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談談當前宏觀經濟形勢
淺析當前宏觀經濟形勢
摘要:眾所周知當前國際及國內經濟形勢異常復雜。從國際上來看,世界經濟增長放緩,國際貿易增速回落,國際金融市場劇烈動盪,各類風險明顯增,歐洲債危機不斷加劇、美國經濟復甦乏力。從國內來看,2012年將是中國經濟「在持續回落中逐步趨穩」的一年,也是十分復雜的一年。政府實施「穩經濟、調結構、控通脹 」的經濟發展思路,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國內經濟總體保持穩健增長的態勢,但經濟穩定增長的同時,也暴露出一些隱憂和亟待解決的問題,我國經濟發展依然面臨眾多挑戰,經濟發展還有很多不確定性。
關鍵詞:形勢、貸款、債務、政府 一、國內經濟現狀
首先當前仍處於08年經濟危機的陰影之下而歐洲債務危機使全球經濟正走向二次探底,經濟危機的持續即調節恢復期一般是3-5年而我們當前正處於危機的尾聲階段,這一時期是消化庫存,平復心態,等產業升級或變革的時期。而要走出危機最主要的是需要產業變革或升級。當前2012年應該是危機末期,目前從各種經濟數據來看國內商品庫存依然嚴重,房地產懸而未跌,外貿出口正在減速,物價上漲通貨膨脹以及中小企業資金鏈斷裂等現象。
第一,房地產泡沫破裂風險。經過限購、緊縮貨幣等一系列的房地產調控,房地產價格終於出現了拐點,但根據國家統計數據來看,央行公布的房地產領域的貸款佔新增貸款的20%左右,國內銀行50多萬億元的貸款中,有30%以上的貸款是流向政府融資平台和房地產領域。如果房地產泡沫破裂的話,會對銀行體系產生重大沖擊,因此房地產調控的最理想的結果是實現房地產的軟著陸。中國社科院學術委員、社會學研究所所長李培林教授在2012《社會藍皮書》暨社會形勢報告會上表示:「整個房地產業若出現崩盤情況,會對經濟造成
致命的影響,如何處理新形勢下這一「兩難」問題成為推動經濟健康發展的關鍵階段。」
第二,關於地方政府融資平台的風險。2008年、2009年發放的地方政府融資平台的銀行貸款集中到期,同時地方政府的土地出讓金減少,地方政府融資平台還款來源減少,地方政府融資平台風險應當值得關注。
第三,經濟增速放緩。2011年到現在為止,經濟增長9%,那如果跟前十年,我們平均兩位數以上的增長率來比較的話,從數字上來說,中國經濟在放緩。中國經濟增速放緩的主要表現有三,一是房地產市場的惡化。其次是,中國凈出口的減少會逐步體現。原因之三是,宏觀調控政策將有一定控制的逐步放鬆過程,因此對經濟的影響會在2012年下半年表現出來。 經濟增長放緩跟我們經濟發展階段,跟我們目前我們面對的方方面面的新的約束條件有關系。中國經濟30年的快速增長,每個經濟崛起的時候都有高速的增長期,中國經歷了30年的高速增長,確實帶來了很長足的發展,但是中國經濟確實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這個發展階段很重要的標志性的東西,勞動力紅利逐漸開始消失。其實很多發達經濟體,當經歷了高速增長以後,勞動力紅利消失的時候,他經濟增長都在發生變化,他的潛在增長率都在發生變化,中國這個標志性的東西非常明顯,勞動力紅利開始消失,勞動力工資不斷上漲,而且勞動力的供給總是不夠,這是很重要的標志。
第四,中小企業資金鏈斷裂。國內企業因全球經濟疲軟等因素導致出口增長緩慢,國內投資因房地產調控和政府融資平台資金緊張而放緩,擴大內需艱難,通貨膨脹也沒有完全消除,中小企業發展環境有待改善,壟斷行業擠壓中小企業利潤空間等問題對2012年的經濟發展均將產生很大影響。
2. 我國當前的宏觀經濟形勢如何怎樣
當前宏觀經濟形勢很特殊,既不同於90年代中期以前的嚴重通貨膨脹,又不同於前幾年的持續通貨緊縮趨勢。雖然去年以來消費品物價指數由負轉正,投資品和部分生產資料價格漲勢強勁,去年九、十月後物價上漲趨勢較為明顯,但消費品價格除糧食等農產品上漲較快外,其餘比較疲弱,甚至還有下降。消費品物價指數總的看還在合理區間移動。當前我國雖然由於部分行業投資擴張較猛,引起部分物資如煤、電、油、運籌供應緊張,但我們的勞動力不緊張,失業率還在增長;資金不緊張。銀行存差很大;生產能力不緊張,大部分特別是製造業、工業消費品能力寬松甚至過剩.我國潛在的經濟增長率大約為9—10%。現在實際增長率僅及潛在增長率的下限,未到上限。不過碰到的瓶頸制約應當引起重視,因為它影響發展的全局。從經濟運行來看,當前既有局部過熱,特別是投資過多的現象,又有在總體上供大於求,有效需求不足的問題。前幾年,我國實行的宏觀調控政策,實質上是「從松」的經濟政策,積極的財政政策就是擴張性的財政政策,穩健的貨幣政策之所以講穩健,實際上是放鬆銀根的同時防範金融風險。現在通貨緊縮趁勢已經淡出,宏觀調控政策應該由「從松」的政策轉向「中性」政策。由「從松」轉向「中性」,就是要求適度收緊。現在積極的財政政策力度逐步減弱,方向正在調整轉型。穩健的貨幣政策也要從緊一些,但不能太緊。所謂不能太緊,就是說不能像治理嚴重通貨膨脹時採用約剎車手段。對一些消費熱點和投資重點還要繼續支持,還要支持擴大就業;但對過度的低水平重復投資要「削峰」,採取「中性」的宏觀經濟政策,實質上是要「雙防」,既要防止通貨膨脹苗頭的滋長,又要預防通貨緊縮趨勢重現。要堅持上下微調:松緊適度,這與中央提出的「穩定政策,適度調整」是一致的。
防止通貨緊縮趨勢,雖然目前並不緊迫,但還是要警惕其再現。從經濟走向上看,從去年到今年是從通貨緊縮趨勢向通貨膨脹趨勢轉化。因此,首先要擋住通脹苗頭的壓力,特別要注意控制投資的過度擴張。防止大起大落,關鍵是防止投資的大起。整體經濟的大起大落,往往肇因於投資的過度擴張。投資擴張的規律首先是引起投資品需求的擴張,繼而引起消費品需求的擴張,再進而引起生產能力和產品供應的擴張。故而物價走勢的軌跡,也是投資品和生產資料先漲,消費品後漲;終而因供大於求導致雙雙下跌。我國本輪物價上漲趨勢,也是上游產品價格漲幅高於下游產品。按照通例,下游最終消費品價格上漲滯後期約為半年到一年。但我國此輪物價上漲,上游產品能否順暢將漲價傳遞到下游產品,與過去相比,受阻因素頗多。如居民收入差距急劇擴大,就業增長落後於經濟增長,社保教育等支出預期加大等導致消費傾向下降,關稅減免,進口限制放寬取消,以及國際通縮尚未過去等等,最終消費需求受到上述種種限制影響,生產資料價格上漲難以向最終消費品傳遞。至於上游產品漲價能否通過成本推動最終消費漲價,未必盡然,主要原因是勞動工資。因為就業問題困難,漲不上去,通脹的一個核心機制即工資與物價的輪翻上漲,現在看不出有發生的跡象,所以現在離嚴重的通貨膨脹還很遠。在這種情勢下,過一兩年後,一些部門過度投資如果得不到有效控制而形成的生產能力過剩。會導致通縮壓力。所以,對新一輪投資擴張造成的產能過度膨脹要密切注意。通過投資規模的適當控制,我們既能遏止因投資膨脹而導致的投資品價格領先上漲,防止通脹苗頭滋長於先,又能抑止過度建設造成的產能過剩,防止通縮趨勢再現於後,實現雙防的目的。
現在宏觀調控當局對於防止通貨膨脹壓力非常警惕,並為此採取了收縮貨幣信貸一系列措施,是非常必要的。今年貨幣供應增幅和新增貸款規模的安排均低於上年實際水平,有助於約束投資過度擴張,控制物價上漲趨勢,使CPI同比增幅保持在3%左右。但亦不排除形勢發展出現不可預計的不確定因素,顯示出現有財政信貸政策調控力度不足,投資規模得不到有效控制,上游產品上漲趨勢迅速向下游最終產品傳遞,引起通脹預期驟升,泡沫性需求(包括對資產的需求和產品的需求)爆發的現象,推動通脹升級。如果CPI升至5%以上。並持續數月、半年以上,在通脹加劇的情勢下,則需考慮出台更加從嚴的調控措施,如大幅減少赤字國債,向上調整利率,進一步提高准備金率等手段,但這只是作參考的預想,且要有備用之具。目前至少在近期較少有現實的可能性。
現在讓人比較放心的是,通貨膨脹有益論的市場大大縮小了,大家提高了對防止通貨膨脹的警惕。像在87年、88年通脹時期那樣,有人鄭重其事地把通貨膨脹政策當作有利於經濟增長的政策在人民日報上公開推薦出來的事情不會再發生了,像在93—95年通貨膨脹時期那樣有人推出「兩位數的通貨膨脹不可怕,兩位數的經濟增長才過癮的主張,有人提倡有人響應的事情也不會再有了。這次出現通脹的苗頭後,某些利益集團對通脹的期待,也只剩下了「怕冷不怕熱」的微弱呼喊。但是社會上和政府宏觀調控當局更多傾向於對宏觀經濟運行進行理性的思考對策探討,這是一個很好的現象。
3. 我國目前宏觀經濟形勢是怎樣的
經濟運行狀況與特徵
1.1 2001年整體經濟運行狀況
過去的一年,國際形勢復雜多變,世界經濟和貿易明顯減速。從全球范圍來看,估計2001年世界經濟增長率約為1.5%,遠低於2000年4.7%的水平,美國2001年的經濟增長率僅為1.1%;日本2001年經濟的下滑幅度將為0.9%;歐盟2001年的經濟增長率預計為1.7%(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測數據)。與世界經濟形成鮮明對照的是,中國經濟在國內需求強勁擴張的推動下,依然保持了較高的增長速度。據權威部門的初步預計,2001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首次突破9萬億元大關,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7.3%,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增加值增長9.5%,全社會商品零售總額增長10%以上。可以認為,2001年作為「十五」計劃的第一年,其各項主要指標已基本完成,國民經濟整體上實現了「十五」計劃的良好開局。
2001年我國國民經濟運行的總體質量明顯提高。前三個季度工業企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相關,行情)達到119.2點,比2000年提高4.4點;全年實現利潤達到或略高於去年的4300億元,前三個季度財政收入實現242%的增長率,高於名義GDP的增長幅度,企業所得稅、個人所得稅與涉外企業所得稅的增長速度均在50%以上。
2001年我國經濟運行中出現了若干亮點。亮點之一是多年虧損的煤炭行業實現全行業扭虧為盈。在國家重點監控的14個重點行業中,2000年只有煤炭和軍工行業沒有實現扭虧。今年19月份,煤炭全行業實現利潤17.2億元,同比減虧增盈23.4億元。房地產投資與消費的迅猛增長是2001年我國經濟運行中第二個引人注目的亮點。受世界經濟環境變化和國內投資環境的改善導致資本凈流入的大幅度增長是第三個亮點。第四個亮點是西大開發的綜合效應開始顯現,對基本建設投資、最終消費和國際資本流入的增長均產生積極的正面效應。最後證券市場的制度建設取得重大進展為我國經濟運行抹上濃彩的一筆。2001年通過一系列對市場主體行為的規范與監管以及市場運行規則的變化從整體上為我國證券市場的開放與國際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1.2 2001年經濟運行基本特徵
之一財政投資拉動經濟增長消費需求貢獻度下降
2001年我國實現GDP7%的增長主要歸功於積極財政政策作用下的政府投資,其作用主要體現在基本建設投資和更新改造投資的增長上。由財政資金支持的基本建設投資在前十一個月的增長率為10.4%,比上年同期提高2.4個百分點,而且政府通過國債資金對技術改造的支持力度加大,導致前十一個月的更新改造投資增長203%,比上年同期提高31個百分點。
2001年我國消費需求基本上是平穩增長的態勢,預計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10%左右,與2000年基本持平,但是與去年消費需求對GDP增長的影響而言,2001年其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有所下降。國家統計局日前發布的《中國消費者信心監測報告》顯示,2001年12月份,綜合描述消費者對當前經濟狀況滿意程度和對未來經濟走向預期的消費者信心指數,在經歷了4個月的下挫之後,再次呈現攀升勢頭,從11月份的96.9點回升至97.1點。這說明,盡管世界經濟前景撲塑迷離,消費者仍然對中國經濟的走向保有信心。消費者信心指數的回升,首先應歸功於消費者即期收入的增長以及消費者對未來收入的預期,牽引消費者信心指數回升的第二個因素是總體經濟的表現,牽引消費者信心指數回升的第三個因素是物價及消費環境的變化。
