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薛兆豐經濟學講義》讀後感
鏈接:
㈡ 《經濟學是本故事書》讀後感
本書主要通過一個個耳熟能詳的故事,將經濟學的基本知識以一種通俗易懂的方式詮釋。主要從人生、競爭、管理、經營、人事、國際經濟等幾個方面來分解經濟學知識。無論是對企業運營,還是人生經營,都有著重要的指導作用。退避三舍——做個理性經濟人晉文公是春秋五霸之一,他在成為晉國的君主之前曾經在外流浪了十九年,受盡了磨難。在他還是個小夥子的時候,他的父親晉獻公就聽信小老婆的讒言派兵追殺他,沒有辦法他只好帶著身邊的人逃到了翟國。這是自己母親的國家。他在翟國呆了十二年,由一個青年人變成了一個中年人。後來他的父親晉獻公去世後晉國發生內亂,大臣們殺死了繼位的國君,然後派人到翟國請求他回國擔任國君,晉文公覺得國內情況不明沒有同意。於是晉國的大臣就迎接他的弟弟夷吾做了國君,就是晉惠公。晉惠公做國君後馬上派人到翟國刺殺晉文公,晉文公事先得到了消息,便帶領身邊的人離開翟國,踏上了流浪之路。他們先逃到了衛國,可是衛文公卻沒有禮遇他,這時他們的糧食、錢財都已經用完了,過著飢寒交迫的生活。在一個叫五鹿的地方,晉文公放下架子向衛國的農夫乞討食物,可農夫只給了他一塊土。晉文公非常生氣想打農夫,但是被大臣狐偃勸住了,狐偃覺得土是上天的恩賜,於是他們把土裝在車上帶走了。後來他們一行人來到了齊國,受到了齊桓公的殷勤招待。齊桓公看到晉文公不是一般人,怕他對自己的子孫不利,就把齊國宗室的女子嫁給了晉文公,希望以此拴住他的心。後來齊桓公病逝,他的兒子為了爭奪國君之位而互相攻伐,於是齊國大亂。晉文公等人又離開齊國來到曹國,可是曹國的國君曹共公侮辱了晉文公,這讓晉文公懷恨在心。晉文公又到了宋國,宋襄公對他很好。可是到了鄭國時鄭文公卻對他非常不好,無奈他又離開鄭國來到了楚國。楚國的國君楚成王一聽說他來了,馬上親自遠迎。然後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晉文公就像回到了自己家一樣。有一天楚成王在宴會上問晉文公:「您有朝一日回到晉國做了國君,該怎麼報答我呢?」晉文公思考了一會兒回答說:「我如果真的能返回晉國都是因為您的幫助。倘若晉國和楚國有一天在戰場上相遇,我一定會退避三舍,以此報答您的厚恩。」楚成王聽了之後沉默不語,楚國的大將子玉卻對晉文公的回答很不滿意,他覺得晉文公將來必是楚國的大敵,要求楚成王藉此機會殺掉晉文公,可是楚成王沒有同意。在這個時候,晉國的情況發生了改變,晉惠公病死了,他的兒子晉懷公從秦國逃走,回到了晉國。秦穆公對晉惠公、晉懷公父子倆的所作所為很不滿意,於是決定支持晉文公回晉國當國君。晉文公聽到這個消息後非常高興,就帶著自己的人離開楚國來到秦國,得到了秦穆公的厚待,並且秦穆公還將自己最喜愛的小女兒嫁給了晉文公。隨後晉文公在秦國軍隊和本國大族的支持下打跑了自己的侄子晉懷公,回晉國做了國君。晉文公即位後積極整頓內政,發展生產,晉國漸漸地強盛起來了。實力壯大後,晉文公也想像齊桓公那樣做中原的霸主。機會很快就來了,周天子周襄王被自己弟弟和一些大臣聯合狄人發兵推翻了,他帶著幾十個人跑到了鄭國。他想讓諸侯派兵護送自己回京城,但是沒有人願意。後來他聽從大臣的建議,派使者請晉文公發兵護送他回京城(西周的都城洛邑)。晉文公覺得這是個樹立威信的好機會,於是他先是派兵打敗了狄人,殺死了犯上作亂的太叔帶和他的同夥,然後護送周天子周襄王回到洛邑。過了兩年後宋襄公的兒子宋成公跑來向晉文公求救,說楚國派大將子玉率領楚國和其他四個小國的軍隊進攻宋國,希望晉文公救救宋國。晉文公覺得這是個好機會,一來可以報答當年宋襄公對自己的恩情,二來可以打敗楚國,確立自己的霸主地位。但是楚成王也對自己有恩,他不好直接和楚軍對抗,所以就先發兵滅了依附於楚國的曹國和衛國,將他們的國君都俘虜了,也算是一雪當年的恥辱。楚成王聽說晉文公親自率領大軍前來,就不想和晉軍交戰,於是命令子玉撤退。可是子玉認為宋國馬上就可以拿下,不肯半途而廢,反而要求楚成王給他增派軍隊,楚成王雖然很生氣,但還是給他增派了少量軍隊。得到支援後的子玉馬上派使者到晉軍的大營,要求晉文公把曹國和衛國的國君放了,然後再商量議和的事。晉文公卻在暗地裡答應曹國和衛國的國君讓他們復國,但是要求他們必須和楚國絕交,曹國和衛國的國君一聽有復國的希望就都爽快地同意了。子玉收到曹國和衛國的絕交書後非常生氣,馬上拒絕了齊國和秦國這兩個大國的調解,決心和晉國一戰,於是齊國和秦國也都站在了晉國一邊。接下來晉軍在和楚軍的戰斗中首先退避三舍(向後退了九十里),實現了晉文公當年對楚成王許下的諾言,然後一舉擊敗了子玉率領的五國聯軍,子玉也在撤退的途中自殺。此戰之後楚國的力量被削弱,晉國的實力增強,晉文公也如願登上了霸主的寶座。從上面的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到,晉文公在十九年的流亡生涯中所做的事情大都非常理性。他在遭遇羞辱時並沒有像匹夫一樣奮起一擊流血五步,要是這樣的話中國歷史上也就不會有晉文公了。他在獲得厚待時也表現得不卑不亢,因此受到了很多人的尊重。晉文公回國當上國君後表現得更加理性,他並不因為自己遭遇了太多的苦難而急於享樂,而是奮發圖強,讓晉國變得強盛起來。他在沒有人願意派兵護送周天子的時候果斷派兵為周天子保駕護航,由此贏得了周襄王的感激。在面對楚國為首的五國聯軍時他所走的每一步同樣理性,可以說沒有一點差錯,最終將楚國打敗做了霸主。在經濟學中,我們把晉文公這樣做事理性的人稱為「理性經濟人」。理性經濟人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為了讓自己獲得最大的利益,可以說都是自私的,但他卻能在經營中取得極大的成功。因此我們在從事生產經營活動的時候一定要盡量理性一些,考慮清楚再行動,這樣自己就能取得成功,獲得最大的利益。
