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狀態 > 中國經濟發展的政治因素有哪些

中國經濟發展的政治因素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3-01-20 00:31:48

㈠ 影響社會經濟發展因素有哪些,為什麼

第一 生產力的發展。主要表現是生產工具的改進、生產技術的提高還有勞動者生產積極性的調動。

第二 生產關系的調整。通過革命或改革使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的發展水平。

第三 國家或統治者重視採取鼓勵經濟發展的政策。如古代統治者獎勵耕織、勸課農桑、輕徭薄賦、十一屆三中全會中國共產黨把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獎勵科技發明等。

第四 穩定的國際國內環境。如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相對穩定的周邊環境和國內環境為中國的經濟崛起提供了良好的客觀條件等。

第五 經濟要發展人才是關鍵。各種專業技術人才和經濟管理人才是經濟發展非常重要的因素。

此外製約經濟發展的還有資金、市場、勞動力、交通、資源、教育等各方面的因素。

㈡ 影響國家發展的因素

問題一:一個國家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影響經濟增長的因素都是影響經濟發展的因素。但由於經濟發展的內涵要比經濟增長的內涵寬得多,因而影響經濟發展的因素也就要比影響經濟增長的因素多而復雜。其中,自然因素、人口數量、科學技術、文化教育等四大因素對一國經濟發展具有重要影響。
1、自然因素
自然資源的特點和在人類生產與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決定了一個國家所擁有的自然資源的數量、質量和構成及其分布狀況,對經濟發展關系極大。自然資源對經濟發展的作用或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第一,自然資源是影響勞動生產率高低的重要因素。在一定的生產技術水平下,自然資源數量的多少、質量的優劣不同,勞動生產率也就不同。
第二,自然資源是形成產品實體的物質源泉,其質量決定著社會產出品的效用,數量決定著社會產出品的規模。
第三,自然資源是制約產業結構的重要因素。一般說來,一國自然資源的構成不同,會由此形成與之相適應的不同的產業部門。
第四,自然資源制約著生產力布局。
2、人口數量
人是生產者與消費者的統一,人口發展必須與物質資料生產發展相適應。一方面,人作為生產者,是社會生產力的主體,一定的人口數量是經濟發展所不可缺少的,適當的人口增長也是戶動經濟發展的一個因素。另一方面,人作為生產者又是有條件的,不僅要同生產資料相結合,還要受年齡、體質和技能的限制。而人作為消費者又是無條件的,從生到死整個周期都要消費。人口的過快增長對世界尤其是發展中國家造成了巨大的壓力,同時還引發了各種社會問題,有的甚至直接威脅到社會的安定。
3、科學技術
科學技術作為第一生產力,不僅是經濟增長的決定性因素,對經濟發展的其他方面也起著巨大的推動作用。這些作用主要表現在:第一,它是人類認識自然、利用自然和保護自然的強大武器。
第二,能夠促進產業結構的不斷優化和高度化。
第三,能改變勞動者的就業結構和勞動力的構成,提高人類的生活質量。
第四,它是促進生產關系變革和制度創新的有力杠桿。
第五,它是促進文化教育知識的不斷更新,提高人們的文化素質,培養人才,開發人力資源的強有力的手段。
第六,為領導決策科學化、民主化、程序化奠定了基礎。
第七,能促進人們生活方式的現代化。
第八,能引起世界格局的深刻變化,使世界經濟發展和科技進步日趨國際化。
第九,它還是一國國防現代化的基礎,是維護國家安全和世界和平的強大力量。
4、文化教育
對人力資源的開發是通過人力投資實現的,它包括兩個方面,一是體力投資,一是智力投資。教育是對人的智力投資,是提高人力資源質量的各種途徑中最重要的途徑。教育雖然不能直接提 *** 品,但能提高生產產品的勞動者的智力素質和思想素質,從而是推動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和源泉。尤其在當代,如果說科學技術是帶動經濟發展的火車頭,那麼,教育則是推動這個火車頭的動力源。據聯合國科教文組織1985年的統計,文盲數與人均國民生產總值按相反方向變化。經濟發達國家平均文盲率為2.1%,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為8324美元;發展中國家平均文盲率為38.2%,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則下降為656美元;最不發達國家平均文盲率為67.6%,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僅為195美元。
教育對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教育能夠提高普通勞動者的知識和技術素質。經過教育形成的勞動者的知識和技術的存量越大,越來越成為當代經濟增長的重要源泉。現代經濟增長有兩個趨勢,一是從資本――收入比率的長期變......>>