之二經濟結構調整:力度加大速度加快
2001年經濟結構調整的成效表現在產業結構調整的結果是,重點行業全部盈利,長線產業(煤炭)成功扭虧,壟斷行業破冰在即,新興行業引領大勢。
結構調整優化的第一個表現是2001年全國14個重點行業實現全行業盈利,尤其是長期虧損的煤炭行業終於扭虧為盈。結構調整優化的第二個表現是企業技術改造投資項目對內需的拉動明顯。110月份,國有及其他工業企業完成更新改造投資3160億元,同比增長24.1%。在880個國債技改項目中,已經開工604個,到年底將有290個左右項目建成投產。這批項目的建成,預計可實現新增利潤158億元,新增稅金88億元,出口創匯17.5億美元。結構調整優化的第三個表現是,新興的高新技術產業增長快於其他行業的增長,這些新興行業包括移動通訊設備、電子計算機、程式控制交換機和光通訊設備行業,其中電子通訊設備製造業1-10月份銷售收入增長率達到20.5%,居各行業之首,比全部工業高出8個百分點。結
構優化的第四個表現是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的狀況開始有所轉變。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全面實施在國家財政的大力支持下,投資環境得到了極大的改善,投資增長速度遠高於東部發達地區和中部地區。結構優化的第五個表現是,一些壟斷行業包括民航業和電信業,在進行大規模的業內重組的同時,打破壟斷鼓勵競爭的政策方案相繼推出。
之三資本凈流入替代出口成為新的經濟增長動力
2000年我國出口出現27.8%超常增長,因此,今年的出口是在去年基數很高的基礎上起步的。今年出口增速逐季下降其中有正常的因素,但更主要的原因是由於美國經濟減速,世界經濟普遍不景氣。美國的經濟規模和進出口貿易均佔世界的四分之一左右,美國經濟發展的減緩,導致國際市場需求進一步萎縮。改革開放20多年來,我國經濟的對外依存度已經達到40%以上,外貿出口的下降,不但影響著我國的經濟增長,而且對於就業、稅收等也產生不利的影響。盡管從年中開始,我國採取了一系列擴大出口的措施,延緩了出口下滑的速度,但是預計今年出口能保持4%左右的增長速度已是難能可貴。
2001年利用外資的意外增長是世界經濟發展放緩給我國帶來的僅有的外部拉動因素。國際資本內流甚至可能接近500億美元,成為2001年我國經濟增長的新「三駕馬車」之一。2001年在外部投資環境發生變化的同時,我國推出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包括改善投資環境、保護知識產權和新的優惠政策,尤其是《中外合資企業經營法》、《中外合作經營企業法》和《外資企業經營法》的修訂,使我國今年在利用外資方面扭轉了自99年開始出現的增長率減緩的態勢,2001年合同外商直接投資增長速度達到45%以上,實際外資直接投資增長速度達到20%以上。
2經濟增長預測
2.1經濟增長的引擎
2001年我國經濟增長主要依賴於強勁的政府投資,其中主要歸功於房地產投資與更新改造投資的大幅增長,其二是外資增長對2001年經濟增長的貢獻顯著加大,而出口和最終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在下降。展望2002年的投資、出口、消費和資本凈流入,我們基本的觀點是,由政府投資主導的固定資產投資和資本凈流入仍將左右著明年的經濟增長速度,民間投資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依然較小,出口和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則繼續趨弱。
由於預期將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2002年我國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將可能保持平穩增長,估計其增長幅度將在11%-13%之間,略低於2001年。其中房地產投資和更新改造投資高速增長的態勢將繼續保持,估計其投資增幅分別在20%和18%左右,基本建設投資增幅度相對較低,大約仍在8%左右的水平徘徊。
2002年將是我國利用外資的最佳時機,有利的因素遠遠多於不利因素。其有利的因素主要表現在:1)2002年的國際經濟環境不容樂觀,甚至更加嚴峻。最樂觀的預期是美國經濟最快在2002年下半年才可能開始出現恢復性增長,因此中國將成為國際資本的避風良港」。中國宏觀經濟的穩健也鼓勵了境外投資者的信心,據美國全球商業政策委員會2001年4月的調查,外商直接投資中國的信心指數為1.69,居世界第二位,是世界上最具投資吸引力的地區之一。2)2001年我國成功加入WTO將對2002年的引進外資產生巨大的推動。3)為了有效利用國際資本參與西部大開發,國家推出了吸引外商投資的10大優惠政策,並把「西氣東輸」等重要工程向外資全面開放。預計2002年我國的資本凈流入將在2001年大幅增長的基礎保持強勁增長的態勢。由於外商直接投資率每增加一個百分點,我國GDP增長率平均增加0.3-0.4個百分點(張昌彩),資本凈流入將繼續成為2002年經濟增長的主要「發動機」之一。
2002年的出口由於國際環境未有改善和國內政策調整的空間有限,因此其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將呈持續下滑態勢。在2000年度,我國出口增長了27.8%,但這樣的強勁增長顯然在2001年急劇失速,出口增長放緩已是不爭的事實,預計出口在2002年的經濟增長中的貢獻將繼續呈下降的態勢。
2002年的消費預期將保持一個相對平穩的增長水平,一般的預測是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9.5%-10%,略低於2001年的增長水平或基本持平,其對經濟增長的貢獻預期會繼續下降。但是由於最終消費在我國GDP構成中的比例高達61.3%,因此其對經濟增長的意義仍然不可低估。
2.2 2002年經濟增長速度預測
權威的IMF對中國2002年的經濟增長持有樂觀的預期,據其估計,2002年即使全球經濟成長放緩,中國今明兩年經濟仍將強勁成長,預估2001年將達到7.5%的增長率,2002年預估為7.1%。IMF預估中國將不會像亞洲其他各國受到全球經濟放緩的影響,因為高科技產品出口僅佔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的一小部份,遠低於亞洲其他新興國家。其他機構對2002年中國經濟增長最樂觀的預測是增長7.7%,最悲觀的預測為6.5%。下面是全球權威機構對中國2002年經濟增長的預測數據:
●野村綜合研究所:2002年中國GDP增長7.7%
●所羅門美邦:2002年中國GDP增長7.6%
●OECD:2002年中國GDP增長7.2%
●IMF:2002年中國GDP增長7.1%
●亞洲開發銀行:2002年中國GDP增長7.0%
●摩根士丹利:2002年中國GDP增長7.0%
●世界銀行:2002年中國GDP增長6.5%
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對2002年GDP增長的預測結果是,依2002年國家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的不同力度,存在三種可能性。第一種可能性是在繼續保持增發國債規模(1500億元)和貨幣政策不保持穩定的情況下,GDP將實現7%的增長;第二種可能性是將國債發行規模提高到1800億元,同時要求狹義貨幣供應量M1增長不再持續下滑,GDP將實現7.5%的增長;第三種可能性是長期建設債券發行規模達到2000億元同時貨幣政策開始松動,M1增長14.5%,GDP的增長速度將達到8%。
國家計委宏觀經濟研究院的預測結果是,在保持擴大內需政策連續性、穩定性和必要力度的條件下,我國經濟仍能達到7%左右的增長率,如果世界經濟形勢較快轉入復甦,又能把入世的負面影響減少到最低限度,經濟增長率也可望達到2001年的水平。反之,經濟增長率則可能略低於2001年。
在綜合分析2002年影響經濟增長的諸多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的基礎上,考慮到一些不確定性因素,我們估計2002年GDP的增長有望維持在2001年的水平,圍繞7%的增長率水平其上下波動的幅度估計不會超過0.5個百分點,而向下波動的可能性大於向上波動。
2.3 2002年經濟增長的有利因素
1)由於美國經濟復甦和世界經濟前景具有較大的不確定性,國際投資環境的持續惡化對我國吸引外資將十分有利。
2)我國仍將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國內宏觀經濟政策環境有利於經濟的增長。從國家宏觀政策的取向上看,2002年將繼續執行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以促進國民經濟的平穩增長。
3)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有利於固定資產投資的增長。目前,西部大開發戰略已經進入實質性實施階段,國家制定的西部大開發的具體優惠政策正在逐漸落實。結合國家的「十五」計劃,西部大開發的重點工程如「西氣東輸」、「西電東送」、「南水北調」等特大型工程項目已經啟動。同時,西部地區也出台了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吸引內外資的優惠政策,這將有利於促進西部地區投資的增長。
4)最終消費的平穩增長將為2002年的經濟增長提供內需的基礎。國家調整居民收入政策有利於擴大居民的消費,農村費改稅和減負力度的加大、增加扶貧和轉移支付的財政支出將有望提高農民的收入;對行政事業單位實行提高基本工資的辦法來增加收入,全國各省市建立最低工資保障制度等政策措施都將對2002年的最終消費產生正面影響。同時2001年國家出台的一系列稅收政策和價格政策其效應將在2002年顯現出來。另外最近幾年逐步形成的部分消費亮點如假日經濟和住宅消費等,將在2002年繼續成為帶動消費的積極力量。
2.4 2002年經濟增長的不利因素
1)世界經濟持續下滑,對我國的出口貿易將產生不利影響。由於我國的外貿依存度已經達到非常高的水平,去年接近23.1%,近四分之一的經濟活動與國際市場有關,因此全球經濟的衰退與不穩定將使2002年我國的出口貿易形勢顯得異常嚴峻。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11月中所作的預測顯示,2001年全球經濟的增速僅為2.4%,而聯合國10月10日發表的一份報告則認為,2001年全球經濟增速將只有1.4%。全球經濟2002年的前景將主要取決於在世界經濟中佔有重要地位的西方各主要經濟體,特別是美國經濟的運行情況。從目前來看,美國經濟衰退出現放緩跡象。由於經濟衰退程度尚屬溫和,美國連續11次降低利率也將逐步對經濟產生刺激作用,美國經濟明年年中前後開始復甦的可能性較大。許多經濟學家認為,世界石油價格下跌、美國消費開支回升、企業庫存調整以及阿富汗戰事得手等有利因素,將使美國經濟有可能在未來幾個月內開始反彈。在美國經濟遭遇經濟衰退的同時,全球幾乎所有地區的經濟出現了20年來最嚴重的同步下滑。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最新預測,今年美國經濟增長率為1%,明年將下降到0.7%。今年歐盟經濟增長率為1.7%,明年放慢到1.3%。日本經濟今年將下滑0.4%,明年將再下滑1%。
世界銀行對全球經濟增長的預測謹慎樂觀。盡管其預期全球經濟將在2002年將開始復甦,其中發展(相關,行情)中國家的增長率預計將從2001年的2.9%增加至2002年的3.7%,隨著美國聯儲一再降息和推出財政刺激措施,美國消費者支出將會恢復,與此同時歐盟的降息和石油價格的下降,世界經濟在2002年將以1.6%的速度增長,但是世界銀行對全球經濟的復甦預期顯然缺乏信心,其認為在全球經濟運行態勢不穩的情況下,任何意外的沖擊影響均會被放大,並有可能將世界經濟推向衰退。
