新技術產業加快發展,建立創新驅動的發展機制
首先,要著重提升城市的自主創新能力,同時要高度重視創新成果的產業化進程。其次,要進一步完善投資環境,集聚各類企業參與上海的高新技術產業化。第三,設立專項研發基金,吸引社會資金投入到高新技術的產業化。第四,要營造城市創新軟環境,進一步推動技術創新。
(4)加快上海CBD建設,大力提升城市經濟輻射功能
首先,要構建多心的網路化CBD空間層級結構。其次,加快城市核心CBD的規劃建設。第三,以核心CBD為依託,打造東、西兩大商務圈,形成城市十字軸商業帶。第四,設立CBD產業投資基金和功能提升引導基金。第五,鼓勵和引導陸家嘴CBD通過樓層置換,實現業態合理配比。
(5)加強郊區新城的建設,進一步改善城市經濟的空間形態
首先,要以交通便捷帶動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形成輻射效應。其次,要以社會事業先行帶動產業集聚和企業集聚,形成集聚效應。第三,以政府規劃和政策引導帶動社會資金投入

❸ 上海以什麼產業為主,發展趨勢是哪些行業

上海以高科技產業為主,發展趨勢仍然是高科技。另外旅遊產業有相當的發展空間。

❹ 上海十三五規劃綱要全文,2019年上海十三五規劃綱要解讀

上海十三五規劃綱要全文,上海十三五規劃綱要解讀

是「十三五」規劃開局之年,也是我國進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的開局之年。開局之年,我們當樹立必勝信念,拿出有力舉措,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激發創新活力,尋求改革突破,為今後五年的發展開好局、起好步。為此,我們特邀四位學者,圍繞推進結構性改革、加快發展動力轉換、創新社會治理和實現城市更新四個方面,展望上海改革發展圖景。

為供給側改革注入創新探索

■陳憲

從某種意義上說,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經濟領域的全面深化改革,當然,也會涉及社會、生態,甚至文化和政治領域。因此,供給側改革進展如何,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十三五」主要目標能否如期完成。

需求和供給,乃至總需求和總供給,是經濟學的一條主線。是古典經濟學的供給決定需求,還是凱恩斯經濟學的需求決定供給,是迄今為止經濟學爭論不休的重要命題。但有一點是有共識的:需求主要是短期運行問題,總量問題;供給則事關中長期增長和發展問題,並與結構問題息息相關。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提出,就是基於我國經濟生活中存在的結構性矛盾,要求通過深化改革,破解這些矛盾,進而形成創新驅動、轉型發展的新格局,形成有利於經濟中長期增長的新動力。

長期以來,在討論經濟增長,以及決定經濟增長的動力時,人們總會糾結於需求與供給這一對關系。具體地說,就是市場需求導向,企業供給創新,孰為主導?其實,在現實經濟生活中,二者有著各自發生作用的條件和領域,並隨著條件的變化而變化。在需求導向和供給創新的關繫上,需求導向是比較純粹的市場決定,供給創新則是一個創業者、企業家不斷試錯的過程性活動。在完全競爭、信息對稱的假設下,市場和企業本質上是等同的。但是實際上,不完全競爭、信息不對稱是經濟活動的常態,因此,作為市場經濟主體的企業和企業家,不僅成為經濟研究和分析的基本對象,而且是現實經濟活動的決定性力量。

在市場經濟國家,過去很長時間,需求導向是經濟增長、產業發展的主要路徑,它的優點是比較可靠,缺點是有滯後效應。然而,在現今社會,需求表現出兩個顯著特徵:其一,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有效需求不足成為常態,上海也不例外。其二,隨著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斷提高,需求更多地表現為潛在需求,也就是說,在消費者的購買行為中,越來越多的需求是由他們的潛在需求轉化而來的。上述兩個特徵表明,一個國家、一個地區、一個企業,要想在競爭中取勝,不僅要著眼於現實需求,更要通過供給創新的不斷試錯,創造新的需求,並將潛在需求轉化為現實需求。誰在這個創造和轉化中得到先機,誰就能得到更大的市場份額,進而獲得更大的競爭優勢。所以,考慮到需求導向的缺點,以及動態的技術進步和企業家精神,那麼,供給創新就成為解決問題的關鍵,也是上海轉型發展的必然選擇。

