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三國魏晉南北朝經濟上的成就
三國兩晉南北朝經濟發展成就:
第一,南北經濟趨於平衡。江南迅速開發,中原發展相對緩慢。黃河流域是中國經濟發展的中心,秦漢時期,南北方經濟發展差距很大。到魏晉南北朝時期,由於大規模的戰亂多發生在北方並且時間持續很長,使得北方經濟遭到嚴重破壞。而南方則相對穩定,使得南方經濟得到迅速發展。這樣南北經濟開始趨於平衡,以北方黃河流域為重心的經濟格局開始改變。
第二,士族庄園經濟和寺院經濟佔有重要地位。由於士族制的發展和統治者崇信佛教,導致地主庄園經濟和寺院經濟惡性膨脹,造成土地和勞動力的大量流失。
第三,商品經濟總體水平較低。由於戰亂,不少城市遭到嚴重破壞,加上南方剛剛開發,商品經濟發展緩慢。
第四,各民族經濟交流加強。由於民族融合的加強,魏晉南北朝時期各民族之間的聯系密切,並逐漸融合為一體。各族相互學習,取長補短,促進了經濟的恢復和發展。同時也為隋唐時期的繁榮奠定了基礎。
Ⅱ 三國鼎立的局面形成後,三國的統治者各自是怎樣發展本國的經濟的
三國時期的經濟都是以農業為主,也都很重視,除此以外:
魏國:魏國的土地較多,一直注重屯田,三過中魏國的農業最好.礦產較多冶煉技術較高.
蜀國:絲織在當時比較發達.
吳國:水路交易及造船發達.
Ⅲ 三國時期經濟發展的特點是什麼
三國時期的經濟探索之貨幣政策 東漢末期,土地兼並嚴重,農民失去了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終於爆發了全國性的農民起義,一時間,狼煙四起,餓殍遍野,經濟也已經到達崩潰的邊緣,農民不能回到土地上,物質資源極度匱乏,人們都只能過著採桑捉魚曹魏人口最多,墾荒的面積最廣,這正是當時三國中以曹魏實力最強的原因。曹魏推行屯田制,組織流民耕種官田。這使得恢復社會秩序,增強曹魏實力。曹魏重視農業的另一實證是其大興水利,其工程的規模和數量在三國中首屈一指。曹魏建置大型官營手工業作坊,發展手工業生產。鄴、洛陽等貿易城市,商業經濟發達,和海外有貿易往來。此外造船業、陶瓷業、絲織業、制鹽業等等也都十分發達。值得注意的是曹魏一直無法擺脫實物交易的經濟模式,少數幾次的貨幣改革嘗試都以失敗收場,這可能與其國土內缺乏大規模的銅礦礦山作為基礎有關。
蜀漢土地肥沃,物產豐饒,東漢末年遭受的戰亂也較中原為輕。214年,劉備入蜀後,巴蜀地區財政混亂,劉巴提出鑄直百錢,平衡物價,解決問題。當中五袱鄲摧肺詆鍍搓僧撣吉銖錢與直百錢並用,為犍為郡所鑄,從中知道蜀鑄錢不只在一地,而蜀錢終三國一代也一直是蜀國重要的輸出品,甚至連魏國都大量流入跟通行。諸葛亮又派人整修和護理都江堰,保障農業灌溉。蜀漢的手工業以鹽、鐵和織錦業等最為發達。所以蜀錦能遠銷吳、魏二國,諸葛亮亦認為蜀錦為支持國家的重要物資。而南中金、銀、丹、漆、耕牛、戰馬等貢品,令蜀漢軍費有所供給,國家富裕,首都成都也是當時的商業都市之一。
孫吳所處的江南,社會經濟起步較晚,在三國時還是人口稀薄之地。然而由於這里戰亂較少,使得北方人民大量遷居,帶來先進生產技術和勞動力。孫權登位後設置農官,實行屯田制,江南地區的農業生產和社會經濟得到發展。紡織業方面,江南以產麻布出名。三吳出產「八蠶之綿」,諸暨、永安一帶所產絲的質量很高。冶鑄業以武昌(今湖北省鄂州市)為最發達,孫權曾在開采銅礦,打造兵器。由於地處江南及海邊,吳國在造船和鹽業都相當發達,海上貿易亦有所興起。漢末三國戰爭不斷,使得中國人口急劇下降,經濟嚴重受到損害,因此三國皆重視經濟發展,加上戰爭帶來的需求,各種技術都有許多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