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最大化的發揮服務中心的作用
村級集體經濟的發展壯大,是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堅強支柱,是實現農民共同富裕的重要手
段,是增強服務功能,促進經濟發展的物質基礎,是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的迫切需要。因此,新形勢
下,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存在著哪些問題,如何促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壯大,就成為我們加快社會主義
新農村建設急需破解的難題。
一、正視現狀,認真分析村集體經濟發展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三農」工作的集大成。近年來,按照黨中央提出的「二十字」總方針,結合
我們高平提出的「十個必須」、「八個著力」強勢推進「富民、健康、希望、戶通、生態、創建、平
安」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八大工程」,使公共財政的陽光普照長平大地,農村各項社會事業蓬勃發
展,廣大農民享受到了越來越多的實惠,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如火如荼。但是,我們在新農村建設的實踐
中,也遇到了不少困惑和難題: 1、農民增收的壓力仍大,農民收入的增長是新農村建設的核心,而目前
面臨的問題:一是農產品價格低迷。即農產品價格漲幅與農資價格上揚差距大,農業增收空間窄;二是農
業綜合生產能力低。表現在:農業裝備水平,良種推廣,農業基礎設備,循環經濟,沼氣建設等; 三是
農業產業化經營低。表現在:培育壯大龍頭企業,建立龍頭帶基地,公司連農戶,產加銷一條龍,各類專
業合體經濟組織建設等; 四是政府支農政策體系低。表現在:農業管理體系,技術推廣體系、科技教育
體系、財政金融體系、中介服務體系等。2、農民生存現狀落後,表現在:水、電、路等基礎設施簡陋,學
校、醫療、文化等公共產品供給不足,社會保障體系脆弱等。3、農民意識缺乏規范。建設社會主義新農
村,對農民來講既是受益者又是參與者,離開了農民的熱情參與和真心支持,就會變成空中樓閣,而如今
的農民享有生產的自由權、收益的處置權和言論的自由權,因為規范的缺乏和利益的驅動,使其淡化了自
身的社會責任和集體榮譽感,一但涉及個人的利益,就會反復揣摩、計較、爭執,由此而導致許多公益事
業的中途夭折。造成這些困惑和難題的成因盡管是多方面的,但核心症結就是一個字「錢」。我們要提高
現代農業水平,要改變農民生存現狀,要增強農民的意識規范,都需要充足的資金作保障,需要村集體經
濟的壯大發展,而目前的狀況是:
1、村集體經濟來源的渠道不多。隨著「三提五統」的取消和第二輪土地承包的延續,村集體原有的
統籌和集體機動地收入的不復存在,導致相當一部分村成為集體「空殼村」,村集體收入的渠道,除了上
級轉移支付,像我們這樣的城郊結合部村就是來源於各種形式的佔地補償和租憑,再有就是通過關系千方
百計地爭取上級一些專項補助資金。
2、村幹部開拓創新能力不強。多數村幹部雖然有干好工作的良好願望,但由於家底薄,對發展集體
經濟往往缺乏信心,一些村幹部只會怪沒有資源、沒有資金、沒有好政策,抱怨工作難做、幹部難當,對
發展集體經濟束手無策,不能尋找自己的優勢,挖掘當地的潛、力,開拓創新尋求出路。
3、發展集體經濟的氛圍不濃。尤其是一些農民群眾受文化素質,小農意識的影響,從心理上行動上
排斥集體經濟的發展,特別是一些有煤礦的村利潤分配集體所剩無幾,大部分以人頭下分;還有一些村由
於幹部努力經營得來的集體資產,老百姓也想分光吃凈,寧願自己走泥路孩子住舊校。公益事業不發
展,還有「發展集體經濟已過時」,「發展集體經濟是走回頭路」以及「等、要、靠」等錯誤認識嚴重製
約了村集體經濟的快速健康發展。
4、村集體資產管理不嚴。村級集體資產管理制度還不完善,集體資產流失比較嚴重,財會人員業務
素質不高等,不僅制約了村級集體經濟的發展壯大,而且也影響幹部群眾對發展集體經濟的關心和信心。
二、因地制宜,積極探索村集體經濟發展的方法和途徑
1、加強村級組織建設,選培好班子。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必須首選著眼於村黨支部班子的加強和
幹部隊伍素質的提高。一是要認真選優配強黨支部一班人,特別是村黨支部書記。在選配上一定要堅持標
准,把那些事業心強,懂經營,會管理,具有發展集體經濟的強化意識,開拓精神和無私奉獻,不怕吃
苦,秉公辦事,廉潔自律的人選進班子。同時要制定一些激勵政策,從優秀大學畢業生,市、鎮機關選拔
一批年輕人到村擔任實職並作為後備幹部進行培養,要注意從能人、大戶、科技致富帶頭人中選配村千部,提高村級班子發展集體經濟的能力。二是要堅持不懈地抓好農村幹部的培養教育,通過市場經濟知識
和科學文化知識的教育,使他們轉變思想觀念,增強領導經濟工作的能力和經營管理的水平,用好的典
型、經驗激發他們解放思想、開闊視野、增長見識,增強他們發展集體經濟的恆心和本領。要讓他們意識
到作為一名農村幹部,不抓集體經濟發展是失職,抓不好集體經濟發展就是不稱職,切實把解決「有錢辦
事」的問題落到實處。
2、加強集體資產管理,選用好機制。要把工作的側重點放在完善和落實各項制度上,嚴格村級各項
管理制度,促進村集體經濟可持續發展。一是要制定集體資產保值增值的辦法,盤活現在資產,防止資產
流失。對集體原有的廠房、設備等資產及農村「四荒」資源要通過採取承包、租憑、拍賣、股份制等形式
開發利用,以此盤活集體資產,壯大集體經濟的實力。二是加強村級債權債務清理。村級債務是當前制約
集體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因此要對債權債務進行徹底的清理整頓,摸清底子,想盡法子,積極應對。三
是要進一步完善村級集體資金管理制度,通過鄉鎮(辦事處)會計服務中心,實行村級的財務帳目和資金管
理,由會計服務中心全權代理,嚴格規定村集體資金的使用方向和原則,切實履行「兩公開、一監督」制
度,搞好民主理財,控制各種非生產性開支,管好用好集體資金。
3、加強發展模式探索,選准好路子。發展村集體經濟應本著實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原則,挖掘潛
力,揚長避短,唱地方戲,打優勢牌,謀特色路。結合我們南城辦事處實際,我們應著重做好城郊型文
章。一是發展集約農業。隨著城市建設的發展,城郊農村土地急劇減少,不適合分散經營,我們就是要依
據人員往城鎮集中,土地往大戶集中的思路,鼓勵能人、企業家經營土地,建設溫室大棚和科技示範
園,通過搞集約農業、高效農業增加集,體收入,促進農民增收。如橋北村利用僅剩土地200畝,建立了苗
木花卉基地;下韓庄利用能人建起了百畝四季桃園大棚;龐村建成了100棟溫室蔬菜大棚。二是發展特色農
業。利用村級組織的信譽優勢、組織優勢,為農民提供產前、產中、產後服務,幫助農戶及時發展適銷對
路農產品,滿足市場對優質化和多樣化農產品日益增長的需求,增加集體收入,促進農民增收。如我們朴
村村建起了500畝旱地西瓜基地;城南、上庄建成了千畝鈣果、大棗基地。三是存量土地的開發利用。 目
前,從全處情況看,存量土地的開發利用已成為發展村集體經濟的重要舉措,加快存量土地的開發利
用,我們就是要增加土地有效供給,通過土地整理,老宅基地還原,建設用地置換等,形成規模效應,就
是選擇合適的開發途徑,根據開放投入強度,集體經濟承受能力,採取自主開發,聯合開發,實現土地資
源優勢向村集體經濟優勢轉化。現在我們正在進行的龍渠、橋北兩村的「城中村」改造,就是這一模
式。四是「以地生財、築巢引鳳」。通過招商引資,建工業園區,大力招商引資辦廠,發展壯大村級集體
經濟,推進農村工業化。現在已有全市重點企業天脊中化集團、泫氏鑄業集團落戶我處,吉利爾服飾、藍
天泵業正在積極籌建。五是發展三產經濟。可以利用閑置地發展農賢市場、小餐飲業,提供攤位場地出租
增加集體收入。再有就是利用優勢,利用閑置場地實施項目開發,興辦各類集體經營項目。趙庄村在這方
面已經取得了較好的經驗,他們充分發展本村交通便捷,地理條件優越等優勢,積極探索集體經濟發展的
新路子。趙庄村原來村班子不強,集體無收入,群眾思想復雜秩序混亂,正是由於造出了一個好班子,根
據本村實際,採取多種行之有效的途徑,建設農民住宅樓,興建商貿大樓,綜合服務大樓給村上租金,給
老百姓發放米、面、油方式出租,使村級集體經濟步入良性發展階段,促進了村集體經濟較快發展。
三、理清思路,努力實現村集體經濟發展的健康和持續
發展壯大集體經濟,對於鞏固農村基層組織,發展農村各項事業,實現農民共同富裕意義重大,我們
一定要理清思路,找准切入點,實現集體經濟發展的健康和持續。
1、以促進農民增收為切入點,發展集體經濟。農村經濟發展既要立足進富農戶,又要立足於壯集
體,兩者不可偏廢。一方面,村級集體經濟的發展要致力於促進、帶動全體村民致富,在服務村民中實現
集體經濟的發展;另一方面村民在增加個人收入的同時也要自覺地參與和支持村級集體經濟的發展,因為
村級集體經濟發展了反過來又能夠為村民個人發家致富創造更好的環境和條件,如北陳村通過集體經濟組
織,承擔了天脊集團的肥料裝運任務,僅此一項收入每個裝運工每年都在萬元以上,同時集體通過組
織、管理也壯大了集體經濟。
2、以發揮比較優勢為切入點,發展集體經濟。因各地在交通區位、經濟基礎、資源稟賦以及農民
素質等方面的情況不一。 因此,在發展村級集體經濟時,不能一哄而上,套用一個模式,而必須充分立
足當地實際,以項目開發為載體,發揮當地比較優勢,合理有效地利用當地資源,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
優勢,不斷增強村級集體經濟實力。
3、以優化發展環境為切入點,發展集體經濟。一是要把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列入農村經濟工作
的總體規劃中,各級黨委、政府要切實制定好本地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的規劃,合理確定指標,組織職能部
門抓好實施,並從信息、人才、技術、立項等方面給予幫助。二是各級財政應從支農資金中拿出一部分作
為發展集體的周轉金,金融部門應發放一定的貸款扶持發展集體經濟,在稅收、工商管理上,對村級興辦
的集體企業和各種經營項目適當給予減免。三是對集體經濟發展好的村幹部制定獎勵政策,使村幹部的報
酬增長與集體經濟的發展、集體積累的增加有機掛鉤,形成內在的激勵機制。四是要藉助外力發展壯大集
體經濟,通過招商引資,聯合開發等形式,大搞資源開發與利用,增加集體經。濟收入。五是加強對發展
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典型事跡的宣傳,形成發展集體經濟的良好社會氛圍。
4、以資金積累滾動為切入點,發展集體經濟。一是要合理界定長遠利益和眼前利益的關系,絕不
能只圖眼前利益,急功近利,對開發的項目一賣了之,而是要採取合理的經營方式,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和長久化。二是在集體經濟發展後,必須很好地兼顧積累與發展的關系,既要投入一定數量的資金為村民辦
實事,搞好基礎設施環境建設,辦好教育、養老、醫療等公共福利事業,使他們切身感受到發展壯大集體
經濟帶來的好處,增強他們對村兩委班子的信任感。同時,還要考慮集體經濟的擴大再生產,經營好村集
體經濟項目,抓好集體經濟的管理,為村集體提供長遠、穩定的經濟收入。
有人管事,有錢辦事,有章理事是駕馭農村改革發展穩定的三駕馬車,有人管事是前題,有章
理事是保證,那麼有錢辦事就是關鍵。因此,我們一定要增強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的緊迫感和自覺
性,通過扎實有效措施從根本上改變村集體經濟發展乏力的現狀。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快速發展。
⑵ 武漢市新洲區徐古鎮徐古街有多長歷史
徐古鎮位於新洲區東北邊緣,與麻城、團風、羅田三縣(市)毗鄰。轄32個行政村,9536戶,42175人,版圖面積96.4平方公里,耕地面積36300畝,山林面積58000畝,是全省27個革命老區鄉鎮、100個重點貧困鄉鎮之一,也是武漢市重點扶貧鄉鎮之一。徐古鎮在推進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中為群眾開辟了一條致富路,建起了蘑菇「楚天第一鎮」。蘑菇是徐古鎮的支柱產業。2007年,全鎮種植蘑菇400萬平方米,創產值1.7億元。
洪良品清季進士(新洲區徐古人)。同治戊辰進士,改庶吉士,授編修,歷官戶科給事中。1854太平天國丞相吉文元統兵入境,洪受黃岡知縣翁汝瀛命,辦團練以抗。1871年任翰林院編修、國史館纂修。1873年任山西鄉試正考官。 1882年任順天府鄉試監考官,江西、雲南道監察御史,兵部給事中,戶部掌印給事中。洪司諫18年,屢向清廷上疏,力陳時弊;亦為鎮壓捻軍出謀劃策。1897年2月卒於北京。在詩文方面頗有建樹。
中文名稱
徐古鎮
行政區類別
鄉鎮
所屬地區
中國華中
下轄地區
32個行政村
面 積
96.4平方公里
人 口
42175人
著名景點
將軍山
支柱產業
蘑菇
目錄
1簡介
2革命老區
3經濟發展
4行政區劃
5特色產業
6旅遊景點
7相關報道
▪ 古鎮又現百年老橋
▪ 徐古山頂小村走上致富快車道
▪ 中國蘑菇第一鎮
▪ 打造新洲蘑菇節和徐古蘑菇兩大品牌
▪ 歷史名人
1簡介編輯
徐古鎮為武漢市十大貧困鄉鎮之一,轄32個行政村,9532戶,42100人,版圖面積96.4平方公里,其中:山林5.8萬畝,耕地3.63萬畝。
<span class="BMap_Marker BMap_noprint" unselectable="on" "="" title="" style="position: absolute; padding: 0px; margin: 0px; border: 0px; cursor: pointer; background-image: url(http://api0.map.bdimg.com/images/blank.gif); width: 19px; height: 25px; left: 377px; top: 88px; z-index: -6190466; background-position: initial initial; background-repeat: initial initial;">
© 2015 Bai - Data © NavInfo & CenNavi & 道道通
徐古鎮區位優勢得天獨厚,位於武漢市郊東北角,地處大別山南麓,與大別山地區的麻城、團風、羅田三縣(市)毗鄰;是武漢市對外開心的窗口集錦,更是大別山區六縣(市)南下廣州、深圳,西出武漢、重慶等地的要沖,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隨著麻南公路、東環公路、新道公路、新徐公路的陸續開通,徐古鎮交通優勢日益凸現,徐古距武漢市中心90公里,距麻城市中心30公里,距新洲火車站12公里,能滿足大規模的物流、客流的往來需要。 徐古鎮依沙河兩岸,東環公路、新徐公路兩旁,水資源豐富,土地平實,人口集中,勞動力資源豐富,民風純朴,是商家投資建廠進行農副產品加工、工業品生產、物流中轉的理想之地。
徐古鎮境內東山西崗,中流少河。東部山區群嵐起舞,森林密布,溪流淙淙。春來鳥語花香,秋觀「香山紅葉」。西部丘陵,一望無垠,五條山崗,自北而南,似龍爪飛馳,直欲江南。中部徑流沙河,從大別山中,通舉水,入長江,夏時洪流滾滾,波驚兩岸,平日碧水長流,魚翔淺底,燕舞鷹飛。
2革命老區編輯
徐古鎮是著名的革命老區之一。土地革命、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三個不同革命戰爭年代分別有方毅、劉西堯、漆光庭、張體學、林少蘭、文祥等革命前輩率部駐扎於徐古鎮將軍山周圍,認真貫徹執行黨中央、毛主席的「威逼武漢、扼制南京」的戰略意圖,為新中國的成立建立了不朽功勛。為此徐古鎮兩千餘先烈前仆後繼,血灑疆場。為表彰他們的功績,警示和教育後人,徐古鎮建立了革命烈士紀念碑,文祥同志和汪敬先同志分別題寫了「革命烈士永垂不朽」、「雖死猶生,浩氣長存」的碑文。
3經濟發展編輯
2010年,我鎮實現全口徑財政收入3608.35萬元,比上年增長56.5%;農民人均純收入7400元,比上年增長18%。財稅收入連續5年增幅穩居全區前列,街鎮經濟保持平穩較快發展。2011年,區下達我鎮財稅收入目標值為4469.4萬元,今年上半年,我鎮已實現全口徑財政收入2679萬元,同比增長19.5%,其中國稅完成58萬元,地稅完成2585.6萬元,財政完成35.4萬元,預計全年全口徑財政收入可突破5000萬元。
4行政區劃編輯
徐古鎮
徐古鎮駐徐古,人口42029人,面積85.17平方千米。轄1個居委會、32個村委會:徐古、龍岩、成興寨、周灣、桃花寨、雷桃樹、扁擔山、孫家咀、桃花崗、克昌灣、沙河、胡家畈、龍崗、鐵河、大屋、柳河、琵琶堖、將軍山、長崗山、馬崗、萬崗、張灣、周岩、茅崗、劉二、烏缽窯、徐古、曹興寨、謝元、大和灣、謝店、許易、周山、傅山。
5特色產業編輯
徐古鎮
1997年從上海引進蘑菇生產項目、投資32萬元新建1.5萬平方米的試種基地,1998年擴大到2.8萬平方米,獲得投入與產出1:1的經濟效益。1999年採取「政府搭台、農民唱戲,股份經營、社會籌資、幹部帶頭,部門支持」的辦法,規模猛增到28萬平方米,巨大飛躍帶動了快速裂變,此後四年翻三番,2001年56萬平方米,2002年120萬平方米,2003年8月總規模達到240萬平方米,全鎮搭建菇棚2300多個,建立生產基地28個,參與菇業生產經營的菇農達到3600多戶,形成了10萬平方米的周灣蘑菇科技示範園區,10公里長的兩大蘑菇走廊,各50萬平方米的三大蘑菇板塊,興起了基地十農戶的大發展強勢。
徐古鎮
快速裂變促進了產業化發展。政府主導推動企業運作,2000年組建了武漢市康之源菇業有限公司,壯大成為菇業騰飛的龍頭企業。新建了年產100萬瓶的菌種廠和年產4000噸的蘑菇加工廠兩個股份制實體。2002年生產鮮菇12800噸,加工鹽水菇、保鮮菇4000噸、實現種植、加工總產值5600萬元,創純利1780萬元,成為農民增收的支柱特色產業。 徐古鎮種植面積達到400萬平方米,預計全年產鮮菇4.5萬噸,實現種植總產值1.2億元,創純利潤5000餘萬元。省內外14家營銷商,自營或聯手鎮內4家公司,11個加工廠和8家營銷大戶,形成了龐大的購銷網路,並顯現出新的特點:內外聯手收購,鮮銷加工並舉;運輸陸空並進,鮮菇直銷出口;分級優質優價,購銷市場火爆;現采現賣現錢,菇農增產增收。全鎮出現了一大批一年賺2萬元以上的蘑菇大棚,賺十幾萬元以上的蘑菇大戶。