進一步結合2008年以來的實際情況,強調供給側改革和供給側動力的必要性,可以看得更加清楚。經濟危機對全球經濟及各主要經濟體造成了巨大的需求沖擊。此後,各國政府一如慣常,採取了總需求管理政策即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大規模刺激經濟,以期走出危機。但由於這場危機波及之廣泛、影響之深重超出預期,所以,各種短期政策都未能達到預想的效果,不得不反復使用,造成短期政策長期化的基本事實。但其後果是政策效應不斷減弱,並造成了一系列新的問題,如增長持續低迷。在我國,大規模刺激也會進一步加劇本來就已存在的產能過剩、房地產泡沫,以及地方政府和國有企業的高杠桿。簡言之,一方面,總需求管理政策的空間日益逼仄,另一方面,總供給管理的迫切性日益彰顯,這就是提出供給側改革的基本背景。著力加強供給側改革,既是應對這一輪經濟增長下行的正確對策,又是從根本上轉換經濟增長動力的唯一葯方。上海「十三五」規劃建議提出,要用好改革開放發展長期積累的豐碩成果,把握重要改革先行先試、創新發展率先探索的機遇,走出創新驅動發展的新路。要真正走出這樣一條新路,就需要在供給側改革方面積極探索。

供給側動力就是現代經濟增長的原始動力,主要來自:內生於經濟體系的技術變革,有著邊際報酬遞增特徵的知識(人力)資本和企業家精神——創業創新精神。這里,企業家精神具有主體意義,進而具有根本性。上海也應在如何激發企業家精神方面動腦筋。企業家精神作為經濟增長的動力,具體表現在:企業傢具有將儲蓄轉化為有效投資並形成資本的能力;企業家的創業和創新是吸納就業、提高居民收入的主渠道;企業家通過對需求的不斷試錯,以發現新的市場,轉化潛在需求,由此促進消費增長;企業家通過自身的創新,實現產品和服務的升級,增強出口的競爭力。所以,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創造良好環境,讓更多人投入創業創新的試錯,並提高他們的成功率,就將為經濟社會的可持續增長和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保證與支撐。

面對當下的增長下行,總需求不足是客觀存在的,也就是說,在強調供給側改革和管理的同時,也要保證總需求處於合理的水平,進而為供給側改革創造必要的條件。而且,無論需求導向,還是供給創新,最終目的都是為了更好地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物質和精神需求,把握這一根本性要求,才能處理好總需求管理和總供給管理的關系,提高經濟運行發展的質量和效率。

(作者為 上海交通大學 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

上海未來發展取決於動力再造

■石良平

上海「十三五」規劃建議中一個引人注目的亮點,是在經濟新常態下,上海正在通過經濟轉型激發經濟發展的新動力。

經濟發展有不同階段。按照美國經濟學家劉易斯提出的「經濟成長階段」論,經濟發展可以分為傳統社會階段、為起飛創造條件階段、起飛階段、走向成熟階段、大眾高額消費階段和追求生活質量階段六個階段。另一位美國經濟學家錢納里根據劉易斯的理論,對各個階段按照人均GDP進行了劃分。按照錢納里的劃分,上海目前已經越過了第四階段,正在從成熟階段向大眾高額消費階段邁進。

不同階段經濟發展的動力機制不一樣。上海在為起飛創造條件階段和起飛階段,由於正處於工業化中期,其發展動力主要來自於要素驅動。從浦東開發開放起,資本投入成為上海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大量的資本投入到城市建設、開發區建設、保稅區建設、房地產建設上去,投資對上海經濟發展的貢獻率超過了50%。其次,勞動力的投入,尤其是高素質勞動力投入的貢獻率也在不斷提升。上海作為人口導入區,從上世紀90年代起,各類人才大量開始湧入,為上海經濟發展作出了很大貢獻,人口紅利被大量釋放,成為上海發展的重要動力來源。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後,國家實施了積極的財政政策。此後,上海經濟在全國最早進入增長速度換檔期和結構調整陣痛期的經濟新常態。正因此,上海在全國最早提出以「創新驅動、轉型發展」作為今後經濟工作的指導方針。實際上,從那時起,上海經濟就開始從成熟階段向大眾高額消費階段邁進了。與此同時,新階段的發展動力也要求從原來的要素驅動轉向創新驅動。正是基於這樣一種調整,上海提出了「上海為什麼留不住馬雲」的疑問,也正是基於這樣一種新的方針,上海開始引入創新資源、創新人才、創新模式,調整發展的動力模式,調整現有的產業結構,調整傳統的經濟業態,以全要素生產率的提高來衡量經濟轉型的效果。到2013年,上海全要素生產率的貢獻率已經上升到了46%,效果還是比較明顯的。但從整體看,上海的經濟轉型還不夠穩定,創新驅動模式還沒有占據主導地位,新經濟發展業態還沒有完全定型。