問題二:試分析影響一個國家經濟增長的因素都有哪些 影響經濟增長的因素都是影響經濟發展的因素.但由於經濟發展的內涵要比經濟增長的內涵寬得多,因而影響經濟發展的因素也就要比影響經濟增長的因素多而復雜.其中,自然因素、人口數量、科學技術、文化教育等四大因素對一國經濟發展具有重要影響.
1、自然因素
自然資源的特點和在人類生產與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決定了一個國家所擁有的自然資源的數量、質量和構成及其分布狀況,對經濟發展關系極大.自然資源對經濟發展的作用或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第一,自然資源是影響勞動生產率高低的重要因素.在一定的生產技術水平下,自然資源數量的多少、質量的優劣不同,勞動生產率也就不同.
第二,自然資源是形成產品實體的物質源泉,其質量決定著社會產出品的效用,數量決定著社會產出品的規模.
第三,自然資源是制約產業結構的重要因素.一般說來,一國自然資源的構成不同,會由此形成與之相適應的不同的產業部門.
第四,自然資源制約著生產力布局.
2、人口數量
人是生產者與消費者的統一,人口發展必須與物質資料生產發展相適應.一方面,人作為生產者,是社會生產力的主體,一定的人口數量是經濟發展所不可缺少的,適當的人口增長也是推動經濟發展的一個因素.另一方面,人作為生產者又是有條件的,不僅要同生產資料相結合,還要受年齡、體質和技能的限制.而人作為消費者又是無條件的,從生到死整個周期都要消費.人口的過快增長對世界尤其是發展中國家造成了巨大的壓力,同時還引發了各種社會問題,有的甚至直接威脅到社會的安定.
3、科學技術
科學技術作為第一生產力,不僅是經濟增長的決定性因素,對經濟發展的其他方面也起著巨大的推動作用.這些作用主要表現在:第一,它是人類認識自然、利用自然和保護自然的強大武器.
第二,能夠促進產業結構的不斷優化和高度化.
第三,能改變勞動者的就業結構和勞動力的構成,提高人類的生活質量.
第四,它是促進生產關系變革和制度創新的有力杠桿.
第五,它是促進文化教育知識的不斷更新,提高人們的文化素質,培養人才,開發人力資源的強有力的手段.
第六,為領導決策科學化、民主化、程序化奠定了基礎.
第七,能促進人們生活方式的現代化.
第八,能引起世界格局的深刻變化,使世界經濟發展和科技進步日趨國際化.
第九,它還是一國國防現代化的基礎,是維護國家安全和世界和平的強大力量.
4、文化教育
對人力資源的開發是通過人力投資實現的,它包括兩個方面,一是體力投資,一是智力投資.教育是對人的智力投資,是提高人力資源質量的各種途徑中最重要的途徑.教育雖然不能直接提 *** 品,但能提高生產產品的勞動者的智力素質和思想素質,從而是推動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和源泉.尤其在當代,如果說科學技術是帶動經濟發展的火車頭,那麼,教育則是推動這個火車頭的動力源.據聯合國科教文組織1985年的統計,文盲數與人均國民生產總值按相反方向變化.經濟發達國家平均文盲率為2.1%,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為8324美元;發展中國家平均文盲率為38.2%,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則下降為656美元;最不發達國家平均文盲率為67.6%,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僅為195美元.
教育對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教育能夠提高普通勞動者的知識和技術素質.經過教育形成的勞動者的知識和技術的存量越大,越來越成為當代經濟增長的重要源泉.現代經濟增長有兩個趨勢,一是從資本――收入比率的長期變動來看,資金相對於收入而言使用得越來越少;二是國民收入相對於國民資源(用於生產收入的土地、實際勞動量和再生產性基金的數量)而言增長得越來越快.產生這兩個趨勢的根源是人力資源......>>

問題三:影響中國發展的因素有哪些 你問的是哪個方面?經濟、政治、軍事?
中國經濟發展的原因:
1、郊區城市化
2,國土、礦藏資源完全貨幣計量在賬面上顯示出GDP增加
3.在追求GDP高增長中陞官發財推動大手筆規劃經濟的高漲。