㈢ 《經濟學》讀後感1000字
寫作思路及要點:首先根據整體的內容作出一定的分析與判斷,然後再結合實際情況寫出自己的感想。
社會和家庭一樣,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位置,合適的社會分工才能決定合理的社會法則。資源的稀缺,使得資源日益的缺乏和緊張,更好的管理就顯得更為重要。於是具有稀缺性,社會不能分給每個人相同的東西和資源。
而經濟學就是來研究社會應該如何管理自己的稀缺的資源。而這樣的資源調配不是一家一戶能都辦到的,它需要千家萬戶一起才能分配。
「魚和熊掌不可兼得」是經濟學十大原理的第一條。在面臨取捨的時候,天下是沒有免費的午餐的,想要一樣東西只能用另一樣東西去換取。做目標的時候也是一樣的,目標與目標之間也要取捨平衡才能達到利益最大化。社會的取捨在於效率與平等之間。
效率是指社會能從稀缺資源中得到最多的東西。而平等是將這些資源的成果公平的分配給社會成員。所以政府對成功人士的支持更多。使得創造的財富或是資源不能平等地分在社會的每個人身上。只有意識到取捨的平衡性,才能做到合理分配蛋糕。
行動的成本比起制定目標的時候顯得模糊。而某種東西的成本是為了得到它所放棄的成本。為了在餐廳做兼職而放棄了上課,但在這其中的成本是上課所得到的知識和上課成本學費,而在餐廳吃飯的費用會比這兩樣高,所拿到的報酬會比這兩樣貴嗎?只有貴了的地方才是成本。
在經濟學中有一種叫機會成本,就是指為了得到某種東西所必須放棄的東西。所以,只有思考最合適的利益回報,再做決定。
㈣ 急求一篇 經濟學方面的書的讀後感
國富論
亞當斯密《對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以下簡稱《國富論》)一書從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各個不同側面詳細而嚴謹地論證了如何增加國民財富和促進經濟的發展繁榮。他採用了以微觀經濟分析為基礎的宏觀分析方法,綜合了人性論、法律與政治理論及經濟思想理論的分析視角,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經濟學理論體系。
由於《國富論》蘊涵了諸多的經濟學理論和實踐分析方法,並提出了經濟學原理機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研究價值和政策實施意義,本文僅對自身感興趣或自認為有特別價值和現實意義的部分理論進行表述和評點。為避免打破原書的邏輯思維結構和思想脈絡,本文以《國富論》(謝祖鈞、孟晉、盛之譯,國富論----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中南大學出版社,2004年3月第一版)所列章節目錄為序作以擇要。
(1)斯密認為,對工資勞動者的需求必須隨每一個國家的收入和資本的增加而增長。而沒有後者的增加,就不可能有前者的增長。而收入和資本的增長就是國家財富的增長。沒有國家財富的增長,也就不可能有對勞動力需求的增長。(第一篇,第八章,P56)在那個以農業為主導的時代,資本的增加引起社會資本總量的增加這一過程中,生產規模不斷擴大,勞動生產率得以不斷提高,使得整個社會對勞動力的需求總量在整體上大為增加。然而在知識經濟和信息社會,這種國家財富增長所引起的勞動力需求的增長的效果並不十分明顯,甚至還有減小的趨勢。同時,在我國存在著這樣的現象:在國民經濟持續高漲的同時(這里僅從數字可以說明,至於這個數字的准確性和可靠度則另當別論,但還是能夠得出經濟快速發展的結論的,只不過是程度不同而已),盡管有勞動力需求的大量增加,但國內的就業形勢卻日益嚴峻,失業人數逐年增加。當然,這其中有人口的增長快於經濟的增量、勞動力素質與就業崗位不匹配等其他方面的原因,但至少也說明斯密的這一理論沒有考慮到諸多的外生變數,需作進一步的改進,以使其更具代表性和說服力。
(2)斯密認為,資本在農村的利率總要比城市的高,這是由於農村金融市場規模不經濟、借貸成本高、資金市場供不應求等因素引起的。(第一篇,第九章)資本在農業方面雖然對社會貢獻最大(現在已不能絕對地說是最大,用比較大的說法也許更合適),但利潤比較小,因此對農業方面的資金投入總是不能得到滿足。因此,也就出現了農村發展的兩難:問題:一方面是農村建設的資金需求缺口趨於擴大,一方面卻是各種金融機構不願意在農村從事放貸業務。以斯密的思維,可以通過放寬農村金融市場的利率限制來發展農村業務,通過圍繞時常利率進行自由浮動的適度高利率來彌補各種借貸成本,最後通過競爭者對市場的爭奪逐漸回歸到利率的正常水平,這不失為當前解決建設新農村資金籌集困難的有效途徑,但在這個過程中要注意保持利率的適度高的水平,不然可能會因為高的利率帶來新的高風險,就適得其反了。另外,也可通過引導和規范而不是限制和取締各種非正規民間金融、加大政府財政支農力度等措施來解決農村市場的金融抑制。
(3)斯密認為,當一個人的資財,只能維持他幾天或幾個星期的生活時,他會很少考慮從這筆資材中獲取收入。他會盡可能地節約消費,希望依靠自身的勞動,能獲得一些收入來增補這筆資財。他的資財完全來自他的勞動收入。各國的窮苦勞動者大多過的這種生活。(第二篇,第一章,P187)斯密通過分析資財的額度和可支配期限將其界定為生產性和生活性支出兩部分,又將生活性支出按來源和用途細劃為三種類型。這樣,使我們對收入的認識逐步深化,更利於支配和使用不同類型的資財,為後來人們樹立了理財觀念和收支計劃提供了依據。
