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何避免環境污染及其治理對策
為了做好環境污染的防治工作,我們每一個公民必須努力增強環境意識:一方面要清醒地認識到人類在開發和利用自然資源的過程中,往往對生態環境造成污染和破壞;另一方面要把這種認識轉變為自己的實際行動,以「保護環境,人人有責」的態度積極參加各項環境保護活動,自覺培養保護環境的道德風尚。防治環境污染的措施很多,其中與生物科學密切相關的有利用生物凈化來消除環境污染和發展綠色食品等。
生物凈化
生物凈化是指生物體通過吸收、分解和轉化作用,使生態環境中污染物的濃度和毒性降低或消失的過程。在生物凈化中,綠色植物和微生物起著重要的作用。
綠色植物的凈化作用
綠色植物的凈化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第一,綠色植物能夠在一定濃度范圍內吸收大氣中的有害氣體。例如,1hm2(公頃)柳杉林每個月可以吸收60kg的二氧化硫。第二,綠色植物可以阻滯和吸附大氣中的粉塵和放射性 污染物。例如,1hm2山毛櫸林一年中阻滯和吸附的粉塵達68t;又如,在有放射性污染的廠礦周圍,種植一定寬度的林木,可以減輕放射性污染物對周圍環境的污染。第三,許多綠色植物如懸鈴木、橙、圓柏等,能夠分泌抗生素,殺滅空氣中的病原菌。因此,森林和公園空氣中病原菌的數量比鬧市區明顯減少。總之,綠色植物具有多方面凈化大氣的作用,特別是森林,凈化作用更加明顯,是保護生態環境的綠色屏障。 我國是一個地域遼闊、地形復雜的國家,發展林業有著比較優越的條件,我國古代許多地方都覆蓋著茂密的森林。但是,長期以來,由於人們對森林資源的不合理利用,如亂砍濫伐、毀林開荒等,使我國的森林越來越少。近幾十年來,我國大力開展植樹造林,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但是,目前我國的森林覆蓋率仍然很低,按人均計算,我國是世界上森林最少的國家之一。因此,我們每一個公民,都應該從我做起,愛護周圍的一草一木,積極參加植樹造林活動,努力提高我國的森林覆蓋率。 自1978年起,我國先後確立了以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實現資源永續利用為主要目標的十大林業生態體系建設工程。這十大林業工程是:三北(東北西部、華北北部、西北地區)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長江中上游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沿海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平原農田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太行山綠化工程;全國防沙治沙工程;淮河太湖流域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珠江流域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遼河流域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和黃河中游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共規劃造林1.2億公頃。十大林業生態體系建設工程的實施,使我國相當大一部分地區的生態環境開始逐步得到改善。
微生物的凈化作用
污染物中往往含有大量的有機物。土壤和水體中有大量的細菌和真菌,這些微生物能夠將許多有機污染物逐漸分解成無機物,從而起到生物凈化作用。 自然界中不同的有機污染物,被微生物分解的情況不同:有些有機污染物比較容易分解,如人畜糞尿等;有些有機污染物比較難分解,如纖維素、農葯等;有些有機污染物則不能被微生物分解,如塑料、尼龍。 農葯的化學性質一般比較穩定,能夠在土壤中殘留較長的時間。農葯能不能被土壤微生物分解呢?對此,科學家們進行了實驗。他們選取幾種有代表性的土壤,將土壤混合均勻,並等量地分裝在一些相同的容器中。容器分成兩組:一組進行高壓滅菌;另一組作為對照不滅菌。接著,分別向兩組容器內的土壤上噴施等量的「敵草隆」①,然後把兩組容器放入溫箱中培養。六周以後,檢測兩組容器中「敵草隆」消失的情況,發現經滅菌處理過的土壤中「敵草隆」只被分解了10%,而對照組土壤中的「敵草隆」則被分解了近50%。科學家們通過多種實驗得出結論,土壤中農葯的消失,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是一個重要的原因。 利用微生物凈化污水 污水處理廠對污水進行處理時,一方面利用過濾、沉澱等方法,除去工業污水②和生活污水中個體比較大的固體污染物;另一方面利用污水中的多種需氧微生物,把污水中的有機物分解成二氧化碳、水以及含氮的和含磷的無機鹽等,使污水得到凈化(如圖)。污水經過凈化處理以後,達到國家規定的排放標准,就可以用於農田灌溉和工廠的冷卻用水。 綠色食品 綠色食品是指按照特定的生產方式生產,經過專門機構認定和許可後,使用綠色食品標志的無污染、安全、優質的營養食品。由於與環境保護有關的事物通常都冠有「綠色」二字,為了突出這類食品產自良好的生態環境,人們將這類食品叫做綠色食品。 綠色食品的開發包括產地的選擇,以及產品的生產、加工、包裝和儲運等一系列環節。每一個環節都有嚴格的標准和要求,以便防止和減少污染。例如,農田的大氣、土壤、水質都必須符合綠色食品生態環境標准;包裝時不能對食品造成污染,食品要密封。 綠色食品標志由上方的太陽、下方的葉片和中心的蓓蕾組成,象徵和諧的生態系統。整個標志為正圓形,寓意為保護,綠色食品分為A級和AA級兩類,這兩類的主要區別是:A級綠色食品在生產過程中允許限量使用限定的有機化學合成物質;AA級綠色食品在生產過程中不允許使用任何有機化學合成物質。1999年,我國生產出七百多種綠色食品,有些已經進入國際市場,並且使一百多萬公頃的農田受到了良好的保護。 總之,開發綠色食品,是我國重視保護生態環境的產物,是我國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的產物,也是我國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消費觀念改變的產物。綠色食品的開發,不僅有利於提高我國人民的身體素質,而且能夠促進我國生態環境的改善。
