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粉絲經濟是什麼怎麼創收呢
粉絲經濟是互聯網思維當中屬於會員制的范疇。常見的有微博粉絲,微信公眾號粉絲,博客粉絲,頭條號,企鵝號粉絲。通過某一方面的內容 為介質形成的一種圈子,在一個圈子內的個個粉絲在平台上互相交流 共同的愛好從而形成一種特有的文化現象。內容提供方和粉絲之間通過平台進行互動,實際上就形成了一種鬆散的會員制。也就是成為我的會員就可以看到我提供的內容。以提供內容為核心從免費提供內容,逐漸過度的收費提供內容就是粉絲經濟。明星,博主,公眾號等等的粉絲都採用會員制的組織方式,這樣的形式就很容易理解粉絲經濟的問題。
Ⅱ 社群營銷:粉絲經濟下實體店的新零售之路
古有「挾天子以令諸侯」,今有「挾大咖以吸引眼球」,在當下粉絲經濟時代,似乎誰掌握了粉絲,誰就能掌控這個時代,無論是品牌還是個人都在打造或者提高IP知名度,並將其轉化為經濟效益。
作為零售實體店也要意識到粉絲經濟和互聯網關系,粉絲越多,實體店產品或服務就會被越多的人知道,知名度也越大,那麼產品或服務就會越受歡迎,實體店可以線上線下結合,打造互聯網時代下的粉絲經濟。
實體店可以利用平台,通過某個興趣點聚集粉絲,通過實體產品或者服務,建立產品與客戶關系,來滿足消費者心裡需求,讓用戶在體驗了與產品之間的互動之後,回歸到產品本身,讓實體店在目標群體中樹立口碑。
隨著「新零售」概念的提出,很多企業都開始研究,如何用「新零售」來更新和改造自己當下的業務。隨著大數據技術的快速發展,更多的新零售模式應運而生,在此背景下社群新零售抓住了用戶的痛點和需求。
移動社群徹底突破了空間和時間限制,人們可以隨時隨地交互應用,為人與人之間交互提供全面便捷的服務和體驗,滿足了消費升級背後人性的六大需求。社群同時也是每個品牌與用戶溝通最短的路徑,成本最低,效率最高,尤其是信任的建立為銷售者贏得了無限的商業機會和想像空間。
實體店面臨的處境
1)分流: 電商的沖擊 , 客人被互聯網分流,導致到店客數銳減。
2)競爭: 差異化同行競爭優勢不足,實體店因為有地理上的限制,導致同一個地區的市場被對手分食。
3)成本上升: 相對幾年前,實體店人工成本以及門店租金,兩大成本的顯著上升。而毛利率並無法同步增加,以至實體店經營陷入困境。
從賺錢公式上看,盈利=單價*流量*轉化率, 實體店想要盈利就要做相應的改變。
1 )增加新客: 增加消費場景,擴大客戶接觸的機會,吸引更多客戶。
2 )提高消費頻次: 不斷地激活老客戶,增加來店次數。
3 )降低成本: 運用新的技術,例如創造無人化的門店環境,或是減少人員需求。
4 ) 轉變思維 : 要有用戶思維,聚焦點由產品,市場轉移到用戶身上,用心滿足用戶需求,消解用戶痛點。
對於實體店而言,會員制是強化實體店與消費者的一個重要的紐帶,同時也是培育粉絲,實現客戶價值的重要途徑。
而社群就是一個天然的場,一方面可以聚集新的粉絲,另一方面可以與會員建立或者重啟關系,社群里我們可以與會員多頻次互動,對於已購買過一次的消費者,我們可以想辦法與之建立會員關系,對於潛在的消費者,可以想辦法讓他來消費,並將其吸納為新的會員。通過社群營銷,為客戶提供價值,服務,不僅可以把用戶重新激活,而且可以提高用戶的粘性。
社群運營過程中我們也能更好的發現用戶需求,通過對數據的收集整理,對問題進行分類,針對不同的特定細分,更有針對性的做營銷活動。作為粉絲經濟的一種經營手段,社群化程度越高,對品牌的理解與傳播滲透力就越強。