(4)斯密認為,一個為了消費而借貸的人很快就會破產,而借錢給他的人通常也會後悔自己的愚蠢。因此,為了這樣一個目的不論是借款還是貸款不管什麼場合高利盤剝是不可避免的,對於雙方均將不利。(第二篇,第四章,P233)既然借貸的人多為窮人,放貸的人會提高利率(如高利貸)來彌補這部分風險,但利率提高的同時又增加了還貸的風險。這樣就存在了一個悖論:不管是借貸者還是放貸者,雙方都存在利益的流失和各種風險,高利貸卻依然能夠生存下來。我認為原因是高利貸的存在包含了諸多不正當的經濟和社會行為,比如洗黑錢、黑勢力介入、借款者被迫從事違法犯罪現象等。
由於當前我主要涉足的領域是農村的金融問題,所以對《國富論》中與此相關的內容進行了拜讀和分析。第一篇和第二篇做了有選擇的精讀,第三篇是概要地閱讀,第四篇和第五篇僅作大致瀏覽,盡管殖民地部分斯密做了最為詳盡和精彩的論述,然而限於時間和篇幅,在此一一略過。上面的一些認識和觀點純屬我個人的意見,希望老師和學者能夠點出其中理解偏頗和謬誤之處,以期更好地理解這本經濟學的典範巨著。
㈤ 十八歲以後懂點經濟學讀後感(300字)
讀十八歲以後懂點經濟學有感
這本書是一本讓不懂經濟學的人易懂,總體的五句提問概括了整個內容,看後受益匪淺,對經濟有了一個換位的理解。
對於這五個提問:一:為什麼糧食大豐收時,老農也會愁上眉梢? 二:為什麼人民幣在不斷升值,變得更加值錢後反而又生新煩惱?三:從小我們就被教導要勤儉節約,可是為什麼現在得經濟學家卻號召人們消費?四:都說「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商場為什麼總是在運用各種促銷手段不惜降價銷售?五:有些產品質量一般,人們卻爭相購買;有的產品質量很好卻無人問津,這是為什麼?我有一個很深的體會,而對於理財和消費又有了新的觀點。
為什麼糧食大豐收時,老農也會愁上眉梢?糧食大豐收,賣糧食的人也多了,但是收購糧食的要的數量沒有那麼多,供方大於需求的時候,糧食價格必然會下跌,所以到最後,雖然糧食豐收了,但是因為糧食價格下跌,農民也賣不出好價格,最後可能反而比不上不豐收的年份 ! 根據供求關系理解,很簡單的。這句話讓我明白一個道理:物以稀為貴。
為什麼人民幣在不斷升值,變得更加值錢後反而又生新煩惱?因為人民幣升值,產生了兩個直接的後果:1,出口貿易受阻,進口增加; 2,外資熱錢瘋狂的投資。現在大量的外資進入中國,由於外幣不能直接在國內流通,所以要換成等直的人民幣,中央銀行為了平衡貨幣需求,就要大量印發人民幣供市場需求;由於中國市場上的物質和投資資產是基本固定的,錢卻突然多了很多,所以物價就不斷的大幅上漲。。。通貨膨脹直接影響國內人民幣的流通,錢不值錢了。所以美國出現很多銀行破產,也是這個直接的原因。
從小我們就被教導要勤儉節約,可是為什麼現在得經濟學家卻號召人們消費?刺激消費並不是說浪費啊,我覺得刺激消費主要還是用錢去投資,買保險,買股票,就是買車也是提高工作辦事效率,去賺更多的錢。存錢和消費都是為了賺更多的錢,這個消費對我明確的理解也是一種更好的理財。雙面的理財總比一方面要賺的錢多。
都說「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商場為什麼總是在運用各種促銷手段不惜降價銷售?降價不等於免費,而且不管是用什麼方式,為的都是提升整體的利潤,降價銷售可以聚焦更多的消費者,而每增加一個消費者,就會多一份購買,降價產品不過是一種吸引人的由頭,而且又可以宣傳商場,何樂而不為呢?對於經濟來說:這也是一種手段。
有些產品質量一般,人們卻爭相購買;有的產品質量很好卻無人問津,這是為什麼?這只是表象,原因有很多,但人跟人的需求點不一樣,每個產品只要抓著人的需求點,它就會大量的銷售,所以這跟產品質量沒有關系。關系就是需求,只要能滿足對方的需求,他就會購買。
通過這本書讓我明白了:合理的理財可以抵擋國家的通貨膨脹,存錢是為了以後更好的投資,消費是為了賺更多的錢,而工作要以人的需求為目的,這樣的銷售和買賣才是無人匹敵的。《物以稀為貴》收藏要以這個為標准,總體來說:學會了經濟學就學會了如何理財,如何賺錢。
㈥ 誰有《經濟學原理》讀後感
馬歇爾《經濟學原理》 讀馬歇爾《經濟學原理》有感 近日,在老師的推薦下,我閱讀了由阿爾弗雷德·馬歇爾所著的《經濟學原理》一書。 這本經濟學經典之作令我感悟頗深, 不僅豐富了我的專業課知識, 而且讓我對經濟學這門學 科有了更深入全面的了解。 阿爾弗雷德·馬歇爾近代英國最著名的經濟學家,新古典學派的創始人,劍橋大學經濟 學教授,19 世紀末和 20 世紀初英國經濟學界最重要的人物。其所著《經濟學原理》在西方 經濟學界被公認為劃時代的著作,也是繼《國富論》之後最偉大的經濟學著作,它闡述的經 濟學說被看作是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的繼承和發展。馬歇爾經濟學說的核心是均衡價格論, 而《經濟學原理》正是對均衡價格論的論證和引申。他認為,市場價格決定於供、需雙方的 力量均衡,猶如剪刀的兩翼,是同時起作用的。 由於初次閱讀經濟著作和自身專業知識水平有限, 我對書中的觀點理解的並不透徹。 但 還是能大概的了解《經濟學原理》的主要內容。 它以均衡價格為核心,分為消費論、 生產論、 交換論和分配論四大部分,包括緒論在內又可分為七篇,讀完每一篇我都會有所感悟。 序言。在我閱讀的這一版序言中,他闡述了本書的研究對象、范圍和方法,論述了邊際 分析的重要性和局部均衡理論的正確性。 導言篇。在該篇中,馬歇爾進一步論述經濟學的研究對象即「經濟學既是一門研究財富 的學問,也是一門研究人的學問。」強調心理因素對經濟生活的作用。 基本概念篇。這篇主要對財富、生產、消費、勞動等後面各篇所涉及的一些經濟學基本 概念進行了探討。 論需求及其滿足篇。 本篇馬歇爾主要闡述了其的消費理論, 在本篇第一章他就論述了本 書的主脈絡,即消費—生產—交換—分配。他的消費理論以研究慾望作為出發點,指出需求 是慾望的滿足,而這種滿足時可以用效用來衡量的。