問題四:影響中國經濟的發展的因素有哪些 國經濟呈現出新常態,有幾個主要特點:一是從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二是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升級,第三產業消費需求逐步成為主體,城鄉區域差距逐步縮小,居民收入佔比上升,發展成果惠及更廣大民眾。三是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提出了新常態將給中國帶來新的發展機遇。第一,新常態下,中國經濟增速雖然放緩,實際增量依然可觀。經過30多年的高速增長,中國的經濟體量已經今非昔比。2013年一年中國經濟的增量就相當於1994年全年的經濟總量,可以在全世界排到第17位。即使是7%左右的增長,無論是速度還是體量,在全球也是名列前茅的。第二,新常態下,中國經濟增長更趨平穩,增長動力更為多元。有人擔心,中國經濟增速會不會進一步回落,能不能爬坡過坎?風險確實有,但沒有那麼可怕。中國經濟的強韌性是防範風險的最有力支撐。我們創新宏觀調控的思路和方式,以確定的戰略和所擁有的政策儲備,我們有信心、有能力應對各種可能出現的風險。我們正在協同推進新型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農業現代化,這有利於化解各種成長的煩惱。中國經濟依賴國內消費需求拉動,避免依賴出口的外部風險。第三,新常態下,中國經濟結構優化升級,發展前景更加穩定。2014年前三個季度,中國最終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48.5%,超過了投資。服務業增加值佔比46.7%,繼續超過第二產業。高新技術產業和裝備製造業增速分別為12.3%和11.1%,明顯高於工業平均增速。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下降4.6%。這些數據顯示,中國經濟結構正在發生深刻變化,質量更好、結構更優。第四,新常態下,中國 *** 大力簡政放權,市場活力進一步釋放。簡言之,就是要放開 *** 這只看得見的手,用好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比如我們改革了企業登記制度,前三個季度全國新登記注冊市場主體920萬戶,新增企業數量較2013年增長了60%以上。同時,我們也清醒地認識到,新常態也伴隨著新問題、新矛盾,一些潛在風險漸漸浮出水面。能不能適應新常態,關鍵在於全面深化改革的力度。我在2013年工商領導人峰會上說過,中國改革已經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我們要敢於啃硬骨頭,敢於涉險灘,敢於向積存多年的頑疾開刀。

問題五:影響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發展的因素有哪些 1.江南地區雨量充沛,氣候較熱,土地肥沃,具有發展農業的優越條件。
2.從東漢末年開始許多人為了躲避北方戰亂,逃到江南地區。西晉後期以來,在中國古代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人口遷徒浪潮中更多的北方人遷到江南給江南地區帶去了勞動力,和先進的生產技術、不同的生活方式。
3.那時候江南戰爭相對較少,社會秩序比較安定。

問題六:影響我國經濟發展的因素有哪些? 作為我國第一大貿易夥伴的美國實體經濟疲軟,直接造成我國的出口企業面臨嚴峻形勢,首當其沖受到影響的是金融、證券投資、國際貿易、房地產、汽車等行業。此時正值大學畢業生求職的重要時期,金融危機會給大學生就業造成多大的影響,還難以預測,但目前可以初步判斷,隨著金融危機影響的日益擴散,首先是跨國公司和外包公司業務萎縮,會減少用人數量及其凍結招聘;其次國內為國外產業提供零部件、原材料、半成品的製造業、出口型企業也會受到影響;當然會影響到下游的原材料和能源工業影響較大。 *** 救市政策出台,會 *** 建築業的需求,從而帶動原材料和能源工業的恢復,但是見效果有一個滯後時間,所以正在找工作的大學生還不一定能感受到政策的效果。2009屆大學畢業生需要就業的高達600多萬,就業形勢不容樂觀。 受影響較大的是財經類專業,因為企業業務萎縮,首先減少的是財經類管理人員的需求,其次是技術人員的需求。其次是建築、能源、機械、 IT類專業會受影響。這種影響表現在兩個方面,企業招聘人數下降帶來的就業率下降,由於大學生就業市場的賣壓增加造成薪資下降。即便是不在上述的專業范圍內的大學畢業生,也會由於市場的大環境而不得不接受較低薪資。
對於已經就業困難的專業、地區 和大學,這次經濟蕭條是雪上加霜。所以,應屆大學畢業生應該調整求職心態和期待,渡過最嚴重的一次經濟蕭條與就業冬天。如果就業不行或沒有理想就業,不妨以讀研和留學來躲幾年,待就業形勢好轉再行求職。要提醒大家是,經濟不好時美國人讀研的特別多,留學非常難錄取和獲得資助,同樣國內考研競爭也會很激烈。希望教育部拿出 *** 四萬億救市的氣魄來,馬上把研究生招收名額大幅度增加。