從目前的趨勢看,店+社群將是實體店的標准配置。有店就必須要有社群。可以沒有店,但是有社群照樣可以賣貨。但是,如果實體店沒有建立相應的群,沒有做好相應的社群運營可能就會存在非常大的問題。
社群就是鏈接器 :它能幫助實體店、終端建立用戶連接。現在我們的用戶已經是一種移動化的、社群化的生活方式,企業的營銷就必須要藉助這些移動化的手段去建立與用戶的有效連接。簡單說就是用戶在哪裡,營銷必須要在哪裡。
通過群,藉助相關的社群營銷組合,通過這種在線化的鏈接方式去激活用戶,最終是產生營銷放大器的效果。目前看,其他的營銷手段都不會產生這樣的放大效果。如果把社群和公眾號結合起來運作,那麼一定會產生更好的效果。
社群空間站就是打造一個社群新零售的平台,我們就是一個鏈接器,來服務於中小企業,實體店,創業者。如果與我們鏈接平台將會從以下幾個方面為企業,實體店賦能。
1、生態流量賦能系統 2、生態企業賦能系統 3、生態盈利賦能系統 4、生態文化賦能系統 5、生態運營賦能系統 6、生態新商學賦能 系統用全方位的維度和視角徹底為你解決系統問題。
社群空間站早已啟動千城萬站計劃,布局組建全國各地社群,使線上線下人與人能夠聚合。
並將各個領域,各個行業垂直細分,如以企業家為群體的企業傢俱樂部,創業者為群體的創業聯盟,學習者為群體的讀書會……讓人與世界的連接變得簡單,一觸即達。
同一群人,站在同一個維度,用同一種方式,搶奪同一批客戶,生意只會越來越難做。用過時的賺錢方法,來做今天的生意,錢越來越難賺。
當你還在絞盡腦汁思考如何縮小成本,提高利潤的時候,別人已經不要錢,白送了!
當你還冥思苦想找各種渠道去鋪貨的時候,別人已經坐在家中數錢了!
傳統商業是把1種產品賣給1000個顧客,而社群營銷是鎖定1個顧客賣他1000次,而未來商業是1個顧客幫你轉介紹1000個顧客!未來市場的競爭不再是產品與產品之間的競爭,而是模式與模式之間的競爭。
如果你還意識不到這點,那麼今後的生意只會越來越難。
Ⅲ 對於粉絲經濟的看法作文
粉絲經濟泛指架構在粉絲和被關注者關系之上的經營性創收行為, 是一種通過提升用戶黏性並以口碑營銷形式獲取經濟利益與社會效益的商業運作模式。以前, 被關注者多為明星、 偶像和行業名人等, 比如, 在音樂產業中的粉絲購買歌星專輯、 演唱會門票, 以及明星所喜歡或代言的商品等。現在, 互聯網突破了時間、 空間上的束縛, 粉絲經濟被寬泛地應用於文化娛樂、 銷售商品、 提供服務等多領域。商家藉助一定的平台, 通過某個興趣點聚集朋友圈、 粉絲圈, 給粉絲用戶提供多樣化、 個性化的商品和服務, 最終轉化成消費,實現盈利。
誕生
粉絲經濟的概念最早產生於六間房秀場,其草根歌手在實時演藝過程中積累了大量忠實粉絲,粉絲通常會通過購買鮮花等虛擬禮物來表達對主播的喜愛,在節日和歌手生日等特定時期禮物的消費尤為活躍,據統計秀場的ARPU值最高可達1,000元人民幣。
粉絲經濟概念的產生為音樂、影視等娛樂行業指明了客戶所在,區分客戶和用戶,並差異化地對這兩個群體服務正在被業內人士普遍關注,行業期待粉絲經濟的提出可以改變近年來收入低迷、新人和新作品匱乏的現實。
粉絲特徵
「粉絲」,即(運動、表演藝術或某名人的)熱心追隨者或支持者。從社會學角度看,「粉絲」就是一種特殊的社會群體,它具備社會群體的一般特徵:
①有明確的成員關系。
②有持續的相互交往。
③有一致的群體意識和規范。