2)制約民間投資回升的體制性障礙未得到有效的解決。2001年政府在啟動民間投資方面推出了一系列的措施,但是收效並不顯著,2001年前三個季度集體投資與個體投資的增幅落後於國有經濟,遠遠低於其他經濟類型的投資尤其是股份制經濟的投資增幅。2002年影響民間投資的幾個主要的問題能否得到解決尚存疑慮。其一是投資的體制與機制問題,包括特殊行業的進入壁壘、融資機制、稅收制度等。其二是經濟結構失衡帶來投資環境不利的問題。基礎設施投資結構失衡、消費品投資結構失衡和投資品的投資結構失衡從長期看對民間投資形成制約。
3)2002年將可能重新面臨通貨緊縮的壓力。通貨緊縮是近年來一直困擾著我國的宏觀經濟運行。在經歷了2000年和2001年上半年的通貨緊縮緩解之後,自2001年第四季度開始,各類價格指數走勢再次全面走低,作為反映通貨膨脹先行指標的生產資料價格指數和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在2001年5、6月份由正變負,預示著2002年我國的經濟增長可能再次受到通貨緊縮的負面影響。
4)其他將對2002年的經濟增長帶來負面影響的因素包括:城鄉經濟發展不平衡,城鄉收入差距在繼續擴大;下崗失業壓力有增無減,影響居民的收入預期與消費信心,目前正在開展的事業單位改革和地方政府機構改革,使下崗分流問題更趨突出;社會風氣不良、腐敗現象普遍嚴重影響到正常的經濟運行,帶來的一些深層次問題將在一定程度上制約2002年經濟增長;企業發展的內在活力和創新能力不足,經濟持續快速增長的微觀基礎尚不健全。
2.5 2002年經濟增長的不確定性因素
2002年至少存在著下列的不確定因素影響著我國的經濟增長:一是世界經濟的下滑對我國經濟增長的影響是雙重的。對我國的出口將產生消極影響的同時卻可能加快我國的資本凈流入。二是入世後我國的宏觀經濟政策將會為符合WTO規則而進行調整,由於政策調整尚待時日,因此這種可能的政策調整會對我國經濟增長產生何種性質的影響目前難以判斷。三是我國入世後各貿易成員國與我國的貿易往來給中國經濟帶來的影響從長期來看是有利的,但是就短期而言,入世的正面效應與負面效應都存在,判斷那種效應更大存在著較大的困難。四是市場化進程加速,2002年各要素市場是否完全走出傳統經濟的模式,資源配置是否真正能夠市場化尚難預料。
3宏觀經濟政策
3.1就財政政策而言,積極的財政政策在2001年繼續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成效顯著,其對2002年的經濟增長仍然是最重要的驅動力,盡管其影響力有減弱的趨勢。同時對積極財政政策進行結構性調整的必要性開始凸現出來。
始於1998年的積極財政政策是我國在特殊的時期採取的一項特殊政策,是政府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反周期調節的一種嘗試。實踐表明這種積極的財政政策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為了鞏固前三年的政策效果,保持經濟政策的穩定性和推動國民經濟持續和健康的發展,2001年我國政府繼續實施了積極的財政政策。2001年的主要政策內容包括:增發1000億元建設國債,用於彌補前期基礎設施在建項目後續資金不足,一般不開工新項目;發行500億元特種國債,以支持西部開發,主要用於西氣東輸、西電東送、青藏鐵路、南水北調、生態建設等一些重大基礎設建設;繼續調整收入分配政策,提高機關事業單位職工工資和離休人員的養老金。
積極的財政政策對於我國持續保持GDP達到7%以上的經濟增長速度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但是與此同時,積極的財政政策開始受到批評。批評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其一,積極的財政政策作為一種短期的政策被長期化,以增發國債為主的政策其積極效應開始減弱。據有關人士測算(張昌彩),1998年下半年發行建設國債1000億,拉動當年GDP增長1.5個百分點;1999年發行建設國債1100億,拉動當年GDP增長2個百分點;2000年發行建設國債1500億,僅拉動當年GDP增長1.7個百分點。其二,以增加財政收入為目的的稅收政策開始對非政府投資和消費需求產生負面影響。近年來我國的財政稅收增長大幅度超過GDP的增長,2002年元至九月份的財政收入達到11872.3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24.2%,高於GDP的三倍多。這種財政稅收的超常規增長在反經濟周期的政策中有其合理性,但是由此給企業尤其是非國有經濟和農民帶來沉重的稅收負擔,其結果是直接導致民間投資和農村消費的減少。
因此,2002年是否需要繼續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理論界存在著較大的爭議。我們的觀點是積極的財政政策需要進行結構性的調整但是不宜取消。2002年我國經濟面臨的國際經濟形勢將不容樂觀導致我國的出口形勢依然嚴峻,投資與消費的增長也存在多種因素的制約,依靠出口、民間投資和最終消費均難以維持較高的經濟增長率,尤其是2001年我國經濟增長前高後低的走勢表明,積極的財政政策對2002年實現7%以上的GDP增長仍然是一個關鍵性的因素,因此不宜取消。積極的財政政策進行結構性的調整主要應當集中在兩個方面,其一,在繼續維持較高的長期建設國債總規模(1000億-1500億)的前提下,調整建設國債的投資方向,適當減少對基礎設施的投資,在保證在建項目和必要的新基礎設施項目資金需求的同時,加大企業技術改造項目的投資力度,對制度性的改革尤其是社會保障制度、中小科技性企業的投融資體制改革提供更多的資金支持。其二,調整和完善現行的稅收制度,擴大農村稅費改革試點的范圍,切實減輕農民的稅收負擔,增加農民收入和刺激農村消費的增長;繼續推進增值稅由生產型向消費型的轉型,統一內資企業和外資企業的所得稅,調動企業投資和消費的積極性。
3.2就金融政策而言,加強監管、防範風險和制度建設是我國2001年金融政策的主要基調,其中證券市場的制度建設和消費信貸政策是今年金融政策的亮點。2002年金融政策的重點應當放在改革銀行體制疏通貨幣傳導機制、適當增加貨幣供應量和謹慎制定國有股減持與流通政策等三個方面。
2001年我國貨幣政策繼續貫徹擴大內需為主的方針,在保持穩健的同時具有相對的靈活性,表現在靈活運用多種貨幣政策工具保持了貨幣供應量的適度增長。但是總體表現穩健有餘而發力不足,對2001年的經濟增長的作用不甚理想。利率政策方面,人民銀行調高再貼現利率,從2.16%提高到2.97%,外幣存款利率自2000年以來連續9次調低,今年元至八月份先後7次調整外幣利率,一年期美圓存款利率由5%下調至2%,比人民幣一年期存款利率低0.25個百分點,利率政策的另外一個重要表現是公開市場操作招標利率已經成為貨幣市場交易主體的主要參考指標,對市場利率的走勢起著重要的作用。信貸政策方面的突出表現是加大消費信貸的支持力度,使2001年的消費信貸獲得迅猛發展,截止八月底的消費信貸余額達到6115億元,累計增加1880億元,比去年同期增加583億元。
有必要對2001年的貨幣政策的得失進行反思與調整。在國有企業改革尚未完成的情況下,金融監管超前於中國經濟結構調整,過分強調金融風險,導致貨幣政策傳導機制不靈,貨幣供應量嚴重不足,不能適應當前的經濟增長需要。2002年的貨幣政策至少面臨著兩個方面的挑戰,首先,貨幣政策與積極的財政政策缺乏配合。通貨緊縮壓力猶存,導致實際利率過高,嚴重抑制了民間投資的快速增長,使政府投資對社會資金的帶動力與影響力受到限制。從資金供求的角度看,2001年存貸差進一步擴大,各層次貨幣供應量增速減緩,特別是M0和MI增速均較上年同期有較大下降。2001年10月,M0增長66%,比上年同期低33個百分點,M1增長率為123%,比上年同期低37個百分點,兩相指標均未達到年初設定的目標值。第二,從2001年9、10月份開始,銀行放貸困難,貨幣供應量下降。11月末,全部金融機構各項貸款余額為11萬億元,按可比口徑計算僅增長10.9%;1至9月份貨幣流動性比率(M1/M2)為37.2%,比年初有所降低,表明貨幣的流動性在減弱。由於人民幣的低利率政策已維持了相當長的時間,2002年降息政策的操作空間很小,降息的意義不大,甚至可能導致利率陷入「流動性陷阱」。
我們認為,2002年的貨幣政策的重點應當是繼續推進商業銀行體制改革、推進利率市場化以發揮其在宏觀調控中的作用。建議適度放鬆金融監管,積極疏通貨幣傳導機制。由於銀行體制改革關繫到貨幣傳導機制是否正常發揮作用,因此需要通過銀行內部體制改革和運行機制再造,解決商業銀行不良資產和多存少貸的問題。在利率政策方面,2002年在貸款利率下調空間有限的情況下,應大幅度增加貨幣供應量,降低實際利率,為社會民間投資的啟動和增長創造條件。
與貨幣政策的表現平平相比,2001年金融政策反映在資本市場的制度建設方面成效卓著。2001年證券市場相繼推出了一系列具有重大意義的政策措施,包括對境內投資者開放B股市場,使B股市場再次成為一個具有吸引力的投資場所和恢復其籌集資本的功能;實施新股發行由審批制向核准制的轉變,使證券市場由一個具有濃厚的計劃經濟色彩的市場向市場化方向邁出了具有革命性的步伐;而相繼實施的上市公司退市制度、開放式基金的推出、加強對市場主體行為的監管與打擊力度以及實行國有股減持政策等,對證券市場從微觀制度到市場規則進行全方位的改造,從而為證券市場的國際化奠定基礎。
2002年證券市場的政策將在以監管與規范為主基調的前提下,維護市場的穩定將受到重視,其中,國有股減持與流通政策將對2002年的證券市場產生廣泛與深遠的影響,我們對此保持謹慎樂觀。
主要參考文獻
1.國家計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堅持擴大內需方針積極迎接入世挑戰2001年宏觀經濟運行回顧與2002年展望宏觀經濟研究2002/1
2.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擴大內需、調整結構、推進改革,力保2002年我國國民經濟平穩增長2002中國經濟展望中國計劃出版社
3.李曉西:今年投資需求增長可彌補外需下降對GDP增長率的影響經濟研究資料2001/11
4.張昌彩:2001年宏觀經濟政策效應分析及今後政策建議宏觀經濟研究2001/12
5.蔣萬進:2001年貨幣政策及2002年展望2002中國經濟展望 中國計劃出版社
6.李泊溪:2002年中國經濟發展的政策選擇經濟研究參考2002/5
7.鍾偉:我國經濟增長中的「新三驅馬車」中國信息報2001/7/23
4. 中國宏觀經濟的狀況
展望2021年,中國經濟挑戰與機遇並存。從三大需求來看,消費復甦仍面臨較大壓力。由於近年來居民杠桿率上升速度較快,2020年更是呈現加速上升態勢,導致居民消費復甦十分緩慢。根據中國社科院的數據顯示,中國居民部門杠桿率由2019年末的55.8%上升至2020年第三季度末的64.1%。橫向比較來看,中國居民杠桿率在全球主要經濟體中已經處於較高水平。如果再加上住房公積金貸款以及民間借貸,粗略估算當前中國居民杠桿率已經十分接近美國。另外,2018年以來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續低於經濟增速,顯示居民收入增速仍處於趨勢性下行通道。以上均不利於消費進一步復甦。
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可能出現放緩。基礎設施投資方面,鑒於2021年經濟將延續復甦,寬松的財政政策將會逐漸退出,中央財政赤字率和新增地方政府專項債規模都將調降,城投企業融資也很可能出現收緊,因此基礎設施投資大概率出現下滑。房地產投資方面,鑒於近期房地產監管政策不斷升級,房地產企業融資持續收緊,預計房地產投資也將出現下降。製造業投資方面,鑒於國內經濟仍將持續復甦,製造業投資有望繼續維持增長。然而,考慮到製造業投資佔比相對有限,即便是製造業投資繼續增長恐難以對沖基礎設施投資和房地產投資的下滑。