他還闡述了效用遞減率、邊際效用、市 場需求率、 需求彈性和消費者剩餘等微觀經濟學的重要概念和定律, 構建了微觀經濟學消費 論的基礎。 生產要素篇。馬歇爾在這篇里闡述了他的生產理論。他把生產要素分為土地、勞動、資 本和組織四類,並詳細論述了它們的供給變動規律。在對土地這一生產要素的論述中,他提 出了報酬遞減傾向規律。 通過對當時教育體制的分析, 他認為 「國家將教育當做是一種投資, 使大多數人擁有比通常能利用的大得多的機會,也會很有利。……能提高英國的生產力。」 他主要通過心理因素來分析財富,認為「儲蓄的動機是家庭情感」利息是延緩滿足的報酬。 同時也分析了利率與財富增長的關系。 在對工業組織的分析中, 馬歇爾提出了外部經濟和內 部經濟的概念,認為有效的組織能提高效率。在本篇的結尾,他還討論了報酬遞增傾向與報 酬遞減傾向的相互關系。 需求、供給與價值的一般關系篇。在本篇中馬歇爾闡述了其的交換理論,也即價值論— 均衡價格論。本篇是這本書的核心部分,也是馬歇爾理論的精髓。他把傳統經濟學的供給決 定論和邊際學派的需求決定論進行了有機結合,認為市場價格決定於供需雙方的力量均衡。 決定需求一方的力量是某一商品的邊際效用, 決定供給一方的力量是生產某一商品的邊際生 產費用。供求均衡形成均衡產量和均衡價格,並且這種均衡是穩定的。他進而引進了時間因 素,區分了暫時、短期、長期三種情況,認為時間長短不同,需求和供給方面對決定均衡價 格的影響是不同的。最後還研究了壟斷理論。 國民收入篇。這篇主要論述的是分配理論。馬歇爾以其在第四篇中論述的土地、勞動、 資本、組織(企業家才能)這四類生產要素為基礎,運用均衡價格理論來依次研究各個生產 要素,把分配問題轉為生產要素的各自的均衡價格問題。他將工資看作是勞動的均衡價格, 利息是利用資本的均衡價格, 利潤是企業家組織能力的均衡價格, 地租是利用土地的均衡價 格。在本篇的最後,他還探討了進步對價值總的影響及和生活標準的關系。 由此可見,作為現代西方經濟學的奠基之作的學術名著, 《經濟學原理》雖然博大精深, 但卻有非常完整的理論架構,分析層次分明。在序言中,馬歇爾就認為「本書仍然是一本經 濟學的入門書; 雖然不是在所有方面, 但也在某些方面類似於研究類似於研究經濟學的基礎 著作。 」 讀完這本書,我除了被它的清晰結構感染之外,還被它的內容所吸,從中受益匪淺。 《經濟學原理》無愧於現代西方經濟學的奠基之作,雖然出版於 100 多年前,但書中的 均衡價格理論以及關於需求和供給兩方面的分析, 至今仍然是現代西方經濟學中微觀經濟分 析的理論基礎和主要內容。 該書對後來的經濟學家影響也很大, 之後流行在英美等國的現代 貨幣主義、供給學派和理性預期學派等的基本觀點,都是師承馬歇爾的經濟理論的,即便是 發動了一場經濟學革命的凱恩斯理論,也仍然接受了它的不少東西。 《經濟學原理》的一大重要特點就是折衷主義。在這本書里,馬歇爾用折衷主義的方法 把供求論、生產費用論、邊際效用論和邊際生產力論等完美的融合在一起。在研究對象上, 他主張經濟學同社會學合流, 經濟學研究對象不僅是人與自然的關系, 也有人與人之間的關 系,這顯然是一次折衷。在方法論中,他既採用推導模型的抽象法,又採納歷史主張的描敘 法,他認為各種方法應適當配合,而不應互相排斥,因此也是折衷的方法。該書的核心「均 衡價格理論」 其實也是傳統經濟學如生產費用論強調供給因素和邊際學派的效用價值論側重 需求的一種折衷。 馬歇爾在《經濟學原理》一書中所運用的分析方法也是對各經濟學派的綜合。 第一, 以心裡分析為基礎。 馬歇爾和主觀學派一樣, 認為經濟學主要研究人類行為的動 機。他認為人的心理動機會有力的影響人的選擇行為,從而支配人的經濟活動。 第二, 強調「邊際增量」分析。這是受到數理經濟學派的啟發而產生的。馬歇爾認 為,「精神和物質世界中,我們對自然的觀察,與總數量的關系沒有與增加量的關系那樣 大」。因此,在《在經濟學原理》一書中,他廣泛運用了邊際增量的分析方法。 第三, 強調「局部均衡」分析。 馬歇爾把物理學中作用和反作用的均衡觀念來說明經濟 力量的均衡。馬歇爾強調的均衡不是一般的均衡而是局部均衡。在局部均衡之下,馬歇爾研 究的是單個生產者或消費者,而不考慮各廠商、消費者之間的相互聯系和影響。 第四,強調「靜態」分析。馬歇爾在《經濟學原理》中,總是將自己研究的現象置於經 濟關系和相關因素不變的環境中。認為靜態下,生產和消費、分配、交換的條件一般多是不 變的。 通過閱讀,我們也不難發現:受階級和時代的限制,其理論具有局限性。 馬歇爾作為資產階級經濟學家,始終沒能擺脫其的歷史局限性。首先在經濟學研究對象 上,他沒能將人與人之間的社會生產關系引入經濟學的研究對象。因為他認為,揭露資本家 對工人的剝削不利於維護資產階級的統治。其次,其的核心「均衡價格理論」雖然使用價值 這個概念,但他所說的價值實際上是價格,從而掩飾了資本家剝削工人的實質。第三,在分 配論中的工資里,他認為工資是勞動這個生產要素的均衡價格,掩蓋了工資的本質。在利潤 中,他極力宣揚資本家在生產中的作用,掩蓋了利潤是工人所創造的剩餘價值的本質。他把 地租看成是受土地的需求影響而由其的邊際生產率決定的和利息是資本的需求和供給相均 衡的價格也都掩蓋了剩餘價值的真正來源。 這不禁使我想到了中國。最近 20 年來,中國經歷了劇烈的社會和經濟變革,而且可以預 期這種變革將繼續沿著更加開放、更加有序的市場經濟道路前進。然而,這種變革需要適當 的經濟理論來提供某種指導, 中國發展需要經濟理論的創新。 在創新過程中無疑要借鑒西方 經濟學,而馬歇爾的《經濟學原理》就是不錯的選擇。