④有一定的分工協作。
⑤有一致行動的能力。
這一社會群體是「『固定的,有規律的,情緒性的投入一個流行故事或文本』。文本來自書本、電視劇、電影或音樂的形式,或者是體育或流行符號皆可」。從廣義層面上看,「粉絲」是指一部分對特定話題有較大興趣的人;從狹義層面上看,「粉絲」不僅僅是對這些話題有濃厚的興趣,而且對其有較為深入的了解。
中國概況
改革開放後我國出現了廣義的「粉絲」。比如鄧麗君迷。但那時還沒有商業色彩,更不能稱之為形成「粉絲經濟」。事實上「粉絲經濟」的發展速度與大眾文化的商品化速度是一致的。中國「粉絲文化」和「粉絲經濟」發展於上世紀90年代後期,當時的「追星族」有較強的自發性。但是缺乏計劃性和組織性;而如今的「粉絲」則呈現出職業化趨向。其有計劃、有組織,專業化程度較高,甚至逐漸形成「粉絲」產業。而這正是隨著近幾年各種選秀節日的發展而出現的,比如湖南衛視的「超級女聲」節目。現在的「粉絲」是一群特殊的大眾文化接受者,年齡較為集中在15~31歲,女性較多,他們以異乎常人的熱情投入於他們所傾慕或崇拜的特定個人(明星、名流)、節目/作品(電影、電視、音樂作品)、團體(流行樂團、球隊)等,雖然不一定有很強大的購買能力,但其為偶像消費的沖動卻很驚人。
2006年,當各類選秀節目落下帷幕後,廣電總局發展研究中心對上海東方衛視「加油!好男兒」、「我型我SHOW」、「創智贏家」、「舞林大會」叫板真人秀進行的調研報告顯示,這四檔真人秀的各環節價值超過38億元,對社會經濟的總貢獻達到76.89億元。我型我秀」和「加油!好男兒」兩個選秀節日的簡訊投票總共有1600萬條之多,「粉絲」不僅僅是一支龐大的消費群,同時也是一支具有潛力能量的經濟力牆。2006年11月6日,全球首個以「粉絲」為主題的節慶正式在中國創證推出.主辦者明確宜稱「粉絲節」的目的。就是為了孕育「粉絲」健康文化,撬動—個潛力巨大的「粉絲產業」,形成一種新興的「粉絲經濟」。
粉絲經濟概念的產生為音樂、影視等娛樂行業指明了客戶所在,區分客戶和用戶,並差異化地對這兩個群體服務正在被業內人士普遍關注,行業期待粉絲經濟的提出可以改變近年來收入低迷、新人和新作品匱乏的現實。
Ⅳ 從「參與感」看小米的粉絲經濟
2 天時間,看完了「參與感」,作者黎萬強,小米的聯合創始人。借著創始人的第一視角,算是對小米有了近距離的了解。
書是 2015 年出版的。現在已經過去兩年了,媒體對小米的評價也有了變化,開始懷疑小米營銷模式的可用性。結合現狀,看這本書,能看到小米業務發展的邏輯,以及後來的變化。
1
書的主題的是「參與感」。看到書名時,我以為全文是以參與感為主線,以營銷為主題來講的。全書總共有 6 個篇章,每篇相對比較獨立,參與感並沒有貫穿所有篇章。
其中的主線是:參與感篇-產品篇-新媒體篇,剩下的三篇作為補充,來講小米在營銷上的做法和思考。時間不多的朋友,可以看前面的三篇。
我對參與感的理解的就是:做好「產品」+「營銷」,也就是粉絲經濟。
上面是書中插圖,雷軍的七字訣。整個書講的內容都有涉及到上面部分,我的感覺要比參與感多得多。
我對書的理解是以用戶中心,面向用戶去做產品,如下圖。
一邊是產品,一邊是用戶。小米藉助互聯網,社會化媒體與用戶建立傳播渠道。用戶購買和使用產品,小米提供服務,從而在產品與用戶之間建立了關系。品牌是小米對自身產品的定位,為哪些用戶提供產品?他們的需求是什麼樣?為他們提供什麼樣的服務。