問題七:影響國際經濟法發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1.國家力量――使國際經濟法總是更多地表達了強國的意願;
2.經濟全球化;
3.非 *** 組織的力量――對國際經濟法的未來走向可產生重大影響的非 *** 組織當首推環境保護組織和工會組織;
4.商人自己的立法――國際商會近幾十年來主持制訂了各種商事慣例;
5.跨國公司的發展;
6.聯合國大會決議是國際經濟法的淵源礎
7.WTO多邊貿易體制的發展;
8.科技的進步――信息技術的突飛猛進對現行的適應於傳統商業交易活動方式的國際經濟法律制度構成了嚴重的挑戰和沖擊;
好像就是這些

問題八:?影響經濟發展的因素? 有利因素 1.國家仍將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國內宏觀經濟政策環境有利於經濟的增長。一方面,財政收入的大幅度增長為執行積極的財政政策創造了物質條件。另一方面,我國經濟運行目前仍未進入良性循環的軌道上,仍需積極的財政政策的支持。 2.加入WTO的預期有利於擴大吸引外商直接投資規模和擴大我國傳統工業品的出口。保守的估計,2002年我國利用外資的增長幅度將在20%左右,這將對2002年我國固定資產投資的增長和國民經濟的良好運行產生積極的作用。此外,加入WTO之後將為我國外貿出口建立良好的外部環境,有利於我國擴大服裝、紡織、輕工等傳統工業品的出口。 3.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有利於固定資產投資的增長。從國家保持經濟政策連續性的取向及西部開發的持續性需求可以判斷,2002年國家仍將在發行的專項經濟建設國債中撥出專項資金用於西部開發,因此西部地區投資的環境將進一步改善。一旦國民經濟形勢好轉,西部地區將成為新的投資熱點,並將帶動全國投資的增長。 4.國家調整居民收入政策有利於擴大居民的消費。從發展來看,由於國家財政增收幅度較大,且擴大內需是宏觀調控的重要任務之一。因此,在2001年下半年或2002年國家仍有可能進一步提高 *** 公務員及事業單位職工工資、增加社會保障支出,從而為2002年居民的收入增長和消費的增加創造物質條件。 5.我國現階段形成了部分消費亮點,可以帶動消費的穩定增長。經過近幾年的培育和發展,我國目前已經形成了一些消費亮點,可以促進消費的穩定增長。亮點之一是住房消費;亮點之二是居民的汽車消費;亮點之三是通信及電子產品的消費;亮點之四是節假日消費及旅遊消費。 不利因素 盡管目前經濟運行出現轉機,但經濟持續健康增長的基礎仍然不牢固、經濟增長的內在動力仍然不足,經濟運行中存在深層次問題尚未解決。具體來看,2002年經濟運行存在以下不利因素: 1.世界經濟持續下滑,對我國經濟運行將產生不利影響。自從美國經濟去年第四季度急劇放慢以來,全球經濟陷入了疲軟的狀態。 美國經濟減速和瀕臨衰退,其內需必然萎縮,從而減少從其他國家的進口,對全世界各國的經濟增長將產生巨大的負面影響。盡管美國 *** 採取了連續七次降息、減少稅負、增加財政支出等一系列措施,但仍未扭轉美國經濟下滑的局面。 日本經濟在陷入連續10年的經濟停滯後,受美國經濟持續下滑的影響再次陷入衰退之中。目前日本經濟仍在繼續惡化,短期內難有起色。 受美日經濟下滑的影響,原本被看好的歐洲經濟也出現了增長速度放慢、投資者信心不足、股市連連下挫等現象,其經濟運行的前景十分令人擔憂。預計今年亞洲國家的經濟增長將從7.1%下降到5%左右。 我國受美國經濟增長急劇下滑的影響目前也充分顯現,自年初以來,外貿出口增長速度逐月減小,6月份出口出現了今年以來的第一次下降;今年7月份,工業增加值僅增長8.1%,為過去19個月以來的最低增幅;上半年工業出 *** 貨值增長速度比去年同期下降16.1個百分點。從發展來看,由於美國經濟短期內難以恢復,因此全球經濟仍將保持疲軟狀態,這對今年後期及明年我國經濟的健康、快速增長將產生不利影響。 2.下崗失業壓力有增無減,影響居民的收入預期與消費信心。目前,正在開展的事業單位改革和地方 *** 機構改革,涉及到更大范圍下崗分流問題。一方面,地方 *** 機構和事業單位改革時引起的分流和崗位變化,幾乎對所有相關人員都會產生工作及心理上的影響,使其對即期消費更加謹慎,造成國家提高公務員、事業單位人員工資以 *** 消費的政策作用大減弱。另一方面,機關事業單位的下崗分流人員對社會其他部......>>

