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新時代我國經濟發展的根本遵循是什麼
《求是》2020年第16期發表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文章《不斷開拓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新境界》,這是2015年11月23日總書記在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八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深刻闡明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重大意義,明確提出不斷開拓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新境界的重要要求。時隔五年重讀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文章,讓我們有感於總書記高瞻遠矚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家風范,有感於總書記作為黨和國家人民領袖的深邃戰略眼光和卓越政治遠見,更有感於這篇重要文章對當前我國經濟在新發展階段努力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大指導意義。
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根本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應當遵循什麼樣的經濟理論,這是關乎我國經濟發展實踐的一個重大理論問題。用發展的馬克思主義指導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發展實踐是中國共產黨人的一條基本經驗。習近平總書記在文章中旗幟鮮明地指出:「我們政治經濟學的根本只能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而不能是別的什麼經濟理論。」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對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做出的一個重大論斷,具有深刻的理論邏輯、歷史邏輯和實踐邏輯。
1.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是馬克思主義的重要組成部分。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是馬克思主義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一論斷深刻闡明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要以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為根本理論依據。中國共產黨是馬克思主義政黨,馬克思主義是我們黨治國理政的根本指導思想。馬克思主義的三個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就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是馬克思恩格斯根據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創立的,以社會生產關系即經濟關系為研究對象的無產階級政治經濟學。這一科學理論體系是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最深刻、最全面、最詳細的證明和運用,是無產階級政黨制定綱領、路線、政策、策略的理論基礎,是指導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推翻資本主義、建設社會主義的銳利思想武器。以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為根本引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發展實踐,是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進行治國理政的應有之義。
2.當今時代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並沒有過時。習近平總書記批判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過時論」,提出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根本論」,深刻闡明我國政治經濟學以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為根本的實踐依據。過去一段時期,有些人認為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已經過時。對此習近平總書記鮮明指出:「這個論斷是武斷的,也是錯誤的。」關於這一點,他曾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指出:「無論_代如何變遷、科學如何進步,馬克思主義依然顯示出科學思想的偉力,依然占據著真理和道義的制高點。」中國用幾十年時間走完了發達國家幾百年走過的發展歷程充分證明了這一點,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發生後加速推進的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證明了這一點,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中國之治」和「西方之亂」形成的鮮明對照證明了這一點。與此同時,習近平總書記並沒有否認西方經濟理論的積極作用,提出西方經濟理論「有益論」,強調「我們堅持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基本原理和方法論,並不排斥國外經濟理論的合理成分」。我們要在兼收並蓄、融會貫通中不斷開拓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新境界,為我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提供強大理論武器。
3.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是我們黨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的必修課。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是我們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的必修課」,深刻闡明我國政治經濟學以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為根本的歷史依據。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在中國之所以具有旺盛生命力,就在於它能不斷與中國經濟發展實際相結合,實現與時俱進。我們黨歷來重視對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學習、研究、運用。在民主革命時期和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毛澤東同志分析了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經濟結構和階級關系,論證了過渡時期的多種經濟結構和主要矛盾,提出了社會主義改造和社會主義建設的任務。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及時總結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不斷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在發展理念、所有制、分配體制、政府職能、市場機制、宏觀調控、產業結構、企業治理結構、民生保障、社會治理等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上提出了許多重要論斷。這些理論創新成果,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是黨和國家事業發生根本性歷史變革、開創全方位歷史成就的根本理論基礎,使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在當代中國放射出更加燦爛的真理光芒。
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學習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是為了更好指導我國經濟發展實踐,既要堅持其基本原理和方法論,更要同我國經濟發展實際相結合,不斷形成新的理論成果。」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進行了深入探索和實踐,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論斷,形成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這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同我國經濟發展實際相結合的最新成果,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
1.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開拓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新境界。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立足中國、面向世界,運用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基本原理和方法論,深入研究國內外經濟發展大勢,揭示新特點新規律,總結新實踐新經驗,提出一系列關系我國經濟發展全局的重大判斷和論斷,包括堅持加強黨對經濟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新發展思想、堅持適應把握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堅持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堅持適應我國經濟發展主要矛盾變化完善宏觀調控、堅持問題導向部署經濟發展新戰略、堅持正確工作策略和方法等重要內容,深刻回答了新時代經濟形勢怎麼看、經濟工作怎麼乾等重大理論問題和實踐問題,深化了我們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發展規律的認識,為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創新發展貢獻了中國智慧。