出口有望繼續保持穩定。一方面,全球經濟復甦有利於外需繼續增長。尤其是拜登政府可能將出台更大力度的財政刺激措施,中國對美出口可能將進一步增多。另一方面,鑒於新興經濟體獲得疫苗的難度依然較大,實現大范圍接種需要的時間更長,預計2021年產業鏈供應鏈很難恢復至正常水平,中國將繼續獲得來自於其他新興經濟體的出口替代訂單。然而,考慮到當前出口佔全球貿易比重已經處於近年來高位,預計難有進一步增長的空間。
綜合上述分析,由於基數原因中國經濟在2021年上半年有望出現高增長,但全年可能呈現「前高後低」邊際走弱的態勢,預計全年經濟增速約為7.5%左右。
5. 當前宏觀經濟的狀況如何(蕭條、景氣),以及未來的發展趨勢
■2008年經濟增長走勢分析
●GDP增長高位走平
預計2008年我國GDP可望突破28萬億元,增長11%,其中上半年超過11%,下半年會有所回落。工業增加值的增長率受出口放慢的影響將會有所回落,但受國內消費旺盛的支撐,將繼續保持高位增長,預計增長17.5%。為了與以前經濟增長目標保持一致,國家對GDP增長的預期目標仍設定為8%。
●消費增速明顯加速
這是經濟增長周期處於中部(繁榮期頂部區域)的一個重要信號。這是因為隨著人們對經濟增長信心的增強及前期收入的快速增長,人們開始擴大消費,即經濟擴張由投資轉向消費(投資增長仍處於高位),因此,經濟增長將處於周期性最繁榮的區間。
●房地產下半年進入適度調整期
房地產特別是住宅的繁榮已經持續10年,我們估計在2008年奧運會之前,房地產仍將保持偏熱增長態勢,正處於中期繁榮的頂部區域,但由於受多重因素的作用,房地產在奧運會後可能步入中期調整期。這些因素是:持續過高的房價對住宅需求的抑製作用、供給的釋放及貨幣信貸的收縮效應以及人們對奧運會後房價上漲預期的變化等。房地產調整將明顯地帶動鋼鐵、水泥等相關重化工業調整,整體投資增長將會逐步放慢。
預計2008年城鎮固定資產投資規模為150694億元,增長2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將首次突破10萬億元,達104857億元,增長16.5%。明年就業增長的形勢依然較好。利用就業彈性預測方法,我們預計2008年城鎮凈增就業量將達到1032萬人,新增就業崗位繼續突破1200萬個。2008年城鎮就業增長的目標可設定為新增城鎮就業1000萬人,失業率控制在4.5%以下。
●物價增長走勢
2008年物價繼續加速上升的可能性較小,原因一是目前推動物價大幅回升的主要原因是食品價格,本輪經濟周期以來,除食品類的核心通貨膨脹率一直在1%上下窄幅波動,今年核心通脹率僅為0.7%,這說明經濟增長的內在通貨膨脹的壓力不大。推動食品價格上漲的農產品(31.00,-0.20,-0.64%)漲價帶有恢復性質,原因是短期性的供求不平衡;而且,我國農產品的供應是完全有保障的,豬肉的缺口持續時間也不會太長。二是在現階段的增長環境中,流動性過剩與貨幣供應量的持續偏快增長難以傳導到CPI上。流動性過剩問題沖擊的不是物價(CPI),而是資產價格,導致房地產與股票價格的明顯上升,並加劇投資需求的膨脹,即近階段貨幣供應量增加或流動性過剩與CPI關系較弱。
●出口增長與國際收支平衡預測
預計2008年出口增長將回落,主要是出口政策調整的效果所逐步顯現。這在今年8月份的出口增長中已有所表現。8月份出口總額為1113.6億美元,增長22.7%,比1-7月放慢5.9個百分點,比7月份大幅回落11.5個百分點,這顯示了7月份開始實施的出口政策調整的積極影響。另一個可能導致出口增長回落的因素是美國經濟增長受次級債危機的影響將趨於放慢。次級債危機的影響將會繼續深化,但不會導致美國經濟進入明顯的衰退或蕭條,不過,會使經濟持續一段時間處於相對低位增長,這對世界經濟景氣和外部對我國出口需求將產生一定的負面影響。
■2008年宏觀經濟政策取向
考慮到流動性過剩問題的繼續發展,「三過」問題依然突出,經濟增長盡管正在或逐步接近經濟周期的頂部區域,但地方政府的內在投資沖動仍十分強,另外受政府換屆效應及對奧運經濟增長的樂觀預期等因素的作用,2008年經濟增長可能會進一步高漲,因此,在繼續保持總體宏觀經濟政策的穩健性和連續性下,要適當加大貨幣政策的緊縮力度,特別是要防止實體經濟偏熱與虛擬經濟偏熱的相互強化,形成全面過熱的風險。
●繼續抑制投資增長
2005年之前出口增長是以外部拉力為主,而2006年以來出口增長是以推力為主,強大的推力和拉力的結合是導致2006年以來出口順差過大的主要原因,推力增大主要是因為投資增長持續偏熱,導致工業產能的集中釋放,外部失衡是因為內部失衡。抑制投資增長是解決內部失衡和外部失衡的關鍵。要通過繼續小幅升息和發行中長期公共債券的措施抑制房地產和工業的投資;完善信貸結構性調整政策,加大對房地產及相關高耗能產業的信貸收縮力度,同時增加對中小企業的信貸投放。
●價格調控的重點是房價而不是物價
價格調控的重點是房價,抑制房價過快增長主要是要調整房地產政策,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一是住房基本政策是只鼓勵家庭擁有一套住房,而對投資性住房採取較嚴厲的抑制政策,同時限制外籍人員購買住房;二是加大稅收調節作用,盡快出台徵收不動產稅政策,促進「賣房」;三是對購買第二套以上住房採取嚴厲的金融抑制政策,將購買第二套以上住房的首付提高到40%以上,並將其利率調整大幅提升,以抑制住房的投資需求。
●加快利率市場化改革,減弱人民幣升值預期
央行主要是管基準利率的穩定及其合理變化,其他利率逐步由商業銀行自主決定,應逐步縮小存貸款利息差,減弱商業銀行利潤對利差和貸款規模的依賴,從而有效地抑制商業銀行過強的貸款擴張沖動。要打破目前人民幣單邊升值預期、減弱人民幣升值固化的預期是金融政策最迫切的任務。
●繼續調低出口退稅率,加快外資政策的合理調整
建議進一步降低總體出口退稅率水平,重點是降低加工貿易出口退稅率,鼓勵一般貿易中技術含量高的產品出口,總體原則是鼓勵出口的政策應與鼓勵產業升級的政策一致,重點鼓勵升級型的重化工業品出口。逐步減弱地方政府的「引資偏好」,淡化對引資的數量考核指標,促進引資從行政引資、追求外資規模,向遵循市場經濟規律引資轉變。
gracewang97
6. 我國當前宏觀經濟形勢如何採取怎樣的宏觀經濟政策
當前宏觀經濟形勢很特殊,既不同於90年代中期以前的嚴重通貨膨脹,又不同於前幾年的持續通貨緊縮趨勢。雖然去年以來消費品物價指數由負轉正,投資品和部分生產資料價格漲勢強勁,去年九、十月後物價上漲趨勢較為明顯,但消費品價格除糧食等農產品上漲較快外,其餘比較疲弱,甚至還有下降。消費品物價指數總的看還在合理區間移動。當前我國雖然由於部分行業投資擴張較猛,引起部分物資如煤、電、油、運籌供應緊張,但我們的勞動力不緊張,失業率還在增長;資金不緊張。銀行存差很大;生產能力不緊張,大部分特別是製造業、工業消費品能力寬松甚至過剩.我國潛在的經濟增長率大約為9—10%。現在實際增長率僅及潛在增長率的下限,未到上限。不過碰到的瓶頸制約應當引起重視,因為它影響發展的全局。從經濟運行來看,當前既有局部過熱,特別是投資過多的現象,又有在總體上供大於求,有效需求不足的問題。前幾年,我國實行的宏觀調控政策,實質上是「從松」的經濟政策,積極的財政政策就是擴張性的財政政策,穩健的貨幣政策之所以講穩健,實際上是放鬆銀根的同時防範金融風險。現在通貨緊縮趁勢已經淡出,宏觀調控政策應該由「從松」的政策轉向「中性」政策。由「從松」轉向「中性」,就是要求適度收緊。現在積極的財政政策力度逐步減弱,方向正在調整轉型。穩健的貨幣政策也要從緊一些,但不能太緊。所謂不能太緊,就是說不能像治理嚴重通貨膨脹時採用約剎車手段。對一些消費熱點和投資重點還要繼續支持,還要支持擴大就業;但對過度的低水平重復投資要「削峰」,採取「中性」的宏觀經濟政策,實質上是要「雙防」,既要防止通貨膨脹苗頭的滋長,又要預防通貨緊縮趨勢重現。要堅持上下微調:松緊適度,這與中央提出的「穩定政策,適度調整」是一致的。
防止通貨緊縮趨勢,雖然目前並不緊迫,但還是要警惕其再現。從經濟走向上看,從去年到今年是從通貨緊縮趨勢向通貨膨脹趨勢轉化。因此,首先要擋住通脹苗頭的壓力,特別要注意控制投資的過度擴張。防止大起大落,關鍵是防止投資的大起。整體經濟的大起大落,往往肇因於投資的過度擴張。投資擴張的規律首先是引起投資品需求的擴張,繼而引起消費品需求的擴張,再進而引起生產能力和產品供應的擴張。故而物價走勢的軌跡,也是投資品和生產資料先漲,消費品後漲;終而因供大於求導致雙雙下跌。我國本輪物價上漲趨勢,也是上游產品價格漲幅高於下游產品。按照通例,下游最終消費品價格上漲滯後期約為半年到一年。但我國此輪物價上漲,上游產品能否順暢將漲價傳遞到下游產品,與過去相比,受阻因素頗多。如居民收入差距急劇擴大,就業增長落後於經濟增長,社保教育等支出預期加大等導致消費傾向下降,關稅減免,進口限制放寬取消,以及國際通縮尚未過去等等,最終消費需求受到上述種種限制影響,生產資料價格上漲難以向最終消費品傳遞。至於上游產品漲價能否通過成本推動最終消費漲價,未必盡然,主要原因是勞動工資。因為就業問題困難,漲不上去,通脹的一個核心機制即工資與物價的輪翻上漲,現在看不出有發生的跡象,所以現在離嚴重的通貨膨脹還很遠。在這種情勢下,過一兩年後,一些部門過度投資如果得不到有效控制而形成的生產能力過剩。會導致通縮壓力。所以,對新一輪投資擴張造成的產能過度膨脹要密切注意。通過投資規模的適當控制,我們既能遏止因投資膨脹而導致的投資品價格領先上漲,防止通脹苗頭滋長於先,又能抑止過度建設造成的產能過剩,防止通縮趨勢再現於後,實現雙防的目的。
現在宏觀調控當局對於防止通貨膨脹壓力非常警惕,並為此採取了收縮貨幣信貸一系列措施,是非常必要的。今年貨幣供應增幅和新增貸款規模的安排均低於上年實際水平,有助於約束投資過度擴張,控制物價上漲趨勢,使CPI同比增幅保持在3%左右。但亦不排除形勢發展出現不可預計的不確定因素,顯示出現有財政信貸政策調控力度不足,投資規模得不到有效控制,上游產品上漲趨勢迅速向下游最終產品傳遞,引起通脹預期驟升,泡沫性需求(包括對資產的需求和產品的需求)爆發的現象,推動通脹升級。如果CPI升至5%以上。並持續數月、半年以上,在通脹加劇的情勢下,則需考慮出台更加從嚴的調控措施,如大幅減少赤字國債,向上調整利率,進一步提高准備金率等手段,但這只是作參考的預想,且要有備用之具。目前至少在近期較少有現實的可能性。
現在讓人比較放心的是,通貨膨脹有益論的市場大大縮小了,大家提高了對防止通貨膨脹的警惕。像在87年、88年通脹時期那樣,有人鄭重其事地把通貨膨脹政策當作有利於經濟增長的政策在人民日報上公開推薦出來的事情不會再發生了,像在93—95年通貨膨脹時期那樣有人推出「兩位數的通貨膨脹不可怕,兩位數的經濟增長才過癮的主張,有人提倡有人響應的事情也不會再有了。這次出現通脹的苗頭後,某些利益集團對通脹的期待,也只剩下了「怕冷不怕熱」的微弱呼喊。但是社會上和政府宏觀調控當局更多傾向於對宏觀經濟運行進行理性的思考對策探討,這是一個很好的現象。
7. 如何看待當前宏觀經濟形勢