上海「十三五」規劃建議提出以下奮斗目標:基本建成「四個中心」和國際大都市,形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基本框架。這個目標體現了上海作為大都市未來發展戰略的取向和功能定位,強調了增強全球資源配置能力和提升城市輻射帶動的作用,同時確定了上海今後的發展必須進行動力再造。

新動力之一,是從要素驅動全面轉向創新驅動,不斷完善創新驅動所需要的體制機制。在上海制定的《關於加快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意見》中,已經明確了建設科創中心的奮斗目標,就是努力把上海建設成為世界創新人才、科技要素和高新科技企業集聚度高,創新創造創意成果多,科技創新基礎設施和服務體系完善的綜合性開放型科技創新中心,成為全球創新網路的重要樞紐和國際性重大科學發展、技術和高新科技產業的重要策源地之一,躋身全球重要的創新城市行列。這一目標顯示,上海所建設的科創中心主要是一個科創集成中心,在這個過程中,體制機制的開放度和便利化至關重要。這個體制機制是要能充分鼓勵自主創新、充分鼓勵集約創新、充分鼓勵形成「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平台的。目前的移動互聯網時代會不斷催生各種新型業態和新型商業模式,一個健全的符合創新驅動的體制機制,就是要能自動保護這種創新新生力量、自動促進這種新生力量發展壯大。只有形成了這樣一種體制機制,創新才能真正成為上海發展的主要動力源。

新動力之二,就是進一步發揮上海自貿試驗區的引領作用,真正做好「先行者」和「排頭兵」。改革開放以來,上海作為中國最早對外開放的區域,一直在全國享有開放領先之風氣。中國第一個保稅區、第一個新區、第一個出口加工區、第一個保稅港區都是在上海誕生的,現在也建立了中國第一個自由貿易試驗區。實踐證明,對外開放已成為上海發展的重要動力之一。在自貿試驗區運行了兩年多的今天,我們所面臨的外部環境已發生了很大變化。在這種情況下,上海自貿區將承擔更為重要的開放試驗的責任,那就是要全面對接國際貿易投資新規則,通過貿易自由化和投資便利化,真正實現國際前沿技術與國內消費市場的有效對接。為更好地完成這些試驗任務,可以設想在現有自貿試驗區的基礎上,劃出更小的一塊區域(如洋山港區域),實施更加開放的政策,真正做到一線徹底放開,成為真正的「境內關外」,以試驗更為高端的貿易投資規則,為迎接下一輪全球化新浪潮做好充分准備。(作者為上海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所長、研究員)

為社會治理現代化探出新路

■劉建軍

社會成長是中國改革開放時期的基本特徵之一。以社會組織、社區、網路空間等要素為載體的社會,正顯示出迅猛的發展態勢。如何推動社會治理體系現代化,成為******的重要課題。中央對社會治理的總體布局是黨委領導、政府主導、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推進路徑是系統治理、依法治理、綜合治理、源頭治理。上海如何落實這一戰略布局和實踐這一推進路徑,是「十三五」開局之年要思考的問題。

