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狀態 > 西方經濟學如何騙拉美

西方經濟學如何騙拉美

發布時間:2023-01-22 14:58:04

❶ 簡述什麼是中等收入陷阱並分析其成因

定義:「中等收入陷阱」是指當一個國家的人均收入達到中等水平後,由於不能順利實現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導致經濟增長動力不足,最終出現經濟停滯的一種狀態。

形成原因:
第一,錯失發展模式轉換時機。
第二,難以克服技術創新瓶頸。
第三,對發展公平性重視不夠。
第四,宏觀經濟政策出現偏差。
第五,體制變革嚴重滯後。

參考資料:
中等收入陷阱_網路
http://ke..com/link?url=-Z-nj2lrLZEgP7gCrWFab_

❷ 阿根廷那類拉丁美洲的國家,建國那麼早,大部分也都民主制,發展咋那麼垃圾啊

"作為一個重要的政治實體,拉丁美洲的歷史是從'發現的歷史'開始的"。(沃爾夫·格雷貝道多夫:拉丁美洲向何處去,齊楚譯,北京時事出版社,1985年版,第5頁。)從16世紀初開始,歐洲文明藉助先進的技術和制度開始在世界范圍擴張勢力。在這一地區緩慢演進的印第安文明首先成為歐洲文明的犧牲品,而該地區也成為正在形成的世界體系的邊緣地帶,開始了其漫長的邊緣化歷史。
這段邊緣化歷史大致可以分為兩個階段。前一個階段從16世紀到19世紀初期,是持續了300餘年的殖民地歷史;後一個階段是從19世紀獨立運動結束後開始的依附歷史,已經持續了150餘年了,至今仍未結束。從狹義上講,拉丁美洲的現代化歷史就是後一段歷史,因為在這一時期中,拉美諸國陸續取得政治獨立,開始了以建設民族國家和工業化為核心的現代化進程。從廣義上講,拉丁美洲的現代化歷史則是這兩段歷史的總和,因為殖民地歷史的開始標志著該地區已經被納入了世界范圍的現代化進程。漫長而獨特的殖民地歷史直接決定了拉丁美洲現代化進程的獨特性,使之成為世界現代史中被世界體系牢牢鎖住同時又無時不在擺脫束縛的典型。拉丁美洲的現代化之路集中體現了幾乎所有第三世界國家都無法擺脫的兩難困難:依附與自主。本文將從廣義的角度,描繪一下拉丁美洲現代化的宏觀進程。
一、 哥倫布之前的拉丁美洲:緩慢演進的印第安文明
印第安人是拉丁美洲的最早居民。大約在10萬年之前,他們就來到美洲,並且陸續分散到各地,形成了有自己特色的部落文化。人類學家把這一地區的文化分為三類:位於中美洲(墨西哥中部和南部、瓜地馬拉、宏都拉斯)和安第斯高原地區(厄瓜多、秘魯、玻利維亞、智利北部)的高級農耕文化;處於其毗鄰地區的中級農耕文化;以及處於南美洲南部的漁獵採集文化。正是在最高級的農耕文化地區,印第安人建立起強大的帝國和高度的文明。位於今天的尤卡坦、瓜地馬拉和貝里斯地區的瑪雅文明,位於今天墨西哥地區的阿茲特克文明以及囊括從厄瓜多中部至智利中部3000英里地區的印加文明構成了美洲印第安人的三大文明。
印第安人創造的文明成就舉世公認。它們包括:培育出包括玉米、倭瓜、土豆、薔匣、胡椒、煙草、棉花和豆類等作物,今天世界上近一半的食物發源於此;發達的天體知識;以太陽金字塔為代表的建築技術;發達的水利灌溉系統等等。盡管如此,從總體上講,印第安文明相對於其他大陸上的文明來說,數千年的孤立隔絕使其演進速度非常緩慢的,在演進階段上也落後於這些文明。印第安人的技術水平只相當於公元前1500年的西歐人和公元前3500年的中東人的技術水平。雖然他們在培育植物方面成就輝煌,但除了僅能最低限度地保證人口食物需求外,沒有發展出耕作技術。他們僅有石制、木製、骨制的工具,不能熔煉礦石,更沒有刀劍和火器。而在制度方面,美洲印第安人還停留在氏族部落階段。各種各樣的部落雖然一度被納入阿茲特克帝國和印加帝國之國之中,但是彼此間存在著巨大的差別,從語言一直到崇拜對象。這些差別使全體印第安人之間無法形成嚴密的組織結構和協調一致的行為。即使是組織最完善的兩大帝國,其內部也多有權力爭奪的沖突,無法在資源動員和發揮個人創造力等方面與新興的民族國家抗衡。
所以說,在世界范圍內的文明交往稀少的時代中,印第安人在不受外來干擾的情況下,創造了自己富有特色的文明。如果文明間的隔絕能夠維持下去,印第安文明也許會平安地向前演進。但是一旦文明間的隔絕被打破,文明間的交往擴大,那麼演進緩慢的印第安文明肯定會失去生存的空間,何況這次與之遭遇的是武裝到牙齒,有著對財富瘋狂的渴求以及宏大的征服世界願望的歐洲文明。印第安文明被逼向了絕路。
二、 殖民地歷史和進入世界體系的開始