蘑菇產業的發展顯示了巨大的帶動效應:帶動了10多種農副產品的綜合利用,連過去不被人重視的塘泥、牛糞、茅草也得到充分利用;帶動了富餘勞動力就業,一年進菇棚打工的勞力達到12萬人次,連一個上了年紀的婦女做些剪菇柄的手工活一天能刨上15塊錢左右;帶動了二、三產業的發展,搞活了全鎮1000餘台大、小運輸車輛,圍繞菇業服務的各種專業戶上千戶,全鎮蘑菇生產帶動的經濟效益達到1650萬元。
6旅遊景點編輯
將軍山地處武漢市新洲區徐古鎮,屬大別山脈,海拔675米,與大崎、接天諸峰構成了大別山在湖北境內的主峰,為武漢市最高山峰,素有「武漢第一山」之稱。是新洲區與團風縣、麻城市交界處,離新洲城區三十餘公里。人們對它的地理位置有:「一腳踏三縣」和「雞鳴三縣聞」的說法。 將軍山東連大崎、接天二山峰,相互呼應;與西南諸山相對高差二三百多米。臨空俯瞰,它像一隻巨大的金盆,故山頂有古寨名曰「金盆寨」。金盆寨亦是「蘄黃四十八寨」之一。
新修的盤山公路可直達半山腰,環山近看峭岩削壁,絕谷深幽,樹高林密,山峰峻秀,溪流淙淙,奇石古洞隱於峰巒;絕頂遠眺,三地景色盡收眼底,原野梯田層層,溝壩交錯,農舍星羅棋布。山上有將軍洞、九龍洞、情侶洞、仙人洞、望仙台及自然形成的仙人石、鯿魚石、青蛙石、鷹嘴石、試劍石、風動石和傳說中的巨人足跡等。據清代光緒黃州府志載:「將軍山,峰甚峻,有巨人足跡。」明代詩人、黃岡知縣、湖廣總督瑞徵曾作《登將軍山絕頂》詩雲:非關性癖耽邱壑,何事猿騰絕頂過。千嶺遙翻紅日出,萬松深護白雲拖。雄圖尚說爭蠻觸,猛氣驚看印薜蘿。滿眼巉崖煙霧冷,好將談笑釋干戈。
將軍山一帶,地處大別山南,東鄰英(山)羅(田),入安徽;北上紅(安)麻(城)到河南,可直入大別山腹地。西望長江,是鄂豫皖水、陸兩路通向武漢的咽喉要地,戰略地位十分獨特,歷為兵家必爭之地。
上世紀初至新中國建立的歷次革命戰爭時期,這里都是革命根據地,一直是新洲地區革命火種保存、積蓄之地。
土地革命戰爭後期,這里是中共黃岡中心縣委常駐地之一。1927年,蔣介石、汪精衛發動反革命政變後,武漢、黃州等較發達地區的中共黨組織遭到全面破壞,將軍山地區由於山高林密,易於活動,部分黨員奔赴江西南昌參加「八一起義」,為貫徹執行黨的「八七會議」精神,部分黨員和農會骨幹參加岡東回龍山暴動,中共黨組織在這里反而贏得了較大的發展。
7相關報道編輯
古鎮又現百年老橋
「我們這里有座石橋,估計有100多歲了」,新洲區徐古鎮柳河村銀河灣村民趙師傅致電本報反映。[1]
2月14日,本報25版報道了徐古鎮柳河村范家咀灣一石橋已有90歲高齡,在當地引起關注。而據報料人趙師傅介紹,像這樣古老的石橋,在當地就有三四座。
他所指的這一座石橋,是一座橫跨當地柳河支流的拱橋,位於銀河灣境內。這座橋寬2.44米,弧長4.7米,橋身由條石砌成。據當地人稱,條石之間用於粘合的,是用石灰與糯米調成的,「歷百年而不壞」。
據該灣一74歲老人戴榮清介紹,他小時候曾聽說這座橋建於光緒末年,由當地趙、余、黃三人出資興建,方便了一方百姓。當地村民希望,政府部門能將此橋列入文物保護名單,並刻碑立傳記錄其歷史。
而據新洲區文物管理所相關工作人員介紹,該區第三次文物普查時已將此橋列入申報市級文物保護的名單,目前正在審批中,「據初步判斷,這座橋應是建於清朝末年」。
徐古山頂小村走上致富快車道
2011年3月29日上午, 新洲區徐古鎮琵琶堖村的山坡上,幾千隻土雞在松林中覓食,幾十隻黑山羊在山
致富快車道
坡上吃草,種養大戶方進明告訴記者:「這種散養的土雞和黑山羊根本不愁賣,俏得很。」
琵琶堖是新洲徐古鎮東南部的一個山頂小村,海拔400多米,與麻城交界,從武漢驅車要2個小時才能抵達。這個小村只有146戶,550多人。3個自然灣分布在三個山脊上,以前進出十分不便,離最近的小集市沙河也要跋涉8公里。全村耕地不到210畝,種一季水稻維持全村人的基本口糧,集體經濟幾乎空白,村民主要收入來源靠外出打工,農民收入歷來在徐古鎮墊底。
方進明說,是幫扶工作隊為村民帶來了致富希望。2008年,小康幫扶工作組來到村裡後,採取養一頭牛補助500元、養一頭豬補助300元的辦法,鼓勵村民搞家禽家畜養殖。剛開始,村民半信半疑,長年在外打工的村民鄒家順聽到消息,咬咬牙,一次性買了60頭小豬娃,獲補貼一萬多元,當年凈賺2萬多元。「當時我打工一個月也就千把塊,刨去吃喝,自己落不到幾個錢」。於是,鄒家順鐵了心回家搞養殖。
昨日,鄒家順指著坡下的一排豬舍說:「這是我去年花3萬元蓋的200平方米豬舍,去年出欄120頭,賺了5萬多元。現在有57頭豬,馬上還要抓60多個小豬娃回來。」
小康工作組對口幫扶三年來,已多方籌措資金120多萬元,實施進村通戶道路、自來水、有線電視及村民綜合服務中心等項目。去年全村集體經濟收入突破5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突破7000元
今年,隨著「萬名幹部進萬戶入萬家」活動開展,市委農辦外,地產集團、市一醫院和舟橋旅對口幫扶琵琶堖村。幫扶工作組通過調查走訪,和村委會一起確定了村裡今後的發展方向:一種一游五養。
「一種」指種油茶,計劃達1100畝;「一游」指引進老闆,修建休閑山莊,發展鄉村休閑游。「五養」就是指利用村裡林地資源和小水庫,養土雞、養黑山羊、養豬、養黃牛、養魚,也為村裡的休閑游提供產品和觀賞項目。
中國蘑菇第一鎮
素有「楚天蘑菇第一鎮」美譽的新洲區徐古鎮欲更上一層樓。昨日,該鎮政府向中國食用菌協會正式提出書面申請,申報「中國蘑菇第一鎮」稱號。
據介紹,徐古鎮70%的農民(2萬餘人)從事蘑菇生產及經營,人平均種菇面積110餘平方米。
鎮內共有蘑菇大棚4600多個,生產基地36個,國內一流的蘑菇科技示範園3個,14家蘑菇加工企業、1家大型蘑菇深加工出口企業扎推。
打造新洲蘑菇節和徐古蘑菇兩大品牌
武漢市新洲第二屆蘑菇節將於11月16至17日舉行,主題為「科技·開放」。[2] 舉辦第二屆蘑菇節,旨在進一步擴大新洲蘑菇的影響,促進新洲蘑菇產業上檔升級,不斷加大招商引資力度。
蘑菇豐收(2張)
本屆蘑菇節擬邀請中央及省市領導、中國食用菌協會負責人、全國知名專家、教授、中央省市新聞媒體的朋友等各界人士光臨。屆時將舉辦的活動有:大型開幕式、招商簽約、蘑菇烹飪大賽、蘑菇科技高峰論壇、食用菌科技千人培訓、八藝節「走進菇鄉」大型文藝演出、新洲民間藝術節、新洲農民運動會、廣場群眾文化活動大展示、電影放映周等,同時,將邀請各界來賓參觀徐古蘑菇生產園區及加工企業。
本次活動由紅金龍集團特別贊助,武漢常陽集團、新八建設集團、武漢新七建築集團、武漢祥和建築集團、新洲煙草公司贊助。
十年前,新洲人起步種蘑菇;十年後,新洲蘑菇遠銷八方,出口歐美,小蘑菇長成了大產業,新洲摘取了「全國雙孢蘑菇之鄉」、「全國雙孢蘑菇標准化生產示範區」、「全國食用菌行業標准化示範區」等眾多桂冠。
小蘑菇形成大產業
近幾年來,新洲區利用稻草、谷殼、棉籽殼、塘泥等農業生產中的副產品,大力發展雙孢蘑菇產業,歷經十餘年,現種植面積達640萬平方米,雙孢蘑菇、白靈菇、香菇等多品種競相發展,形成產、供、銷、貿一體的產業鏈,蘑菇產業成為新洲老區人民脫貧致富的朝陽產業。
2006年,全區種植面積540萬平方米,鮮菇總產5。2萬噸,總產值6億元,參與農戶8000戶,從業人員1。5萬人以上。單個菇棚純收入2萬元以上,高的達到5萬元,不少菇農種植兩個菇棚純收入過8萬元。當年,新洲區成功舉辦了全國「小蘑菇新農村」建設經驗交流會暨新洲首屆蘑菇節,唱響了新洲蘑菇品牌,推動了新洲食用菌產業的發展。
良好的經濟效益,激發了廣大菇農種蘑菇的積極性。今年該區雙孢蘑菇種植面積達到640萬平方米。新建種植示範園區6個,加快了生產種植園區化的步伐;雙孢菇栽培料機械化發酵拌料廠建成投產,為解除菇農繁重體力勞動探索出了一條新路,提高了應用機械化的水平;許易產業園區溫控菇房的建成,實現了蘑菇種植由自然狀態下的單茬生產向數控智能化周年多茬生產的飛躍,形成了現代化生產的雛形;長華食品貿易公司生產的蘑菇醬油已投放市場,標志著新洲食用菌產品加工由初級的鹽漬菇、罐裝菇向更深層次的綜合加工、循環利用方向發展;雙孢蘑菇菌種生產,鮮菇種植、採收、儲運等標准化生產的系統化應用,大大提升了蘑菇產業標准化生產水平。一大批新技術、新模式、新品種的應用,推動了蘑菇產業的整體發展,促進了產業上檔升級。「徐古蘑菇」系列7個品種被國家綠色食品管理中心認定為綠色食品。
新洲食用菌產業發展過程,大體上經歷了起步、擴張、提升、上檔四個發展階段。
起步階段。1997年新洲區徐古鎮引進雙孢蘑菇生產技術,點燃了星星之火,搭建雙孢蘑菇生產大棚30個,1。5萬平方米,當年收回成本,取得成功,激發了農民種植蘑菇的熱情。
擴張階段。徐古雙孢蘑菇生產取得成功後,群眾爭相仿效,區政府積極引導,蘑菇種植迅速向周邊街鎮擴張。到2002年,全區新建成雙孢蘑菇生產基地28個,搭建雙孢蘑菇生產大棚560個,實現了「量」的擴張。
提升階段。正在雙孢蘑菇生產在實現量的擴張時,相繼出現了草棚失火、量多價低、菇多傷農的情況。區委、區政府審時度勢,積極引導。從2004年開始,先後改草棚為遮陽網棚,改遮陽網棚為菇房,改分散種植為園區種植,改單季種植為周年生產,在生產規模、生產品種、種植技術、產品加工、市場流通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發展,形成較為完整的產業鏈,食用菌產業得到了「質」的提升。
上檔階段。人無我有,人有我多,人多我優,人優我新。歷經十年的風雨征程,新洲的雙孢蘑菇從提籃叫賣發展到超市寵兒,餐桌佳餚,走出國門,遠銷歐美。從單一的雙孢蘑菇生產向雙孢蘑菇、草菇、白靈菇等多品種生產,從單一鮮菇到蘑菇罐頭、蘑菇醬油等系列產品,從粗放的蘑菇產品到綠色食品、有機食品,創建了「徐古」、「徐古蘑菇」等六大品牌,全區食用菌生產初步形成了產業化格局。
歷史名人
洪良品
個人主要經歷:
洪良品(1827~1897年),字敘澄,號右臣,別號龍岡山人。出身鄂東黃岡洪家灣(今屬武漢新洲)。
14歲時就讀於道觀河紫霞寺。
1864年(同治三年)舉人,1868年進士,改庶吉士授編修,歷官戶科給事中。是晚清政治和學術舞台上比較活躍的人物之一,曾長期擔任科道官員,熱心時政,在中法和中日戰爭中積極主戰,建言頗豐。從政之餘,更從事著述,在古文《尚書》考辨、湖北地方誌編修等方面均有建樹,同時也留下了數量頗豐的詩文。
咸豐四年(1854年),太平天國吉文元統兵入境,洪受黃岡知縣命,辦團練以抗。清光緒《黃州府志》記載,咸豐四年(公元1854年),太平軍取黃岡,知縣翁汝瀛還真的逃進了新修的李家集城內暫避,並在此召募地方鄉紳洪良品、盧璲采、錢崇蘭等人大辦團練。一時,這里成為抵禦太平軍的指揮要地。自此,李家集就成為方圓十數里的集市中心。
1868年官至兵部給事中的洪良品游覽新洲境內的將軍山,在其《登將軍山》詩中雲:「隱隱烽煙樵唱斷,蕭蕭戌壘暮雲平。山空澗沸松風響,猶似當年鐵馬聲。」
成就及榮譽:
同治十年(1871年)任翰林院編修、國史館纂修。
1873年任山西鄉試正考官。
清光緒七年(公元1881年)任江西道監察御史,上奏彈劾雲南非法軍費報銷一事。
光緒八年(1882年)任順天府鄉試監考官,江西、雲南道監察御史,兵部給事中,戶部掌印給事中。
1885年(光緒十一年)充順天鄉試同考官,遷御史,戶科給事中。
洪司諫18年,屢向清廷上疏,力陳時弊;亦為鎮壓捻軍出謀劃策。
中法之役,權臣主和賠款,洪上疏力諫。
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廷議求和,洪聯絡言官數十人,領銜上書,力主遷都練兵,自強立國,參奏李鴻章「志存和局」,「貽誤軍機」。
1895年3月23日,上疏抨擊李鴻章,指出遼海之敗系李鴻章不事戰備所致,議和事應由軍政官員公議利害後而定。4月17日再上疏彈劾李「先存不欲戰之心,馳防縱過,為敵所窺,以致侵擾不已」。主張停止談判,堅決反對賠款割地議和。指出「方今四國虎視眈眈,惟利是歆」,「聞日本蕞爾小國以虛喝獲此重利,勢必紛紛藉此構釁,群起效尤。欲不與,則倭事已有成例;欲與之,則屢賂從何措貲?勢不至以國敝不止,土爾其之削弱可鑒也」。
聞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6月26日再奏賠款甚巨,請廢約備戰,主張啟用宿將,以戰為防,與日軍持久周旋,召回李鴻章「嚴飭將士,各修戰備」,以絕徘徊觀望之念,奮勇直前。後終日孤坐流涕,憂憤致疾,1897年2月卒於北京。
個人作品:
曾作書駁康有為《新學偽經考》。主要著作有《紫藤花室駢文》、《葵國奏議》、《半畝園筆記》、《古榆閣詩談》、《古今稱謂考》、《孔子家語驗誣記》、《經說征是》、《古文尚書辯惑》、《誦經釋要》等,合編印為《龍岡山人詩文集》,並撰有《順天府志》30餘卷、光緒《黃岡縣志》24卷。社會評價
洪良品的詩:
1、赤壁於清端公祠
獨拜荒祠繞薜蘿,堂堂遺貌壯山河。清名白日雷霆動,故老青天涕淚多。千載招魂悲宋玉,一龕香火伴東坡。雪堂夜靜虛明月,風馬雲旗縹緲過。
2、楚懷王墓
沱水彎環齒墓門,嶢關歸魄夕陽昏。當年已雪商於恨,三戶亡秦尚有孫。
3、庾台
昔書《枯樹賦》,如見庾蘭成。故宅空文藻,荒洲繞縣城。遠煙三澨晚,殘雪五溪明。蕭瑟登台意,悲風日暮生。
4、荊南講院晤王子壽先生
先生壯歲謝簪纓,歸卧滄浪白發生。自謂羲皇陶靖節,許身稷契杜文貞。渚宮花老啼鶯盡,夢澤雲荒斷雁征。愧我周南久留滯,巴山夜雨夢春明。
5、登將軍山
隱隱烽煙樵唱斷,蕭蕭戌壘暮雲平。山空澗沸松風響,猶似當年鐵馬聲。
6、又渡洪湖口
極目疑無岸,扁舟去渺然;天圍湖勢闊,波盪月光圓。 菱葉浮春水,蘆林入晚煙。登櫓今夜月,且旁白鷗眠。
7、黃州東坡赤壁
水光接天,人影在地,月白風清,問良夜誰來赤壁;好竹連山,長江繞郭,筍香魚美,憶先生初到黃州。
最新相關報道:
新洲發現翰林手書壽匾
近日,新洲歷史名人—清朝翰林院編修洪良品親書的一塊大壽匾現身新洲。據悉,這樣的文物在新洲還是首次被發現。
近日,記者在新洲區邾城街沿河大道收藏愛好者黃仕恆先生家,看到這塊大壽匾,匾長2.6米,高1.05米,中間有「婺煥花齡」四個行楷大字,渾厚蒼勁有力。右側的兩行小字為「恭祝伯母胡母王老孺人六旬慈壽」,左側兩行小字為「欽點翰林院編修戶科掌印給事姻愚侄洪良品敬題」,圖案上的黃金層還依稀可見,很是精美。
從題款上看,這塊匾是洪在被欽點為翰林院編修後,在1871年前後送給他夫人伯母的,距今已140多年。此前這塊匾的主人一直將其放在閣樓當樓板用,一位麻城收藏愛好者發現後將其買走。本月初,黃先生聽說後,又從麻城將其高價買回。
洪良品出生於新洲區徐古鎮,1868年進士,歷任順天府鄉試監考官,江西、雲南道監察御史,兵部給事中,戶部掌印給事中,熱心時政,是晚清政治和學術舞台上比較活躍的人物之一。
⑶ 2019年中國共產黨農村基層組織工作條例全文
第一章
總則
第一條 農村工作在黨和國家事業全局中具有重要戰略地位,是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為了認真貫
徹落實******黨的建設總要求和******黨的組織路線,堅持和加強黨對農村工作的全面領導,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動全面從嚴治黨向基層延伸,提高黨的農村基層組織建設質量,為******鄉村全面振興提供堅強政治和組織保證,根據《中國共產黨章程》,制定本條例。
第二條 鄉鎮黨的委員會(以下簡稱鄉鎮黨委)和村黨組織(村指行政村)是黨在農村的基層組織,是黨在農村全部工作和戰鬥力的基礎,全面領導鄉鎮、村的各類組織和各項工作。必須堅持黨的農村基層組織領導地位不動搖。
第三條 黨的農村基層組織必須,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堅決維護*黨中央的核心、全黨的核心地位,堅決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牢固樹立「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四個服從」,堅持黨要管黨、全面從嚴治黨,以提升組織力為重點,突出政治功能,努力成為宣傳黨的主張、貫徹黨的決定、領導基層治理、團結動員群眾、推動改革發展的堅強戰斗堡壘。
第二章
組織設置
第四條 鄉鎮應當設立黨的基層委員會。鄉鎮黨委每屆任期5年,由黨員大會或者黨員代表大會選舉產生。
第五條 以村為基本單元設置黨組織。有正式黨員3人以上的村,應當成立黨支部;不足3人的,可以與鄰近村聯合成立黨支部。黨員人數超過50人的村,或者黨員人數雖不足50人、確因工作需要的村,可以成立黨的總支部。黨員人數100人以上的村,根據工作需要,經縣級地方黨委批准,可以成立黨的基層委員會,下設若干黨支部;村黨的委員會受鄉鎮黨委領導。
村黨的委員會、總支部委員會、支部委員會每屆任期5年,由黨員大會選舉產生。黨員人數500人以上的村黨的委員會,經鄉鎮黨委批准,可以由黨員代表大會選舉產生。
第六條 縣以上有關部門駐鄉鎮的單位,應當根據黨員人數和工作需要成立黨的基層組織。這些黨組織,除黨中央另有規定的以外,受鄉鎮黨委領導。
第七條 農村經濟組織、社會組織具備單獨成立黨組織條件的,根據工作需要,可以成立黨組織,一般由所在村黨組織或者鄉鎮黨委領導。在跨村跨鄉鎮的經濟組織、社會組織中成立的黨組織,由批准其成立的上級黨組織或者縣級黨委組織部門確定隸屬關系。
村改社區應當同步調整或者成立黨組織。
村及以下成立或者撤銷黨組織,必須經鄉鎮黨委或者以上黨組織批准。
第八條 鄉鎮黨委一般設委員7至9名,其中書記1名、副書記2至3名,應當設組織委員、宣傳委員,紀委書記由黨委委員兼任。黨委委員按照鄉鎮領導職務配備,應當進行合理分工,保證各項工作有人負責。
村黨的支部委員會一般設委員3至5名,其中書記1名,必要時可以設副書記1名;正式黨員不足7人的支部,不設支部委員會。村黨的總支部委員會一般設委員5至7名,其中書記1名、副書記1名、紀檢委員1名。村黨的委員會一般設委員5至7名,最多不超過9名,其中書記1名、副書記1至2名、紀委書記1名。
第三章
職責任務
第九條 鄉鎮黨委的主要職責是:
(一)宣傳和貫徹執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黨中央、上級黨組織及本鄉鎮黨員代表大會(黨員大會)的決議。
(二)討論和決定本鄉鎮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以及鄉村振興中的重大問題。需由鄉鎮政權機關或者集體經濟組織決定的重要事項,經鄉鎮黨委研究討論後,由鄉鎮政權機關或者集體經濟組織依照法律和有關規定作出決定。
(三)領導鄉鎮政權機關、群團組織和其他各類組織,加強指導和規范,支持和保證這些機關和組織依照國家法律法規以及各自章程履行職責。
(四)加強鄉鎮黨委自身建設和村黨組織建設,以及其他隸屬鄉鎮黨委的黨組織建設,抓好發展黨員工作,加強黨員隊伍建設。維護和執行黨的紀律,監督黨員幹部和其他任何工作人員嚴格遵守國家法律法規。
(五)按照幹部管理許可權,負責對幹部的教育、培訓、選拔、考核和監督工作。協助管理上級有關部門駐鄉鎮單位的幹部。做好人才服務和引進工作。
(六)領導本鄉鎮的基層治理,加強法治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做好生態環保、美麗鄉村建設、民生保障、脫貧致富、民族宗教等工作。