的市委「一號課題」,將創新社會治理、加強基層建設作為主題,可謂切中要害,其積極成果已經顯現出來。其中最為重要的成果,就是街居制的功能重構與能力開發。這是將治理邏輯從社區層面上升到街道層面的產物。街道功能的轉化和居民自治能力的提升為上海基層建設注入了可持續性的發展動力。但是,從上海未來發展趨勢來看,僅僅依靠社區治理是無法支撐現代化社會治理體系的。從要素構成的角度來看,除社區治理之外,社會治理至少還包含社會組織治理、社會誠信治理、社會融合治理、社會景觀治理、社會公共安全治理等多重要素。因此,「十三五」開局之年,上海當務之急是將社區治理的探索提升為社會治理體系的構建,成為率先探索和構建現代化社會治理體系的排頭兵,為中國大城市的社會治理提供有益的經驗。具體可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社會治理開放化。社會治理的基本邏輯是共建共享、合作、協同。重管理、輕治理不符合社會治理的基本邏輯。從政府負責到政府主導的轉變,是推動社會治理現代化的第一要求。實際上,上海在過去幾年推行的區域化黨建、公益招投標等,已經顯現出社會治理的開放化特徵。在互聯網時代和多元化時代,社會治理尤其講求跨界思維和跨界合作。試想一下,如果大數據都是被部門所壟斷,信息封存在封閉性的行政系統之中,現代化社會治理體系如何得以構建呢?在開放化的格局和思維中,構建政黨與社會的聯結機制,推動政府、社會和市場的合作與聯結,使各種主體的積極能量匯聚於社會治理之中,正是現代化社會治理體系的基本特徵。

社會治理精緻化。一座有靈魂的城市,應該是一座精緻化的城市。精緻化是現代化社會治理體系的重要特徵。比如,在日本,殘疾人坡道的建設在坡度、長度等方面,都有嚴格的規定。在這一方面,上海還有很大改進和上升空間。我們走在摩天大樓雲集的大都市裡面,就會發現有很多細節是極其粗糙的。粗糙的細節不僅僅是質量問題,更是一座城市優雅氣質的喪失。其實,上海的文化、建築和歷史中包含著社會治理精緻化的氣息,我們應善加開發和利用。

社會治理專業化。社會治理是有規律可循的,社會治理也是需要專業知識支撐的。在這一方面,上海「十三五」規劃建議中提出的健全統一規范的社區工作者職業化體系,就是實現社會治理專業化的重要基礎。長期以來,我們一直以為只有城市交通、城市規劃等領域是需要專業化的,但顯然這種觀念是與現代化社會治理體系不相容的。上海要成為推動社會治理體系現代化的排頭兵,就必須在社會治理專業化上率先走出一步。