《經濟學原理》讀後感 曼昆十大經濟學原理 Mankiw's Ten principle of economics --------關於人們如何作出決策-------- 1.原理一:People face tradeoffs 2.原理二:The cost of something is what you give up to get it 3.原理三:Rational people think at the margin 4.原理四:People respond to incentives --------關於人們如何相互交易-------- 5.原理五:Trade can make everyone better off 6.原理六:Markets are usually a good way to organize economic activity 7.原理七:Governments can sometimes improve market outcomes --------關於整體經濟如何運行-------- 8.原理八:A country's standard of living depends on its ability to proce goods and services 9.原理九:Prices rise when the goverment prints too much money 10.原理十:society face a short-run tradeoff between inflation and unemployment --------結論-------- 關於個人作出決策的基本結論是: 人們面臨不同目標之間的交替關系(原理一), 任何一種行動的成本可以用所放棄 的機會 來衡量(原理二),理性人通過比較邊際成本與邊際收益作出決策(原理三),以及 人們根 據他們所面臨的激勵改變自己的行為(原理四)。 關於人們之間相互交易的基本結論是:貿易可以是互利的(原理五),市場通常是 協調人 們之間貿易的一種好方法(原理六),如果存在某種市場失靈,或者如果市場結果 不平 等,那麼政府有可能改善市場結果(原理七)。 關於整體經濟的基本結論是:生產率是生活水平的最終的源泉(原理八),貨幣增 長是通 貨膨脹的最終的根源(原理九),而且,社會面臨著通貨膨脹與失業之間的短期交 替關系 (原理十)。 《經濟學原理》讀後感 經濟學原理》劉 倩 ( 2 0 0 6 0 2 0 2 3 4 1 ) 國 民 經 濟 學 2 0 0 6 級 《經濟學原理》讀後感 ——經濟學本源問題的回答劉倩 國民經濟學 2006020234 最近,一直都在忙兼職班主任的事情,書,確實讀少了不少,但是在與小師弟小師妹的 交往中,我又對「經濟學」這個詞彙有了新的認識。 今年華師經管院的招生是大類招生,我帶的班級是經濟學類 1 班。經濟學類,別說對於 他們,就是對於我這個理論上已經讀了 6 年大學的人來說,都覺得十分不解。於是,他們帶 著很多疑問,很多困惑,很多迷茫邁入了大學校門,開始了大學的生活……作為兼班師姐, 自然會面對很多來自他們的問題,比如說經濟學究竟是什麼,要學哪些科目,學經濟學以後 有什麼用。後面兩個問題都還挺好回答的,但第一個問題,一個本源的問題真的把我給問倒 了。於是,新生進入軍訓後,趁著一些空閑,我端起了馬歇爾的《經濟學原理》 ,希望能在 這本經濟學的里程碑和經濟學入門教程中找到答案。 馬歇爾是英國近代最著名的經濟學家, 新古典學派和劍橋學派的創 始人,劍橋大學經濟學教授,是 19 世紀末和 20 世紀初經濟學界最重要 的人物。他生於英格蘭,1865 年畢業於劍橋大學。畢業後她在劍橋任 教九年,然後又到了牛津大學,1885 年,他又回到了母校執教,直到 1905 年退休。這樣一個偉大的經濟學家,他進入大學後開始學習數學、 哲學和政治經濟學,而且他最有興趣的哲學,但他最後還是選定經濟學 為專業。做出這個決定的重要原因是馬歇爾曾走訪英國的貧民區,無法 忘卻他所見到的貧窮和飢餓。 有人說,每一本經濟學巨著,之所以流行或具有里程碑意義,其主要原因在於其符合其 特殊的社會背景和經濟狀態,符合各自歷史條件的要求。亞當?斯密在他的經濟學巨著《國 富論》中提出了著名的被稱為「看不見的手」的原理,強調資本主義自由經濟;馬歇爾繼承 了斯密的「看不見的理論」 ,反對國家政府幹預經濟,他在 1890 年發表的《經濟學原理》中 闡述了供求論、節欲論、生產費用論,特別是邊際效用論,形成了「折衷的理論體系」 。他 在這本書里建立了靜態經濟學, 所闡述的經濟學說被看作是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的繼續和發 展。他的這一著作被看作是與斯密《國富論》 、李嘉圖《賦稅原理》齊名的劃時代著作,成 為當時最有影響的專著,成為了現代經濟學的基礎,多年來一直被奉為英國經濟學的聖經。 這本經濟學著作,在馬歇爾在生之年就出版了 8 次之多。 馬歇爾理論的一個重要特徵就是有相當嚴密的體系, 這本書本身就是一個體系, 一個研 究經濟學的基本框架。這本書分成了 6 篇。第一篇序論。把經濟學定義為研究財富及人類需 求關系的一門應用科學,認為其目的在於解救貧困和增進福利。第二篇,說明財富、價值、 土地、所得、工資、地租、利息、利潤、准租、生產、消費、勞動等若干基本概念。第三篇, 需求及其滿足,論述消費理論。第四篇,生產要素,論述生產理論,在這一部分,講述了土 地、勞動、資本和組織之間的關系。第五篇,需求、供給與價值的一般關系。第六篇,國民 所得的分配,論述分配理論。 馬歇爾是局部均衡分析, 即微觀經濟學的創始者, 他研究單個市場的行為而不考慮市場 與市場之間的影響。 他運用上升的供給曲線和下降的需求曲線分析收入、 成本的變化對價格 的影響。從而得出了均衡價格理論,這也是馬歇爾經濟學說的核心。他認為,市場價格決定 於供需雙方的力量均衡,二者同時起作用的。而《經濟學原理》這本著作正是對均衡價格論 的論證和引申。