2.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的生動實踐使我國持續保持經濟發展奇跡。檢驗一個思想理論體系是否有效管用,實踐是最好的試金石。黨的十八大以來,面對發生深刻復雜變化的國內外形勢,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繼續保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在當今世界,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實現任何一個目標都足以傲視全球,而中國同時創造「兩大奇跡」,獨一無二、無與倫比。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來勢洶洶,給中國和世界發展帶來了嚴峻挑戰。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從戰略高度統籌謀劃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領導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堅決打贏疫情防控人民戰爭、總體戰、阻擊戰,奮力奪取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雙勝利。我國疫情防控形勢持續向好發展,經濟也穩定恢復,二季度國內生產總值同比增長3.2%,在世界主要經濟體中率先實現增長。我國社會大局穩定、人民生活改善,成為國際社會公認的最安全的國家之一。「兩大奇跡」在中國為什麼能夠持續上演?全黨全國人民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特別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是制勝法寶,是我們黨不斷提高駕馭經濟發展能力的根本指針。
3.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為我國經濟新發展階段提供科學指南。2020年是「十三五」的收官之年,也是「十四五」的規劃之年。「十四五」時期我國經濟該如何發展,將直接影響我們黨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進程。在經濟社會領域專家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十四五」時期「我國經濟將進入新_展階段」,這是習近平總書記作出的一個新的重大論斷,標明了我國經濟發展新的歷史方位。進入新發展階段,機遇與挑戰並存。如何在新發展階段指導推動我國經濟發展在危機中育新機、於變局中開新局?關鍵是要深刻領會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科學分析形勢、把握發展大勢,准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堅持用全面、辯證、長遠的眼光看待當前的困難、風險、挑戰,自覺運用這一思想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動工作。
三、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引領當代中國經濟發展實踐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是做好新時代經濟工作、推動經濟行穩致遠的總指引、總依據、總遵循。面對當前波詭雲譎的國內外風險挑戰,中國經濟要立於不敗之地,我們必須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為科學指南,部署經濟工作、制定經濟政策,要把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根本立場觀點,貫穿於「十四五」規劃制定工作,科學擘畫宏偉藍圖,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1.必須堅持加強黨對經濟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最大的優勢是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加強黨對經濟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是全面提高黨領導經濟工作水平的必然要求,是確保我國經濟沿著正確方向發展的根本要求。推動「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必須堅持加強黨對經濟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為實現高質量發展提供根本保證。一是完善黨中央領導經濟工作的體制機制。切實加強黨中央對於經濟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加強黨中央對發展大局大勢的分析和把握,及時制定重大方針、重大戰略,做出重大決策,部署重大工作。二是健全黨委領導經濟社會發展工作制度機制。完善黨委研究經濟社會發展戰略、定期分析經濟形勢、研究重大方針政策的工作機制,強化重大事項的決策權、監督權,確保黨中央決策部署落到實處。三是加強領導幹部能力建設。圍繞經濟社會發展重大問題,各級領導幹部要加強學習、調研思考和實踐歷練,提高把握和運用市場經濟規律、自然規律、社會發展規律能力,提高科學決策、民主決策能力,增強全球思維、戰略思維能力,努力成為領導經濟社會發展的行家裡手。四是深化幹部人事制度改革。圍繞高質量發展,加快推進幹部人事制度的目標體系、考核辦法、獎懲機制等多方面改革,激發全黨堅定信心、鼓足干勁、增強創造活力。
2.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根本立場,是貫穿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的靈魂和主線。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是一句空洞的政治口號,必須貫徹落實到黨和國家各項決策部署和實際工作當中。一是扎實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針對群眾關心的實際問題,用心用情用力持續組織實施,一件接著一件辦,一年接著一年干,切實兜住民生底線。二是努力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期待。著眼於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深入推進鄉村振興建設,不斷提高城市現代化水平,持續加強生態環境保護,營造宜居宜業良好環境,形成城鄉發展一體化的新格局。三是持之以恆正風肅紀反腐。堅定不移推進全面從嚴治黨,持之以恆正風肅紀反腐,堅持不懈反對和克服形式主義、官僚主義,走好走實群眾路線,不斷提高服務群眾的能力和水平,始終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
3.必須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要堅持用新的發展理念來引領和推動我國經濟發展,不斷破解經濟發展難題,開創經濟發展新局面。」新發展理念是指揮棒、紅綠燈。實現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必須把新發展理念貫徹到經濟發展全過程和各領域。一要貫徹創新發展理念。始終把創新擺在發展的核心位置,以理論、制度、科技、文化等各方面的創新推動實現高質量發展。二要貫徹協調發展理念。牢牢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妥善處理發展中的各項重大關系,不斷推動區域協調發展、城鄉協調發展、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協調發展。三要貫徹綠色發展理念。堅決貫徹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著力實現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相融共生,不斷推動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四要貫徹開放發展理念。加快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努力提高對外開放的質量和水平,增強發展的內外聯動性,著力提高我國在全球經濟治理中的制度性話語權。五要貫徹共享發展理念。堅持改革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切實做到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漸進共享,不斷提高全體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4.必須構建以暢通國內經濟循環為主的新發展格局。我國進入新發展階段後,中國經濟如何在危機中育新機、於變局中開新局?習近平總書記開出了「葯方」,即保持政治定力,牢牢把握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堅持結構調整的戰略方向,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這個新發展格局是根據我國發展階段、環境、條件變化提出來的,是重塑我國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的戰略抉擇」,並且進一步提出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四梁八柱」。一是以科技創新催生新發展動能。充分發揮我國社會主義制度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的顯著優勢,發揮企業在技術創新中的主體作用,大力培養和引進國際一流人才和科研團隊,實現依靠創新驅動的內涵型增長。二是以深化改革激發新發展活力。堅持守正創新、開拓創新,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加強產權和知識產權保護,使一切有利於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力量源泉充分涌流。三是以高水平對外開放打造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適應經濟全球化的新形勢、新特點、新動態,加快建立開放型經濟新體制,不斷提高對外開放質量和水平,推動構建更加公平合理的國際經濟治理體系。四是以共建共治共享拓展社_發展新局面。不斷加強和改進基層社會治理,堅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保持社會穩定,推動社會發展。
5.必須堅持正確工作策略和方法。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不僅要有正確思想和政策,而且要有正確工作策略和方法。必須加強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謀劃、戰略性布局、整體性推進,實現發展規模、速度、質量、結構、效益、安全相統一。9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召開中央深改委第十五次會議的講話中強調:「當前形勢下,構建新發展格局面臨不少新情況新問題,要善於運用改革思維和改革辦法,統籌考慮短期應對和中長期發展,既要在戰略上布好局,也要在關鍵處落好子。」一要堅持穩中求進。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是治國理政的重要原則。在當前疫情嚴防嚴控的形勢下,要加快推進有利於提高資源配置效率的改革,有利於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的改革,有利於調動各方面積極性的改革,聚焦重點問題,加強改革舉措的系統集成、協同高效,打通淤點堵點,激發整體效應。二要增強戰略定力。當前,確保改革沿著正確方向前進,需要無比強大的戰略定力。必須始終保持清醒頭腦,不為各種錯誤觀點所左右,不為各種干擾所迷惑,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以我為主,該改的堅決改,不該改的堅決守住,牢牢把握改革的領導權和主動權。三要發揚釘釘子精神。發揚釘釘子精神,就要一張藍圖繪到底。要加強改革前瞻性研究,把握矛盾運動規律,守正創新、開拓創新,更加積極有效應對不穩定不確定因素,增強斗爭本領,拓展政策空間,提升制度張力。領導幹部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擔當,正確處理大我和小我的關系,長遠利益、根本利益和個人抱負、個人利益的關系,用新的思路、新的舉措,腳踏實地把既定的科學目標、好的工作藍圖變為現實。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是新時代我國經濟發展的根本遵循,更是做好天津經濟工作的行動指南。現在天津正在謀劃制定「十四五」發展規劃,積極推動天津經濟高質量發展,我們必須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為指引,在謀劃發展、制定藍圖的同時,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天津工作提出的「三個著力」重要要求和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扎實踐行新發展理念,堅定不移走高質量發展之路,緊扣京津冀協同發展大局,落實「一基地三區」功能定位;必須胸懷「兩個大局」,准確把握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努力打造自主創新的重要源頭和原始創新的主要策源地;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著力提升群眾生活「舒適度」,塑造城市文化靈魂,持續優化營商「軟環境」,大力推動城市「軟體」建設;必須高起點規劃、高標准建設繁榮宜居智慧的現代化海濱城市,咬定綠色發展目標不動搖,與時俱進完善城市布局,加快打造中心城區與濱海新區「雙城」格局;必須大處著眼、小處著手,瞄準五個現代化天津建設發展目標,從項目做起,從腳下做起,求真務實,狠抓落實,組織動員廣大黨員幹部群眾奮力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書寫在津沽大地上。