❺ 上海經濟轉型的時候到了嗎

但,這樣的增長軌道,在今年上半年卻發生了變化。 除了經濟增速僅僅略高於全國平均水平外,增幅這一指標,出現了較明顯的「雙低」現象———較去年同期相比低,較全國水平相比低。 這樣的變化,意味著什麼?增長的趨勢,是否會出現逆轉?全市的國民經濟,下半年走勢可能會有怎樣的變化? 人們關注。昨天,經濟學人上海圓桌會議聚焦熱點,去探討、去求解…… 增速放緩——有規律性因素 對今年上海經濟出現的「雙低」現象,上海社科院經濟景氣研究預測中心主任劉誯松認為:這有其規律性因素的作用。上海速度的放慢,是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是人均GDP到達一定階段、商務成本上升到一定階段的必然。一方面是從國際經濟發展的角度來看,上海的後發優勢,無論是技術上的還是政策上的,都基本利用完了;而從國內經濟環境來看,上海的先發優勢效應,也越來越不明顯了。 華東師范大學遠東金融學院院長、終身教授潘英麗認為:經濟增速的放慢,是傳統增長方式發展到今天的必然結果。以往的中國經濟增長,從需求角度主要靠投資拉動,從供給看主要靠要素投入拉動,這就導致經濟難以可持續。因為一味投資既消耗當前的產品,又容易引起生產性過剩的危機;而越來越多的要素投入,會帶來資源的壓力,帶來通貨膨脹,導致經濟的滯漲。 上海社科院經濟研究所副所長周振華研究員表示:上海經濟的趨勢,應該是「增長速度減緩,增長質量提高,增長結構改善」。有一個傾向很好,現在區縣政府對GDP的增長興趣似乎開始減少,這說明地方政府對GDP有了更加正確的認識,更講究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這也從一個方面反映出,上海,更注重實實在在的經濟增長,不去單純追求GDP。 他認為,全國的經濟形勢好像已不存在過熱的問題,目前大部分指標都在正常區域,但也有一些指標處於「黃燈區」,關鍵就看這些指標能否穩住。他還特別提及區域經濟格局的微妙變化。如長三角,今年引進外資下降比較快,這有能源瓶頸因素,也有土地制約因素。這可能不會是一個短期現象。而上海身處長三角,可能也會受到較大影響。 復旦大學經濟學院院長袁志剛教授說:改革開放20多年,我們經歷了5次經濟周期。而這一輪經濟周期是從1992年開始啟動,這也可能就是最後一次由實物,如住房、汽車等拉動的經濟周期。上海在這一波中可能是最先感覺到的。然而,住房又不單是實物,它還是金融產品,是資產,房價升得太快,大量投機、泡沫就會溢出,於是必然就會有宏觀調控。帶來的結果是,這輪周期還沒走完就結束,許多改善性居住還沒完成,持幣待購者還有很多。 內部調節——抵禦波動風險 下半年中國經濟將面臨嚴峻考驗,房價、金融證券價格、車價、油價等的波動,也會對上海經濟產生沖擊。如何去抵禦外部壓力,抵禦經濟增長的波動風險?華東理工大學商學院院長石良平教授觀點明確:尋找內部結構調節機制。 他認為,上海可以在三方面著力。一是浦東綜合配套改革試點加快落實,突出國際化、科技化、生態化;譬如綠色的基礎設施工程是最可持續的,做的越早,上海經濟的抗波動能力就越強。二是利用第三產業引資的大幅上升勢頭,積極打造全球化的物流集散基地。洋山深水港的即將建成開港是個很好的契機,今後可能會在上海形成面向全世界的生產型服務業,如大型物流中心、大型科研基地、大型投資決策中心。三是在高端製造業方面決不縮手,以此推動上海新一輪第三產業的發展。 增長方式——必須主動轉型 經濟增長速度放緩並不是壞事,恰恰是極好的機會,因為「它可以逼著你去考慮後面該怎麼做」,去主動進行經濟增長方式的轉型。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管理學院經濟與金融系主任費方域教授說:上海完全可以找到新的路子,上海的競爭優勢要建立在大城市本身的優勢上,即人才、資金、物流等方面的集聚,在這些方面下功夫去挖掘、去深化優勢。 周振華教授說,上海城市的功能已從集聚階段走向集聚與輻射並存,而輻射依靠的就是服務。這一點已經顯現,如樓宇經濟、總部經濟開始發展。當然,與大城市相伴隨的是商務成本會抬高。對此,劉誯松博士指出,經濟增長方式如果不能轉到適應高商務成本的階段上來,產品附加價值、人均勞動生產率等要素就不能和現階段相匹配。如果我們真的能夠實現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創造很多高薪崗位,吸引很多高級人才到上海來,上海就能真正建成國際大都市。未來5年是上海經濟發展非常關鍵的5年,是經濟轉型能否成功的關鍵5年。 做好准備——承受轉型代價 專家們提醒,轉型肯定是要付出代價的,對此必須做好心理准備。 周振華教授舉了發達國家的先例,紐約、倫敦當年從工業城市轉向現代金融、經濟城市,用了三四十年,在轉型的過程中一些經濟、社會指標是比較糟糕的,致使當時的一些經濟學家幾乎絕望,認為看不到前途。所以我們要做好承受轉型代價的准備,不能太著急,要保持信心。 困難會表現在哪些方面?袁志剛教授說:上海在發展服務業方面困難很重,因為不是產業結構的自我自然升級,而是要從外國人手中「搶」過來。但上海也是有機遇的———全世界服務業的產業轉移勢頭正在出現。先是軟體外包,現在又出現了研發外包,後者要求一個城市具備知識、資金、信息、人才等許多要素,這正是上海的一大優勢。 上海大學國際工商與管理學院執行院長陳憲教授指出:發展製造業對拉動GDP立竿見影,發展服務業見效則比較慢,而且服務業產品有難以標准化、制度難以建立等難題,我們必須對此有充分認識。費方域教授說,上海經濟結構轉變要真正把「三二一」落到實處,且應以科技為基礎,提高附加值。上海現在要發展新的東西,同時迅速淘汰舊的東西,現在舊的東西佔有資源太多,要施加壓力加速淘汰。潘英麗教授認為中國這么大的國家,「兩頭在外」戰略已不適合繼續推行了。根據「微笑曲線」,加工製造業這塊的利潤是最低的,大約只佔總利潤的10%左右。 「突圍」關鍵——要發展服務業 發展服務業是上海經濟發展方式轉型不言而喻的選擇。 對服務業深有研究的陳憲教授總結:今年以來上海服務業出現了6個變化。第一,上半年服務業增長9.6%。第二,服務業利用外資的數量超過製造業利用外資,說明經濟驅動發生變化,服務業迎來發展機遇。第三,上海經濟亮點之一的高新技術產業中,很大一塊可歸入生產者服務業。第四,從服務業產業結構來看,出現了多個新亮點,如信息服務業、專業服務業、會展旅遊業、現代物流業等,服務業也開始形成特色產業、支柱產業。第五,服務業空間結構發生變化,出現了產業聚集區、聚集帶,一些市郊的經濟開發區也開始向服務業轉變。第六,服務貿易勢頭不錯,上海的服務貿易佔全國服務貿易的18.2%。 對於如何發展服務業,專家們提出了許多建議。袁志剛教授說,上海在服務業方面可以做的事情很多,最重要的是推進制度改革,就是事業單位的改革。我們競爭性的製造業為什麼有這么快的效率,企業制度的改革很重要。現在事業單位所提供的服務業佔到50%以上,很多服務業上不來是因為沒有供應。上海服務業的增加值、增速與北京相比落後了,應該更加敞開胸懷為全國服務。 費方域教授提出一個新鮮的口號:「大小並舉」,以對應「抓大放小」。「抓大放小」是從所有制角度講的,「大小並舉」則是從企業結構講的。「小」有兩個概念,一是小型高科技企業;二是運用高科技的專業化的小企業,它自己不做研發而是用別人的東西。這兩塊恰恰是上海需要而又很缺的東西。所以,我們現在對小企業要特別重視。 還有,上海面臨市場深化問題,科技市場不發達,企業之間的專業化分工不明確。同時,市場有好壞之分,必須要有好的設計。再者,政府要轉變職能,更好地提供法規、政策。特別是必須制定大量的微觀政策,而不是統稱「宏觀政策」。同時,中介機構的獨立程度反映了市場深化程度,也反映了政府職能轉變的程度。政府還要提供很好的規劃和指南。 周振華教授舉了一個很具體的例子:上海商務樓的供給不夠充分,且以出租為主的方式沒有與國際接軌。大型跨國服務機構需要整棟的或幾層樓面的商務樓,金融、保險機構一般喜歡購房。