劉 倩 ( 2 0 0 6 0 2 0 2 3 4 2 ) 國 民 經 濟 學 2 0 0 6 級 《經濟學原理》讀後感 馬歇爾的另一個重要貢獻是建立了彈性的概念和計算彈性的公式。 他分析了需求的價格 彈性和供給的價格彈性, 發現在短時期內需求的上升會帶動價格產量的小幅度增加, 但更多 的會導致價格的上升。在長時期內,產量較容易擴張或收縮,企業可以進入或退出,這使得 長期的供給曲線顯得比較平坦。因此,馬歇爾得出結論,在短期里,需求是影響價格的決定 性因素;而在長期里,供給或生產成本是影響價格的決定因素。 在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我一直在尋找著那個本源問題。書中是這么講的: 「經濟學是研 究人的行為學問, 其中一個方面就是要研究影響人類行為的動機, 即人為什麼會進行這樣那 樣的選擇和活動」 ,馬歇爾得到的結論是人們從事各種經濟活動的最堅定的動機還是獲得工 資和貨幣。但是,生活中,有很多因素是不能拿工資及貨幣來衡量的,比如說情感因素,經 濟學並不能直接衡量,但是經濟學卻可以用來衡量情感所帶愛的苦樂得失。因此,我們可以 說經濟學主要研究各種人類活動的動力或阻力。 這是經濟學的起點。 也是關於經濟學本源問 題的回答。 《經濟學原理》讀後感 這本書的英文名是:Principles of Economics,作者:N. Gregory Mankiw。依我看 來,這是一本每個人都應當讀一讀的好書,若你對經濟學知之甚少,則尤其如此。我看的這 個版本是它的第三版中文版,由梁小民翻譯,分上下兩冊。現在最新的英文版已經是第五版 了。我現在只讀完了它的上冊,即前十七章。我打算先暫停一段時間,看看其他的書,然後 再繼續學習它的下冊。 我這個人是比較缺乏經濟頭腦的:不會賺錢、不會投資、也不會花錢。從小,周圍 就沒有真正懂經濟學的人,所以沒有受到過這方面的熏陶。因而對我來說,就不是單純看看 投資一類的書就可以學會賺錢的了, 需要從頭開始, 首先培養自己最基礎的思考問題的方法。 讀完這本書,果然收獲不小。很多以前不是太明白的一些現象,現在都有了一些新 的理解:大到國家的經濟,比如,中美之間的貿易對誰有利,對誰有弊;英國當年為啥要搞 圈地運動;小到個人經濟,比如我的工資是如何被制定的等等。以後我會慢慢把這些想法都 整理記錄下來。 這本經濟學原理的開篇就提出了經濟學的十大原理,其後的章節都是圍繞著這十大 原理對各種社會經濟現象進行的分析論述。 在這里, 我就以重新復習一遍這十個原理的方式 來作為自己的讀後感吧。 這十大原理中的頭兩條不單適用於經濟學領域, 而是對我們所做的 任何決定都適用,所以我在這里對這兩條做了評論。其它條目領會得還不夠深,要過些時候 單獨寫評論。 1. People face tradeoffs. 人們面臨權衡取捨。 這一條作為十大原理之首,是因為每個人即便從未學過經濟也會對它有最深刻的體 會。 經濟學中所有的問題歸根結底都是由這個權衡取捨引出來的; 而經濟學研究的意義也正 是在於幫助人們在權衡取捨中選擇最優的方案。 劉 倩 ( 2 0 0 6 0 2 0 2 3 4 3 ) 國 民 經 濟 學 2 0 0 6 級 《經濟學原理》讀後感 我想大家應該都有過和我同樣的體會:慾望很多,能得到滿足的卻很少。 魚和熊掌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這是一個最熟為人知的權衡取捨。而我自己也 是每天面對各種權衡取捨: 早飯吃包子還是油條; 多花點時間工作還是多花點時間鍛煉身體; 平時多學計算機還多學習經濟;是買房還是投資;是愁眉苦臉地計劃將來的每一步路,還是 乾脆啥也不想又傻又開心的過日子。 2. The cost of something is what you give up to get it. 某種東西的成本是為了得到 他所放棄的東西。 假設我現在開始考慮是應該出去做搬運工還是去上大學,去當搬運工可以每月有 1000 元的收入,而上大學沒有收入還要交學費。這樣看來,還是當搬運工比較合算,但這 是在沒有計算成本之前。 做搬運工是有成本的, 它的成本就是因為沒有去上大學而失去的一 切,其中之一就是畢業後的工資收入。假設你這輩子工作 30 年然後退休,則做搬運工的成 本是大學畢業後一輩子的收入,至少 3 百萬元;而做搬運工的收益頂多隻有它的 1/3,收益 減掉成本其實是虧損了 2 百萬元的。所以,對於普通人來說,如果有機會上大學就千萬別 去做小工。 上大學也是有成本的,它的成本不單是學費,還包括因為上學而失去的工作機會。 對於不同的人來說, 出去工作能賺到的錢數大不不同, 因而人與人之間上大學的成本也有著 天壤之別。比如說我,假如不上大學,也許就只能當搬運工,這個成本是非常低的,那當然 是上大學比較合算。但比爾蓋茨沒有上完大學,就去開了一家軟體公司並且佔領 PC 機操作 系統市場,收益相當於大約 1000 億美元。這個成本實在是太大了,對於他來說顯然讀完大 學是不合算的了。 基於同樣的原因, 沒有選擇上大學的還有 Apple 的總裁, Oracle 的總裁, 眾多的體育明星等等。 在金錢方面,人與人之間是非常不平等的,貧富之間差距巨大。但有些東西人與人 之間基本平等,比如生命,每個人都只有一次;比如時間,大多數現代人都擁有 60~80 年。 在時間與金錢之間做權衡取捨又是一個最常見的問題。時間這東西在不同的情形 下,所對應的金錢是大不相同的。對於窮人來說,時間並不值錢,對於富人則正好相反;對 於同一個人,時間剩得越少,越劇的它值錢。一個人在年輕的時候,做實習生,一個月有 500 塊錢就可以樂得屁顛屁顛的; 而當他即將去見上帝的時候, 哪怕花 5 萬塊錢延長一天的 生命,也覺得值得。 我要去城裡的另一邊,可以打的,也可與坐公交。也就是說,除了舒適之外,更要 在 50 塊錢和多花費在路上的一個小時的時間之間權衡取捨。 