1492年哥倫布遠航美洲的成功引起了歐洲王室和一些社會階層的重視。作為當時歐洲兩大霸權的西班牙和葡萄牙雖然國力已經呈現出衰落之勢,但是依然傾力支持在新大陸的探險活動,因為空虛的國庫無力支持王室奢糜的生活和龐大的軍費開支,迫切需要獲得新的財富源泉。另一方面,懷有高漲的商業熱情的資產階級希望獲得更大的市場,沒落的貴族,生活無所著落的農民和城市無產者,把航海和殖民冒險看作是擺脫困境的重要手段。這些階層成了歐洲擴張的熱情支持者和實踐者。然而,兩個王國在如何瓜分新大陸的問題上爭論不止,只能求助於教皇的裁決。1493年5月3日,教皇亞力山大六世在同兩國政府商量後,頒布洲渝,就雙方的領海和海外領土劃分了界線。但是里斯本政府對此不滿,胡安二世要求雙方國王重新談判,以劃定一條更加合理的界線。西班牙同意後於1494年6月7日,雙方簽訂了托爾德西亞斯條約。然而,托爾德西亞斯條約從來就不是劃定西、葡在美洲領土的令人滿意的條約。事實很快證明,真正的界線是由征服者和黃金攫取者的實際佔領確定的。
16世紀的頭20年是冒險家的時代,來自歐洲的數以千計的冒險家沿著哥倫布的路線來到加勒比海上的島嶼上。然而,絕大多數人都失望而歸。其中兩個西班人成了真正的幸運者。1519年,埃爾南多·科爾蒂斯在短時期內佔領了擁有上百萬人口的富庶帝國——阿茲特克帝國。另一位更為大膽猖獗的弗朗西斯科·皮薩羅於1531年征服了秘魯具有高度社會組織的印加帝國。從此以後,歐洲人對拉丁美洲的殖民佔領開始全面展開,並向大陸內部深入,在秘魯被征服後,厄瓜多和波利維亞也接著被征服。西班牙人阿爾馬格羅在30年代征服智利,把殖民范圍推進到馬烏萊河。隨後巴拉圭、阿根廷、巴西也逐漸被納入殖民地范圍。在不斷的征服過程中,印第安文明被無情地摧毀了。
為什麼輝煌的印第安文明會被一小撮西班牙征服者輕而易舉的摧毀?其中的原因是多樣的,但最根本的是長期的隔絕使其不僅在技術和制度層面上遠遠落後於歐洲,而且在生理和心理上無法適應歐洲人帶來的一切。我們在這里不再詳述印第安人在技術和制度上的落後,只想強調後面兩點。歐洲人帶來印第安人的疾病比歐洲人野蠻的剝削還要殘忍。印第安人在天花、麻疹、傷寒等疾病面前毫無抵抗能力,只能成群成群地死去。據估計,在17世紀征服時期,西屬美洲的人口從5000萬銳減到400萬。孤立隔絕還造成了美洲印第安人心理上的脆弱。他們虔誠而又熱情地迎接外來者,毫無防備心理。而一旦發現這些外來者要的只是金錢,並不惜為此大動武力時,他們變得不知所措,在新式的武器和作戰技術面前驚魂不已,毫無還手能力。歐洲人採取的礦山管理制度使被逼迫勞動的印第安人難以接受,他們精神空虛,風紀破敗,常常爛醉如泥,趨於絕望。
西班牙和葡萄牙在不斷擴大其殖民地的同時,也在建立著自己的統治機制,力圖把美洲納為帝國的組成部分。殖民者是通過三種方式來加強其統治的。首先是政治上的"縱向主義"管理和嚴格的等級制。西班牙政府把殖民地分為四個總督轄區和一些都督轄區。轄區內宗主國直接縱向統治,禁止各殖民地之間任何橫向交往。轄區內的官職都由來自宗主國的西班牙人擔任,而不是由出生在拉美的征服者的後裔,即土生白人擔任。土生白人參政的途徑極為有限,他們只能管理城市、市議會和市民聯合會。而且宗主國為了加強統治,不斷地提高集權程度,其頒布的三十多萬條法令對經濟、社會以及政治生活中最鎖碎的細節都作了規定,限制了殖民地人民的自由。尤為重要的是這些轄區式管理不處於國家意識的形成,為日後的分裂以及各國之間的不和諧關系埋下了禍根。其次是在經濟上實行分封土地的監護區制,強迫印第安人勞動,嚴格控制殖民地的產品結構,使之為宗主國經濟服務。監護區制是一種把土地瓜分給征服者,以把印第安勞動力動員起來為礦山和大庄園服務的制度。它意味著監護人有權要求他所"監護"的印第安人繳納貢物和提供勞役。同時,監護人有責任在印第安暴亂時為國王提供軍事義務,並教化他所監護的印第安人皈依基督教。雖然原則上監護人的監護期有限,但後來這種期限被破壞了,監護區變成可以遺贈的私有財產。監護區制是歐洲中世紀庄園制在新大陸上的再版,直接承擔著為宗主國聚斂財富的任務。熱衷於重商主義政策的西、葡兩國最初只關心作為財富代表的金銀。按照重商主義的邏輯,一國的財富是恆定的,國家間的貿易往來會使出口國財富增加,進口國財富損減,因此,誰佔有金銀越多,誰就越富足。在重商主義政策的鼓勵下,采礦業逐漸興盛起來,與之相伴發展起來的是向礦區提供生活用品、食物等的大庄園。17世紀中葉以後,隨著白銀產量的減少,大庄園的經濟意義也相應減小,於是種植園經濟開始興盛起來。種植園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區,以從非洲洲販賣來的奴隸為主要勞動力,經營的方向是滿足西歐市場的單一作物如蔗糖、煙草、棉花,後來又有橡膠、咖啡和香蕉。種植園和礦業,大庄園一樣都是一種大地產制,都受到宗主國政府的嚴格限制,一方面殖民地不得擅自種植其他產品,另一方面宗主國控制著殖民地與歐洲其他國家間的交換。顯然,對殖民地經濟的嚴格控制給宗主國帶來了巨大的好處。據估計,在殖民統治期間,西班牙從拉丁美洲攫取的黃金達250萬公斤,白銀達1億公斤,金銀的總價值是它出口到殖民地商品價值的4倍。拉丁美洲經濟在為宗主國提供巨大財富的同時,也一步步地淪為正在興起的資本主義體系的依附。之所以這樣講,主要原因在於,西班牙、葡萄牙在剝奪殖民地的同時,也正在成為西歐的附庸。由於受落後的經濟結構和中世紀思想意識的限制,西、葡兩國不善於利用美洲的資源和市場發展自己。它們不能大規模把殖民地生產的豐富的原材料轉換成符合殖民地市場需要的製成品。所以向拉丁美洲出口的製成品90%來自工業較發達的北歐 。同時本國經濟結構也沒有完備起來,需要從西歐和北歐進口紡織品、小五金、穀物等產品,出口的則是羊毛、酒類、鐵礦石以及黃金。這樣,西、葡兩國雖然從地理大發現中首先獲益,但沒有通過大發現打開世界市場,反而成了隨後崛起的北歐與西歐經濟的附庸,把從拉丁美洲攫取的金銀拱手交給了掌握著市場主動權的北歐和西歐。