㈢ 我國經濟重心南移在政治上的原因是什麼

第一,經濟因素。自唐朝晚期以來,大量中原地區人口南遷,既帶來了先進的技術和生產經驗,也增加了南方的勞動力,為南方經濟的發展提供了條件。
第二,自然因素。宋代氣候條件變化,使南方更適宜農業發展。同時,由於北方經濟開發較早,人類活動對自然環境破壞較為嚴重,而南方經過三國時期以來的經濟開發,為經濟發展打下一定基礎,自然環境保持較好,從而為南方經濟的發展提供了有利的自然條件。
第三,政治因素。自唐末以來,北方戰亂頻繁,而南方相對安定,為經濟的發展提供了較為穩定的社會環境。兩宋時期,中原人民反對北方少數民族貴族掠奪的斗爭阻止了北方少數民族貴族的南下,使南方免遭戰禍。同時,統治者重視經濟的發展,採取一些有利於經濟發展的政策,促進了南方經濟的發展。

㈣ 中國近現代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原因或者意義

原因是:
第三,一、小農經濟開始瓦解,但仍占據著主導地位。二、廣大農村地區幾乎未遭受西方資本主義沖擊,現代化進程極為緩慢。三、絕大部分內陸農村地區人們思想仍被三綱五常等傳統思想所禁錮,並未經歷資本主義思想解放。四、中國地大物博,各地發展水平本來就不一樣,江南地區發達,邊疆地區落後,其他地區發展屬於兩者之間,但也有差距。五、中國原本屬於農業大國,隨著帝國主義撬開清朝大門,外國先進技術進入中國,由於老外是從海上打通貿易通道的,所以沿海各地就成了外國資本主義最早入侵的地區,這也為它們的經濟發展帶來了一定的好處,雖然這好處相對於帝國主義的破壞不過小巫見大巫,但不得不承認,這客觀上促進了這些地區的先發展,也無形拉大了和內地之間的差距。六、世界的發展趨勢屬於先城市,後農村。英國佬沒有用大炮轟翻中國牆頭之前,中國城市與農村基本沒有啥區別,不過城市稍微好一點兒。但是等到英吉利轟翻中國牆頭後,中國城鄉之間的發展水平差距被不斷拉大,因為他們首先侵略的就是城市,占據的也是城市,農村是他們的薄弱環節
這種不平衡表現在:
政治經濟間:近代是自然經濟與資本主義經濟並存,資本主義經濟已經產生並不斷發展,但政治上,仍是君主專制政體,不平衡。地區間:近代企業主要集中在沿海東部地區,資本主義發展較迅速,但廣大的內地和農村,仍是自給自足自然經濟佔主,不平衡。
擴展:
我國近代政治經濟不平衡是處於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背景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是指近代中國的一種特殊的社會形態。半殖民地,是相對於完全殖民地而言的。它是指形式上有自己政府的獨立國家,實際上政治、經濟等社會各方面都受到外國殖民主義的控制和奴役,在社會發展形態上是歷史的沉淪;半封建是相對於完全的封建社會而言的。它是指形式上仍是封建統治和自然經濟佔主導,實際上社會已逐漸近代化,資本主義經濟、政治、思想文化等因素在不斷發展壯大,在社會發展形態上是歷史的進步。半殖民地是從國家的政治地位上看的,半封建是從社會經濟結構上看的。半殖民地是促成半封建的原因,半封建又是半殖民地的基礎。

㈤ 簡答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的制約因素

因素很多,
人才結構,人口結構與其素質,一個國家的經濟體制,經濟政策等是否適應該國,該國的自然資源是否合理利用,最重要的是該國的科學教育產業是否發達以及其影響下的社會科學技術發展狀況帕金斯認為,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面臨的政治障礙包括三個方面的因素。

1.政府穩定性。穩定的政府能夠為現代企業創造和維持一個穩定的環境。發展中國家由於經歷了長期的國內政局的不穩定,長期的戰亂,或是政府的更迭頻繁,新的政策法規和其他限制不斷替代原有的政策法規,投資風險性很大,從而嚴重阻礙了經濟的增長與發展。