一、經濟增速放緩的因素比以往更加復雜,擔憂的情緒也很可能會被放大 首先,中國經濟下行壓力仍然較大,但不能由此斷言中國經濟正在走向『硬著陸』。如果與金融危機後的經濟急劇下滑相比較,這一輪經濟減速要更加緩和。 其次,中國經濟總體上呈現穩中趨緩的態勢,經濟運行出現了一些積極變化。一是國內需求實際增速正在回升。二是農業生產形勢向好。三是東部沿海一些省份經濟出現回穩跡象, 第三,這一輪經濟增速放緩有中長期因素的作用,觀察經濟增速放緩要考慮這些因素。這一輪經濟放緩有短期需求波動帶來的周期性調整因素,比如歐債危機持續發酵,對我國的外需影響很大,國內需求也受到多年來產能持續擴張、過剩壓力增大形成的去庫存的巨大壓力。 第四,當前我國經濟增速放緩主要是基於縱向比較,若橫向比較還是比較快的。 最後,這一輪經濟增速放緩的因素比以往更加復雜,擔憂的情緒也很可能會被放大。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尤其要增強信心,既要看到經濟下行壓力,更要看到潛在增長動力。 二、 重視影響經濟持續回穩的國內因素和短期因素 從國際因素看,我國經濟增長對投資和出口依賴程度較高,投資擴張形成的過剩產能往往通過出口釋放,當外部需求收縮時,出口下降並反過來會影響投資,從而拖累經濟增長。從當前國際經濟環境看,出口低迷的狀況還將延續一段時間,經濟增長仍將受到外需疲軟較大影響。 但是,影響經濟持續回穩的國內因素更值得重視。從國內看,一方面,產能過剩嚴重,抑制了工業投資增長空間。另一方面,企業去庫存壓力增大,效益持續下滑,也減弱了企業擴大生產的動力。而近幾個月來,工業增加值增速持續在低位徘徊。企業效益下降還導致了一些地區重新出現三角債等問題。 潛在增長率下降的影響通常會在一個較長的時間段逐步顯現出來,就當前的經濟增長放緩而言,短期因素還是主要的。一是出口增速大幅波動並放緩。二是投資增長的動力仍然不足。三是供給面下降幅度比需求面大。 三、重視經濟增速放緩可能帶來的各種影響,採取綜合措施穩增長 從目前的情況看,我們要重視經濟增速放緩可能帶來的各種影響,採取必要的措施穩增長,力爭實現全年的預期目標。這是因為,一方面,我國經濟速度效益型特徵十分明顯。另一方面,經濟增速持續放緩,還會增加就業壓力和社會矛盾。但是,我們不能忽視經濟增速放緩中長期因素。試圖用「轟油門」的辦法回歸高速增長的軌道,不僅現實條件不允許,就是採取各種方式短期內把速度提起來了,也往往會造成低效或無效投資,甚至帶來通脹風險和資產泡沫,最終也是難以持續的。 這一輪經濟增速放緩的因素相較以往更加復雜,穩增長也要採取更加綜合的措施。要把 擴大內需和拓展外需結合起來。當前,在增長方式尚未根本轉變的情況下,穩投資仍然是穩增長的重要條件。擴大內需最重要的還是要擴大投資需求。應該看到,擴大投資依然有較大空間。在合理調整優化投資結構、提高投資質量和效益的前提下,適當擴大公共投資支出是必要的。從中長期看,城鎮化是我國最具潛力的內需所在,不僅能創造投資需求,還能擴大消費需求。在擴大內需的同時,也要積極拓展外需,鼓勵企業拓展國際市場,尤其是潛力較大的新興市場。 把穩增長和結構調整結合起來。穩增長,既是為應對經濟增速的持續放緩,也是為結構調整和經濟轉型爭取時間和空間。同時要發揮市場機制優勝劣汰和資源重組的作用,淘汰落後產能,促進兼並重組,提高增長的質量和效益。 把宏觀調控和深化改革結合起來。在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沖擊中,我們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避免了經濟出現大的起落。但是,不能將應對危機沖擊時期政府更大程度地發揮調控作用作為一
8. 如何看待當前中國宏觀經濟所面臨的形勢
一、當前中國的宏觀經濟形勢
中國宏觀經濟的問題,其實質是雙重轉軌中的問題:一種轉軌是中國朝著工業化在加速,即中國很多問題是經濟高速持續增長本身帶來的問題;另一種轉軌是中國朝著市場化在轉變,中國很多問題的特殊性是源於特殊的體制的背景,特別是這種特殊的體制轉軌的背景。所以,中國現在宏觀經濟中的問題,其出路第一要靠發展,因為它是發展中產生的問題;第二要依靠改革,因為它很多問題的特殊性是源於體制轉軌。明確了這兩個背景,我們才能夠建設性地面對我們所討論的問題。
中國宏觀經濟現在面臨的問題,概括起來可以用一句話來說明:我們既面臨著通貨膨脹的壓力,同時又面臨著極其深刻的經濟衰退的威脅。那麼,這是否就是說中國經濟現在就進入了所謂的「滯漲」呢?我認為中國還遠遠沒有達到這種「滯漲」的狀態。就停滯來說,中國不是零增長,更不是負增長,中國還保持著非常高的增長速度,2008年預計不會低於9%,2009年普遍的估計是8%到9%之間。但是中國經濟又確實面臨增長速度放慢,而且顯著放慢的問題。2007年中國經濟增長速度是11.9%,如果2008年是9%的話,就是跌了將近3個百分點。年度之間這么大的速度下滑,應當說是震盪起伏非常劇烈的。所以,我們說,中國經濟相對於自己的速度來說是有明顯的回落,這是一個方面。
就通貨膨脹來說,中國現在的通貨膨脹水平並不高,接近兩位數,還不到兩位數。2008年上半年公布出來的一組數據是,工業品出廠價上漲7.6%,消費品零售價上漲7.5%,CPI是7.9%,真正漲幅高達兩位數的是:固定資產投資品10.1%以上,動力、原材料、能源11%以上,建築安裝費用14%以上,即與固定資產投資、與基建有關的事項;一般的消費品還是在8%以下,而且2008年第三季度的數據又有進一步的回落,CPI是7%。從這一點來看,我們物價上漲率的絕對水平並不是很高,因為我們對應的經濟增長的速度是很高的。但與過去相比,尤其是和1997以來12年的情況對比,中國的通貨膨脹水平確實又創下了新高。
這就是中國現在的特殊形勢。即說它是滯漲,還遠遠談不上,但它確實有經濟衰退的跡象,也有通貨膨脹壓力升高的威脅。
從1997年到2007年,中國的物價水平是在通貨緊縮的警戒線以下,從2007年8月到2008年9月份的這一次通貨膨脹與改革開放以來前3次的情況是不一樣的。截至本輪通貨膨脹,改革開放30年以來我們共經歷了3次通貨膨脹。第一次是1984年年底到1985年春天,那一次是因為1984年的秋天召開了十二屆三中全會。這次全會做出了關於全面開始經濟體制改革的重要決議。這時,老百姓就擔心經濟體制一旦放鬆,物價會不會上漲,於是就開始搶購,搶購持續了三、四個月,因當時老百姓手頭現金有限,到1985年2月份就回落了。第二次通貨膨脹是1988年的夏秋,1988年的北戴河中央工作會議做出了價格闖關的決定,這個決定做出之後,全國各地開始搶購,搶購3個月之後,中央做出緊急聲明,宣布價格闖關失敗。第三次大的通貨膨脹是1994年。鄧小平1992年南巡談話及中共十四大之後,全國掀起了開發區建設的熱潮,各地的投資需求空前高漲,拉動了價格水平迅速攀升,到1994年,商品零售物價指數上漲至24%。這三次大的通貨膨脹,不管其背景是什麼,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即直接拉動物價上漲的動力都是需求。需求拉動的通貨膨脹在短期里容易取得比較明顯的治理效果。而且宏觀經濟政策,無論是財政政策還是貨幣政策對需求管理來說,短期里都比較容易見效。但是這一次通貨膨脹與前幾次不同,這一次除了需求拉動的原因之外,具有明顯的成本推進的性質。這次需求拉動還起作用,主要是結構性的,主要是固定資產投資在拉動。這幾年我們的固定資產投資增長速度確實過快。改革開放以來我們投資增長的平均速度是13.5%。據我們對改革開放28年來的經濟實踐數據所做的統計學意義上的分析,在不發生較大的制度和技術變化的條件下,中國國民經濟現階段承受固定資產投資需求實際增長的波動幅度大體上為9個百分點,即上限只要不超過22.5%,就不會由於固定資產投資需求增長過快而導致總需求嚴重膨脹;下限只要不低於4.5%,就不會由於固定資產需求增長過低而使經濟進入嚴重衰退。即如果固定資產投資的增速在4.5%與22.5%之間波動,我們的經濟是能夠承受的。按照這個經驗來看,中國從2003年以來固定資產投資實際增長速度在剔除了價格因素之後,到2007年年底從來沒有低於24%,即連續60個月中國固定資產投資的增速明顯地超出了改革開放前28年中國經濟實踐經驗給出的我們國民經濟可以承受的上限。連續這么長時間超出了這個上限,帶來了一系列的問題,一個直接的表現就是中國固定資產投資品的需求量不斷地擴大,這就拉動了價格水平大幅度上升,與固定資產投資相關聯的,如鋼材、鋁材,即所謂的黑色冶金和有色金屬這幾年的價格上漲幅度都比較大.此外,我國東部發達省份的土地供給也十分緊張。 另外,投資品價格一旦上漲之後,就要擴大它的生產量,而投資品的技術特點是高耗能、高耗電的,這就帶來電力的緊張、煤炭的緊缺及運輸能力、石油的緊張。於是,就帶動了國民經濟的結構性價格上漲,即與投資有關的物品價格的快速上漲。可見,雖然拉動此輪價格上漲的有上游產品需求方面的因素,但更要緊的,是成本推進,其影響機制和涉及面也就更為廣泛和復雜。
社會一般有三個經濟主體:政府、企業和居民。現在這三個主體對未來成本提高帶動價格上升的壓力都有很高的預期和擔心。我們知道,政府是由公權力控制的。現在公權力控制的領域幾乎都存在一個對資源、設施過度使用、超前使用、破壞性使用的問題,而使用者對此造成的損失不付費、不補償。比如,環境這個公共領域。現在很多企業出口的產品有競爭力,原因在於它價格低,成本低,它不治理污染,它自然排放,所以它比歐美的企業有競爭力。歐美的企業要治理污染,它的成本就上去了,價格就上去了,競爭力就下來了。我們的企業對空氣的污染不計入成本。歐美國家的企業留下了干凈的水源和潔凈的空氣,而中國人是呼吸了污染的空氣,喝了污染的水,然後把產品出口到了發達國家。實質上,我們出口的不是產品,而是我們干凈的空氣和潔凈的水和未被污染的資源,留下的是污染。但是這種對環境的破壞早晚是要治理的。今天越破壞,越不治理,今天的成本越低,意味著轉移到未來的成本就越大。比如,兼有南北之靈氣的太湖就受到了很大的污染。據無錫市的領導談,即使用改革開放30年無錫市增長的全部財政收入都用於治理太湖,也難以使太湖恢復到被污染前的那種水質了。即用這30年經濟發展所掙的錢都用於治理太湖也抵償不了這30年發展對太湖的破壞。還有基礎設施方面,比如公路,本來是預計正常使用8年的,但車輛超載現象的出現嚴重縮短了公路的正常使用年限。這些超重車現在之所以有錢賺,實際上就是因為它對破壞的這些設施沒有付費。如果8年使用的路面5年就被破壞,這就等於新增加了3年的代價。現在的基礎設施費用越便宜,意味著將來要重新構建基礎設施所要投入的花費就越大,意味著轉移到未來的成本就越高。我們還可以舉出類似的許多例子,如資源開采,現在很多地方根本不考慮回採,怎麼方便挖,就怎麼挖,如此開采,短期效率是高了,產出也高了,價格有競爭力。但是這樣挖的結果是把礦脈給破壞了,將來回採的時候就要投入更大的成本,即將來產出的成本會更大。類似這種政府公權控制的領域里,過度破壞性使用、超前的透支性使用帶來的損失,我們現在並沒有人去付費。這就形成了在當前的發展過程中似乎成本很低,實際上是成本轉移給了未來的人們,這也就意味著未來的成本會很高。
從企業來看,上游產品的價格明顯漲上來之後就意味著下游產品的成本會漲上來。企業現在之所以不敢提價,是因為現在市場疲軟,它賣不動,一旦市場被激活,它就會把成本上升的這一部分貼到它的價格里去,它馬上就漲價,因為對它來說,成本推進的價格上漲的壓力已經非常的大了。
再看居民,這里主要是工資帶動的成本。工資主要是與CPI有關系的。2008年第一季度的CPI是8.3%,第二季度是7.9%,第三季度是7.0%,這都是12年來同期最高的水平。而且CH與大家的感受並不一樣,因為它選擇吃穿用住幾大類,這幾大類中,它選擇每一類中若干種有代表性的商品計算它的價格指數,然後把這幾種放在一起加權平均。它選擇的幾種有代表性的商品有漲價的,有降價的,有價格不變的。而老百姓在市場上買得多的商品多為漲價的,這樣老百姓對物價的實際感受就要比CPI反映的物價指數強烈得多。因為老百姓買得越多的商品,物價漲幅越大。這是同一枚硬幣的兩面,為什麼老百姓買得多的商品多是漲幅高的呢?正因為老百姓買得愈多,所以它才漲得高。市場就是這個道理。這就是為什麼大家感受到的物價與CPI反映的不一致的道理。各國都是這樣。因此,過一段時間,各國都要對CPI進行修正。如果不調整、不修正,它就愈來愈脫離市場的現實,它就越來越說明不了問題。即使這樣,2008年以來CPI也是本輪通貨膨脹以來最高的。居民這一次對CPI的感受是從基本生活層面開始的。2007年8月份CPI開始攀升,首先是從食品類開始的,比如豬肉等,這對全社會各行各業成本的影響是非常大的。成本大就會進入工資,進而影響物價。
因此,這次物價上漲,除了具有需求結構性拉動的作用之外,還有成本全面推進的因素。這就和過去三輪通貨膨脹不一樣了。而成本推進的通貨膨脹,要想治理的話,短時間很難見效。因為降低成本是一個非常復雜的過程,它需要在管理上、制度上和技術上等各個方面有相當大的變化,而這些制度和技術上的變化都不是短時間能夠明顯見效的。這就要求我們對治理通貨膨脹有一個長期的准備。