作者系中共天津市委黨校(天津行政學院)常務副校(院)長
責任編輯:雙艷珍
作者:劉中
來源:《求知》2020年09期
Ⅱ 如何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政治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首先要調整優化需求結構。堅持擴大內需的方針,積極擴大消費需求,著力提高投資效益,努力穩定出口,促進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投資、出口拉動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要積極增加城鄉居民收入,加大國民收入分配調整力度,增強居民特別是低收入群眾消費能力。進一步做好家電、汽車摩托車下鄉工作,繼續實施家電和汽車以舊換新政策,增加普通商品住房供給,支持居民自住和改善性購房需求。要積極穩妥推進城鎮化,著力提高城鎮綜合承載能力,為人民生產生活方式轉變提供必要支持,為擴大消費市場拓展新的空間。要適應群眾生活多樣性、個性化的需要,引導消費結構升級。在穩定政府投資的同時,要增強非公有制經濟和小企業參與市場競爭、增加就業、發展經濟的活力和競爭力,放寬市場准入,保護民間投資合法權益。與城鎮化結合,積極培育市場驅動的投資增長,增強投資的內在約束,提高投資效益。要加快轉變外貿發展方式,優化出口結構,繼續抑制高消耗、高排放產品出口過快增長,鼓勵自主知識產權和自主品牌產品出口,提高出口產品質量、檔次和附加值。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要積極推進產業結構調整,以擴大內需特別是居民消費需求為目標,以穩步推進城鎮化為依託,以市場調節為基礎,促進經濟增長由一、二、三產業協調推動,逐步形成農業為基礎、高新技術產業為先導、基礎產業和製造業為支撐、服務業全面發展的產業格局。要積極促進產業由高消耗向高效率轉變,由粗加工向深加工轉變,由低端產品向高端產品轉變,促進產業做大做強。要鞏固加強農業的基礎地位,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加快推進現代農業建設,促進第一產業由薄弱轉為穩固。要著力振興裝備製造業,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調整原材料工業結構,加強礦產資源勘查、開發和保護,加強能源、交通、水利、信息基礎設施建設,促進第二產業由大變強。要堅持市場化、產業化、社會化方向,完善促進服務業發展的政策措施,與城鎮化結合全面發展服務業特別是現代服務業,促進第三產業更快更好發展,在經濟增長和就業增加中發揮應有作用。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要大力推進節能減排,抑制過剩產能。當務之急是強化節能減排目標責任制,加強節能減排重點工程建設,堅決管住產能過剩行業新上項目,開展低碳經濟試點,努力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加強生態保護和環境治理,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走可持續發展道路。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要把推進自主創新作為中心環節。要依靠科技進步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不斷提高我國產業的國際競爭力。要推進
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不斷提高可持續發展能力,走出一條中國特色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新路。要抓緊研究提出培育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總體思路,強化政策支持,加大財政投入,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要抓緊落實國家重大科技專項,落實重點產業調整振興規劃,大力推進技術改造,加快傳統產業優化升級。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一項宏大而復雜的系統工程。綜合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各項任務密切聯系、相互包容、相互促進,只有統籌兼顧,全面完成各方面任務,才能夠實現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為經濟持續較快健康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們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形成了倒逼效果,為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提供了重要契機。我們要緊緊把握這一機遇,在繼續推動經濟平穩回升的同時,全面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將我國經濟引入更加健康持久高效的發展軌道。
Ⅲ 如何通過創新驅動經濟新常態發展
經濟新常態是我國戰略性推進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重要判斷,也是經濟社會今後一個時期發展運行的根本特徵。其體現的趨勢背景包括:從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增長,從規模擴張轉向質量效率,從依賴增量轉向調存優增,從傳統模式轉向創新模式。可概括為「中高速、講質量、調結構、重創新」。金融是現代服務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服務實體經濟的支撐力量。在經濟新常態的戰略格局中,金融業同樣需要轉變傳統的經營理念和增長模式,順應新常態下的發展要求,適應新常態下的真實需求,理解新常態下的市場訴求。而「創新驅動」是順應經濟新常態,實現金融新常態的必由之路。
一、以金融模式創新增強競爭能力
在經濟新常態戰略布局的統領下,經濟各領域的深化改革步伐都將加速邁進。消費、投資、進出口的「三駕馬車」都將步入「更新升級」階段。這既包含了對傳統發展方式的優化和揚棄,更是對新的經濟增長方式的創造和拓展。長期以來,我國商業銀行的現代化改造與國民經濟改革推進一脈相承,一些銀行對於傳統經濟運行方式更為熟悉,甚至更為適應。通常表現為:一是業務經營依靠規模擴張;二是盈利模式依靠重資本業務;三是市場拓展依靠價格競爭。
在新常態環境下,商業銀行需要同步適應產業格局的調整和升級,跟進新常態的推進步伐,構建符合自身稟賦優勢和市場定位的核心競爭力。
一是理性設定發展預期。經濟發展從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增長,經濟發展方式從規模速度型粗放增長轉向質量效率型集約增長,這是新常態的政策導向和發展要求。商業銀行的業務擴張和盈利模式同樣需要遵從宏觀經濟的總體規律和運行基調。單體金融機構的盈利能力和業務增長不應依賴於簡單的規模擴張,而是應基於差別化競爭力形成的特色溢價;不應依靠過度承擔風險搶占市場,而是具備准確定價能力科學實現風險溢價;不應集中於短期當期收益,而是通過前瞻性規劃布局持續獲得戰略溢價。未來,單體金融機構對其發展速度的預期將必然進一步回歸現實、理性。
二是科學把握發展機遇。隨著經濟發展模式轉向質量型增長和創新型增長,企業優勢專業化、商業運營平台化、盈利機會數據化、行業跨界合作化、客戶行為互聯網化等新型商業模式將有可能逐漸成為主流。同時,銀行等金融機構的傳統盈利來源在利率市場化和高度競爭的環境下也面臨挑戰。原有的收益來源可能變為免費領域,但原有的服務空白也可能變為增值空間。金融機構需要在動態變化的環境中持續優化自身資產負債的來源、形態和價格,應用大數據、雲計算把握商業機遇,將直接的收息收費模式轉變為多元化的收益模式。
三是創新構建競爭能力。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了「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的改革方向。商業銀行既是市場中的競爭參與者,更是實體經濟中的金融服務供給者。實體經濟的真實需求代表著市場對資源配置的意願和訴求。例如,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論述:在消費領域,個性化、多樣化消費將呈現主流方向;在投資領域,服務於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新商業模式的投資機遇將更多涌現,要求新的投融資方式提供支持;在進出口領域,培育新的比較優勢成為重點。對於商業銀行而言,一些依託傳統模式構建的競爭優勢可能會轉化為劣勢,萌發階段的新興行業領域可能創造更大金融發展空間。這需要商業銀行敏銳把握市場的趨勢性變化,在產業布局、客戶布局、組織架構布局上早思考、早規劃、早變革,將創新思維貫穿於經營理念、戰略規劃、經營管理、產品研發、服務提供的全流程之中,鍛造新常態條件下新的服務能力,保持核心競爭力。
二、以金融產品創新增強服務效力
產品和服務是金融業與實體經濟的直接對接點,也是檢驗金融服務有效性的最直觀標准。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質量體現為產品服務供給的充分性、效率性和針對性。隨著經濟新常態和社會現代化變革的不斷推進,金融服務的對象、需求和渠道都將產生深刻變化,其特徵表現為:
一是新興產業行業對金融產品的綜合化提出要求。傳統依靠低成本勞動力的比較優勢,其驅動能力正在減弱,經濟增長將更多依靠人力資本質量和技術進步。產業格局和企業優勢也必將更多建立在智力資本和科技創新的基礎之上。這種變革要求金融產品能夠有效契合創新型行業、科技型行業、智力密集型行業的運行發展特點,既要在企業生命周期的不同階段縱向提供適宜的服務支撐,又要善於把握企業在產業鏈、價值鏈上定位,橫向形成跨界綜合化的服務組合。以往單純重有形資產、重抵質押物、重成熟企業的傳統產品模式可能不完全適應我國新常態下產業革新的方向。
二是新興企業形態對金融產品的精細化提出要求。從國家戰略角度看,新興產業、服務業、小微企業在產業結構中發揮的作用將更加凸顯,生產小型化、智能化、專業化將成為產業組織新特徵。經濟發展的動力和活力將更多源自市場中新價值的創造。除必要的傳統基礎性產品外,銀行等金融機構面臨的客戶需求更加多元化、個性化。金融產品的創設、供給和服務模式更加強調以客戶為中心,更加需要下沉服務重心,細化服務思維、適應小微特點。
三是客戶行為習慣對金融產品的科技化提出要求。隨著信息技術和互聯網技術的深度普及,企業居民的行為將更多依託信息渠道、技術渠道和網路渠道。金融機構也同樣需要藉助IT新技術的手段創新產品服務、提升管理效率、監測控制風險。這要求金融機構應更加善於理解科技、運用科技,促進金融與科技的緊密結合。要准確把握社會互聯網化對金融業帶來的機遇和挑戰,主動與互聯網經營模式融合和合作,使用新興的技術手段提升服務質量、提高響應效率、擴大金融覆蓋、節約金融成本。同時,要關注信息化、網路化帶來的新生風險,用新的技術手段加以應對和管控。
三、以金融監管創新增強市場活力
對創新實施有效監管必然要求監管創新。監管的目的是守住風險底線,維護金融穩定,為市場主體構建統一透明、有序規范的市場環境。面對金融業的深刻變革和創新追求,監管者也必須持續更新監管的方法和手段,主動適應金融創新的趨勢性規律,實現「釋放活力」和「管住風險」的動態平衡。