第十條 村黨組織的主要職責是:
(一)宣傳和貫徹執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黨中央、上級黨組織及本村黨員大會(黨員代表大會)的決議。
(二)討論和決定本村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以及鄉村振興中的重要問題並及時向鄉鎮黨委報告。需由村民委員會提請村民會議、村民代表會議決定的事情或者集體經濟組織決定的重要事項,經村黨組織研究討論後,由村民會議、村民代表會議或者集體經濟組織依照法律和有關規定作出決定。
(三)領導和推進村級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推進農村基層協商,支持和保障村民依法開展自治活動。領導村民委員會以及村務監督委員會、村集體經濟組織、群團組織和其他經濟組織、社會組織,加強指導和規范,支持和保證這些組織依照國家法律法規以及各自章程履行職責。
(四)加強村黨組織自身建設,嚴格組織生活,對黨員進行教育、管理、監督和服務。負責對要求入黨的積極分子進行教育和培養,做好發展黨員工作。維護和執行黨的紀律。加強對村、組幹部和經濟組織、社會組織負責人的教育、管理和監督,培養村級後備力量。做好本村招才引智等工作。
(五)組織群眾、宣傳群眾、凝聚群眾、服務群眾,經常了解群眾的批評和意見,維護群眾正當權利和利益,加強對群眾的教育引導,做好群眾思想政治工作。
(六)領導本村的社會治理,做好本村的建設、法治宣傳教育、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生態環保、美麗村莊建設、民生保障、脫貧致富、民族宗教等工作。
第十一條 黨員人數較多的村黨支部,可以劃分若干黨小組。黨小組在支部委員會領導下開展工作,組織黨員學習和參加組織生活,檢查黨員履行義務、行使權利和執行支部委員會、黨員大會決議的情況,反映黨員、群眾的意見。
第四章
經濟建設
第十二條 黨的農村基層組織應當加強對經濟工作的領導,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持續增加農民收入,不斷滿足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具體任務包括:
(一)堅持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堅持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堅持家庭經營基礎性地位,堅持穩定土地承包關系,走共同富裕之路。
(二)穩定發展糧食生產,發展多種經營應當同支持和促進糧食生產相結合。
(三)推動鄉村產業振興,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讓農民合理分享全產業鏈增值收益。
(四)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實現農業農村綠色發展、可持續發展。
(五)領導制定本地經濟發展規劃,組織、動員各方面力量保證規劃實施。
(六)組織黨員、群眾學習農業科學技術知識,運用科技發展經濟。吸引各類人才到農村創業創新。
第十三條 黨的農村基層組織應當動員和帶領群眾全力打贏脫貧攻堅戰,如期實現脫貧目標,鞏固發展脫貧攻堅成果、防止返貧,組織發展鄉村致富產業,推動農民就業創業,教育引導農民既「富口袋」又「富腦袋」,依靠自己的辛勤勞動創造幸福美好生活。
第十四條 黨的農村基層組織應當因地制宜推動發展壯大集體經濟,領導和支持集體經濟組織管理集體資產,協調利益關系,組織生產服務和集體資源合理開發,確保集體資產保值增值,確保農民受益。
第五章
精神文明建設
第十五條 黨的農村基層組織應當組織群眾學習,培育和踐行,開展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宣傳教育,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教育,思想道德和民主法治教育,引導農民正確處理國家、集體、個人三者之間的利益關系,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新型農民。
黨的農村基層組織應當加強群眾培訓,通過******文明實踐中心(所、站)、農民夜校等渠道,深入宣傳教育群眾,用文化、思想道德牢牢佔領農村思想文化陣地。
第十六條 黨的農村基層組織應當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倡導文明健康生活方式。傳承發展提升農村優秀傳統文化,保護傳統村落,加強農村文化設施建設,開展健康有益的文體活動。改善辦學條件,普及義務教育。開展文明村鎮、文明家庭創建活動,破除封建迷信和陳規陋習,推進移風易俗,弘揚時代新風。
第十七條 黨的農村基層組織應當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宣傳黨組織和黨員先進事跡,宣傳好人好事,弘揚真善美,傳播正能量。了解群眾思想狀況,幫助解決實際困難,引導群眾自覺聽黨話、感黨恩、跟黨走。
第十八條 黨的農村基層組織應當加強對黨員、群眾的無神論宣傳教育,引導黨員、群眾自覺抵制腐朽落後文化侵蝕,弘揚科學精神,普及科學知識。做好農村宗教工作,加強對信教群眾的工作,管理好宗教活動場所,依法制止利用宗教干涉農村公共事務,堅決抵禦非法宗教活動和境外滲透活動。必須在意識形態上站穩立場,旗幟鮮明反對各種錯誤觀點,同一切歪風邪氣、違法犯罪行為作斗爭。
第六章
鄉村治理
第十九條 黨的農村基層組織應當加強對各類組織的統一領導,打造充滿活力、和諧有序的善治鄉村,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鄉村治理格局。
村黨組織書記應當通過法定程序擔任村民委員會主任和村級集體經濟組織、合作經濟組織負責人,村「兩委」班子成員應當交叉任職。村務監督委員會主任一般由黨員擔任,可以由非村民委員會成員的村黨組織班子成員兼任。村民委員會成員、村民代表中黨員應當佔一定比例。
村級重大事項決策實行「四議兩公開」,即村黨組織提議、村「兩委」會議商議、黨員大會審議、村民會議或者村民代表會議決議,決議公開、實施結果公開。
第二十條 黨的農村基層組織應當健全黨組織領導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深化村民自治實踐,制定完善村規民約,建立健全村務監督委員會,加強村級民主監督。推廣******「楓橋經驗」,推進鄉村法治建設,提升鄉村德治水平,建設平安鄉村。
依法嚴厲打擊農村黑惡勢力、宗族惡勢力、宗教極端勢力、「村霸」,嚴防其侵蝕基層幹部和基層政權。堅決懲治黑惡勢力「保護傘」。
第二十一條 黨的農村基層組織應當加強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組織黨員、群眾參與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加強污染防治,保護生態環境,建設美麗鄉村。
第二十二條 黨的農村基層組織應當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解決入園入托、上學、就業、看病、養老、居住、出行、飲水等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加強對貧困人口、留守兒童和婦女、老年人、殘疾人、「五保戶」等人群的關愛服務。投放農村的公共服務資源,應當以鄉鎮、村黨組織為主渠道落實,保證有資源、有能力為群眾服務。
注重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提升鄉村治理智能化水平。
第七章
領導班子和幹部隊伍建設
第二十三條 農村基層幹部應當認真學習和忠實踐行,學習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方略,學習必備知識技能。懂農業,掌握「三農」政策,熟悉農村情況,有能力、有措施、有辦法解決實際問題;愛農村,紮根農村基層,安身安心安業,甘於奉獻、苦幹實干;愛農民,對農民群眾充滿感情、始終放在心上,把農民群眾的利益擺在第一位,與農民群眾想在一起、干在一起,不斷創造美好生活。
各級黨組織應當注重加強農村基層幹部教育培訓,不斷提高素質。縣級黨委每年至少對村黨組織書記培訓1次。
第二十四條 加強農村基層幹部隊伍作風建設。堅持實事求是,不準虛假浮誇;堅持依法辦事,不準違法亂紀;堅持艱苦奮斗,不準奢侈浪費;堅持說服教育,不準強迫命令;堅持廉潔奉公,不準以權謀私。堅決反對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
嚴格農村基層幹部管理監督,堅決糾正損害群眾利益行為,嚴厲整治群眾身邊腐敗問題。
第二十五條 鄉鎮黨委領導班子應當由信念堅定、為民服務、勤政務實、敢於擔當、清正廉潔,善於結合實際開展工作的黨員幹部組成。鄉鎮黨委書記還應當具備一定的理論和政策水平,堅持依法辦事,具有較強的組織協調能力、群眾工作能力、處理農村復雜問題的能力,熟悉黨務工作和「三農」工作,帶頭實干、敢抓敢管。
注重從優秀村黨組織書記、選調生、大學生村官、鄉鎮事業編制人員中選拔鄉鎮領導幹部,從優秀村黨組織書記中考錄鄉鎮公務員、招聘鄉鎮事業編制人員。重視發現培養選拔優秀年輕幹部、女幹部和少數民族幹部。
第二十六條 村黨組織領導班子應當由思想政治素質好、道德品行好、帶富能力強、協調能力強,公道正派、廉潔自律,熱心為群眾服務的黨員組成。村黨組織書記還應當具備一定的政策水平,堅持依法辦事,善於做群眾工作,甘於奉獻、敢闖敢拼。
村黨組織書記應當注重從本村致富能手、外出務工經商返鄉人員、本鄉本土大學畢業生、退役軍人中的黨員培養選拔。每個村應當儲備村級後備力量。
村黨組織書記由縣級黨委組織部門備案管理。
根據工作需要,上級黨組織可以向村黨組織選派第一書記。
第二十七條 黨的農村基層組織領導班子應當堅定執行黨的政治路線。始終在政治立場、政治方向、政治原則、政治道路上同以******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組織推進農村深化改革,促進各項事業發展,維護社會和諧穩定,不斷增強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第二十八條 黨的農村基層組織領導班子應當貫徹黨的思想路線。反映情況、安排工作、決定事項必須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說實話、辦實事、求實效。
第二十九條 黨的農村基層組織領導班子應當貫徹******黨的組織路線。全面加強農村基層組織體系建設,建強戰斗堡壘,把黨員組織起來,把人才凝聚起來,把群眾動員起來,合力推動******鄉村全面振興。
第三十條 黨的農村基層組織領導班子應當貫徹黨的群眾路線。決定重大事項要同群眾商量,布置工作任務要向群眾講清道理;經常聽取群眾意見,不斷改進工作;關心群眾生產生活,維護群眾的合法權益,切實減輕群眾負擔。
第三十一條 黨的農村基層組織領導班子應當貫徹黨的民主集中制,認真執行集體領導和個人分工負責相結合的制度。凡屬重要問題,必須經過集體討論決定,不允許個人或者少數人說了算。書記應當有民主作風,善於發揮每個委員的作用,敢於負責。委員應當積極參與和維護集體領導,主動做好分工負責的工作。
第三十二條 鄉鎮黨委領導班子每年至少召開1次民主生活會,村黨組織領導班子每年至少召開1次組織生活會,嚴肅認真地開展批評和自我批評,接受黨員、群眾的監督。
第八章
黨員隊伍建設
第三十三條 黨的農村基層組織應當組織黨員認真學習和忠實踐行,推進「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常態化制度化,認真開展黨內主題教育活動,學習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方略,學習形勢政策、科學文化、市場經濟、黨內法規和國家法律法規等知識。
縣、鄉兩級黨委應當加強農村黨員教育培訓,建好用好鄉鎮黨校、黨員活動室,注重運用現代信息技術開展黨員教育。鄉鎮黨委每年至少對全體黨員分期分批集中培訓1次。
第三十四條 黨的農村基層組織應當嚴格黨的組織生活。堅持「三會一課」制度,村黨組織應當以黨支部為單位,每月相對固定1天開展主題黨日,組織黨員學習黨的文件、上黨課,開展民主議事、志願服務等,突出黨性鍛煉,防止表面化、形式化。黨員領導幹部應當定期為基層黨員講黨課。
黨支部應當經常開展談心談話。
第三十五條 黨的農村基層組織應當堅持和完善民主評議黨員制度。對優秀黨員,進行表彰表揚;對不合格黨員,加強教育幫助,依照有關規定,分別給予限期改正、勸其退黨、黨內除名等組織處置。
第三十六條 黨的農村基層組織應當教育和監督黨員履行義務,尊重和保障黨員的各項權利。推進黨務公開,使黨員對黨內事務有更多的了解和參與。
第三十七條 黨的農村基層組織應當加強和改進流動黨員教育管理。流入地黨組織應當及時將外來黨員編入黨的支部和小組,組織他們參加組織生活和黨的活動。流出地黨組織應當加強對外出黨員的經常聯系,可以在外出黨員相對集中的地方建立流動黨員黨組織。
流動黨員每半年至少向流出地黨組織匯報1次在外情況。
第三十八條 黨的農村基層組織應當嚴格執行黨的紀律。經常對黨員進行遵紀守法教育。黨員違犯黨的紀律,應當及時教育或者處理,問題嚴重的應當向上級黨組織報告。對於受到黨的紀律處分的,應當加強教育,幫助其改正錯誤。
第三十九條 黨的農村基層組織應當按照控制總量、優化結構、提高質量、發揮作用的總要求和有關規定,把政治標准放在首位,做好發展黨員工作。注重從青年農民、農村外出務工人員中發展黨員,注意吸收婦女入黨。
村級黨組織發展黨員必須經過鄉鎮黨委審批。
第四十條 農村黨員應當在物質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中發揮先鋒模範作用,帶頭投身鄉村振興,帶領群眾共同致富。
黨的農村基層組織應當組織開展黨員聯系農戶、黨員戶掛牌、承諾踐諾、設崗定責等活動,給黨員分配適當的社會工作和群眾工作,為黨員發揮作用創造條件。
第九章
領導和保障
第四十一條 各級黨委特別是縣級黨委應當高度重視黨的農村基層組織建設,認真履行主體責任。
黨的農村基層組織建設情況應當作為市縣鄉黨委書記抓基層黨建述職評議考核的重要內容,納入巡視巡察工作內容,作為領導班子綜合評價和領導幹部選拔任用的重要依據。縣級黨委組織部門應當以足夠精力抓好黨的農村基層組織建設。
對黨的農村基層組織建設重視不夠、落實不力的,應當及時提醒、約談;出現嚴重問題的,應當嚴肅問責追責。督促抓好問題的整改落實。
第四十二條 各級黨委特別是縣級黨委應當堅持抓鄉促村,持續加強基本隊伍、基本活動、基本陣地、基本制度、基本保障建設,整頓軟弱渙散村黨組織,整鄉推進、整縣提升。
鄉鎮黨委應當全面落實抓村級組織建設的直接責任。鄉鎮黨委書記和黨委領導班子其他成員應當包村聯戶,經常沉下去摸情況、查問題,及時研究解決。
第四十三條 鄉鎮工作機構設置和人員配備,應當堅持加強服務、密切聯系群眾、治理重心下移的原則,構建權責相稱、簡約高效的基層管理體制,保證鄉鎮工作力量。鄉鎮應當設立黨建工作辦公室或者黨建工作站,配備專職組織員,配強黨務力量。加強鄉鎮小食堂、小廁所、小澡堂、小圖書室、小文體活動室和周轉房建設,改善鄉鎮幹部工作和生活條件。
第四十四條 各級黨委應當健全以財政投入為主的穩定的村級組織運轉經費保障制度,建立正常增長機制。落實村幹部基本報酬,發放人數和標准應當依據有關規定、從實際出發合理確定,保障正常離任村幹部生活補貼。落實村級組織辦公經費、服務群眾經費、黨員活動經費。建好管好用好村級組織活動場所,整合利用各類資源,規范標識、掛牌,發揮「一室多用」的綜合功能,服務凝聚群眾,教育引導群眾。
第四十五條 各級黨組織應當滿懷熱情關心關愛農村基層幹部和黨員,政治上激勵、工作上支持、待遇上保障、心理上關懷,宣傳表彰優秀農村基層幹部先進典型,彰顯榜樣力量,激勵新擔當新作為。
第十章
附則
第四十六條 省、自治區、直轄市黨委可以根據本條例,結合本地區情況制定實施辦法。
第四十七條 本條例由******組織部負責解釋。
第四十八條 本條例自2018年12月28日起施行。1999年2月13日******印發的《中國共產黨農村基層組織工作條例》同時廢止。
內容解讀編輯
一、條例明確了村黨支部的地位。在總則第二條中明確說明村黨支部是黨在農村的基層組織,是黨在農村全部工作和戰鬥力的基礎,是村各種組織和各項工作的領導核心。這就要求我們要今後的工作中,切實加強領導,真正發揮核心作用。
二、條例明確了加強經濟建設的中心地位。條例第四章第十一條指出黨的農村基層組織應當加強對經濟工作的領導,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深化農村改革,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減輕農民負擔,提高農民生活水平。但實際工作中,村裡前幾年對經濟建設建設抓的少,只想到困難,抓經濟建設沒有辦法,沒有集體經濟收入,致使黨組織的號召力下降,下步工作中應該加強對經濟建設工作的領導,發展集體經濟,增強黨組織的凝聚力。
三、條例強調了做好群眾工作的必要性。第六章第二十條中 指出領導班子應當貫徹黨的群眾路線。決定重大事情要同群眾商量,工作任務要向群眾講清道理;經常聽取群眾意見,不斷改進工作;關心群眾生活,維護群眾的合法權益,切實減輕群眾負擔。實際工作中,有時候一些重大問題不和群眾商量,不公開帳目,一年只開一次群眾大會,導致矛盾問題集攢越來越多,有些工作困難舉步維艱。在今後的工作中,一年應該多召開幾次群眾會議,及時公開帳目,碰到重大問題多和群眾商量。
四、條例明確了組織生活的重要性。在第七章第二十五條中提出嚴格黨的組織生活,村黨支部每月應當開展一次黨員活動,包括學習黨的文件,上黨課,召開組織生活會等。現在因為工作任務重,一年開2到3次黨員會和組織生活會,至使黨員對黨組織缺少認同感;部分村幹部不學習上級文件政策,對黨的方針政策吃不透,做起工作中和上級精神相違背。下步應該加強對村級黨員學習的檢查督導,按要求過組織生活。
;⑷ 巴金《寒夜》讀後感
【篇一:巴金《寒夜》讀後感】
《寒夜》里的人物在巴金筆下刻劃得淋漓盡致:汪文宣,骨瘦如柴,彎背駝腰,唯唯諾諾,時不時地咳嗽,委曲求全,連句響亮話也說不了的人;曾樹生,汪文宣的妻子,美麗動人,修長的身材,白白凈凈的皮膚,一身胭脂香,是一位熱情奔放、充滿活力的女性,是一位愛美又富有魅力的女性。汪文宣的母親,吃苦耐勞,婆婆麻麻,有好心卻沒做好事的人;小宣,汪文宣的兒子,蒼白無力,怯生生的眼睛,沉默寡言,未老先衰的人。在我看來,小宣畢竟是個孩子,孩子是無辜的,暫且不說,其餘的三個人都不算是正面人物形象,也不算是反面人物形象。三個最親最愛的人,卻不能和睦相處,偏偏要相互傷得很痛很痛,難道說愛真的要與痛永遠相伴嗎?