❻ 上海目前的經濟是以第幾產業為主的

你好目前上海市以第1產業,第2產業為主的,處於轉型期上海將向第三產業轉型,要想成為和紐約,倫敦一樣的世界級城市,必須走這一步

閱讀全文

與上海經濟轉型有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心裡突然很渴望愛情怎麼辦 瀏覽:514
播放婚姻時多少秒 瀏覽:781
未來的故事講的是什麼 瀏覽:110
幸福樹葉子捲曲葉子干怎麼辦 瀏覽:693
愛情漫畫哪個軟體好 瀏覽:995
潁東幸福時代哪個好 瀏覽:689
什麼是美女來歷 瀏覽:627
什麼是被細節打敗的愛情 瀏覽:128
現代婚姻法什麼時候頒布 瀏覽:343
法院如何經濟獨立 瀏覽:610
13歲男孩心跳多少為健康 瀏覽:218
事業單位面試班費多少 瀏覽:804
經濟知識報紙哪個好 瀏覽:831
價值觀和愛情觀有什麼不同 瀏覽:213
肺癌熬過婚姻會怎麼樣 瀏覽:844
怎麼才能把幸福握在手上 瀏覽:110
河南電視台美女主持人有哪些 瀏覽:513
經濟中級證書編號是哪個 瀏覽:364
家政行業為什麼要嫁接大健康 瀏覽:681
世界上哪裡來的那麼多幸福與美好 瀏覽: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