這次通貨膨脹還有特殊的國際環境的背景:全世界都在漲價,中國能不漲嗎?中國經濟的開放度愈來愈大,受世界經濟影響的程度也愈來愈大。剛開始,我們對這次全球漲價對中國影響的估計沒有這么嚴重,因為雖然中國經濟的開放度在提高,但全球化的融入水平還是在過程當中,影響應該是有限的。當時我們感到大概會有兩類商品對我們的影響比較大,但我們認為問題不大。現在看來,它比我們估計的影響程度要大得多。這就是兩個「油」:食用油和石油。關於食用油,當時我們認為全球農產品漲價對我們不會有太大沖擊。這幾年歐洲的主要產麥區受了災,非洲也有災荒,美國在調整它的生物能源計劃之後,減少了穀物的播種面積。這樣,整個世界的糧食市場就趨緊。本來我們中國糧食的自給率是99%,是可以自己平衡的。當時我們想,大不了我們封閉起來,糧食產品不出口,也不進口。現在看來,問題不是這么簡單。中國糧食產品進口的主要是植物油油料,近年來進口的油料已佔中國總需求量的60%左右,對進口的依賴度非常大。而恰恰這次農產品漲價,油料這一塊漲幅是最猛的,對我們的影響程度最大。如花生油在去年價格就上漲了近1倍,由於食用油在中國百姓生活中的地位,這次食用油漲價對人們的心理沖擊很大。提到食用油,這里順便提一下,中國的壓榨業基本上被外資壟斷了,而他們不用中國的大豆,不用中國的油料,他們認為不合格,他們主要用進口的。這就使得油料本身供求趨緊的狀況更顯得對進口的依賴度增大了。由此來看,外資對我們相關行業的控制確實值得我們認真反思。另一個是石油,「石油危機」之前,每桶是1.9美元,到2003年之前,也只是每桶20多美元,而前一陣子曾漲至每桶150多美元,前幾天回落了,也還是50多美元。中國每年對石油的消耗是以8%的速度在遞增,而且從中國目前的發展階段來看,未來我們對石油的需求還會大幅度地上升。2007年我們進口的石油占消耗量的54%,2008年則有可能超過60%。我們對石油進口的依賴度越來越高,而我們自己 石油產出的前景並不樂觀。因此,未來世界石油價格的變化會更嚴重地影響國內石油價格的變化。
由此來看,這次價格上漲,除了創12年來的最高水平之外,還有兩個特別的背景,一個是從中國改革開放30年的歷史背景來看,這一輪通貨膨脹,除了有需求拉動的作用之外,還有突出的成本推進的特點;另外,從中國走向世界的國際化背景來看,這次是在全球都在漲價的背景下,而全球都在漲價對中國又有一定的影響。這就使得我們對通貨膨脹問題不得不給予高度的重視。
與通貨膨脹壓力長期並存的是我們經濟衰退的威脅也相當深刻。2008年上半年有一組數據很值得關注。即中國2008年上半年的貨物運輸量的增長速度大幅度地下滑。2007年上半年貨物運輸量的增長速度是16.3%,2008年則是7.1%,也就是說,從增速來說,2008年比2007年同期差不多下降了一半以上。貨物運輸量下降了,庫存量就會增大,工商業企業的存貨就開始大幅度上升。存貨一上升,倉儲業的生意就好了。因此,在統計表上還有一個數,2008年上半年,倉儲業的營業稅大幅度上升,2007年同期,倉儲業的營業稅上漲率是負的2%,2008年倉儲業的營業稅上漲率是正的24%,倉儲業的實際業務量要比營業稅還要大。這兩個數據放在一起,就很值得考慮,這表明貨物的存量增大了,而貨物存量增大是經濟衰退非常重要的先行指標。在我們高度關注通貨膨脹的同時,其實,經濟衰退的先行指標就已經出現了。我們認為這種不景氣指標的出現不僅是個偶然的指標問題,而且有它的社會效果了,即失業問題。經濟一旦衰退,失業率就要上升。從1998年到2003年,中國每年的經濟增長速度是7.3%,那幾年特別是國有企業比較困難。「擺脫困境,抓大放小」,那幾年的增長速度相對來說比較低。當時城市登記失業人口是500多萬。城市勞動力是2億多人,失業人口佔2.2%。2007年的經濟增長速度是11.9%,但2007年年底登記的城市失業人口突破了1千萬,城市失業率超過了4%。這說明經濟增長並沒有帶來失業率的下降,且失業率幾乎成倍地上升,這很令人擔心。這種情況下,如果經濟增長率再降下來的話,失業率會更高。為什麼中國的經濟增長並沒有帶來失業率的下降呢?這源於中國正處於工業化的過程當中,工業化愈深入,資本愈排斥勞動。根據我們的研究,中國2007年的工業化指數已經超過0.4,工業化到了中期或者中後期,就是從一般加工工業和製造業為內容的工業革命朝著重工、重化工、基礎材料工業和動力工業以及裝備工業轉化,而這個轉化恰恰是資本密集型產業空前增大的時候,資本密集型產業的增大就是對勞動密集型產業的排斥。另外,中國還處於市場化過程當中,市場化就要鼓勵競爭,競爭就截減冗員。根據有關統計,上世紀80年代,中國GDP每增加一個百分點,新增加的就業崗位是240多萬個;上世紀90年代,GDP每增加一個百分點,新增加的就業崗位是170多萬個;現在GDP每增加一個百分點,新增加的就業崗位是90萬個。這就是中國的國情。再加上經濟出現周期性的波動,經濟增長速度出現回調,這個問題就會更加突出。因此,現在中國不僅是經濟增長速度開始回落,市場不景氣、市場衰退的跡象越來越嚴重,同時衰退帶來的後果,也就是失業的問題也會越來越嚴重。
這次衰退之所以引起人們的高度重視,同樣它與過去也不一樣,和改革開放30以來周期性的回調也不同,它也有著特殊的背景,也有兩個最大的特點
一個特點是:這次衰退是長期內需不足所導致的。多年來,在固定資產投資需求旺盛的時候,實際上就同時存在著消費增長乏力,導致內需疲軟的矛盾沒有得到有效的解決,這個矛盾一直積累到現在。
為什麼消費需求不足呢?第一個原因是投資增長速度過快,排斥了消費需求增長的空間。根據我們的研究,固定資產投資增長率每增加1%,消費需求就減少0.5%;若固定資產投資增長率達到所謂的上限22.5%後仍然增長,其每增加1%,消費需求就減少0.84%,基本把消費抵消掉了;若固定資產投資增長率達到30%後仍然增長,其每增加1%,消費需求將出現負增長。一個國家在一定時期內,社會儲蓄的增長量是既定的。總需求的增長量如果是既定的,最終用途一個是投資,一個是消費,如果投資需求增長過快客觀上就擠佔了消費需求增長的空間。因此,中國從2003年以來連續5年多固定資產投資過快的增長對消費需求就形成了非常顯著的排斥效應。
第二個原因是中國收入分配差距過大。這些年中國隨著經濟高速發展,收入分配差距過大也是個不爭的事實。高收入群體的收入增長越來越快,所佔的國民收入比重越來越高,而高收入群體的特點是消費傾向低,即消費占收入比重低,財富越是更多更快地集中到消費傾向低的群體手中,經濟增長帶來的好處也更多更快地沉澱到消費傾向低的群體手中,他們把這些財富或者用於儲蓄或者用於投資,但很少或者不用於消費,使得消費的增長與經濟的增長難以同步。
第三個原因是中國財政體系的不完善以及社會保障機制的不健全,使得人們對於未來的預期不確定性大大提高。為能夠承受未來更大的風險,人們往往增大現期的儲備以用於未來的支出。包括養老退休制度、失業保險制度、醫療制度、教育制度、住房制度等方面的改革和發展中的不確定性,都會促使人們增大儲蓄,相應減少現期消費。本來低收入群體的消費傾向是高的,財富增加後用於現期消費的比例應該是較大的,但由於對未來的擔心,越是沒有錢的群體越不敢花錢。這就形成了在中國經濟在高速增長,公眾的購買力水平不斷提高的情況下,消費品市場並沒有體現出與收入水平提升相對應的高速增長局面。
第四個原因是中國發展的本身出了問題,即城鄉二元化在加深。除了上世紀80年代初和2006年以來的一段時間,中國農民的實際收入有比較大的改善之外,其他時間農民實際收入的提升水平與國民經濟的增長速度嚴重地不相匹配。農民得到改革發展、經濟發展的好處相對少一些,中國城鄉之間的差距擴大了。現在中國的城市化率是42%左右,即中國大約有58%的人口收入增長很遲鈍。因此,中國13億人口這么一個大國的經濟增長,它的市場需求的增量主要依靠42%的城市居民的需求來拉動,而58%的農村居民的需求,也就是它的收入長期停滯或增長遲緩,這就使得中國經濟增長的需求動力在體制上過於狹隘。現在談建設新農村,刺激農民需求,啟動農村市場,擴大內需,這些都是有意義的。如為農村修路、鼓勵城市的商業企業到農村去銷售等,但這些不是啟動農民消費的根本,啟動農民消費的根本只有提高農民的收入水平。我們還要認識到刺激農民的消費需求與刺激市民的需求是不一樣的。市民的需求主要就是消費,農民的總收入主要用於生產支出,剩餘的才是消費支出。因此啟動中國農村市場,對農民來說,重要的是還不是刺激農 民的消費需求,重要的是活躍農村的投資需求,即生產需求。因此,第一,要提高他們的收入,使他們有投資能力;第二要使他們具有把財產變成資本的能力。現在農民承包的土地、房屋等是他們的資產,但不能變成資本,不能進入市場,不能變成可以增值的價值。所以,現在有人討論能不能抵押呀,能不能流轉呀,實際上就是使農民的資產變成資本。但這樣做的風險也極大,我們也不太敢輕易推動這樣大的變革。再一個,我們的金融體制改革要為農民提供一個籌資、融資的正規的制度安排。中國的2.6億農戶首先是生產者,而不是消費者。現在中國這2.6億個生產體,國家卻沒有為他們提供正規的籌資、融資的制度安排。他們的融資沒有體制保障,而且風險極大,承擔風險的能力極其脆弱。因此,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不在於給農村要修多少路,蓋多少樓房,而是為我們的農村逐漸引入現代的新的生產、生活方式,這才是最要緊的,包括他們的社會保障,包括他們作為生產者的投、融資的方式,都要納入現代的文明生活,現代的城市的生活。這就叫做城市化。一個最好的城市化,應該是大多數人過著現代城市的生活,有著城市的效率,但這個國家大部分的資源和土地保持著鄉村的寧靜。如果到處都是瀝青馬路,但人還都是農民,這就有問題了。
這兩個大的背景就使得我們對這一次的衰退對我們的影響以及由此可能引發的失業問題應該引起我們高度的重視。我們通常講,國際上失業的警戒線是7%,美國2008年的失業率可能就會達到7%。中國擁有世界上最多的勞動力的存量,我們有7.6億勞動力;擁有世界上最大的勞動力的增量,每年新增勞動力1300多萬;擁有世界上最大的勞動力蓄水池,就是1億多准備轉移的農村勞動力。我們原來有5億多農村勞動力,這些年轉移出來2億多,一個億進了城,一億多在當地的鄉鎮企業就業,還有3.4億多勞動力在農村種地。中國共有18.2億畝耕地,需要多少人耕種呢?根據我們在全國三個地區的調查,一個勞動力平均可以種10畝地,按這樣來算,18億畝耕地需要1.8億勞動力就夠了。現在農村的勞動力是3.4億,那就意味著還有1.6億多勞動力處於半失業狀態,他們隨時准備轉移到城市就業和其他非農產業的勞工市場。而且我們不能按國外通常的7%來算,因為我們勞動力的基數大,如果達到7%的話,人數的規模就會非常的大,它帶來的社會後果會更嚴重。
二、當前中國宏觀經濟政策的特點
針對近年來中國宏觀經濟既有通貨膨脹又有通貨緊縮的雙重壓力,2003年以來中國政府採取的宏觀經濟政策的特點是:淡化總量調控,強調結構調控。1998年5月之前,中國的宏觀經濟形勢基本都是需求大於供給,所以都是採取緊縮性的宏觀經濟政策。計劃經濟體制下的需求大於供給,不表現為物價上漲,因為物價是凍結的,它表現為排隊。排隊越來越長,報批項目等待審批的時間越來越久,消費者發的票證越來越多,憑票供應的東西越來越多。票證就是經濟學上所說的排隊模型,就是政府出面組織的排隊。為了保證最後一個人能夠買到一份,只有從第一個人開始就限制你的購買量。改革開放以後,當需求大於供給時,價格就開始上漲,就是前面所說的3次大的通貨膨脹。從1998年5月之後,中國開始出現過剩。這有兩個原因:一個是生產發展了,物產供應豐富了;還有一個更為重要的原因:體制原因,即市場化深入了。原來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很多東西不要錢,不要錢的東西永遠短缺;市場體制下許多東西需要付費了,這就使得很多物品開始出現存貨了。所謂生產過剩或不過剩,說起來是個生產現象,更要緊的是一個體制現象。相對市場購買力來說是過剩,但對實際需求來說並不過剩。1998年5月的工業和商業企業存貨是5萬多億,當年的GDP是8萬多億。1997年黨的十五大報告中提到第九個五年計劃宏觀經濟政策總的方向選擇是:整個「九五」期間「適度緊縮,保持不變」。當時主要是反通貨緊縮。2002年黨的十六大報告中提到:整個「十五」計劃期間,「以擴大內需為目標的積極的財政政策、穩健的貨幣政策保持不變」。即「九五」期間緊縮,「十五」期間擴張。2007年十七大報告中對總需求是緊縮還是擴張沒有明確。為什麼呢?因為現在是既不敢擴張,也不敢緊縮。如果是緊縮的話,對抑制通貨膨脹有幫助,但失業率、經濟衰退的威脅已經很深刻了。如果全面緊縮,失業率和經濟衰退會到什麼程度就很難預測。擴張的話,對解決失業有幫助,但通貨膨脹的壓力,尤其是前一段時間開創了12年來的最高,一旦全面刺激需求,可能造成嚴重的通貨膨脹。因此,前一段時間是既不能擴張,也不能緊縮。這樣看來,這幾年就是迴避總量政策,不提總需求如何,只提結構調控,稱之為「有保有壓,區別對待」。地區與地區之間有區別,產業與產業有區別,行業與行業之間有區別,同樣行業里,不同的企業之間也有區別。這樣的辦法從一定意義上說,也是無奈之舉。因為總量的目標確實不好選。這種結構調控的辦法其好處是使得宏觀調控避免總量的簡單性,其不足是有行政性。因為所謂結構調控其實質就是歧視性調控,而不是市場調控。 因為市場調控就是機會面前均等的調控。這種調控作為權宜之計可以,但不能長期化,不能體制化。長期來說,資源配置還要靠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這就是近兩年我們的領導人多次強調要深化改革,要通過完善社會主義競爭秩序來配置資源的原因。這次世界金融危機中,包括美國、歐洲和日本等政府聯手干預這么強烈,動輒幾千億、幾萬億的救市計劃,但它的主流經濟學家和政策的主導者仍反復強調,政府幹預的力量再大也只能是彌補市場失靈,而不能代替市場,否則,帶來的災難比市場失靈可能還要深重。我們認為,在現代社會,市場機制是配置資源的最有效的方式,在中國,改革帶來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和競爭的深入是我們未來努力的方向,這一點,我們不能動搖。2008年是改革開放30周年,這30年的經驗確實證明了這一條。