巴金寫《寒夜》顯然是在控訴當時的舊社會、舊制度,是為生活在水生火熱戰爭年代,窮困潦倒的人叫冤喊屈。我看著《寒夜》淚流滿面,我倒不是被書里的故事情節所打動,也不是同情汪文宣一家人,只是為汪文宣一家人的生活方式感到痛心。既然時代已經讓人很無奈了,為什麼一家人還要無休止地爭爭吵吵?當時社會大家庭已經讓人不得安寧,為什麼四口之家不能同甘共苦、和睦同處,齊心協力去面對一切呢?汪文宣的母親深愛著自己有病的兒子,她願意為兒子做一切事情,可她又無時無不刻不在害著兒子,她明明知道曾樹生是兒子最愛的女人,她卻容不下這個讓兒子深愛著的女人,恨不得讓樹生早一天離開家門。曾樹生也一度想留下來陪有病的老公度過一生,只希望婆婆少一點恨自己,只希望老公能給自己做主,然而老公的順從,婆婆的無情還是逼她違心地離開了家。他們中的每個人也許不值得同情,我只是在可憐他們,他們不是在生活,而是在掙扎。
舊社會、舊制度缺衣少食日子難過,叫苦喊冤少不了爭吵。今天衣食無憂難道每家的日子就過得快樂幸福嗎?離婚率越來越高,婆媳關系還是一對矛盾。來自外來壓力,外界因素的煩惱或許少不了,我們也或許管不別人、更管不了社會,為什麼一家人還不能相互理解,相互信認、相互尊重?是呀,一個人想得開不等於一家人都想得開,一個人明白不等於每個人都能明白,要不怎麼會說家家有本難念的經。既然如此那就活出自我,活出自信為好。
【篇二:巴金《寒夜》讀後感】
在讀《寒夜》的時候,有種讀巴金的《家》的感覺,從頭到尾,給你一種陰郁,沉悶,壓制的感覺了。除了小說你那濃濃的母愛和夫妻之間那不時感動的愛情,剩下的,確實只能是「寒夜」了——抗戰勝利前——經濟蕭條——難以為生的寒夜。
覺得主人公汪文宣,他母親汪母,他妻子曾樹生。三個人之間的關系就像一個等邊三角形。本來,我們知道,一個三角形,它的穩固性是最高的。但是,當其中一個角不牢固的話,這個三角形也就不穩固了。小說中汪母和妻曾樹生的關系就是動了三角形的角——不穩固了。在讀小說,有點不明白為什麼這樣。過後想想,是否是傳統和進步小資產階級**。汪母是一個傳統的女人,她深愛自己的兒子,愛得有點入骨。她痛惡兒媳那種小資產階級的作風,早出晚歸,參加舞會,交男朋友,是深深的厭惡,巴不得她離開。而曾樹生,她接受過高等教育,在經濟上獨立,甚至能支持難以維持的家,她追求浪漫,參加舞會,都不假。這註定了這兩個女人之間的斗爭,可是她們也都是愛汪文宣的,因此她們的戰斗往往為了汪文宣而達成和解。
而主角汪文宣,所謂的「大好人」,事實上,確實是一個好人,在出版社一個小小的校對職員。無疑,這樣的人生在這個時代,是一個悲劇,尤其是在困難的,人情稀薄的社會。這里沒有多少同情,得了肺病被同事們疏遠,甚至同事集體寫信要他別去上班,怕傳染給他們。除了鍾老,和差不多唯一的好人鍾老是唯一的朋友,可是兩個人最後都雙雙病死。汪文宣給人的整個感覺就是軟弱,缺乏鮮明的個性,事事謙讓,沒有心機。他夾在自己的母親和妻子之間是相當難做的,他愛他的母親,同時也深愛他的妻子。在她們每次爭吵的時候,他都在母親面前替妻子說話,在妻子面前替母親說話。到最後他重病在床,她們還爭吵的時候,他深痛欲絕。最後曾樹生離開這個家,隨銀行牽到了蘭州,還有她的男朋友銀行的陳經理,如果可以這樣說的話。但她還是每月都寄來信和給家裡相信的費用。說明她對這個家,特別是汪文宣,還有在學校的兒子,還是有感情的。而那時汪文宣的肺病,也越來越重,只有母親,在身邊無微不至地照顧他。這個家裡,已經沒有了生氣,沒有了笑容,只有壓抑和痛苦。
到最後,汪文宣快死的時候,抗日戰爭勝利了。可是,這個家的苦難,並沒有改變。套用某句話,就是,勝利是別人的,與「我」何干。等曾樹生回來的時候,汪文宣已經死了,葬在哪裡都不知道。汪母和自己的兒子也不知道搬哪裡了。給人的感覺就是一個字——冷。
【篇三:巴金《寒夜》讀後感作文】
《寒夜》的誕生,標志著巴金在現實主義藝術探索中所達到的最高成就。小說僅僅通過數人及一個簡單的家庭故事便向我們生動完整地再現了當時大多數生活在底層人們的畫面。初讀《寒夜》,一種凄涼陰郁的感覺便彌漫了我的整個身心。此後,這種心情便愈加濃烈,隨著故事的結束,沉重的心情也達到了極點。每每閱讀一段時間,便需長噓一口氣,否則好像整個人再也承受不了那番沉重。
小說《寒夜》是巴金寫於抗戰末期的作品,小說以汪文宣的家庭生活為主要線索。小說主人公汪文宣和曾樹生是一對大學教育系畢業的夫婦,年輕時曾經編織過許多美麗的理想,希望能用自己的知識和力量辦一所「鄉村化、家庭化」的學堂,為國家為人民做點有益的事情。但抗戰爆發後,他們逃難到重慶,汪文宣在一家半官半商的圖書文具公司當校對,曾樹生在大川銀行當職員。汪文宣的母親為了減輕兒子的生活負擔,趕來操持家務,但汪母與曾樹生婆媳關系不和,汪文宣夾在中間兩頭受氣,且又患上肺病,家庭經濟非常拮據。最後曾樹生跟隨銀行年輕的經理乘飛機去了蘭州,汪文宣在抗戰勝利的鞭炮聲中病死,汪母帶著孫子小宣回了昆明老家。兩個月後,曾樹生從蘭州回到重慶,但已物是人非,傷感不已。
手法上,不得不說小說中人物形象塑造的非常成功。在我看來造成這個家庭悲劇的核心人物的汪母,她年輕時期便守了寡,僅有的愛全都給了她兒子,她不允許別人分享他,甚至是兒媳。她的愛無微不至卻顯得自私霸道。她的愛雖讓文宣感受到了無比溫暖,卻也給文宣帶來了巨大的痛苦。在文中,汪母是封建的代表,她總以舊社會的思想和禮教來束縛新派的媳婦,總覺得媳婦不懂規矩,動不動就拿自己當年做比較,雖然她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兒子,但未免做法太過偏激。
樹生是一個受過高等教育的新時期女性,她愛家愛先生愛孩子,卻忍受不了母親對她的約束與輕蔑,無法與母親和睦相處。最終只能選擇逃離這個帶給她無盡痛苦和折磨的家庭,即使百般不舍。她的離去完全是一種個人意義上的追求幸福。巴金想要通過她表現追求自由的新思想。
汪文宣是《寒夜》最大成就之一。我相信凡是讀過《寒夜》的人,都不能不對他留有深刻的印象。曾是一個有理想、有熱情的年青人。受「五四」新思想的影響,追求個性解放,自由戀愛而結婚,也曾是反封建的勇士,懷著滿腔「教育救國」的崇高理想和宏偉志向走向社會,想創辦「鄉村家庭化的學堂」,報效祖國。然而,日本侵略者的炮火,腐敗的社會制度,貧窮、疾病的折磨,使理想和熱情付之東流「讓那一大段時期的現實生活毀掉了」。成為軟弱者的典型。忍耐和妥協成為汪文宣的主導方面,懦弱無能、與世無爭,逆來順受,不敢抗爭,奉行「為了生活,可以忍受」的新處世哲學。他怕見上級注視的目光,怕上級不滿的話語,甚至連上級輕聲地咳嗽,也要疑心是否有對自己的意見,總之他整天工作在擔驚受怕環境里,嚴重地摧殘了他身心的健康。對妻子也是如此。他帶著強烈的念頭去找她,可看到妻子同和別的男人有說有笑,只覺得心裡發冷,卻不敢迎著他們走去,最終「只有垂頭掃興地走回自己的辦公地方去了」。在家庭婆媳爭吵中,他不敢批評誰,也不敢批判是非曲直。只能以自虐企圖獲得她們的同情,從而平息紛爭。為了生活,他不顧身體健康,拚命工作,病痛自己忍受,從不告訴其他人。
在思想上,巴金寫《寒夜》是為「控訴舊社會,控訴舊制度」。是為了「宣判舊社會、舊制度的死刑」。揭露了這個寒冷黑暗的社會現實和國統區人民生活的困苦,表達人們渴望自由,平等,民主的新生活的願望。
小說始終將這個家庭的悲劇放在整個社會的大環境中展開。戰爭的威脅,時局的混亂,官僚的腐敗與自私,貧富的懸殊,失業與逃難的恐懼,成為這個家庭所無法承擔的壓力。作者以汪文宣的家庭為中心,適當地將筆墨延伸到這個家庭之外,寫出了另外一些普通人的悲劇。如:汪文宣的同學唐柏青、同事老鍾。這些悲劇進一步證明,汪家的悲劇不是偶然的,它不過是整個社會悲劇的一個縮影。
【篇四:巴金《寒夜》讀後感】
每個時代都凝聚著歷史的一段故事,而在每個故事裡,都會有不一樣的光景,發生著屬於這個時代的人群的故事。《寒夜》中樹生與文宣的愛情,便是發生在那段並不美好的光景里的悲傷故事。
初讀《寒夜》,我覺得文宣實在太軟弱,「老好人」在我看來並不是一個褒義詞。首先在工作上,作為一個受過高等教育的知識分子,他拖著病體在辦公室里那麼卑微地做著小職員的工作,對於所有的不公平待遇卻從來不敢說一個「不」字,最初偉大的理想也任它在心底蒙了塵埃。而在家庭中,面對妻子樹生和母親之間的矛盾,他既不能扮演好丈夫的角色,也不能盡好兒子的職責。然而後來,當小說漸漸接近尾聲的時候,我開始想,如果我是文宣的話,我又會怎麼做呢,或者說,我能怎麼做呢?
誠然,文宣性格中的軟弱無法忽視。然而,在那個知識分子不受重視的時代,他無力改變自己地位低下的境況。為了不失去工作,他不得不像一頭任人抽打的病牛一樣小心翼翼地努力工作,盡管換來的只是少的可憐的薪水。而在家庭中,母親和樹生並不是二選一的單選題,兩個人他都不能失去,這並非是貪心。所以他夾在兩個人中間,默默承受著兩個他最愛的人賦予他的痛苦。
他愛他的母親,所有的愛只需「母親」兩個字便足以解釋;他同樣深愛他的而妻子,而這種愛,並不同於對母親的愛。所以想到自己殘破的軀體以及樹生在這個窮困的家庭中所受的委屈,他寧願放手給她自由,讓她離開自己去過更好的生活。而在他即將離開人世的日子裡,他依然堅持給樹生寄信,跟她說自己身體很好,不用擔心,哪怕他知道這樣做的結果是樹生不能回來陪他度過生命中最後的時光,他也依然執著。
樹生是一位比較典型的新女性,她受過好的教育,有知識有思想有追求。對於生活,她依然抱有一絲美好的憧憬。
然而在那個窮困的家庭里,她卻過得並不幸福,兒子的冷漠,丈夫的懦弱,最使她受不了的是婆婆的刁難。所以她問自己——「這種生活究竟給了我什麼呢?我得到什麼滿足么?」回答是——「沒有!不論是精神上,物質上,我沒有得到一點滿足。」繼續問自己——「那麼我犧牲了我的理想,換到什麼代價呢?」「那麼以後呢?以後,還能有什麼希望么?」——沒有答案。
她的婆婆,同時也是文宣的母親,她不願同別的女人分享自己兒子的愛,文宣越是愛樹生,她便越是恨樹生。對於樹生,她從未真正地把她當做一家人來看待。而那個陰暗而沒有溫情的家,對於樹生來說簡直就是一個牢籠。所以樹生在猶豫再三之後,最終還是選擇了離開。
她在給文宣的信中說:「可是我只能憐憫你,我不能再愛你。你從前並不是這種軟弱的人!」「我還年輕,我的生命力還很旺盛。我不能跟著你們過刻板似的單調日子,我不能在那種單調的吵架,寂寞的忍受中消磨我的生命。我愛動,我愛鬧,我需要過熱情的生活。我不能在你那古廟是的家中枯死。」其實樹生是一位勇敢的女性,我覺得她這么做並沒有錯。與其在那個家中飽受煎熬,三個人都難過,倒不如乾脆離開,樹生本就不是那種肯為家庭放棄自由的女性。
「勝利是他們勝利,不是我們勝利。我們沒有發過國難財,卻倒了勝利霉。」日日夜夜盼望著戰爭結束,可是當這一天終於到來時,生活在底層的大眾人民卻發現他們沒有享受到戰爭勝利帶來的任何實惠。樹生回來了,可是一切都已不是從前的模樣。
我想,倘若文宣和樹生不是生活在那個知識分子飽受冷眼的時代,他們故事的結局就會完全不同了吧。然而,飄渺的生命,看不到遠方的人群,未來,誰又能知道究竟是什麼模樣?
【篇五:巴金《寒夜》讀後感】
《寒夜》是巴金先生一部很有名的作品,一直都想拜讀,這次有機會把這部小說從頭至尾仔細的讀了一番,有些感觸。
首先小說的開頭以黑夜為背景,以抗戰時期的緊張氣氛做鋪墊,寫在戰爭年代,一些小市民們對戰爭來襲的恐懼與絕望的心情,讓人一讀就陷入深深的陰郁與悲傷的情緒中。緊接著寫出小說的主人公,汪文宣—一個被不合理的社會所壓垮的小知識分子的形象。他的出場似乎就透著一絲絲的悲哀。寒夜,他一個人在大街上走著,飛機在上空盤旋著,時不時發出恐怖的聲響,但他似乎無暇顧及這些,因為此刻的心中,有著比這些更要緊的東西—他的妻子,曾樹正離家出走了。他努力回想著,是他嘴的笨拙讓他們夫妻倆吵架了,妻子一怒之下就摔下房門跑出去了,最初他還以為妻子只是和她賭氣,過一會兒就自己回來了。可是都這么晚了,妻子還是沒回來,他於是決心去找妻子。
這樣的情況並不是一次兩次的新鮮事了,他的軟弱,忍讓,已經讓他在這個殘破不堪的家中疲憊了。那麼,他到底有著怎樣的家庭呢?
小說的主人公汪文宣和他的妻子曾樹生是具有理想和報復的知識分子。由於抗日戰爭的爆發,他們一家人不得不逃難到重慶,並在這里居住下來。汪文宣有個年紀很大的母親,很早就沒了丈夫,她把她全部的希望與愛都寄託在了她唯一的兒子,汪文宣身上。汪文宣開始在一家圖書文具公司當校對,由於社會的黑暗和資產階級壟斷家的壓迫與冷酷無情,使得汪在他的公司里工作並不順心,備受上司的排擠和剝削。加上他本身的懦弱與自卑,對別人的欺凌和侮辱只是一味的與退縮,導致了他「老好人」的稱呼。與此同時,曾樹生在一家銀行上班,雖然不是掙得很高的工資,但是卻因為外表好很受上司的照顧,加上天性活潑愛打扮,經常涉及交際活動。同時,汪的老母親,十分痛恨他的兒媳婦,婆媳關系的惡化,倆人的經常爭吵,使得汪夾在中間很不好受,隨著汪的肺病惡化,曾樹生的出走,又給汪的精神帶來沉重的打擊,後來終於忍受不了精神的壓力和病痛的折磨,嘔血而死。兩個月後,曾樹生回到重慶,一切都是物是人非了,母親帶著小宣離開了這里,只剩下曾樹生一個人在大街上徘徊著,獨自面對寒夜。
我看完後覺得這個悲劇的發生是必然的。在社會大環境下,經濟的不景氣,國統區的黑暗,不給知識分子一點施展才華的空間。他們的滿腔熱血和理想抱負都隨著硝煙和生存的威脅一點點的消失了。正如小說中的汪文宣和曾樹生,他們本是教育系畢業的高材生,卻因為戰爭被逼迫來到了重慶避難。在生存和安全都無法保證的年代裡,他們還談何理想,談何追求?同時,我想造成他們婚姻的悲劇,很大原因是傳統觀念與現代思想的沖突。在中國的封建社會中,媳婦必須遵守三從四德,汪家正處在這個新舊觀念交替的時代里,民國時代。汪母從小便受傳統觀念的教育,而曾樹生卻是有著現代思想的新時代女性。汪母心中的傳統的綱常禮教告訴她,媳婦只有老老實實在家相夫教子,不外出交際才算是恪守媳婦的本分。可是,曾樹生天性活潑開朗,善於交際的性格正好觸犯了汪母的禁忌、汪母因此十分憎惡她的兒媳婦,甚至不承認她是她的兒媳婦。曾樹生在家裡得不到想要的溫暖和自由,因此離開了家。不僅僅是婆媳之間的矛盾導致了這種悲劇,人物性格也與小說的結局息息相關。汪文宣是個膽小怕事,懦弱的小知識分子形象,他身體不好,遇事從不據理力爭,反而是一而再再而三的退步,讓自己老好人的形象深入人心,到後來,妻子都這么說他,但他不以為然,彷彿那就是他該做的。而相比丈夫,曾樹生卻是一個富有朝氣,年輕又充滿活力的知識女性的形象。她美麗,又活潑開朗,善於交際,溫柔可愛的性格格外討人喜歡。而這些,都讓汪文宣更加的自卑。夫妻性格的沖突導致矛盾時時得不到化解,加上婆媳的沖突達到了白日化階段,最後終於爆發,曾樹生隨同愛慕她的.陳主任到蘭州去了,留下汪文宣和汪母在家中。
想到這里,這個故事的發生發展都合情合理。在那個時代的那個背景下,人們往往被現實沖淡了理想與抱負,知識得不到用武之地,生活在社會底層的人們的命運有時候不能掌握在自己手中。書中的每句話每個字眼都讓人感到刺骨的寒冷,每一個故事情節都震撼著我的心,。想起小說的最後一句話:「夜的確太冷了,她需要溫暖。」是啊,曾樹生的一生都在為了爭取到她的溫暖而奮斗,可最後還是一個人度過寒夜。
【篇六:巴金《寒夜》讀後感】
「她感到夜的寒氣,她的確需要點溫暖」,這是巴金《寒夜》里最後的句子,緊扣了書名的含義,完整而飽滿,之前壓抑的多少矛盾都在一念之間傾瀉而出,說不清是淋漓的痛苦,還是更加無所適從的悲涼,我心底彷彿有聲音在抽泣,故事雖然平淡,卻讓人有盪氣回腸的感覺。珍惜,它讓我更加懂得珍惜和平年代的意義,珍惜所擁有的愛的意義,和作為一個人的價值。應該說,這是一個徹頭徹尾的悲劇,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的中國正是處於動盪搖曳中,主人公是一對大學教育系畢業的夫婦,汪文宣和曾樹生。抗戰爆發後,他們逃難到重慶,丈夫在一家半官半商的圖書文具公司當校對,妻子在銀行當「花瓶」。
汪文宣的母親為了減輕兒子的生活負擔,趕來操持家務,但汪母與曾樹生婆媳關系不和,汪文宣夾在中間兩頭受氣,且又患上肺病,城市中繁華與戰亂、奢侈與落破、正義與邪惡極端並行,生活在社會底層的知識分子,空有滿腹學識和愛憎分明的認知,卻迫於權力者的不公和冷酷壓制,戰爭所帶來的經濟拮據與美好理想激烈沖撞矛盾的生存狀態,而不得不選擇逆來順受,他和他的妻子曾經都以為無論世事如何演變,開始的愛都能夠堅貞到永遠,可當世事真的變了,時代與命運的糾結卻讓他們彼此沉默不堪重負,妻子渴求穩定幸福的生活,愉悅的年輕時光,可這恰恰是他這個小校稿員給不了的,所以在歷經反復抉擇的最後一夜,妻子准備收拾行李投奔另一個男人,漆黑的走廊里正好撞上他回家,憂傷的沉默在兩人之間像夜一樣流動,可是汪文宣再沒有爆發,他內心凄涼之至已經絕望,對他所處的時代和命運無從選擇,只好選擇放棄理想,也放棄一切關乎對錯的判斷,最終以死來告慰自己。
作者的筆觸極為細膩,對人物內心的刻畫真摯而深切,尤其是那種進退取捨,欲說還休的掙扎狀態,讓人身臨其境,感慨萬千。我們今天的生活因和平而美好,因美好而寶貴,健康的身體,幸福的時光,是人類不變的想往,但是如果在悲劇的時代歷練我們命運的時候才想要堅強起來去留住愛的情感,那是沉痛的,不如現在就賦予它足夠的耐心,給我們的愛寒夜中稀疏的光芒。作文
【篇七:巴金《寒夜》讀後感】
如今已經是二月了,張家港的天氣已經與凜冽的寒風擦肩而過,閱讀中,閉上雙眼,腦海中閃過的全是一幕幕《寒夜》中的情景:裝束入時的曾樹生,體弱多病的汪文宣,還有那老媽子一般的汪老太太……
《寒夜》是巴金寫的一部著作,也是他的個人絕唱,這部著作無須寫出轟轟烈烈的生活,也不必描繪出那凄凄慘慘的境況,只須寫出那抗戰時期的艱辛,就足以顯示中國家庭走向崩潰的過程。我用了整整三天的時間讀完了這本三百多頁書,它主要講了本書的主人公汪文宣是一個可憐的小公務員,懦弱、多病,就為了那一點點的工資而賣命。主人公的妻子曾樹生是一個渴望自由的人,她憑著自己的美色當了銀行的「花瓶」,收入挺高。這種貧困以及心理的沉重負擔給家庭帶來了嚴重危機。加之汪文宣的母親的加入,婆媳不和使原就潛在的感情矛盾進一步復雜化,最後終於陷入了無以自拔的悲劇。最終,曾樹生和一個在銀行一起辦公的主任去了蘭州,而汪文宣則在吐血中身亡。
從開始看到看完這整本書的每一刻,我都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心酸,我不是被書里的故事情節所打動,也不是同情汪文宣一家人,只是為汪文宣一家人的生活方式而感到悲哀:既然時代已經讓人很無奈了,為什麼一家人還要無休止地爭吵?當時的社會已經讓所有人都不得安寧,為什麼四口人不能同甘共苦、和睦相處?為什麼他們不可以齊心協力地去面對一切呢?