⑵ 什麼是構建高質量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必然要求是解決污染問題的根本之策
綠色發展是構建高質量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必然要求是解決污染問題的根本之策。
綠色發展是以效率、和諧、持續為目標的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方式。綠色發展理念指通過合理利用自然資源,防止自然環境與人文環境的污染、破壞,保護自然環境、地球生物,改善人類社會環境的生存狀態,保持和發展生態平衡,協調人類與自然環境的關系,以保證自然環境與人類社會的共同發展。
⑶ 綠色經濟的基本制度
可持續發展特別強調制度因素對維持長期經濟發展的重要作用,認為合理、高效的制度安排有利於解決環境問題,促進環境、經濟、社會三維復合系統的健康運行。一般認為,環境問題的根源是制度失靈,表現為市場失靈和政府失靈。
所謂強制性的制度安排,是指採用法律、行政、經濟等強制性手段來實現經濟活動的綠色化的制度規則。其中,法律手段主要表現為自然資源與環境保護立法、司法、守法和法律監督等方面的內容;行政手段主要表現為國家行政機關制定實施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相協調的環境保護政策,對環境保護產業的政策性引導、規劃與監督,諸如建立環境影響評價制度、環境資源利用與保護許可證制度等;經濟手段主要是指國家通過經濟鼓勵與經濟抑制對環境利用的干預,如建立環境保護專項投入資金,對環境保護科研與教育的組織與投入,收取環境資源稅費等內容。所謂非強制性制度安排,主要是指通過對社會公眾的環境知識、法律知識教育,培養社會公眾的環境價值觀、道德觀和良好的環境習慣,提高公眾的環境保護意識的制度安排。合理的環境保護制度安排,能夠促使人們認識到人類是自然的一部分,既不能超越自然,也不能與自然相分離,應當保持與自然環境平等相處的關系,人們應當按照發展綠色經濟的法律和道德規范標准從事生產、流通和消費活動。 激勵機制是組織者為了使組織成員的行為與其目標相容,充分發揮每個成員的潛能而執行的一種制度框架。發展綠色經濟,離不開環境保護激勵機制,它主要包括:環境資源產權制度激勵、企業環境制度激勵、綠色消費制度激勵、政府綠色引導制度激勵等四個方面。
所謂環境資源產權制度激勵,是指通過確立和明晰各種環境資源的產權關系,使環境資源的所有者和使用者之間藉助市場機制建立最直接的綠色經濟關系,增加生產者的環境保護成本,從而推動環境資源的合理利用,減少或消除環境污染的過程。廣義地講,產權就是受制度保護的利益。它不是指人與物之間的關系,而是物的存在及關於它的使用所引起的人們之間相互認可的行為關系。產權安排確定了每個人相對於物時的行為規范,每個人都必須遵守他與其他人之間的關系,或承擔不遵守這種關系的成本。
所謂企業環境制度激勵,是指通過制定和實施企業發展的綠色化規則或指標體系,規范、引導和推動企業及其內部財產制度和管理制度的綠色化安排。
綠色企業是綠色經濟的主體,企業內部財產制度和管理制度的綠色化安排具體表現在以下方面:1、企業實行綠色的財產權制度,包括企業的組織形式、財產權結構、企業內部的治理結構等堅持環境保護理念;2、企業實行綠色的分配製度,包括利益分配形式和職工福利形式;3、企業實行綠色的管理制度,包括企業生產管理、組織管理、核算制度、審計制度等方面的綠色要求。
所謂綠色消費制度激勵,是指通過消費者對綠色產品的認可和歡迎程度,決定著生產者的利益,對綠色產品生產者能夠產生激勵的作用。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綠色消費浪潮席捲世界,已經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消費結構的改變要求生產結構作相應的調整,引導生產者從事綠色生產經營活動。
所謂政府綠色引導制度激勵,是指政府用相應的產業政策和法律、法規對生產者的收益比例進行調節,以彌補市場引致的綠色生產者與非綠色生產者之間、綠色生產者與社會效益之間的收益差距,使綠色產品生產者的收益率不斷接近社會收益率。任何綠色產品的社會效益都會高於生產者的私人收益,而企業的生產取決於消費者對產品的需求,一旦消費者基於綠色產品的價格原因而減少綠色產品消費,則勢必影響企業的生產。因此,政府有必要建立綠色引導激勵機制。 政府對環境保護的主導性主要表現為政府對環境保護工作的促導、強制和參與。促導主要是通過運用經濟杠桿和調整經濟參數來影響人們的行為,表現為稅收、信貸、財政補貼等手段,如通過徵收排污費(或稅)、資源費(或稅)促進企業減少污染物的排放和合理開發利用自然資源;通過低息貸款或優惠貸款,幫助企業修建防治污染設施;通過優惠政策鼓勵企業回收利用廢棄物、採用清潔生產工藝、生產環保產品;通過加稅或停止貸款等方式促使企業減少及至停止生產污染環境的產品和使用嚴重污染環境的工藝、設備等。
強制是指政府運用行政權力,直接對人們的行為進行限制和管理,表現為:對建設項目的環境影響評價報告和防治污染的方案進行審批;審核和頒發環保許可證;下達限期治理和停業、關閉的決定;下達限期淘汰嚴重污染環境的工藝、設備名錄;禁止和查處環境違法行為等。參
與是指政府在必要的時候直接以經濟主體的身份參加經濟活動,調節經濟發展,表現為:政府投資進行環境建設,如建設污水處理廠、垃圾處理場、進行城市美化和綠化、組織城市環境綜合整治;政府投資開發環保產品和環保產業等。通過政府權力性和非權力性手段的干預,促使人們在進行各種社會、經濟活動中要考慮對環境的影響。政府對環境保護職責包括:建立完善公眾參與機制,完善政府各種環境管理手段,增強其規范性與透明度;增加環境保護的社會投入,有效地提供環境公共物品,諸如清新的空氣、清潔的水源、寧靜的環境等;協調各地區、各部門的環境保護活動的發展,消除環境保護發展的不均衡狀況;加強環境保護國際合作,履行國際環境義務。 綠色經濟是在生產經營過程中解決環境問題,實現經濟可持續增長的制度創新,它與技術創新具有密不可分的關系。根據西方經濟學家的觀點,經濟增長總是先由某個部門進行技術創新開始的,技術創新使該部門降低成本,擴大市場,增加利潤,擴大了對其他部門產品的需求,從而帶動了地區經濟和整個國民經濟的增長。
提高研發的投入與國內生產總值的百分比,是提高經濟高質量增長的重要前提和保障。綠色經濟所需要的社會技術創新,主要表現在如下兩個方面:一是對傳統經濟技術改造與創新,包括資源削減技術、再循環技術、無害化技術等,減少自然資源的利用和廢棄物的排放,提高資源的利用率,從資源密集型企業轉變為技術密集型、環保型企業;二是節約資源的高新技術,通過產業結構的不斷優化升級,實現智力資源對環境物質資源的替代和經濟活動的知識化、生態化轉向,培育和發展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小、人力資源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企業,推動經濟的持續增長。