以上對應關系就是:產品 - 產品篇,渠道 - 新媒體篇,品牌(定位) - 品牌篇,服務(用戶關系)- 服務篇。設計是產品的一部分,設計篇是對產品篇的豐富篇。最後進行聚焦提煉,就是參與篇。
從產品的構思到送到用戶手裡,這中間產品需要經歷很多的重要流程。小米的創新之處有:
開放重要環節。將產品設計,營銷活動等環節開放出去,讓用戶參與進來,幫助產品的改進和傳播。從而加速產品從公司到用戶觸達速度。
快速迭代。傳統手機系統迭代速度是半年或一年,而小米每一周都會迭代優化,這也是保障用戶參與的前提。
從產品層面來看,雷軍的七字訣像是道法,比較抽象,告訴你互聯網的戰鬥法則。「參與感」的三三法則是術,比較具體,教你在產品營銷怎麼做。
2
書中部分觀點提取:
「爆品」產品戰略。產品規劃時要考慮做到某一個品類的第一。資源分散會導致參與感難以展開,通過聚焦形成規模效應。
社會化媒體路線。小米是第一個專注互聯網用戶的品牌,營銷通道不斷地嘗試和擴展:論壇 - 微博 - QQ空間 - 微信。論壇是最早建立核心用戶,沉澱老用戶的;微博和QQ空間主要用來做口碑傳播;微信主要用來做客服。在營銷上小米做到了,用戶在哪裡,我們就是哪裡。
口碑。在七字決中,「口碑」處於中心位置,產品的「專注」,「極致」,「快」最終都是指向它。雷軍在一次訪談中以海底撈舉例,口碑就是超預期。做超預期,太難了。在這事上,大家對蘋果已經多少年沒感覺了,但這不影響它是一直賣得好。
有的產品好,傳播一般,口碑好。有產品一般,傳播好,口碑也好。口碑就是產品+傳播。產品是前面的1,營銷就是後面的0。
設計。設計是產品的一部分,產品包含設計,設計服務於產品。好用 > 好看。先有好用,才有好看。
活動產品化。把活動的整個過程看作一個產品,其中的流程相當產品的功能或模塊,對其中的流程進行不斷地優化和改進。比如說,通過策劃把購買活動做成話題,為產品導入流量,將原本單向的購買行為變成了很有參與感交互性的活動。
產品活動化。運用運營思維,把活動的環節植入設計成為產品的功能。比如說,MIUI 的每周設計公告都有視頻教程,用戶看完視頻後可以引導去論壇交流;系統升級重啟後也會引導用戶去微博炫耀分享最新版本的體驗。
讓用戶激勵團隊。建立平台,讓整個團隊進來,直接面對用戶。一線產品經理和開發工程師面對用戶,才能抓住用戶需要什麼。開發團隊面對的不再是冰冷的數據報表,用戶面對的也不是單調的更新日誌。
定位。用戶做選擇時,會先選品類,再選品牌。小米做所有產品,會先考慮品類邏輯。做手機時,開創新品類:互聯網手機。做電視,也是開創新品類:年輕人的第一台電視。
品牌調性。每個品牌都有自己的調性。很多公司品牌傳播會犯兩個錯誤:講「我是誰」不講真話,搞高大上的概念。沒講明白「我是誰」,搞跨品牌合作,所謂的明星策略都是假大空。
忠誠度。互聯網產品強調工具化價值,忠誠度很難建立。粉絲文化就是看你的品牌有多少忠誠的用戶。小米是做忠誠度,再做美譽度,然後是知名度。
線下引爆參與感。做「爆米花」線下活動,全程讓用戶參與 。官方每年組織幾十場見面會,用戶自發組織的五百多場同城會。用戶在論壇里投票決定在哪個城市舉辦,有多少用戶參與表演。
和用戶做朋友。開放做產品做服務的的運營過程,讓用戶參與進來。和用戶做朋友就是和用戶一起玩,不做形式化的用戶調查或高大上的發布。
3
小米帶來的是思維框架和方式的沖擊。以前大家都是按傳統的套路來打,新時代來了,突然有人不按常規出牌,做得還風生水起,禁不住感慨,還有這種玩法。