在中國的封建社會中,媳婦必須遵從三從四德,汪家恰好處在舊社會和新社會相交的民國時代,汪老太太是一個舊社會的媳婦,而曾樹生則是新社會的媳婦。汪老太太腦中充斥著舊社會的觀念,所以對於曾樹生這個新社會媳婦追求自由的行為非常厭惡。而曾樹生,這個試圖讓自己過上一些應得的好日子的女人,最後雖然找到了自己渴望已久的自由,但卻在一年後回家時,才意識到自己已經失去了比自由更珍貴的很多東西——丈夫汪文宣病逝,汪老太太和曾樹生的兒子不知去蹤。而小說的最後卻是這樣一句震撼人心的話:「夜的確太冷了。她需要溫暖。」在那個時代,每個人的確都需要這久違的溫暖,而她,曾樹生,尋求到她最渴望的自由,但卻又要重新找回溫暖。這,是對曾樹生的譏笑,還是對舊社會的諷刺?
看完這本書,書中的點點滴滴都清晰的在我腦海中回盪,每一個故事情節都震撼著我的心。此時的周圍並不是那麼的寒冷,而我卻不知道為什麼,全身都感到出奇的冷,我想,可能是書中那凄涼的情節,是書中那凄苦的結局,是書中那最後一句震撼人心的話讓我的心變的寒冷,變的凄涼!現在,我只想忘掉在我腦海和心靈中已經紮下深根的故事情節,讓我那失去溫暖的心再次變的溫暖起來……
【篇八:巴金《寒夜》讀後感】
那是一個寒冷的季節,是一個陰晦的冬季。在陣陣警報聲中,所有人都匆匆忙忙地跑著,跑向那個狹小的防空洞。寒冷仍在繼續,荒涼、陰暗籠罩著大地,沒有一點生機。
這是一個發生在抗戰勝利前夕的故事,是一個瑣碎而又凄慘的故事。這是一個四口之家,有婆婆、丈夫、妻子和兒子,有最為普遍的婆媳矛盾,有最為常見的經濟困難,就是這樣的四口之家,演繹了一段生離死別的悲劇。
樹生,我同情你。你是一個那麼有活力有激情的人,卻為了自己的家庭而不斷收斂,委屈著自己,你為了家庭,做著自己並不喜歡的工作,隨毫無怨言,卻總是招來婆婆的冷嘲熱諷。你渴望愛情,渴望友誼,卻在一次次失望中逐漸放棄。樹生,你很累,不是身體,而是心。你的心已經緊綳了好久也該松一鬆了。樹生,我了解你對自由對生活的渴望,你想讓自己的短暫的生命活得更加精彩,那麼你為什麼不走呢?走了又為什麼回來呢?回來,面對的是人去樓空,物是人非的現實,你能承受得了嗎?他們欺騙了你,即使是善意的,也仍舊改變不了他們對你的欺騙。其實他們也是自私的,明知道你不可能永遠不回來,卻仍不告訴你,讓你永遠生活在自責中。樹生,你是不是很痛苦?
文宣,我雖不恨你,卻也無法原諒你。你是如此的懦弱,如此的不堪。雖然他們稱你為「老好人」,但我更願意稱你為懦夫、弱者。因為你的軟弱、妥協,讓最愛你的人受到了傷害。當你的母親辱罵妻子時,你總是唯唯諾諾,不敢大聲的反駁。你明知道妻子的個性,還要他學會忍耐,忍耐自己母親的無理。文宣,他不應該是你守護一生、保護一生的人嗎?為什麼還要如此對她?文宣,你不覺得自己很殘忍嗎?殘忍地把他推開,讓他漂泊在異鄉,又殘忍地不告訴他你的病情,你是真的為她好嗎?你有沒有想到他的痛苦和傷心呢?文宣,你痛在身上,卻讓樹生痛在心上。
這是一個悲劇,既是個人的悲劇,也是世道的悲劇。在戰火硝煙的籠罩中,有多少家庭支離破碎,生離死別。為了生存,每天都處在驚慌中的人們無可奈何,彷彿一切都是聽天由命。這是時代的悲哀,在這個動盪的年代裡,人能活著正是不易了,
天還是那樣冷,風還是那樣吹,日子一天天過去,迎來了春天,迎來了抗戰的勝利。人們高興了,緊綳的神經終於可以松開了,有的人在慶賀勝利,有的人在慶賀新年,書生也最終很耐走過這個春天。
時光飄過,人已作古,願樹生與文宣能夠在地下相遇,願歷史的悲劇不再重演。
⑸ 我想了解西藏林芝地區的經濟狀況
今年是林芝地區恢復成立20周年。20年來,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在黨的民族區域自治政策的光輝照耀下,在全國各族人民特別是廣東、福建兩省人民的大力支持和無私援助下,林芝各族人民團結奮斗,取得了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事業的輝煌成就,林芝的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呈現出走向現代化、走向世界、走向未來的蓬勃生機和活力。今天的林芝正處於歷史上發展和穩定的最好時期,已經站在了加快發展的更高起點上,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大好機遇,有著無限美好的發展前景。新的階段,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續寫林芝經濟社會跨越式發展的新篇章,對於林芝地區率先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推動我區「一加強、兩促進」歷史任務的完成,具有十分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我們必須從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戰略高度,從率先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戰略高度,充分認識牢固樹立、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對於優勢地區加快發展的積極推動作用,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來重新認識優勢所在、深刻審視發展現狀、客觀正視存在差距,正確認識和把握西藏經濟社會發展規律,堅持遵循和運用規律,謀劃發展新思路,提出發展新舉措,開創發展新局面。
一、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續寫林芝經濟社會跨越式發展的新篇章,前提是要充分認識科學發展觀的重大指導意義
科學發展觀,是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從新世紀新階段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出發提出的重大戰略思想和指導方針。科學發展觀的前提是發展,發展是解決西藏所有問題的基礎。縱觀西藏發展歷程,中央確定的「一個中心,兩件大事,三個確保」的新時期西藏工作指導方針和新世紀初「一加強、兩促進」的歷史任務,是中央在認真研究西藏發展歷史和現實情況的基礎上,對西藏工作規律的正確把握和幾十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西藏工作寶貴經驗的科學總結,體現了黨中央對西藏工作的高度重視和對西藏人民的親切關懷。這一指導方針和三大歷史任務,把握住了經濟建設這個中心,強調發展是解決西藏所有問題的基礎,強調經濟建設和維護穩定必須兩手抓,強調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都要放在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上,這在內涵和本質的要求上與科學發展觀是一脈相承、完全一致的。從1995 年到現在,林芝始終肩負著「率先發展」的重任,在林芝地區率先發展、加快發展是自治區黨委、政府對新世紀新階段我地區工作的更高要求,也是我地區,甚至可以說是全區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迫切需要和必然要求。圍繞區黨委、政府的工作部署和工作要求,林芝地委、行署把明確發展思路、制定發展措施、促進加快發展作為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樹立正確政績觀的重要內容,在深入基層認真調研分析,總結經驗的基礎上,於2003 年初提出了切合林芝實際的「1231 」發展思路。經過三年多的實踐,這條發展思路和奮斗目標,完全符合黨的十六大精神,符合自治區黨委、政府的工作部署,符合科學發展觀的本質和要求。同時,率先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得到了廣大幹部群眾的一致認同,符合林芝地區各族人民群眾思富裕、謀跨越、奔小康的強烈願望,調動了各級黨政組織和廣大幹部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今年元旦,區黨委書記張慶黎在林芝檢查指導工作時,結合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精神和新形勢、新任務的要求,對「1231 」發展思路提出了具體的修改意見,並作出了發揮「四大優勢」(資源優勢、區位優勢、氣候優勢、工作優勢),用好「三個力量」(中央支持的力量、廣東和福建援藏的力量、自身的力量),做好「四篇文章」(林的文章、水的文章、葯材的文章、旅遊的文章),實現「三個突破」(經濟發展速度和人均GDP實現新突破、財政收入實現新突破、農牧民生活水平實現新突破)的重要指示,為我們做好各項工作,確保「十一五」規劃開好局、起好步進一步指明了方向。按照張書記的重要指示精神,在今年的地區工作會議上,我們將「1231 」發展思路中的「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和小城鎮建設」調整為「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基礎設施建設」,使這一思路更加符合科學發展觀的要求,更加符合「十一五」規劃的要求。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們關鍵是要在實踐中自覺用科學發展觀指導林芝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這對於推進林芝的文明進步,滿足各族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實現長治久安都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對此,我認為,充分認識科學發展觀在林芝的重大指導意義,就需要林芝地區各級黨政組織和廣大幹部群眾,進一步加深對中央確定的大政方針的認識和把握,用好、用活中央賦予西藏的特殊優惠政策,把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落實到堅持以人為本,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上來;落實到「五個統籌」、「五個堅持」上來;落實到切實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調整經濟結構,實現速度和結構、質量、效益相統一,經濟發展和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加強對自然資源合理開發利用,保護生態環境、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上來;落實到著力推動科技進步,創新人才工作機制,增強開發創新能力,為實現全面發展、協調發展、可持續發展提供人才保證和智力支持上來;落實到把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作為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重視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逐步理順分配關系,努力解決城鄉困難群眾的基本生活問題,使廣大農牧民群眾從改革發展中獲得更多的實惠上來;落實到實現林芝「一加強、兩促進」三大歷史任務和率先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上來;落實到樹立正確的政績觀、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和執政水平、增強拒腐防變和抵禦風險的能力兩大歷史性課題上來。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把思想統一到科學發展觀上來,統一到中央的決策和要求上來,統一到區黨委、政府的工作部署上來,自覺地用科學發展觀指導各項工作,推進各項事業,實現林芝地區經濟社會更快更好地發展。
二、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續寫林芝經濟社會跨越式發展的新篇章,根本是要毫不動搖地推進經濟社會跨越式發展
林芝地區恢復成立20年來,特別是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談會以來,在黨中央、國務院的親切關懷和區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地委、行署團結帶領全地區各級黨政組織和廣大幹部群眾,同心同德、真抓實干、與時俱進、開拓創新,開創了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城鄉面貌日新月異,社會穩定、民族團結、邊防鞏固,各族人民安居樂業,各項事業欣欣向榮的大好局面。2005 年,地區生產總值達到24.5 億元,比1986 年增長37倍。人均生產總值達到14545 元,比1986 年增長28倍。農牧民人均純收入達到2723 元,比1986 年增長6.4倍,位列全區之首。在看到輝煌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更加清醒地看到,林芝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已經進入了一個新的關鍵階段。據專家分析預測,人均GDP超過1000 美元的階段,經濟結構變動加快,城鄉之間、區域之間、產業之間以及佔有資源不同的人群之間收入差距拉大的趨勢將更加明顯,各種利益關系將日益復雜。如果處理得不當,就會引起經濟下滑,甚至會引發社會不穩定。如果處理得好,就能趨利避害,乘勢而上,促進經濟社會協調健康發展。因此,在林芝地區率先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具體實踐中,我們必須把握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一)必須緊密結合林芝實際,牢牢把握科學發展觀的精神實質。在林芝地區貫徹落實好科學發展觀,要深刻理解以下五個方面的內容:第一,堅持「以人為本」是發展的根本要求,就是從農牧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定措施、理思路、謀發展,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讓發展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第二,「全面發展」是發展的基本內容,就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圍繞「1231 」發展思路,正確處理好「離不開」和「不依賴」之間的關系,把政策優勢和資源優勢切實轉化為現實的經濟優勢,增強自我發展能力,全面推進經濟、政治、文化建設,實現經濟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第三,「協調發展」是發展的基本原則,就是按照中央「五個統籌」、「五個堅持」的要求,正視經濟社會發展現狀,既要看到地區發展較快的一面,又要看到社會的發育程度、文明水平仍然處在一個較低的層面。要以提高整個社會文明進步水平為目標,把發展的重點放在農牧區,切實改善農牧區的發展條件,促進農牧民收入增加,促進農牧區社會事業的發展,逐步縮小我們與區內、區外的差別,縮小城鎮與農村的差別,實現城鄉互動、協調發展。第四,「可持續發展」是發展的重要體現。就是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處理好建設與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在發展好經濟建設的同時,保護好我地區現有生態保存完美、世界僅存不多的原始生態資源,實現經濟發展和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第五,「統籌發展」是發展的戰略指導。在率先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實踐中,以人為本的發展、全面的發展、協調的發展和可持續的發展,都必須通過統籌發展來實現。
(二)必須科學地制定發展新思路,合理地確定發展新目標。從林芝地區的自然條件、經濟狀況和社會發展水平的實際出發,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續寫林芝地區經濟社會跨越式發展的新篇章,必須自覺遵循科學發展觀所貫穿的基本原則和精神,調整發展戰略,完善發展思路,破解發展難題,增強發展後勁,不斷開辟林芝地區加快發展的新境界。中央關於進一步做好西藏發展穩定工作的意見明確提出西藏「到2010 年力爭農牧民人均純收入進入全國中等行列」的目標任務。可以說,「十一五」時期,林芝地區面臨的是機遇和挑戰並存、機遇大於挑戰、總體上有利於加快發展的環境。為此,我們確定「十一五」時期做好各項工作的指導思想是: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十六屆五中全會和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做好西藏發展穩定工作的意見精神,堅持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牢固優勢地區加快發展,堅持廣東、福建兩省的無私援助和全地區各族幹部群眾的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緊緊圍繞經濟建設這個中心,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基礎設施建設,大力發展特色農牧業、生態旅遊業和藏葯業,為林芝地區2018 年率先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奠定堅實基礎。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總體目標是:立足實際,發揮優勢,統籌協調,加快發展,努力把林芝地區建設成為西藏的經濟強地、西部的生態大地區、全國和世界的旅遊目的地。到2010 年,地區生產總值達到52.8 億元,按可比價計算,年均增長15%;人均生產總值達到2.9萬元,比2005 年基本翻一番;財政收入達到2.6億元,年均增長16.5%;農牧民人均純收入達到5639 元,年均增長12%,其中現金收入達到3476 元,年均增長11.8%。
(三)必須始終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確保支撐跨越式發展必要的高速度。經濟建設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中心工作,也是科學發展觀最基本的內涵。只有始終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斷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才能夠抓好發展這個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才能為各方面的發展提供堅實的物質基礎。新世紀新階段,區內外兄弟地(市)都在謀求新的發展、實現新的跨越。林芝地區成立晚、底子薄、制約多,如果我們不充分利用地區獨特的自然資源優勢,進一步加大工作力度,確保經濟增長繼續保持必要的高速度,就會喪失機遇,贏不到主動權、打不好主動仗。胡錦濤總書記指出:保持較快的發展速度,對我們這樣一個發展中的大國加快實現現代化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對於像西藏這樣的欠發達地區,更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我們在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過程中,必須准確理解並牢牢把握加快發展這個科學發展觀的最基本內涵,深刻認識我地區仍然是最不發達的地區這一基本地情,充分調動和切實保護各方面加快發展的積極性,確保率先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發展必要的高速度。
(四)必須以提高群眾生活質量為出發點,確保經濟增長的速度與結構、質量和效益的有機統一。科學發展觀以高效益發展為前提。高效益發展就是要正確處理經濟增長速度與增長質量的關系,把經濟發展的數量與質量有機地統一起來,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的根本性轉變,走內涵式發展的道路。目前,林芝地區還存在著一產鏈條短、二產布局不合理、三產內部結構層次低和區域經濟、城鄉經濟的統籌發展相對滯後,以文化為主的社會事業發展滯後,社會就業體系、社會保障體系的發展相對滯後,人與自然生態環境的和諧發展相對滯後,與科學精神相一致的人文精神的發展相對滯後等矛盾和問題。結合林芝實際,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必須以提高農牧民群眾的生活質量和生活水平為出發點,下大力氣做好特色經濟建設、結構調整、消費和拉動、扶貧開發、就業再就業、第三產業特別是現代服務業、國有企業改革、社會保障等事關國計民生的重要工作,在長期保持地區經濟較快增長的基礎上,更加註重優化結構、提高質量和效益,著力推進經濟增長方式的根本性轉變,實現速度與結構、質量、效益的有機統一。
(五)必須重視和加強「三農」工作,統籌城鄉經濟、區域經濟協調發展。要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總體要求,以農牧民安居工程為突破口,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一是促進生產發展,就是要努力發展農牧區生產力,大力推進現代農牧業建設,加快農牧業科技進步,加強農牧業基礎設施建設,調整農牧業生產結構,轉變農牧業增長方式,提高農牧業綜合生產能力。二是促進生活寬裕,就是要千方百計增加農牧民收入,充分挖掘農牧業內部增收潛力,積極開拓外部增收潛力,大力發展縣域經濟,積極發展鄉鎮企業、農村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加強農村勞動力技能培訓,引導富餘勞動力向非農產業和城鎮有序轉移,切實增加農牧民工資性收入。三是鄉風文明,就是要在農村形成文明健康的精神風貌,培養較高素質的新型農牧民。加快發展農村教育事業,加大農牧民培訓力度,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大力發展農村文化事業,加強農村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服務體系建設,不斷完善農村養老、醫療、低保等社會保障體系,健全鄉規民約,破除陳規陋習,依法管理宗教事務。四是村容整潔,就是要改善農村人居環境,使農村的發展得到合理規劃。以農牧民安居工程為龍頭,搞好鄉村建設規劃,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完善交通、電力、廣播、通訊、安全飲水等配套設施建設。加強農村環境建設,創造良好的生態環境和優美的生活環境。五是管理民主,就是要加強和完善農村民主法制建設,創造和諧的發展環境。完善「一事一議」制度,搞好村務公開、政務公開和財務公開,逐步建立農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自我監督的機制,教育引導農民依法行使民主權利;不斷增強集體經濟服務功能,積極發展「民管、民辦、民受益」的各類農民合作經濟組織,提高農牧業的組織化程度;加強農村法制建設,加大法制宣傳和教育力度,使依法辦事的理念深入人心,切實保障農民的合法權益。同時,要把解決「三農」問題與城鎮化結合起來,使之成為實現城鄉協調發展,改變二元經濟結構的推動力,加快城鎮化進程,以城鎮化帶動農村經濟發展,逐步縮小城鄉之間的發展差距。
(六)必須把環境資源保護作為重要戰略任務,保持人與自然的和諧。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必須以可持續發展為目標,做好生態環境建設與保護工作。黨的十六大把可持續發展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之一,充分反映了黨中央、國務院對這個問題的高度重視。林芝地區自然資源豐富,生態環境優美,是人類不可多得的原始林區之一,是西藏乃至全國、甚至是全世界的氣候源,一旦破壞將對人類造成重大影響。新時期新階段,各級黨委、政府只有充分認識保護生態環境、走可持續發展之路的重大意義,採取得力有效措施,保護好我們現有的自然生態,才能為人類的發展作出積極的努力和應有的貢獻。因此,我們必須深刻認識生產發展、生活富裕與生態良好的辯證關系,重視可持續發展,確立新的發展觀,走新型工業化道路。要堅持開發與保護並重的方針,搞好資源的節約使用和合理開發,實現資源可持續利用。要加強資源管理,在資源開采、加工、運輸、生產、消費等各個環節,建立健全資源節約的政策支持體系、技術服務體系和監督管理體系。要大力發展循環經濟,積極推行清潔能源,提高資源綜合利用率和循環經濟覆蓋領域。要加強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全面實施「綠色工程」,把生態建設與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扶貧開發結合起來,加快城市污水、垃圾處理和環保設施建設,使林芝的山更綠、水更清、天更藍、空氣更清新。
⑹ 大學生創業鍾情蘇北農村
大學生創業鍾情蘇北農村
王波坐在偌大的總經理辦公室里,一副青年企業家的派頭。“在別人看來,蘇北農村又窮又落後,我一個大學生讀了這么多年書又回到了農村,有點‘沒出息’。但我不這么理解,落後的地方比起發達地區,它的上升空間就更大一些。”西裝革履的王波說話慢條斯理。
畢業兩年後,王波從淮安市漣水縣五港鎮五里村主任助理到五里村黨總支書記,從帶動村民養殖肉牛到辦起服裝廠,不但幫村民找到了致富路,也找准了自己的事業之路。而在蘇北,像他這樣從城市回到鄉村創業的大學生還有很多。
從城市到鄉村
“我學的是行政管理,曾經在上海的一家外資服裝企業工作過。我不想一輩子給別人打工,但在大城市創業,門檻高、成本高、風險也大,而農村創業門檻低、成本也低、發展餘地大,如果我能把學到的東西帶回農村,就一定能幹出大事業。”王波說。
經過到蘇南及鄰近地區農村市場的考察,結合五里村的實際情況,王波選擇了養殖肉牛。
村民李華成是王波的合夥人:“王波年輕,剛開始,一些包括我在內的年紀大的養牛戶擔心他沒經驗,萬一失敗了就得欠一屁股債。”
“村民剛開始不信任我,但我有信心,我在蘇南學到了不少經驗,那邊集約化程度高,肉牛養殖業很成規模系統,而我們這里都是散戶養殖,粗放型的,人的思想觀念也落後,我把外面的先進思想和技術帶到五里村,我們這個產業的上升空間就大了。”王波說。
王波們籌集了20萬元,購進了38頭乳牛,他整天泡在牛舍里,喂料、加水、梳毛、鏟糞。五里村有養肉牛的傳統,加上人力成本低、技術先進等原因,王波一下子“火”了起來。
李華成激動地告訴記者:“第一批成牛出欄後,賺了20萬元,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嘗到甜頭後,王書記組織大家成立了養牛協會,傳授經驗,帶動大家共同致富。”
目前,全村養殖大戶已由原來的12戶增加到36戶。“我們這兒的農村經濟基礎薄弱,但相應地也給我帶來了機遇,短時間內有這么大的突破,在蘇南等經濟發達地區很難實現。”王波很清楚成功的原因。
和王波同歲的王瑋也是正在創業的大學生,從小在城市裡長大,現任盱眙縣淮河鎮城根村黨總支書記,同時又是大洲村龍蝦養殖產業支部書記。他告訴記者:“我畢業於蘇州大學政法系,我的同學90%都留在大城市,我卻來到了蘇北農村,因為在我看來,好好乾,在農村更容易出彩!”