現在我們提出的問題是:現在是否到了需要明確總量的時候了。給人的感覺是,2008年上半年明確了,是朝著緊縮方向明確了。奧運會之後,隨著國際經濟形勢的變化,國內的經濟衰退驟然加速,中央的精神就調整為以擴大內需為主。這就說明現在的國際國內經濟形勢的變化,矛盾復雜的程度是我們難以想像的,變化速度之快也是我們難以想像的。幾個月之前,反通貨膨脹是主要的,幾個月之後,形勢就急轉直下,衰退就成為首要的問題。這就需要我們的宏觀調控及時地變化和跟進,僵化和呆滯恐怕都有問題。從2008年9月份之後,給我們的感覺是:總量是要朝著擴張的目標在變化。
9. 中國近五年經濟宏觀經濟形勢分析
一個由計劃經濟國家逐步向市場經濟國家轉軌的發展中的社會主義國家,市場經濟體制還遠遠沒有建立起來,轉型期需要持續相當長的時間,用物價指數等經濟指標這套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成熟市場經濟理論來衡量和評價中國經濟的宏觀形勢,並以此為依據對未來的發展趨勢作出判斷,雖然也可以說明一些問題,但卻很容易產生誤導和偏差。這也是國內學術界和理論界分歧巨大的原因所在。中國嘗試運用貨幣政策和貨幣手段來干預宏觀經濟發展態勢,屢屢收效甚微和近乎失靈,最終都不得不以來行政手段解決問題,其原因就在於完全市場化經濟條件下的經濟學理論,由於中國的具體國情不同,經濟學理論的基本前提條件和假設條件不一樣,照本宣科的結果,不僅說明和解決不了任何問題,反而將問題更加復雜化,陷入迷茫和爭論就是很正常的事情了。
對於這一點的感性認識,在國際油價近年來處於高價位運行,並不斷創出新高的時候,對中國經濟宏觀形勢的影響就看得十分明顯。
中國如果完全放開油價,與國際油價接軌,運用經濟學理論和模型,很容易得出將使中國的物價指數上漲2至3個百分點的結論,現實的反應也會很快體現出來,那麼自然就是一種通貨膨脹的態勢,遠遠不是如今有許多經濟學家所擔心的通縮陰影。所以說,中國的物價指數並非真實地反映了中國宏觀經濟的發展情況,加上中國國內經濟發展的區域狀況的嚴重不均衡,統計數字的誤差就將放大到失真的程度。
中國無論是在客觀上還是主觀上,都不存在經濟發展拐點和通縮的問題。城鄉的巨大差別,以及中國與國外發達國家相比,仍然存在著巨大的差距,都使得中國高速發展的勢頭難以扭轉。即使一時的有可能出現的通縮情形,也是由於社會基礎公共消費品(水、電、油等)的政府管制所掩蓋下出現的問題,並非投資下降所導致。中國在宏觀經濟領域出現一些所謂的?論,雖難以理喻但卻不難理解。由於社會基礎公共消費品的政府嚴格管制,使得這些特殊商品的生產和流通環節,以及相關管理部門的市場化程度很低,企業和相關部門的市場化改革的步伐十分緩慢,資源的有效利用和合理配置無法通過市場機制產生作用,依然是計劃經濟模式下的管理方式,所以才會出現非供求關系真實狀況反映下的「油荒」,煤電油運的瓶頸。
政府和經濟學家們的分析十分謹密與客觀,從局部和細節問題的解決上,方法和措施也是十分到位,但對於宏觀經濟態勢的把握總覺得有些力不從心,原因就在於改革的全局觀在現實中得不到充分的體現和發揮,對於世界經濟的發展狀況缺少經驗和深刻理解,對於中國宏觀經濟的未來發展缺少底氣和科學的指導。加息和人民幣升值,只不過是一種局部和細節的經濟關系調整,構建和諧社會,以及社會的均衡發展,需要的是統籌兼顧。油價的上漲,消費者自然不會滿意,但煉油企業虧損四百多億難道就是合理的嗎?方方面面都不滿意,實質上就是中國社會的社會生產關系沒有完全理順的現實反映,還沒有完全適應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宏觀調控看到和抓住這一點,才是真正找到了中國宏觀經濟發展的主要矛盾和症結。政治體制改革的步伐不加快,力度不加大,行政管理宏觀經濟的方式和現狀就無法改變,市場經濟體制就很難建立。經濟學家們一方面不希望政府過多地干預經濟的發展,一方面又擔心市場經濟發展的失控,需要依賴政府的管制。就經濟說經濟,割裂了經濟與政治的辨證關系,以及相互作用和影響。
分析中國的宏觀經濟形勢,不能簡簡單單地就事論事,依賴某個經濟指標得出一個簡單的結論。政治因素,地域環境,國際經濟形勢的發展與走向,中國的社會結構等諸多方面的因素都會對於中國宏觀經濟的發展產生不同作用。
中國的奮斗目標和理想是民族崛起和實現強國夢,那麼在宏觀經濟的理論研究和客觀實踐過程中,完全西化就是十分不足取的,一定要採取「揚棄」的態度。世界的發展,向全球化和不斷的加深加大社會分工的方向演變,中國一方面要在世界大分工中找准找好自己的位置,同時,國內的分工和細化也要同步進行。要同時發揮宏觀與微觀兩個積極性,解放社會生產力發展的一切束縛。充分發揮市場手段和計劃手段的各自優越性,保障經濟發展的持續性和健康。
世界是普遍聯系的。宏觀經濟形勢的研判也不能割裂開來進行。
10. 如何看待當前中國的宏觀經濟形勢
當前經濟增長穩中趨緩,在合理增長區間內運行
1.經濟增長減慢,供給結構優化。2014年一季度,中國GDP增長7.4%,較上年同期和全年均放緩0.3個百分點,是2009年一季度之後的最低增速。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8.7%,增幅較上年同期和全年分別放緩0.8和1個百分點,也創國際金融危機以來的新低,但經濟增長速度仍在年度7.5%左右的預期調控目標范圍之內。從各產業增長看,採掘業、粗鋼、水泥、玻璃、有色金屬等過剩行業產量增速放緩較大,是導致工業增速減慢的主要因素,而醫葯等高技術產業、裝備製造業繼續保持較快增長。農業發展平穩,第三產業增長7.8%,繼續延續2013年以來的增長勢頭並快於第二產業,旅遊、文化、信息、現代物流等服務業發展較快。三次產業結構和工業內部產業結構符合經濟轉型的要求,趨於優化過程中。
2.消費和出口基本穩定,固定資產投資減速。一季度,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名義增長12%,增幅較上年同期放緩0.4個百分點,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10.9%,較上年同期微增0.1個百分點。從外貿統計數據看,一季度,中國出口大幅下降,增速下降3.4%,同比回落21.8個百分點;進口增長1.6%,同比回落6.8個百分點;貿易順差167億美元,同比下降61%。如果剔除去年1-4月份大量套利資金通過貿易渠道流入中國的影響,一季度中國出口接近7%左右,與世界經濟和國際貿易增速基本吻合。從套利資金流入較多的香港貿易看,一季度內地對香港出口大幅下降31.3%,直接影響總體出口增速下降7.2個百分點,僅僅剔除對港出口中國整體出口增長3.8%。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7.6%,增幅分別較上年同期和全年放緩3.3和2個百分點,是一季度經濟減緩的主要因素。其中,製造業增長15.2%,同比放緩3.5個百分點,今年以來增速穩定;基礎設施投資增長20.9%,同比放緩4.7個百分點,今年增速逐月提高;房地產開發投資增長16.8%,同比3.4個百分點,但增速逐月回落。
3.就業形勢穩定。雖然經濟增速有所回落,但就業形勢較好,一季度城鎮新增就業超過300萬人,與去年同期基本持平;外出農民工增加288萬人,就業崗位繼續增加,失業率維持在合理水平。居民收入較快增長,一季度,全國農村居民人均現金收入3224元,同比名義增長12.3%,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10.1%。全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155元,同比名義增長9.8%,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7.2%。根據從2012年四季度起實施的城鄉一體化住戶調查,2014年一季度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562元,同比名義增長11.1%,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8.6%。
4.物價水平穩中趨降。一季度,中國居民消費價格上漲2.3%,漲幅同比放緩0.1個百分點; 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下降2%,跌幅同比擴大0.3個百分點,已經連續25個月呈現下跌態勢;房地產價格漲勢趨緩,按照住房銷售額和銷售面積計算的商品房價格下降1.5%,而去年同期為上漲17.7%;綜合反映價格總水平的國內生產總值縮減指數上漲0.4%。物價總水平特別是工業價格表明,製造業的需求仍低於供給能力,潛在經濟增長能力高於實際增長,但綜合就業、價格、經濟增長等指標看,中國經濟仍然處在合理增長區間內。
當前經濟增長減慢的原因
當前經濟增長減慢並低於潛在經濟增長速度,既有2013年下半年以來積極的財政政策擴張力度不夠、穩健的貨幣政策寬松力度不足的宏觀調控政策主動調整原因,更重要的是結構和體制問題制約宏觀調控政策的效果,並影響社會預期。
一是投資面臨一定的資金約束。2013年下半年以來,央行加強銀行體系流動性管理,控制貨幣信貸和社會融資總量適度增長,2013年下半年社會融資規模為7.14 萬億元,比上半年減少3.01萬億元;2014年一季度社會融資總量為5.6 萬億元,比上年同期減少5700億元。貨幣供給增速也有所降低,廣義貨幣M2由2013年4月的16.1%回落到2013年年底的13.6%,2014年3月進一步回落到12.1%。積極的財政政策執行力度弱於往年水平,2013年財政收入增長達到10.1%,超出預算目標2.1個百分點,而財政支出與預算數基本持平,僅增長10.9%,而2013年財政支出得以完成全年預算支出目標主要靠年終「突擊花錢」,1-11月財政支出持續低於10%的預算增長目標,12月份當月公共財政支出同比增幅高達20.3%。2014年1-2月份,全國財政收入增長11.1%, 財政支出增長6%,均低於預算8%和9.5%的水平。考慮到資金投放滯後半年對經濟增長發揮作用,2013年上半年融資總量擴大和下半年減少是2013年下半年經濟穩中有升的原因,也是今年上半年經濟減緩的主要因素。
二是融資成本居高不下。現階段,不管是人民幣貸款、中期票據還是房地產信託的融資成本,均處於歷史高位,二三線城市的房地產信託融資成本動輒10%以上,加上各種中間費用甚至高達17%。首先,近年來,產能過剩的國有企業、地方政府等缺乏利率彈性的部門和利潤水平較高的房地產資金需求旺盛,在政府加強房地產調控以及銀監會加強平台貸款管控後,上述部門大量通過發行債券、銀信理財合作等影子銀行進行融資,造成相關部門債務和杠桿水平過快上升,社會資金「借短投長」的期限錯配和對民營企業、中小企業的資金「擠出」等結構性問題進一步加劇。其次,銀行理財產品、電子金融等存款替代性金融產品及影子銀行等市場化融資渠道快速發展,在推進利率市場化的同時,「金融脫媒」現象愈演愈烈,導致金融機構融資成本上升。再次,受存貸比約束和銀行季末考核因素影響,在季末、年末及春節前後等時點,銀行高息攬儲,貨幣市場利率往往大幅飆升。最後,在中國國際收支逐漸趨向均衡,跨境資金由大舉流入轉為「有進有出」的雙向流動後,以往外匯占款過快增長導致基礎貨幣大量被動投放的情況也出現了變化。