宗主國推行的單一產品政策,使拉丁美洲在世界市場中失去了自主權和主動性。由於這些產品只提供給宗主國和中心國,受這些國家國內市場價格的支配,所以其生存和發展完全依賴於海外市場。對海外市場的過度依賴造成了這種單一產品經濟的脆弱性和低度適應能力。一旦海外市場萎縮,國際市場價格下跌,或者出現政治力量的干擾,單一產品經濟就會陷於被動,甚至走向崩潰。單一產品經濟在本地區經濟中沒有橫向和縱向的關聯度,純屬"飛地經濟",無法帶動其他經濟部門的共同發展,充分利用本地的自然資源和人力資源。因此單一經營意味著每年的大部分時間有人失業。這種單一產品的經濟也許會帶來經濟的增長,但無法實現經濟的發展,即本地經濟的全面進步。
最後,在文化方面,殖民統治者在摧毀了印第安文化的同時,又力圖把宗主國的文化移植過來,以求使印第安人皈依自己的文化和信仰,實現對殖民地的文化控制。武力圖殺、疾病以及殘酷的剝削使印第安文化喪失殆盡。對於存活下來的印第安人,殖民統治者內部雖然存在爭論,一派認為土著是"高尚的印第安人";則一派則蔑視他們為"臟狗",但是最終後者成為了殖民政策的指導思想。印第安人被排斥在社會之外。雖然來自舊大陸的天主教士們曾經為印第安人的利益辯護過,並力圖改掉他們的一些落後習慣,使之皈依天主,但是成效微弱。而且教士們並不認為印第安人和他們在精神上是平等的,他們對印第安人的保護不過是把他們當作年幼無知的孩子監護起來。隨著教會力量的壯大,許多教士成為了大庄園主,殘酷地剝削印第安人,並與殖民當局互相勾結,狼狽為奸,大力協助推行拉美文化中特有的家長式統治和獨裁。
排擠掉並取代了印第安文化的宗主國文化對於拉丁美洲來說並沒有起到積極的作用。從本質上講,宗主國文化是一種推崇等級制、獨裁和家長制的封建文化,並沒有為拉丁美洲帶來新鮮的活力,反而和印第安文化中的一些頑固勢力結合在一起,更加強烈地扼殺個人的積極性與創造性。同時,宗主國推行的政治和經濟措施助長了這種文化的頑固勢力的強化。權力操縱在一個小的社會階層手中的政治和大庄園制的經濟不僅形成了個人獨裁和一撮人控制國家和經濟的傳統,而且阻礙了"民族意識"的形成。因為拉美國家內部分裂為若干個大庄園,這些庄園是"封閉的社會",培養的是個人對庄園主的絕對服從,而不是對國家與民族的忠誠與認同。這樣的政治經濟傳統為詮釋拉美現代化進程中獨裁不斷,社會各階層間缺乏團結和解,以及對國家利益缺少共識提供了很好的答案。
總之,從某種角度講,西班牙、葡萄牙進入美洲,是歐洲漫長的歷史進程的組成部分,這個進程實質上就是從封建主義向資本主義的過渡。這兩個國家沒有全面經歷這個革命進程,尤其是西班牙還保留了中世紀的結構。因而,它強加給美洲殖民地的是一種前資本主義的、等級的社會制度,其標志是教條主義和令人窒息的專制主義,這與英國在北美建立的半自由的、能夠適應和發展的制度形成了對照。
三、 全面納入世界體系的19世紀
18世紀末,西班牙殖民帝國開始呈江河日下之勢。殖民地內部的社會矛盾日益尖銳,包括土生白人、混血種人、印第安人和黑人在內的各階層人民把斗爭的矛頭直指殖民統治者。另外,來自歐美的先進思想,如自由主義、理性主義、法國共濟會思想等,和法美革命的成功為殖民地人民的斗爭注入了思想動力,提供了武裝革命成功的例子。
1790年海地爆發爭取獨立的革命運動,使拉丁美洲的內部危機露出冰川的一角。1806年米蘭達在委內瑞拉組織起解放祖國的志願軍,掀開了南美獨立戰爭的序幕。而拿破崙佔領西班牙和西班牙人民起義反對這位篡權者成了殖民地起義的直接導火線,並為其提供了有利條件。1810年在加拉加斯、基多、波哥大、布宜諾斯艾利斯等許多城市先後爆發了起義。革命者拒絕承認法國派到殖民地的代理人,紛紛建立起"洪達"(委員會)來管理國家。玻利瓦爾、聖馬丁、奧希金斯、伊達爾多等人紛紛在本國舉起起義的旗幟,建立起獨立的共和國。1815年後,各地的革命斗爭向縱深發展,戰火在整個大陸蔓延。南美大陸偉大的解放者聖馬丁和玻利瓦爾認識到只有拉美人民聯合起來才能把西班牙統治者徹底趕走,保證各國的獨立。於是,兩位解放者率軍從南北夾擊西班牙統治的巢穴——秘魯。1825年取得了阿亞庫喬大捷,全殲殖民軍主力部隊。1826年1月23日,西班牙駐卡亞俄港的殘軍向玻利瓦爾投降,拉美獨立戰爭取得了最終勝利。