農村優勢資源商機巨大
在村民眼中,王瑋是個不折不扣的高材生:“我第一次來時,村民們就像看明星一樣在村頭等著看我,還小聲議論著,他們覺得我這樣的‘人才’怎麼可能在農村待下去呢?其實蘇北農村對於我來說就像一張白紙,任由我繪制,甚至連注釋也可以由自己補上。”
王瑋所在的盱眙縣是中國龍蝦之都,產業優勢十分明顯。“但令我痛心的是盱眙人自己卻不吃盱眙龍蝦,因為吃不起。大洲村也有養殖龍蝦的資源優勢,卻沒有人開發。擺在我眼前的現實是大洲窮,大洲的集體經濟弱,大洲的鄉親們口袋不鼓。”
從城市裡出來的王瑋想改變現實,可是一沒經驗二沒技術,很多事情都要仰仗書記朱成芹大姐:“朱書記就像有著寬大翅膀的‘母雞大姐’,一直護著我們這些小雞。”
“我們有經驗,但大學生村官有的是沖勁和先進的想法,常常打開新局面,他一直說也要在咱村開辟龍蝦養殖場,剛開始我有點懷疑,怕做不成,沒想到最後就被他做成了。”朱成芹笑呵呵地說。
“我想開辟龍蝦養殖市場,苦於沒人投資。一天我剛到辦公室,就來了幾個上海人,說願意投資龍蝦養殖。”聽到消息後,王瑋興奮得差點兒跳起來,“我趕緊帶他們考察大洲的水資源,分析龍蝦目前的市場行情,以及我們村的優勢,客商們興趣大增。”客商當即拍板,在大洲村建立300畝龍蝦養殖基地,投入資金80萬元,產出龍蝦全部直銷上海,投放蝦苗2萬尾,5月就已初見成效,畝產龍蝦200多公斤,每畝水面帶來效益3000多元,還帶動了60 多個貧困家庭致富,74人就業。
記者看到,在150畝的項目基地上,微風輕拂,清波盪漾,等待10月底的第二次蝦苗的放養。“我們現在眼界開闊了,不但要養殖龍蝦,目前還搭起了蔬菜大棚,這樣種植養殖完畢後,水上綠油油,水裡紅火火,這景象多美好啊!”王瑋對未來充滿憧憬。
年紀輕輕就能獨當一面
因為出色的工作業績,王瑋從副書記升職為了城根村的.書記。“以前有‘母雞大姐’的保護,現在全靠我自己了,年紀輕輕就能獨當一面,這在城市裡不太可能。”他說。
漣水縣陳師鎮沙河村原主任助理嵇芳,也被村民們稱作“獨當一面的能幹小丫頭”。2008年從徐州師范大學畢業後,家境優越的嵇芳放棄父母已安排好的城裡工作,來到漣水縣這個貧窮的蘇北農村。
記者到來時,嵇芳正在自己生產塑料製品的工廠,一邊和工人嘮家常,一邊拿著一個塑料盆告訴新手:“得努力了,這個塑料盆是一個次品。”她告訴記者:“我想過留城,但對年輕人來說,也許到農村基層去,發展的空間更大。”
為什麼一個女孩子有創業的想法?嵇芳說:“村裡經濟很薄弱,許多婦女常年留守在家,大量剩餘時間無事可做,除了打牌還是打牌,一沒經濟收入,二也浪費時間。”經過考察,嵇芳選擇了塑料製品作為自己的創業項目:“這個項目在蘇南很成熟,甚至飽和了,但在蘇北,卻是一個空白。我一方面可以藉此帶動留守婦女就業,另一方面也可以成就自己的事業。”
嵇芳了解到位於蘇南的丹陽是全國著名的塑料製品生產基地,通過多重渠道與一個廠家聯繫上了,自己3次自費去丹陽洽談,終於簽下了協議。目前,嵇芳的企業吸納村內富餘勞動力25人,人均年收入1萬元左右。主任助理當好了,經濟收入也提高了,嵇芳開始邁入青年女企業家的行列。
一直給予大學生農村創業以各種支持的團淮安市委書記陳灼,說起這批青年來,嘖嘖稱贊:“他們有思想有能力,更重要的是看準了蘇北農村創業的廣闊市場,紮根農村,改變了以往年輕人非得到蘇南等發達地區就業創業的想法,我想蘇北農村會給他們以回報的。”
實習生 周忱 本報記者 戴袁支
;
⑺ 中國最富的鎮在哪兒,具體情況介紹下
2010年的數據顯示,中國綜合實最強的鎮是廣東省東莞市虎門鎮。
廣東東莞市虎門鎮 長途區號:0769 郵政編碼:523000
車牌號碼:粵S
行政代碼:441900121 身份證前六位:441900
面積:178.5平方公里 人口:50萬人
隸屬政區: 東莞市 行政級別:鎮
虎門鎮相關網站:
東莞品牌網東莞旅遊網東莞市特產介紹東莞市學校大全廣東品牌網廣東旅遊網廣東特產介紹廣東學校大全
虎門位於珠江口東岸,面積178.5平方公里,下轄29個社區居民委員會,戶籍人口12.4萬人,常住人口超50萬人。作為南國重鎮,虎門的交通相當發達,水陸空三路無不便捷通達:水路,宏業貨櫃碼頭和正在規劃建設的沙角河仔港被國務院批准為一類口岸,通航廣州、深圳、香港等華南地區諸港;航空,虎門北接廣州機場、南鄰深圳機場、西近珠海機場;陸路,廣深珠高速公路、S256省道縱貫全境,1小時車程可抵珠三角各主要城市。隨著在廣深港客運專線、穗莞深軌道專線、輕軌R2及沿江高速公路的建設,虎門將增加更加便捷的現代化軌道交通和公路交通。
虎門,是一塊英雄的土地。1839年,民族英雄林則徐率領虎門軍民銷煙御敵,掀開了中國近代史的第一頁;改革開放以來,敢為天下先的虎門人民搶抓機遇,團結拼搏,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令世人矚目的成就,先後獲得「全國財政之星」、「全國鄉鎮之星」、「中國女裝名城」、「全國小康建設明星鄉鎮標兵」、「全國鄉鎮管理先進單位」、「2005年全國首屆小城鎮綜合發展水平1000強(第一名)」、「2008年中國鄉鎮綜合實力500強(第一名)」、「廣東省文明鎮」、「廣東省科技鎮」、「廣東省教育強鎮」、「廣東省愛國擁軍模範單位」等榮譽。
2008年國內生產總值達214.77億元,增長17.43%;工業總產值493.66億元,增長7.71%;固定資產投資總額56.77億元;鎮本級可支配財政收入達11.88億元,增長7.03%;各項稅收總額38.72億元,增長21.91%;農民人均純收入14391元,增長3.42%;實際利用外資9849萬美元,增長19.5%;出口總額25.31億美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85.53億元,增長8.43%;每萬元GDP能耗0.39噸標准煤,低於市下達的目標0.47噸標准煤,降低率33.54%,超額完成市下達的降低率目標5.84%。社區集體經濟實力不斷增強,區組兩級總資產為90.53億元,增長1.83%;區組兩級純收入7.91億元;有13個社區進入全市村組可支配收入總額超3000萬元的前50名,受到市0的表彰。鎮屬集體經濟健康穩定發展,稅利達1.71億元,增長10.42%。
我鎮堅持實施「內外源經濟並進、工商並舉」的戰略,按照穩定農業、優化工業、發展壯大第三產業的工作思路,在保持工業穩步發展的同時著力打造商貿虎門,形成了工業、商貿服務業、現代物流業、旅遊業、金融業同步發展,共同繁榮的發展格局。目前全鎮在冊各類營業執照5萬多戶,其中個體戶44121戶、內資及私營企業5083戶、外商投資和來料加工1142戶,形成了包括服裝、電子、物流、會展、五金、塑料、玩具、彩色印刷、電線電纜等30多個行業,6萬多個品種。
在特色產業發展方面,虎門服裝已達到產業集群的規模,具有顯著的區域經濟特色。2006年,被審定為第二批廣東省產業集群升級示範區;2007年,在參加中國服裝博覽會期間,虎門作為唯一的0機構被中國服裝協會授予「2005-2006年度中國服裝品牌推動大獎」;同年,虎門以「虎門服裝設計與製造特色產業基地」被納入國家科技部火炬計劃。連續成功舉辦了十三屆中國(虎門)國際服裝交易會,大大推動了服裝產業的發展,獲評「最具行業影響力專業展會」、「最具行業影響力紡織之都」、「最具影響力專業市場」。目前,全鎮工商注冊服裝加工企業2000多家,全鎮服裝生產量達到2億件(套),銷售總額近140億元。擁有中國馳名商標1個、中國名牌產品3個、國家免檢產品12個、廣東省著名商標16個、廣東省名牌產品11個。現有大型專業服裝批發商場22個,商鋪10000多家,經營面積達300000多平方米,主要集中在富民時裝城周圍一平方公里的商業集聚「中心區」范圍內。虎門服裝市場形成了完善的從設計、生產、銷售一體化服裝產業結構網路,擁有織布、定型、漂染、拉鏈、綉花、鈕扣、配件等服裝產業配套行業147家;各類面料輔料批發市場9個,形成一平方公里的布料輔料銷售批發集聚區。
虎門不僅是經濟強鎮,更是雄奇魅力之城,人文歷史悠久,旅遊資源豐富,虎門大橋、鴉片戰爭博物館(全國文物保護單位)、蔣光鼐故居、村頭村貝丘遺址(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及朱執信紀念碑、禮屏公祠、陳蓮峰墓、逆水流龜村堡、郭真人古廟、鄭氏宗祠、鄭瑜墓(市級文物保護單位)都是遠近聞名的名勝古跡,每年都吸引著無數海內外遊客前來尋幽探古,旅遊觀光。
未來五年,我鎮將圍繞建設「濱海國際商城」這一發展定位,全力推進產業升級和城市升級,保持平穩較快和諧發展,力爭完成以下任務:
爭當排頭兵。堅定不移推進科學發展,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力爭在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加強黨的建設等方面繼續走在全市前列。綜合實力顯著增強,城市品位和形象大幅提升,產業結構不斷優化,節能降耗成效突出,環境質量根本改善。
打造新集群。形成綜合配套能力強、產業關聯度高、產業鏈條完善、具有虎門特色的產業集群,建設成為集總部中心、創意中心、品牌中心、商貿中心為一體的時尚名城,基本完成從產業集群向品牌集群和創意集群的過渡。
樹立新形象。按照「一河兩岸三板塊」的城市格局,建設大氣虎門。「一河」是指太平河,「兩岸」是指由「一河」而形成的岸線,「三板塊」是指因「一河兩岸」而最終形成的虎門中心區、威遠島、新灣三大主板塊,成為支撐虎門經濟二次騰飛的重要增長極。
構建新和諧。區域發展更加協調,民主法制更加健全,社會運行穩定有序,社會治安根本好轉,人民生活更加殷實,公共事業飛躍發展,人民幸福指數明顯提升。未來五年,財政將投入35億元著力改善民生民計,其中在公安方面投入5億元,在教育方面投入15億元,在文化方面投入5億元,在水利方面投入5億元,在醫療衛生方面投入5億元。
2009年,我們將高舉-理論和「-」重要思想偉大旗幟,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在市委市0的正確領導下,扎實推進城市升級和產業升級,振奮精神,團結奮斗,開拓創新,為把虎門建設成為濱海國際商城而努力奮斗!
441900121004 111 東方社區居民委員會
441900121005 111 則徐社區居民委員會
441900121006 111 虎門寨社區居民委員會
441900121007 112 樹田社區居民委員會
441900121008 112 懷德社區居民委員會
441900121009 112 居歧社區居民委員會
441900121010 112 村頭社區居民委員會
441900121011 112 陳村社區居民委員會
441900121012 112 黃村社區居民委員會
441900121013 112 大寧社區居民委員會
441900121014 112 北柵社區居民委員會
441900121015 112 龍眼社區居民委員會
441900121016 112 赤崗社區居民委員會
441900121017 112 博涌社區居民委員會
441900121018 112 新聯社區居民委員會
441900121019 220 白沙社區居民委員會
441900121020 112 鎮口社區居民委員會
441900121021 112 金洲社區居民委員會
441900121022 111 小捷?社區居民委員會
441900121023 112 南柵社區居民委員會
441900121024 112 東風社區居民委員會
441900121025 112 宴崗社區居民委員會
441900121026 220 路-區居民委員會
441900121027 220 沙角社區居民委員會
441900121028 111 九門寨社區居民委員會
441900121029 220 南面社區居民委員會
441900121030 112 北面社區居民委員會
441900121031 112 武山沙社區居民委員會
441900121035 111 新灣社區居民委員會
441900121036 111 民泰社區
441900121400 220 大嶺山生活區
441900121401 123 沙角電廠社區
⑻ 2007 年國家公務員申論考什麼
一、總體情況
材料所反映的特定事實是近年來我國土地資源的徵用流轉和可持續利用問題。與06年國家公務員申論考試相比,07年的申論考試材料難度降低,但題目難度提高。下面我講結合
我們在輔導當中的解題技巧和套路做具體分析:
1.材料之間的邏輯構成及其基本內容
我們一直強調,戰勝申論考試最大的技巧就是吃透材料,用材料說話。根據申論考試的特點,我們認為考生只有在閱讀材料的基礎上,通過勾畫關鍵詞和關鍵句(例如首尾句、關聯詞、常見詞),概括段落大意,分門別類等步驟系統地把握材料的基本內容和材料與材料之間的邏輯關系,才能從整體上應對試題,從而有可能實現申論考試的高分突破。這是因為,歷年的申論材料都在命題專家的精心設計下,具有相對清晰的邏輯層次,而今年的申論材料的邏輯層次尤其清晰。
泛泛地講是關於我國土地資源的流轉和利用問題,但是具體來說,通過仔細地閱讀材料,我們應當看到,所有的材料實際上可以清楚地分為兩部分:
第1、2段材料介紹的是我國土地資源,尤其是農村的土地資源在徵用流轉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第3、4、5、6、7段材料講到是我國土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即循環利用的問題。
這兩個部分之間是並列關系,實際上關於我國土地資源如何妥善地使用和保護現有土地存量和如何通過循環利用有效擴大土地增量兩個問題。
與第一個大問題——農村土地的徵用流轉問題相關的第1、2段材料,我們又可以按照社會現象的問題表現、問題原因和解決問題的對策的邏輯關系對材料進行概括和歸納。
不難發現,在這一部分,特定的社會事實就是農村土地的徵用流轉問題。
問題主要表現:
近年來,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加快,大量農民集體用地被國家徵用,城郊耕地被佔用面積過大,造成耕地荒廢。同時,農民利益得不到滿足,引發了農民上訪,甚至對抗事件。該問題能否妥善解決直接影響到農民生活、農村發展、農業穩定。土地徵用過程中可能產生尋租,導致腐敗。
造成這些問題的原因:
政府低價徵收、高價出售,從中獲利;村委會賤賣土地,農民沒有權利為自己的土地定價;補償不足以農民創業、政府沒有為他們建立合理的就業安置和社會保障制度。
有學者針對這個問題提出了相關的對策建議:
要區分兩種市場。這是因為,我國目前土地徵用存在一個重要的問題,土地徵用過程中存在兩級市場,首先是政府徵用,然後轉給其他企業,導致社會分配不公的重要原因。
與第二個大問題——我國土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相關的第3、4、5、6、7段材料,我們也可以按照社會現象的問題表現、問題原因和解決問題的對策的邏輯關系對材料進行概括和歸納。
很明確這一部分的特定事實就是土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問題。
問題表現:
土地重復利用率低,「地荒」假象,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的力度不足。
原因:
土地的大量閑置;建設用地的不斷擴大,圈地現象嚴重;農葯、化肥、灌溉的過度投入破壞了土地的質量和利用率。
對策措施:
無錫、首鋼和河南在土地復墾中取得的成績和經驗。以排土場、尾礦庫的綠化,「空心村」、磚瓦窯場和工礦廢棄地的整治為例。
控制土地建設總體規模,積極復墾土地,提高土地利用率。
制定和完善「土地持續利用管理」評價標准
2.試題的難度分析
緊扣大綱出題,突出了2007年考試大綱新增加內容的考查。考試大綱新增加的內容主要是「申論材料通常涉及某一個或某幾個特定的社會問題或社會現象,要求報考者能夠准確理解材料所反映的主要內容,全面分析問題所涉及的各個方面,並能在把握材料主旨和精神的基礎上,形成並提出自己的觀點、思路或解決方案,准確流暢地用文字形式表達出來。」
下面我結合具體的題目,談談我自己的看法。
(1)關於把握材料主旨和精神的能力——要明確意識到是在考查科學發展觀
在今年的考試中,對「把握材料主旨和精神」的能力要求有明顯提高。把握材料主旨和精神的能力實際上就是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能力。通過上面我們對申論材料的分析可以看出,今年申論考試的材料延續了歷年國家公務員考試申論材料的一貫風格——密切聯系熱點理論,以點帶面,反映復雜而又長期存在的社會現象和社會問題。
今年的申論材料盡管從表面看起來是反映了土地資源的徵用流轉和可持續利用的問題,但實際上考查的是科學發展觀的相關理論和實際問題。
第一,農村土地徵用過程中出現問題的一個重要原因在於地方政府在地方利益的驅動和扭曲政績觀的指導下對農民土地的低征高售。我們都知道樹立正確的政績觀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關鍵,因此這個問題與科學發展觀密切相關,並且處於科學發展觀的政治維度。
第二,征地過程中出現的上訪、群體性事件是影響社會和諧的重要因素,因此,這個問題又和和諧社會密切相關,涉及科學發展觀的社會維度。同時,材料中提到失地農民得到的補償不足以創業、政府也沒有為他們建立合理的就業安置和社會保障制度,這涉及到了農民的民生問題,也與和諧社會的理論密切相關。
第三,第3-7段材料中關於可持續利用土地的問題,實際上是通過減少污染等措施對土地資源進行高效和循環利用,這就是發展循環經濟的基本思路。大力發展循環經濟作為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舉措,自然和科學發展觀密切相關。這實際上科學發展觀的經濟維度。
因此,從這個角度上來說,我個人認為,今年的申論命題是近幾年來最為經典的一次,今年的申論命題緊跟中央,關注現實,但又含而不露,很有味道。
不言而喻,通過上面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通過土地徵用流轉和可持續利用問題揭示落實科學發展觀的主旨和精神是突破今年申論考試最後一個題《命脈》的關鍵所在。
(2)關於全面分析問題的能力——關鍵是「從材料中來,到材料中去」
我們一直強調,「材料是根。根基不牢,地動山搖。夯實基礎,穩如泰山。」這句話在今年的申論考試中體現的淋漓盡致。