早期的手機市場亂世混戰狀態,現在活下來的都是高手,競爭也達到白熾化程度。小米早期堅持以盡量少投放廣告,不做廣告,不找明星代方廣告。現在線下店面也開始做了,線下廣告也投了,代言的明星也換了好幾個了。面對市場的變化,小米也都積極地做了改變和快速響應。
小米的營銷方式也是在大量的試錯中走出來的。快速地試錯,就能快速地糾正。
小米產品的核心基礎是性價比。劉德在接受王自如的采訪中提過,性價比是小米產品的基礎,這一點不會變。
看到別人寫的,也要看到沒寫的。哪些能為我所用,哪些並不能為我所用,雖然講的好。如果不適用,但能給我帶來啟發,也是有意義的。
小米的營銷雖好,但並不適用所有的互聯網產品。抄作業的方式肯定是行不通的。從創業起,小米都是不愁資源和資金的。那些只做純軟體產品不一定玩得轉,即使做硬體也未必行得通。手機可玩性高,能吸引用戶參與設計,換其它產品能不能這樣做,是另一回事。
從產品的屬性出發,找到自己的優勢之處,充分打通產品到用戶的通道。從產品設計到用戶手上,配合產品,需要經歷哪些業務活動。在活動的每一個環節里,哪些點有改進之處:可以讓用戶參與進來,了解他們的喜好,和他們做朋友,做出他們想要的產品。
反觀在提升自己做的產品上,我可以做哪些改變?不是在談需求時,腦子里說著以用戶為中心,嘴上說從用戶角度出發。還有的是,在產品通往用戶的路上,是不是在持續創造價值。這也是「參與感」帶給我的啟發。
另:
很多人都會好奇,小米作為手機公司,為什麼做了那麼多周邊產品呢?劉德是小米的生態鏈負責人,他在王自如的采訪中解釋了其中的邏輯。
Ⅳ 粉絲經濟是什麼意思
10年前,寫博客的那群人積累了很多粉絲和關注者,後來博客淘汰了,他們帶著粉絲遷移到公眾號,又隨著環境的變化帶著粉絲遷移到自媒體、短視頻和直播。
眾所周知,古代打仗主要為了增加土地、城池和人口。
現在也一樣,用戶粉絲就是你的人口,比如帶5000萬人口到月球、木星到火星,不論環境怎麼變,你都餓不死。
不論線上還是線下,沒有任何一個行業、平台和項目是永恆不變的,它們時時刻刻都在變化,但是我們只要抓住用戶發現需求就能順勢而為,然後根據需求開展生意。
以上就是粉絲經濟的意義。
Ⅵ 粉絲經濟中的粉絲生命周期
粉絲生命周期是指其粉絲從關注到流失的生命期。它對一切粉絲商業的價值評估、戰略導向、未來發展趨勢——或許也是顛覆性的改變。
粉絲生命周期的主要關聯因素有以下幾個:
1、內容屬性:工具(資源)屬性>社交屬性>泛娛樂屬性
2、用戶認知水平:用戶認知水平越高,其粉絲生命周期越短,多數娛樂產品的成功是基於大眾的愚為前提。
3、內容深度:如果定位為「有深度」,相對來說做內容比較艱難坎坷,可是同質化的內容競爭也是異常慘烈的。所以在這個角度上的定位是,既要腳踏現在,也要眼觀未來。
4、內容成長速度與用戶自然成長速度之差:當內容增長速度略大於用戶自然成長速度時,用戶對內容會感覺比較有趣,感興趣。所以當內容成長速度大於用戶自然成長速度時,粉絲生命周期會增長,反之則會降低。
5、開銷用戶的程度:什麼是開銷用戶呢?就是消費用戶的行為,比如推銷了低於用戶期望的產品,或者傷害了粉絲的利益,推出了大量低質量同質化的內容等行為都是開銷用戶的行為。開銷用戶的程度越高,粉絲的生命周期越短。
提升粉絲生命周期的三大方向:
工具化:增加工具的內容;
社交化:增加社交的屬性;
內容「有機」化:內容持續蛹變,做略高於用戶的認知水平的內容。
Ⅶ 近幾年出現一些粉絲經濟亂象,你覺得最大責任方在誰