拉丁美洲獨立戰爭前後進行了20多年,遍及整個大陸和海島,波及的人口達2000萬,推翻了300年的殖民統治,建立了18個獨立的民族國家。但是獨立運動取得的成就更多的是政治意義上,並沒有從根本上改變拉美社會內部結構,切斷同西方列強的經濟聯系,擺脫經濟上的依附地位。獨立戰爭後的拉美以新的形式被新殖民主義全面納入了世界體系,同時其社會政治結構的畸形也有所加重。正如斯塔夫里亞諾斯所說,"跟隨政治獨立而來的,並不是經濟獨立,而是新殖民主義。"(《全球分裂》上冊,遲越等譯,商務印書館1994年版,第178頁。)
獨立戰爭勝利後,傳統的大地產制和嚴格的等級制不僅沒有被削弱,反而不斷發展、擴大。通過對印第安人土地的掠奪,通過對教會地產及國有土地的佔有,絕大多數克里奧爾人(土生白人)地主的大地產不僅原封未動,而且他們還取代了西、葡殖民者的地位,霸佔了絕大多數原來屬於殖民者的土地。另外,通過對在獨立戰爭中立有戰功的將軍、軍官以及行政長官進行的土地分封,大地產的數量大大增加了。大地主、大資產階級如以往一樣牢牢地控制著經濟資源。在政治方面,這些大有產者雖然自稱"自由派",但不肯放棄既得的權力。因此由農民、手工業者和小商人組成的中產階級,以及一大批無產者仍然被排斥在政治體制之外。
這些在新獨立的國家中掌握權力的大有產階層同國際經濟有著密切的聯系,其生產的絕大部分產品都要拿到國際市場銷售。另外,由於在獨立戰爭中英國支持了拉美各國反對西班牙的斗爭,其發展的模式和取得的成就給這些受過歐洲教育或者熟悉歐洲的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英國的迅速發展與商業優勢地位被認為是同自由放任主義相聯系的。所以這個階層中的許多人認為自由貿易應當同剛剛取得的政治獨立齊頭並進。但是這些人看到的只是表象,沒有看到英國的優勢來自於其強大的工業基地,商船隊以及船堅炮利的後盾,他們更不理解,一項錯誤的政策,不僅會造成破壞,而且會產生全面的混亂。哥倫比亞就是一個典型例證。它在獨立後廢除了所有關稅,使擁有價格優勢的英國商品大規模湧入國內,結果是國內手工業者在短時期失去了競爭的能力。因此,從發展戰略選擇上,拉美國家的領導人顯得比美國獨立後的領導人更加幼稚天真,在某種程度上成了斯密和李嘉圖理論的最早犧牲品,喪失了加強自身實力的機會。
實行自由貿易具體體現對進、出口的重視。實踐證明脫離社會政治現實的自由貿易政策並不會從李嘉圖所描述的比較優勢中獲益,相反卻帶來了災難性影響。在出口方面,大部分拉美國家領導人強調農產品,因為歐洲對熱帶農產品和歐洲時令以外的農產品需求很大。但是只依賴農業的作法造成了許多負面影響。其中最突出的有三個:一是加重了原有的兩極分化趨勢,並削弱了國內市場購買力的培養。因為農產品生產依然由大土地所有者控制著,其產生的利潤很難擴散到眾多生產者身上,占人口大多數的貧困者無法給國產品提供強大的購買支持,從而阻礙了國內工業合理的發展。二是農業生產結構向單一化畸形化發展。由於過份偏重某種作物,所以忽視了其他作物的種植。而且在國際市場上原料價格波動很大,因此使整個農業部門以及在此基礎形成的依靠單一產品的加工業極易受到國際市場波動的沖擊。三是為外資的進入打開了方便之門。在西班牙統治時期,帝國的貿易體制限制了殖民地進出口貨物的來源和性質,並且禁止外國人在殖民地擁有財產或建立商業企業。在獨立戰爭期間和獨立戰爭以後,這些限制失去了效力。處於歐洲國家前列的法國和英國乘機佔領了拉美市場,成為主要的商品供應國。剛剛獲得獨立的國家並不願意成為純粹的進口國,它們希望投資開發本國資源。但是這種強烈的投資願望並沒有堅實的社會經濟基礎。因為拉美各國銀行制度不健全,融資渠道不通暢,而擁有大量資本的教會和商人們不願在國內投資。恰恰在這個時候,發達國家的資本突然增加。加利福尼亞黃金的發現,使傳統的金融市場飽和了。為了取得高額利潤,資本開始向包括拉美在內的有利潤潛力的地區轉移。
外國資本進入拉美大致分為兩個時期,第一個時期是19世紀20年代,外國投資(首先是英國資本,其次是法國和西歐其他地區的資本,還有少量美國的投資)開始在拉丁美洲出現,主要用於原料和基礎產品的開采和輸出。大部分投到今天阿根廷的領土范圍之內,第二個時期出現在50年代之後。高速鋼制汽船、卓有成效的冷凍裝置、新的采礦技術以及其他技術進步激發了西方資本在拉丁美洲的大規模投資。這一時期資本的主要用途是發展必要的交通線路(鐵路、公路和港口),以確保產品的運輸和經銷。後來,投資轉向發展各種服務設施。與此同時,歐洲銀行給拉美政府的貸款成倍增加。到1914年時拉丁美洲的外國投資總額達到85億美元,佔全世界長期外國總投資的五分之一。資金的來源如下:聯合王國,37億;美國,17億;法國,12億;德國,9億;其他國家,10億。