一是要完善優化制度法規體系。金融監管的法律法規體系要與深化改革的方向緊密銜接,對於方向性、趨勢性的科學金融創新在法律上應給予探索的空間。在經濟新常態的框架下,要立足於「中高速、講質量、調結構、重創新」的基本特徵,尊重市場主體的創新規律,使得法律法規體系能夠適應新常態的要求。從銀行業的發展角度看,產融結合、投貸聯動、信息化展業、多元化的風險管控都是需要關注的重要課題,也需要通過法律法規的完善和修改予以明確和規范,豐富商業銀行服務功能和手段,使得銀行和銀行服務的對象在創新上有空間、有活力、有規則。
二是要完善改進監管方式。更加密切市場准入、非現場監管和現場檢查之間的銜接聯動,做好「銀行全經營周期」監管的無縫對接。
三是更新監管工具。強化數據化、網路化、信息化的監管手段,增強指標監測的前瞻性、針對性和及時性。
四是科學分類監管。根據特色化發展、差異化競爭的銀行戰略經營路徑,構建適合不同類型金融機構的監管體系,釋放差異化的發展活力,促進金融生態系統的多樣性和共生性。
五是加強監管協作。跨市場、跨界的金融行為是金融創新的重要表現,增強不同金融領域監管者的相互協作,增進監管聯動,及時提升監管標準的一致性是防範新生風險的重要措施。特別是針對互聯網金融等新興業務形態,要堅持創新監管、適度監管、分類監管、協同監管的原則。監管標準的協調一致性有利於降低金融機構的跨界套利預期,減少以監管套利為目的的所謂「創新」行為。真正將金融創新的動機引導到服務真實需求上來,降低「貓鼠博弈」的無謂成本,充分發揮科學金融創新的正向作用。
經濟新常態將推動金融業步入新的改革發展階段,「創新驅動」是金融適應新常態的根本動力和必由路徑。商業銀行需要在新常態中尋找機遇、降低轉型風險、構建競爭能力,主動適應市場、客戶、同業、監管在經濟改革進程中呈現的新要求、新變化、新規則,實現可持續的穩健、健康發展。
Ⅳ 如何轉變思維方式,發展農村經濟,改變農村生產生活方式
一、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1)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歷史任務。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加速推進現代化,必須妥善處理工農城鄉關系。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促進農村經濟社會全面進步。農村人口眾多是我國的國情,只有發展好農村經濟,建設好農民的家園,讓農民過上寬裕的生活,才能保障全體人民共享經濟社會發展成果,才能不斷擴大內需和促進國民經濟持續發展。當前,我國總體上已進入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發展階段,初步具備了加大力度扶持「三農」的能力和條件。「十一五」時期,必須抓住機遇,加快改變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滯後的局面,扎實穩步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2)圍繞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做好農業和農村工作。「十一五」時期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打下堅實基礎的關鍵時期,是推進現代農業建設邁出重大步伐的關鍵時期,是構建新型工農城鄉關系取得突破進展的關鍵時期,也是農村全面建設小康加速推進的關鍵時期。「十一五」時期要高舉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偉大旗幟,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實行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協調推進農村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黨的建設。當前,要完善強化支農政策,建設現代農業,穩定發展糧食生產,積極調整農業結構,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加強農村民主政治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加快社會事業發展,推進農村綜合改革,促進農民持續增收,確保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有良好開局。(3)扎實穩步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推進新農村建設是一項長期而繁重的歷史任務,必須堅持以發展農村經濟為中心,進一步解放和發展農村生產力,促進糧食穩定發展、農民持續增收;必須堅持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尊重農民的主體地位,不斷創新農村體制機制;必須堅持以人為本,著力解決農民生產生活中最迫切的實際問題,切實讓農民得到實惠;必須堅持科學規劃,實行因地制宜、分類指導,有計劃有步驟有重點地逐步推進;必須堅持發揮各方面積極性,依靠農民辛勤勞動、國家扶持和社會力量的廣泛參與,使新農村建設成為全黨全社會的共同行動。在推進新農村建設工作中,要注重實效,不搞形式主義;要量力而行,不盲目攀比;要民主商議,不強迫命令;要突出特色,不強求一律;要引導扶持,不包代替。(4)加快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長效機制。順應經濟社會發展階段性變化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要求,堅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重點在「多予」上下功夫。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國家財政支出、預算內固定資產投資和信貸投放,要按照存量適度調整、增量重點傾斜的原則,不斷增加對農業和農村的投入。擴大公共財政覆蓋農村的范圍,建立健全財政支農資金穩定增長機制。2006年,國家財政支農資金增量要高於上年,國債和預算內資金用於農村建設的比重要高於上年,其中直接用於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的資金要高於上年,並逐步形成新農村建設穩定的資金來源。要把國家對基礎設施建設投入的重點轉向農村。提高耕地佔用稅稅率,新增稅收應主要用於「三農」。抓緊制定將土地出讓金一部分收入用於農業土地開發的管理和監督法,依法嚴格收繳土地出讓金和新增建設用地有償使用費,土地出讓金用於農業土地開發的部分和新增建設用地有償使用費安排的土地開發整理項目,都要將小型農田水利設施建設作為重要內容,建設標准農田。進一步加大支農資金整合力度,提高資金使用效率。金融機構要不斷改善服務,加強對「三農」的支持。要加快建立有利於逐步改變城鄉二元結構的體制,實行城鄉勞動者平等就業的制度,建立健全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多種形式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推進征地、戶籍等制度改革,逐步形成城鄉統一的要素市場,增強農村經濟發展活力。二、推進現代農業建設,強化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產業支撐(5)大力提高農業科技創新和轉化能力。深化農業科研體制改革,加快建設國家創新基地和區域性農業科研中心,在機構設置、人員聘任和投資建設等方面實行新的運行機制。鼓勵企業建立農業科技研發中心,國家在財稅、金融和技術改造等方面給予扶持。改善農業技術創新的投資環境,發展農業科技創新風險投資。加強農業高技術研究,繼續實施現代農業高技術產業化項目,盡快取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重大農業科技成果。針對農業生產的迫切需要,加快農作物和畜禽良種繁育、動植物疫病防控、節約資源和防治污染技術的研發、推廣。把農業科研投入放在公共財政支持的優先位置,提高農業科技在國家科技投入中的比重。繼續安排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資金和國外先進農業技術引進資金。加強種質資源和知識產權保護。要加快農業技術推廣體系改革和建設,積極探索對公益性職能與經營性服務實行分類管理的法,完善農技推廣的社會化服務機制。深入實施農業科技入戶工程,擴大重大農業技術推廣項目專項補貼規模。鼓勵各類農科教機構和社會力量參與多元化的農技推廣服務。加強氣象為農業服務,保障農業生產和農民生命財產安全。大力推進農業機械化,提高重要農時、重點作物、關鍵生產環節和糧食主產區的機械化作業水平。(6)加強農村現代流通體系建設。積極推進農產品批發市場升級改造,促進入市農產品質量等級化、包裝規格化。鼓勵商貿企業、郵政系統和其他各類投資主體通過新建、兼並、聯合、加盟等方式,在農村發展現代流通業。積極發展農產品、農業生產資料和消費品連鎖經營,建立以集中采購、統一配送為核心的新型營銷體系,改善農村市場環境。繼續實施「萬村千鄉市場工程」,建設連鎖化「農家店」。培育和發展農村經紀人隊伍。加快農業標准化工作,健全檢驗檢測體系,強化農業生產資料和飼料質量管理,進一步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供銷合作社要創新服務方式,廣泛開展聯合、合作經營,加快現代經營網路建設,為農產品流通和農民生產生活資料供應提供服務。2006年要完善全國鮮活農產品「綠色通道」網路,實現省際互通。(7)穩定發展糧食生產。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是保持國民經濟平穩較快增長和社會穩定的重要基礎。必須堅持立足國內實現糧食基本自給的方針,穩定發展糧食生產,持續增加種糧收益,不斷提高生產能力,適度利用國際市場,積極保持供求平衡。堅決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切實保護基本農田,保護農民的土地承包經營權。繼續實施優質糧食產業工程和糧食豐產科技工程,加快建設大型商品糧生產基地和糧食產業帶,穩定糧食播種面積,不斷提高糧食單產、品質和生產效益。堅持和完善重點糧食品種最低收購價政策,保持合理的糧價水平,加強農業生產資料價格調控,保護種糧農民利益。繼續執行對糧食主產縣的獎勵政策,增加中央財政對糧食主產縣的獎勵資金。(8)積極推進農業結構調整。按照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要求,調整優化農業結構。加快建設優勢農產品產業帶,積極發展特色農業、綠色食品和生態農業,保護農產品知名品牌,培育壯大主導產業。繼續實施種子工程。大力發展畜牧業,擴大畜禽良種補貼規模,推廣健康養殖方式,安排專項投入支持標准化畜禽養殖小區建設試點。要加強動物疫病特別是禽流感等重大疫病防控的基礎設施建設,完善突發疫情應急機制,加快推進獸醫管理體制改革,穩定基層獸醫隊伍。積極發展水產業,擴大優質水產品養殖,發展遠洋漁業,保護漁業資源,繼續做好漁民轉產轉業工作。提高農產品國際競爭力,擴大園藝、畜牧、水產等優勢農產品出口,加強農產品對外貿易磋商,提高我國農業應對國際貿易爭端的能力。(9)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要著力培育一批競爭力、帶動力強的龍頭企業和企業集群示範基地,推廣龍頭企業、合作組織與農戶有機結合的組織形式,讓農民從產業化經營中得到的實惠。各級財政要增加扶持農業產業化發展資金,支持龍頭企業發展,並可通過龍頭企業資助農戶參加農業保險。發展大宗農產品期貨市場和「訂單農業」。通過創新信貸擔保手段和擔保法,切實解決龍頭企業收購農產品資金不足的問題。開展農產品精深加工增值稅改革試點。積極引導和支持農民發展各類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加快立法進程,加大扶持力度,建立有利於農民合作經濟組織發展的信貸、財稅和登記等制度。(10)加快發展循環農業。要大力開發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農業技術,重點推廣廢棄物綜合利用技術、相關產業鏈接技術和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技術。制定相應的財稅鼓勵政策,組織實施生物質工程,推廣秸稈氣化、固化成型、發電、養畜等技術,開發生物質能源和生物基材料,培育生物質產業。積極發展節地、節水、節肥、節葯、節種的節約型農業,鼓勵生產和使用節電、節油農業機械和農產品加工設備,努力提高農業投入品的利用效率。