⑷ 綠色經濟的我國促進措施
應對全球金融危機,我們要把發展綠色經濟作為我國推動可持續發展、促進經濟轉型的有效途徑,讓綠色經濟成為「穩增長」與「調結構」的引擎。為此,需要採取以下六條措施,積極探索發展綠色經濟的有效模式。
(一)要利用利益引導機制,培育綠色新興產業,推動綠色產業集聚,延長產業鏈,提升價值鏈,提高產品附加值。要完善資源環境價格形成機制,發揮價格機制的引導作用,通過投資審批、土地供應、融資支持、財政補貼和稅費優惠等政策工具,改變綠色生產的成本收益結構,積極引導企業培育和發展綠色新興產業。要加強綠色產業集聚區建設,依託現有高新區、經濟開發區,營造良好的軟環境,推廣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的兩型產業,推動綠色產業集群化。要根據產品工藝和生產工序的內在聯系,在多個企業或產業間進行工業生態的鏈接,增強相關企業或產業之間的關聯度,延伸產業鏈條,提高產品的附加值,形成多產業橫向擴展和資源深加工縱向延伸相結合的綠色產業鏈。
(二)要加強綠色技術研發,培育發展綠色產業的人才,建立支持綠色產業的產學研合作體系和綠色人才培養激勵機制。要加強政府、企業、高校、科研院所和社會中介組織之間的分工協作,廣泛建立並優化產學研合作體系。政府要加大對綠色技術的公共研發投入,構建利益補償機制和風險分擔機制,可設立專項基金用於支持綠色經濟企業的自主技術創新,推進引進、吸收和集成技術創新;企業同科研院所、高等院校要聯合建立研發機構、產業技術聯盟等技術創新組織,形成支持自主創新的企業、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生態,共同面向綠色技術進行科技創新活動;行業學會協會等社會組織也要發揮其中介優勢,提供綠色技術交流平台和綠色技術引進渠道,促進綠色技術成果的擴散和商業轉化。要完善綠色技術和產品的質量認證標准,淘汰對生態環境危害較大的企業,保留具備綠色生產能力、符合綠色生產標準的先進企業。綠色技術的學習和擴散必須建立在一定的知識積累和人才儲備基礎上。所以,要完善綠色創新人才的培養激勵機制,建設綠色技術研發隊伍。通過發現、評價、選拔、管理和激勵等制度創新來培養一大批「頂天立地」的綠色經濟技術領軍人才和創新型企業家,借經濟危機契機引進國內所稀缺的海外高端人才。
(三)要完善金融投融資渠道,發展綠色金融,吸引天使投資、風險投資和股權基金等股權投資來發展綠色經濟,通過綠色信貸政策引導社會資金流向綠色產業。綠色新興產業對既有石化技術體系可能產生的顛覆性沖擊和高投入長周期的特徵使得對其的投融資面臨很多風險和不確定因素,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銀行信貸的獲取。股權投資具有市場篩選、產業培育、風險分散、資金放大、要素集成、促進合作等制度功能,是高新技術產業化的催化劑。支持綠色經濟必須發展以「天使投資—風險投資—股權投資」為核心的投融資鏈,盡可能擴大其退出通道,吸引天使投資、風險投資和股權投資聚集對綠色經濟領域的投資,扶持創新型綠色中小企業。除利用直接融資工具外,還要鼓勵國家政策性金融機構對綠色產業進行重點扶持,針對可再生能源項目定向發放無息、低息貸款。要實施積極的綠色信貸政策,對商業銀行實施信貸窗口指導。通過加強對節能減排、新能源研發企業的信貸支持,嚴格控制對高耗能、高污染和產能過剩行業的貸款和對污染企業實施懲罰性高利率等措施,引導金融機構將資金投入到綠色經濟領域。
(四)要通過政府采購和綠色產品補貼等措施,刺激綠色消費,推動綠色生產和綠色消費良性互動。倡導綠色消費方式,有利於帶動綠色產業發展,促進產業結構升級優化。我國綠色消費市場潛力巨大。有研究表明,80%以上的歐美國家消費者把環保購物放在首位,願意為環境清潔支付較高的價格,而與國外相比,中國的綠色消費人群要少10到20個百分點,綠色消費理念的形成將促進中國綠色消費市場的開發。倡導綠色消費要利用經濟手段引導綠色消費,通過價格機制,加大對以節能環保為導向的綠色消費的補貼力度和信貸支持,刺激綠色生產和綠色消費。要加大政府采購對綠色產品的首購、訂購力度,為新興綠色產業產品打開市場,促進新興綠色產業研發和產業化。要在消費者中加強綠色理念宣傳,促進公民逐步樹立綠色消費觀,在全社會營造生態、適度、節儉的綠色消費氛圍。要推進綠色建築、綠色家庭和綠色交通建設,形成綠色消費與綠色生產的良性互動機制。
(五)要探索建立綠色政績考核機制,加快完善資源環境成本核算體系,把環境績效納入地方政績考核的硬指標。目前,北京、浙江等省市已明確要求將綠色GDP納入其經濟統計體系,並致力於將此作為地方黨政官員政績考核的一部分。但受限於自然環境固有的非排他性和非競爭性特點,污染責任難以明晰,多數地區只是在GDP指揮棒上塗抹了一層「淺綠色」。為此,要通過明晰資源環境產權、確定資源環境價格來完善資源環境成本核算體系,實現綠色經濟考核有據可依。要理順綠色經濟的監督管理體制,明確監督管理部門和其他相關部門的職責,從機制上做到權責一致、分工合理。根源上,要弱化著眼於地方經濟總量的政績考核機制,而把萬元GDP能耗、水耗、主要污染物和二氧化碳的排放強度等環境績效指標作為考核官員的硬約束性指標來督促地方發展模式的轉型。對於生態環境重要但脆弱的地區要建立資源有償使用和生態補償機制綜合試驗區,增強全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能力。
(六)要加快修訂和制定綠色經濟相關法律法規,提高環境執法力度,逐步構建系統、高效的綠色經濟法律體系,強化法律的執行。發展綠色經濟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要著力加強多層次梯度立法和完善法律配套措施,為綠色經濟發展提供體制機制保障。要加快修訂《環境保護法》、推動《綠色經濟促進法》和《能源法》等相關法律的制定。鼓勵各地在國家立法的框架內,結合本地特色和實際,制定適合地方需要、可操作性強的地方性法規、條例、規章和政策標准。要統籌考慮循環經濟、低碳經濟、清潔生產以及節能減排等與綠色經濟相關的范疇,綜合處理好《資源利用法》、《能源法》、《污染防治法》、《自然資源保護法》等法律之間的關系,保證相關法律之間的銜接與協調,逐步構建系統、高效的綠色經濟法律體系。法律的生命在於執行,特別要強化環境執法的重要地位。環境執法是實現綠色經濟法律體系貫徹落實的保證。要健全執法機構、培育執法隊伍、完善配套監督激勵機制,提升執法效率,做到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