2.政治獨立。發展中國家即使有一個穩定的發展環境,但在殖民時期,宗主國在殖民地創造穩定的環境通常只是為了幫助那些來自殖民宗主國的商人和投資者們獲取利益,而殖民地的大眾卻從中受益甚微。而且大多數殖民地政府只投入極為有限的資金,用於培訓當地人民、開發電力資源或推動工業發展。所以,政治上的獨立也是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的必要條件。
3.經濟政策。壞的經濟政策,會阻礙經濟的增長,使之無法進行,也可以使已經開始的增長停頓下來。經濟發展本身,尤其在早期階段,會造成社會與政治的高度緊張,從而削弱增長所必需的穩定基礎。對政治環境的理解,是制定經濟政策時最基本的要素。對政治環境的理解應始於一種認識,即政治是由政治家而非哲人領導的。哲人可以不管國內不同群體的特殊利益,在傑出的工程師和經濟學家的幫助下,設計出使全社會利益最大化的發展計劃。政治家則必須保證首先採取步驟,使那些選舉他們當政的大眾能繼續支持他們,或者必須小心翼翼地避免各種政策產生新的對立派,或者是舊的對立派別活躍起來,不同勢力的要求和目標造成了經濟政策抉擇上的困難。所以政治與政策揉在了一起,這也是為什麼某些國家能夠有歷史長久的經濟發展,而另一些國家卻不能。

㈥ 中國過渡時期推動經濟發展的因素有哪些

我們大致上可以把近代中國經濟增長劃分為如下四個階段:1850-1887為經濟從傳統向現代過渡時期;1887-1914為近代中國經濟初步發展階段;1914-1936為近代中國經濟快速發展階段;1936-1949為近代中國經濟的戰時經濟階段。
1.中國近代經濟增長的四個階段及其各自的原因:
1.1中國近代經濟增長第一階段:(1850-1887年為經濟從傳統向現代過渡時期)
1850-1887年之間,存在明顯的由傳統階段或者早期的政治周期向經濟周期過渡的特徵。該特徵主要表現在如下幾點:一是該階段社會經濟發展的主因仍然是被動的政治性因素主導下,推動社會經濟緩慢增長的。二是西方列強的入侵逐漸改變了中國傳統社會經濟結構,傳統經濟的核心——耕織結合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開始瓦解,中國經濟逐漸納入到世界市場的范圍之內。三是西方逐步控制了中國的商品流通、金融市場,傳統產品的價格決定權。從鴉片戰爭爆發至洋務運動興起,中國經濟開始出現半殖民地特徵。
具體原因表現:(1)國民收入和人均國民收入呈現下降趨勢。國民收入年均增長為-0.64%,而人均國民收入為-0.38%。從當時的經濟體制來看,中國是一個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佔主導地位的自然經濟體。它的主要目的不是用來交換,而是用來滿足自身發展。其目的性決定了其在發展過程中規模小、風險低、小戶型單個作業的經營模式。1852 年,一個英國人就說:「農家一切人手,老老少少,全都動手清棉、紡紗、織布,他們就用這種自家織成的材料,一種厚重耐穿的布匹,自己做衣服穿……」從這段簡要的描述中,我們可以看到當時中國社會主體的生產場景。一家一戶的模式在中國非常流行,我們看不見社會的刺激因素。即使有,這種刺激也是微乎其微的,因為它只是促進農民把他們的剩餘產品拿到附近的城市裡出賣,這樣的交易只是被動地維持著整個社會的基本運行,並沒有表現出像西方那樣的社會刺激能力。封建自然經濟與外國資本主義經濟,前者對後者起防洪堤壩的作用,後者對前者有瓦解作用。封建自然經濟開始解體。(2)近代前期全國經濟可以說是一個「大市場、小交易」的商品經濟模式。然而,我們的「大市場」只是形式上的大,而不是實質上的大。究其原因,一方面,封建經濟的割據性特徵,封建統治者奉行的是「以農為本」的立國思想,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封建掌權者都想極力避免「本末倒置」的局面出現,同時也為了斂財的需要,在全國各地巧立關卡,設立名目繁多的賦稅。這些措施在很大程度上妨礙了全國市場的形成。另一方面,民眾在長期的「農本」思想的宣傳下,也沒有形成一股強大的力量去沖擊這種
理念。而「小交易」不可能形成真正意義上的「大市場」。缺乏有效的刺激,這個社會就會陷入停滯的狀態中。如此這般,我們的劣勢就逐漸被放大。特別是在鴉片戰爭中,這種劣勢尤為凸顯。(3)開放經濟條件下的封鎖閉關經濟,使得近代前期中國經濟逐漸形成了一個「孤島經濟」進入16 世紀後,西方資本主義國家開始了資本的原始積累,伴隨著工業革命,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逐步在西歐確立。在資本主義進行世界拓展時,近代中國卻一味地固守著自己。清初,清政府採取嚴格的海禁政策和閉關鎖國」政策的實施,嚴格控制對外貿易,使得這樣的外部刺激就像「隔靴搔癢」,不能夠引起統治者和國人應有的注意,從而催生內部動力。這樣的發展環境將不可避免地制約著近代中國經濟的現代化進程。(4)列強發動了鴉片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等一系列戰爭,中國被捲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由於在制度和資本方面的不健全導致了中國在近代的經濟的陷落,影響了中國早期近代化的進程。對於今天的中國來說,仍然需要我們認真汲取歷史經驗與教訓,為經濟的發展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只有這樣才會為經濟和社會的發展提供可靠的保障。當然,近代中國經濟的陷落還有許多其他方面的原因也是不能忽視的,需要我們更進一步的深入研究。
1.2中國近代經濟增長第二階段:(1887-1914為近代中國經濟初步發展階段)
1883-1914年之間,為近代中國經濟發展的第一相對完整的起步階段。其主要表現如下:一是形成了一個與早期完全不同的貿易網路——沿海與內地貿易網。在此網路之下,西方列強藉助中國傳統金融網路——錢庄及其發行的庄票,利用它們資本薄弱特點,給予資金融通之際,逐步控制了中國的商業流通和金融市場。二是在外力的壓迫下,中國經濟發展動力逐漸由官方主導向民間轉化。前一個時期,中國經濟發展的東來仍然在政府的主導下,力圖通過「求強」「求富」等活動實現復興,但受到國內外經濟環境的變化影響,清朝企圖沿用官辦方式,被迫改變經濟運行方式,在此背景下,一批本國企業逐步發展起來。
具體原因表現:(1)西方列強的對華經濟侵略從商品輸出為主變為以資本輸出為主,通過資本輸出的種種方式,列強基本上控制了中國的財政、鐵路干線,霸佔了中國的許多礦山資源、土地資源,加強了對中國民族資本的壓迫。但這種侵略客觀上進一步瓦解自然經濟,加上清政府為增加稅收,放寬民間辦廠政策,使民族資本得到初步發展,民族資產階級登上政治舞台。(2)他們在政治上的表現就是領導了戊戌變法和辛亥革命。正是因為民族資本有了初步發展,才為民族資產階級登上政治舞台提供了經濟基礎,也才會發生戊戌變法和辛亥革命。(3)另外我們還要看到,清政府在革命形勢不斷發展的情況下實行「新政」和預備立憲,也說明經濟上和政治上的近代化是大勢所趨,是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最後,封建自然經濟逐漸走向瓦解,晚清政府和北洋軍閥統治走向歷史盡頭;外國資本主義經濟不斷發展並逐步控制中經濟命脈,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

