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為什麼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展生產力
1、由社會主義本質和根本任務決定的。在生產力不發達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更要集中力量發展生產力,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2、由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主要矛盾決定的。當前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五指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只有不斷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才能擺脫社會生產落後狀況,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3、我們必須牢記歷史上一度離開經濟建設這個中心的嚴重教訓。今後除非發生大規模外敵入侵,無論在什麼情況下都不能動搖以經濟建設為中心。⑵ 經濟建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是什麼
大力發展經濟,提高國民經濟收入,提高國家的經濟總產值,這樣才能提升中國的地位,才能讓自己的國家變的強大,才能擁有更多的話語權,才能讓中國這只雄獅屹立於世界之上,不再讓近代那段屈辱的歷史重演。
中國近代歷史簡直就是一部屈辱的歷史,相信每一個炎黃子孫都不會忘記這樣一個道理:落後就要挨打,落後就要被別人侵略。如果想不受別人的侮辱和欺凌,首先要在經濟上強大。有句話說:「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
落後就要挨打,要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就得發憤自強。在鴉片戰爭中國是落後的,武器落後,科技落後,經濟落後,最根本的還是社會制度落後。要發憤自強就要改造社會,發展社會生產力,加強國防。
只有我們國家的經濟富有了,才能發展科技、發展文化、搞國防、製造工業等等。由此可知,經濟在中國近代史中是佔有重要地位之一。經濟決定政治和文化,有什麼樣的經濟,就會產生與之相適應的政治和文化,反之,政治和文化又反作用於經濟。因此,中國經濟在世界經濟發展過程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2)供不應求為什麼要經濟建設擴展閱讀:
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這是黨中央從黨和國家事業全局出發,著眼於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順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新要求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
國家強,經濟體系必須強。只有形成現代化經濟體系,才能更好順應現代化發展潮流和贏得國際競爭主動,也才能為其他領域現代化提供有力支撐。我們要按照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要求,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確保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目標如期實現。
⑶ 供不應求為什麼要減少經濟建設支出
當重要的建築材料例如鋼材、水泥、玻璃等材料已經供不應求了,價格必然正在不斷上漲,此時若加大全國的固定資產投資,則 這些新增投資又會加入到搶購鋼材、水泥的「戰爭」中,進一步加劇各種原材料的價格上漲,導致通貨膨脹、貨幣貶值,會嚴重損害一國經濟。因此,當各種原材料供不應求、物價上漲的時候,為了避免進一步加劇供不應求和物價上漲狀況,就不得不減少項目投資。這是宏觀調控的方法之一。同時採用的方法也會包括採取中性或緊縮的財政政策、提高銀行存款准備金率、提高利率等一系列配套措施等。
⑷ 進入新時代為什麼仍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
答:
(1)從需要方面看,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雖然變成了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但是不僅前者是後者的基礎,而且,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更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等美好生活,離不開豐富的物資基礎,需要有更高的生產力來支撐。
(2)從供給方面來看,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雖然代替了落後的社會生產,但是「不平衡不充分」,其實說明了總量矛盾轉化為結構性矛盾,生產力發展處於非均衡狀態,是一種發展到一定程度後,有可能會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相對後進狀態。
(3)從現實和比較的角度看,中國生產力發展不僅總體上與西方發達國家之間有很大的差距,而且結構上呈現出高度不均衡,如二元經濟結構長期存在,城鄉差距很大。再如從較為原始狀態的農業和手工業,到世界領先的航天航空產業技術,我國的產業技術體系呈典型的梯度分布。因此,我們現在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是解決有無問題,而是要解決好壞問題,解決結構升級問題,解決高質量發展問題,解決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建設問題。
⑸ 為什麼必須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
「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我黨確定的關於國家發展方向的重大戰略,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我黨基本路線的重要內容。對於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及與之相聯系的各個方面,如改革開放、市場經濟等等)這個大戰略來說,一方面,經數十年努力,中國的經濟發展成就空前,經濟實力大增,另一方面,在發展過程中又遇到了許多深層次的問題和矛盾,其中既有長期存在以至不斷積累加劇起來的,又有在新的發展階段上產生出來的。
有的認為經濟已經發展起來,不需要再繼續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了,而要以別的什麼為中心;有的則把現實中的問題和矛盾歸咎於這個戰略,以至要否定它。說法雖有不同,但無非都是認為現在有「條件」或有「必要」來改變和糾正這個戰略了。
當年,鄧小平最放心不下的就是在中國發展的大戰略上發生動搖,所以一再告誡全黨: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基本路線要堅持一百年,動搖不得。而目前在上述兩種情況下出現的那些意見,正是他生前最擔心的。由此可見,胡錦濤同志以「決不能有絲毫動搖」這樣堅定鮮明的語言來強調堅持這個中心,是有很強的現實針對性和重大意義的。
有人認為,把經濟建設確立為中心任務,就忽視了其它方面的重要任務,如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等等。這種認識其實是很片面的。強調「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並不意味著脫離全局,丟掉其它方面。恰恰相反,中心正是就全局而言的,如果不是著眼於全局,也就無所謂中心了。同樣,如果沒有中心、重點,就不可能真正發動全局、把握全局。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為的正是展開中國現代化發展的全局。這個戰略思想抓住了在決定現代化全局意義上具有根本性、基礎性的重點,因而是完全正確的。離開這個根本、基礎,就不可能有現代化發展的全局。
還有一種意見就是批評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物本」思想,忽視了民生建設的重要性。這種認識同樣是脫離實際的。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其根本目的就是在於盡快改善民生,盡快使人民擺脫長期、普遍的貧窮。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和富民思想差不多是同時提出的,前者是中心任務,後者是這個任務所要達成的目的,不確立這個中心,不牢牢抓住這個中心任務,就不可能使人民擺脫貧窮而達到溫飽、奔向小康,這就是「發展是硬道理」的道理。這個道理十分清楚,也是三十多年來使中國的反貧困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的實踐邏輯。誠然,現在仍有一些突出的民生問題需要認真解決,但這些問題的存在以及解決這些問題的艱巨性,正是說明了經濟建設這個中心動搖不得的道理。