⑸ 發展綠色經濟的措施
綠色經濟應包括兩個大的方面:第一個方面是綠色產業,當前主要是指十二五規劃中的七大戰略新鮮產業,包括節能環保、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高端裝備製造產業等;第二個方面是對現有的傳統產業進行「綠色化」改造,實現「黑色經濟」向「綠色經濟」轉變,主要措施是大力推行清潔生產,實現企業的「節能、降耗、減污、增效」。從國民經濟統計數據可以看出,在我國當前的發展形勢下,傳統產業(鋼鐵、水泥、石化)等是我們的基礎產業,同時它們在國民經濟中所佔的比重達一半以上,因此,加大對傳統經濟的「綠色化」改造,是當前發展綠色經濟的重要方面。
⑹ 如何發展綠色低碳環保經濟
我國政府提出要大力發展綠色經濟,並提出了培育以低碳排放為特徵的新的經濟增長點,加快建設以低碳排放為特徵的工業、建築、交通體系等具體部署。本文作者對綠色經濟概念進行梳理和辨析,並提出了促進綠色經濟發展的環境政策。本版將於近期陸續刊登綠色經濟、低碳經濟的觀點文章,以饗讀者。
把發展綠色經濟作為應對金融危機、經濟衰退、環境惡化和氣候變化等多重危機的重要對策,這一點已經獲得了世界各國的認同。我國政府也提出要大力發展綠色經濟,並提出了培育以低碳排放為特徵的新的經濟增長點,加快建設以低碳排放為特徵的工業、建築、交通體系等具體部署。目前,人們對於發展綠色經濟已經發表了大量的論述,這對於我們建立對綠色經濟的認識起到了很好的啟蒙作用。為了推動綠色經濟發展,下一步需要做更加深入的工作,主要是兩個方面:一是對綠色經濟概念進行梳理和辨析,建立一個比較清晰的綠色經濟概念體系;二是從主要闡述發展綠色經濟的重要意義,轉換到提出促進綠色經濟發展的政策安排。這些工作是由表及裡、去粗取精的過程,有利於把綠色經濟變成現實的成果。
明晰綠色經濟概念
綠色經濟是指那些同時產生環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人類活動。綠色經濟具有兩項外延:一是對原有經濟系統進行「綠化」或生態化改造;二是發展對環境影響小或有利於改善環境的產業。
綠色經濟就是生態經濟,它包含了循環經濟和低碳經濟。發展綠色經濟,就是發展循環經濟等這些具體的經濟運行方式,我國過去出台的推動循環經濟發展等政策措施仍然是有用和有效的。
綠色經濟的兩種含義
現在,人們在大量使用綠色經濟這個概念,並把它看做是一種新的經濟形態。如果不作特別解釋,這樣理解有時會使人感到不易把握。如果綠色經濟是一種新的經濟形態,那麼相對應的原來老的經濟形態是指什麼(是黑色經濟或褐色經濟嗎)?綠色經濟究竟是指在原來老經濟形態之外新出現的經濟活動,還是指原來老經濟形態換成了一種新的面貌?或者是二者兼而有之?實際上,人們在使用綠色經濟概念時,都是按各自的理解去使用的,也就是說人們雖然都在使用同一個詞,內心裡卻在指向不同的內容。如果這些問題不澄清,就無法把握綠色經濟的外延,也就無法制定針對性政策。
直截了當地看,綠色是環保的代名詞,經濟是指人類進行的盈利活動,那麼綠色經濟就是與環保有關的人類盈利活動。從這個性質上引申,我們可以看到綠色經濟具有兩種含義:
第一種含義是指經濟要環保,即要求經濟活動不損害環境或有利於保護環境。在這里,綠色是對經濟活動的外在限定,它要求經濟活動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或不付出過大的環境代價。在這個意義上,綠色經濟並非單指某些產業活動,而是對整個經濟體系的要求,它實際上是指要把原有經濟體系的面貌由非環保型轉到環保型,因此,此時綠色經濟又可稱為環保型經濟或環境友好型經濟。舉例說,鋼鐵、化工、建材、造紙等產業,在粗放型發展方式下是高排放的因而是非綠色經濟的,而在清潔技術、循環利用和節能減排的生產方式下,就是環保型的,就屬於綠色經濟。應該注意,這時候綠色經濟強調的重點是環保,即為了環保的目的,哪怕放棄一部分經濟效益也是必要的,以保證經濟是綠色的。
第二種含義是指從環保要經濟,即從環境保護活動中獲取經濟效益。美國耶魯大學丹尼爾·埃斯蒂教授和安德魯·溫斯頓教授在《從綠到金——聰明企業如何利用環保戰略構建競爭優勢》一書中指出:「為什麼通用電氣、索尼、豐田、沃爾瑪這些世界最大、最強硬、最追逐利潤的企業現在都在談環境保護?(因為)聰明的企業會通過對環保挑戰的戰略管理取得競爭優勢」。他們認為:「以全新視角觀察事物,會帶來實際收益。過去40年間,越來越多的企業發現了靈活管理綠色浪潮帶來的壓力所能獲得的潛在效益。未來的企業將既創造業務利潤,又創造一個健康和可持續發展的世界」。我們可以把這個意義上的綠色經濟稱為「從綠掘金」,也就是說,環境保護可以成為經濟利潤的一個來源,成為一個經濟增長點。舉例說,環境污染治理、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新能源開發、綠色食品研發等,都可以帶來新的利潤,使這一部分活動改變環保只賠錢不賺錢的形象。可以看到,這個時候綠色經濟強調的重點是經濟,即通過政策調節和定向開發使環境保護也有利可圖。
以上兩種含義分別強調了綠色和經濟兩個方面,他們的共同要求是追求同時產生環境效益和經濟效益。因此,二者合起來,可以形成一個綠色經濟的定義:綠色經濟是指那些同時產生環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人類活動。
綠色經濟的兩項外延
按照綠色經濟是能同時產生環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人類活動的定義,可以看到,綠色經濟的外延由兩部分組成:
一是對原有經濟系統進行綠化或生態化改造。它包括開發新的生產工藝、減少或替代有毒有害物質的使用、高效和循環利用原材料、減少污染物的產生量、對污染物進行凈化治理等。這些活動都能減輕對環境的壓力,並通過節約資源而獲得經濟效益,對傳統產業都是適用的。實際上,現代工業已經在很大程度上做到了低排放甚至零排放,所以盡管產業是傳統產業,但屬性上已屬於綠色經濟。我國政府部署的「加快建設以低碳排放為特徵的工業、建築、交通體系等」就屬於這個范圍。