幾個月的時間內就有幾個頂流的明星涼涼了,也揭露出了許多飯圈的亂象、粉絲經濟亂象。造成粉絲經濟亂象,我覺得最大的責任方是資本。
一、資本的推動,資本賺的盆滿缽滿
粉絲經濟亂象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有資本在後面推動。資本發現了流量紅利的好處,這個時候就開始出現了各種選秀節目、明星打榜等。在很多綜藝節目裡面,我們就可以看到資本去用輿論去誘導這些青少年粉絲,告訴她們如果喜歡自己的愛豆,那麼你就去支持愛豆,為愛豆花的錢越多,那麼你就越愛愛豆。通過這種方式資本收集了大量的資金,一波一波的割韭菜,最後這些資本賺的一個個盆滿缽滿。
只有改變這些“圈”,才能夠讓青少年的身心更加的健康,不會受到飯圈、游戲圈等這些不良文化圈的影響,治理各種圈的迫在眉睫。
Ⅷ 粉絲經濟的特點有
定義
粉絲經濟泛指架構在粉絲和被關注者關系之上的經營性創收行為,被關注者多為明星、偶像和行業名人等。
《粉絲力量大》作者,張嬙對粉絲經濟的定義為:「粉絲經濟以情緒資本為核心,以粉絲社區為營銷手段增值情緒資本。粉絲經濟以消費者為主角,由消費者主導營銷手段,從消費者的情感出發,企業借力使力,達到為品牌與偶像增值情緒資本的目的」。
誕生
粉絲經濟的概念最早產生於六間房秀場,其草根歌手在實時演藝過程中積累了大量忠實粉絲,粉絲通常會通過購買鮮花等虛擬禮物來表達對主播的喜愛,在節日和歌手生日等特定時期禮物的消費尤為活躍,據統計秀場的ARPU值最高可達1,000元人民幣。
粉絲經濟概念的產生為音樂、影視等娛樂行業指明了客戶所在,區分客戶和用戶,並差異化地對這兩個群體服務正在被業內人士普遍關注,行業期待粉絲經濟的提出可以改變近年來收入低迷、新人和新作品匱乏的現實。
粉絲特徵
「粉絲」,即(運動、表演藝術或某名人的)熱心追隨者或支持者。從社會學角度看,「粉絲」就是一種特殊的社會群體,它具備社會群體的一般特徵:
①有明確的成員關系。
②有持續的相互交往。
③有一致的群體意識和規范。
④有一定的分工協作。
⑤有一致行動的能力。
這一社會群體是「『固定的,有規律的,情緒性的投入一個流行故事或文本』。文本來自書本、電視劇、電影或音樂的形式,或者是體育或流行符號皆可」。從廣義層面上看,「粉絲」是指一部分對特定話題有較大興趣的人;從狹義層面上看,「粉絲」不僅僅是對這些話題有濃厚的興趣,而且對其有較為深入的了解。
Ⅸ 微博簽約自媒體,個人自媒體,金V盈利將怎麼玩轉粉絲經濟
一般的自媒體在粉絲達到一定的量之後就能去通過一些廣告發布等形式進行變現操作了!但是前提的是你的粉絲必須保持一定的活躍度,如果你有100萬粉絲,實際上互動量和閱讀量都是寥寥無幾,那就證明你這個自媒體根本就沒有價值,因此也不存在能接到一些廣告發布的服務了!
一:讓你的自媒體所發出的聲音傳遞到你的客戶耳朵中去,這樣就會有客戶主動來找你,而不存在你去找客戶了,這里邊有一個小技巧就是你定位自己的自媒體是哪個領域,就往領域去發展,跨界往往成效較慢。
二:主動的尋求一些客戶合作,前期可以稍微的放低一下自己的姿態,慢慢的合作客戶多了,有了成功的合作案例,那麼在行業內你的知名度也就自然而然的高了。
三:不是所有的廣告都能接,一定要注意刷選客戶,別讓客戶毀掉你辛苦建立起來的名聲,盡量的軟植入廣告,太硬的廣告往往會讓粉絲不容易接受!
Ⅹ 粉絲經濟是什麼為什麼越來越多明星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