外資的大規模進入,並沒有給拉丁美洲各國帶來經濟福音,相反使拉美經濟的依附地位進一步加重。這主要體現在兩點:一是外國投資創造的"飛地經濟",並沒有推動國內市場的整合和經濟的發展,相反卻加強了同宗主國間的縱向經濟聯系。以巴西為例,在1848年至1849年間從里約熱內盧港出口的貨物價格為2732.9萬克魯塞羅(巴西貨幣單位),而運往國內各地的只值71.7萬克魯塞羅。英國在巴西出資修建的鐵路有幾種不同的規格,車輛的轉換迄今還是一大問題。因為當時唯一關心的是怎樣從內地向各港口運送貨物,而不是把巴西的各個地區聯成一體。二是形成了面向海外市場的單一產品結構,並且外國資本逐漸控制了這種生產結構,從而控制了拉美各國的經濟命脈,為這些資本的母國干涉東道國內政提供了便利條件和渠道。
除了經濟依附程度加深外,獨立後的拉美各國的社會政治問題也沒有得到徹底解決。因為獨立戰爭的領導者們代表的是大地產階級和大資本家階級,其目的是擺脫宗主國的控制,而不是打破殖民統治時期形成的有利於這些既得利益者的社會政治結構。在社會結構上,除了長期存在的嚴格的社會等級制外,種族主義也開始強大起來。印第安人和非洲人被視為劣等種族,認為其需要的是控制和管理,而不是教育與機會。等級制和種族主義阻礙了社會的流動性,加劇了社會的不平等和貧富差距。同時也限制了教育的普及。例如在巴西,適齡兒童入學率1872年為5.29%,1889年是5.8%,1907年是9.19%。此外,拉美的教育方式也無益於民族發展。本地學校只培養下層辦事員,而技術人員和行政管理人員則是從歐洲引進的。
同許多依附地區一樣,在拉丁美洲落後的經濟結構和生產方式支撐著奢華的、模仿歐洲生活的消費文化。本地的上層人物對於宗主國的價值觀念、社會風尚和物質產品、社會服務等亦步亦趨,把大量的錢財用在這些方面,同時極端蔑視體力勞動。上層人士對於消費的崇尚和勞動的蔑視影響了全社會的價值理念和文化時尚。甚至窮人也在竭力模仿這種高消費主義的生活方式,把微薄的收入用於購買進口毛料服裝、有邊帽子、蘇格蘭威士忌等奢侈品上。結果,消耗了本可投放在本地企業中的資金,減少了本地經濟發展的機會。另外對勞動的蔑視追求奢華的風氣,同新格蘭的清教倫理觀相比,顯然十分不利於經濟發展。
獨立後的政權並沒有實現對全國的統一,相反被眾多的"考迪羅"瓜分了,使"考迪羅主義"成為了19世紀和20世紀初拉美政治的主要特點。"考迪羅"是指一個軍人或一個地主,憑借他個人的威信和受他統治的人的絕對忠誠,在一個地方或地區稱王稱霸。被他統治的人的忠誠是絕對的,因為一方面考迪羅對他們進行剝削壓迫,另一方面也保護他們不受其他考迪羅的侵犯並向他們提供最低的經濟保障。隨著新殖民主義的擴張,考迪羅成了其合適的代理對象。因為新殖民主義中有一種引導著殖民國家與特權集團結盟,以此穩定其對殖民地的控制的內在要求。"考迪羅主義"的存在對於拉美政治發展產生了深刻的影響,阻礙了拉美政治現代化、制度化和民主化的進程。其影響表現為:首先,造成了政局的渙散,中央政權控制的乏力和政令執行的不暢。其次,軍人干預政治。在整個19世紀中,政權的原有支柱——天主教會的影響逐漸下降,地主貴族與軍隊的聯盟成為政權的真正基礎。軍隊由於擁有組織,資源以及壟斷武器成了拉美最強有力的"政黨"。軍人對政治的干預限制了政黨的發展和民主選舉制度的實施,使得軍人獨裁替代了民選總統,軍人管理替代了文官管理。而且軍隊長期干預政治在某些國家被憲法等法律合法化,被認為是維護"國內秩序"的保障。再次,腐敗和政治上的任人唯親成了拉美政治的基本特徵。殖民統治時期的封建傳統和大地產制的維持成了腐敗和任人唯親滋生的良好土壤。考迪羅們的出現使這種現象更加明顯,因為它們要獲得政權,必須獲得一些特殊的社會集團的支持,而回報的則是政治恩惠。由於沒有制度化的民主機制,所以這種政治互惠就變得公開化、被制度默認了。最後,個人魅力成了政治動員的根本性力量。獨立後的拉美各國政治並沒有擺脫封建傳統的影響,控制資源的個人繼續控制著政權。由於缺乏制度化的民主機制和正式的參與渠道,所以民眾表達意願的機會受到了限制,更多的是依賴和寄希望於某些個人。這無疑擴大了個人的影響力。雖然個人魅力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有助於全國政治動員,但在缺乏制度約束的情況下卻容易淪為個人獨裁。
拉美人常常抱怨說:"可憐的拉丁美洲離上帝太遠,離美國太近"。的確,拉美在獨立戰爭快結束時就感覺到來自北方的覬覦之心。雖然幾乎同時成為殖民地,但是北美卻由於自身特殊性而逐漸發展起來。尤其是獨立之後,美國完全擺脫了歐洲宗主國的政治、經濟控制。隨著其經濟實力的提高,它不僅在北美地區基本上清除了歐洲勢力,而且也成為世界體系中的中心國一員。作為新興強國,它想擴大自己在美洲的影響,徹底排擠掉歐洲在美洲大陸的勢力,以確保自己的戰略安全和本地區霸主地位。1823年12月美國總統門羅遞交給國會的報告最早完整地表達了這種野心,其體現的門羅主義成為美國日後干預拉美事務的基本准則。
門羅主義的基本精神是"美洲大陸……從現在起不應該成為任何歐洲國家實行殖民化的對象……我們不能允許任何歐洲國家任何以壓迫為目的的干預,否則將被看作是對美國的不友好的表示。"門羅主義的出現,引起拉美一些有識之士的警惕,例如西蒙·博利瓦爾,清楚地認識到美國對拉丁美洲人民來說不是朋友和盟國,而是潛在的威脅。