二是發展對環境影響小或有利於改善環境的產業。它包括生態農業、生態旅遊、有機食品、可再生能源、服務業、高新科技、植樹造林等,稱為綠色產業,其特點就是天生對環境友好,不必投入過多資源進行污染防治和生態保護。這些產業並不都是新興產業,有些是屬於傳統產業的,而且有些產業有著數千年的悠久歷史,例如我國傳統的農耕生產方式中有些做法充分運用了資源循環利用的原理,充滿了生態文明的智慧。目前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倡導的綠色投資主要是要求各國把資金投入到這些既能增加就業、拉動消費又減少排放的經濟活動中去,包括清潔技術、可再生能源、生態系統或環境基礎設施、基於生物多樣性的商業(如有機農業)、廢物及化學品管理、綠色城市、綠色建築和綠色交通等,可以看到與上述綠色產業也是基本一致的。我國政府部署的「培育以低碳排放為特徵的新的經濟增長點」也屬於這個范圍。
明確了綠色經濟的外延,就找到了政策的著力點。為了推動綠色經濟發展,我們需要在兩個方向上制定政策:一是促進經濟體系綠色化的政策;二是鼓勵綠色產業發展的政策。
建立綠色經濟概念體系
綠色經濟、循環經濟、低碳經濟、生態經濟等都是當前被廣泛使用的概念,釐清他們之間的關系也很有必要,這樣可以使人們在不同的層面和語境下使用,避免概念之間互相干擾而擾亂認識。
綠色經濟的適用性
根據綠色經濟是指那些同時產生環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人類活動的定義,我們可以得到以下一個關於綠色經濟的圖示:
從中看到,第Ⅰ象限是綠色經濟的境界,是最理想的狀況;第Ⅱ象限是有經濟無環保的狀況,這是經濟發展早期階段容易出現的情況;第Ⅲ象限是既無發展也無環保的情況,反映了有些地方破壞了環境結果經濟也無法發展的「雙輸」局面;第Ⅳ象限是限制開發、保存原始環境的特殊情況。
在以上圖景中,第Ⅰ象限(綠色經濟)是最值得追求的境界,但不等於說是唯一值得追求的境界。第Ⅱ象限(先污染後治理)雖不如人意,但在付出一定環境代價的同時獲得經濟發展,也是一種不得已而為之的做法,人們往往要在經歷了這個階段後才能到達綠色經濟的境界。第Ⅳ象限(限制開發保存原始環境)對於特殊的生態系統是完全必要的(例如自然保護區),在這里環境是唯一的,並不必強調綠色經濟的意義。所以發展綠色經濟要放在特定的背景下去理解,發展綠色經濟也是有前提的,有時候即使不是綠色經濟也要去發展,而有時候即使是綠色經濟也不能發展。不應不分條件地總是把綠色經濟置於很高的位置,它畢竟是一種經濟活動,為了人類的生存環境,有時候我們不得不放棄經濟利益。
與其他相關經濟概念的關系
綠色經濟、循環經濟、低碳經濟、生態經濟等都是當前被廣泛使用的概念,釐清他們之間的關系也很有必要,這樣可以使人們在不同的層面和語境下使用,避免概念之間互相干擾而擾亂認識。
中科院原副院長孫鴻烈院士對這些概念做了一個結構性定位:綠色經濟是最大的概念,它包含了循環經濟、低碳經濟和生態經濟,其中循環經濟主要是解決環境污染問題的,低碳經濟主要是針對能源結構和溫室氣體減排而言的,生態經濟主要是指向生態系統(例如草原、森林、海洋、濕地等)的恢復、利用和發展的(例如發展生態農業等)。
這種劃分有其合理性,大致上使每個概念各歸其位,清晰有序。但其中對生態經濟的理解可能偏窄。筆者理解生態經濟中的生態並非生態系統中的那個生態,而是指環境或綠色,就像生態文明中的生態是泛指自然(環境)一樣,所以生態經濟應該等同於綠色經濟,而不是從屬於綠色經濟。這樣,綠色經濟與生態經濟是同一的,綠色經濟就是生態經濟,它包含了循環經濟和低碳經濟。那麼,孫鴻烈院士所提到的針對生態系統的恢復、利用和發展的那類經濟活動,如果不用生態經濟來概稱的話,用什麼來指代比較好呢?這里建議用生物經濟來概稱。這樣,上述幾個概念就形成了以下關系:
通過這樣的分析,我們分清了這些概念的層次,也可體現各概念適合使用的特殊場合。發展綠色經濟,就是發展循環經濟等這些具體的經濟運行方式,從而說明我國過去出台的推動循環經濟發展等政策措施仍然是有用和有效的,並非因為現在提出了綠色經濟的概念而不再適用。
綠色經濟發展環境政策
環境政策的主要目的是使經濟更綠化,經濟政策的主要目的是使環保更賺錢,這兩者相互配合,可相得益彰,獲得共贏。促進綠色經濟發展的環境政策,是針對綠色經濟的兩項外延,從促進傳統經濟綠化和鼓勵綠色產業成長這兩個方面來考慮的。這些政策包括規劃、環評、監管、減排和考核等。
由於綠色經濟具有綠色和經濟的雙重特性,所以,積極促進綠色經濟發展需要從環保和經濟兩個方面制定政策。一般來說,環境政策的主要目的是使經濟更綠化,經濟政策的主要目的是使環保更賺錢,這兩者相互配合,可相得益彰,獲得共贏。
促進綠色經濟發展的環境政策,也是針對上述綠色經濟的兩項外延,從促進傳統經濟綠化和鼓勵綠色產業成長這兩個方面來考慮的。這些政策並非完全是新生的,而是在環境保護工作中已經使用的一些手段,例如規劃、環評、監管、減排、考核等。具體而言,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提高環境准入門檻,促進產業結構優化。要根據環境容量、資源稟賦和發展潛力,把國土空間劃分為優化開發、重點開發、限制開發、禁止開發等主體功能區,制定不同的區域發展政策。根據環境容量和資源承載力確定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計劃,並以此為基礎制定經濟發展總體規劃和專項規劃。在一些特殊的地區,要實行環境優先。嚴格按照法律法規和環境標準的要求,對經濟社會發展規劃、經濟政策、建設項目等進行嚴格的環境影響評價,對環境容量不足和污染物排放超過總量控制計劃的地區,嚴格限制有污染物排放的建設項目的新建和擴建。
第二,加強環境保護管理和執法。依法關閉高耗能、高污染的企業,對排放污染造成重大損失的企業和個人依法追究責任。圍繞水污染防治、大氣污染防治、城市環境保護、農村環境保護、生態保護、核與輻射環境安全和推動解決當前突出的環境問題等重點任務,嚴格執法。
第三,強化環境與經濟綜合決策機制,實行環境保護問責制。把環境保護前置於經濟社會發展的決策階段,在經濟決策過程中強化環境保護的把關和引導作用。從環境保護方面提出對國家和地區經濟發展戰略的重要建議。對環境有重大影響的決策,應當進行環境影響論證,必要時實行環保「一票否決」。把環境保護作為國家宏觀經濟調控政策的主要標准和重要手段。改革幹部考核和任用制度,使那些在落實科學發展觀和開展環境保護方面成績突出的幹部得到重用。
第四,把環保要求納入生產、流通、分配、消費全過程。廣泛推行清潔生產,鼓勵節能降耗,防範和應對污染事故,構建低消耗、少污染的現代生產體系。實行有利於環境保護的流通方式,積極治理鐵路、水運等運輸污染,保障危險化學品運輸和儲存安全,限制高污染產品貿易,完善資源再生回收利用,建立清潔、安全的現代物流體系。大力倡導環境友好的消費方式,實行環境標識、環境認證、綠色采購和生產者責任延伸等制度,推行垃圾分類和消費品回收,建立綠色、節約的消費體系。