對於我來說, 塊錢還不是一 50 個可以想都不去想的數字,不過我經常這樣說服自己:算了,就花 50 塊錢吧。到我快死的 時候,這 50 塊錢也許連 1 分鍾都買不來;而現在能買來 1 個小時,已經很合算了。 劉 倩 ( 2 0 0 6 0 2 0 2 3 4 4 ) 國 民 經 濟 學 2 0 0 6 級 《經濟學原理》讀後感 有些權衡取捨非常容易做決定,因為成本比較低。比如是取魚還是取熊掌。我決不 會在飯桌上為這個問題多費腦筋,無論選什麼,成本都不高。有些決定就難做了,比如當生 和義不可得兼,取生還是取義?無論取什麼,其成本都大的不可估量。 3. Rational people think at the margin. 理性人考慮邊際量。 4. People respond to incentives. 人們會對激勵做出反應。 5. Trade can make everyone better off. 貿易可以使每個人的狀況更好。 6. Markets are usually a good way to organize economic activity. 市場通常是組織 經濟活動的一種好方法。 7. Governments can sometimes improve market outcomes. 政府有時可以改善市 場結果。 8. A Country's standard of living depends on its ability to proce goods and services. 一國的生活水平取決於它生產物品與勞務的能力。 9. Prices rise when the government prints too much money. 當政府發行了過多貨 幣時,物價上升。 10. Society faces a short-run tradeoff between inflation and unemployment. 社會 面臨通貨膨脹與失業之間的短期權衡取捨 劉 倩 ( 2 0 0 6 0 2 0 2 3 4 5 ) 國 民 經 濟 學 2 0 0 6 級
㈦ 曼昆經濟學原理讀後感
近期看了曼昆的《經濟學原理》,感慨頗深,全書沒有晦澀難懂的抽象概念,也沒有復雜深奧的近代數學知識,這是一本適合平民大眾閱讀的作品,圖文並茂,深入淺出。另一方面,其內容是博大精深,返璞歸真,用平易的語言向讀者展現了現代經濟學的根基,原理清晰,分析透徹,在當今眾多的經濟學著作中璀璨而奪目。
什麼叫經濟學?文中在前言中首先定義,經濟學是研究和處理社會中人一般生活事務的學科。該定義簡單而扼要,闡明了經濟學所研究和處理的對象是人類的一般生活事務,指出了經濟在人類一般事務中的基礎地位。據此,如果一個生活在當代的年輕人連一些基本的經濟學概念都不具備,全然無知,那麼某種程度上,其可以形同於現代意義上的社會文盲。因此,曼昆在前言中所述,這是一本給下一代閱讀的書籍,作為留給下一代的另一種貢獻。
本書第一章就有十大原理:前面七大原理闡述了人們如何做出選擇,以及人們之間如何相互貿易。像這樣研究家庭和企業如何做出決策,以及他們如何在市場上相互交易的領域叫微觀經濟學。而接下來的三大原理描述了整個經濟運行的輪廓,原理八:一國的生活水平取決於它生產物品與勞務的能力;原理九:當政府發行過多貨幣時,物價上升;原理十:社會面臨通貨膨脹與失業之間的短期權衡取捨。在這是個原理里,就有內容、體系結構到表述、體例都體現了「經濟學學生的入門教科書」的定位。給讀者很大的吸引,對一些不是學本專業的學生和看者來說,是個很好的入門教材。讓人懂得生活中學經濟,這本書的特點就是通俗易懂,我不需要把他全部看完。書是要慢慢的琢磨,不是把他讀完就可以了,而是讀出他的精華,那樣只是一點,你也受益匪淺。然而這十大原理,讓我明白經濟學的博大精深。在各個領域中,經濟運行特點,對我們生活息息相關帶來的影響。小到我們家庭瑣事,大到國家經濟實力。從簡單的例子到復雜的,在此期間,你可以提高閱讀能力,辨別經濟力度。這本書的內容側重於應用和政策,而不是象同類教科書那樣側重於正式的經濟理論。作者試圖使讀者通過這本書的學習,在將來讀書看報、經商或從政時都能夠應用經濟學知識。但是這不意味著這本書沒有提供系統的經濟學基本理論,事實上這本書包含了經濟學初級教程所有的中心論題和基本原理。
剛看這本書的時候,我很好奇這是一本什麼書。可是網上的評價讓我匪夷所思,在我覺得一本寫理論的書,是乏味的,但是我卻看到了這本書的影響力不是一般的大,讓我很有興趣去看他。並且看了後也沒有失望,這本書的特點之一是在每闡述一個經濟學原理以後就盡可能地回到與這種原理有關的應用和政策上來。例如,這本書在第4章到第6章闡述了供給和需求的基本原理以後,緊接著在第7章至第9章把這些原理應用於市場經濟社會所面臨的三個重要問題:為什麼自由市場制度是組織經濟活動的一種好的途徑?稅收是如何妨礙市場機制運行的?誰是國際貿易的贏家和輸家?「案例研究」原本是工商管理課程中常用的教學方法,現在曼昆把它運用於經濟學原理教科書,來說明如何應用經濟學原理。《經濟學原理》一書的絕大多數章節都有相關的案例研究。除此之外,這本書的大多數章節還設有「新聞信箱」,引用報紙上的新聞來說明如何運用經濟學思想來闡述當前的社會問題。最後,這本書的體系結構也不同於流行的經濟學初級教程。它不是從「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或「經濟學研究什麼」開始,而是在開篇第一章集中概述了經濟學的十個基本原理,這使初學者一開始就能抓住經濟學的精髓。這本書也沒有嚴格遵守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的傳統二分法,而是盡量模糊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的界限。第一章的「經濟學的十個原理」既有微觀經濟學原理,也有宏觀經濟學原理。