加大力度防治農業面源污染。三、促進農民持續增收,夯實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經濟基礎(l1)拓寬農民增收渠道。要充分挖掘農業內部增收潛力,按照國內外市場需求,積極發展品質優良、特色明顯、附加值高的優勢農產品,推進「一村一品」,實現增值增效。要加快轉移農村勞動力,不斷增加農民的務工收入。鼓勵和支持符合產業政策的鄉鎮企業發展,特別是勞動密集型企業和服務業。著力發展縣城和在建制的重點鎮,從財政、金融、稅收和公共品投入等方面為小城鎮發展創造有利條件,外來人口較多的城鎮要從實際出發,完善社會管理職能。要著眼興縣富民,著力培育產業支撐,大力發展民營經濟,引導企業和要素集聚,改善金融服務,增強縣級管理能力,發展壯大縣域經濟。(12)保障務工農民的合法權益。進一步清理和取消各種針對務工農民流動和進城就業的歧視性規定和不合理限制。建立健全城鄉就業公共服務網路,為外出務工農民免費提供法律政策咨詢、就業信息、就業指導和職業介紹。嚴格執行最低工資制度,建立工資保障金等制度,切實解決務工農民工資偏低和拖欠問題。完善勞動合同制度,加強務工農民的職業安全衛生保護。逐步建立務工農民社會保障制度,依法將務工農民全部納入工傷保險范圍,探索適合務工農民特點的大病醫療保障和養老保險法。認真解決務工農民的子女上學問題。(13)穩定、完善、強化對農業和農民的直接補貼政策。要加強國家對農業和農民的支持保護體系。對農民實行的「三減免、三補貼」和退耕還林補貼等政策,深受歡迎,效果明顯,要繼續穩定、完善和強化。2006年,糧食主產區要將種糧直接補貼的資金規模提高到糧食風險基金的50%以上,其他地區也要根據實際情況加大對種糧農民的補貼力度。增加良種補貼和農機具購置補貼。適應農業生產和市場變化的需要,建立和完善對種糧農民的支持保護制度。(14)加強扶貧開發工作。要因地制宜地實行整村推進的扶貧開發方式,加大力度改善貧困地區的生產生活條件,抓好貧困地區勞動力的轉移培訓,扶持龍頭企業帶動貧困地區調整結構,拓寬貧困農戶增收渠道。對缺乏生存條件地區的貧困人口實行易地扶貧。繼續增加扶貧投入,完善管理機制,提高使用效益。繼續動員中央和國家機關、沿海發達地區和社會各界參與扶貧開發事業。切實做好貧困缺糧地區的糧食供應工作。四、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改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物質條件(15)大力加強農田水利、耕地質量和生態建設。在搞好重大水利工程建設的同時,不斷加強農田水利建設。加快發展節水灌溉,繼續把大型灌區續建配套和節水改造作為農業固定資產投資的重點。加大大型排澇泵站技術改造力度,配套建設田間工程。大力推廣節水技術。實行中央和地方共同負責,逐步擴大中央和省級小型農田水利補助專項資金規模。切實抓好以小型灌區節水改造、雨水集蓄利用為重點的小型農田水利工程建設和管理。繼續搞好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加強中小河流治理。要大力加強耕地質量建設,實施新一輪沃土工程,科學施用化肥,引導增施有機肥,全面提升地力。增加測土配方施肥補貼,繼續實施保護性耕作示範工程和土壤有機質提升補貼試點。農業綜合開發要重點支持糧食主產區改造中低產田和中型灌區節水改造。按照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的要求,繼續推進生態建設,切實搞好退耕還林、天然林保護等重點生態工程,穩定完善政策,培育後續產業,鞏固生態建設成果。繼續推進退牧還草、山區綜合開發。建立和完善生態補償機制。做好重大病蟲害防治工作,採取有效措施防止外來有害生物入侵。加強荒漠化治理,積極實施石漠化地區和東北黑土區等水土流失綜合防治工程。建立和完善水電、采礦等企業的環境恢復治理責任機制,從水電、礦產等資源的開發收益中,安排一定的資金用於企業所在地環境的恢復治理,防止水土流失。(16)加快鄉村基礎設施建設。要著力加強農民最急需的生活基礎設施建設。在鞏固人畜飲水解困成果基礎上,加快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建設,優先解決高氟、高砷、苦咸、污染水及血吸蟲病區的飲水安全問題。有條件的地方,可發展集中式供水,提倡飲用水和其他生活用水分質供水。要加快農村能源建設步伐,在適宜地區積極推廣沼氣、秸稈氣化、小水電、太陽能、風力發電等清潔能源技術。從2006年起,大幅度增加農村沼氣建設投資規模,有條件的地方,要加快普及戶用沼氣,支持養殖場建設大中型沼氣。以沼氣池建設帶動農村改圈、改廁、改廚。盡快完成農村電網改造的續建配套工程。加強小水電開發規劃和管理,擴大小水電代燃料試點規模。要進一步加強農村公路建設,到「十一五」期末基本實現全國所有鄉鎮通油(水泥)路,東、中部地區所有具備條件的建制村通油(水泥)路,西部地區基本實現具備條件的建制村通公路。要積極推進農業信息化建設,充分利用和整合涉農信息資源,強化面向農村的廣播電視電信等信息服務,重點抓好「金農」工程和農業綜合信息服務平台建設工程。引導農民自願出資出勞,開展農村小型基礎設施建設,有條件的地方可採取以獎代補、項目補助等法給予支持。按照建管並重的原則,逐步把農村公路等公益性基礎設施的管護納入國家支持范圍。(17)加強村莊規劃和人居環境治理。隨著生活水平提高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推進,農民迫切要求改善農村生活環境和村容村貌。各級政府要切實加強村莊規劃工作,安排資金支持編制村莊規劃和開展村莊治理試點;可從各地實際出發制定村莊建設和人居環境治理的指導性目錄,重點解決農民在飲水、行路、用電和燃料等方面的困難,凡符合目錄的項目,可給予資金、實物等方面的引導和扶持。加強宅基地規劃和管理,大力節約村莊建設用地,向農民免費提供經濟安全適用、節地節能節材的住宅設計圖樣。引導和幫助農民切實解決住宅與畜禽圈舍混雜問題,搞好農村污水、垃圾治理,改善農村環境衛生。注重村莊安全建設,防止山洪、泥石流等災害對村莊的危害,加強農村消防工作。村莊治理要突出鄉村特色、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保護有歷史文化價值的古村落和古民宅。要本著節約原則,充分立足現有基礎進行房屋和設施改造,防止大拆大建,防止加重農民負擔,扎實穩步地推進村莊治理。五、加快發展農村社會事業,培養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新型農民(18)加快發展農村義務教育。著力普及和鞏固農村九年制義務教育。2006年對西部地區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全部免除學雜費,對其中的貧困家庭學生免費提供課本和補助寄宿生生活費,2007年在全國農村普遍實行這一政策。繼續實施國家西部地區「兩基攻堅」工程和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工程。建立健全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進一步改善農村學條件,逐步提高農村中小學公用經費的保障水平。加強農村教師隊伍建設,加大城鎮教師支援農村教育的力度,促進城鄉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加大力度監管和規范農村學校收費,進一步減輕農民的教育負擔。(19)大規模開展農村勞動力技能培訓。提高農民整體素質,培養造就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迫切需要。繼續支持新型農民科技培訓,提高農民務農技能,促進科學種田。擴大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陽光工程實施規模,提高補助標准,增強農民轉產轉崗就業的能力。加快建立政府扶助、面向市場、多元學的培訓機制。各級財政要將農村勞動力培訓經費納入預算,不斷增加投入。整合農村各種教育資源,發展農村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20)積極發展農村衛生事業。積極推進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試點工作,從2006年起,中央和地方財政較大幅度提高補助標准,到2008年在全國農村基本普及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各級政府要不斷增加投入,加強以鄉鎮衛生院為重點的農村衛生基礎設施建設,健全農村三級醫療衛生服務和醫療救助體系。有條件的地方,可對鄉村醫生實行補助制度。建立與農民收入水平相適應的農村葯品供應和監管體系,規范農村醫療服務。加大農村地方病、傳染病和人畜共患疾病的防治力度。增加農村衛生人才培養的經費預算,組織城鎮醫療機構和人員對口支持農村,鼓勵各種社會力量參與發展農村衛生事業。加強農村計劃生育服務設施建設,繼續穩定農村低生育水平。(21)繁榮農村文化事業。各級財政要增加對農村文化發展的投入,加強縣文化館、圖書館和鄉鎮文化站、村文化室等公共文化設施建設,繼續實施廣播電視「村村通」和農村電影放映工程,發展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農村基層服務點,構建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推動實施農民體育健身工程。積極開展多種形式的群眾喜聞樂見、寓教於樂的文體活動,保護和發展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優秀傳統文化,創新農村文化生活的載體和手段,引導文化工作者深入鄉村,滿足農民群眾多層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扶持農村業余文化隊伍,鼓勵農民興文化產業。加強農村文化市場管理,抵制腐朽落後文化。(22)逐步建立農村社會保障制度。按照城鄉統籌發展的要求,逐步加大公共財政對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建設的投入。進一步完善農村「五保戶」供養、特困戶生活救助、災民補助等社會救助體系。探索建立與農村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與其他保障措施相配套的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落實軍烈屬優撫政策。積極擴大對農村部分計劃生育家庭實行獎勵扶助制度試點和西部地區計劃生育「少生快富」扶貧工程實施范圍。有條件的地方,要積極探索建立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23)倡導健康文明新風尚。大力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激發農民群眾發揚艱苦奮斗、自力更生的傳統美德,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和思想保證。加強思想政治工作,深入開展農村形勢和政策教育,認真實施公民道德建設工程,積極推動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開展和諧家庭、和諧村組、和諧村鎮創建活動。引導農民崇尚科學,抵制迷信,移風易俗,破除陋習,樹立先進的思想觀念和良好的道德風尚,提倡科學健康的生活方式,在農村形成文明向上的社會風貌。六、全面深化農村改革,健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體制保障(24)進一步深化以農村稅費改革為主要內容的農村綜合改革。2006年,在全國范圍取消農業稅。通過試點、總結經驗,積極穩妥地推進鄉鎮機構改革,切實轉變鄉鎮政府職能,創新鄉鎮事業站所運行機制,精簡機構和人員,5年內鄉鎮機構編制只減不增。妥善安置分流人員,確保社會穩定。要按照強化公共服務、嚴格依法事和提高行政效率的要求,認真解決機構和人員臃腫的問題,切實加強政府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的職能。加快農村義務教育體制改革,建立和完善各級政府責任明確、財政分級投入、經費穩定增長、管理以縣為主的農村義務教育管理體制,中央和省級政府要地承擔發展農村義務教育的責任,深化農村學校人事和財務等制度改革。有條件的地方可加快推進「省直管縣」財政管理體制和「鄉財縣管鄉用」財政管理方式的改革。各地要對鄉村債務進行清理核實,2006年選擇部分縣(市)開展化解鄉村債務試點工作,妥善處理歷年農業稅尾欠,完善涉農稅收優惠方式,確保農民直接受益。深化國有農場稅費改革,將農業職工土地承包費中類似農村「鄉鎮五項統籌」的費用全部減除,農場由此減少的收入由中央和省級財政給予適當補助。國有農場要逐步剝離社會的職能,轉變經營機制,在現代農業建設中發揮示範作用。