第五,制定和實施環境經濟政策,創設有利於環境保護的激勵機制。出台綠色信貸、污染責任保險、綠色投資等環境經濟政策,把產品消費後的處置責任前移到生產者,從而激勵生產者按照環境友好的理念進行產品設計,優化生產過程。通過制定引導性的財政和價格政策,引導企業走清潔生產和循環經濟之路。通過調整水、電、煤等資源價格促進企業採取資源節約型的生產工藝。完善環境保護模範城市、生態省(市)、生態示範區、環境友好型企業、綠色學校、綠色社區等創建活動,使那些在推進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相互融合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的地區獲得榮譽和實惠。
從總體上說,綠色經濟屬於經濟范疇,所以促進綠色經濟發展的政策應主要從經濟領域來制定,其中產業政策和財政政策最為重要。
⑺ 治理環境污染的具體措施有哪些
1、清潔生產
清潔生產首先是使用低雜質的無毒或低毒的原材料,改革生產工藝或更新設備,研究和開發無公害、少污染的生產技術,發展綠色產品,減少單位產出的廢棄物排出量。宏觀調控產業結構,對消耗高、效益低、污染重的工業企業採取關、停、並、轉、遷等調整措施。研製和使用能耗低或採用清潔能源的交通運輸工具,逐步淘汰和限制使用落後的交通運輸工具。
2、合理利用能源與資源
(1)加強工業生產管理,把環境保護納入企業生產經營管理軌道。節能降耗,減少物料流失,回收利用可燃氣體、余熱、余壓,工業三廢要回收再生、交叉利用,建立閉合生產流程,實現生產過程的機械化、自動化、密閉化,提高設備運行完好率,防止跑、冒、滴、漏和事故排放;
(2)改進燃煤技術,提高燃燒效率,低硫優質煤優先供給民用,積極開發採用無污染、少污染的能源,改革燃料構成逐步實現燃氣化和電氣化,擴大聯片或集中供熱。
3、廢棄物處理
對暫無綜合利用價值的工業三廢要進行凈化處理,如採用廢氣凈化和除塵技術來控制煙塵、廢氣,達到國家排放標准,就能排放。城市生活垃圾、人畜糞便、污水等應集中進行無害化處理,醫院污水可能含多種病原微生物、放射性廢物,必須經專門的消毒處理方可排放。
環境污染的危害
1、對人體健康的危害
人需要呼吸空氣以維持生命。一個成年人每天呼吸大約2萬多次,吸入空氣達15~20立方米。因此,被污染了的空氣對人體健康有直接的影響。
大氣污染物對人體的危害是多方面的,表現為呼吸系統受損、生理機能障礙、消化系統紊亂、神經系統異常、智力下降、致癌、致殘。人們把這個災難的煙霧稱為"殺人的煙霧"。大氣中污染物的濃度很高時,會造成急性污染中毒,或使病狀惡化,甚至在幾天內奪去幾千人的生命。其實,即使大氣中污染物濃度不高,但人體成年累月呼吸這種污染了的空氣,也會引起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肺氣腫及肺癌等疾病。
2、環境污染與癌症
大量研究資料表明,環境污染是導致癌症發生的一個極其重要的原因,依靠全社會的力量,採取綜合措施、有效地治理環境污染,是癌症綜合預防措施的重要組成部分。
3、對植物危害
大氣污染物,尤其是二氧化硫、氟化物等對植物的危害是十分嚴重的。當污染物濃度很高時,會對植物產生急性危害,使植物葉表面產生傷斑,或者直接使葉枯萎脫落;當污染物濃度不高時,會對植物產生慢性危害,使植物葉片褪綠,或者表面上看不見什麼危害症狀,但植物的生理機能已受到了影響,造成植物產量下降,品質變壞。
⑻ 治理水污染的方法有哪些
( 1)資金、行政、法律保障措施。
由於經濟和法制的滯後, 中國水污染防治工作一直以健全法制、加強環境道德教育為主, 經濟處罰為輔。1996年, 全國人大對5水污染防治法6進行了修訂,修訂後的5水污染防治法6集中體現了中國水污染防治, 由分散治理為主, 轉向集中控制與分散治理相結合, 由末端治理為主轉向全過程式控制制、清潔生產, 由單一的濃度控制, 轉向濃度控制和總量控制相結合, 由區域管理為主, 轉向區域管理與流域管理相結合的指導思想的轉變。國務院規定, 全國所有工業污染源都要做到達標排放, 對新建企業實行三同時制度, 這為進一步加強水污染的防治工作奠定了堅實的法律基礎。今後工作的重點應是加強監督管理和強化執法, 真正做到有法必依, 違法必究, 最終實現水體變清, 保障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在治理水污染的過程中, 要避免將水環境整治工作同行政強制措施完全等同起來。要加大監督檢查執法力度, 強化城市污水處理廠設施的的運行管理和監督, 建立政府節能減排工作問責制, 在整治的過程中, 要更多地採用經濟手段, 調動排污單位的內部積極性, 完善政策, 形成激勵和約束機制,使污染物達標排放和綜合治理, 成為企業主動、自發、自願的行為。這樣不僅能夠減少行政強制執行的費用, 而且可以減少以至杜絕企業弄虛作假、追求形式上的達標和保留實質上污染行為的發生, 從而有效地提高有關法律法規執行的有效性。
( 2)工程保障措施。
必須實施徹底截污、污/雨分流, 建立完善的污水收集與輸送系統, 污水處理理應包括污水收集和輸送。中國工業廢水處理設施只有1 /3運行是正常的, 1 /3運行不正常, 而另1 /3停產不運行。不少城市污水處理廠有錢建得起, 卻無錢維持正常運行, 一些中小城市建成的活性污泥處理廠更是如此, 除資金缺乏外, 操作運行和管理人員技術和管理水平低, 難以掌握和操作技術復雜的處理工藝和設備。只建污水處理廠而沒有相應的管網收集系統, 不是完整的污水處理系統。管網建設不善, 只能半負荷運行, 一方面造成浪費, 另一方面由於未經處理的污水任意排放, 造成了受納水體的嚴重污染, 所以建立完善的污水收集與輸送系統, 是污水處理系統的關鍵。
要確定合理的規模, 對污水處理廠究竟建多大規模, 要有長遠考慮和統籌安排, 設計時要充分考慮現在和將來的污水處理量, 作為指導污水處理廠的建設規模。
根據不同的地方, 選擇適當的處理工藝。由於水量、水質不同, 排放標准也不一定一樣, 應因地制宜地選擇處理工藝。目前, 中國城市污水處理大多採用一級處理及一級強化處理工藝, 其基建費用一般在500 ~ 700 元/m3。經常性的費用在0. 1~ 0. 2元/ m3范圍內, 比較適合於污水排放量不大或環境容量較大、經濟不是很發達的地區, 二級處理及二級強化處理工藝比較理想, 這類污水處理工藝通常以活性污泥法居多。氧化溝因其處理效果好、性能穩定, 便於管理, 在二級處理中被廣為採用。
( 3)技術保障措施。