❸ 英國自由主義經濟政策的主要特徵

自由主義思想最初形成於17世紀的英國,它是在古希臘等古代西方思想的基礎上產生的,對現代經濟思想、社會思想和政治思想都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以亞當·斯密為代表的古典政治經濟學的自由主義思想被稱為古典自由主義,也稱為舊自由主義。

新自由主義經濟學是指當代西方經濟理論中強調自由放任理論與政策的經濟學體系和流派,產生於20世紀20-30年代,70年代末以來,它一直在西方經濟學中占據主導地位,並且是全球絕大多數政黨所採取的政治和經濟趨向。

無論是西方資本主義國家80年代的私有化浪潮、俄羅斯的「休克療法」,還是拉美國家進行的以「華盛頓共識」為基礎的經濟改革,都是新自由主義經濟學的「精典之作」。

(3)西方經濟學如何騙拉美擴展閱讀:

內容:

經濟政策正確與否,對社會經濟的發展具有極其重要的影響。正確的經濟政策可以對社會經濟的發展起巨大的推動作用;錯誤的經濟政策則會給社會經濟的發展帶來嚴重的破壞。國家或政黨制定的經濟政策主要有:

1、制定經濟和社會發展戰略、方針,制定產業政策,以控制社會總供給和總需求的平衡,規劃和調整產業布局;

2、制定財政政策、貨幣政策、財政與信貸綜合平衡政策,調節積累與消費之間的比例關系,實現社會財力總供給和總需求的平衡,控制貨幣發行,制止通貨膨脹;