今年的無論是第二題的「評價」、第三題的「目的、意義」,還是「名詞解釋」都需要考生具備極強的根據材料,分析問題的能力。看起來,這些題目有些無從下手,實際上,這些問題的答案都隱藏在材料里,解題的關鍵是「從材料中來,到材料中去」。
第二題,要求結合「給定資料3-7」,談談對「持續土地利用管理」應從哪些方面評價。實際上,這里的「評價」可以理解為「認知」或「觀察」的意思,因為問題問的是「從哪些方面」進行評價,而不是如何評價。因此,這里完全可以做這樣的置換。那麼理解了這一條,問題就迎刃而解了。那麼這個題的答案都能夠在材料中找到,實際上也就是對材料3-7的概括。第3段材料講的是江蘇省經驗,主要採取的辦法是土地復耕的問題,控制大戶採取低密度,堅決制止別墅。實際上還是採取復耕的辦法,控制土地的量。第4段材料強調土地的再利用和再調整。第5段材料講控制土地閑置。第6段材料強調建設用地的控制問題。
在回答這個問題時,我們平常訓練的尋找關鍵句的本事在這里就大有用武之地了。
第三題,讓你談「目的和意義」,實際上就是讓你談「排土場、尾礦庫的綠化,『空心村』、磚瓦窯場和工礦廢棄地的整治」的原因,也就是談「排土場、尾礦庫的綠化,『空心村』、磚瓦窯場和工礦廢棄地的整治」的好處。這個從材料當中也很容易概括,在此不贅述。解釋「土地存量」和「地荒」其實也不難,關鍵還是在閱讀分析材料。
(3)關於解決問題的能力——更加具體和務實,關鍵是找到問題的根源
提出對策解決問題的能力向來是申論考試的重點,也是難點。今年申論考試在這方面的考查既不是就某個宏觀問題或中觀問題提出對策,也不是對既有對策的有效性分析,而是對某個非常具體的微觀問題提出對策。坦率的說,這個題目是比較難的,一是因為題目非常具體,而是因為涉及相關的經濟學和管理學常識。回答這個問題不但需要考生具有較強的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且需要一定的經濟學和管理學的知識積累,需要養成關注熱點問題,分析熱點問題,善於讀書看報的能力。
例如第四題第1個問題是「給定資料2」提到「把土地轉讓市場區分為兩大類進行交易」,請進一步說明這兩大類市場怎樣區分,並談談在這兩大類市場中怎樣解決「農民沒有權利為自己的土地定價」的問題。
這兩個問題是密切相關的。關於第一個問題,通過材料我們知道:有學者指出,要區分兩種市場,同時指出,我國目前土地徵用存在一個重要的問題,土地徵用過程中存在兩級市場,首先是政府徵用,然後轉給其他企業,導致社會分配不公的重要原因。通過分析,我們不難知道,農民在土地出讓中利益受損的原因:一是當前政府土地一級市場里保持著絕對的壟斷,企業無法進入土地的一級市場,只能在土地的二級市場里進行土地交易。因此,部分地方政府通過低征高售的辦法將土地轉給企業從事商業運作,從中漁利。二是,在當前我國農村,土地的使用權(流轉權和收益權)被固化到了集體(村民小組)身上,農民個人缺乏對土地的定價權利。那麼,我們就應當想到,解決這個問題辦法就是應當區分征、占土地的用途。如果是公益性用途,必須提高征佔用地的補償標准;如果是商業性用途,必須引入市場機制。也就是說,按照材料中學者的觀點,應當把土地市場區分為商業性用途的土地市場和公益性用途的土地市場。允許企業進入到土地一級市場進行商業性用途土地的交易,從而打破政府的壟斷。並且要把土地的使用權固化到農民個人身上,使農民在轉讓土地時有討價還價的定價權利。
那麼理解了一點,這個題的答案就有了:
l、兩類市場是公益性用途的土地市場和商業性用途的土地市場
措施
①打破農村集體對土地的壟斷,把土地使用權固化到農民個人身上,使農民在轉讓土地時有討價還價的定價權利。
②打破政府對土地一級市場的壟斷,允許企業進入到土地一級市場進行商業性用途土地的交易,使農民在轉讓土地時有討價還價的機會。
實際上這個題目的答案在我編著的《申論萬能寶典》的第134頁有明確的解釋。
第四題的第2個問題:假如中央有關部門成立聯合檢查組,對地方徵用農民集體所有土地補償費管理使用情況進行專項檢查,請列出此項檢查所查的主要內容。(15分)
回答這個問題的思路實際上比較簡單的。就是思考三個問題:補償費應該發多少?是否發到位?三是徵用土地的用處。
土地補償費應當是「土地面積×每畝單價」,那麼這里就涉及了兩個方面:一是在徵用土地時,對農民土地的面積核算是否准確;二是每畝土地近幾年的平均產值以及補償標準是否合理,是否存在故意壓低標準的問題。
補償費是否發放到位的問題又涉及幾個方面:一是補償費是否發出;二是補償費是否按標准發出;三是補償費是否真正發到了農民手中,還是被擠占挪用。
徵用土地的用處就是看徵用土地的興建項目
二、解題思路分析
其實,有了上面的分析,大部分的題目都已經解決了,現在我們重點來分析一下第一題和最後一題。
第一題:根據「給定材料1、2」的內容,整理一份供有關負責同志參閱的材料。(30分)
要求:概述全面,觀點鮮明,條理清楚,語言流暢,不超過500字。
這個題目延續了歷來申論考試的傳統,第一題就是概括主要內容。但是今年的這個題有一定難度,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沒有明確說概括什麼;二是要求供負責同志參閱。實際上,這只是形式上的變化而已,這道題其實和去年的第一題一樣,就是讓你寫一個情況綜述,概括材料1-2的主要內容,並且要在開頭明確點名「供領導參閱」的字眼。其他部分就可以按照我們的概括主要內容的萬能模式來談。
現將農民集體用地被國家徵用過程中存在的相關問題整理如下,供領導參閱。
材料反映了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村土地徵用問題雖取得了很大的進步,但仍存在很多問題。近年來,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加快,大量農民集體用地被國家徵用,農民利益得不到滿足,引發了農民上訪,甚至對抗事件。河北北焦村和西營村土地徵用情況比較有代表性。
河北北焦村土地徵用基本情況為:第一,幾乎所有耕地都已被佔用,目前僅餘30多畝耕地;第二,農民獲得補償費用過低,無法滿足農民的損失。
西營村土地徵用基本情況為:第一,補償費用低。第二,目前為止職業技術學校只付給西營村補償費用總額的1/3。第三,村委會違反《農村委員會組織法》,賤賣土地。第四,上訪。
有專家認為造成農村土地徵用問題的原因主要是:政府低價徵收、高價出售,從中獲利;村委會賤賣土地,農民沒有權利為自己的土地定價;土地補償不足以農民創業、政府沒有為他們建立合理的安置和社會保障制度。
這些問題的存在,使無地無業農民增多,直接影響到農民生活、農村發展、農業穩定,嚴重影響了社會穩定和發展。針對這些問題,我們正在或即將採取多種措施進行應對。我國政府已下發《關於深化改革嚴格土地管理的決定》,規范審批權,並對補償作了新的承諾:補償已達到法定上限仍不足以使用權農民保持原有生活水平的,政府可以用國有土地有償使用收入予以補貼。也有專家認為將土地轉讓市場區分為兩面大類進行交易,可以得到農民得到應有補償。
第五題:請以「命脈」為題,寫一篇關於土地問題的文章。(30分)
要求:1、參考給定資料,自選角度,提出問題,解決問題。
2、觀點明確,聯系實際,分析具體,條理清楚,語言流暢。
3、全文不少與800字。
我個人認為這個題出的非常有意思,從題目的要求上充分體現了申論文章既嚴肅,又活潑的風格。以「命脈」為題非常藝術,從形式強調了申論文章的活潑性。但是我們的學員和明眼人應當看到,題目的具體要求還是要求你寫一篇特殊的、官樣的議論文——申論文章。如果你看到題目「命脈」,就把它發揮為一篇洋洋灑灑、個性飛揚的雜文評論,那麼你可就大錯特錯了。不管它的題目如何,這個文章還是要按照我們的要求來寫。
參考例文題綱:
標題:命脈
第一部分:提出問題
首先指出土地是人類,尤其是農民的命脈。
近年來,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加快,大量農民集體用地被國家徵用,農民利益得不到滿足,引發了農民上訪,甚至對抗事件。與此同時,大量的農村土地沒有得到可持續利用,出現了地荒的假象。因此,我們必須要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切實地規范土地的徵用流轉,有效地開發和保護土地資源刻不容緩。
第二部分:分析問題出現的原因,論證採取措施的必要性
原因:(1)土地資源不能得到合理有效的利用,土地價值難以有效發揮。(2)土地徵用補償標准不合理,單純從短期來考慮農民以後的生活保障問題。(3)農地徵用程序不規范,將農民置之度外。
必要性:該問題能否妥善解決直接影響到農民生活、農村發展、農業穩定。
第三部分:提出對策
各級政府要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樹立正確的政績觀,規范政府行為,注重土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採取切實有效措施,真正開發好、利用好和保護好我們的命脈——土地資源。
(1)地方政府要樹立正確的政績觀,切實從人民的根本利益出發,維護好廣大的農民的在土地問題上的切身利益,規范土地徵用行為。
(2)建立健全土地徵用方面的法律法規,用法律手段規范農地徵用用途,以市場為導向完善農地徵用補償政策,完善土地徵用程序,建立一套完備的農地徵用體系是眼前的當務之急。
(3)對失地失業農民要為其就業和創業提供各種便利條件,健全各類相關的社會保障制度和體系。
(4)堅持可持續利用土地的方針,加大投入、加強管理、提高創新,採用多種技術手段促進土地資源的循環利用。
第四部分:結尾
總之,不斷吸取教訓,總結經驗,採取多種措施切實保護好土地這一關系國家民生的命脈,對推動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轉入科學發展軌道、走上社會和諧之路,推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意義重大而深遠。
⑼ 新中國成立後用了幾年掃除毒品
「竹槍一桿,打得妻離子散,未聞槍聲震天;銅燈半盞,燒盡田地房廊,不見煙火沖天。」鴉片煙毒為害華夏民族百餘年,屢禁不絕,愈禁愈烈,到新中國成立前夕已達積重難返的境地。面對毒魔肆虐的嚴重局面,共和國的締造者們高舉禁煙的正義之劍,在全國展開了一場規模空前、聲勢浩大的禁煙禁毒運動,僅用三年時間就清除了這一百年痼疾。當1953年中國政府總理兼外長周恩來代表中國政府向全世界庄嚴宣告「中國已經消滅了前人未能消滅的陋習」,中華人民共和國為「無毒國」時,世人不由為之震驚、贊嘆。
雷霆萬鈞
國民黨留給新中國的爛攤子烏煙瘴氣、百弊叢生,煙毒泛濫是其中一個最為嚴重和突出的社會問題。
當時,各省種植、銷售鴉片的現象已十分普遍,雲貴川三省更為嚴重。據統計,全國罌粟種植面積高達100萬公頃,煙毒泛濫嚴重的西南地區,煙地多達1500萬畝以上,約佔耕地總面積的10%。其中,貴州的安順和習水因普遍種煙,被稱為「煙鄉毒地」。因煙多糧少,人民的生計十分困難,甚至時有飢荒出現。1950年春,西康及川南部分地區,就曾因種煙過多,缺乏糧食,造成嚴重的災荒。
煙毒泛濫導致煙民數量驚人。在解放初期全國4億多人口中,吸毒成癮者多達2000多萬,占當時總人口的4.4%。這些「癮君子」無心生產,為毒品不惜一切代價。
販賣、制毒的活動極為猖獗,幾乎遍及全國。當時,全國約有鴉片毒販30萬人,其中,華北的察哈爾、山西、綏遠、河北四省及京津兩市,有毒販1萬餘人;華東的福建、皖北、蘇南、蘇北、上海等地,有毒販3000多人;華中的武漢是舊中國煙毒運銷中心之一,有毒販近4000人;貴州的貴陽、安順、遵義、銅仁是煙毒集散地,終年煙商雲集;西安是西北制販毒品的中心,幾乎行行販毒。煙毒製造者們,有的雇請技師使用機器進行大規模生產,有的採取手工作坊式進行小批量生產。毒販的身份五花八門,不少反革命分子混雜其中。如特務陳榮輝於1949年12月潛至南京,組織「蘇魯皖人民反共救國軍第五縱隊」,曾連續三次由安徽明光販賣煙土到南京出售,充作反革命活動的經費。此類情況不僅危害人民身心健康,更成為新生政權的極大隱患。
煙毒一日不除,百姓一日不安,國家一日不寧。面對如此嚴峻形勢,中共中央和中央人民政府決定以最大的決心動員組織群眾開展斗爭,盪滌烏煙瘴氣,換來朗朗乾坤。1950年2月24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第21次會議通過《嚴禁鴉片煙毒的通令》,自此,一場聲勢浩大的禁煙禁毒運動拉開序幕。
《通令》全面闡明了黨和政府關於禁絕煙毒的意義、目的、方針和政策。《通令》嚴厲指出:禁絕煙毒是進一步清除帝國主義、封建買辦階級的流毒和影響的斗爭,是保護人民健康,恢復發展生產的必要前提。《通令》要求:各級人民政府應廣泛宣傳毒品的危害,在煙毒較盛的地區,當地人民政府要提出限期禁絕煙毒辦法,並設立禁毒委員會,保證禁毒工作順利進行。從1950年春季起,在已解放的地區禁絕種煙;未解放的地區,軍事一經結束,立即禁絕種煙;在少數民族地區,應斟酌當地實際情況,採取慎重措施,有步驟地進行禁種。自頒布之日起,在全國范圍內禁止販運、製造及銷售毒品,違者從嚴治罪;散存於民間的毒品,限期交出。吸食煙毒者限期登記,定期戒除,否則予以處罰;各級人民政府衛生機關,應配製戒煙葯品,對貧苦煙民免費或減價醫治;在煙毒較盛的城市設戒煙所,戒煙戒毒葯品的供應由衛生機關統一掌握,嚴防隱蔽形式的煙毒代用品。《通令》頒布之後,各大軍政委員會和各省市迅速行動,相繼成立禁煙機構,並結合土改、剿匪和反霸工作開展運動。
禁煙禁毒首先需要禁種罌粟、鏟除煙苗,斷絕鴉片的源頭。《通令》頒布後,各省、市、行署分別向本地區發布嚴禁種植鴉片和鏟除煙苗的布告,同時派出禁煙工作隊赴各地「煙區」檢查鏟除煙苗工作進程。西南地區是毒品重災區,西南軍政委員會於1950年3月1日發布《關於1950年春耕及農業生產指示》,特別強調嚴禁種植罌粟,已種植的強行鏟除。當年5月,鄧小平主持西南局後,加強對該地區禁毒工作領導,僅用一年的時間就基本禁絕了鴉片種植,走在全國前列。
由於種煙牟利巨大,在鏟除煙苗的過程中,部分地區曾一度遇到很大的障礙。比如在蘭州涅惠渠區,當地種煙群眾在綽號「白蛇」「黑蛇」「五色蛇」等反動毒販的蠱惑下,制定了對抗政府禁煙法令的《種植公約》,准備了專人「坐牢」,大家保證「坐牢」者的家屬衣食無缺。該地毒販甚至一度把持當地城鄉政權,煽動群眾集體出動,使用武力把被區署扣押的「黑蛇」劫回。面對猖狂進攻,當地人民政府採取果斷堅決的措施,抓捕了以「三蛇」為首的反動毒販,最終鏟除了煙苗。經過一段時期的努力,到1951年春,禁種方面已取得很大成績。其中,東北地區除熱河省偏僻地區查出煙苗242畝並當即鏟除外,全區已禁絕種煙;西北的青海、寧夏兩省除藏民游牧區外已無種煙者,甘肅消滅煙地60%以上,陝西減少煙地55 %;華北綏遠省鏟除煙苗17.4萬余畝,約占原種煙面積的80%;西南地區解放前原有煙地1545萬畝,經大面積鏟除,減到600萬畝。
封閉煙館,收繳毒品,打擊毒販,消除流害市面的煙毒是此次禁毒工作的關鍵一環。各省、市普遍成立了禁煙禁毒委員會,區、縣成立了基層禁煙禁毒領導機構,一般鄉村則成立了禁毒小組。《通令》頒布後,在重慶、萬縣、成都、貴陽、遵義、昆明等大城市分別舉行了數千人或數萬人的群眾大會,當眾焚毀的煙毒有55.4萬多兩,打碎的煙具達20多萬件。煙毒泛濫重災區西安市於1950年10月召開焚毀煙毒大會,當場焚燒大煙1萬兩。北京、天津等華北六大城市1950年破獲煙毒案達8156件之多,給猖狂活動的毒販以一定程度的打擊。
禁絕煙毒最難的是改造煙民、督促其戒煙。各大城市普遍進行了煙民登記工作,並以「公辦」「私辦」「互助」多種形式成立戒煙所或戒煙小組,實行集體戒煙。西南不少地區還成立了「反賭博、反抽大煙、反懶惰」的三反委員會,以監督煙民戒煙,強迫煙民參加生產。據中央人民政府內務部統計,到1951年春,僅熱河一省吸毒癮民已由1949年解放時的18萬人減至2萬餘人。
除惡務盡
禁毒工作極其復雜,牽扯麵廣,不可能一蹴而就,中共中央和人民政府高擎禁毒利劍,繼續實施綜合治理。
針對毒品的種、運、販、吸四個主要環節,各級人民政府和公安機關及各有關部門共同努力,繼續採取「力勸兩頭,斬斷中間」的策略,集中力量重點打擊運、販毒品犯,斷絕流通渠道(當時稱之為「攔腰一棍」),這樣一來,種的賣不了,吸的買不到,加之強大的政策攻心與嚴厲的治安管理手段相結合的威懾,公開製造、銷售、吸食毒品的情況在1951年進一步減少。
禁毒工作在全國范圍內取得一些明顯的成績後,不少地方幹部滋長了「差不多了」的思想,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抗美援朝、土地改革和鎮壓反革命運動之中,逐漸放鬆了禁毒工作的開展。煙毒開始在新的形勢下,以新的方式嚴重泛濫。
在前期打擊下,毒品販子們由公開轉入地下,活動方式更加隱秘,販毒手段更加狡猾。如南京大毒販朱啟每次販毒都乘飛機到香港大批收購,再由專人將毒品從香港護送到廣州,廣州又有專人負責護送到上海,到上海後再由專人運送到南京,形成一條嚴密的「地下運輸線」。北京大毒販任存厚以 「振興大葯房」為掩護,搜購大批制毒原料,然後再分運到幾個地點製造。有些吸毒販毒人員利用黨和人民政府「煙民乃是受害者」的寬大政策,屢戒屢吸,屢吸屢販,屢教不改。
隨著 「三反」「五反」的深入發動,部分國家工作人員、黨員幹部吸毒販毒被揭發出來,其數量之大,情況之嚴重,性質之惡劣,觸目驚心。據調查,到1952年4月,整個衡陽鐵路局販毒人員達2000多人;北京旅行服務所、列車段、車輛段3個單位1193名行車人員中有229人走私運毒;上海、廣州鐵路部門走私販毒更加嚴重,其通車行車人員走私販毒者達100%。吉林省蛟河縣縣委書記殷子華、縣團委書記崔曉光,與一名毒犯合夥販毒牟利,並誘使該縣的主要領導幹部包括公安局長、稅務局長、縣委組織部長等下水,把縣委變成了一個令人發指的貪污集團。震驚全黨的劉青山、張子善貪污案,其腐化墮落也與毒品有很大關系。
而同時,民間也開始出現一些質疑的聲音:「人民政府提出禁煙禁毒是陣風」「共產黨、人民政府什麼事都辦的好,就是禁毒不行」「滿清那時就禁,沒禁了。國民黨也禁,還把好些吸的販的槍斃了,終歸到底沒禁完,越禁越多,現在就能禁完嗎?」
種種情況給初見成效的禁毒工作敲響警鍾。1952年3月1日,劉少奇就「三反」運動中發現的鐵路系統販毒嚴重問題向毛澤東作專門報告,引起毛澤東的重視。有惡必除,除惡務盡。中共中央和中央人民政府決定畢其功於一役,集中精力同鴉片煙毒展開一場生死決戰。
最後一擊