依靠科技, 加快減排技術開發和推廣。啟動一批國家級的重點項目, 推進減排技術的研發, 依靠技術進步和先進管理來獲取污染治理設施運營的高效率、高水平、低成本和高效益。開發切實可行、有效的實用技術和產品。加強和加快標准化工作, 建立健全技術標准體系。要發展水污染治理技術服務業, 加快技術創新體系建設, 完善技術管理政策。政府應加強技術發展方向的指導, 加大對水污染治理技術與產品研發的扶持力度。其污水處理技術可歸納為以下幾種: (A )物理方法: 就是簡單經過物理變化來治污, 這也是一種最古老的方法。諸葛亮時期所用過的/撈藻0技術就屬於這種。現在常用於水處理的物理方法有重力分離、過濾、蒸發結晶和物理調節等。( B )化學方法: 就是通過化學反應來治污。例如, 污水中有酸, 就採用鹼中和的方法; 有溶於水的污染物質,就採用化學反應生成沉澱的方法, 生成不溶物或無害物, 即達到了處理的效果。( C )生物方法: 就是利用生物的生命代謝活動, 減少存在於環境中的有毒有害物質的濃度, 或使其完全無害化, 使已受污染的環境能部分或完全恢復到原始狀態的方法。很多藻類、植物都有凈化水體的能力, 例如滿江紅等, 只要把他們養在水裡, 就能對污水中的一些污染物質進行處理。
目前, 污水處理多採用化學方法, 它的優點是成本低、技術成熟, 缺點是容易造成二次污染。相比較而言, 治理污水效果最好的還是生物法。生物法的優點十分明顯: ( a)污染物可在產生的時候就被消耗掉; ( b)修復時間較短; ( c)產物一般可以就地處理, 通常可以直接用於田間; ( d)較少的修復經費, 用於處理污染物的生物能進行自我修復;( e)一般不產生二次污染, 遺留問題少。
對水污染治理技術路線的選擇, 一定要遵照/適情對路0的原則, 就是有的放矢, 廢水處理工藝要適合國情、廠情和當地的社會環境。污水處理工藝要針對水污染的具體特徵有效地展開治理, 水污染治理技術不一定要追求如何先進, 如何標新立異,對污染物質處理的如何徹底, 而要講究工藝過程簡單而便於管理與操作, 處理過程經濟而有效果。
( 4)水資源調控措施。
加強水源調配方面的研究, 如何既節約水源又保護水環境是必須研究的課題。建設一批污水處理廠, 應加強處理水的應用, 污水處理廠與輸水管道應同時規劃、同時設計,將處理後的潔凈水引入河道, 這樣既節約水資源又可保護水環境。
水污染治理過程, 應當同生態環境的恢復和改善緊密結合起來。環境問題以其固有的全方位、多因子的特點區別於其它任何部門法所調整的對象,這就要求在整治水環境問題的過程當中, 首先要考慮到水污染問題的流域性。統籌生活、生產、生態用水, 協調和平衡區域用水關系, 加強河流湖泊沿岸省市地區之間的協調和合作。這一點在淮河治理過程當中已經獲得重要的實踐經驗。其次, 將水環境整治與水權概念的開發相結合, 明確水資源使用的受益者和水環境問題的治理者, 無疑具有重要意義; 與此同時, 對於水資源的開發利用要實行全流域統籌兼顧的方針, 生產、生活和生態用水綜合平衡, 做到微觀與宏觀相結合, 促進水環境問題的根本解決。
( 5)綜合決策, 源頭把關。
在環保審批上, 對新建項目審批要實行/ 一票否決0制, 嚴格執行環境影響評價, 環保設施必須與生產建設項目的主體工程同時審批、同時施工、同時投產, 執行率要達100%; 在三江流域內, 嚴格控制審批新上污染性建設項目; 嚴禁已被國家明令淘汰的技術、設備和落後的環境污染建設項目向本省轉移; 對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和發展規劃、國家明令禁止的淘汰項目,以及不符合環境標准要求的項目, 各級環保部門不得批准環境影響評價文件。
( 6)綠色植物的措施。
綠色植物的凈化作用,如有蘆葦的濕地對NH+4 中N- 的去除率接近100%, 佛手蔓綠絨(俗稱小天使)和葉喜林芋(俗稱春羽) , 將它們栽培在重度富營養化的水體中,可以最大限度地吸收水中的氮和磷。植物能防止水土流失, 能忍耐土壤中高濃度的污染物。植物的這種抗毒性作用, 為植物對土壤和水體中的污染物吸收和降解奠定了基礎。該技術與中國的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 對於解決中小城鎮的污水處理和生態環境的改善, 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總之, 綠色植物具有多方面凈化的作用, 特別是森林, 凈化作用更加明顯, 是保護生態環境的綠色屏障, 將從單純的水質保護, 走向恢復和保護生物生息、生長環境的生態治理階段。
( 7)公眾參與措施。
轉變觀念, 轉變受傳統思維定式的影響。人們覺得用水掏錢是理所當然, 但對排污也要掏錢則覺得難以接受。長期以來, 城市排水設施及污水處理廠的建設和運營管理, 都是以國家和地方政府投資為主, 是造成中國水體普遍受到污染的最主要原因。一般完善的污水處理工程,每立方米污染投資大概在1 500~ 2 000元, 經營性費用一般在0. 1- 0. 3元/m3 污水。2002年, 中國城市污水排放總量大約為400 億m3, 預計到2010年, 全國城市污水排放總量將增到640億m3。
從保護城市水源的水質並逐漸改善水環境的角度考慮, 到2010 年, 城市污水處理率至少要達到50% (目前不足15% )。要達到上述處理程度, 年投資至少需要800億元人民幣, 污水處理的成本太高, 而切實可行的辦法就是轉變觀念, 走市場化的路子, 即誰污染誰治理, 在收取水費的同時收取水污染治理費, 以及污水處理廠實行企業化運營, 國家只負責相關法規。
對大眾要加強保護水質的教育, 沿河樹立一些警示牌, 呼籲人們注意保護水質。另外, 新聞媒體對大眾進行環境保護的教育效果顯而易見。加強宣傳, 提高全民環保意識。讓公眾參與河道環境管理, 河道管理部門應建立與沿線居民的溝通渠道, 定期訪問居民, 公布舉報電話, 讓居民有機會參與對污染源的監督, 及時發現問題, 進行處理。也可以實行/門前三包0等措施, 目的是充分發揮群眾保護水環境的巨大熱情, 對水環境實行有效的監督和保護。
⑼ 急求:綠色經濟 循環經濟 兩方面項目!帶簡單說明
循環經濟
所謂循環經濟,本質上是一種生態經濟,它要求運用生態學規律而不是機械論規律來指導人類社會的經濟活動。與傳統經濟相比,循環經濟的不同之處在於:傳統經濟是一種由「資源-產品-污染排放」單向流動的線性經濟,其特徵是高開采、低利用、高排放。在這種經濟中,人們高強度地把地球上的物質和能源提取出來,然後又把污染和廢物大量地排放到水系、空氣和土壤中,對資源的利用是粗放的和一次性的,通過把資源持續不斷地變成為廢物來實現經濟的數量型增長。與此不同,循環經濟倡導的是一種與環境和諧的經濟發展模式。它要求把經濟活動組織成一個「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反饋式流程,其特徵是低開采、高利用、低排放。所有的物質和能源要能在這個不斷進行的經濟循環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以把經濟活動對自然環境的影響降低到盡可能小的程度。