《原理》的一個重要特色是,其非常注重讀者分析能力的培養,闡述了經濟現象分析的一般步驟,並以案例分析的方式拓寬讀者的思路,激發讀者聯系實際分析問題的興趣,進而從分析中形成觀點。在分析完市場失靈下政府的作用後,書籍循序漸進,水到渠成,重點介紹了企業的微觀組織行為,分別對完全競爭、壟斷、寡頭和壟斷競爭四類市場環境下企業產品的供需關系和企業運作行為作了詳盡的理論剖析,這部分內容非常精彩,前面章節的鋪墊終於滋育出了豐碩的果實,使讀者大飽口福,受益匪淺。
在全書微觀經濟理論體系構建中,曼昆顯然覺得還有必要對生產要素市場展開一些闡釋,進而向讀者展示了重要的勞動力價格原理:一個競爭的、利潤最大企業僱用的工人數要達到勞動的邊際產量值等於工資的那一點,邊際產量曲線即為勞動需求曲線。至此,《微觀經濟學分冊》似乎可以劃上了句號。但著者顯然不滿足於此,在書籍的最後還拋出了不對稱信息、消費偏好、政治經濟和行為學等現代經濟的一些基本思想,為有興趣的讀者提供了一個今後學習的更加廣闊的空間
㈧ 讀《經濟學是什麼》有感
讀《經濟學是什麼》一書有感
學了兩年的經濟管理專業(函授),雖然十幾門課都勉強得以通過,但到頭來捫心自問:什麼是經濟學?依然說不明,道不白,讀《經濟學是什麼》一書有感。究其原因,固然有學習與考試兩張皮的問題,這個暫且不提。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沒有一本通俗易懂的、與社會實際乃至日常生活緊密結合的經濟學基礎性讀本,這一點,對於我這樣的文化水平不高且不是直接從事經濟工作的人來說,顯得尤為重要。
說實在,經濟學這個名詞我們早已耳熟能詳,許多在市場經濟中拼搏的人都意識到掌握一些市場經濟規律、了解一些經濟學知識的重要性,就如我們這些並非直接從事經濟工作的人也都深深感到,經濟學知識的匱乏給我們的工作甚至日常生活帶來的不利。然而現實的問題是,不是我們不想學習經濟學,而是無學習經濟學之門;或者說,無法以我們可以接受的成本獲得經濟學的知識。畢竟大多數人都不是專業搞經濟學的,我們大家都有著繁重的工作和生活壓力,有點空閑還要看看電視、聽聽音樂放鬆休閑一下,能夠拿出來學習經濟學的時間和資源是很有限的,根本無暇去拜讀厚重的經濟學經典。況且,如今的經濟學已經不是誰想學就可以學的了的,它那些陌生而又生硬的術語、極為復雜而深奧的數學模型,讓即使受過一般高等教育的讀者也敬而遠之,退避三舍。經濟學因此成了少數經濟學家課堂上和書齋里的陽春白雪式的欣賞品,成為可望而不可即的「皇冠」。在大眾迫切需要經濟學知識,市場經濟的發展又為經濟學有了這么廣泛的接受對象提供了如此天賜良機的時候,這不能說不是一個遺憾。
這次參加中青班的學習,有幸拜讀了梁小民教授所著的《經濟學是什麼》一書,就好像交了一位好朋友,相信任何一個閱讀了《經濟學是什麼》這本書的讀者,都會佩服作者在書中表現出來的深入淺出、引人入勝的功夫。這本書,就好像有人用一個個日常生活的例子與你拉家常,雙方越談越投機,不知不覺中,你就了解並熟悉了那些經常在經濟學家口中蹦出來的術語。
比如,作者在書中談到通俗歌手的數量與高昂的門票價格,談到最先在成都出現的電影院5元票價的沖擊波,談到薄利多銷與谷賤傷農,當這些例子說完了,一個關於價格如何調節經濟的問題,即經濟學家常常說起的一隻看不見的手的作用就解釋清楚了。從這里,我們不僅知道了什麼是需求定理,什麼是供給定理;也明白了均衡價格、均衡數量為何物;還懂得了需求彈性和供求彈性的作用。
再比如,作者在書中談到一個人中彩票後的變化,談到及時行樂的觀念,談到吃第三個麵包和第一個麵包的不同感受,談到不要把所有的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這些例子說完了,家庭決策方面的問題就解釋清楚了。從這里,我們不僅知道了什麼是效用;也明白了總效用和邊際效用為何物;還懂得了實現消費者均衡意味著什麼。
又比如,作者在書中談到曾經在農村風行一時的養雞專業戶,談到「農夫山泉有點甜」這個家喻戶曉的廣告,談到讓所有老百姓受益的彩電價格戰,這些例子講完了,關於企業市場競爭戰略的問題就講清楚了。從這里,我們既了解了市場的不同類型,即完全競爭、壟斷競爭、寡頭和壟斷;又懂得了什麼叫單一價格,何為歧視價格;同時,對博弈論在市場經濟中的作用也略知了一二。
還比如,作者在書中剖析企業家的收入,以及現實生活中,一方面是幾千萬人尚未脫貧,另一方面是少數人開著寶馬車去高爾夫俱樂部等現象,強調了解決收入分配問題,就是解決效率與平等的問題,作者在這里把這一問題比喻成蛋糕,「既包括如何把蛋糕做大,又包括如何使蛋糕分得更平等一些。」例子講完了,平等與效率得選擇問題也就清楚了。從這里,使我們明白了企業家賺的是正常利潤這一道理;知曉了如何用勞倫斯曲線、基尼系數等來衡量收入分配狀況;懂得了用結果公平論和過程公平論來正確理解分配製度上的公平。
㈨ 《經濟學是什麼》讀後感10篇
在不完全市場經濟的條件下,什麼樣的手段最好,還沒有說法,實踐上也沒有證明。如稅收在資本主義國家中是普遍的手段。但是在社會主義國家中就不行,沒有形成必要的稅收體制。西方國家的稅收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個人所得稅。而我們的個人所得稅占的比例實在太低,不能起多大作用。真要把個人所得稅管理起來,在技術上和管理上也跟不上,沒有建立起完整的稅收體制,電子計算機技術和網路也沒有建立,因而難以形成完整的體系。這樣的教科書,內容不論,編寫得適應教學,很清楚,對象就是大學生。我們現在沒有這樣系統的教科書。大的學者不屑於寫這樣的書,出版社也不願意出,考慮經濟效益多。其實,真正寫好了,可以保證經濟效益。國外很多出版社就靠教科書盈利。當然,也有一些為利益而寫的書。