3、制定收入分配政策,引導消費需求的方向,改善消費的結構,從而使積累基金與消費基金保持適當的比例關系,防止通貨膨脹的產生。

❹ 為什麼說西方經濟學是庸俗經濟學

在西方經濟學日益流行的時代,說它是庸 俗的經濟學似乎有些不合潮流。我所說的 西方經濟學,指的是西方的宏觀經濟學和 微觀經濟學,它既指新古典綜合派,也指 新制度經濟學。(當然,有人認為西方經 濟學的范圍很寬,見高鴻業主編的西方經 濟學第一頁,中國經濟出版社出版)。 西方經濟學由於可以解釋一些現象,它具 有很大的欺騙性。因為如果你不做進一步 的思考,你會認同西方經濟學對一些經濟 現象所做的解釋。比如消費、投資、出 口、政府支出可以拉動經濟增長,因為國 內生產總值(GDP)等於消費加投資加凈 出口加政府支出。再比如消費者為什麼會 受欺騙,是因為信息不對稱,如果信息對 稱,消費者是不會受欺騙的。 經濟學可以分成三個層次,它們分別是經 濟現象、操作、理論。經濟現象是我們天 天能夠看得見和體會得到的,比如雞蛋多 少錢一斤,上海股票多少點,某公司僱傭 多少員工。操作則是我們需要思考才能夠 感覺得到的,比如企業是怎樣組織起來 的,它們為什麼大多數採用有限責任公司 的方式。理論則是看不見感覺不到的,比 如什麼是貨幣,貨幣是怎樣產生的。 經濟現象、操作、理論在經濟學中的角色 是不一樣的。經濟理論是基礎,經濟現象 則是豐富多彩的,經濟操作是根據經濟理 論而形成的。經濟操作賴以存在的理論, 既包括書面的理論,也包括實際中應用, 但沒有在書面上出現的理論。由於有一部 分經濟理論是在書本上找不到的,這就會 使經濟現象和經濟操作在一些時候被認為 沒有理論依據。經濟理論是以經濟現象和 經濟操作為原料的一種邏輯思辯,它既包 括書本上的經濟理論,也包括非書本上的 經濟理論,如散落在普通人觀念里的經濟 理論。 1、經濟現象。 在經濟現象這個層次,西方經濟學是很有 欺騙性的,因為西方經濟學就是停留在這 個層面。以西方微觀經濟學為例,它是以 市場的存在為前提的,在這個前提下,西 方微觀經濟學開始分析構成市場的兩個方 面:供給和需求。以供給為核心的理論是 生產、成本、利潤理論,以需求為核心的 理論是效用理論、預算理論及收入理論, 最後對市場的類型及供給與需求之間的關 系做了一個一般性的分析,從而得出局部 均衡、一般均衡的結論。這些理論,表面 上都有道理,因為人們觀察到的經濟現 象,是單個的、割裂的、片面的經濟現 象,這和西方經濟學對經濟現象的解釋正 好一致。 我們都熟悉需求曲線,它描述的是商品 (或產品,下同)與價格水平之間的關 系。我們可以觀察到的是,同樣的錢,如 果價格越低,買到的東西越多。而需求曲 線告訴我們的是:在一般情況下,價格越 高,對該商品的需求量越小;價格越低, 對該商品的需求量越大。至於需求量為什 么會隨價格的高低發生變化,西方經濟學 有一個解釋,說是邊際效用遞減,比如吃 一個蘋果覺得很過癮,吃1個蘋果就難受, 因為第1個蘋果的效用是負效用。由於每個 蘋果的效用不一樣,自然它們的價格也不 一樣,由此,消費者可以得到好處,這個 好處叫做消費者剩餘。 我現在要問的是:消費者買商品的錢是那 里來的?是賺來的?借來的還是其他人給 的?我假定錢是賺來的,消費者賺錢的過 程,就是商品形成的過程,錢和商品有一 種天然的對應關系。這種對應關系存在在 簡單的數字里,比如8=2*4,8=2*2*2等 等。我設商品是M,錢是N,如果要讓商品 和貨幣相等,我只要在商品的前面加些系 數就可以了。我要加的這個系數,在微觀 經濟學里叫價格。至於價格的漲跌,是擁 有商品的人和擁有貨幣的人斗爭的結果。 西方經濟學在這一點上,利用邏輯分析方 法的缺陷及人們熟視無睹的數字之間的關 系,片面地把需求僅僅看成是需求,而無 視經濟學的最基本問題,生產與分配的層 次問題,更無視生產與分配存在的制度基 礎。在貨幣制度的基礎上,生產的過程也 是分配的過程,消費者賺錢的過程,同時 也是產品形成的過程。錢不能吃也不能 穿,它只是一種工具,一種分配產品的工 具。 貨幣作為分配工具,它是通過一系列的交 換來完成的。如果我們把交換的過程斷章 取義,那有什麼意義呢?需求和價格的關 系,在人們購買之前已經存在,因為你賺 錢的時候,你已經為給你錢的人生產出了 產品,你去買產品的時候,只是你 憑「錢」這個憑證去把你的東西取回來而 已,至於你取回多少,就要看產品的價格 了。 我們再來看看局部均衡和一般均衡的問 題。對於這個問題,我們可以從數學和經 濟學兩個方面來看。從數學方面來看,一 個平面上的兩條直線有三種關系,它們是 平行、重合、相交。在一個坐標系裡的供 給曲線(直線,下同)和需求曲線,它們 相交、重合或者平行都是很自然的。因 為,你想要它相交,你就可以把它畫成相 交。從數字的角度來看,任何數字都可以 分解為一組數字的加、減、乘、除。西方 經濟學就是用這些數字和圖形來證明均衡 的。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由於西方經濟 學沒有把貨幣和以貨幣表現的產品分開處 理,所以才會有薩依「供給創造需求」、才 會有重農、重商主義關於財富的不同認識 的爭論。其實,產品和貨幣之間的關系, 只要你系數給得對,就可以相等。它們的 實質是產品的循環運動和貨幣的循環運 動。至於市場均不均衡,已經變成了經濟 學家的一個游戲。 我們再來看看生產、成本和利潤。日常生 活中,生產、成本、利潤是普遍使用的概 念,比如養雞的成本、養牛的成本、做假 奶粉的成本,與之相對應的是養雞的收入 和利潤、養牛的收入和利潤。生產的過程 就是分配的過程,它既包括生產要素之間 的分配也包括生產者之間的分配。就生產 者之間的分配而言,在使用貨幣的情況 下,分配的一端是產品,另一端是貨幣, 付出貨幣的一方是成本,得到貨幣的一方 是收入。