&Nbsp; 循環經濟的本質是生態經濟
循環經濟的理論基礎應當說是生態經濟理論。生態經濟學是以生態學原理為基礎,經濟學原理為主導,以人類經濟活動為中心,運用系統工程方法,從最廣泛的范圍研究生態和經濟的結合,從整體上去研究生態系統和生產力系統的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和相互作用,揭示自然和社會之間的本質聯系和規律,改變生產和消費方式,高效合理利用一切可用資源。簡言之,生態經濟就是一種尊重生態原理和經濟規律的經濟。它要求把人類經濟社會發展與其依託的生態環境作為一個統一體,經濟社會發展一定要遵循生態學理論。生態經濟所強調的就是要把經濟系統與生態系統的多種組成要素聯系起來進行綜合考察與實施,要求經濟社會與生態發展全面協調,達到生態經濟的最優目標。
循環經濟是一種以資源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為核心,以「三R」為原則(即減量化Rece、再使用Reuse、再循環Recycle);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為基本特徵;以生態產業鏈為發展載體;以清潔生產為重要手段,達到實現物質資源的有效利用和經濟與生態的可持續發展。循環經濟與生態經濟既有緊密聯系,又各有特點。從本質上講循環經濟就是生態經濟,就是運用生態經濟規律來指導經濟活動。也可稱是一種綠色經濟,「點綠成金」的經濟。它要求把經濟活動組成為「資源利用—綠色工業(產品)—資源再生」的閉環式物質流動,所有的物質和能源在經濟循環中得到合理的利用。循環經濟所指的「資源」不僅是自然資源,而且包括再生資源;所指的「能源」不僅是一般能源,如煤、石油、天然氣等,而且包括太陽能、風能、潮汐能、地熱能等綠色能源。注重推進資源、能源節約、資源綜合利用和推行清潔生產,以便把經濟活動對自然環境的影響降低到盡可能小的程度。
生態經濟與循環經濟的主要區別在於:生態經濟強調的核心是經濟與生態的協調,注重經濟系統與生態系統的有機結合,強調宏觀經濟發展模式的轉變;循環經濟側重於整個社會物質循環應用,強調的是循環和生態效率,資源被多次重復利用,並注重生產、流通、消費全過程的資源節約。生態經濟與循環經濟本質上是相一致的,都是要使經濟活動生態化,都是要堅持可持續發展。物質循環不僅是自然作用過程,而且是經濟社會過程,實質是人類通過社會生產與自然界進行物質交換。也就是自然過程和經濟過程相互作用的生態經濟發展過程。確切地說,生態經濟原理體現著循環經濟的要求,正是構建循環經濟的理論基礎。
物質循環是生態經濟的基本功能
生態經濟、循環經濟理念的產生和發展,是人類對人與自然關系深刻認識和反思的結果,也是人類在社會經濟高速發展中陷入資源危機、環境危機、生存危機深刻反省自身發展模式的產物。由傳統經濟向生態經濟、循環經濟轉變,是在全球人口劇增、資源短缺和生態蛻變的嚴峻形勢下的必然選擇。客觀的物質世界,是處在周而復始的循環運動之中,物質循環是推行一種與自然和諧發展、與新型工業化道路要求相適應的一種新的生產方式和生態經濟的基本功能。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是自然生態系統和經濟社會系統的兩大基本功能,是處於不斷的轉換中。循環經濟則要求遵循生態規律和經濟規律,合理利用自然資源與優化環境,在物質不斷循環利用的基礎上發展經濟,使生態經濟原則體現在不同層次的循環經濟形式上。
循環經濟在發展理念上就是要改變重開發、輕節約,片面追求GDP增長;重速度、輕效益;重外延擴張、輕內涵提高的傳統的經濟發展模式。把傳統的依賴資源消耗的線形增長的經濟,轉變為依靠生態型資源循環來發展的經濟。既是一種新的經濟增長方式,也是一種新的污染治理模式,同時又是經濟發展、資源節約與環境保護的一體化戰略。循環經濟與生態經濟推行的主要理念是:
第一,新的系統觀。循環經濟與生態經濟都是由人、自然資源和科學技術等要素構成的大系統。要求人類在考慮生產和消費時不能把自身置於這個大系統之外,而是將自己作為這個大系統的一部分來研究符合客觀規律的經濟原則。要從自然-—經濟大系統出發,對物質轉化的全過程採取戰略性、綜合性、預防性措施,降低經濟活動對資源環境的過度使用及對人類所造成的負面影響,使人類經濟社會的循環與自然循環更好地融合起來,實現區域物質流、能量流、資金流的系統優化配置。
第二,新的經濟觀。就是用生態學和生態經濟學規律來指導生產活動。經濟活動要在生態可承受范圍內進行,超過資源承載能力的循環是惡性循環,會造成生態系統退化。只有在資源承載能力之內的良性循環,才能使生態系統平衡地發展。循環經濟是用先進生產技術、替代技術、減量技術和共生鏈接技術以及廢舊資源利用技術、「零排放」技術等支撐的經濟,不是傳統的低水平物質循環利用方式下的經濟。要求在建立循環經濟的支撐技術體繫上下功夫。
第三,新的價值觀。在考慮自然資源時,不僅視為可利用的資源,而且是需要維持良性循環的生態系統;在考慮科學技術時,不僅考慮其對自然的開發能力,而且要充分考慮到它對生態系統的維系和修復能力,使之成為有益於環境的技術;在考慮人自身發展時,不僅考慮人對自然的改造能力,而且更重視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能力,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第四,新的生產觀。就是要從循環意義上發展經濟,用清潔生產、環保要求從事生產。它的生產觀念是要充分考慮自然生態系統的承載能力,盡可能地節約自然資源,不斷提高自然資源的利用效率。並且是從生產的源頭和全過程充分利用資源,使每個企業在生產過程中少投入、少排放、高利用,達到廢物最小化、資源化、無害化。上游企業的廢物成為下游企業的原料,實現區域或企業群的資源最有效利用。並且用生態鏈條把工業與農業、生產與消費、城區與郊區、行業與行業有機結合起來,實現可持續生產和消費,逐步建成循環型社會。
第五,新的消費觀。提倡綠色消費,也就是物質的適度消費、層次消費。是一種與自然生態相平衡的、節約型的低消耗物質資料、產品、勞務和注重保健、環保的消費模式。在日常生活中,鼓勵多次性、耐用性消費,減少一次性消費。而且是一種對環境不構成破壞或威脅的持續消費方式和消費習慣。在消費的同時還考慮到廢棄物的資源化,建立循環生產和消費的觀念。
最新的了。費勁啊!!精選, 抄襲者必定嚴加追究%, 後果自付! !我敢保證一定很好聽!!!樓主聽下吧。好聽記得加分哦! 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