(25)加快推進農村金融改革。鞏固和發展農村信用社改革試點成果,進一步完善治理結構和運行機制。縣域內各金融機構在保證資金安全的前提下,將一定比例的新增存款投放當地,支持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有關部門要抓緊制定管理法。擴大郵政儲蓄資金的自主運用范圍,引導郵政儲蓄資金返還農村。調整農業發展銀行職能定位,拓寬業務范圍和資金來源。國家開發銀行要支持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農業資源開發。繼續發揮農業銀行支持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作用。在保證資本金充足、嚴格金融監管和建立合理有效的退出機制的前提下,鼓勵在縣域內設立多種所有制的社區金融機構,允許私有資本、外資等參股。大力培育由自然人、企業法人或社團法人發起的小額貸款組織,有關部門要抓緊制定管理法。引導農戶發展資金互助組織。規范民間借貸。穩步推進農業政策性保險試點工作,加快發展多種形式、多種渠道的農業保險。各地可通過建立擔保基金或擔保機構等法,解決農戶和農村中小企業貸款抵押擔保難問題,有條件的地方政府可給予適當扶持。(26)統籌推進農村其他改革。穩定和完善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健全在依法、自願、有償基礎上的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機制,有條件的地方可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加快集體林權制度改革,促進林業健康發展。完善糧食流通體制,深化國有糧食企業改革,建立產銷區穩定的購銷關系,加強國家對糧食市場的宏觀調控。加快征地制度改革步伐,按照縮小征地范圍、完善補償法、拓展安置途徑、規范征地程序的要求,進一步探索改革經驗。完善對被征地農民的合理補償機制,加強對被征地農民的就業培訓,拓寬就業安置渠道,健全對被征地農民的社會保障。推進小型農田水利設施產權制度改革。七、加強農村民主政治建設,完善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鄉村治理機制(27)不斷增強農村基層黨組織的戰鬥力、凝聚力和創造力。充分發揮農村基層黨組織的領導核心作用,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提供堅強的政治和組織保障。要以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為主題,在全國農村深入開展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引導廣大農村黨員學習貫徹黨章,堅定理想信念,堅持黨的宗旨。要結合農村實際,有針對性地開展正面教育,解決黨組織和黨員隊伍中存在的突出問題,解決影響改革發展穩定的主要問題,解決群眾最關心的重點問題,務求取得實效。加強農村基層組織的陣地建設,繼續搞好農村黨員幹部現代遠程教育,加大政策理論、法律法規和實用技術培訓力度,引導農村基層幹部發揚求真務實、踏實苦乾的工作作風,廣泛聯系群眾,增強帶領群眾增收致富的能力。關心和愛護農村基層幹部,繼續開展農村黨的建設「三級聯創」活動,加強基層黨風廉政建設,鞏固黨在農村的執政基礎。充分發揮農村共青團和婦聯組織的作用。(28)切實維護農民的民主權利。健全村黨組織領導的充滿活力的村民自治機制,進一步完善村務公開和民主議事制度,讓農民群眾真正享有知情權、參與權、管理權、監督權。完善村民「一事一議」制度,健全農民自主籌資籌勞的機制和法,引導農民自主開展農村公益性設施建設。開展村務公開民主管理示範活動,推動農村基層志願服務活動。加強農村法制建設,深入開展農村普法教育,增強農民的法制觀念,提高農民依法行使權利和履行義務的自覺性。妥善處理農村各種社會矛盾,加強農村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打擊「黃賭毒」等社會丑惡現象,建設平安鄉村,創造農民安居樂業的社會環境。(29)培育農村新型社會化服務組織。在繼續增強農村集體組織經濟實力和服務功能、發揮國家基層經濟技術服務部門作用的同時,要鼓勵、引導和支持農村發展各種新型的社會化服務組織。推動農產品行業協會發展,引導農業生產者和農產品加工、出口企業加強行業自律,搞好信息服務,維護成員權益。鼓勵發展農村法律、財務等中介組織,為農民發展生產經營和維護合法權益提供有效服務。八、切實加強領導,動員全黨全社會關心、支持和參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30)加強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工作的領導。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事關我國農業和農村的長遠發展,事關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大局,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從戰略和全局的高度出發,把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作為一件大事,真正列入議事日程,切實加強領導,明確工作重點,每年為農民幾件實事。各級黨委和政府的工作部門都要明確自身在新農村建設中的職責和任務,特別是宏觀管理、基礎產業和公共服務部門,在制定發展規劃、安排建設投資和事業經費時,要充分考慮統籌城鄉發展的要求,地向農村傾斜。各地區各部門要建立推進新農村建設的工作協調機制,加強統一領導,明確職責分工,搞好配合協作。各級領導幹部要深入農村調查研究,總結實踐經驗,加強指導服
Ⅳ 如何促進國民經濟又快又好發展
組織人事工作如何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促進地區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科學發展觀是我們黨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從新時期新階段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出發提出的重大戰略思想,不僅是解決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諸多矛盾和問題必須遵循的基本原則,而且是推動經濟社會全面發展,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必須長期堅持的重要指導思想。在組織人事工作中如何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促進地區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從雁塔區實際來講,就是建設「實力雁塔、魅力雁塔、和諧雁塔」,需要我們高度重視,認真研究,積極實施。
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關鍵在於加強領導班子建設,培養一批踐行科學發展觀的幹部隊伍。
一是要以思想政治建設為重點,進一步增強領導班子和幹部隊伍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綜合素質。要以學習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主旨,教育幹部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樹立正確的權力觀、地位觀和利益觀,深悟科學發展觀的內涵,從而在思想意識上對科學發展觀實現新的升華;要以貫徹落實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為主題,教育幹部深學履行崗位職責的業務知識,廣學經濟、科技、法律等各方面知識,用足、用好、用活上級政策,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立足實際,創造性地開展工作;要以加強執政能力建設為主線,教育幹部強化戰略意識,突出工作重點,善於科學決策,努力增強駕馭市場經濟的能力、應對復雜局面的能力、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按照科學規律辦事的能力。要通過加強學習教育,不斷提升各級領導班子和幹部隊伍堅持科學發展觀的素質,自覺地以科學發展觀推動地區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二是以解決具體問題為目標,進一步提高領導班子和幹部隊伍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實際能力。一要提高科學決策能力。領導幹部必須強化科學決策意識,學習現代決策理論,掌握運用現代決策方法,努力提高科學決策、依法決策、民主決策的水平。要注重調查研究,抓住本質,把握規律,使每一個決策方案,都建立在嚴謹、科學、可靠的基礎上。要充分發揚黨內民主,按照集體領導、民主集中、個別醞釀、會議決定的原則,健全黨內議事規則和程序,確保決策科學。要強化法制觀念,堅持按制度、規定辦事,防止違法決策。二要提高科學領導能力。首先突出重點。工作指導上,要針對不同時期、不同階段的特點,突出重點方向、重點項目、重點環節,防止「眉毛鬍子一把抓」。其次分層實施。領導幹部必須善於統攬全局,把時間和精力用在解決影響本地區發展的「瓶頸」上,一級抓一級,一級對一級負責,形成正規的工作秩序和落實到位的良性循環。第三分類指導。遵循本地區發展的規律,區分不同情況,提出不同要求,做到具體問題具體解決,努力增強工作指導的針對性、有效性。三要提高解決重大現實問題的能力。各級幹部必須堅持與時俱進,用創新的精神不斷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要善於發現新形勢、新環境中出現的新問題,正確處理地區與單位、「硬體」與「軟體」、重點與一般的關系,堅持統籌兼顧,防止顧此失彼,對一些重大問題進行預見性研究和思考。要針對市場經濟發展規律、城市建設與管理、新形勢下利益調整、社會穩定等實際問題,下功夫學理論、學科技、學管理,實現能力素質由單一型、經驗型向復合型、科學型躍升,在解決重大現實問題中發揮積極作用,體現優勢。
三是以發揮表率作用為己任,進一步轉變領導班子和幹部隊伍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工作作風。領導幹部要自覺肩負起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大責任,深刻領會和准確把握科學發展觀的基本內涵與精神實質,提高貫徹落實的自覺性和堅定性,帶頭學好、用好科學發展觀。近幾年來,雁塔區通過加強學習教育、強化學習培訓和實踐鍛煉等方式,不斷提高幹部素質和執政能力,改進工作作風,為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促進地區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提供了扎實的思想和幹部保障。
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必須切實建立健全科學的幹部選拔任用、監督管理機制,選好配強幹部隊伍。
首先,要選好乾部、配強班子。一是健全良好的用人機制。嚴格執行《幹部選拔任用工作條例》,在充分發揚民主,堅持群眾路線的同時,通過科學建立和完善民主推薦、民主測評、民主評議和考察預告制、任前公示制、試用期制等制度,進一步落實群眾在用人上的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嚴防考察失真、評價失准、用人失誤。二是堅持正確的用人導向。堅持憑實績和能力用幹部,對那些長期在條件艱苦、工作困難的崗位上工作的幹部,要高看一眼;對那些不圖虛名、踏實幹事的幹部,要多加留意;對那些埋頭苦幹、注重為長遠發展打基礎的幹部,絕不能虧待。對那些雖然已經成為歷史,但被實踐發展證明確屬突出成績和重大貢獻的,必須作為幹部提拔任用的重要依據;而對曾經被視為突出成績,但被實踐發展證明是虛假政績或造成重大損失的,必須加以認定和追究責任,已經因此得到提拔重用的幹部,必須堅決撤下來。
其次,要加強管理,定期考核。以責任目標為依據,制定規范嚴密地幹部工作實績考核評價指標體系,真正建立起「激勵有為、淘汰平庸」的考核機制。在具體操作中,要抓好基礎考核,對幹部的責任目標,逐條對照,逐項檢查,逐一考核,進行打分排隊。對考核實績突出者,要給予重獎,該提拔的提拔,該重用的堅決重用;對考核實績差的,要予以嚴罰,該誡勉談話、降職、免職、責令辭退、引咎辭職的,堅決按照有關規定辦理,決不能「一拉平」、「一鍋煮」,堅決杜絕考核與評價脫節、考核與任用脫節、組織與群眾脫節現象的發生。