㈦ 影響我國經濟政策的基本因素有哪些

從宏觀層面來看,疫情的出現並沒有破壞中國整體的經濟運行結構,市場運行機制還在正常地發揮作用。之所以能夠做到這一點,一是因為中央的決策及時到位,全國各行各業秩序井然,鐵路,陸路、民用航空等交通運輸暢通,整個市場的物流、信息流沒有發生大的變化,市場的活力依舊。二是中國的市場經濟體系基本建立,市場的自足和修補功能及時地發揮出了作用。從微觀來看,雖然一部分行業或部門由於受到非典型肺炎的影響,贏利有所下降,但由於中央和地方及時出台了各項補助措施,通過減免稅收等方式,保證了這些行業和部門有再生產的能力。從消費行為學的角度來分析,無論社會發生怎樣的變化,有一些消費活動必須進行。隨著疫情的消失,這些消費活動不但不會減少,反而會有所增加。因此,中國的經濟今後不但不會出現萎縮,反而會出現一些上升的勢頭。

從影響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來看,投資、消費和出口都沒有受到太大的影響。首先,投資具有長期性和穩定性,短短幾個月的疫情發展對投資特別是戰略性投資幾乎沒有任何影響。從短期投資來看,雖然上半年的疫情會促使一些國際游資退縮,但由於這些國際游資並沒有其他更好的出處,因此,隨著中國疫情的解除,這些資金還會再回到中國市場。就中國國內的資本市場來看,雖然延長休市等一些措施導致中國內地股市出現了一些波動,但由於中國當前的股市已基本探底,所以,這次疫情對股市造成的影響不致太壞。一些人擔心,這次疫情的爆發會影響到今後國際資本向中國的轉移,從而給中國今後籌集資本帶來困難。這種擔心也是不必要的。因為非典型肺炎作為一種傳染病與其他傳染病一樣,都有一個發現、擴散、控制、預防的過程。隨著疫苗的出現,非典型肺炎將會變得不具有威脅性。相反地,如果投資開發新的葯品或疫苗,將會增加新的經濟增長點。