收入和成本是一樣的,它們之所 以叫收入、成本,僅僅是因為分配的主體 的差別而已。利潤是收入減去成本,它反 映的是兩次分配對分配主體的影響。 從經濟學的現象來看,由於西方經濟學所 要解釋的就是經濟現象,按道理它在這個 層面應該是沒有問題的。但由於經濟現象 不是自然現象,用分析自然現象的方法來 分析經濟現象,就有可能出問題。比如, 某個自然現象受N個因素的影響,為了分析 每個因素的影響,我們可以假定其他因素 不變。在分析經濟現象時,這樣做就有問 題。比如,我們分析價格的變動的時候, 我們假定其他影響價格的因素不變,而只 考慮需求的變化,最後的結論自然是需求 與價格之間的關系。由於在產品生產出來 的時候,需求已經以貨幣的方式存在,而 西方經濟學將這個「二次分配」的閉路循環 切割成一個個小片段,它怎麼可能正確 呢?它怎麼可能不庸俗呢?轉貼於 看準網 http://www.kanzhun.com 2、經濟操作。 經濟現象是在一定的經濟操作的基礎上產 生的,我們說的生產、成本、利潤一般來 講,指的是企業的生產、成本與利潤。那 么企業是怎樣產生的呢?是專業分工的結 果?是節約「交易成本」的結果?還是一系 列契約的結果? 按照交易成本的理論,企業之所以存在, 是因為使用市場機制是要付成本的,而企 業由於內部沒有交易,所以企業的組織形 式可以節約交易成本。按照這樣的邏輯, 如果取消市場機制,消滅資本主義,交易 成本不就不存在了嗎? 其實,企業的存在可以從三個方面考慮。 從產品循環運動來看,環境要素轉化為產 品為企業的存在提供了基礎,沒有產品的 循環運動,你怎麼也不會有企業。當然, 有產品的循環運動也不一定會有企業。從 貨幣的循環運動來看,貨幣的循環運動是 企業存在的條件,因為貨幣可以把不同的 環境要素「粘合」在一起,另外企業要生存 下去,它吸收的貨幣必須大於或等於它釋 放的貨幣。最後,任何組織都是由人設立 的,人設立企業是因為有限責任公司有「期 權」的特點,風險有限,收益可以無限。 在宏觀經濟方面,西方經濟學有所謂的財 政政策和貨幣政策,這些政策現在在我國 也開始使用.當經濟不景氣的時候,政府可 以通過松的財政政策,如減稅、擴大政府 支出等,以此來刺激經濟的增長,進而扭 轉經濟衰退的局面。就減稅而言,由於它 是屬於分配的問題,因此我們要判斷的是 經濟的衰退是不是分配的問題引起的,如 果是分配的問題引起的,我們還要搞清楚 是那個層面的分配問題引起的。在現實生 活中,減稅是不能刺激經濟發展的,因為 減稅對窮人沒有什麼幫助,能夠幫助的只 是富人,而富人是不會購買力不足的。如 果政府通過擴大支出來刺激經濟發展,這 樣的發展也難與維持,因為政府支出的擴 大,從產品的循環運動來看,是企業的存 貨轉移到政府手中的過程,從貨幣的循環 運動來看,政府要麼增加債務,要麼減少 自己的貨幣結余,政府的債務最終成了企 業的利潤,富人手中增加的財富。為什麼 沒有什麼用的財政政策會被各個國家的政 府採用呢?因為政府需要這么做。 財政政策沒有用,那麼貨幣政策呢?同樣 沒有用。比如提高貼現率,貨幣的使用者 完全可以通過價格的方式,將提高了的利 率轉移出去。 3、經濟理論。 如果說西方經濟學在現象層面還可以解釋 一些經濟現象的話,在理論層面,西方經 濟學就沒有什麼解釋可言了。比如西方經 濟學的市場理論,由於它們沒有把市場看 成是供、需對接的一種可能選擇方式,從 而美化和神秘化市場。我們知道,供、需 的對接方式可以是價格,也可以是非價格 因素。供、需的對接方式既有所有制的因 素,也有技術的因素,所有制的因素是基 本的因素,而具體的對接手段則是技術的 因素。 再比如價格的作用問題,西方經濟學認 為,價格可以用來配置資源。價格為什麼 可以用來配置資源?理由是,價格高的產 品,由於利潤豐厚,可以讓更多的資源流 入到這種產品,相反,價格底的產品,由 於沒有利潤,資源會逐漸流出這種產品。 資源流入或流出某種產品,是價格的分配 作用的結果,它是以當時的技術和所有制 為基礎的。配置資源的直接手段是技術, 間接手段是技術發展的所有制。 對於價值理論,西方經濟學有效用價值 論、生產費用價值論,這些理論,馬克思 已經作了很深刻的批判,這里就不再重 復。那麼,我們應該怎樣來分析商品的價 值呢?我們首先要區分產品和產品的載 體。產品是一種功能,一種能夠滿足人需 要的功能,這種功能是需要載體的,隨著 技術的進步,單位產品的載體會越來越 少。產品的功能有的存在在自然界,有的 則是通過人的生產活動而獲得,勞動是產 品價值的主要來源,但不是唯一來源。產 品價值存在的基礎是所有制,所有制通過 集合人的要求權是產品有價值,隨著所有 制的滅亡,產品的價值也將隨之滅亡。

閱讀全文

與西方經濟學如何騙拉美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心裡突然很渴望愛情怎麼辦 瀏覽:514
播放婚姻時多少秒 瀏覽:781
未來的故事講的是什麼 瀏覽:110
幸福樹葉子捲曲葉子干怎麼辦 瀏覽:693
愛情漫畫哪個軟體好 瀏覽:995
潁東幸福時代哪個好 瀏覽:689
什麼是美女來歷 瀏覽:627
什麼是被細節打敗的愛情 瀏覽:128
現代婚姻法什麼時候頒布 瀏覽:343
法院如何經濟獨立 瀏覽:610
13歲男孩心跳多少為健康 瀏覽:218
事業單位面試班費多少 瀏覽:804
經濟知識報紙哪個好 瀏覽:831
價值觀和愛情觀有什麼不同 瀏覽:213
肺癌熬過婚姻會怎麼樣 瀏覽:844
怎麼才能把幸福握在手上 瀏覽:110
河南電視台美女主持人有哪些 瀏覽:513
經濟中級證書編號是哪個 瀏覽:364
家政行業為什麼要嫁接大健康 瀏覽:681
世界上哪裡來的那麼多幸福與美好 瀏覽: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