第三,要強化監督,防患未然。在幹部的監督管理上:一是強化事前監督。建立一套嚴密的組織人事部門與廣泛的民主監督相配套的制度,落實群眾在幹部政績評判上的監督權,健全完善幹部監督約束機制和黨委內部議事及重大決策機制。二是強化事中監督。對領導班子在實施領導行為和落實工作部署過程中的措施、途徑、手段和運行狀態,要盡可能地掌握、了解,必要時通過考察反饋、任前談話、民主生活會、組織函詢,運用群體的力量評實評准幹部政績等形式,廣泛接受群眾的監督。三是強化事後監督。通過年度考核、來信來訪、換屆考察、領導幹部任期經濟責任審計等方法,調查了解幹部工作業績,防止出現並及時糾正急於求成、急功近利的心態和違背求真務實的做法。
雁塔區近年來在幹部的任用上堅持群眾路線,擴大幹部任用工作中的民主,堅持把公開、推薦作為幹部選拔的必經程序。在幹部的推薦過程中明確規定不僅要在本單位機關進行民主測評推薦,而且還延伸到所在部門的下設相關單位。在考察談話中明確規定:一般談話人數要在本單位人數的80%,最低不能少於60%;在街辦選用幹部時不僅與本街辦幹部談話,而且擴大到轄區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村組幹部等。為了加強幹部的監督管理,區委先後制定出台了《雁塔區領導幹部任前廉政談話制度》、《雁塔區領導幹部任前公示制度》、《雁塔區新任區級中層副職領導幹部試用期制度》、《雁塔區科級領導幹部管理辦法》、《雁塔區區級中層黨政正職任職由區委會無記名投票表決辦法》等多項幹部監督管理制度,有效的推進了幹部隊伍自我約束、自我管理、自我提高的能力。
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必須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黨的基層組織和黨員隊伍建設,夯實促進地區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組織基礎。
一是必須緊緊抓住發展這個第一要務,積極探索抓好黨建促進發展的有效形式和載體。發展是科學發展觀的第一要義。黨的基層組織建設,要堅決破除就黨建抓黨建的務虛作法,牢固樹立圍繞經濟抓黨建、抓好黨建促發展的觀念,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認真落實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農村基層黨組織要按照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探索建立讓幹部經常受教育、使農民長期得實惠的長效機制。社區黨組織要緊緊圍繞服務社區居民,努力建設管理有序、文明祥和的新型社區,為社區群眾創造經濟發展、社會穩定、人際關系和諧的良好環境。非公有制經濟組織黨組織要圍繞促進經濟組織健康發展的目標,在各級黨組織指導和業主支持下開展活動,認真貫徹黨的方針政策,維護好國家、企業和員工的利益。
二是必須牢牢把握時代脈搏,與時俱進創新基層組織建設的工作方法和途徑。必須堅持與時俱進,用創新的精神不斷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要善於抓住觀念創新、方法創新和制度創新這個重點,突破傳統的思維定勢、工作模式和常規運作方式,不斷探索具有時代特徵、符合基層實際的有效方法和途徑,使基層組織建設體現時代性,賦予創造性。基層黨組織的活動方式,應當以如何更好地發揮黨員的模範帶頭作用、提高黨組織的凝聚力和戰鬥力為中心,根據時代的發展和黨員隊伍的變化,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地進行改進創新。
三是必須落實黨員的主體地位,為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提供強大動力。黨員是黨的肌體的細胞和黨的活動的主體。要加強對黨員的教育管理,引導廣大黨員牢記歷史使命,增強主體意識。要改革和完善基層黨組織選舉制度,全面實行基層黨務公開,拓寬黨員參與黨內事務的渠道,為黨員行使知情權、選舉權、參與權、監督權等民主權利創造條件。鞏固先進性教育活動成果,進一步落實《關於加強黨員經常性教育的意見》等四個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的長效機制文件,努力構建黨員聯系和服務群眾的網路,使廣大黨員在服務群眾中團結和凝聚群眾。在流動黨員集中的地方建立黨員服務機構,探索建立城鄉一體的黨員動態管理機制。建立健全黨內關懷激勵機制和表彰工作的制度化、規范化,關心幫助老黨員和困難黨員,真正重視、真情關懷、真心愛護基層黨員、幹部。
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必須以人為本,造就一支適應時代要求的後備人才隊伍。
一是科學選拔,重點掌握一批後備人才隊伍。按照《中共中央組織部關於進一步做好培養選拔優秀年輕幹部工作的意見》和《中共陝西省委關於加快培養選拔優秀年輕干中的決定》精神,合理規劃,分類指導,科學選拔並有效的儲備一批一定數量的後備人才隊伍。按照人才需求的屬性,明確具體的條件,採取「雙推雙選」(即「雙推」群眾推、組織推;雙選:行業選、組織選)、公開競選和組織考試、考察相結合的方法,及時調整補充優秀後備人才,並按照各方面所用人的比例需求重點掌握一批工作實際突出,經過培養鍛煉能力素質提高快,群眾公認結構合理的優秀後備人才隊伍。
二是加強培訓,不斷拓展後備人才隊伍的視眼。首先要對後備人才隊伍定期舉辦培訓班進行培訓,使後備人才對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和科學發展觀,全面理解其科學體系和精神實質,把不斷改造主觀世界同增強黨性修養結合起來。其次在安排講座、講報告時,要把黨的歷史、中國歷史,以及科學管理、黨的政策方針、法律法規等都要作為必修課,系統學習,並組織嚴格的考試、考核,使後備人才不僅懂得黨內生活的准則要求、黨的優良傳統,而且要樹立良好的政治敏銳性和想大事、議大事、干大事的意識。同時,適當安排後備人才隊伍到發達地區和紅色旅遊、基地進行實地考察,讓後備人才親身體驗革命事業的艱苦和時代發展的緊迫感。
三是定期考核,使後備人才健康成長。要有組織的對後備人才進行全面考察,讓後備人才定期向所在單位的黨組織或組織部門匯報自己的思想、工作和學習情況,每年對自己工作進行全面總結,並形成書面材料,各黨組織和組織部門定期開展個別或集體談心交流,增強對後備人才管理的針對性,同時每一至兩年要進行一次全面考察,通過所在單位群眾公認測評,對照政績、貢獻或某項工作完成情況的考察,全區掌握每一位後備人才的情況。
四是搭建平台,加大對後備人才隊伍實踐鍛煉的力度。搭建一定平台,把他們選拔到艱苦的地方在完成急、難、險、重任務中當配角進行鍛煉,幹上一、兩年進行認真總結,對在工作中出現的不良認識或行為習慣必須警鍾長鳴,對取得成績也要給予充分肯定,有效提高其主觀性。同時,適時還要進行相互輪崗,使他們對各種工作都有所接觸,有所認識,從中得到全區的提高,為今後不管遇到什麼樣的工作都能幹一行、愛一行、鑽一行。
雁塔區近年來從高校應屆本科以上學歷的畢業生中選錄了一定數量的不同專業的學生,分配到全區不同街道、單位部門工作鍛煉,對工作兩年以上的又進行了選拔擔任街辦的主任助理,一方面讓這些幹部在工作崗位上進行磨煉,另一方面通過定期的培訓、考評,有組織的外出參觀學習,使這些年輕幹部得到很快成長,並作為人才進行儲備。在需用時,及時補充到領導幹部崗位。
科學發展觀是馬克思主義發展觀與當代中國發展實際相結合的產物,是「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具體體現,也是推動組織人事工作創新與發展的思想武器。我們必須引導廣大黨員幹部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不斷提高整體素質,增強工作能力,改進工作方法,促進地區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參考資料:D199公文網http://www.d199.com/Article/d63/200806/Article_52147_2.htm
Ⅵ 怎樣發展國民經濟
提出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是以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發展取得的舉世矚目的重大成就為前提的,也是我國進一步發展的迫切要求。我國經濟進入發展的新階段,綜合國力大大增強;體制條件基本具備;對外開放不斷擴大;我國發展正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這些都為促進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提出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並不意味著發展速度問題無足輕重。
"好"與"快"是辯證統一的關系。"好"與"快"互為條件,既相互促進又互相制約,不能把二者割裂開來和對立起來。
第一,"好"是"快"的前提。堅持"好"字當頭,好中求快,把握發展的節奏和步伐,使較快的增長速度長期保持下去。如果單純追求快速增長,忽視質量、效益、結構和發展的可持續性,就有可能出現盲目追求高指標,攀比高速度,導致經濟大起大落,結果則欲速不達。
第二,"快"是"好"的必要條件。較快增長本身就是較好發展的重要基礎。只有保持較快的增長,才能抓住機遇,不斷增強經濟實力,更好地解決發展中存在的矛盾和問題。
為促進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實現未來經濟發展目標,關鍵要在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方面取得重大進展。要大力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更加註重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提高節能環保水平、提高經濟整體素質和國際競爭力。要深化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規律的認識,從制度上更好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形成有利於科學發展的宏觀調控體系。
Ⅶ 如何加快經濟發展方式
首先,要更新發展理念,這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必要前提,有什麼樣的發展理念,就有什麼樣的發展道路和經濟增長方式,要擯棄片面追求GDP產出而不計資源環境成本投入、只重視物質財富積累而忽視人的全面發展、只考慮當代人不顧及後代人的發展理念,堅持走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之路,實現速度質量效益相協調、投資消費出口相協調、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真正做到又好又快發展。其次,要把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放在「四位一體」的新發展模式中去把握,賦予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以新的涵義。從新世紀新階段開始,發展將是一個「四位一體」的現代發展體系:一是經濟發展,包括經濟增長、經濟結構、資源配置、技術創新等;二是社會發展,包括社會事業的發展(如教育、衛生、文化、體育、科研等),以及社會組織和和諧社會的建設;三是人與自然關系的和諧發展,包括人口、資源、環境等;四是人自身的全面發展,包括人自身的物質生活、精神生活、自身素質以及對社會生活和政治生活的參與等。我們應把握發展的嶄新內涵,突破傳統的狹隘的發展思維,把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放在 「四位一體」的新發展模式中去把握,賦予經濟發展以新的涵義。 最後,要把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變成全黨全社會的自覺行動,使其融匯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的各個方面,貫穿到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各個階段和過程。 加快經濟發展方式的幾點建議: 坦言之,「加快經濟發展方式」是一個大課題,絕非一朝一夕可以深諳其理,這里只是拋磚引玉,提幾點看法。 (一)繼續弘揚敢想、敢做、敢為的廣東精神,下決心打好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這場硬仗。《珠三角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指出,珠三角未來要成為全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先試先行區,其中,開放、創新的發展思維和理念至關重要。據悉,面對廣東省委省政府在2009年推進的「雙轉移」工程,引起不少輿論,來自企業界的反對之聲不少。究其原因,少數利益集團擔心既得利益外溢是關鍵。面對這種情況,筆者以為,有關方面需要審時度勢,綜合權衡,積極發揚廣東的敢闖敢試的文化力量,當機立斷,力排眾阻,堅決推進符合科學發展觀的各項決策。某種意義上,猶豫不決、讓步妥協、過分關注內耗型平衡,就是貽誤發展機遇。 (二)改革現有不合理的體制機制,從源頭上為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掃清障礙。誠然,在一些官員、一些企業主眼裡,對於「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本質性理解並不明晰,很多時候, 「發展」等同於「GDP增長」,等同於「經濟增長率」,而對於「發展」的要義——經濟、社會、文化和諧共生,全體人民生活幸福美好,創業和人居環境優美,對人的需求滿足度不斷提高,社會福祉整體提升則置之不理。由於GDP主導全過程,「一切為了GDP」、「增長就是硬道理」、「組裝、粗加工捨不得丟棄」、「石化項目大量上馬,環境問題靠邊站」、「只要數量、不要質量」、「只看錶子,不看里子」的行為屢見不鮮,變臉行徑更是層出不窮。故而,筆者建議對「增長與發展」、「科學發展」、「GDP主導發展觀」等重要概念及內涵要進行科學深入研究,在全社會形成大討論,形成共識,在此基礎上改革與其相關的管理機制和體制。毋庸諱言,這是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前提與基礎。 (三)經濟發展方式要從硬要素推動轉向軟要素。長期以來,土地、廉價勞動力、水、電、媒、氣等主導廣東經濟發展,高投入、低產出的粗放型經濟模式主導廣東經濟發展,而管理、高科技人才、創新、核心技術、自主產權、研發等對經濟的貢獻較小。未來廣東的發展,一定要在上述軟要素上面下功夫,切實推進低碳經濟、循環經濟、綠色經濟、知識經濟、信息經濟等新型經濟業態。政府和企業要高度重視研發,加大科技成果轉化的支持力度,企業和高校、科研機構聯手,形成企業創新文化體系和區域創新網路。 (四)內需要擴大,出口也要鞏固。由於中國龐大的農村及內地中小城市強大的市場需求,面對國際金融危機的巨大沖擊,「擴大內需」成為中央及各級地方政府的力推之舉,這對於啟動廣大農村市場、推進內需型城市化進程、擴展城市可持續發展途徑和方式、促進地區間協調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但是,「擴大內需」絕不排斥「外貿經濟」,尤其對於出口量巨大的廣東而言。廣東具有發展外貿經濟所需的優越的自然地理、經濟、社會、文化基礎和底蘊,擔負著中國和世界經濟聯系的紐帶和橋梁作用,不可貿然因為擴大內需而削弱外貿經濟。唯有通過改善和提升出口產品質量、加強品牌意識、提高產品國際競爭力、學習領會國際競爭規則、積極參與世界競爭,在競爭中學習,在競爭中進步,才能進一步提升廣東作為對外開放大省的地位。 (五)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不只是經濟問題,而是包括經濟、社會、文化、教育、科技、城鄉關系等一系列要素的綜合性問題。系統論視角看,系統各組分相互關聯,某一組分變化必然引致系統內其它元素變化。從地域層次看,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不只是中心城區「退二進三」、「建設現代產業體系」的問題,城市邊緣區、二三線城市和農村地區都面臨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問題。從職能部門看,從政府機構、高校科研機構、甚至個人的行為和生活方式,都需要轉變,如公務員需要提高工作作風和辦事效率,民眾需要更「低碳」的生活方式。從經濟發展邏輯看,任何經濟發展都需要集經濟、社會、文化、教育、科研等於一體的支撐體系,缺一不可,如面對金融危機,從再就業培訓、臨時安置、心理疏導等都不可或缺。 (六)廣東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離不開香港的支持。 「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如何「加快」?我的理解,應利用外溢效應,積極學習世界各地國家和地區先進的經驗和做法,積極吸收和借鑒。當務之急,廣東應充分利用身處毗鄰的香港的優勢,以求真務實、積極主動的姿態去學習、去取經。雖然廣東經濟總量早已超過香港,但兩者在經濟、社會、文化面向上的長期互動形成的唇齒關系亘古不變,廣東未來的發展仍然要依託香港。雖然在某些合作意向上基於不同政治體制、不同發展階段和看問題的不同立場與視角,粵港存在這樣或那樣的矛盾或隱憂,但總體看,粵港一體化、世界級的粵港大都會區是大勢所趨。香港的管理、人才、培訓、市場意識、政府廉潔度等都是廣東在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過程中學習和努力的方向。
Ⅷ 結合我國實際,以經濟發展的4個目標為基礎。分析應該如何發展一個國家的經濟
寫作思路:中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同時也是世界上很大的一個經濟體,在現代世界格局下,中國應該保持互利共贏的方式來發展國家經濟。
正文:
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這是黨中央對新時代我國經濟發展特徵的重大判斷。我國經濟發展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關鍵時期,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跨越關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國發展的戰略目標。
一、提供高質量的科技供給,充分認識創新是第一動力,提供高質量科技供給,著力支撐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世界正在進入以信息產業為主導的經濟發展時期。要推進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慧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做大做強數字經濟。
要以智能製造為主攻方向推動產業技術變革和優化升級,推動製造業產業模式和企業形態根本性轉變,以 「鼎新」帶動「革故」,以增量帶動存量,促進我國產業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
二、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優化結構,對於長期積累的體量很大、風險很多,動能疲軟,沿襲傳統發展模式和路徑的慣性巨大的傳統落後產能,如果不能得到積極穩妥地化解,變革創新傳統發展模式和路徑,不僅會擠壓和阻滯新動能培育壯大,而且處理不好還會引發「黑天鵝」事件、「灰犀牛」事。
「應以壯士斷腕、刮骨療傷的決心,積極穩妥騰退化解舊動能,破除無效供給,徹底摒棄以投資和要素投入為主導的老路,為新動能發展創造條件、留出空間,進而致力於培育發展先進產能,增加有效供給,加快形成新的產業集群,孕育更多吃得少、產蛋多、飛得遠的好『鳥』,實現騰籠換鳥、鳳凰涅槃。」
三、完善市場體制機制,擴大開放,主動參與和推動經濟全球化進程,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不斷壯大我國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要繼續發揮好經濟特區作為改革開放窗口的作用,堅持打開國門搞建設,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並重,同各國擴大雙向貿易和投資往來,共建開放型世界經濟。
以「一帶一路」建設為重點,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並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則,加強創新能力開放合作,形成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開放格局。
四、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確定發展思路、制定經濟政策、實施宏觀調控的根本要求,要加快創建和完善制度環境,協調建立高質量發展的指標體系、政策體系、標准體系、統計體系、績效評價和政績考核辦法。
要抓緊研究制定製造業、高技術產業、服務業以及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等重點領域高質量發展政策,把維護人民群眾利益擺在更加突出位置,帶動引領整體高質量發展。共同推動我國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
Ⅸ 如何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途徑,加快形成新的經濟發展方式,主要是要做到「一個立足點」「四個著力」「五個更多依靠」:
第一,把提高質量和效益作為推動發展的立足點。必須克服重規模輕質量、重速度輕效益的傾向,把推動發展的立足點真正轉到提高質量和效益上來,努力降低資源能源消耗和提高勞動生產率,提升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水平。
第二,做到「四個著力」。
1、著力激發各類市場主體發展新活力。企業是最重要的市場主體,只有企業充滿活力,整個經濟才會有勃勃生機。
2、著力增強創新驅動發展新動力。只有形成有利於創新的體制機制,才能實現科學發展。
3、著力構建現代產業發展新體系。現代產業體系猶如一個國民經濟有機體的軀乾和骨架,軀干骨架搭建合理,有機體才堅實有力、健康發展。
4、著力培育開放型經濟發展新優勢。在經濟全球化的時代,只有在競爭中不斷形成新優勢,才會立於不敗之地。「四個著力」指明了新的經濟發展方式的基本內容,明確了不斷增強我國長期發展後勁的路徑,體現了我國經濟發展全方位的戰略選擇。
第三,「五個更多依靠」。
1、更多依靠內需特別是消費需求拉動。投資、出口、消費是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由於國際經濟形勢和國內經濟發展階段的變化,依靠投資或者出口拉動經濟增長難以持續,必須依賴拉動經濟的「三駕馬車」的協同作用,特別是更多依靠和發揮內需,尤其是消費對經濟增長的作用。把經濟增長建立在內需持續擴大、民生不斷改善的基礎之上。
2、更多依靠現代服務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帶動。不斷升級和優化是產業發展的一般規律,現代服務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是產業發展的方向。要加快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更多依靠現代服務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帶動經濟發展是提升中國經濟質量和後勁的必然選擇。
3、更多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驅動。我國經濟發展由於過度依賴生產要素數量投入,,各項要素的技術含量不高,科技進步和創新的貢獻有限。必須改變這種狀況,逐步形成以科技進步和創新為核心的新的增長動力。
4、更多依靠節約資源和循環經濟推動。我國人口眾多,資源短缺,在快速發展中資源、環境壓力巨大,通過資源節約和循環經濟推動經濟發展成為必然要求。
5、更多依靠城鄉區域發展協調互動。逐步改善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的狀況,實現城鄉之間、區域之間的良性互動、協調發展。
Ⅹ 如何推動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必修二課本原畫
用機械能獲得的能量和付出的能量之間的比率,被稱為「效率」,如果汽車是由內燃機驅動的,不幸的是,這個比率非常低,只有1/3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