1952年4月15日,由周恩來主持起草並經毛澤東、劉少奇審閱修改後的《關於肅清毒品流行的指示》下發。指示要求「在全國范圍內有重點地大張旗鼓地發動一次群眾性的運動,來一次集中的徹底的掃除」,強調「以毒品流行對於國家的損失最大,對人民的毒害最深。因此,在這次運動中應集中解決販運毒品問題」。而「要根絕製造、販賣毒品或包庇掩護毒販的現象,必須依靠廣大群眾的覺悟程度和斗爭的積極性」。指示對此次運動的方針、政策、打擊的重點作了明確的規定。為確保預期效果,中央將禁毒斗爭交由公安部統一部署。
禁毒決戰,事關重大,中央領導高度關注,及時指導。毛澤東對相關報告多次批示,並專門提出要注意禁毒宣傳內外有別問題。劉少奇在禁毒斗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5月24日,他致信毛澤東並周恩來、朱德、陳雲,提出:「禁毒運動雖然主要由各地方黨委領導,但各地具體行動仍有很多事情須配合辦理。這種配合行動主要由中央公安部負責,另由彭真召集公安、鐵路、交通、郵電、海關、內務、衛生等部門,定期匯報處理,中央宣傳部亦派人參加。」這一提議得到毛澤東同意。不久,劉少奇代中央主持起草完成關於開展禁毒運動指示,對禁毒運動的領導部門、發動時間、禁毒宣傳等作了規定。其間,各區及公安部就禁毒相關工作向中央多有報告,也均由他批轉或提出意見。在劉少奇的直接指導下,禁毒決戰政策明確、部署精心。
按照公安部安排,1952年6月起,各地在黨委的統一領導下開始為決戰做各項准備。首先組成了以公安機關為主的肅毒辦公室,加緊訓練隊伍,並積極進行內查外調,反復核實,准確掌握毒犯名單及罪證。如福建從禁毒重點地區發現大、中、小制販運毒犯2179人,已經確定為專案並進行偵察的案件有51件,涉及毒犯360人。天津市公安局在40餘天的毒犯材料查證工作中,掌握較大毒犯200餘名。這些從思想上、組織上、材料上為肅毒決戰做好了充分的准備。為避免打草驚蛇,此次行動准備階段高度保密,販毒分子一如往常做著黃粱美夢。
8月10日,隨著公安部一聲令下,全國1202個禁毒重點地區同時展開行動,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抓捕毒犯,決戰由此展開。
行動最早的是首都北京。8月9日夜12時,在充分調查清楚的情況下,北京市公安局統一行動,經過4個小時緊張激烈的搜捕工作,共逮捕毒犯近300名。緊接著在8月15日子夜時分,市公安局又開始第二次大逮捕。兩次大規模突擊性的肅毒行動,共逮捕毒犯500餘名。
武漢毒販眾多,是此次重點禁毒城市,遇到的阻力也很大。武漢警方在8月13日晚共派出210個行動小組,當晚逮捕毒販200餘人。武漢當時毒販達5000多人,大多數毒販在此前一直沒有被觸動,因此毒販對此次大逮捕很不以為然。大毒犯王覺悟被捕後不老實,只談小不談大,只談遠不談近,拒不交出毒品。暫時未捕的毒犯,有的能躲就躲,能跑就跑,互訂盟約,潛伏不動;有的則轉移、隱藏毒品及財產;有的則公然對抗,威脅檢舉人、打擊積極分子,……武漢警方加大打擊力度,於8月29日夜進行第二次大逮捕,當夜逮捕毒販900餘人。
四川、內蒙、貴州等其他地區的大破案大逮捕也取得預期成果。四川地區的大破案大逮捕行動為兩次,分別為8月11日至14日和8月22日至23日。兩次行動共捕獲毒犯7000餘名,緝獲的煙毒及原料摺合大煙共1400多萬兩。西安對毒販的兩次集中逮捕安排在了8月11日和8月22日,共逮捕毒販500餘人。福建省的大破案大逮捕分別在8月14日和8月24日,共逮捕300名毒犯,繳獲鴉片5000多兩。
禁毒決戰打響後,各地禁毒宣傳工作旋即展開,對群眾進行廣泛的發動。此次宣傳工作的原則只限於口頭,不見諸公開文字。各級地方並未因此束縛住手腳,召開了協商會、各族代表會、聯席會、街道會、院落會、座談會、漫談會、控訴會等口頭宣傳禁毒政策,並發動工人、農民、業余宣傳隊和民間藝人編演小型話劇、歌劇、金錢板、順口溜、相聲、秧歌等,做到家喻戶曉,人人皆知。據不完全統計,在這次運動中,全國各省共召開各種形式的宣傳會達76萬多次,受教育的群眾有7400萬餘人之多。在各種宣傳會和控訴會上,全國各地許多群眾以及癮民家屬紛紛控訴舊社會的罪惡和煙毒帶來的災難。武漢漢陽區麻巷醫生劉新甫沉痛地追述了自己吸毒造成的家庭悲劇。武昌白沙洲的胡太婆和三烈士街的譚福蘭哭訴了因其父親吸毒而致傾家盪產,逼使自己出賣為童養媳的經過。更有積極分子開始行動起來,有的秘密跟蹤毒犯,不分晝夜地向公安部門反映情況;有的不辭辛勞找知情人了解毒犯材料;有的積極宣傳黨的政策,教育爭取毒犯家屬。毋庸置疑,群眾的廣泛參與,成為此次運動的一大特點和取得斗爭勝利的關鍵。
大破案大逮捕階段之後,各地遵照中央階段部署於9月初相繼召開公審大會,將肅毒運動推向高潮。9月1日,北京市在先農壇體育場舉行了由4萬人參加的毒犯公審大會。市軍事管制委員會軍法處在會上依法宣布對楊漢民、任存厚、杜金銘3名大毒犯處以死刑,立即執行,同時依照黨的政策,對6名坦白徹底、罪行輕微的毒犯從寬處理,當場釋放。9日,武漢市法院召開了2萬多人參加的審判大會。17日,蘭州市召開2萬人的審判大會。各地審判的結果基本貫徹了中央人民政府嚴寬相濟、恩威並施的政策,確保了禁毒斗爭的順利。
公審大會震懾效果明顯。會後毒販陣營迅速出現恐慌、分化局面,並很快徹底崩潰。北京的公審大會後,原來登記歷史罪行的,趕快補充了現行活動,有的供出了「攻守同盟」,交出了所存毒品。不少西葯房也急急忙忙來交代了收售毒品原料等問題。一兩天內,北京各公安分局登記的毒犯超過了過去10天中登記的數字。武漢公審大會之後,原來的頑固分子們交換情況後,都明確了態度:「趕快交待,爭取不死,否則很危險。」大會的當夜共有124人主動交待問題。
看到毒販被懲處,人民拍手稱快,群情振奮。一些本來懷疑這一運動的人都改變了態度,怕檢舉受到報復的人也打消了顧慮,紛紛上交檢舉材料。據當時不完全統計,全國共收到群眾的檢舉信131萬余件,檢舉22萬余名毒犯。僅河北省張家口市先後共有8168人檢舉毒品犯材料9378件,涌現出209名禁毒肅毒積極分子,出現了21個大義滅親、檢舉親屬的模範例子。群眾的威力震懾了毒犯,迫使為數眾多的毒犯自首並檢舉他人。
9月中旬至10月底,各地普遍進入禁毒運動的收尾階段,主要任務是追捕逃犯,殲滅殘敵,將審訊、偵察、檢舉、登記緊密結合,進一步挖毒根,追「現貨」,並分期分批地打擊處理所有逮捕及登記的毒犯。這期間,政務院於10月初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懲治毒犯條例》(草案),指明懲治的重點是種植、販運、制售煙毒的組織者和主謀者,對罪行特別嚴重的依法判處死刑。並規定:對與漢民勾結的少數民族毒品犯罪者著重打擊漢民;對參與煙毒案件的國家工作人員、社會團體的工作人員予以從重處罰,保護舉報者權益,等等。《條例》(草案)為處理毒品犯罪案件提出了更詳細的法律依據,保證運動沿著法制軌道發展。
由於准備充分、措施得當、政策明確、群眾發動充分,禁毒決戰成績巨大。截至1952年12月,全國共依法處理毒犯51627名,繳獲毒品339萬余兩,制毒機器235部,各種販、運、藏毒工具263459件。其中還繳獲了用以武裝反抗的六〇炮2門,機槍5挺,長短槍877支,子彈8萬多發,手榴彈167顆,炸彈16枚,發報機6部。時任中央公安部部長羅瑞卿向毛澤東主席、中央和政府黨組、政法黨組作《關於全國禁毒運動的總結報告》時興奮地說:「從各方面看來,這次的禁煙禁毒運動都是一次比較精彩的運動。完成了『來一次集中的、徹底的掃除的任務』。」
禁煙禁毒運動基本根治了危害百餘年的煙毒,凈化了社會環境,新生的人民政權也為此贏得了廣泛贊譽,樹立了良好形象。當時的群眾也交口稱贊:「這真是自古未有的好政府!」「舊社會把人變成了鬼,新社會把鬼變成了人。」「中國近百年來,沒見過這樣的場面,共產黨萬古千秋!」美國麻醉品教育委員會主席羅伯特亦充滿尊敬地贊揚道:「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創造的又一奇跡!」
⑽ 東山縣的經濟
民國時期,東山縣耕地仍屬私有,各階層佔有量很不平均,少數地主富農人均佔有量多,而廣大農民群眾人均佔有量很少。當時,農業生產屬分散個體經營。除地主、富農出租土地收取地租或僱工耕種外,其他耕地佔有者一般自備農具、耕牛、種苗,以戶為單位進行勞動生產,也有僱工的;產品除交納田賦稅收、支付僱工工資外,歸己所有。
農民遇到天災病禍,就要向富戶借高利貸,受其盤剝。1950年8月,縣人民政府領導農民開展減租減息。1951年1月起,縣內分三批開展土地改革。在土地改革中,各鄉鎮組織農會,發動農民群眾控訴地主的壓迫剝削,與抗拒土地改革的不法地主展開斗爭,沒收地主的土地等財產,把土地分配給無地缺地農民。
土地改革廢除了封建土地私有制,實現了耕者有其田。農民自籌資金、自置農具,在分得的耕地上生產經營,不再受剝削,積極性提高,促進了生產。1951年,全縣糧食產量1501.13萬公斤,比1950年增產9.5%。
1951年11月,農民成立縣內第一個農業生產互助組(常年)。隨後,互助組組織迅速發展,1952年全縣有218個組,參加者有1570戶。至1954年有432個組,參加者有4512戶(由互助組組成初級社的除外)。
互助組的建立促進生產。互助組建立的頭一年(1952),糧食比上年增產三成多。
1953年1月,互助組合並,成立縣內第一個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初級社由社員大會民主選舉產生管理委員會,設社長、副社長、會計等職。初級社實行耕地入股評產分紅。耕地分紅占其評定產量的比重分別為:上等耕地40%,中等耕地30%,下等耕地20%。實收產量扣除耕地分紅後,按社員勞動工分(及投入肥料折工分)分配。初級社推行農活定額管理,評工記分,統一安排農作物種植,並有多種經營。
1956年起,初級社先後合並轉辦高級社。高級社由社員代表(生產隊社員大會選出)大會選舉產生管理委員會,設社長、副社長、會計等職,設立生產技術組、勞動管理組、肥料管理組、財務管理組等。社裡分設若干生產隊,由社員大會選舉隊長、副隊長和財務助理員。
高級社實行耕地集體所有。耕地不再分紅,各農戶的耕牛、大農具皆折價歸社,其價款抵交入社股份基金後,余者分期付還。16~60周歲的男社員、16~55周歲的女社員(除在校學生或殘廢者),都定為勞動力。按體力強弱評定每個勞力的底分,攤交股份基金(固定資產公有化股金和生產費用股金)。
1957年,全縣高級社年終收益分配決算數據如下:總收入463.64萬元(比上年增75.08萬元),成本費用134.84萬元(比上年增40.78萬元),占總收入的29.09%;稅金37.48萬元(比上年增8.49萬元),占總收入的8.08%;公積金與公益金34.9萬元(比上年增25.44萬元),占總收入的7.52%;分給社員256.42萬元(比上年增0.38萬元),占總收入55.31%;每10工分值0.52元(與上年平);人均分得40.21元(比上年減5.32元),口糧219公斤(比上年減46公斤)。結算超支6623戶、欠款14.02萬元,餘款2003戶19.46萬元。
1958年9月16日,成立東山縣人民公社委員會,選舉樊生林為東山縣人民公社社長。隨後,成立城關、西埔、康美、杏陳和陳城人民公社,東山縣人民公社改稱聯合社。人民公社實行政社合一、工農商學兵一體。高級合作社成為人民公社的生產大隊。
1958~1960年,強調「一大二公「,改變高級社的經營管理辦法,刮「共產風「,搞「一平二調「、「大兵團作戰「。按生產大隊核算,貧富拉平;勞動不評工記分;辦起全民大食堂,全隊男女老少一起用膳,實行「吃飯不要錢「和「包理發、包學費、包醫葯費、包零用錢「等。嚴重違背按勞取酬原則,造成鋪張浪費,生產效益下降。
1960年,全縣農村人民公社收益分配決算為:總收入477.96萬元,比1957年僅增3%;成本費用166.32萬元,占總收入的34.8%;稅收42.42萬元,占總收入的8.87%;公積金和公益金29.78萬元,占總收入的6.23%;分給社員239.43萬元,占總收入的50.1%;每10個工分值0.34元(比1957年減0.18元);人均分得39.57元(比1957年少0.64元),口糧150多公斤,造成生活困難。
1961年4月,全縣各公社開展算帳整風,解決資金、勞力、財物的平調問題,層層搞退賠,解散全民大食堂。1962年,將生產大隊調整為57個;生產隊規模縮小,隊數增到546個(每隊平均23戶),以生產隊為基本核算單位。生產大隊對生產隊實行分配大包干(包上交公積金、公益金、管理費)。恢復出勤定額、投肥定額、農活定額計酬等管理制度,貫徹「各盡所能,按勞分配,不勞動者不得食「的原則。准許社員經營少量自留地和家庭副業。這樣,一定程度上糾正了「左「的錯誤,促進生產的恢復和發展。
1962年全縣農村人民公社收益分配決算數據是:總收入642.63萬元,比上年增加11.66%;成本費用196.19萬元,稅金27.74萬元,公積金與公益金36.73萬元;社員勞動報酬381.97萬元(比上年增16.94%),占總收入59.44%,每10個工分值0.5元,人均分得59.19元(比上年增6.87元)、口糧181公斤(比上年增16.5公斤)。超支戶4378戶、款14.78萬元,比上年減少564戶、3.37萬元;餘款9978戶、款58.08萬元,社員餘款逐步得到兌現。
1964年冬,開展「農業學大寨「,主要進行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文化大革命「開始後,強調學大寨「突出政治「,搞「政治評分「,批判「三包一獎「、「定額計酬「;片面實行「以糧為綱「,限制多種經營;割「資本主義尾巴「,嚴格限制社員經營自留地和家庭副業;提倡大隊統一核算,重犯平均主義錯誤,再次挫傷廣大農民勞動積極性。十年間,農業經濟發展緩慢,人口增加迅速,農民生活難以改善。
1975年農村人民公社年終分配決算為:總收入933.04萬元,從1966年起平均年增3.29%;成本費用257.07萬元,稅金39.72萬元,公積金與公益金88.64萬元;社員分配547.61萬元,占總收入的58.7%;每10個工分值0.36元,比1966年僅增加2分錢,社員分配人均54.29元(比1966年僅增加3.87元),口糧237.5公斤。超支8704戶144.84萬元,比1966年增加79.15萬元;餘款9200戶95.95萬元,無法及時給予兌現。
1979年春,貫徹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精神,開始進行農業體制改革,實行包產到戶。1981年春,全面推行聯產承包責任制,有81%生產隊包產到戶,有的則實行專業承包聯產計酬、「三定「到組聯產計酬、小段包工定額計酬等形式,調動了廣大農民的積極性,促進了生產。當年,農村收益分配決算數據如下:總收入2103.12萬元,比1978年增91.75%;成本費用579.43萬元,稅金45.64萬元,公積金與公益金79.75萬元;農民純收入1398.29萬元,占總收入66.49%;人均純收入144.37元,比1978年增1.65倍。
生產責任制不斷完善,加之妥善調整農業內部結構,農村經濟持續發展。1988年,農村經濟總收入18051.11萬元,比1981年增7.58倍,比1978年增15.47倍。
2007年新增良種蔬菜面積5000多畝;造林5500畝,完成沿海防護林體系建設年度任務,積極開展「建綠色家園,創富裕新村「活動,為8個新農村建設示範村(附註6)提供降香黃檀、山桂花等珍貴樹種2萬株。
2008年共發放漁船抵押貸款138筆5823萬元,新增鋼質漁船165艘,累計達到456艘;試驗推廣美國紅鮑、大西洋牙鮃等水產養殖新品種,水產品總產量28萬噸,增長2.7%。農業產業化進程加快,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海魁集團獲得「福建省品牌農業金牌企業「稱號;推廣蘆筍標准化栽培8000畝,全縣蘆筍產量2.5萬噸,增產66.7%;「訂單農業「形成規模,白蘿卜、大蔥等蔬菜種植面積6000畝,增長20%,增收1000萬元。農業總產值完成29.8億元,增長5.8%。
2011年農業生產雖受台風的嚴重影響,但總體仍保持平穩增長。全年農業總產值24.73億元,增長4.6%。蘆筍價格創歷史新高,平均筍價增長1倍以上;全年水產品總產量達到33萬噸,增長3.7%,漁業總產值22.4億元,增長4.7%。 南宋建炎元年(1127),東山有姓孟者在磁窯村建8個瓷窯,僱用100多個工人,燒制加釉的碗、盤、缽和茶具等瓷器。其產品質量優良,銷售量大,曾用18艘木船運銷外地。明代,鐵、竹、木、雕刻等手工業作坊開始生產。清代,有釀酒店10多家,榨油坊25間,糖寮45間,磚瓦窯3座,金銀飾品、刺綉等個體工藝手工業也發展起來。民國15年,以織網為主和造船、雕畫、印染、紡織、皮鞋、五金修配、紙扎、制秤、彈棉花等手工業人員計7000多人,佔全縣人口的8%。民國16年,薴麻紡加工業首次接受廈門德美、元茂商家訂貨,產品行銷菲律賓、馬來亞、印度尼西亞等國家和香港地區。民國36~38年,法幣嚴重貶值,手工業商品流通困難,民國39年初東山島與大陸交通斷絕,手工業廠坊紛紛倒閉。
1950年底,全縣個體手工業439家,從業人員759人。其後大部分個體手工業組成手工業社、組,1958年下半年,個體手工業全部並入集體或國營工業。1965年,在清理城鎮閑散勞力中,個體手工業者被動員上山下鄉參加農業生產,全縣沒有個體手工業。
1956年6月,縣地方財政與華僑聯辦東山華僑麵粉廠和火力發電廠。同時龍溪縣石碼鎮私營碾米加工廠遷入宅山,與縣財政科合營,皆屬公私合營。同年,民生、東和、長興3家生產魚露、醬油、鹹菜等。個體作坊和縣商業局聯辦為公私合營醬膎廠。上述電廠、醬膎廠於1957年轉為地方國營工業;碾米廠、麵粉廠分別於1969年、1972年轉為地方國營工業。至此,無公私合營工業。
1979年以後,實行改革開放,進一步深化企業內部改革,轉換經營機制,國營企業、「三資「(中外合資、中外合作、外商獨資)企業和鄉鎮企業蓬勃發展形成多行業多門類工業體系的綜合體系。
2008年工業總產值56.5億元,增長17.2%;規模工業產值48億元,增長19.2%。新增規模工業15家,累計117家;產值超億元企業10家,凈增5家。產業聚集不斷加快,水產加工規模企業完成產值26.9億元,增長62%,佔全縣規模工業產值的56%。全年工業稅收1.01億元,首次突破億元大關,增長30.4%。實施品牌戰略,企業品牌意識增強,新福水產獲「中國馳名商標「,全年新增3個「著名商標「、4個「福建名牌產品「。
2011年規模工業凈增19家,達到105家。全部工業總產值40.3億元,增長30.2%;規模工業總產值32.38億元,增長38.6%,比上年提高4.5個百分點,高出全市平均水平10個百分點。工業企業個體規模不斷壯大,全年上億元產值企業8家,5000萬元~1億元企業7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