三是人民幣升值滯後影響了中國出口,自2011年4月到2014年2月,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升值23%左右,匯率升值對出口影響的滯後期一般在1-2年。
四是多因素交織導致財政金融風險上升,影響市場預期。部分城市房地產市場出現調整、化解產能過剩和治理環境污染過程中一些企業出現破產倒閉、地方性債務迎來還債高峰、影子銀行風險增加。特別是房地產市場牽一發動全局,既關系產能過剩行業的發展,也是影響影子銀行和地方債務的安全,一旦出現資金鏈條斷裂,對金融穩定運行產生不利影響,並引起相關產業衰退,加大經濟下行壓力,財政收支矛盾也會加大。近來,中國已經出現了中誠信託、超日債等若干起金融違約事件。同時,隨著美國退出量化寬松政策,短期國際流動資本外流,可能引發國內資金緊張,加劇金融市場波動。
中國經濟的基本走勢
影響當前經濟增長減慢的因素還會繼續存在,中國經濟仍會延續穩中趨降的態勢。
1.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將有所放緩。投資需求如何仍是分析判斷當前經濟走勢的關鍵。中國的產能過剩呈現行業面廣、絕對過剩程度高、持續時間長等特點,鋼鐵、有色金屬、建材、化工、造船等傳統行業處於嚴重過剩當中,有的處於絕對過剩狀態,化解產能過剩必然影響製造業投資。2013年中以來,房地產銷售面積與銷售額增速逐月回落,三、四線城市商品房價格調整程度加大。今年一季度地產新開工增速大幅走低,土地購置面積增速也在下降,地產銷售增長已經接近停滯,購房者與房地產企業觀望情緒加重,房地產投資會繼續減慢。2013年新開工項目計劃總投資增長14.2%,較上年大幅減少14.4個百分點。2014年一季度新開工項目計劃總投資增速仍然較低,僅增長12.6%,意味著後續投資將有所放緩。但是,總體投資仍將保持適度增長:
一是占投資需求較大比重的基礎建設投資繼續穩定增長。國家允許平台公司發行部分債券對「高利短期債務」進行置換,加大債務重組力度,並提出在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和固定資產投資管理規定的前提下延長還款期限;通過發行1500億元鐵路建設債券,成立2000-3000億元鐵路建設基金吸引民間資本,為中西部和貧困地區鐵路建設籌資;通過國家開發銀行設立專門機構發行住宅金融債券,支持棚戶區改造。
二是營改增試點擴大范圍,大力發展養老、健康服務業等,有助於服務業投資保持快速增長。
三是在國家確保糧食安全,加大農田水利設施建設等政策的支持下,農業投資增長水平有望提高。同時,央行決定自4月25日起下調縣域農村商業銀行存款准備金率2個百分點,下調縣域農村合作銀行存款准備金率0.5個百分點。據測算,此次定向降准向三農領域釋放的資金將超過千億元。
四是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國有企業改革等有利於激發民營企業投資。今年初國務院已經取消和下放投資項目審批事項82項,並在加快制定政府權力清單;部分國企已提出了混合所有制改革方案。總體來看,中國投資增速將有所放緩,預計二季度固定資產投資將增長17%左右。
2.消費需求將保持基本穩定。消費需求對經濟增長的拉動在三大需求中屬於較為穩定的因素。一季度,最終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高達64.9%。當前,中國消費需求仍將呈現穩定增長態勢。一是就業穩定、居民收入增速回升,夯實了消費基礎。二是社保體制日益完善支持消費穩定增長。國家財政支出不斷向社保、公共衛生、教育、低保等民生領域傾斜;擴大社會保障覆蓋面,重點關注農民工、社會低收入群體社會保障情況;重視結構性失業問題,建立全國統一城鄉基本養老保險制度,這些措施有助於穩定消費者預期。三是信息消費、社區消費等新型消費模式拉動消費增長。伴隨著擴大信息消費政策的落實,智能手機、智能電視等產品的銷售加快,網路購物銷售迅速增長。同時,社區商業中心將逐漸轉變成城市的服務中心,居民相關商品與服務消費增長將加快。四是汽車類等熱點消費增長較快。汽車市場存在城市家庭、機構用車更新換代、消費升級的需求,仍將延續較快增長態勢;此外,中西葯品、通訊器材等消費增長較快。預計二季度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將增長12.6%左右。
3.出口需求將溫和回升至正常狀態。當前,全球經濟在發達國家向好的帶動下,有望延續溫和復甦態勢,國際市場需求逐步好轉。4月份IMF春季展望報告預計全球經濟增長3.6%,較上年加快0.6個百分點。全球經濟增長加快,有利於拉動中國出口增長。海關總署發布的中國外貿出口先導指數提升,預示著二季度出口相對樂觀。今年3月,中國外貿出口先導指數為41.7,較上月提升0.4;一季度出口先導指數月度平均值為41.6較去年四季度的39.4有明顯上升。
此外,今年以來人民幣匯率穩中有貶。美國退出量化寬松政策將引發國際資本流向發達市場,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上升壓力減小,匯率雙向波動可能性加大。截至4月底,今年以來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已出現1%左右的貶值。
但是,外貿增長面臨的制約因素仍不容忽視,新興經濟體在資本外流、本幣貶值、結構性風險等多重壓力下,經濟增長依然面臨較大下行壓力,將對中國出口產品需求不足;美國等國家的貨幣政策和世界貿易投資格局變化方向存在不確定性,國際市場爭奪日益激烈,中國出口難有顯著改觀。
總體來看,4月中旬之後對港貿易虛增基數因素將會消除,中國外貿進出口增速將回升至正常狀態。預計二季度中國出口將增長7%左右,進口將增長6.5%左右。
4.物價延續溫和上漲態勢。從工業品價格看,國際大宗商品價格基本穩定,輸入性通脹壓力不大。中國工業產能規模較高,供大於求的格局短期內不會改變,工業品價格仍將保持負增長態勢。從服務價格看,人口結構變化帶來低端勞動者工資上漲推動部分勞動密集型服務業價格上升。從食品看,2013年糧食再次增產,糧價基本穩定,並且由於中國糧價已經高於國際價格,糧價進一步上漲空間較為有限;生豬存欄規模較大,豬肉價格不會大幅上漲。從資源產品看,按照十八屆三中全會的要求,2014年是資源性產品價格改革時機較好的時間窗口,調整資源產品價格會推高物價。此外,二季度居民消費價格翹尾因素為1.5個百分點,較一季度回升0.4個百分點。總體來看,中國物價總水平延續溫和上漲態勢,既沒有明顯的通脹壓力,也不會出現通貨緊縮。預計二季度居民消費價格將上漲2.3%左右,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將下跌1.1%左右。
5.宏觀經濟增長將穩中趨降。國家信息中心開發的經濟景氣系統顯示,中國綜合先行指數的峰值出現在2013年3月,至今連續下降12個月,先行指數下降速度較為緩慢,並且在下降過程中還出現了小幅震盪的走勢。先行指數一般領先一致指數約6個月,先行指數平穩略降態勢表明二季度中國經濟仍會延續穩中趨降的態勢。初步預計,二季度中國GDP將增長7.4%左右,工業增加值增長9.1%左右。
政策建議
把經濟運行穩定在合理區間,是當前宏觀調控的首要任務。要堅持統籌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防風險,有前瞻性的加強宏觀調控,鞏固經濟穩定增長的基礎。著力推進經濟體制改革,穩定社會預期,堅決守住不發生系統性和區域性金融風險的底線。
1.加快推進落實積極的財政政策。一是落實財政支出的政策,加快撥付棚戶區改造、中西部地區鐵路、城市軌道交通、地下管網改造等建設項目資金,推進一批水利、糧食儲備、核電、水電等項目開工建設,加快盤活財政資金存量,重點用於民生領域和經濟社會發展薄弱環節。二是在進一步理順中央和地方事權關系的基礎上,盡快出台並實施財政轉移支付的意見,加強中央和地方政府轉移支付的清理和整合。三是加快推進營改增試點改革,將小微企業減稅等扶持政策落到實處。完善消費稅制度,積極推進房地產稅改革,加快煤炭資源稅從價計征改革,推進城市維護建設稅改革。四是加快建立規范的地方政府債務融資機制。規范地方政府舉債許可權,對地方政府性債務實行限額管理,逐步將地方政府債務性收支分類納入預算管理。在此基礎上,建立一個以市政債市場為基礎的,採取由中央確定總規模的市場調控性地方債制度,正式啟動省級和縣級政府在公開市場捆綁發放地方債。五是繼續發展政策性金融為基礎設施建設籌資。在必要時,可以考慮通過擴大政策性銀行專項貸款規模、資產證券化規模等方式,來增強開發性金融機構在穩增長和調結構中的作用。
2.適度靈活運用穩健的貨幣政策。金融調控要從資金供給和需求方面加強調節和引導,促進市場利率平穩運行。既要維持中性的貨幣信用條件來抑制經濟主體的加杠桿意願,也要切實降低實體部門的融資成本,防止社會資金成本過度上升危害實體經濟。
一是加強短期流動性調節,保證貨幣市場利率平穩運行。根據銀行體系短期流動性供求形勢,靈活運用公開市場操作常規流動性調節工具維持市場流動性合理適度,必要時可適度下調存款准備金率,以確保銀行體系流動性穩定、充裕。在流動性出現異常波動時,靈活運用SLO和SLF工具實現有選擇的「定向放鬆」,以防範流動性危機,維持市場平穩運行。
二是修改商業銀行法,取消商業銀行的存貸比限制,或適當調整商業銀行存貸比的計算口徑,降低商業銀行的資金成本,引導商業銀行降低信貸利率。
三是隨著利率市場化深入與互聯網金融的興起,「金融脫媒」對商業銀行傳統存貸款業務的擠壓也越來越強烈。銀行監管機構要重視利率市場化推進中商業銀行資產負債結構問題,重視「余額寶」、「易付寶」等互聯網金融和非銀行「理財業務」等影子銀行對商業銀行存款「抽血」的影響。引導和推動商業銀行轉型,加強金融監管,防止金融創新「冒進」帶來 「金融脫媒」過度,危害到銀行體系的平穩運行。四是貨幣當局需要通過密切監測跨境資金流動來把握外匯占款增長情況,加大匯率波動幅度,防止熱錢無序流動,增強中國貨幣政策的獨立性。
3.以城鎮化為抓手釋放內需巨大潛力。一是努力實現城鎮化投資主體多元化,引導民間資本和外資積極參與城鎮化建設。二是藉助高鐵發展契機推動城鎮化,帶動有效需求增長。三是加快改革相關制度,推動常駐人口獲得相應的市民待遇,按照城市全部人口的新構成特點,規劃城區的教育、文化、體育等社會公共服務體系,發展相應的醫療、養老、健康等產業,保證居民需求與供給的准確對接。四是根據各地房地產市場發展情況,適當放開房地產限購政策的限制,繼續支持自助性需求和改善性需求,防止房地產價格短期大幅波動。
4.全面深化改革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一是抓緊制定負面清單,積極發展混合所有制;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加大國有資本對水、電、氣、公共交通等公益性企業的投入;將國有資本收益上繳收入增量重點用於保障和改善民生投入。二是繼續減少和下放投資項目審批事項,抓緊制定政府權力清單。三是建立地方政府債券發行制度,允許地方政府合理舉債;建立有效的償債機制,地方政府應通過出售、轉讓或證券化國有資產償還債務,努力化解地方政府債務風險。四是加快金融體制改革,防範和化解金融風險。五是當前通脹較為溫和是價格改革的較好時機,應加快推進水、電、天然氣、石油等資源價格改革。
5.合理引導社會預期。一是應強化正向預期引導,明確當前經濟發展階段已經發生變化,正確認識潛在經濟增長率下降尋求新常態屬於客觀經濟規律。二是要強調當前各項經濟指標仍處於合理增長區間,經濟運行中存在的金融和財政風險總體可控。三是逐步建立市場對宏觀政策信號的合理預期,避免出其不意造成政策信號的混亂。四是明確調控政策信號,穩定社會預期,加快落實改革舉措,提振市場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