經濟建設的任務是發展社會生產力、促進經濟結構的優化和升級、提高社會經濟效率、創造財富、增強綜合國力,是實現長期、整體的經濟發展。在「七一」講話中,胡錦濤同志又提出了第三個「沒有變」,即中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這一社會主要矛盾沒有變;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沒有變。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現實根據就在這「三個沒有變」。
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也是由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決定的。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首在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正本清源地重新回答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時,首要的一條就是明確這一點。誠如鄧小平所說,馬克思主義最注重發展生產力,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戰略思想建立在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和社會主義理論的科學基礎上,集中體現了其基本精神和要求,也鮮明表現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一個基本特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主張固然不只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但是,沒有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就沒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也就沒有社會主義,動搖、脫離這個中心,就是動搖、脫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也就是動搖、脫離社會主義。
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解決中國所有問題的關鍵、基礎和「總鑰匙」。只有經濟發展了,主要矛盾得到有效解決了,才能為進一步解決其他矛盾創造條件。僅以解決就業問題為例。我們知道就業是民生之本。據相關資料統計表明,在我國,GDP每一個百分點增長可帶動80萬至100萬新增就業崗位。「十二五」期間我國要完成年均新增900萬就業崗位目標,必須繼續保持經濟平穩較快增長才能實現。
「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在總結新中國成立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三十多年偉大實踐得出的科學理論;是興國之要,是我們黨、我們國家興旺發達、長治久安的根本要求。
⑹ 為什麼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
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黨的基本路線的基石,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一條主線。只有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斷增強綜合國力,才能抓好發展這個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為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打下堅實的物質基礎,才能更好地解決前進中的矛盾和問題,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
從歷史與現實的角度看,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抓住了我國現階段的主要矛盾,符合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
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黨的基本路線的核心內容。把全黨工作重心從「以階級斗爭為綱」轉移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上來,進而形成「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是鄧小平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開辟了社會主義發展理論的新境界。新世紀新階段,我們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不動搖,堅持發展是硬道理不動搖,堅持把發展作為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不動搖,就是要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動搖,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
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由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決定的基本方針。我國正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是我國最基本的國情,也是我國「最大的實際」,中國的一切事情都要從這個實際出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矛盾,始終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這個矛盾貫穿於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整個過程和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在這個階段,黨領導人民建設社會主義的主要任務,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斷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雖然經濟發展不是發展的全部,但它卻是發展的核心。發展的問題,首先是一個改變落後、趕上先進的問題。在整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經濟總量的增長,始終是發展最核心、最基本的內容。沒有經濟總量的快速增長,其他各方面的協調發展就難以實現。當前,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要在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基礎上更加註重統籌兼顧,更加註重解決好社會發展中的薄弱環節,這樣才能有效地促進各種社會矛盾的解決。否則,我們將缺乏解決各種社會問題的物質基礎。
樹立落實科學發展觀必須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我們要全面推進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建設,實現經濟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要統籌城鄉發展、區域發展、經濟社會發展、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都必須依賴於堅實的物質基礎。只有具備了相應的物質基礎,才能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才能使科學的發展方式具有物質的依託。偏離了經濟建設這個中心,全面發展、增強國力、提高人民群眾生活水平,就只能是一句空話。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當然必須重視解決經濟社會發展中出現的不全面、不協調問題,但不是、也決不能動搖經濟建設這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