其次,從消費環節來看,五一長假的取消,確實影響到了一些地區經濟的發展。但是,消費是一個隨著生產的發展而不斷上升的曲線。在消費結構中,日常消費不會因為非典型肺炎的出現而發生大的變化。其他消費可能會被延後,但不會被抑制,相反地,隨著人們對健康的日益重視,體育健身、旅遊消費將會大幅增加,中國人的消費支出將會出現一次大的反彈。在疫情的發展過程中,政府動用財政准備金應付疫情,普通的消費者幾乎沒有為此直接付出代價,因此,不存在後期的消費資金緊張的問題。

最後,從出口來看,由於廣交會正值廣州的疫情發展期,展會期間的成交額有大幅度地下降。從短期來看,由於非典型肺炎的影響,一些國家也可能會對中國的食品等一些傳統的消費品抱有疑慮。他們可能減少對中國這些產品的進口。但是,從結構上來看,中國近年來出口的產品中機電產品已經位居前列,其他的工業製成品也大幅增長,而農產品及其初加工品所佔的比重已有所下降,因此,一些訂單的流失對中國整個出口的影響不會太大。下半年,中央政府可考慮在一些適當的地點舉辦各類專項的展銷會,或者通過走出去的辦法,擴大中國產品的出口,保證中國經濟的增長不會因出口的影響而放慢腳步。

應該看到,在政治經濟一體化的今天,政治對經濟的影響舉足輕重。中國的經濟體制雖然已經有了自我修補和恢復的能力,但如果沒有良好的國際政治環境,資本的流動、出口的增長都會受到一定的影響。因此,中國政府應該主動打開國門,與世界各國進行交流。這次胡錦濤主席參加法國舉行的南北對話會議,將會為我國今後經濟的發展提供新的機遇。

㈧ 什麼因素推動了中國經濟增長

第一,中國龐大、豐富、廉價的人力資源使中國在科技相對不發達的情況下在國際上依然有很強的競爭力,同時,提供了巨大的消費市場。
第二,長期的積貧積弱使每一個中國人有一種奮力趕超的強烈慾望,人們群眾建設祖國的熱情高漲。
第三,改革開放為我國經濟的發展打開了窗口,壓抑已久的生產能量就像決堤之水迸發出無限的能量。
第四,我的政治體制和經濟體制使我國經濟的發展具有很強的可控性。
第五,相對穩定的國際環境和國內環境提供了和平的發展環境。

㈨ 中國經濟增長的的因素有哪些

影響社會主義經濟增長的因素很多。就其內部因素而言,主要包括: ( 1 )生產要素的合理配置和有效使用 ( 2 )科學技術進步 ( 3 )勞動力數量的增長和素質的提高 影響經濟增長的外部因素主要包括: ( 1 )相對穩定的國內環境和國際環境 ( 2 )符合經濟發展要求的經濟體制和政治體制 ( 3 )有利於經濟增長的宏觀經濟政策,包括財政政策、金融政策、產業政策、投資政策、人口政策等。還有就是就業率啊,這些都是很重要的。

閱讀全文

與中國經濟發展的政治因素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誇美女年齡小怎麼說 瀏覽:495
馬爾地夫和國內哪個城市經濟相當 瀏覽:355
婚姻中有芥蒂是什麼意思 瀏覽:769
環翠公園在幸福門的什麼位置 瀏覽:933
深圳寶安事業單位有哪些 瀏覽:60
南方古代有什麼美女 瀏覽:712
48歲屬鼠和屬什麼的婚姻好 瀏覽:722
事業工人有哪些 瀏覽:361
朝陽市和承德市哪個經濟好 瀏覽:25
為什麼我要的幸福就這么難 瀏覽:920
抗戰時有哪些感人的黨費故事 瀏覽:586
鄉村愛情謝廣坤年薪多少 瀏覽:903
經濟艙前面一段怎麼唱 瀏覽:273
健康76分是什麼意思 瀏覽:856
小螞蟻和什麼為題編一個故事 瀏覽:981
一仆二主婚姻如何 瀏覽:615
匹諾曹的故事是什麼童話 瀏覽:844
如何防範青少年健康的使用手機 瀏覽:361
古代口才故事有哪些 瀏覽:645
愛情的東西是什麼歌 瀏覽: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